CN201438514U -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38514U
CN201438514U CN2009201104854U CN200920110485U CN201438514U CN 201438514 U CN201438514 U CN 201438514U CN 2009201104854 U CN2009201104854 U CN 2009201104854U CN 200920110485 U CN200920110485 U CN 200920110485U CN 201438514 U CN201438514 U CN 201438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link
mainboard
termin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104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we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we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we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1104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385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38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385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其中,电池连接器包括用于与主板接触的主板连接端和用于与电池端子接触的电池连接端,所述电池连接端与主板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用于使所述电池连接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柔性线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电池连接器设计成柔性线缆连接的分离式结构,使得电池连接器能够匹配不同封装结构的电池,即不用再考虑电池端子必须与电池连接器弹脚位置固定匹配的问题,提高了电池连接器的兼容性。

Description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通讯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中常用的电池连接器设计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电池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连接器为一整体结构,其包括主板连接端11和电池连接端12,主板连接端11用于与手机主板连接,电池连接端12为金属弹脚,用于与电池上的电池端子接触。通常该电池连接器用于手机中时,其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图2为现有技术电池连接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电池连接器21设置在手机主板22的上方,该电池连接器21的主板连接端与手机主板22接触连接,电池连接端的金属弹脚与电池23上的电池端子接触导通。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的电池连接器至少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目前的电池连接器的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固定封装电池的固定匹配设计方案,例如,假设电池连接器21固定设置在图2所示的位置,则与其匹配的电池23的电池端子的位置必须与电池连接器21的电池连接端的弹脚位置匹配,即电池23的电池端子只能设置在图2所示的电池侧边;如果电池23改变封装方式,其电池端子设置在电池23的中间位置,则电池端子与电池连接器21的电池连接端位置不匹配,将导致电池23不能装入手机的内部支架电池仓里。综上,目前的电池连接器只能满足固定的设计方案而不适用于差异化封装的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解决目前的电池连接器不具有兼容性的问题,实现电池连接器能够适用不同封装结构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用于与主板接触的主板连接端和用于与电池端子接触的电池连接端,所述电池连接端与主板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用于使所述电池连接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柔性线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用于与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接触的电池端子,所述电池端子包括数个与所述电池连接端的插入端脚相对应的插入端口,所述插入端口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插入端脚接触导通的弹性簧片端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主板、用于为所述主板提供工作电源的电池,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电池与主板的电池连接器,所述电池连接器包括用于与主板接触的主板连接端和用于与电池端子接触的电池连接端,所述电池连接端与主板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用于使所述电池连接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柔性线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电池连接器设计成柔性线缆连接的分离式结构,使得电池连接器能够匹配不同封装结构的电池,即不用再考虑电池端子必须与电池连接器弹脚位置固定匹配的问题,提高了电池连接器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电池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电池连接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移动终端的联接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整体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移动终端的联接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整体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电池连接器,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池连接器相对于目前通用的电池连接器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其采用分离式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主板连接端31、电池连接端32和柔性线缆33,该柔性线缆可以为金属导线。其中,主板连接端31用于与主板接触,电池连接端32用于与电池上的电池端子接触,柔性线缆33用于连接主板连接端31和电池连接端32,该柔性线缆33可以使得电池连接端32进行位置移动。
