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4235A -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4235A
CN1944235A CN 200610114274 CN200610114274A CN1944235A CN 1944235 A CN1944235 A CN 1944235A CN 200610114274 CN200610114274 CN 200610114274 CN 200610114274 A CN200610114274 A CN 200610114274A CN 1944235 A CN1944235 A CN 1944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ce beam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matrix
resonan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142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4235B (zh
Inventor
樊尚春
邢维巍
蔡晨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61011427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44235B/zh
Publication of CN1944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4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44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42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ssure Sensors (AREA)

Abstract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由基体和磁场中的谐振梁构成,以基体弹性膜片和双端固支简单谐振梁构成复合敏感结构,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和谐振梁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基体为低掺杂,谐振梁为N型1×1019cm-3掺杂,二者形成单晶硅整体结构;谐振梁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原理构成闭环系统,彻底解决了耦合干扰问题。本发明可简化结构和工艺,并有利于改善敏感结构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机械谐振梁结构,主要用作微机械传感器或惯性器件中的谐振式敏感部件。
背景技术
谐振梁是MEMS器件中的基本功能单元,一般作为二次敏感元件和一次敏感元件一起构成复合敏感结构。一次敏感元件,如弹性膜片,在被测物理量q作用下发生相应变形;谐振梁随一次敏感元件变形受到相应的轴向张力,其谐振频率fn随之改变,从而在fn与被测量q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获得fn即可获得q,这就是谐振式敏感机理。
为了获得fn,需要设法让谐振梁处于谐振状态,并检测其谐振频率fr,因此需要换能器,即激振器和拾振器。激振器将电能变换为机械能,使谐振梁振动,拾振器将机械能变换为电能,获得谐振梁的振动信号。多数换能器都需要在谐振梁上附加其它材料的结构,其中还包括换能器与梁主体之间的二氧化硅或氮化硅绝缘层,这些材料构成了附加结构,并与谐振梁主体构成了多层复合材料结构。这些工艺对梁机械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个解决思路就是以单纯的导电材料构成谐振梁,并将其置于磁场中,利用电磁力实现激振,利用电磁感应实现拾振,即以梁自身为电磁式激振器和磁电式拾振器。
已有基于电磁-磁电原理的微机械谐振梁式传感器的先有技术,它采用双体谐振梁,将两个并行的简单谐振梁在中点处连接为一体形成H型,一个梁用作激振,另一个梁用作拾振。该技术以外延工艺为主制造各部分结构,避免了多个部分结合或键合引入的不稳定性。为加工出谐振梁的悬空结构,该先有技术在衬底材料上生长了多个不同掺杂浓度或极性的外延层,以其中某些外延层为牺牲层,利用电化学腐蚀和重掺杂停蚀技术去除牺牲层,保留所需部分,并控制结构尺寸。整个制造过程至少需要经过4次外延和多次刻蚀,其中梁的制造即需要2次不同浓度的掺杂外延,工艺略显复杂。此外,由于外延工艺的外溢扩散(out-diffusion)现象,外延层之间的界面会趋于“模糊”,而且某些场合重掺杂会对结构机械性能产生不希望的影响。
由于两个简单谐振梁在电气上也是连通的,存在共模耦合干扰,激振和拾振需经过差动变压器进行耦合。此外也有采用类似工艺的简单谐振梁的先有技术,该技术利用谐振梁的阻抗特性实现激振和拾振,耦合干扰问题更难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很好地解决耦合干扰问题,且结构简单、实用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由基体和磁场中的谐振梁构成,基体包括一个随被测物理量变化而变形的弹性膜片,谐振梁两端固支于弹性膜片表面,其固有频率随弹性膜片变形而变化,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和谐振梁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谐振梁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方式工作构成闭环系统,以彻底解决耦合干扰问题。
