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0595B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80595B
CN1980595B CN2005800227175A CN200580022717A CN1980595B CN 1980595 B CN1980595 B CN 1980595B CN 2005800227175 A CN2005800227175 A CN 2005800227175A CN 200580022717 A CN200580022717 A CN 200580022717A CN 1980595 B CN1980595 B CN 19805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wind path
separating part
tube
dust sepa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227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80595A (zh
Inventor
土屋善弘
竹本律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992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8941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5/01242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004126A1/ja
Publication of CN1980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0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80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05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管状部(15)、第二灰尘分离部(4)和风路选择机构(5)。吸尘器主体具有电动送风机和设在其上游的第一灰尘分离部。将管状部(15)设在第一灰尘分离部的上游侧。管状部(15)具有第一风路(15a)。使第二灰尘分离部(4)从第一风路(15a)分支。风路选择机构(5)具有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的选择部件(61)。选择部件(61),在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不经过第二灰尘分离部(4)地至第一灰尘分离部的含尘空气的流动。选择部件(61)在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形成经过第二灰尘分离部(4)至第一灰尘分离部的含尘空气的流动。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部装有制造吸入气流的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主体的灰尘分离部,和还在该灰尘分离部的上游具有另一个灰尘分离部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先前,如特开平10-85159号公报所示,已知具有旋风分离装置(旋风除尘器)的电动吸尘器。在种吸尘器中,在内部装有风扇装置的吸尘器主体中,内部装有灰尘收容器(灰尘袋)。手柄管通过软管与吸尘器主体连接。吸入喷嘴通过轴管与手柄管连接。使旋风分离装置与轴管邻近配置。
在使用该电动吸尘器的扫除中,由风扇装置吸入的含尘空气中的比较大的灰尘,被上游的旋风分离装置分离集尘。通过旋风分离装置的更小的灰尘,利用吸尘器主体内的灰尘袋从空气中分离集尘。
这种电动吸尘器,由于分别在吸尘器主体和轴管上分别设置灰尘收集部,具有以下的优点。即:由于在轴管上设置灰尘收集部,可以减少在离使用者远的位置的吸尘器主体的灰尘收集部中抛弃灰尘的次数。由于在吸尘器主体上有灰尘收集部,不需要增大轴管的灰尘收集部。由于这样,可以抑制扫除中轴管的妨碍。
先前的电动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具有与和手柄管连接的上连接管连通的涡室,在其周围设有大致为圆形的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终端与涡室的入口连通。第一通路的上连接管侧的端部利用壁部封闭。第二通路的终端在第一通路上开口。第二通路的终端部侧为直管状,设有上述壁,以与该终端的延长线垂直。该第二通路的上游与和吸入喷嘴连通的轴管连接。
扫除时,由第二通路吸入的含尘空气在成直角地踫上与第二通路相对的壁部后,流入第一通路。这样,含尘空气在圆形的第一通路中回旋地流动后,流入涡室回旋。在涡室中回旋的空气从该涡室的中心流出至上连接管。在这种举动中,利用以向着和直管状的第二通路同方向的轴为中心的回旋流,离心力作用在灰尘上。这样,可将灰尘和空气分离。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具有上述优点的先前的电动吸尘器使含尘空气依次在配置在吸入喷嘴与风扇装置之间的旋风分离装置和吸尘器主体内的灰尘袋中通过,进行扫除。这样,在经常进行二阶段的灰尘分离而进行扫除的先前的电动吸尘器中,伴随着灰尘分离的压力损失大。由于这样,要增大吸入喷嘴的吸入力,这是不适宜的。
先前的电动吸尘器,通过加减加在风扇装置(电动送风机)上的电力,可根据扫除场所等,将吸入力切换成强或弱。
除了这种电气回路的切换外,优选还能够调整吸入力的强弱。即:优选是在扫除中得到多种强度的吸入力,可以根据扫除场所更适当地对应。然而,这种要求,在特许文献1的电动吸尘器中不能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不论是否具有分别配置在吸入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灰尘分离部,不利用电气回路的结构,可以切换吸入力的强弱的电动吸尘器。
