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9270A - 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59270A CN1959270A CN 200610142932 CN200610142932A CN1959270A CN 1959270 A CN1959270 A CN 1959270A CN 200610142932 CN200610142932 CN 200610142932 CN 200610142932 A CN200610142932 A CN 200610142932A CN 1959270 A CN1959270 A CN 19592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wind direction
- blade
- direction change
- b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出使经由可变动的臂部控制上下方向的风向的风向变更叶片进行对应于运转模式的变更动作的方案,同时,不使吹出空气从吸入口吸入,防止短路。其解决方案为一种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具有开闭吸入口(5)的板(20)和配置在吹出口(6)处的风向变更叶片(30),风向变更叶片(30)经由可变动的臂部(31)控制上下方向的风向,其特征在于,由弯曲的面构成风向变更叶片(30),在供暖运转模式中,以由弯曲的面形成的凹面变成朝下的状态使用风向变更叶片(30),在制冷运转模式中,以凹面变成朝上的状态使用风向变更叶片(3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室内的制冷、供暖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存在如下所述的空气调节器,所述空气调节器利用上叶片和下叶片构成上下风向控制板,使上叶片和下叶片一起朝向下方,同时,使上叶片比与下叶片平行的位置更加朝向下向,使下叶片比与上叶片平行的位置更加朝向上方(专利文献1)。
但是,在这种空气调节器中,借助缩流效应增大热风的风速,可以使地面附近的温度快速上升,但是,在制冷时,难以将冷风运送到房间的远处,存在着冷风直接碰到房间内的居住者,使之感到皮肤寒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等已经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器的风向控制装置,所述风向控制装置能够创造出在制冷时没有气流感、在供暖时头凉脚热的舒适的居住环境。(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提出的空气调节器,在空气调节器的排气口处具有风向变更叶片,所述风向变更叶片经由可变动的臂部控制上下方向的风向。而且,借助这种结构,可以生成富有变化的气流。
【专利文献1】特开平5-603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314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空气调节器中,没有提出对应于运转模式的风向变更叶片的变更状态,并且虽然可以将冷风运送到房间的远处,但反过来,由于空气调节器的吸入口的配置、结构,存在着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使经由可变动的臂部控制上下方向风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根据运转模式进行动作变更的方案,同时,使吹出的空气不会从吸入口被吸入,防止短路。
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是一种具有配置在吹出口处的风向变更叶片、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经由可变动的臂部控制上下方向的风向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大致弯曲的面构成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在供暖运转模式中,以将由前述大致弯曲的面形成的凹面变成朝下的状态使用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在制冷运转模式中,以前述凹面变成朝上的状态使用前述风向变更叶片。
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中,其特征在于,设置开闭吸入口的板和在前述吸入口的前述吹出口侧的中间叶片,借助前述中间叶片的动作,控制从前述板的周边流入前述吸入口的空气气流。
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使前述中间叶片动作至从前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不从前述板的周边流入前述吸入口的位置。
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开闭吸入口的板,使前述板以开闭前述吸入口的方式动作。
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中,其特征在于,配备有转动前述臂部的臂部用马达和转动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的叶片用马达。
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制冷运转模式中,使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动作到空气调节器主体侧的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的端部与前述吹出口的下游侧端部的下端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的位置,进行运转,在前述供暖运转模式中,使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动作到空气调节器主体侧的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的端部与前述吹出口的下游侧端部的上端接触或者大致接触的位置,进行运转。
根据本发明,在可以生成富有变化的气流的同时,可以借助中间叶片防止吹出空气从吸入口流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横剖视图;
图2是该空气调节器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停止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吹出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吹出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水平吹出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吹出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向下方吹出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吹出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斜向吹出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吹出动作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由大致弯曲的面构成风向变更叶片,在供暖运转模式中,以由大致弯曲的面形成的凹面变成朝下的状态使用风向变更叶片,在制冷运转模式中,以凹面变成朝上的状态使用风向变更叶片。根据本实施形式,在制冷运转模式中,可以将冷风运送到房间的远处,在供暖运转模式中,可以高效率地将热风引导到脚下。
