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69055Y -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69055Y
CN200969055Y CN 200620035979 CN200620035979U CN200969055Y CN 200969055 Y CN200969055 Y CN 200969055Y CN 200620035979 CN200620035979 CN 200620035979 CN 200620035979 U CN200620035979 U CN 200620035979U CN 200969055 Y CN200969055 Y CN 20096905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pin
diode
triode
a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359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栋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2003597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69055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6905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6905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属于电子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同类设备存在的结构不紧凑、自动化程度不高、停电无法使用或不能自动切换备用电源的问题,设置有温度、湿度、光照传感器,并与三者分别连接有温度控制电路、湿度控制电路、光照控制电路,温度控制电路、湿度控制电路里分别串接有温度程控器、湿度程控器的触发开关,以对两者进行控制,特别是设置了蓄电池及与其连接的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逆变控制电路、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电路检测停电状态,以自动切换蓄电池为整个控制器供电,并与逆变控制电路一起将蓄电池切入逆变器,为加温装置、加湿装置提供交流电源,适用于各种温室植物种养自动调控环境的场合。

Description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于对植物种养环境进行调控的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背景技术
植物种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对温度、湿度、光照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观赏植物的种养中。为了满足植物种养的条件,人们采取了各种办法,温室种养是其中的一种,为实现对温室环境条件的控制,更设置了各种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而一般这些控制器都是相互独立的,设备结构不紧凑,而且并没有配备停电备用电源,或是不能在停电时自动切换备用电源,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较多的人力参与,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调控植物种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存在的结构不紧凑、自动化程度不高、停电无法使用或不能自动切换备用电源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停电时自动切换备用电源,满足停电时还能够调控温度、湿度及自动根据光照情况补光要求的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设置有温度、湿度、光照传感器,并与三者连接有温度控制电路、湿度控制电路、光照控制电路,温度控制电路、湿度控制电路里分别串接有温度程控器的触发开关、湿度程控器的触发开关,这两个触发开关在温度程控器、湿度程控器分别接收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传递来的信号后进行运作,以控制温度控制电路、湿度控制电路,特别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蓄电池及与其连接的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逆变控制电路、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电路检测停电状态,以自动切换蓄电池为整个控制器供电,并与逆变控制电路一起将蓄电池切入逆变器,为加温装置、加湿装置提供交流电源。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包括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温度控制电路,与湿度传感器连接的湿度控制电路,与光照传感器连接的光照控制电路,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还包括蓄电池,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电路包括停电检测电路及受其控制的停电切换开关、逆变控制电路、切换开关,逆变控制电路与逆变器连接,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切换开关连接;还设置有与蓄电池连接的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
为便于表述,将具体电路的电阻、电容、半导体元件进行了序号编名,如称为“第一电阻、第四二二极管、第十三三极管”等,这些元件名称只是为表述的方便,而非对通用术语的改变。并且,所有直流电源,包括经市电电源变换得来的稳压电源、蓄电池、经过稳压管提供的直流电源的负端连接,并称为接地端。
具体而言,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第二电阻R2组成的第一取样电路,依次串联的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阻R4组成的第二取样电路,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R5、第三二极管D3、第六电阻R6组成的第三取样电路,第一取样电路、第二取样电路、第三取样电路并联在市电经整流、滤波、稳压后的24V稳压电源两端,其中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接稳压电源正端,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端;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蓄电池切换电路,主要由电源光耦开关IC1、电源切换三极管BG1和电源切换继电器J1组成;电源光耦开关IC1的发光二极管正端与第八电阻R8一端连接,集电极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电源切换三极管BG1的基极连接,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并接后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蓄电池正极连接,电源切换三极管BG1的集电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正端、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与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另一端并接后,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端与蓄电池正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另一端并接后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端与上述24V稳压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端引出为第一电源VC-1的正端,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的并接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的负端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的正端与接地端连接;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稳压电路,主要由依次串联的第一稳压块WY1和第二稳压块WY2组成,第一稳压块WY1输出端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块WY2输出端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稳压块WY2的输出端引出为第二电源VC-2的正端;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与逆变控制电路连接的温度湿度控制电路,主要由切换光耦开关IC15、与门IC2、第七三极管BG7组成,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二极管负端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端,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二极管正端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温度控制电路和湿度控制电路连接,并和与门IC2的一个输入端连接,与门IC2的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与接地端连接,与门IC2的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端连接,与门IC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七三极管BG7的基极连接,第七三极管BG7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七三极管BG7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VC-1之间并联有延时电容C10、第八二极管D8和第三继电器J3的线圈,第八二极管D8的正端接第七三极管BG7的集电极,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
