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6969A - 蒸汽蒸煮器 - Google Patents

蒸汽蒸煮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6969A
CN1946969A CNA2005800129990A CN200580012999A CN1946969A CN 1946969 A CN1946969 A CN 1946969A CN A2005800129990 A CNA2005800129990 A CN A2005800129990A CN 200580012999 A CN200580012999 A CN 200580012999A CN 1946969 A CN1946969 A CN 19469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mentioned
recess
sidewall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129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31452C (zh
Inventor
安藤有司
上田真也
松林一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46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6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145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145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28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in boil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F22B1/284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in boilers heated electrically with water in reservo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1BAKING; EDIBLE DOUGHS
    • A21BBAKERS' OVENS; MACHINES OR EQUIPMENT FOR BAKING
    • A21B3/00Parts or accessories of ovens
    • A21B3/04Air-treatment devices for ovens, e.g. regulating 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mercial Cooking Devi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蒸汽升温装置(50)的盘形外壳(51)具有:来自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从设置在第1侧壁(91)上的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该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的凹部(51a)。在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设置有俯视形状相对于上述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的第1、第2蒸器过热器(52、53)。在上述第1蒸汽过热器(52)上,卷绕有片间间距在10mm以下的螺旋形的散热片(56)。将上述盘形外壳(51)以凹部(51a)的开口朝下的状态设置在加热室的顶板的蒸汽吹出口上。

Description

蒸汽蒸煮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蒸煮器。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利用蒸汽进行食品等被加热物的加热蒸煮的蒸汽蒸煮器,有向蒸箱内送入过热蒸汽的蒸汽蒸煮器(例如可参照特开平8-49854号公报)。该蒸汽蒸煮器具有在蒸发釜内沿垂直平面设置加热器以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以及对由该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进行加热以产生过热蒸汽的蒸汽过热器,将蒸汽过热器所产生的过热蒸汽送入蒸箱内进行食品的蒸煮。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蒸汽蒸煮器中,是将蒸汽过热器中产生的过热蒸汽从设置在蒸箱侧面的上部的吹出口吹入蒸箱内,再从设置在侧面的下部的吸入口吸入,使之在蒸箱内和循环路径中进行循环的。因此,上述现有的蒸汽蒸煮器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蒸箱内的气流不均衡、温度分布不均匀因而被加热物受热不均,无法进行烹制质量良好的蒸煮。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加热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进行加热均匀的蒸煮的蒸汽蒸煮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蒸汽蒸煮器的特征是,具有: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升温装置,使来自所述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升温;加热室,顶部设置有顶部蒸汽吹出口,以从所述蒸汽升温装置经所述顶部蒸汽吹出口供给的蒸汽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所述蒸汽升温装置具有:盘形外壳,具有侧壁上设置有可使来自所述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流入的蒸汽供给口的凹部,该凹部的俯视形状相对于从所述蒸汽供给口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在所述加热室的顶部蒸汽吹出口上以所述凹部的开口朝下的状态设置;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内,俯视形状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螺旋形散热片,卷绕在所述加热器上,片间间距在10mm以下。
根据如上构成的蒸汽蒸煮器,是以蒸汽升温装置使上述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升温而变成过热蒸汽,再将该过热蒸汽送入加热室内对加热室内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此时,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从设置在上述加热室的顶部蒸汽吹出口上的蒸汽升温装置的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侧壁上所设置的蒸汽供给口流入。并且,流入俯视形状相对于从上述蒸汽供给口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的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内的蒸汽在与凹部的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的侧壁碰撞后左右分开,分开的蒸汽的一部分顺着凹部的侧面向蒸汽供给口一侧返回而与从蒸汽供给口流入的蒸汽汇合。这样,充满了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内的蒸汽经由凹部的开口侧的上述加热室的顶部蒸汽吹出口进入到加热室内。
由于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俯视形状以及设置在凹部内的加热器的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因此,可避免凹部内的蒸汽流左右不均衡,使盘形外壳的整个凹部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再者,由于设置在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内的俯视形状相对于上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的加热器上所卷绕的螺旋形的散热片的片间间距在10mm以下,因此,能够使散热片对从蒸汽供给口吹出的蒸汽流的影响度(湍流和阻力损失)相对于上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分布,能够在提高散热片对来自加热器的热量的散热效率的同时使凹部内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因此,由于从上述加热室的顶部蒸汽吹出口向加热室内供给的蒸汽的温度分布均匀,因而可使加热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进行加热均匀的蒸煮。