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50161Y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250161Y CN201250161Y CNU2008201631491U CN200820163149U CN201250161Y CN 201250161 Y CN201250161 Y CN 201250161Y CN U2008201631491 U CNU2008201631491 U CN U2008201631491U CN 200820163149 U CN200820163149 U CN 200820163149U CN 201250161 Y CN201250161 Y CN 20125016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viding plate
- tank body
- aerobic reactor
- anaerobic reaction
- reactor 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一种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罐体;其罐体内的中心部位还设置有一内罐体,内罐体外壁和罐体内壁之间设有隔板,形成一次好氧反应区、厌氧反应区、二次好氧反应区,内罐体壁上具有连通厌氧反应区和一次好氧反应区的进水孔;一次好氧反应区内设有曝气装置和砾石过滤层,砾石过滤层内埋设有一导水管,该导水管的进口露出砾石过滤层的上部,导水管的出口穿出内罐体侧壁进入二次好氧反应区;所述位于二次好氧反应区的罐体的周壁上开有进气孔;所述的进水口与厌氧反应区连通,所述的出水口与二次好氧反应区连通。该净化槽结构合理、净化层次明显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个人家庭、别墅小区、多层或高层住宅排放的生活污水的处理环保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生活污水一般有两种途径来处理,一种是经过化粪池处理后的水体仍然还有较高浓度的氮、磷、有机物、病毒等污染物,其产生的气体也同样不能得到解决。另一种是直接排放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这种方法虽然能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它的要求、成本等因素较高,使得一些单位直接将生活污水偷排河流、湖泊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污染环境,也成为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
针对上述现状,本申请人曾申请有一专利号为ZL200520102809.1(公告号为CN2801777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家庭污水处理器》披露了这样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罐体,罐体上具有进水口及出水口,罐体内设置有分隔板,分割板将罐体分割成进水过滤区、曝气反应区和沉淀出水区三部分,进水过滤区内设置有过滤装置,曝气反应区内设置有曝气装置,沉淀出水区内设置有沉淀装置,进水口与进水过滤区相通,所述的分隔板上设有连通进水过滤区与曝气反应区的通孔,还设有连通曝气反应区和沉淀出水区的通水管,所述的出水口与沉淀出水区连通。该处理器具有较好的净化家庭污水的效果,但该净化效果还可更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更合理、净化层次明显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槽,同时同样具有净化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体内的中心部位还设置有一内罐体,内罐体外壁和罐体内壁之间的空间的中部还设有隔板,其中,内罐体内部空间形成一次好氧反应区,位于隔板下方的内罐体外壁和罐体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厌氧反应区,所述的位于隔板下方的内罐体壁上具有连通厌氧反应区和一次好氧反应区的进水孔,位于隔板上部的内罐体外壁和对应罐体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二次好氧反应区;所述的一次好氧反应区内设有曝气装置,在该一次好氧反应区与隔板位置相应处还设有砾石过滤层,该砾石过滤层内埋设有一导水管,该导水管的进口露出砾石过滤层的上部,导水管的出口穿出内罐体侧壁进入二次好氧反应区;所述位于二次好氧反应区的罐体的周壁上开有进气孔;所述的进水口与厌氧反应区连通,所述的出水口与二次好氧反应区连通。
