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82078Y -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82078Y
CN200982078Y CN 200620015229 CN200620015229U CN200982078Y CN 200982078 Y CN200982078 Y CN 200982078Y CN 200620015229 CN200620015229 CN 200620015229 CN 200620015229 U CN200620015229 U CN 200620015229U CN 200982078 Y CN200982078 Y CN 20098207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corridor
groove
ventilation
flu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152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2001522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8207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8207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8207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dential Or Office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其内廊左右两侧交替开设有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采光通风凹槽;所述凹槽指立面上连续多个楼层在同一平面位置凹入两侧外墙面而形成的竖向凹槽,其凹入深度大于口部的宽度,其侧壁上开有门或窗,凹槽与内廊之间设有连通口。凹槽为公共走廊及紧邻凹槽的房间带来自然通风和采光,向不同方向开口的凹槽通过走廊连通形成贯穿建筑的风路,使得建筑内单朝向的使用单位借助所述风路而获得穿堂自然通风。本实用新型在保证采光通风前提下显著加大建筑物的进深,具有节地、节能、造价及维护费用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涉及一种设有公共内廊的多层建筑物,尤其涉及具有公共内廊的住宅、公寓、宿舍、办公楼或旅馆的客房部。
【背景技术】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房屋或为了加大建筑之间的间距,往往需要建造大进深的建筑。大进深的建筑还具有单位面积造价和使用管理费用都较低的优势。在夏季,其外墙接受阳光直接照射的面积相对较小因而具有节省空调能耗的优点。大进深建筑平面又往往做成内廊式,内廊的两侧分布着独立使用单位的房间,所述使用单位的入口开设于内廊道上,内廊成为众多独立使用单位的公共交通空间,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将建筑平面划分为更多的独立采光通风面积较小的独立使用单元,每个单元的形状也较合理,不会因为单元的进深和面宽比例过大导致的单元形状狭长。
但是,大进深的内廊建筑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进深大导致的建筑中心部位的内廊及靠近内廊的房间采光和通风较差。另外,走廊空间封闭压抑、景观差。这些对于做成大空间使用的展览、交通或大开间办公等建筑也许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以小空间使用的住宅、宿舍、公寓、客房或公寓式办公,由于其每个独立使用单位的面积较小或其内部被划分成多个独立使用的房间(如住宅),而使得内廊和靠近内廊的房间难以获得自然的采光和通风。
众所周知,每个供人居住和使用的房间一般都要求对外开有外门或外窗,以获得独立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比起人工采光和通风,自然采光和通风不必耗费能源、采光和通风可靠且质量较好、能感受自然、其由于封闭带来的心理压抑较小,另外,对外开的门窗还具有灾害时逃生的功能。所以,在中国《住宅设计规范》中明确要求“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起居室(厅)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中要求“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
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常见的大进深的内廊建筑。当内廊5一侧的独立使用单位1进深达到或超过6米以上时,靠近内廊的部分的自然采光通风就明显变差,当内廊一侧的进深被分割成两间或两间以上房间时(图中如房间2和房间3),则靠近走廊的房间3就无法获得直接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而成为建筑上忌讳的黑房间,严重影响正常使用。这种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不足问题制约了内廊式建筑的应用发展,特别是住宅方面的应用。为了保证基本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内廊式建筑往往采用较小进深,而较小的进深不能达到节地的目的,没有充分发挥出内廊式建筑的优势。
建筑中的独立使用单位1只有单朝向6或7,也使得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借走廊5看见走廊对面朝向7或6的景观来弥补单朝向的缺陷。现有的内廊式建筑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现有的内廊式建筑特别是住宅还有以下缺陷:1、靠外墙面的厨房和卫生间不利于立面造型;2、某些房间如卫生间靠近外墙布置时私密性较差,视线干扰较多,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满足人的需求;3、不便隐藏立管:在立面上难以处理的立管一般有雨水立管、排水立管(包括污水立管)、通气管及管径较小的燃气管、给水管等,这些管如都设置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就像肠子挂满建筑立面,丑陋而恶心,外立面的立管还会截断水平线角、破坏立面和增加施工难度,若想将这些立管藏在建筑中,不仅要占用建筑面积(增加造价)也会造成日后检修更换费时费力、成本增加而且困难;4、现有的内廊式建筑进深小,而较小的进深具有以下缺陷:a、小进深使得建筑长宽比例过大:按照《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6度和7度地震区建筑长宽比应小于等于6,8度和9度区小于等于5,采用较小的进深意味着建筑的长度不能做得较长;b、小进深建筑土地利用率低,而土地资源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对于面积较小的只适合建造一排或一栋建筑的用地,采用小进深只能建造的建筑面积较少,对于容积率受控制的小区采用小进深建筑会使得建筑之间的间距较小,导致视线干扰严重;c、由于进深小使得建筑的高宽比比较大,对结构不利;d、由于进深小,建筑造型上比例不协调,形体瘦弱;e、小进深建筑集合程度低,电梯和楼梯及其他设备的利用率低,建造和使用管理的成本相对都较高,经济效益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采用与内廊连通的双面采光凹槽来改善景观和自然采光通风的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所述建筑物的内廊的一侧的独立使用单位在户门关闭的情况下能进行穿堂通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所述内廊左右两侧交替开设有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采光通风凹槽;所述凹槽指立面上连续多个楼层在同一平面位置凹入两侧外墙面而形成的竖向凹槽,其凹入深度大于口部的宽度,其侧壁上开有门或窗;所述凹槽与内廊之间设有连通口。