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特征是,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中间隔着所述中心线相向的侧壁上、并且是在所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设置有用来从侧面向所述加热室内供给蒸汽的多个蒸汽吹出口,所述多个蒸汽吹出口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设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在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中间隔着上述中心线相向的侧壁上、并且是在上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设置多个蒸汽吹出口,将凹部内的蒸汽的一部分经多个蒸汽吹出口从侧面向上述加热室内供给。通过在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中间隔着中心线相向的侧壁上设置相对于上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地设置的多个蒸汽吹出口,可使得从凹部内经多个蒸汽吹出口向上述中心线的两侧朝外吹出的蒸汽的温度分布均匀,因此,能够减小从侧面向上述加热室内供给的蒸汽的温度分布的左右不均衡性,使加热室内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再者,通过在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中间隔着上述中心线相向的侧壁上、并且是在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设置多个蒸汽吹出口,可使得在凹部内流速最快且温度很高(靠加热器的加热)的蒸汽从多个蒸汽吹出口吹出,因此,能够强有力地向加热室内供给高温的蒸汽。这样,可对加热室内的蒸汽进行搅拌,因而更有利于避免加热不均。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特征是,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所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的侧壁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大致垂直的平面是倾斜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上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的侧壁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大致垂直的平面是倾斜的,因此,在流入凹部内的蒸汽与凹部的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的侧壁碰撞而分开时,可使蒸汽的分流顺畅,抑制可导致温度分布不均的滞留蒸汽的产生,从而使凹部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特征是,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俯视形状是具有形成∏形的三个边、以及与该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形成向外折弯的ㄑ形的两个边的大致五边形,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形成所述∏形的三个边之中的中间那个边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蒸汽供给口。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在上述盘形外壳的俯视形状大致为五边形的凹部中,与形成∏形的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形成向外折弯的ㄑ形的两个边成为相对于与上述中心线大致垂直的平面倾斜的壁面。这样,在从上述凹部的形成∏形的三个边之中的中间那个边的侧壁上所设置的蒸汽供给口流入凹部内的蒸汽与上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的形成上述ㄑ形的两个边的侧壁碰撞而左右分开时,可使蒸汽的分流顺畅,抑制可导致温度分布不均的滞留蒸汽的产生,从而使凹部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特征是,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俯视形状是具有形成∏形的三个边、以及与该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向外弯曲的圆弧形外周缘的形状,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形成所述∏形的三个边之中的中间那个边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蒸汽供给口。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在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中,与形成∏形的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向外弯曲的圆弧形外周缘成为相对于与上述中心线大致垂直的平面倾斜的壁面。这样,在从上述凹部的形成∏形的三个边之中的中间那个边的侧壁上所设置的蒸汽供给口流入凹部内的蒸汽与上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的上述圆弧形外周缘的侧壁碰撞而左右分开时,可使蒸汽的分流顺畅,抑制可导致温度分布不均的滞留蒸汽的产生,从而使凹部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特征是,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角部,设置有使相邻的侧壁之间圆滑地衔接的弯曲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通过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角部设置使相邻的侧壁之间圆滑地衔接的弯曲面,可使流入盘形外壳的凹部内的蒸汽的一部分沿着凹部的侧面顺畅地流动。因此,凹部内的蒸汽的流动稳定,可使凹部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由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的蒸汽蒸煮器,可提供一种能够使加热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进行加热均匀的蒸煮的蒸汽蒸煮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上述蒸汽蒸煮器的门打开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展示上述蒸汽蒸煮器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4(a)是上述蒸汽蒸煮器的蒸汽发生装置的蒸发釜的俯视图,图4(b)是上述蒸发釜的侧视图。
图5(a)是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侧视图,图5(b)是图5(a)的V-V向剖视图。
图6是上述蒸汽蒸煮器的控制框图。
图7(a)是上述蒸汽蒸煮器的蒸汽升温装置的从下方看过去的仰视图,图7(b)是从上述蒸汽升温装置的蒸汽供给口一侧看过去的侧视图。
图8(a)是不具有第2蒸器过热器的蒸汽升温装置的从下方看过去的仰视图,图8(b)是从上述蒸汽升温装置的蒸汽供给口一侧看过去的侧视图。
图9(a)是上述蒸汽升温装置的蒸汽的流向的示意图,图9(b)是上述蒸汽升温装置的盘形外壳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图10是其它蒸汽升温装置的蒸汽的流向的示意图。
图11(a)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蒸汽升温装置的散热片进行说明的图,图11(b)是对间距大于图11(a)的散热片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上述蒸汽蒸煮器的门打开时的正面图。
图13是对上述蒸汽蒸煮器的蒸汽升温装置中所使用的加热器的其它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蒸汽蒸煮器结合图示的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1的外观立体图,在长方体形状的外壳10的正面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面板11,在上述外壳10的正面的操作面板11的下侧,设置有以下端的边为轴转动的门12。在上述门12的上部设置有把手13,上述门12上设置有耐热玻璃制造的窗口14。
此外,图2是上述蒸汽蒸煮器1的门12打开时的外观立体图,在上述外壳10内设置有长方体形状的加热室20。上述加热室20在面向门12的正面具有开口部20a,加热室20的侧面、底面以及顶面由不锈钢板形成。此外,上述门12的面向加热室20的一侧由不锈钢板形成。在上述加热室20的周围以及门12的内侧设置有绝热材料(未图示),对加热室2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绝热。
此外,在上述加热室20的底面上放置有不锈钢制造的接盘21,接盘21上可放置用来放置被加热物的不锈钢丝制造的架子24(示于图3)。再有,在上述加热室20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有其长度方向大约水平的大致为长方形形状的侧面蒸汽吹出口22(图2中仅示出其中的一个)。
