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43656Y -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 Google Patents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43656Y
CN201143656Y CNU2007203048262U CN200720304826U CN201143656Y CN 201143656 Y CN201143656 Y CN 201143656Y CN U2007203048262 U CNU2007203048262 U CN U2007203048262U CN 200720304826 U CN200720304826 U CN 200720304826U CN 201143656 Y CN201143656 Y CN 20114365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part
driving member
force
power
stabiliz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3048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嘉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3048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4365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4365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4365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包含有一传动件,具有彼此分离的一入力部与一出力部;一啮合件,介于该入力部与该出力部间,具有彼此啮合以预定啮合深度的第一与第二啮部,分设于该入力部与该出力部的预定位置上,用以将来自该入力部的力传递至该出力部;一弹性件,提供弹力以维持各该第一、第二啮部间的啮合,且可受力而压缩,并使该弹性件的可压缩距离小于该啮合深度。据此,其可使传动件所接受的力在传递过程中被稳定于适当的范围内,使输出的扭力值维持于一适当范围中。

Description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工具的传动技术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背景技术
在工具应用的领域中,有以高压气体为动力源,举以气动扳手为例,如美国第6024180号专利所揭般的习知技术内容,其输出轴(output shaft)以杆轴一端受气动扳手的打击机构(如双锤式、柱离合式等)驱动而自转作动,并以杆轴另端伸出于气动扳手本体外,据以形出可对外输出动力的具体技术内容;另外,美国第7281458号专利则系提供一种可供不特定动力或非动力工具所使用,并具有扭力限制保护功效的传动轴件。
前揭技术内容中,创作人发现彼等构造尚非完善,特别是在输出扭力的稳定控制机制上,习用技术显然是欠缺的,如上述美国第6024180号专利,其仅能忠实地将打击机构所提供的力传递予外界,如此一来,将造成输出扭力的不稳定性,对于有需求稳定扭力的工作条件而言,即非适当;而纵该72814758号专利具有扭力限制保护的功效,惟其仅能于受到超过额定传递扭力的施力下,藉由卡掣构造彼此间的跳脱以中断力的传递,对于输出扭力的稳定性并未能具有较佳的维持功效,亦即,在该额定传递扭力值下的输出扭力值并非平稳,而存在着与该6024180号专利相同的缺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可使传动件所接受的力在传递过程中被稳定于适当的范围内,使输出的扭力值维持于一适当范围中。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传动件,具有彼此分离的一入力部与一出力部;
一用以将来自该入力部的力传递至该出力部的啮合件,介于该入力部与该出力部间,具有彼此啮合以预定啮合深度的第一与第二啮部,分设于该入力部与该出力部上;
一可压缩距离小于该啮合深度的用以提供弹力以维持各该第一、第二啮部间啮合,且可受力而压缩的弹性件。
其中,该入力部为轴杆状体。
其中,该出力部为可于轴向方向上位移作动的轴杆状体,并与该入力部同轴对应,而杆轴一端相向对应于该入力部的杆轴一端。
其中,该出力部更包含有一外杆身,一断面形状呈非圆形的卡孔,凹设于该外杆身杆轴一端并沿杆轴延伸,一断面形状与该卡孔对应互补的内卡杆,其杆轴一端滑接卡设于该卡孔中。
其中,该弹性件包含有一座,设于该内卡杆的杆轴另端上,一与该入力部间具有一间距的环状端部,其一端固接于该外杆身的杆轴一端上,并与该座相隔开,一藉由该座经由该出力部向该啮合件施加弹力,且可压缩距离小于该啮合深度的弹性部,介于该座与该端部间。
其中,该弹性件更包含具有同一曲率中心的两相向凹槽,分设于该端部另端内侧环面与该入力部一端的周侧环面上,若干滚珠,夹置滚设于该两凹槽中。
其中,该第一啮部设于该入力部的杆轴一端端末上,而该第二啮部则设于该出力部杆轴一端端末上。
其中,各该第一、第二啮部分别由多数相隔开的棘齿所构成,并该第一啮部的一棘齿嵌入于该第二啮部的两相邻棘齿间。
其中,各该棘齿至少一侧的齿面呈斜面,而各该第一啮部的棘齿分别以其斜向的齿面抵接于该第二啮部与的相向对应的棘齿斜向齿面上。