所述的磁场采用永磁体或电磁线圈产生,相异磁极位于谐振梁两侧,故磁场穿过谐振梁并与其长度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
所述的基体和谐振梁采用的SOI晶圆由SiO2掩埋层(BOX)、单晶硅层(SCS)和衬底组成,BOX层厚1~2μm;SCS层为N型(掺磷),掺杂浓度约1×1019~2×1019cm-3,厚约4~10μm,衬底为低掺杂N型。
所述的基体和谐振梁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方法如下:
(1)利用刻蚀工艺对所述SOI晶圆的SCS层和BOX层进行选择性去除,将BOX层的保留部分用作牺牲层;
(2)在结构表面生长N型1×1019cm-3掺杂的第一外延层,连接SCS层的保留部分与衬底,构成单晶硅整体结构;
(3)淀积TEOS,利用化学机械抛光平面化,再次生长同样掺杂的第二外延层,构成新的单晶硅整体结构;
(4)利用选择性刻蚀去除剩余的SiO2,释放出双端固支的谐振梁;在谐振梁两端之外的外延层表面制作电极,以连接电路。
所述的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闭环系统包括激励电路、谐振梁、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在激励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控制电路控制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接近停振状态,激励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
本发明的原理:本发明的激振和拾振原理如图2所示。图中,x轴为谐振梁2的长度方向,亦是电流的方向,z轴为梁的厚度方向,亦是振动方向,y轴为谐振梁2的宽度方向,亦是磁场的大致方向。设穿过谐振梁2的磁感应强度的y轴分量沿x轴的分布为
Figure A20061011427400061
谐振梁2中流过交流电流i(t),则微元dx所受z向安培力为
Figure A20061011427400062
根据右手螺旋定则,
Figure A20061011427400063
方向为z轴(厚度)方向,故谐振梁2受到厚度方向的交变作用力而起振。
当谐振梁2振动时,谐振梁2两端产生交流感应电动势。设梁的z向瞬时速度为
Figure A20061011427400064
则感应电动势为
Figure A20061011427400065
其中L为谐振梁2有效长度。只考虑一阶模态,则各点 同相,并假设负载电阻足够大,则可在谐振梁2两端获得反映谐振梁瞬时振动状态的交流拾振电压vi(t)=E(t)。
获得vi(t)只是解决了拾振问题,但拾振信号的检测仍然是个难题。本发明的谐振梁2为简单谐振梁,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完全重合,故激振和拾振只能共用一个导体(谐振梁),微弱的拾振信号完全被激振信号淹没,采用传统方法难以真正实现两者的解耦。为此可借鉴Thierry Corman、KjellNorén等人在论文《“Burst”Technology with Feedback-Loop Control forCapacitive Detection and Electrostatic Excitation of Resonant SiliConSensors》中提出的间歇式(Burst)原理。但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原理与之不同。该论文虽然采用了间歇激励方式,但仍试图使传感器工作于连续振动状态,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很微弱,且相位对噪声很敏感,连续振动实际不易可靠实现,相应电路也较复杂。因此本发明采用“间歇振动”而非该论文提出的“间歇激励”原理,使谐振梁真正工作于间歇式振动状态,其基本时序如图3所示。在激励状态,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2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2接近停振状态,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与先有技术中的基于差动变压器耦合或阻抗特性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彻底解决了耦合干扰问题,且不需要变压器之类的干扰隔离器件。
SOI(绝缘体上的单晶硅)为“SCS-BOX-衬底”三层结构的晶圆材料。在MEMS加工中,BOX层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预制的”牺牲层。SiO2与Si腐蚀选择性好,且热膨胀率接近,因而SiO2是理想的牺牲层材料。SOI晶圆中的SCS-BOX界面质量高,利用BOX牺牲层可以获得良好的厚度精度和表面质量,故本发明采用SOI晶圆,并以其BOX为牺牲层加工谐振梁底部的空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采用SOI晶圆和湿法刻蚀技术,工艺简单;以SOI晶圆的BOX层为牺牲层加工谐振梁底部的空隙,结构精度和表面质量好;谐振梁主要由外延层构成,且无需重掺杂,便于控制结构应力,便于获得较理想的外延层;外延层高掺杂,衬底低掺杂,有利于消除自掺杂效应,工艺性好;采用间歇式原理实现了激振信号和拾振信号间的解耦,使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重合的简单谐振梁结构真正获得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激振和拾振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间歇式原理的时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基本工艺步骤;