图3是展示上述蒸汽蒸煮器1的基本构成的概略构成图。如图3所示,上述蒸汽蒸煮器1具有:加热室20;用来储存产生蒸汽用的水的水箱30;使由上述水箱30供给的水蒸发的蒸汽发生装置40;对来自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蒸汽进行加热的蒸汽升温装置50;对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和蒸汽升温装置50等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80。
将栅格状的架子24放置在放在上述加热室20内的接盘21上,在该架子24的大约正中放置被加热物90。
此外,设置在水箱30的下部的连接部30a连接在设置在第1给水管31的一端上的漏斗形的进水口31a上。泵35的输入端连接在从上述第1给水管31上分支出来向上方延伸的第2给水管32另一端上,第3给水管33的一端连接在该泵35的输出端上。此外,在从上述第1给水管31上分支出来向上方延伸的水位传感器用管38的上端装设有水箱用水位传感器36。再有,从上述第1给水管31上分支出来向上方延伸的大气连通管37的上端连接在后述的排气管道65上。
此外,上述第3给水管33呈垂直设置的部分大致向水平方向弯曲的L形,辅助水箱39连接在第3给水管33的另一端上。第4给水管34的一端连接在上述辅助水箱39的下端上,该第4给水管34的另一端连接在蒸汽发生装置40的下端上。此外,排水阀70的一端连接在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连接了第4给水管34的下端上。此外,排水管71的一端连接在排水阀70的另一端上,排水箱72连接在排水管71的另一端上。上述辅助水箱39的上部通过大气连通管37和排气管道65与大气连通。
一旦将上述水箱30连接好,水箱30内的水便流入大气连通管37内并一直上升到与水箱30的水位相同的位置上为止,与上述水箱用水位传感器36相连的水位传感器用管38的前端是密闭的,因而虽然水位不会上升,但水位传感器用管38的密闭空间内的压力将与水箱30的水位相应地从大气压值开始升高。以水箱用水位传感器36内的压力检测元件(未图示)对该压力的变化进行检测,便可检测出水箱30内的水位。若在泵35静止的过程中进行水位的测定,则可以不需要大气连通管37,但为了防止泵35的抽吸压力直接作用于压力检测元件上而导致水箱30的水位检测精度降低,使用的是具有开放端的大气连通管37。
此外,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具有:下部与第4给水管34的另一端相连的蒸发釜41;设置在上述蒸发釜41内的底面附近的加热器42;设置在上述蒸发釜41内的加热器42的上部附近的水位传感器43;安装在上述蒸发釜41的上部的蒸汽抽吸喷射器44。并且,在设置在加热室20的侧面的上部的吸入口25的外侧设置有风扇外壳26。可通过设置在上述风扇外壳26内的送风风扇28,将加热室20的蒸汽从吸入口25吸入。被吸入的蒸汽经第1管61和第2管62进入蒸汽发生装置40的蒸汽抽吸喷射器44的入口端。上述第1管61大致水平设置,其一端连接在风扇外壳26上。此外,上述第2管62大致垂直设置,其一端连接在第1管61的另一端上,另一端连接在蒸汽抽吸喷射器44的内喷嘴45的入口端上。
上述蒸汽抽吸喷射器44具有将内喷嘴45的外部包起来的外喷嘴46,内喷嘴45的喷出端与蒸发釜41的内部空间连通。此外,上述蒸汽抽吸喷射器44的外喷嘴46的喷出端连接在第3管63的一端上,蒸汽升温装置50连接在该第3管63的另一端上。
由上述风扇外壳26、第1管61、第2管62、蒸汽抽吸喷射器44、第3管63以及蒸汽升温装置50形成了外部循环路径60。此外,排放通路64的一端连接在设置在上述加热室20的侧面的下部的排放口27上,排放通路64的另一端连接在排气管道65的一端上。在排气管道65的另一端设置有排气口66。在排放通路64的排气管道65一侧外嵌安装有散热器69。此外,形成上述外部循环路径60的第1管61、第2管62的连接部通过排气通路67连接在排气管道65上。在上述排气通路67的第1、第2管61、62连接侧,设置有用来打开和关闭排气通路67的风门68。
此外,上述蒸汽升温装置50在加热室20的顶部的大约正中,具有开口朝下的盘形外壳51、设置在上述盘形外壳51内的第1蒸汽过热器52、以及设置在上述盘形外壳51内的第2蒸汽过热器53。上述盘形外壳51的底面由设置在加热室20的顶面上的金属制造的顶板54形成。上述顶板54上形成有多个顶部蒸汽吹出口55。此外,将上述顶板54的上下两面以涂装等方式加工成暗色。也可以采用通过重复使用可变成暗色的金属材料或暗色的陶瓷成形件形成顶板54。
再有,向加热室20的左右两侧延伸的蒸汽供给通路23(图3中仅示出其中的一个)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上述蒸汽升温装置50上。并且,上述蒸汽供给通路23的另一端沿着加热室20的两个侧面向下延伸,连接在设置在加热室20的两个侧面的下部的侧面蒸汽吹出口22上。
下面,结合图4、图5对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图4(a)是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蒸发釜41的从上方看过去的俯视图,图4(b)是上述蒸发釜41的侧视图。
如图4(a)、(b)所示,蒸发釜41具有:在俯视图上大致为长方形的筒部41a;设置在上述筒部41a的下部的、由朝向正中部位逐渐变低的倾斜面形成的底部41b;设置在上述底部41b的大约正中的给水口41c。P9上述蒸发釜41的俯视形状的长宽比为1∶2.5,但只要是细长的形状、即长方形或椭圆形即可。为长方形时,其长宽比以1/2为宜,尤以1/2.5为佳,若在1/3以下则更好。
在上述蒸发釜41内的底部41b附近设置有加热器42,该加热器42由作为U形大管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以及作为在该U形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的内侧设置在大约同一平面上的U形小管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构成。上述加热器42沿着蒸发釜41的筒部41a的侧壁靠近设置,加热器42的外缘与筒部41a的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mm~5mm。此外,加热器42的下缘靠近蒸发釜41的底部41b,加热器42的最下部与蒸发釜41的底部41b的最短距离为2mm~5mm。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使用的是700W的大管径的铠装式加热器,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使用的是300W的小管径的铠装式加热器。上述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具有大致为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42Aa、以及从该弯曲部42Aa的两端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两个直线部42Ab、42Ac。而上述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具有大致为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42Ba、以及从该弯曲部42Ba的两端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两个直线部42Bb、42Bc。上述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的弯曲部42Aa具有由所使用的大管径的铠装式加热器决定的最小曲率半径r1,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的弯曲部42Ba具有由所使用的小管径的铠装式加热器决定的最小曲率半径r2(<r1)。
在上述蒸发釜41内的加热器42的上部附近、且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的内侧的非发热部(图4(a)的C区域)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43。此外,蒸发釜41内设置有将水位传感器43的四周围起来的横截面呈∏形的分隔板47。由上述分隔板47与蒸发釜41内的侧壁形成了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筒体。上述分隔板47的下端位于比蒸发釜41的底部41b靠上、且比第1、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A、42B的最下部靠下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上述分隔板47的上端的高度为从加热器42的最下部到水位传感器43的安装位置的高度的2倍以上。此外,在上述蒸发釜41内的与水位传感器43相向的侧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8。
上述水位传感器43是自加热型热敏电阻,在水中,相应于20℃~100℃的水的温度检测到的是100℃~140℃这种程度的温度,在空气中,检测到的是大约140℃~150℃左右的温度。并且,是依据温度传感器48所检测到的水的温度对水位传感器43所检测到的温度进行判定,从而判定出水的有无、即水位传感器43的安装位置处是否有水的。
此外,图5(a)是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侧视图,图5(b)是图5(a)的V-V向剖视图。
如图5(a)、(b)所示,以将内部设置有第1、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A、42B的蒸发釜41的上部开口盖住的方式安装有蒸汽抽吸喷射器44。从上述蒸汽抽吸喷射器44的内喷嘴45的入口45a流入的流体(蒸汽)从内喷嘴45的喷出口45b喷出,再从外喷嘴46的喷出口46a喷出。此时,由于上述内喷嘴45的喷出端与蒸发釜41的内部空间连通,因此,蒸发釜41内所产生的饱和蒸汽将被吸入外喷嘴46的喷出口46a中,与从内喷嘴45的喷出口45b喷出的蒸汽一起从外喷嘴46的喷出口46a喷出。即,蒸发釜41内的水沸腾而产生的100℃、一个气压的饱和蒸汽被抽吸到在外部循环路径60(示于图3)中流通的循环气流中。按照上述蒸汽抽吸喷射器44的构造,可将饱和蒸汽迅速抽吸上来,不会对蒸汽发生装置40内产生压力作用,因此,不会妨碍饱和蒸汽的放出。