所述逆变控制电路主要由第六三极管BG6、第二继电器J2组成,第六三极管BG6的基极与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发射极连接,第六三极管BG6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VC-1的正端之间并联有第七二极管D7、第二继电器J2的线圈,第七二极管D7的负端接第一电源VC-1的正端,第二继电器J2的常开触点接入逆变器的启动电路。
所述温度控制电路主要由温控RS触发器IC3、温控延时集成块IC5、温控光耦开关IC7、温控可控硅BCR3组成,温控延时集成块IC5为定时器4541;
温控RS触发器IC3的一个输入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静触点一J温1连接;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静触点二J温2连接;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与接地端连接;
温控RS触发器IC3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第三三极管BG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BG3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三三极管BG3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八电阻R18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第8引脚连接,并与温控光耦开关IC7的二极管的正端连接,该二极管的负端通过温控发光二极管LED1与接地端连接,温控光耦开关IC7的集电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连接,并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七电容C7与逆变器接口P4的3脚连接,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第六电容C6与逆变器接口P4的1脚连接,逆变器接口P4的1脚、3脚分别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两个静触点连接,逆变器接口P4的2脚、3脚与市电电源连接;
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四电阻R24的连接端,与湿度控制电路的湿控可控硅BCR2连接;与第五电容C5、第二十二电阻R22依次连接后,再与加温器一端连接,加温器另一端与逆变器接口P4的2脚连接;与加温器连接端之间还连接有温控可控硅BCR3,温控可控硅BCR3的控制端与温控光耦开关IC7的发射极连接;
温控RS触发器IC3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与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第一电源VC-1正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四继电器J4的线圈,第二三极管BG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J4-2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2脚、13脚、14脚连接,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8脚、9脚、10脚与5脚、6脚、7脚连接,并与接地端连接,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脚与3脚之间连接有串联的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的连接端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2脚之间连接有第四电容C4,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4脚接第九二极管D9的正端,第九二极管D9的负端与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连接端相连。
所述湿度控制电路主要由湿控RS触发器IC4、湿控延时集成块IC6、湿控光耦开关IC8、湿控可控硅BCR2组成,湿控延时集成块IC6为定时器4541;
湿控RS触发器IC4的一个输入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静触点一J湿1连接;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静触点二J湿2连接;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动触点与接地端连接;
湿控RS触发器IC4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七电阻R27与第五三极管BG5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BG5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五三极管BG5的集电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第8引脚连接,并与湿控光耦开关IC8的二极管的正端连接,该二极管的负端通过湿控发光二极管LED2与接地端连接,湿控光耦开关IC8的集电极通过第三十二电阻R32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连接,其连接端通过串联的第九电容C9、第三十三电阻R33与加湿器连接,与加湿器连接端之间还并接有湿控可控硅BCR2,湿控可控硅BCR2的控制端与湿控光耦开关IC8的发射极连接;
湿控RS触发器IC4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28与第四三极管BG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BG4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第四三极管BG4的发射极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4脚、13脚、12脚连接,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8脚、9脚、10脚与5脚、6脚、7脚连接,并与接地端连接,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脚与3脚之间连接有串联的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的连接端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2脚之间连接有第八电容C8,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4脚接第十二极管D10的正端,第十二极管D10的负端与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连接端相连。
所述光照传感器是光敏三极管VT,光照控制电路主要由第九三极管BG9、触发集成块IC9、运放集成块IC10、光控光耦开关IC11、光控可控硅BCR1组成,触发集成块IC9为NE555;
光敏三极管VT的集电极与导通电位器W4的一端和滑动端连接,并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导通电位器W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
光敏三极管VT的发射极与接地端并联有第三十四电阻R34和第十一电容C11,该发射极通过第三十五电阻R35与第九三极管BG9的基极连接,第九三极管BG9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九三极管BG9的集电极与触发集成块IC9的2脚、6脚连接,并通过第三十六电阻R36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第二电源VC-2正端与触发集成块IC9的4脚连接,触发集成块IC9的8脚接第二电源VC-2正端,而其1脚与接地端连接,其5脚通过第十二电容C12与接地端连接,其3脚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正电源端连接,并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九电阻R39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运放集成块IC10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与导通电位器W4的滑动端连接,并通过第四十电阻R40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输出端连接,运放集成块IC10的负电源端与接地端连接;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九电阻R39的连接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三集成块IC13和电位器W3,第十三集成块IC13的控制端与电位器W3的滑动端连接;
运放集成块IC10的输出端通过第四十一电阻R41与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二极管正端连接,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二极管负端与光控发光二极管LED3正端连接,光控发光二极管LED3负端与接地端连接;
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二电阻R42与光控可控硅BCR1的一端、市电连接,光控可控硅BCR1的另一端与补光器连接,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发射极与光控可控硅BCR1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主要由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第十三极管BG10、第十一三极管BG11、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第十三三极管BG13、第五继电器J5、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第十二三极管BG12组成,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是NE555;
蓄电池V0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相互串联的第四十三电阻R43和第一电位器W1、相互串联的第四十四电阻R44和第二电位器W2,第一电位器W1、第二电位器W2的滑动端都与接地端连接;