图5为间歇式原理实现闭环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磁场发生装置的第一种空间布置方式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磁场发生装置的第二种空间布置方式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采用本发明构成的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敏感结构示意图;
图9为采用本发明构成的谐振式加速度计的敏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基体1和置于磁场
Figure A20061011427400081
中的谐振梁2构成,基体1为随被测物理量变化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膜片,谐振梁2两端固支于基体1表面,其固有频率随基体1变形而变化,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谐振梁2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
Figure A20061011427400082
的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原理构成闭环系统,以彻底解决耦合干扰问题。
如图4所示,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的SOI晶圆由单晶硅层13、SiO2掩埋层12和衬底11组成。如图4a所示,SiO2掩埋层12厚1~2μm;单晶硅层13为N型(掺磷),掺杂浓度1×1019~2×1019cm-3,厚4~10μm;衬底11为低掺杂N型。
本发明的结构主要依靠对上述SOI晶圆采用外延和湿法刻蚀等工艺而获得,具体步骤如下(其中省略了通用的掩模图形光刻工序):
(1)如图4b所示,以SiO2掩埋层12为停止层对单晶硅层13进行刻蚀,获得第二单晶硅层15,以第二单晶硅层15为掩模,以衬底11为停止层,对SiO2掩埋层12进行刻蚀,获得第二SiO2掩埋层14。第二SiO2掩埋层14将作为后续工艺的牺牲层。
(2)如图4c所示,以第二SiO2掩埋层14为停止层对第二单晶硅层15进行刻蚀,获得与未来的谐振梁对应的第三单晶硅层16。由于图4(b)结构表面存在由第二SiO2掩埋层14与第二单晶硅层15构成的5~12μm高的“工字形”凸台,已不是完整平面,为保证光刻质量,淀积聚酰亚胺进行表面平整化,之后在聚酰亚胺表面淀积TEOS,最后涂敷光刻胶。刻蚀时,依光刻胶→SiO2→聚酰亚胺→SCS的次序转移图形,最后去除掩模材料。版图设计时应补偿图形转移过程的误差,并且,为避开凸台的边缘部分,矩形的第三单晶硅层16比其下方的第二SiO2掩埋层14的对应部分略为缩短。
(3)如图4d:在图4c结构表面生长6~12μm掺杂浓度与第三单晶硅层16接近的第一外延层17。由于外延工艺固有的选择性,外延层只会生长在第三单晶硅层16及衬底11暴露部分的表面,故第一外延层17具有图中的H型结构。由于外延工艺固有的局部效应,衬底表面外延层的厚度大于第三单晶硅层16表面外延层的厚度,故外延层厚度应以前者为准。
(4)如图4e所示,在图4d结构表面淀积约15μm的TEOS,填充低凹部,然后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获得完整的平面化表面;之后再进行一次化学抛光,以进一步消除表层应力。化学抛光的去除量应尽可能薄(0.5μm以下),避免降低表面平坦度。此时,第三单晶硅层16应减薄为1~2μm的第四单晶硅层18,第一外延层17相应减薄为2~4μm的第二外延层19。
(5)如图4f所示,以步骤(3)的掺杂浓度在第四单晶硅层18和第二外延层19表面选择性生长第三外延层20。第三外延层20的厚度决定谐振梁的厚度,例如4μm厚的第三外延层将获得6~8μm厚的谐振梁。
(6)如图4g所示,此时第四单晶硅层18、第二外延层19和第三外延层20构成1×1019~2×1019cm-3掺杂的单晶硅整体结构,称之为上层结构21;上层结构21则通过两侧加宽的固支区22与衬底11形成单晶硅整体结构。采用HF湿法刻蚀去除所有剩余的SiO2,释放出谐振梁2,谐振梁2由第三外延层20中间段和第四单晶硅层18组成,与下方的衬底11具有1~2μm安全距离,即SiO2掩埋层的厚度。
(7)在固支区22表面制作电极,最终获得图1所示结构。
(8)对衬底11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敏感特定物理量的功能,具体见下文对基体1实施方式的讨论。
上述工艺只需1~2次外延,2次外延的工艺条件完全相同,且完全采用湿法刻蚀,不需要干法刻蚀和电化学腐蚀,因而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利用SOI晶片的单晶硅层和外延层构成谐振梁,掺杂浓度适中,且单晶硅整体结构上除电极外不存在异种材料,热稳定性得到了保证。由于衬底掺杂浓度很低,而外延层掺杂浓度较高,有助于避免自掺杂效应,工艺性好。
在各部分掺杂浓度的选取上,主要考虑工艺条件、绝缘/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从绝缘性能考虑,衬底以本征单晶硅为最优,但实际难以做到,故以体电阻率不低于50Ω·cm为准,此时掺杂浓度上限约1014cm-3。从导电性能考虑,上层结构的掺杂浓度应尽可能高,但为避免晶格失配造成的外延层质量下降和严重内应力,采用1~2×1019cm-3掺杂浓度。此时晶格失配很小,且体电阻率约5×10-3Ω·cm,长×宽×厚=800×80×8μm3的谐振梁的电阻约63Ω,从电路设计角度已经足够小了。