为进一步通过净化效果,所述的隔板上表面间隔散布有多块上凸的生物孵化块,在隔板下方设有液流槽,所述的隔板上设有与液流槽相通的出液口,且所述罐体上的出水口与所述的液流槽相通;所述罐体上的进水口上设有进水管,该进水管从隔板上部穿过进入所述的厌氧反应区内,而且该液流槽结构起到缓冲水流的作用,生物孵化块的散布设置使水流的流向呈弯折流动,加长水流的流动路径,增加好氧时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隔板至少有二层,其中,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上下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的上层隔板立有上挡壁和上挡板,该上挡壁上挡板使上层隔板的上部形成曲折回环的上部水流路径;所述的下层隔板立有下挡壁和下挡板,该下挡壁和下挡板使下层隔板的上部形成曲折回环的下部水流路径;所述的上部水流路径的起点与导水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的上部水流路径的终点与所述的下部水流路径的起点连通,该下部水流路径的终点与所述的液流槽相通。由于水车隔板和形成隔板上均形成曲折回环水流路径,因此使水流在隔板上停留较长时间,大大提高好氧反应时间,或充分与隔板上的生物孵化块接触,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当然隔板也可依次间隔设置三层、四层,甚至更多层。
上述的上挡壁立于上层隔板中部且大致呈环状,所述的上挡板沿上层隔板径向设置,该上挡壁和上挡板将上层隔板上部区域分隔成上内环区和上外环区,所述导水管的出口与上内环区相通,在所述的上挡壁的一端设有内出水口,在位于上外环区的上层隔板上开有外出水孔,所述的内出水口和外出水孔在上部水流路径上相互远离;所述的下层隔板中部立有大致呈环状的下挡壁,下层隔板上还沿其径向立有下挡板,所述的下挡壁和下挡板将下层隔板上部区域分隔成下内环区和下外环区,所述的外出水孔与下外环区连通,在所述的下挡壁的一端设有内进水口,所述的下内环区内设有与所述的液流槽相通的内出水口,所述的内进水口和内出水口在水流路径上相互远离。
前述结构是一种挡壁和挡板的具体设置方式,以形成曲折回环的水流路径,这样水流必须先通过上层隔板的上内环区,从上内环区的内出水口进入上外环区,再从外内环区的隔板上的上出水孔向下流到下层隔板的下外环区中,接着从下外环区的内进水口进入下内环区,最后流经整个下内环区,从下内环区上的内出水口流入到液流槽中,在这整个过程中,水流流过整个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的表面,水流充分与上层隔板及下层隔板上的生物孵化块接触,各种病毒细菌得到进一步且充分的清楚,大大加强该净化槽的净化效果。
为便于安装液流槽及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上述的上层隔板沿其径向有一上缺口,该上缺口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的上挡板;所述的下层隔板沿其径向设有一下缺口,该下缺口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的下挡板,所述的下缺口与所述的上缺口对应,所述的内出水口开在位于所述下内环区中的下挡板上;所述的液流槽位于下缺口下方。由于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上均有缺口,安装时只需各缺口对齐便可确保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安装到位,同时安装时可直接观察液流槽的位置,确保液流槽安装到位。
为时所述的二次好氧反应区的好氧反应充分,上述的上层隔板上插设有连通二次好氧反应区和上、下层隔板之间的空间的通气管。这样外界的空气便可进入二次好氧反应区内,增加好氧效果。
上述的厌氧反应区内沿径向间隔设有三块密封板,该三块密封板将厌氧反应区分隔第一厌氧反应区、第二厌氧反应区和第三厌氧反应区,在第一厌氧反应区和第二厌氧反应区之间的密封板上开有第一通道,在第二厌氧反应区和第三厌氧反应区之间的密封板上开有第二通道,所述的进水管从隔板上部穿过进入所述的第一厌氧反应区内,所述内罐体下部的进水孔连通第三厌氧反应区和一次好氧反应区。
设置三个厌氧反应区有利于污水在厌氧反应时污泥的逐步沉淀,由于内罐体结构复杂,要清理内罐体内的污泥相当不方便,而在密封板的阻挡作用下,大部分污泥沉淀于第一厌氧反应区内,有效阻止污泥进入内罐体中,因此增加了净化效果,而且便于清理位于罐体内的污泥。
由于污水在厌氧反应时会产生一定的污泥,为便于清理罐体内的污泥,上述的进水管上端开口,该上端开口位于二次好氧反应区内,且在该开口处设有一端盖密封。清理时打开端盖,将排污管从进水管插入,并进入第一厌氧反应区内,然后用泵便可轻松将其内污泥排出。
上述的一次好氧反应区内设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能降解有机物,进一步净化污水。为防止污水的臭气从内罐体外溢出,上述位于砾石过滤层上方的一次好氧反应区内上部设有除臭填充层,为进一步防止臭气外溢,所述的连通一次好氧反应区和二次好氧反应区的导水管呈U型,U型的导水管起到液密封作用,防止臭气经过导水管外溢到二次好氧反应区内。
