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4235A -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44235A CN1944235A CN 200610114274 CN200610114274A CN1944235A CN 1944235 A CN1944235 A CN 1944235A CN 200610114274 CN200610114274 CN 200610114274 CN 200610114274 A CN200610114274 A CN 200610114274A CN 1944235 A CN1944235 A CN 19442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onance beam
-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 matrix
- resonanc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ssure Sensors (AREA)
Abstract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由基体和磁场中的谐振梁构成,以基体弹性膜片和双端固支简单谐振梁构成复合敏感结构,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和谐振梁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基体为低掺杂,谐振梁为N型1×1019cm-3掺杂,二者形成单晶硅整体结构;谐振梁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原理构成闭环系统,彻底解决了耦合干扰问题。本发明可简化结构和工艺,并有利于改善敏感结构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机械谐振梁结构,主要用作微机械传感器或惯性器件中的谐振式敏感部件。
背景技术
谐振梁是MEMS器件中的基本功能单元,一般作为二次敏感元件和一次敏感元件一起构成复合敏感结构。一次敏感元件,如弹性膜片,在被测物理量q作用下发生相应变形;谐振梁随一次敏感元件变形受到相应的轴向张力,其谐振频率fn随之改变,从而在fn与被测量q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获得fn即可获得q,这就是谐振式敏感机理。
为了获得fn,需要设法让谐振梁处于谐振状态,并检测其谐振频率fr,因此需要换能器,即激振器和拾振器。激振器将电能变换为机械能,使谐振梁振动,拾振器将机械能变换为电能,获得谐振梁的振动信号。多数换能器都需要在谐振梁上附加其它材料的结构,其中还包括换能器与梁主体之间的二氧化硅或氮化硅绝缘层,这些材料构成了附加结构,并与谐振梁主体构成了多层复合材料结构。这些工艺对梁机械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个解决思路就是以单纯的导电材料构成谐振梁,并将其置于磁场中,利用电磁力实现激振,利用电磁感应实现拾振,即以梁自身为电磁式激振器和磁电式拾振器。
已有基于电磁-磁电原理的微机械谐振梁式传感器的先有技术,它采用双体谐振梁,将两个并行的简单谐振梁在中点处连接为一体形成H型,一个梁用作激振,另一个梁用作拾振。该技术以外延工艺为主制造各部分结构,避免了多个部分结合或键合引入的不稳定性。为加工出谐振梁的悬空结构,该先有技术在衬底材料上生长了多个不同掺杂浓度或极性的外延层,以其中某些外延层为牺牲层,利用电化学腐蚀和重掺杂停蚀技术去除牺牲层,保留所需部分,并控制结构尺寸。整个制造过程至少需要经过4次外延和多次刻蚀,其中梁的制造即需要2次不同浓度的掺杂外延,工艺略显复杂。此外,由于外延工艺的外溢扩散(out-diffusion)现象,外延层之间的界面会趋于“模糊”,而且某些场合重掺杂会对结构机械性能产生不希望的影响。
由于两个简单谐振梁在电气上也是连通的,存在共模耦合干扰,激振和拾振需经过差动变压器进行耦合。此外也有采用类似工艺的简单谐振梁的先有技术,该技术利用谐振梁的阻抗特性实现激振和拾振,耦合干扰问题更难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很好地解决耦合干扰问题,且结构简单、实用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由基体和磁场中的谐振梁构成,基体包括一个随被测物理量变化而变形的弹性膜片,谐振梁两端固支于弹性膜片表面,其固有频率随弹性膜片变形而变化,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和谐振梁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谐振梁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方式工作构成闭环系统,以彻底解决耦合干扰问题。
所述的磁场采用永磁体或电磁线圈产生,相异磁极位于谐振梁两侧,故磁场穿过谐振梁并与其长度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
所述的基体和谐振梁采用的SOI晶圆由SiO2掩埋层(BOX)、单晶硅层(SCS)和衬底组成,BOX层厚1~2μm;SCS层为N型(掺磷),掺杂浓度约1×1019~2×1019cm-3,厚约4~10μm,衬底为低掺杂N型。
所述的基体和谐振梁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方法如下:
(1)利用刻蚀工艺对所述SOI晶圆的SCS层和BOX层进行选择性去除,将BOX层的保留部分用作牺牲层;
