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01421Y - 按压式笔具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式笔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01421Y
CN201201421Y CNU2008200022231U CN200820002223U CN201201421Y CN 201201421 Y CN201201421 Y CN 201201421Y CN U2008200022231 U CNU2008200022231 U CN U2008200022231U CN 200820002223 U CN200820002223 U CN 200820002223U CN 201201421 Y CN201201421 Y CN 20120142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am barrel
rear end
foot
cl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22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阴山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tobu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tobu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tobu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tobuki and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022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0142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0142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0142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压式笔具。其课题是不增加部件件数就能稳定地维持使笔记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并能加大夹子的弹力。按压式笔具(10)具有:周围形成有长孔(11a)的轴筒(11);插入轴筒并利用弹性体(14)向后方加力的笔记体(12);插入轴筒的后部的按压体(16);前端与按压体连接并可弯曲的弹性片(17);设在弹性片上并在笔记部(12a)沉入轴筒的状态下后端与长孔的后端抵接的脚部(18);以及后部与脚部连接的夹子(19)。在笔记部从轴筒突出的状态下与长孔的后端卡定并可维持笔记部的突出状态的卡定突起(21)形成于弹性片的后端,卡定突起通过弹性片的后端向轴筒内部发生弹性变形而解除向长孔的后端的卡定。

Description

按压式笔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按压从轴筒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按压体,使插入到轴筒的笔记体的笔记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的按压式笔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按压式笔具,已知具备轴筒、可滑动地插入到该轴筒内的笔记体、对该笔记体向后方加力的弹性体以及抵抗该弹性体的作用力使笔记体向前方移动的按压体的笔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5-25915号)。在该按压式笔具中,在轴筒的后部周围形成有轴向延伸的长孔,在插入到轴筒的后部按压体上形成有插通长孔的脚部,在轴筒的外部且沿着该轴筒设置的夹子的后部与该脚部连接。而且,在夹子的前端形成有卡定突起,在长孔前方的轴筒上,比夹子的卡定突起的位置靠前方,且与笔记体的移动量相等的距离的位置上形成有与卡定突起卡定的卡定孔。而且,若通过抵抗弹性体的作用力来按压按压体而使笔记体向前方移动,则夹子前端上的卡定突起与卡定孔卡定,由此,维持使笔记体的前部上的笔记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的状态。
但是,在该笔具中,由于需要维持使夹子前端上的卡定突起与卡定孔卡定的状态,所以将夹子与脚部的角度形成为比将夹子安装在轴筒上的状态下的夹子与脚部的角度小,在将夹子安装在轴筒上的状态下以夹子与脚部的根部部分作为支点使夹子与脚部的角度扩展开,通过其所要复原的弹力使夹子的前端与轴筒的表面压接。而且,为了使笔记部沉入到轴筒,需要使夹子前端上的卡定突起脱离卡定孔,此时以夹子与脚部的根部部分作为支点,使夹子的前端脱离轴筒。因此,由于使夹子的前端总是与轴筒的表面压接,而且由于使夹子前端上的卡定突起脱离卡定孔,因此存在夹子与脚部的根部部分被施加过度的负载的不良状况。
为了消除该问题,提出了如图13所示将弹性片7设在按压体6上,并在该弹性片7上设置脚部8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6-15741号)。在该按压式笔具中,脚部8通过弹性片7与按压体6连接,所以通过夹子9的弹性使该夹子9的前端总是与轴筒1的表面压接,但是如图14所示,在使夹子9前端上的卡定突起9a脱离卡定孔1a时,该弹性片7产生弹性变形而弯曲。由此,能够将施加在夹子9与脚部8的根部部分上的负载分散在弹性片7上,能够避免在该根部部分集中施加负载。