如上所述,特许文献1的电动吸尘器,利用以向着与位于旋风分离装置上游的直管状的第二通路同方向的轴为中心的回旋流,将灰尘与空气分离。由于这样,在第二通路中直进的含尘空气的流动在成直角弯曲后,通过导入圆形的第一通路中,流动再次弯曲,形成回旋流。
这样,不仅为了形成回旋流使空气的流动弯曲,而且使在其上游的空气流动成直角弯曲,这样产生压力损失。另外,由于空气的流动成直角弯曲,压力损失非常大。由于这样,回旋流的风速慢,对提高分离性能不好。另外,旋风分离装置中的上述压力损失,使从吸入喷嘴至吸尘器主体的吸气通路整体的压力损失也增大。由于这样,在提高电动吸尘器的吸入性能方面并不优选。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供可提高吸入性能和灰尘分离部的灰尘分离性能的电动吸尘器。
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
具有电动送风机和设在该电动送风机的上游侧的第一灰尘分离部的吸尘器主体;
具有第一风路,设在上述第一灰尘分离部的上游侧的管状部;
具有从上述第一风路分支的第二风路,设在上述管状部周围的第二灰尘分离部;和
具有在以该第二灰尘分离部不成为风路阻力的方式不经过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地形成至上述第一灰尘分离部的含尘空气流动的第一位置;和以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成为风路阻力的方式经过该第二灰尘分离部地形成至上述第一灰尘分离部的灰尘空气的流动第二位置移动的选择构件的风路选择机构。
根据本发明,不论是否具分别配置在吸入气流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灰尘分离部,不利用电气回路的结构,可以切换吸入力的强弱。
本发明的一种电动吸尘器,它具有:
内部装有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主体;
设在上述电动送风机的上游侧,形成第一风路的笔直的管状部;
灰尘分离部,设在该管状部的周围,具有将含尘空气被导入的入口与跟该入口相比处于下游位置且与述第一风路连接的出口连通的第二风路,在利用惯性,分离在该第二风路中流动的空气和灰尘的灰尘分离部,具有积存分离的灰尘并可取出的集尘壳体,上述第二风路具有沿着上述管状部设置,将从上述灰尘分离的空气引导至上述出口的返回风路部;
设在上述管状部上,将通过上述第一风路的含尘空气,导入上述入口的导风部件。
采用本发明可以提高吸入性能和在灰尘分离部的灰尘分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的电动吸尘器的第二灰尘分离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2的第二灰尘分离部周围的纵截面侧视图;
图4为表示沿着图3中的F4-F4线的截面图;
图5为表示沿着图3中的F5-F5线的截面图的第二灰尘分离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6在分离集尘壳体和安装着该集尘壳体的部分的状态下,表示图2的第二灰尘分离部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安装图2的第二灰尘分离部的集尘壳体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图2的第二灰尘分离部的集尘壳体的立体图;
图9为省略表示图2的第二灰尘分离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中的符号1表示罐(canister)型的电动吸尘器(真空清洁器)。该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2,吸气通路部件3,第二灰尘分离部4和风路选择机构5。
吸尘器主体2可在地面等被扫除面上自由移动。在吸尘器主体2的例如后部内装有电动送风机6。电动送风机6形成吸入气流。在位于该电动送风机6的上游侧的吸尘器主体2的前面壁上设置有吸入口2a。
在吸入口2a和电动送风机6之间为集尘室。在该集尘室中配置第一灰尘分离部。第一灰尘部分形成有例如具有通气性的过滤器,优选,为了有集尘功能而由作成袋状的纸制等的集尘袋7形成。集尘袋7位于电动送风机6的上游,放在吸尘器主体2内部。在吸尘器主体2具有的可开闭的主体盖2b打开的状态下,该集尘袋7可在集尘室中安装和拆卸。
吸气通路部件3,具有:软管11,连接部12,管子13,和吸入口体14。吸入口体14又称为吸入喷嘴。
软管11作成蛇腹状,可自由地挠曲变形。软管11在其一端上有连接筒部11a。连接部12与软管11的另一端连接。具有连接筒部11a的软管11和连接部12形成软管组合。
连接筒部11a可取出地与吸入口2a连接。利用这种连接,吸气通路部件3配置在电动送风机6和集尘袋7的上游。吸气通路部件3设置成将从吸入口体14吸入的含尘空气导入集尘袋7内。
如图5~图7所示,连接部12具有管状部15和握持部(手握部)16。利用管状部15,在其内部形成有第一风路15a。第一风路15a设在吸气通路部件3的一部分上。为了减小第一风路15a中的风路阻力,在本实施例中,管状部15作成笔直的管状。但是,管状部15和第一风路15a即使弯曲也没关系。
握持部16用于在扫除操作时握持吸气通路部件3使用。握持部16由从管状部15的例如后部突出的手柄形成。但是不是仅限于此,握持部16可以形成直接握持管状部15的例如前部等。在由上述手柄构成的握持部16上设有执行电动送风机6等的运转指令的操作面板16a。
如图1所示,软管11的另一端与管状部15的后端部15b连接。管子13的后端部或吸入口体14可以有选择地和可取下地与管状部15的前端部15c连接。管子13可滑动地使例如第一管部件13a和第二管部件13b嵌合,通过滑动可以伸缩。
吸入口体14具有头部14a和连接管14b。与地面等被扫除面相对的横向长的吸尘口(图中没有示出)在头部14a的下面开口。连接管14b通过自由接头结构,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头部14a的后部。连接管14b可以有选择地在管状部15的前端部15c或管子部件13b的前端部取下。
第二灰尘分离部4设在形成有第一风路15a的管状部15的周围。因此,第二灰尘分离部4可配置在吸尘器主体2内的电动送风机6和集尘袋7的上游侧。第二灰尘分离部4具有壳体承受座部21,集尘壳体22,过滤器23和灰尘按压机构24。集尘壳体22形成第二灰尘收集部,可以取出地与壳体承受座部21组合。
