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22907Y -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 Google Patents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22907Y
CN201122907Y CNU2007200953135U CN200720095313U CN201122907Y CN 201122907 Y CN201122907 Y CN 201122907Y CN U2007200953135 U CNU2007200953135 U CN U2007200953135U CN 200720095313 U CN200720095313 U CN 200720095313U CN 201122907 Y CN201122907 Y CN 20112290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ode
unit
diode
control unit
constit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9531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洪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HENG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HENG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HENG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HENGYA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9531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2290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2290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2290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包括有输入端与三相电源相连的三相整流单元;分别与三相整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的第一逆变单元和第二逆变单元;以及与第一逆变单元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逆变单元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二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还与第二控制单元相连;还设置有与第一控制单元相连的键盘输入及显示单元;第一逆变单元的三相输出端通过变压器连接被试电机,第二逆变单元的三相输出连接培试电机。变压器的三相输出端中的相邻两端之间相应连接有电容C1、C2。本实用新型电功率回馈的方式是在电源内部进行,不回馈电网,不采用负载消耗,可以节能70%以上,占地面积小,无噪音;安装调试简单,使用方便。负载可以锁定,没有漂移。

Description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试验用电源。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占地小、无噪音、频率可调、安装调试简单的电机试验用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电机行业,电机试验用电源系统比较复杂,不仅要求被试电机的电源失真度要小于2%,而且还要求频率可变(例如50Hz电机和60Hz电机)。在做电机的温升试验和负载试验时,需要对电机加载,耗电大。目前加载采用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把负载的能量消耗掉:方法1,采用直流电动机加电阻箱作为负载,把被试电机输出的轴功率通过直流电机转为直流电,通过电阻放掉,当功率较大时,电阻箱还需要风冷或水冷;方法2,采用磁粉制动器和电涡流制动器。一般在功率较小时(一般小于10KW)采用磁粉制动器,或功率较大时采用电涡流制动器。与直流机加载方法一样,均需采用风冷和水冷的方式,而且能量被白白的浪费掉了。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直流电机或磁粉制动器(电涡流制动器)中心高与被试电机不一样,安装时非常的不方便。另外还存在磁粉制动器失磁的问题,造成负载不稳定。
二是把负载的能量回馈电网,采用发电机组回馈电网。一般要采用4~6台电动机、发电机及控制屏,组成变频发电机组,造价高,占地大,效率低(4~6台电机发热损耗)。
综上所述,目前大家所使用的加负载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微机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研制新一代的电子式电机试验电源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占地小、无噪音、频率可调、安装调试简单的电机试验用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包括有输入端与三相电源相连的三相整流单元;分别与三相整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的第一逆变单元和第二逆变单元;以及与第一逆变单元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逆变单元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二控制单元,其中,第一控制单元还与第二控制单元相连;还设置有与第一控制单元相连的键盘输入及显示单元;所述的第一逆变单元的三相输出端通过变压器连接被试电机,所述的第二逆变单元的三相输出连接培试电机。
变压器的三相输出端中的相邻两端之间相应连接有电容C1、C2
三相整流单元包括有二极管D1~D6,电阻R1~R3,电解电容C3、C4,其中,二极管D1与D4相串联、二极管D2与D5相串联、二极管D3与D6相串联;二极管D4、D5、D6的负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二极管D1、D2、D3的正极与电解电容C4的一端及电阻R3的一端构成低电压端;电解电容C4与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3与电阻R2并联后的一端;电解电容C3与电阻R2并联后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并与上述低电压端共同构成三相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而在二极管D1与D4之间和二极管D2与D5之间以及二极管D3与D6之间分构成三相电源的三个输入端。
所述的电阻R1的两端还设置有开关J1
第一逆变单元是由三极管T1~T6构成,其中,三极管T1、T3、T5的集电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的高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2、T4、T6的发射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的低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4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6的集电极的连接点分别构成第一逆变单元的三相输出端,而三极管T1~T6的基极接第一控制单元。
