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8863A - 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采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采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8863A
CN1918863A CNA200580004857XA CN200580004857A CN1918863A CN 1918863 A CN1918863 A CN 1918863A CN A200580004857X A CNA200580004857X A CN A200580004857XA CN 200580004857 A CN200580004857 A CN 200580004857A CN 1918863 A CN1918863 A CN 1918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terminal
user
transmission source
receiv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485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猿桥望
村上直太
小林研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ngane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Gingane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nganet Corp filed Critical Gingane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18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88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42Centralised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4Organization of routing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4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46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unnecessary trans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3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an addres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sets up a session between two nodes, e.g. rendezvous servers,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SIP] registrars or H.323 gatekeep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55Directories for electronic mail or instant messag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给予通信对象的终端外部用地址与内部用地址时,不必判别应使用哪一个地址通信,即可无缝通信,且可随机对应连接状况的变化的地址解析装置。网关管理器(60)具有可登记全球地址(GA)、专用地址(PA)、群组ID(GID)的地址表(62),当进行地址登记时,便将通信数据包的地址登记为GA、将终端所设定的地址登记为PA、当有设定GID时,便登记为GID。在进行地址告知时,参照地址表,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GID相同时或其他的情况、GA相同时,便将接收终端的PA告知发送终端,此外的情形时,则将接收终端的GA告知发送终端。

Description

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采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谋求在连接于通信线路的终端间进行通信时的地址解析的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使用它们的通信系统,特别是适合经由因特网拨打语音电话或影像电话时的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使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经由因特网拨打语音电话或影像电话等,可大幅地降低通信成本,故IP电话(VoIP)及IP影像电话迅速地普及。为了进行上述IP电话或IP影像电话等对话型通信,需特定进行通信的对象的IP地址后再呼叫,但由于一般的使用者终端是经由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连接因特网,故每次连接时,皆分配到不同的IP地址,或对因特网经由路由器连接至私有的通信网的LAN时,对1个外部地址(称为全球地址)分配多个内部地址(称为专用地址),而难以特定通信的对象。
因此,在诸如供IP电话或IP影像电话用而普及的ITU-T标准的H.323协议中,呼叫控制的协议H.225.0具有谋求使用者终端的地址的解析的RAS(Registration/Addmission/Status)功能,各使用者终端可预先对设置于网络上称为网关管理器(GateKeeper)的地址解析装置登记自己的地址,而在发送终端呼叫接收终端时,对该网关管理器进行接收终端的地址询问,以使用所告知的地址进行通信(例如,专利文献1揭示有实现使用专用地址的LAN及使用全球地址的因特网的相互连接的地址转换装置)。
图9表示使用现有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在图中,10、12、14、16分别为使用者X、Y、Z、W所使用的终端,20、22为路由器,30为因特网,70为网关管理器。
在此,终端10、12为连接于LAN的终端,分别赋与了固定专用地址(192.168.1.1及192.168.1.2),并经由路由器20与因特网30连接。路由器20通过ISP分配有1个全球地址(202.208.122.3)。终端14也为赋与了固定专用地址(192.168.2.1)者,并经由路由器22与因特网30连接。路由器22也通过ISP分配有1个全球地址(202.208.127.4)。此外,终端16为不经由路由器而连接于因特网者,并通过ISP直接分配全球地址(202.208.121.2)。
路由器20、22为了在因特网的全球地址与终端的专用地址间进行地址转换,而使用具有自动转换IP报头的发送目的地地址或发送源的地址的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功能的器件。此外,路由器22为了对1个全球地址分配多个专用地址,而使用具有IP伪装(masquerade)功能的器件。IP伪装是指除了自动转换IP报头的地址的NAT功能外,也具有自动转换TCP/UDP报头的发送目的地的端口号及发送源的端口号的功能者,分别对连接于LAN的各终端分配各个端口号,而根据全球地址与端口号的组合,与各终端的专用地址对应,进行通信。
网关管理器70为了谋求前述地址的登记与解决,而具有登记各使用者终端IP地址与端口号的地址表72。
接着,对在此通信系统中,H.323协议的地址解析的通信步骤进行说明。地址解析的通信步骤可大致分为地址登记及地址告知。
地址登记的通信步骤如下述。在各使用者终端10、12、14、16中,启动通信应用程序时,首先,各终端对网关管理器发送自己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会员号码等固定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登记自己的终端所分配的IP地址及端口号。网关管理器70接受来自各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而接收所发送的使用者标识符,同时,从IP报头取得发送源的IP地址,从TCP/UDP报头取得端口号,使它们与各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登记在地址表72中。由此,如图所示,于地址表72中登记各终端的IP地址及端口号。此外,在此,分别令各使用者终端10、12、14、16的使用者标识符为X、Y、Z、W。
例如,由于终端10与终端12连接于同一LAN,并经由具有IP伪装功能的路由器20连接于因特网,故任一终端皆是以路由器20所分配的全球地址202.208.122.3登记于地址表72的IP地址,而在地址表72的端口号中,关于终端10是在H.323中所用的1720,关于终端12登记由路由器20动态设定的52000。
另外,地址告知的通信步骤如下。发送源的终端(发送终端)对网关管理器70发送接收目的地的终端(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告知。网关管理器70接受来自发送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而接收所发送的使用者标识符后,参照地址表72,取出对应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IP地址与端口号,告知发送终端。发送终端接收网关管理器70所告知的IP地址及端口号,使用该接收的IP地址及端口号,呼叫接收终端,进行通信。
举例而言,以终端10为发送终端,以终端14为接收终端为例来说明,发送终端10对网关管理器70发送接收终端14的使用者标识符Z,网关管理器70参照地址表72,提取对应使用者标识符Z的IP地址202.208.127.4及端口号1720后,将其告知发送终端10。由此,发送终端10可使用所告知的IP地址(全球地址)及端口号,而对接收终端14发送通信数据包。在此,发送终端10所发送的通信数据包,在通过路由器20时,通过IP伪装,而将发送源的IP地址从专用地址转换成全球地址。由此,接收终端14取得从发送终端10所接收的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IP地址与端口号,而得知发送终端10的IP地址(全球地址)与端口号,而可从接收终端14对发送终端10发送通信数据包。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56852号公报
然而,在使用现有的网关管理器70的通信系统中,若呼叫连接于同一LAN的终端时,则有以下的问题。
例如,若以终端10为发送终端,以终端12为接收终端时,网关管理器70从发送终端10接受接收终端12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参照地址表72,提取对应接收终端12的使用者标识符Y的IP地址202.208.122.3与端口号52000后,告知发送终端10。因而,当使用告知发送终端10的IP地址与端口号,发送通信数据包时,由于发送目的地的IP地址为全球地址,故路由器20将该通信数据包转送至因特网。在此,由于路由器20转送至因特网的通信数据包的发送目的地的IP地址为其自己的IP地址,故再将该通信数据包取回,而通过IP伪装将发送目的地的IP地址转换成专用地址后,再转送至LAN。由此,从发送终端10发送的通信数据包往返路由器20,而到达连接于同一LAN的接收终端12。另外,由于路由器20将从发送终端10发送的通信数据包转送至因特网时,通过IP伪装将发送源的IP地址从专用地址转换成全球地址,故使用接收终端12所接收的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IP地址与端口号,将通信数据包发送至发送终端10时,也同样地往返路由器20而到达发送终端10。
如此,尽管发送终端10与接收终端12为连接于同一LAN的终端,当通过网关管理器70进行地址解析,进行通信时,不论从发送终端10或接收终端12任一终端所发送的通信数据包皆往返路由器20后到达通信对象,故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而有使通信系统全体性能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中,发送终端或接收终端以连接于对因特网经由具IP伪装功能的路由器连接的LAN的终端为例而作了说明,若使用不具IP伪装功能的路由器时,LAN上的多个终端同时与外部终端通信便受到限制,此时尽管连接于同一LAN的诸终端若彼此直接指定通信对象的专用地址而通信时,可顺利通信,但仍有通信受到限制的问题。
这是指例如当在企业等中,每一公司皆具有LAN,同一LAN连接多个终端,且各公司的LAN经由WAN或因特网相互连接时,必须根据通信的对象为其它公司的终端或公司内部的终端而分为外部地址与内部地址,而使公司内部的终端与其它公司的终端进行无缝(seamless)通信便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此情形也于采用以下的通信方式的终端间通信时造成问题,此通信方式为如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般使远程的诸终端组成群组(grouping),而经由因特网或广域IP通信网使诸终端间贯通,而如连接于同一LAN上那样进行通信。
即,由于发送终端呼叫通过VPN组成群组的接收终端时,当通过现有的地址解析装置接受地址告知时,便告知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故当发送终端使用此全球地址呼叫接收终端时,无法辨识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通过VPN组成群组,而产生无法介由VPN通信的情形,从而有破坏通信的隐密性或对VPN以外的网络造成过大负担之虞。
以上在使用电子邮件的通信上,例如分为与组织外的通信用外部邮件与组织内的通信用内部邮件时也有同样的问题。
即,使用者除了通信对象的外部邮件地址外,也需知道内部邮件地址,当对组织内的对象使用外部邮件地址时,便可能越过内部的服务器进行通信,除了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外,也有破坏通信的隐密性之虞。
此外,不只IP电话及IP影像电话,一般的模拟电话或ISDN电话也有同样的问题。
即,一般在企业中,对公共电话线路经由PBX(交换机)连接多个电话机,但与外部的电话通话时,使用外线号码,而与内部的电话通话时,则需使用内线号码。如此,经由PBX连接于电话线路的电话对1个电话终端不得不分为2个电话号码,而对内部电话使用外线号码通话时,便需经由外线连接,除了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外,也有破坏通信的隐密性之虞。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给予通信对象的终端外部用地址与内部用地址时,不必判别应使用哪一个地址通信,即可无缝通信,且可按照连接状况的变化而可动态对应的地址解析装置。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LAN与因特网相互连接而通信的技术,但并未解决与本地终端通信时或与同一群组的终端通信时的上述课题。
