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64055Y - 重力驱动轮 - Google Patents
重力驱动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64055Y CN200964055Y CNU2006201487699U CN200620148769U CN200964055Y CN 200964055 Y CN200964055 Y CN 200964055Y CN U2006201487699 U CNU2006201487699 U CN U2006201487699U CN 200620148769 U CN200620148769 U CN 200620148769U CN 200964055 Y CN200964055 Y CN 20096405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power
- gravity
- hydraulic
- pumping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10—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将车辆重力转化为动力并驱动车辆行进的重力驱动轮。它是在车轮轮毂内缘,配置装有液压系统和多个拾力器的动力轮及两个虚约束轮。动力轮拾力器拾取车轮承载重力并放大、传导至液压系统,液压系统产生液动力并转化为转矩。同时动力轮与车轮轮毂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使动力轮在拾取重力产生滚动阻力的同时,也产生等值的滚动助力。获得足够转矩、抵消滚动阻力的动力轮从而实现旋转并带动车轮运转,驱动车辆运行。重力驱动轮可以装配于公路车辆、轨道车辆和履带车辆,不耗燃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车辆重力转化为液动力,继而将液动力转化为转矩的车轮动力装置。应归类于:机械工程类——发动机或泵分部——F03。
背景技术
将物体重力这一能源转化为动力,以推动物体自身移动,一直是人们科研、发明的目标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只有一些用作辅助动力、补充动力的装置获得专利。尚未有仅依靠自身重力转化的动力,能够推动物体自身行进的装置取得成功。其共同的原因,主要是未能解决以下两大技术难题:
其一,“得不偿失”。在获取重力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滚动阻力或复位阻力;获取重力转化得到的动力,不足以补偿形成的这些阻力。
其二,“供不应求”。为减少滚动阻力、复位阻力,获取重力的技术条件便受到很多限制,因而获取重力的效率便会降低,获取重力转化而成的动力便会进一步削弱,不能够满足物体自身移动的动力需求。
本实用新型就是在克服这两大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将车辆自重和载重产生的重力作为能源,以独到而简约的装置,将车辆重力转化为液动力,继而将液动力转化为转矩,直接驱动车轮运转达成车辆运行。可实现车辆不装备公知的发动机,车辆运行只耗用极少量电能,不耗用燃料。
1、技术方案概述
重力驱动轮(以下简称重驱轮)是在车轮(4)轮毂内缘装置动力轮(1)、虚约束轮(2)(3)。其主要结构关系见图1。在重驱轮内部,动力轮(1)是主动轮,车轮(4)是从动轮,虚约束轮(2)、(3)起支撑、强化等虚约束作用。动力轮(1)旋转时,带动车轮(4)运转。
动力轮(1)是重驱轮的主体部分。车辆重力转化为转矩,主要在动力轮(1)完成。其工作原理见图2。
动力轮(1)装有液压系统和多个拾力器。拾力器(20)均伸出动力轮(1)轮缘,在受到车辆自重和载重的重力压迫时,向轮轴心方向移动,上推相连泵缸活塞(15),使泵缸(12)经输油集流管(7)输出少量有压液流,推动液压马达(9)并带动动力轮(1)转动一个角度,致使下一个拾力器受力上推相连泵缸活塞。如此各泵缸依次输出有压液流,通过输油集流管(7)形成持续的液流量和液压力,经液压马达(9)产生持续转矩,带动动力轮旋转,动力轮传动车轮旋转。同时回油经回油集流管(8)返回各泵缸,为下一个过程做好准备。
