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99040Y -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99040Y
CN200999040Y CNU2007201033370U CN200720103337U CN200999040Y CN 200999040 Y CN200999040 Y CN 200999040Y CN U2007201033370 U CNU2007201033370 U CN U2007201033370U CN 200720103337 U CN200720103337 U CN 200720103337U CN 200999040 Y CN200999040 Y CN 20099904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ump
oil
shaft
transmission shaft
lin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0333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英斌
刘伟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10333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9904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9904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9904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包括动力机构,还设有离合器、油泵、油箱、散热器、节流阀,所述动力机构通过离合器与油泵的驱动轴相连,油泵的出油口依次与第一节流阀、散热器、油箱通过管路相连,油箱通过管路与油泵的进油口相连。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可以增加后驱动机动车辆下坡时的阻力使其缓行,配合车辆刹车系统,提高安全性能;也可以使被拖挂的车辆在下坡时增加阻力,上陡坡或通过附着力小的冰雪、泥泞路面时增加驱动功能,提高拖挂机动车的通过能力和稳定性。系统由液压与机械相结合,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动装置和辅助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机动车刹车制动系统可分为人力制动系统、动力制动系统和伺服制动系统等。其装置主要由液压或压缩空气作动力源,通过管路等装置和刹车铁蹄、刹车盆(盘)等共同组成。这种主要靠摩擦制动的方式,在机动车长时间连续使用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温,轻则加剧刹车盆(盘)和铁蹄的磨损;严重时,可导致刹车失灵,甚至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公知的拖挂车车桥都没有驱动功能。载重上陡坡时很困难,尤其是在泥泞和冰雪等附着力小的路面上行驶时,载重和通过能力大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液压、机械(蜗轮、蜗杆)组合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经过机动车离合装置和节流阀控制的切换,本系统不仅可在机动车下坡,尤其是在下陡坡、长坡时,系统通过对传动轴的反作用力削弱机动车惯性势能,限制速度;上陡坡或通过附着力小的路面时,使拖挂车车桥具有驱动作用。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包括动力机构,还设有离合器、油泵、油箱、散热器、节流阀,所述动力机构通过离合器与油泵的驱动轴相连,油泵的出油口依次与第一节流阀、散热器、油箱通过管路相连,油箱通过管路与油泵的进油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还包括后桥,所述后桥为贯通桥,其上设有后桥箱体,贯通桥输出轴伸入到后桥箱体内,后桥箱体内设有一个蜗轮、蜗杆传动装置,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轮轴分别通过离合器与贯通桥输出轴相连,所述油泵设置在所述后桥箱体上,油泵驱动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轴相连。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所述油泵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后桥箱体的两个侧面上,两个油泵一个为左旋,另一个为右旋,油泵驱动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的两端分别相连,两个油泵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离合器为拨叉式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所述动力机构为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设有传动轴箱体,传动轴从传动轴箱体中穿过,在传动轴位于传动轴箱体内的部分设有传动轴齿轮,所述油泵设置在传动轴箱体上,传动轴箱体内设有与传动轴平行的油泵连接轴,油泵连接轴与油泵之间通过离合器相连接,油泵连接轴上固定有油泵连接轴齿轮,油泵连接轴齿轮与传动轴齿轮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所述油泵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传动轴箱体的侧面上,两个油泵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离合器为拨叉式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包括从动桥、动力机构,还设有离合器、油泵、油箱、散热器、节流阀,所述动力机构通过离合器与油泵的驱动轴相连,所述从动桥内的从动轴为两个半轴,从动桥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蜗轮、蜗杆传动装置,每个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轮轴分别通过从动桥离合器与半轴相连,从动桥上设有两个油马达,每个油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轴相连接,油泵的出油口与第一节流阀的入口