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62698Y - 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 Google Patents

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62698Y
CN201062698Y CNU2006201330921U CN200620133092U CN201062698Y CN 201062698 Y CN201062698 Y CN 201062698Y CN U2006201330921 U CNU2006201330921 U CN U2006201330921U CN 200620133092 U CN200620133092 U CN 200620133092U CN 201062698 Y CN201062698 Y CN 20106269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end
liner
nut
piping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1330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下照政
石部文和
荒木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6269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6269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ts With Pressure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具有:至少一方的端部具有扩口部(23)的金属挠性管(2);两端具有外螺纹部(31)、(33)的接头主体(3);旋入于一方的外螺纹部(31)并夹置扩口部(23)的第一螺母(4);旋入于另一方的外螺纹部(33)的第二螺母(5);和内装于第二螺母(5)且在与接头主体(3)的端面之间被压缩的圆筒状的衬垫(6)。可在衬垫(6)的安装螺母(5)的一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朝向内径侧伸出的突出部(61)。另外,还可在衬垫(6)的一方的端面设置识别用显示部。从而,提供能够以低于以往的成本形成安全性高的配管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Description

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由金属制挠性管连接设置于气体供给侧的末端的软管末端部与设备类之间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背景技术
由制造地供给消费者(例如住户)管道煤气(以下只称为气体)等燃料气体时,以规定压力整压的气体经过煤气表从连接于集管(header)的供给管供给给气体器具或气体栓等。以往,一直采用如下连接构造:气体器具或气体栓的末端设置有称为软管末端(hose end)的竹笋状的金属件(参照非专利文献1),将橡胶软管(供给管)插入其中,通过夹子或带子等紧固金属件压接其前端。
近年的气体配管在施工性或安全性等的方面,一般作为供给管使用由以不锈钢为代表的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波纹管,使用具有挠性(容易弯曲自如)的挠性管(以下只称为金属挠性管),气体栓和供给管的连接使用机械接头(参照非专利文献2)。根据该机械接头可知,将一端安装有螺母且内置有衬垫的接头主体的另一端旋入气体栓中,将金属挠性管插入到接头主体的内部,旋入螺母,由此能够进行金属挠性管与气体栓的连接。
另外,存在如下构造:使用金属挠性管连接气体设备和气体供给管时,螺母的内部形成锥部,将金属挠性管插入到螺母的一端部,然后使该端部与锥部扩管为同一形状而形成扩口(flare)部,将螺纹接头旋入螺母的另一端部,由此由锥部和螺纹接头端面夹置扩口部(参照专利文献1)。
可是,金属挠性管的耐久性优于橡胶软管,但配管空间狭小时,存在因曲率半径小的局部的弯曲变形而容易破损的难题,所以提出了在橡胶软管的内侧配置有皱纹管的复合软管(参照专利文献2)。该橡胶软管通过在皱纹管的各个端部,插入到螺纹接头内而固定,在间隙嵌合部设置具有扩口加工部的管状部分,由螺纹接头和在此处旋入的转接器夹持该扩口加工部,并且将橡胶软管的各端部分在设于其外侧的管接头和螺纹接头之间夹持,由此与接头金属件连接。
【非专利文献1】发明协会公开技报公技番号93-11732号
【非专利文献2】石黑隆文、「基于挠性管的新屋内配管工法的开发」、日本气体协会杂志、昭和57年9月、第35卷、第10号、临时增刊、p93-99
【专利文献1】实公平1-31839号公报(第2页、图1)
