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07406Y - 改进型快速接头 - Google Patents

改进型快速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07406Y
CN201007406Y CNU200720106890XU CN200720106890U CN201007406Y CN 201007406 Y CN201007406 Y CN 201007406Y CN U200720106890X U CNU200720106890X U CN U200720106890XU CN 200720106890 U CN200720106890 U CN 200720106890U CN 201007406 Y CN201007406 Y CN 20100740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tem
joint
moving
tie
ovabl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0689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金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10689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0740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0740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0740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改进型快速接头,在原有固定接头、动接头、连接机构和动阀杆、定阀杆、活动套以及密封圈等基础上加以改进,即所述动阀杆的尾部设计有内腔,其外周面为与固定接头内壁相匹配的圆周状结构,且动阀杆的中部设有与其尾部内腔相贯通的流道;而定位圈外径也设计成与动接头内壁相配合的圆周状结构,并在该定位圈上设有贯穿其前、后端面的轴向孔;同时在动阀杆、定阀杆的对应端面上设有相互插配连接的定位件。采用上述结构后,既可使动、定阀杆分别在对应的接头内能平稳地进行轴向移动和同轴设置;同时借助于动阀杆、定阀杆端面之间的定位件,又能使得快速接头在导通过程中,保证各阀杆同轴移动。因此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克服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卡住现象,使其更方便、实用地应用于各管路的连接中。

