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4216A - 采用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采用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4216A
CN1964216A CNA2006101155310A CN200610115531A CN1964216A CN 1964216 A CN1964216 A CN 1964216A CN A2006101155310 A CNA2006101155310 A CN A2006101155310A CN 200610115531 A CN200610115531 A CN 200610115531A CN 1964216 A CN1964216 A CN 19642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base station
station apparatus
mentione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155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4216B (zh
Inventor
花冈诚之
矢野隆
玉木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64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4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64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42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提高调制解调装置中的频率利用效率的传输通路多路化方法。解决现有的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中,以只存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1对1通信为前提,没有设想存在多个基站、终端的蜂窝系统,当将现有技术使用在蜂窝系统中时,存在特性恶化的问题。本发明不在各基站装置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信号处理,而是将各基站装置中的信号处理部汇集在控制多个基站装置的基站控制站,在那里集中进行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的信号处理。

Description

采用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提高调制解调装置中的频率利用效率的传输通路多路化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方法之一,可以举出传输通路多路化(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所谓传输通路多路化是例如非专利文献1所介绍的,通过从多个发送天线以同一频率分别发送不同的数据信号,并由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复原该信号,来进行频率利用效率高的高速数据通信的技术。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发送装置(101)从图中未表示的信号源(网络端)接收用户数据,并通过发送装置(101)内所包含的编码处理功能进行编码处理。由编码处理生成的编码数据,为了从多个天线(103)发送,进行分割成天线数量的信息群的分配处理。分配处理功能是包含在发送装置中的功能,图中未表示。所分配的信号被输入到多个天线(103),并从天线(103)发送到空中。在本图中为了说明简单,省略了由混频器、滤波器及放大器等构成的无线部(RF部:Radio Frequency Unit)。在省略的RF部中,对上述生成的从各天线发送的基带信号进行调制。经过RF部中所包含的D/A变换及无线频率变换等处理,变换成可以从天线发送的无线频率的信息。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的特征是,从各天线发送的信号是各不相同的编码。根据该特征,在接收机端可以将从各天线接收的信号通过行列运算进行分离,可以确保高传输效率的传输、及具有高可靠性的传输通路。向各天线的信息的分配已知有多种方法。例如已知有对于2个天线只在一个中插入延迟元件的称为简单的时空块编码(STBC:Space Time Block Code),与编码处理功能融合并进行空间编码的BLAST(Bell Labs Layered Space-Time)等技术。
这种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由一个发送装置(101)及与其对应的一个接收装置(102)构成,是在该发送装置(101)和接收装置(102)之间规定的传输方法之一。即使是一个基站装置(Access Point)收容多个终端装置(Access Terminal)的无线LAN的情况,由于存取方式采用了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ollision Avoidance),所以多个终端装置不会同时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可以解释为由一个发送装置(101)和与其对应的一个接收装置(102)构成的现有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并且,无线LAN大多在屋内的办公室等比较狭窄区域中孤立的状态下使用。
对此,当将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使用于移动电话等所代表的蜂窝系统中时,成为如图2所示的构成。与现有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的很大的不同点是:在同一时刻多个终端装置有可能同时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及为了覆盖大范围的区域而设置多个基站装置。
蜂窝系统,由终端(202)、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03)、及对多个基站装置进行控制·收容的基站控制装置(204)构成,并通过基站控制装置(204)进行与通信对象的通信。当在下行线路利用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进行传输时,基站装置(Access Point)(203)成为发送装置,终端(Access Terminal)(202)成为接收装置。
由于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是在无线区间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技术之一,所以在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双方都附加用于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的信号处理。蜂窝系统不只由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还由基站装置的高位站的基站控制站(Access Point Controller)等构成,但是由于在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中无线区间的信息结束,所以在基站控制站中,不需要修改及增加用于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功能。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44050
(非专利文献1)WOLNIANSKY,P.W.,et al.:“V-BLAST:Anarchitecture for realizing very high data rates over the rich-scatteringwireless channel”.Proc.IEEE ISSSE-98(1998/09)
在蜂窝系统中使用传输通路多路化时,为了确保大范围的服务区域,一般如图2及图3所示配置多个基站。但是,当各基站分别独立安装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进行传输时,会产生通信量下降的问题。其原因利用图2、图3进行说明。
在下行线路上,从基站装置发送电波并由终端装置接收时,电波对应从基站到终端装置的距离衰减后到达终端装置。衰减的程度根据屋内及屋外等传输环境而不同,但与距离的2~4次方成比例的衰减。由于该距离衰减再加上由于多路总线的衰减等,到达终端装置的电波接收级别进一步变动。当基站-终端间的距离短时,多数情况下,由于距离衰减少,所以如图2所示,终端装置与最近的一个基站进行通信,并且从其他基站装置来的电波的影响比较小。
但是,如图3所示,当终端装置距离基站很远时,即距离衰减多,从基站装置#1发来的电波(302)不但弱,而且容易受到未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该例中为基站装置#2)来的电波的影响(303),具有采用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进行传输也很难提高通信量的问题。
并且,当终端装置位于距离基站装置很远时,为了提高通信量及提高接收质量,蜂窝系统采用软传递技术,即通过在下行线路上从多个基站装置发送同一信号,并由终端进行合成来提高接收特性。软传递技术的前提是,从基站装置#1和基站装置#2发送同一信号。但是基站装置#1和基站装置#2采用完全独立的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从各个基站装置来的信号是互不相同的信号,所以不能简单的合成,在不能正确合成时,由于这些信号混合存在,干扰功率将会增加,存在通信量特性恶化的问题。
即,在蜂窝系统中使用传输通路多路化时,需要各基站装置之间协作来进行控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各基站装置中的传输通路多路化信号处理功能,集中到控制多个基站装置的基站控制站或者同样的比基站更高位的装置上,从而集中进行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的信号处理。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RoF(Radio on Fiber)系统中增加传输通路多路化所需要的信号处理。
