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64055Y - 重力驱动轮 - Google Patents

重力驱动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64055Y
CN200964055Y CNU2006201487699U CN200620148769U CN200964055Y CN 200964055 Y CN200964055 Y CN 200964055Y CN U2006201487699 U CNU2006201487699 U CN U2006201487699U CN 200620148769 U CN200620148769 U CN 200620148769U CN 200964055 Y CN200964055 Y CN 20096405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power
gravity
hydraulic
pump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6201487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6201487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64055Y/zh
Priority to PCT/CN2007/070852 priority patent/WO200804634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6405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6405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10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将车辆重力转化为动力并驱动车辆行进的重力驱动轮。它是在车轮轮毂内缘,配置装有液压系统和多个拾力器的动力轮及两个虚约束轮。动力轮拾力器拾取车轮承载重力并放大、传导至液压系统,液压系统产生液动力并转化为转矩。同时动力轮与车轮轮毂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使动力轮在拾取重力产生滚动阻力的同时,也产生等值的滚动助力。获得足够转矩、抵消滚动阻力的动力轮从而实现旋转并带动车轮运转,驱动车辆运行。重力驱动轮可以装配于公路车辆、轨道车辆和履带车辆,不耗燃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Description

重力驱动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车辆重力转化为液动力,继而将液动力转化为转矩的车轮动力装置。应归类于:机械工程类——发动机或泵分部——F03。
背景技术
将物体重力这一能源转化为动力,以推动物体自身移动,一直是人们科研、发明的目标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只有一些用作辅助动力、补充动力的装置获得专利。尚未有仅依靠自身重力转化的动力,能够推动物体自身行进的装置取得成功。其共同的原因,主要是未能解决以下两大技术难题:
其一,“得不偿失”。在获取重力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滚动阻力或复位阻力;获取重力转化得到的动力,不足以补偿形成的这些阻力。
其二,“供不应求”。为减少滚动阻力、复位阻力,获取重力的技术条件便受到很多限制,因而获取重力的效率便会降低,获取重力转化而成的动力便会进一步削弱,不能够满足物体自身移动的动力需求。
本实用新型就是在克服这两大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将车辆自重和载重产生的重力作为能源,以独到而简约的装置,将车辆重力转化为液动力,继而将液动力转化为转矩,直接驱动车轮运转达成车辆运行。可实现车辆不装备公知的发动机,车辆运行只耗用极少量电能,不耗用燃料。
1、技术方案概述
重力驱动轮(以下简称重驱轮)是在车轮(4)轮毂内缘装置动力轮(1)、虚约束轮(2)(3)。其主要结构关系见图1。在重驱轮内部,动力轮(1)是主动轮,车轮(4)是从动轮,虚约束轮(2)、(3)起支撑、强化等虚约束作用。动力轮(1)旋转时,带动车轮(4)运转。
动力轮(1)是重驱轮的主体部分。车辆重力转化为转矩,主要在动力轮(1)完成。其工作原理见图2。