应特别指出的是,这一过程能否完成,取决于两个关键机构(部件)的关键作用:其一,拾力器(20)的作用。拾力器(20)在拾取重力的同时,可以将其力值放大,并可以将上推泵缸活塞的行程延长。这两项功能既可使液压力显著增大,又能使液流量显著增多,因而液压马达(9)产生的功率随之显著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液动力“供不应求”的技术难题。其二,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的作用。动力轮(1)和车轮(4)轮毂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可以将动力轮(1)拾力过程中产生的滚动阻力,在重驱轮内部转化为车轮(4)的滚动助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产生阻力大于所得动力的“得不偿失”问题。正是这两点关键作用,避免了上述工作过程因动力不足而中辍。
2、构造
①重驱轮的基本构造
重驱轮主要由动力轮(1)、两个虚约束轮(2)(3)、Y形支架(5)、车轮(4)组成。其基本构造见图3,同时可参见图4。
车轮轮轴刚性固定在车体上。Y形支架(5)刚性套接在车轮轮轴上并固定在车体上。动力轮(1)和虚约束轮(2)、(3)在Y形支架的支撑下,与车轮(4)呈虚约束状态。这一结构的主要作用,是使动力轮(1)与车轮(4)轮毂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以便在动力轮(1)拾力产生滚动阻力的同时,在车轮(4)上生成与动力轮(1)滚动阻力等值的滚动助力。
车轮(4)以调心滚柱轴承安装在轮轴外端,可获得一定的偏移度,在自重和载重的重力作用下,可以保证车体重力能够通过Y形支架(5)有效地施压在动力轮(1)上,尤其是在动力轮(1)外缘出现磨损时,能够做自动补偿。
由于车轮(4)的偏移度实际上很小,因而虚约束轮(2)(3)采用充气轮胎式。既可简化设计,减少部件,又可充分利用充气轮胎弹性好、附着力强和抗侧向力强等性能,提高虚约束强度。与动力轮(1)共同作用,可使车轮因装配调心轴承而减弱的运转稳定性和抗侧向力,得到大大加强。
适应三轮虚约束的结构特点,特别设计、安装互锁式制动器(6)。
②动力轮构造
动力轮由液压系统及拾力器、传动机构、辅动装置组成。其构造见图4。
a.液压系统及拾力器
动力轮的液压系统由泵缸(12)、输油集流管(7)、回油集流管(8)、液压马达(9)、小型储能器(10)、过滤器(11)组成。这是一个简化的闭环液压系统。由于重驱轮采用独特的辅动控制技术,动力轮的液压系统精简了传统的溢流阀、调速阀、换向阀等控制元件。
这一系统担负着5项任务:拾取重力,将重力转化为液动力,将液动力转化为转矩,输出转矩和在车辆倒车时反向输出转矩。
在车辆重力作用下,拾力器(20)上推泵缸活塞(15),使泵缸(12)输出有压液流并经由输油集流管(7)输入液压马达(9),推动液压马达(9)转动一个角度并同时使另一拾力器(20)受压上推......循环往复形成持续的液流量、液压力,使液压马达(9)产生持续转矩,带动动力轮(1)旋转并传递输出转矩。液流在液压马达(9)内做功后,经由输油集流管(8)和过滤器(11)返回各泵缸。
输油集流管(7)和回油集流管(8),结构相同,均为与泵缸数量相等的三通油管焊接连缀而成,与各泵缸(12)连接。分别起集流输油、集流回油的功用。同时,各连接一个单向阀,分别兼作充油口和换油排油口。
储能器(10)调节系统压力脉动、调节进油口流量变化。必要时可以在动力轮轴套上加装串联至3个储能器。
b.动力轮传动机构
动力轮(1)的传动部分,由轮(21)、轴(22)等组成。轮的辐板上安装泵缸(12)、集流管(7)(8)和液压马达(9),轮(21)的轴套上安装储能器(10)和过滤器(11)。轴(22)一端刚性固定在Y形支架(5)上,另一端与液压马达(9)的动力输出轴以花键连接。 因而液压马达(9)呈壳转状态,并带动轮(21)及轮上安装的其他元件一同旋转。轮(21)的轮毂,其内缘与辅动电机(13)的动力输出轮相接,接收辅动动力;外缘与车轮(4)轮毂相接,向车轮传递转矩。
c.动力轮辅动装置
动力轮(1)的辅动装置,由辅动电机(13)及其动力输出轮组成。可向动力轮(1)传递辅助动力。
3、关键部件(机构)及其功能
①泵缸
泵缸(12)由缸体、活塞(15)及其摆动活塞杆、输油单向阀(16)、回油单向阀(17)组成。其构造见图5。
泵缸(12)构造与液压缸相似,但作用相反。液压缸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泵缸(12)则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当泵缸活塞(15)被拾力器(20)推进时,活塞上行,缸内液体成为有压液流,通过输油单向阀(16)经输油集流管(7)输入液压马达(9),以推动液压马达(9)做功。回油则由回油集流管(8)回注泵缸(12)内。
导泄孔(18)可将由泵缸活塞(15)渗漏的微量液压油导出暂存。