【专利文献2】特开平3-33588号公报(第2页、图1)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复合软管,尽管能够防止皱纹管的曲率半径小的局部的弯曲变形,但由于软管自身的制造成本增加,所以存在无法供予实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施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配管成本比以往还要低且安全性高的软管末端部的连接构造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是在至少一方的端部连接软管末端的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金属挠性管,其端部具有扩口部;接头主体,其两端具有外螺纹;第一螺母,其通过与该接头主体的一方的外螺纹螺合,在与接头主体的端部之间夹置所述扩口部;第二螺母,其与另一方的外螺纹螺合;和圆筒状衬垫,其内装于所述第二螺母,将该衬垫在与所述接头主体的端面之间压缩,并压接于软管末端。再有,在上述中,螺母可为盖形螺母状(以下相同)。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是在至少一方的端部连接软管末端的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金属挠性管,其端部具有扩口部;螺母,其一端具有内螺纹;压环,其与所述螺母的内螺纹螺合;和圆筒状衬垫,其内装于所述螺母,在所述衬垫的端面与所述压环的端面之间夹置所述扩口部,并且使衬垫压接于软管末端。
可在上述衬垫的所述软管末端插入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朝向内径侧伸出的突出部。另外,该衬垫可在一方的端面设置识别用显示部。
另外,可以在上述的衬垫设置与所述软管末端的缩径部嵌合的突出部
对于上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可在所述衬垫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螺母之间设置与所述衬垫抵接的垫圈、和夹置于该垫圈与所述第二螺母之间的碟形弹簧状构件。
另外,在上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中,优选构成为:所述接头主体或所述压环的内部形成壁,在插入所述软管末端时,通过该软管末端的前端与所述壁的抵接,限制软管末端的插入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金属挠性管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由于形成于此的扩口部夹置于螺母与接头主体的一端部之间或者衬垫与压环的一端部之间,使得发挥密封性连接于接头主体,所以仅通过旋入螺母或压环的作业就能够可靠地密封连接部。另外,由于设有圆筒状的衬垫,所以仅通过在此插入软管末端部的作业就能够以使软管末端部和接头主体的连接部嵌合的状态压接,从而能够可靠地密封。另外,软管末端部的长度短于规定时,由于无法进行螺母的旋入,所以能够防止规定外的软管末端的连接于未然。根据如上所述,即使气体器具周围的配管空间狭窄,也能够以少于以往的作业工时实现安全性高的配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半剖视图;
图2是放大图1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半剖视图;
图4是图3中表示另一连接部的例子的半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半剖视图,(a)是插入软管末端紧固螺母之前的状态,(b)是紧固螺母连接后的状态;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使用的衬垫的另一例的半剖视图。
图中,1、1A、1B-配管构件;2-金属挠性管;21-波纹加工部;22-直管部;23-扩口部;3-接头主体;31、33-外螺纹;32-锥形外面;34-端面;4-第一螺母;41-内螺纹;42-锥形内面;43-插入口;5-第二螺母;51-内螺纹;52-衬垫收容部;53-折缘部;6、6A、6B-衬垫;61、61A-突出部;62-衬垫的锥形外面部;7-软管末端部;71-前端部;72-圆弧部;73-突起;74-外螺纹部;75-端面;76-内螺纹部;8-碟形弹簧状构件;9-垫圈;10-压环构件;11-外螺纹;12-锥形外面;30、40-转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半剖视图,为了容易理解右侧的连接部分省略了剖面线。图2是放大了图1的一方的(面向纸面观察时的下侧)端部的剖视图,但为了容易理解省略了金属挠性管2。
