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43274Y -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43274Y
CN200943274Y CN 200620133136 CN200620133136U CN200943274Y CN 200943274 Y CN200943274 Y CN 200943274Y CN 200620133136 CN200620133136 CN 200620133136 CN 200620133136 U CN200620133136 U CN 200620133136U CN 200943274 Y CN200943274 Y CN 20094327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nnector
heat
hole
ventilation st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13313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世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2013313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094327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4327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4327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包括其内具有多个沿垂直方向通孔的内墙板,内墙板的底端与下连接器的顶端安装相连,下连接器顶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下通槽,每个通孔的下出口与下通槽相连,下通槽分别通过前、后下通气口与内墙板前、后的外界相通,下通槽内设有冷凝水收集槽,内墙板的顶端与上连接器的底端安装相连,上连接器底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上通槽,每个通孔的上出口与上通槽相连,上通槽分别通过前、后上通气口与内墙板前、后的外界相通,通孔、下通槽和上通槽内设有首尾相连的输送管。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节能,造价低、安装方便,运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可有效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各种冷、热源进行供暖、供冷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Description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房间的内墙进行供暖、供冷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给建筑物供暖、供冷的各种末端热交换装置不仅安装不方便、投资大、造价高,而且不适合利用各种中低品位的可再生能源供暖、供冷,在各种能源费用不断上涨的今天,一种能够有效的利用各种中低品位的可再生能源给建筑物供暖、供冷,无疑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节能,造价低、安装方便,运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可有效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各种冷、热源进行供暖、供冷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其内具有多个沿垂直方向通孔的内墙板,所述内墙板的底端与下连接器的顶端安装相连,下连接器顶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下通槽,每个所述通孔的下出口与下通槽相连,下通槽分别通过位于下通槽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下通气口与外界相通,下通槽内设有冷凝水收集槽,所述内墙板的顶端与上连接器的底端安装相连,上连接器底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上通槽,每个所述通孔的上出口与上通槽相连,上通槽分别通过位于上通槽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上通气口与外界相通,所述通孔、所述下通槽和所述上通槽内设有首尾相连的输送管,输送管的二端分别与供暖装置和/或制冷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输送管由所述内墙板一端的通孔穿入,并经由所述下通槽或所述上通槽回弯盘绕后依次上、下穿过相邻的通孔,再由所述内墙板另一端的通孔穿出。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输送管的外侧壁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具有空气对流通道,所述下通槽位于所述下连接器内的上部,下连接器内下部的前侧设有前下通风道,下连接器内下部的后侧设有后下通风道,所述下通槽内的底部设有分别与所述前下通风道和后下通风道相连的前下空气交换通道和后下空气交换通道,所述前下通气口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前下通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前下通风道的外侧壁上,所述后下通气口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后下通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后下通风道的外侧壁上,所述上通槽位于所述上连接器内的下部,上连接器内上部的前侧设有前上通风道,上连接器内上部的后侧设有后上通风道,所述上通槽内的底部设有分别与所述前上通风道和后上通风道相连的前上空气交换通道和后上空气交换通道,所述前上通气口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前上通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前上通风道的外侧壁上,所述后上通气口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后上通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后上通风道的外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上通槽和所述下通槽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开口端宽、底端窄的梯形,所述冷凝水收集槽的横截面为开口端宽、底端窄的梯形或三角形,冷凝水收集槽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空气对流孔,冷凝水收集槽一端的底部设有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上通槽和/或所述下通槽内的中部或一端设有排风扇或风机,上通槽的开口端和下通槽的开口端分别具有卡槽,所述内墙板的上、下二端分别插装在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前、后上通气口、每个所述前、后下通气口处分别设有栅栏,所述通孔内嵌装有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中每个所述的栅栏内侧分别设有过滤装置,所述冷凝水收集槽的顶端分别具有朝外翻转弯折的前、后侧边,前、后侧边插装在所述内墙板的底端和所述下连接器的顶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内墙板、所述上连接器和所述下连接器内分别设有钢筋骨架,内墙板、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分别采用混凝土或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内墙冷热交换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在冬季使用时,输送管16与热源相联接,室内的空气流可通过位于下通槽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下通气口、进入下连接器的下通槽,空气流再进入内墙板的通孔内被输送管加热,被加热后空气流会向上进入上连接器的上通槽,并通过位于上通槽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上通气口回到室内,与此同时,内墙板也会对室内进行热辐射,从而实现给位于内墙板二侧的室内供暖。