申请专利范围1记载的发明为一种地址解析装置,具备:地址登记机构,其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中;和地址告知机构,其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内部地址与该使用者的外部地址一同登记于地址表的功能,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中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的功能,以及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中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将内部地址与分配给使用者的外部地址一起登记的地址登记机构及对来自发送源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询问,当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相同时,便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的地址告知机构,故若通信对象为本地终端时,可在不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下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是否为本地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在申请专利范围2的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中,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下述功能: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下述功能: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告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相同时,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在地址表中登记作为外部地址的功能,同时,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在地址表中登记作为内部地址的功能,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同时,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当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地址相同时,便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的功能,故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时,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直接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通信对象为经由因特网的终端或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此外,地址登记机构也可将接受地址登记请求时所取得的发送源地址与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一起登记于地址表,但也可预先进行使用者的登记而在地址表中设定各使用者的使用者标识符,当接受地址登记请求时,将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与在地址表中所登记的使用者标识符对照,而登记该处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
在申请专利范围3的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中,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接收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对应所接收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发送终端外部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在地址表中登记作为外部地址,同时,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内部地址的功能,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同时,接收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便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的功能,故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时,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直接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为经由因特网的终端或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在申请专利范围4的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中,地址登记机构,在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功能中具有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的功能,在将发送源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功能中具有登记所取得的发送源端口号的功能,地址告知机构,在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功能中具有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的端口号的功能,在告知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功能中具有告知所取得的对应的端口号的功能。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登记机构具有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时,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后,登记该端口号的功能,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于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时,取得对应的端口号后,告知该端口号的功能,故对经由具有IP伪装功能的路由器连接于因特网的终端可谋求地址解析。
此外,在地址登记机构中,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的功能可具有接收发送源的端口号的功能,在地址表中登记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作为内部地址的功能可具有登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端口号的功能,在地址告知机构中,取得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后,告知接收终端内部地址的功能可具有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的端口号后,告知该端口号的功能。由此,由于在内部地址的告知时,可指定端口号,故可依目的而高度地应用。
在申请专利范围5的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中,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当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将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登记机构在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便判断该终端为具有内部地址的终端,而将该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故可省略无用的内部地址的登记。
在申请专利范围6的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中,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当该使用者与其它使用者组成群组时,将群组(grouping)ID登记于地址表,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中登记同一群组ID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中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
根据此发明,例如通过VPN组成群组的诸终端通信时,在地址告知时,当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及发送源两者皆登记同一群组ID时,便取代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而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故变为经由该VPN通信,而可避免经由该VPN以外的路线通信,因此可确保通信的隐密性,并可减轻VPN以外的通信线路的负担。此外,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是否为同一群组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在申请专利范围7的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中,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依据来自终端的请求,告知地址表的登记内容。
根据此发明,由于具有根据来自终端的请求,告知地址表的登记内容的功能,故可显示登记于地址表的终端的列表,使用者可选择通信对象的终端。
如此,此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可作为依通信协议自动地进行地址的解析的网关管理器来使用,即可作为使用者终端取得登记于地址表的终端的信息,而使使用者选择通信对象的目录服务器来使用。
申请专利范围8记载的发明为一种地址解析方法,具备: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的地址登记步骤;及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的地址告知步骤,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步骤,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内部地址与该使用者的外部地址一同登记于地址表,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步骤,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的步骤,以及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的步骤。
根据此发明,由于具有将分配给使用者的内部地址与外部地址一同登记的地址登记步骤及对来自发送源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询问,当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相同时,便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的地址告知步骤,故若通信对象为本地终端时,可在不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下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是否为本地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在申请专利范围9的发明的地址解析方法中,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告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相同时,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步骤,即,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外部地址,同时,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内部地址,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步骤,即,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同时,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当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地址相同时,便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故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时,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直接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为经由因特网的终端或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此外,地址登记步骤即可将接收地址登记请求时,将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一起登记于地址表,或者即可预先进行使用者的登记而在地址表设定各使用者的使用者标识符,在接受地址登记请求时,将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与登记于地址表的使用者标识符对照,而登记该处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
此外,地址登记步骤即可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将该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由此,由于当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便判断该终端为具有内部地址的终端,而将该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故可省略无谓的内部地址的登记。
在申请专利范围10记载的发明的地址解析方法中,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接收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对应所接收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发送终端外部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步骤,即,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外部地址,同时,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内部地址,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步骤,即,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同时,接收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以取得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便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故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时,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直接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为经由因特网的终端或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在申请专利范围11记载的发明的地址解析方法中,在地址登记步骤中,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步骤具有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步骤,将发送源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步骤具有登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步骤,在地址告知步骤中,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步骤具有参照地址表,以取得对应的端口号的步骤,告知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步骤具有告知所取得的对应的端口号的步骤。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登记步骤具有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后在地址表登记时,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后,登记该端口号的步骤,地址告知步骤具有在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时,取得对应的端口号后,告知该端口号的步骤,故对经由具有IP伪装功能的路由器连接于因特网的终端可谋求地址解析。