更具体地,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6米并小于20米。
更具体地,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所述走廊的两侧各为两个独立销售单位或独立使用单位,所述单位包括独立的居住套型、宿舍房间套型、客房套型和办公单位。
更具体地,所述公共内廊在所述凹槽所在的区段为直线型走廊,各凹槽紧邻公共内廊的区段相互平行。
更具体地,邻接所述内走廊的凹槽区段平面为一长方形,长方形一短边与公共走廊邻接,形成走廊连通口;长方形的另一短边向建筑外部敞开;所述长方形的长边紧邻建筑外墙面。
更具体地,所述公共内廊与凹槽的连通口处设可开启通风的采光窗分隔,或直接向凹槽敞开并在连通口处设有防护栏杆或栏板。
更具体地,所述凹槽的向建筑外部敞开的开口部位或凹槽中部设有连接凹槽两侧外墙的连梁。
更具体地,所述内廊的与所述连通口正对的另一侧面为建筑室内空间或仅借助顶部或前述凹槽通风采光的内天井。
更具体地,邻接所述凹槽的建筑单位是住宅户型,所述住宅户型在所述凹槽侧壁上设有连接客厅、餐厅或户内过道的阳台。
更具体地,所述凹槽与内走廊的邻接面长度小于2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大进深的建筑的内廊获得良好通风和采光;2、内廊更好地的符合消防要求,不需要消防方面的机械通风和采光设备;3、内廊交替地由内廊段、短外廊段、内廊段、另一朝向的短外廊段组成,空间和景观富于变化,创造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内廊;4、内廊式建筑单朝向独立使用单位的人们能够借走廊看见对面朝向的景观来弥补单朝向的景观缺陷;5、为紧邻凹槽的房间带来自然通风和采光;6、为紧邻凹槽的独立使用单位带来穿堂通风;7、美化和丰富立面造型:不利于立面造型的厨房和卫生间外墙面被隐藏在凹槽中,凹槽的开设还增加了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建筑立面上因此增加了许多自然的竖向棱角,建筑造型变得挺拔,对于塔式高层,由于进深增加,建筑整体上的宽度和深度比例相称协调,不会显得过于单薄。建筑的平面上的转折等形体变化会由于有凹槽的过渡变得自然。凹槽还使得在立面上建筑的尺度变小,突出了居住建筑小巧、精致、亲切的立面形象,窄而高的挺拔的形体配上小尺度的凸窗,是当代特别是南方住宅的最重要外形特征,也是重要的买点;8、躲避视线干扰:将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如卫生间靠近凹槽布置,它位置隐蔽,无视线干扰,光线不强,可以有效防止视线干扰,在生理和心理上满足了人的需求;9、躲避风雨侵蚀:在凹槽中的门窗所受的风吹雨打日晒较少,凹槽侧壁的窗更可终年开启,最适合工作繁忙、无时间打理住所、生活随意的上班族;10、躲藏立管:把立面上难以处理的立管如雨水立管、排水立管(包括污水立管)、燃气管、给水管等藏在凹槽中,施工容易,不占用建筑面积,不必另外做包裹装修,日后检修更换方便,不会截断外立面的水平线脚,立面美观,藏在凹槽中的立管受风的影响小所以安全并寿命长,雨水口能设在建筑平面中部的凹槽处而解决大进深建筑平面的排水问题(相当于采用了内排水),因为结构上的原因,凹槽口部一般都会层层或隔层加上联系梁,联系梁的采用也有效地阻挡了视线,将立管隐藏得很好;11、建筑可以采用更大的进深:不设凹槽的住宅的进深一般10左右,而本实用新型的住宅通常做到20左右甚至30米的进深,大进深建筑具有以下优点:a、大进深使得建筑长宽比例不致过大:按照中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6度和7度地震区建筑长宽比应小于等于6,8度和9度区小于等于5,采用较大的进深建筑的长度可以做得较长,可以建造的建筑的长度为现有技术的2~3倍;b、大进深建筑具有显著的节地效果,对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对于面积较小的只适合建造一排或一栋建筑的用地,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比现有技术多建造一倍以上建筑面积,对于容积率受控制的小区可以显著加大建筑之间的间距以改善小区环境和减弱视线干扰,规划部门在规划时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容积率指标;c、使得建筑的高宽比不至于过大,对结构有利的,可以建造的建筑的高度为现有技术的2~3倍;d、建筑造型上比例协调,形体丰满;e、大进深建筑集合程度高,电梯和楼梯及其他设备的利用率高,建造和使用管理的成本都较低,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的具有内廊的建筑物的简化平面图局部。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简化平面图局部。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简化平面图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该建筑物设有公共内廊5,内廊5的两侧设有多个独立使用单位1(一房一厅的户型),所述内廊5左右两侧交替开设有三个采光通风凹槽8;凹槽8在立面上连续多个楼层(包括图示楼层及其下层)在同一位置凹入两侧外墙面9而形成的竖向凹槽8(当然所述同一位置也可以指上下楼层凹槽平面位置部分重叠的情况),其凹入深度大于口部10的宽度,其侧壁8c上开有窗,为紧邻凹槽8的房间3带来自然通风和采光;凹槽8与内廊5之间设有具有窗的连通口12或具有栏杆的连通口15,使得大进深的建筑的内廊5获得良好通风和采光,内廊5即使很长,也能符合消防要求,不需要消防方面的机械通风和采光设备。内廊5交替地由内廊段、短外廊段、内廊段、另一朝向的短外廊段组成,空间和景观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个采光通风凹槽8连通内廊5形成贯通建筑的风路13,风路13为走廊5提供通风,紧邻凹槽8的独立使用单位1借助于风路13获得穿堂通风(风路14)。相邻凹槽8之间的间距为6.2米,大于等于6米并小于20米。相邻凹槽8之间,走廊5的两侧各为两个独立销售单位或独立使用单位1,单位1可以是独立的居住套型、宿舍房间套型、客房套型或办公单位,在本实施例中是一房一厅的居住套型。公共内廊5在四个凹槽8所在的区段为直线型走廊,各凹槽8紧邻公共内廊的区段相互平行。邻接内走廊5的凹槽区段8平面为一长方形,长方形一短边与公共走廊5邻接,形成走廊连通口12、15;长方形的另一短边向建筑外部6或7敞开;所述长方形的长边紧邻建筑外墙面8c。公共内廊5与凹槽8连通处设可开启通风的采光窗12分隔,或直接向凹槽8敞开并在邻接处设有防护栏杆或栏板15。凹槽8的向建筑外部6或7敞开的开口部位设有连接凹槽8两侧外墙的连梁10,连梁10的上方空透并连通其两侧空间一一凹槽8和外部空间6或7;内廊的连通口12或15的正对的另一侧面为借助顶部及凹槽8通风采光的内天井17。另外图中右下角的独立使用单位是一个具有三个卧室18、一个客厅19的住宅套型,凹槽8侧壁上设有连接客厅19的阳台20,这使得右下角的具有三个卧室18的独立使用单位在户门4关闭的情况下也能借助于风路13获得穿堂通风。具有三个卧室18的独立使用单位具有单朝向7,人们能够借连通走廊5的凹槽8看见对面朝向6的景观来弥补单朝向的景观缺陷;各所述凹槽8与内走廊5的邻接面长度为1.4米,小于2米。
请参阅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在于:
在凹槽8中部设有连接凹槽8两侧外墙的楼板作为阳台11,阳台11将凹槽8分成8a和8b两部分,阳台11的上方空透并连通其两侧空间8b和8a。所述内廊5的与所述凹槽8的连通口12或15正对的另一侧面为建筑室内空间3。
内廊的一侧为凹槽、正对的另一侧为室内空间,这样的布局可以使得既解决了大进深建筑内部的通风采光又不使得这一部位的结构过分削弱。所述内廊5左右两侧交替开设有所述采光通风凹槽可以使得在结构不过分削弱的前提下所有的凹槽8和内廊5获得穿透的通风。
本实用新型建筑的建造采用的建造技术可以是目前最普通的技术,如在建筑结构形式上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或砖混等结构形式,这些结构形式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且技术发展得非常完善。