第二逆变单元是由三极管T7~T12,二极管D7~D12构成,其中三极管T7、T9、T1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7、D9、D11的负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的高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8、T10、T12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8、D10、D12的正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的低电压输出端;而三极管T7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7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8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的输出端N1;三极管T9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9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10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0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的输出端V1;三极管T1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1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1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2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的输出端W1;三极管T7~T12的基极接第二控制单元。
第一控制单元是由单片机U1构成,第二控制单元是由单片机U2构成,其中,单片机U1的第45、48、49、51脚与单片机U2的第45、48、49、51脚相互连接;单片机U1的第94、95、96、97、98、99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一逆变单元的三极管T1、T2、T3、T4、T5、T 6的基极;单片机U2的第94、95、96、97、98、99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二逆变单元的三极管T7、T8、T9、T10、T11、T12的基极。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电功率回馈的方式是在电源内部进行,并不回馈电网,也不采用负载消耗,因此可以节能70%以上,占地面积小,无噪音;频率可调,解决了60HZ电机的测试电源问题;用小容量的电力变压器(变电所)即可以扩大4倍做大电机的型式试验;安装调试简单,使用方便。负载可以锁定,没有漂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图1中三相整流单元、第一逆变器、第二逆变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图1中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举例。
其中:
1:三相整流单元    2:第一逆变单元
3:第二逆变单元    4:第一控制单元
5:第二控制单元    6:键盘输入及显示单元
7:被试电机        8:培试电机
9: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包括有输入端与三相电源A、B、C相连的三相整流单元1;分别与三相整流单元1的输出端相连的第一逆变单元2和第二逆变单元3;以及与第一逆变单元2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一控制单元4,与第二逆变单元3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二控制单元5,其中,第一控制单元4还与第二控制单元5相连;还设置有与第一控制单元4相连的键盘输入及显示单元6;所述的第一逆变单元2的三相输出端a、b、c通过变压器T连接被试电机,所述的第二逆变单元3的三相输出N1、V1、W1连接培试电机。
所述的变压器T的三相输出端N、V、W中的相邻两端之间相应连接有电容C1、C2
如图2所示,所述的三相整流单元1包括有二极管D1~D6,电阻R1~R3,电解电容C3、C4,其中,二极管D1与D4相串联、二极管D2与D5相串联、二极管D3与D6相串联;二极管D4、D5、D6的负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二极管D1、D2、D3的正极与电解电容C4的一端及电阻R3的一端构成低电压端;电解电容C4与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3与电阻R2并联后的一端;电解电容C3与电阻R2并联后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并与上述低电压端共同构成三相整流单元1的输出端;而在二极管D1与D4之间和二极管D2与D5之间以及二极管D3与D6之间分构成三相电源A、B、C的三个输入端。在电阻R1的两端还设置有开关J1
所述的第一逆变单元2是由三极管T1~T6构成,其中,三极管T1、T3、T5的集电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高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2、T4、T6的发射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低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4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6的集电极的连接点分别构成第一逆变单元2的三相输出端(a、b、c),而三极管T1~T6的基极接第一控制单元4。
所述的第二逆变单元3是由三极管T7~T12,二极管D7~D12构成,其中三极管T7、T9、T1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7、D9、D11的负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高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8、T10、T12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8、D10、D12的正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低电压输出端;而三极管T7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7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8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3的输出端N1;三极管T9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9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10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0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3的输出端V1;三极管T1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1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1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2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3的输出端W1;三极管T7~T12的基极接第二控制单元5。
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控制单元4是由单片机U1构成,第二控制单元5是由单片机U2构成,其中,单片机U1的第45、48、49、51脚与单片机U2的第45、48、49、51脚相互连接;单片机U1的第94、95、96、97、98、99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一逆变单元2的三极管T1、T2、T3、T4、T5、T6的基极;单片机U2的第94、95、96、97、98、99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二逆变单元3的三极管T7、T8、T9、T10、T11、T12的基极。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的一组三相输出端N、V、W与被试电机7的三个电源输入端相连;另一组三相输出端N1、V1、W1与培试电机8的三个电源输入端相连,被试电机7与培试电机8对拖。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把市电整流为直流电,再经过逆变单元,变为正弦波,经过滤波,变压器隔离产生纯正的正弦波(失真度<2%),频率范围47~63HZ。回馈单元为一个智能控制同步整流,当陪试电机工作在第四象限时(发电状态),经DSP采用特殊算法控制该单元把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回馈到直流母线(因为是直流回馈,对电网无污染)。使用时只需要两台相同型号的异步电机对拖即可。

Claims (7)

