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00956Y - 电源插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插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00956Y
CN201000956Y CNU2007201183804U CN200720118380U CN201000956Y CN 201000956 Y CN201000956 Y CN 201000956Y CN U2007201183804 U CNU2007201183804 U CN U2007201183804U CN 200720118380 U CN200720118380 U CN 200720118380U CN 201000956 Y CN201000956 Y CN 20100095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ixed terminal
insulating body
socket connector
storag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1838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家奇
钟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11838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0095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0095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0095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连接器,其包含有绝缘本体、中心端子、弹性端子及固定端子。其中中心端子设有接触部、环套部、固持部及接合部,固定端子设有圆孔;绝缘本体设有前端面、后端面及连接前后端面的各侧面,后端面设有用以容置固定端子的置放凹部,其内设有若干凸肋及贯穿至插接槽的各容置槽,其用以收容中心端子环套部及固持部,中心端子接合部凸露出置放凹部,固定端子之圆孔套设于中心端子接合部,使两者连接,并同时经过冲压与绝缘本体若干凸肋抵压,使凸肋产生变形,达到稳固定位固定端子之功效,进而增加中心端子的稳固效果。

Description

电源插座连接器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电源插座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中心端手与绝缘本体固定后,中心端子与固定端子铆合,藉由绝缘本体上的凸肋使固定端子与绝缘本体的抵触,使凸肋产生变形,达到稳固作用的电源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电子设备上常备有电源插座连接器,用来接受电源供应器所提供的电源,但电源插座连接器中最重要的是作为连接的中心端子,中心端子稳固与否将是决定电源插座连接器质量的重要关键。习用的电源插座连接器如图1、2所示,其设有绝缘本体100、中心端子300、弹性端子400及固定端子200,其中绝缘本体100设有前端面1001、后端面1002及连接前后端面的各侧面(未标示),该前端面1001设有插接槽1004,后端面1002设有贯穿至插接槽的容置槽1005,用以收容中心端子300;固定端子200设有圆孔套设于中心端子300,且中心端子300与固定端子200抵接,用以固定中心端子300,由于固定端子200悬空于绝缘本体100,很容易产生松动的现象,而中心端子300是仅通过与固定端子200的抵接来达到定位的效果,所以由于固定端子100的松动很容易造成中心端子300松动的现象,影响整个连接器的接触质量。
所以实有必要对现有产品的缺失做进一步的改良,以使中心端子300有更加的稳固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电源插座连接器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插座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之固定端子置放凹部内增加若干凸肋,且该凸肋的高度高于中心端子固持部外露于置放凹部的高度,使固定端子于置放时能与绝缘本体上的凸肋抵压,使凸肋产生变形,达到牢固定位固定端子的功效,进而使中心端子与固定端子铆合后亦可达到牢固定位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加以实现:该电源插座连接器,其包含有绝缘本体、中心端子、弹性端子及固定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前端面、后端面及连接前后端面的各侧面,前端面设有贯穿至绝缘本体内部的插接槽、后端面的上半部设有置放凹部,用以收容固定端子;后端面的下半部设有贯穿至绝缘本体内部的第一容置槽,用以收容弹性端子,该第一容置槽与插接槽为连通设计,且第一容置槽底壁设有凹槽;在置放凹部内设有若干凸肋及贯穿至绝缘本体内部的第二容置槽,其中该凸肋的高度高于中心端子固持部外露于置放凹部的高度,第二容置槽与插接槽之间设有第三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与第三容置槽皆是用以收容中心端子。
中心端子设有接触部、环套部、固持部及接合部,其中接触部位于插接槽内以供对接电源插座连接器套设、环套部定位于第三容置槽内、固持部定位于第二容置槽中且部分凸露出绝缘本体外,而接合部则凸露出置放凹部;弹性端子定位于第一容置槽内且其设有接触部及一抵挡弹片,其接触部凸露于插接槽内以与对接电源插座连接器电性接触、抵挡弹片抵持于上述凹槽,达到牢固定位弹性端子的功效;固定端子定位于置放凹部内且其设有圆孔,其套设于中心端子接合部,使两者连接,经过冲压使固定端子与绝缘本体若干凸肋干涉,牢固定位固定端子,进而使中心端子与固定端子连接后,亦达到牢固定位中心端子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之设计弥补了习知技术的缺陷,通过在固定端子的置放凹部内增加若干凸肋,固定端子经过冲压与绝缘本体凸肋抵接,使凸肋产生变形,达到牢固定位固定端子的功效,进而中心端子与固定端子抵接后,可达到牢固定位中心端手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习知电源插座之剖面图;