其中,该弹性件包含有一座,设于该出力部上,一与该入力部间维持于一间距的端部,其滑接于该出力部上并与该座相隔开,一通过该座经由该出力部向该啮合件施加弹力的,且可压缩距离小于该啮合深度的弹性部,介于该座与该端部间。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可使传动件所接受的力在传递过程中被稳定于适当的范围内,使输出的扭力值维持于一适当范围中。
以下,兹举本实用新型若干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沿图2的3-3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沿图2的3-3方向的剖视图,并显示该弹性件的最大压缩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沿图6的7-7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显示该弹性件的最大压缩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10,主要由一传动件20、一啮合件30以及一弹性件40所组成。
该传动件20具分别呈轴杆状的一入力部21与一出力部22,并使各该入、出力部21、22彼此同轴,且以杆轴一端彼此相向对应,具体而言,该传动件21在应用上与习知输出轴(output shaft)的应用方式相同,易言之,即以该入力部21杆轴另端受打击机构的打击而转动,惟该出力部22则迥异于习知输出轴(outputshaft)的单一杆体构造,而与该入力部21呈彼此分离。
该啮合件30具有一第一啮部31与一第二啮部32,分别固设于该入力部21与该出力部22彼此相向的杆端端面上,彼此并啮合以一预定的啮合深度h,据以使力可藉各该第一、第二啮部31、32间的啮合卡接而自该入力部21传递至该出力部22;
更进一步来说,该第一啮部31乃具有多数的棘齿311,以该传动件20的杆轴为曲率中心而彼此间隔开来地环置突伸于该入力部21的杆端端面上,并使各该棘齿311相对于该传动件20轴向一侧的齿面3111呈倾斜,另侧则呈与该轴向平行的直齿面3112;
而该第二啮部32亦具有多数棘齿321,同以该传动件20的杆轴为曲率中心而彼此间隔开来地环置突伸于该出力部22的杆端端面上,并使各该棘齿321分别嵌入该第一啮部31的两相邻棘齿311间,而各该第二啮部的棘齿321对应于该传动件20轴向的两侧亦系设成一为斜齿面3211、另一为直齿面3212,且使各该第二啮部棘齿321的斜齿面3211得以抵接于该第一啮部的对应棘齿311的斜齿面3111上。
该弹性件40具有一呈环形的座41,系同轴固设于该出力部22杆轴一端的周侧上,一呈环状的端部42与该入力部21杆轴一端维持一固定的距离,而滑接于该出力部22的杆轴另端上,且与该座41相隔开来,一由数盘形垫圈彼此反向迭接而成的弹性部43同轴穿套于该出力部22的杆身上,一端抵接于该端部42、另端则抵接于该座41,据以提供弹力藉由该座41传递至该啮合件30上,以弹性地维持该啮合件30于啮合的状态,而重要的是,该弹性部43虽可因受力时而压缩,惟其介于该座41及该端部42间的最大可压缩距离d则小于该啮合深度h,而使各该第一、第二啮部31、32纵有因该弹性部43受力压缩使该出力部22产生轴移而改变其彼此间的啮合深度,仍然得以维持彼此间的啮合,可将来自该入力部21的力传递至该出力部22上。
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当该入力部21受力沿顺时针方向为正转自转运动时,经由彼此抵接的各该第一、第二啮部的斜向齿面3111、3211将力传递予该出力部22,而使该出力部22同步同向转动,惟当该入力部21所受的力过大时,将会压缩该弹性部43使的退缩,而使各该斜向齿面3111、3211在维持彼此抵接的状态下相对滑动,如此一来即可避免过大的作用力完全传递至该出力部22上,以维持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性;
而当该入力部21受力沿逆时针方向为逆转自转运动时,各该第一、第二啮部31、32彼此间则系以直齿面3112、3212彼此抵接,据以将传递自该入力部21的受力完全传递至该出力部22上,亦即,该弹性件40于此等作动状态下,该弹性部43系无分力可受而不会产生退缩。
除上揭者外,申请人认为必需特别加以提出说明者系,与习知运用棘齿、滚珠等卡接结合构造作为扭力控制机制技术(如TW第094131818、095124015、094221835号等专利前案)相较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并非在于该等卡接的构造,而系在于该弹性部43的可压缩程度与该啮合深度间的关系,更具体来看,习知技术虽亦揭露有以弹簧、盘形垫圈、可压缩流体等技术内容提供弹力,惟其所达成者乃系使原呈啮合的卡接构造彼此分离,以中断力的传递的方式达到扭力限制的目的者,而本案的弹性件则系以维持各该第一、第二啮部彼此间的卡合为其前提,在此等限制下提供适当的弹力,允许各该第一、第二啮部间有小于该啮合深度h的相对位移,据以使过大的作用力得以被该弹性部43所吸收,以达到使传动件的输出扭力维持稳定的目的,显然的,本案的技术特征与习知技术完全不同。
另外,本案的主要技术特征既系在使该弹性件的可压缩距离d小于各该第一、第二啮部间的啮合深度h,则关于该入力部的入出方式或该出力部的出力方式即非本案的技术特征,具体而言,施加该入力部以力者并不限于如首揭的柱离合式、双锤式等打击机构,而该出力部另端与外部连接的构造亦不仅局限于如上开实施例所揭露的方形端,其可通过其他的构造将力传递至外部,换言之,关于各该入力部或出力部的技术内容变更均应属本案申请专利范围所能涵摄。