调节螺栓(19)可以调节拾力器(20)推进泵缸活塞(15)的高度,使泵缸活塞(15)的行程缩短或延长,增加或减少液流量,达到调节液动力和液压马达输出转矩的目的;同时其调节结果也影响到拾力器(20)伸出动力轮(1)轮缘的高度,导致拾力过程产生的滚动阻力值增减。
②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
泵缸(12)拾取重力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是将活塞杆直接伸出车轮轮缘,拾取车辆重力的法向反力。但这样做时,活塞杆伸出形成的滚动阻力矩,会对车轮(4)造成较大的滚动阻力,致使拾取重力转化得到的转矩,不足以补偿形成的滚动阻力。
为此,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了动力轮(1)与车轮(4)的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将直径较小的动力轮(1)与直径较大的车轮(4)轮毂沿法线套叠,在地、轨面(切线)处相接(参见图1、图3)。在这一机构中,动力轮(1)上伸出的拾力器(20)触点并非直接触抵在地(轨)面上,而是触抵于车轮(4)轮毂内缘。利用力的等值传递特性,在动力轮(1)因拾力器(20)伸出而形成滚动阻力的同时,在车轮(4)上产生等值的滚动助力。从而有效地抵消了转矩损失。
③拾力器
尽管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避免了总体的转矩损失,但对于动力轮(1)本身来讲,仍然未能减除其滚动阻力。如为缩短滚阻力矩,减少滚动阻力,尽可能地缩短拾力器(20)伸出轮缘的高度,会导致推进泵缸活塞(15)的行程受限,输出的液流量减少。如为增加液流量加大泵缸活塞(15)的直径,则会相应降低输出的液压力。按照计算公式,液动力产生的转矩,应为液压力与液流量的乘积,因而无论液流量的减少,还是液压力的降低,都会削减转矩。经计算,以一定长度的滚动阻力矩和一定的法向重力作基准,拾力器(20)可允许伸出高度(即泵缸活塞行程)相应获得的液流量、液压力,处于不足状态,既不能满足在该法向重力下动力轮(1)实现旋转对液流量和液压力的需求。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了拾力器(20)。其构造及其运行轨迹,分别见图6、图7。
拾力器(20)有两个主要功能:
其一,提高液压力。拾力器(20)上,O-C点的力矩,长于O-O1,因而可以杠杆效应放大所拾取的重力。其对力的放大可以式1计算。
式1:F1=F(L1÷L2)
式中,F1——对泵缸活塞的推进力;F——车轮承载的法向重力;L1——O-C点长度;L2——O-O1长度
实施例:F=1000N,L1=46mm,L2=21mm则
F1=1000N×(46÷21)=2190N
可见,拾力器(20)可以通过改变L2对L1的比例,成倍乃至成数倍地放大所拾取的重力,能够在C点至E点运行区段内加大对泵缸活塞(15)的推进力,从而提高液压力。
其二,增加液流量。B点和E点的纵向高度,可适当长于拾力器(20)各触点实际伸出轮缘的最大径向高度,因而可以增加推进泵缸活塞(15)的行程,使泵缸(12)输出的液流量增多。其关系可以式2计算。
式2:H=(H1-H2)×L2/L1+H2
式中:H——实际推进泵缸活塞的行程;H1——O1-E点纵向高度;H2——拾力器各触点实际伸出轮缘的最大径向高度
实施例:H1=30mm,H2=9mm,L2=21mm,L1=46mm则
H=(30-9)×47%+9=18、8mm
可见,拾力器(20)可以成倍地增加推进泵缸活塞(15)的行程,从而成倍地增加液流量。
但是在倒车时,拾力器(20)只能增加液流量,而不能提高液压力。
④辅动控制装置
由于泵缸(12)必须安装在动力轮(1)的轮辐板上并随轮旋转,传统的液压系统中必要的液压控制元件如溢流阀、换向阀、调速阀等,以及各种必要的辅助元件如过滤器、储能器等,按通常做法也都要安装在动力轮(1)上。但是动力轮(1)直径较小时,其两侧有效空间狭小,不能容纳如此多的元件,应用通常的液压控制方式遇到诸多困难。为此,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了新的辅动控制技术方案。
上述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为这一新的控制方案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在这一装置中,形成了一个临界点现象:动力轮(1)转矩在足以克服滚动阻力之前,不能实现旋转,车轮(4)可获动力为零,处于无动力状态;而一旦动力轮(1)转矩超出滚动阻力,实现旋转时,车轮(4)便可获得等于动力轮滚动阻力值的滚动助力等动力,同时经传动比将动力放大2倍以上,使重驱轮迅即接近最大动力状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拾力器(20)O-E、O-B的适当高度和O-C对O-O1段的适当比例,并调整泵缸上的调节螺钉(19),将动力轮(1)液压系统的液压力和液流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准,使液压马达(9)实际输出的转矩,处于略微低于这一临界点之下,然后以追加或减除辅助动力的方法,使车轮在无动力和接近最大动力之间切换、调节,形成一种辅动控制方式。