此外,在地址登记步骤中,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的步骤可具有接收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步骤,将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的步骤可具有登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步骤,在地址告知步骤中,取得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的步骤即可具有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的端口号后,告知该端口号的步骤。由此,由于在内部地址的告知时,即可指定端口号,故可依目的而高度应用。
在申请专利范围12记载的发明的地址解析方法中,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当该使用者与其它使用者组成群组时,将群组ID登记于地址表,
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中登记同一群组ID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
根据此发明,例如于通过VPN组成群组的诸终端通信时,在地址告知时,当于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及发送源两者皆登记同一群组ID时,便取代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而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故通过该VPN通信,而可避免经由该VPN以外的路线通信,而可确保通信的隐密性,且可减轻VPN以外的通信线路的负担。又,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是否为同一群组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申请专利范围13记载的发明为一种通信系统,在通信线路上具有地址解析装置,可与连接于通信线路的终端间进行通信,终端具有以下机构,即,该机构对地址解析装置发送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及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以请求登记地址,地址解析装置具备登记连接于网络的终端地址的地址表,并具有:接受来自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而接收从终端发送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机构;接收从终端发送的发送源终端地址的机构;及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终端地址与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的机构,终端具有对地址解析装置发送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告知的机构,地址解析装置具有:接受来自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而接收从终端发送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参照地址表,以取得与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的机构;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告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及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终端的地址相同时,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内部地址的机构。
根据此发明,由于终端具有对地址解析装置发送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与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以请求地址的登记的机构,地址解析装置具有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外部地址时,从终端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后,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内部地址的机构,终端具有对地址解析装置发送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告知的机构,地址解析装置具有以下的机构,即,该机构是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同时,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当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发送目的地的地址相同时,便取得登记于地址表的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而将其告知发送源者,故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时,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直接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为经由因特网的终端或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此外,地址登记装置可于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将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由此,由于当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判断该终端为具有内部地址的终端,而将该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故可省略无谓的内部地址的登记。
申请专利范围14记载的发明为一种通信系统,在通信线路上具有地址解析装置,可在连接于通信线路的终端间进行通信,终端具有:对地址解析装置发送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及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以请求地址的登记的机构;地址解析装置具有登记连接于网络的终端地址的地址表,并包含有接受来自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而接收从终端发送的发送源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使所取得的发送源地址与所接收的发送源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机构;接收从终端发送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的机构;及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终端地址与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的机构,终端具有:对地址解析装置发送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及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告知的机构,地址解析装置具有:接受来自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而接收从终端发送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参照地址表,以取得与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对应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的机构;接收从终端所发送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参照地址表,以取得与所接收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对应的发送终端外部地址的机构;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及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内部地址的机构。
根据本发明,由于终端具有对地址解析装置发送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与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以请求地址的登记的机构,地址解析装置具有以下的机构,该机构是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在地址表登记作为外部地址时,从终端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者,终端具有将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与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一同发送至地址解析装置,以请求地址的告知的机构,地址解析装置具有以下的机构,该机构是接收发送目的地的使用者标识符与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地址表,取得发送目的地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当两者一致时,便取得登记于地址表的内部地址后,将其告知发送源者,故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时,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直接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为经由因特网的终端或连接于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地通信。
在申请专利范围15记载的发明的通信系统中,在地址解析装置中,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具有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机构,将发送源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机构具有登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机构,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具有参照地址表,以取得对应的端口号的机构,告知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具有告知所取得的对应的端口号的机构。
根据此发明,由于地址解析装置具有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时,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后,登记该端口号的机构,及在取得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后,告知该外部地址时,取得对应的端口号后,告知该端口号的步骤,故对经由具有IP伪装功能的路由器连接于因特网的终端可谋求地址解析。
此外,地址解析装置中,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的机构可具有接收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机构,将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的机构可具有登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机构,取得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后,告知该内部地址的机构也可具有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的端口号后,告知该端口号的机构。由此,由于在内部地址的告知时,也可指定端口号,故可依目的而高度应用。
在申请专利范围16记载的发明的通信系统中,地址解析装置具有对来自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当该终端与其它终端组成群组时,将群组ID登记于地址表的机构,具有对来自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在地址表的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双方中登记相同的群组ID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的机构。