上揭第一较佳实施例虽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作目的,但从实际应用角度上来看,当该弹性部43退缩时,即意谓着该出力部22会有轴向上的移动,如此一来,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于使用上即会衍生跳动的情形,此等跳动情形对于某些工作环境可能会是被重视而需予以避免的,因此,兹即再举以第二较佳实施例以提供无跳动情形存在的构造,即: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10’中,为避免出力部跳动的情况发生,其构造上有别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者,系为:
该出力部22’具有一外杆身221’,一断面呈非圆形的卡孔222’凹设于该前杆身221’一端并沿杆轴往内延伸适当深度,一断面形状与该卡孔222’呈互补的内卡杆223’,以杆轴一端同轴滑接于该卡孔222’中,而与该外杆身221’同轴对应相接,使该外杆身221’与该内卡杆223’间得于轴向方向上相对位移,并藉由该内卡杆223’与该卡孔222’间的卡接而限制该外杆身221’与该内卡杆223’间在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而该弹性件40’的环状端部42’则以一端同轴一体成型于该前杆身221’杆轴一端端末上,以及,更包含有曲率中心同一的两相向弧状凹槽44’,分别凹设于该端部42’的另端内侧环面与该入力部21’一端的周侧环面上,数滚珠45’夹置滚设于该两凹槽44’中,据以使该端部42’与该入力部21’一端间彼此维持固定的距离,并使该出力部22’的外杆身221’亦同受定位。
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该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10’除可达成与上揭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的维持稳定输出扭力的功效外,当该弹性件40’的弹性部43’受力退缩时,对应轴移的构件系为该内卡杆223’,而使该外杆身221’另端与该入力部21’间的距离不受影响,据以达成避免跳动的情况,以因应实际作业的需求。
但需特别指出,上开两较佳实施例虽均系就气动扳手的输出轴(output shaft)构件为说明,惟,本实用新型所拟请求保护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其应用是广泛的,兹即再举一例作为例示的说明:
具体而言,即再请参阅图8与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10”,其构件的组成及其空间型态与台湾第095100425号专利前案所揭露者相同,惟,不同于该专利前案者系,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系在使弹性件的最大可压缩距离d小于啮合深度h,亦即,于本实施例中,使该啮合件30”的各该第一、第二啮部彼此被常态地维持相互啮合,而非如该专利前案般可允许跳脱,此等限制使得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体技术内容所能达成的功效与该专利前案所诉求的跳脱功效完全不同,而能达成本案所诉求的创作目的,且具有与前揭第二较佳实施例相同的避免跳动情况产生。

Claims (10)

1、一种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传动件,具有彼此分离的一入力部与一出力部;
一用以将来自该入力部的力传递至该出力部的啮合件,介于该入力部与该出力部间,具有彼此啮合以预定啮合深度的第一与第二啮部,分设于该入力部与该出力部上;
一可压缩距离小于该啮合深度的用以提供弹力以维持各该第一、第二啮部间啮合,且可受力而压缩的弹性件。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入力部为轴杆状体。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出力部为可于轴向方向上位移作动的轴杆状体,并与该入力部同轴对应,而杆轴一端相向对应于该入力部的杆轴一端。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出力部更包含有一外杆身,一断面形状呈非圆形的卡孔,凹设于该外杆身杆轴一端并沿杆轴延伸,一断面形状与该卡孔对应互补的内卡杆,其杆轴一端滑接卡设于该卡孔中。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包含有一座,设于该内卡杆的杆轴另端上,一与该入力部间具有一间距的环状端部,其一端固接于该外杆身的杆轴一端上,并与该座相隔开,一藉由该座经由该出力部向该啮合件施加弹力,且可压缩距离小于该啮合深度的弹性部,介于该座与该端部间。
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更包含具有同一曲率中心的两相向凹槽,分设于该端部另端内侧环面与该入力部一端的周侧环面上,若干滚珠,夹置滚设于该两凹槽中。
7、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啮部设于该入力部的杆轴一端端末上,而该第二啮部则设于该出力部杆轴一端端末上。
8、依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第二啮部分别由多数相隔开的棘齿所构成,并该第一啮部的一棘齿嵌入于该第二啮部的两相邻棘齿间。
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各该棘齿至少一侧的齿面呈斜面,而各该第一啮部的棘齿分别以其斜向的齿面抵接于该第二啮部与的相向对应的棘齿斜向齿面上。