第四十三电阻R43、第一电位器W1的连接端与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基准端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五电阻R45,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阴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四十六电阻R46,并与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的负端连接,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阳极与接地端连接;
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的正端与第十三极管BG10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四十八电阻R48,第十三极管BG10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电阻R50,并与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基极连接;
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一电阻R51,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二电阻R52,并与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6脚连接;
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6脚通过第十三电容C13与接地端连接;
在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脚、6脚的并接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二电阻R52,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8脚、1脚分别接第二电源VC-2正端和接地端,5脚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十四电容C14,4脚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三电阻R53,3脚与第十三三极管BG13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五电阻R55;
第十三三极管BG13的发射极接第二电源VC-2正端,集电极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五继电器J5的线圈,第十一二极管D11的正端与接地端连接,第五继电器J5的常开触点与蓄电池充电器连接;
第四十四电阻R44、第二电位器W2的连接端与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七电阻R47,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阴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九电阻R49,并与第三稳压二极管DZ3的负端连接,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阳极与接地端连接;
第三稳压二极管DZ3的正端与第十二三极管BG12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五十四电阻R54,第十二三极管BG12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三电阻R53,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
所述湿度传感器单独供电,可以是经第二稳压块的输出端再加稳压块形成单独供电回路,也可以是经第一稳压块的输出端再加稳压块形成的单独供电回路,还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单独供电的稳压块与第一稳压块、第二稳压块之间再加装耦合变压器进行隔离,减少干扰。
所述加温器是依次连接的燃气热水器、水泵、风机盘管构成;所述加湿器是超声波雾化器。
还设置有超温报警电路,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源VC-1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的第十二二极管D12和第四继电器J4的线圈,以及串联在第一电源VC-1正端与第四继电器J4线圈之间的温度程控器的超温触点K0,以及在市电电源与报警处理装置之间的第四继电器J4的常开触点J4-1;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两端与补风装置并联。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温度、湿度、光照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光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别传递给温度程控器、湿度程控器、光照控制电路,由温度程控器、湿度程控器根据环境温度、湿度进行控制温度控制电路、湿度控制电路的工作,自动启动加温器、加湿器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调控,光照控制电路根据光照传感器传递的信号进行补光调控,而且设置的停电检测电路检测停电状态,自动将备用的蓄电池切入控制器,并自动将蓄电池切入逆变器,逆变出交流电供加温器、加湿器,以确保停电时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调控,再则设置的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可以在蓄电池电压偏低时,自动切入充电电路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保证停电时的使用。
可见,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一套装置就实现了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具有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停电时自动切换备用电源,满足停电时还能够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不足时自动补光要求的优点,可适用于各种温室植物种养的场合,特别适用于兰草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品种种养条件的自动调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切换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温度控制电路和湿度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照控制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电压检测和充电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超温报警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包括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温度控制电路,与湿度传感器连接的湿度控制电路,与光照传感器连接的光照控制电路,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还包括蓄电池,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电源切换电路;电源切换电路包括停电检测电路及受其控制的停电切换开关、逆变控制电路、切换开关,逆变控制电路与逆变器连接,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切换开关连接;还设置有与蓄电池连接的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
如图2所示,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第二电阻R2组成的第一取样电路,依次串联的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阻R4组成的第二取样电路,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R5、第三二极管D3、第六电阻R6组成的第三取样电路,第一取样电路、第二取样电路、第三取样电路并联在市电经整流、滤波、稳压后的24V稳压电源两端,其中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接稳压电源正端,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端;
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蓄电池切换电路,主要由电源光耦开关IC1、电源切换三极管BG1和电源切换继电器J1组成;电源光耦开关IC1为4N25,其发光二极管正端与第八电阻R8一端连接,集电极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电源切换三极管BG1的基极连接,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并接后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蓄电池正极连接,电源切换三极管BG1的集电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正端、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与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另一端并接后,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端与蓄电池正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另一端并接后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端与上述24V稳压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端引出为第一电源VC-1的正端,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的并接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的负端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的正端与接地端连接;