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设置开闭吸入口的板和在吸入口的吹出口侧的中间叶片,借助中间叶片的动作控制从板的周边流入吸入口的空气气流。根据本实施形式,通过风向变更叶片经由可变动的臂部控制上下方向的风向,可以生成富有变化的气流,同时,例如,在将冷风运送到房间的远处的吹出中,也可以借助中间叶片防止吹出的空气从吸入口流入。
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中,使中间叶片动作至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不从板的周边流入吸入口的位置。根据本实施形式,驱动中间叶片,可以防止吹出的空气从吸入口流入。
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具有开闭吸入口的板,使板以开闭吸入口的方式动作。根据本实施形式,可以驱动板以控制从吸入口流入的吸入空气。
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配备有转动臂部的臂部用马达和转动风向变更叶片的叶片用马达。根据本实施形式,由于独立地进行臂部的动作和风向变更叶片的动作,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动作变更。
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形式,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在制冷运转模式中,使风向变更叶片动作到空气调节器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端部与吹出口的下游侧端部的下端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的位置,进行运转,在供暖运转模式中,使风向变更叶片动作到空气调节器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端部与吹出口的下游侧端部的上端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的位置,进行运转。根据本实施形式,在制冷运转模式中,可以将冷风运送到房间的远处,在供暖运转模式中,可以高效率地将热风引导到脚下。
【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横剖视图,图2是该空气调节器的正视图。
空气调节器10在其主体的内部具有热交换器1、鼓风机2、盛水盘3、扩散器4。热交换器1配置在鼓风机2的上游侧,盛水盘3配置在热交换器1的下端部侧。扩散器4形成鼓风机2的下游侧的通风路径。
空气调节器10在其主体的前面上部和上表面形成吸入口5,从其主体的前面下部直到下表面形成吹出口6。
热交换器1配置在与吸入口5对向的位置,由扩散器4的下游侧端部6a包围的假想面构成吹出口6。
空气调节器10配备有:开闭前面的吸入口5的板20、开闭吹出口6的风向变更叶片30、和在前面的吸入口5的吹出口6侧开闭的中间叶片40。风向变更叶片30具有描画出弧的横截面的形状,其一个面形成弯曲的凹面,另一个面形成弯曲的凸面。另外,上面所述的弯曲也包括大致弯曲的形状。在板20、风向变更叶片30以及中间叶片40全部关闭的状态下,中间叶片40的至少上端侧被板20覆盖,中间叶片40的至少下端侧被风向变更叶片30覆盖。另外,中间叶片40在打开的状态下阻止从板20的下端侧流入吸入口5的空气。
板驱动机构21设置在板20的背面侧,以开闭吸入口5的方式操作板20。在板20最接近吸入口5的状态下,关闭吸入口5,在板20离开吸入口5的状态下,空气从板20的外周部流入吸入口5。
臂部31其一端侧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在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内,在其另一端侧可自由转动地保持着风向变更叶片30。
如图1所示,臂部31优选由第一臂部31a和第二臂部31b构成。第一臂部31a的一端侧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在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内。第一臂部31a的另一端侧与第二臂部31b的一端侧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并且,风向变更叶片30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在第二臂部31b的另一端侧。风向变更叶片30在当关闭时成为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侧的背面形成旋转支承部32。第二臂部31b的另一端侧和该旋转支承部32可自由转动地连接。
如图2所示,臂部31设置在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的两侧部,各个臂部31由连接棒33连接起来。另外,在一方的臂部31的侧部配置臂部用马达34。臂部用马达34的转动不仅传递给一方的臂部31,也借助连接棒33传递给配置在另一方的臂部31。在一方的臂部31的侧部也配置叶片用马达35。叶片用马达35借助驱动传递机构(图中未示出),将其转动传递给第二臂部31b的另一端侧和旋转支承部32的转动支点,使风向变更叶片30相对于臂部31转动。
如图2所示,旋转支承部32离开风向变更叶片30的两端部规定的尺寸,设置在风向变更叶片30的背面的两侧部。另外,在图2中表示出一对旋转支承部32,但是,也可以根据风向变更叶片30的长度,在一对旋转支承部32之间进一步设置另外的旋转支承部32。
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设置在中间叶片40的背面侧,以开闭吸入口5的方式使中间叶片40动作。
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和板驱动机构21的动作定时由动作控制部(图中未示出)控制。另外,还借助该动作控制部控制臂部用马达34及叶片用马达35的驱动。
另外,尽管图中未示出,在空气调节器1中具有左右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和/或热交换温度检测器,同时,配有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配备有压缩机、膨胀机以及室外侧热交换器等。
其次,利用图3至图11说明其动作。图3至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的吹出动作的横剖视图。
首先,对于到达水平吹出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的所谓水平吹出是指将吹出的空气运送到房间内的远处的吹出,主要用于冷风的吹出(制冷运转模式)。
图3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停止状态,图6表示水平吹出状态。
水平吹出动作从图3所示的状态,经过图4所示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到达图6所示的状态。