Claims (10)

1、一种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廊左右两侧交替开设有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采光通风凹槽;所述凹槽指立面上连续多个楼层在同一平面位置凹入两侧外墙面而形成的竖向凹槽,其凹入深度大于口部的宽度,其侧壁上开有门或窗;所述凹槽与内廊之间设有连通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6米并小于20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凹槽之间的所述走廊的两侧各为两个独立销售单位或独立使用单位,所述单位包括独立的居住套型、宿舍房间套型、客房套型和办公单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内廊在所述凹槽所在的区段为直线型走廊,各凹槽紧邻公共内廊的区段相互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邻接所述内走廊的凹槽区段平面为一长方形,长方形一短边与公共走廊邻接,形成走廊连通口;长方形的另一短边向建筑外部敞开;所述长方形的长边紧邻建筑外墙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内廊与凹槽连通处设可开启通风的采光窗分隔,或直接向凹槽敞开并在邻接处设有防护栏杆或栏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向建筑外部敞开的开口部位或凹槽中部设有连接凹槽两侧外墙的连梁或楼板,所述连梁或楼板的上方或下方空透并连通其两侧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廊的与所述连通口正对的另一侧面为建筑室内空间或仅借助顶部或前述凹槽通风采光的内天井。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邻接所述凹槽的建筑单位是住宅户型,所述住宅户型在所述凹槽侧壁上设有连接客厅、餐厅或户内过道的阳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凹槽与内走廊的邻接面长度小于2米。
CN 200620015229 2006-10-16 2006-10-16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8207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15229 CN200982078Y (zh) 2006-10-16 2006-10-16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15229 CN200982078Y (zh) 2006-10-16 2006-10-16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82078Y true CN200982078Y (zh) 2007-11-28