在夏季使用时,输送管与冷源相联接,而空气流的方向与上述过程相反,从而实现给位于内墙板二侧的室内供冷。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在冬季可利用各种热源对建筑物供暖,夏季则可利用各种冷源对建筑物供冷,故其具有环保节能,造价低、安装方便,运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可有效利用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各种冷、热源进行供暖、供冷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内墙冷热交换装置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墙冷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剖面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墙冷热交换装置的外部结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其内具有多个沿垂直方向通孔1的内墙板2,内墙板2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并列的2个或3个或4个,内墙板2的底端与下连接器3的顶端安装相连,下连接器3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并列的2个或3个或4个,下连接器3顶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下通槽4,每个通孔1的下出口与下通槽4相连,下通槽4分别通过位于下通槽4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下通气口17、18与位于内墙板2二个外露表面外侧的外界相通,下通槽4内设有冷凝水收集槽9,内墙板2的顶端与上连接器10的底端安装相连,上连接器10底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上通槽11,每个通孔1的上出口与上通槽11相连,上通槽11分别通过位于上通槽11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上通气口19、20与位于内墙板2二个外露表面外侧的外界相通,通孔1、下通槽4和上通槽11内设有首尾相连的输送管16,输送管16由内墙板2一端的通孔1穿入,并经由下通槽4或上通槽11回弯盘绕后依次上、下穿过相邻的通孔1,再由所述内墙板2另一端的通孔1穿出,输送管16的外侧壁与通孔1的内壁之间具有空气对流通道,输送管16的二端分别与供暖装置和/或制冷装置相连。在冬季使用时,输送管16与热源相联接,室内的空气流可通过位于下通槽4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下通气口17、18进入下连接器3的下通槽4,空气流再进入内墙板2的通孔1内被输送管16加热,被加热后空气流会向上进入上连接器10的上通槽11,并通过位于上通槽11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上通气口19、20回到室内,与此同时,内墙板2也会对室内进行热辐射,从而实现给位于内墙板2二侧的室内供暖。在夏季使用时,输送管16与冷源相联接,而空气流的方向与上述过程相反,从而实现给位于内墙板2二侧的室内供冷。
下通槽4位于下连接器3内的上部,下连接器3内下部的前侧设有前下通风道5,下连接器3内下部的后侧设有后下通风道6,下通槽4内的底部设有分别与前下通风道5和后下通风道6相连的前下空气交换通道7和后下空气交换通道8,前下通气口17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前下通气口17分别位于前下通风道5的外侧壁上,后下通气口18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后下通气口18分别位于后下通风道6的外侧壁上,上通槽11位于上连接器10内的下部,上连接器10内上部的前侧设有前上通风道12,上连接器10内上部的后侧设有后上通风道13,上通槽11内的底部设有分别与前上通风道12和后上通风道13相连的前上空气交换通道14和后上空气交换通道15,前上通气口19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前上通气口19分别位于前上通风道12的外侧壁上,后上通气口20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后上通气口20分别位于后上通风道13的外侧壁上。
上通槽11和下通槽4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开口端宽、底端窄的梯形,冷凝水收集槽9的横截面为开口端宽、底端窄的梯形或三角形,冷凝水收集槽9一端的底部设有通向室外的排水管27,在冷凝水收集槽9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空气对流孔(图中未画出),排水管27可用于排出冷凝水收集槽9内的冷凝水。冷凝水收集槽9可采用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上通槽11和/或下通槽4内的中部或一端设有排风扇或风机(图中未画出),如果排风扇或风机位于上通槽11和/或下通槽4的一端,则可以将上通槽11和/或下通槽4延伸到室外,上通槽11和/或下通槽4位于室外的一端应设有通气口,并将排风扇或风机安装在室外的通气口处。启动排风扇或风机可令上通槽11和/或下通槽4内的空气加快流动,并使每个通孔1内的空气加快流动,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上通槽11的开口端和下通槽4的开口端分别具有卡槽21、22,内墙板2的上、下二端分别插装在卡槽21、22内。冷凝水收集槽9的顶端分别具有朝外翻转弯折的前、后侧边28,前、后侧边28插装在内墙板2的底端和下连接器3的顶端之间。
每个前、后上通气口19、20、每个前、后下通气口17、18处分别设有栅栏24,每个的栅栏24内侧分别设有过滤装置23,通孔1内嵌装有导管25,导管25可采用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导管25可防止冷凝水渗入内墙板2中。
上述内墙板2、上连接器10和下连接器3内分别设有钢筋骨架,内墙板2、上连接器10和下连接器3分别采用混凝土或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在使用时,在冬季可利用各种热源对建筑物供暖,夏季则可利用各种冷源对建筑物供冷。

Claims (8)