但是,在通过弹性片7将脚部8与按压体6连接的上述现有的按压式笔具中存在如下不良状况,即,使夹子9的前端上的卡定突起9a与轴筒1的卡定孔1a卡定的力较弱且将笔记部2a维持在从轴筒1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不稳定,并且使夹子9前端上的卡定突起9a脱离卡定孔1a并使笔记部2a沉入轴筒1比较困难。
即,一直以来,为了确保夹子9的前端压接轴筒1的表面的弹力,将夹子9与脚部8的角度形成为比将夹子9安装在轴筒1上的状态下的夹子9与脚部8的角度小,在将夹子9安装在轴筒1上的状态下使夹子9与脚部8的角度扩展开,通过其所要复原的弹力使夹子9的前端与轴筒1的表面压接。
但是,若将弹性片7设在按压体6上并在该弹性片7上形成脚部8,则在将夹子9与脚部8的角度形成为比将夹子9安装在轴筒1上的状态下的夹子9与脚部8的角度小并将夹子9安装在轴筒1上,而且使夹子9与脚部8的角度扩展开时,该弹性片7也产生弹性变形。于是,为确保夹子9的前端压接轴筒1的表面的弹力所需的夹子9与脚部8的扩展开的角度比以往减少,该夹子9的前端压接轴筒1的表面的弹力也减少。若该压接的弹力减少,则使夹子9的前端上的卡定突起9a与轴筒1的卡定孔1a卡定的力变弱,存在将笔记部2a维持在从轴筒1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与未设置弹性片7的现有技术相比变得不稳定的不良状况。
另外,在该按压式笔具中为了使笔记部2a沉入到轴筒1,如图13的箭头P所示,通过将比脚部8位于后方的夹子9的后部9b按压在轴筒1侧,以脚部8为中心使该夹子9摆动,由此使比脚部8位于前方的夹子9的前端脱离轴筒1的外表面,从而使夹子9前端上的卡定突起9a脱离卡定孔1a。
但是,在通过弹性片7将脚部8与按压体6连接的上述现有的按压式笔具中,如图14所示,若将夹子9的后部9b按压在轴筒1侧,则设有该脚部8的弹性片7自身弯曲,该脚部8沉入到轴筒1的内部而不能使夹子9较大地摆动。因此,存在不能使比脚部8位于前方的夹子9的前端较大地脱离轴筒1的外表面,而且使卡定突起9a脱离卡定孔1a并使笔记部2a沉入到轴筒1变得比较困难的不良状况。
另外,在笔记部2a沉入到轴筒1的状态下,夹子9将其前端从轴筒1打开,在其之间使未图示的衣袋等的布进入之后,使其复原并与轴筒1一起夹住该布,由此将该笔具保持在该衣袋等上。但是,即使为了使夹子9的前端打开而将夹子9的后部9b按压在轴筒1侧,脚部8也沉入到轴筒1的内部,因此不能使夹子9较大地摆动,不能使夹子9的前端从轴筒1较大地打开。因此,还存在利用夹子不能夹持比较厚的部分的不良状况。
为了消除这些问题,在将弹性片7设在按压体6上的上述现有的按压式笔具中,将弹簧5设置在弹性片7与按压体6之间,利用该弹簧5使脚部8向外方弹出,防止除了防止在夹子9和脚部8的根部部分施加过度的负载以外的弹性片7的不必要的弹性变形,由此避免夹子9的前端压接轴筒1的表面的弹力减小的情况。但是,将这种弹簧5设置在弹性片7与按压体6之间,增加部件件数且导致其安装工时的增加,结果存在产品的单价上升的不良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增加部件件数,能够稳定地维持使笔记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并且比较容易使笔记部沉入到轴筒,而且能够加大夹子上的把持力的按压式笔具。
方案1的实用新型是改进的按压式笔具10,如图1及图2所示,该按压式笔具具有:形成有轴向延伸的长孔11a的轴筒11;将前端的笔记部12a从轴筒11的前端可出没地插入到轴筒11并利用弹性体14向后方加力的笔记体12;与笔记体12的后端抵接并以后部从轴筒11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方式插入到轴筒11的后部的按压体16;沿着插入到轴筒11的按压体16设置且前端与按压体16连接并可弯曲的弹性片17;设在弹性片17上并向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插通长孔11a的脚部18;以及与脚部18连接并设在轴筒11的外部且通过弹性与轴筒11的外周压接的夹子19。
在方案1所记载的笔具中,其特征在于,在笔记部12a从轴筒11突出的状态下与长孔11a的后端卡定并可以维持笔记部12a的突出状态的卡定突起21形成于弹性片17的后端,卡定突起21通过弹性片17的后端向轴筒11内部弹性变形而解除向长孔11a的后端的卡定。
在该方案1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为了确保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的表面的弹力,与以往同样将夹子19与脚部18的角度形成为比已安装的状态下的夹子19与脚部18的角度小,在将夹子19安装在轴筒11上的状态下使夹子19与脚部18的角度扩展开。由于在弹性片17上形成卡定突起21,所以使该弹性片17弯曲而使与长孔11a的后端卡定的卡定突起21从该长孔11a脱离,比现有技术中的使设在夹子19的前端上的卡定突起从轴筒的卡定孔脱离更容易进行。因此,能够在长孔11a的后端以比较大的力使卡定突起21卡定,由此可以稳定地维持笔记部12a从轴筒11突出的状态。
方案2是根据方案1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夹子19的前端压接在轴筒11的外周,脚部18设在比卡定突起21靠前方的弹性片17的中间部。
在该方案2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脚部18未形成于形成有卡定突起21的弹性片17的后端,而形成于比该卡定突起21靠前方的弹性片17的中间部。因此,通过在比卡定突起21靠前方的弹性片17的中间部形成脚部18,能够增加为了使弹性片17弯曲而使脚部18移动所需的弹力。其结果,可以不需要为了使该脚部18向轴筒11的外方弹出而以往所需的图13中的弹簧5,不增加部件件数,就可以防止弹性片17的不需要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避免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的表面的弹力的减少。