图2为图1剖面图之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之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绝缘本体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之剖面图;及
图6为图5剖面图之局部放大图。
图中1-绝缘本体,10-前端面,11-侧面,12-后端面,101-插接槽,125-第一容置槽,126-第二容置槽,14-第三容置槽,122-置放凹部,112-凹槽,123-凸肋,121-槽孔,2-固定端子,21-尾部,22-圆孔,3-中心端子,31-接触部,32-环套部,33-固持部,34-接合部,4-弹性端子,41-尾部,42-抵挡弹片,43-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4与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源插座连接器的一具体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电源插座连接器,其包含有绝缘本体1、固定端子2、中心端子3及弹性端子4,其中绝缘本体1设有前端面10、后端面12及连接前后端面的各侧面11,前端面10设有贯穿至绝缘本体1内部的插接槽101、后端面12的上半部设有置放凹部122,用以收容固定端子2,该置放凹部122内设有若干凸肋123及贯穿至绝缘本体1内部的第二容置槽126,其中该等凸肋123的高度高于中心端子3固持部33外露于置放凹部122的高度;该第二容置槽126与插接槽101之间设有第三容置槽14,其中插接槽101、第三容置槽14及第二容置槽126在同一直线连通且三者的直 依次减小,三者皆是用以收容中心端子3,且第三容置槽14及第二容置槽126孔
Figure Y20072011838000062
与中心端子3的配合部位采紧配合设计,以使中心端子3能稳固于绝缘本体1内而不松动;而后端面12的下半部则是贯穿至绝缘本体1内部的第一容置槽125,用以收容弹性端子4,该第一容置槽125与插接槽101连通且在底壁设有一凹槽112。
中心端子3由前至后依序为接触部31、环套部32、固持部33及接合部34,各部的中心轴线皆在同一直在线,以环套部32的直
Figure Y20072011838000063
为最大,且环套部32、固持部33及接合部34三者直
Figure Y20072011838000064
依次减小,其中接触部31定位于插接槽101内、环套部32定位于第三容置槽14内,藉由第三容置槽14后壁的作用达到中心端子3的定位,以利对接;中间的固持部33定位于第二容置槽126内,并有少部分凸露于置放凹部122,后端的接合部34凸露于置放凹部122内。
弹性端子4则定位于第一容置槽125内,且其设有接触部43、抵挡弹片42及尾部41,其中接触部43凸露于插接槽101内以达到与对接电源插头连接器(未标示)实现电性连接,抵挡弹片42与上述凹槽112抵持用以固定弹性端子4,而尾部41用以与印刷电路板焊接。
固定端子2则是定位于置放凹部122内,在与中心端子3铆合连接时,同时与绝缘本体1置放凹部122内的若干凸肋123抵接,达到牢固定位固定端子2的功效,其设有圆孔22及尾部21,其中圆孔22用以套设于中心端子接合部34,两者同样是采紧配合,需以外力施以铆合,用以牢固定位中心端子3,并达到连接的作用,而尾部21用以连接至印刷电路板。
如图3、4、5与6所示,本实施例于组装时,弹性端子4由第一容置槽125插入绝缘本体1内部,其边缘定位于槽孔121内,抵挡弹片42抵挡于凹槽112内用以固定弹性端手4;中心端子3由插接槽101插入绝缘本体1内部,由于第二容置槽126的直
Figure Y20072011838000071
仅供固持部33及接合部34通过,所以环套部32定位于第三容置槽14中,接触部31被定位于插接槽101内以供对接电源插头连接器(未标示)套设,固持部33定位于第二容置槽126中且部分凸露出绝缘本体1外而接合部34凸露出置放凹部122;最后固定端子2容置于置放凹部122中,固定端子2上的圆孔22套合于中心端子3接合部34,经由冲压使固定端子2与中心端子3接合部34铆合固定,此时因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凸肋123的的高度高于中心端子3固持部33外露于置放凹部122的高度,因此在固定端子2与中心端子3接合部34铆合过程中,该等凸肋123受到固定端子2的抵压,使该等凸肋123产生变形,而达到牢固定位固定端子2的功效,进而中心端子3的固持部33亦与固定端子2铆合后,使中心端子3达到牢固定位的功效;在此实施例中,若干凸肋123的作用是使固定端子2可与绝缘本体1抵接时,藉由凸肋123的变形,而使固定端子2达到牢固定位的功效,所以其形状、数量与位置均不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其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下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变化。
是以,本实用新型电源插座连接器,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本实用新型可改善习用的技术关键在于:
在绝缘本体后端面12置放凹部122内设置高度高于中心端子3固持部33外露于置放凹部122高度的若干凸肋16,经过冲压使固定端子2与绝缘本体若干凸肋16抵压,使该等凸肋123产生变形,达到牢固定位固定端子2的功效,进而中心端子3与固定端子2连接后使中心端子3有更加的稳固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及附图,仅供做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在于使熟悉该项技术者能如突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与功效,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尚有其它的变化实施方式,所以凡熟悉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案实用新型精神下进行其它样式实施,均应视为本案权利要求的等效实施。

