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9044Y - 一种过滤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滤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19044Y CN201419044Y CN2009201176227U CN200920117622U CN201419044Y CN 201419044 Y CN201419044 Y CN 201419044Y CN 2009201176227 U CN2009201176227 U CN 2009201176227U CN 200920117622 U CN200920117622 U CN 200920117622U CN 201419044 Y CN201419044 Y CN 201419044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ter core
- filter
- pond
- pond body
- filtering pon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池,包括有方形池体、在池体内排列的多片单元滤芯、池体内依次连接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该第一隔板竖立在出水口端处与多片单元滤芯的端部之间,该第二隔板支撑在多片单元滤芯的底部并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距,每个单元滤芯中的滤芯架包括基板和框架式侧板,过滤介质就平铺在该框架式侧板的外表面,并且底部的基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净水出口,而第二隔板上对应每个净水出口的位置开有净水进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元滤芯的处理单元组合,可根据处理量灵活设置处理单元,能耗低,并且滤网孔径小,孔隙率高,耐磨损,滤速也高,出水水质好,处理效率较高,而且便于更换,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采用横向流过滤方式的过滤池。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处理冷却水、废水的过滤池较多采用转盘滤池,如专利号为200720173409.9(公告号为CN201085959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用于污水深度过滤处理的纤维转盘滤池》就公开了一种转盘滤池。它的池体由污水池和清水池组成,并相互连通,中空出水轴固定在污水池中,并与传动机构相连,旋转滤盘通过六方连接件与中空出水轴相对固定,旋转滤盘的外圈设有外压板,滤布反抽吸装置的吸盘通过与池体壁相对固定的吸盘固定装置固定在旋转滤盘的侧面,吸盘上设有吸口,抽泥管置于污水池底部。但转盘滤池在过滤转动过程中,在转盘上形成的滤饼易被破坏,影响出水效果,而且转盘滤池由于设计原理的局限性,在过滤过程中实际有效过滤面积仅占总转盘面积的二分之一;而且,这种转盘滤池需要驱动整个转盘转动,能耗较高,维护也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过滤效率较高的过滤池,其采用带密集型过滤孔道的过滤材料作为过滤介质,出水水质好,过滤效果理想,运行和维护简单方便,且能耗较低。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过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顶部敞开的方形池体,该池体沿纵向的一侧壁开有进水口,与之相对的另一侧壁开有出水口;
沿纵向竖立在所述池体内的互为平行排列的多片单元滤芯,每个单元滤芯包括滤芯架和铺设在滤芯架两侧面上的过滤介质;
设置在所述池体内依次连接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该第一隔板竖立在所述出水口端处与多片单元滤芯的端部之间,该第二隔板支撑在所述多片单元滤芯的底部并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距,以在第一隔板与池体侧壁之间和第二隔板与池体底部之间形成净水区,该第三隔板一端与第二隔板相连,另一端与池体内壁相连;
其中,每个单元滤芯中的滤芯架包括上下左右四侧封闭的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两侧上的框架式侧板,所述的过滤介质就平铺在该框架式侧板的外表面,并且,底部的基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净水出口,而所述第二隔板上对应每个净水出口的位置开有净水进口。
所述过滤介质可以采用具有密集型过滤孔道的各种过滤材料,也可以采用滤布、或滤网、或丝网、或多孔滤板等,由于滤布具有较高的亲水效果,成本也较低廉,尤以采用滤布为最佳。
