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91340Y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91340Y
CN201191340Y CNU2008200561580U CN200820056158U CN201191340Y CN 201191340 Y CN201191340 Y CN 201191340Y CN U2008200561580 U CNU2008200561580 U CN U2008200561580U CN 200820056158 U CN200820056158 U CN 200820056158U CN 201191340 Y CN201191340 Y CN 20119134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guide plate
module backligh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561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旭东
张亚荣
江汇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xi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anyu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anyu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anyu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561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9134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9134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9134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包含一导光板、一发光装置、一光源反射件以及一反射板。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与入光面相邻的出光面、以及一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发光装置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侧,包含一光源以及一光源固定件。光源反射件邻近发光装置设置,以使光源射出的部分光线可通过光源反射件而导入导光板的入光面。反射板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该反射板具有邻近发光装置的一侧部,反射板的侧部突出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并设有一凹槽。凹槽对应于光源固定件,并与光源固定件间隔开一间隙。借助于凹槽的设置,可有效防止反射板与光源固定件间的触碰干涉,从而避免亮点以及漏光现象的产生,因此可得到一均匀、稳定、高亮度的面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特别是关于一种可有效避免产生亮点及漏光现象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轻薄、耗电少、无辐射等优点,因此已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电视、移动电话、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上。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发光,因而需要使用背光模组来提供一均匀而高亮度的面光源,使其能够正常显示影像。侧光式(Edge Lighting)背光模组是背光模组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而所谓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是指将光源放置于导光板的侧面,光束由侧面进入导光板,随后在导光板内向液晶显示面板传播。因此,导光板是背光模组中的重要元件,用来引导从光源发出的光束的传输方向,从而将线光源或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射出。
图1中显示出一种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现有的背光模组10包含一具有入光面111的导光板11、一设置于入光面111侧的光源12、一罩设在光源12上而将光源12发出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上的光源反射件13,以及一设置于导光板11底面的反射板14。光源12是由两冷阴极荧光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所构成,并由一光源固定件15加以支撑固定。反射板14用来将底面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1内,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设计中,反射板14邻近光源12的一端通常要突出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一定的安全尺寸a,以防止因为导光板11与反射板14间的相对位移而使导光板11边缘处的正下方无反射板14反光,从而产生漏光的现象。安全尺寸a通常是由经验值加以确定。
然而前述现有设计中设置安全尺寸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上背光模组10的液晶显示面板在视觉外观上有时候还是会有亮点、亮线、明暗不均等现象产生。因此,在现有设计架构中,背光模组10无法提供均匀、稳定、高亮度的面光源给液晶显示面板,从而严重影响到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显示品质,而且安全尺寸a通常是由经验值加以确定,当安全尺寸a不足时,又会使反射板14的端部无法突出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足够的安全距离,使得在反射板14与导光板11间产生相对位移时,即使位移相当的轻微,也会造成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边缘处的正下方无反射板14反光而产生漏光现象,增加产品设计的困难。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背光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提供一均匀亮度的面光源给液晶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有效避免因反射板与光源固定件干涉而发生的亮点及漏光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一导光板、一发光装置、一光源反射件以及一反射板。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与入光面相邻的出光面、以及一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发光装置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侧,包含一光源以及一用来支撑并固定光源的光源固定件。光源反射件邻近发光装置而设置,使光源射出的部分光线导入至导光板的入光面。反射板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具有一侧部,邻近于发光装置。反射板的侧部突出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并设有一凹槽。凹槽对应于光源固定件,并与光源固定件间隔开一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在反射板靠近发光装置的侧部上对应光源固定件的位置形成有一凹槽,可有效防止反射板与光源固定件之间的顶抵干涉而避免亮点以及漏光现象的产生,因此可输出一均匀、稳定、高亮度的面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在反射板侧部上形成凹槽的方法充分利用了背光模组的原架构,不仅在加工上容易实现,同时也能提高背光模组的光源利用率,而无须增加额外的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出现有背光模组的反射板发生翘曲而顶抵到光源固定件的情形。
图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光源反射件,以便更清楚地显示出反射板的结构及其与光源固定件间的空间关系。
图5至图7是类似于图4的俯视示意图,分别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其中这些背光模组的反射板分别设有不同形式的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边缘处发生亮点和漏光的现象例如有反射板14会顶触到光源固定件15的结构。请参考图2,其中即显示反射板14发生翘曲而顶抵到光源固定件15的情形。反射板14的翘曲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在组装过程中,由于组装人员的组装手法以及技术熟练度上会有所不同,因此反射板14组装在背光模组内的位置会发生偏移,从而翘曲顶抵到光源固定件15的底部。另外,背光模组内各元件间也会因为震动、撞击以及摔落等情形而产生相对位移,这样也会造成反射板14翘曲而顶抵到光源固定件15。此外,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老化(Aging)试验以检测液晶面板的显示性能有没有缺陷的过程中,反射板14以及光源固定件15易受热变形,同样会导致反射板14翘曲变形而顶抵到光源固定件15。上述各种情形均可能会导致反射板14翘曲变形而顶抵到光源固定件15,造成导光板11底部的光线无法完全通过反射板14有效地反射回导光板11内,从而使得导光板11的光收集效率降低,并产生严重的亮点或漏光现象。