详细地说,壳体承受座部21与管状部15作成一体。如图5和图7等所示,壳体承受座部21比形成第一风路15a的管状部15短,而且比该管状部15的宽度宽。壳体承受座部21具有在与管状部15的长度方向同方向上延伸的开口。该开口优选是向上方开放。
管状部15与壳体承受座部21连通。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管状部15配置在壳体承受座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通过这种配置,管状部15和壳体承受座部21,在宽度方向(从吸入口体4侧看的左右方向)上,以管状部15的中心轴线为对称线,成线对称设置。
这样,壳体承受座部21和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重量相对于管状部15平衡好。因此,在手握握持部16,操作吸气通路部件3方面优选。另外,在抑制从后述的集尘壳体22返回第一风路15a的风的流动偏向壳体承受座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这点上也是优选的。与此同时,利用集尘壳体22的集尘,不偏向其宽度方向的一侧,可在宽度方向平衡良好地集尘这点也好。
如上所述,形成第一风路15a的管状部15,配置在壳体承受座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与壳体部21连通。这样,在管状部15和壳体承受座部21之间形成沿着管状部15的左右一对返回风路部25。返回风路部25在第一风路15a的左右方向并排,不在第一风路15a的上下方向重合。由于这样,在可在形成第一风路15a的管状部15上,在上下方向紧凑地设置第二灰尘分离部4这点上优选。
如图5所示,返回风路部25的前端封闭。返回风路部25的后端,通过出口26(参照图3和图5),与第一风路15a连接。这样返回风路部25与第一风路15a合流。出口26在接近管状部15的后端的位置开口。该出口26设在以通过第一风路15a的含尘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的后述的入口34下游的位置上。
如图4~图7所示,在壳体承受座部21的上述开口边缘上,沿着该边缘安装密封衬垫(密封填料)27。密封衬垫27由橡胶等软质密封材料制成。在从集尘壳体22抛弃灰尘的情况下,优选排出灰尘不附着在该配置的密封衬垫27上。密封衬垫27也可安装在集尘壳体22的开口边缘上。
如图2,图5和图7所示,在管状部15的外面设有前侧凸部15d。前侧凸部15d与壳体承受座部21的前端连接。在前侧凸部15d上作出壳体固定部(例如固定孔15f)(参照图3)。固定孔15f向后方开口。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在管状部1 5的外面设有后侧凸部15e。后侧凸部15e与壳体承受座部21的后端连接,形成握持部16的根部。在该后侧凸部15e上安装壳体固定部件28。
壳体固定部件28可在前后方向移动。利用图中没有示的弹簧向前方给壳体固定部件28加力。通过利用手指操作,该壳体固定部件28可克服上述弹簧力向后方运动。
如图3,图6,图8等所示,集尘壳体22具有壳体主体31,壳体盖32,和过滤器支承框33。壳体主体31的一面优选是下面开口。壳体主体31具覆盖其前部的主体盖31V。壳体盖32开闭壳体主体31的开口的前部。过滤器支承框33设在壳体主体31的后部。
壳体主体31和壳体承受座部21的开口在形成第一风路15a的管状部15的轴方向延伸。壳体主体31的下面开口的宽度与壳体承受座部21的开口宽度一致。如图3和图8所示,固定片31c在壳体主体31的长度方向的前端突出。固定片31c可从后方插入固定孔15f中和从该孔脱出。固定部件承受部31d(参照图3)设在壳体主体31的长度方向的后端。固定部件承受部31d由凹部等构成。上述壳体固定部件28的前部从后方插入该固定部件承受部31d中和从其中脱出。
按以下的顺序,可将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集尘壳体22安装在连接部12上。首先,在将管状部15的壳体固定部件28向后拉伸的状态下,将固定片31c插入管状部15的固定孔15f中,并且使壳体主体31覆盖壳体承受座部21。在这个状态下,使壳体主体31和壳体承受座部21的开口互相对合。其次,将壳体固定部件28向前方移动,卡在壳体主体31的固定部件承受部31d上。这样,可以防止壳体主体31脱落。利用与安装相反的顺序,可从连接部12取出集尘壳体22。
安装在连接部12上的集尘壳体22使其长度方向与管状部15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一致配置。利用这种配置,由于集尘壳体22向管状部15的宽度方向的突出小,操作吸气通路部件3时的平衡好。另外,则在操作中,抑制管状部15遮住被扫除面的视野因素这点优选。
如图8所示,过滤器支承框33具有在壳体主体31的宽度方向并列的一对壁33a和隔壁33b。一对壁33a从壳体主体31的后端壁31a,在壳体主体3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上,向前延伸。圆形孔35分别作在一对壁33a的前端。隔壁33b一体地连接一对壁33a的前端。隔壁33b由与壁33a的下端面在一个面上连接的隔壁底部和从它向上弯曲的弯曲部构成。
在隔壁底部上作出向着前侧,前端细的大致V字形的切口33c。利用该切口33c和与它连接的一对壁33a的下端面之间,形成大致船底形形状的开口。该开口可作为含尘空气对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入口34使用。
壳体主体31的后端壁31a与入口34连接。后端壁31a由沿着与第一风路15a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地交叉的方向的壁构成。该后端壁31a呈垂直状立起。
在形成第一风路15a的下游部位的管状部15的后部形成分支口36。如图7所示,分支口36向着壳体承受座部21的开口向上开口。如上所述,该分支口36,在集尘壳体22安装在连接部12上的状态下,与入口34连接。
图3和图7中的符号37表示定位部。定位部37从分支口36的上游的边缘立起。隔壁33b的弯曲部从后侧与定位部37接触。这样,分支口36和入口34可以适当定位。