根据本发明,可以采用物理上分离的位置上的多个天线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在蜂窝系统中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间的距离很远时(蜂窝边缘等),也可以进行频率利用效率很高的通信。
并且,通过不仅将传输通路多路化的信号处理,而且将用于处理无线信号的基带信号处理部本身汇集在一处,可以将多个天线灵活组合,可以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而不依存于作为系统整体设置的天线的场所。
并且,通过将处理无线信号的基带信号处理部本身汇集在一处,可以提高对实现信号处理部的硬件及软件的故障等的容错性及维护性,并降低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概念图。
图2是在蜂窝系统使用时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构成图。
图3是表示在蜂窝系统使用的现有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的问题点的图。
图4根据本发明的采用设置在多个分离场所的天线装置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的构成图。
图5是本发明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的装置构成图。
图6是表示从本发明的多个天线装置发送的信号系列的例的图。
图7是表示从本发明的多个天线装置发送的另外的信号系列的例图。
图8是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发射机构成图。
图9是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另外的发射机构成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接收机构成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另外的接收机构成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基站控制装置层次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终端接收信号时下行线路传输通路多路化控制流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终端发送信号时下行线路传输通路多路化控制流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终端接收信号时上行线路传输通路多路化控制流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终端发送信号时上行线路传输通路多路化控制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基站装置(203),由对下行线路的发送部(进行相当于101处理的部分)、发送天线(103)、接收天线(105)及对上行线路的接收部(进行相当于102处理的部分)构成,此处如图4所示,从现有的各基站装置(203),将天线(103)及天线(105)与进行编码处理等的发送部及接收部物理上分离,作为天线装置(402、403),只将天线装置(402、403)设置在设置现有的基站装置的场所,除此之外的发送部及接收部的功能,汇集在控制现有多个基站装置的基站控制站(204)的场所的一处,作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401)。天线装置(402、403)分别具有多个天线。
并且,在基站装置(401)的高位站上与现有的一样,连接基站控制站(204),通过该基站控制站与通信对象连接。
并且,天线装置(402、403)与本发明的基站装置(401)之间,采用铜线、光纤等有线及使用毫米波的FWA(Fixed Wireless Access)方式等的高速无线线路等进行连接,传输从信息源发来的用户数据系列及对各场所设置的天线装置(402、403)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等。另外,该基站装置(401)和天线装置(402、403)间的通信方式可以有各式各样,但是需要进行确保使用控制信号的频带及保证发送接收控制信号时刻等的管理,以便用于控制天线的控制信号在应该控制的时刻到达。
下面,具体说明用于在下行线路上进行信号发送的处理。
基站装置(401)例如通过因特网(205)、基站控制站(204),从信息源接收用户数据,并通过基站装置(401)内所包含的编码处理部进行编码处理。由编码处理生成的编码数据,为了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进行分割成天线数量的信息群的分配处理,以便从多个天线装置(402、403)发送。分配处理功能是包含在基站装置(401)中的功能,图中未表示。分配的信号被输入到,采用光纤等有线及使用毫米波的FWA(Fixed Wireless Access)方式等的高速无线线路进行连接的、设置在多个场所的天线装置(402、403),并分别从天线装置(402)和天线装置(403)的天线被发送到空中。在本图中为了说明简单,省略了由混频器、滤波器及放大器等构成的无线部(RF部:RadioFrequency Unit)。在省略的RF部中,对上述生成的从各天线发送的基带信号进行调制。经过RF部包含的D/A变换及无线频率变换等处理,变换成可以从天线发送的无线频率的信息。另外,该RF部也可以包含在天线装置(402、403)或基站装置(401)的任一个中。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301)首先利用多个天线接收电波,通过由混频器、滤波器、放大器及A/D变换器等构成的无线部,变换成基带信号。在本图中为了说明简单省略了无线部。通过行列运算将各天线接收的基带信号进行分离,并进行传输通路被多路化了的信息的复原。从终端装置(301)看,重要的是作为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的特征的从天线发送的信号是各不相同的编码,不必意识其是否是从物理上相互分离的场所(402、403)发送的。即,终端不必区别被发送的信号是从哪个基站发送的,即使如(405)所示的天线装置(402、403)分离,也可以将多个基站解释为,如同在多个物理上分离的场所具有天线的一个基站。
在此,已知一般情况下,天线如果相距为向空中发送的无线频率的半波长以上来进行设置时,相互间大体为无相关的关系,为了在发送端的分集设置多个天线时、及为了在接收端的接收分集设置多个天线时,一般设置为相距为半波长以上。最重要的是保持互相无相关的关系,而不是限定于半波长。
在本发明中,在一个无线装置(402或403)内部看,多个天线也隔开半波长以上设置,所谓天线装置(402)和天线装置(403)设置在“物理上分离的场所”,不是指半波长程度的长度(最多数米左右),而是指如现有的蜂窝的基站装置被设置在每个蜂窝中,例如从数百米到数千米程度的长度。
本发明中,在下行线路(从基站装置向终端方向的通信)中,传输通路多路化了的信号,分别从天线装置#1(402)、天线装置#2(403)发送。
下面具体说明上行线路中用于信号发送的处理。
终端装置(301)对来自具有终端装置的用户的发送数据,通过终端装置(301)内所包含的编码处理部进行编码处理。编码处理生成的编码数据,为了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进行分割成天线数量的信息群的分配处理,以便从终端装置(301)具有的多个天线装置发送。分配处理功能是包含在终端装置(301)中的功能,图中未表示。分配的信号从终端装置(301)的多个天线分别被发送到空中。在本图中,为了说明简单,省略由混频器、滤波器及放大器等构成的无线部(RF部:Radio Frequency Unit)。在省略的RF部中,对上述生成的从各天线发送的基带信号进行调制。经过RF部包含的D/A变换及无线频率变换等处理,变换成可以从天线发送的无线频率的信息。
另一方面,天线装置(402、403)首先从天线接收电波,并通过由混频器、滤波器、放大器及A/D变换器等构成的无线部,变换成基带信号。在本图中为了说明简单省略了无线部。各天线接收的基带信号被传输到采用铜线、光纤等有线及使用毫米波的FWA(FixedWireless Access)方式等的高速无线线路等连接(404)的基站装置(401),在基站装置(401)中通过行列运算将接收的基带信号进行分离,并对传输通路被多路化了的信息进行复原。从基站装置(401)看,重要的是作为传输通路多路化技术的特征的从天线发送的信号是各不相同的编码,不必意识其是否是在物理上相互分离的场所设置的天线上接收的。即,基站装置不必区别接收的信号是从哪个天线装置接收的,如(405)所示,可以将多个天线装置解释为,具有一个基站装置(401)的多个天线。
在此,已知一般情况下,天线如果距离向空中发送的无线频率的半波长以上设置时,相互间为大体无相关的关系,为了在发送端的分集而设置多个天线时、及为了在接收端的接收分集而设置多个天线时,一般相距半波长以上设置。最重要的是保持互相无相关的关系,而不是限定于半波长。
在本发明中,在一个无线装置(402或403)内部看,多个天线也相距半波长以上设置,所谓天线装置(402)和天线装置(403)设置在“物理上分离的场所”,指的不是半波长程度的长度(最多数米左右),而是指如现有的蜂窝的基站装置的设置,例如从数百米到数千米的长度。
并且,根据终端的移动的服务区域的变更等的传递处理,通过对传输通路多路化中的各天线发送的数据系统的加权(方向性及功率控制)来反映。
本发明的特征是,多个物理上分离的天线装置,作为传输通路多路化中的多个物理上分离的发送接收天线起作用。并且,由于采用物理上分离位置的天线,可以认为各无线装置和终端间的传输通路是独立、不相关的,因此即使一个天线装置的传输通路的状况恶化,通过从另一个天线装置进行通信,可得到分集效果。
并且,由于在本发明中,将现有的多个基站装置的处理由基站(401)汇集进行,所以在基站控制装置(204)中,可以不要或者简化现有技术需要的对收容的多个基站的切换处理。在基站控制装置中,需要不需要多个基站的切换,根据基站控制装置收容的基站装置(401)的数量、及基站装置(401)同时可以处理的连接数而定。例如,假设是一个基站控制装置(204)中收容1000个用户的规格时,如果一个基站装置(401)可以处理1000个用户,则不需要基站的切换处理,但是一个基站装置(401)最大只能处理100个用户时,就需要准备10台基站装置(401),此时在基站控制装置(204)中,需要对应连接的基站装置(401)进行切换处理。