如图1所示,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以下有时只称为配管构件。)1具有:气体从一端(朝向纸面观察时的上侧)朝向另一端流动的金属挠性管2;安装于金属挠性管2的两端的接头主体3;和旋入接头主体3中的第一螺母4及第二螺母5。再有,气体的供给侧省略了图示,但例如构成为:与集管连接,从该集管分支出多个金属挠性管,从而能够对多个气体器具供给气体。
再参照图2对上述的配管构件1的各部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金属挠性管2例如使用由以SUS304为代表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等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原材料(钢带)来造管,对该直管波纹加工为环状(每一个独立的山形状)或螺旋状,对获得的原管实施热处理,在其表面被覆热固性树脂,进而根据需要由热塑性树脂(例如氯乙烯)被覆而制作。该金属挠性管2的波纹加工部21的一方的端部形成规定长度的直管部22,插入第一螺母4的内部后其前端部扩开而形成扩口部23。同样地,波纹加工部21的另一方的端部也形成规定长度的直管部22,插入第一螺母4的内部后其前端部扩开而形成扩口部23。
一方的(朝向图1的纸面观察时的下侧)接头主体3具有:空出规定间隔而形成的两个外螺纹31、33;和形成于一方的外螺纹31的前端部,朝向端面形成下斜的锥形外面32。第一螺母4具有:旋入于接头主体3的外螺纹31的内螺纹41;与锥形外面32一同接受挠性管2的前端部的锥形内面42;和插入挠性管2的插入部43。第二螺母5具有:旋入接头主体3的外螺纹33的内螺纹51;保持圆筒状的衬垫6的衬垫收容部52;和端部朝向内侧折弯而形成的折缘部53。衬垫收容部52的长度设定为:在此以基本上非压缩状态安装了衬垫6时,从内螺纹51的中途到折缘部53之间收纳衬垫6。上述的螺纹部(外螺纹或内螺纹)为了防止气体的泄漏而由管用锥螺纹(JISB0203)形成。
该衬垫6在插入有软管末端部(参照图2)7的前端部71时,其内径侧的一部分具有咬入前端部71的缩径的部分的内径,并且处于软管末端插入侧的折缘部53附近的内径侧具有圆环状的突出部61,该突出部61具有楔状的截面形状。另外,为了在将衬垫6安装于螺母5时,能够使突出部61可靠地位于折缘部侧,优选在衬垫6的端面的一方(例如与折缘部53面对侧的端面)设置用于识别突出部61存在的一侧的端面与否的标记(例如凸部或凹部或者着色等,省略图示)。
挠性管2的另一方的一侧(朝向纸面观察时的上侧)具有与上述同样的构造,所以省略其说明。再有,挠性管2的另一方的一侧只要根据接受其的构件选择连接形式即可,例如既可将接头主体的外螺纹使用于设备连接用,或者也可在此形成内螺纹。当然也可以是如上地将螺母旋入接头主体以外的连接形式。
制造上述的配管构件1时,首先,预先将设于挠性管2的一端(左端)的直管部22的长度设定为稍微长于第一螺母4的插入部43,从第一螺母4的插入部43插通该直管部22,通过工具(省略图示)将从此处露出的部分扩开为圆锥(喇叭)状,由此在直管部22的前端形成扩口部23。然后,将接头主体3的外螺纹31旋入第一螺母4的内螺纹41,由规定扭矩紧固,由此在第一螺母4的锥形内面42与接头主体3的锥形外面32之间夹持扩口部23,结束挠性管2和接头主体3的连接作业(参照图1)。根据该接头构造,由于以金属接触密封件连接挠性管2和接头主体3,所以能够确保高的密封性。然后,将安装有衬垫6的第二螺母5仅以规定量旋入接头主体3的外螺纹部33,由此第二螺母5被组装到接头主体3上(参照图1)。并且,对于挠性管2的另一端(右端)侧也按与上述同样的顺序进行组装。
然后,对于连结气体供给侧(例如集管)和气体器具,将上述第二螺母5插入于软管末端部7的前端部71,插进至衬垫6的突出部61与形成于前端部71的根部的圆弧部72嵌合(参照图2的上半部分)。最后,将第二螺母5旋入至接头主体3的深处,由此在与接头主体的端面之间压缩衬垫,压接在软管末端从而密封,结束配管作业(参照图2的下半部分)。该软管末端部7的另一端侧(与前端部相反侧)具有外螺纹部74,通过将外螺纹部74旋入气体器具内,与气体栓或气体器具结合,不过当然也可是除此之外的构造(例如软管末端部7与气体器具一体化的构造)。
在上述的连接作业中,若软管末端部7的前端部71被插入到衬垫6内,则衬垫6在半径方向上被压缩的同时,其一部分咬入前端部71,所以呈现该前端部71与衬垫6紧贴的状态,从而能够确保良好的密封性。另外,若软管末端部7被插入至衬垫6的深处,则衬垫6的突出部61嵌入软管末端部7的圆弧部72时的感觉或声音传达给作业者,所以能够直接确认插入的结束。此外,通过紧固第二螺母5,衬垫6被夹置于接头主体3的端面34及螺母5的折缘部53的内面之间,轴向上也被明显地压缩,所以能够产生大的密封表面压力,从而能够保证安全性高的配管。