如图4和图9等所示,上述过滤器23的过滤元件23b安装在过滤器框体23c中。过滤器框体23c作成两端开放的圆筒状。过滤器框体23c在圆周方向,以一定间隔具有长孔状的窗孔。这些窗孔在圆筒的轴向延伸。在过滤器框体23c的两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沿着圆周方向的齿23a。过滤元件23b由网状过滤器构成,它塞住上述各窗孔,安装在过滤器框体23c的外周面上。该过滤元件23b的端部不挂在齿23a上。
过滤器23的两端支承在过滤器支承框33的壁33a上。该过滤器23的两端可转动地插通于圆形孔35。过滤器23两端的齿23a配置在过滤器支承框33的壁33a和壳体主体31的侧壁之间。在打开后述的壳体盖32的状态下,将通过该开放部插入的手的手指尖加在齿23a上,可使过滤器23转动。
在集尘壳体22安装在连接部12上的状态下,过滤器支承框33的壁33a和壳体主体31的侧壁之间的空间与返回风路部25连接。这样,形成圆筒形状过滤器23的下游区域的过滤器23的内部空间,通过过滤器23的两端开口与连接部12的返回风路部25连通。
利用以上这样配置在壳体主体31上的过滤器23,集尘壳体22内分成灰尘积存室41和分离室42。灰尘积存室41与过滤器23的前侧相邻接。分离室42与过滤器23的后侧邻接。这二个室41,42通过过滤器23的上方空间连通。在集尘壳体22安装在连接部12上的状态下,灰尘积存室41靠近第一风路15a的上游侧部位配置。在相同状态下,分离室42相对于灰尘积存室41,靠近第一风路15a的下游侧部位配置。
在分隔分离室42的壁内,与过滤器23的外周面相对的壁形成导向壁43(参照图3)。该导向壁43从上述入口34连续至灰尘积存室41。导向壁43的入口侧部分由上述后端壁31a形成。导向壁43从入口34连续弯曲至灰尘积存室41,使得形成与过滤器2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大致相似的形状。
第二灰尘分离部4具有从入口34通过分离室42,灰尘积存室41,返回风路部25至出口26的风路。该风路内的返回风路部25沿着形成第一风路15a的管状部15。
如图3和图4等所示,灰尘积存室41由壳体31的前部顶壁,一对隔壁31b和壳体盖32隔开。壳体主体31的前部顶壁与呈圆弧状弯曲的导向壁43整体地连接。一对隔壁31b从该壳体主体31的顶壁,整体地突出设置于壳体主体31的前部内侧。这些隔壁31b平行。壳体盖32可与隔壁31b的前端(下端)连接和分开,可以开闭灰尘积存室41。
壳体盖32在其后端整体地具有枢轴部32a。枢轴部32a的两端贯通支承在左右隔壁31b上。这样,可以枢轴部32a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壳体盖32。利用壳体盖32的转动,壳体主体31的前部开口即一对隔壁31b的下端之间开闭。
如图3和图9等所示,枢轴部32a相对于过滤器23的前部外周面配置在至近的距离。在轴向延伸的肋32c(参照图3)整体地突出设置在枢轴部32a上。该肋32c为前端细状。
如图3所示,在壳体盖32关闭的状态下,肋32c从过滤器23的前部外周面离开。但是,在壳体盖32打开的状态下,利用枢轴部32a的转动,可与过滤器23的前部外周面轻微地接触。由于这样,如上所述,在过滤器23转动的情况下,可利用肋32c抓住附着在过滤元件23b表面上的灰尘,使它落入壳体盖32侧。
从外侧向内侧,通过分离室42内的含尘空气中的空气在圆筒状的过滤器23中流通。由于这样,在流动慢的过滤器23的下部上,灰尘特别容易附着。如上所述,当从集尘壳体22抛弃灰尘时,用手转动过滤器23,可在过滤器23的全周上,使灰尘落下。这样,不管上述附着特性如何,可以轻松地进行过滤器23的寿命延长,即消除堵塞的作业。
如图3和图9所示,壳体盖32在其自由端上有钩子32b。钩子32b设在壳体主体31和主体盖31V之间,即在灰尘积存室41的外部。
该钩子32b可与钩子承受器44接合和脱开。钩子承受器44设在覆盖壳体主体31的主体盖31V的前端内侧。压紧在钩子承受器44上的钩子32b与钩子承受器44接合。这种接合使壳体盖32保持关闭状态。通过从钩子承受器44取出钩子32b,可以打开壳体盖32。
钩子承受器44可以其中间部分为支点转动。利用图中没有示出的弹簧给钩子32b的悬挂保持位置加力。如图3和图9所示,为了从钩子承受器44取出钩子32b,将滑动件45可移动地安装在壳体主体31的上面。
即:在壳体主体31的上面凹槽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滑动件45为棒状,可在前后方向移动地安装在凹槽内,与灰尘积存室41隔离。该滑动件45的前端插入壳体主体31的上面和主体盖31V之间。
利用图中没有示出的弹簧给滑动件45加力,使其前端保持从钩子承受器44的与钩子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离开的位置。可从壳体主体31的外部操作滑动件45。通过在前后方向移动滑动件45,可使滑动件45的前端与钩子承受器44的钩子端部的相反一侧的端部接触或离开。
因此,随着用手指压住滑动件45,向前方移动,滑动件45的前端压紧钩子承受器44的与钩子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这样,可使钩子承受器44回转,从钩子32b取出钩子端部。与此相反,当解放滑动件45的压紧时,滑动件45回至原来位置。这样,钩承受器44回复至挂住钩子32b的位置。
如图4所示,壳体盖32的宽度比壳体主体31的前部两侧壁间的宽度尺寸狭窄。如图3所示,在侧面看壳体盖32有作成大致圆弧状的开口。网状过滤器47安装在该开口部中。网状过滤器47的网眼与过滤器23的过滤元件23b的网眼相同或比它粗。
如图3,图6,图8所示,在上述开口部的外面,一体地设置多个长方形的板48。这些板48在壳体盖32的前后方向,空出给定的间隔以一定角度倾斜。各板48倾斜地向前方突出,将通过网状过滤器47,从灰尘积存室41流出的空气引导至前方。如图8所示,在从外侧看开口部的情况下,各板48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妨碍看认网状过滤器47的长度。
利用各板48形成的通过灰尘积存室41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限制,积存在灰尘积存室41内的灰尘,集中在灰尘积存室41内的前部被压缩。由于这样,可以体积不那么大(蓬松)地积存集中在灰尘积存室41中的灰尘。另外,在抛弃灰尘时等,可以用各板48妨碍看见网状过滤器47和附着在其上的灰尘。与此同时,利用各板48也可防碍手等接触附着在网状过滤器47上的灰尘而污染。
在集尘壳体22上设有灰尘按压机构24。该机构24具有压紧部件51,齿轮52和齿条部件53。在壳体主体31的前部顶部和主体壳体31V之间安装转动轴54。转动轴54的两端气密地插入灰尘积存室41内。