本发明的装置构成如图5所示。图5表示相当于图4的天线装置(402、403)、基站装置(401)的部分的装置构成。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402或403),由天线元件(501)、放大器(TowerTop Antenna)(502)、光电变换器、及电光变换器(503)构成。此处光电变换器是将光信号变换成电信号的元件,电光变换器是将电信号变换成光信号的元件。当从基站装置(401)向终端装置(301)传输数据时,由于需要将通过光纤传输给天线装置(402、403)的光信号,变换为用于向空中传播的电信号,所以采用光电变换器。反之基站装置接收从终端装置(301)的电波时,由于需要将由天线元件(501)接收的电信号变换成光信号,所以采用电光变换器。天线装置(402、403)和基站装置(401)之间用光纤连接。
基站装置具有:光电变换器、电光变换器(504)、频带限制滤波器(505)、在天线装置间切换信号的转换器(507)、无线部(508)、及基带信号处理部(509)。从基站装置401向终端装置(301)传输数据时,由于需要将由基站装置生成的应发送的电信号变换成通过光纤传输给天线装置(402、403)的光信号,所以采用电光变换器。反之,当基站装置接收来自终端装置(301)的电波时,由于需要将光信号变换成基站装置可以处理的电信号,所以采用光电变换器。并且,频带限制滤波器的设置是用来除去光电变换结束后的多余的频带的噪声,并只取出希望的频带的信号成分。另外,在图5的例子中,也假设了对应每个用户采用不同频率的情况,及因传输方向(上行线路/下行线路)采用不同频率的情况。由混频器、滤波器及放大器等构成的无线部(RF部:Radio Frequency Unit)(508),对在下行线路中发送时从各天线应发送的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并经过D/A变换及无线频率变换等的处理,变换成从天线可以发送的无线频率的信息。而在上行线路上接收时,进行将无线频率变换成基带信号的A/D变换,并变换成从各天线接收的基带信号。
基带信号处理部(509),在下行线路中发送时,通过基站控制部(204)从信息源接收用户数据,并进行编码处理。由编码处理生成的编码数据为了从多个天线(103)发送,进行分割成天线数量的信息群的分配处理。分配处理功能也可以由该基带信号处理部(509)进行。并且,为了可以在终端装置(301)推测无线传输通路的状况,基带信号处理部(509)还具有:对应于每个分配的信号,生成作为系统已知的训练系列并发出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上行线路中接收时,对从各天线接收的基带信号通过行列运算,对传输通路多路化了的数据进行复原。并且,无线传输通路的推测及接收的信号的检波也由基带信号处理部进行。
下面,对下行线路中的数据的流动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基站控制装置(204),对基站装置(401)输入应发送的数据。然后,通过基带信号处理部(509)进行编码及调制处理,通过无线部(509)将这些基带信号变换成无线频率。需要准备可以进行多个用户处理的数量的基带信号处理部(509)及无线部(508),但是由于本发明的基站装置(401)汇集并设置在作为设置场所的一个场所,所以从故障时可靠性的观点,采用双重构成时,与在不同场所分别进行双重构成相比,可以减少设置台数,并可以降低成本。
从无线部传输的信号,通过转换器(507)分配给多个物理上分离的天线装置。分配之后通过电/光变换器(504)将无线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并通过光纤(404)传输给天线装置(402)。在图5的例子中的无线信号是在分配之后进行电/光变换,但是也可以将电/光变换器(504)配置在无线部(508)和转换器(507)之间,电/光变换后对多个天线装置进行信号分配。
在天线装置(402)中,通过光/电变换器(503)将光信号变换成电信号,通过放大器(502)进行信号放大后,通过天线(501)发射电波。
图5中的主要特征是,连接基站装置(401)和天线装置(402、403)的线路是光纤,并利用该线路是光纤,将变换成无线频率的信号直接用光纤传输。另外,将RF部安装在天线装置(402、403)上的构成的形式也是本发明的范畴。
图5中所示的装置构成,与被称为RoF(Radio on Fiber)的系统的构成的亲和性很高。所谓RoF系统,是基站装置及系统的构成方法之一,是将基带信号处理汇集在一处进行,在终端的天线装置中不进行有关用户数据的信号处理,终端的天线装置和进行基带信号处理的集中站之间用光纤连接的系统,构成系统所需要的基本功能与图5大体相同。但是,RoF系统很多情况下是以通过廉价的天线装置和集中控制来降低成本为目标,由于为了实现如本次的传输通路多路化而需要天线的相位控制等,所以作为系统需要重新传输用于进行天线的周期的相位控制的控制信号。并且,作为天线装置需要具有用于周期地进行天线相位控制的控制功能。在基带信号处理部还新需要用于传输通路多路化的编码处理及向各天线的分配处理。
假定为了传输通路多路化的信号处理的增加及控制信号的增加、天线装置上的控制功能的增加等,只通过软件的更新及替换就可很容易解决时,也可以采用与现有的RoF系统相同的硬件实现。
下面,对基站装置(401)为了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所需要的控制信号进行说明。
当在下行线路上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在下行线路上从基站装置(401)向终端发送训练系列。该训练系列,是为了在终端装置(301)中推测当时的传播通路的状况,及分离并取出来自各天线的信号强度及相位信息等时使用,并作为系统预先对已知的内容进行设定。
另外,在传输通路多路化发送中,为了根据传播通路的状况控制天线的方向性及功率的加权,这些控制信号最好以10ms左右的帧单位周期的发送,优选适当的进行更新。
终端根据从基站装置(401)发送的训练系列推测传输通路,根据其结果,终端可以独自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数据的行列运算并进行数据的复原,但是终端利用与推测的传输通路信息相反的线路(此处为上行线路)从终端向基站装置(401)发送,在下行线路上发送的训练系列的训练结果及传输通路推测结果等,有关传输通路的信息,通过基站装置(401)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决定下个发送数据的天线加权等,可以预计通信量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在本发明中也在上行线路上发送反馈信息。
在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中,为了根据传输通路状况控制天线方向性及功率等,可用10ms左右的帧单位周期的发送这些反馈信息信号。此外,在图中未表示,但例如,也可以在终端装置(301)中保存上次发送的反馈信息,与现在要发送的反馈信息进行比较,只在传输通路的状况变化很大时发送反馈信息信号,由此减轻反馈处理。或者也可以利用终端装置是否移动的信息,判断是否有必要生成反馈信息,只在估计为移动时等的传输通路状况变化很大时,通过生成反馈信息来减轻反馈处理。
反之,当在上行线路上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在上行线路上从终端装置(301)向基站装置发送训练系列。该训练系列,是为了在基站装置(401)中推测当时的传播通路的状况,及分离并取出从各天线来的信号强度及相位信息等时使用,并作为系统或可以特定的终端装置预先对已知的内容进行设定。
传输通路多路化,为了根据传播通路的状况控制天线的方向性及功率的加权,这些控制信号优选以10ms左右的帧单位进行周期的发送、更新。
基站根据从终端装置(301)发送的训练系列推测传输通路,根据其结果,基站可以独自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数据行列运算并进行数据的复原,但是基站装置利用与推测的传输通路信息相反的线路(此处为下行线路)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301)发送在上行线路上发送的训练系列的训练结果及传输通路推测结果等有关传输通路的信息,通过终端装置(301)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决定下个发送数据的天线加权等,估计通信量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在下行线路上发送反馈信息。传输通路多路化为了根据传输通路状况控制天线方向性及功率等,可用10ms左右的帧单位周期的发送这些反馈信息信号。此外,在图中未表示,但例如,也可以在基站装置(401)中保存上次发送的反馈信息,与现在要发送的反馈信息进行比较,只在传输通路的状况变化很大时发送反馈信息信号,由此减轻反馈处理。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中用于推测从各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无线传播通路的训练系列。终端装置(301)对用于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的训练系列,不管是从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还是如本发明从多个物理上分离的场所(各天线装置)发送的,优选进行同样的处理。因此,需要各训练系列从各天线装置(402、403)发送的时刻相同,以便终端可以接收。信号的发送图形如图6所示。从多个天线装置(402、403)的各天线发送的训练系列(601),在终端上分别在同一时刻被接收,该不同的训练系列保持直交关系以便相互不受影响。具体地说,作为训练系列预先对应已知的Walsh编码等直交编码。在图6的例子中,(601)表示训练系列,(602)表示数据系列,表示如(601)所示的、基站控制站(204)收容的多个天线装置(402、403)的所有的天线中,所有的训练系列不同的例子。并且,发送的数据系列(602)也通过对应于各训练系列分别发送各不相同的数据,实现通过传输通路多路化的高速传输。
另外,此处叙述的训练系列是以下行线路为前提说明的,但是也可以用于上行线路。
并且,采用图5所示的基站装置、天线装置时,由于基站装置和天线装置用光纤连接,所以还具有可以计算基站装置-天线装置的数据的传输时间的优点,通过考虑在光纤上的传输时间及无线区间的传输延迟进行传输,在终端装置上可以在同一时刻接收直交的训练系列。
