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5312A -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5312A
CN1975312A CNA2006101625725A CN200610162572A CN1975312A CN 1975312 A CN1975312 A CN 1975312A CN A2006101625725 A CNA2006101625725 A CN A2006101625725A CN 200610162572 A CN200610162572 A CN 200610162572A CN 1975312 A CN1975312 A CN 1975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in
predetermined fixed
heat exchang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625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本尚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75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53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F28F9/002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with fastening means for other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04Fastening; Joining by braz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具有多个管(1a)的芯体(1)和被设置在芯体(1)的末端的容器(2、3)。所述容器具有管状部件(2a、3a)和封闭管状部件(2a、3a)的末端且限定孔(7)的盖部件(6)。所述热交换器另外具有用于定位的销(4)。所述销(4)延伸且延伸至所述容器(2、3)的外侧。销(4)通过铜焊材料被结合至盖部件(6)。另外,热交换器具有预先固定部,销(4)和盖部件(6)在通过铜焊材料被结合之前通过所述预先固定部被互相预先固定。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定位销的热交换器以及制造所述热交换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将带有定位到车身的定位销的热交换器用于车辆。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6-74878中披露的热交换器中,集水管(header)被连接到平管的两端,以及盖被固定到每个集水箱(header tank)的端部。另外,具有定位销的托架被固定到所述盖。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平管和波状散热片互相被交替层压和铜焊。还有,平管和集水箱被互相铜焊在一起。
在这种结构中,具有定位销的托架被装配到装配有盖的集水箱端部。因此,必须将盖和托架分别固定到集水箱,从而需要在部件数量和装配步骤数方面的消耗。此外,为了将定位销固定到托架,定位销被邻靠在托架上且然后被铜焊到所述托架。因此,由于在将热交换器定位在车身中时所施加的负荷,存在焊接故障发生和定位销坠落或变形的多种情况。
另外,在通过铜焊将支承定位销的托架固定到热交换器主体的构造中,在铜焊步骤中还存在问题:即托架随热交换器主体的变形而被变形,导致定位销变形,也就是定位销的略微倾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前面问题而作出,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和制造所述热交换器的方法,所述热交换器具有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和组装步骤数、并且能够正确地将定位销固定到容器的结构。
依据一方面,热交换器具有芯体、容器、销和铜焊材料。所述芯体具有多个管。所述容器具有管状部件和封闭管状部件末端的盖部件。所述管状部件被定位在芯体部分的末端。所述盖部件形成有孔。所述销沿所述容器的轴线伸展穿过盖部件中的孔。销和盖部件通过铜焊材料被互相结合。另外,热交换器具有预先固定部,销在通过铜焊材料被结合之前通过所述预先固定部被预先固定到盖部件。
在上面结构中,所述销在通过铜焊材料被结合之前被预先固定到盖部件。这样,与常规热交换器相比较,减少了部件数量和组装步骤数。另外,销能够被正确地固定到盖部件,而不坠落和变形或移动。并且,提高了销和盖部件之间的铜焊质量。