Description

改进型快速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接头,具体指一种带有阀组件而使第一管路末端与第二管路末端之间形成密封连通且可松脱的气密封型快速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早已设计出多种结构的快速接头,来实现管路与管路的连接,如本申请人申请的《气密型快速接头》就是这样一种装置,该气密型快速接头包括固定接头、动接头和将二者相连成一体的连接机构,其中,在固定接头内安装有动阀杆、设置在动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圈和使该动阀杆的头部始终具有外伸趋势的第一弹簧;在动接头内安装有与动阀杆相对应的、带有第二密封圈的定阀杆,并在该定阀杆之外还套有与所述的固定接头相配合的活动套和使该活动套始终具有外露于该动接头之外趋势的第二弹簧,其主要改进在:在固定接头的内壁上设计有直筒状止口,动阀杆的头部表面则开有环形凹槽,上述第一密封圈嵌设在该环形凹槽内;而活动套的端口设置成直筒状缩口部,定阀杆的头部则采用活塞状结构,并在该定阀杆的头部表面设计有可容纳上述第二密封圈的密封槽,且在所述第一、第二弹簧自然状态下,第一、第二密封圈分别与直筒状止口、直筒状缩口部的内壁相紧触。同时在该快速接头中,与第一弹簧两端相抵的限位圈、限位环的周边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导流缺口和导流口,同样,套在定阀杆尾部的定位圈上也开设有多个导流槽,以便快速接头在导通状态下的气体流通。
采用上述结构后,虽然可利用密封圈在凹槽(密封槽)内的外涨,使其与固定接头的直筒状止口内壁(活动套的直筒状缩口部内壁)之间紧密配合,从而使阀组件在分离密封状态下,密封性能更好,使用更加安全。但同时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由于限位圈、限位环和定位圈周边上分别开设有导流口,使各周边成为不完整的圆周结构,因此加工时很难保证各扇形块的圆周度,从而使得导通过程中,无法确保动阀杆与固定接头、定阀杆与动接头之间的同轴度,以至于各阀杆相对于各接头出现轻略的晃动,而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动阀杆头部与直筒状止口、定位阀头部与直筒状缩口部相卡的现象,即时有出现无法顺畅地实现快速接头导通的现象。且在动阀杆和定位杆相碰后,无其它辅助装置来定位,仅为端面之间的相抵,因此在定位阀、动阀杆轴向长度的影响下,更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更加合理的改进型快速接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改进型快速接头包括固定接头、动接头和将二者相连成一体的连接机构,其中,在固定接头内安装有动阀杆、设置在动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圈和使该动阀杆的头部始终具有外伸趋势的第一弹簧;同时在所述的动接头内安装有与上述动阀杆相对应的、带有第二密封圈的定阀杆,并在该定阀杆之外还套有与所述的固定接头相配合的活动套和一端与该活动套相抵的第二弹簧,且该定阀杆的尾部与定位在动接头上的定位圈相固连,上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则与该定位圈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阀杆的尾部设计有内腔,其外周面为与所述固定接头内壁相匹配的圆周状结构,且所述动阀杆的中部设有与其尾部内腔相贯通的流道;而所述定位圈外径也设计成与所述动接头内壁相配合的圆周状结构,并在该定位圈上设有贯穿其前、后端面的轴向孔;同时在所述的动阀杆、定阀杆的对应端面上设有相互插配连接的定位件。
所述的定位件可以为相对应的定位柱和定位凹槽;且定位柱可以位于所述的动阀杆上,定位凹槽可以设置在定阀杆上。也可以将定位柱设置在定阀杆上,而定位凹槽设置在动阀杆上。
所述的流道可以由动阀杆中部开设的缺口形成。也可以为依次同心分布的多个通孔组成。
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固定接头的内壁上可以设计有直筒状止口,动阀杆的头部表面则开有环形凹槽,上述第一密封圈嵌设在该环形凹槽内;而活动套的端口可以设置成直筒状缩口部,所述定阀杆的头部则采用活塞状结构,并在该定阀杆的头部表面设计有可容纳上述第二密封圈的密封槽。
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以定位在动阀杆尾部的内腔中为佳,另一端与定位在所述固定接头上的限位环端面相抵,且该限位环的中部设有轴向通孔,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同样可确保限位环外周面的圆周结构,而具有加工方便、气体流通顺畅的特点。
所述的定位圈内端面上可以设有弹簧座,所述的第二弹簧另一端套置在该弹簧座上,这样既便于安装,又定位稳定,同时可免除第二弹簧与动接头内壁的磨擦。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由动阀杆尾部的空腔和中部的流道组成导流口,而动接头内的气体则可通过定位圈上的轴向孔流动,因此就无需在外周面上开设导流缺口,这样既便于加工,又能保证动阀杆外周面、定位圈外径的圆周状结构,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分离过程中,使动阀杆在固定接头内平稳地进行轴向移动,而定阀杆相对于动接头能同轴稳定设置;同时借助于动阀杆、定阀杆端面之间的定位件,使得快速接头在导通过程中,确保各阀杆同轴移动。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克服了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卡住现象,使其更方便、实用地应用于各管路的连接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对接时的导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分离时的密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动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图3中A-A向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定阀杆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图8为图6的左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对接时的导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在分离时的密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动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右视图;
图13为图1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该快速接头包括固定接头1、动接头2和将二者相连成一体的连接机构,固定接头1和动接头2内分别安装有第一阀组件4和第二阀组件5。其中,固定接头1为前后管径不等的铜质管,即其由管径较小的直管11和管径较大的主管12组成,在直管11内端部设有直筒状止口13。第一阀组件4又包括动阀杆41、第一弹簧42和第一密封圈43,动阀杆位于直径较大的主管12内,其尾部设计有内腔411,如图3至图5所示,其尾部外周面为与固定接头内壁相匹配的圆周状结构,而其中部直径小于尾部,在该动阀杆的中部设有与尾部内腔411相贯通的流道,在本实施例中,该流道由动阀杆中部开设的缺口412形成。同时在动阀杆的头部表面开有环形凹槽413,在该环形凹槽内嵌设有上述第一密封圈43。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一端定位在动阀杆尾部的内腔411中,另一端与限位环3内端面相抵。在这里,该限位环的内端面上设有供第一弹簧定位的凹部31,请参见图1和图2,限位环的中部设有轴向通孔32,其外径与上述主管12内壁相匹配的圆周状结构,而该限位环的左端面与卡设在固定接头内壁上的第一弹性挡圈8相抵触,以此来实现定位。当上述第一弹簧42在自然状态下,动阀杆41的头部及其第一密封圈43位于直筒状止口13内,
请参见图2,使第一密封圈与直筒状止口内壁相紧触,而实现可靠密封。
上述动接头2也采用铜质管,在该动接头内安装有可沿其内壁密封滑动的活动套6,该活动套6的端口设计成直筒状缩口部61,而与其后端部形成一个外台阶,该缩口部可插入固定接头的直管11内并与直筒状止口13端面相抵触。而固定接头1的直管11可伸入动接头2内,与活动套6上的外台阶相抵触。所述的第二阀组件5包括位于活动套6内的定阀杆51、第二弹簧52和第二密封圈53,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其中,定阀杆51的头部采用活塞状结构,如图6至图8所示,在该定阀杆51的头部表面设计有可容纳第二密封圈的密封槽511,定阀杆51的尾部外套有上述第二弹簧52,该第二弹簧52的一端与活动套6相抵,使活动套始终具有外露于动接头2之外的趋势,第二弹簧52的另一端则与定位圈7相抵触,在这里,该定位圈与定阀杆设计成一体件,定位圈的外径设计成与动接头2内壁相配合的圆周状结构,并在该定位圈7上设有贯穿其前、后端面的四个轴向孔71;同时在定位圈的内端面上设有弹簧座72,第二弹簧一端套置在该弹簧座72上。而定位圈两侧分别与嵌设在动接头内壁上的第二弹性挡圈9相抵触,从而达到固定定阀杆的目的。当第二弹簧52在自然状态下,定阀杆51头部及第二密封圈53均位于活动套的直筒状缩口部61内,使第二密封圈53与直筒状缩口部61内壁相紧密接触,请参见图2。
在本实施例中,动阀杆、定阀杆的对应端面上还设有相互插配连接的定位件。该定位件采用相对应的定位柱和定位凹槽,在这里,该定位柱414位于动阀杆上,而定位凹槽512设置在所述的定阀杆51上。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可以为现有常规扳手结构,在这就不再展开详细阐述。
使用时,扳动扳手,使动接头向固定接头侧移动,随之带动定阀杆向动阀杆侧移动,并推动动阀杆,压缩第一弹簧,同时固定接头的直管推动活动套,使活动套内缩,并压缩第二弹簧。此时定位柱伸入定位槽中,使动阀杆、定阀杆一起运动,处于打开导通状态。这样,与定接头相连的第一管路和与动接头相连的第二管路中的气体通过如图1所示的箭头流量流向进行流通。
实施例2:如图9至图11所示,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流道为依次同心分布的六个通孔415组成。而定位圈与定阀杆设计成分体式结构,这样加工更加方便,制作成本低,且同样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Claims (8)