相连,第一节流阀的出口与油马达的进油口相连,油马达的出油口与第二节流阀的入口相连,第二节流阀的出口与散热器的入口相连,散热器的出口与油箱的入口相连,油箱的出口与油泵的进油口相连,第三节流阀的入口与散热器的出口相连,第三节流阀的出口与第一节流阀的出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还包括后桥,所述后桥为贯通桥,其上设有后桥箱体,贯通桥输出轴伸入到后桥箱体内,所述油泵设置在所述后桥箱体上,油泵的驱动轴通过离合器与贯通桥输出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所述油泵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离合器与从动桥离合器为拨叉式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所述动力机构为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设有传动轴箱体,传动轴从传动轴箱体中穿过,在传动轴位于传动轴箱体内的部分设有传动轴齿轮,所述油泵设置在传动轴箱体上,传动轴箱体内设有与传动轴平行的油泵连接轴,油泵连接轴与油泵之间通过离合器相连接,油泵连接轴上固定有油泵连接轴齿轮,油泵连接轴齿轮与传动轴齿轮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所述油泵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油泵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离合器与从动桥离合器为拨叉式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是,可以增加后驱动机动车辆下坡时的阻力使其缓行,配合车辆刹车系统,提高安全性能;二是可以使被拖挂的车辆在下坡时增加阻力,上陡坡或通过附着力小的冰雪、泥泞路面时增加驱动功能,提高拖挂机动车的通过能力和稳定性。系统由液压与机械相结合,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的其他细节和特点可通过阅读下文结合附图详加描述的实施例便可清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后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后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从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向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后桥1,离合器14、油泵13、油箱7、散热器6、第一节流阀3,后桥1为贯通桥,其上设有后桥箱体11,贯通桥输出轴12伸入到后桥箱体11内,后桥箱体11内设有一个蜗轮、蜗杆传动装置,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轮轴分别通过离合器14与贯通桥输出轴12相连,油泵13设置在后桥箱体11上,油泵13驱动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轴相连,油泵13的出油口131依次与第一节流阀3、散热器6、油箱7通过管路相连,油箱7通过管路与油泵13的进油口132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油泵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后桥箱体11的两个侧面上,两个油泵13一个为左旋,另一个为右旋,油泵13驱动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的两端分别相连,两个油泵13之间为并联关系,离合器14为拨叉式离合器。
当需要减速缓行时,通过离合器14使贯通桥输出轴12与蜗轮闭合,贯通桥输出轴12带动蜗轮、蜗杆和油泵13旋转产生高压油流,调节第一节流阀3,使流经第一节流阀3的油的流量变得很小,由于控制流量,油流对油泵产生的阻力和蜗杆对蜗轮产生的自锁功能,对传动轴的转动起反作用力,将机动车的动能转化为油流的热能通过散热器传递到外界,达到了缓行的目的。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包括传动轴8,离合器14、油泵13、油箱7、散热器6、第一节流阀3,传动轴8上设有传动轴箱体81,传动轴8从传动轴箱体81中穿过,在传动轴8位于传动轴箱体81内的部分设有传动轴齿轮82,油泵13设置在传动轴箱体81上,传动轴箱体81内设有与传动轴8平行的油泵连接轴83,油泵连接轴83与油泵13之间通过离合器14相连接,油泵连接轴83上固定有油泵连接轴齿轮84,油泵连接轴齿轮84与传动轴齿轮82相啮合。油泵13的出油口131依次与第一节流阀3、散热器6、油箱7通过管路相连,油箱7通过管路与油泵13的进油口132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油泵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传动轴箱体81的侧面上,两个油泵13之间为并联关系,离合器14为拨叉式离合器。
当需要减速缓行时,通过离合器14将油泵连接轴齿轮84与油泵驱动轴闭合,传动轴8带动传动轴齿轮82、油泵连接轴齿轮84及油泵13一起旋转产生高压油流,调节第一节流阀3,使流经第一节流阀3的油的流量变得很小,由于控制流量,油流对油泵产生的阻力对传动轴的转动起反作用力,将机动车的动能转化为油流的热能通过散热器传递到外界,达到了缓行的目的。
图4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后桥1、从动桥2,还设有离合器14、油泵13、油箱7、散热器6、第一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第三节流阀5,后桥1为贯通桥,其上设有后桥箱体11,贯通桥输出轴12伸入到后桥箱体11内,油泵13设置在后桥箱体11上,油泵13的驱动轴通过离合器14与贯通桥输出轴12相连接。从动桥2内的从动轴为两个半轴21,从动桥2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蜗轮、蜗杆传动装置,每个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轮轴分别通过从动桥离合器24与半轴21相连,从动桥2上设有两个油马达22,每个油马达22的输出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轴相连接,油泵13的出油口131与第一节流阀3的入口31相连,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与油马达22的进油口222相连,油马达22的出油口221与第二节流阀4的入口42相连,第二节流阀4的出口41与散热器6的入口相连,散热器6的出口与油箱7的入口相连,油箱7的出口与油泵13的进油口132相连,第三节流阀5的入口53与散热器6的出口相连,第三节流阀5的出口52与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相连。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油泵13的数量为一个,离合器14与从动桥离合器24为拨叉式离合器。