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包含步骤:将具有管状部件的容器布置在具有多个管的芯体部分的末端处,将销插入盖部件的孔内,将销预先固定到盖部件,以及通过铜焊材料结合销和盖部件,同时如结合管和管状部件一样。
在上述方法中,销在通过铜焊材料被结合之前被预先固定到盖部件。这样,在不增加部件数量和组装步骤数的同时,销能够被正确地结合到盖部件。
例如,通过使一部分销变形,实施预先固定,从而由盖部件支承销。这样,所述方法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生产率。可替换地,通过使销末端变形,实施预先固定,所述末端从盖部件凸出进入容器内部,以使盖部件的一部分被夹在销的变形部分和另外部分之间。这样,通过有效地使用销的凸出部分,而将销预先固定到盖部件。
另外,通过焊接盖部件和销之间的部分,可以实施预先固定。再者,通过将销压配合到盖部件的孔中,可以实施预先固定。由此,销被预先、适当地固定到盖部件,同时具有减少的成本和高生产率。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而作出的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在附图中相同部件由相同附图标记指示,附图中:
图1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示意平面图;
图2是当沿图1中箭头II看时,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线III-III取的热交换器的定位销的横截面图;
图4是依据实施例的制造热交换器的主要步骤的示意流程图;
图5是依据实施例的说明所述过程中预先固定步骤的例子的解释性视图;
图6是依据实施例的、示出制造热交换器的过程的示意流程图,其中销制造步骤被添加到图4中的过程中;
图7是依据实施例的、示出制造热交换器的过程的示意流程图,其中容器制造步骤被添加到图4中的过程中;
图8是依据实施例的、示出制造热交换器的过程的示意流程图,其中销压接(pin crimping)步骤被实施作为预先固定步骤的例子;
图9是依据实施例的、示出制造热交换器的过程的示意图,其中销焊接步骤被实施作为预先固定步骤的另一例子;以及
图10是示出制造热交换器的过程的示意图,其中销制造步骤被添加到图4中的过程中,以及销压合(pin pressing-in)步骤被实施作为销插入步骤和预先固定步骤。
具体实施例
此后,将参考图1至10描述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实施例。
热交换器例如被使用作为与空调器的散热器一样的冷凝器,如图1中所述。本发明可以被应用到其他空调器的热交换器或车辆的热交换器,诸如用于冷却车辆内燃机中的水的散热器。
如图1中所示,冷凝器具有制冷剂通过其中的多个冷凝器管1a和便于与制冷剂热交换的波状冷凝器散热片。这些冷凝器散热片和冷凝器管1a被交替层叠。这样,所述冷凝器散热片和冷凝器管1a构成冷凝器芯体部件1。冷凝器管1a的外表面预先涂敷有铜焊材料。这样,各个冷凝器散热片在被加热时通过铜焊材料被铜焊到相邻冷凝器管1a。
还有,冷凝器在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末端上具有作为容器的第一罐(tank)2和第二罐3。也就是,第一罐2和第二罐3被布置在冷凝器管1a的末端处,且与冷凝器管1a相连通。第二罐3设置有分离壁,以使其内部空间在其轴向上(例如在图1中的上和下方向上)被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同样,第一罐2的内部空间被分割成第一和第二空间。
另外,调节器管5被设置在第二罐3的外侧。调节器管5允许冷却部分和过冷却部分之间连通,所述冷却部分和过冷却部分被形成在冷凝器芯体部件1中。
第一和第二罐2、3及调节器管5与所有冷凝器管1a的内侧相连通。第一和第二罐2、3及调节器管5在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换言之,在冷凝器管1a和冷凝器散热片的层叠方向上延伸。这里,层叠方向对应于图1中的上、下方向。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长度基本上等于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宽度,所述宽度在平行于层叠方向的方向中测得。
如图2中所示,第一罐2由管状部件2a和盖部件6构成,所述盖部件6覆盖管状部件2a的两个末端。类似地,第二罐3也由管状部件3a和盖部件6构成,所述盖部件6设置在管状部件3a的两个末端上。
管状部件2a、3a的外表面涂敷有铜焊材料。同样地,盖部件6涂敷有铜焊材料。这样,冷凝器管1a和盖部件6在被加热时通过铜焊材料被铜焊至管状部件2a、3a。
这里,冷凝器管1a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特定形状,只要冷凝器管1a允许制冷剂通过即可。例如,冷凝器管1a具有平管形状,包括两个互相平行的大致平的壁以及连接所述平壁的弯曲壁。