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稳压电路,主要由依次串联的第一稳压块WY1(7818三端稳压块)和第二稳压块(7812三端稳压块)WY2组成,第一稳压块WY1输出端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块WY2输出端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稳压块WY2的输出端引出为第二电源VC-2的正端;
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与逆变控制电路连接的温度湿度控制电路,主要由切换光耦开关IC15(为4N25)、与门IC2(为集成块4081的一个与门)、第七三极管BG7组成,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二极管负端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端,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二极管正端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温度控制电路和湿度控制电路连接,并和与门IC2的一个输入端连接,与门IC2的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与接地端连接,与门IC2的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端连接,与门IC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七三极管BG7的基极连接,第七三极管BG7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七三极管BG7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VC-1之间并联有延时电容C10、第八二极管D8和第三继电器J3的线圈,第八二极管D8的正端接第七三极管BG7的集电极,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
逆变控制电路主要由第六三极管BG6、第二继电器J2组成,第六三极管BG6的基极与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发射极连接,第六三极管BG6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VC-1的正端之间并联有第七二极管D7、第二继电器J2的线圈,第七二极管D7的负端接第一电源VC-1的正端,第二继电器J2的常开触点接入逆变器的启动电路。
如图3所示,温度控制电路主要由温控RS触发器IC3(为集成块4011)、温控延时集成块IC5、温控光耦开关IC7、温控可控硅BCR3组成,温控延时集成块IC5为定时器4541;
温控RS触发器IC3的一个输入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静触点一J温1连接;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静触点二J温2连接;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与接地端连接;
温控RS触发器IC3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第三三极管BG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BG3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三三极管BG3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八电阻R18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第8引脚连接,并与温控光耦开关IC7的二极管的正端连接,该二极管的负端通过温控发光二极管LED1与接地端连接,温控光耦开关IC7的集电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连接,并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七电容C7与逆变器接口P4的3脚连接,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第六电容C6与逆变器接口P4的1脚连接,逆变器接口P4的1脚、3脚分别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两个静触点连接,逆变器接口P4的2脚、3脚与市电电源连接;
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四电阻R24的连接端,与湿度控制电路的湿控可控硅BCR2连接;与第五电容C5、第二十二电阻R22依次连接后,再与加温器一端连接,加温器另一端与逆变器接口P4的2脚连接;与加温器连接端之间还连接有温控可控硅BCR3,温控可控硅BCR3的控制端与温控光耦开关IC7的发射极连接;
温控RS触发器IC3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与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第一电源VC-1正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四继电器J4的线圈,第二三极管BG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J4-2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2脚、13脚、14脚连接,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8脚、9脚、10脚与5脚、6脚、7脚连接,并与接地端连接,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脚与3脚之间连接有串联的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的连接端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2脚之间连接有第四电容C4,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4脚接第九二极管D9的正端,第九二极管D9的负端与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连接端相连。
如图3所示,湿度控制电路主要由湿控RS触发器IC4、湿控延时集成块IC6、湿控光耦开关IC8、湿控可控硅BCR2组成,湿控延时集成块IC6为定时器4541;
湿控RS触发器IC4的一个输入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静触点一J湿1连接;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静触点二J湿2连接;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动触点与接地端连接;
湿控RS触发器IC4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七电阻R27与第五三极管BG5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BG5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五三极管BG5的集电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8引脚连接,并与湿控光耦开关IC8的二极管的正端连接,该二极管的负端通过湿控发光二极管LED2与接地端连接,湿控光耦开关IC8的集电极通过第三十二电阻R32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连接,其连接端通过串联的第九电容C9、第三十三电阻R33与加湿器连接,与加湿器连接端之间还并接有湿控可控硅BCR2,湿控可控硅BCR2的控制端与湿控光耦开关IC8的发射极连接;
湿控RS触发器IC4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28与第四三极管BG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BG4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第四三极管BG4的发射极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4脚、13脚、12脚连接,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8脚、9脚、10脚与5脚、6脚、7脚连接,并与接地端连接,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脚与3脚之间连接有串联的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的连接端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2脚之间连接有第八电容C8,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4脚接第十二极管D10的正端,第十二极管D10的负端与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连接端相连。
如图4所示,光照传感器为光敏三极管VT,光照控制电路主要由第九三极管BG9、触发集成块IC9、运放集成块IC10、光控光耦开关IC11、光控可控硅BCR1组成,触发集成块IC9为NE555;
光敏三极管VT的集电极与导通电位器W4的一端和滑动端连接,并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导通电位器W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