为使一次好氧反应区内曝气装置曝气充分,上述位于砾石过滤层下方的一次好氧反应区内沿轴向设有隔氧板,该隔氧板将该处一次好氧反应区分隔成左右两个区域,该左右两个区域连通。该隔氧板将原来的一次好氧反应区一分为二,使得曝气范围变小,增加了曝气时紊流的效果,氧气利用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大大增强曝气效果。为更进一步通过曝气效果,所述的隔氧板表面呈瓦楞状,这样增大了隔氧板表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紊流的效果,使得氧气利用率进一步增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污水从进水口进入,在罐体和内罐体之间的厌氧反应区内进行厌氧发酵,去除大部分有机物、氮磷、病毒等,然后进入到内罐体内部的一次好氧反应区进行好氧生物曝气反应,进一步去除氮磷、有机物,水体经过砾质填充层得到进一步过滤,经过前述处理后的出水在隔板上生物孵化块的作用下,各种病毒细菌得到进一步去除;故该净化槽具有结构更合理、净化层次明显的优点;还由于该罐体呈立式结构,因此占地面积小;使用时只需将从进水口与污水管相连通即可,使用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在生活小区,宾馆,饭店等场所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去掉罐体上盖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厌氧反应区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配合设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层隔板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一种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罐体1,罐体1以呈圆筒状为佳,当然罐体1也可其它各种形状,罐体1上部开口由盖子密封,在罐体1的上部周壁处具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所述的进水口11上设有进水管111,进水管111呈L形,所述的出水口12上设有出水管18。
所述的罐体1内的中心部位还设置有一内罐体2,该内罐体2也以呈圆筒状为佳,内罐体2下部具有一朝内倾斜的斜板面22。
如图4、5所示,所述的内罐体2外壁和罐体1内壁之间的空间的中部还设有二层隔板,分为上层隔板3和下层隔板4,上层隔板3和下层隔板4上下间隔设置;其中位于下层隔板3下方的内罐体2外壁和相应罐体1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厌氧反应区A,该厌氧反应区A内沿径向间隔设有三块密封板10,该三块密封板10将厌氧反应区A分隔第一厌氧反应区A1、第二厌氧反应区A2和第三厌氧反应区A3,在第一厌氧反应区A1和第二厌氧反应区A2之间的密封板10上开有第一通道101,在第二厌氧反应区A2和第三厌氧反应区A3之间的密封板10上开有第二通道102,所述的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为一种工型通道,所述的进水管18依次穿过上层隔板3和下层隔板4后进入所述的第一厌氧反应区A1内,进水管18上端开口,该上端开口位于二次好氧反应区A2内,且在该开口处设有一端盖14密封。
如图3所示,所述的内罐体2内部空间形成一次好氧反应区B,所述的内罐体2下部具有连通第三厌氧反应区A3和一次好氧反应区B的进水孔21。所述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设有曝气装置5,曝气装置5为一种曝气头,在该一次好氧反应区B与隔板位置相应处还设有砾石过滤层6,位于砾石过滤层6下方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还悬挂设有生物填料15。在位于砾石过滤层6下方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沿轴向还设有隔氧板16,该隔氧板16将该处一次好氧反应区B分隔成左右两个区域,该左右两个区域连通,该隔氧板16表面呈瓦楞状。在位于砾石过滤层6上方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上部设有除臭填充层17。
所述的上层隔板3上部的内罐体2外壁和罐体1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二次好氧反应区C,所述位于二次好氧反应区C的罐体1的周壁上开有进气孔13。在所述的砾石过滤层6内埋设有一连通一次好氧反应区B和二次好氧反应区C的导水管7,该导水管7呈U型,导水管7的进口露出砾石过滤层6的上部,导水管7的出口穿出内罐体2侧壁进入二次好氧反应区C。
作为改进,所述的上层隔板3和下层隔板4上表面上均间隔散布有多块上凸的生物孵化块8,生物孵化块8呈放射状分布,在下层隔板4下方设有液流槽9,所述罐体1上的出水口12与所述的液流槽9相通。
其中,所述的上层隔板3中部立有大致呈环状的上挡壁31,并在该上层隔板3上还沿其径向立有上挡板32,所述的上层隔板3沿其径向有一上缺口36,该上缺口36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的上挡板32。所述的上挡壁31和两块上挡板32将上层隔板3上部区域分隔成上内环区33和上外环区34,所述导水管7的出口与上内环区33相通,在所述的上挡壁31的一端设有内出水口311,在位于上外环区34的上层隔板3上开有外出水孔35,所述的内出水口311和外出水孔35在上部水流路径上相互远离。