方案3是根据方案1或2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在笔记部12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可进入卡定突起21的卡定孔11e形成于长孔11a后方的轴筒11上。
在该方案3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通过使弹性片17弹性变形而使卡定突起21埋没到轴筒11的内部,从而解除与长孔11a的卡定状态,但是由于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可进入该卡定突起21的卡定孔11e形成于轴筒11上,所以可以将弹性片17弹性变形的状态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解除。由此,能够防止由维持弹性片17的弹性变形的状态所引起的弹性片17的弹力减弱。
方案4是根据方案3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如图3及图4所示,在轴筒11上从轴筒11的后方贯通卡定孔11e并到达长孔11a的切口11f形成于长度方向上。
在该方案4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通过使脚部18位于轴筒11的切口11f上,并使该切口11f扩展开,以仅使该脚部18前进的比较简单的作业,该脚部18贯通卡定孔11e并到达长孔11a。由此,能够将该脚部18比较容易插入到轴筒11的长孔11a,能够得到比较容易制造的按压式笔具。
方案5是根据方案3或4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在夹子19的后部形成有越过脚部18向后方延伸的操作部22,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操作部22覆盖卡定孔11e。
在该方案5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由于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由操作部22覆盖卡定孔11e,所以能够防止由该卡定孔11e表露于外部所引起的外观上的美观的恶化。
方案6是根据方案3至5中任一项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脚部的后端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脚部18的后端与卡定突起21的后面21b的间隔,与长孔11a的后端与卡定孔11e的后端的间隔相等。
在该方案6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脚部18后端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卡定突起21的后面21b与卡定孔11e的后端抵接。因此,能够将脚部18后端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并将维持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的力,通过卡定突起21的后面21b与卡定孔11e的后端抵接而分散在该部分上,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中的状态。另外,例如在形成切口11f的场合,由于脚部18后端过度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而引起的切口11f的扩展被抑制,能够有效避免插入到轴筒11的长孔11a内的脚部18从切口11f脱离的情况。
方案7是根据方案6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按压体16具有后部从轴筒11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按压部16a,从按压部16a向前方留出规定的间隔设置并接触笔记体12的后端的接触部16b,以及连接按压部16a和接触部16b的连接部16c,弹性片17与连接部16c留出规定的间隔与连接部16c并排设置且前端与接触部16b连接,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的脚部18的后端以向轴筒11正交或随着朝向夹子19向后方移动的方式倾斜形成,对笔记体12向后方加力的弹性体14构成为将脚部18的后端按压在长孔11a的后端并使脚部18向轴筒11的外侧突出。
在该方案7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由于通过弹性体14对笔记体12向后方加力而使脚部18向轴筒11的外侧突出,所以将弹性片17的前端作为中心使与该脚部18连接的夹子19转动,能够以较强的力使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的外周压接。其结果,能够加大在该夹子19上的把持力。
方案8是根据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如图7所示,按压体16具有后部从轴筒11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按压部16a,从按压部16a向前方留出规定的间隔设置并接触笔记体12的后端的接触部16b,以及连接按压部16a和接触部16b的连接部16c,弹性片17与连接部16c留出规定的间隔与该连接部16c并排设置且前端与接触部16b连接,在从长孔11a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21的状态下与连接部16c或弹性片17抵接的支撑突起26形成于弹性片17的中间部或与脚部18相对的连接部16c上。