动力轮(1)装有液压系统和多个拾力器。拾力器(20)均伸出动力轮(1)轮缘,在受到车辆自重和载重的重力压迫时,向轮轴心方向移动,上推相连泵缸活塞(15),使泵缸(12)经输油集流管(7)输出少量有压液流,推动液压马达(9)并带动动力轮(1)转动一个角度,致使下一个拾力器受力上推相连泵缸活塞。如此各泵缸依次输出有压液流,通过输油集流管(7)形成持续的液流量和液压力,经液压马达(9)产生持续转矩,带动动力轮旋转,动力轮传动车轮旋转。同时回油经回油集流管(8)返回各泵缸,为下一个过程做好准备。
应特别指出的是,这一过程能否完成,取决于两个关键机构(部件)的关键作用:其一,拾力器(20)的作用。拾力器(20)在拾取重力的同时,可以将其力值放大,并可以将上推泵缸活塞的行程延长。这两项功能既可使液压力显著增大,又能使液流量显著增多,因而液压马达(9)产生的功率随之显著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液动力“供不应求”的技术难题。其二,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的作用。动力轮(1)和车轮(4)轮毂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可以将动力轮(1)拾力过程中产生的滚动阻力,在重驱轮内部转化为车轮(4)的滚动助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产生阻力大于所得动力的“得不偿失”问题。正是这两点关键作用,避免了上述工作过程因动力不足而中辍。
2、构造
①重驱轮的基本构造
重驱轮主要由动力轮(1)、两个虚约束轮(2)(3)、Y形支架(5)、车轮(4)组成。其基本构造见图3,同时可参见图4。
车轮轮轴刚性固定在车体上。Y形支架(5)刚性套接在车轮轮轴上并固定在车体上。动力轮(1)和虚约束轮(2)、(3)在Y形支架的支撑下,与车轮(4)呈虚约束状态。这一结构的主要作用,是使动力轮(1)与车轮(4)轮毂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以便在动力轮(1)拾力产生滚动阻力的同时,在车轮(4)上生成与动力轮(1)滚动阻力等值的滚动助力。
车轮(4)以调心滚柱轴承安装在轮轴外端,可获得一定的偏移度,在自重和载重的重力作用下,可以保证车体重力能够通过Y形支架(5)有效地施压在动力轮(1)上,尤其是在动力轮(1)外缘出现磨损时,能够做自动补偿。
由于车轮(4)的偏移度实际上很小,因而虚约束轮(2)(3)采用充气轮胎式。既可简化设计,减少部件,又可充分利用充气轮胎弹性好、附着力强和抗侧向力强等性能,提高虚约束强度。与动力轮(1)共同作用,可使车轮因装配调心轴承而减弱的运转稳定性和抗侧向力,得到大大加强。
适应三轮虚约束的结构特点,特别设计、安装互锁式制动器(6)。
②动力轮构造
动力轮由液压系统及拾力器、传动机构、辅动装置组成。其构造见图4。
a.液压系统及拾力器
动力轮的液压系统由泵缸(12)、输油集流管(7)、回油集流管(8)、液压马达(9)、小型储能器(10)、过滤器(11)组成。这是一个简化的闭环液压系统。由于重驱轮采用独特的辅动控制技术,动力轮的液压系统精简了传统的溢流阀、调速阀、换向阀等控制元件。
这一系统担负着5项任务:拾取重力,将重力转化为液动力,将液动力转化为转矩,输出转矩和在车辆倒车时反向输出转矩。
在车辆重力作用下,拾力器(20)上推泵缸活塞(15),使泵缸(12)输出有压液流并经由输油集流管(7)输入液压马达(9),推动液压马达(9)转动一个角度并同时使另一拾力器(20)受压上推......循环往复形成持续的液流量、液压力,使液压马达(9)产生持续转矩,带动动力轮(1)旋转并传递输出转矩。液流在液压马达(9)内做功后,经由输油集流管(8)和过滤器(11)返回各泵缸。
输油集流管(7)和回油集流管(8),结构相同,均为与泵缸数量相等的三通油管焊接连缀而成,与各泵缸(12)连接。分别起集流输油、集流回油的功用。同时,各连接一个单向阀,分别兼作充油口和换油排油口。
储能器(10)调节系统压力脉动、调节进油口流量变化。必要时可以在动力轮轴套上加装串联至3个储能器。
b.动力轮传动机构
动力轮(1)的传动部分,由轮(21)、轴(22)等组成。轮的辐板上安装泵缸(12)、集流管(7)(8)和液压马达(9),轮(21)的轴套上安装储能器(10)和过滤器(11)。轴(22)一端刚性固定在Y形支架(5)上,另一端与液压马达(9)的动力输出轴以花键连接。  因而液压马达(9)呈壳转状态,并带动轮(21)及轮上安装的其他元件一同旋转。轮(21)的轮毂,其内缘与辅动电机(13)的动力输出轮相接,接收辅动动力;外缘与车轮(4)轮毂相接,向车轮传递转矩。
c.动力轮辅动装置
动力轮(1)的辅动装置,由辅动电机(13)及其动力输出轮组成。可向动力轮(1)传递辅助动力。
3、关键部件(机构)及其功能
①泵缸
泵缸(12)由缸体、活塞(15)及其摆动活塞杆、输油单向阀(16)、回油单向阀(17)组成。其构造见图5。