另外,作为衬垫也可使用图7所示的衬垫6A。该衬垫6A的至少软管末端插入侧形成为前端部比较顺利地插入的内径,大致中央部设有圆环状的突出部61A。突出部61A形成为与前端部71的缩径的部分的沟底部嵌合的位置和尺寸。因此,插入软管末端的前端部71时,能够以比上述例的衬垫6更轻的力顺利地插入,若进一步插入,则缩径部分的高峰越过突出部61A达到沟底部时“恰好”嵌入,能够获得咔嗒感。由此能够确认插入进行得顺利的结果。之后,与上述同样地通过紧固第二螺母5,突出部61A在轴向上也被明显地压缩,所以贯穿整体能够产生大的密封表面压力。
[实施方式2]
下面,结合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另一例的半剖视图,表示软管末端连接前。该例中,一方的端部(左侧)设为软管末端连接部,另一方侧设为设备连接部。图4是表示另一方的端部(右侧)的再一个连接部方式的半剖视图。
该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1B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配管构件1A是减少了部件的构造,但还存在共通部分,所以只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配管构件1B的一端构成了软管末端连接部,由一端具有内螺纹51的螺母5、具有旋入该内螺纹51的外螺纹11的压环10、和配置于螺母5的衬垫收容部52的圆筒状衬垫6B构成。并且,衬垫6B的一端侧形成为锥形外面62,压环10的端面形成为锥形内面12。因此,在衬垫的锥形外面62与压环10的锥形内面12之间夹置金属挠性管2的扩口部23形成为密封的构造。
与由虚线表示的软管末端7的连结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螺母5插入软管末端7的前端部71,将压环10旋入至螺母5的深处,由此夹置扩口部23并且在半径方向上也压缩衬垫,在软管末端的前端部71的径向上压接而结束配管作业。再有,当然也可使用上述的带有突出部61的衬垫。
另一方面,另一端侧的连接部形成为,螺母4、和一端具有旋入所述螺母4的外螺纹,另一端具有气体设备(例如热水器)连接用的内螺纹41的转接器40。并且,金属挠性管2的扩口部23夹置于螺母4的锥形内面与转接器40的锥形外面之间,具有密封性而连接。
再有,图4表示转接器的另一例,转接器30的另一端具有气体设备连接用等的外螺纹31。
[实施方式3]
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并不限于上述,能够设为如下构造。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局部的剖视图,上半部分表示连接前的状态,下半部分表示连接后的状态,与图2同一功能部分由同一参照符号表示。
该配管构件使用内径侧不具备突出部的衬垫6且在软管末端部7的根部形成具有楔状截面的环状的突起73(但是,还存在该突起73预先形成于软管末端部7的根部的情况。),并且,除了在衬垫6与第二螺母5的折缘部53之间,介入安装有具有小于突起73的外径的内径的碟形弹簧状构件8和用于保护衬垫6的垫圈9之外,具有与图2同样的构造。再有,为了容易理解,与图2同样的部分省略其说明。根据图5所示的配管构件,能够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顺序进行配管作业,但若紧固第二螺母5,则碟形弹簧状构件8弹性变形(反转),其内径侧越过处于软管末端部7的根部的突起73,所以碟形弹簧8成为由安装在衬垫6的端面的垫圈9和折缘部53夹置的状态。因此,能够由比图2的构造(衬垫上设置突出部)大的感觉或声音,将完成旋入的情况传达给作业者。而且,由于碟形弹簧状构件8的复原力作用于衬垫6,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密封性,并且即使软管末端或挠性管上施加无端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挠性管的拔出力。
[实施方式4]
图6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局部的半剖视图,(a)表示连接前,(b)表示连接后。图6相当于图2,同一功能部分由同一参照符号表示,省略说明。
该实施例在接头主体3的软管末端插入侧的内部形成壁35,插入软管末端部时,使其前端面74抵接该壁而止动,由此限定插入量。对于软管末端的前端部71的长度,缩径部(参照图6(b)的711)的长度有所规定,根部(参照图6(b)的712)的长度未作规定。因此,前端部71的整体长度有长有短。长的情况下能够使衬垫6压接于前端部71的缩径部分711,但短的情况下缩径部分的前端侧从衬垫脱落,紧固螺母时衬垫向内径侧变形,产生无法获得可靠的密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无法保障长期的安全性。在这一点上,本例中即使长的情况下,也被设定为在仅插入适当的长度时,前端面74与壁35抵触,所以通过抵接动作限定适当的插入量。另外,通过与壁35抵接而无法继续插入的事实,能够确认是否为规定长度的正常的软管末端部。另一方面,前端部71的长度短的情况下,无法与壁35抵接,之前螺母5的折缘部53与软管末端部的端面75抵接,所以无法继续插入。由此能够明确前端部的长度短于规定长度,从而,可以中止连接作业,或者切换为其它的连接机构。如上所述,能够防止衬垫的密封不良于未然,确保长期的安全性。再有,壁35的纵深长度(位置)综合接头主体和衬垫、螺母的组装状态、前端部71的规定长度和容许值及螺母的紧固量适当设定。