在该方案8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从长孔11a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21的状态下,支撑突起26与连接部16c或弹性片17抵接,防止脚部18在此以上沉入到轴筒11内部。于是,例如若进一步按压操作部22,则之后夹子19以被禁止在此以上的向轴筒11内部的进入的脚部18作为中心摆动,使夹子19的前端从轴筒11比较大地打开。另一方面,若解除操作部22的按压,则夹子19通过以脚部18为中心的弹性变形的复原力而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的表面。由此,能够防止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的表面的弹力减少的情况,防止使卡定突起21从长孔11a的后端脱离后的弹性片17的不必要的弹性变形,能够确保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一起夹持衣袋等布的力。
方案9是根据方案8的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如图10所示,支撑突起26通过弹性可弯曲地倾斜并形成于弹性片或连接部上。
在支撑突起26与连接部16c或弹性片17抵接的状态下夹子19发生弹性变形,则对该夹子19与脚部18的根部部分和支撑突起26上施加力,但是在该方案9所记载的按压式笔具中,倾斜形成的支撑突起26通过弹性弯曲而吸收对夹子19与脚部18的根部部分和支撑突起26施加的力,能够避免对该根部部分和该支撑突起26施加过度的负载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按压式笔具中,由于将在笔记部从轴筒突出的状态下与长孔的后端卡定并可维持笔记部的突出状态的卡定突起形成于在轴筒内部的弹性片的后端上,因此与在夹子的前端形成卡定突起的现有技术比较,能够增加使卡定突起与长孔的后端卡定的作用力。由此,可以将笔记部稳定地维持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的状态。
而且,由于通过弹性片向轴筒内部弹性变形而解除卡定突起上的向长孔的后端的卡定,因此能够以仅将夹子按压在轴筒侧的比较简单的动作,使卡突起从长孔的后端脱离,可以比较容易使笔记部沉入到轴筒。
另外,脚部未形成于形成有卡定突起的弹性片的后端,而是形成于比该卡定突起靠前方的弹性片的中间部,从而能够增加用于使其脚部移动的弹力。由此,可以不需要为了使该脚部向轴筒的外方弹出而如以往所需的弹簧,不会增加部件件数,就可防止弹性片的不必要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避免夹子的前端压接轴筒的弹力的减少。而且,若将弹性片与连接部留出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且其前端与接触部连接,与长孔的后端抵接的脚部的后端以向轴筒直行或随着朝向夹子向后方移动的方式倾斜形成,则弹性体将脚部的后端按压在长孔的后端使脚部向轴筒的外侧突出,能够以较强的力使夹子的前端与轴筒的外周压接,能够加大夹子的把持力。
还有,即使将在从长孔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的状态下与连接部或弹性片抵接的支撑突起形成于弹性片的中间部或连接部上,也能够防止夹子的前端压接轴筒的表面的弹力减少的情况,若使该支撑突起倾斜则通过弹性弯曲从而能够避免在夹子与脚部的根部部分和该支撑突起上施加过度的负载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式笔具的笔记部从轴筒的前端突出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其笔记部沉入到轴筒内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其按压体插入到轴筒的后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其弹性片的后端向轴筒内部弹性变形而解除卡定突起的向长孔的后端的卡定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其操作部被按压而使夹子摆动了的状态的与图5对应的剖视图。
图7是在其弹性片上形成支撑突起的与图1的放大图对应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其长孔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且支撑突起与连接部抵接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以其脚部为中心弹性变形且夹子的前端从轴筒分离的状态的与图8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该支撑突起倾斜形成的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该倾斜的支撑突起上抵接弹性片的状态的与图8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该倾斜的支撑突起上抵接弹性片之后夹子的前端从轴筒分离的状态的与图9对应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现有的按压式笔具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该现有的按压式笔具的夹子前端的卡定突起向卡定孔的卡定被解除的状态的与图13对应的剖视图。