具体实施中,以手机为例,主板连接端31可以固定设置在手机的主板上方,并与该主板相接触导通。电池连接端32可以与电池上的电池端子接触导通。通过柔性线缆33将电池连接端32和主板连接端31连接起来,电池就可以依次通过该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32、柔性线缆33和主板连接端31与手机主板连接导通,为主板提供工作电源。由于主板连接端31与电池连接端32是通过柔性线缆33连接,使得电池连接端32可以进行位置变动;例如,当该电池连接器的主板连接端31的位置固定时,电池连接端32也可以通过柔性线缆33的移动而进行位置变化。具体的,假设电池的电池端子设置在电池的中间位置,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32也相应的从中间位置与电池端子进行连接;当电池的电池端子从中间位置移动到电池的侧边位置时,只要与电池连接端32连接的柔性线缆33具有足够的长度,就可以通过柔性线缆33的移动将电池连接端32也拉伸到侧边位置与电池端子进行连接,从而可以适应不同封装的电池,实现了同一个电池连接器适应不同封装的电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电池连接端32可以设置成插入式结构,如图3所示,该电池连接端32可以包括数个用于与电池上的电池端子进行插入式接触的第一插入端脚34,该第一插入端脚34可以插入电池端子中的插入端口中,与插入端口中的弹性簧片端子相接触导通。该插入式连接方式可以使得电池连接器与电池的连接较为紧固,可以防止如目前的电池连接器和电池接触式连接情况下,受到瞬间冲击而掉电现象的发生。此外,本实施例电池连接器的主板连接端31也可以设置为插入式结构,其可以包括数个用于与主板插入式接触的第二插入端脚35。通过将该主板连接端31设置为插入式结构,使得该主板连接端31在主板上便于SMT(贴片装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电池连接器的分离式结构设计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产品,例如,可以适用于可更换的液晶显示器、照相机等的分离式插入连接器等。
本实施例电池连接器通过将主板连接端与电池连接端分离开,通过柔性线缆连接,解决了电池端子必须与电池连接器弹脚位置固定匹配的问题,实现了电池连接器能够匹配不同封装结构的电池,提高了电池连接器的兼容性;而且通过采用插入式端子结构形式,可以使得电池连接器与电池的连接较为紧固,防止掉电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与实施例一中的电池连接器相匹配的电池。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池相对于目前通用的电池也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其采用插入式电池端子设计方案。本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用于与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接触的电池端子,该电池端子包括数个与实施例一中的电池连接端的插入端脚相对应的插入端口41,该插入端口41内设置有弹性簧片端子42,弹性簧片端子42用于与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的插入端脚接触导通。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的插入端脚插入到插入端口41中,该插入端脚可以和插入端口41中的弹性簧片端子42接触导通,且该插入式连接方式较为紧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电池的电池端子可以设置在与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相接触的一端,在电池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凹陷平面,插入端口41分布设置在该凹陷平面上,且为垂直方向设置。电池连接器的插入端脚与图4所示的插入端口41是对应匹配的,可以结合图3所示,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包括3个垂直方向的插入端脚,该3个垂直插入端脚可以垂直插入本实施例中电池端子的3个插入端口41内,与插入端口41内的弹性簧片端子42接触导通,并使得电池连接器和电池紧密连接。
本实施例电池通过将电池端子设置为包括数个插入端口的插入式结构形式,实现了电池连接器可以和电池紧密固定连接,有效防止了瞬间冲击可能造成的掉电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连接器和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的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主板、电池和电池连接器,其中,电池用于为移动终端的主板提供工作电源,电池连接器位于电池与主板之间,用于将电池与主板连接起来;该电池连接器包括用于与主板接触的主板连接端和用于与电池端子接触的电池连接端,该主板连接端和所述电池连接端通过柔性线缆连接。以下将分两个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该移动终端的具体应用结构,不过这两个实施例只是诸多应用例中的其中两个,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变动;此外,通过以下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结构描述也可以说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连接器和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的实际应用。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移动终端的联接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整体工作状态示意图,结合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移动终端中的电池是在侧边设置电池端子。本实施例移动终端包括主板51和电池52,其中,电池52用于为主板51提供工作电源;在该主板51和电池5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电池52和主板51连接起来的电池连接器。该电池连接器包括主板连接端53、电池连接端54和柔性线缆55,主板连接端53设置在主板51上方并与主板接触连接,电池连接端54与电池52上的电池端子接触连接,柔性线缆55将主板连接端53和电池连接端54连接起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以容置柔性线缆55的辅助支架56,该辅助支架56设置在主板51与电池52之间,该辅助支架56可以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柔性线缆55与主板连接端53连接后从第一开口进入辅助支架56中,再从第二开口延伸出连接电池连接端54。电池连接端54可以设置为插入式端子结构,其可以包括数个用于与电池端子插入式接触的插入端脚;电池52的电池端子可以包括数个与上述插入端脚相对应的插入端口。电池连接器的插入端脚插入电池端子的插入端口中,并与插入端口内设置的弹性簧片端子接触导通,关于该电池端子和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的插入式结构形式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具体实施中,电池52可以在与电池连接器接触的一端设置一凹陷平面,将上述的数个插入端口分布设置在该凹陷平面上且垂直设置,待电池连接器的插入端脚垂直插入该数个插入端口后,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54的表面与电池52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本实施例中的柔性线缆55在装配完成后,也可以进行长度拉伸而使得电池连接端54可以进行位置变动,即使将本实施例中电池的电池端子从侧边变动到中间位置,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54也可以通过拉动柔性线缆55而移动到中间位置与电池端子进行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移动终端通过采用分离式设计的电池连接器,也减少了现行电池连接器的空间占用;而且由于只需要开设柔性线缆在辅助支架的穿过孔,相对减少了内支架孔洞大小,利于通过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ESD)、滴水等性能测试,增加了移动终端的产品可靠性。