泵缸(12)构造与液压缸相似,但作用相反。液压缸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泵缸(12)则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当泵缸活塞(15)被拾力器(20)推进时,活塞上行,缸内液体成为有压液流,通过输油单向阀(16)经输油集流管(7)输入液压马达(9),以推动液压马达(9)做功。回油则由回油集流管(8)回注泵缸(12)内。
导泄孔(18)可将由泵缸活塞(15)渗漏的微量液压油导出暂存。
调节螺栓(19)可以调节拾力器(20)推进泵缸活塞(15)的高度,使泵缸活塞(15)的行程缩短或延长,增加或减少液流量,达到调节液动力和液压马达输出转矩的目的;同时其调节结果也影响到拾力器(20)伸出动力轮(1)轮缘的高度,导致拾力过程产生的滚动阻力值增减。
②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
泵缸(12)拾取重力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是将活塞杆直接伸出车轮轮缘,拾取车辆重力的法向反力。但这样做时,活塞杆伸出形成的滚动阻力矩,会对车轮(4)造成较大的滚动阻力,致使拾取重力转化得到的转矩,不足以补偿形成的滚动阻力。
为此,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了动力轮(1)与车轮(4)的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将直径较小的动力轮(1)与直径较大的车轮(4)轮毂沿法线套叠,在地、轨面(切线)处相接(参见图1、图3)。在这一机构中,动力轮(1)上伸出的拾力器(20)触点并非直接触抵在地(轨)面上,而是触抵于车轮(4)轮毂内缘。利用力的等值传递特性,在动力轮(1)因拾力器(20)伸出而形成滚动阻力的同时,在车轮(4)上产生等值的滚动助力。从而有效地抵消了转矩损失。
③拾力器
尽管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避免了总体的转矩损失,但对于动力轮(1)本身来讲,仍然未能减除其滚动阻力。如为缩短滚阻力矩,减少滚动阻力,尽可能地缩短拾力器(20)伸出轮缘的高度,会导致推进泵缸活塞(15)的行程受限,输出的液流量减少。如为增加液流量加大泵缸活塞(15)的直径,则会相应降低输出的液压力。按照计算公式,液动力产生的转矩,应为液压力与液流量的乘积,因而无论液流量的减少,还是液压力的降低,都会削减转矩。经计算,以一定长度的滚动阻力矩和一定的法向重力作基准,拾力器(20)可允许伸出高度(即泵缸活塞行程)相应获得的液流量、液压力,处于不足状态,既不能满足在该法向重力下动力轮(1)实现旋转对液流量和液压力的需求。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了拾力器(20)。其构造及其运行轨迹,分别见图6、图7。
拾力器(20)有两个主要功能:
其一,提高液压力。拾力器(20)上,O-C点的力矩,长于O-O1,因而可以杠杆效应放大所拾取的重力。其对力的放大可以式1计算。
式1:F1=F(L1÷L2)
式中,F1——对泵缸活塞的推进力;F——车轮承载的法向重力;L1——O-C点长度;L2——O-O1长度
实施例:F=1000N,L1=46mm,L2=21mm则
F1=1000N×(46÷21)=2190N
可见,拾力器(20)可以通过改变L2对L1的比例,成倍乃至成数倍地放大所拾取的重力,能够在C点至E点运行区段内加大对泵缸活塞(15)的推进力,从而提高液压力。
其二,增加液流量。B点和E点的纵向高度,可适当长于拾力器(20)各触点实际伸出轮缘的最大径向高度,因而可以增加推进泵缸活塞(15)的行程,使泵缸(12)输出的液流量增多。其关系可以式2计算。
式2:H=(H1-H2)×L2/L1+H2
式中:H——实际推进泵缸活塞的行程;H1——O1-E点纵向高度;H2——拾力器各触点实际伸出轮缘的最大径向高度
实施例:H1=30mm,H2=9mm,L2=21mm,L1=46mm则
H=(30-9)×47%+9=18、8mm
可见,拾力器(20)可以成倍地增加推进泵缸活塞(15)的行程,从而成倍地增加液流量。
但是在倒车时,拾力器(20)只能增加液流量,而不能提高液压力。
④辅动控制装置
由于泵缸(12)必须安装在动力轮(1)的轮辐板上并随轮旋转,传统的液压系统中必要的液压控制元件如溢流阀、换向阀、调速阀等,以及各种必要的辅助元件如过滤器、储能器等,按通常做法也都要安装在动力轮(1)上。但是动力轮(1)直径较小时,其两侧有效空间狭小,不能容纳如此多的元件,应用通常的液压控制方式遇到诸多困难。为此,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了新的辅动控制技术方案。