下面,对图6所示的蒸汽蒸煮器1的控制框图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80上连接有送风风扇28、第1蒸汽过热器52、第2蒸汽过热器53、风门68、排水阀70、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操作面板11、水箱用水位传感器36、水位传感器43、对加热室20(示于图3)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81、对加热室20内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82、以及泵35。
上述控制装置80由微计算机和输入输出电路等构成,依据来自水箱用水位传感器36、水位传感器43、温度传感器81以及湿度传感器82的检测信号,按照既定的程序对送风风扇28、第1蒸汽过热器52、第2蒸汽过热器53、风门68、排水阀70、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操作面板11以及泵35进行控制。
在如上构成的蒸汽蒸煮器1中,随着按下操作面板11上的电源开关(未图示)将电源接通并对操作面板11进行操作,加热蒸煮的运行便开始。于是,首先,控制装置80将排水阀70关闭,在风门68将排气通路67关闭的状态下使泵35开始运行。由上述泵35从水箱30经第1~第4给水管31~34向蒸汽发生装置40的蒸发釜41内给水。之后,当水位传感器43检测到上述蒸发釜41内的水位达到既定水位时,使泵35停止运行而停止给水。
其次,对第1、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A、42B通电,对放入蒸发釜41内的既定量的水以第1、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A、42B进行加热。
其次,在第1、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A、42B通电的同时,或者当蒸发釜41内的水的温度达到既定温度时,接通送风风扇28,并对蒸汽升温装置50的第1蒸汽过热器52通电。这样一来,送风风扇28将加热室20内的空气(含有蒸汽)从吸入口25吸入,向外部循环路径60送出空气(含有蒸汽)。由于上述送风风扇28使用的是离心风扇,因而与螺旋浆式风扇相比,能够产生更高的压力。而且,对用作送风风扇28的离心风扇采用直流马达进行驱动而使之高速旋转,可使循环气流达到很高的流速。
其次,当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蒸发釜41内的水沸腾时将产生饱和蒸汽,所产生的饱和蒸汽在蒸汽抽吸喷射器44处与从外部循环路径60中流通的循环气流汇合。从上述蒸汽抽吸喷射器44中喷出的蒸汽经第3管63高速流入蒸汽升温装置50。
之后,流入上述蒸汽升温装置50的蒸汽被第1蒸汽过热器52加热而成为大约300℃(因蒸煮内容而异)的过热蒸汽。该过热蒸汽的一部分从设置在下侧的顶板54上的多个顶部蒸汽吹出口55向加热室20内的下方喷出。此外,过热蒸汽的另一部分经设置在蒸汽升温装置50的左右两侧的蒸汽供给通路23从加热室20的两个侧面的侧面蒸汽吹出口22喷出。
于是,从上述加热室20的顶部喷出的过热蒸汽强有力地喷向位于正中的被加热物90,并且,从加热室20的左右侧面喷出的过热蒸汽在与接盘21发生碰撞后,边从被加热物90的下方上升边将被加热物90包住。由此,在上述加热室20内形成中间向下吹、外周向上升这样一种形式的对流。并且,对流的蒸汽反复进行这样的循环,即,依次被吸入吸入口25、流经外部循环路径60再次返回加热室20内。
如上所述,能够在上述加热室20内形成过热蒸汽的对流使得加热室20内维持均匀的温度、湿度分布的同时,使来自蒸汽升温装置50的过热蒸汽从顶部蒸汽吹出口55和侧面蒸汽吹出口22喷出,与放置在架子24上的被加热物90高效率地碰撞。由此,利用过热蒸汽的碰撞对被加热物90进行加热。此时,与上述被加热物90的表面接触的过热蒸汽,还能够通过在被加热物90的表面凝结时释放潜热而对被加热物90进行加热。这样一来,能够切实且迅速地将过热蒸汽的大量的热均匀地给予被加热物90的整个面。因此,能够实现加热均匀的烹制效果良好的加热蒸煮。
此外,在上述加热蒸煮的运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热室20内的蒸汽量增加,从量上来说过剩的那部分蒸汽将从排放口27经排放通路64、排气管道65从排气口66排放到外部。此时,以设置在排放通路64中的散热器69对从排放通路64通过的蒸汽进行冷却而使之凝结,从而避免将蒸汽直接排放到外部。通过上述散热器69而凝结在排放通路64内的水,在排放通路64内向下流动而被引向接盘21,在蒸煮结束后与因进行蒸煮而产生的水一起进行处理。
蒸煮结束后,由控制装置80在操作面板11上显示蒸煮结束的信息,还由操作面板11上所设置的蜂鸣器(未图示)发出告示声音。当使用者由此获悉蒸煮结束而将门12打开时,控制装置80可通过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门12打开,从而将排气通路67的风门68立刻打开。这样一来,外部循环路径60的第1管61便通过排气通路67与排气管道65连通,加热室20内的蒸汽被送风风扇28通过吸入口25、第1管61、排气通路67以及排气管道65从排气口66排出。该风门的动作在进行蒸煮的过程中使用者将门12打开时也是一样的。因此,使用者能够安全地将被加热物90从加热室20中取出而避免被蒸汽烫伤。
此外,通过在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蒸发釜41内的底部41b附近、且大致同一水平面上设置加热器42,可使供给到蒸发釜41内的水的水位位于从蒸发釜41的底部41b到加热器42的上部的稍上方的位置上。因此,由于使蒸发釜41内的水位位于从蒸发釜41的底部41b到加热器42的上部的稍上方的位置上从而使水位尽可能低,可使得以加热器42进行加热的蒸发釜41内的水量尽可能少,使蒸汽发生装置40很快生成蒸汽。使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很快生成蒸汽,可使过热蒸汽很快生成,缩短蒸煮时间。特别是,在长时间停止运行后进行最初的加热蒸煮时,不必采取在停止期间进行预热等措施便能够使提供给加热室20的过热蒸汽很快生成,因此,缩短蒸煮时间的效果非常显著。
此外,通过在上述蒸汽发生装置40的俯视形状为细长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长方形)的蒸发釜41内设置加热器42,将作为该加热器42使用的铠装式加热器(42A、42B)沿蒸发釜41的侧壁设置,可减小被加热器42的外缘围起来的区域的占用面积,提高蒸发釜41内的单位加热器占用底面积(或者水面面积)的加热器功率,而且还能够减小蒸发釜41的俯视形状的面积。因此,提高上述蒸发釜41内的单位加热器占用底面积(或者水面面积)的加热器功率,并且减小蒸发釜41的俯视形状的面积从而使得水量减少,可使蒸汽发生装置40很快生成蒸汽。
此外,对于作为上述U形大管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以及作为设置在该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的内侧的大致同一平面上的U形小管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使弯曲部42Ba的曲率半径为由铠装式加热器的管径等决定的最小曲率半径,从而在向加热器42供给的功率相同的条件下,可使得被直径不同的两种铠装式加热器构成的加热器42的外缘围起来的区域的占用面积小到能够使蒸发釜41内的单位加热器占用底面积(或者水面面积)的加热器功率达到最高。提高蒸发釜41内的单位加热器占用底面积(或者水面面积)的加热器功率,可使上述蒸汽发生装置更快地生成蒸汽。此外,以控制装置80对上述大功率(700W)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与小功率(300W)的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的通电进行切换,便可通过它们的组合对为产生蒸汽而输入的功率进行控制,产生出与蒸煮内容相应的蒸汽。
此外,图7(a)是上述蒸汽蒸煮器的蒸汽升温装置50的从下方看过去的仰视图,图7(b)是从上述蒸汽升温装置50的蒸汽供给口一侧看过去的侧视图。上述蒸汽升温装置50如图7(a)、(b)所示,在具有俯视形状约为五边形的凹部51a的盘形外壳51内,设置有作为大功率(1000W)的大管径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1蒸汽过热器52、以及作为小功率(300W)的小管径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2蒸汽过热器53。与上述第1蒸汽过热器52相比,第2蒸汽过热器53的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要高。此外,虽图7(a)、(b)中未图示,但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开口是被设置在加热室20的顶面的金属制造的顶板54(示于图3)覆盖的。
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具有:连接有蒸汽供给管94A、94B、94C的第1侧壁91;在该第1侧壁91的一侧通过R部105A与之相连的、与第1侧壁91之间大致成直角的第2侧壁92A;在上述第1侧壁91的另一侧通过R部105B与之相连的、与第1侧壁91之间大致成直角且与第2侧壁92A平行的第3侧壁92B;与上述第2侧壁92A通过R部106A相连的、与第2侧壁92A之间成钝角的第4侧壁93A;与上述第3侧壁92B通过R部106B相连的、与第3侧壁92B之间成钝角且与第4侧壁93A之间成钝角的第5侧壁93B。上述第4侧壁93A与第5侧壁93B二者通过R部107相连。上述盘形外壳51是通过拉伸加工而形成作为凹部51a的角部的、具有弯曲面的R部105A、106A、106B、107的。