光敏三极管VT的发射极与接地端并联有第三十四电阻R34和第十一电容C11,该发射极通过第三十五电阻R35与第九三极管BG9的基极连接,第九三极管BG9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九三极管BG9的集电极与触发集成块IC9的2脚、6脚连接,并通过第三十六电阻R36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第二电源VC-2正端与触发集成块IC9的4脚连接,触发集成块IC9的8脚接第二电源VC-2正端,而其1脚与接地端连接,其5脚通过第十二电容C12与接地端连接,其3脚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正电源端连接,并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九电阻R39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运放集成块IC10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与导通电位器W4的滑动端连接,并通过第四十电阻R40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输出端连接,运放集成块IC10的负电源端与接地端连接;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九电阻R39的连接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三集成块IC13和电位器W3,第十三集成块IC13的控制端与电位器W3的滑动端连接;
运放集成块IC10的输出端通过第四十一电阻R41与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二极管正端连接,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二极管负端与光控发光二极管LED3正端连接,光控发光二极管LED3负端与接地端连接;
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二电阻R42与光控可控硅BCR1的一端、市电连接,光控可控硅BCR1的另一端与补光器连接,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发射极与光控可控硅BCR1的控制端连接。
如图5所示,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主要由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第十三极管BG10、第十一三极管BG11、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第十三三极管BG13、第五继电器J5、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第十二三极管BG12组成,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是NE555;
蓄电池V0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相互串联的第四十三电阻R43和第一电位器W1、相互串联的第四十四电阻R44和第二电位器W2,第一电位器W1、第二电位器W2的滑动端都与接地端连接;
第四十三电阻R43、第一电位器W1的连接端与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基准端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五电阻R45,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阴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四十六电阻R46,并与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的负端连接,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阳极与接地端连接;
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的正端与第十三极管BG10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四十八电阻R48,第十三极管BG10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电阻R50,并与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基极连接;
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一电阻R51,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二电阻R52,并与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6脚连接;
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6脚通过第十三电容C13与接地端连接;
在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脚、6脚的并接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二电阻R52,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8脚、1脚分别接第二电源VC-2正端和接地端,5脚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十四电容C14,4脚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三电阻R53,3脚与第十三三极管BG13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五电阻R55;
第十三三极管BG13的发射极接第二电源VC-2正端,集电极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五继电器J5的线圈,第十一二极管D11的正端与接地端连接,第五继电器J5的常开触点与蓄电池充电器连接;
第四十四电阻R44、第二电位器W2的连接端与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七电阻R47,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阴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九电阻R49,并与第三稳压二极管DZ3的负端连接,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阳极与接地端连接;
第三稳压二极管DZ3的正端与第十二三极管BG12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五十四电阻R54,第十二三极管BG12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三电阻R53,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
上述的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第十三集成块IC13、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是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集成块TL431。
湿度传感器的电源由第二电源VC-2经耦合变压器隔离,将12V电压转变成5V电压,与整机电源隔离,单独供湿度传感器使用,以避免干扰。
补光器是照明灯;加温器是依次连接的燃气热水器、水泵、风机盘管构成;加湿器是超声波雾化器。
如图6所示,还设置有超温报警电路,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源VC-1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的第十二二极管D12和第四继电器J4的线圈,以及串联在第一电源VC-1正端与第四继电器J4线圈之间的温度程控器的超温触点K0,以及在市电电源与报警处理装置之间的第四继电器J4的常开触点J4-1;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两端与补风装置并联。补风装置是直流风扇。
图2中的B点与图3中的B点连接。
本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是:
1、可分时段控制温度、湿度:可将全天24小时分成14个不同的温度段进行控制,每段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由使用者根据需要在温度程控器上进行设置,以满足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间对温度的不同要求。设置完成后,可按天自动循环工作。
湿度的控制也可如此,在湿度程控器上进行设置。
2、市电电源与蓄电池之间的切换过程
当有市电电源时,如图2所示,220V交流电源经稳压输出24V稳压电源,经第一稳压块WY1和第二稳压块WY2向整机提供12V直流电源。同时,由于第六电阻R6的阻值远大于第五电阻R5,故电源光耦开关IC1的二极管负端电压略低于24V,而其正端上的电压被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稳压在21V,则电源光耦开关IC1不导通,第一三极管BG1截止,第一继电器J1线圈无电,其常开触点开启,蓄电池的供电通路断开,蓄电池不会向整机供电。
当市电停电时,24V稳压电源输出为0,第六电阻R6上的电压也为0,因电源光耦开关IC1的二极管正端经第八电阻R8接至21V,因此,电源光耦开关IC1导通,第一三极管BG1导通,第一继电器J1线圈得电,常开触点闭合,蓄电池经第五二极管D5、第一继电器J1的触点回到第一稳压块WY1的输入端,向整机供电。
当市电停电后,原用于给植物吹风的电扇也将停转,这时,并接在第一继电器J1的线圈两端的直流风扇作为补风装置接通电源,风扇转动,继续给植物吹风,特别适用于兰花这种对于空气流动要求较高的植物。
3、停电与逆变之间的切换过程
当有市电时,如图2所示,24V稳压电源经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分压,使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二极管负端获得12V直流电压,切换光耦开关IC15截止,第六三极管BG6截止,第二继电器J2的线圈失电,逆变器不会被启动。
当市电停电时,24V稳压电源为0,切换光耦开关IC15二极管负端电压为0,则切换光耦开关IC15作好了导通准备,一旦其二极管正端电压足够,则会导通,随即第六三极管BG6导通,第二继电器J2的线圈得电,逆变器启动,将蓄电池电压逆变为220V交流电压供加温器、加湿器使用。而切换光耦开关IC15二极管正端电压值取决于温度控制电路、湿度控制电路根据温度程控器、湿度程控器的控制状态。
4、加温控制过程
