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1516A - 具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1516A
CN1941516A CN 200610141292 CN200610141292A CN1941516A CN 1941516 A CN1941516 A CN 1941516A CN 200610141292 CN200610141292 CN 200610141292 CN 200610141292 A CN200610141292 A CN 200610141292A CN 1941516 A CN1941516 A CN 1941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asically
connector shell
movable member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4129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1933C (zh
Inventor
藤井雅康
樱井利一
深津幸弘
佐波俊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41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1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19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193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校正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姿态。杠杆40可转动地安装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上,并包括形成有凸轮凹槽41的凸轮板47,并且该凸轮板47只设置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一个表面上。除了凸轮凹槽41和凸轮销88的接合位置之外,一位置设置在杠杆40和阳性连接器80之间,通过设置在姿态校正臂46处的钩形部分43和设置在阳性连接器外壳80中的容纳部分91的接合,在各方向上产生力,将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朝彼此拉动,该姿态校正臂位于杠杆40中面对凸轮板47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具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
本发明涉及具有帮助或进行与配合连接器的连接的可移动或可操作构件的连接器,尤其涉及杠杆型连接器。
例如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1-326024公开了一杠杆型连接器。该连接器构造使得,包括可操作部分和一对臂部分的门形杠杆可转动地安装成跨在一个连接器外壳上,可与该杠杆的凸轮凹槽接合的凸轮销设置在另一连接器外壳上,并且通过略微将两个连接器外壳彼此安装,该杠杆在凸轮凹槽和凸轮销彼此接合的情况下转动,从而通过凸轮凹槽和凸轮销的接合的凸轮动作将两个连接器外壳朝彼此拉动,以达到正确连接的状态。
其中存在为了确保杠杆的较大转动形成,而将杠杆的转动中心轴线设置在从宽度中心朝一侧移开的位置处的情况。某些杠杆型连接器设置有通过取消两个臂部分之一而在其一侧受到支承的杠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杠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只设置在连接器外壳的上表面和底表面中的任意一个上。
在杠杆的转动中心轴线以这种方式设置在相对于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从连接器的中心移开的位置处的情况中,随着杠杆转动,连接力以这种方式朝从中心移开的位置偏斜,使得两个连接器可能从正确连接姿态倾斜。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4-30961公开了另一杠杆型连接器。该连接器构造使得,包括可操作部分和一对臂部分的门形杠杆可转动地安装成跨在连接器外壳上,可与杠杆的凸轮凹槽接合的凸轮销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上,并且通过将两个连接器外壳略微彼此安装,该杠杆在凸轮凹槽和凸轮销彼此接合的情况下转动,从而通过凸轮凹槽和凸轮销的接合的凸轮动作将两个连接器外壳朝彼此拉动,以达到正确连接的状态。
端子接头插过的端子插入孔形成在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中,并且与端子插入孔连通用于容纳端子接头的空腔形成穿透该连接器外壳。该杠杆安装使得其可操作部分等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突出。
在利用自动机器将端子接头插入空腔的情况下,如果在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上具有台阶,则具有当端子接头的前端接触该台阶时自动机器临时停止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操作效率。尤其是,在上述杠杆型连接器中,由于杠杆安装使得其部分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突出,所以具有自动机器难以进行插入端子接头操作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进行了改进,并且其目的是提高连接器的整体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可移动或可操作构件型的连接器,包括:
可与配合连接器外壳连接的连接器外壳,及
可移动构件,可操作地安装在连接器外壳上或连接器外壳中,并包括形成有凸轮凹槽的凸轮板,
凸轮销,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随着可移动构件在初始位置和连接终止位置之间移位,该凸轮销基本上沿着凸轮凹槽移位,以连接或分离连接器外壳和配合连接器外壳,
其中,除了在凸轮凹槽和凸轮销的接合位置处之外,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与该接合位置基本上对称的位置处或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高度中心轴线与该接合位置基本上对称的位置处,可移动构件和配合连接器外壳结合,从而当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完成时,设置至少两个位置,以基本上在各方向上产生力,通过相互接合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
因此,通过校正外壳相对于配合连接器的配合外壳的姿态,可以显著地提高连接器的操作性。
一般地,在具有可操作或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中,当可移动构件在凸轮构件与配合凸轮构件接合的情况下操作时,通过作用在它们之间的连接力(作用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方向上的力)对连接器外壳进行连接。然而,例如如果凸轮板不对称地定位,则可能难以平衡两个连接器外壳之间的上述连接力。换句话说,例如只设置有凸轮板的侧面与配合连接器外壳的连接领先,相反地,不设置有凸轮板的相对侧的连接延迟,因此两个连接器外壳可以以相对于高度中心轴线倾斜的姿态连接。而且,如果凸轮构件和配合凸轮构件的接合位置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方向移开,则两个连接器外壳可以以相对于宽度中心轴线倾斜的姿态连接。
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发明,除了凸轮构件和配合凸轮构件的接合位置之外,在完成连接操作之后提供另一接合位置,从而连接力可以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基本上平衡。于是,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姿态可以校正到基本上平直的连接姿态,因此允许更加顺利的连接,并提高整体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凸轮板只设置在连接器外壳的一个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一杠杆型连接器:
连接器外壳,可与配合连接器外壳连接,及
杠杆,可移动地安装在连接器外壳上,并包括形成有凸轮凹槽的凸轮板,
凸轮销,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沿着凸轮凹槽移位,以随着杠杆从初始位置转动到连接终止位置而连接或分离两个连接器外壳,并且该凸轮板只设置在连接器外壳的一个表面上,
其中,除了凸轮凹槽和凸轮销的接合位置之外,杠杆和配合连接器外壳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与该接合位置对称的位置处或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高度中心轴线与该接合位置对称的位置处接合,从而设置至少两个位置,当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完成时,在各方向上产生力,通过互相接合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
一般地,在杠杆型连接器中,当杠杆在凸轮销与凸轮凹槽接合的情况下转动时,通过作用在它们之间的连接力(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方向上作用的力),连接器外壳进行连接。然而,如果像权利要求1中那样,凸轮板只设置在连接器外壳的一个表面上,则难以平衡两个连接器外壳之间的上述连接力。换句话说,设置有凸轮板的侧面与配合连接器外壳的连接领先,相反地,不设置有凸轮板的相对侧的连接延迟,因此两个连接器外壳可以以相对于高度中心轴线倾斜的姿态连接。而且,如果凸轮销和凸轮凹槽的接合位置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方向移开,则两个连接器外壳可能以相对于宽度中心轴线倾斜的姿态连接。
在这一点上,根据上述实施例,除了凸轮凹槽和凸轮销的接合位置之外,在完成连接操作之后,设置另一接合位置,从而连接力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平衡。于是,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姿态可以校正成平直连接姿态,从而提高操作性。
优选地,该可移动构件包括至少一个姿态校正臂,它将可转动地并且与凸轮板基本上同心地设置在连接器外壳的表面上,该表面相对于连接器外壳的高度方向基本上与凸轮板所设置的表面相对,及
该可移动构件最好包括姿态校正臂,凸轮板和操作臂,该操作臂连接姿态校正臂和凸轮板,并用于转动该可操作构件。
更为优选地,该姿态校正臂形成有至少一个钩形部分,用于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操作正在进行或完成时,通过与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的相应容纳部分接合,基本上在各方向上产生力,将两个连接器外壳朝彼此拉动。