谐振梁2底部2μm来自单晶硅层13,若其掺杂浓度低于第二外延层20)掺杂浓度,所产生内应力将使谐振梁有下凹的趋势,减小谐振梁2与衬底11间的安全距离,严重时会使二者接触而造成结构失效。从这个角度,单晶硅层的掺杂浓度应略高于外延层,例如2.5×1019cm-3。但这样的SOI晶圆有时无法直接得到,此时可对单晶硅层13增加扩磷工序。
如图3、图5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闭环系统包括激励电路、谐振梁、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在激励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2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控制电路控制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2接近停振状态,激励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
激励电路采用基于直接数字合成(DDS)或压控振荡器(VCO)的信号发生电路,检测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和降噪滤波器等环节,而控制电路包括A/D、D/A及微控制器(MC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部件,但不同应用场合可能做出非常多样的具体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实现,这里不予详述。
对于本发明中的磁场 的发生装置,从空间布置方式的角度,有两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空间布置方式,都要求穿过梁的磁力线与y轴近似平行。
(1)两块磁体布置在微机械器件上非常靠近谐振梁2的位置,异极相对,相背磁极以导磁体连接(图中未画出),如图6所示。这种方式的磁铁和导磁体都较小,有利于降低整个微机械器件的体积和重量;磁路范围小,磁感泄漏小;但加工安装较困难。
(2)两块磁体布置在整个微机械器件的两侧,异极相对,相背磁极以导磁体连接(图中未画出),如图7所示。这种方式的磁铁和导磁体的体积和重量都较大;磁路范围大,磁感泄漏也较大;传感器的其它部件也可能处于磁场中,若这些部件对磁场敏感则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但这种结构加工安装容易,只要采取适当的磁屏蔽措施,在很多具体场合还是值得尝试的。
本发明结构可用于测量多种物理量。通过对基体1结构进行设计,使其对特定物理量敏感,随该物理量产生相应变形,并在谐振梁2两端产生相应张力,就可以构成检测该物理量的传感器(敏感结构)。以下为两种典型实施万式。
使基体1敏感分布压力,可构成压力敏感结构,如图8所示。采用各向异性刻蚀在衬底11背面加工深槽,深槽四周的厚部成为隔离区,深槽底部薄膜成为弹性膜片4;隔离区与玻璃底座四边键合以实现气密;弹性膜片在均布压力作用下发生挠曲,使梁两固支端发生相对位移,控制梁的谐振频率(位移→轴向张力→轴向应力→刚度→谐振频率),从而在谐振频率与被测压力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一组典型参数为:量程0~350kPa,弹性膜片长×宽×厚=2×2×0.2mm3,谐振梁长×宽×厚=800×80×8μm3
对上述压力传感器的基体1稍做修改,背面利用键合工艺连接质量块,连同膜片本身的等效质量为m,使膜片感受加速度a产生的集中力F=ma,即可构成加速度敏感结构,如图9。此时无气密问题,故膜片仅在梁长度方向上的两边与底座结合,以提高灵敏度。

Claims (5)

1、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由基体(1)和磁场 中的谐振梁(2)构成,基体(1)包括一个随被测物理量变化而变形的弹性膜片(4),谐振梁(2)两端固支于弹性膜片(4)表面,其固有频率随弹性膜片(4)变形而变化,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谐振梁(2)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 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闭环系统,以彻底解决耦合干扰问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场
Figure A2006101142740002C3
采用永磁体或电磁线圈产生,相异磁极位于谐振梁(2)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的SOI晶圆由衬底(11)、SiO2掩埋层(12)、单晶硅层(13)组成,SiO2掩埋层(12)厚1~2μm;单晶硅层(13)为掺杂N型,掺杂浓度1×1019~2×1019cm-3,厚4~10μm;衬底(11)为低掺杂N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其加工方法如下:
(1)利用刻蚀工艺对所述SOI晶圆的单晶硅层13和SiO2掩埋层(12)进行选择性去除,将SiO2掩埋层(12)的保留部分用作牺牲层;
(2)在结构表面生长N型掺杂浓度与单晶硅层(13)接近的第一外延层(17),连接单晶硅层(13)的保留部分与衬底(11),构成单晶硅整体结构;
(3)淀积TEOS,利用化学机械抛光平面化,再次生长同样掺杂的第二外延层(20),构成新的单晶硅整体结构;