如图3所示,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温是温度程控器的输出端口。当有市电时,24V稳压电源经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分压,加至与门IC2的一个输入端,使该端获得12V电压,作好输出的准备(因切换光耦开关IC15二极管负端为高电平而处于截止状态)。此时,如遇温度低于需要的温度时,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动触点倒向左边的静触点二J温2,则温控RS触发器IC3与第十七电阻R17连接端输出为高电平,第二三极管BG2导通,第二电源VC-2向温控延时电路IC5供电,同时,第二电源VC-2经第九二极管D9至与门IC2的另一个输入端,其输出端输出为高电平,第七三极管BG7导通,第三继电器J3的线圈得电吸合,表示在图3右上角的J3触点倒向右边,220V市电经J3的触点通向温控可控硅BCR3(同时通向湿控可控硅BCR2),使其作好准备。由于第二电源VC-2经第二三极管BG2向温控延时集成块IC5供电时,因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组成一个延时电路,需要经5秒延时才能由其8脚输出高电平,故5秒后其8脚输出的高电平才能使温控光耦开关IC7导通,(温控发光二极管LED1点亮指示加温),温控可控硅BCR3才能被触发导通,插座P1输出220V电压,加温器开始工作(水泵开始输送热水至风机盘管向温室内散热)。当温度升高至设定的温度时,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动触点倒向右边的静触点一J温1,温控RS触发器IC3的输出端使第二三极管BG2截止,温控延时集成块IC5因无电而无输出,温控光耦开关IC7截止,P1无输出。同时,由于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动触点倒向右边的静触点一J温1,第三三极管BG3导通,确保温控光耦开关IC7截止,P1无输出。
为了保护第三继电器J3的触点,除了图3中的消火花电路C6、R23、C7、R24之外,图2电路中还设置了一个C10。当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温的动触点倒向右边的静触点一J温1时,BG2截止后,除温控可控硅BCR3立即截止外,BG7也立即截止,J3立即失电释放,于是可能会产生放电火花,使触点受损。由于有大电解电容C10的作用,使得J3会延迟失电释放,于是J3的触点进一步得到保护。
5、加湿控制过程
加湿控制与加温控制过程的工作原理一样。
6、停电逆变过程
市电停电时,24V稳压电源为0,与门IC2被封住,输出端无输出电压,BG7截止,J3处于失电释放状态。同上原理,切换光耦开关IC15也处于待命工作状态。以加温为例,此时如果温度程控器输出加温信号(J倒向左边的动触点J温2),第二电源VC-2则经BG2、D9加至切换光耦开关IC15二极管的正端,于是,IC15导通,BG6导通,J2吸合,启动逆变器逆变供电。逆变出的220V交流电,经P4的1脚、J3触点加至BCR3,供加温使用。如温度程控器未输出加温信号,则不会启动逆变,使蓄电池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容量。加湿情况与此相同。
7、补光控制过程
光敏三极管VT在光线较暗时,阻值大,光线较强时,阻值小。
如图4所示,早晨,阳光出现,VT阻值较小,调整W4使BG9刚好导通。由于BG9导通,其集电极电压为0,故IC9的2、6脚电位也为0,其3脚输出高电平,IC10的8脚因此得电开始工作。此时,调整W3,使作为电压比较器的IC10的反相输入端电压低于同相输入端,则其输出为高电平,IC11导通(LED3点亮为补光指示)、BCR1被触发也导通,作为补光器的灯泡被点亮,补光开始。当光线逐渐增加时,VT阻值减小,IC10的同相输入端电压下降,当温室内光线达一定程度时,IC10同相输入端电压下降至小于其反相输入端的电压时,输出端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于是,IC11、BCR1均截止,灯泡熄灭,停止补光。
傍晚,由于光线变暗,VT阻值增大,故BG9基极获得的电流减小。当基极电流减小至其截止电流时,BG9就会截止,IC9的3脚因2、6脚为高电平而变为低电平,IC10因无电停止工作,则灯泡不会亮,维持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
8、充电控制过程
如图5所示,该电路是一个窗口电压电路。蓄电池V0输出的电压第一路经R43、W1、R45加至IC12的基准端,第二路经R44、W2、R47加至IC16的基准端。当蓄电池电压降至25V时,第一路调整W1,使IC12阴极输出高电位,于是DZ2导通,BG10导通,BG11截止,VC-2经R51、R52分压,使IC14的2、6脚获得VC-2电压值1/2的电压;第二路调整W2,使IC16的阴极输出高电位,于是,DZ3导通,BG12导通,IC14的4脚为0,IC14被复位,其3脚输出低电位,BG13导通,J5吸合,充电开始。
当蓄电池电压超过25V时,IC16的阴极输出约为2.0V,DZ3不通,BG12截止,IC14的4脚变为高电位。由于IC14的2、6脚已获得VC-2电压值1/2的电压,其3脚输出仍保持低电位,BG13仍导通,J5仍吸合,继续充电。
当蓄电池充至28V时,IC12的阴极输出约为2.0V,DZ2不通,BG10截止,BG11导通,Ic14的2、6脚为0,其3脚输出高电位,BG13截止,J5失电释放,停止充电。
9、超温报警保护过程
如图6所示,K0触点为温度程控器的超温接通触点。当加温温度升高至报警温度(此温度可由使用者在温度程控器上进行设置)时,K0触点接通,于是J4得电吸合,J4-1接通,P3输出220V接通报警处理装置,如降温设备(风扇、冷水等)、声光报警器等。同时,图3中的J4-2、J4-3被断开,确保报警出现时P1无输出,LED1也不会亮。
当温度降至安全温度时,K0触点又会断开,控制器又可进行正常工作。

Claims (10)

1、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包括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温度控制电路,与湿度传感器连接的湿度控制电路,与光照传感器连接的光照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还包括蓄电池,以及与蓄电池连接的电源切换电路;
电源切换电路包括停电检测电路及受其控制的停电切换开关、逆变控制电路、切换开关,逆变控制电路与逆变器连接,逆变器的输出端与切换开关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与蓄电池连接的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第二电阻(R2)组成的第一取样电路,依次串联的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阻(R4)组成的第二取样电路,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R5)、第三二极管(D3)、第六电阻(R6)组成的第三取样电路,第一取样电路、第二取样电路、第三取样电路并联在市电经整流、滤波、稳压后的24V稳压电源两端,其中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接稳压电源正端,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端;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蓄电池切换电路,主要由电源光耦开关(IC1)、电源切换三极管(BG1)和电源切换继电器(J1)组成;电源光耦开关(IC1)的发光二极管正端与第八电阻(R8)一端连接,集电极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电源切换三极管(BG1)的基极连接,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并接后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蓄电池正极连接,电源切换三极管(BG1)的集电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正端、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端与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另一端并接后,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端与蓄电池正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另一端并接后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端与上述24V稳压电源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端引出为第一电源(VC-1)的正端,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的并接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的负端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Z1)的正端与接地端连接;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稳压电路,主要由依次串联的第一稳压块(WY1)和第二稳压块(WY2)组成,第一稳压块(WY1)输出端并接有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块(WY2)输出端并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稳压块(WY2)的输出端引出为第二电源(VC-2)的正端;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还包括与逆变控制电路连接的温度湿度控制电路,主要由切换光耦开关(IC15)、与门(IC2)、第七三极管(BG7)组成,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二极管负端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端,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二极管正端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温度控制电路和湿度控制电路连接,并和与门(IC2)的一个输入端连接,与门(IC2)的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与接地端连接,与门(IC2)的另一个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端连接,与门(IC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七三极管(BG7)的基极连接,第七三极管(BG7)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七三极管(BG7)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VC-1)之间并联有延时电容(C10)、第八二极管(D8)和第三继电器(J3)的线圈,第八二极管(D8)的正端接第七三极管(BG7)的集电极,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