在上述盘形外壳51中,连接有蒸汽供给管94A、94B、94C的第1侧壁91一侧是该蒸汽蒸煮器1的背面一侧(图7(a)的右侧),第4侧壁93A、第5侧壁93B一侧是蒸汽蒸煮器1的正面一侧(图7(a)的左侧)。在上述第1侧壁91的大约正中部位,连接有具有蒸汽供给口95A的蒸汽供给管94A,在该蒸汽供给管94A的两侧,隔开既定间隔分别连接有具有蒸汽供给口95B、95C的蒸汽供给管94B、94C。此外,从上述第2侧壁92A的正面一侧向背面一侧隔开既定间隔设置有蒸汽吹出口101A、102A、103A、104A,并且,在与该蒸汽吹出口101A~104A相向的第3侧壁92B上设置有蒸汽吹出口101B、102B、103B、104B。蒸汽吹出口101A~104A以及蒸汽吹出口101B~104B连接在图3所示的蒸汽供给通路23上。此外,在上述蒸汽供给管94A、94B、94C的入口端上,通过图3所示的第3管63连接有蒸汽发生装置40的蒸汽抽吸喷射器44的喷出端。
此外,在上述第1侧壁91的蒸汽供给管94A、94C的外侧,设置有穿过后固定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在上述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的前端连接电线(未图示)。上述第1蒸汽过热器52,其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具有:与上述中心线L大致平行、隔开既定间隔设置的两处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一端分别连接在该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的前端上的、朝向凹部51a的正中部位弯曲的大致为U形的两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将该两处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的另一端连接起来的大致为∏形的第3发热部52a-3。此外,在上述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3发热部52a-1~52a-3的外周以及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的局部的外周上,卷绕有螺旋形的散热片56。
而且,在上述第1侧壁91的蒸汽供给管94A、94B之间以及蒸汽供给管94B、94C之间,设置有穿过后固定的第2蒸汽过热器53的两端的非发热部53b、53c。在上述第2蒸汽过热器53的两端的非发热部53b、53c的前端连接电线(未图示)。上述第2蒸汽过热器53呈发热部53a为圆形,该圆形发热部53a的两端与非发热部53b、53c相连的形状。上述第2蒸汽过热器53,其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
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蒸汽的一部分经由设置在中间隔着上述中心线L相向的第2、第3侧壁92A、92B上、并且是在蒸汽供给口95A、95B、95C的相反一侧(正面一侧)的蒸汽吹出口101A~104A、101B~104B和蒸汽供给通路23(示于图3)从侧面蒸汽吹出口22A、22B(示于图12)向加热室20内吹出。
此外,图8(a)是不具有第2蒸器过热器的蒸汽升温装置从下方看过去的仰视图,图8(b)是从上述蒸汽升温装置的蒸汽供给口一侧看过去的侧视图。该蒸汽升温装置150除了没有第2蒸器过热器以及第1蒸器过热器的形状不同之外,其构成与图7(a)、(b)所示蒸汽升温装置相同,对于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将其说明省略。在图8(a)中,151是未设置第2蒸器过热器的安装位置的盘形外壳,152是第1蒸器过热器,105A、105B、106A、106B、107是R部。
下面,对上述蒸汽升温装置50的蒸汽流向结合图9(a)进行说明。
如图9(a)所示,蒸汽发生装置40(示于图3)所供给的蒸汽经过图中的上方(背面一侧)的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朝向图中的下方(正面一侧)流入盘形外壳51内。例如以从蒸汽供给口95B流入的蒸汽的流向R1为例,将在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R部107附近变成向第4侧壁93A一侧和第5侧壁93B一侧分开的分流R2A、R2B。而上述分流R2A的一部分沿着第4侧壁93A向侧方流动,在R部106A附近改变方向而顺着第2侧壁92A流动,进而在R部105A处向内改变方向而再次与蒸汽流R1汇合。同样地,上述分流R2B的部分沿着第5侧壁93B向侧方流动,在R部106B附近改变方向而顺着第3侧壁92B流动,进而在R部105B处向内改变方向而再次与蒸汽流R1汇合。而从其它蒸汽供给口95A、95C流入的蒸汽,也将顺着从蒸汽供给口95B流入的蒸汽流R1流动。
这样,对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的蒸汽以第1、第2蒸汽过热器52、53进行加热便可产生过热蒸汽,所产生的过热蒸汽从顶部蒸汽吹出口55(示于图3)以及蒸汽吹出口101A~104A、101B~104B吹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蒸汽升温装置50中,将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俯视形状设计成具有形成∏形的三个边、以及与该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形成向外折弯的“ㄑ”形的两个边的大致五边形,但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俯视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b)所示,具有形成∏形的三个边、以及具有与该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向外弯曲的圆弧形外周缘的壁面96的形状。
相对于此,例如在蒸汽升温装置的盘形外壳的形状为图10所示正面一侧的两边的角部为锐角的场合,蒸汽从图中上方(背面一侧)的蒸汽供给口95A、95B、95C向图中下方(正面一侧)流入盘形外壳251内,例如以从蒸汽供给口95B流入的蒸汽流R11为例,将在蒸汽供给口95B的相反一侧分开而变成分流R12A、R12B。此时,将在锐角的角部形成滞留蒸汽SA、SB,而该滞留蒸汽SA、SB会导致盘形外壳251内的蒸汽的温度分布不均。
此外,图11(a)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蒸煮器的蒸汽升温装置的散热片进行说明的图,示出位于盘形外壳51(示于图7(a)、(b))的第1侧壁91附近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的彼此平行的部分。由于在第1蒸汽过热器52上是以相同的螺旋方向卷绕螺旋形的散热片56的,因而散热片56的倾斜面是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因此,对于例如在图11(a)所示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的彼此平行的部分的正中间从图中的上方向下方流动的蒸汽来说,散热片56的倾斜面的影响会不同。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是将卷绕在第1蒸汽过热器52上的螺旋形的散热片56的片间间距设定为10mm,以使得散热片56对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示于图9)吹出的蒸汽流的影响度(湍流和阻力损失)相对于蒸汽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分布。
若如图11(b)所示将片间间距比图11(a)大的散热片57卷绕在第1蒸汽过热器52上,则散热片57对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示于图9)吹出的蒸汽流的影响在左右两侧不同,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的蒸汽流紊乱而不稳定,无法使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图12是上述蒸汽蒸煮器的门打开时的正面图,在加热室20的纵深处侧面的上部的角上设置有吸入口25,在加热室20的顶部的大约正中部位,安装有具有多个顶部蒸汽吹出口55的圆形的顶板54。此外,在加热室20的左右侧面的下部,设置有可使来自蒸汽升温装置50的蒸汽吹出的侧面蒸汽吹出口22A、22B。在上述加热室20的左侧设置有水箱30。
如上所述,根据如上构成的蒸汽蒸煮器,由于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俯视形状、以及设置在凹部51a内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的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因此,可避免凹部51a内的蒸汽流不均衡,使温度分布均匀,从而使得从加热室20的顶板54的顶部蒸汽吹出口55向加热室20内供给的蒸汽的温度分布均匀。
再者,由于卷绕在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所设置的第1蒸汽过热器52上的螺旋形的散热片56的片间间距在10mm以下,因此,可使得散热片56对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吹出的蒸汽流的影响度(湍流和阻力损失)相对于上述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分布,凹部51a内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从加热室20的顶板54的顶部蒸汽吹出口55向加热室20内供给的蒸汽的温度分布均匀。因此,可使得加热室20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进行加热均匀的蒸煮。