根据本发明,例如通过VPN组成群组的诸终端通信时,在地址告知时,当于地址表的接收终端及发送终端两者皆登记同一群组ID时,便告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故通过该VPN通信,而可避免经由该VPN以外的路线通信,而可确保通信的隐密性,且可减轻通信系统的负担。另外,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是否为同一群组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申请专利范围17记载的发明为一种地址解析装置,包括: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邮件地址登记于地址表的地址登记机构;及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邮件地址的地址告知机构,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于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电子邮件(E-mail)地址与该使用者的内部地址一同登记于地址表,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于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与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不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功能,以及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与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相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邮件地址。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将内部邮件地址与分配给使用者的电子邮件地址一起登记的地址登记机构及对来自发送源的接收目的地地址询问,当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与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相同时,便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内部邮件地址的地址告知机构,故若通信对象为同一领域内的终端时,可在不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下发送电子邮件,且使用者不必判别通信对象是否为同一领域内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申请专利范围18记载的发明为一种地址解析装置,包括: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电话号码登记于地址表的地址登记机构;和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话号码的地址告知机构,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内线号码与该使用者的外线号码一同登记于地址表,地址告知机构具有:对于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不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及内线号码的功能;以及当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相同时,告知登记在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线号码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将分配给使用者的内线号码与外线号码一起登记的地址登记机构及对来自发送源的接收目的地地址询问,当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相同时,便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内线号码的地址告知机构,故若拨打电话的对象为可以内线通话的电话终端时,可在不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下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是否为可以内线通话的电话而可无缝通信。
发明效果
本申请发明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当给予通信的对象的终端外部用地址与内部用地址时,不必判别应使用外部用地址和内部用地址的哪一个地址通信,即可无缝通信,且可随机对应连接状况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步骤的图。
图3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登记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告知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使用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6是使用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登记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告知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使用现有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10是使用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登记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告知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使用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登记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告知处理的流程图。
符号的说明:
10、12、14、16-使用者终端;20、22-路由器;30-因特网;40-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42-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表;50-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52-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表;60-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62-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表;70-现有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72-现有的地址解析装置的地址表;110、112、114、116、118、119-电子邮件利用者;120、122、124-域名服务器;130-因特网;140-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邮件地址服务器;142-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邮件地址表;210、212、214、216、218、219-电话终端;220、222、224-PBX;230-公共电话线路;232-专用电话线路;240-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电话号码服务器;242-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相关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电话号码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在图中,10、12、14、16分别为使用者X、Y、Z、W所使用的使用者终端,20、22为路由器,30为因特网,40为作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另,在此实施方式的各终端对因特网的连接方式与图9的现有通信系统相同,如图所示对各使用者终端分配全球地址及专用地址。
网关管理器40具有登记使用者终端的地址的地址表42,并具有依以下的通信步骤,进行地址登记及地址告知的功能。
图2显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步骤。如图所示,按照地址登记、地址告知、呼叫控制、通话的顺序进行通信。
在地址登记时,连接于因特网的各使用者终端对网关管理器40发送自己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登记(S10、S20),然后,网关管理器40将发送源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42(S12、S22)后,对发送源告知登记完成(S14、S24)。在地址告知时,发送终端对网关管理器40发送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告知(S30),接着,网关管理器40对地址表42询问对应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地址(S32),以取得接收终端的地址(S34),然后,将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地址告知发送终端(S36)。在呼叫控制中,发送终端使用所告知的接收终端的地址进行呼叫(S40),接收终端便响应发送终端的呼叫(S42)。由此,在发送终端与接收终端间进行通信方式或通信速度的协商(negotiation),以确立连接,并依协商结果开始通话(S50)。
以上的通信步骤基本上与使用现有的网关管理器时是相同的,而网关管理器40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在地址登记时,将发送源的专用地址与全球地址一同登记于地址表42,在地址告知时,参照地址表42,取得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后,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终端地址与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不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为外部终端,而将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告知发送终端,当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与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相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参照地址表42,取得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后,将其告知发送终端。
网关管理者40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具有如图3所示的地址登记处理及图4所示的地址告知处理。
如图3所示,地址登记处理(S100),接收从请求源的终端发送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S102),接着,从通信数据包取得发送源的IP地址及端口号(S104)后,使所取得的发送源的IP地址及端口号对应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全球地址(S106)。接着,接收从请求源所发送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端口号(S108),当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IP地址不同时,便判断该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为专用地址(S110),而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端口号对应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专用地址(S112)。当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IP地址相同时,便判断该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为全球地址(S110),而跳过S112。然后,将登记完成告知发送源(S114),而结束地址登记处理。
如图4所示,地址告知处理(S200),接收从发送终端发送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S202)后,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全球地址(IP地址及端口号)(S204),接着,从通信数据包取得发送源的IP地址(S206),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IP地址不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为外部的终端(S208),而将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IP地址及端口号)告知发送终端(S210)。又,当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IP地址相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S208),而参照地址表42,取得对应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专用地址(IP地址及端口号)后(S212),将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IP地址及端口号)告知发送终端(S214),而结束地址告知处理。
根据以上的处理,由于通过发送终端使用所告知的接收终端的IP地址及端口号,呼叫接收终端,而若接收终端为外部终端时,便告知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故经由路由器与外部的接收终端通信,而若接收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时,便告知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故不经由路由器而直接与LAN上的接收终端通信。由此,即使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即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对象为经由因特网的终端或连接于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此外,在地址登记处理中,为了将请求源的终端的专用地址登记于地址表,网关管理器40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端口号,此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端口号即可与请求源的终端对网关管理器发送地址登记请求时的发送源地址及端口号相同,而当请求源的终端请求地址登记时,便将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的IP地址及端口号复制于有效负载(payload)内,即可取得分配于自身的终端的IP地址,而与该通信协议所使用的端口号一起发送至网关管理器。通过对标准的通信协议附加选择功能,而可容易地将此请求源的终端的处理加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作的说明为在地址登记处理时,接收请求源的终端地址与端口号,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专用地址,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当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后,告知该专用地址时,取得IP地址与端口号后,将其告知发送终端,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可在地址登记处理时,仅将请求源的终端地址(IP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专用地址,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参照地址表,仅取得IP地址作为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端口号使用该通信协议标准的端口号,并将其告知发送终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地址登记处理时,当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IP地址不同时,便判断请求源的终端具有专用地址,而将该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专用地址,但本申请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当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为一般分配作为专用地址的192.168.xxx.xxx或172.xxx.xxx.xxx等时,便判断为专用地址而登记于地址表即可。
此外,即可在请求源的终端进行是否为专用地址的判断,当网关管理器从请求源的终端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便可无条件登记。