最为优选地,姿态校正臂可转动地并且与凸轮板同心地设置在连接器外壳的表面上,该表面相对于连接器外壳的高度方向与凸轮板所设置的表面相对,
该杠杆包括姿态校正臂,凸轮板和操作臂,该操作臂连接姿态校正臂和凸轮板,并用于转动该可操作构件,及
该姿态校正臂形成有至少一个钩形部分,用于在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操作正在进行或完成时,通过与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的相应容纳部分接合,基本上在各方向上产生力,将两个连接器外壳朝彼此拉动。
因此,即使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在凸轮板所设置的侧面处领先,当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完成时,通过姿态校正臂的钩形部分和容纳部分的接合,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方向上也产生力,该容纳部分位于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高度中心轴线与凸轮构件(例如,凸轮销)和配合凸轮构件(例如,凸轮凹槽)的接合位置相对称的位置处。于是,连接力以平衡的方式作用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高度中心轴线的基本上相对侧,使得延迟侧的连接继续进行,并且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姿态校正成基本上平直的连接姿态,从而允许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的更为顺利的连接过程,并提高连接器的整体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该可移动构件设置使得,凸轮凹槽与凸轮销的接合位置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朝一侧移开,并且用于操作该可移动构件的操作臂设置在相对于宽度中心轴线的相对侧处,及
该可移动构件形成有推动表面,用于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完成时将设置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外壳推动到配合连接器外壳中。
优选地,该杠杆设置使得,凸轮凹槽与凸轮销的接合位置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朝一侧移开,并且用于转动杠杆的操作臂设置在相对于宽度中心轴线的相对侧处,及
该杠杆形成有推动表面,用于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完成时将设置有杠杆的连接器外壳推动到配合连接器外壳中。
因此,由于凸轮构件(例如,凸轮销)和配合凸轮构件(例如,凸轮凹槽)的接合位置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朝一侧移开,所以设置有杠杆的连接器外壳在某些情况下在该接合侧处与配合连接器外壳更快地连接。然而,在完成连接操作之后,可移动构件(例如,杠杆)的操作臂的推动表面将连接器外壳推动到凸轮构件(例如,凸轮销)和配合凸轮构件(例如,凸轮凹槽)的接合位置相对的宽度侧处的配合连接器外壳中,因此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姿态校正成基本上平直的连接姿态。
更为优选地,该连接器外壳包括凸轮板容纳壁、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可移动地至少部分容纳限定在凸轮板容纳壁和连接器外壳的外表面之间的凸轮板,及
该凸轮板容纳壁最好在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朝一侧移开的位置处形成有凸轮销插入凹槽,还形成有导向凹槽,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的锁定突起将在从基本上相对侧移开的位置处可导向地至少部分插入到该导向凹槽中,该凸轮销插入凹槽和导向凹槽基本上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方向上延伸。
更优选地,当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操作完成时,沿着凸轮板的厚度方向弹性变形的锁定件设置在凸轮板基本上面对导向凹槽的位置处,并且可与锁定突起接合。
最为优选地,该连接器外壳包括凸轮板容纳壁、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可移动地至少部分容纳限定在凸轮板容纳壁和连接器外壳的外表面之间的凸轮板,及
该凸轮板容纳壁最好在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朝一侧移开的位置处形成有凸轮销插入凹槽,还形成有导向凹槽,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的锁定突起将在从基本上相对侧移开的位置处可导向地至少部分插入到该导向凹槽中,该凸轮销插入凹槽和导向凹槽基本上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方向上延伸,及
沿着凸轮板的厚度方向弹性变形的锁定件设置在凸轮板面向凸轮凹槽的位置处,并且当两个连接器的连接操作完成时,可与锁定突起接合。
由于凸轮构件(例如,凸轮销)和配合凸轮构件(例如,凸轮凹槽)的接合位置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移开到一侧,所以设置有可移动构件(例如,杠杆)的连接器外壳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在该接合侧与配合连接器外壳更快地接合。然而,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锁定突起受到与上述接合位置相对的宽度侧处的导向凹槽导向,所以连接器外壳的连接姿态可以保持在基本上正确的姿态,并且当连接操作完成时,锁定件与配合连接器外壳的锁定突起接合,以将两个连接器外壳锁定在它们的连接状态。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该可移动或可操作构件型的连接器,尤其根据上述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所述,包括:
连接器外壳,可与配合连接器外壳连接并在其后端表面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端子插入开口,至少一个端子接头将从后面至少部分插过该端子插入开口,及
可移动构件(如可转动或可回转的杠杆或可基本上线性移位的滑块),该可移动构件可操作地或可移动地或可移位地安装在连接器外壳上或连接器外壳中,并形成有凸轮构件,
配合凸轮构件,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可与凸轮构件合作,以随着操作可移动构件将两个连接器外壳连接或分离,
其中,至少在连接终止位置处,该可移动构件将保持在连接器外壳中,其中该可移动构件的后端表面保持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
如果杠杆的后端表面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突出或缩进,则难以由自动机器将端子接头至少部分插入到空腔中,于是降低了连接器的整体操作性。然而,根据本发明,由于可移动构件可以保持在连接器外壳中,其中该可移动构件的后端表面保持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所以可以顺利地由尤其是自动机器进行端子插入操作,从而增强了连接器的整体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杠杆型连接器,杠杆型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外壳,可与配合连接器外壳连接,并在其后端表面中形成有端子插入开口,端子接头从后面插过该开口,及
杠杆,可转动地安装在连接器外壳上,并形成有凸轮凹槽,
凸轮销,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中,可沿着凸轮凹槽移位,以随着杠杆转动而连接或分离两个连接器外壳,
其中,该杠杆保持在连接器外壳中,使杠杆的后端表面保持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齐平。
如果杠杆的后端表面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突出或缩进,则难以由自动机器将端子接头至少部分插入到空腔中,于是降低了连接器的整体操作性。然而,根据本发明,由于可移动构件保持在连接器外壳中,其中该可移动构件的后端表面保持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所以可以顺利地由自动机器进行端子插入操作。
优选地,当可移动构件(最好是杠杆)基本上到达连接终止位置时,该可移动构件(最好是杠杆)的后端表面变得基本上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齐平。
由于当该可移动构件(杠杆)的后端表面变得基本上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并连续时,杠杆到达连接终止位置,所以通过确认该可移动构件(杠杆)的齐平状态,可以探测到可移动构件(杠杆)已经到达连接终止位置,并且两个连接器外壳已经正确连接。
优选地,可移动构件(最好是杠杆)设置有侧板(尤其包括可移动构件或杠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并设置成覆盖连接器外壳的外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连接器外壳形成有至少一个空腔,端子接头将至少部分插过端子插入开口进入该空腔,
保持器安装穿过侧板所设置的连接器外壳的外侧表面,最好通过从第一位置或部分锁定位置受到推动或移位,该保持器可在第一位置或部分锁定位置和第二位置或完全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处允许端子接头插入和退出空腔,在第二位置处,基本上正确插入到空腔中的端子接头受到保持,
在第一位置或部分锁定位置处,保持器的推动表面从连接器外壳的外侧表面突出,及
侧板的内侧表面和保持器的推动表面中的任意一个都形成有退出凹口,该退出凹口用于在保持器处于第一位置或部分锁定位置处时避免可移动构件(尤其是杠杆)和保持器的相互干扰。
而且,由于可移动构件(杠杆)的侧板设置在连接器外壳的外侧表面上,以至少部分覆盖该外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安装有保持器,所以该保持器和侧板可以彼此相互干扰,以妨碍其在第一位置或部分锁定位置处的移位,保持器在第一位置处从连接器外壳的外侧表面突出。然而,由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用于在保持器位于第一位置或部分锁定位置处时避免保持器和可移动构件(杠杆)的相互干扰的退出凹口形成在侧板的内侧表面和保持器的推动表面中的任意一个中,所以保持器和杠杆可以没有任何妨碍地移位。如果可移动构件(杠杆)的侧板设置成在连接方向上与保持器间隔开,则可以避免保持器和侧板的干扰。然而,这种设置导致可移动构件(杠杆)从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突出,从而杠杆和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无法彼此基本上齐平和连续。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这种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提高了整体操作性。