当需要减速缓行时,将第三节流阀5开启到最大流量位置,通过离合器14使贯通桥输出轴12与油泵13的驱动轴闭合,通过从动桥离合器24使蜗轮与半轴21闭合,调节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使流经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的油的流量变得很小,贯通桥输出轴12带动油泵13旋转产生高压油流,由于控制流量,通过第一节流阀3的高压油流被卸荷,变为低压高温油流,已不能够驱动油马达22,而油马达22在车轮的带动下被动旋转,将油流吸入到油马达22中,当油流从油马达22的出油口221出来后,变为高压油流,通过第二节流阀4的卸荷,再次变为低压高温油流,流入散热器6中,降低温度后流回油箱7中,再循环流入到油泵13的进油口132中,由于通过第一节流阀3的油流压力很小,从散热器6的出口流出的油流会从第三节流阀5的入口53流入,从出口52流出,与从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流出的油流汇合后一同流向油马达22中,由于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的节流控制,油流对油泵产生的阻力和蜗杆对蜗轮产生的自锁功能,对传动轴的转动起反作用力,将机动车的动能转化为油流的热能通过散热器传递到外界,达到了缓行的目的。
当需要辅助驱动时,将第三节流阀5关闭,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完全打开,通过离合器14使贯通桥输出轴12与油泵13的驱动轴闭合,通过从动桥离合器24使蜗轮与半轴21闭合,贯通桥输出轴12带动油泵13旋转产生高压油流,从油马达22进油口222流入,驱动油马达22,进而驱动半轴21带动车轮旋转,起到辅助驱动作用,油流从油马达22出油口221流出,通过第二节流阀4流经散热器6冷却后,流回油箱7中,再流入油泵13的进油口132中,形成闭合回路。
图8为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包括传动轴8、从动桥2、离合器14、油泵13、油箱7、散热器6、第一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第三节流阀5,传动轴8上设有传动轴箱体81,传动轴8从传动轴箱体81中穿过,在传动轴8位于传动轴箱体81内的部分设有传动轴齿轮82,油泵13设置在传动轴箱体81上,传动轴箱体81内设有与传动轴8平行的油泵连接轴83,油泵连接轴83与油泵13之间通过离合器14相连接,油泵连接轴83上固定有油泵连接轴齿轮84,油泵连接轴齿轮84与传动轴齿轮82相啮合。(与图6,图7相同)从动桥2内的从动轴为两个半轴21,从动桥2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蜗轮、蜗杆传动装置,每个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轮轴分别通过从动桥离合器24与半轴21相连,从动桥2上设有两个油马达22,每个油马达22的输出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轴相连接,油泵13的出油口131与第一节流阀3的入口31相连,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与油马达22的进油口222相连,油马达22的出油口221与第二节流阀4的入口42相连,第二节流阀4的出口41与散热器6的入口相连,散热器6的出口与油箱7的入口相连,油箱7的出口与油泵13的进油口132相连,第三节流阀5的入口53与散热器6的出口相连,第三节流阀5的出口52与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相连。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油泵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油泵13之间为并联关系,离合器14与从动桥离合器24为拨叉式离合器。
当需要减速缓行时,将第三节流阀5开启到最大流量位置,通过离合器14将油泵连接轴齿轮84与油泵驱动轴闭合,通过从动桥离合器24使蜗轮与半轴21闭合,调节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使流经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的油的流量变得很小,传动轴8带动传动轴齿轮82、油泵连接轴齿轮84及油泵13一起旋转产生高压油流,由于控制流量,通过第一节流阀3的高压油流被卸荷,变为低压高温油流,已不能够驱动油马达22,而油马达22在车轮的带动下被动旋转,将油流吸入到油马达22中,当油流从油马达22的出油口221出来后,变为高压油流,通过第二节流阀4的卸荷,再次变为低压高温油流,流入散热器6中,降低温度后流回油箱7中,再循环流入到油泵13的进油口132中,由于通过第一节流阀3的油流压力很小,从散热器6的出口流出的油流会从第三节流阀5的入口53流入,从出口52流出,与从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流出的油流汇合后一同流向油马达22中,由于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的节流控制,油流对油泵产生的阻力和蜗杆对蜗轮产生的自锁功能,对传动轴的转动起反作用力,将机动车的动能转化为油流的热能通过散热器传递到外界,达到了缓行的目的。
当需要辅助驱动时,将第三节流阀5关闭,第一节流阀3和第二节流阀4完全打开,通过离合器14将油泵连接轴齿轮84与油泵驱动轴闭合,通过从动桥离合器24使蜗轮与半轴21闭合,传动轴8带动传动轴齿轮82、油泵连接轴齿轮84及油泵13一起旋转产生高压油流,从油马达22进油口222流入,驱动油马达22,进而驱动半轴21带动车轮旋转,起到辅助驱动作用,油流从油马达22出油口221流出,通过第二节流阀4流经散热器6冷却后,流回油箱7中,再流入油泵13的进油口132中,形成闭合回路。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方案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10)

