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38719Y -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38719Y
CN201138719Y CNU2007203023049U CN200720302304U CN201138719Y CN 201138719 Y CN201138719 Y CN 201138719Y CN U2007203023049 U CNU2007203023049 U CN U2007203023049U CN 200720302304 U CN200720302304 U CN 200720302304U CN 201138719 Y CN201138719 Y CN 20113871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art
base portion
conducting terminal
elastic arms
guid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3023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宜泽
石轩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U2007203023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3871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3871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3871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该导电端子包括一直立的固定部、一横向的基部、一焊接部及两个弹性臂,固定部具有一前侧面,基部由固定部一体地向前延伸,焊接部自基部向下延伸并与基部连接,两个弹性臂分别由基部的左、右侧向上延伸且位于固定部前方,并与固定部共同界定出一插置空间,各弹性臂与基部连接处界定出一连接线,连接线的延伸线与固定部的前侧面之间夹成一锐角,且接近固定部的两个弹性臂的后臂侧的间距大于两个弹性臂的前臂侧的间距,以此,能扩大两个弹性臂之间的距离以增大插置空间,能有效地防止撞针的问题并避免针脚及导电端子的损坏。

Description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可与芯片模块的针脚接触的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用以供阵列式针脚的中央处理器(CPU)或其它具有阵列式针脚的芯片模块插接的电连接器,由于在设计上体积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使得端子容置槽在布设上密度增加,且相邻端子容置槽之间的间距也愈来愈小,因此导电端子在设计上也需相对缩小。此种类型的导电端子除了要提供模块针脚位移的空间外,还需提供模块针脚以零插入力置入的插置空间,由于导电端子的小型化使得导电端子内所能提供的插置空间也会随之缩小,然而,在模块的阵列式针脚的设计上,并非所有的针脚正位度皆相同,各针脚会有在公差范围内所允许的偏移量,且有些针脚歪斜偏移的程度会大于公差所允许的范围,因此针脚在置入插置空间时易碰撞到导电端子的上端,特别是导引部的上端,因而产生撞针的问题,导致模块的针脚或导电端子损坏。
如图1所示,其为美国专利第4,498,725号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导电端子1,其具有两个直立延伸的臂部11、12,两个臂部11、12的上端为宽度缩减的上端13,两个上端13的前侧横向朝前延伸出两个相互靠近用以使导引针脚位移的导引部14、及两个用以夹持针脚的自由端15,两个上端13及两个导引部14之间界定出一可供针脚以零插入力置入的插置空间16,导电端子1的整体外型缩小时,其插置空间16也会随之缩小,且因两个臂部11、12之间大概呈平行地相间隔,因此模块的针脚在插置时易产生撞针的问题。
另外,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62542号(申请号为89221898)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导电端子,其第一导引部及第二导引部为相对外张的构造,且第一第二导引部与固定部之间界定出一可供针脚以零插入力置入的插置空间,但此种导电端子的构造设计在导电端子整体外型缩小时,其插置空间也会随之缩小,同样易产生撞针的问题。
另一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7886号(申请号为90223019)专利申请(对应的美国申请为美国专利第6,461,183号及第6,558,182号),该申请所公开的导电端子主要是通过调整臂部与中心平面的夹角大小,进而调整两弹性臂之间的间距,提高导电端子与针脚的接触性能。然而该申请中,因导电端子的结构设计增加了导电端子整体的高度,因此此种类型的导电端子并不符合小型化导电端子的设计需求,亦不易应用于导电端子密度高的阵列式连接器上。
如图2及图3所示,其为一种类似前述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62542号专利申请的导电端子2,其具有两个相对向上直立延伸且大概呈平行的弹性臂21,两个弹性臂21的上端的前侧形成有两个朝前延伸且相互靠近用以使导引针脚位移的导引部22,两个导引部22的前端形成有两个相对用以夹持针脚的夹持部23,两个弹性臂21的上端及两个导引部22之间界定出一可供针脚以零插入力置入的插置空间24。导电端子2的整体外型缩小时,其插置空间24也会随之缩小,且因两个弹性臂21之间大概呈平行地相间隔的设计,使得当模块的已偏移的针脚置入插置空间24时,易与弹性臂21的上端或导引部22产生碰撞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两个弹性臂之间的间距并增加插置空间,以有效防止针脚置入插置空间时产生撞针问题的导电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导电端子的两个弹性臂之间的间距并增加插置空间,以有效防止针脚置入插置空间时产生撞针问题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实现上述的一个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一直立的固定部、一横向的基部、一焊接部及两个弹性臂。