(2)在结构表面生长N型1×1019cm-3掺杂的第一外延层,连接SCS层的保留部分与衬底,构成单晶硅整体结构;
(3)淀积TEOS,利用化学机械抛光平面化,再次生长同样掺杂的第二外延层,构成新的单晶硅整体结构;
(4)利用选择性刻蚀去除剩余的SiO2,释放出双端固支的谐振梁;在谐振梁两端之外的外延层表面制作电极,以连接电路。
所述的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闭环系统包括激励电路、谐振梁、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在激励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控制电路控制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接近停振状态,激励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
本发明的原理:本发明的激振和拾振原理如图2所示。图中,x轴为谐振梁2的长度方向,亦是电流的方向,z轴为梁的厚度方向,亦是振动方向,y轴为谐振梁2的宽度方向,亦是磁场的大致方向。设穿过谐振梁2的磁感应强度的y轴分量沿x轴的分布为
谐振梁2中流过交流电流i(t),则微元dx所受z向安培力为
根据右手螺旋定则,方向为z轴(厚度)方向,故谐振梁2受到厚度方向的交变作用力而起振。
当谐振梁2振动时,谐振梁2两端产生交流感应电动势。设梁的z向瞬时速度为
则感应电动势为
其中L为谐振梁2有效长度。只考虑一阶模态,则各点
同相,并假设负载电阻足够大,则可在谐振梁2两端获得反映谐振梁瞬时振动状态的交流拾振电压vi(t)=E(t)。
获得vi(t)只是解决了拾振问题,但拾振信号的检测仍然是个难题。本发明的谐振梁2为简单谐振梁,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完全重合,故激振和拾振只能共用一个导体(谐振梁),微弱的拾振信号完全被激振信号淹没,采用传统方法难以真正实现两者的解耦。为此可借鉴Thierry Corman、KjellNorén等人在论文《“Burst”Technology with Feedback-Loop Control forCapacitive Detection and Electrostatic Excitation of Resonant SiliConSensors》中提出的间歇式(Burst)原理。但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原理与之不同。该论文虽然采用了间歇激励方式,但仍试图使传感器工作于连续振动状态,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很微弱,且相位对噪声很敏感,连续振动实际不易可靠实现,相应电路也较复杂。因此本发明采用“间歇振动”而非该论文提出的“间歇激励”原理,使谐振梁真正工作于间歇式振动状态,其基本时序如图3所示。在激励状态,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2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2接近停振状态,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与先有技术中的基于差动变压器耦合或阻抗特性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彻底解决了耦合干扰问题,且不需要变压器之类的干扰隔离器件。
SOI(绝缘体上的单晶硅)为“SCS-BOX-衬底”三层结构的晶圆材料。在MEMS加工中,BOX层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预制的”牺牲层。SiO2与Si腐蚀选择性好,且热膨胀率接近,因而SiO2是理想的牺牲层材料。SOI晶圆中的SCS-BOX界面质量高,利用BOX牺牲层可以获得良好的厚度精度和表面质量,故本发明采用SOI晶圆,并以其BOX为牺牲层加工谐振梁底部的空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采用SOI晶圆和湿法刻蚀技术,工艺简单;以SOI晶圆的BOX层为牺牲层加工谐振梁底部的空隙,结构精度和表面质量好;谐振梁主要由外延层构成,且无需重掺杂,便于控制结构应力,便于获得较理想的外延层;外延层高掺杂,衬底低掺杂,有利于消除自掺杂效应,工艺性好;采用间歇式原理实现了激振信号和拾振信号间的解耦,使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重合的简单谐振梁结构真正获得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激振和拾振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间歇式原理的时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基本工艺步骤;
图5为间歇式原理实现闭环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磁场发生装置的第一种空间布置方式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磁场发生装置的第二种空间布置方式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采用本发明构成的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敏感结构示意图;
图9为采用本发明构成的谐振式加速度计的敏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基体1和置于磁场