下面,关于本发明中的训练系列,详细说明其他的例子。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的训练系列,不论是从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还是如本发明是从多个物理上分离的场所(各天线装置)发送的,终端都需要进行同样的处理。当基站是非同步系统时,训练系列发送的时刻也对每个天线装置(402、403)各不相同。因此,在图7所示的训练系列(701)中,包括用于检测时刻而使用的共同引导信号(702)、及用于识别是从哪个场所的天线装置来的训练系列的天线装置标识符(703)。用于测量传输通路的状况的每个天线上不同的图形(704),由于存在天线装置标识符(703),所以在基站控制站(204)收容的多个天线装置(402、403)的所有的天线中,不需要所有的训练系列都不同,也可以在其他天线装置使用天线装置内唯一确定的图形。并且,在图7的例子中,共同引导信号(702)、天线装置标识符(703)及训练图形(704)由分时多路构成,但是也可用编码多路实现。并且,共同引导信号(702)也可以不进行多路化,而作为其他的信道独立发送。
另外,发送的数据系列对应于各训练系列,通过分别发送不同的数据,实现通过传输通路多路化的高速传输。
根据该训练系列的发送方法,通过所有的天线装置的所有的天线元件包括共同的引导信号,可以活用在终端上的同步、检波处理等中。
下面,对向下行线路上发送图6的训练系列的构成所对应的、基站装置的发射机构成进行说明。
基站装置(401)为了进行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双方的信号传输,具有下行线路上的发射机及上行线路上的接收机。下面利用图8对下行线路上的发射机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发射机具备:基带部(509),其包括:编码器(806)、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各天线加权的计算的加权计算器(807)、根据加权计算器的计算结果进行数据系列的变换的变换部(805)、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需要的训练系列生成器(804)、用于对训练系列和数据系列进行多路化的转换器(803)、对多路化的数据进行调制的调制器(802)等;无线部(801、508),将调制的数据变换成无线信号;以及转换器(507),将各无线信号分配给各天线装置(402、403)。
应发送的数据首先进行如褶积码及涡轮码的编码。根据接收的传播通路推测信息进行用于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各天线的加权(807),并进行从哪个天线装置的哪个天线发送哪个信息的变换(805)。作为接收的传播通路推测信息,有传播通路的固有值及固有向量等。这些被变换的信号和对每个天线不同的训练系列(804)被分时多路(803),然后被调制(802)并在无线部被变换成无线信号(801)。由于传输通路多路化中不仅需要对从哪个天线发送的信息、还包括对从哪个天线、多大的功率、以怎样的相位发送进行具体的控制,所以连接从加权部(807)对无线部(801)的控制信号。为了对每个天线进行不同的控制,在图8的例子中,对每个天线都准备无线部,但是也可以对多个天线的基带信号预先进行多路化之后,汇总变换成无线信号。在转换器(507)中进行这些无线信号的多路化及向各天线装置的分配。
在图8中,将编码部(806)、调制部(802)及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控制的加权部(805)记载为不同的功能块,但是并不是必须分开,在使用如时空编码及格子编码的编码调制方式等、同时进行编码和调制的调制方式时,这些处理作为一个功能块汇总进行。
下面,利用图9,对向下行线路上发送图7的训练系列的构成所对应的、基站装置的发射机构成进行说明。
发射机具有:基带部(509),其包括:编码器(806)、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各天线装置的各天线加权的计算的加权计算器(904)、根据加权计算器的计算结果进行天线装置的变换的变换器(903)、对天线装置内的各天线进行变换的变换器(902)、增加了天线装置的标识符的训练系列生成器(901)、用于对训练系列和数据系列进行多路化的转换器(803)、对多路化的数据进行调制的调制器(802)等;无线部(801、508),将调制的数据变换成无线信号;以及转换器(507),将各无线信号分配给各天线装置(402、403)。
对应于图7的训练系列的发射机构成与对应于图6的训练系列的发射机的构成的不同点有两点:在分时多路的训练系列(804)中包含天线装置标识符;传输通路多路化加权部(904)具有对哪个天线装置进行加权(903)、及对天线装置内的哪个天线进行怎样的加权(902)进行控制的功能。传输通路多路化中不仅需要对从哪个天线发送,而且也对功率及相位进行控制,所以连接从加权部(904)对无线部(801)的控制信号。为了对每个天线进行不同的控制,在图9的例子中,对每个天线都准备无线部,但是也可以对多个天线的基带信号预先进行多路化之后,汇总变换成无线信号。转换器(507)中对这些无线信号的多路化及向各天线装置进行分配。
下面,对向上行线路上发送图6的训练系列的构成所对应的、基站装置的接收机构成进行说明。
基站装置(401),为了进行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双方的信号传输,具有下行线路上的发射机及上行线路上的接收机。下面利用图10对上行线路上的接收机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接收机具备:转换器(507),对在各天线装置上接收的被多路化的信号进行分离;无线部(508),将无线信号变换成基带;及基带部(509),其包括:解调器(1001)、通过切换被多路化了的训练系列(804)和数据系列进行分离的转换器(1002)、传播通路推测部(1003)、将被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数据系列的变换复原的反变换器(1004)、及解码器(1005)。
从各天线装置接收的信号进行光电变换等,作为无线信号被输入到转换器(507),并分别分配给来自各天线的信号。来自各天线的信号由无线部(801)变换成基带信号,并通过解调器(1001)进行解调,从分时多路的解调数据中抽出各天线的训练系列数据(1002),将这些值及功率等信息传输给传播通路推测部(1003)。在传播通路推测部(1003)中,根据从各天线装置的各天线的值及功率等信息,推测现在的传播通路信息,并根据该结果进行信息的复原、解码(1005)。为了使推测的传播通路信息反映到下次发送的数据的发送方法中,被发送给基站装置的发送部。
在图10中,解调部(1001)、解码部(1005)及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复原的加权部(1004)分别记载为不同的功能块,但是并不是必须分开,在使用如时空编码及格子编码的编码调制方式时,这些处理可作为一个功能块汇总进行。
下面,利用图11,对向上行线路上发送图7的训练系列构成所对应的、基站装置的接收机构成进行说明。
接收机具备:转换器(507),对来自各天线装置的被多路化的信号进行分离;无线部(508),将无线信号变换成基带;解调器;转换器,天线装置的标识符通过切换被多路化的训练系列(1102)和数据系列进行分离;传播通路推测部(1103);逆变换器(demappig)(1104),将传输通路被多路化的数据系列的变换(mapping)复原;及解码器(1005)。
对应于图7的训练系列的接收机构成与对应于图6的训练系列的接收机的构成的不同点有3点:在分时多路的训练系列(1102)中包含天线装置标识符;加上上述点后算出传输通路推测信息;传输通路多路化复原部(1104)指定对哪个天线装置的哪个天线进行控制。在图11的例子中,由于通过转换器(507)对各天线的信号进行分配后变换成基带信号,所以对每个天线都准备无线部,但是也可以对多个天线的基带信号进行汇总并变换成无线信号后,再对各天线的信号进行分配。
图5中所述的基站装置(401)是以数据的流动为中心记述的,但是为了明确呼叫控制等的控制在哪个阶层进行的,在此,用图12对各装置的阶层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这里所说的阶层结构,是以一般的OSI参照模型规定的物理层(第一层)、MAC层(第二层)、网络层(第三层)等为基准进行描述。物理层是传输数据时规定接口的阶层,规定无线的传输方式、调制方式、及帧格式等。本发明中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图6及图7等的训练系列的插入方法等,是该物理层规定的内容。MAC(Media AccessControl)层决定传输速度或者进行再传输控制,以便在物理层传输的帧进行正确的发送接收。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传输通路多路化,决定采用哪个天线装置的哪个天线并以怎样的权重传输的是MAC层。网络层(第三层),以在物理层发送接收的数据系列及标题等多个结合构成的IP数据为一个处理单位,对每个IP数据进行再传输控制等及路由处理等。
在相当于基站装置(401)的存取点(1218),为了进行与终端的连接,具有物理层(1201)、MAC层(1202)、信道分配层(1203)、进行呼叫控制等的呼叫控制层(1204),为了与基站控制站(1219)相连接,具有用于进行与网络端连接的物理层(1205)、MAC层(1206)、第三层(1207)。信道分配层(1203)及呼叫控制层(1204)不是OSI参照模型规定的名称,是为了说明而明示的记述的层。信道分配层(1203)主要是管理在无线线路上的信道分配及释放、传递时的信道更新等的阶层。呼叫控制层(1204)接近应用层,处理数据的发送及接收等呼叫控制。该应用层规定Web的浏览及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文件的下载等应用。
基站控制站(1219)作为与存取点(1218)及因特网等外部连接的接口,具有物理层(1209)、MAC层(1210)、第三层(1211)。
在通信对象的终端及服务器(1220)中,具有作为连接基站控制站(1219)及因特网的接口的物理层(1213),在其高位具有MAC层(1214)、第三层(1215)、呼叫控制层(1216)及用于通信的应用层(1217)。
基站控制站(1219)起到支持与通信对象(1220)的路由及网络连接的路由器的作用。
通信对象源的终端装置(1226)与通信对象的终端及服务器(1220)具有相同阶层结构,具有作为与基站装置连接的接口的无线的物理层,在其高位具有MAC层(1222)、信道分配层(1223)、呼叫控制层(1224)及用于通信的应用层(1225)。