固定部具有一前侧面,基部由固定部一体地向前延伸,焊接部自基部向下延伸并与基部连接,两个弹性臂分别由基部的左、右侧向上延伸且位于固定部前方,并与固定部共同界定出一插置空间,各弹性臂与基部连接处界定出一连接线,连接线的延伸线与固定部的前侧面之间夹成一锐角,且接近固定部的两个弹性臂的后臂侧的间距大于两个弹性臂的前臂侧的间距。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还包括两个形成于两个弹性臂顶端的导引部、及两个分别与两个导引部相连接的夹持部。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两个导引部由两个弹性臂临近顶端的前侧朝前延伸并相互靠近,而两个夹持部形成于两个导引部前端且彼此相间隔。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两个弹性臂的顶端与固定部之间共同界定出一与插置空间相连通的插入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导电端子。
绝缘本体包括多个端子容置部,所述导电端子容置于所述端子容置部内,各导电端子包括一直立的固定部、一横向的基部、一焊接部及两个弹性臂。固定部具有一前侧面,基部由固定部一体地向前延伸,焊接部自基部向下延伸并与基部连接,两个弹性臂分别由基部的左、右侧向上延伸且位于固定部的前方,并与固定部共同界定出一插置空间,各弹性臂与基部连接处界定出一连接线,连接线的延伸线与固定部的前侧面之间夹成一锐角,且接近固定部的两个弹性臂的后臂侧的间距大于两个弹性臂的前臂侧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通过各弹性臂与基部之间的连接线的延伸线与固定部的前侧面之间夹成锐角,且接近固定部的两个弹性臂的后臂侧的间距大于两个弹性臂的前臂侧的间距,以此,能扩大两个弹性臂与两个导引部之间的距离以及增大插入口及插置空间,能有效地防止撞针的问题并避免针脚及导电端子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美国专利第4,498,725号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导电端子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说明多个导电端子分别容置于绝缘本体的多个端子容置部内;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说明导电端子容置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容置部内;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导电端子与端子容置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俯视图,说明弹性臂与基部之间的连接线的延伸线与固定部夹成一锐角;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说明针脚插置于插置空间内;及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说明针脚被夹持部夹持。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2导电端子    11、12臂部
13上端          14导引部
15自由端        16插置空间
21弹性臂        22导引部
23夹持部        24插置空间
300电连接器     3绝缘本体
31端子容置部    311容置槽
312限位槽       313内壁面
4上盖           5导电端子
51基部          52固定部
520前侧面       521倒刺
53焊接部        531连接段
532焊接片       54弹性臂
541后臂侧       542前臂侧
55插置空间      56插入口
57导引部        58夹持部
6驱动机构       7针脚
A、B锐角    I连接线
II基准面    D1、D2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4及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一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300为一用以供针脚阵列式PGA(pin grid array)中央处理器(CPU)(图未示)或芯片模块(图未示)组装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电连接器300包含一绝缘本体3、一设置于绝缘本体3上用以供芯片模块组装的上盖4、多个导电端子5、及一用以驱使上盖4相对于绝缘本体3滑移的驱动机构6,绝缘本体3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列且纵向贯穿以供容置所述导电端子5的端子容置部31。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每一端子容置部31包括一容置槽311、及一位于容置槽311后方并与容置槽311相连通的限位槽312。每一个导电端子5由金属板片一体冲压弯折所形成,其包括一直立的固定部52、一横向的基部51、一焊接部53及两个弹性臂54,固定部52是呈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并具有一前侧面520,基部51由固定部52底侧一体地向前延伸,固定部52的左、右侧分别形成有一邻近底端的倒刺521,固定部52的倒刺521可与端子容置部31界定出的限位槽312两侧的内壁面313(图中只显示一个内壁面313)干涉固定,当导电端子5容置于端子容置部31时,固定部52会嵌设于限位槽312内并通过倒刺521与内壁面313形成干涉配合,使导电端子5固定于端子容置部31内。焊接部53具有一由基部51的前侧向下延伸的连接段531、及一形成于连接段531的底端且位于基部51下方的焊接片532,焊接片532用以焊接固定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上,焊接片532的底面会焊接一锡球(图未示)以与电路板的导电接点相连接。