中的谐振梁2构成,基体1为随被测物理量变化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膜片,谐振梁2两端固支于基体1表面,其固有频率随基体1变形而变化,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谐振梁2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
的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原理构成闭环系统,以彻底解决耦合干扰问题。
如图4所示,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的SOI晶圆由单晶硅层13、SiO2掩埋层12和衬底11组成。如图4a所示,SiO2掩埋层12厚1~2μm;单晶硅层13为N型(掺磷),掺杂浓度1×1019~2×1019cm-3,厚4~10μm;衬底11为低掺杂N型。
本发明的结构主要依靠对上述SOI晶圆采用外延和湿法刻蚀等工艺而获得,具体步骤如下(其中省略了通用的掩模图形光刻工序):
(1)如图4b所示,以SiO2掩埋层12为停止层对单晶硅层13进行刻蚀,获得第二单晶硅层15,以第二单晶硅层15为掩模,以衬底11为停止层,对SiO2掩埋层12进行刻蚀,获得第二SiO2掩埋层14。第二SiO2掩埋层14将作为后续工艺的牺牲层。
(2)如图4c所示,以第二SiO2掩埋层14为停止层对第二单晶硅层15进行刻蚀,获得与未来的谐振梁对应的第三单晶硅层16。由于图4(b)结构表面存在由第二SiO2掩埋层14与第二单晶硅层15构成的5~12μm高的“工字形”凸台,已不是完整平面,为保证光刻质量,淀积聚酰亚胺进行表面平整化,之后在聚酰亚胺表面淀积TEOS,最后涂敷光刻胶。刻蚀时,依光刻胶→SiO2→聚酰亚胺→SCS的次序转移图形,最后去除掩模材料。版图设计时应补偿图形转移过程的误差,并且,为避开凸台的边缘部分,矩形的第三单晶硅层16比其下方的第二SiO2掩埋层14的对应部分略为缩短。
(3)如图4d:在图4c结构表面生长6~12μm掺杂浓度与第三单晶硅层16接近的第一外延层17。由于外延工艺固有的选择性,外延层只会生长在第三单晶硅层16及衬底11暴露部分的表面,故第一外延层17具有图中的H型结构。由于外延工艺固有的局部效应,衬底表面外延层的厚度大于第三单晶硅层16表面外延层的厚度,故外延层厚度应以前者为准。
(4)如图4e所示,在图4d结构表面淀积约15μm的TEOS,填充低凹部,然后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获得完整的平面化表面;之后再进行一次化学抛光,以进一步消除表层应力。化学抛光的去除量应尽可能薄(0.5μm以下),避免降低表面平坦度。此时,第三单晶硅层16应减薄为1~2μm的第四单晶硅层18,第一外延层17相应减薄为2~4μm的第二外延层19。
(5)如图4f所示,以步骤(3)的掺杂浓度在第四单晶硅层18和第二外延层19表面选择性生长第三外延层20。第三外延层20的厚度决定谐振梁的厚度,例如4μm厚的第三外延层将获得6~8μm厚的谐振梁。
(6)如图4g所示,此时第四单晶硅层18、第二外延层19和第三外延层20构成1×1019~2×1019cm-3掺杂的单晶硅整体结构,称之为上层结构21;上层结构21则通过两侧加宽的固支区22与衬底11形成单晶硅整体结构。采用HF湿法刻蚀去除所有剩余的SiO2,释放出谐振梁2,谐振梁2由第三外延层20中间段和第四单晶硅层18组成,与下方的衬底11具有1~2μm安全距离,即SiO2掩埋层的厚度。
(7)在固支区22表面制作电极,最终获得图1所示结构。
(8)对衬底11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敏感特定物理量的功能,具体见下文对基体1实施方式的讨论。
上述工艺只需1~2次外延,2次外延的工艺条件完全相同,且完全采用湿法刻蚀,不需要干法刻蚀和电化学腐蚀,因而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利用SOI晶片的单晶硅层和外延层构成谐振梁,掺杂浓度适中,且单晶硅整体结构上除电极外不存在异种材料,热稳定性得到了保证。由于衬底掺杂浓度很低,而外延层掺杂浓度较高,有助于避免自掺杂效应,工艺性好。
在各部分掺杂浓度的选取上,主要考虑工艺条件、绝缘/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从绝缘性能考虑,衬底以本征单晶硅为最优,但实际难以做到,故以体电阻率不低于50Ω·cm为准,此时掺杂浓度上限约1014cm-3。从导电性能考虑,上层结构的掺杂浓度应尽可能高,但为避免晶格失配造成的外延层质量下降和严重内应力,采用1~2×1019cm-3掺杂浓度。此时晶格失配很小,且体电阻率约5×10-3Ω·cm,长×宽×厚=800×80×8μm3的谐振梁的电阻约63Ω,从电路设计角度已经足够小了。
谐振梁2底部2μm来自单晶硅层13,若其掺杂浓度低于第二外延层20)掺杂浓度,所产生内应力将使谐振梁有下凹的趋势,减小谐振梁2与衬底11间的安全距离,严重时会使二者接触而造成结构失效。从这个角度,单晶硅层的掺杂浓度应略高于外延层,例如2.5×1019cm-3。但这样的SOI晶圆有时无法直接得到,此时可对单晶硅层13增加扩磷工序。
如图3、图5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闭环系统包括激励电路、谐振梁、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在激励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2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控制电路控制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2接近停振状态,激励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