图中:
10-按压式笔具,11-轴筒,11a-长孔,11f-卡定孔,12-笔记体,12a-笔记部,14-螺旋弹簧(弹性体),16-按压体,16a-按压部,16b-接触部,16c-连接部,17-弹性片,18-脚部,19-夹子,21-卡定突起,22-操作部,26-支撑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按压式必笔具10具备:在周围形成有轴向延伸的长孔11a的轴筒11;以及将前端的笔记部12a从轴筒11的前端可出没地沉入到轴筒11的笔记体12。本实施方式中的笔记体12是具有笔记部12a和树脂管12b的所谓圆珠笔,在树脂管12b的前部通过从其前端边缘留出规定的间隔将两侧拉长而形成弹簧挡块12c,在比该弹簧挡块12c靠前方的树脂管12b上嵌入作为弹性体的螺旋弹簧14。在轴筒11的前部内面形成有可插通笔记部12但不能通过螺旋弹簧14的台阶部11d,螺旋弹簧14其前端与台阶部11d抵接而被压缩,通过其弹力将笔记体12向轴筒的后方11加力。
形成于轴筒11上的长孔11a在轴筒11的后部,在与后述的弹性片17对应的地方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以连通轴筒11的内外的方式形成。如图3及图4所示,在该长孔11a的后方的轴筒11的周围形成有与该长孔11a同轴的卡定孔11e,从轴筒11的后端贯通该卡定孔11e并到达长孔11a的切口11f形成于长度方向上。长孔11a的后端与卡定孔11e的后端的间隔形成为,与沉入到轴筒11的内部的笔记体12向前方移动而直到其前端上的笔记部12a从轴筒1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移动距离相等。而且,切口11f构成为通过轴筒11的弹性可扩展且其宽度比后述脚部18的宽度小。
如图1~图4所示,在轴筒11的后部插入按压体16。该按压体16具有:具有比轴筒11的内径稍微小的外径的圆柱状的按压部16a;从该按压部16a向前方留出规定的间隔设置并接触笔记体12的后端的圆柱状的接触部16b;以及连接该按压部16a和接触部16b的平板状的连接部16c。而且,接触部16b和连接部16c从后方插入到轴筒11的后部,在笔记体12的后端与接触部16b接触的状态下按压部16a的后部从轴筒11的后端向后方突出。
另一方面,在连接部16c上,与该连接部16c留出规定的间隔而并排设置弹性片17,该弹性片17的前端与接触部16b连接。由此该弹性片17沿着插入到轴筒11的按压体16设置,并构成为通过弯曲其后端可移动。在该弹性片17上形成有可插通轴筒11上的长孔11a的脚部18。长孔11a形成为宽度比脚部18的宽度稍微宽,脚部18形成为在插通长孔11a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可移动比笔记体12的移动距离稍微长的距离。而且,若要将脚部18沉入轴筒11的长孔11a内,如图4所示,使脚部18位于轴筒11的切口11f内,使该切口11f扩展开,与按压体16一起使脚部18前进,通过扩展开的切口11f使该脚部18进入到长孔11a。之后扩展开的切口11f通过弹性复原从而脚部18插通到长孔11a,该脚部18在长孔11a的内部向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插通。而且,如图2所示,笔记体12向后方移动,在其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脚部18的后端与长孔11a的后方抵接。
在脚部18上连接夹子19的后部。该夹子19在轴筒11的外部沿轴向设置,通过其弹性使前端与轴筒11的外周压接。该夹子19形成为比形成有脚部18的弹性片17比较长,通过夹子的弹性其前端与比按压体16上的接触部16b靠前方的轴筒11的外周压接。按压体16、弹性片17、脚部18和该夹子19是树脂成型品,它们在树脂成型时一体形成,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的脚部18的后端以向轴筒11直行或随着朝向夹子19向后方移动的方式倾斜形成。在此,图2表示脚部18的后端向轴筒11直行而形成的情况。而且,脚部18连接比卡定突起21靠前方的弹性片17的中间部与夹子19的后部,弹性片17利用弹性并通过脚部18将夹子19的后部向轴筒11的外方弹出。另外,在将笔记体12向后方加力的弹性体14方面,也将与轴筒11直行或倾斜形成的脚部18的后端按压在长孔11a的后端,使该脚部18向轴筒11的外侧突出。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的结构在于,在笔记部12a从轴筒11突出的状态下与长孔11a的后端卡定的卡定突起21,在弹性片17的后端向轴筒11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卡定突起21其前端21a朝向轴筒11的前端并向轴筒11的内部倾斜形成,其后面12b与轴筒11正交。而且,该卡定突起21成为与轴筒11正交的后面21b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且与该长孔11a的后端卡定的状态,在该卡定状态下可维持笔记部12a的突出状态。即,从脚部18的后端到卡定突起21的后面21b距离和通过按压操作按压体16而使笔记体12前进的距离相等的卡定突起21形成于弹性片17的后端,在笔记体12前进而使笔记部12a从轴筒11突出的状态下卡定突起21的后面21b与长孔11a的后端卡定。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卡定突起21向轴筒11的径向外侧的突出量形成为比连接部16c与弹性片17的间隔小,通过该弹性片17向轴筒11内部弹性变形而解除在该卡定突起21上的向长孔11a的后端的卡定状态。