所述逆变控制电路主要由第六三极管(BG6)、第二继电器(J2)组成,第六三极管(BG6)的基极与切换光耦开关(IC15)的发射极连接,第六三极管(BG6)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源(VC-1)的正端之间并联有第七二极管(D7)、第二继电器(J2)的线圈,第七二极管(D7)的负端接第一电源(VC-1)的正端,第二继电器(J2)的常开触点接入逆变器的启动电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控制电路主要由温控RS触发器(IC3)、温控延时集成块(IC5)、温控光耦开关(IC7)、温控可控硅(BCR3)组成,温控延时集成块(IC5)为定时器4541;
温控RS触发器(IC3)的一个输入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并且该端与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静触点一(J温1)连接;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的静触点二(J温2)连接;温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与接地端连接;
温控RS触发器(IC3)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第三三极管(BG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BG3)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三三极管(BG3)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八电阻(R18)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第8引脚连接,并与温控光耦开关(IC7)的二极管的正端连接,该二极管的负端通过温控发光二极管(LED1)与接地端连接,温控光耦开关(IC7)的集电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连接,并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七电容(C7)与逆变器接口(P4)的3脚连接,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第六电容(C6)与逆变器接口(P4)的1脚连接,逆变器接口(P4)的1脚、3脚分别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两个静触点连接,逆变器接口(P4)的2脚、3脚与市电电源连接;
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四电阻(R24)的连接端,与湿度控制电路的湿控可控硅(BCR2)连接;与第五电容(C5)、第二十二电阻(R22)依次连接后,再与加温器一端连接,加温器另一端与逆变器接口(P4)的2脚连接;与加温器连接端之间还连接有温控可控硅(BCR3),温控可控硅(BCR3)的控制端与温控光耦开关(IC7)的发射极连接;
温控RS触发器(IC3)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与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BG2)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第一电源(VC-1)正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四继电器(J4)的线圈,第二三极管(BG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J4-2)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2脚、13脚、14脚连接,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8脚、9脚、10脚与5脚、6脚、7脚连接,并与接地端连接,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脚与3脚之间连接有串联的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的连接端与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2脚之间连接有第四电容(C4),温控延时集成块(IC5)的14脚接第九二极管(D9)的正端,第九二极管(D9)的负端与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连接端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度控制电路主要由湿控RS触发器(IC4)、湿控延时集成块(IC6)、湿控光耦开关(IC8)、湿控可控硅(BCR2)组成,湿控延时集成块(IC6)为定时器4541;
湿控RS触发器(IC4)的一个输入端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静触点一(J湿1)连接;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该端与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静触点二(J湿2)连接;湿度程控器的单刀双掷开关(J湿)的动触点与接地端连接;
湿控RS触发器(IC4)的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七电阻(R27)与第五三极管(BG5)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BG5)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五三极管(BG5)的集电极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第8引脚连接,并与湿控光耦开关(IC8)的二极管的正端连接,该二极管的负端通过湿控发光二极管(LED2)与接地端连接,湿控光耦开关(IC8)的集电极通过第三十二电阻(R32)与第三继电器(J3)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点连接,其连接端通过串联的第九电容(C9)、第三十三电阻(R33)与加湿器连接,与加湿器连接端之间还并接有湿控可控硅(BCR2),湿控可控硅(BCR2)的控制端与湿控光耦开关(IC8)的发射极连接;
湿控RS触发器(IC4)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28)与第四三极管(BG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BG4)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的正端连接,第四三极管(BG4)的发射极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4脚、13脚、12脚连接,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8脚、9脚、10脚与5脚、6脚、7脚连接,并与接地端连接,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脚与3脚之间连接有串联的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的连接端与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2脚之间连接有第八电容(C8),湿控延时集成块(IC6)的14脚接第十二极管(D10)的正端,第十二极管(D10)的负端与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连接端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照传感器是光敏三极管(VT),光照控制电路主要由第九三极管(BG9)、触发集成块(IC9)、运放集成块(IC10)、光控光耦开关(IC11)、光控可控硅(BCR1)组成,触发集成块(IC9)为NE555;
光敏三极管(VT)的集电极与导通电位器(W4)的一端和滑动端连接,并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导通电位器(W4)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
光敏三极管(VT)的发射极与接地端并联有第三十四电阻(R34)和第十一电容(C11),该发射极通过第三十五电阻(R35)与第九三极管(BG9)的基极连接,第九三极管(BG9)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第九三极管(BG9)的集电极与触发集成块(IC9)的2脚、6脚连接,并通过第三十六电阻(R36)与第二电源(VC-2)正端连接,第二电源(VC-2)正端与触发集成块(IC9)的4脚连接,触发集成块(IC9)的8脚接第二电源(VC-2)正端,而其1脚与接地端连接,其5脚通过第十二电容(C12)与接地端连接,其3脚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正电源端连接,并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九电阻(R39)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运放集成块(IC10)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与导通电位器(W4)的滑动端连接,并通过第四十电阻(R40)与运放集成块(IC10)的输出端连接,运放集成块(IC10)的负电源端与接地端连接;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九电阻(R39)的连接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三集成块(IC13)和电位器(W3),第十三集成块(IC13)的控制端与电位器(W3)的滑动端连接;
运放集成块(IC10)的输出端通过第四十一电阻(R41)与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二极管正端连接,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二极管负端与光控发光二极管(LED3)正端连接,光控发光二极管(LED3)负端与接地端连接;
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二电阻(R42)与光控可控硅(BCR1)的一端、市电连接,光控可控硅(BCR1)的另一端与补光器连接,光控光耦开关(IC11)的发射极与光控可控硅(BCR1)的控制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或4或5或6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电压检测与充电控制电路主要由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第十三极管(BG10)、第十一三极管(BG11)、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第十三三极管(BG13)、第五继电器(J5)、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第十二三极管(BG12)组成,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是NE555;