构成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配管构件的各部件(除去挠性管)例如可由如下材料形成。接头主体30和螺母4、5考虑耐旋入的机械强度及耐腐蚀性,可由以青铜(例如JIS H5111规定的BC-6)或黄铜(BS)为代表的铜合金形成。例如青铜(BC-6)无季裂或除锌腐蚀,而且即使与通常的挠性钢管(SUS304)接合时,不易产生基于电位差的腐蚀引起的锈的问题,所以有效。衬垫6优选由耐老化性优异的丁腈橡胶(例如NBR)形成。碟形弹簧8及垫圈9由通常的弹簧钢或构造用钢形成即可,但机械强度大且要求高的耐腐蚀性的情况下优选由奥氏体系不锈钢(SUS304等)形成。
【实施例】
图1中,准备由环氧树脂被覆口径13A(mm)的SUS304钢管的挠性管2、由黄铜形成的接头主体30及螺母4、5、和由NBR形成的衬垫6,按所述的顺序组装配管构件1。对于该配管构件,进行气密试验(343kPa×1分)及耐压试验(784kPa×0.5分),进而作为热老化促进试验放入到110℃的电炉内后,进行气密试验(3kPa×2分)的结果,完全未检测出漏气。另外,确认到配管作业时间相比于不使用挠性管的情况,能够降低到大约1/3以下。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构造,可进行各种变更。代替在软管末端部的根部设置缩径部,通过预先将竹笋状的前端部着色为不同于其它的色彩(红色),也能够由目视确认第二螺母的插入的结束。

Claims (12)

1.一种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在至少一方的端部连接软管末端,该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金属挠性管,其端部具有扩口部;接头主体,其两端具有外螺纹;第一螺母,其通过与该接头主体的一方的外螺纹螺合,在与接头主体的端部之间夹置所述扩口部;第二螺母,其与另一方的外螺纹螺合;和圆筒状衬垫,其内装于所述第二螺母,将该衬垫在与所述接头主体的端面之间压缩,并压接于软管末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在所述软管末端插入侧的端部附近具有朝向内径侧伸出的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的一方的端面设有识别用显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具有与所述软管末端的缩径部嵌合的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的端面与所述螺母之间设有与所述衬垫抵接的垫圈、和夹置于该垫圈与所述螺母之间的碟形弹簧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头主体或所述压环的内部形成壁,在插入所述软管末端时,通过该软管末端的前端与所述壁的抵接,限制软管末端的插入量。
7.一种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在至少一方的端部连接软管末端,该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金属挠性管,其端部具有扩口部;螺母,其一端具有内螺纹;压环,其与所述螺母的内螺纹螺合;和圆筒状衬垫,其内装于所述螺母,在所述衬垫的端面与所述压环的端面之间夹置所述扩口部,并且使衬垫压接于软管末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在所述软管末端插入侧的端部附近具有朝向内径侧伸出的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的一方的端面设有识别用显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垫具有与所述软管末端的缩径部嵌合的突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的端面与所述螺母之间设有与所述衬垫抵接的垫圈、和夹置于该垫圈与所述螺母之间的碟形弹簧状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头主体或所述压环的内部形成壁,在插入所述软管末端时,通过该软管末端的前端与所述壁的抵接,限制软管末端的插入量。
