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57052Y -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57052Y
CN201057052Y CNU2007201016407U CN200720101640U CN201057052Y CN 201057052 Y CN201057052 Y CN 201057052Y CN U2007201016407 U CNU2007201016407 U CN U2007201016407U CN 200720101640 U CN200720101640 U CN 200720101640U CN 201057052 Y CN201057052 Y CN 20105705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ump
coal
central water
filter press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0164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暴万林
孙峰
胡照春
孙建国
李爱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10164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5705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5705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5705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井下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与煤矿大巷平行布置有中央泵房、内、外中央水仓、绕道,所述内、外中央水仓的下端开有左、右排泄巷和联络巷,左、右排泄巷与绕道相通,在内、外中央水仓底部有排泄孔,排泄孔出口处固定上、下钢梁架,上、下钢梁架之间密封固定释压缓冲阀,释压缓冲阀之下有煤泥脱水处理车,所述煤泥脱水处理车包括浓缩箱、渣浆泵及液压站、压滤机及螺旋输送机和罐车,渣浆泵的出口与压滤机的入口相通,压滤机有液压站控制,压滤机的出口处固定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的出口下方有罐车。它省工、省时、省设备、省能耗,不污染环境,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系数和抗水患能力。

Description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井下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煤矿的矿井水患作为煤矿四大灾害(水、火、瓦斯、煤尘)之一,对煤矿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一般的矿井设计中,每个矿井、每个矿井的每个开采水平,都选择在井底附近或中央区适当位置,设计有中央正副(或内、外)两个水仓和中央泵房。两个中央水仓都与中央泵房联通并倒替使用,即:一个使用、一个清挖备用。清挖水仓,历来是煤矿生产组织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这些沉淀物又稠、又粘、又细,在静态下呈蛋糕状,但在动态下,又呈稀糊状流体,清挖起来十分困难与烦脑。以往曾有不少人采取过多种所谓科学的机械化清挖措施,如采用渣浆泵向外抽排,刮板机向外刮运,扒斗机、铲斗机装罐外运等,但终因各种设备、只要去直接挖取这些粘糊状的煤泥,立即就被污染的面目全非,操作起来极其麻烦,很难组织管理,不仅费时、费劲、费设备、费能耗,工作效率也极其有限,到头来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这些技术至今不能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因此,始至今日,80%以上的矿井水仓清挖,仍沿用并停留在最传统、最落后的人工清挖、罐车装运的无耐之中。
人工清挖罐车运输是最原始的清挖方式,人们用铁锹或小筒向罐车内装煤泥,除煤泥沾粘不好操作,劳动强度大外,还因为罐车外运要经斜坡提升而不能装满罐车,只能装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否则一经斜坡提升运输,泥浆就会流洒出来,而往往因为不好控制装车量,加之罐车本身密封不好漏浆,所以造成,每挖一次水仓,对运输沿途造成一次严重污染,不仅对行人带来困难,还对运输安全设施(罐档)的正常使用带来严重影响。由于每个罐车都不能装满,就形成了半载运输现象,不仅占用罐车多,也造成能耗和人工的极大浪费。还有罐车一经装运煤泥,造成严重污染,而罐车参与全矿运输周转,再去装煤碴,就将煤碴沾结于罐车内,俗称“大罐底”,极难清除,这就又造成罐车容积变小和载荷空运行,因此说,清挖水仓用罐车运输泥浆,后患无穷,对矿车运输会带来很大压力,也是极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它省工、省时、省设备、省能耗,不污染环境,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系数和抗水患能力。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与煤矿井底的运输大巷平行布置有中央泵房、内、外中央水仓、绕道,内、外中央水仓通过入水通道与运输大巷相通,通过联络道与中央泵房相通,绕道与运输大巷相通,所述内、外中央水仓的下端开有左、右排泄巷和联络巷,左、右排泄巷通过联络巷相通,并通过向上的坡道与绕道相通,在内、外中央水仓与左、右排泄巷之间有竖直的排泄孔,排泄孔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排泄孔在左、右排泄巷顶部的出口处固定上、下钢梁架,上、下钢梁架之间密封固定释压缓冲阀,释压缓冲阀之下有煤泥脱水处理车,所述煤泥脱水处理车包括浓缩箱、渣浆泵及液压站、压滤机及螺旋输送机和罐车,浓缩箱的入口在所述的释压缓冲阀正下方,浓缩箱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渣浆泵的入口相通,渣浆泵的出口与压滤机的入口相通,压滤机由液压站控制,压滤机的出口处固定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的出口下方有罐车。