放置在灰尘积存室41中的按压部件51的臂与位于灰尘积存室41内的转动轴54的两端连接。齿轮52固定在位于灰尘积存室41的外部的转动轴54的中间部。齿条部件53与齿轮52啮合。齿条部件53可沿着在滑动件45的上面开放的长槽滑动。利用弹簧55,向后给该齿条部件53加力。
这样,如图3所示,当不使用时,按压部件51保持在沿着灰尘积存室41的顶部横卧的待机位置。图3中的符号31g表示盖突起。该盖突起31g覆盖上述待机位置的按压部件51的后端。这样,可将沿着导向壁43的含尘空气引导至倾斜的前下方。因此,灰尘不会落在待机位置的按压部件51上。
以转动轴54为中心的按压部件51的前端的回转轨迹,大致与封闭的壳体盖32的内面的弯曲形状一致。因此,当使按压部件51向图3中的前侧转动时,可利用按压部件51的前端进行清洁,以清扫网状过滤器47。如上所述,按压部件51可以沿着灰尘积存室41的顶部从横卧的待机位置向前侧转动。这个转动可使灰尘积存室41内的灰尘集中在灰尘积存室41内的前部,被压缩。
在集尘壳体22中设有有选择地分开使用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风路选择机构5。如图8等所示,风路选择机构5具有选择部件61,操作部件62和定位部63。
选择部件61作为导风部件起作用。该选择部件61由蝶阀形成,形成与上述入口34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用蝶阀用作选择部件61,在可使风路选择机构5的结构简单这点上优选。
形成选择部件61的基端部61a的后端部一体地具有枢轴64。通过将该枢轴64的两端支承在上述一对壁33a上,可以转动地安装选择部件61。选择部件61的基端部61a与入口34连接。通过回转,选择部件61可跨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而移动。
第一位置为为了不经过第二灰尘分离部4而形成至集尘袋7的含尘空气的强流动,而配置选择部件61的位置。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配置在第一位置上的选择部件61在封闭第一风路15a的分支口36和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入口34的同时,不堵塞第一风路15a。在这个状态下,停止从第一风路15a向入口34导入含尘空气,同时,允许含尘空气从第一风路15a向集尘袋7流动。
第二位置为为了形成经过第二灰尘分离部4至集尘袋7的含尘空气的弱流动,而配置选择部件61的位置。如图3中的实线所示,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选择部件61,打开第一风路15a的分支口36和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入口34,同时,塞住第一风路15a。在这个状态下,允许含尘空气从第一风路15a导入入口34,同时,停止含尘空气直接从第一风路15a向集尘袋7流动。
在第二位置的选择部件61,从该选择部件61的基端部61a成斜状,向着第一风路15a的上游侧伸出。这样,流入第一风路15a中的含尘空气由斜状的选择部件61引导,导入入口34中。即:含尘空气的流动方向平稳地变化,可抑制伴随该流动方向变化的紊流的发生。因此,利用第二位置的选择部件61,可抑制压力损失,平稳将含尘空气导入口34。
由蝶阀构成的选择部件61的枢轴64侧的基端部61a作成例如平坦状。该基端部61a和比其靠前端的部分相互间不形成折曲的角,具有平缓的弯曲面而连续。这对抑制导入入口34中的含在空气流动混乱,更可抑制压力损失这点来说优选。
在选择部件61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基端部61a与导向壁43的入口34侧部分,换句话说,与壳体主体31的后端壁31a在一个面上连续。在这个状态下,后端壁31a和基端部61a不形成成为风路阻力的台阶等。
由于这样,可抑制伴随含尘空气从第一风路15a导入分离室42的入口34产生的紊流的压力损失,可将含尘空气平稳地导入入口34。因此,利用在笔直的第一风路15a内呈斜状伸出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选择部件61,可将大的惯性力给于从第一风路15a导入分离室42的含尘空气中的灰尘。这样,通过抑制上述压力损失,可提高吸入风路体3前端部具有的吸入口体14的吸入力。
枢轴64的一端贯通分离室42的一个侧壁。操作部件62与其一端连接。操作部件62作成臂状。可以从集尘壳体22的外部,用手指抓住操作部件62转动。利用操作部件62往复回转,选择部件61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移动。
如图2和图8等所示,定位部63一体地设在枢轴64贯通的分离室42的一个侧壁的外面。定位部63具有第一槽63a和第二槽63b。操作部件62的前端部可有选择与该第一槽63a和第二槽63b接合和脱开。当操作部件62与第一槽63a接合时,第一槽63a将选择部件61保持在第一位置。当操作部件62与第二槽63b接合时,第二槽63b将选择部件61保持在第二位置。
使用图1所示的电动吸尘器1的真空吸收式的扫除是握住握持部16,驱动电动送风机6,使吸气通路部件3运动,使吸入口体14沿着地面等被扫除面移动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操作面板16a的强和弱的开关钮的操作,控制电动送风机6的运转,可以选择强吸入和弱吸入。除此以外,还可按以下顺序,切换吸入的强弱。因此,通过这些组合,可得到多样的吸入力。
当不利用操作面板16a的操作,增强吸入力时,将风路选择机构5的操作部件62放(卡)在定位部63的第一槽63a中也可以。这样,选择部件61向上转动,配置在第一位置。由于这样,从吸入口体14吸入的含尘空气不受选择部件61妨碍,可以直进通过吸气通路部件3的第一风路15a。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一风路15a的含尘空气导入集尘壳体22受到封闭入口34的选择部件61妨碍。
因此,从吸入口体14吸入的含尘空气不经过第二灰尘分离部4,在吸气通路部件3中流通。然后,含尘空气从吸入口2a流入吸尘器主体2内,利用集尘袋7分离灰尘和空气。分离的灰尘积存集尘袋7内。在集尘袋7中,从灰尘分离的空气,被电动送风机6吸入后,排出至吸尘器主体2的外部。
