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3237A - 有机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53237A
CN1953237A CNA2006101598111A CN200610159811A CN1953237A CN 1953237 A CN1953237 A CN 1953237A CN A2006101598111 A CNA2006101598111 A CN A2006101598111A CN 200610159811 A CN200610159811 A CN 200610159811A CN 1953237 A CN1953237 A CN 1953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ottom electrode
color conversion
organic
electrod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598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乡原广道
川口刚司
滨敏夫
佐藤广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53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3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7Passive-matrix 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用简单方法生产并且很少因器件中的电流而导致色彩恶化的高品质有机发光器件。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基片1;置于该基片上的下电极7;置于下电极上且与该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10;以及置于有机发光层上且与该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13-1、13-2。上电极包括第一上电极元件13-1、置于该第一上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14以及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第一上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上电极元件13-2。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器件
有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本申请基于2005年10月1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5-302484的日本专利申请并且要求其优先权,该专利的内容引用在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器件,尤其涉及呈现出很高的精度和良好的可视性且能够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在下文中被称为有机EL)显示装置的有机发光器件,此类有机EL显示装置可广泛用于移动终端或工业用测量仪器的显示。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用于显示装置的发光器件是具有有机化合物的层压薄膜的有机EL器件。有机EL器件是薄膜自发光器件,并具有低驱动电压、高分辨率和宽视角等优点,所以已经活跃地开展了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
有机EL器件至少具有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该有机发光层通过电子和正的空穴的复合过程来发光,电子和正的空穴是通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加电压而产生的。如有必要,有机EL器件可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电子输运层和电子注入层。
根据有机发光层中所添加的染料的类型,有机EL器件可以发出蓝色、绿色或红色的光。通过在一个像素中排列可发出三原色的三种发光元件子像素,便可以实现全色彩显示。但是,三种颜色的发光元件之间的特性差异使这些子像素的形成和驱动过程相当复杂并且使成本上升。所以,已经努力要通过彩色滤光片从白色中获取三原色。因此,在使用彩色滤光片的系统中需要使用可发出多色彩光或白光的有机EL器件。
已经研究过多种技术来获得白光发光器件,例如,这包括:专利文献1(专利号为6,285,039的美国专利)所公布的方法,其中从两层或多层发光层(这包括含两种或多种掺杂剂的混合层类型的发光层)中获得两种或多种颜色的光发射;专利文献2(专利号为5,683,823的美国专利)所公布的方法,其中发出红光的物质均匀地掺杂到发光层的主材料(发出蓝绿光的物质)中;专利文献3(公布号为H6-207170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所公布的方法,其中红色荧光化合物被添加到蓝光发光层和绿光发光层的层压制品中;以及专利文献4(公布号为H6-215874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所公布的方法,其中在空穴输运层中添加了荧光染料。此外,专利文献5(公布号为2004-319471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和专利文献6(公布号为H10-22073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发光层所发出的一部分蓝绿光被转换为红光,该红光转而与透射的那部分蓝绿光混合从而获得白光。专利文献7(公布号为2005-056855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和专利文献8(公布号为2002-231452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用置于阳极和基片之间或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荧光转换层将从发光层中获取的蓝色光转换为另一种颜色的光。
〔专利文献1〕专利号为6,285,039的美国专利
〔专利文献2〕专利号为5,683,823的美国专利和公布号为H9-208946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
〔专利文献3〕公布号为H06-207170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
〔专利文献4〕公布号为H6-215874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
〔专利文献5〕公布号为2004-319471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
〔专利文献6〕公布号为H10-22073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
〔专利文献7〕公布号为2005-056855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
〔专利文献8〕公布号为2002-231452的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
为了在上述方法中获得白光发射,需要叠加两层或多层发光层并且掺杂多种不同的荧光染料,或者即使在单个发光层的情况下也要添加两种或多种类型的荧光染料。前者需要增加层的数目。后者需要控制低能红色荧光染料使其处于非常低的浓度以便获得最佳的白光发射。两种情况下的生产过程都涉及复杂的层结构或控制的困难度等问题。另外,在用这些方法产生的白光发光器件中,有机发光器件可能会因加在该器件上的电流而劣化,并且该器件所发出的颜色可能会改变。
当使用颜色转换层来获取白光发射时,在器件中因电流而导致的颜色改变的问题不再存在。然而,在颜色转换层(它通常是通过光刻而形成的)中,湿气可能无法彻底去除,因为颜色转换层中的荧光染料具有很弱的耐热性。颜色转换层中残留的湿气侵入像素区域并且产生非发光区域(黑暗区域:DA),从而使显示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品质的有机发光器件,它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来生产并很少会因器件中的电流而导致颜色恶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它包括:
基片;
置于该基片上的下电极;
置于该下电极上且与该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置于该有机发光层上且与该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其中
上电极包括:
第一上电极元件,
置于该第一上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
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该第一上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上电极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它包括:
基片;
置于该基片上的下电极;
置于该下电极上且与该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置于该有机发光层上且与该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其中
该下电极包括:
第一下电极元件,
置于该第一下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
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该第一下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下电极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EL面板,它是一种用于有机EL显示器的有机EL面板,可通过单独地驱动多个像素来显示信息,其中每一个像素都具有多个不同类型的子像素,