为加大进水的水流通道,以使絮凝剂与污水充分进行混合,以便使污水达到很好的絮凝程度,为过滤介质的过滤做好准备,避免加有絮凝剂的污水直接进入多片单元滤芯所在的过滤区,所述池体内在进水口端处可以竖立有一底部与池体内壁相连、顶部高于所述滤芯架顶部的挡板,使得在挡板与池体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
为便于控制池体内的液面,加大过滤池的处理量,所述池体内在出水口端处设置有一出水堰,净水区内的净水最后会经过出水堰的顶部而从出水口流出池体外,该出水堰的顶部高度就是池体内的液面高度,而在不设置出水堰的状态下,池体内的液面与出水口的底部相齐平。
在过滤介质采用滤布的情况下,每个框架式侧板外表面上的滤布可以是一整片的,其上下左右四边分别固定在框架式侧板的四个侧边上,但在滤芯架侧面面积较大的情况下,整片式的滤布面积就会较大,其中央的滤布容易松动而随污水浮动,影响过滤效果,为便于滤布在框架式侧板上的固定设置,同时能保证过滤效果,所述滤布可以由多块均匀分布的单元滤布构成,每个单元滤布通过四个压条分别将其四个侧边固定在框架式侧板之上。
为使从滤芯架底部的净水出口输出的净水能顺利地进入到第二隔板下方的净水区,避免净水从滤芯架底部的基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缝隙流失,所述滤芯架中底部基板的每个净水出口上可以设置有一净水输出管,而所述第二隔板中的每个净水进口上设置有一插管,每个净水输出管插入到第二隔板上对应的净水进口上的插管内,通过净水输出管和插管的插配,在滤芯架底部基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连接。
为防止第三隔板与挡板之间集泥区中的污泥沉淀物从插管与净水输出管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净水区,而影响出水水质,每个净水输出管外可以套设有弹簧密封圈,该弹簧密封圈的可弹性伸缩的特性,能适用于净水输出管在第二隔板上插管内不同的插配程度,非常实用。
每个单元滤芯中的过滤介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必然粘附上许多絮体、污垢、杂质等,为便于对每个单元滤芯中的过滤介质进行清洗,所述过滤池还可以包括有一吸盘式反冲洗装置,该吸盘式反冲洗装置包括有可在池体顶部上沿纵向行走的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至少一根L型排污管和在池体外侧沿纵向设置的一排污槽;
其中,该L型排污管的横向部分横向跨越在多片单元滤芯之上,横向部分的顶部上开有进气孔,横向部分的底部上竖直向下地连通有多根排污分管,每根排污分管一一对应地伸入到每个单元滤芯中一侧或两侧过滤介质的外侧,并且,每根排污分管上连通有至少一个吸盘,该吸盘的开口贴近对应过滤介质的外表面;
该L型排污管的竖直部分端部设置有阀门,端部开口朝向排污槽,该排污槽一端开有排污口;
该L型排污管在弯折处设置有注水管。
为提高设备的综合处理能力,所述第三隔板的另一端可以与池体底部相连,以在第三隔板与所述挡板以及池体内壁之间形成集泥区,在该集泥区所在的池体上开设有出泥口,并且,位于每个单元滤芯中过滤介质底部边沿上的那个吸盘的底部上设置有一刮泥板,该刮泥板在L型排污管沿池体纵向移动时,可对对应的过滤介质边沿进行刮擦,以将过滤介质底部集中的污泥刮入到集泥区,最后从出泥口排出池体之外。
所述可在池体顶部上沿纵向行走的支架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技术,为使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实施,该支架可以是一由电机驱动的车架,并且,在池体顶部两侧沿纵向设置有一副轨道,车架中的滚轮在电机的驱动下而在轨道上行走,该电机固定在L型排污管顶部上,当车架沿池体纵向行走时,L型排污管连同电机都跟随车架一起移动。
为使支架能自动地沿轨道往复移动,从而对过滤介质进行反复的冲洗,所述轨道的两端在对应支架的位置可以各设置一限位开关,所述电机为可逆转的电机,而该限位开关与所述电机相连而控制电机正、逆向工作,当支架移动到轨道其中一个端部而碰触到限位开关时,限位开关就控制电机换方向工作,从而使支架向相反方向移动。
其中的吸盘以能遍布到过滤介质表面的各个角落为佳,也即,当L型排污管跟随支架一起沿池体纵向行走时,吸盘的尺寸能覆盖到过滤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那段距离,但如果一面过滤介质设置一个吸盘,在过滤介质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吸盘的吸污垢效果不佳,为提高吸盘吸污垢的效率,保证对过滤介质的清洗效果,每根排污分管上还可以向下延伸出有多根排污支管,每根排污分管以及排污支管的末端上都设置有一个所述的吸盘,位于每个单元滤芯中过滤介质一侧的多个吸盘从上至下正好覆盖了过滤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为保证排污管对每个单元滤芯两侧的每个过滤介质的清洗作用,所述支架上可以设置有两根L型排污管,每根L型排污管下方的排污分管以及排污支管上的吸盘都位于每片单元滤芯中的同一侧过滤介质的一侧,如此,每根L型排污管就负责每片单元滤芯同一侧过滤介质的清洗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带密集型过滤孔道的过滤材料作用过滤媒介,其滤网孔径小,孔隙率高,耐磨损,亲水性能好,滤速也高,出水水质好,处理效率较高,而且便于更换,成本低廉;