根据权利要求4,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中,除非保持器处于第二位置或完全锁定位置,否则通过侧板和保持器在移动方向(转动方向)的接触防止了可移动构件的移动或操作,尤其是杠杆的转动。
由于除非保持器位于第二位置或完全锁定位置,否则姿态校正臂和保持器的接触防止了可移动构件的移动或操作,尤其是杠杆的转动,所以如果可移动构件的移动或操作,尤其是杠杆的转动受到阻止,则可以探测到保持器受到不充分推动而留在中间位置,没有到达第二位置或完全锁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本发明或其优选实施例所述连接器,和可与之连接的配合连接器。
在读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各实施例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其单个特征可以组合到其他实施例中。
附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阳性和阴性连接器外壳连接之前的剖视侧视图,
附图2是预按压部分按压可按压部分之前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
附图3是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示出了预按压部分对可按压部分进行按压的状态,
附图4是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示出了不是预按压部分而是按压部分对可按压部分进行按压的状态,
附图5是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示出了受到按压部分按压的状态取消之前的状态,
附图6是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示出了在杠杆到达连接终端位置,从而建立接触端子和探测端子之间的接触之后,按压部分的按压状态取消的状态,
附图7是两个连接器外壳连接之前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8是两个连接器外壳在连接操作开始之前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9是两个连接器外壳在连接操作期间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10是在杠杆到达连接终端位置之后正确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11是阴性连接器外壳的分解剖视侧视图,
附图12是正确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其中凸轮销和凸轮凹槽位于接合位置处,
附图13是通过杠杆的推动表面推动外壳主体而正确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
附图14是正确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剖视侧视图,示出了杠杆的锁定件与锁定突起接合的状态,
附图15是通过杠杆的钩形部分与容纳部分的接合而正确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16是通过凸轮销和凸轮凹槽的接合而正确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的水平剖视图,
附图17是阳性连接器外壳的正视图,
附图18是阴性连接器外壳的后视图,
附图19是阴性连接器外壳的正视图,
附图20是杠杆处于连接开始位置时阴性连接器外壳的平面图,
附图21是外壳主体的后视图,
附图22是保持器的底视图,
附图23是保持器的后视图,
附图24是从姿态正确的臂观察时杠杆的侧视图,
附图25是探测端子的平面图,及
附图26是探测端子的正视图。
参照附图1至26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示连接器最好是气囊连接器组件,并设置有至少一对可彼此连接的阳性和阴性连接器外壳80、10。在下面的描述中,参照关注垂直方向的附图1,并且两个连接器外壳80、10将进行连接的侧面称为关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的前侧。
阳性连接器外壳8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形成有接受器(receptacle)81,该接受器最好基本上具有在正视图中横向较长的矩形形状,并具有开放的前侧,如附图1和17中所示。至少一个分隔壁82最好沿着接受器81的内表面的宽度中心轴线(宽度中央)基本上垂直地(在高度方向HD上)安装在宽度中间位置处,并且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安装凹口(fitting recess)83形成在该分隔壁82的基本上相对的横向(左和右)侧处,阴性连接器外壳10可以单独地至少部分容纳在该安装凹口中。在阳性连接器外壳80中,两个安装凹口83最好具有相同内部构造,和/或相对于分隔壁82基本上横向对称。
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舌片形阳性端子接头99至少部分突出到接受器81中,并且通过穿过或至少部分设置在接受器81的后壁84中安装。每个阳性端子接头99穿过后壁84从接受器81突出的部分在中间位置处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上以直角向下弯曲,并且使其底部末端或连接部分与或可与如未说明的印刷电路板之类的电气或电子装置的导电通路电连接。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保护壁85在接受器81的(最好基本上相对的)侧壁的后端处或其附近基本上向后突出,以从外横向侧至少部分保护相应阳性端子接头99的暴露部分。
接受器81的后壁84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突出件86,用于防止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错误装配。突出件86在从相应安装凹口83的相应宽度中心轴线WCA移开的位置处至少部分突出到接受器81中。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短的取消件87形成从接受器81的后壁84至少部分突出到接受器81中,该取消件用于随着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连接而取消设置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中的短接端子70的短接状态。
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接触端子98突出到每个安装凹口83中,该接触端子设置在位于数个(例如,三个)层的第一(最好是上)层处的一组阳性端子接头99的一侧上,最好基本上具有与位于第一(上)层处的阳性端子接头99相同的形状,并最好使其前端位置基本上与相应阳性端子接头99的前端位置对准。随着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正确连接,相应接触端子98与或可与设置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中的探测端子60电连接,从而形成探测电路的至少一部分。
在接受器81的上壁的内表面上或内表面处,一个或多个凸轮销88在相应安装凹口83的相应宽度中心轴线WCA横向向外移开的位置处突出,该凸轮销可与杠杆40(作为优选的可移动或可操作构件)的一个或多个相应凸轮凹槽41接合,以与阴性连接器外壳10装配或至少部分装配到其中,并且可与杠杆40的一个或多个相应锁定件42弹性接合的一个或多个锁定突起89在从相应安装凹口83的相应宽度中心轴线WCA朝分隔壁82移开的位置处突出。
在接受器81的横向(最好是底部)壁的内表面上,一个或多个容纳部分91在从相应安装凹口83的宽度中心轴线WCA横向向外移开的接受器81的前端位置处突出,该容纳部分可与杠杆40的一个或多个相应钩形部分43接合,以对正在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进行校正。而且,一个或多个脱离接合突起92在从相应安装凹口83的宽度中心轴线WCA横向向外移开的接受器81的横向(最好是上)壁的内表面的位置突出,该脱离接合突起最好基本上处于基本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的垂直板的形式。
类似地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两个或多个阴性连接器外壳10准备成基本上与相应(两个)安装凹口83相对应,并且最好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有外壳主体11、保持器93和杠杆40(作为优选的可移动构件),如附图1和18中所示。应当注意,所示阴性连接器外壳10是至少部分容纳到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一个安装凹口83中的阴性连接器外壳,并最好相对于将至少部分容纳到另一安装凹口83中的阴性连接器外壳基本上横向对称。
外壳主体11最好基本上整体上处于块状形式,并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空腔12,该空腔在基本上与配合阳性端子接头99相对应的位置处基本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如附图19和21中所示。换句话说,外壳主体11基本上整体上处于块状形式,并具有形成在其后端表面中的端子插入开口,并形成有数个空腔12,该空腔基本上与端子插入孔连通,并在与配合阳性端子接头99相对应的位置处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延伸,如附图19和21中所示。将与线W的末端连接的阴性端子接头97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上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每个空腔12中,并由在正确插入后在空腔12的内表面处突出的锁定突起13弹性锁定,以保持在其中。
用于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时容纳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突出件86的突出件容纳部分14在外壳主体11的前表面中最好基本上形成凹口的形式,并且突出件86的至少部分插入到突出件容纳部分14中防止了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颠倒连接。
用于至少部分容纳短接端子70的一个或多个短接端子容纳部分15形成在外壳主体11的前表面中或前表面处,从而基本上和空腔12连通,该空腔与之相邻定位或定位在其下方或其内部。将至少部分容纳在短接端子容纳部分15中的每个短接端子70最好都包括至少一对弹性件71,该弹性件将与最好基本上并排设置在位于其下方或内部的空腔12中的至少一对阴性端子接头97接触,以短接这些阴性端子接头97,如附图1中所示,直到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操作开始和/或终止为止。如附图2中所示,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短接取消件87在短接取消方向上使短接端子70的相对应弹性件71弹性变形,从而可以取消两个或多个(或数对)阴性端子接头97的短接状态。