蓄电池(V0)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相互串联的第四十三电阻(R43)和第一电位器(W1)、相互串联的第四十四电阻(R44)和第二电位器(W2),第一电位器(W1)、第二电位器(W2)的滑动端都与接地端连接;
第四十三电阻(R43)、第一电位器(W1)的连接端与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基准端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五电阻(R45),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阴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四十六电阻(R46),并与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的负端连接,第一电压检测块(IC12)的阳极与接地端连接;
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的正端与第十三极管(BG10)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四十八电阻(R48),第十三极管(BG10)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电阻(R50),并与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基极连接;
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一电阻(R51),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二电阻(R52),并与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6脚连接;
第十一三极管(BG11)的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6脚通过第十三电容(C13)与接地端连接;
在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2脚、6脚的并接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二电阻(R52),充电触发集成块(IC14)的8脚、1脚分别接第二电源(VC-2)正端和接地端,5脚与接地端之间连接有第十四电容(C14),4脚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三电阻(R53),3脚与第十三三极管(BG13)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五电阻(R55);
第十三三极管(BG13)的发射极接第二电源(VC-2)正端,集电极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五继电器(J5)的线圈,第十一二极管(D11)的正端与接地端连接,第五继电器(J5)的常开触点与蓄电池充电器连接;
第四十四电阻(R44)、第二电位器(W2)的连接端与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七电阻(R47),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阴极与第二电源(VC-2)之间连接有第四十九电阻(R49),并与第三稳压二极管(DZ3)的负端连接,第二电压检测块(IC16)的阳极与接地端连接;
第三稳压二极管(DZ3)的正端与第十二三极管(BG12)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五十四电阻(R54),第十二三极管(BG12)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源(VC-2)正端之间连接有第五十三电阻(R53),发射极与接地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单独供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器是照明灯;所述加温器是依次连接的燃气热水器、水泵、风机盘管构成;所述加湿器是超声波雾化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超温报警电路,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源(VC-1)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的第十二二极管(D12)和第四继电器(J4)的线圈,以及串联在第一电源(VC-1)正端与第四继电器(J4)线圈之间的温度程控器的超温触点(K0),以及在市电电源与报警处理装置之间的第四继电器(J4)的常开触点(J4-1);电源切换继电器(J1)的线圈两端与补风装置并联。
CN 200620035979 2006-10-24 2006-10-24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69055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35979 CN200969055Y (zh) 2006-10-24 2006-10-24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35979 CN200969055Y (zh) 2006-10-24 2006-10-24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69055Y true CN200969055Y (zh) 2007-10-31

Family

ID=38968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3597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69055Y (zh) 2006-10-24 2006-10-24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69055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5256B (zh) * 2008-09-29 2012-09-0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102751700A (zh) * 2012-06-28 2012-10-24 惠州市德赛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过温保护电路
CN103715753A (zh) * 2013-12-27 2014-04-09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光伏温室温度调节系统
CN104642068A (zh) * 2014-06-13 2015-05-27 阮树成 太阳能遥测遥控土壤湿度直流电机水泵
CN114112117A (zh) * 2021-12-20 2022-03-01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温度仪表现场计量校准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5256B (zh) * 2008-09-29 2012-09-0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102751700A (zh) * 2012-06-28 2012-10-24 惠州市德赛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过温保护电路
CN103715753A (zh) * 2013-12-27 2014-04-09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光伏温室温度调节系统
CN104642068A (zh) * 2014-06-13 2015-05-27 阮树成 太阳能遥测遥控土壤湿度直流电机水泵
CN114112117A (zh) * 2021-12-20 2022-03-01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温度仪表现场计量校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69055Y (zh) 温度、湿度、光照控制器
CN101969717B (zh) 全效全自动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
CN104039057A (zh) 一种恒光通量led模组控制电路
CN106200728A (zh) 一种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5811928U (zh) 一种水上漂浮式渔光互补型光伏发电装置
CN109329080B (zh) 一种基于lora远端通信的环境信息采集并自动化处理型猪舍
CN205938933U (zh) 一种多功能庭院灯
CN201203034Y (zh) 微电脑太阳能发电驱动大功率led照明灯
CN204929000U (zh) 防雾摄像机
CN205385745U (zh) 一种温室大棚
CN204665112U (zh) 一种高可靠性高寿命应急照明灯
CN203180252U (zh) 一种插线板
CN109347427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遮阳一体化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1067510A (zh) 用于洗浴单元的加热系统
CN209458828U (zh) 一种具有灭蚊功能的太阳能草坪灯
CN201869650U (zh) 自动喂水设备
CN103960208B (zh) 太阳能led水下捕鱼系统
CN207006010U (zh) 一种节能式厂区照明装置
CN209879354U (zh) 一种无线的水产养殖供氧与监控装置
CN203193967U (zh) 一种具有智能控制器的太阳能路灯
CN102331075A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供电的室内换气装置
CN205618416U (zh) 一种风扇智能控制电路
CN209213706U (zh) 一种智能型led路灯
CN201414250Y (zh) Bipv微排数控led照明供电系统
CN205727338U (zh) 一种用于农业塑料大棚的全自动多功能电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31

Termination date: 201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