激励电路采用基于直接数字合成(DDS)或压控振荡器(VCO)的信号发生电路,检测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和降噪滤波器等环节,而控制电路包括A/D、D/A及微控制器(MC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部件,但不同应用场合可能做出非常多样的具体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实现,这里不予详述。
对于本发明中的磁场
的发生装置,从空间布置方式的角度,有两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空间布置方式,都要求穿过梁的磁力线与y轴近似平行。
(1)两块磁体布置在微机械器件上非常靠近谐振梁2的位置,异极相对,相背磁极以导磁体连接(图中未画出),如图6所示。这种方式的磁铁和导磁体都较小,有利于降低整个微机械器件的体积和重量;磁路范围小,磁感泄漏小;但加工安装较困难。
(2)两块磁体布置在整个微机械器件的两侧,异极相对,相背磁极以导磁体连接(图中未画出),如图7所示。这种方式的磁铁和导磁体的体积和重量都较大;磁路范围大,磁感泄漏也较大;传感器的其它部件也可能处于磁场中,若这些部件对磁场敏感则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但这种结构加工安装容易,只要采取适当的磁屏蔽措施,在很多具体场合还是值得尝试的。
本发明结构可用于测量多种物理量。通过对基体1结构进行设计,使其对特定物理量敏感,随该物理量产生相应变形,并在谐振梁2两端产生相应张力,就可以构成检测该物理量的传感器(敏感结构)。以下为两种典型实施万式。
使基体1敏感分布压力,可构成压力敏感结构,如图8所示。采用各向异性刻蚀在衬底11背面加工深槽,深槽四周的厚部成为隔离区,深槽底部薄膜成为弹性膜片4;隔离区与玻璃底座四边键合以实现气密;弹性膜片在均布压力作用下发生挠曲,使梁两固支端发生相对位移,控制梁的谐振频率(位移→轴向张力→轴向应力→刚度→谐振频率),从而在谐振频率与被测压力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一组典型参数为:量程0~350kPa,弹性膜片长×宽×厚=2×2×0.2mm3,谐振梁长×宽×厚=800×80×8μm3。
对上述压力传感器的基体1稍做修改,背面利用键合工艺连接质量块,连同膜片本身的等效质量为m,使膜片感受加速度a产生的集中力F=ma,即可构成加速度敏感结构,如图9。此时无气密问题,故膜片仅在梁长度方向上的两边与底座结合,以提高灵敏度。
Claims (5)
1、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由基体(1)和磁场
中的谐振梁(2)构成,基体(1)包括一个随被测物理量变化而变形的弹性膜片(4),谐振梁(2)两端固支于弹性膜片(4)表面,其固有频率随弹性膜片(4)变形而变化,实现输入物理量的谐振式测量;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而成;谐振梁(2)两端具有电极,并与磁场
方向正交,通过电流时产生厚度方向的安培力,振动时在两端产生感应电压,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闭环系统,以彻底解决耦合干扰问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的SOI晶圆由衬底(11)、SiO2掩埋层(12)、单晶硅层(13)组成,SiO2掩埋层(12)厚1~2μm;单晶硅层(13)为掺杂N型,掺杂浓度1×1019~2×1019cm-3,厚4~10μm;衬底(11)为低掺杂N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体(1)和谐振梁(2)采用SOI晶圆,以外延和刻蚀工艺加工,其加工方法如下:
(1)利用刻蚀工艺对所述SOI晶圆的单晶硅层13和SiO2掩埋层(12)进行选择性去除,将SiO2掩埋层(12)的保留部分用作牺牲层;
(2)在结构表面生长N型掺杂浓度与单晶硅层(13)接近的第一外延层(17),连接单晶硅层(13)的保留部分与衬底(11),构成单晶硅整体结构;
(3)淀积TEOS,利用化学机械抛光平面化,再次生长同样掺杂的第二外延层(20),构成新的单晶硅整体结构;
(4)利用选择性刻蚀去除剩余的SiO2,释放出双端固支的谐振梁(2);在谐振梁(2)两端之外的外延层表面制作电极,以连接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用间歇式工作方式构成的闭环系统包括激励电路、谐振梁、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在激励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起振;在检测状态,控制电路控制激励电路关闭激振信号,谐振梁(2)进入自由振动状态,振幅逐渐衰减但仍能保持一段时间,控制电路控制检测电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拾振信号的检测和放大,待谐振梁(2)接近停振状态,激励电路再次输出激振信号,使谐振梁再次起振,如此重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142749A CN1944235B (zh) | 2006-11-03 | 2006-11-03 |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101142749A CN1944235B (zh) | 2006-11-03 | 2006-11-03 |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4235A true CN1944235A (zh) | 2007-04-11 |