首先请参考图3,其中显示出背光模组2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20包含一导光板21、一发光装置22、一罩设在发光装置22上的光源反射件23、以及一反射板24。
导光板21为一略呈扁平状的平板,具有一顶面212以及一相对的底面213,以及至少一连接在顶面以及底面之间的侧面211,其中侧面用来做为一入光面211,用来接收来自发光装置22的光线,以将光线导入至导光板21内。顶面212与入光面211相邻而构成一出光面212,可供入射至导光板21内的光射出至要照射的元件或方向上。底面213与出光面212相对,其上可设置或形成散射图案或V型凹槽(未图示),以使光线较均匀地射出导光板21。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1为一矩形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任何其它可接收来自发光装置22的光线并将光线出射的形状或结构,如楔形结构。
发光装置22是设置在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这一侧旁边适当的位置,以将光线照射至入光面211上。发光装置22包含一个或若干个光源222,用来发射光线至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发光装置22另外包含一光源固定件221,用来将光源222固定在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22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形式的线光源,而光源固定件221上则设有若干个通孔223,每一通孔223可供一纵长形的冷阴极荧光灯管穿入其内,以固定支撑光源222在光源固定件221上。可以理解的是,其它形式的光源,例如由多个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所组成而具有可产生混光作用的光源,或由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所组成的光源等,也可应用于背光模组20内,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灯管形式的光源的应用。
光源反射件23邻近于发光装置22设置,以将从发光装置22发射出的光线导向至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上。在本实施例中,光源反射件23为一包围着发光装置22的外罩结构,其内设有一收容空间234,用来收容发光装置22于其内,并且收容空间234具有一朝向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开放的开口,可将发光装置22的光源222发出的光线导向至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上。在本实施例中,光源反射件23为一矩形框架结构,具有一底板231、一侧板232以及一顶板233,其中侧板232连接底板231及顶板233而构成矩形框架结构,并形成一收容空间234。框架结构中与侧板232相对的一侧呈开放状而构成收容空间234朝向着导光板21的开口(未标号),因此简单而言,光源反射件23的底板231、侧板232以及顶板233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234,其具有面向着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1的开口,而发光装置22则收容于收容空间234内。发光装置22的光源222所发出的光线有一部分会通过开口直接照射至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再进入至导光板21内,而光线中的其余部分则会照射至光源反射件23的底板231、侧板232、顶板233上,并由之加以反射而通过收容空间234的开口照射至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再进入至导光板21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前段的说明中虽以矩形的框架来说明光源反射件23,但任何可以将光源222射出的光线大致上全部反射并导向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上的结构均可用来构成前述的光源反射件23。
反射板24设置于导光板21的底面213下方,用来将从导光板21的底面213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21内重新利用,以提高背光模组20的出光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反射件23以及收容于其内的发光装置22是设置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211的一侧,以将光线照射至入光面211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光源反射件23的设置方式是将顶板233抵接至导光板11的入光面211上,而底板231则位于反射板24的下方,并且反射板24的侧部延伸进入至光源反射件23的收容空间234内,靠置于光源反射件23的底板231上。但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将光源反射件23的顶板233与导光板11的出光面212上下叠置,而使导光板11以及反射板14的侧部插置于光源反射件23内。
请参考图4,其中显示出背光模组20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但要注意的是在图4中省略掉了图3中的光源反射件23,以便更清楚地显示背光模组20的反射板24结构及其与发光装置22间的空间关系。如图所示,反射板24邻近发光装置22的侧部延伸进入至光源反射件23内,并突出于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一宽度C,做为组装上的“组装尺寸”或“组装宽度”,这一宽度C的大小通常是通过组装作业的经验加以确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防止现有技术中由于设置宽度C而使反射板24与光源固定件221之间产生触碰以及干涉的情形,从而造成亮点以及漏光等现象,背光模组20的反射板24构造成使其延伸进入至光源反射件23内的侧部与光源固定件221之间具有分隔开两者的间隙。换句话说,通过将光源固定件221与反射板24间隔开,可以有效地防止两者间发生触碰或干涉的情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为能在光源固定件221与反射板24间形成间隙,在反射板24的侧部,即其设置宽度C的末端上,在对应光源固定件221的位置形成有一凹槽241,凹槽241在反射板24的侧部的侧缘上形成一开口,对应于光源固定件221。凹槽241的形状及大小配合于光源固定件221的尺寸,以使得反射板24的侧部或宽度C不会触碰到光源固定件221。因此,只要能避免反射板24干涉到光源固定件221,凹槽24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以及大小,如图4中所示的矩形凹槽241,具有宽度W以及深度H,其中宽度W大于光源固定件221的宽度B,但小于反射板24的长度A,而凹槽241的深度H则小于侧部的宽度C,以使反射板24在凹槽241的位置处仍有一部份位于光源反射件23的底板231上。借助于凹槽241的设置,可使反射板24能避开光源固定件221,从而有效避免两者间的触碰以及相互干涉,因此可以防止亮点以及漏光的现象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显示品质,而反射板24仍能满足突出导光板21的入光面211一宽度的要求。
如上所述,反射板24上所设置的凹槽241可以具有任何能防止反射板241与光源固定件221间产生碰触的形状以及大小,而并不限于图4中所示的矩形者,其它的形状,如多边形的凹槽等,也可根据本实用新型来加以应用。例如如图5至图7所示,凹槽24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梯形(图5)、V形(图6)或圆弧形(图7)。每一例子中的凹槽241均设置于反射板24上设有宽度C的侧部,并且其设置于侧部的侧缘处的开口宽度W均大于光源固定件221的宽度B,但小于反射板24的长度A,并且其深度H小于宽度C。
另外,反射板24的侧部上所形成的凹槽241的数目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调整,例如如光源反射件23内设有多个发光装置22,则反射板24的侧部上即需设置相同数量的凹槽241,对应于这些多个发光装置22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20在反射板24靠近发光装置22的侧部上对应于光源固定件221的位置处形成有凹槽241,以防止反射板24与光源固定件221之间的干涉以及触碰,从而避免亮点或漏光现象的产生,而可输出均匀、稳定、高亮度的面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在本实用新型中,透过在反射板24侧部上形成凹槽241以避免反射板24与发光装置22(或其光源固定件221)间的干涉的方法,充分利用了背光模组20原有的架构,不仅在加工上容易实现,而且也能提高背光模组20的光源利用率,而无须增加额外的成本。