Claims (4)

1.一种电源插座连接器,其设有绝缘本体、中心端子、弹性端子及固定端子,其中该中心端子设有接触部、环套部、固持部及接合部,各部分别套设于绝缘本体内的容置槽中,绝缘本体的前端面设有插接槽,后端面设有用以容置固定端子的置放凹部,其内设有贯穿至插接槽的各容置槽,其特征在于:置放凹部内设有若干凸肋,固定端子与绝缘本体凸肋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座连接器,其中,该等凸肋的高度高于中心端子固持部外露于置放凹部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座连接器,其中,该中心端子的接合部凸露出置放凹部,固定端子设有圆孔套设于中心端子接合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座连接器,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凹槽、弹性端子设有抵挡弹片抵持于该凹槽。
CNU2007201183804U 2007-01-31 2007-01-31 电源插座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0095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183804U CN201000956Y (zh) 2007-01-31 2007-01-31 电源插座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183804U CN201000956Y (zh) 2007-01-31 2007-01-31 电源插座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00956Y true CN201000956Y (zh) 2008-01-02

Family

ID=39015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1838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00956Y (zh) 2007-01-31 2007-01-31 电源插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00956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0948B (zh) * 2008-11-19 2012-04-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0948B (zh) * 2008-11-19 2012-04-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20105781U1 (de) Adapter-Baueinheit
CN104868285A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
US2011014170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ack-up power supply
CN201000956Y (zh) 电源插座连接器
CN101916942B (zh) 组合立方体插座
CN203013818U (zh) 电池组
CN108199218A (zh) 用于发光积木的供电底座
CN209184774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充电系统
CN108899721B (zh) 充电互联模组
CN202134932U (zh) 手机座充组件
CN201204345Y (zh) 一种接插件
CN205141186U (zh) 电连接器
CN201629428U (zh) 电缆连接器
CN201749896U (zh) 一种手机电池结构
CN218300364U (zh) 一种组合便携充电器
CN220675181U (zh) 分体式电子烟连接机构
CN212519374U (zh) Tws蓝牙耳机及充电座
KR200447111Y1 (ko) 축전지 교환이 가능한 휴대단말기용 배터리팩 케이스
CN201812997U (zh) 一种具有支架的两芯插座
CN220588395U (zh) 一种口腔护理仪
CN207925804U (zh) 复合式连接器
CN203134885U (zh) 一种用于网络电缆测线器的电池座
CN218677905U (zh) 一种磁吸式快速拆解的插接头
CN102306877B (zh) 一种手持机与座机电连接装置
CN213661250U (zh) 一种用于背夹电池的充电支架及背夹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13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