本实施例移动终端通过采用分离式设计的电池连接器,实现了电池连接器能够匹配不同封装结构的电池,提高了电池连接器的兼容性;通过采用插入式连接电池和电池连接器,使得电池连接器与电池的连接较为紧固,有效防止掉电现象的发生。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移动终端的联接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整体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移动终端与实施例三中的移动终端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池封装不同,实施例三电池的电池端子设置在电池的侧边位置,而本实施例电池的电池端子设置在电池的中间位置。与实施例三相比,由此导致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改变主要为,辅助支架66的第二开口与电池端子的位置相应也设置在该辅助支架66的中间位置,由该第二开口引出连接的电池连接端64。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三中所述的移动终端结构相同,在此只做简单描述,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主板61和电池62,在该主板61和电池6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电池62和主板61连接起来的电池连接器。该电池连接器包括主板连接端63、电池连接端64和柔性线缆65,主板连接端63设置在主板61上方并与主板61接触连接,电池连接端64与电池62上的电池端子接触连接,柔性线缆65将主板连接端63和电池连接端64连接起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以容置柔性线缆65的辅助支架66,该辅助支架66设置在主板61与电池62之间。电池连接端64可以设置为插入式端子结构,其可以包括数个用于与电池端子插入式接触的插入端脚;电池62的电池端子可以包括数个与上述插入端脚相对应的插入端口。电池连接器的插入端脚插入电池端子的插入端口中,并与插入端口内设置的弹性簧片端子接触导通。具体实施中,电池62可以在与电池连接器接触的一端设置一凹陷平面,将上述的数个插入端口分布设置在该凹陷平面上且垂直设置,待电池连接器的插入端脚垂直插入该数个插入端口后,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64的表面与电池62的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与实施例三类似,本实施例中的柔性线缆65同样可以进行长度拉伸而使得电池连接端64可以进行位置变动,即使将本实施例中电池的电池端子从中间变动到侧边位置,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64也可以通过拉动柔性线缆65而移动到侧边位置与电池端子进行插入式连接。
此外,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辅助支架还可以作其他形式的变通,下面再举两例进行说明。例如,可以在辅助支架上与电池端子相对的一侧设置一个供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滑槽结构,当电池端子位于电池的中间时,电池连接端在该滑槽的一端与电池端子进行插入式连接;当电池端子从电池中间移动到电池侧边时,可以将电池连接端从该滑槽的一端拨动到另一端,该另一端与侧边的电池端子相对,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就可以在此与电池端子连接,从而适应了不同封装的电池。再如,还可以在辅助支架上与电池端子相对的一侧设置多个线缆开口,该多个线缆开口分别与不同封装形式的电池端子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将辅助支架设置成翻盖式,这样在更换不同封装形式的电池时,用户就可以将该翻盖打开,并将辅助支架中的线缆移动到其他的线缆开口,使之适应不同位置的电池端子。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较好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即将电池连接器设计成柔性线缆连接的分离式结构,使得该电池连接器可以适应不同封装的电池,不用再考虑电池端子必须与电池连接器位置匹配的问题。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列举的移动终端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分离式电池连接器和配套电池的一个具体的应用产品,该分离式设计的电池连接器和具有插入式电池端子的电池并不局限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例如,其也可以应用于MP3、MP4、数据卡和对讲机等产品。
本实施例移动终端通过采用分离式设计的电池连接器,可以不用再考虑电池端子必须与电池连接器位置匹配的问题,实现了电池连接器能够匹配不同封装结构的电池,提高了电池连接器的兼容性;通过采用插入式连接电池和电池连接器,使得电池连接器与电池的连接较为紧固,有效防止掉电现象的发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用于与主板接触的主板连接端和用于与电池端子接触的电池连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连接端与主板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用于使所述电池连接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柔性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连接端包括数个用于与所述电池端子插入式接触的插入端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连接端包括数个用于与所述主板插入式接触的插入端脚。
4.一种电池,包括用于与电池连接器的电池连接端接触的电池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端子包括数个与所述电池连接端的插入端脚相对应的插入端口,所述插入端口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插入端脚接触导通的弹性簧片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与电池连接端接触一端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凹陷平面,用于使所述插入端脚垂直插入的所述数个插入端口分布设置在所述凹陷平面上。