如图2所示,在长孔11a的后方的轴筒11的周围所形成的卡定孔11e形成为比卡定突起21大,由此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的状态下卡定突起21可进入到该卡定孔11e。而且,形成为脚部18的后端边缘与卡定突起21的后面21b的间隔,与长孔11a的后端边缘与卡定孔11e的后端边缘的间隔相等,在脚部18后端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且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卡定突起21的后面21b与卡定孔11e的后端抵接。另外,在夹子19的后部形成有越过脚部18向后方延伸的操作部22。该操作部22构成为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覆盖卡定孔11e,避免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的状态下卡定孔11e向外部表露的情况,可提高外观上的美观。
在这样构成的按压式笔具中,若按压按压体16,则笔记体12在轴筒11内前进,笔记部12a从轴筒11的前端突出。若笔记部12a从轴筒11突出,则形成于弹性片17后端上的卡定突起21与长孔11a的后端卡定而维持笔记部12a的突出状态(图1)。而且,由于卡定突起21形成于弹性片17上而不是现有品中所形成的夹子上,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使夹子的前端的卡定突起从轴筒的卡定孔脱离的力比较,可加大使该弹性片17弯曲而与长孔11a的后端卡定的卡定突起21从该长孔11a脱离的力。即,通过在比以按压体16为基准的到夹子19的距离还短的弹性片17的后端形成卡定突起21,能够以较大的弹力使该卡定突起21与长孔11a的后端卡定,由此可稳定地维持笔记部12a从轴筒11突出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若将与夹子19的后端连续形成的操作部22向轴筒11方向按压,则弹性片17向轴筒11内部弹性变形而可以使卡定突起21从长孔11a后端脱离。于是,如图2所示,通过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体14的弹出,笔记体12及按压体16向后方移动,笔记部12a沉入到轴筒11。由此,能够比较容易使卡定突起21从长孔11a的后端脱离并使笔记部12a可靠地沉入到轴筒11。而且,若要使笔记部12a沉入轴筒11,只需使弹性片17向轴筒11内部弹性变形即可,因此不会存在对夹子19与脚部18的根部部分施加过度的负载的情况。
另外,由于将脚部18形成于比卡定突起21靠前方的弹性片17的中间部,因此能够增加用于使该脚部18移动的弹力。由此,可以不需要为使该脚部18向轴筒11的外方弹出而以往所需的如图13所示的弹簧6,不会增加部件件数,就可以防止弹性片17的不必要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避免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的表面的弹力的减少。而且,由于在夹子19上未形成以往所形成的卡定突起,因此夹子19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即使增加了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的表面的弹力,也不存在卡定突起被夹在该夹子19与轴筒11之间的布按压而损伤该布的情况。
而且,若在卡定突起21从长孔11a的后端脱离之后再将操作部22向轴筒11方向按压,则如图6所示,弹性片17的后部与连接部16c抵接,若再将操作部22向轴筒11方向按压,则与该操作部22一体形成的夹子19以脚部18为中心摆动,夹子9的前端从轴筒11的外表面分离。而且,若在该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之间插入未图示的衣袋等的布,之后使其复原并利用夹子19的前端和轴筒11夹住该布,则可以利用该夹子19将该笔具10安装在该衣袋等上。
在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笔具10中,由于将阻碍弹性片17的弯曲的图13中的现有技术的弹簧5未设置在弹性片17与连接部16c之间,因此能够确保弹性片17的充分的弯曲和以脚部18为中心的夹子19的充分的摆动,可以使夹子19的前端从轴筒11较大地打开。因此,还可以通过操作部22的操作来进行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之间的开放,可以最低限度地将具有厚度的物品插入到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之间的间隙内并利用该夹子19夹持。而且,由于将与长孔11a的后端抵接的脚部18的后端向轴筒11直行或倾斜设置,因此若将操作部22向轴筒11方向按压,则脚部18的后端按压在长孔11a的后端而按压体16向前方移动。因此,可以在该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之间的间隙内比较容易地插入未图示的衣袋等的布。