至少一种类型的子像素包括上述的有机发光器件以及置于与该有机发光器件大体上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的颜色调节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有机发光器件或上述有机EL面板的有机EL显示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有机发光器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基片;
提供在该基片上的下电极;
提供置于该下电极上且与该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提供置于该有机发光层上且与该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其中
提供上电极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上电极元件,
提供在该第一上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
提供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第一上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上电极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生产有机发光器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基片;
提供在该基片上的下电极;
提供置于该下电极上且与该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提供置于该有机发光层上且与该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其中
提供下电极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下电极元件,
提供在该第一下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
提供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第一下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下电极元件。
如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有机发光器件,它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来生产并且很少会因器件中的电流而导致颜色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的示意平面图;
图4是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
图5是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
图6是比较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
图7是比较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
图8是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图;
图9是比较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101、201、301、501、601、701基片
7、107、307、507、607、707下电极
7-1、207-1第一下电极元件
7-2、207-2第二下电极元件
8、108、208、308、508、608、708空穴注入层
9、109、209、309、509、609、709空穴输运层
10、110、210、310、510-1、510-2、610、710-1、710-2发光层
11、111、211、311、511、611、711电子输运层
12、112、212、512、612、712电子注入层
13、213、513、613、713上电极
13-1、113-1、313-1第一上电极元件
13-2、113-2、313-2第二上电极元件
14、114、214、314、614颜色转换层
102、202、502、602蓝色滤光层
103、203、503、603绿色滤光层
104、204、504、604红色滤光层
105、205、505平整化层
106、206、506、606钝化层
615黑色基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应该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它包括:基片;置于该基片上的下电极;置于该下电极上且与该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以及置于该有机发光层上且与该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应用于底部发射类型(来自有机发光层的光穿过基片而被利用)或顶部发射类型(来自有机发光层的光并不穿过基片而被利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具有基片。该基片最好能耐受得住在下电极、有机发光层、上电极和其它置于该基片上的构件的形成过程中的溶剂、温度等条件。该基片最好展现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对于底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而言,该基片最好是透明的。该透明基片最好是对从有机发光层中获得的光透明,并且对颜色转换层所转换的光透明,并且特别期望对可见光(400到700纳米的波长)透明。用于该透明基片的特定材料可以选自玻璃以及诸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和聚(甲基基丙烯酸酯)等树脂。用于透明基片的示例性材料是硼硅酸盐玻璃或碱石灰玻璃。对于顶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而言,基片材料可以选自任何合适的材料。例如,基片的厚度可以是1.1毫米。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置于基片上的下电极。本说明书中的“置于某物之上”这种表述意指,某物相对于基片置于有机发光层一侧。因此,“下电极置于该基片上”包括:下电极位于该基片上同时在下电极和该基片之间插入了颜色滤光层的情形;以及下电极直接置于该基片上的情形。该表述的意义可应用于其它组件构件。下电极的材料将随后描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置于下电极上且与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如上所述,通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加电压而产生的电子和正的空穴的复合过程,该有机发光层发出光。如有必要,有机发光器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电子输运层和电子注入层。为提高电子注入效率,有机发光器件最好具有至少一个电子注入层。具体来讲,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具有按下面的顺序排列的上述各种层。在具有下面的层结构(1)到(6)的有机发光器件中,有机发光层或空穴注入层电连接到阳极,并且有机发光层、电子输运层或电子注入层电连接到阴极。
(1)有机发光层
(2)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层
(3)有机发光层/电子输运层
(4)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层/电子输运层
(5)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有机发光层/电子输运层
(6)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有机发光层/电子输运层/电子注入层
上述每一层都可以由已知的材料组成。为获得蓝到蓝绿光的发射,有机发光层的材料可以选自荧光发光试剂,比如,苯并噻唑、苯并咪唑和苯并噁唑,金属螯化氧翁化合物,苯乙烯基苯化合物,以及芳香族二亚甲基(dimethylidine)化合物。空穴注入层材料的示例包括:诸如铜酞菁染料等酞菁染料化合物,以及诸如m-MTDATA等三苯胺衍生物。空穴输运层材料的示例包括诸如TPD和α-NPD等联苯胺衍生物。电子输运层材料的示例包括诸如PBD等的噁二唑衍生物以及三唑衍生物及三嗪衍生物。电子注入层材料的示例包括:铝、碱金属、碱土金属和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的喹啉醇络合物;以及碱金属氟化物。
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有机发光层、电子输运层和电子注入层的厚度可以分别是100纳米、20纳米、30纳米、30纳米和1纳米。空穴注入层、空穴输运层、有机发光层、电子输运层和电子注入层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例如蒸镀方法而形成。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置于有机发光层上且与该有机发光层接触的上电极。上电极的材料将随后再描述。
在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中,上电极和下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电极元件;置于该第一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第一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电极元件。