所述的下层隔板4中部立有大致呈环状的下挡壁41,并在该下层隔板4上还沿其径向立有下挡板42,所述的下挡板42沿其径向设有一下缺口46,该下缺口46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的下挡板42,所述的下挡壁41和两块下挡板42将下层隔板4上部区域分隔成下内环区43和下外环区44,所述的外出水孔311与下外环区43连通,在所述的下挡壁41的一端设有内进水口411,在位于所述下内环区44中的下挡板42上开有与所述的液流槽9相通的内出水口45,所述的内进水口411和内出水口45在下部水流路径上相互远离。
所述的下缺口46与所述的上缺口36对应,所述的液流槽9位于下缺口46下方。
所述的上层隔板3上插设有连通二次好氧反应区C和上、下层隔板3、4之间的空间的通气管3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使用时将罐体1上的进水管111与排污管连通,污水通过进水管11进入到下层隔板4下方的第一厌氧反应区A1,污水进行沉淀及第一次厌氧反应,然后通过第一通道101进入第二厌氧反应区A2内进行第二次厌氧反应,再通过第二通道102进入第三厌氧反应区A3内进行第三次厌氧反应,污水在该三个厌氧反应区内充分进行厌氧发酵反应,去除大部分有机物、氮磷、病毒等。
接着经过厌氧反应后的污水通过内罐体2下部的进水孔21进入到内罐体2内部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在曝气装置5的作用下进行第一次好氧生物曝气反应,进一步去除氮磷、有机物;当水流到达一定高度后,经第一次好氧生物曝气反应后的水体经过砾石过滤层6得到进一步过滤,在除臭填充层117的隔离作用下防止臭气外泄。
水流通过导水管7排到二次好氧反应区C内,水流先流到上层隔板3的上内环区33,水流盘绕流动,通过上挡壁31上的内出水口311流到上外环区34,水流继续盘绕流动,水流通过上层隔板3的外出水孔35流到下层隔板4的下外环区34内,水流盘绕流动,通过下挡壁41上的内进水口411,水流继续盘绕流动,通过内进水口45流到下层隔板4下方的液流槽9内。水流在该二次反应区C内进行第二次好氧反应,同时,由于上、下层隔板3、4的独特设计,使水流在两隔板上螺旋盘绕流动,而且生物孵化块的放射状散布设置使水流的流向呈弯折流动,加长水流的流动路径,增加好氧时间,同时水流充分与隔板上的生物孵化块8充分接触,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经过厌氧和好氧反应后的水流进行进一步生物消毒。
经过上诉一系列反应、过滤、生物消毒后的水流经由液流槽9从罐体1出水口12上的出水管18排出,该排出的水流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
由于污水在前期带有较多的污泥及杂质,污水在一次厌氧反应区A1内会沉淀出很多污泥,在使用较长时间后需要对污泥作清理工作,这时,只需打开进水管111上端开口处的端盖14,然后将排污管从进水管111插入,并进入第一厌氧反应区A1内,然后用排污泵将其内污泥排出。
Claims (10)
1、一种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具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的罐体(1);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罐体(1)内的中心部位还设置有一内罐体(2),内罐体(2)外壁和罐体(1)内壁之间的空间的中部还设有隔板(3、4),其中,内罐体(2)内部空间形成一次好氧反应区(B),位于隔板(3、4)下方的内罐体(2)外壁和罐体(1)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厌氧反应区(A),所述的位于隔板(3、4)下方的内罐体(2)壁上具有连通厌氧反应区(A)和一次好氧反应区(B)的进水孔(21),位于隔板(3)上部的内罐体(2)外壁和对应罐体(1)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二次好氧反应区(C);
所述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设有曝气装置(5),在该一次好氧反应区(B)与隔板(3、4)位置相应处还设有砾石过滤层(6),该砾石过滤层(6)内埋设有一导水管(7),该导水管(7)的进口露出砾石过滤层(6)的上部,导水管(7)的出口穿出内罐体(2)侧壁进入二次好氧反应区(C);
所述位于二次好氧反应区(C)的罐体(1)的周壁上开有进气孔(13);
所述的进水口(11)与厌氧反应区(A)连通,所述的出水口(12)与二次好氧反应区(C)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3、4)上表面间隔散布有多块上凸的生物孵化块(8),在隔板(3、4)下方设有液流槽(9),所述的隔板(3、4)上设有与液流槽(9)相通的出液口,且所述罐体(1)上的出水口(12)与所述的液流槽(9)相通;