(4)利用选择性刻蚀去除剩余的SiO2,释放出双端固支的谐振梁(2);在谐振梁(2)两端之外的外延层表面制作电极,以连接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的闭环系统包括激励电路、谐振梁、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在激励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2)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控制电路控制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2)接近停振状态,激励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
CN2006101142749A 2006-11-03 2006-11-03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442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142749A CN1944235B (zh) 2006-11-03 2006-11-03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142749A CN1944235B (zh) 2006-11-03 2006-11-03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4235A true CN1944235A (zh) 2007-04-11
CN1944235B CN1944235B (zh) 2011-07-20

Family

ID=38043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1427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44235B (zh) 2006-11-03 2006-11-03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44235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4272A (zh) * 2010-07-22 2011-02-02 张谦 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压力开关
CN103212531A (zh) * 2013-04-12 2013-07-24 吕颖智 膜式电磁激振器
CN103630274A (zh) * 2013-12-06 2014-03-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的挠曲电式微压力传感器
CN104614099A (zh) * 2015-02-03 2015-05-1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膜片上fbar结构的微压力传感器
CN106918420A (zh) * 2017-04-21 2017-07-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双石墨烯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
CN107656094A (zh) * 2016-07-26 2018-02-0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高掺杂的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
CN107817045A (zh) * 2017-11-28 2018-03-20 吉林大学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频率检测装置及频率检测方法
CN109987570A (zh) * 2019-03-29 2019-07-09 中国计量大学 基于电磁激励单晶硅谐振梁的热电变换器结构及制造方法
CN110438992A (zh) * 2019-07-30 2019-11-12 浙江科技学院 基于固液态转换变形囊减少振动影响的振动沉桩方法
CN115790913A (zh) * 2023-02-08 2023-03-14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动态测量精度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5053B1 (en) * 2000-07-28 2002-09-03 Abbott Laboratories Micro-machined absolute pressure sensor
CN1223832C (zh) * 2002-09-26 2005-10-1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梁膜一体结构谐振梁压力传感器芯片及制造方法
CN1198116C (zh) * 2003-07-05 2005-04-20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一种硅微机械倾角传感器和制作方法
CN1273835C (zh) * 2003-08-05 2006-09-06 北京大学 一种高灵敏度谐振加速度计芯片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4272B (zh) * 2010-07-22 2012-09-26 张谦 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压力开关
CN101964272A (zh) * 2010-07-22 2011-02-02 张谦 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压力开关
CN103212531A (zh) * 2013-04-12 2013-07-24 吕颖智 膜式电磁激振器