为此,在动力轮(1)上设计安装了辅动电机(13),使其通过动力输出轮向动力轮轮(21)输出辅动控制动力。在实际运行中,辅动电机(13)追加微量辅动转矩,重驱轮即处于行进状态;连续追加则处于持续行进状态。加快追加转速,重驱轮处于加速行进状态。停止追加辅助动力,重驱轮处于滑行和减速状态;此时外加机械制动,重驱轮迅速趋于无动力、制动和停车状态。停车后反转追加较大辅助动力,重驱轮则处于倒车状态。可见,只需调节、改变辅动电机的电流及其电流方向,便可操控重驱轮的运行状态。
4、技术分析
①液流量
液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泵缸活塞面积,泵缸活塞行程,泵缸数量。其关系见式3。
式3:液流量=活塞面积×活塞行程×泵缸数量
实施例:活塞面积3、14cm2(直径20mm),活塞行程1、88cm,泵缸
18个
3、14×1、88×18=106mL/r
可见,液流量可以达到标准液压马达所需的流量。增大泵缸活塞面积,或加长泵缸活塞行程,可获得更大的液流量。
②液压力
液压力取决于2个因素:对泵缸活塞的推进力,泵缸活塞面积。其关系见式4。
式4:液压力=推进力÷活塞面积
实施例:车轮承载法向重力1000N,泵缸活塞面积0、000314m2,拾力器O-C/O-O1=2、2。则
最大液压力=1000×2、2÷0、000314=7Mpa
最小液压力=1000÷0、000314=3、2Mpa
经储能器调节,系统供源压力维持在(7+3、2)÷2=5、1Mpa
③转矩
转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液压力,液流量。其关系见式5。
式5:转矩=液压力×液流量÷2π
实施例:液压力为5、1Mpa,液流量为106mL/r(减除液压马达内部泄漏等容积损失,取100mL/r)。液压马达效率为95%。则
理论转矩=5100000pa×0、0001m3÷6、28=81n·m
实际转矩=81×95%=77n·m
④滚动阻力
滚动阻力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车轮承载法向重力,滚阻力矩。其关系见式6。
式6:滚动阻力=车轮承载法向重力×滚阻力矩
实施例:车轮承载法向重力为1000N,拾力器伸出轮缘形成的滚阻力矩为0、079m。则
滚动阻力=1000N×0、079m=79n·m
⑤辅助动力
追加的辅动控制动力值,取决于滚动阻力与液压马达-动力轮实际输出转矩之差。其关系见式7。
式7:辅助动力>(滚动阻力-实际转矩)÷辅动轮与动力轮传动比
实施例:滚动阻力79n·m,理论转矩81n·m,液压马达总效率95%,辅动轮与动力轮传动比为1∶4。则
79-(81×95%)÷4=0、5n·m
追加的辅动控制动力应大于0、5n·m。
5、有益效果
①液流量自动变量。
随着转速的加快和减慢,液压马达需要的液流量随之增加和减少。但由于动力轮每一转产出的液流量是恒定的,转速的加快和减慢,也使单位时间液流量随之增加和减少。同时,由于采用完全的液压闭环系统,液压马达排出的已包括内部泄漏、液体压缩等容积损失的实际流量,回经泵缸可以再度等量输入液压马达(活塞泄漏、管路流量损失等微量损失有储能器随时补充)。泵缸群就像一台自动反馈调节的变量液压泵,精确地调整流量变化,而且增减的流量与液压马达的需求变化相吻合。因此,与通常液压系统不同,重驱轮液压系统几乎无流量损失,几乎没有因流量损失导致的功率损失,也几乎没有因流量损失导致的发热和噪音。
②液压力自动变量。
重驱轮液压系统不仅工作压力随负载变化,而且与通常液压系统不同,液压动力源——泵缸供应的液压力,亦可随负载变化而无极变量,可随时与系统工作压力保持一致,因而几乎无供源压力损失。同时,辅动控制方式的采用,无需节流阀等调节控制,因而几乎无节流导致的压力损失。所以几乎没有因压力损失带来的功率损失,也几乎没有因压力损失带来的发热和噪音。
③行进动力性好。
汽车只有在较高转速和低速行进时,才可以达到最大推进力。而在高速行进时,由于将有限功率过多消耗在速度上,其车轮转矩通常会降低70%以上。动力性与速度、重力成反比,表现为速度越高、承载越重,其加速、行进的动力性越差。