此外,更进一步说明,由于请求源的终端是无专用地址的终端,在地址登记处理时,接收发送源的全球地址作为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即使将其登记于地址表作为专用地址,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也与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不同,而在地址告知处理时,便告知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故不造成问题。因而,即可无条件地将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端口号登记于地址表,而可发挥本申请发明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地址登记处理时,将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与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全球地址或发送源的专用地址一同登记于地址表,但本申请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使用者可预先进行会员登记,而于地址表预先设定已登记的会员的使用者标识符,在从请求源的终端接受地址登记请求时,再将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与已登记于地址表的使用者标识符加以对照,以在该处登记发送源的全球地址或发送源的专用地址。
在上述实施方式,在地址登记处理时,取得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的IP地址及端口号,而将该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全球地址,即可请求源的终端取得发送源的全球地址(IP地址及端口号)后,将其与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一同发送至网关管理器,网关管理器使所接收的发送源的全球地址(IP地址及端口号)与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地址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取得通信数据包的发送源的IP地址,将其作为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而与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比较,即可在发送终端请求地址的告知时,将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与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一同发送,网关管理器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而与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比较。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作的说明为在地址登记处理时,将端口号与IP位址一同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各使用者终端的全球地址,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参照地址表,取得端口号与IP地址作为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后,将其告知发送终端,但当通信系统所使用的路由器不具转换端口号的IP伪装功能,而仅具有仅使全球地址与专用地址一对一对应以转换地址的NAT功能时,省略地址表的端口号的登记或向发送终端的端口号的告知即可。
图5显示使用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在图中,使用者终端10、12、14、16、路由器20、22、因特网30与现有的结构相同。但是,在此实施方式中,路由器20为不具IP伪装功能的路由器,在此,显示从ISP分配两个全球地址(202.208.122.3及202.208.122.4),且使该两个全球地址分别对应使用者终端10的专用地址(192.168.1.1)及使用者终端12的专用地址(192.168.1.2)以进行地址转换的情形。
作为此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50与前述的网关管理器40的地址表同样地具有用以登记全球地址与专用地址的地址表52,但全球地址及专用地址皆仅登记IP地址,而未登记端口号。
在网关管理器50的地址登记处理中,以与图3所示的网关管理器40的地址登记处理相同的步骤处理,在S104中,仅取得发送源的IP地址,在S106中,仅将所取得的发送源的IP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全球地址。另外,在S108中,仅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在S112中,仅将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专用地址。
此外,在网关管理器50的地址告知处理中,以与图4所示的网关管理器40的地址告知处理相同的步骤处理,但是,在S204中,参照地址表,仅取得IP地址作为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在S210中,仅将作为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告知发送终端。此外,在S212中,参照地址表,仅取得IP地址作为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在S214中,仅告知作为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的IP地址。
由此,在使用具有使多个全球地址对应各终端的专用地址的转换地址的NAT功能的路由器的通信系统中,在地址登记处理时,将各使用者终端的全球地址(IP地址)及专用地址(IP地址)登记于地址表,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IP地址),当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IP位组)与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发送源的IP地址)不同时,便将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告知发送终端,当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IP地址)与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发送源的IP地址)相同时,便参照地址表,取得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IP地址)后,将其告知发送终端,故即使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即可在不对路由器或通信线路造成负担下直接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接收终端为外部的终端或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任一地址解析装置皆是以由单一的网关管理器所构成,且在装置内部具有地址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不限于此,只要连接于因特网,而可从各使用者终端访问,不论具有何种装置结构者皆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地址告知时,皆是以若为物理上连接于同一LAN的终端时,便告知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作说明,例如,如VPN那样经由因特网或广域的IP通信网组成群组的终端间进行通信时,告知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即可,而可发挥同样的效果。
图6显示使用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在图中,10、12、14、16、18为使用者终端,20、22、24为路由器,30为因特网,60为作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
终端10、12、14、18分别分配有图中所示的专用地址,路由器20、22、24及终端16分别分配有图中所示的全球地址。
另外,在此实施方式中,终端18在终端10及终端12间通过VPN组成群组。
在此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网关管理器60中,在地址登记时,如图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地址表62登记全球地址及专用地址,当登记地址的终端被群组化时,便登记群组ID。
此外,在地址告知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当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与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相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为与发送终端在同一LAN上的终端,而对发送终端告知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而即使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不同时,也对接收终端及发送终端两者登记群组ID,当两者的群组ID相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经由VPN被群组化,而对发送终端不是告知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而是专用地址。
网关管理器60为实现上述功能而具有如图7所示的地址登记处理及图8所示的地址告知处理。
如图7所示,网关管理器60的地址登记处理(S300)对来自请求源的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S302),取得地址登记请求数据包的发送IP地址(S304)后,将所取得的发送IP地址储存于地址表6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全球地址的字段(S306)。接着,当该终端组成群组时(S308),便将该终端的群组ID储存于地址表6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群组ID的字段(S310),同时取得设定于发送源终端(或者以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或UPnP(UniversalPlug and Play)等分配至发送源终端)的IP地址(S312)后,将该所取得的IP地址登记于地址表6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专用地址的字段(S314)。
此外,当该终端未组成群组时(S308),便取得设定于发送源终端(或者是以DHCP或UPnP等分配至发送源终端)的IP地址(S316),若该取得的IP地址与登记在地址表62用以储存全球地址的字段的IP地址不同时(S318),便将该所取得的IP地址登记于地址表6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专用地址的字段(S320)。
然后,取得设定在发送源终端(或者是以UPnp等分配至发送源的终端)的端口号(S322),以将该取得的端口号登记于地址表6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端口号的字段(S324)后,将登记完成告知发送源(S326),而结束地址登记处理。
如图8所示,网关管理器60的地址告知处理(S400)对来自发送终端的接收终端地址告知请求,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S402),而从地址表62的用以储存该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群组ID的字段取得接收终端的群组ID(S404)。此外,取得地址告知请求数据包的发送IP地址(S406),而从地址表62的用以储存该所取得的IP地址记录的群组ID的字段取得发送终端的群组ID(S408)。在此,接收终端及发送终端皆登记有群组ID,当两者的群组ID相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及发送终端通过VPN组成群组(S410),而从地址表62取得该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S412)后,将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告知发送终端(S414)。
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至少一方未登记群组ID或两方皆登记群组ID时,而该值不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没有被群组化(S410),而从地址表62取得该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S416),当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与上述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发送IP地址相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连接于同一LAN(S418),而从地址表62取得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S412)后,将该专用地址告知发送终端(S414)。此外,当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与上述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IP地址不同时,便判断接收终端为外部的终端(S418),而将该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告知发送终端(S420)。
最后,从地址表62取得该接收终端的端口号(S422),将该所取得的端口号告知发送终端(S424),而结束地址告知处理。
通过以上的处理,由于通过发送终端使用由地址告知处理所告知的接收终端的IP地址及端口号,呼叫接收终端,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连接于同一LAN时或通过VPN组成群组时,便使用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与端口号进行通信,故在不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下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接收终端是否与发送终端组成群组或连接于同一LAN上,而可无缝通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地址登记处理时,端口号是以不论发送源的终端是否组成群组或是否具有专用地址,皆登记同一个者作了说明,但是这是假设通过路由器对LAN上的终端预先设定固定的端口号的情形,如前述,当专用地址的端口号与全球地址的端口号不同时,则分别各自登记,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分为告知全球地址与告知专用地址的情况即可。