上述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为这一新的控制方案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在这一装置中,形成了一个临界点现象:动力轮(1)转矩在足以克服滚动阻力之前,不能实现旋转,车轮(4)可获动力为零,处于无动力状态;而一旦动力轮(1)转矩超出滚动阻力,实现旋转时,车轮(4)便可获得等于动力轮滚动阻力值的滚动助力等动力,同时经传动比将动力放大2倍以上,使重驱轮迅即接近最大动力状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拾力器(20)O-E、O-B的适当高度和O-C对O-O1段的适当比例,并调整泵缸上的调节螺钉(19),将动力轮(1)液压系统的液压力和液流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准,使液压马达(9)实际输出的转矩,处于略微低于这一临界点之下,然后以追加或减除辅助动力的方法,使车轮在无动力和接近最大动力之间切换、调节,形成一种辅动控制方式。
为此,在动力轮(1)上设计安装了辅动电机(13),使其通过动力输出轮向动力轮轮(21)输出辅动控制动力。在实际运行中,辅动电机(13)追加微量辅动转矩,重驱轮即处于行进状态;连续追加则处于持续行进状态。加快追加转速,重驱轮处于加速行进状态。停止追加辅助动力,重驱轮处于滑行和减速状态;此时外加机械制动,重驱轮迅速趋于无动力、制动和停车状态。停车后反转追加较大辅助动力,重驱轮则处于倒车状态。可见,只需调节、改变辅动电机的电流及其电流方向,便可操控重驱轮的运行状态。
4、技术分析
①液流量
液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泵缸活塞面积,泵缸活塞行程,泵缸数量。其关系见式3。
式3:液流量=活塞面积×活塞行程×泵缸数量
实施例:活塞面积3、14cm2(直径20mm),活塞行程1、88cm,泵缸
18个
3、14×1、88×18=106mL/r
可见,液流量可以达到标准液压马达所需的流量。增大泵缸活塞面积,或加长泵缸活塞行程,可获得更大的液流量。
②液压力
液压力取决于2个因素:对泵缸活塞的推进力,泵缸活塞面积。其关系见式4。
式4:液压力=推进力÷活塞面积
实施例:车轮承载法向重力1000N,泵缸活塞面积0、000314m2,拾力器O-C/O-O1=2、2。则
最大液压力=1000×2、2÷0、000314=7Mpa
最小液压力=1000÷0、000314=3、2Mpa
经储能器调节,系统供源压力维持在(7+3、2)÷2=5、1Mpa
③转矩
转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液压力,液流量。其关系见式5。
式5:转矩=液压力×液流量÷2π
实施例:液压力为5、1Mpa,液流量为106mL/r(减除液压马达内部泄漏等容积损失,取100mL/r)。液压马达效率为95%。则
理论转矩=5100000pa×0、0001m3÷6、28=81n·m
实际转矩=81×95%=77n·m
④滚动阻力
滚动阻力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车轮承载法向重力,滚阻力矩。其关系见式6。
式6:滚动阻力=车轮承载法向重力×滚阻力矩
实施例:车轮承载法向重力为1000N,拾力器伸出轮缘形成的滚阻力矩为0、079m。则
滚动阻力=1000N×0、079m=79n·m
⑤辅助动力
追加的辅动控制动力值,取决于滚动阻力与液压马达-动力轮实际输出转矩之差。其关系见式7。
式7:辅助动力>(滚动阻力-实际转矩)÷辅动轮与动力轮传动比
实施例:滚动阻力79n·m,理论转矩81n·m,液压马达总效率95%,辅动轮与动力轮传动比为1∶4。则
79-(81×95%)÷4=0、5n·m
追加的辅动控制动力应大于0、5n·m。
5、有益效果
①液流量自动变量。
随着转速的加快和减慢,液压马达需要的液流量随之增加和减少。但由于动力轮每一转产出的液流量是恒定的,转速的加快和减慢,也使单位时间液流量随之增加和减少。同时,由于采用完全的液压闭环系统,液压马达排出的已包括内部泄漏、液体压缩等容积损失的实际流量,回经泵缸可以再度等量输入液压马达(活塞泄漏、管路流量损失等微量损失有储能器随时补充)。泵缸群就像一台自动反馈调节的变量液压泵,精确地调整流量变化,而且增减的流量与液压马达的需求变化相吻合。因此,与通常液压系统不同,重驱轮液压系统几乎无流量损失,几乎没有因流量损失导致的功率损失,也几乎没有因流量损失导致的发热和噪音。
②液压力自动变量。
重驱轮液压系统不仅工作压力随负载变化,而且与通常液压系统不同,液压动力源——泵缸供应的液压力,亦可随负载变化而无极变量,可随时与系统工作压力保持一致,因而几乎无供源压力损失。同时,辅动控制方式的采用,无需节流阀等调节控制,因而几乎无节流导致的压力损失。所以几乎没有因压力损失带来的功率损失,也几乎没有因压力损失带来的发热和噪音。
③行进动力性好。