在冷凝器中,例如,从压缩机(未显示)排放的制冷剂被引导入第二罐2的第一空间。然后,制冷剂被分布进入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第一半部。即,制冷剂被分布进入层叠的冷凝器管1a的一半部中。制冷剂被收集进入第二罐3的第一空间,然后,制冷剂被引导入调节器管5。在调节器管5中,制冷剂被分离成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
液相制冷剂被引导入第二罐3的第二空间,并且进一步被分布进入冷凝器管1a的剩余一半。另外,在第一罐2的第二空间中收集制冷剂,然后将制冷剂引导入减压装置(未显示)。
冷凝器芯体部件1设置有作为加强部件的侧板。沿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两个侧面(图1中为上、下端)的整个长度,所述侧板被布置在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两侧面处。此外,第一罐2和调节器5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作为将冷凝器固定到车身的固定部件。所述托架形成有螺栓孔。
作为热交换器的例子,上面冷凝器以下述方式被构造:设置在冷凝器的一个侧面上的固定部件通过紧固螺栓和螺母可以被自由地固定到车辆的一部分上,或者通过放松螺栓和螺母可以从车辆的一部分上拆卸下来。当冷凝器被安装到车辆的所述部分上时,冷凝器需要相对于车辆的所述部分被定位。因此,冷凝器设置有销4,用于定位至车辆的所述部分上,如图1中所示。销4被示例布置在各个罐2、3的一端。
销4在平行于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轴线的方向上从盖部件6延伸到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外侧。销4的延伸部分容纳在车辆的所述部分中,从而冷凝器被定位。在销4被定位之后,使用螺栓和螺母,将设置在销4的相对侧上的固定部件固定到车辆的所述部分。由此,冷凝器被安装和固定到车身。以上的安装和固定结构不限于冷凝器,而可以被采用于其他热交换器。
接下来,将参考图3描述销4和盖部件6之间的关系,销4被固定到盖部件6。用于第二罐3的销4和盖部件6具有与用于第一罐2的销4和盖部件6相同的关系。即,以同样的方式,将销4和盖部件6设置和连接在第一罐2和第二罐3之间。因此,此后作为例子,将针对用于第一罐2的销4和盖部件6进行描述。
盖部件6是用于封闭第一罐2的一端的部件,并且具有大致上形成在中心的孔7。销4具有轴部4b、凸缘部9、插入部8a和凸起部8。在销4连接至盖部件6时,轴部4b沿第一罐2的轴向延伸到第一罐2的外侧,用于定位。凸缘部9在销4连接至盖部件6时被定位在盖部件6的外侧。凸缘部9具有比孔7大的形状。凸缘部9具有面向外侧的第一表面9a和面向盖部件6外表面的第二表面9b。
插入部8a是在销4连接至盖部件6时被定位在孔7内的部分。凸起部8被定位成相比于插入部8a更靠近销4的尖端。即,凸起部8被定位在相对于插入部8a与凸缘部9相对的一侧。凸起部8从盖部件6的内表面凸出进入第一罐2。凸起部8被定位成相比于凸缘部9更靠近销4的尖端,并且被定位在与轴部4a相对的一侧,所述轴部4a从盖部件6向外凸出用于定位。
第一罐2的管状部件2a和盖部件6是相互分离的,并且使用预先涂覆在盖部件6上的铜焊材料使其互相结合。盖部件6具有边沿部6b和凹陷部6a,其中边沿部6b被结合到管状部件2a的端表面,所述凹陷部6a沿管状部件2a的轴向从边沿部6b的外表面凹入管状部件2a内。
在销4被固定到盖部件6的情形中,销4和盖部件6处于下面关系:凸缘部9的第一表面9a几乎与边沿部6b的外表面平齐。即,凹陷部6a的凹陷量,也就是凹陷部6a的外表面和边沿部6b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基本上等于凸缘部9的厚度。
这里,作为热交换器例子的冷凝器具有预先固定装置(预先固定部分),用于在销4和盖部件6通过铜焊材料最终互相结合之前将销4暂时固定到盖部件6。即,在通过铜焊材料被结合之前,销4和盖部件6互相被预先固定。
例如,预先固定装置是用于将销4暂时固定到盖部件6的装置,其中通过使销4的一部分变形、以形成变形部分,而使销4暂时固定到盖部件6,使得销4被部分固定到盖部件6或与盖部件6相接合。并且,预先固定装置可以是通过使凸出部分8变形、以形成变形部分(夹持部分),而将销4暂时固定到盖部件6的装置,用于将盖部件6夹持或保持在变形部分和凸缘部9之间。另外,预先固定装置可以是通过形成焊接部分、而将销4暂时固定到盖部件6的装置,以部分地桥接盖部件6和销4。此外,预先固定装置可以是通过将销4压入(压配合)孔7、形成压配合部分,从而将销4暂时固定到盖部件6的装置,。
接下来,参考图4至10,将描述制造冷凝器的过程。图5是截面图,示出了制造冷凝器的过程中预先固定步骤(例如,压配合步骤)的例子。
图4示出了制造冷凝器的主要过程。主要过程包括容器布置步骤(S100)、销插入步骤(S200)、预先固定步骤(S300)、盖布置步骤(S400)和结合步骤(S500)。图4中所示的过程还可被应用到制造具有定位销的另一热交换器。