另外,如前述,在地址登记时,不登记端口号,而在地址告知时,仅告知IP地址即可,而可发挥本申请发明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取得地址告知请求数据包的发送IP地址,将其作为发送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而与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比较,而如前述,在请求告知地址时,将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与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一同发送,网关管理器便参照地址表,取得对应所接收的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发送终端全球地址的IP地址,而与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的IP地址进行比较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地址登记处理时,以仅在发送源的终端组成群组或具有专用地址时才登记专用地址者作说明,而不论是否组成群组皆登记专用地址即可,或如前述,不论是否为专用地址,皆登记设定在发送源终端的IP地址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地址解析对象的终端是以具有同一LAN上的终端与组成群组的终端两者为对象,但也可仅包含组成群组的终端。此时,在地址告知处理时,当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群组ID相同时,便告知登记于地址表的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其它时候,告知登记于地址表的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群组ID以登记于用以登记全球地址及专用地址的表内者作说明,除了登记全球地址及专用地址的表外,可另设置登记组成群组的全球地址的群组表,而在地址登记时,将分配了同一群组ID的全球地址登记于群组表,在地址告知时,参照群组表,判断接收目的地的全球地址与发送源的全球地址是否为同一群组。如此,通过另外设置群组表,可对路由器分配多个全球地址,而在通信时,即可因也与具有可选择最适当的全球地址的多专线(multihoming)等功能的路由器对应,而可提高通信的灵活性(flexibility)。
如以上所述,通过在因特网上设置本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可从各使用者终端访问,而在通信协议的一般的地址解析步骤中,对来自发送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当接收终端为外部终端且未组成群组时,便告知接收终端的全球地址,当接收终端为同一LAN上的终端或为外部终端但组成群组时,则告知接收终端的专用地址,故可在不对网络造成负担下通信,且使用者不必判别接收终端是否为外部终端、连接于同一LAN上的终端或同一群组的终端,而可无缝通信。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通信协议使用H.323协议的情形作了说明,本申请发明不限于此,即可适用使用同样具有地址解析功能的SIP(SessionInitiate Protocol)等其它通信协议或独自的通信协议,而发挥本申请发明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本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用于IP电视或IP影像电话的通信作了说明,本申请发明不限于此,只要为在终端间进行对话型通话者,本申请发明皆可适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地址解析装置是以设置于因特网上者作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对在企业内等所架设的WAN(Wide Area Network)经由路由器于每一地区设置LAN时,在WAN上设置地址解析装置,而以WAN上的地址作为全球地址,以LAN上的地址作为专用地址,即可谋求地址的解决自是不须赘言的。
接着,就分为内部地址与外部地址的通信的另一例是以电子邮件进行的通信适用本发明的情形作说明。
图10显示使用作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邮件地址服务器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在图中,110、112、114、116、118、119分别为电子邮件使用者A、B、C、D、E、F所使用的终端,A、B为经由组织内的域名服务器(domainserver)120(nova.ne.jp)连接于因特网130的终端,C、D为经由组织内的域名服务器122(ginganet.co.jp)连接于因特网130的终端,E为利用不属于特定的组织而是私人的域名服务器124(kojin.com)的终端,F为经由VPN利用域名服务器120(nova.ne.jp)的终端。
使用者A、B、C、D、E、F所使用的各终端分配有aaa@nova.ne.jp、bbb@nova.ne.jp、ccc@ginganet.co.jp、ddd@ginganet.co.jp、eee@kojin.com、fff@nova.ne.jp作为用以与外部的使用者通信的外部邮件地址,对使用者A、B、C、D、F所使用的各终端分别分配aaa/novagrp、bbb/novagrp、ccc/ginganetgrp、ddd/ginganetgrp、fff/novagrp作为用以与组织内的使用者通信的内部邮件地址。
因而,由于例如使用者A将电子邮件发送给使用者C时为组织外,故使用外部邮件地址,由于当使用者A将电子邮件发送给使用者B时为组织内,故须使用内部邮件地址。若使用外部邮件地址将电子邮件发送给组织内的对象时,须从组织内的域名服务器至因特网,再返回该域名服务器,不仅对网络造成负担,在安全上也有问题。
在此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邮件地址服务器140中,在地址登记时,如图所示,在邮件地址表142登记各使用者的外部地址,有内部邮件地址的终端登记内部邮件地址。
此外,在地址告知时,当接收目的地的外部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的域名地址不同时,便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外部邮件地址,当接收目的地的外部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的域名地址相同时,便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内部邮件地址。
邮件地址服务器140为实现上述功能而具有图11所示的地址登记处理及图12所示的地址告知处理。
如图11所示,邮件地址服务器140的地址登记处理(S500),对来自请求源的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S502),而取得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S504)后,将其登记于邮件地址表1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字段(S506)。接着,当该使用者具有内部邮件地址时(S508),便取得发送源的内部邮件地址(S510),且将其登记于邮件地址表1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内部邮件地址(S512)。然后,告知发送源登记完成(S514),而结束地址登记处理。
如图8所示,邮件地址服务器140的地址告知处理(S600)对来自发送源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告知请求,接收接收目的地的使用者标识符(S602),而从邮件地址表1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字段取得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S604)。另外,取得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S606),当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与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不同时(S608),便将该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告知发送源(S610),当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与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相同时(S608),便从邮件地址服务器1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内部邮件地址的字段取得接收目的地的内部邮件地址(S612),而将该接收目的地的内部邮件地址告知发送源(S614),而结束地址告知处理。
根据以上的处理,发送源使用通过地址告知处理所告知的接收目的地的邮件地址,发送电子邮件,而组织外的接收目的地使用电子邮件地址发送电子邮件,但组织内的接收目的地则使用内部邮件地址发送电子邮件,故组织内的电子邮件不通过域名服务器通信,而可确保通信的隐密性。
又,若使用此电子邮件通信系统时,由于使用者使用目前登记于邮件地址服务器的电子邮件地址进行通信,故使用者因移动而变更邮件地址时,在新的终端登记位置(location),便可自动地变更邮件地址,而不须如以往告知相关者邮件地址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对域名服务器经由VPN从外部的终端,进行电子邮件通信的通信系统作说明,但以VPN连接不同的域名服务器之间,相互使用内部邮件地址,进行电子邮件通信的通信系统时,对连接于各域名服务器的终端分配同一群组ID,在地址登记时,若发送源被群组化时,便在邮件地址表登记群组ID,在地址告知时,当邮件地址表的接收源与发送源的群组ID相同时,便告知内部邮件地址,同样即可发挥本申请发明的效果。
在此种电子邮件通信时,在地址告知时,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与接收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使用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从邮件地址表取得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或群组ID地址即可。
还有,就分为内部地址与外部地址的通信的另一例是本发明适用一般的模拟电话或ISDN电话的情形作说明。
图13显示使用作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电话号码服务器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在图中,210、212、214、216、218、219分别为使用者A、B、C、D、E、F所使用的电话终端,A、B所使用的电话终端经由组织内的PBX220连接于公共电话线路230,C、D所使用的电话终端经由组织内的PBX222连接于公共电话线路230,E所使用的电话终端直接连接于公共电话线路230,F所使用的电话终端经由组织内的PBX224连接于公共电话线路230。此外,PBX220与PBX224通过专用电话线路232连接,A、B、F所使用的电话终端组成群组,作为内线电话来通信。
A、B、C、D、F所使用的电话终端中,分别分配有内线号码*5100、*5200、*9100、*9200、*6100。此外,PBX220分配有外线号码06-1234-5678,PBX222分配有外线号码06-9876-543206-9999-5555,PBX224分配有外线号码06-3456-7890,E所使用的电话终端分配有外线号码06-1111-2222。此外,D所使用的电话终端可从外线拨入,并分配有专用的外线号码06-9876-0001。
作为此实施方式的地址解析装置的电话号码服务器240,在地址登记时,如图所示,在电话号码表242中登记外线号码及内线号码。又,在通过专用电话线路232组成群组的电话终端中登记群组ID,在分配多个外线号码的电话终端中也登记群组ID。此外,电话号码表的使用者D记录的外线号码的字段中记载有两个外线号码,但这是由于使用者D从电话终端216登记地址时,有告知PBX222的外线号码的情形与告知拨入号码的情形的缘故。
此外,在地址告知时,当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不同,且未组成群组或群组ID不同时,便告知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但即使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相同时或外线号码不同时,在群组ID相同时,也判断为同一组织内的电话终端而告知内线号码。
电话号码服务器240为了实现上述功能,而具有图14的地址登记处理与图15的地址告知处理。
如图14所示,电话号码服务器240的地址登记处理(S700)对来自请求源的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S702),而取得发送源的外线号码(S704)后,将其登记于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外线号码的字段(S706)。接着,当该使用者具有内线号码时(S708),便取得发送源的内线号码(S710),且将其登记于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内线号码的字段(S712)。然后,当发送源的电话终端组成群组时(S714),便取得群组ID(S716),而将其登记于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群组ID的字段(S718)。然后,告知发送源登记完成(S720),而结束地址登记处理。
如图15所示,电话号码服务器240的地址告知处理(S800)对来自发送源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告知请求,接收接收目的地的使用者标识符(S802),而从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群组ID的字段取得接收目的地的群组ID(S804)。此外,取得发送源的外线号码(S806),而从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相当于该发送源的外线号码的记录的群组ID的字段取得发送源的群组ID(S808)。当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的群组ID相同时(S810),便从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内线号码的字段取得接收目的地的内线号码(S812)后,将接收目的地的内线号码告知发送源(S814)。此外,当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的群组ID不同时,便从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的记录的外线号码的字段取得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S816),当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相同时(S818),便前进至S812,将接收目的地的内线号码告知发送源,当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不同时,若电话号码表242用以储存该使用者标识符记录的内线号码的字段有内线号码的登记时,便取得接收目的地的内线号码(S820),而将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所取得的内线号码告知发送源(S822),而结束地址告知处理。
通过以上的处理,发送源使用通过地址告知处理所告知的接收目的地的电话号码,呼叫通话对象,与组织外的接收目地通过使用外线号码进行通话,但与组织内的接收目的地则使用内线电话进行通话,故组织内的电话不通过PBX通信,而可确保通信的隐密性。
此外,若使用此电话通信系统时,由于使用者使用目前登记于电话号码表的电话号码而打电话,故即使使用者因移动而变更电话号码时,在新的电话终端登记位置,也可自动地变更电话号码,便不须如以往告知相关者电话号码的变更。
此外,当使用电话号码服务器进行电话通信时,各电话终端在地址登记与地址告知时须访问电话号码服务器,但若使用ISDN电话线路时,通过在电话号码服务器的访问时使用ISDN的控制用信道(channel)(D信道),而可减低通信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1个电话号码表设置群组ID的字段,而依各使用者登记群组ID,但可另外设置用以登记组成群组的外线号码的群组表,在地址登记时,在群组表登记分配同一群组ID的外线号码,在地址告知时,参照群组表,判断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是否组成群组即可。如此,通过另外设置群组表,当如该实施方式这样,给予PBX多个外线号码时或给予电话终端拨入号码时,在地址登记所登记的外线号码在地址告知时若处于占线状态,便可选择具有同一群组ID的其它外线号码,而可提高通信的灵活性。