CN1944235B CN1944235B (zh) | 2011-07-20 |
Family
ID=38043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1427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44235B (zh) | 2006-11-03 | 2006-11-03 |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944235B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4272A (zh) * | 2010-07-22 | 2011-02-02 | 张谦 | 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压力开关 |
CN103212531A (zh) * | 2013-04-12 | 2013-07-24 | 吕颖智 | 膜式电磁激振器 |
CN103630274A (zh) * | 2013-12-06 | 2014-03-1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的挠曲电式微压力传感器 |
CN104614099A (zh) * | 2015-02-03 | 2015-05-13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膜片上fbar结构的微压力传感器 |
CN106918420A (zh) * | 2017-04-21 | 2017-07-0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双石墨烯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 |
CN107656094A (zh) * | 2016-07-26 | 2018-02-02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一种高掺杂的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 |
CN107817045A (zh) * | 2017-11-28 | 2018-03-20 | 吉林大学 |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频率检测装置及频率检测方法 |
CN109987570A (zh) * | 2019-03-29 | 2019-07-09 | 中国计量大学 | 基于电磁激励单晶硅谐振梁的热电变换器结构及制造方法 |
CN110438992A (zh) * | 2019-07-30 | 2019-11-12 | 浙江科技学院 | 基于固液态转换变形囊减少振动影响的振动沉桩方法 |
CN115790913A (zh) * | 2023-02-08 | 2023-03-14 |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高动态测量精度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45053B1 (en) * | 2000-07-28 | 2002-09-03 | Abbott Laboratories | Micro-machined absolute pressure sensor |
CN1223832C (zh) * | 2002-09-26 | 2005-10-19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梁膜一体结构谐振梁压力传感器芯片及制造方法 |
CN1198116C (zh) * | 2003-07-05 | 2005-04-20 |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 一种硅微机械倾角传感器和制作方法 |
CN1273835C (zh) * | 2003-08-05 | 2006-09-06 | 北京大学 | 一种高灵敏度谐振加速度计芯片 |
-
2006
- 2006-11-03 CN CN2006101142749A patent/CN194423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4272B (zh) * | 2010-07-22 | 2012-09-26 | 张谦 | 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压力开关 |
CN101964272A (zh) * | 2010-07-22 | 2011-02-02 | 张谦 | 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压力开关 |
CN103212531A (zh) * | 2013-04-12 | 2013-07-24 | 吕颖智 | 膜式电磁激振器 |
CN103630274A (zh) * | 2013-12-06 | 2014-03-1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的挠曲电式微压力传感器 |
CN103630274B (zh) * | 2013-12-06 | 2015-08-26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的挠曲电式微压力传感器 |