滤布的亲水特性使得水中的悬浮物不易黏结在滤布上,降低了清洗频率,反冲洗次数少,也降低了能耗,该滤布还可用丝网、滤网、滤板进行替换;
并且,采用单元滤芯的处理单元组合,可根据滤池的处理量灵活设置处理单元,能耗低,处理量大;
占地小,空间节省,易于实施,维修容易,维修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池可实现自动化运行,运行和维护简单方便,可24小时无人连续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去掉滤布后的单元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I部的放大图(净水输出管还未完全插入到第二隔板中的插管之中)。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6所示,该过滤池包括有:
一顶部敞开的方形池体1,该池体1沿纵向的一侧壁开有进水口11,与之相对的另一侧壁开有出水口12;
沿纵向竖立在所述池体1内的互为平行排列的多片单元滤芯2,每个单元滤芯2包括滤芯架21和铺设在滤芯架21两侧面上的滤布22;
并且,所述池体1内在进水口11端处竖立有一底部与池体1内壁相连、顶部高于所述滤芯架21顶部的挡板13,使得在挡板13与池体1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A,而所述池体1内在出水口12端处设置有一出水堰14,所述多片单元滤芯2就正好沿池体1纵向地设置在所述挡板13与出水堰14之间;
同时,所述池体1内还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隔板31、第二隔板32、第三隔板33,该第一隔板31竖立在所述出水堰14与多片单元滤芯2的端部之间,该第二隔板32支撑在所述多片单元滤芯2的底部并与池体1的底部之间留有间距,以在第一隔板31与池体1侧壁之间和第二隔板32与池体1底部之间形成净水区C,而该第二隔板32正上方多片单元滤芯2所在的池体1内空间就是过滤区B,该第三隔板33一端与第二隔板32相连,另一端与池体1底部相连,以在第三隔板33与所述挡板13以及池体1内壁之间形成集泥区D,在该集泥区D所在的池体1上开设有出泥口15;
其中,每个单元滤芯2中的滤芯架21包括上下左右四侧封闭的基板23和设置在基板23两侧上的框架式侧板24,所述滤布22由多块均匀分布的单元滤布构成,每个单元滤布通过四个压条25分别将其四个侧边固定在框架式侧板24之上,而平铺在每一框架式侧板24的外表面上;
整个单元滤芯2呈中空的结构,池体1内布满污水时,污水只能经过滤布22而流入每个单元滤芯2的内部,并且,底部的基板23上开设有三个净水出口23a,而第二隔板32上对应每个净水出口23a的位置开有净水进口32a,并且,底部基板23的每个净水出口23a上设置有一净水输出管23b,每个净水输出管23b外套设有一弹簧密封圈23c,而所述第二隔板32中的每个净水进口32a上设置有一插管32b,每个净水输出管23b插入到第二隔板32上对应的插管32b内,从而使滤芯架21内部的净水通过该净水输出管23b、插管32b而能流入到第二隔板32下方的净水区C内。
该过滤池还包括有一吸盘式反冲洗装置,该吸盘式反冲洗装置包括有可在池体1顶部上沿纵向行走的支架4、固定在支架4上的两根平行设置的L型排污管5和在池体1外侧沿纵向设置的一排污槽7;
其中,每根L型排污管5的横向部分51横向跨越在多片单元滤芯2之上,横向部分51的顶部上开有进气孔51a,横向部分51的底部上竖直向下地连通有多根排污分管6,该排污分管6的数目和单元滤芯2的数目相一致;
其中一根L型排污管5下的排污分管6一一对应地伸入到每个单元滤芯2中位于同侧的其中一面滤布22的一侧,另一根L型排污管5下的排污分管6一一对应地伸入到每个单元滤芯2中另一侧滤布22的一侧,也即,两根L型排污管5中的一根负责每个单元滤芯2中的一面滤布22的清洗,另一根负责每个单元滤芯2中相对另一面滤布22的清洗;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每根排污分管6上还向下延伸出有两根排污支管61,每根排污分管6和每根排污支管61的末端上都连通地设置有一个吸盘8,该吸盘8的开口81贴近对应滤布22的外表面,位于每个单元滤芯2中滤布22一侧的三个吸盘8从上至下正好覆盖了对应滤布22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如此,当车架4沿池体1纵向行走时,三个吸盘8就能遍历到所有的滤布22表面,并且,最底部的那个吸盘8的底部上设置有一刮泥板82;
该L型排污管5的竖直部分52端部设置有电动阀门52a,端部开口朝向排污槽7,该排污槽7一端开有排污口71;
该L型排污管5在弯折处设置有注水管53;
在池体1顶部两侧沿纵向设置有一副轨道16,所述的支架4是一带滚轮的车架4,该车架4在一可逆转的电机41经过皮带的驱动下而在轨道16上行走,轨道16的两端在对应支架4的位置各设置一限位开关9,该限位开关9与所述电机41相连而控制电机41正、逆向工作,因而,车架4中的滚轮就沿池体1纵向作往复移动。
工作原理如下:
污水由水泵从池体1一侧的进水口11打入到池体1内,流经挡板13与池体1内壁之间的进水通道A而布满整个过滤区B,污水经过滤布22而流入每个单元滤芯2的内部,继而从滤芯架21底部的净水出口23a流入到第二隔板32下方的净水区C,最后经过出水堰14而从池体1上的出水口12输出到外界;
需要反冲洗滤布22时,预先通过注水管53而将两根L型排污管5中的竖直部分52注满水,而出水口12处有水流打入到池体1内,该水流经过第二隔板32上的净水进口32a而流入每个单元滤芯2内部,开启电机,使支架4沿池体1纵向开始进行往复移动,同时打开两根L型排污管5竖直部分52端部的阀门52a,利用虹吸原理,每根L型排污管5中横向部分51下的多根排污分管6以及排污支管61上的多个吸盘8就会源源不断地将对应滤布22上的污垢吸入,污垢连同水流经过各自排污支管61、排污分管6而汇集到L型排污管5的横向部分61中,最后从L型排污管5的竖直部分52端部开口流入排污槽7内。
Claims (13)
1、一种过滤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顶部敞开的方形池体,该池体沿纵向的一侧壁开有进水口,与之相对的另一侧壁开有出水口;
沿纵向竖立在所述池体内的互为平行排列的多片单元滤芯,每个单元滤芯包括滤芯架和铺设在滤芯架两侧面上的过滤介质;
设置在所述池体内依次连接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该第一隔板竖立在所述出水口端处与多片单元滤芯的端部之间,该第二隔板支撑在所述多片单元滤芯的底部并与池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距,以在第一隔板与池体侧壁之间和第二隔板与池体底部之间形成净水区,该第三隔板一端与第二隔板相连,另一端与池体内壁相连;
其中,每个单元滤芯中的滤芯架包括上下左右四侧封闭的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两侧上的框架式侧板,所述的过滤介质就平铺在该框架式侧板的外表面,并且,底部的基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净水出口,而所述第二隔板上对应每个净水出口的位置开有净水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介质为滤布、或滤网、或丝网、或多孔滤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在进水口端处竖立有一底部与池体内壁相连、顶部高于所述滤芯架顶部的挡板,使得在挡板与池体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在出水口端处设置有一出水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介质为滤布,滤布由多块均匀分布的单元滤布构成,每个单元滤布通过四个压条分别将其四个侧边固定在框架式侧板之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架中底部基板的每个净水出口上设置有一净水输出管,而所述第二隔板中的每个净水进口上设置有一插管,每个净水输出管插入到第二隔板上对应的净水进口上的插管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每个净水输出管外套设有一弹簧密封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吸盘式反冲洗装置,该吸盘式反冲洗装置包括有可在池体顶部上沿纵向行走的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至少一根L型排污管和在池体外侧沿纵向设置的一排污槽;
其中,该L型排污管的横向部分横向跨越在多片单元滤芯之上,横向部分的顶部上开有进气孔,横向部分的底部上竖直向下地连通有多根排污分管,每根排污分管一一对应地伸入到每个单元滤芯中过滤介质的外侧,并且,每根排污分管上连通有至少一个吸盘,该吸盘的开口贴近对应过滤介质的外表面;
该L型排污管的竖直部分端部设置有阀门,端部开口朝向排污槽,该排污槽一端开有排污口;
该L型排污管在弯折处设置有注水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的另一端与池体底部相连,以在第三隔板与所述挡板以及池体内壁之间形成集泥区,在该集泥区所在的池体上开设有出泥口,并且,位于每个单元滤芯中过滤介质底部边沿上的那个吸盘的底部上设置有一刮泥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在池体顶部上沿纵向行走的支架是一由电机驱动的车架,并且,在池体顶部两侧沿纵向设置有一副轨道,车架中的滚轮在电机的驱动下而在轨道上行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的两端在对应支架的位置各设置一限位开关,所述电机为可逆转的电机,而该限位开关与所述电机相连而控制电机正、逆向工作。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每根排污分管上还向下延伸出有多根排污支管,每根排污分管以及排污支管的末端上都设置有一个所述的吸盘,位于每个单元滤芯中过滤介质一侧的多个吸盘从上至下正好覆盖了过滤介质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两根L型排污管,每根L型排污管下方的排污分管以及排污支管上的吸盘都位于每片单元滤芯中的同一侧过滤介质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176227U CN201419044Y (zh) | 2009-04-10 | 2009-04-10 | 一种过滤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176227U CN201419044Y (zh) | 2009-04-10 | 2009-04-10 | 一种过滤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19044Y true CN201419044Y (zh) | 2010-03-10 |