首先,在步骤S100处,通过交替布置冷凝器管1a和冷凝器散热片,组装冷凝器芯体部件1。并且,将用于加强的侧板布置在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两侧,以及第一罐2和第二罐3被布置在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两端处。在这种情形中,仍没有将销4固定于其上的盖部件6布置到第一罐2和第二罐3。
接下来,在步骤S200处,销4被插入盖部件6的孔7中。此时,从凹陷部分6a形成在其上的侧面将销4的凸出部分8插入孔7中。也就是,沿图3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插入销4的凸出部分8。将销4插入至盖部件6,直至凸缘部分9的第二表面与凹陷部分6a的外表面接触。从而,如图3所示,凸出部分8从盖部件6的内表面凸出。
这里,销插入步骤S200和容器布置步骤S100可以在顺序上被颠倒,因为各个步骤处理分离的部件。换言之,销插入步骤S200可以在容器布置步骤S100被执行前实施,或者两个步骤S100、S200可以同时被执行。
然后,在步骤S300处,已经被插入至盖部件6的销4被暂时或预先固定到盖部件6。这种预先固定步骤的例子包括图8中所示的变形步骤、图9中所示的焊接步骤、及图10中所示的压配合步骤。预先固定步骤的例子将在后面被描述。
在步骤S400中,销4暂时被固定在其上的盖部件6被布置在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末端。接下来,在步骤S500处,如上被组装的冷凝器被置入炉子中。因此,预先被应用到各个部件的铜焊材料被融化,从而熔合了各个部件。由此,在使用铜焊材料将冷凝器管1a结合到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同时,将销4结合至盖部件6。
通过铜焊步骤S500,已经被暂时固定到盖部件4的销4被牢固地结合到盖部件6,而无需被倾斜,以及盖部件6被结合、以封闭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末端的开口。因此,销4起到将冷凝器定位到车辆的所述部分的销的功能。
在上述内容中,盖部件6和管状部件2a、3a被设置作为分离部件,并且在结合步骤S500处被互相结合。然而,在每个罐2、3被构造成一体具有盖部件6和管状部件2a、3a的容器的情况下,不执行盖布置步骤S400。
图4中所示的上述过程可进一步具有销制造步骤S150,如图6所示。在步骤S150处,形成如图3中所示的具有轴部4b、凸缘部9、插入部8a和凸起部8的销4。例如,使用铝模铸造,执行销制造步骤S150。然后,在销插入步骤S200中,以这种方式制造的销4被插入至盖部件6的孔7中,以使凸缘部9被定位在盖部件6外侧上的凹陷部6a,以及插入部8a被定位在孔7中。这里,销制造步骤S150可以在容器布置步骤S100之前被实施。
此外,图4中所示的过程可进一步具有容器形成步骤S50,如图7中所示。在步骤S50,独立地形成盖部件6和管状部件2a、3a。例如,通过挤压可以形成管状部件2a、3a。在销插入步骤S200和预先固定步骤S300之后的盖布置步骤S400中,在容器形成步骤步骤S50中形成的盖部件6被布置在管状部件2a、3a的末端处。此后,在铜焊步骤S500中,通过预先涂覆在各个部件的表面上的铜焊材料,将盖部件6a结合到管状部件2a、3a。在图7中的过程中,还可以包括图6中的销制造步骤S150。
接下来,参考图5和图8至10将描述预先固定步骤S300的例子。
首先,如图8中所示,通过使销4的一部分变形,可以执行预先固定步骤。在步骤S300a中,销4的一部分变形,使得销4被固定到盖部件6或者与盖部件6相接合。例如,销4的凸起部8可被变形、以沿径向向外膨胀。因此,盖部件6的孔7的周边被夹持或保持在凸起部8的变形部分和凸缘9之间。作为使凸出部8变形的方法,可使用利用锤子或类似物打击凸起部8的方法或通过压力等压碎凸出部8的方法。可替换地,可以以另一种方式使销4的一部分变形,只要销4可以被预先固定到盖部件6或由盖部件6保持即可。
接下来,如图9中所示,通过焊接,可以实施预先固定步骤。在步骤S300b中,在步骤S200中被互相连接的销4和盖部件6之间的部分被焊接,以桥接在其间。在步骤S300b的焊接中,通过施加热或压力、或者既施加热也施加压力,而使盖部件6和销4结合,使得在销4和盖部件6之间形成连续的结合部,也就是,销4部分连续到盖部件6。可选择地,通过对它们添加合适的熔合材料可以实施焊接。例如,通过熔焊、压焊或铜焊和软焊,销4和盖部件6可被彼此结合。
另外,如图10中所示,通过压入(压配合)可以实施预先固定步骤。在图10所示的过程中,销形成过程S150a被添加至图4所示的过程中,以及销插入步骤S200和预先固定步骤S300替换成压配合步骤S300c。
在步骤S150a中,制造具有轴部4a、凸缘部9、凸起部10的销4。如图5中所示,轴部4a在凸缘部9的第一侧9a延伸。凸起部10在凸缘部9的第二侧延伸。凸缘部9具有大于盖部件6的孔7的形状。