Claims (17)

1.一种背光模组,包含:
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与该入光面相邻的出光面,以及一与该出光面相对的底面;
一发光装置,设置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侧,该发光装置包含一光源固定件以及一光源,该光源固定件支撑并固定该光源;
一光源反射件,邻近该发光装置而设置,以将该光源所射出的部分光线导向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以及
一反射板,设置于该导光板的该底面下,该反射板具有一侧部,邻近于该发光装置,该侧部突出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
其特征在于:该反射板的该侧部设有一凹槽,该凹槽对应于该光源固定件,并与该光源固定件间隔开一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在该反射板的该侧部的一侧缘处设有一开口,该开口具有一宽度,大于该光源固定件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沿该侧部的宽度方向具有一深度,小于该侧部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沿该侧部的宽度方向具有一深度,小于该侧部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为矩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为梯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为V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为圆弧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一线光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线光源包含一冷阴极荧光灯管,并且该光源固定件上设有一通孔,供该冷阴极荧光灯管插入并被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一点光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反射件为一外罩结构,包围该发光装置,并设有一朝向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反射件包含一底板、一顶板以及一侧板,该侧板连接在该底板以及该顶板之间,使该光源反射件形成一收容空间,用来收容该发光装置在其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反射件的该底板位于该反射板的下方,使该反射板的该侧部延伸进入至该光源反射件的该收容空间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沿该侧部的宽度方向具有一深度,小于该侧部的宽度,使得该凹槽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间有一间隔。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为一矩形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的该底面设有一散射图案或若干个V型凹槽。
CNU2008200561580U 2008-03-11 2008-03-11 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9134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561580U CN201191340Y (zh) 2008-03-11 2008-03-11 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561580U CN201191340Y (zh) 2008-03-11 2008-03-11 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91340Y true CN201191340Y (zh) 2009-02-04