探测端子容纳部分16形成在外壳主体11的一个横向末端处或其附近。探测端子容纳部分16基本上设置成与位于第一(上)层的阴性端子接头97的空腔12的组相邻和/或平行,并且探测端子60可以最好基本上从后面至少部分容纳到其中。
通过将导电(最好是金属的)板弯曲成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形状形成探测端子60,并且探测端子包括将基本上沿着探测端子容纳部分16的内表面设置的基板61,通过从基板61的前端向上或向外倾斜(或倾斜到连接方向CD)而基本上向后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弹簧部分62,通过从基板61的后端向上或向外倾斜(或倾斜到连接方向CD)而基本上向后延伸的第二弹簧部分63,和基本上沿着基板61的相对侧边缘树立或突出的相对侧壁64,如附图1、25和26中所示。特别地,一对第一弹簧部分62基本上在宽度方向WD上基本上并排设置在基板61上,并最好通过在基板61中进行留有基本上U型件的剪切和将左突出件弯曲形成,并使得与接触端子98接触的接触部分65形成在其基础末端处或附近位置处突出。因此,两个第一弹簧部分62都可与相对应接触端子98连接,并基本上单独受到弹性变形,从而避免第一弹簧部分62不与相对应接触端子98对准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将基板61的后部向前折叠或弯曲,第二弹簧部分63最好具有单弹簧结构,并且其前端设置成横向或基本上从上面至少部分覆盖两个第一弹簧部分62的后端。
将由按压部分44和预按压部分45(将在后面描述)按压的向外或向上突出的可按压部分66(沿着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和/或连接方向CD)形成在第二弹簧部分63的中间位置处。特别地,可按压部分66具有一斜坡,该斜坡最好在第二弹簧部分63的基础末端处基本上垂直延伸之后向上或向外朝前倾斜,并且该可按压部分在从斜坡的前端基本上水平延伸较短距离之后基本上垂直向下延伸。通过操作或转动杠杆40,杠杆40的按压部分44和预按压部分45基本上与可按压部分60滑动接触,同时进行移位移动(最好沿着杠杆40的转动路径作弧形移动),从而在变形方向DD上使按压部分66(基本上向内或向下)弹性变形。随着可按压部分66移动,第一弹簧部分62也基本上向内或向下弹性变形(参照例如附图3)。
通过在(最好基本上相对的)侧壁64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切口,并将该切割部分基本上向内弯曲,形成用于防止第二弹簧部分63的过度变形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右)过度变形防止件67。可与探测端子容纳部分16接合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右)锁定突起68形成在(最好基本上相对的)侧壁64的横向(上)端处。而且,通过在(最好基本上相对的)侧壁的横向(上)端处向内弯曲,形成用于从上面按压第二弹簧部分63的(最好基本上相对的)侧边缘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右)弹簧按压件69(弹簧按压部分)。以基本上向上或向外按压两个弹簧按压件69的方式,第二弹簧部分63预先受到按压并同时受到加载,因此最好不需要严格调节弹簧反作用力。
如附图11中所示,外壳主体11形成有保持器安装孔17,该保持器安装孔最好在三个表面上延伸,即外壳主体11的底表面和相对侧表面。该保持器安装孔17具有垂直跨过并与一个或多个(例如,三个)层上的相应空腔12连通的深度,并且用于将保持器93保持在部分锁定位置和完全锁定位置处的完全锁定突起19和部分锁定突起18在相对侧表面上彼此叠置形成,该相对侧表面位于外壳主体11中的保持器安装孔17的上部处,如附图21中所示。
如附图23中所示,保持器93包括主框架95,该主框架形成有能够基本上与相应一个或多个空腔12连通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窗口94,并且用于闭锁该一个或多个阴性端子接头97的一个或多个闭锁突起94A形成在窗口94的内表面上。台阶部分95A最好通过切除主框架95的四个拐角之一形成,探测端子容纳部分16的环绕壁最好至少部分安装在台阶部分95A的内侧。基本上向上或向外突出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右)锁定臂95E可弹性变形地形成在主框架95的(最好基本上相对的)横向末端(尤其是不包括台阶部分95A)处或其附近。向内突出的锁定爪95F形成在每个锁定臂95E的导引末端处。
保持器93可在部分锁定位置(或第一位置或等待位置)和完全锁定位置(或第二位置或安装位置)之间移动,该保持器通过更加深入地按压到保持器安装孔17中连接,在部分锁定位置处,保持器93部分插入到保持器安装孔17中,同时其底端从外壳主体11的横向(底)表面突出并且锁定臂95E的锁定爪95F与部分锁定突起18弹性接合,在完全锁定位置处,保持器93的底端最好基本上与外壳主体11的横向(底)表面齐平,并且锁定臂95E的锁定爪95F与完全锁定突起19弹性接合。闭锁突起94A在部分锁定位置处位于空腔12的横向侧处,以允许阴性端子接头97插入和退出,而闭锁突起94A在完全锁定位置处至少部分定位在空腔12中,以最好与锁定部分13一起将基本上正确插入到空腔12中的阴性端子接头97锁定并保持。而且,如附图15和22中所示,用于避免干扰杠杆40的姿态校正臂46(与优选侧板相对应)的退出凹口96形成在保持器93的横向(底)表面(压入表面93A)中。当保持器93位于部分锁定位置处时,姿态校正臂46的横向(底)部至少部分安装在退出凹口96中。
如附图21中所示,用于至少部分容纳杠杆40的容纳空间21形成在外壳主体11的横向(最好是上)部处或形成在其中,从而形成朝向插入侧,最好基本上在后表面中的开口。容纳空间21最好限定在位于最外(最好是最上)侧位置处的(最好基本上较薄的)覆盖壁22(作为优选的凸轮板容纳壁)和基本上与之相对的杠杆安装表面23之间。通过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上从后面至少部分滑动(最好以基本上水平姿态)到容纳空间21中,安装杠杆40。前述探测端子容纳部分16经过穿透杠杆安装表面23的通孔24与容纳空间21连通。
通过切成基本上与姿态校正臂46的横向边缘的形状一致的形状可以形成退出凹口96。当试图操作(例如,转动)杠杆40时,姿态校正臂46基本上与退出凹口96的内表面接触,以防止杠杆40的任何进一步移动或操作(例如,转动)。当保持器93的底表面从外壳主体11的底表面突出时,即当保持器93不位于完全锁定位置处时,姿态校正臂46与退出凹口96的内表面的接触防止了杠杆40的移动或操作(例如,转动)。
用于可转动地或可回转地支承杠杆40的(最好基本上圆柱形)支承轴25最好从杠杆安装表面23突出。或者或另外,该支承轴也可以设置成从覆盖壁22突出。在安装杠杆40的过程中,杠杆40的凸轮板47移过或移动超过支承轴25同时使覆盖壁22弹性变形,因此,支承轴25至少部分安装到凸轮板47的轴承部分47A上或轴承部分47A中,以在杠杆40到达正确安装位置时同时将杠杆40保持在容纳空间21中。支承轴25最好设置在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深度方向)从外壳主体11的宽度中心轴线和/或其中心轴线移开的位置处。凸轮板接合部分26最好在杠杆安装表面23上与支承轴25相邻的位置处突出,并且可与形成在凸轮板47中的接合凹口47B接合,以最好将杠杆40基本上保持在连接开始位置CSP和/或连接终止位置CEP处。
在外壳主体11的横向(底)表面上,支承轴27在与支承轴25基本上相同的垂直轴上的位置处突出,该支承轴27与杠杆40的姿态校正臂46的轴承部分46A接合,以最好在与支承轴25合作的两个位置处支承杠杆40。(最好在基本上相对方向上突出的)一个或多个保持突起27A形成在支承轴27的导引末端处或其附近,从而姿态校正臂46在杠杆40的转动移动期间不会离开支承轴27。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右)调节突起28形成在外壳主体11的底表面11BS的(最好基本上相对的)宽度末端处,该宽度末端位于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基本上与支承轴27相对的保持器安装孔17的侧面处。(最好两个)调节突起28最好基本上与支承轴27突出相同的距离,从而其导引末端基本上与支承轴27的导引末端对准,从而防止阴性连接器外壳10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过程中连接同时向前倾斜。
如附图20中所示,凸轮销插入凹槽最好在相对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位于支承轴25前面的位置处形成在覆盖壁22中,该凸轮销插入凹槽基本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并在前端形成开口,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凸轮销88穿过该开口插入。而且,导向凹槽22B最好在朝凸轮销插入凹槽22A相对侧移开的位置处形成在覆盖壁22中,该导向凹槽同样基本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并在前端形成开口,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锁定突起89沿着该开口至少部分插入。凸轮销88插入,同时基本上保持与凸轮销插入凹槽22A的(最好基本上相对的)横向边缘滑动接触,而锁定突起89插入,同时保持基本上与导向凹槽22B的(最好基本上相对的)横向边缘滑动接触。而且,导向凹槽22E形成在覆盖壁22中,基本上与导向凹槽22B和位于与导向凹槽22B相对侧处的凸轮销插入凹槽22A平行,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脱离接合突起92沿着该导向凹槽插入同时保持基本上与之滑动接触。
杠杆安装表面23和覆盖壁22最好部分切除,以暴露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处容纳空间21的一侧(在所示例子中为左侧),并且该暴露的空间起到保护部分容纳空间21A的作用,用于至少部分容纳最好基本上处于矩形框架形式的杠杆40的保护部分48。而且,台阶部分29形成在外壳主体11的一个侧表面中,如附图21中所示,该台阶部分基本上垂直延伸和/或基本上面对其横向(上)侧处的容纳空间21,并且该台阶部分29前面的区域起到比后面区域略低的附图7中所示台阶凹口29B的作用。基本上面向前的台阶部分29的台阶表面起到接触表面29A的作用,该接触表面在杠杆40转动或回转到连接终止位置CEP时受到杠杆40的操作臂49按压。
如附图18中所示,杠杆40最好包括(至少一个)凸轮板47,姿态校正臂46和操作臂49,该操作臂最好联接凸轮板47和臂46的末端或末端部分从而最好基本上整体上处于门形。如附图7中所示,可与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凸轮销88接合的凸轮凹槽41在与操作臂49间隔开的凸轮板47的末端部分处在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方向上延伸,并且通过凸轮销88沿着凸轮凹槽41的相对移动,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可以连接和分离。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凸轮凹槽41最好不形成在姿态校正臂46中。在下面对杠杆40的构造的描述中,参照杠杆40位于关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位于连接末端位置CEP处的状态(附图10中所示状态)。