如图3所示,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停止状态中,板20、风向变更叶片30以及中间叶片40全部处于关闭的状态。
在将吹出方向模式设定成水平吹出(例如,制冷运转)、使空气调节器的运转开始时,如图4所示,借助板驱动机构21的动作,板20向离开吸入口5的方向动作。另外,和板驱动机构21一起,借助臂部用马达34使臂部31动作,风向变更叶片30向离开吹出口6的方向动作。
其次,如图5所示,借助板驱动机构21的动作使板20动作到最远地离开吸入口5的位置,同时,借助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的动作使中间叶片40的上端部向离开吸入口5的方向动作。
然后,如图6所示,借助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的动作,使中间叶片40的上端部动作到与板20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的位置。另一方面,借助叶片用马达35使风向变更叶片30转动,空气调节器10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30的端部与吹出口6的下游侧端部6a的下端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进行向水平方向或者向斜上方的吹出。
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被风向变更叶片30引导向水平方向,同时,由于风向变更叶片30的下游侧端部向上方弯曲,所以,不会向斜下方流动,可以有效地将空气送往房间的远处。
从而,容易滞留在房间的下方的冷的空气被送往房间的水平方向或者斜上方,所以,不会给予使用者受到冷风的感觉,可以有效地进行制冷运转,可以有效地将房间制冷。
另外,由于吹出口6的上方、即板20的下方被中间叶片40关闭,所以,可以防止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引导到吸入口5,可以消除短路。
另外,向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吸入的空气被从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上面的吸入口5导入,同时,通过板20的上部和两侧部的空间从主体前面的吸入口5导入。
另外,从水平吹出状态向停止状态的动作,从图6所示的水平吹出状态经过图5所示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到达图3所示的停止状态。由于各个动作是从停止状态向水平吹出状态的动作的逆动作,所以省略其说明。
其次,对于到达向下方吹出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的所谓向下方吹出是指将吹出空气运送到脚下的吹出,主要用于热风吹出(供暖运转模式)。
图3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停止状态,图8表示向下方吹出状态。
向下方吹出的动作,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经过图4所示的状态、图7所示的状态,到达图8所示的状态。
到达图3及图4的状态的动作与上述水平吹出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图4的状态之后,如图7所示,借助板驱动机构21的动作,板20动作到最远离吸入口5的位置。另一方面,借助臂部用马达34进一步使臂部31动作,使风向变更叶片30动作到最远离吹出口6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借助叶片用马达35转动风向变更叶片30,使空气调节器10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30的端部与吹出口6的下游侧端部6a的上端接近或者接触。另外,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不动作。
然后,如图8所示,通过借助臂部用马达34使臂部31动作,使风向变更叶片30向接近吹出口6的方向动作,使空气调节器10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30的端部接触或大致接触、或者推压于吹出口6的下游侧端部6a的上端。
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进行朝着向下的方向的吹出。
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被风向变更叶片30导向下方,同时,由于风向变更叶片30的下游侧端部向主体侧弯曲,所以,不会向斜下方流动,所以可以有效地将空气送往房间的下方。
从而,由于容易滞留在房间的上方的热空气被送往房间的下方,所以,可以有效地进行供暖运转,可以有效地温暖房间。
另外,由于吹出口6的上方、即板20的下方不被中间叶片40关闭,所以,向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吸入的空气不仅通过板20的上部以及两侧部,而且通过下部的空间,被从主体前面的吸入口5导入。另外,由于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被风向变更叶片30引导向下方,所以,即使不被中间叶片40关闭,也不会将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到吸入口5。
另外,从下方吹出状态向停止状态的动作,从图8所示的水平吹出状态,经过图7所示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到达图3所示的停止状态。由于各个动作是从停止状态向向下方吹出状态的动作的逆动作,所以省略其说明。
其次,对于达到斜向吹出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的所谓斜向吹出是指吹出空气朝向人体的吹出,例如,用在室温和热风温度之差小的情况。
图3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停止状态,图10表示斜向吹出的状态。
斜向吹出动作从图3所示的状态经过图4所示的状态、图9所示的状态,到达图10所示的状态。
到达图3及图4所示的状态的动作与上述水平吹出或向下方吹出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图4的状态之后,如图9所示,借助板驱动机构21的动作,板20动作到最远地离开吸入口5的位置。另一方面,利用臂部用马达34进一步使臂部31动作,使风向变更叶片30动作到最远离吹出口6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借助叶片用马达35转动风向变更叶片30,将风向变更叶片30变成斜向吹出的方向。另外,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不动作。
然后,如图10所示,一面借助叶片用马达35以规定的角度使风向变更叶片30摆动动作,一面进行向斜的方向的吹出。
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被风向变更叶片30引导向斜的方向,同时,由于风向变更叶片30的下游侧端部向下方弯曲,所以,不会向水平方向流动,因此,可以有效地将空气朝着人体送出。
另外,由于吹出口6的上方、即板20的下方不被中间叶片40关闭,所以,吸入空气调节器10主体的空气不仅通过板20的上部及两侧部,而且通过下部空间从主体前面的吸入口5导入。另外,由于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被风向变更叶片30引导向斜下方,所以,即使没有被中间叶片40关闭,从吹出口6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也不会被引导到吸入口5。