1.一种机动车缓行系统,包括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离合器、油泵(13)、油箱(7)、散热器(6)、节流阀,所述动力机构通过离合器与油泵(13)的驱动轴相连,油泵(13)的出油口(131)依次与第一节流阀(3)、散热器(6)、油箱(7)通过管路相连,油箱(7)通过管路与油泵(13)的进油口(13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缓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桥(1),所述后桥(1)为贯通桥,其上设有后桥箱体(11),贯通桥输出轴(12)伸入到后桥箱体(11)内,后桥箱体(11)内设有一个蜗轮、蜗杆传动装置,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轮轴分别通过离合器(14)与贯通桥输出轴(12)相连,所述油泵(13)设置在所述后桥箱体(11)上,油泵(13)驱动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轴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缓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后桥箱体(11)的两个侧面上,两个油泵(13)一个为左旋,另一个为右旋,油泵(13)驱动轴与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的两端分别相连,两个油泵(13)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离合器(14)为拨叉式离合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缓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为传动轴(8),所述传动轴(8)上设有传动轴箱体(81),传动轴(8)从传动轴箱体(81)中穿过,在传动轴(8)位于传动轴箱体(81)内的部分设有传动轴齿轮(82),所述油泵(13)设置在传动轴箱体(81)上,传动轴箱体(81)内设有与传动轴(8)平行的油泵连接轴(83),油泵连接轴(83)与油泵(13)之间通过离合器(14)相连接,油泵连接轴(83)上固定有油泵连接轴齿轮(84),油泵连接轴齿轮(84)与传动轴齿轮(82)相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缓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传动轴箱体(81)的侧面上,两个油泵(13)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离合器(14)为拨叉式离合器。
6.一种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包括从动桥(2)、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离合器、油泵(13)、油箱(7)、散热器(6)、节流阀,所述动力机构通过离合器与油泵(13)的驱动轴相连,所述从动桥(2)内的从动轴为两个半轴(21),从动桥(2)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蜗轮、蜗杆传动装置,每个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轮轴分别通过从动桥离合器(24)与半轴(21)相连,从动桥(2)上设有两个油马达(22),每个油马达(22)的输出轴与所述蜗轮、蜗杆传动装置的蜗杆轴相连接,油泵(13)的出油口(131)与第一节流阀(3)的入口(31)相连,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与油马达(22)的进油口(222)相连,油马达(22)的出油口(221)与第二节流阀(4)的入口(42)相连,第二节流阀(4)的出口(41)与散热器(6)的入口相连,散热器(6)的出口与油箱(7)的入口相连,油箱(7)的出口与油泵(13)的进油口(132)相连,第三节流阀(5)的入口(53)与散热器(6)的出口相连,第三节流阀(5)的出口(52)与第一节流阀(3)的出口(32)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桥(1),所述后桥(1)为贯通桥,其上设有后桥箱体(11),贯通桥输出轴(12)伸入到后桥箱体(11)内,所述油泵(13)设置在所述后桥箱体(11)上,油泵(13)的驱动轴通过离合器(14)与贯通桥输出轴(12)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13)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离合器(14)与从动桥离合器(24)为拨叉式离合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为传动轴(8),所述传动轴(8)上设有传动轴箱体(81),传动轴(8)从传动轴箱体(81)中穿过,在传动轴(8)位于传动轴箱体(81)内的部分设有传动轴齿轮(82),所述油泵(13)设置在传动轴箱体(81)上,传动轴箱体(81)内设有与传动轴(8)平行的油泵连接轴(83),油泵连接轴(83)与油泵(13)之间通过离合器(14)相连接,油泵连接轴(83)上固定有油泵连接轴齿轮(84),油泵连接轴齿轮(84)与传动轴齿轮(82)相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油泵(13)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离合器(14)与从动桥离合器(24)为拨叉式离合器。
CNU2007201033370U 2007-01-25 2007-01-25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9904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33370U CN200999040Y (zh) 2007-01-25 2007-01-25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033370U CN200999040Y (zh) 2007-01-25 2007-01-25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99040Y true CN200999040Y (zh) 2008-01-02