另外,凸起部10具有锥形。也就是,凸起部的大小(例如,直径)向凸起部10的尖端减小。并且,设置凸起部10的大小,以使除非没有大于预定值的载荷被施加到销4,否则凸起部10不能完全通过孔7。也就是,需要大于预定值的载荷、以将凸起部10插入孔7,直至凸缘部9的第二侧9b接触凹陷部6a的位置。
也就是,凸起部10的末端10a具有比孔7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以及连接到凸缘部9的凸起部10的基部(插入部)10b具有略微大于孔7的内径尺寸的外径尺寸。
然后,在步骤300c,销4A被压配合至盖部件6,同时插入孔7。具体地,凸起部10被插入孔7且进一步被压配合至盖部件6的孔7,直至凸缘部9的第二侧9b与盖部件6的凹陷部6a的外表面接触的位置。当凸缘部9的第二侧9b与凹陷部6a的外表面接触时,孔7的周边与凸起部10的基部10b紧密接触,并且相比于初始尺寸,进一步沿径向方向向外膨胀。
如上所述,示例作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被构造为包括:芯体部件1,所述芯体部件具有交替层叠的多个管1a和多个散热片;第一罐2和第二罐3,其每个具有被布置在冷凝器芯体部件1的一端上的管状部件2a、3a且具有用于封闭管状部件2a、3a末端的盖部件6;销4、4A,其被插入盖部件6的孔7中且沿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轴向从盖部件6延伸;铜焊材料,用于将盖部件6铜焊到销4、4A;以及预先固定装置(预先固定部),用于在通过铜焊材料结合盖部件6和销4、4A之前,或者没有将铜焊材料涂到它们上的情况下,暂时将盖部件6固定到销4、4A。依据这种构造,不需要诸如用于保持销4、4A的板或托架之类的部件,并且销4、4A相对于盖部件6的定位是稳定的。这样,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和工时量或组装步骤。另外,可以减少定位销4、4A的分离和变形。
此外,销4、4A被定位在盖部件6的外侧,且具有大于孔7的凸缘部9、被定位在孔7内的插入部8a、10a和从盖部件6分别凸出进入第一罐2和第二罐3内的凸起部8、10。当采用这种结构时,销4、4A的轴向上的外周边面的形状在预先固定的同时,有助于盖部件6和销4、4A的定位稳定性。因此,这能够提高暂时固定操作和铜焊质量。
另外,盖部件6和管状部件2a、3a可以是分离的部件,并且通过铜焊材料分别被互相结合。并且,盖部件6具有被结合到管状部件2a、3a的端表面的边沿部6b和分别从管状部件2a、3a的端表面凹进入的凹陷部6a。凸缘部9的第一表面9a几乎分别与盖部件6的外表面6b平齐。换言之,凸缘部9的第一表面9a与盖部件6的外表面6b在销4、4A的轴向上重合。在这种结构中,盖部件6和销4、4A在预先固定时的位置是稳固的。因此,这可提高暂时固定操作和铜焊质量。此外,由于在冷凝器被安装在车辆中时橡胶安装基座的区域可以被固定,因此可以减少橡胶的磨损。通过这样,抗振动能力提高。
还有,预先固定部分由变形部分限定,而所述变形部分通过使销4的一部分变形而形成。因此,无需增加成本,可以以高生产率提供预先固定部分。
销4具有凸出穿过孔7的凸出部8,以及通过使凸出部8变形而形成的变形部分来提供预先固定部分。通过将盖部件6保持在变形部分和凸缘部9之间,将销4预先固定到盖部件6。由此,使用凸出部8可以提供具有较高保持力的预先固定部。
当通过用于桥接盖部件6和销4的一部分的焊接部而提供预先固定部时,能够实现更可靠的暂时固定。另外,当使用通过将销4A压配合入孔7中而形成的压配合部来提供预先固定装置时,可以实现低成本、高生产率且具有优良保持力的暂时固定。
在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中,具有管状部件2a、3a的第一罐2和第二罐3被布置在具有多个管1a的芯体部件1的各个末端上。并且,通过插入形成在盖部件6中的孔7中,销4、4A被预先固定到盖部件6。另外,通过铜焊材料,管1a被结合到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管状部件2a、3a。同时,通过铜焊材料,销4、4A被结合到盖部件6。通过这种方法,减少了部件数量和工时量或组装步骤。并且,减少了从盖部件6的销4、4A分离或下落以及销4、4A的变形。
所述方法能够另外包括形成销4、4A的步骤,其中所述销4、4A具有大于孔7的凸缘部9、将被插入孔7的插入部8a、10a以及进一步从插入部8a、10a延伸的凸出部8、10。销4、4A被插至盖部件6的孔7内,使得凸缘部9分别位于盖部件6的外侧,以及插入部8a、10a被定位在孔7中。在这种方法中,在将销4、4A插入各个孔7的步骤中,在销4、4A的轴向上的外周边面的形状增强了盖部件6和销4、4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稳定性。从而,可靠地实施预先固定。因此,这种方法提高了铜焊质量。
另外,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形成第一罐2和第二罐3的步骤。也就是,盖部件6和管状部件2a、3a被形成为分离部件。在使用铜焊材料的结合步骤中将管1a结合到管状部件2a、3a以及将销4、4A结合到盖部件6的同时,盖部件6被铜焊到管状部件2a、3a。在这种方法中,销4、4A被预先固定到其上的盖部件6被布置到管状部件2a、3a且结合到管状部件2a、3a。这样,预先固定的质量可以是稳定的,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