Family

ID=40335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5615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91340Y (zh) 2008-03-11 2008-03-11 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91340Y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3210A (zh) * 2011-09-09 2012-01-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3124652A (zh) * 2010-06-29 2013-05-29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发光的车辆内部设备件
WO2014005332A1 (zh) * 2012-07-02 2014-01-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背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US8982298B2 (en) 2012-07-02 2015-03-1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springs that horizontally expand and contract a third backplane unit relative to a first and second backplane
WO2019210710A1 (zh) * 2018-05-02 2019-11-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764150A (zh) * 2019-10-21 2021-05-07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前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4652A (zh) * 2010-06-29 2013-05-29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发光的车辆内部设备件
CN103124652B (zh) * 2010-06-29 2016-07-06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发光的车辆内部设备件
CN102313210A (zh) * 2011-09-09 2012-01-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2313210B (zh) * 2011-09-09 2014-02-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WO2014005332A1 (zh) * 2012-07-02 2014-01-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背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US8982298B2 (en) 2012-07-02 2015-03-1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springs that horizontally expand and contract a third backplane unit relative to a first and second backplane
WO2019210710A1 (zh) * 2018-05-02 2019-11-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764150A (zh) * 2019-10-21 2021-05-07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前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8170C (zh) 背光系统
EP3321565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8684587B2 (en) Backlight unit
CN201191340Y (zh) 背光模组
KR100999780B1 (ko) 광학 어셈블리,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4342587A (ja)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20120140444A1 (en) Backlight unit, display device therewith, and lighting system therewith
US20100246164A1 (en) Hollow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Emitting Array
JP2010170898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部分駆動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210700B2 (en) Backlight module
KR101020923B1 (ko) 광학 어셈블리,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876316B2 (en) Backlight module
JP5382787B2 (ja)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2472452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TW201310134A (zh) 背光模組及包含該背光模組的照明系統
KR2014012343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0102905A (ja)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64373B1 (ko) 백색 발광다이오드를 채택한 백라이트 패널
KR101028294B1 (ko) 광학 어셈블리,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097056B2 (ja) 回路基板
KR10194814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KR20120043600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KR10206608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의 조립 방법
JP201023205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146426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YANGXI TECHNOLOGY (SUZHOU )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UZHOU CANYU OPTIC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1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122

Address after: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Three Star Road 69, zip code: 215006

Patentee after: Yangxi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68, No. 3, Star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Suzhou Province, 215021

Patentee before: Suzhou Canyu Optical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04

Termination date: 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