Family

ID=39013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03337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99040Y (zh) 2007-01-25 2007-01-25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99040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061A1 (zh) * 2013-03-15 2014-09-18 Chen Huixian 液压油泵无磨损刹车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061A1 (zh) * 2013-03-15 2014-09-18 Chen Huixian 液压油泵无磨损刹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2168C (zh)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CN103434389A (zh) 具有直驶助力机构的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
CN200999040Y (zh) 机动车缓行和辅助驱动系统
CN103640465B (zh) 可变速比的静液驱动系统
CN106246859A (zh) 一种复合液力变矩器的无级变速器
CN202847867U (zh) 一种与主车相联的挂车驱动装置
CN205553917U (zh) 一种轮式摊铺机控制系统
CN203130261U (zh) 汽车发动机排气制动限速器
CN206306839U (zh) 一种高空作业平台四驱控制系统
CN201296186Y (zh) 铁路电气化接触网综合维修车行走液压闭式传动系统
CN209581148U (zh) 一种应用于轮式挖掘机中的新型混合传动系统
CN203902279U (zh) 载重汽车的混合式电磁/液压减速器
CN108422857B (zh) 轨道工程车液压驱动装置
CN207015160U (zh) 手动挡汽车坡道起步辅助装置
CN209324965U (zh) 叉车用变速箱
CN203604572U (zh) 汽车amt自动变速箱的组合式离合器
CN202108948U (zh) 手扶拖拉机驱动拖斗变速箱
CN201650156U (zh) 全功率取力液力机械修井机
CN202022095U (zh) 一种车用机械式自动换挡变速箱
CN2919224Y (zh) 汽车制动电控防抱死系统实验台
CN204110001U (zh) 一种液压驱动刹车能回收利用系统
CN212685240U (zh) 一种护栏清洗车驱动系统
CN201659974U (zh) 机械驱动压路机离合器安全保护机构
CN209294360U (zh) 大功率机械液压联合传动装置
CN204605502U (zh) 载重量<2吨的小型机动车的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CO-PATENTEE TO: LIU WEISHENG ^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patent

Correction item: Co-patentee

Correct: Liu Weisheng

Number: 0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4

CU03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patent gazette

Correction item: Co-patentee

Correct: Liu Weisheng

Number: 01

Volume: 24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CO-PATENTEE; FROM: NONE ^ TO: LIU WEISHENG ^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125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