此外,由于在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隔着中心线L相向的第2、第3侧壁92A、92B上、并且是在蒸汽供给口95A、95B、95C的相反一侧设置蒸汽吹出口101A~104A、101B~104B,而且,该蒸汽吹出口101A~104A、101B~104B在凹部51a内相对于上述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设置,因而能够使从凹部51a内经过蒸汽吹出口101A~104A、101B~104B向左右侧方吹出的蒸汽的量和流速以及温度的分布均匀,因此,能够减小经蒸汽供给通路23(示于图3)从侧面向加热室20供给的蒸汽的温度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加热室20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即便上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俯视形状以及加热器5的俯视形状不是轴对称的,通过在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与设置有蒸汽供给口的侧壁相邻的两侧侧壁上、并且是在两侧侧壁的上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设置旨在从侧面向加热室内供给蒸汽的多个蒸汽吹出口,也能够使得从凹部内经多个蒸汽吹出口向两侧朝外吹出的蒸汽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第4、第5侧壁93A、93B相对于与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垂直的平面是倾斜的,因此,在流入凹部51a内的蒸汽与第4、第5侧壁93A、93B碰撞而左右分开时,能够使蒸汽的分流顺畅,抑制可导致温度分布不均的滞留蒸汽的产生,从而使凹部51a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此外,在上述盘形外壳51的大致为五边形的凹部51a上,与形成∏形的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形成向外折弯的“ㄑ”形的两个边构成了相对于与上述中心线L大致垂直的平面倾斜的第4、第5侧壁93A、93B。因此,在流入俯视形状相对于上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的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的蒸汽与第4、第5侧壁93A、93B碰撞而左右分开时,能够使蒸汽的分流顺畅,抑制可导致温度分布不均的滞留蒸汽的产生,从而使凹部51a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也可以如图9(b)所示,将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俯视形状设计成具有形成∏形的三个边以及与该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向外弯曲的圆弧形外周缘的形状。在这种场合,弯曲的圆弧形外周缘构成了相对于与上述中心线L大致垂直的平面倾斜的壁面96。因此,在从上述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凹部51a内的蒸汽与具有圆弧形外周缘的壁面96碰撞而左右分开时,能够使蒸汽的分流顺畅,抑制可导致温度分布不均的滞留蒸汽的产生,从而使凹部51a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再者,通过在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的角部设置具有可使相邻的侧壁之间圆滑地衔接的弯曲面的R部105A、、105B、106A、106B、107,可使流入凹部51a内的蒸汽沿着凹部51a的侧面顺畅地流动。因此,凹部51a内的蒸汽的流动稳定,可使凹部51a内流动的蒸汽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此外,如图7(a)所示,通过在上述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所设置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3发热部52a-1~52a-3以及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的局部上卷绕散热片56,可使得从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向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传递的热量经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上的散热片56散热,因此,能够防止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温度过高,有效地降低电线与之相连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的升温幅度,使可靠性得到提高。
此外,由于上述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与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二者之连接部的附近部分位于从蒸汽供给口95A、95C流入的蒸汽可直接吹到的位置上,因此,与被第1蒸汽过热器52加温的蒸汽的温度相比温度较低的蒸汽从蒸汽供给口95A、95C吹到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与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二者之连接部的附近部分上。因此,能够借助于温度较低的蒸汽使从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向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传递的热量通过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上的散热片56散热,有效地降低电线与之相连的非发热部52b、52c的升温幅度。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第1蒸器过热器的第1、第2发热部与第1、第2非发热部之间的连接部设置在从蒸汽供给口流入的蒸汽可直接吹到的位置上。
此外,通过在大功率的第1蒸汽过热器52和小功率的第2蒸汽过热器53之中的、大功率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3发热部52a-1~52a-3以及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的局部上设置散热片56,可使得从发热量大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向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传递的热量通过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一侧的散热片56散热,有效地降低电线与之相连的加热器的非发热部的升温幅度。
再者,通过在上述蒸汽升温装置50的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将第1、第2蒸器过热器52、53设置得蒸汽供给口95A、95B、95C附近的空间的单位体积的发热密度达到很高,可使得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温度较低的蒸汽与位于单位体积的发热密度高的区域的第1、第2蒸器过热器52、53的部分接触而被加热,盘形外壳51的整个凹部51a内的温度分布均匀,从而使得从加热室20的顶部蒸汽吹出口55向加热室20内供给的蒸汽的温度分布均匀。因此,可使加热室20内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进行加热均匀的蒸煮。
此外,通过将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不同的第1、第2蒸器过热器52、53之中的、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高的第2蒸汽过热器53设置在蒸汽供给口95A、95B、95C附近,使得能够以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高的第2蒸汽过热器53对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温度较低的蒸汽进行加热,因此,不仅能够使蒸汽的温度很快上升从而缩短蒸煮时间,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使盘形外壳51的整个凹部51a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通过将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不同、且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的第1、第2蒸器过热器52、53之中的、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高的第2蒸汽过热器53设置在内侧,将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低的第1蒸汽过热器52设置在外侧,使得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温度较低的蒸汽被设置在内侧的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高的第2蒸汽过热器53加热,而在其外侧被单位表面面积的功率密度低的第1蒸汽过热器52加热,因此,能够更为有效地使盘形外壳51的整个凹部51a