凸轮板47的内表面(下表面)在靠近凸轮凹槽41的内端位置处切割,形成(最好基本上圆形的)轴承部分47A。处于基本上和该轴承部分47A同心的圆弧形式的接合凹口47B形成在该轴承部分47A附近的位置处,并且凸轮板接合部分26基本上与该接合凹口47B滑动接触,以对杠杆40的转动移动或回转移动进行导向。
临时保持臂51形成在凸轮板47的外周边靠近凸轮凹槽41的入口的位置处,该临时保持臂可弹性变形并且当杠杆40处于连接终止位置CEP处时最好基本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连接之前,临时保持臂51的尖端突起51A与设置在外壳主体11的容纳空间21的横向边缘处的临时容纳部分31接合,从而防止杠杆40的移动或转动。当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操作开始时,或刚开始不久,尖端突起51受到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脱离接合突起92推动,以在解除锁定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允许杠杆40转动。
可与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锁定突起89弹性接合的锁定件42形成在凸轮板47的末端(最好是操作臂49的侧面)处,该末端基本上与凸轮凹槽41和轴承部分47A所设置的末端相对。锁定件42最好限定在一对狭缝42A之间,该狭缝在凸轮板47的后端处形成开口并基本上在凸轮板47的宽度方向,即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并且可以其前端作为基础末端横向(基本上向上和向下)弹性变形。这两个狭缝42A之一位于通过切除凸轮板47的一个拐角而形成的倾斜边缘部分47E附近,并且无法再向前延伸。
在锁定件42前面的凸轮板47的外表面(上表面)区域中形成退出部分52,该退出部分处于凹口形式,用于避免在杠杆40的移动或转动期间干扰锁定突起89,以使得杠杆40能够进一步移动或转动。锁定突起53形成在该锁定件42的基础末端处,该锁定突起通过一台阶(step)基本上与退出部分52的后端连续。形成上述台阶的锁定突起53的前表面形成到向外(上)朝后倾斜的倾斜导向表面53A中,如附图1中所示,并且锁定突起53的上表面基本上在与凸轮板47的基本上参照表面相同高度或径向位置处形成基本上平的表面。而且,锁定突起53的后表面形成锁定表面53B,该锁定表面最好基本上垂直(或垂直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和/或连接方向CD),与形成在锁定突起53后面的凹口54形成台阶。在杠杆40的转动期间,锁定突起89沿着锁定突起53的导向表面53A移动到锁定突起53上,从而使锁定件42基本上向内或向下弹性变形。当杠杆40在锁定突起89基本上与锁定突起53的平表面滑动接触之后基本上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时,锁定突起89至少部分安装到凹口54中,并由锁定突起53的锁定表面53B锁定,从而不会脱出。
锁定件操作部分55设置在锁定件42的后端处略微较高的位置处。通过向内或向下按压该部分55,锁定件42可以从锁定突起89脱离接合。保护部分48(最好基本上处于矩形框架形式)形成在凸轮板47的后端处或其附近,从而至少部分,最好基本上完全环绕锁定件操作部分55的圆周,该锁定件操作部分可以通过该保护部分48的内部操作成脱离接合锁定件42。该保护部分48使其一侧与操作臂49结合,以从凸轮板47的后端横向或垂直凸出,并且当杠杆40处于连接终止位置CEP处时,该保护部分(最好基本上整个)容纳到外壳主体11的保护部分容纳空间21A中。
而且,如附图1和24中所示,按压部分44沿着锁定件42的基础末端的一个横向边缘在凸轮板47的内表面(下表面)上突出。当锁定件42由于锁定突起89和锁定突起53在杠杆40的连接终止位置CEP之前或附近的转动终止位置处的接合而向内或向下弹性变形时,按压部分44最好基本上从后面基本上与探测端子60的第二弹簧部分63的可按压部分66接触,从而第二弹簧部分63与第一弹簧部分62一起向下或向内弹性变形。在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的基本上同时,按压部分44最好停止按压第二弹簧部分63,以至少部分弹性恢复第二弹簧部分63和第一弹簧部分62。按压部分44的前端基本上垂直(或垂直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和/或连接方向CD)竖立,并且其底部末端为向上或向外朝后倾斜的斜坡。当锁定件42最大弹性变形时,按压部分44的该斜坡保持基本上水平。
在凸轮板47的内表面上,与按压部分44分离的预按压部分45形成在锁定件42前面并在宽度方向上从按压部分44略微向内移动的位置处突出。类似于按压部分44,预按压部分45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并最好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具有比按压部分44更短的尺寸。在杠杆40的转动期间,按压部分44按压探测端子60的可按压部分66之前,该预按压部分45基本上与可按压部分66接触(最好基本上从后面),以使第二弹簧部分63和第一弹簧部分62弹性变形。随着杠杆40进一步移动或操作或转动或回转,该预按压部分45移过可按压部分66。当该预按压部分45停止按压第二弹簧部分63时,按压部分44按压第二弹簧部分63的可按压部分66,而不是预按压部分45。预按压部分45的前端的底部形成向下朝后倾斜的斜坡,并且其底端最好形成基本上水平的平表面(或者基本上平行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和/或连接方向CD的表面)。由于预按压部分45形成在不受锁定件42的弹性变形影响的范围内,并与按压部分44间隔开,所以可以避免预按压部分45的后端和按压部分44的前端的干扰,同时锁定件42受到弹性变形。
此处,随着操作(转动或回转)杠杆40,接触端子98至少部分进入探测端子60。然而,由于在杠杆40的转动期间,第一弹簧部分62与第二弹簧部分63一起受到预按压部分45按压,然后受到按压部分44按压,以降低第一弹簧部分62的接触部分,所以接触端子98和第一弹簧部分62的接触部分65保持不彼此接触。另一方面,当杠杆40基本上到达接触终止位置CEP时,按压部分44停止按压第二弹簧部分63,使得第二弹簧部分63与第一弹簧部分62一起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以使得接触端子98和第一弹簧部分62的接触部分65接触,从而闭合探测电路。
如附图13中所示,杠杆40的操作臂49最好基本上处于在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板的形式。当杠杆40基本上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时,该操作臂49至少部分安装到外壳主体11的台阶凹口29B中,并且其前端基本上在高度方向上压靠在外壳主体11的接触表面29A上,从而将接触表面29A向前,即在连接方向CD上按压。操作臂49的前端起到推动表面49A的作用,以防止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以倾斜的姿态连接。
如附图24中所示,杠杆40的姿态校正臂46设置在基本上面对凸轮板47的位置处,使得外壳主体11至少部分位于它们之间,并且具有比凸轮板47更短的宽度,从而避免干扰保持器90。在相对于垂直方向VD基本上与凸轮板47的轴承部分47A同轴的位置处,轴承部分46A在厚度方向上穿透姿态校正臂46。一个或多个退出凹槽46B和一个或多个接合边缘46E形成在姿态校正臂46的轴承部分46A的内边缘处,一个或多个保持突起27A至少部分安装到该退出凹槽中,该接合边缘可在杠杆40的分离方向上与保持突起27A接合。
钩形部分43形成在姿态校正臂46的导引末端(远离操作臂49的末端)处,该钩形部分具有在与杠杆40的转动方向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上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钩形表面43A。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连接同时相对于宽度方向WD从它们的正确姿态倾斜的情况下,在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之前,钩形部分43与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容纳部分91接合,使其钩形表面43A基本上与容纳部分91的后表面相对。而且,在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的过程中,钩形部分43推动或促动容纳部分91基本上校正正在连接的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
在连接开始位置CSP处,通过将操作臂49定位得比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更加靠后,杠杆40最好设置使得从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突出,如附图7和20中所示,而在连接终止位置CEP处,杠杆40的后端表面最好基本上与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齐平,以最好不与外壳主体11的后端表面形成台阶,如附图10和16中所示。因此,通过确认杠杆40和外壳主体11的后端表面在连接终止位置CEP处是否基本上彼此齐平,可以判断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是否已经正确连接。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首先,阳性连接器外壳80固定到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如电路板、接线盒、电气或电子器具或装置等)的外表面上,同时在阳性端子接头99和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的导电通路之间建立电连接,并且保持等待,直到与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连接操作开始为止。
另一方面,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中,保持器93最好至少部分插入到外壳的保持器安装孔17中,并保持在部分锁定位置(第一位置或等待位置)处。在此状态下,杠杆40的凸轮板47至少部分滑动到外壳主体11的容纳空间21中,并且凸轮板47的轴承部分47A与支承轴25接合,同时姿态校正臂46的轴承部分46A在相对侧与支承轴27接合,从而杠杆40安装在外壳主体11中,最好同时保持在连接终止位置CEP处。此时,杠杆40的姿态校正臂46和保持器93处于在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的位置关系,但是通过姿态校正臂46的一部分至少部分进入到保持器93的退出凹口96中避免了其相互干扰。
随后,上述阴性连接器外壳10输送到阴性端子接头97的组装地点。在组装地点,一个或多个阴性端子接头97例如通过手工或自动机器从插入侧,最好基本上从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外壳主体11的空腔12中。在此情况下,由于杠杆40的后端和外壳主体11的后端之间没有台阶,所以阴性端子接头97可以顺利插入。在所有阴性端子接头97都至少部分插入之后,将保持器93推向或推至完全锁定位置(第二位置或安装位置),以(最好双重)锁定阴性端子接头97(最好与锁定部分13协作)。由于通过将保持器93推动到完全锁定位置,使其不从外壳主体11突出,所以允许杠杆40的操作或移动(例如,转动)。应当注意的是,短接端子70和探测端子60同时与阴性端子接头97一起组装到外壳主体11中。