6.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主板、用于为所述主板提供工作电源的电池,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电池与主板的电池连接器,所述电池连接器包括用于与主板接触的主板连接端和用于与电池端子接触的电池连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连接端与主板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用于使得所述电池连接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柔性线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容置所述柔性线缆的辅助支架,所述辅助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板与所述电池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架的与所述电池端子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电池连接端进行位置移动的滑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连接端包括数个用于与所述电池端子插入式接触的插入端脚;所述电池包括用于与所述电池连接端接触的电池端子;所述电池端子包括数个与所述插入端脚相对应的插入端口,所述插入端口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插入端脚接触导通的弹性簧片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与电池连接端接触一端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凹陷平面,用于使所述插入端脚垂直插入的所述数个插入端口分布设置在所述凹陷平面上。
CN2009201104854U 2009-08-04 2009-08-04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385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04854U CN201438514U (zh) 2009-08-04 2009-08-04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04854U CN201438514U (zh) 2009-08-04 2009-08-04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38514U true CN201438514U (zh) 2010-04-14

Family

ID=42400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1048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38514U (zh) 2009-08-04 2009-08-04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3851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9933A (zh) * 2010-11-26 2012-05-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电子装置
CN104124420A (zh) * 2013-04-29 2014-10-29 麦格纳斯太尔电池系统两合公司 电池系统以及产生导电连接的方法
CN106207686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池包转换装置及具有该电池包转换装置的电气组件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9933A (zh) * 2010-11-26 2012-05-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电子装置
CN102479933B (zh) * 2010-11-26 2016-04-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电子装置
CN104124420A (zh) * 2013-04-29 2014-10-29 麦格纳斯太尔电池系统两合公司 电池系统以及产生导电连接的方法
CN104124420B (zh) * 2013-04-29 2016-11-2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系统以及产生导电连接的方法
CN106207686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池包转换装置及具有该电池包转换装置的电气组件
CN106207686B (zh) * 2016-08-31 2018-11-09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池包转换装置及具有该电池包转换装置的电气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23361Y (zh) 电连接器
CN102315176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0959464Y (zh) 电池连接器
CN201438514U (zh) 电池连接器、电池和移动终端
CN203690594U (zh) 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数据接口组件
CN201222586Y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与插头电连接器的组合
CN206322937U (zh) 一种磁吸头及其磁吸连接器
CN107394538A (zh) 大电流板对板插头、插座及连接器组件
CN201000994Y (zh) 电连接器
CN201430318Y (zh) 电连接器
CN211929746U (zh) 一种带有防震结构的连接器
CN202121179U (zh) 开关式同轴连接器
CN201805027U (zh) 一种电池连接器
CN202949064U (zh) 一种电池连接器
CN202695785U (zh) Sim卡连接器
CN204858144U (zh) 具有防误插入结构的网络插座连接器
CN204205100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5047838B (zh) 电池舱组
CN207052901U (zh) 移动设备及其连接器母端
CN201270302Y (zh) 连接器
CN112952218A (zh) 电池、电池的制造方法、电子装置及电池的测试方法
CN201754460U (zh) 一种蓝牙耳机的充电连接器
CN201226384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4216351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16289408U (zh) 一种转接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UAWEI DEVIC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ZHEN HUAWEI TECHNOLOGY C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awe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7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41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