在这种扫除状态下,第二灰尘分离部4不成为风路阻力。由于这样,电动送风机6的上游侧的灰尘收集部产生的风路阻力只为集尘袋7。因此,可实现强吸入。
另一方面,在不利用操作面板16a的操作,减弱吸入力时,将风路选择机构5的操作部件62放(卡)在定位部63的第二槽63b中也可以。这样,选择部件61向下转动,配置在第二位置上。由于这样,从吸入口体14吸入的含尘空气,直进通过吸气通路部件3的第一风路15a,受选择部件61妨碍。这样,通过受妨碍的含尘空气以选择部件61作为导向装置,导入集尘壳体22的入口34。导入集尘壳体22中的含尘空气,被引导沿着导向壁43。
如图3所示,从分支口36进入第风路15a,向前方伸出的斜状的选择部件61和导向壁43连接成半圆形。由于这样,流入第一风路15a的含尘空气被引导,返回与第一风路15a的流动方向相反的一侧即上游。与此相伴,导入集尘壳体22内的含尘空气中的灰尘的惯性力离心方向作用。这样,重的灰尘靠近导向壁43,与一部分空气一起,被导入集尘壳体22的灰尘积存室41中。
另一方面,根据电动送风机6的运转的吸入压力,波及面临分离室42的圆筒状的过滤器23的内部。吸入压力的波及通过出口26经过返回风路25,与过滤器23的内部连通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出口26在遮住在第一风路15a中直进穿过的含尘空气的流动的选择部件61的更下游的位置。返回风路部25从上游侧与出口26连接。另外,返回风路部25通过过滤器23的两端开口,与过滤器23的内部连通。
由于这样,通过分离室42内的空气多数在远离上述导向壁43的方向被过滤器23吸入。通过过滤器23的空气,流出到返回风路部25后,通过在比遮住第一风路15a中的流动的选择部件61处于更下游位置的出口26,流入第一风路15a,被吸尘器主体2吸入。
具有入口34的分离室42,过滤器23,返回风路部25和出口26形成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第二风路P。利用该第二风路P可引导风,如上所述那样,返回选择部件61,从入口34到达出口26。
如上那样,在第二灰尘分离部4中,借助惯性,导入的含尘空气的重的灰尘靠近和沿着导向壁43,并吸引轻的空气。与此相伴,在分离室42中,灰尘和空气分离。
如上所述,分离的灰尘与一部分空气一起流入灰尘积存室41中,积存在灰尘积存室41中。流入灰尘积存室41中的一部分空气通过壳体盖32的网状过滤器47,再通过板48相互之间,排出至返回风路部25。这样,在返回风路部25内,与从过滤器23流出的空气合流。如上所述,合流的空气通过出口26,在与遮住第一风路15a中的流动的选择部件61相比处于下游的位置上,流入第一风路15a,被吸尘器主体2吸入。
具有入口34的分离室42,网状过滤器47,返回风路部25和出口26形成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第二风路P。如上述,利用该第二风路P引导风,迂回选择部件61,从入口34到达出口26。
在这种扫除方式下的灰尘收集部的风路阻力为第二灰尘分离部4和其下游的集尘袋7二者。此外,如上所述,利用惯性力,在分离空气和灰尘的第二灰尘分离部4中的分离方式,与集尘袋7比较,压力损失大。由于这样,可实现弱的吸入。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带有吸尘器主体2内的第一灰尘分离部(集尘袋7)和其上游的第二灰尘分离部4所带来的优点。不但这样,操作设在第二灰尘分离部4中的风路选择机构5,可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选择配置选择部件61。这样,进行电动送风机6的输入控制,不取出集尘壳体22,可以切换强吸入和弱吸入。由于这样,可根据扫除场所,切换吸入力。本发明也可在不进行电动送风机的电力控制的电动吸尘器中使用。
另外,在将选择部件61配置在第二位置上,进行使用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灰尘分离的扫除方式中,来提高第二灰尘分离部4分中的灰尘分离性能。
即,在这种扫除方式下,含尘空气可从笔直的第一风路15a直接引导至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第二风路P中。由于这样,至第二风路P的流路阻力小。另外,利用在第一风路15a的中间斜状配置的选择部件61可遮住在第一风路15a中笔直地穿行的含尘空气,平稳地将该含尘空气导入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入口34中。
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风路15a的入口侧风路部分即管状部15的前端15c至与其相对倾斜配置的选择部件61的第一风路部分为笔直的,在其中流动的含尘空气的流动方向不改变。由于这样,含尘空气的风路阻力非常小,在上述第一风路部分流动的含尘空气的速度快。因此,如果从第二灰尘分离部4看,笔直的第一风路部分可看成是使导入其入口34的含尘空气的速度加快的助走路。
这样,如上所述,利用向着吸尘器主体2导入含尘空气的吸入风路体3的一部分得到的高速含尘空气,可以由选择部件61平稳地导入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入口34。由于这样,可将更大的惯性力给予流入分离室42的含尘空气中的灰尘。因此,可提高利用灰尘惯性的灰尘和空气的分离性能。
为了进行上述第一、第二风路的选择,必需在第二灰尘分离部4中设置从第一风路15a分支弯曲的风路。另一方面,在第二灰尘分离部4中,采用通过使含尘空气弯曲流动,利用灰尘的惯性,产生离心力,分离灰尘和空气的结构。由于这样,为了进行风路选择,可以利用弯曲的风路,作成使在灰尘分离的风的流动。因此,第二灰尘分离部4在对第一风路15a中的配置合理,可使作为全体的结构简单。
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选择部件61可以平稳地为向着入口34的含尘空气的流动导向。另外,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选择部件61与在第二灰尘分离部4中,利用灰尘的惯性进行灰尘分离的导向壁43连续。因此,利用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选择部件61,可以平稳地改变进行灰尘分离的风的流动。