具体来讲,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中,上电极包括:第一上电极元件;置于该第一上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第一上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上电极元件。如下所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是底部发射类型或顶部发射类型。
更具体地讲,对于底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而言,第一上电极元件最好对可见光透明,并且第二上电极元件最好反射可见光。对于顶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而言,第一上电极元件和第二上电极元件最好都对可见光透明。透明的第一上电极元件和反射式的第二上电极元件制成底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它利用了从有机发光层穿过该基片的光线。另一方面,透明的第一和第二上电极元件制成了顶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它利用了从有机发光层发出且不穿过基片而从与该基片相反的一侧出射的光线。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图1的有机发光器件是底部发射类型。参照图1,该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的基片1,下电极(阳极)7,空穴注入层8,空穴输运层9,有机发光层10,电子输运层11,电子注入层12,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3-1,颜色转换层14,以及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13-2。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中,下电极包括:第一下电极元件,置于该第一下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置于该颜色转换层上且与第一下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下电极元件。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如同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一样,可以是底部发射类型或顶部发射类型。
对于底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而言,第一下电极元件和第二下电极元件最好对可见光透明。对于顶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而言,第一下电极元件最好可以反射可见光,并且第二下电极元件最好对可见光透明。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图2的有机发光器件是底部发射类型。参照图2,该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的基片1,第一下电极元件(阳极)7-1,颜色转换层14,第二下电极元件(阳极)7-2,空穴注入层8,空穴输运层9,有机发光层10,电子输运层11,电子注入层12,以及上电极(阴极)13。
第一和第二电极元件彼此电接触。通常,对可见光透明的电极比正常电极具有更低的电导率(例如,要低不止一个数量级)。在本发明的设备中,彼此相互电接触的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可以分别被用作电子注入电极和电子传导电极,以减小可能会因使用透明电极而增大的导线阻抗。对于被动驱动的情况,扫描侧电极(通常是上电极)中流过比数据侧电极中要多的电流。因此,期望减小扫描侧电极的阻抗,以便减小器件的功耗。
在上电极包括第一上电极元件和第二上电极元件的这一方面实施例中,通过用第一上电极元件和第二上电极元件来覆盖颜色转换层,颜色转换层对诸如潮湿和氧气等环境条件的耐受性有所提高。在下电极包括第一下电极元件和第二下电极元件这一方面实施例中,通过提供第一下电极元件,具有彩色滤光片和保护层(通过光刻在颜色转换层和基片之间设置保护层)的结构可以消除潮湿对这些低层的不利影响,在下文中会详细描述。
使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彼此接触并具有相同的电势。结果,置于该器件内的颜色转换层并不改变空穴和电子相对于有机发光层的流动。所以,颜色转换层对该器件的电学性能的影响可以避免。如果颜色转换层置于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则颜色转换层必须具有电子或空穴输运能力。结果,可以使用的材料会很有限,并且技术上的难度会增大。
第二电极元件最好置于一个大体上与第一电极元件部分重叠的区域。“部分重叠的区域”,这种表述意指,当从垂直于基片的方向上看有机发光层时彼此部分重叠的区域。即,当从垂直于基片的方向上看有机发光层时,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最好彼此重叠。
颜色转换层置于与第一电极元件部分重叠的区域中,同时使得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彼此接触。通过按这种结构来放置,即使第二电极元件置于与第一电极元件大体上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也能够确保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之间的电接触。颜色转换层的区域可以适当地设置以获得期望的白光发射。例如,颜色转换层可以具有直径为5微米到50微米的圆形,并且可以在间隙为5微米到20微米的情况下排列。这些范围并不导致视觉上的不均匀。因为在本发明的器件中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是电接触的,所以将电子或空穴注入到有机发光层(或电子注入层等)中是通过第一或第二电极元件的平面接触而完成的。因此,在本发明的器件中,可以在不削弱电子或空穴的注入特性的情况下实现颜色转换。因为在本发明中颜色转换层是置于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之间的,所以不存在玻璃界面处的反射问题,并且来自有机发光层的光被有效地利用了。
已知多种材料都可用于对可见光透明的电极元件和反射可见光的电极元件。如果透明的电极元件用于下电极,则无定形膜是较佳的,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平整性。具体来讲,用于透明电极元件的材料包括In、Sn、Zn和Al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如果透明电极元件与电子注入层或电子输运层接触,则极薄的金属膜也可以用于透明电极元件,以实现良好的电子注入特性。用于薄金属膜透明电极元件的这种材料可以选白:铝,Al-Li合金,镁,以及Mg-Ag合金。反射式电极元件最好包括选自下组的金属:Al、Ag、Ni、Cr、Mo和W。例如铝这种电极元件材料通过将厚度设置为多于100纳米也可以用作反射式电极元件,而将厚度设置得非常小时则可以增大光学透明性。在本发明的器件中,例如铝这种电极元件材料可以通过将厚度设置为约50纳米或更薄而呈现出足够的透明性。
颜色转换层最好包含荧光染料、磷光染料或者两者兼有。颜色转换层最好有可能吸收来自有机发光层的光,并且发出其波长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波长不同的光。对应于有机发光层可能发出的波长,可以合理地选择由颜色转换层可能吸收的光的波长和颜色转换层可能发出的光的波长。尤其期望有机发光层发出400到500纳米波长范围(蓝到蓝绿色)中的光,并且期望颜色转换层发出至少580纳米波长范围(红色)中的光。
用于颜色转换层的材料的特定示例包括:4-(氰亚甲基)-2-甲基-6-(p-二甲基胺苯乙烯基)-4H-吡喃(DCM);4,4-二氟-1,3,5,7四苯基-4-硼-3a,4a-二氮杂-s-茚;丙烷二腈;以及尼罗红(Nile Red);2,5-双-(5-三元胺-丁基-2-苯并噁唑基)-噻吩。颜色转换层可以由多种材料组成。例如,通过将上述材料添加到选自下列的主材料中便可以形成颜色转换层: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Alq3);4,4’-双(2,2’-联苯乙烯基);2,5-双-(5-三元胺-丁基-2-苯并噁唑基)-噻吩;以及联苯。因为在本发明中电压没有加在颜色转换层上,所以用于颜色转换层的材料可以选自电绝缘材料和电传导材料。
对于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光,颜色转换层最好在吸收峰值波长处具有至少1.0的吸光率(光吸收系数至少为90%)。通过这种测量,颜色转换层发出的光(例如,红色)的强度可以有所增大。通过用单色光照射样品并测量透射光的量,便可以测量吸光率。
在不夹有颜色转换层的情况下,电极的厚度可以是100纳米。在厚度为100纳米的颜色转换层的一个示例中,可以按下面的方式来设置用于夹住颜色转换层的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的厚度。对于颜色转换层被夹在上电极元件之间的底部发射类型的情况而言,第一上电极元件(透明的)的厚度可以介于20到50纳米的范围中,并且第二上电极元件(反射式的)的厚度可以介于100到200纳米的范围中。对于颜色转换层被夹在上电极元件之间的顶部发射类型的情况而言,第一上电极(透明的)的厚度可以介于100到150纳米的范围中,并且第二上电极元件(透明的)的厚度可以介于100到200纳米的范围中。对于颜色转换层被夹在下电极元件之间的底部发射类型的情况而言,第一下电极元件(透明的)的厚度可以介于100到200纳米的范围中,并且第二下电极元件(透明的)的厚度可以介于100到150纳米的范围中。对于颜色转换层被夹在下电极元件之间的顶部发射类型而言,第一下电极元件(反射式的)的厚度可以介于100到200纳米的范围中,并且第二下电极元件(透明的)的厚度可以介于20到50纳米的范围中。置于颜色转换层和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电极元件对可见光透明,并且较佳地呈现出良好的载流子注入特性。载流子注入特性是根据所使用的材料而确定的。根据器件结构,器件外部的电极元件最好呈现出良好的反射性或透明性以及较低的导线阻抗。对于外部透明电极元件而言,当透明度和导线阻抗受薄膜厚度控制时,这些属性就处于一种折衷关系中,并且厚度必须在考虑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平衡的情况下才被确定。