基站装置(1218),除了与基站控制站(1219)进行数据通信之外,由于还需要进行与终端的通信,所以具有作为物理层的2个接口(1201、1205)。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收容多个天线装置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将无线线路的建立及无线信道的分配、释放等无线线路的控制,由基站装置(1218)统一进行,这些与传输通路多路化相关的处理也在基站装置结束,在基站控制站(1219)、通信对象的终端及服务器(1220)中,并不需要意识是否进行了传输通路多路化。
图13表示以终端接收时为例的本发明的控制流程。
首先,在基站装置(401)中,选择一个终端所属的天线装置(1302)。例如从有效组(active set)(存在于终端附近的天线装置的集合)的天线装置中选择最接近终端的天线装置,即被判断为在终端的接收功率最大的天线装置。有效组的概念是已经在3GPP2(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iect 2)中代表的蜂窝系统中被使用的概念,原来是为了容易进行传递,时时刻刻将终端周边的基站状态与基站标识相对应地管理的表,在此,将有效组定义为终端附近存在的天线装置的集合,在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从有效组包含的天线装置中选择用于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天线。
通过所选择的某一个天线装置,对终端装置(301)发送表示接收请求的Call Request信号,如果终端是可以接收的状态,则将对于CallRequest的应答发送给基站装置(401)。当基站装置(401)收到表示可以从终端接收的信息时,为了进行与该终端的通信,进行无线信道的分配,并将使用的信道的信息等再次传输给终端装置(301)。如果终端是不能接收的状态,则对基站装置不返回应答或者返回表示不能接收的应答,基站装置不进行信道分配等处理,以不能接收结束。
该控制流程的特征是,在此前的一系列的处理(1301)中不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处理而进行通信。然后,假设利用成为有效组的多个天线装置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并选择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处理的多个天线装置(1303),对各天线分配数据。然后,从各天线装置分别发送赋予了直交的训练系列的数据(1305、1306),终端上的训练(1307)的结果作为反馈信息返回基站装置(401)。基站装置(401)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决定下一时刻发送的数据系列的向各天线的权重。通过反复进行这一系列的处理(1308),实现采用多个天线装置的传输通路多路化。在该例中记载了从各个天线并行发送的数据系列是2个,但是并不限定于2个,并且天线装置的数量也没有限定。即,根据有效组中包含的天线装置的数量及传播通路的状况,对多个天线装置的多个天线,并行赋予分别对应的训练系列后,发送数据系列。
另一方面,对终端的接收处理后,在上行线路上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的控制流程如图15所示。建立呼叫之前的处理(1501)与图13相同,但在基站装置中假设终端在传输通路多路化后发送,并进行天线装置的选择以便可以由多个天线装置接收(1303),并将该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1502)。该信息用于决定在终端装置中是否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以及在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并行传输数量等。将采用这些信息(1503)的应发送的数据分配给本站的多个天线,并发送各自的数据系列(1505、1506)。
在天线装置中不进行是向哪个天线装置的数据等的区分,将接收的数据系列直接传输给基站装置,并在基站装置中取出从该终端的接收信号,并对传播通路推测(1507)及被传输通路多路化了的数据进行复原。将传播通路推测结果作为反馈信息从基站装置发送给终端装置,在终端上更新发送下一数据的天线加权等。向终端装置发送的反馈信息,既可以只从某一个天线装置发送,也可以从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多个天线装置发送来提高终端上的接收质量。并且随着终端的移动有效组被更新时等,进行应接收的天线装置的更新。天线装置的更新,包括为使天线装置容易从终端装置接收信息而使方向性朝向终端方向等的控制,使用对天线装置的控制信号来进行,但当只是将天线装置接收的信号直接发送给基站装置时,也可以不用控制信号。通过反复进行这些处理(1510),实现上行线路上的传输通路多路化。
然后,反之以从终端发送并建立呼叫、在下行线路上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情况为例,本发明的控制流程如图14所示。首先从终端(301)发送主呼叫请求。接收了从终端的包括主呼叫请求的电波的信号,通过某一个天线装置由基站装置(403)解码,检索在下行线路上是否有空信道,如果有空信道则分配下行线路(1402),并将其通知给终端装置。
然后,假设在下行线路上,利用成为有效组的多个天线装置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选择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处理的多个天线装置(1403),并对各天线分配数据。然后,从各天线装置发送分别赋予了直交的训练系列的数据(1305、1306),终端上的训练(1307)的结果作为反馈信息返回基站装置(401)。基站装置(401)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决定在下一时刻发送的数据系列向各天线的权重。通过反复进行这一系列的处理(1308),实现采用多个天线装置的传输通路多路化。在该例中记载了从各个天线并行发送的数据系列是2个,但是并不限定2个,并且天线装置的数量也没有限定。即,根据有效单元中包含的天线装置的数量及传播通路的状况,对多个天线装置的多个天线,并行赋予分别对应的训练系列后,发送数据系列。
另一方面,从终端的发送处理后,在上行线路上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的控制流程如图16所示。建立呼叫之前的处理(1601)与图14相同,但在基站装置中假设终端在传输通路多路化后进行发送,进行天线装置的选择以便可以由多个天线装置接收(1403),并将该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1502)。该信息用于决定在终端装置中是否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以及在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时并行传输数量等。将采用这些信息(1503)的应发送的数据分配给多个天线,并发送各自的数据系列(1505、1506)。在天线装置中不进行是向哪个天线装置的数据等的区分,将接收的数据系列直接传输给基站装置,并在基站装置中,对传播通路推测(1507)及被传输通路多路化的数据进行复原。将传播通路推测结果作为反馈信息从基站装置发送给终端装置,在终端装置上更新发送下一数据的天线加权等。向终端装置发送的反馈信息,既可以只从某一个天线装置发送,也可以从进行传输通路多路化的多个天线装置发送来提高终端上的接收质量。并且随着终端的移动有效组被更新时等,进行应接收的天线装置的更新。天线装置的更新,包括为使天线装置容易从终端装置接收信息而使方向性朝向终端方向等的控制,使用对天线装置的控制信号来进行,但当只是将天线装置接收的信号直接发送给基站装置时,也可以不用控制信号。通过反复进行这些处理(1510),实现上行线路上的传输通路多路化。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可以安装在第4代移动电话、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装置上,作为希望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系统来使用。

Claims (18)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终端装置具有多个天线和基带信号处理部;
基站装置具有:位于地理上分离的场所、分别有1个以上天线的多个天线装置、及与该多个天线装置连接的基带信号处理部,通过从上述多个天线发送接收在该基带信号处理部中被信号处理的发送接收信号,来与上述终端装置的多个天线之间进行MIMO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站装置的基带信号处理部与上述多个天线装置,通过光纤连接;
该基站装置的基带信号处理部具备:放大器,对上述多个天线装置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及对发送信号进行放大;电/光变换器,将向上述天线装置传送的发送信号从电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光/电变换器,将从上述天线装置接收的接收信号从光信号变换成电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为了进行MIMO通信,从上述基站装置的基带信号处理部传输至少控制上述多个天线装置的各天线的方向性的控制信号,上述基站装置从各天线装置向上述终端装置分别发送不同的训练系列,从该终端装置向该基站装置发送包含训练系列的训练结果的传输通路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训练系列在上述多个天线装置内的各个天线中都不相同,并且各训练系列的图形之间的相互相关性很低。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训练系列在一个天线装置内的多个天线间都不相同,并且各图形之间的相互相关性很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无线线路的信道分配由基站装置进行。