Family

ID=38909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1522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82078Y (zh) 2006-10-16 2006-10-16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82078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6694A (zh) * 2016-12-30 2017-11-24 胡振华 商住型通风建筑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6694A (zh) * 2016-12-30 2017-11-24 胡振华 商住型通风建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45051U (zh) 五层三叠独门独户叠加别墅
CN211776085U (zh) 一种日照通透的高层住宅平面布置结构
CN202788032U (zh) 中户型舒适住宅房
CN205134986U (zh) 一梯多户中凹口集合性居住建筑
CN200982078Y (zh)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CN1944917A (zh) 设有公共内廊的建筑物
CN200955263Y (zh) 园林式别墅
CN209228115U (zh) 一种院墅住宅及住宅群组
CN218467225U (zh) 一种环形楼房
CN201169929Y (zh) 高层嵌入采光天井的住宅
CN200978531Y (zh) 一种客厅挑高复式结构房屋
CN2660034Y (zh) 复式单元住宅房
CN200982077Y (zh) 设有通风井的建筑物
CN2885994Y (zh) 采光性、私密性好的蝶形高层住宅
CN200978534Y (zh) 一种双楼梯复式结构房屋
CN2895620Y (zh) 楼梯间居中共享空间垂直采光通风的住宅
CN214065164U (zh) 点式住宅中间套穿堂风通透风管道结构
CN211647459U (zh) 一种南北通透的板塔楼平面布置结构
CN2913518Y (zh) 一种叠层住宅
CN2835442Y (zh) 带大花园的小面积叠加式别墅
CN210316677U (zh) 一种微型别墅单元及联排别墅
CN203213644U (zh) 一种空间层次丰富、免遭楼板噪声影响的住宅楼
CN1944916B (zh) 设有通风井的建筑物
CN201050199Y (zh) 一种新型房屋结构
CN103132713A (zh) 两种复式户型交替布置的住宅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28, Guangdong, Shenzhen, Futian District Bagua two road, China Merchants B home, room 2903

Patentee after: Guo Jianjun

Address before: 518001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Luohu District Baoan South Road No. 2807 coal to home

Patentee before: Guo Jianjun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