颜色转换层的厚度可以适当地设置,以获得期望的白光发射。颜色转换层的厚度最好介于100到200纳米的范围中,因为在该范围中可以使吸光率达到充分最佳化。
下电极或上电极都有可能是阳极或阴极。用于光提取一侧的透明电极的氧化物材料若具有很大的逸出功函数且利于空穴注入特性的,则通常可用作阳极。因此,底部发射型器件倾向于采用下电极为阳极且上电极为阴极这样一种形式,而顶部发射型器件倾向于采用下电极为阴极且上电极为阳极这样一种形式。
电极可以用已知的技术来形成。形成电极的方法的示例包括诸如DC溅射等溅射方法以及蒸镀方法。在形成电极的过程中的图形化方法可以是“搬离”(lift-off)技术或普遍使用的光刻方法。
颜色转换层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来形成。形成颜色转换层的方法的示例包括真空蒸镀方法、喷墨方法和旋转涂覆方法。在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彼此接触的条件下,颜色转换层最好置于与第一电极元件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结果,形成颜色转换层时最好使第一电极元件的一部分仍然暴露。具体来讲,颜色转换层最好是使用掩模而形成的,该掩模覆盖了与第一电极元件部分重叠的那个区域的外部以及与第一电极元件部分重叠的那个区域的一部分。
在形成彩色滤光片的常规步骤中,颜色转换层、平整化层、钝化层、下电极(阳极)、有机发光层以及上电极(阴极)按这种顺序排列在基片上,形成平整化层和钝化层的过程中处理温度限于200摄氏度以避免颜色转换层的材料劣化。相比之下,在本发明中,颜色转换层形成于电极之内并且是在形成平整化层和钝化层之后。结果,在本发明中,形成平整化层和钝化层的过程中处理温度可以高于常规情况,从而允许彻底消除彩色滤光片和其它层中所含的湿气。另外,可以获得呈现出更佳的质量的平整化层和钝化层。结果,在本发明的器件中,不再有被视为因湿气而产生的暗区和暗点等瑕疵。
在形成彩色滤光片的常规步骤中,颜色转换层、平整化层、钝化层、下电极(阳极)、有机发光层以及上电极(阴极)按这种顺序排列在基片上,颜色转换层是通过光刻的手段形成的。如果颜色转换层是通过蒸镀的手段形成的,则需要用掩模来沉积各个子像素,这要求高精度对准。相比之下,在本发明中,颜色转换层置于电极之内并且被用作补充颜色层(即用来补充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所以不需要用掩模来沉积颜色转换层,并且颜色转换层可以通过蒸镀的手段来形成而不需要考虑精确的问题。
有机发光器件最好包括用于颜色转换层的保护层,该保护层置于第一电极元件和颜色转换层之间或者置于颜色转换层和第二电极元件之间。更佳地,提供两层用于颜色转换层的保护层,分别置于第一电极元件和颜色转换层之间以及第二电极元件和颜色转换层之间,并且用颜色转换层的保护层将该颜色转换层密封起来。颜色转换层的保护层所用材料的示例包括MgF2和CaF2。这些材料在从真空紫外到长至10微米的红外区域这么宽的波长范围中都是高度透明的。这些材料在化学和物理方面是稳定的,对于湿气、化学制品和热都呈现出良好的耐受力。颜色转换层的保护层的厚度可以介于100到200纳米的范围中。颜色转换层的保护层可以通过诸如蒸镀方法等已知的方法来形成的。
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最好还包括置于上电极之上的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可以是任何已知的结构,例如,在干燥的氮气中用UV固化粘合剂接合的密封玻璃。密封结构可以是形成于上电极之上的SiN层。该SiN层被用作钝化层。
在如图1所示的在第一和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之间具有颜色转换层的底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中,当在下电极(阳极)和上电极(阴极)之间加电压时,有机发光层朝各个方向发出光(蓝光或蓝绿光)。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的一部分透射过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并到达颜色转换层,其中该光线被颜色转换层吸收并被转换为其波长区域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不同的光(例如,红光)。转换后的光也朝着各个方向发射。结果,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利用颜色转换层所转换后的光(例如,红光)以及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光(蓝或蓝绿光),从而获得波长范围宽广的光。如果有机发光层发出蓝光或蓝绿光,有机发光器件又从颜色转换层中获得了红光,则有机发光器件作为一个整体便可以发出白光。当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被制成反射式时,会允许更有效地利用颜色转换后的光。在第一和第二下电极元件(阳极)之间具有颜色转换层的器件和顶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中,也可以获得相似的效果。
在通过叠加红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以获取白光的常规有机发光器件中,所发出的光的颜色和电学特性会随各发光层的掺杂剂浓度和膜厚度而变化。在具有颜色转换层(它简单地置于该器件中电子和空穴流动的那部分中)的器件中,颜色转换层需要给出针对电子和空穴的输运能力,这对选用的材料添加了限制并且伴随着许多技术难题。相比之下,在本发明的器件中,通过需要电能的EL,只有有机发光层发光(例如,蓝光到蓝绿光)。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中所缺乏的其它颜色的光(例如,红光)可以由吸收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一部分光的光致发光(PL)给出。因此,有机发光层不需要包含各种染料,并且在不会因染料的能量陷阱而导致光发射效率下降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稳定的光发射。
在上述常规方法中,已设计出含两层的发光层以获得白光,这牵涉到掺杂剂密度控制的问题。相比之下,在本发明的器件中,因为使用了颜色转换层,所以发光层只需要单种光发射。所以,不要求复杂的设计。因此,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可以用相对简单的步骤来生产。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有机EL显示器的有机EL面板,它单独地驱动多个像素并显示信息。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的各像素包括多种类型的子像素(例如,蓝色、绿色和红色子像素)。这些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类型包括上述的有机发光器件以及置于大体上与该有机发光器件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的颜色调整层。较佳地,上电极是条纹状的,下电极是条纹状的,并且上电极和下电极排列成矩形结构。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可以使用底部发射型和顶部发射型的有机发光器件。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包括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有机发光层最好置于上电极和下电极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可以在没有颜色转换的情况下使用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光的那一类子像素可以使用不带颜色转换层的有机发光器件。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的示意性平面图。在图3中,为了简便,除颜色转换层以外的元件都省去了。颜色转换层可以按某一图案来排列,该图案可包括多个具有预定间隔的圆形、方形或矩形单元。颜色转换层可以与单个子像素相对应,或者可以在多个子像素的一整片中。在一个实施例方面,颜色转换层具有圆形或方形(如图3(a)所示),并且置于上电极和下电极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特别是对于圆形颜色转换层的情况,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之间的电接触区域很大,并且在从电极到有机发光层的电子注入过程中实现了良好的性能。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颜色转换层具有如图3(b)所示的矩形并且最好置于上电极或下电极与颜色转换层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