7、一种基站装置,存在于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进行MIMO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位于地理上分离的场所、分别有1个以上天线的多个天线装置、及与该多个天线装置连接的基带信号处理部,
通过从上述多个天线发送接收在该基带信号处理部中被信号处理的发送接收信号,与上述终端装置的多个天线之间进行MIMO通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于:
上述基带信号处理部与上述多个天线装置,通过光纤连接;
该基带信号处理部具备:电/光变换器,将向上述天线装置传送的发送信号从电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光/电变换器,将从上述天线装置接收的被传送的接收信号从光信号变换成电信号。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带处理部,为了进行MIMO通信,控制上述多个天线装置的各天线的方向性,通过上述多个天线装置的每一个向上述终端装置发送训练系列,并至少通过该多个天线装置的某一个接收从该终端装置发送的包含训练结果的传输通路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训练系列在上述多个天线装置的各天线中都不相同,并且各训练系列的图形之间相互相关性很低。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训练系列在一个天线装置内的多个天线间都不相同,并且各图形之间相互相关性很低。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站装置具备:生成对一个以上的编码器和多个调制器和天线的每一个都不相同的训练系列的块、将该训练系列和数据系列进行切换的转换器、多个无线部、计算用于进行MIMO通信方式的发送的加权的块、及对每个天线进行加权的变换部。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发送用于从上述多个天线装置发送同一信号的共同引导信号、及可唯一确定各天线装置的标识符信息。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对于一个以上的解码器和多个解调器和天线的每一个都不相同的训练系列进行解码的块、将该训练系列和数据系列进行切换的转换器、多个无线部、传输通路推断部、及对通过MIMO通信方式接收的数据系列进行复原的块。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接收用于从多个位置的天线装置发送同一信号的共同引导信号、及可唯一确定各天线装置的标识符信息,解码后进行各天线传输通路推断。
16、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终端装置,具备多个天线和基带信号处理部;
基站,具有:位于地理上分离的场所,分别有1个以上天线的多个天线装置;及与该多个天线装置相连接的基带信号处理部,
在上述基站装置的该基带信号处理部中,对发往一个上述终端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将进行了该基带处理的发送信号分配传送给上述多个天线装置,通过MIMO通信将该传送的发送信号从上述多个天线装置向该终端装置进行发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终端装置接收到信号或者从上述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建立通信时,不进行MIMO通信,首先与和该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状态最好的天线装置进行通信,至少建立一个以上的无线线路,在无线线路建立后利用上述多个天线装置进行MIMO通信。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终端装置发送信息或者从上述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建立通信时,不进行MIMO通信,首先与和该终端装置间的通信状态最好的天线装置进行通信,至少建立一个以上的无线线路,并在无线线路建立后利用上述多个天线装置进行MIMO通信。
CN2006101155310A 2005-11-09 2006-08-18 采用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42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4280/2005 2005-11-09
JP2005324280A JP4852984B2 (ja) 2005-11-09 2005-11-09 複数基地局を用いた伝送路マルチ化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4216A true CN1964216A (zh) 2007-05-16
CN1964216B CN1964216B (zh) 2011-11-09

Family

ID=38003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1553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64216B (zh) 2005-11-09 2006-08-18 采用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104165A1 (zh)
JP (1) JP4852984B2 (zh)
KR (1) KR100781462B1 (zh)
CN (1) CN196421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0265B (zh) * 2007-08-02 2011-08-3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媒体广播与组播服务业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792766A (zh) * 2009-12-09 2012-11-21 安德鲁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mimo信号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US9184962B2 (en) 2009-12-09 2015-11-10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US9231670B2 (en) 2010-10-01 2016-01-0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US9413439B2 (en) 2010-02-12 2016-08-09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communicatio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7670B2 (ja) * 2003-02-18 2009-07-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8045599B2 (en) * 2005-02-17 2011-10-25 Sony Corporation Selection of training sequences for multiple-in multiple-out transmissions
EP2469728A1 (en) 2006-02-28 2012-06-27 Rotani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US8873585B2 (en) 2006-12-19 2014-10-2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technologies
WO2008099383A2 (en) * 2007-02-12 2008-08-21 Mobileaccess Networks Ltd. Mimo-adapte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WO2009031485A1 (ja) * 2007-09-04 2009-03-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分布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パイロットチャネル生成方法、同期チャネル生成方法およびアンテナ選択方法
IL203785A (en) 2007-09-12 2014-07-31 Qualcomm Inc Devices to increase capacitance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175459B2 (en) * 2007-10-12 2012-05-08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Hybrid wireless/wired RoF transponder and hybrid RoF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same
JP5086849B2 (ja) * 2008-03-12 2012-11-28 株式会社Kddi研究所 基地局制御装置及び基地局制御方法
EP2112775B1 (en) * 2008-04-25 2018-06-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ensation for propagation dela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067435A1 (en) * 2008-09-18 2010-03-18 Krishna Balachandran Architecture to support network-wide multiple-in-multiple-o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ver an uplink