在弱吸入的情况下,第一风路15a的分支口36开放。这时,通过分支口36、出口26和返回风路部25,吸入压力作用在壳体承受座部21上。由于这样,集尘壳体22被拉(吸)向壳体承受座部21,可确保两者之间的气密。
在强吸入的情况下,吸入压力通过出口26和返回风路部25作用在壳体承受座部21上。由于这样,集尘壳体22被吸(拉)向壳体承受座部21,可确保两者之间的气密。
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灰尘积存室41设定确保给定量灰尘积存容积的大小。由于这样,灰尘积存室41的宽度必然比第一风路15a的宽度大。另一方面,可自由取出地支承具有灰尘积存室41的集尘壳体22的壳体承受座部21,一体地设在形成第一风路15a的管状部15上。这样,壳体承受座部21的宽度比管状部15的宽度大,与集尘壳体22的宽度相同。
由于这样,利用管状部15和壳体承受座部21的宽度尺寸差,形成返回风路部25a。因此,为形成返回风路部25a,不需要特别的结构。返回风路部25a沿着管状部15在壳体承受座部21和管状部15之间形成。
设有进行以上的强弱切换的风路选择机构5的第二灰尘分离部4设在具有用于操作吸气通路部件3的握持部16的连接部12上。这样,可将风路选择机构5的操作部件62配置在靠近握持部16的位置。由于这样,操作的处理容易,同时,抛弃在第二灰尘分离部4中分离的尘埃时有利。
在抛弃由第二灰尘分离部4分离的灰尘时,根据需要,可在操作灰尘按压机构后,从连接部12取出集尘壳体22。其次,将集尘壳体22运输至抛弃场所,打开壳体盖32,排出灰尘积存室41内的灰尘也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集尘壳体22安装在吸尘器主体2外的连接部12上,使用者不需要移动至吸尘器主体2的位置。由于这样,在容易取出集尘壳体22这点上,作业上好。
本发明不受上述一个实施例的限制,例如,作为在第二灰尘收集部中,不进行第一、第二风路选择的电动吸尘器也可使用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将导风部件不动地设在倾斜地进入第一风路的位置,扫除时在第二灰尘收集部中含尘空气必然流通。

Claims (6)

1.一种电动吸尘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电动送风机(6)和设在该电动送风机(6)的上游侧的第一灰尘分离部(7)的吸尘器主体(2);
具有含尘空气流入的前端部(15c)及含尘空气流出的后端部(15b)且形成笔直的管状的管状部(15),并且,在所述管状部(15)的内部具有连通所述前端部(15c)及后端部(15b)的笔直的第一风路(15a),该管状部(15)设在所述第一灰尘分离部(7)的上游侧;
具有从所述第一风路(15a)分支的第二风路(P)并设在所述管状部(15)周围的第二灰尘分离部(4),该第二灰尘分离部(4)利用惯性分离在所述第二风路(P)中流动的含尘空气中的空气和灰尘;和
风路选择机构(5),其具有在以该第二灰尘分离部(4)不成为风路阻力的方式不经过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4)且在所述第一风路(15a)直进地形成至所述第一灰尘分离部(7)的含尘空气的流动的第一位置、和以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4)成为风路阻力的方式经过该第二灰尘分离部(4)地形成至所述第一灰尘分离部(7)的含尘空气的流动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选择部件(6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1),其特征为,它具有吸气通路部件(3);该吸气通路部件(3)具有与所述吸尘器主体(2)连接的可挠性软管(11)、配置在该软管(11)的上游侧的管子(13)、和具有握持部(16)并与所述软管(11)和所述管子(13)连接的连接部(12);在所述连接部(12)上设有所述第一风路(15a)、第二灰尘分离部(4)和风路选择机构(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1),其特征为,
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4)具有集尘壳体(22),该集尘壳体(22)具有积存分离后的灰尘的灰尘积存室(41),所述集尘壳体(22)能够取出地与一体形成于所述管状部(15)的壳体承受座部(21)组合,
所述第二风路(P)具有导入含尘空气的入口(34)和在该入口(34)的下游位置与所述第一风路(15a)连续的出口(26),利用所述第二风路(P)引导风,风迂回所述选择部件(61),从所述入口(34)到达所述出口(26),并且,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4)的所述第二风路(P)具有沿着所述管状部(15)设置的返回风路部(25),所述返回风路部(25)的前端封闭,所述返回风路部(25)的后端通过所述出口(26)与所述第一风路(15a)连接,
所述选择部件(61)能够以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式进行转动,利用配置于第二位置的所述选择部件(61)将通过所述第一风路(15a)的含尘空气导入所述入口(3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1),其特征为,所述选择部件(61)的基端部(61a)与所述入口(34)连续,同时,配置于第二位置的所述选择部件(61)从所述基端部(61a)成斜状,向着所述第一风路(15a)的上游侧伸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1),其特征为,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4)具有:相比于所述入口(34)靠近所述第一风路(15a)的上游侧而设置的所述灰尘积存室(41);横跨该灰尘积存室(41)和所述入口(34)弯曲设置的分离室(42);和面对该分离室(42),设在所述灰尘积存室(41)和所述入口(34)之间,将从所述入口(34)导入的空气和与该空气一起导入的灰尘分离的过滤器(23)。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吸尘器(1),其特征为,所述第二灰尘分离部(4)具有:与所述管状部(15)一体,形成为宽度比该管状部(15)宽,并支承所述集尘壳体(22)的所述壳体承受座部(21),在该壳体承受座部(21)内配置所述管状部(15),在该管状部(15)和所述壳体承受座部(21)之间形成有所述返回风路部(25)。