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包括颜色调节层,它置于与有机发光层大体上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此处的颜色调节层意指:颜色滤光层,它截去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光的一部分波长范围;颜色转换层,它吸收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光并发出其波长与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光的波长不同的光,或者执行这两种功能的层。因为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一电极元件和第二电极元件之间具有颜色转换层这样一种结构,可以获得稳定的白光,所以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最好具有颜色滤光层,它可以截去一部分的光波长范围。对于使用底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的情况,颜色调节层相对于有机发光层置于基片的一侧。对于使用顶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的情况,颜色调节层相对于有机发光层置于与基片相反的一侧。本发明的有机EL面板包括颜色调节层以便在各子像素处获得期望颜色的光。具体来讲,有机EL面板最好具有蓝色滤光层、绿色滤光层和红色滤光层以获得蓝色、绿色和红色的光。用于颜色调节层的材料可以选自己知的材料。颜色调节层的厚度可以介于0.5到2微米,例如可以是1微米。颜色调节层可以由已知的方法来形成。例如,通过旋转涂覆来施加合适的材料,然后通过光刻进行图形化,便可以形成颜色调节层。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器,对于使用底部发射类型的有机发光器件的情况,最好包括置于下电极和颜色调节层之间的平整化层。平整化层的材料可以选自已知的材料。从玻璃基片表面量起,平整化层的厚度可以是1到2微米,例如可以是1微米。平整化层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来形成。例如,通过旋转涂覆施加UV固化树脂,并且通过UV光照射而固化,便可以形成平整化层。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器,对于使用底部发射型有机发光器件的情况,最好包括置于下电极和平整化层之间的钝化层。钝化层的材料可以选自己知的材料,这包括硅、铝等的氧化膜、氮化膜和氧氮化膜。例如,钝化层的厚度可以是300纳米。钝化层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例如RF溅射方法来形成。
〔示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示例。然而,本发明应该不限于这些示例。
示例1和2以及比较示例1和2的有机EL显示器生产成具有60×80×RGB个像素并且像素节距为0.33毫米。示例3和比较示例3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生产成具有2平方毫米的形状。
〔示例1:底部发射型;在上电极元件(阴极)之间有颜色转换层〕
图4是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是底部发射型并且使用颜色转换方案。如图4所示,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包括:透明基片101;蓝色滤光层102;绿色滤光层103;红色滤光层104;聚合物制成的平整化层105;钝化层106;下电极(阳极)107;空穴注入层108;空穴输运层109;有机发光层110;电子输运层111;电子注入层112;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颜色转换层114;以及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113-2。
透明的基片101由康宁玻璃(50×50×1.1毫米)制成。
蓝色滤光层102按下述形成于透明的基片101上。蓝色滤光层102的材料是Fuji Film Electronic Material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产品Color MosaicCB-7001。这种材料是通过旋转涂覆方法被施加到透明的基片101上的,并且用光刻方法进行图形化。因此,蓝色滤光层102形成线形图案,其线宽为0.1毫米、节距为0.33毫米并且膜厚度为1微米。
绿色滤光层103按下述形成于透明的基片101上。绿色滤光层103的材料是Fuji Film Electronic Material有限公司的一种产品Color Mosaic CG-7001。这种材料是通过旋转涂覆方法被施加到具有蓝色滤光层线形图案的透明基片101上,并且用光刻方法进行图形化。因此,绿色滤光层103形成线形图案,其线宽为0.1毫米、节距为0.33毫米并且膜厚度为1微米。
红色滤光层104按下述形成于透明的基片101上。红色滤光层104的材料是Fuii Film Electronic Material有限公司的一种产品Color Mosaic CR-7001。这种材料是通过旋转涂覆方法被施加到具有蓝色滤光层和绿色滤光层线形图案的透明基片101上,并且用光刻方法进行图形化。因此,红色滤光层104形成线形图案,其线宽为0.1毫米、节距为0.33毫米并且膜厚度为1微米。
之后,聚合物制成的平整化层105形成于那些颜色调节层(蓝色滤光层102、绿色滤光层103和红色滤光层104)上。聚合物制成的平整化层105的材料是UV固化树脂(环氧改良型丙烯酸脂)。该材料通过旋转涂覆方法被施加到颜色调节层上并且用高压汞灯对其进行照射。因此,从玻璃基片表面起,聚合物的平整化层105形成了1微米的厚度。在该过程中,颜色调节层的图案并未被扭曲,并且聚合物制成的平整化层的顶部表面是平的。
穿过平整化层形成蓝色滤光层的过程是在210摄氏度到25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中进行的。
然后,钝化层106按下述形成于聚合物的平整化层105之上。使用硅靶以及氩和氧混合气体的溅射气体在室温下通过RF溅射方法,便可形成钝化层106。由此,形成了300纳米厚的SiOx膜的钝化层106。
然后,下电极(阳极)107按下述形成于钝化层106之上。首先,通过DC磁控管溅射方法,在具有钝化层的整个表面上沉积膜厚度为200纳米的下电极材料氧化铟锌(IZO)。然后,使用光刻胶通过光刻方法形成条纹状图案的IZO,从而形成下电极。具体来讲,将Tokyo Ohka Kogyo有限公司的一种产品正型光刻胶TFR-1150施加到整个表面上,并且然后进行曝光和显影以形成线宽为0.094毫米且节距为0.11毫米的条纹图案,之后便是后期烘培。然后,通过使用光刻胶图案的掩模,用草酸来蚀刻多余的IZO,并且用NMP等溶剂除去光刻胶。由此,形成了条纹状图案的IZO。
之后,在其上形成有下电极(阳极)107的透明基片101被安装在电阻加热蒸镀装置中,并且接下来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被依次沉积到下电极(阳极)107上的是:空穴注入层108,空穴输运层109,有机发光层110,电阻输运层111,以及电子注入层112。在沉积过程中,真空腔中的压力减小到1×10-4pa。通过沉积铜酞菁染料(CuPc)达100纳米厚,形成了空穴注入层108。通过沉积4,4’-双[N-(1-萘基)-N-苯氨]联苯(α-NPD)达20纳米厚,形成了空穴输运层109。通过沉积4,4’-双(2,2’-联苯乙烯基)联苯(DPVBi)达30纳米厚,形成了有机发光层110。通过沉积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Alq3)达20纳米厚,形成了电子输运层111。通过沉积LiF达1纳米厚,形成了电子注入层112。沉积空穴注入层108、空穴输运层109、有机发光层110和电子输运层111的过程都以0.1纳米/秒的蒸镀速度进行。沉积电子注入层112的过程以0.025毫米/秒的蒸镀速度进行。这种层结构主要用于蓝绿色的光发射。下面的分子式是用于这些层的材料的结构分子式。
〔化学分子式1〕
空穴注入层:铜酞菁染料
〔化学分子式2〕
空穴输运层:4,4’-双[N-(1-萘基)-N-苯氨]联苯
Figure A20061015981100232
〔化学分子式3〕
有机发光层:4,4’-双(2,2’-联苯乙烯基)联苯
Figure A20061015981100233
〔化学分子式4〕
电子输运层: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
Figure A20061015981100241
然后,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按顺序形成于电子注入层112上的是: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颜色转换层114;以及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113-2。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按下述形成于电子注入层112上。通过使用掩模,用蒸镀方法进行沉积,以获得与下电极(阳极)107的线条相垂直的条纹状图案,并且该条纹状图案具有0.3毫米的线宽和0.33毫米的节距。该沉积过程中的压力是1×10-6托且蒸镀速度是0.5纳米/秒。由此,形成了30纳米厚的铝制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
接下来,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颜色转换层114按下述形成于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之上。通过使用具有开孔(在该开孔处,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下电极(阳极)107和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部分重叠的一区域中)的掩模,在下电极(阳极)107与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部分重叠的区域中运用掩模蒸镀方法实行沉积处理。更具体地讲,直径为20微米的圆形颜色转换层按40微米的间隙排列。(那是颜色转换层的图案,排列在边长为60微米的平面菱形格子的格点处。)在沉积过程中,真空腔中的压力减小到1×10-4pa。用于颜色转换层114的材料是4-(二氰亚甲基)-2-甲基-6-(p-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4H-吡喃(DCM)。因此,沉积了厚度为100纳米的颜色转换层114。
接下来,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113-2按下述形成于颜色转换层114上。使用掩模,通过蒸镀方法进行沉积,以获得与第一上电极元件(阴极)113-1上的线条相同的条纹状图案。因此,形成了100纳米厚铝层的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113-2。
在球体盒子中(氧气和湿气浓度不高于10ppm),在干燥的氮气中用密封玻璃(图中未示出)和UV固化粘合剂对所获得的有机发光器件进行密封。
〔示例2:底部发射类型;在下电极元件(阳极)之间有颜色转换层〕