重驱轮车辆由于液压力和液流量可自动变量,转矩、功率可以随承载重量增加和车轮转速加快而自动相应提高,故而可以在行进中始终保持较高的车辆推进力。即使在达到的其最高车速时,车轮转矩也仅仅因液压马达背压增高而降低10-20%。动力性与速度、重力成正比,表现为速度越快、承载越重,其加速、行进的动力性相对越强。
④机械效率高。
重驱轮系统与车轮融为一体,无传动、变速等系统的机械效率损失。
⑤载重比大。
因为不再配置发动机,以及相应的机械传动、变速等系统和油箱等部件,车辆自重大幅度降低。从而载重比大幅度提高。
⑥动力可分散配置。
重驱轮可以安装在各挂载车箱,很方便地实现铁路、公路车辆的动力分散化。车头可不再作为动力中心,而只作为控制中心。从而可实现超长列车和公路列车。
⑦节能环保。
重驱轮车辆不耗用燃料。只需耗用很少量的蓄电池或充电电池电力。噪音小。无尾气污染。
⑧缺点
主要缺点有二:
a.因液压马达转速等现有技术局限,重驱轮装备的车辆尚难以达成高车速。
由于动力轮适用的内曲线柱塞液压马达转速一般不高于600r/min,因而重驱轮车辆时速一般不超过50km/h;虽可通过增大重驱轮及动力轮直径来提高车速,但一般不超过75km/h。
b.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的采用,使重驱轮抗侧向力的刚度和能力有所降低,不适于在恶劣路面行驶。
附图说明
图1是重驱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重驱轮主要部分——动力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包括了液压系统回路。
图3是重驱轮的基本构造图。
图4是动力轮的剖面图。为了标示动力轮在重驱轮整体中的结构关系,将与之相连的零部件如车轴、轮毂、Y形支架等一并绘出,因而实际上是图3下半部的剖面图。
图5是重驱轮的关键部件之一泵缸的构造图。
图6是重驱轮的关键部件之一拾力器的构造图。
图7是重驱轮关键部件之一拾力器的运行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实施本实用新型,在总体发明设计的基础上,还做了实施个案设计。此实施例以装备城市轻型载客车辆(如出租车)为目标,其主要技术数据如下:
车辆自重 300kg
车辆最大载重量 300kg
车辆最大总质量 600kg
配置重驱轮数量 2个(后轮)
重驱轮自重 75kg
重驱轮最大承载重力 2000N
重驱轮最小承载重力 1000N
重驱轮内径(轮毂直径) 0、9652m
动力轮直径 0、4m
泵缸数量 18个
泵缸活塞直径 20mm
拾力器O-C∶O-O1∶01-E 46∶21∶30mm
可产生液压力(1000N时) 5、1Mpa
可产生液压力(2000N时) 10、2Mpa
尖峰液压力 14Mpa
可产生液流量 106mL/r
选配液压马达型号1JM001-0.1 额定压力10Mpa
尖峰压力16Mpa
排量104mL/r
转速8-400/r·min
液压马达实际输出转矩 77-154N·m
辅助控制电机型号180WDC 24V
0.72-1.44N·m
辅动控制电机追加转矩 2.88-5.76N·m
重驱轮(×2)最大总转矩 768N·m
每公斤承量平均转矩 1.28N·m(最大)
0、9N·m(最小)
自重载重比 1∶1
车速 30km/h
可见,这一实施例对比普通小型汽车,显著特点有六:一是造价很低,无普通发动机及其机械传动、变速系统,控制系统亦大为简化,制造成本大为降低;二是自重很轻,仅为一般小汽车的1/3-1/6,但同时因重心很低运行仍平稳;三是载重比大,是一般小型汽车的3-4倍;四是满载时每公斤平均动力较高,一般车速和最高车速时均比普通小型汽车平均动力高;五是经济性好,不耗燃油,无空气污染,噪音低,且购置和运行成本很低;六是时速不高,仅为30公里。因此,这一实施例适于城市公交、出租、代步车辆。
Claims (4)
1、一种将车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重力驱动轮,安装于车轴上,直径比普通车轮大,其特征是:在车轮(4)轮毂内缘安装一个动力轮(1)和两个虚约束轮(2)(3),其中动力轮(1)上装备能够接受、传导承载重力的拾力器和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液压系统,能产生转矩并带动车轮(4)及虚约束轮(2)(3)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驱动轮,其特征是:动力轮(1)装有由泵缸(12)、集流管(7)(8)、液压马达(9)、储能器(10)、过滤器(11)组成的液压系统和若干拾力器(20);各拾力器(20)前端均伸出动力轮(1)轮缘,后端均与一泵缸(12)相接;一拾力器(20)受到承载重力的压迫时,移动上推相应泵缸活塞(15),使之产生有压液流并经集流管(7)输