另外,从斜向吹出状态向停止状态的动作,从图10所示的水平吹出状态,经过图9所示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到达图3所示的停止状态。由于各个动作是从停止状态向斜向吹出状态的动作的逆动作,所以,省略其说明。
其次,对于变更各吹出状态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从水平吹出状态向向下方吹出状态的动作,从图6所示的水平吹出状态,经过图11所示的状态、图7所示的状态,到达图8所示的向下方吹出状态。
如图6所示,在水平吹出状态下,板20位于最远离吸入口5的位置,中间叶片40动作到其上端部与板20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的位置。另外,风向变更叶片30被保持在空气调节器10的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30的端部与吹出口6的下游侧端部6a的下端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的位置。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当被指示向下方吹出的动作时,如图11所示,借助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的动作,中间叶片40向使其上端部接近吸入口5的方向动作。另一方面,借助臂部用马达34使臂部31动作,风向变更叶片30动作到最远离吹出口6的位置。
其次,如图7所示,借助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的动作,使中间叶片40动作到其上端部最接近吸入口5的位置,即,动作到完全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在风向变更叶片30最远离吹出口6的位置上,借助叶片用马达35转动风向变更叶片30,使空气调节器10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30的端部与吹出口6的下游侧端部6a的上端接近或者接触。
从图7所示的状态到达图8所示的状态的动作与向下方吹出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从向下方吹出状态向水平吹出状态的动作,从图8所示的向下方吹出状态起,经过图7所示的状态、图11所示的状态,到达图6所示的向下方吹出状态。由于各个动作是从水平吹出状态向向下方吹出状态的动作的逆动作,所以省略其说明。
从水平吹出状态向斜向吹出状态的动作,从图6所示的水平吹出状态起,经过图11所示的状态、图9所示的状态,达到图10所示的斜向吹出状态。
在图6所示的状态,当被指示斜向吹出的动作时,如图11所示,借助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的动作,中间叶片40向使其上端部接近吸入口5的方向动作。另一方面,借助臂部用马达34使臂部31动作,风向变更叶片30动作到最远离吹出口6的位置。
其次,如图9所示,借助中间叶片驱动机构41的动作,中间叶片40动作到其上端部最接近吸入口5的位置,即,动作到完全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在风向变更叶片30最远离吹出口6的位置上,借助叶片用马达35转动风向变更叶片30,将风向变更叶片30的角度变成斜向。
从图9所示的状态到达图10所示的状态的动作与斜向吹出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从斜向吹出状态向水平吹出状态的动作,从图10所示的斜向吹出状态起,经过图9所示的状态、图11所示的状态,到达图6所示的向下方吹出状态。由于各个动作是从水平吹出状态向斜向吹出状态的动作的逆动作,所以,省略其说明。
从斜向吹出状态向向下方吹出状态的动作,从图10所示的斜向吹出状态起,经过图9所示的状态、图7所示的状态,到达图8所示的向下方吹出状态。
如图10所示,在斜向吹出状态下,板20位于最远离吸入口5的位置,中间叶片40原样不动地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另外,风向变更叶片30一面借助叶片用马达35以规定的角度摆动动作,一面进行向斜的方向的吹出。
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当被指示向下方吹出的动作时,如图9所示,借助叶片用马达35转动风向变更叶片30。
其次,如图7所示,借助叶片用马达35进一步转动风向变更叶片30,使空气调节器10主体侧的风向变更叶片30的端部与吹出口6的下游侧端部6a的上端接近或者接触。
由于从图7所示的状态至图8所示的状态的动作与向下方吹出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从向下方吹出状态向斜向吹出状态的动作,从图8所示的向下方吹出状态,经过图7所示的状态、图9所示的状态,到达图10所示的斜向吹出状态。由于各个动作是从斜向吹出状态向向下方吹出状态的动作的逆动作,所以省略其说明。
根据上述实施例,利用风向变更叶片30与吹出口6的位置关系,可以实现适合于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模式的风向控制,同时,吹出空气不会被从吸入口吸入,可以防止短路。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除室内的制冷供暖之外,也可以应用于具有除湿或除尘功能的空气清洁装置。
Claims (6)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是具有配置在吹出口处的风向变更叶片,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经由可变动的臂部控制上下方向的风向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大致弯曲的面构成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在供暖运转模式中,以由前述大致弯曲的面形成的凹面变成朝下的状态使用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在制冷运转模式中,以前述凹面变成朝上的状态使用前述风向变更叶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开闭吸入口的板和在前述吸入口的前述吹出口侧的中间叶片,借助前述中间叶片的动作,控制从前述板的周边流入前述吸入口的空气气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前述中间叶片动作到从前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不从前述板的周边流入前述吸入口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开闭吸入口的板,使前述板以开闭前述吸入口的方式动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配备有转动前述臂部的臂部用马达和转动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的叶片用马达。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制冷模式中,使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动作到空气调节器主体侧的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的端部与前述吹出口的下游侧端部的下端接触或者基本上接触的位置,进行运转,在前述供暖运转模式中,使前述风向变更叶片动作到空气调节器主体侧的前述风向变更叶片的端部与前述吹出口的下游侧端部的上端接触或者大致接触的位置,进行运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15959 | 2005-10-31 | ||