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以与示例1相同的方式来生产,不同之处在于下面的几点。图5是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包括:透明基片201;蓝色滤光层202;绿色滤光层203;红色滤光层204;聚合物的平整化层205;钝化层206;第一下电极元件(阳极)207-1;颜色转换层214;第二下电极元件(阳极)207-2;空穴注入层208;空穴输运层209;有机发光层210;电子输运层211;电子注入层212;以及上电极(阴极)213。
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包括形成于钝化层206之上的第一下电极元件(阳极)207-1、颜色转换层214和第二下电极元件(阳极)207-2。首先,通过DC磁控管溅射方法沉积100纳米厚的IZO膜,以形成用于第一下电极元件的层。然后,将该基片转移至蒸镀腔中,并且像示例1那样通过掩模蒸镀形成了颜色转换层。接下来,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通过正对着靶溅射的方法沉积100纳米厚的IZO膜,以形成用于第二下电极元件的层。之后,将该基片从从沉积腔中取出来,像示例1中用于下电极的处理过程那样用光刻方法在IZO膜和颜色转换层上进行图形化处理。图形的尺寸与示例1中的相同。
在形成电子注入层212之后,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在电子注入层212上形成了上电极(阴极)213。用掩模通过蒸镀方法进行上电极(阴极)213的沉积,以获得与第一和第二下电极元件(阳极)207-1和207-2的线条相垂直且线宽为0.30毫米、间隙为0.03毫米的条纹状图案。因此,形成了100纳米厚的铝制上电极(阴极)213。
〔比较示例1:底部发射类型〕
比较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以与示例1中的相同方式来生产,不同之处在于下面的几点。图6是比较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比较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包括:透明的基片501;蓝色滤光层502;绿色滤光层503;红色滤光层504;聚合物的平整化层505;钝化层506;下电极(阳极)507;空穴注入层508;空穴输运层509;蓝光发光层510-1;红光发光层510-2;电子输运层511;电子注入层512;以及上电极(阴极)513。
在比较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中,蓝光发光层510-1按下述形成。用于蓝光发光层的主体物质是4,4’-二(2,2’-二苯基乙烯基)联苯(DPVBi),客体物质是4,4’-二[2-{4-(N,N-二苯氨)苯基}乙烯基]联苯(DPAVBi),在客体比上主体为2%的浓度比例下进行共同蒸镀。因此,形成了10纳米厚的蓝光发光层510-1。
红光发光层510-2按下述形成。用于红光发光层的主体是DPVBi,客体是4-氰亚甲基-2-甲基-6-p-二甲基氨苯乙烯基-4H-吡喃(DCM),并且在客体比上主体为1%的浓度比例下进行共同蒸镀。因此,形成了30纳米厚的红光发光层510-2。
上电极(阴极)513按下述形成。与示例1中第二上电极元件(阴极)的情况相似,通过掩模蒸镀方法,可形成100纳米厚的铝层作为上电极(阴极)。
〔比较示例2:底部发射类型〕
比较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以与示例1中的相同方式来生产,不同之处在于下面的几点。图7是比较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比较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包括:透明的基片601;蓝色滤光层602;绿色滤光层603;红色滤光层604;黑色基质615;颜色转换层14;钝化层606;下电极(阳极)607;空穴注入层608;空穴输运层609;有机发光层610;电子输运层611;电子注入层612;以及上电极(阴极)613。上电极613以与比较示例1中的相同方式形成。
在比较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中,通过光刻方法形成于康宁1737玻璃的透明基片601上的是:黑色基质 615(CK-7001,Fuji Film Electronics Materials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红色滤光层604(CR-7001,Fuji Film Electronics Materials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绿色滤光层603(CG-7001,Fuji Film ElectronicsMaterials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以及蓝色滤光层602(CB-7001,Fuji FilmElectronics Materials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这些层的厚度是1微米。
颜色转换层按下述形成。通过将0.05克的香豆素6和0.04克的罗丹明(rhodamine)添加到25克的光刻胶VPA100(Nippon Steel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中,来制备涂覆液体。通过施加这种涂覆液体,形成了2微米厚的颜色转换层614。
通过溅射方法形成了0.5微米厚的SiOx膜构成的钝化层606。除厚度以外的条件都与示例1中沉积钝化层的过程相同。
颜色转换层是在180摄氏度下形成的,该温度比示例1中的温度低30到70摄氏度。
〔示例3:顶部发射类型;在下电极元件(阴极)之间有颜色转换层〕
图8是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图。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是一种使用了颜色转换方案的顶部发射型器件。如图8所示,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的基片301;第一下电极元件(阴极)313-1;颜色转换层314;第二下电极元件(阴极)313-2;电子输运层311;有机发光层310;空穴输运层309;空穴注入层308;以及上电极(阳极)307。
第一下电极元件(阴极)313-1按下述形成于透明的基片301上。用掩模通过DC磁控管溅射方法形成膜厚为100纳米且线宽为2毫米的铝线图案,来作为第一下电极元件。
然后,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颜色转换层314形成于第一下电极元件(阴极)313-1上。通过掩模蒸镀方法以0.1纳米/秒的沉积速度,进行颜色转换层314的沉积。颜色转换层的材料是4-(氰亚甲基)-2-甲基-6-(p-二甲基氨苯乙烯基)-4H-吡喃(DCM)。因此,沉积了厚度为100纳米的颜色转换层314。颜色转换膜的形状与示例1中的相同。
之后,在不破坏真空的情况下在颜色转换层314上形成了第二下电极元件(阴极)313-2。通过掩模蒸镀,层压出了30纳米厚的Mg-Ag合金膜作为透明的电极313-2。
在透明的电极313-2上,按顺序形成的是:电子输运层311;有机发光层310;空穴输运层309;以及空穴注入层308。这些层的材料、厚度、沉积方法和沉积条件都与示例1中的相同。
然后,上电极(阳极)307形成于空穴注入层308上。用掩模通过正对着靶溅射的方法,为上电极沉积了200纳米厚的IZO膜。上电极的形成图案是线宽为2毫米且与下电极相垂直的线条图案。
在上电极(阳极)307上,密封膜(图中未示出)按下述形成。用于密封膜的材料是被用作钝化膜的SiN。在RF功率为15瓦、腔温度为150摄氏度且腔压力为1.2托的情况下,用流速分别为15sccm和300sccm的SiH4气体(硅烷气)和N2气体(氮气)通过等离子体CVD,进行密封膜的沉积。密封膜具有5微米的厚度。
〔比较示例3:顶部发射类型〕
比较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以与示例3相同的方式来生产,不同之处在于下面的几点。图9是比较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比较示例3的有机发光器件包括:透明的基片701;下电极(阴极)713;电子注入层712;电子输运层711;红光发光层710-1;蓝光发光层710-2;空穴输运层709;空穴注入层708;以及上电极(阳极)707。下电极713与示例3中的第二下电极元件(阴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比较示例3的下电极713的厚度为100纳米。蓝光发光层710-1和红光发光层710-2的材料、厚度、沉积方法和沉积条件都与比较示例1中的那些相同。
〔评估1:亮度保留率和色度变化的评估〕
对示例1、2和3以及比较示例1和3的有机EL显示器和有机发光器件进行亮度保留率和色度变化的评估。对于示例1和比较示例1,分别生产三个有机EL显示器,并在下面的条件下驱动。至于示例2,生产两个有机EL显示器并在相同的条件下驱动。对于示例3和比较示例3,分别生产三个有机发光器件,并在相同的条件下驱动。
(驱动条件)
线性顺序扫描:驱动频率为60Hz,负荷为1/60
电流密度:0.366A/cm2
对于这些有机EL显示器和有机发光器件,按下述执行性能评估。首先,测量直流电条件下的“电压-电流”特性和“电流-亮度”特性,作为刚生产好之后的初始性能,在连续驱动1000小时之后,测量它们的保留率。此外,在刚生产好之后以及连续驱动1000小时之后,分别测量因驱动电流密度变化而导致的CIE色度坐标变化,并且比较x值的变化。表格1示出了对于示例1、2和3以及比较示例1和3而言连续驱动之后的亮度保留率以及在刚生产好之后和连续驱动之后分别因驱动电流密度变化而导致的色度变化。该表格中的亮度保留率是在电流密度为0.1A/cm2的情况下连续驱动1000小时之后的亮度相对于刚生产好之后的值的保留率(按%计)。在刚生产好之后以及在连续驱动1000小时之后,获得色度变化的值。为获得色度变化的各个值,驱动电流密度从10-4A/cm2变化到1A/cm2,并且对每一个驱动电流密度,从EL光发射谱中计算色度值。色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就是该表格中给出的色度变化。
使用Keithley Instruments公司所生产的SourceMeter 2400和Topcon公司所生产的亮度计BM-8,来进行性能评估。用Hamamatsu Photonics K.K所生产的光学多通道分析仪PMA-11来测量该EL光谱。