入液压马达(9),液压马达(9)在有压液流作用下产生转矩,带动动力轮(1)转动一个角度,同时将另一拾力器(20)置于承载重力的压迫之下;各拾力器(20)依次受力上推泵缸(12),各泵缸(12)依次输出有压液流,经集流管(7)形成持续的液压力和液流量,输入液压马达(9)产生持续转矩,带动动力轮(1)持续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驱动轮,其特征是:装有拾力器(20)的动力轮(1)与直径较大的车轮(4)轮毂套叠连接,使拾力器(20)伸出动力轮(1)轮缘拾取重力时,抵于车轮(4)轮毂内缘,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在这一机构中,拾力器(20)伸出动力轮(1)轮缘拾取重力而形成一定长度的内圈滚动阻力矩,同时拾力器(20)触点抵于车轮(4)轮毂内缘而形成与内圈滚动阻力矩长度相同的外圈滚动助力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驱动轮,其特征是:拾力器(20)近似鸟形,其“尾部”至“足部”设有多个拾力触点(C、D、E…),其“头部”为拾力器摆动轴孔(O),“背部”则设有连接泵缸活塞杆的连接轴孔(O1);各个拾力触点的横向力矩不同,最短的通常等于连接轴孔中心(O1)至摆动轴孔中心(O)的长度(O-O1),最长的横向力矩(O-C)长于O-O1一倍以上,逐次放大所拾取的重力和推动泵缸活塞(15)的推力;各个拾力触点的纵向高度也不同,由C点至D、E各触点依次递增,逐次增加拾力器推进泵缸活塞的行程。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6201487699U CN200964055Y (zh) | 2006-10-17 | 2006-10-17 | 重力驱动轮 |
PCT/CN2007/070852 WO2008046344A1 (fr) | 2006-10-17 | 2007-10-09 | Roue d'entraînement par gravit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6201487699U CN200964055Y (zh) | 2006-10-17 | 2006-10-17 | 重力驱动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64055Y true CN200964055Y (zh) | 2007-10-24 |
Family
ID=38868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620148769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64055Y (zh) | 2006-10-17 | 2006-10-17 | 重力驱动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64055Y (zh) |
WO (1) | WO2008046344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4266A (zh) * | 2011-04-13 | 2012-10-17 | 张明奇 | 自主动力 |
CN101791945B (zh) * | 2009-10-12 | 2012-12-05 | 曲广江 | 机动车自产动力源液压动力机 |
CN108674174A (zh) * | 2018-05-18 | 2018-10-19 |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重力驱动的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60532A2 (en) * | 2013-03-15 | 2014-10-02 | Daniel Klotzer | Contact interface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and method |
CN107096234B (zh) * | 2017-05-18 | 2022-06-14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可调节式8字形轨迹无碳小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16788U (zh) * | 1991-10-25 | 1992-09-23 | 郑国军 | 轮式重力能发动机 |