随后,如附图7和20中所示,杠杆40(最好转动或回转)操作向或操作到连接开始位置CSP处,临时保持臂51的尖端突起51A最好与外壳主体11的临时容纳部分31接合,并且导致凸轮凹槽41的进入和外壳主体11的凸轮销插入凹槽22A的进入基本上在横向或垂直方向上连通。在此状态下,一个或多个相对应阴性连接器外壳10轻微地安装到保持在等待状态的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接受器81的两个安装凹口83中。然后,如附图8中所示,每个脱离接合突起92都将其自身插入到临时保持臂51和临时容纳部分31之间,以将它们彼此脱离接合,并且凸轮销88至少部分进入凸轮销插入凹槽22A和凸轮凹槽41,并且锁定突起89进入导向凹槽22B。
当通过保持或操纵或操作此状态下的操作臂49在附图8中所示箭头X方向上操作(转动或回转)杠杆40时,在杠杆40的操作(例如,转动)初始阶段,凸轮销88基本上沿着凸轮销插入凹槽22A移动,锁定突起89沿着导向凹槽22B移动,并且短接取消件87至少部分将它们自身推动到短接端子70的弹性件71和阴性端子接头97之间,与这些弹性件71保持接触,如附图2中所示,从而取消短接状态。而且,在杠杆40的操作(例如,转动)的初始状态下,预按压部分45最好基本上从后面基本上与探测端子60的可按压部分66接触,并且最好该预按压部分45和可按压部分66的两个斜坡基本上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方向CD上在彼此上滑动,从而弹性变形第二弹簧部分63。由于第二弹簧部分63的前端是倾斜的,所以第一弹簧部分62在变形方向DD上变形(受到基本上向下或向内按压),从而第一弹簧部分62的接触部分65的高度变得低于相对应接触端子98的高度,如附图3中所示。以这种方式,在接触端子98进入探测端子60中的早期阶段,第一弹簧部分62在变形方向DD上变形(受到基本上向下或向内按压),并且接触端子98至少部分插入到探测端子60的后侧同时与接触部分65分开。
随着杠杆40进一步操作(最好是转动或回转),锁定件42的锁定突起53移动到锁定突起89上,如附图4中所示,并且锁定件42向下或向内弹性变形,使得预按压部分45从可按压部分46移开,并且按压部分44的前端将可按压部分66,而不是预按压部分45,向下或向内按压。由于第二弹簧部分63在此期间保持弹性变形,所以在不升高第一弹簧部分62的接触部分65的高度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弹簧部分62的接触部分65和接触端子98保持分开。如附图5和9中所示,在锁定突起53通过锁定突起89的过程中,按压部分44的斜坡基本上滑动到可按压部分66上,同时基本上沿着杠杆40的转动路径作弧形移动,从而第二弹簧部分63和第一弹簧部分62保持弹性变形(在变形方向DD上)。
当杠杆40基本上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处,使得锁定件42的锁定突起53基本上移过锁定突起89时,如附图6中所示,锁定件42朝其初始自然状态恢复或恢复至初始自然状态,并且按压部分44从可按压部分66移开,以基本上停止按压,使得第二弹簧部分63和第一弹簧部分62朝它们的初始自然状态恢复或恢复至初始自然状态。然后,第一弹簧部分62的接触部分65的高度位置升高,以从下面(在基本上与变形方向DD相对的方向上)推动接触端子98,并在它们之间建立电连接,从而闭合探测电路。通过对接触端子98和探测端子60的连接所发出的信号进行电探测,可以知道杠杆40已经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并且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已经正确连接。当然,通过在阳性和阴性端子接头99、97之间建立电连接,可以构造特定电路。
当杠杆40基本上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处时,凸轮板47至少部分容纳到外壳主体11的容纳空间21中,保护部分48至少部分容纳到保护部分容纳空间21A,并且操作臂49至少部分安装到外壳主体11的台阶凹口29B中。然后,如附图10和16中所示,杠杆40的后端和外壳主体11的后端最好基本上彼此齐平,从而特别消除台阶。通过确认该位置关系,也可以知道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
在本实施例中,杠杆40的转动中心轴线最好设置在从宽度方向WD移开的位置处,并且凸轮凹槽41和凸轮销88的接合区域只设置在杠杆40的凸轮板47中,如附图12中所示。于是,杠杆40的连接力以与转动的中心轴线及凸轮凹槽41和凸轮销88的接合区域相偏斜的方式作用,因此存在一可能性,即连接操作在该侧面进行较快,而在远离中心轴线并与凸轮凹槽41和凸轮销88的接合区域相对的侧面受到延迟。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即使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都相对于垂直方向VD从它们的正确连接姿态倾斜,最好基本上在杠杆40就要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之前,杠杆40的钩形部分43也钩住或接合容纳部分91,并推动或拉动它,如附图15中所示。以这种方式,导致易于受到延迟的姿态校正臂46的侧面处的连接操作进行的较快。因此,当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时,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都校正成基本上正确的连接姿态。
而且,即使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相对于宽度方向WD从它们基本上正确的连接姿态倾斜,就在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之前,杠杆40的操作臂49的推动表面49A也基本上与外壳主体11的接触表面29A接触,并最好将其推向接受器81,如附图13中所示。以这种方式,导致易于延迟的远离中心轴线的末端处的连接操作进行的较快。因此,当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时,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都校正到基本上正确的连接姿态。
当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连接时,锁定突起89最好移动并同时保持与外壳主体11的导向凹槽22B滑动接触,并且凸轮销88同样移动并同时最好保持基本上与外壳主体11的凸轮销插入凹槽22A滑动接触。当它们移动时,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操作受到导向,从而可以防止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的倾斜。而且,当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时,锁定突起89定位和/或保持至少部分位于外壳主体11的覆盖部分22的导向凹槽22B的后端与杠杆40的锁定件42的锁定突起53之间,如附图14中所示。于是,在杠杆40的锁定状态下,可以知道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处于它们正确的连接姿态。
一般地,在杠杆型连接器中,当通过与凸轮凹槽41接合的凸轮销88操作(最好是转动或回转)杠杆40时,通过作用在它们之间的连接力(作用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方向上的力)对连接器外壳10、80进行连接。然而,尤其是像本实施例中那样,如果凸轮板47只设置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一个表面上,则难以平衡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之间的上述连接力。换句话说,凸轮板47所设置的侧面与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连接领先,相反地,不设置有凸轮板47的相对的侧面的连接延迟,因此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可以以相对于高度中心轴线倾斜的姿态连接。而且,如果凸轮销88和凸轮凹槽41的接合位置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宽度方向WD移开,则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可以以相对于宽度中心轴线倾斜的姿态连接。
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实施例,在完成连接操作之后,除了凸轮凹槽41和凸轮销88的接合位置之外,提供另一接合位置,从而连接力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宽度方向和/或高度方向受到平衡。于是,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可以校正到基本上平直的连接姿态。
更为特殊的是,即使像上面所述那样,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在凸轮板47所设置的侧面处领先,当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操作完成时,通过姿态校正臂46的钩形部分43和容纳部分91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高度中心轴线基本上对称的位置处的接合,也可以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方向上产生力。于是,连接力以基本上平衡的方式作用在两个连接外壳10、80的高度中心轴线的相对侧处,使得连接在延迟侧进行,并且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都校正到基本上平直的连接姿态。
由于凸轮销88和凸轮凹槽41的接合位置最好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宽度中心轴线移开到一侧,所以设置有杠杆40的阴性连接器外壳10在某些情况下在该接合侧与阳性连接器外壳80较快连接。然而,在完成连接操作之后,杠杆40的操作臂49的推动表面49A在基本上与凸轮销88和凸轮凹槽41的接合位置相对的宽度侧将阴性连接器外壳10推到阳性连接器外壳80中,因此如果需要的话,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姿态都可以校正到基本上平直的连接姿态。
而且,由于凸轮销88和凸轮凹槽41的接合姿态最好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宽度中心轴线移开到一侧,所以设置有杠杆40的阴性连接器外壳10在某些情况下在该接合侧可以较快地与阳性连接器外壳80连接。尤其是,由于锁定突起89在与上述接合位置基本上相对的宽度侧受到导向凹槽22B导向,所以当连接操作完成时,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连接姿态保持在基本上正确的姿态,并且锁定件42与阳性连接器外壳80的锁定突起89接合,以将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锁定在它们的连接状态。