10、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包含有一座,设于该出力部上,一与该入力部间维持于一间距的端部,其滑接于该出力部上并与该座相隔开,一通过该座经由该出力部向该啮合件施加弹力的,且可压缩距离小于该啮合深度的弹性部,介于该座与该端部间。
CNU2007203048262U 2007-11-28 2007-11-28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4365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048262U CN201143656Y (zh) 2007-11-28 2007-11-28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048262U CN201143656Y (zh) 2007-11-28 2007-11-28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43656Y true CN201143656Y (zh) 2008-11-05

Family

ID=40080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30482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43656Y (zh) 2007-11-28 2007-11-28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43656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6361A (zh) * 2018-12-20 2019-04-26 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 一种带有保护功能的改刀头转换装置
CN111300328A (zh) * 2018-12-11 2020-06-19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扭力调整装置
CN115355261A (zh) * 2022-07-12 2022-11-18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一种安全联轴器以及手部康复治疗仪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0328A (zh) * 2018-12-11 2020-06-19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扭力调整装置
CN109676361A (zh) * 2018-12-20 2019-04-26 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 一种带有保护功能的改刀头转换装置
CN109676361B (zh) * 2018-12-20 2021-04-20 大连长丰实业总公司 一种带有保护功能的改刀头转换装置
CN115355261A (zh) * 2022-07-12 2022-11-18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一种安全联轴器以及手部康复治疗仪
CN115355261B (zh) * 2022-07-12 2024-03-29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一种安全联轴器以及手部康复治疗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6635B (zh)
US7451674B2 (en) Adjustable click-type torque wrench
US6427559B2 (en) Universal power tool
CN107614203A (zh) 可逆扳手
CN201143656Y (zh) 传动件输出扭力的稳定机构
EP1862260A3 (en) Reversible ratcheting tool
US3745858A (en) Torquing device
CN202462309U (zh) 用于施加扭矩以松开或紧固紧固件的工具
CN2930983Y (zh) 快速梅花扳手
DE202010005470U1 (de) Schraubenschlüssel
US20040093992A1 (en) Ratio-drive ratchet/sprocket wrenches with two or more mechanically-linked co-rotating turning heads
CN1318184C (zh) 用于动力冲击工具的扭矩装置
CN201095087Y (zh) 配置回动棘轮的套筒扳手
CN202742274U (zh) 一种内六角扳手
CN206254098U (zh) 一种多功能扳手
CN201529954U (zh) 手把可折式套筒扳手
JP2014151374A (ja) 平板形状の衝撃緩衝領域を備えたビット
US5946973A (en) Adjustment mechanism
CN206445736U (zh) 一种无齿棘轮扳手
TWI780929B (zh) 具高、低扭矩的扳手
CN1331638C (zh) 改良的棘轮扳手结合构造
CN202970455U (zh) 凿岩机回转机构
CN212471293U (zh) 一种旋具套筒
CN205465923U (zh) 一种中空式液压扭矩扳手
CN201534279U (zh) 螺栓紧固同轴驱动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