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通过使用俯视形状相对于从上述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的第1、第2蒸器过热器52、53,可避免凹部51a内的蒸汽流左右不均衡,能够更为有效地使盘形外壳51的整个凹部51a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具有与上述中心线大致平行地、隔开既定间隔设置的两处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一端分别连接在该第1、第2非发热部52b、52c的前端的朝向凹部51a的正中部位弯曲的大致为U形的两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以及将该两处的第1、第2发热部52a-1、52a-2的另一端连接起来的大致为∏形的第3发热部52a-3的第1蒸汽过热器52,其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因此,可避免凹部51a内的蒸汽流不均衡,能够更为有效地使盘形外壳51的整个凹部51a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装置40中使用的是具有作为U形大管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1蒸汽发生加热器42A、以及作为设置在其内侧的U形小管径铠装式加热器的第2蒸汽发生加热器42B的加热器42,但加热器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但优选地是,以设置在蒸发釜的底部附近的、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加热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蒸汽升温装置50中使用的是作为平面状加热器的第1蒸汽过热器52(示于图7),但加热器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其俯视形状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即可。
例如,可以是如图13所示设置在盘形外壳51的凹部51a内的加热器58。该加热器58具有直线部58a、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58b、直线部58c、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58d、直线部58e、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58f、以及直线部58g。
上述直线部58a的一端(非发热部一侧)从盘形外壳51的第1侧壁91的一侧附近穿过,直线部58a的另一端与第2侧壁92A大致平行地延伸到第4侧壁93A附近。上述直线部58a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58b的一端,在该弯曲部58b的另一端上连接有与直线部58a大致平行地向第1侧壁91一侧延伸的直线部58c的一端。此外,上述直线部58c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58d的一端,在该弯曲部58d的另一端上连接有与上述直线部58c大致平行地向与第1侧壁91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直线部58e的一端。在上述直线部58e的另一端上连接有半圆弧形状的弯曲部58f的一端,该弯曲部58f的另一端上连接有与第3侧壁92B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直线部58g的一端。该直线部58g的另一端(非发热部侧)从第1侧壁91的另一侧附近穿过。上述加热器58具有相对于从蒸汽供给口95A、95B、95C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L大致呈轴对称的俯视形状。

Claims (6)

1.一种蒸汽蒸煮器,其特征是,
具有: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升温装置,使来自所述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升温;加热室,顶部设置有顶部蒸汽吹出口,以从所述蒸汽升温装置经所述顶部蒸汽吹出口供给的蒸汽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所述蒸汽升温装置具有:盘形外壳,具有侧壁上设置有可使来自所述蒸汽发生装置的蒸汽流入的蒸汽供给口的凹部,该凹部的俯视形状相对于从所述蒸汽供给口流入的蒸汽流的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在所述加热室的顶部蒸汽吹出口上以所述凹部的开口朝下的状态设置;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内,俯视形状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螺旋形散热片,卷绕在所述加热器上,片间间距在10mm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蒸煮器,其特征是,
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中间隔着所述中心线相向的侧壁上、并且是在所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设置有用来从侧面向所述加热室内供给蒸汽的多个蒸汽吹出口,所述多个蒸汽吹出口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大致呈轴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蒸煮器,其特征是,
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所述蒸汽供给口之相反一侧的侧壁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大致垂直的平面是倾斜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蒸煮器,其特征是,
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俯视形状是具有形成∏形的三个边、以及与该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形成向外折弯的ㄑ形的两个边的大致五边形,
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形成所述∏形的三个边之中的中间那个边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蒸汽供给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蒸煮器,其特征是,
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俯视形状是具有形成∏形的三个边、以及与该三个边的两端相连并向外弯曲的圆弧形外周缘的形状,
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形成所述∏形的三个边之中的中间那个边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蒸汽供给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蒸煮器,其特征是,
在所述盘形外壳的凹部的角部,设置有使相邻的侧壁之间圆滑地衔接的弯曲面。
CNB2005800129990A 2004-02-27 2005-02-23 蒸汽蒸煮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145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3653/2004 2004-02-27
JP2004053653A JP3682293B1 (ja) 2004-02-27 2004-02-27 蒸気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6969A true CN1946969A (zh) 2007-04-11
CN100431452C CN100431452C (zh) 2008-11-12

Family

ID=3490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299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1452C (zh) 2004-02-27 2005-02-23 蒸汽蒸煮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09769B2 (zh)
EP (1) EP1726880A1 (zh)
JP (1) JP3682293B1 (zh)
CN (1) CN100431452C (zh)
WO (1) WO200508332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5751A (zh) * 2011-07-11 2014-03-12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7246600A (zh) * 2016-12-30 2017-10-13 袁芳革 一种快速蒸汽发生器
CN110547671A (zh) * 2018-05-30 2019-12-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82294B1 (ja) * 2004-02-27 2005-08-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JP3682293B1 (ja) * 2004-02-27 2005-08-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CN2874311Y (zh) * 2005-12-27 2007-02-28 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微波炉的蒸汽发生装置