CN104614099A (zh) * | 2015-02-03 | 2015-05-13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膜片上fbar结构的微压力传感器 |
CN104614099B (zh) * | 2015-02-03 | 2018-01-26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膜片上fbar结构的微压力传感器 |
CN107656094A (zh) * | 2016-07-26 | 2018-02-02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一种高掺杂的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 |
CN106918420A (zh) * | 2017-04-21 | 2017-07-0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双石墨烯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 |
CN106918420B (zh) * | 2017-04-21 | 2019-07-1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双石墨烯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 |
CN107817045A (zh) * | 2017-11-28 | 2018-03-20 | 吉林大学 |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频率检测装置及频率检测方法 |
CN109987570A (zh) * | 2019-03-29 | 2019-07-09 | 中国计量大学 | 基于电磁激励单晶硅谐振梁的热电变换器结构及制造方法 |
CN109987570B (zh) * | 2019-03-29 | 2022-11-25 | 中国计量大学 | 基于电磁激励单晶硅谐振梁的热电变换器结构及制造方法 |
CN110438992A (zh) * | 2019-07-30 | 2019-11-12 | 浙江科技学院 | 基于固液态转换变形囊减少振动影响的振动沉桩方法 |
CN115790913A (zh) * | 2023-02-08 | 2023-03-14 |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高动态测量精度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4235B (zh) | 2011-07-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44235B (zh) | 电磁-磁电式微机械谐振梁结构 | |
WO2018205683A1 (zh) | 一种差动式石墨烯谐振梁加速度传感器 | |
CN1780010B (zh) | 压电/电致伸缩器件 | |
CN101059367B (zh) | 振动传感器及振动检测方法 | |
CN101294824B (zh) | 一种基于微电子机械技术的电磁微扭摆谐振式传感器 | |
CN103900753B (zh) | 一种基于soi工艺的高精度硅微谐振式气压传感器 | |
CN102608356B (zh) | 一种双轴体微机械谐振式加速度计结构及制作方法 | |
US7302847B2 (en) | Physical quantity sensor having movable portion | |
CN102671851B (zh) | 振动换能器 | |
CN111537396B (zh) | 一种多操作模式的压电黏度传感器芯片及其工作方法和制备方法 | |
CN103808961B (zh) | 悬臂件及应用其的谐振式加速度传感器 | |
CN102401693A (zh) | 振动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
JPH10170276A (ja) | 共振型角速度センサ | |
CN102538949A (zh) | 一种基于石墨烯片层的纳机电谐振式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 |
Hu et al. | A novel trapezoidal ScAlN/AlN-based MEMS piezoelectric accelerometer | |
CN101064197A (zh) | 一种低温度交叉灵敏度的微悬臂梁谐振器 | |
US20230217163A1 (en) | Bone conduction sound transmission devices | |
CN103492885A (zh) | 高性能弯曲加速度计 | |
CN113960380A (zh) | 微型电场传感器 | |
CN1494170A (zh) | 容性动量传感器 | |
CN1409118A (zh) | 加速度传感器 | |
JP2006084326A (ja) | 半導体力学量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2520147A (zh) | 一种用于痕量生化物质检测的cmut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531112B (zh) | 基于双层静电弱耦合效应的石墨烯谐振式加速度计装置 | |
CN201766561U (zh) | 一种三梁结构电磁激励/电磁拾振微桥谐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2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