JP2005-315959 | 2005-10-31 | ||
JP2005315959A JP2007120896A (ja) | 2005-10-31 | 2005-10-31 |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59270A true CN1959270A (zh) | 2007-05-09 |
CN1959270B CN1959270B (zh) | 2011-07-13 |
Family
ID=38071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4293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59270B (zh) | 2005-10-31 | 2006-10-31 | 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7120896A (zh) |
CN (1) | CN1959270B (zh) |
MY (1) | MY16579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6348A (zh) * | 2007-09-07 | 2010-08-04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05387597A (zh) * | 2015-11-27 | 2016-03-0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59661B2 (ja) * | 2008-03-04 | 2012-10-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053914B2 (ja) * | 2008-04-11 | 2012-10-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766165B2 (ja) * | 2009-09-17 | 2011-09-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6692680B2 (ja) * | 2016-04-19 | 2020-05-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8344143B (zh) * | 2018-03-30 | 2020-03-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95370B2 (ja) * | 2001-08-28 | 2010-07-07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
2005
- 2005-10-31 JP JP2005315959A patent/JP2007120896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10-31 CN CN2006101429325A patent/CN195927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31 MY MYPI20064411A patent/MY165790A/en unknow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96348A (zh) * | 2007-09-07 | 2010-08-04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01796348B (zh) * | 2007-09-07 | 2013-05-22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05387597A (zh) * | 2015-11-27 | 2016-03-0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
CN105387597B (zh) * | 2015-11-27 | 2019-07-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120896A (ja) | 2007-05-17 |
CN1959270B (zh) | 2011-07-13 |
MY165790A (en) | 2018-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59247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959248A (zh) | 空气调节器 | |
JP472064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959270A (zh) | 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 |
CN1277082C (zh) | 睡眠舱 | |
CN1232767C (zh) | 顶棚型空调机 | |
CN1959246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401948A (zh) | 空调机 | |
JP5043896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694152Y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01042252A (zh) | 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 |
CN1270133C (zh) | 空调机 | |
CN2695839Y (zh) | 空调机 | |
CN1181293C (zh) | 壁挂式空调装置 | |
CN1095975C (zh) | 空调机室内机组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 |
CN1693789A (zh) | 窗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1749654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2828617Y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KR100661839B1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967058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256480C (zh) | 以储氢合金为热源的烘干装置及洗衣机 | |
CN2692552Y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693787A (zh) | 窗式空气调节装置 | |
CN2667367Y (zh) | 一体型空气调节机的机壳构造 | |
CN1693791A (zh) | 窗式空气调节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