汽车只有在较高转速和低速行进时,才可以达到最大推进力。而在高速行进时,由于将有限功率过多消耗在速度上,其车轮转矩通常会降低70%以上。动力性与速度、重力成反比,表现为速度越高、承载越重,其加速、行进的动力性越差。
重驱轮车辆由于液压力和液流量可自动变量,转矩、功率可以随承载重量增加和车轮转速加快而自动相应提高,故而可以在行进中始终保持较高的车辆推进力。即使在达到的其最高车速时,车轮转矩也仅仅因液压马达背压增高而降低10-20%。动力性与速度、重力成正比,表现为速度越快、承载越重,其加速、行进的动力性相对越强。
④机械效率高。
重驱轮系统与车轮融为一体,无传动、变速等系统的机械效率损失。
⑤载重比大。
因为不再配置发动机,以及相应的机械传动、变速等系统和油箱等部件,车辆自重大幅度降低。从而载重比大幅度提高。
⑥动力可分散配置。
重驱轮可以安装在各挂载车箱,很方便地实现铁路、公路车辆的动力分散化。车头可不再作为动力中心,而只作为控制中心。从而可实现超长列车和公路列车。
⑦节能环保。
重驱轮车辆不耗用燃料。只需耗用很少量的蓄电池或充电电池电力。噪音小。无尾气污染。
⑧缺点
主要缺点有二:
a.因液压马达转速等现有技术局限,重驱轮装备的车辆尚难以达成高车速。
由于动力轮适用的内曲线柱塞液压马达转速一般不高于600r/min,因而重驱轮车辆时速一般不超过50km/h;虽可通过增大重驱轮及动力轮直径来提高车速,但一般不超过75km/h。
b.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的采用,使重驱轮抗侧向力的刚度和能力有所降低,不适于在恶劣路面行驶。
附图说明
图1是重驱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重驱轮主要部分——动力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包括了液压系统回路。
图3是重驱轮的基本构造图。
图4是动力轮的剖面图。为了标示动力轮在重驱轮整体中的结构关系,将与之相连的零部件如车轴、轮毂、Y形支架等一并绘出,因而实际上是图3下半部的剖面图。
图5是重驱轮的关键部件之一泵缸的构造图。
图6是重驱轮的关键部件之一拾力器的构造图。
图7是重驱轮关键部件之一拾力器的运行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实施本实用新型,在总体发明设计的基础上,还做了实施个案设计。此实施例以装备城市轻型载客车辆(如出租车)为目标,其主要技术数据如下:
车辆自重                 300kg
车辆最大载重量           300kg
车辆最大总质量           600kg
配置重驱轮数量           2个(后轮)
重驱轮自重               75kg
重驱轮最大承载重力       2000N
重驱轮最小承载重力       1000N
重驱轮内径(轮毂直径)     0、9652m
动力轮直径                    0、4m
泵缸数量                      18个
泵缸活塞直径                  20mm
拾力器O-C∶O-O1∶01-E         46∶21∶30mm
可产生液压力(1000N时)         5、1Mpa
可产生液压力(2000N时)         10、2Mpa
尖峰液压力                    14Mpa
可产生液流量                  106mL/r
选配液压马达型号1JM001-0.1    额定压力10Mpa
                              尖峰压力16Mpa
                              排量104mL/r
                              转速8-400/r·min
液压马达实际输出转矩          77-154N·m
辅助控制电机型号180WDC        24V
                              0.72-1.44N·m
辅动控制电机追加转矩          2.88-5.76N·m
重驱轮(×2)最大总转矩         768N·m
每公斤承量平均转矩            1.28N·m(最大)
                              0、9N·m(最小)
自重载重比                    1∶1
车速                          30km/h
可见,这一实施例对比普通小型汽车,显著特点有六:一是造价很低,无普通发动机及其机械传动、变速系统,控制系统亦大为简化,制造成本大为降低;二是自重很轻,仅为一般小汽车的1/3-1/6,但同时因重心很低运行仍平稳;三是载重比大,是一般小型汽车的3-4倍;四是满载时每公斤平均动力较高,一般车速和最高车速时均比普通小型汽车平均动力高;五是经济性好,不耗燃油,无空气污染,噪音低,且购置和运行成本很低;六是时速不高,仅为30公里。因此,这一实施例适于城市公交、出租、代步车辆。