JP2007205705A (ja) * 2006-02-06 2007-08-16 Sharp Corp 過熱水蒸気発生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蒸気調理器
JP4740178B2 (ja) * 2007-03-19 2011-08-0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EP2240727B1 (en) 2008-01-28 2014-12-10 Duke Manufacturing Company Convection oven
JP4435246B2 (ja) * 2008-06-26 2010-03-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及び加熱調理器
JP2010054176A (ja) * 2008-08-29 2010-03-11 Sharp Corp 加熱調理器
BR112012027798A2 (pt) * 2010-04-28 2016-08-09 Sharp Kk dispositivo de cozimento
JP2012239671A (ja) * 2011-05-20 2012-12-10 Panasonic Corp 炊飯器
JP5934899B2 (ja) * 2011-05-20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蒸気過熱装置および炊飯器
CN102949092A (zh) * 2011-08-21 2013-03-06 馥雅食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糊类、浆类制作机
EP2649881A1 (en) * 2012-04-11 2013-10-16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Oven for baking food products
US10119708B2 (en) * 2013-04-23 2018-11-06 Alto-Shaam, Inc. Oven with automatic open/closed system mode control
CN104421921B (zh) * 2013-08-30 2016-06-1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发生器及具有它的蒸汽烹饪器具
WO2017116352A1 (en) * 2015-12-29 2017-07-06 Arcelik Anonim Sirketi An oven comprising a water tank
KR101876117B1 (ko) * 2017-01-25 2018-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팀발생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CN113647800B (zh) * 2017-05-25 2022-07-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蒸汽烹调器
CN110547662B (zh) * 2018-05-30 2022-03-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771099B2 (en) * 2018-06-25 2023-10-03 Blues Hog Llc Smo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D904703S1 (en) * 2018-07-06 2020-12-08 Heatworks Technologies, Inc. Countertop dishwasher
DE102020202503A1 (de) * 2020-02-27 2021-09-02 BSH Hausgeräte GmbH Haushalts-Dampfgar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Haushalts-Dampfgargerä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9372A (en) * 1977-10-13 1979-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team oven
JPS54127769A (en) * 1978-03-27 1979-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ooker
US5215000A (en) * 1988-03-29 1993-06-01 A.R.M.I.N.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of alimentary substances
US5014679A (en) * 1989-09-18 1991-05-14 Tecogen, Inc. Gas fired combination convection-steam oven
FR2679657B1 (fr) 1991-07-26 1997-06-20 Cogia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de vapeur d'eau dans un volume d'air et generateur de vapeur et four de cuisson a la vapeur utilisant ceux-ci.
WO1993024040A1 (en) * 1992-05-26 1993-12-09 Vos Industries Ltd. A cooking apparatus
US5485780A (en) 1993-02-26 1996-01-23 Food Automation Service Techniques, Inc. Rotisserie oven
CN2172065Y (zh) * 1993-10-06 1994-07-20 喻志坚 家庭用电蒸汽炉
JP2897645B2 (ja) 1994-08-04 1999-05-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装置
DE19824172A1 (de) 1998-05-29 1999-12-09 Rational Gmbh Gargerät mit Energiespeicher- und Energieentnahmesystem
JP2002153380A (ja) * 2000-11-17 2002-05-28 Nakanishi Mfg Co Ltd 調理加熱装置
CN1236718C (zh) * 2001-10-26 2006-01-18 汉悦厨具工程有限公司 高效节能的食品蒸柜
JP3682293B1 (ja) * 2004-02-27 2005-08-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調理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5751A (zh) * 2011-07-11 2014-03-12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3635751B (zh) * 2011-07-11 2016-01-20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7246600A (zh) * 2016-12-30 2017-10-13 袁芳革 一种快速蒸汽发生器
CN107246600B (zh) * 2016-12-30 2019-04-09 袁芳革 一种快速蒸汽发生器
CN110547671A (zh) * 2018-05-30 2019-12-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47671B (zh) * 2018-05-30 2021-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682293B1 (ja) 2005-08-10
JP2005241192A (ja) 2005-09-08
CN100431452C (zh) 2008-11-12
US20070210059A1 (en) 2007-09-13
EP1726880A1 (en) 2006-11-29
WO2005083327A1 (ja) 2005-09-09
US7709769B2 (en) 2010-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6969A (zh) 蒸汽蒸煮器
CN1946968A (zh) 蒸汽蒸煮器
CN1946970A (zh) 蒸汽蒸煮器以及蒸汽发生装置
EP1757861B1 (en) Steam cooker
CN1993585A (zh) 蒸汽烹调器
CN1589589B (zh) 带有蒸汽发生功能的高频加热装置
CN101454614B (zh) 加热烹调器
US7297904B2 (en) Convection oven and related air flow system
CN1829881A (zh) 蒸汽烹调器
CN1902444A (zh) 蒸汽烹调器
CN100338397C (zh) 加热烹调装置
CN1926380A (zh) 蒸汽产生装置和设有蒸汽产生装置的蒸汽烹饪设备
KR100527228B1 (ko) 전방향 바닥흐름 온풍기
CN101404836B (zh) 带有蒸汽发生功能的高频加热装置
JP4185871B2 (ja) 蒸気調理器
KR200325802Y1 (ko) 전방향 바닥흐름 온풍기
CN1829882A (zh) 蒸汽烹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