两个弹性臂54分别由基部51的左、右侧向上延伸且位于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的前方,两个弹性臂54的宽度是由下朝上渐缩并与固定部52共同界定出一插置空间55,且两个弹性臂54的顶端与固定部52的顶端共同界定出一与插置空间55相连通的插入口56,以此,芯片模块的针脚7(图9)可以零插入力穿过插入口56而置入插置空间55内。参见图8所示,其为导电端子5的俯视图,各弹性臂54的底端与基部51的连接处界定出一连接线I,连接线I朝后延伸至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时,会与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之间夹成一锐角A,另外,一垂直于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的基准面II与连接线I之间夹成一锐角B,使得两个弹性臂54是呈朝向固定部52的方向逐渐向外扩张的倒八字形结构(由图8的方向所界定),且接近固定部52的两个弹性臂54的后臂侧541的间距D1大于两个弹性臂54的前臂侧542的间距D2,以此,能扩大弹性臂54与固定部52所界定的插入口56及插置空间55,以有效防止针脚7(图9)以零插入力置入插置空间55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撞针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锐角A呈65度,而锐角B与锐角A呈互补,因此锐角B为25度,当然在设计上并不以本实施例所记载的角度为限,可针对需求增大或减小锐角A及锐角B的角度。
此外,每一个导电端子5还包括两个用以导引针脚7位移的导引部57、及两个用以夹持针脚7的夹持部58,两个导引部57分别由两个弹性臂54临近顶端的前侧朝前延伸并相互靠近,而两个夹持部58分别形成于两个导引部57前端且彼此相间隔,由于两个弹性臂54是呈朝向固定部52方向逐渐向外扩张的倒八字形结构(由图8的方向所界定),且接近固定部52的两个弹性臂54的后臂侧541的间距D1大于两个弹性臂54的前臂侧542的间距D2,因此,能同时扩大两个导引部57之间的距离。
如图6及图7所示,导电端子5在容置于端子容置部31时,导电端子5的基部51、焊接部53、弹性臂54、导引部57及夹持部58皆容置于容置槽311内,而导电端子5的固定部52则嵌设于限位槽312内,通过固定部52的倒刺521与内壁面313干涉接触,使得导电端子5能稳固地定位于端子容置部31内。如图4、图6、图9及图10所示,当芯片模块的针脚7以零插入力穿过导电端子5的插入口56而置入插置空间55内时,针脚7处在一未与导电端子5接触的插置位置(如图9)。当驱动机构6驱使上盖4相对于绝缘本体3移动时,针脚7会被带动而朝箭头V所示的方向前移,通过导引部57的导引使得针脚7能移动至两个夹持部58之间的接触位置(如图10),此时针脚7被两个夹持部58夹持而与导电端子5电性连接。
如图8所示,由于各弹性臂54与基部51之间的连接线I的延伸线与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之间夹成锐角A,或是垂直于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的基准面II与连接线I之间夹成锐角B,使得两个弹性臂54是呈朝向固定部52的方向逐渐向外扩张的倒八字形结构,以此,能扩大两个弹性臂54与两个导引部57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不增加导电端子5整体体积的状态下能有效增大插入口56及插置空间55,使得芯片模块在当有偏移量过大的针脚置入插置空间55时,该针脚不会碰撞到导电端子5的弹性臂54顶端以及导引部57顶端,以此能有效地防止撞针的问题,以避免针脚及导电端子5的损坏。
归纳上述,本实施例电连接器300的导电端子5,通过各弹性臂54与基部51之间的连接线I的延伸线与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之间夹成锐角A,或是垂直于固定部52的前侧面520的基准面II与连接线I之间夹成锐角B,使得两个弹性臂54是呈朝向固定部52的方向逐渐向外扩张的倒八字形结构,且接近固定部52的两个弹性臂54的后臂侧541的间距D1大于两个弹性臂54的前臂侧542的间距D2,因此,能扩大两个弹性臂54与两个导引部57之间的距离以及增大插入口56及插置空间55,能有效地防止撞针的问题并避免针脚7及导电端子5的损坏,故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欲达到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及实用新型的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直立的固定部,具有一前侧面;
一横向的基部,由该固定部一体地向前延伸;
一焊接部,自该基部向下延伸并与该基部连接;及