所述释压缓冲阀的上、下部分别为上、下密封固定板,上、下固定板的中部分别有长槽孔,长槽孔内分别插有上、下密封插板,上、下固定板之间密封装有左、右推移块,左、右推移块可相对上、下固定板移动,从而改变排泄流量,左、右推移块的接触面为多次折弯的曲面,以便缓解煤泥的冲力。
本实用新型省工、省时、省设备、省能耗,减轻了清挖水仓对矿井运输带来的麻烦与压力,避免了清挖水仓对矿井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方便和简化了矿井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系数和抗水患能力,为沉淀物加工,脱水处理科学回收利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依清挖一个沉淀物1500t的水仓,估算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1)煤泥经加工脱水处理,可作为原煤出售,售价400元/t 1500t×400元=60万元
(2)少用工1750个,每工值60元 1750个×60元=10.5万元
(3)节约能耗(包括直接和间接为20万元)
(4)减少设备租赁费、维修费备件费15万元
(5)节省罐车清理费3万元
(6)节省巷道清理费2万元
以上六项合计为110.5万元,每一个矿井至少两个水仓,每个水仓一年至少清挖一次,那么,110.5×2=221万元/年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释压缓冲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煤泥脱水处理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与煤矿井底的运输大巷6(标高-600m)平行布置有中央泵房5(标高-600m)、内、外中央水仓2、10(入口标高-609m,出口标高-608m)、绕道9(标高-600m),内、外中央水仓2、10通过入水通道1与运输大巷6相通,通过联络道7(标高-607m)与中央泵房5相通,中央泵房5内有抽排小井4。绕道9与运输大巷6相通。所述内、外中央水仓2、10的下端开有左、右排泄巷12、8(标高皆为-614m)和联络巷3(标高-614m),左、右排泄巷12、8通过联络巷3相通,并通过向上的坡道与绕道9相通。在内、外中央水仓2、10与左、右排泄巷12、8之间有竖直的排泄孔11,排泄孔11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排泄孔11在左、右排泄巷12、8顶部的出口处固定上、下钢梁架17、18,如图2所示,上、下钢梁架17、18之间密封固定释压缓冲阀19,释压缓冲阀19之下有煤泥脱水处理车20,煤泥脱水处理车20坐在铁轨30上。所述释压缓冲阀19的上、下部分别为上、下固定板21、29,如图3所示,上、下固定板21、29的中部分别有长槽孔,长槽孔内分别插有上、下密封插板24、28。上、下固定板21、29之间密封装有左、右推移块23、26,左、右推移块23、26可分别由左、右液压柄22、27驱动,相对上、下固定板21、29移动,从而改变排泄流量。左、右推移块23、26的接触面为多次折弯的曲面,以便缓解煤泥的冲力。所述煤泥脱水处理车20包括浓缩箱35、渣浆泵32及液压站33、压滤机36及螺旋输送机37和罐车38,浓缩箱35的入口在所述的释压缓冲阀19正下方,浓缩箱35的出口通过管道31与渣浆泵32的入口相通,渣浆泵32的出口通过管道34与压滤机36的入口相通,压滤机36由液压站33控制。压滤机36的出口处固定螺旋输送机37,螺旋输送机37的出口下方有罐车38。为了便于运输,所述浓缩箱35、渣浆泵32及液压站33、压滤机36及螺旋输送机37和罐车38分别固定在各自的平车盘上。
为了提高排泄孔11排泄速度,在排泄孔11上方的内、外中央水仓2、10顶壁上固定振动棒支撑架13,振动棒支撑架13的下端固定振动棒14,振动棒14伸入排泄孔11中。还可以在排泄孔11的壁上固定排气管16,排气管16上有吹尘风咀15。
使用时,先将上密封插板24打开,再将下密封插板28打开,最后开启释压缓冲阀19。停止排泄时,先将上密封插板24关闭,再关闭释压缓冲阀19,最后关闭下密封插板28。
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煤矿井下水仓煤泥的清理,在地面上的洗煤厂、选矿厂、各种废水、废物处理厂等,凡有沉淀池或沉砂池的沉淀物清除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与煤矿井底的运输大巷(6)平行布置有中央泵房(5)、内、外中央水仓(2、10)、绕道(9),内、外中央水仓(2、10)通过入水通道(1)与运输大巷(6)相通,通过联络道(7)与中央泵房(5)相通,绕道(9)与运输大巷(6)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中央水仓(2、10)的下端开有左、右排泄巷(12、8)和联络巷(3),左、右排泄巷(12、8)通过联络巷(3)相通,并通过向上的坡道与绕道(9)相通,在内、外中央水仓(2、10)与左、右排泄巷(12、8)之间有竖直的排泄孔(11),排泄孔(11)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排泄孔(11)在左、右排泄巷(12、8)顶部的出口处固定上、下钢梁架(17、18),上、下钢梁架