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75830Y -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 Google Patents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75830Y
CN201375830Y CN200820238256U CN200820238256U CN201375830Y CN 201375830 Y CN201375830 Y CN 201375830Y CN 200820238256 U CN200820238256 U CN 200820238256U CN 200820238256 U CN200820238256 U CN 200820238256U CN 201375830 Y CN201375830 Y CN 20137583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flow weir
column plate
feed liquor
liquid
pressure dr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20238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松
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820238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7583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7583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7583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属于化工板式塔的塔盘构件技术领域。该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包括塔板体,所述塔板体上的一侧由溢流堰板分隔形成有彼此相邻的受液区和降液区,其上相对另一侧制有凹陷的沉降槽;所述塔板体上在溢流堰板与沉降槽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液接触区,所述第一气液接触区设有第一气液接触传质件和将第一气液接触区分隔的导流隔堰板。该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在不增加气流压降的情况下,能大幅增加塔板的有效持液量。

Description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板式塔的塔盘构件-塔板,属于化工板式塔的塔盘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塔板是化工板式塔内的重要塔盘构件,现有塔板的常见结构一般是在塔板上由溢流堰板(进液堰板和降液堰板)分隔成受液区、降液区和气液接触区,受液区与降液区一般彼此分开(如分布于塔板两侧),气液接触区一般位于受液区和降液区之间,在气液接触区的塔板上设有用于液相与气相进行传质的气液接触传质件(如泡罩或浮阀等)。现有塔板使用时,液流从上层塔板落入下层塔板一侧的受液区内,积满后溢流并以一定液面高度平铺流过气液接触区,再从降液区落入再下层的塔板,如此反复液流自上而下逐层流过各层塔板;同时,上升的气流通过各层塔板的气液接触传质件与塔板上流过的液流进行气液接触传质。塔板上气液接触区的液流量(塔板有效持液量)和气流量(塔板有效通气量)决定了整个塔板气液接触传质的效率。
据申请人所知,现有塔板一般是通过升高溢流堰板的高度来提高流过气液接触区的液面高度,从而提高塔板有效持液量,但这样会带来气流的上升阻力增大(即气流压降增大);同时,因气液接触区面积有限也难以通过增加气液接触传质件来提高气流量。此外,现有塔板的液流只是从其一侧平铺流过整个塔板气液接触区,因此有效流程短,导致气液接触时间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不增加塔板液面高度(即不增加气流压降),而能大幅增加塔板持液量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包括塔板体,所述塔板体上的一侧由溢流堰板分隔形成有彼此相邻的受液区和降液区,其上相对另一侧制有凹陷的沉降槽;所述塔板体上在溢流堰板与沉降槽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液接触区,所述第一气液接触区设有第一气液接触传质件和将第一气液接触区分隔的导流隔堰板。
这样在使用中,液流在塔板体上,先从受液区溢流后沿导流隔堰板一侧流过塔板体上表面后流入沉降槽,积满沉降槽后再溢流后并沿导流隔堰板另一侧反向流过塔板体上表面,最后到达降液区后流出。当多层塔板体使用时,将相邻的上层塔板体的受液区和下层塔板体的降液区彼此对接即可。
由此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相比现有各种塔板具有:一、由于液流在沉降槽内形成暂存,延缓了液流在塔板体上的流动时间,同时实现在不增加塔板体表面液面高度的情况下增加塔板体表面的持液量(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增加塔板体表面持液量的情况下降低塔板体表面的液面高度,即减少气流压降);二、受液区和降液区在塔板同一侧,减少该两区在塔板上的占用面积,相应可增加气液接触区的面积;三、液流在塔板体表面形成回转,进一步增加液流的流程和流动时间。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大持液量塔板可延长气液接触时间和接触量,并降低气流压降,从而提高气液接触传质的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沉降槽内设有第二气液接触传质件并形成第二气液接触区。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可以进一步增加气液接触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如图1所示,包括塔板体1,在塔板体1上的一侧由溢流堰板分隔形成有彼此相邻的受液区2和降液区3,在塔板体1上相对另一侧制有凹陷的沉降槽4。塔板体1上在溢流堰板与沉降槽4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液接触区5,在第一气液接触区5设有第一气液接触传质件6和将第一气液接触区5分隔的导流隔堰板7。
溢流堰板包括设于塔板体1上表面并彼此相交的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设于塔板体上1上表面并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平行连接的出液溢流堰板10。受液区2是由塔板体1上表面、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围成,降液区3是由出液溢流堰板10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围成。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的高度小于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的高度,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的高度与出液溢流堰板10的高度基本相等。导流隔堰板7的一端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的相交处相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沉降槽4上方。
使用前,先将相邻安装的上层塔板体1的受液区2和下层塔板体1的降液区3彼此对接,即可构成多层塔板体进行使用。使用时,液流从上层塔板体1的降液区3经降液管落入下层塔板体1的受液区2内,积满受液区2后溢流并沿导流隔堰板7一侧流过塔板体1上表面后流入沉降槽4,积满沉降槽4后再溢流并沿导流隔堰板7另一侧反向流过塔板体1上表面,最后到达降液区3后流出。液流从受液区2沿导流隔堰板7一侧流过和沿导流隔堰板7另一侧反向流过塔板体1上表面时,液流与气流在第一气液接触区5发生第一气液接触传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如图2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1)导流隔堰板7与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合为一体;2)在沉降槽4内设有第二气液接触传质件11并形成第二气液接触区12。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以外所不同的是:液流在沉降槽4内流动时也产生气液接触传质,即在第二气液接触区12产生第二气液接触传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如图3所示,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其与实施例一结构所不同的是:1)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分别向上延伸并在受液区2形成高位进液围堰,同时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和出液溢流堰板10分别向下延伸并向内弯折并在降液区3形成缩口的短降液管,其中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上沿到出液溢流堰板10下沿的高度小于相邻两层塔板体1的间距,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上沿至其下沿的高度大于相邻两层塔板体1的间距,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的高度大于出液溢流堰板10在塔板体1上的高度;2)在沉降槽4内设有第二气液接触传质件11并形成第二气液接触区12。
使用前,先将相邻安装的下层塔板体1降液区3的短降液管插入上层塔板体1受液区2的高位进液围堰内,即可构成多层塔板体进行使用。本实施例使用过程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如图4所示,是在实施例三基础上的改进,其与实施例三结构所不同的是:沉降槽4只占塔板体1上另一侧的一部分,即沉降槽4的容积减小。本实施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适用于液流量相对气流量小时的情况。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如图5所示,是在实施例三基础上的改进,其与实施例三结构所不同的是:在沉降槽4内设有挡板13,挡板13的上沿高于沉降槽4的上沿,挡板13的下沿与沉降槽4内底部留有间隙。
这样,可以在使用中提高沉降槽4内积存液体的流动性,避免沉降槽4内产生液体积存死区。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的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如图6所示,是在实施例五基础上的改进,其与实施例五结构所不同的是:挡板13的底边制有梳齿状缺口14。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沉降槽4内积存液体的流动性,并改善液流形态,从而利于沉降槽4内的气液接触传质。
本实用新型的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可以想到的是:1)溢流堰板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形式,比如其中的第一进液溢流堰板也可以与出液溢流堰板10合为一整体,又如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也可以斜向相交,再如出液溢流堰板10也可以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8不平行相连接,只要溢流堰板在塔板体的一侧分隔形成相邻的受液区和降液区即可;2)导流隔堰板的一端也可以只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相连接,或者导流隔堰板7与第二进液溢流堰板9合为一体;3)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等等。凡采用等同或等效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包括塔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板体上的一侧由溢流堰板分隔形成有彼此相邻的受液区和降液区,其上相对另一侧制有凹陷的沉降槽;所述塔板体上在溢流堰板与沉降槽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液接触区,所述第一气液接触区设有第一气液接触传质件和将第一气液接触区分隔的导流隔堰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槽内设有第二气液接触传质件并形成第二气液接触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板包括设于塔板体上表面并彼此相交的第一进液溢流堰板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设于塔板体上上表面并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平行连接的出液溢流堰板,所述受液区是由塔板体上表面、第一进液溢流堰板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围成,所述降液区是由出液溢流堰板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围成,所述第一进液溢流堰板的高度小于第二进液溢流堰板的高度,所述第一进液溢流堰板的高度与出液溢流堰板的高度基本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堰板的一端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的相交处相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沉降槽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堰板的一端与第一进液溢流堰板相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沉降槽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堰板与第二进液溢流堰板合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溢流堰板和第二进液溢流堰板分别向上延伸并在受液区形成高位进液围堰,所述第二进液溢流堰板和出液溢流堰板分别向下延伸并向内弯折并在降液区形成缩口的短降液管,所述第一进液溢流堰板上沿到出液溢流堰板下沿的高度大于相邻两层塔板体的间距,所述第二进液溢流堰板上沿至其下沿的高度大于相邻两层塔板体的间距,所述第一进液溢流堰板的高度大于出液溢流堰板在塔板体上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槽只占塔板体上另一侧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槽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沿高于沉降槽的上沿,其下沿与沉降槽内底部留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底边制有梳齿状缺口。
CN200820238256U 2008-12-25 2008-12-25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7583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20238256U CN201375830Y (zh) 2008-12-25 2008-12-25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20238256U CN201375830Y (zh) 2008-12-25 2008-12-25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75830Y true CN201375830Y (zh) 2010-01-06