US20110255526A1 (en) 2008-12-25 2011-10-20 Shoji Kaneko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interstation-cooperate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P2393317A1 (en) * 2009-01-30 2011-12-07 Hitachi,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8432824B2 (en) * 2009-05-01 2013-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receiving apparatus for co-channel operation
EP2259444A3 (de) * 2009-06-02 2014-11-12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Raumdiversitätssender- und -empfängerstruktur
JP5576081B2 (ja) * 2009-09-28 2014-08-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585067B1 (ko) * 2009-10-28 2016-0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최적화된 망접속 구조를 갖는 통신 시스템
JP5331968B2 (ja) * 2010-02-22 2013-10-3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5121866B2 (ja) * 2010-03-16 2013-01-1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局及び無線装置
JP5582471B2 (ja) * 2010-08-09 2014-09-03 Kddi株式会社 セルラ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EP2439856B1 (en) 2010-10-08 2014-01-15 Alcatel Lucent Setting uplink antenna transmission weights in soft handover
GB2495110B (en) * 2011-09-28 2014-03-19 Toshiba Res Europ Ltd Antenna combining
WO2013148986A1 (en) 2012-03-30 2013-10-03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Reducing location-dependent interference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operating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nfiguration,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JP5383863B2 (ja) * 2012-05-23 2014-01-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5308876B (zh) 2012-11-29 2018-06-22 康宁光电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远程单元天线结合
US10098002B2 (en) 2012-12-31 2018-10-09 Zte Corporation Integrate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for spectrum sharing
US9961719B2 (en) 2013-03-11 2018-05-01 Zte Corporation Integrated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20170250927A1 (en) * 2013-12-23 2017-08-31 Dali Systems Co. Ltd. Virtu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sing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of remotes and digital multiplexing switches
CN106031045B (zh) * 2014-02-18 2019-03-1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用于安装通信设备的结构
US9525472B2 (en) 2014-07-30 2016-12-20 Corning Incorporated Reducing location-dependent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DASS) operating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nfiguration,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US9729267B2 (en) 2014-12-11 2017-08-08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Multiplexing two separate optical links with the same wavelength using asymmetric combining and splitting
US9743354B2 (en) * 2015-01-02 2017-08-2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Low power harmonic wake up radio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56365B2 (en) * 1991-11-06 2004-06-29 Trustees Of Tufts College Reducing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in living cells
KR100376298B1 (ko) * 1999-09-13 2003-03-17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무선통신시스템
US6996418B2 (en) * 2000-12-29 2006-02-0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FDM data communications
US20020193146A1 (en) * 2001-06-06 2002-12-19 Mark Walla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548506B2 (en) * 2001-10-17 2009-06-1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ccess and synchronization methods for MIMO OFDM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physical layer packet and preamble design
GB0125178D0 (en) * 2001-10-19 2001-12-12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 ope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810350B1 (ko) * 2002-01-07 2008-03-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어레이를 포함하는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다양한 채널상태에 따른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3913575B2 (ja) * 2002-02-28 2007-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空間パス制御方法および空間パ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178501B2 (ja) 2002-05-21 2008-11-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送受信システム
US20040017785A1 (en) * 2002-07-16 2004-01-29 Zelst Allert Van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multiple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of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o/from a central processing base station
JP2004072624A (ja) 2002-08-08 2004-03-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装置
US20040176097A1 (en) * 2003-02-06 2004-09-09 Fiona Wilson Allocation of sub channels of MIMO channels of a wireless network
US7453793B1 (en) * 2003-04-10 2008-1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luding IEEE 802.11A and extended rate systems