Family
ID=4180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117622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19044Y (zh) | 2009-04-10 | 2009-04-10 | 一种过滤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19044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20972A (zh) * | 2012-07-06 | 2014-01-22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滤布滤池 |
CN103566645A (zh) * | 2012-07-19 | 2014-02-12 | 杨志江 | 一种深层过滤的滤布滤池 |
CN104941279B (zh) * | 2015-06-01 | 2016-08-17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一种仿生式蓝藻富集清除设备及推流式除藻方法 |
-
2009
- 2009-04-10 CN CN2009201176227U patent/CN201419044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20972A (zh) * | 2012-07-06 | 2014-01-22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滤布滤池 |
CN103566645A (zh) * | 2012-07-19 | 2014-02-12 | 杨志江 | 一种深层过滤的滤布滤池 |
CN104941279B (zh) * | 2015-06-01 | 2016-08-17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一种仿生式蓝藻富集清除设备及推流式除藻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516310U (zh) | 纤维转盘过滤装置 | |
CN101549222B (zh) | 一种过滤池 | |
CN102350115A (zh) | 一种转盘滤池 | |
CN201419044Y (zh) | 一种过滤池 | |
CN105477923A (zh) | 一种污水处理快速碳分离装置 | |
CN117401761B (zh) | 一种纳米气浮水处理装置 | |
CN202185210U (zh) | 一种转盘滤池 | |
CN201959611U (zh) | 固定方形板式过滤机 | |
CN104857759B (zh) | 一种滤板式过滤装置 | |
CN217757189U (zh) | 一种mbr一体化设备 | |
CN102527127B (zh) | 污水过滤处理系统 | |
CN210480968U (zh) | Mbr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化设备 | |
CN212926414U (zh) | 一种雨水泵站截油截污装置 | |
CN210857156U (zh) | 一种能浮于水面上浮油浮渣的清理装置 | |
CN201959639U (zh) | 圆盘过滤机 | |
CN222196026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辐流式沉淀池 | |
CN103203130A (zh) | 新型滤布滤池的反冲洗机构 | |
CN107082471B (zh) | 一种污水用超滤膜过滤装置 | |
CN221244197U (zh) | 一种滤布滤池装置 | |
CN111549896A (zh) | 一种雨水泵站截油截污装置 | |
CN219860811U (zh) | 一种mbr膜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9167869U (zh) | 一种具有自动反洗抽吸的过滤设备 | |
CN114452715B (zh) | 一种多层纺织废水沉淀过滤池 | |
CN219815858U (zh) | 一种罐式超滤装置 | |
CN219481848U (zh) | 一种转盘滤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