CN2005800227175A 2004-07-06 2005-07-05 电动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80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99237A JP3987947B2 (ja) 2004-07-06 2004-07-06 電気掃除機
JP2004199238A JP3889415B2 (ja) 2004-07-06 2004-07-06 電気掃除機
JP199238/2004 2004-07-06
JP199237/2004 2004-07-06
PCT/JP2005/012423 WO2006004126A1 (ja) 2004-07-06 2005-07-05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0595A CN1980595A (zh) 2007-06-13
CN1980595B true CN1980595B (zh) 2010-08-25

Family

ID=35794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271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80595B (zh) 2004-07-06 2005-07-05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987947B2 (zh)
CN (1) CN198059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29A (zh) * 1992-01-10 1993-11-10 皇家用具制造公司 真空吸尘器
CN1179935A (zh) * 1996-09-04 1998-04-29 电气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的分离装置
CN1351857A (zh) * 2000-11-06 2002-06-05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旋风集尘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29A (zh) * 1992-01-10 1993-11-10 皇家用具制造公司 真空吸尘器
CN1179935A (zh) * 1996-09-04 1998-04-29 电气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的分离装置
CN1351857A (zh) * 2000-11-06 2002-06-05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旋风集尘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4-37372A 1979.03.19
JP特开2003-24826A 2003.01.28
JP特开2004-33313A 2004.02.05
出处同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020694A (ja) 2006-01-26
CN1980595A (zh) 2007-06-13
JP3987947B2 (ja) 2007-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1266192B2 (en) Cleaning apparatus
CN209404642U (zh) 吸尘器组合、推杆式吸尘器
KR101924350B1 (ko)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를 구비한 진공청소기
EP1857032B1 (en) Vacuum cleaner hav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cyclone units
EP3622872B1 (en)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an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US20230132447A1 (en) Cleaner station
KR101074541B1 (ko) 진공 청소기
JP5710203B2 (ja) 真空掃除機のブラシ組立体
CN211022445U (zh) 便携式手持吸尘器
CN1980595B (zh) 电动吸尘器
KR20110088888A (ko) 진공청소기의 브러시조립체
CN101077285B (zh) 电动吸尘器
KR20090118804A (ko)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진공청소기
CN102908104B (zh) 电动吸尘器
CN110099598A (zh) 电动吸尘器
CN206026225U (zh) 手持式吸尘器
JP3841064B2 (ja) 電気掃除機
JP3723104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03565363B (zh) 集尘装置以及具备该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WO2006004126A1 (ja) 電気掃除機
KR100791881B1 (ko) 전기 청소기
JP2021194517A (ja) 電気掃除機
KR20060018714A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유니트
KR100936066B1 (ko) 진공 청소기
JP2013046650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tec K. 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