Family

ID=41515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2023825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75830Y (zh) 2008-12-25 2008-12-25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75830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4489B (zh) * 2008-12-25 2010-12-01 秦松 低阻大持液量塔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4489B (zh) * 2008-12-25 2010-12-01 秦松 低阻大持液量塔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44383U (zh)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循环床反应器
CN101474489B (zh) 低阻大持液量塔板
CN202460171U (zh) 锯齿双层导向浮阀塔板
CN101480537A (zh) 一种新型穿流式复合塔板
CN201375830Y (zh) 大持液量低压降塔板
CN202078765U (zh) 一种汽提塔
CN203648122U (zh) 一种浮阀塔的塔板气液传质改进结构
CN201372216Y (zh) 含油含渣废水高效分离装置
CN201791392U (zh) 立体传质液体同向流塔
CN202844619U (zh) 一种大通量抗堵气液错流喷射塔板
CN201049217Y (zh) 新型板式塔
CN1833757A (zh) 槽槽式液体分布器
CN101973670A (zh) 多级滴落复合滤池
CN100556493C (zh) 新型板式塔
CN115317958A (zh) 一种三段式油水分离双维弦波聚结板组装置
CN211913314U (zh) 单塔多区高效脱硫系统
CN204752312U (zh)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滤池
CN203971437U (zh) 甲缩醛精馏塔顶用回流罐
CN212651397U (zh) 立体斜板净化装置及具有该净化装置的沉淀池
CN2676997Y (zh) 用于蒸氨塔的斜孔塔盘
CN2381371Y (zh) 穿流式超大复合浮阀塔板
CN201423184Y (zh) 用于电子产品清洗液后处理的复合塔
CN1044976C (zh) 多溢流复合斜孔塔
CN101648747A (zh) 一种厌氧生化反应器
CN202078764U (zh) 一种精馏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122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