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34881A -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34881A
CN107834881A CN201711117032.XA CN201711117032A CN107834881A CN 107834881 A CN107834881 A CN 107834881A CN 201711117032 A CN201711117032 A CN 201711117032A CN 107834881 A CN107834881 A CN 107834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inductance
switching tube
negative electrode
a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170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迎春
李长云
张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11170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348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7834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48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在Z源网络前级设有开关管S7和电感L7,该开关管S7和电感L7结合输入二极管Din。该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还包含六个电感值相同的电感L1~L6,两个电容值相同的电容C1、C2以及十二个相同的二极管,其中L1、L3、L5、D1~D6组成上开关电感单元,L2、L4、L6、D7~D12组成下开关电感单元。本发明提高了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也增加了Z源逆变器对输入电压的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Z源逆变器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技术便被广泛应用到可再生能源发电中,逆变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实践表明,逆变器性能的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能质量的高低。
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输入电压通常是大范围变化的,当输入电压较低时,逆变器若要维持正常的输出电压幅值,则需其具有较强的升压能力。而现有Z源逆变器升压能力相对较弱。尽管现有技术中对现有Z源逆变器有多种改进,但现有Z源逆变器依然存在升压能力弱、对输入电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的问题。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用于提高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用于提高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并用于增加Z源逆变器对输入电压的适用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直流电源Udc,所述直流电源Udc的正极与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相连,第七电感L7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in的阳极以及第七开关管S7的第一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in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相连,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及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一输出端口a及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二输出端口b及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三输出端口c及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负极及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七开关管S7的第二端及直流电源Udc的负极相连;
其中,第二电感L2的电感值与第五电感L5的电感值相等,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与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相等。
作为优选,二极管Din的阴极和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与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电感L1、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二极管Din的阴极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及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及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及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及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及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四电感L4和第六电感L6;第六电感L6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及第一电容C1的负极相连,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及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相连,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分别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阴极、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相连,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分别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及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相连,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和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均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相连;
该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4和第七二极管D7;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分别与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及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及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分别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及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七开关管S7的第二端及直流电源Udc的负极相连;
其中,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和第六电感L6,电感值相等;
其中,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二二极管D12,具有相同的二极管型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在Z源网络前级设有开关管S7和电感L7,结合输入二极管Din,允许桥臂直通或开路并通过调节直通或开路的时间占空比实现自由升/降压功能,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逆变器的升压能力;
(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含6个电感值相同的电感L1~L6、2个电容值相同的电容C1、C2以及12个相同的二极管的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其中L1、L3、L5、D1~D6组成上开关电感单元,L2、L4、L6、D7~D12组成下开关电感单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增加了Z源逆变器对输入电压的适用范围。
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Z源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Z源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Z源逆变器处于直通状态时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Z源逆变器处于非直通状态时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Z源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的仿真波形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直流电源Udc,所述直流电源Udc的正极与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相连,第七电感L7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in的阳极以及第七开关管S7的第一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in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相连,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及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一输出端口a及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二输出端口b及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三输出端口c及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负极及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七开关管S7的第二端及直流电源Udc的负极相连;其中,第二电感L2的电感值与第五电感L5的电感值相等,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与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相等。
本发明在Z源网络前级设有开关管S7和电感L7,结合输入二极管Din,允许桥臂直通或开路并通过调节直通或开路的时间占空比实现自由升/降压功能,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逆变器的升压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2: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包括直流电源Udc,所述直流电源Udc的正极与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相连,第七电感L7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in的阳极及第七开关管S7的第一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in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及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及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及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相连,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及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一输出端口a及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相连,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二输出端口b及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一端相连,第五开关管S5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三输出端口c及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第六电感L6的第一端、及第一电容C1的负极相连;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及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相连,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分别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阴极、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相连,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和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相连,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分别与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及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相连,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七开关管S7的第二端及直流电源Udc的负极相连;其中,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和第六电感L6,电感值相等;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与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相等;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二二极管D12,具有相同的二极管型号。
本发明在Z源网络前级增设了开关管S7和电感L7,该增设的开关管S7和电感L7与输入二极管Din相结合,被设置在Z源网络的前级,提高了逆变器的升压能力。
本发明所述的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包括由6个电感值相同的电感L1~L6,2个电容值相同的电容C1、C2以及12个相同的二极管组成,其中L1、L3、L5、D1~D6组成上开关电感单元。上述上、下开关电感单元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增加了逆变器对输入电压的适应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借助直通零矢量进行升压工作,整个工作过程分为直通状态和非直通状态,其工作原理图如图3和图4所示。