在进行此种电话通信时,在地址告知时,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与接收源的使用者标识符,而使用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从电话号码表取得发送源的外线号码或群组ID即可。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在IP电话或IP影像电话、电子邮件、模拟电话、ISDN电话等通信中,若通信对象的终端为本地终端或组成群组的终端时,不致对通信系统造成负担,且使用者不必判别通信对象是否为本地终端或被群组化的终端,而可无缝地通信。
此外,本申请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可发挥本申请发明的效果,当然可适当替换各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要素,追加新的构成要素或删除一部份的构成要素。

Claims (18)

1、一种地址解析装置,具备:地址登记机构,其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中;和地址告知机构,其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内部地址与该使用者的外部地址一同登记于所述地址表的功能,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中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的功能,以及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中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的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址解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下述功能:
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下述功能:
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告知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相同时,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址解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
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
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接收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发送终端外部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地址解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在取得所述发送源的地址的功能中具有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的功能,在将所述发送源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功能中具有登记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端口号的功能,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在取得所述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功能中具有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的端口号的功能,在告知所述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功能中具有告知所述所取得的对应的端口号的功能。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址解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当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将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址解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当该使用者与其它使用者组成群组时,将群组ID登记于所述地址表,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中登记同一群组ID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中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址解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依据来自终端的请求,告知所述地址表的登记内容。
8.一种地址解析方法,具备: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的地址登记步骤;及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地址的地址告知步骤,
所述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步骤,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内部地址与该使用者的外部地址一同登记于所述地址表,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步骤,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的步骤,以及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部地址与发送源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的步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址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
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
所述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
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取得发送源的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告知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相同时,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址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
接收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取得发送源的地址;使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接收发送源的终端地址;及使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
所述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
接收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接收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发送终端外部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地址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地址登记步骤中,取得所述发送源的地址的步骤具有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步骤,将所述发送源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步骤具有登记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步骤,
在所述地址告知步骤中,取得所述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步骤具有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对应的端口号的步骤,告知所述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步骤具有告知所述所取得的对应的端口号的步骤。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址解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登记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当该使用者与其它使用者组成群组时,将群组ID登记于所述地址表,
所述地址告知步骤具有以下的步骤,即,对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与发送源中登记同一群组ID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地址。
13.一种通信系统,在通信线路上具有地址解析装置,可与连接于通信线路的终端间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具有以下机构,即,该机构对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发送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及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以请求登记地址,
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具备登记连接于网络的终端地址的地址表,并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而接收从所述终端发送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使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机构;接收从所述终端发送的发送源终端地址的机构;及使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终端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的机构,
所述终端具有对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发送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告知的机构,
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而接收从所述终端发送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与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的机构;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终端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地址不同时,告知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及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终端的地址相同时,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内部地址的机构。
14.一种通信系统,在通信线路上具有地址解析装置,可在连接于通信线路的终端间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具有:对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发送发送源的使用者标识符及发送源的终端地址,以请求地址的登记的机构;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具有登记连接于网络的终端地址的地址表,并包含有接受来自所述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而接收从所述终端发送的发送源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取得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使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机构;接收从所述终端发送的发送源的终端地址的机构;及使所述所接收的发送源终端地址与所述所接收的使用者标识符对应后,将其登记于所述地址表作为内部地址的机构,
所述终端具有:对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发送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及发送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以请求地址的告知的机构,
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而接收从所述终端发送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与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使用者标识符对应的接收终端外部地址的机构;接收从所述终端所发送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的机构;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与所述所接收的发送终端使用者标识符对应的发送终端外部地址的机构;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终端的外部地址不同时,告知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及当所述所取得的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与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终端的外部地址相同时,参照所述地址表,取得对应所述所接收的接收终端的使用者标识符的接收终端内部地址后,告知该接收终端内部地址的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地址解析装置中,取得所述发送源的地址的机构具有取得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机构,将所述发送源的地址登记于地址表作为外部地址的机构具有登记所述所取得的发送源的端口号的机构,
取得所述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具有参照所述地址表,以取得对应的端口号的机构,告知所述接收终端的外部地址的机构具有告知所述所取得的对应的端口号的机构。
16.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址解析装置具有对来自所述终端的地址登记请求,当该终端与其它终端组成群组时,将群组ID登记于所述地址表的机构,