在预先固定步骤中,销4的一部分变形、以被固定到盖部件6。由此,无需增加成本,就能够以高生产率实施预先固定。
在将销4插入盖部件6的孔7时,以销4的一部分通过和凸出孔7的方式插入销4,以提供凸出部8。此后,在预先固定时,凸出部8变形,使得盖部件6被保持在凸出部8的变形部和凸缘部6之间。在这种方法中,使用凸出部8,可以形成具有足够保持力的预先固定部。
可替换地,在预先固定步骤中,盖部件6和销4之间的部分可以被互相焊接,以桥接在其间。这样,改善了暂时固定的可靠性。
并且,在预先固定步骤中,具有锥形凸出部10的销4A可被压配合至盖部件6的孔7。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同时实施插入步骤和预先固定步骤。这样,无需增加成本,可以实施具有足够保持力的预先固定。
这里,销4、4A的形状不限于图3、5中示出的例子。销4、4A可以具有其他形状,只要它们可被预先且稳固地固定,并且充分地用作定位销。
另外,还可以将上述结构和方法应用到不同于车辆空调器的冷凝器的热交换器中。
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在上面被描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面的示例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情况下,以其他方式被实施。

Claims (17)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芯体(1),所述芯体具有多个管(1a);
容器(2、3),所述容器具有管状部件(2a、3a)和盖部件(6),所述管状部件(2a、3a)被布置在芯体(1)的末端且限定轴线,所述盖部件(6)封闭管状部件(2a、3a)的末端且限定孔(7);
销(4),所述销(4)沿管状部件(2a、3a)的轴线延伸穿过盖部件(6)的孔(7);
铜焊材料,所述铜焊材料结合销(4)和盖部件(6);以及
预先固定部,销(4)和盖部件(6)在通过铜焊材料被结合之前通过所述预先固定部被预先固定。
2.依据权利要求1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容器(2、3)与管(1a)相连通。
3.依据权利要求1或2的热交换器,其中,由销(4)的一部分和盖部件(6)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之一来限定预先固定部。
4.依据权利要求1或2的热交换器,其中
销(4)具有凸缘部(9)、插入部(8a、10b)和凸出部(8、10),
凸缘部(9)被设置在盖部件(6)的外侧且具有比盖部件(6)的孔(7)的尺寸大的尺寸,
插入部(8a、10b)被设置在盖部件(6)的孔(7)内,以及
凸出部(8、10)从盖部件(6)的内侧凸出至容器(2、3)的内侧。
5.依据权利要求4的热交换器,其中
盖部件(6)和管状部件(2a、3a)是分离部件且通过铜焊材料被互相结合,
盖部件(6)限定边沿部(6b)和凹陷部(6a),其中所述边沿部(6b)被结合至管状部件(2a、3a)末端的端面,所述凹陷部(6a)从边沿部(6b)比管状部件(2a、3a)末端的端面更多地凹陷至管状部件(2a、3a)的内侧,所述边沿部(6b)限定外表面,
凸缘(9)限定第一表面(9b)和与第一表面(9b)相对的第二表面(9a),以及
凸缘(9)被容纳在凹陷部(6a)中,使得第一表面(9b)面对盖部件(6),以及第二表面(9a)在管状部件(2a、3a)的轴向上基本与边沿部(6b)的外表面重合。
6.依据权利要求1或2的热交换器,其中
销(4)的变形部限定预先固定部。
7.依据权利要求4的热交换器,其中
销(4)的凸出部(8、10)包括相对于插入部(8a、10b)在凸缘部(9)的相对侧的变形部,以及
变形部和凸缘部(9)在其间保持盖部件(6)的一部分,从而限定预先固定部。
8.依据权利要求1或2的热交换器,其中
销(4)和盖部件(6)在其间部分地具有焊接部,作为预先固定部。
9.依据权利要求1或2的热交换器,其中
通过孔(7)的周边和被装配在孔(7)内的销(4)的一部分(10b)限定预先固定部。
10.一种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包括:
将具有管状部件(2a、3a)的容器(2、3)布置在具有多个管(1a)的芯体(1)的末端处;
将销(4)插入盖部件(6)的孔(7)内;
将销(4)预先固定到盖部件(6);以及
在将管(1a)结合至管状部件(2a、3a)的同时,通过铜焊材料将销(4)结合至盖部件(6)。
11.依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形成销(4),所述销(4)具有限定第一表面(9b)和第二表面(9a)且尺寸大于盖部件(6)的孔(7)的尺寸的凸缘部(9)、邻近凸缘部(9)的第一表面(9b)的插入部、和从插入部(8a、10b)延伸的凸起部(8、10a),其中