另一方面,若在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之间插入未图示的衣袋等的布之后解除操作部22的按压,则弹性片17复原使脚部18向轴筒11的外侧突出,与该脚部18连接的夹子19将其前端与轴筒11的外周压接而夹住布等,将该笔具10安装在衣袋等上。即,在本实用新型的笔具10中,利用夹子19及弹性片17的双方的弹性能够产生由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一起夹持布等的弹力。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脚部18的后端向轴筒11直行或倾斜形成,因此弹性体14通过将笔记体12向后方加力而使脚部18向轴筒11的外侧突出。因此,以弹性片17的前端为中心使与该脚部18连接的夹子19转动,能够以较强的力使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的外周压接。其结果,能够加大该夹子19上的把持力,可以利用该夹子19将该笔具10可靠地安装在该衣袋等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笔记体12为圆珠笔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该笔记体12也可以是所谓签字笔或标记笔等的种类。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脚部18形成于比卡定突起21靠前方的弹性片17的中间部而增加使脚部18移动的弹力,不需要以往所需的图13中的弹簧6,但是为了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防止弹性片17的不必要的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也可以将在从长孔11a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21的状态下与连接部16c或弹性片17抵接的支撑突起26形成于形成有脚部18的弹性片17的中间部或与脚部18相对的连接部16c上。在图7中,表示了将与连接部16c抵接的支撑突起26形成于弹性片17的中间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与弹性片17抵接的支撑突起26形成于与脚部18相对的连接部16c上。
在形成有这种支撑突起26的按压式笔具中,如图8所示,在从长孔11a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21的状态下支撑突起26与连接部16c或弹性片17抵接,禁止以与接触部16b连接的前端为基准的弹性片17的弹性变形,防止脚部18在此以上沉入到轴筒11内部的情况。从而,从长孔1a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21之后的弹性片17的不必要的弹性变形被防止,夹子19的弹性变形的基准从弹性片17的前端变更为该支撑突起26。于是,如图9所示,之后夹子19通过该支撑突起26被禁止在此以上沉入到轴筒11内部而以脚部18为中心发生弹性变形,并通过其复原力使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的表面。即,通过变更基准,从该基准到夹子19的前端的距离变短,由此能够有效避免夹子19的前端压接轴筒11表面的弹力的减少。由此,通过形成这种支撑突起26,不必使用以往所需的图13中的弹簧5而防止之后的弹性片17的不必要的弹性变形,能够有效地确保夹子19的前端与轴筒11一起夹持衣袋等的布的力。
另外,如图10所示,该支撑突起26也可以通过弹性可弯曲地倾斜并形成于弹性片17或连接部16c上。在形成有这种支撑突起26的按压式笔具10中,如图11所示,如上所述,在从长孔11a的后端解除了卡定突起21的状态下支撑突起26与连接部16c或弹性片17抵接,防止脚部18在此以上沉入轴筒11内部的情况。于是,如图12所示,之后夹子19以该支撑突起26为基准发生弹性变形,但是由于使该支撑突起26倾斜,因此该支撑突起26通过弹性弯曲而稍微缩小弹性片17和连接部16c的间隔,在夹子19发生弹性变形时通过其弹性来吸收对夹子19与脚部18的根部部分和该支撑突起26上施加的力。由此,能够避免在夹子19和脚部18的根部部分和该支撑突起26上施加过度的负载的情况。在此,在图10中,表示将倾斜的支撑突起26形成于连接部16c上的情况,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将该支撑突起26形成于弹性片17上并通过弹性使其弯曲。

Claims (9)

1.一种按压式笔具,具有:形成有轴向延伸的长孔的轴筒;将前端的笔记部从上述轴筒的前端可出没地插入到上述轴筒并利用弹性体向后方加力的笔记体;与上述笔记体的后端抵接并以后部从上述轴筒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方式插入到上述轴筒的后部的按压体;沿着插入到上述轴筒的按压体设置且前端与上述按压体连接并可弯曲的弹性片;设在上述弹性片上并向前后方向可移动地插通上述长孔的脚部;以及与上述脚部连接并设在上述轴筒的外部且通过弹性与上述轴筒的外周压接的夹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笔记部从上述轴筒突出的状态下与上述长孔的后端卡定并可以维持上述笔记部的突出状态的卡定突起形成于上述弹性片的后端,
上述卡定突起构成为通过上述弹性片的后端向上述轴筒内部发生弹性变形而解除向上述长孔的后端的卡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夹子的前端压接在轴筒的外周上,脚部设在比卡定突起靠前方的弹性片的中间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在笔记部沉入到轴筒的状态下可进入卡定突起的卡定孔形成于长孔后方的上述轴筒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在轴筒上从上述轴筒的后端贯通卡定孔并到达长孔的切口形成于长度方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在夹子的后部形成有越过脚部向后方延伸的操作部,在笔记部沉入到轴筒的状态下上述操作部覆盖卡定孔。
6.根据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在笔记部沉入到轴筒的状态下脚部的后端与长孔的后端抵接,上述脚部的后端与卡定突起的后面的间隔,与上述长孔的后端与卡定孔的后端的间隔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按压体具有后部从轴筒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按压部,从上述按压部向前方留出规定的间隔设置并接触笔记体的后端的接触部,以及连接上述按压部和上述接触部的连接部,