DE10149280A1 (de) * | 2001-04-24 | 2002-10-31 | Arne Walde | Düsendrosselung mit integrierter Saugrohreinspritzung |
WO2003064855A1 (es) * | 2002-01-29 | 2003-08-07 | Zabala Larranaga Ignacio | Motor de gravedad-movimiento continuo |
DE20219808U1 (de) * | 2002-12-23 | 2003-06-26 | Djelic, Dusan, 79540 Lörrach | Antrieb mit zusätzlichen Drehmoment |
US6809426B2 (en) * | 2003-01-06 | 2004-10-26 | Claude A. Naar | Gravity-based vehicle power system |
-
2006
- 2006-10-17 CN CNU2006201487699U patent/CN20096405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7
- 2007-10-09 WO PCT/CN2007/070852 patent/WO200804634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1945B (zh) * | 2009-10-12 | 2012-12-05 | 曲广江 | 机动车自产动力源液压动力机 |
CN102734266A (zh) * | 2011-04-13 | 2012-10-17 | 张明奇 | 自主动力 |
CN108674174A (zh) * | 2018-05-18 | 2018-10-19 |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重力驱动的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8046344A1 (fr) | 2008-04-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64055Y (zh) | 重力驱动轮 | |
CN1927609A (zh) | 具有车速适应能力的电机驱动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948039A (zh) | 一种超微型电动车 | |
CN104828202A (zh) | 气电混合动力自行车 | |
CN106241663A (zh) | 一种操作方便的电力施工设备 | |
CN107816418A (zh) | 一种装配于电动车上行驶时动力驱动发电方法 | |
CN101042124A (zh) | 壳转式径向柱塞泵 | |
CN1899915A (zh) | 空气动力自行车 | |
CN101683881A (zh) | 具有助力装置的脚踏车 | |
CN205395747U (zh) | 一种具有前置涡轴发动机的增程式电动乘用车 | |
CN200960857Y (zh) | 节能型电动汽车 | |
CN201151459Y (zh) | 具有省力效果的人力脚蹬装置 | |
CN206750052U (zh) | 一种车轮驱动装置 | |
CN202413423U (zh) | 液能电动车的轮胎液压吸能装置 | |
CN87107587A (zh) | 驱动装置 | |
CN201961490U (zh) | 气动助力自行车 | |
CN2369940Y (zh) | 前轴驱动自行车 | |
CN2934055Y (zh) | 气动助力车 | |
CN206579484U (zh) | 双轮双驱电动车 | |
CN204895445U (zh) | 一种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制动结构 | |
CN102555660A (zh) | 风能轮毂 | |
CN201193069Y (zh) | 电动摩托车 | |
CN206938562U (zh) | 一种电动三轮车自卸装置 | |
CN201723361U (zh) | 液态压力传动引擎 | |
CN201249862Y (zh) | 齿轮传动电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0111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01117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