所述罐体(1)上的进水口(11)上设有进水管(111),该进水管(111)从隔板(3、4)上部穿过进入所述的厌氧反应区(A)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至少有二层,其中,上层隔板(3)和下层隔板(4)上下间隔设置;
所述的上层隔板(3)立有上挡壁(31)和上挡板(32),该上挡壁(31)和上挡板(32)使上层隔板(3)的上部形成曲折回环的上部水流路径;
所述的下层隔板(4)立有下挡壁(41)和下挡板(42),该下挡壁(41)和下挡板(42)使下层隔板(4)的上部形成曲折回环的下部水流路径;
所述的上部水流路径的起点与导水管(7)的出口连通,所述的上部水流路径的终点与所述的下部水流路径的起点连通,该下部水流路径的终点与所述的出水口(12)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挡壁(31)立于上层隔板(3)中部且大致呈环状,所述的上挡板(32)沿上层隔板(3)径向设置,该上挡壁(31)和上挡板(32)将上层隔板(3)上部区域分隔成上内环区(33)和上外环区(34),所述导水管(7)的出口与上内环区(33)相通,在所述的上挡壁(31)的一端设有内出水口(311),在位于上外环区(34)的上层隔板(3)上开有外出水孔(35),所述的内出水口(311)和外出水孔(35)在上部水流路径上相互远离;
所述的下层隔板(4)中部立有大致呈环状的下挡壁(41),下层隔板(4)上还沿其径向立有下挡板(42),所述的下挡壁(41)和下挡板(42)将下层隔板(4)上部区域分隔成下内环区(43)和下外环区(44),所述的外出水孔(35)与下外环区(44)连通,在所述的下挡壁(41)的一端设有内进水口(411),所述的下内环区(43)内设有与所述的液流槽(9)相通的内出水口(45),所述的内进水口(411)和内出水口(45)在水流路径上相互远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隔板(3)沿其径向有一上缺口(36),该上缺口(36)的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的上挡板(32);所述的下层隔板(4)沿其径向设有一下缺口(46),该下缺口(46)两侧各设有一所述的下挡板(42),所述的下缺口(46)与所述的上缺口(36)对应,所述的内出水口(45)开在位于所述下内环区中(43)的下挡板(42)上;所述的液流槽(9)位于下缺口(46)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隔板(3)上插设有连通二次好氧反应区(C)和上、下层隔板(3、4)之间的空间的通气管(3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反应区(A)内沿径向间隔设有三块密封板(10),该三块密封板(10)将厌氧反应区(A)分隔第一厌氧反应区(A1)、第二厌氧反应区(A2)和第三厌氧反应区(A3),在第一厌氧反应区(A1)和第二厌氧反应区(A2)之间的密封板(10)上开有第一通道(101),在第二厌氧反应区(A2)和第三厌氧反应区(A3)之间的密封板(10)上开有第二通道(102),所述的进水管(111)从隔板(3)上部穿过进入所述的第一厌氧反应区(A1)内,所述内罐体(2)下部的进水孔(21)连通第三厌氧反应(A3)和一次好氧反应区(B)。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111)上端开口,该上端开口位于二次好氧反应区(C)内,且在该开口处设有一端盖(14)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设有生物填料(15),所述位于砾石过滤层(6)上方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上部设有除臭填充层(17),所述的连通一次好氧反应区(B)和二次好氧反应区(C)的导水管(7)呈U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砾石过滤层(6)下方的一次好氧反应区(B)内沿轴向设有隔氧板(16),该隔氧板(16)将该处一次好氧反应区(B)分隔成左右两个区域,该左右两个区域连通,该隔氧板(B)表面呈瓦楞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631491U CN201250161Y (zh) | 2008-08-19 | 2008-08-19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1631491U CN201250161Y (zh) | 2008-08-19 | 2008-08-19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250161Y true CN201250161Y (zh) | 2009-06-03 |
Family