其中,本发明所述的新型Z源逆变器满足对称网络
在开关频率足够高的情况下,有
本发明所述的新型Z源逆变器工作在直通零矢量时,称其工作在直通状态,UPN=0,此状态期间内控制开关管S7导通,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当本发明所述的新型Z源逆变器工作在直通状态时,结合图3,二极管D1、D2、D3、D4、D7、D8、D9和D10导通,D5、D6、D11和D12关断,电感L1、L3、L5和L2、L4、L6均相互并联并分别由电容C1和C2充电,且电感L1上的电压UL
UL=UC, (1.3)
前级电感L7上的电压UL7
UL7=Udc。 (1.4)
当本发明所述的新型Z源逆变器工作在有效矢量及传统零矢量时,则称其工作在非直通状态,此状态下逆变桥等效为一个恒流源,此状态期间内控制开关管S7导通,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其中,当本发明所述的新型Z源逆变器工作在非直通状态时,结合图4,Z源网络中二极管D1、D2、D3、D4、D7、D8、D9和D10关断,D5、D6、D11和D12导通,电感L1、L3、L5和L2、L4、L6均相互串联并分别向两个电容及负载放电,电感L1上的电压为
且前级电感L7上的电压UL7
UL7=Udc-UC-3UL=Udc-2UC+UPN。 (1.6)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述的新型Z源逆变器在一个开关周期T内处于直通时间为t0,直通占空比为D0=t0/T,当其稳态运行时,第一电感L1两端的电压满足伏秒平衡原理,即
解得
电感L7两端的电压也满足伏秒平衡原理,即
Udct0+(Udc-2UC+UPN)(T-t0)=0, (1.9)
解得直流链峰值电压为
Z源网络电容电压为
定义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的升压因子为
由式(1.9)知当D0≤1/4时可实现升压功能,且输出交流相电压峰值为
其中,开关管S7的开关工作状态与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的直通状态同步,即: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工作在直通状态时,S7处于导通状态;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工作在非直通状态时,S7处于关断状态。使用时只需将直通状态通过驱动电路驱动S7导通即可。可见增设开关管S7并未带来控制复杂度的增加。此外,输入电源Udc的阳极串联的电感L3具有抑制启动冲击电流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验证该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的,搭建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具体仿真参数设置如下:输入电源Udc=48V,Z源网络电感L1=L2=L3=L4=1mH,电容C1=C2=1000μF,开关频率f=10kHz,滤波电感Lf=1mH,滤波电容Cf=20μF,调制因子M=0.8,直通占空比D0=0.17,仿真时间为0.2s。仿真效果如图5所示。由图5所示可知,该新拓扑对应的电容电压为250V、电感电流为51A、直流链电压为450V、输出电压峰值为180V。仿真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的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的升压能力相对较高、对输入电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大。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直流电源Udc,所述直流电源Udc的正极与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相连,第七电感L7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in的阳极以及第七开关管S7的第一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in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相连,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及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一输出端口a及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二输出端口b及第六开关管S6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第二端分别与逆变器的第三输出端口c及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负极及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七开关管S7的第二端及直流电源Udc的负极相连;
其中,第二电感L2的电感值与第五电感L5的电感值相等,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与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二极管Din的阴极和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与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电感L1、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二极管Din的阴极及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及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及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及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及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及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四电感L4和第六电感L6;第六电感L6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第六开关管S6的第二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及第一电容C1的负极相连,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及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相连,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分别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阴极、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及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相连,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分别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及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相连,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和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均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相连;
该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4和第七二极管D7;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分别与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及第五开关管S5的第一端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及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分别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及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分别与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七开关管S7的第二端及直流电源Udc的负极相连;
其中,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和第六电感L6,电感值相等;
其中,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二二极管D12,具有相同的二极管型号。
CN201711117032.XA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Pending CN1078348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17032.XA CN107834881A (zh)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17032.XA CN107834881A (zh)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4881A true CN107834881A (zh) 2018-03-23

Family

ID=61654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17032.XA Pending CN107834881A (zh) 2017-11-13 2017-11-13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3488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9063A (zh) * 2018-06-30 2018-12-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堆叠型准z源升压斩波电路
CN109256811A (zh) * 2018-11-16 2019-01-22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船用轴带发电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46743A (zh) * 2021-06-24 2021-09-03 江苏大学 一种非隔离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0143A (ja) * 2012-08-29 2014-03-17 Toyo Electric Mfg Co Ltd Zソースインバータ
CN105186909A (zh) * 2015-08-26 2015-12-23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增强型z源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0143A (ja) * 2012-08-29 2014-03-17 Toyo Electric Mfg Co Ltd Zソースインバータ
CN105186909A (zh) * 2015-08-26 2015-12-23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增强型z源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程志友等: "开关电感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的设计与仿真", 《农业工程学报》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9063A (zh) * 2018-06-30 2018-12-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堆叠型准z源升压斩波电路
CN109256811A (zh) * 2018-11-16 2019-01-22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船用轴带发电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46743A (zh) * 2021-06-24 2021-09-03 江苏大学 一种非隔离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N113346743B (zh) * 2021-06-24 2022-05-20 江苏大学 一种非隔离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4525B (zh) 逆变器电路及逆变器电路的控制方法
CN103532420B (zh) 双三电平在线拓扑可切换型逆变器
CN110149065A (zh) 一种升降压开关电容多电平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05939126B (zh) 一种开关电感型混合准z源逆变器
CN205160401U (zh) 一种电容自均压多电平高频逆变器
CN106301042A (zh)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CN110048629A (zh) 一种单输入开关电容多电平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10138250A (zh) 一种开关电容n电平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08616224A (zh) 一种升压型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04167947B (zh) 一种z源三电平t型逆变器及其中点平衡控制方法
CN107834881A (zh) 一种高升压能力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CN107733272A (zh) 四电平三相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和发电系统
CN107565814A (zh)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发电的高增益准z源开关升压逆变器
CN205847124U (zh) 一种开关电感型混合准z源逆变器
CN105958855B (zh) 一种高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04158427B (zh) 单相无变压器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及调制方法
CN206117540U (zh) 一种开关升压型高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11130371B (zh) 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的2倍升压九电平逆变器
CN105553319B (zh) 一种单级非隔离Buck‑Boost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7196547A (zh) 一种三相双buck并网逆变器的对称全周期调制方法
CN204859029U (zh) 一种新型单相光伏逆变漏电流抑制拓扑结构
CN110943633B (zh) 一种三电平单相单级升压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52152A (zh) 一种开关升压型高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206422691U (zh) 一种共地型高增益z源dc‑dc变换器
CN108809130A (zh) Semi-Z源单相逆变器的调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