(17、18)之间密封固定释压缓冲阀(19),释压缓冲阀(19)之下有煤泥脱水处理车(20),所述煤泥脱水处理车(20)包括浓缩箱(35)、渣浆泵(32)及液压站(33)、压滤机(36)及螺旋输送机(37)和罐车(38),浓缩箱(35)的入口在所述的释压缓冲阀(19)正下方,浓缩箱(35)的出口通过管道(31)与渣浆泵(32)的入口相通,渣浆泵(32)的出口与压滤机(36)的入口相通,压滤机(36)由液压站(33)控制,压滤机(36)的出口处固定螺旋输送机(37),螺旋输送机(37)的出口下方有罐车(3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压缓冲阀(19)的上、下部分别为上、下固定板(21、29),上、下固定板(21、29)的中部分别有长槽孔,长槽孔内分别插有上、下密封插板(24、28),上、下固定板(21、29)之间密封装有左、右推移块(23、26),左、右推移块(23、26)可相对上、下固定板(21、29)移动,左、右推移块(23、26)的接触面为多次折弯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排泄孔(11)上方的内、外中央水仓(2、10)顶壁上固定振动棒支撑架(13),振动棒支撑架(13)的下端固定振动棒(14),振动棒(14)伸入排泄孔(1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泄孔(11)的壁上固定排气管(16),排气管(16)上有吹尘风咀(15)。
CNU2007201016407U 2007-06-13 2007-06-13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5705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16407U CN201057052Y (zh) 2007-06-13 2007-06-13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16407U CN201057052Y (zh) 2007-06-13 2007-06-13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57052Y true CN201057052Y (zh) 2008-05-07

Family

ID=39425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01640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57052Y (zh) 2007-06-13 2007-06-13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57052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1535A (zh) * 2015-06-19 2015-10-21 胡金燕 智能模块化蔬菜水运输管理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1535A (zh) * 2015-06-19 2015-10-21 胡金燕 智能模块化蔬菜水运输管理系统
CN104991535B (zh) * 2015-06-19 2018-07-06 上海爱娥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模块化蔬菜水运输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2753C (zh)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CN205473049U (zh) 双级沉淀式砂石分离污水循环再利用设备
CN103696451B (zh) 矿用井下螺旋水仓清理装置
CN201057052Y (zh)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CN100572754C (zh)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CN202543874U (zh) 一种复合式水上污染清理装置
CN207169127U (zh) 一种含煤废水沉淀池结构
CN207686763U (zh) 采空区过滤水系统
CN106703104A (zh) 水仓自动清淤系统
CN108525356A (zh) 一种井下水仓煤泥的处理方法
CN111472837A (zh) 露天矿的混合排水设施
CN217608300U (zh) 一种中小型坑式尾矿库闭库复垦装置
CN110905061A (zh) 一种码头面初期雨水及冲洗水收集装置和收集方法
CN201057053Y (zh) 煤矿水仓煤泥清理运输装置
CN211448763U (zh) 一种井下采场自移式煤水自动存储、过滤及转运装置
CN213668066U (zh) 一种含煤废水池可移动排泥装置
CN101353216B (zh) 一种干法赤泥堆场的排水分流方法及其排水分流装置
CN206635850U (zh) 水仓自动清淤系统
CN113266389B (zh) 一种矿山有轨运输水平水仓清淤结构及方法
CN205701766U (zh) 井下作业废液回收罐车内壁自动清洗装置
CN214763918U (zh) 一种基于压滤原理的井下水仓沉淀池泥浆处理装置
CN219744196U (zh) 一种露天采场底部的排水装置
CN206174023U (zh) 轮式两栖生态清淤装置
CN214738142U (zh) 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
CN210660207U (zh) 一种井下采场充填脱水处理巷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61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