JP3872039B2 (ja) * 2003-06-06 2007-01-24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システム
JP4279288B2 (ja) * 2003-06-19 2009-06-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と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KR100580840B1 (ko) * 2003-10-09 2006-05-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시스템의 데이터 통신 방법
EP1709752B1 (en) * 2004-01-20 2016-09-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s in a mimo system
GB2411327A (en) * 2004-02-20 2005-08-24 Toshiba Res Europ Ltd Training sequence for MIMO-OFDM which is suitable for use with null sub-carriers
KR20050089698A (ko) * 2004-03-05 2005-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안테나를 갖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장치 및 방법
JP4416820B2 (ja) * 2004-04-14 2010-02-17 Ut斯達康通信有限公司 分散送信源を基盤とする多重入出力通信方法
JP4451198B2 (ja) * 2004-04-23 2010-04-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機及び無線受信機
US7428268B2 (en) * 2004-12-07 2008-09-23 Adaptix, Inc. Cooperative MIMO in multicell wireless networks
US7636582B2 (en) * 2005-09-30 2009-12-22 Alcatel-Lucent Usa Inc. Providing power control in a reverse link of a wireless spread-spectrum data network for bursty traffic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00754B2 (en) 2001-11-30 2020-06-30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CN101360265B (zh) * 2007-08-02 2011-08-3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媒体广播与组播服务业务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US9787385B2 (en) 2009-12-09 2017-10-10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US9184962B2 (en) 2009-12-09 2015-11-10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US9246559B2 (en) 2009-12-09 2016-01-26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CN102792766B (zh) * 2009-12-09 2015-04-29 安德鲁无线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和通过分布式天线系统发送信号的方法
CN102792766A (zh) * 2009-12-09 2012-11-21 安德鲁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mimo信号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US9413439B2 (en) 2010-02-12 2016-08-09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communications
US9768840B2 (en) 2010-02-12 2017-09-19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communications
US10644761B2 (en) 2010-02-12 2020-05-05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communications
US9231670B2 (en) 2010-10-01 2016-01-0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US9602176B2 (en) 2010-10-01 2017-03-2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US9979443B2 (en) 2010-10-01 2018-05-22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US10491273B2 (en) 2010-10-01 2019-11-2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for MIMO signa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4216B (zh) 2011-11-09
KR100781462B1 (ko) 2007-12-03
KR20070049952A (ko) 2007-05-14
JP4852984B2 (ja) 2012-01-11
JP2007134844A (ja) 2007-05-31
US20070104165A1 (en) 200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4216B (zh) 采用多个基站的传输通路多路化系统
KR101964340B1 (ko) SUDA(Shared User Equipment-side Distributed Antenna, 사용자 단말기 측 공유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 제어장치
CN101834655B (zh) 无线通信系统
CN101106807B (zh) 一种基于中继器的蜂窝网络以及空分双工通信方法
CN101411085B (zh) 具有基于固定基础设施的中继站的无线系统中的覆盖改进
CN101064913B (zh) 无线网络中用于扩展基站覆盖范围的中继站、基站及其方法
EP2393317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KR100952653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방법 및 데이터 구조
CN102484833B (zh) 协作中继中的传输模式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CN104349491A (zh) 一种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传输的方法、系统和网络侧设备
CN103229572B (zh) 动态多输入多输出小区区群
CN102113384A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US8509681B2 (en) Relay network and entity for continuous transmission based on superposition coding
CN1996787B (zh) 基于中继器的蜂窝小区信道复用方法及装置
Nguyen et al.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idirectional full-duplex system with multiple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CN101257338B (zh) 利用分布式天线进行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35589B (zh) 导频处理方法
CN101232319B (zh) 一种基于中继的无线网络的中继设备中信号上行传输方法
CN102761883A (zh) 一种宽带多跳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节点装置
CN103326756A (zh)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中的编码传输方法和系统
KR100945098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c-mimo를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장치
CN101719785A (zh) 基于vsat卫星地面站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方法
Dhar et al. On outage analysis of two user cooperative noma with hybrid swipt protocol
JP2011259468A (ja) 複数基地局を用いた伝送路マルチ化システム
Doumit et al. Uncoordinated Spectrum Access for Massive Connectivity in IoT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3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3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