在插入时,布置销(4)的凸缘部(9),使得第一表面(9b)面对盖部件(6),并且插入部(8a、10b)被布置在孔(7)中。
12.依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
盖部件(6)具有边沿部(6b)和凹陷部(6a),其中所述边沿部(6b)限定端表面,所述凹陷部(6a)从边沿部(6b)的端表面凹进去,以及
在插入时,凸缘部(9)被容纳在凹陷部(6a)中,使得凸缘部(9)的第二表面(9b)基本与边沿部(6b)的端表面重合。
13.依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将管状部件(2a、3a)和盖部件(6)形成为分离部件,其中
在结合时,管状部件(2a、3a)和盖部件(6)通过铜焊材料而被互相结合。
14.依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预先固定时,销(4)的一部分变形,使得销(4)被固定到盖部件(6)。
15.依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插入时,销(4)被插入、使得销(4)的一部分延伸穿过盖部件(6)的孔(7)且从盖部件(6)凸出,以及
在预先固定时,从盖部件(6)凸出的销(4)的一部分(8、10)变形,使得盖部件(6)具有保持在销(4)的变形部和销(4)的另一部分之间的部分。
16.依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预先固定时,盖部件(6)和销(4)部分被焊接。
17.依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插入和预先固定时,销(4)被压配合进盖部件(6)的孔(7)中。
CNA2006101625725A 2005-12-01 2006-11-28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9753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8488 2005-12-01
JP2005348488A JP2007155169A (ja) 2005-12-01 2005-12-01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5312A true CN1975312A (zh) 2007-06-06

Family

ID=38117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625725A Pending CN1975312A (zh) 2005-12-01 2006-11-28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125516A1 (zh)
JP (1) JP2007155169A (zh)
CN (1) CN197531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6718A (zh) * 2008-10-16 2011-10-12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3842763A (zh) * 2011-05-26 2014-06-04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总管、包括所述总管的热交换器及用于卷接该类型的总管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4433B2 (ja) * 2011-04-25 2015-02-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9582A (ja) * 1996-02-21 1997-09-05 Zexel Corp 熱交換器のキャップ構造
EP0825404B2 (en) * 1996-08-12 2008-04-16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Integral-type heat exchanger
JP2000161893A (ja) * 1998-11-27 2000-06-16 Calsonic Corp 熱交換器用タンク
JP2000227297A (ja) * 1998-12-02 2000-08-15 Denso Corp 複式熱交換器
JP2002081884A (ja) * 2000-09-07 2002-03-22 Denso Corp 熱交換器の取付構造
JP2003148893A (ja) * 2001-11-09 2003-05-21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US6694773B1 (en) * 2003-01-29 2004-02-24 Calsonickansei North America, Inc. Condenser system with nondetachably coupled receiver