两个弹性臂,分别由该基部的左、右侧向上延伸且位于该固定部的前方,并与该固定部共同界定出一插置空间,各弹性臂与该基部连接处界定出一连接线,该连接线的延伸线与该固定部的该前侧面之间夹成一锐角,且接近该固定部的所述两个弹性臂的后臂侧的间距大于所述两个弹性臂的前臂侧的间距。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还包括两个形成于所述两个弹性臂顶端的导引部、及两个分别与所述两个导引部相连接的夹持部。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导引部由所述两个弹性臂临近顶端的前侧朝前延伸并相互靠近,而所述两个夹持部形成于所述两个导引部的前端且彼此相间隔。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弹性臂的顶端与该固定部之间共同界定出一与该插置空间相连通的插入口。
5.一种电连接器,包含:
一绝缘本体,包括多个端子容置部;
多个导电端子,容置于所述端子容置部内,其特征在于,各导电端子包括:
一直立的固定部,具有一前侧面;
一横向的基部,由该固定部一体地向前延伸;
一焊接部,自该基部向下延伸并与该基部连接;及
两个弹性臂,分别由该基部的左、右侧向上延伸且位于该固定部的前方,并与该固定部共同界定出一插置空间,各弹性臂与该基部连接处界定出一连接线,该连接线的延伸线与该固定部的该前侧面之间夹成一锐角,且接近该固定部的所述两个弹性臂的后臂侧的间距大于所述两个弹性臂的前臂侧的间距。
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导电端子还包括两个形成于所述两个弹性臂顶端的导引部、及两个分别与所述两个导引部相连接的夹持部。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导引部由所述两个弹性臂临近顶端的前侧朝前延伸并相互靠近,而所述两个夹持部形成于所述两个导引部的前端且彼此相间隔。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弹性臂的顶端与该固定部之间共同界定出一与该插置空间相连通的插入口。
CNU2007203023049U 2007-12-26 2007-12-26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3871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023049U CN201138719Y (zh) 2007-12-26 2007-12-26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3023049U CN201138719Y (zh) 2007-12-26 2007-12-26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38719Y true CN201138719Y (zh) 2008-10-22

Family

ID=40039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30230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38719Y (zh) 2007-12-26 2007-12-26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38719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452A (zh) * 2011-10-24 2013-04-24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452A (zh) * 2011-10-24 2013-04-24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CN103066452B (zh) * 2011-10-24 2015-04-01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US9153915B2 (en) 2011-10-24 2015-10-06 Molex, Llc Connec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38995U (zh) 连接器
CN108598740A (zh) 电连接器
CN101361230A (zh) 连接器
CN2800584Y (zh) 电子卡连接器
TWI312212B (en) Low insertion force socket
CN204156172U (zh) 电连接器
CN201142388Y (zh) 电连接器
CN201138719Y (zh)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CN102957008B (zh) 卡缘连接器
CN201207470Y (zh) 电子卡连接器端子改良
CN201656078U (zh) 电连接器
CN2686146Y (zh) 具有防误插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01178235Y (zh) 电连接器
CN202585837U (zh) 电连接器
CN206947577U (zh) 电连接器
CN201374414Y (zh) 电连接器
CN201063801Y (zh) Sim卡连接器
US7704090B2 (en) Housing for a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201490393U (zh) 卡连接器
CN201117850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667403U (zh) 电连接器
CN201450146U (zh) 卡连接器
CN103904450A (zh) 双接触式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卡缘连接器
CN109088195A (zh) 二合一usb连接器
CN201122696Y (zh)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