因此,为了校正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姿态,可操作构件(如杠杆40)可移动或可操作(最好是可转动地或可回转地)安装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上,并且包括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轮凹槽41的至少一个凸轮板47,并且该凸轮板47最好只设置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一个表面(或位置)上或该表面处。除了凸轮凹槽41和凸轮销88的接合位置,通过设置在位于基本上面对杠杆40中的凸轮板47的位置处的姿态校正臂46处的钩形或接合部分43和设置在阳性连接器外壳80中的容纳部分91的接合,一位置设置在杠杆40和阳性连接器外壳80之间,以产生基本上在将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朝彼此拉动或推动的方向上的力。
而且,如上所述,如果(作为优选的可移动构件)杠杆40的后端表面从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突出或缩进,则例如通过自动机器可能难以将阴性端子接头97插入到空腔12中。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杠杆40保持在阴性连接器10中,使杠杆40的后端表面最好保持与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所以可以顺利通过自动机器进行端子插入操作。当然,也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插入端子接头的手动操作。
由于当杠杆40的后端表面变得与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和/或基本上连续时,杠杆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所以通过确认杠杆的基本上齐平状态,就可以探测到(例如,可视地或通过合适的探测器)杠杆40已经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并且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已经正确连接。
而且,由于杠杆40的姿态校正臂46设置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横向(底)表面上,以覆盖该横向(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安装保持器,所以保持器93和姿态校正臂46可能彼此干扰,以妨碍其在部分锁定位置(第一位置)处的移位,保持器93在该部分锁定位置处从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外侧表面突出。然而,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用于在保持器93位于部分锁定位置(第一位置)时避免保持器93和杠杆40互相干扰的退出凹口96形成在保持器93的推动表面93A中,所以保持器93和杠杆40的移位不会受到妨碍。
而且,由于除非保持器93位于完全锁定位置(第二位置),否则最好通过姿态保持臂46和保持器93的接触防止杠杆40的操作或移动或移位(例如,转动),所以可以探测到如果杠杆40的转动受到阻止,则保持器93通过受到不充分的推动,停留在中间位置,没有到达完全锁定位置(第二位置)。
因此,为了通过顺利进行端子接头插入操作(例如,通过自动机器或手动)提高连接器的操作性,一个或多个端子插入孔形成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中,一个或多个阴性端子接头97最好基本上从后面插过该端子插入孔。形成由凸轮凹槽41的杠杆40(作为优选的可移动构件)可操作地(最好可转动地或可回转地)安装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上。该杠杆40保持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中,使杠杆40的后端表面保持与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因此,由于在阴性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和杠杆40的后端表面之间不存在不平整,所以可以顺利进行端子插入操作(例如,通过自动机器)。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面所述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除了下述实施例之外,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也可以作出各种改变。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外壳主体的接触表面可以是基本上平的表面,而不是台阶表面。
(2)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如杠杆和探测端子之类的可操作构件可以组装到阳性连接器外壳中。
(3)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除了在凸轮凹槽和凸轮销的接合位置处之外,杠杆和阳性连接器外壳也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WCA基本上与该接合位置对称的位置处或者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高度中心轴线与该接合位置对称的位置处接合。换句话说,当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完成时,通过杠杆和阳性连接器外壳的互相接合,足以设置至少两个位置在各方向上产生力,以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通过下述组合中的任意一种可以给定这种辅助接合位置:杠杆的钩形部分和阳性连接器外壳的容纳部分,杠杆的推动表面和外壳主体的接触表面,及阴性连接器外壳的导向凹槽和阳性连接器外壳的锁定突起。
(4)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可操作构件可转动或可回转地设置在连接器外壳中或连接器外壳上,该可操作构件可操作或可移动或可移位地设置在连接器中或连接器上,以帮助或进行连接器(例如,阴性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例如,阳性连接器)的连接,但是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它也可以沿着不同路径移位,例如向滑块那样线性移位,或遵循任何其他路径(如基本上椭圆形的、弯曲的或其他非线性的路径)。
(5)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该可操作构件可以设置有可与设置在外壳中或外壳上的相对应数量的凸轮销接合的两个或多个凸轮板,该凸轮板最好以非对称方式相对于外壳设置(例如,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宽度中心轴线和/或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高度中心轴线移开)。
(6)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不仅在杠杆位于连接终止位置处时,而且如果杠杆在连接操作期间可以保持停止,则当例如杠杆位于连接开始位置处或连接中间位置处时,杠杆的后端表面也可以基本上与阴性连接器外壳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
(7)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退出凹口可以形成在杠杆的姿态校正臂的内侧表面中。
(8)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保持器和凸轮板可以处于重叠位置关系,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退出凹口可以形成在凸轮板中。
(9)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杠杆可以包括可操作部分和从该可操作部分的相对末端突出的臂板,并且凸轮凹槽可以形成在每个臂板中。
(10)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如杠杆或滑块之类的可移动构件安装在阳性连接器外壳上的杠杆型连接器。
附图标记列表
10    阴性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外壳)
11    外壳主体
12    空腔
21    容纳空间
22    覆盖部分(凸轮板容纳壁)
22A   凸轮销插入凹槽
22B   导向凹槽
23    杠杆安装表面
40    杠杆(可移动或可操作构件)
41    凸轮凹槽(凸轮构件)
42    锁定件
43    钩形部分
44    按压部分
45    预按压部分
46    姿态校正臂(侧板)
47    凸轮板
49    操作臂
49A   推动表面
60    探测端子
62    第一弹簧部分
63    第二弹簧部分
66    可按压部分
80    阳性连接器外壳(配合连接器外壳)
81    接受器
88    凸轮销(配合凸轮构件)
89    锁定突起
91    容纳部分
93    保持器
96    退出凹口
97    阴性端子接头
98    接触端子
99    阳性端子接头

Claims (11)

1.可移动构件型的连接器,包括:
可与配合连接器外壳(80)连接的连接器外壳(10),及
可移动构件(40),该可移动构件(40)可操作地安装在连接器外壳(10)上或连接器外壳(10)中,并包括形成有凸轮凹槽(41)的凸轮板(47),
凸轮销(88),该凸轮销(88)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80)中,随着可移动构件(40)在初始位置(CSP)和连接终止位置(CEP)之间移位,该凸轮销基本上沿着凸轮凹槽(41)移位,以连接或分离连接器外壳(10)和配合连接器外壳(80),
其特征在于,除了在凸轮凹槽(41)和凸轮销(88)的接合位置处之外,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宽度中心轴线与该接合位置基本上对称的位置处,或者在相对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高度中心轴线与该接合位置基本上对称的位置处,可移动构件(40)和配合连接器外壳(80)结合,从而设置至少两个位置,当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操作完成时,通过相互接合基本上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方向上产生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凸轮板只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0)的一个表面上。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可移动构件(40)包括至少一个姿态校正臂(46),它将可转动地并且基本上与凸轮板(41)同心地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0)的表面(11BS)上,该表面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0)的高度方向(HD)基本上与设置凸轮板(41)的表面相对,及