1.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其内具有多个沿垂直方向通孔(1)的内墙板(2),内墙板(2)的底端与下连接器(3)的顶端安装相连,下连接器(3)顶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下通槽(4),每个所述通孔(1)的下出口与下通槽(4)相连,下通槽(4)分别通过位于下通槽(4)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下通气口(17、18)与外界相通,下通槽(4)内设有冷凝水收集槽(9),所述内墙板(2)的顶端与上连接器(10)的底端安装相连,上连接器(10)底端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上通槽(11),每个所述通孔(1)的上出口与上通槽(11)相连,上通槽(11)分别通过位于上通槽(11)二个外露表面上的前、后上通气口(19、20)与外界相通,所述通孔(1)、所述下通槽(4)和所述上通槽(11)内设有首尾相连的输送管(16),输送管(16)的二端分别与供暖装置和/或制冷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16)由所述内墙板(2)一端的通孔(1)穿入,并经由所述下通槽(4)或所述上通槽(11)回弯盘绕后依次上、下穿过相邻的通孔(1),再由所述内墙板(2)另一端的通孔(1)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16)的外侧壁与通孔(1)的内壁之间具有空气对流通道,所述下通槽(4)位于所述下连接器(3)内的上部,下连接器(3)内下部的前侧设有前下通风道(5),下连接器(3)内下部的后侧设有后下通风道(6),所述下通槽(4)内的底部设有分别与所述前下通风道(5)和后下通风道(6)相连的前下空气交换通道(7)和后下空气交换通道(8),所述前下通气口(17)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前下通气口(17)分别位于所述前下通风道(5)的外侧壁上,所述后下通气口(18)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后下通气口(18)分别位于所述后下通风道(6)的外侧壁上,所述上通槽(11)位于所述上连接器(10)内的下部,上连接器(10)内上部的前侧设有前上通风道(12),上连接器(10)内上部的后侧设有后上通风道(13),所述上通槽(11)内的底部设有分别与所述前上通风道(12)和后上通风道(13)相连的前上空气交换通道(14)和后上空气交换通道(15),所述前上通气口(19)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前上通气口(19)分别位于所述前上通风道(12)的外侧壁上,所述后上通气口(20)的数量为2-16个,每个后上通气口(20)分别位于所述后上通风道(13)的外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通槽(11)和所述下通槽(4)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开口端宽、底端窄的梯形,所述冷凝水收集槽(9)的横截面为开口端宽、底端窄的梯形或三角形,冷凝水收集槽(9)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空气对流孔,冷凝水收集槽(9)一端的底部设有排水管(2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通槽(11)和/或所述下通槽(4)内的中部或一端设有排风扇或风机,上通槽(11)的开口端和下通槽(4)的开口端分别具有卡槽(21、22),所述内墙板(2)的上、下二端分别插装在卡槽(21、2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前、后上通气口(19、20)、每个所述前、后下通气口(17、18)处分别设有栅栏(24),所述通孔(1)内嵌装有导管(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栅栏(24)内侧分别设有过滤装置(23),所述冷凝水收集槽(9)的顶端分别具有朝外翻转弯折的前、后侧边(28),前、后侧边(28)插装在所述内墙板(2)的底端和所述下连接器(3)的顶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内墙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板(2)、所述上连接器(10)和所述下连接器(3)内分别设有钢筋骨架,内墙板(2)、上连接器(10)和下连接器(3)分别采用混凝土或塑料制成。
CN 200620133136 2006-08-30 2006-08-30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4327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33136 CN200943274Y (zh) 2006-08-30 2006-08-30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33136 CN200943274Y (zh) 2006-08-30 2006-08-30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43274Y true CN200943274Y (zh) 2007-09-05

Family

ID=38717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13313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43274Y (zh) 2006-08-30 2006-08-30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43274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6823A (zh) * 2010-08-11 2010-12-08 何玉成 一种调节蓄水蒸发降温墙体水湿分布的方法及导水槽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6823A (zh) * 2010-08-11 2010-12-08 何玉成 一种调节蓄水蒸发降温墙体水湿分布的方法及导水槽
CN101906823B (zh) * 2010-08-11 2012-12-19 何玉成 一种调节蓄水蒸发降温墙体水湿分布的方法及导水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0036B (zh) 一种高速矿井回风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2613627U (zh) 地铁站用热管热回收式蒸发冷却通风降温机组
CN102518461A (zh) 一种煤矿低位次生热能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
CN205048602U (zh) 除湿转轮与热泵耦合式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空调
CN203586432U (zh) 一种能量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
CN105465892A (zh) 一种强化辐射及对流换热和舒适性的空调室内机
CN105649198A (zh) 一种建筑节能光伏系统
CN203443005U (zh) 结合空调排风和新风的光伏组件背板余热处理和利用装置
CN203586435U (zh) 一种能量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
CN103759363B (zh) 与被动式降温、采暖相结合的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202149571U (zh) 一种新风机组
CN200943274Y (zh) 内墙冷热交换装置
CN205316480U (zh) 一种具有供新风兼风屏诱导功能的空调室内机
CN105444274A (zh) 一种具有供新风兼风屏诱导功能的空调室内机
CN111928461A (zh) 排风热回收及降低再热能耗空气处理系统
CN101059279B (zh) 空气式太阳能集热换气系统
CN202868844U (zh) 模块化辐射换热终端及余热回收辐射管网热泵系统
CN212744048U (zh) 一种高效矿井乏风换热井筒防冻系统
CN202835624U (zh) 带载冷换热器的双冷源全新风热泵除湿机组
CN205261758U (zh) 一种强化辐射及对流换热和舒适性的空调室内机
CN201909557U (zh) 管式间接蒸发和直接蒸发制取冷水的装置
CN201488204U (zh) 一种明装风机盘管机组格栅装置
CN103196216A (zh) 一种用于房间新风冷热回收装置
CN203907846U (zh) 高大空间冷暖风运载器
CN2482660Y (zh) 导热油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