CNU2006201330921U 2005-09-16 2006-09-11 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62698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70436A JP2007078158A (ja) 2005-09-16 2005-09-16 ホースエンド接続継手
JP2005270436 2005-09-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62698Y true CN201062698Y (zh) 2008-05-21

Family

ID=37938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133092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62698Y (zh) 2005-09-16 2006-09-11 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078158A (zh)
CN (1) CN201062698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7198A (zh) * 2014-04-21 2015-10-07 常州山由帝奥绝缘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防止端部散口的衬垫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77575Y1 (ko) * 2014-06-13 2015-06-26 주식회사 케이엘테크 밸브연결관
CN104696648A (zh) * 2015-03-23 2015-06-10 罗福仲 能避免软管扭曲的端接式金属软管
CN106895258B (zh) * 2017-04-19 2024-02-13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密封性强的二氧化碳气瓶充装接头
CN108150738A (zh) * 2018-02-12 2018-06-12 李恩有 一种用于医用气源气体传输的密封转接组件及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7198A (zh) * 2014-04-21 2015-10-07 常州山由帝奥绝缘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防止端部散口的衬垫
CN104957198B (zh) * 2014-04-21 2017-06-06 江苏山由帝奥节能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端部散口的衬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78158A (ja) 200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1527B2 (en) Reusable fitting for tubing
CN201062698Y (zh) 软管末端连接用配管构件
AU771529B2 (en) Fitting for use with corrugated tubing
EP0929769B1 (en) Preassembled fitting for use with corrugated tubing
CN202611607U (zh) 管用螺纹接头
JP2024012603A (ja) 管状要素への連結用継手、配管連結体、および管状要素への継手連結方法
CN204533920U (zh) 一种波纹管自密封可靠机械式压紧套筒
CN202140719U (zh) 波纹管快速接头
CN102003580B (zh) 散水器放卷配管
CN105465507A (zh) 一种用于燃气管道的压紧式不锈钢波纹管及其组装方法
CN205716165U (zh) 管道快速接头
CN206054999U (zh) 一种大口径涂塑钢管柔性承插快速连接头
KR101344183B1 (ko) 이형질 가스배관 조립체 및 그 조립방법
CN114251530A (zh) 一种快插式管接头
CN204829000U (zh) 不锈钢管件延伸边连接结构
CN208237267U (zh) 薄壁硬质金属圆管的密封连接结构
CN214947126U (zh) 密封连接装置
CN203730939U (zh) 天然气管
CN204592619U (zh) 一种铜管连接套
CN200950078Y (zh) 燃气表用配管构件
CN102128048A (zh) 高瓦斯矿井顺槽瓦斯抽放固定连接系统
ATE422641T1 (de) Rohrverbindung
CN2690709Y (zh) 管路接头装置
CN2462207Y (zh) 管接头
CN106870839A (zh) 一种增压器进油管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