弹性片与上述连接部留出规定的间隔与上述连接部并排设置且前端与上述接触部连接,
与长孔的后端抵接的脚部的后端以向上述轴筒正交或随着朝向夹子向后方移动的方式倾斜形成,
对笔记体向后方加力的弹性体构成为将上述脚部的后端按压在上述长孔的后端并使上述脚部向上述轴筒的外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按压体具有后部从轴筒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按压部,从上述按压部向前方留出规定的间隔设置并接触笔记体的后端的接触部,以及连接上述按压部和上述接触部的连接部,
弹性片与上述连接部留出规定的间隔与上述连接部并排设置且前端与上述接触部连接,
在从长孔的后端解除卡定突起的状态下与上述连接部或上述弹性片抵接的支撑突起形成于上述弹性片的中间部或与脚部相对的上述连接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压式笔具,其特征在于,
支撑突起通过弹性可弯曲地倾斜并形成于弹性片或连接部上。
CNU2008200022231U 2008-01-09 2008-01-09 按压式笔具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0142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22231U CN201201421Y (zh) 2008-01-09 2008-01-09 按压式笔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22231U CN201201421Y (zh) 2008-01-09 2008-01-09 按压式笔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01421Y true CN201201421Y (zh) 2009-03-04

Family

ID=4042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02223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01421Y (zh) 2008-01-09 2008-01-09 按压式笔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01421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1972A (zh) * 2010-03-23 2012-12-12 斑马株式会社 圆珠笔
CN112128583A (zh) * 2020-09-07 2020-12-25 陕西中盛建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检测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1972A (zh) * 2010-03-23 2012-12-12 斑马株式会社 圆珠笔
CN102821972B (zh) * 2010-03-23 2015-04-08 斑马株式会社 圆珠笔
CN112128583A (zh) * 2020-09-07 2020-12-25 陕西中盛建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检测设备
CN112128583B (zh) * 2020-09-07 2022-03-11 陕西中盛建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检测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55870B1 (en) Clip for writing implement
CN101797854B (zh) 书写工具
CN101977528A (zh) 带扣
CN201201421Y (zh) 按压式笔具
USD453790S1 (en) Ball-point pen with a mechanical pencil
CN100459308C (zh) 具有用于延迟卡的弹出操作的延迟机构的卡连接器
CN102470689A (zh) 夹持件
CN2884972Y (zh) 旁开式扣具
CN2381502Y (zh) 按压式笔具
CN100467284C (zh) 书写用具
CN1078142C (zh) 笔记文具用帽
EP0843387A3 (en) Connector connecting structure
CN101279563B (zh) 棒状物伸出容器
CN101920618A (zh) 笔具的笔夹安装结构
USD500795S1 (en) Writing end of an electronic pen
JP4337286B2 (ja) サイドノック式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CN210015581U (zh) 一种阅读笔固定装置
JP4822354B2 (ja) クリップ付のスライド式筆記具
JPH0121834Y2 (zh)
CN214340657U (zh) 一种便于保护铅笔笔头的文具盒
CN201323317Y (zh) 电连接器弹片结构
CN2233319Y (zh) 自动铅笔
CN220934541U (zh) 车用数据线接头
CN201112835Y (zh) 电连接器
CN217705298U (zh) 一种具有板擦功能的马克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