JP2005003265A (ja) * 2003-06-11 2005-01-06 Denso Corp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4058724B4 (de) * 2003-12-09 2018-11-15 Denso Corporation Wärmetauscher und Kühlmodul mit dies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6718A (zh) * 2008-10-16 2011-10-12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3842763A (zh) * 2011-05-26 2014-06-04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总管、包括所述总管的热交换器及用于卷接该类型的总管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125516A1 (en) 2007-06-07
JP2007155169A (ja) 200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5809B2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US7341098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CN1250358C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A2142233C (en) Heat exchanger with oblong grommetted tubes and locating plates
JP4129119B2 (ja)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一体鋳込みタンクを用いた熱交換機集合体
US20070261820A1 (en) Self-breaking radiator side plates
CN1661319A (zh) 热交换器
CN1542398A (zh) 换热器的核心结构
KR20080033942A (ko) 자동차용 열교환기
CN1668887A (zh) 整体式热交换器
WO2007069672A1 (ja) レシーバタンク付き熱交換器
US20100300664A1 (en) Heat exchanger
EP3768534A1 (en) High pressure capable liquid to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WO1999014544A1 (fr) Tube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CN1542397A (zh) 热交换器的芯结构
CN1975312A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EP2085730A1 (en) Radiator core, in particular for vehicle, comprising end-plates crimped to the tanks
JP4653816B2 (ja) 熱交換器用流体を受容するための箱、特に熱交換器ユニット用の熱交換器、特にモノブロックとして実施される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US20030075305A1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bracket mounted on side plate of core unit
US759432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4148113B2 (ja) 熱交換器モジュール
EP1967809B1 (en) Weld bead reinforcement of charge air cooler head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050268645A1 (en) Condenser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7144502A (ja) 熱交換器
JP3774022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製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