Claims (4)

1、一种将车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重力驱动轮,安装于车轴上,直径比普通车轮大,其特征是:在车轮(4)轮毂内缘安装一个动力轮(1)和两个虚约束轮(2)(3),其中动力轮(1)上装备能够接受、传导承载重力的拾力器和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液压系统,能产生转矩并带动车轮(4)及虚约束轮(2)(3)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驱动轮,其特征是:动力轮(1)装有由泵缸(12)、集流管(7)(8)、液压马达(9)、储能器(10)、过滤器(11)组成的液压系统和若干拾力器(20);各拾力器(20)前端均伸出动力轮(1)轮缘,后端均与一泵缸(12)相接;一拾力器(20)受到承载重力的压迫时,移动上推相应泵缸活塞(15),使之产生有压液流并经集流管(7)输入液压马达(9),液压马达(9)在有压液流作用下产生转矩,带动动力轮(1)转动一个角度,同时将另一拾力器(20)置于承载重力的压迫之下;各拾力器(20)依次受力上推泵缸(12),各泵缸(12)依次输出有压液流,经集流管(7)形成持续的液压力和液流量,输入液压马达(9)产生持续转矩,带动动力轮(1)持续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驱动轮,其特征是:装有拾力器(20)的动力轮(1)与直径较大的车轮(4)轮毂套叠连接,使拾力器(20)伸出动力轮(1)轮缘拾取重力时,抵于车轮(4)轮毂内缘,构成内外圈传动递力机构;在这一机构中,拾力器(20)伸出动力轮(1)轮缘拾取重力而形成一定长度的内圈滚动阻力矩,同时拾力器(20)触点抵于车轮(4)轮毂内缘而形成与内圈滚动阻力矩长度相同的外圈滚动助力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驱动轮,其特征是:拾力器(20)近似鸟形,其“尾部”至“足部”设有多个拾力触点(C、D、E…),其“头部”为拾力器摆动轴孔(O),“背部”则设有连接泵缸活塞杆的连接轴孔(O1);各个拾力触点的横向力矩不同,最短的通常等于连接轴孔中心(O1)至摆动轴孔中心(O)的长度(O-O1),最长的横向力矩(O-C)长于O-O1一倍以上,逐次放大所拾取的重力和推动泵缸活塞(15)的推力;各个拾力触点的纵向高度也不同,由C点至D、E各触点依次递增,逐次增加拾力器推进泵缸活塞的行程。
CNU2006201487699U 2006-10-17 2006-10-17 重力驱动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64055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1487699U CN200964055Y (zh) 2006-10-17 2006-10-17 重力驱动轮
PCT/CN2007/070852 WO2008046344A1 (fr) 2006-10-17 2007-10-09 Roue d'entraînement par gravit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6201487699U CN200964055Y (zh) 2006-10-17 2006-10-17 重力驱动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64055Y true CN200964055Y (zh) 2007-10-24

Family

ID=38868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620148769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64055Y (zh) 2006-10-17 2006-10-17 重力驱动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64055Y (zh)
WO (1) WO200804634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4266A (zh) * 2011-04-13 2012-10-17 张明奇 自主动力
CN101791945B (zh) * 2009-10-12 2012-12-05 曲广江 机动车自产动力源液压动力机