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每一个示例中,在刚生产好之后以及连续驱动1000小时之后CIE-x值的变化都小于0.005(在测量精度以下)。已经确认,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在初始性能和亮度保留率不下降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初始和驱动之后因驱动电流密度而导致的色度变化。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发白光的有机EL器件以及全色彩有机EL显示器。
〔表格1〕驱动之后的亮度保留率以及初始和驱动之后的CIE-x值的变化
    样品     驱动之后的亮度保留率   初始情况下CIE-x值的变化   驱动之后CIE-x值的变化
    示例1     88%     <0.005     <0.005
    示例2     91%     <0.005     <0.005
    示例3     89%     <0.005     <0.005
    比较示例1     87%     0.05     0.16
    比较示例3     87%     0.05     0.16
〔评估2:DA产生的评估〕
对示例1和比较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进行暗区(DA)产生的评估。在85摄氏度的高温下以100cd/m2的亮度对每一个有机EL显示器驱动500小时。每隔预定的时间将样品取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具有固定大小的区域中的像素,以检查发光表面上DA的变化。观察清晰地表明,在比较示例2的有机EL显示器中发现大于50微米的DA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到3个,而在示例1的有机EL显示器中大于50微米的DA非常稀少。

Claims (15)

1.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包括:
基片;
置于所述基片上的下电极;
置于所述下电极上且与所述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置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且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其中
所述上电极包括
第一上电极元件,
置于所述第一上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
置于所述颜色转换层上且与所述第一上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上电极元件。
2.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包括:
基片;
置于所述基片上的下电极;
置于所述下电极上且与所述下电极电接触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置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且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电接触的上电极;其中
所述下电极包括
第一下电极元件,
置于所述第一下电极元件上的颜色转换层,以及
置于所述颜色转换层上且与所述第一下电极元件电接触的第二下电极元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电极元件对可见光透明;
所述第二上电极元件反射可见光;以及
所述有机发光器件是底部发射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电极元件和所述第二上电极元件对可见光透明;以及
所述有机发光器件是顶部发射型。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电极元件和所述第二下电极元件对可见光透明;以及
所述有机发光器件是底部发射型。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电极元件反射可见光;
所述第二下电极元件对可见光透明;以及
所述有机发光器件是顶部发射型。
7.如权利要求3到6中任意一条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电极元件包括选自In、Sn、Zn和Al中的金属的氧化物,或选自Al、Al-Li合金、Mg和Mg-Ag合金中的材料。
8.如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式电极元件大体上由选自Al、Ag、Ni、Cr、Mo和W中的金属构成。
9.如权利要求1到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颜色转换层是通过蒸镀方法形成的。
10.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有机发光层所发出的光,所述颜色转换层在吸收峰值波长处呈现出至少1.0的吸光率。
11.一种用于有机EL显示器的有机EL面板,它通过单独地驱动多个像素来显示信息,其中各像素具有多个不同类型的子像素,
所述子像素的至少一个类型包括权利要求1到10中任意一项所定义的有机发光器件以及置于与所述有机发光器件实质上部分重叠的区域中的颜色调节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有机EL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电极是条纹状的;所述下电极是条纹状的;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按矩阵结构排列;以及
所述颜色转换层是圆形的并且被置于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部分重叠的区域中,或者
所述颜色转换层是矩形的并且被置于与所述上电极或所述下电极部分重叠的区域中。
13.一种有机EL显示器,它包括由权利要求1到9中任意一项所定义的有机发光器件或由权利要求11或12所定义的有机EL面板。
14.一种生产有机发光器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基片;
在所述基片上设置下电极;
在所述下电极上设置有机发光层并且使所述有机发光层与所述下电极电接触;以及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设置上电极并且使所述上电极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电接触;其中
设置所述上电极的步骤包括:
设置第一上电极元件的步骤,
在所述第一上电极元件上设置颜色转换层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颜色转换层上设置第二上电极元件并且使所述第二上电极元件与所述第一上电极元件电接触的步骤。
15.一种生产有机发光器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基片;
在所述基片上设置下电极;
在所述下电极上设置有机发光层并且使所述有机发光层与所述下电极电接触;以及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设置上电极并且使所述上电极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电接触;其中
设置所述下电极的步骤包括:
设置第一下电极元件的步骤,
在第一下电极元件上设置颜色转换层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颜色转换层上设置第二下电极元件并且使所述第二下电极元件与所述第一下电极元件电接触的步骤。
CNA2006101598111A 2005-10-18 2006-09-22 有机发光器件 Pending CN19532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2484 2005-10-18
JP2005302484A JP2007115419A (ja) 2005-10-18 2005-10-18 有機発光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3237A true CN1953237A (zh) 2007-04-25

Family

ID=37947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598111A Pending CN1953237A (zh) 2005-10-18 2006-09-22 有机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085086A1 (zh)
JP (1) JP2007115419A (zh)
KR (1) KR20070042450A (zh)
CN (1) CN1953237A (zh)
TW (1) TW20073185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3854A (zh) * 2012-09-27 2013-01-3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23841A (zh) * 2014-04-23 2015-11-04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表面撕金去胶方法
CN111682124A (zh) * 2020-06-29 2020-09-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3013309A (zh) * 2021-05-25 2021-06-22 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显示器件
WO2023134552A1 (zh) * 2022-01-17 2023-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58696B2 (en) * 2006-02-25 2011-11-15 Avalanche Technology, Inc. High capacity low cost multi-state magnetic memory