该可移动构件(40)最好包括姿态校正臂(46)、凸轮板(41)和操作臂(49),该操作臂(49)连接姿态校正臂(46)和凸轮板(41)并用于转动该可移动构件(4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姿态校正臂(46)形成有至少一个钩形部分(43),该钩形部分(43)用于当两个连接器(10,80)的连接操作正在进行或完成时通过与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80)中的相应容纳部分(91)接合而基本上在将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朝彼此拉动的方向上产生力。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可移动构件(40)设置成使得凸轮凹槽(41)与凸轮销(88)的接合位置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宽度中心轴线朝一侧移开,并且用于操作该可移动构件(40)的操作臂(49)设置在相对于宽度中心轴线相反的一侧,及
该可移动构件(40)形成有推动表面,该推动表面用于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操作完成时将设置有可移动构件(40)的连接器外壳(10)推入配合连接器外壳(80)中。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连接器外壳(10)包括凸轮板容纳壁(22),在凸轮板容纳壁(22)和连接器外壳(10)的外表面之间限定有容纳空间(21),该容纳空间(21)用于可移动地至少部分容纳凸轮板(47),及
该凸轮板容纳壁(22)最好在从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宽度中心轴线朝一侧移开的位置处形成有凸轮销插入凹槽(22A),在朝基本上相反侧移开的位置处还形成有导向凹槽(22B),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80)中的锁定突起(89)将可导向地至少部分插入到该导向凹槽中(22B),该凸轮销插入凹槽(22A)和导向凹槽(22B)基本上在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方向上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凸轮板(47)的基本上面对导向凹槽(22B)的位置设有处沿着凸轮板(47)的厚度方向弹性变形的锁定件(42),当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的连接操作完成时该锁定件(42)可与锁定突起(89)接合。
8.连接器,尤其是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包括:
可与配合连接器外壳(80)连接的连接器外壳(10),在该连接器外壳(10)后端表面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端子插入开口,至少一个端子接头(97)将基本上从后面至少部分插过该端子插入开口,及
可移动构件(40),该可移动构件(40)可移动地安装在连接器外壳(10)上或连接器外壳(10)中,并形成有凸轮构件(41),
设置在配合连接器外壳(80)中的配合凸轮构件(88),该配合凸轮构件(88)可与凸轮构件(41)合作,以随着可移动构件(40)操作而连接或分离两个连接器外壳(10,80),
其特征在于,该可移动构件(40)保持在连接器外壳(10)中,使得该可移动构件(40)的后端表面至少在连接终止位置(CEP)处保持与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可移动构件(40)到达连接终止位置(CEP)处时,可移动构件(40)的后端表面变得与连接器外壳(10)的后端表面基本上齐平。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可移动构件(40)设置有侧板(46),该侧板(46)最好包括可移动构件(40)的中心轴线,并设置成覆盖连接器外壳(10)的外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该连接器外壳(10)形成有至少一个空腔(12),端子接头(97)穿过端子插入开口至少部分插入该空腔(12)中,
穿过设有侧板(46)的连接器外壳(10)的外侧表面安装有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保持器(93),在该第一位置处允许端子接头(97)插入和退出空腔(12),该第二位置最好通过从第一位置推动获得,基本上正确插入到空腔(12)中的端子接头(97)在第二位置处得到保持,
保持器(93)的推动表面在第一位置处从连接器外壳(10)的外侧表面突出,及
侧板(46)的内侧表面和保持器(93)的推动表面中的任意一个形成有退出凹口(96),该退出凹口(96)用于在保持器处于第一位置处时避免可移动构件(40)和保持器(93)的互相干扰。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除非保持器(93)处于第二位置,否则通过侧板(46)和保持器(93)在转动方向(X)上的接触,可以防止可移动构件(40)的移动。
CNB2006101412926A 2005-09-29 2006-09-29 具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 Active CN1005419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5121 2005-09-29
JP2005285121A JP4492509B2 (ja) 2005-09-29 2005-09-29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05297748 2005-10-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1516A true CN1941516A (zh) 2007-04-04
CN100541933C CN100541933C (zh) 2009-09-16

Family

ID=37959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12926A Active CN100541933C (zh) 2005-09-29 2006-09-29 具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492509B2 (zh)
CN (1) CN100541933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6556A (zh) * 2010-07-20 2013-04-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94920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5322368A (zh) * 2014-06-20 2016-02-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07078444A (zh) * 2014-10-09 2017-08-18 科世达接触系统有限公司 电气的插接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9405B2 (ja) * 2012-02-22 2013-07-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783468B2 (ja) * 2012-10-29 2015-09-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62448B2 (ja) * 2000-07-13 2004-09-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3864691B2 (ja) * 2000-10-11 2007-0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3829615B2 (ja) * 2000-10-31 2006-10-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804558B2 (ja) * 2002-03-25 2006-08-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6556A (zh) * 2010-07-20 2013-04-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026556B (zh) * 2010-07-20 2015-08-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94920A (zh) * 2012-10-29 2014-05-1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94920B (zh) * 2012-10-29 2016-06-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5322368A (zh) * 2014-06-20 2016-02-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07078444A (zh) * 2014-10-09 2017-08-18 科世达接触系统有限公司 电气的插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92509B2 (ja) 2010-06-30
JP2007095564A (ja) 2007-04-12
CN100541933C (zh)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1517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205697C (zh) 电线连接器具
CN100344032C (zh) 连接器锁定结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941516A (zh) 具有可移动构件的连接器
CN1855644A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764017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CN1287493C (zh) 卡用复合连接器
CN1815819A (zh) 连接器、连接器测试设备及方法
CN1282261C (zh) 电池组件、电池装载器及具有电池装载机构的电子设备
CN1276524C (zh) 端子和要装载部件的结构
CN1992443A (zh) 连接器
CN1756003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CN1276525C (zh) 用于防止将待装器件错误地装入主体侧设备的方法、待装器件以及电池组
CN1175102A (zh) 连接器
CN1280950C (zh) 连接器
CN101075714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819373Y (zh) 盘片搬送装置
CN1633669A (zh) 用于存储卡的连接器
CN1713453A (zh) 快速连接端子设备
CN1537347A (zh) 具有夹紧式安装件的锁闩
CN1202597C (zh) 具有用于推出卡的杠杆和推板的智能卡的电气连接器
CN1679214A (zh) 连接器
CN2802652Y (zh) 盘片播放装置
CN1468756A (zh) 车内扬声器的旋转安装结构
CN1920734A (zh) 电子设备和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