1. 一种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输入端与三相电源(A、B、C)相连的三相整流单元(1);分别与三相整流单元(1)的输出端相连的第一逆变单元(2)和第二逆变单元(3);以及与第一逆变单元(2)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一控制单元(4),与第二逆变单元(3)相连控制其运行的第二控制单元(5),其中,第一控制单元(4)还与第二控制单元(5)相连;还设置有与第一控制单元(4)相连的键盘输入及显示单元(6);所述的第一逆变单元(2)的三相输出端(a、b、c)通过变压器(T)连接被试电机,所述的第二逆变单元(3)的三相输出(N1、V1、W1)连接培试电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压器(T)的三相输出端N、V、W中的相邻两端之间相应连接有电容C1、C2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相整流单元(1)包括有二极管D1~D6,电阻R1~R3,电解电容C3、C4,其中,二极管D1与D4相串联、二极管D2与D5相串联、二极管D3与D6相串联;二极管D4、D5、D6的负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二极管D1、D2、D3的正极与电解电容C4的一端及电阻R3的一端构成低电压端;电解电容C4与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解电容C3与电阻R2并联后的一端;电解电容C3与电阻R2并联后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并与上述低电压端共同构成三相整流单元(1)的输出端;而在二极管D1与D4之间和二极管D2与D5之间以及二极管D3与D6之间分构成三相电源(A、B、C)的三个输入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阻R1的两端还设置有开关J1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逆变单元(2)是由三极管T1~T6构成,其中,三极管T1、T3、T5的集电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高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2、T4、T6的发射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低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4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三极管T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T6的集电极的连接点分别构成第一逆变单元(2)的三相输出端(a、b、c),而三极管T1~T6的基极接第一控制单元(4)。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逆变单元(3)是由三极管T7~T12,二极管D7~D12构成,其中三极管T7、T9、T1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7、D9、D11的负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高电压输出端;三极管T8、T10、T12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8、D10、D12的正极连接三相整流单元(1)的低电压输出端;而三极管T7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7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8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3)的输出端N1;三极管T9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9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10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0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3)的输出端V1;三极管T1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1的正极以及三极管T1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2的负极的共同连接点构成第二逆变单元(3)的输出端W1;三极管T7~T12的基极接第二控制单元(5)。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控制单元(4)是由单片机U1构成,第二控制单元(5)是由单片机U2构成,其中,单片机U1的第45、48、49、51脚与单片机U2的第45、48、49、51脚相互连接;单片机U1的第94、95、96、97、98、99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一逆变单元(2)的三极管T1、T2、T3、T4、T5、T6的基极;单片机U2的第94、95、96、97、98、99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二逆变单元(3)的三极管T7、T8、T9、T10、T11、T12的基极。
CNU2007200953135U 2007-02-15 2007-02-15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2290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953135U CN201122907Y (zh) 2007-02-15 2007-02-15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953135U CN201122907Y (zh) 2007-02-15 2007-02-15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22907Y true CN201122907Y (zh) 2008-09-24

Family

ID=40010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9531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22907Y (zh) 2007-02-15 2007-02-15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22907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3776A (zh) * 2016-07-25 2016-11-09 国网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变频器的模拟电机负载特性低电压测试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3776A (zh) * 2016-07-25 2016-11-09 国网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变频器的模拟电机负载特性低电压测试系统
CN106093776B (zh) * 2016-07-25 2023-06-16 国网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变频器的模拟电机负载特性低电压测试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u et al. A dual-buck–boost AC/DC converter for DC nanogrid with three terminal outputs
Bodo et 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fully integrated on-board EV battery chargers with nine-phase machines
Gu et al. High reliability and efficiency single-phase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for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s
Zhang et al. Dual-buck half-bridge voltage balancer
CN104104247B (zh) 叠接桥式直流/交流电力转换方法及其装置
CN201774458U (zh) 基于mmc无变压器的四象限高压变频电源拓扑结构
CN102291014A (zh) 交流斩波-全桥整流的ac-dc变换器
CN102291019A (zh) 全桥整流-直流推挽逆变的ac-dc变换器
CN107888073B (zh) 一种全方位软开关的交直流混合能量路由器
CN101546913A (zh) 一种多功能大功率电子负载及其控制方法
CN102291020A (zh) 交流推挽变换-单管整流的ac-dc变换器
CN204855681U (zh) 一种基于变频器的节能回馈型电子负载
Chauhan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weakly grid connected rural homes in India
CN201122907Y (zh) 电子内回馈变频电源
CN107834881A (zh)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CN207265677U (zh) 一种可变结构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
CN102291015A (zh) 不控整流-直流推挽逆变的ac-dc变换器
Kumar et al. Comparison of Z-source EZ-source and TZ-source inverter systems for wind energy conversion
Katić et al. Effects of Individual Battery Charger Station on Power Quality
Wang et al. Single-Stage Matrix-Type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 with Reduced Switches
CN203057066U (zh) 一种前馈补偿节能控制变换装置
CN201616776U (zh) 具两个开关元件的逆变器
de Almeida et al. Modulation technique for a single-stage three-phase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with PFC and high-frequency isolation
Ellabban et al. Grid connected quasi-Z-source direct matrix converter
CN205246713U (zh) 一种新型高压mmc电力电子负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24

Termination date: 201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