CN103630274A (zh) * 2013-12-06 2014-03-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的挠曲电式微压力传感器
CN103630274B (zh) * 2013-12-06 2015-08-2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的挠曲电式微压力传感器
CN104614099A (zh) * 2015-02-03 2015-05-1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膜片上fbar结构的微压力传感器
CN104614099B (zh) * 2015-02-03 2018-01-2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膜片上fbar结构的微压力传感器
CN107656094A (zh) * 2016-07-26 2018-02-0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高掺杂的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
CN106918420A (zh) * 2017-04-21 2017-07-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双石墨烯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
CN106918420B (zh) * 2017-04-21 2019-07-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双石墨烯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
CN107817045A (zh) * 2017-11-28 2018-03-20 吉林大学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频率检测装置及频率检测方法
CN109987570A (zh) * 2019-03-29 2019-07-09 中国计量大学 基于电磁激励单晶硅谐振梁的热电变换器结构及制造方法
CN109987570B (zh) * 2019-03-29 2022-11-25 中国计量大学 基于电磁激励单晶硅谐振梁的热电变换器结构及制造方法
CN110438992A (zh) * 2019-07-30 2019-11-12 浙江科技学院 基于固液态转换变形囊减少振动影响的振动沉桩方法
CN115790913A (zh) * 2023-02-08 2023-03-14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动态测量精度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4235B (zh) 201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4235B (zh)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WO2018205683A1 (zh) 一种差动式石墨烯谐振梁加速度传感器
CN1780010B (zh) 压电/电致伸缩器件
CN101059367B (zh) 振动传感器及振动检测方法
CN101294824B (zh) 一种基于微电子机械技术的电磁微扭摆谐振式传感器
CN103900753B (zh) 一种基于soi工艺的高精度硅微谐振式气压传感器
CN102608356B (zh) 一种双轴体微机械谐振式加速度计结构及制作方法
US7302847B2 (en) Physical quantity sensor having movable portion
CN102671851B (zh) 振动换能器
CN111537396B (zh) 一种多操作模式的压电黏度传感器芯片及其工作方法和制备方法
CN103808961B (zh) 悬臂件及应用其的谐振式加速度传感器
CN102401693A (zh) 振动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H10170276A (ja) 共振型角速度センサ
CN102538949A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片层的纳机电谐振式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Hu et al. A novel trapezoidal ScAlN/AlN-based MEMS piezoelectric accelerometer
CN101064197A (zh) 一种低温度交叉灵敏度的微悬臂梁谐振器
US20230217163A1 (en) Bone conduction sound transmission devices
CN103492885A (zh) 高性能弯曲加速度计
CN113960380A (zh) 微型电场传感器
CN1494170A (zh) 容性动量传感器
CN1409118A (zh) 加速度传感器
JP2006084326A (ja) 半導体力学量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520147A (zh) 一种用于痕量生化物质检测的cmut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31112B (zh) 基于双层静电弱耦合效应的石墨烯谐振式加速度计装置
CN201766561U (zh) 一种三梁结构电磁激励/电磁拾振微桥谐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