US8063459B2 (en) * 2007-02-12 2011-11-22 Avalanche Technologies, Inc. Non-volatile magnetic memory element with graded layer
US8084835B2 (en) * 2006-10-20 2011-12-27 Avalanche Technology, Inc. Non-uniform switching based non-volatile magnetic based memory
KR100882911B1 (ko) * 2007-08-16 2009-02-1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DE102007053069A1 (de) * 2007-09-27 2009-04-02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Licht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mit Wellenlängenkonvert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2009205928A (ja) * 2008-02-27 2009-09-10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微小共振器色変換el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5293120B2 (ja) * 2008-11-28 2013-09-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4222920A1 (de) 2014-11-11 2016-05-12 Osram Oled Gmbh Licht emittierend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icht emittierenden Bauelements
KR102419155B1 (ko) * 2015-08-11 2022-07-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449980B1 (ko) * 2015-09-30 2022-10-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459596B1 (ko) * 2015-10-16 2022-10-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573079B1 (ko) * 2015-11-30 2023-09-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534578B1 (ko) * 2016-10-31 2023-05-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8077982A (ja) * 2016-11-08 2018-05-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2309894B1 (ko) 2017-03-14 2021-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7394049A (zh) * 2017-07-06 2017-11-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白光oled器件
CN109166966A (zh) * 2018-08-10 2019-01-0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件的制备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器件
KR102664401B1 (ko) 2019-01-28 2024-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00144913A (ko) 2019-06-19 2020-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3823A (en) * 1996-01-26 1997-11-04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light-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O1998008360A1 (fr) * 1996-08-19 1998-02-26 Tdk Corporation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CN1656852A (zh) * 2002-05-23 2005-08-17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有机el显示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3854A (zh) * 2012-09-27 2013-01-3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23841A (zh) * 2014-04-23 2015-11-04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表面撕金去胶方法
CN105023841B (zh) * 2014-04-23 2017-12-26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表面撕金去胶方法
CN111682124A (zh) * 2020-06-29 2020-09-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3013309A (zh) * 2021-05-25 2021-06-22 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显示器件
WO2023134552A1 (zh) * 2022-01-17 2023-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15419A (ja) 2007-05-10
KR20070042450A (ko) 2007-04-23
TW200731859A (en) 2007-08-16
US20070085086A1 (en) 200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53237A (zh) 有机发光器件
US8847219B2 (en) Color conversion film and multicolor-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omprising the color conversion film
CN102835190B (zh) 荧光体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3733243B (zh) 荧光体基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6653778B1 (en) Fluorescent color conversion film, fluorescent color conversion filter using the conversion film,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conversion filter
US8063553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90015151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30222577A1 (en) Full col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JP2006245003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装置
JP2016122606A (ja) 波長変換方式発光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7067975B2 (en) Full color display panel with mirror function
US20030222576A1 (en) Full col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20050057177A1 (en) Color tunable panel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US20050057176A1 (en) Color tunable panel of organic electroluminscent display
US7315117B2 (en) Full color display panel and color-separating substrate thereof
KR100437476B1 (ko) 유기 전기 발광 소자
KR100605112B1 (ko) 유기전기발광소자
KR100862068B1 (ko) 단일 청색 호스트에 선택적 도핑 기법을 적용한 백색유기발광소자
JP2009205929A (ja) フルカラー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6269227A (ja) 多色発光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30635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7057341B2 (en) Full color display panel and color-separating substrate thereof
CN114068663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030078131A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JPH11162644A (ja) 表示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