1.一种改进型快速接头,其包括固定接头(1)、动接头(2)和将二者相连成一体的连接机构,其中,在固定接头内安装有动阀杆(41)、设置在动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圈(43)和使该动阀杆的头部始终具有外伸趋势的第一弹簧(42);同时在所述的动接头内安装有与上述动阀杆相对应的、带有第二密封圈的定阀杆(51),并在该定阀杆之外还套有与所述的固定接头相配合的活动套(6)和一端与该活动套相抵的第二弹簧(52),且该定阀杆的尾部与定位在动接头上的定位圈(7)相固连,上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则与该定位圈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阀杆的尾部设计有内腔(411),其外周面为与所述固定接头内壁相匹配的圆周状结构,且所述动阀杆的中部设有与其尾部内腔相贯通的流道;而所述定位圈外径也设计成与所述动接头内壁相配合的圆周状结构,并在该定位圈上设有贯穿其前、后端面的轴向孔(71);同时在所述的动阀杆、定阀杆的对应端面上设有相互插配连接的定位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件为相对应的定位柱(414)和定位凹槽(5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型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柱(414)位于所述的动阀杆上,而所述的定位凹槽(512)设置在所述的定阀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进型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道由动阀杆中部开设的缺口(412)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进型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道为依次同心分布的多个通孔(415)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进型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接头的内壁上设计有直筒状止口(13),所述动阀杆的头部表面则开有环形凹槽(413),上述第一密封圈(43)嵌设在该环形凹槽内;而所述活动套的端口设置成直筒状缩口部(61),所述定阀杆的头部则采用活塞状结构,并在该定阀杆的头部表面设计有可容纳上述第二密封圈的密封槽(51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进型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一端定位在所述动阀杆尾部的内腔(411)中,另一端与定位在所述固定接头上的限位环(3)端面相抵,且该限位环的中部设有轴向通孔(31)。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进型快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圈(9)内端面上设有弹簧座(72),所述的第二弹簧(52)另一端套置在该弹簧座上。
CNU200720106890XU 2007-03-06 2007-03-06 改进型快速接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0740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6890XU CN201007406Y (zh) 2007-03-06 2007-03-06 改进型快速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6890XU CN201007406Y (zh) 2007-03-06 2007-03-06 改进型快速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07406Y true CN201007406Y (zh) 2008-01-16

Family

ID=39003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0689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07406Y (zh) 2007-03-06 2007-03-06 改进型快速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07406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2863A (zh) * 2016-05-25 2016-08-03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济源供电公司 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检测快速接头
CN106996493A (zh) * 2017-06-09 2017-08-01 上海松科快换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对接接头及其公接头和母接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2863A (zh) * 2016-05-25 2016-08-03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济源供电公司 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检测快速接头
CN106996493A (zh) * 2017-06-09 2017-08-01 上海松科快换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对接接头及其公接头和母接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8116B (zh) 流体接头
CN103180651B (zh) 流体配管用接头
US8726932B2 (en) Pipe connector
JP2018501449A (ja) 回転くさびを用いたパイプのコネクター
CN100483001C (zh) 一种快速接头
CN201007406Y (zh) 改进型快速接头
CN200943792Y (zh) 气密型快速接头
CN103016879A (zh) 流体连接器及其插头和插座
CN201289259Y (zh) 快速接头
CN101806381B (zh) 接头与接管活动连接结构及其连接工艺和装配工具
CN111059390A (zh) 一种具有内置弹性锁止机构的刚柔合金管及其连接方式
JP5928905B2 (ja) 切換弁
CN103322344B (zh) 连接两个管的、有卷边的管端的螺旋连接装置
CN103867789A (zh) 一种流量调节阀
CN104538807A (zh) 大电流电连接器
JP5791906B2 (ja) 流体用コネクタ
CN103353000B (zh) 一种液压管上的安全阀
CN201715159U (zh) 接头与接管活动连接结构
CN203147024U (zh) 异形挡圈、轴向止位机构以及电子膨胀阀
CN200975577Y (zh) 大流量气密型快速接头
CN101630789A (zh) 一种电连接器插孔及其接触簧片
CN102679075A (zh) 一种浮动式母接头及使用该接头的接头组件
CN103742724A (zh) 一种汽车冷却水管的连接卡箍
CN208670160U (zh) 一种单向阀
CN203098902U (zh) 阀针组件以及包括该阀针组件的电子膨胀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CO-PATENTEE TO: CAO YABO ^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patent

Correction item: Co-patentee

Correct: Cao Yabo

Number: 03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4

CU03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patent gazette

Correction item: Co-patentee

Correct: Cao Yabo

Number: 03

Volume: 24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CO-PATENTEE; FROM: NONE ^ TO: CAO YABO ^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