CN108674174A (zh) * 2018-05-18 2018-10-19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重力驱动的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0532A2 (en) * 2013-03-15 2014-10-02 Daniel Klotzer Contact interface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7096234B (zh) * 2017-05-18 2022-06-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可调节式8字形轨迹无碳小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6788U (zh) * 1991-10-25 1992-09-23 郑国军 轮式重力能发动机
DE10149280A1 (de) * 2001-04-24 2002-10-31 Arne Walde Düsendrosselung mit integrierter Saugrohreinspritzung
WO2003064855A1 (es) * 2002-01-29 2003-08-07 Zabala Larranaga Ignacio Motor de gravedad-movimiento continuo
DE20219808U1 (de) * 2002-12-23 2003-06-26 Djelic, Dusan, 79540 Lörrach Antrieb mit zusätzlichen Drehmoment
US6809426B2 (en) * 2003-01-06 2004-10-26 Claude A. Naar Gravity-based vehicle power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1945B (zh) * 2009-10-12 2012-12-05 曲广江 机动车自产动力源液压动力机
CN102734266A (zh) * 2011-04-13 2012-10-17 张明奇 自主动力
CN108674174A (zh) * 2018-05-18 2018-10-19 福建省连江乐鑫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重力驱动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46344A1 (fr) 2008-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64055Y (zh) 重力驱动轮
CN1927609A (zh) 具有车速适应能力的电机驱动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948039A (zh) 一种超微型电动车
CN104828202A (zh) 气电混合动力自行车
CN106241663A (zh) 一种操作方便的电力施工设备
CN107816418A (zh) 一种装配于电动车上行驶时动力驱动发电方法
CN101042124A (zh) 壳转式径向柱塞泵
CN1899915A (zh) 空气动力自行车
CN101683881A (zh) 具有助力装置的脚踏车
CN205395747U (zh) 一种具有前置涡轴发动机的增程式电动乘用车
CN200960857Y (zh) 节能型电动汽车
CN201151459Y (zh) 具有省力效果的人力脚蹬装置
CN206750052U (zh) 一种车轮驱动装置
CN202413423U (zh) 液能电动车的轮胎液压吸能装置
CN87107587A (zh) 驱动装置
CN201961490U (zh) 气动助力自行车
CN2369940Y (zh) 前轴驱动自行车
CN2934055Y (zh) 气动助力车
CN206579484U (zh) 双轮双驱电动车
CN204895445U (zh) 一种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制动结构
CN102555660A (zh) 风能轮毂
CN201193069Y (zh) 电动摩托车
CN206938562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自卸装置
CN201723361U (zh) 液态压力传动引擎
CN201249862Y (zh) 齿轮传动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0111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01117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