ID=4074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16314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50161Y (zh) | 2008-08-19 | 2008-08-19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250161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8303B (zh) * | 2008-08-19 | 2010-06-02 | 浙江德安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CN102765860A (zh) * | 2012-08-15 | 2012-11-07 | 陈星存 | 一种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CN107055948A (zh) * | 2017-03-10 | 2017-08-18 | 北京化工大学 | 一种方便组装和拆卸的自搅拌净化槽 |
-
2008
- 2008-08-19 CN CNU2008201631491U patent/CN20125016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48303B (zh) * | 2008-08-19 | 2010-06-02 | 浙江德安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CN102765860A (zh) * | 2012-08-15 | 2012-11-07 | 陈星存 | 一种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CN107055948A (zh) * | 2017-03-10 | 2017-08-18 | 北京化工大学 | 一种方便组装和拆卸的自搅拌净化槽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48303B (zh)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
CN106116045A (zh) |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 |
CN101708917A (zh) | 垃圾渗滤液一体化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08298686A (zh) | 一种用于高cod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装置 | |
CN201890788U (zh) | 双层压力式除油器 | |
CN102936086A (zh) | 一种整体式化粪池 | |
CN209740933U (zh) | 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净化装置 | |
CN216639208U (zh) | 集成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1250161Y (zh) | 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 |
CN202379803U (zh) | 一种错流式曝气沉淀过滤装置 | |
CN107082533A (zh)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5803235U (zh) | 一种阶梯式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1890787U (zh) | 双层压力式一体化除油器 | |
CN205045959U (zh) | 一种医疗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218058594U (zh) | 一种集约式生物法污水处理设备 | |
CN109734261A (zh) | 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净化槽 | |
CN206396015U (zh) | 二级ao‑mbr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 |
CN115286174A (zh) | 达到ⅳ类标准的低能耗集成化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108046418B (zh) | 好氧内循环生物分离反应器 | |
CN209890436U (zh) | 一种用于处理分散型污水的一体化稳定塘设备 | |
CN2195545Y (zh) | 厌氧好氧一体化污水净化器 | |
CN208883674U (zh) |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站 | |
CN207016631U (zh)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2519126U (zh) | 一种一体化脱氮除磷方型曝气生物滤池反应器 | |
CN100418893C (zh) | 一种家庭污水处理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