具有对来自所述终端的地址告知请求,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终端与发送终端的双方中登记相同的群组ID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所述接收终端的内部地址的机构。
17.一种地址解析装置,包括: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邮件地址登记于地址表的地址登记机构;及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邮件地址的地址告知机构,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于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电子邮件地址与该使用者的内部地址一同登记于所述地址表,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于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与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不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功能,以及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子邮件地址与发送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域名地址相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部邮件地址。
18.一种地址解析装置,包括:接受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而将分配给该使用者的电话号码登记于地址表的地址登记机构;和接受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而告知已登记于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电话号码的地址告知机构,
所述地址登记机构具有以下的功能,即,对来自使用者的地址登记请求,将该使用者的内线号码与该使用者的外线号码一同登记于所述地址表,
所述地址告知机构具有:对于来自发送源的地址告知请求,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不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及内线号码的功能;以及当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外线号码与发送源的外线号码相同时,告知登记在所述地址表的接收目的地的内线号码的功能。
CNA200580004857XA 2004-02-17 2005-01-27 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采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Pending CN19188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0411/2004 2004-02-17
JP2004040411 2004-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8863A true CN1918863A (zh) 2007-02-21

Family

ID=34857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04857XA Pending CN1918863A (zh) 2004-02-17 2005-01-27 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采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17408A1 (zh)
EP (1) EP1724976A1 (zh)
JP (1) JP4303244B2 (zh)
KR (1) KR20060113774A (zh)
CN (1) CN1918863A (zh)
AU (1) AU2005212962B2 (zh)
BR (1) BRPI0507789A (zh)
CA (1) CA2556638A1 (zh)
IL (1) IL177539A0 (zh)
NO (1) NO20064188L (zh)
RU (1) RU2006133277A (zh)
TW (1) TW200605574A (zh)
WO (1) WO200507902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8523A (zh) * 2011-07-27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网络配置方法、网关网元及数据通信系统
CN102833437A (zh) * 2012-09-05 2012-12-19 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大规模电话程控交换机组网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03563295A (zh) * 2011-03-31 2014-02-05 贝尔金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关于一个或多个电气装置的信息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03780779A (zh) * 2012-10-19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流的交互方法和网络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2513B1 (ko) 2003-12-17 2006-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브이오아이피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0612252B1 (ko) * 2005-02-28 2006-08-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 통신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100785294B1 (ko) * 2005-02-28 2007-1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 통신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4190521B2 (ja) * 2005-07-14 2008-12-03 株式会社東芝 マルチプロトコルアドレス登録方法、マルチプロトコルアドレス登録システム、マルチプロトコルアドレス登録サーバおよびマルチプロトコルアドレス通信端末
US20070067394A1 (en) * 2005-09-16 2007-03-22 Neil Adams External e-mail detection and warning
ATE501493T1 (de) 2005-09-26 2011-03-15 Research In Motion Ltd Detektion und ankündigung geänderter empfänger bei der elektronischen nachrichtenübermittlung
JP5037004B2 (ja) * 2005-11-28 2012-09-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機器、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4580865B2 (ja) * 2005-11-30 2010-11-17 株式会社東芝 電話システム及びこの電話システムのチャネル捕捉方法
US7783771B2 (en) * 2005-12-20 2010-08-24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Network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and internet multimedia subsystems networks
JP2007282059A (ja) * 2006-04-10 2007-10-25 Sony Corp テレビ電話端末装置及びアドレス表示方法
US7809123B2 (en) * 2006-08-02 2010-10-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dependent authorization levels in a VPN
JP4880442B2 (ja) * 2006-12-26 2012-02-22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JP2009088721A (ja) * 2007-09-28 2009-04-2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ネットワーク間通信方法、通知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858435B2 (ja) 2007-12-28 2012-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DE102008012559A1 (de) * 2008-03-04 2009-09-17 Jochen Schumacher Verfahren zur Einrichtung einer Kommunikationsstrecke zwischen Teilnehmergeräten in einem Daten-Netzwerk
JP5231849B2 (ja) * 2008-04-02 2013-07-10 株式会社アイ・オー・データ機器 機器特定方法、および、機器特定プログラム。
US8638790B2 (en) * 2008-06-23 2014-0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ata services in a multi-processor computing environment
GB0905559D0 (en) * 2009-03-31 2009-05-13 British Telecomm Addressing scheme
US8363663B2 (en) 2009-04-02 2013-01-29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data to nodes
US9106714B2 (en) * 2009-07-23 2015-08-11 Cisco Technology, Inc. Plug and play provisioning of voice over IP network devices
JP5730914B2 (ja) * 2010-03-05 2015-06-10 ブラス・モンキー・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Brass Monkey,Inc. Webブラウザにおける双方向通信および内容制御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8521822B2 (en) 2010-07-23 2013-08-27 Blackberry Limited Recipient change notification
TWI477117B (zh) * 2011-10-06 2015-03-11 Av Tech Corp 網路連線狀態檢測系統及其方法
FR2987207A1 (fr) * 2012-02-17 2013-08-23 France Telecom Procede d'enregistrement d'un serveur d'application et serveur d'application
JP5775034B2 (ja) * 2012-07-13 2015-09-0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通信宛先解決装置、ゲートウェイ装置、通信宛先解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215347A1 (en) * 2014-01-24 2015-07-30 Vonage Network,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outing internet protocol telephony communications
US11301144B2 (en) 2016-12-28 2022-04-1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system
US10514847B2 (en) 2016-12-28 2019-12-2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multiple durability levels
US10771550B2 (en) * 2016-12-28 2020-09-0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redundant internal networks
US10484015B2 (en) 2016-12-28 2019-11-1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enforced fencing
WO2019038874A1 (ja) * 2017-08-24 2019-02-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通信システム
US10893039B2 (en) * 2017-09-27 2021-01-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hone number protection system
JP7188046B2 (ja) * 2018-12-14 2022-12-1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RU2020129084A (ru) * 2020-09-02 2022-03-02 Дексамерон Лимитед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я и/или сбора данных для таргетирования рекламы в режиме реального времени
JP7244106B2 (ja) * 2020-12-18 2023-03-22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9552A (en) * 1992-01-29 1998-09-15 Fujitsu Limite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memory access device and method including selecting the number of pipeline stages based on pipeline conditions
JPH10247946A (ja) * 1997-03-03 1998-09-1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ネットワーク接続方式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ネームサーバ
US7184776B2 (en) * 2000-10-20 2007-02-2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Technique for notification of mobile terminals by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JP2003188901A (ja) * 2001-12-20 2003-07-04 Nec Corp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3883452B2 (ja) * 2002-03-04 2007-02-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JP4010830B2 (ja) * 2002-03-05 2007-11-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9497168B2 (en) * 2002-07-30 2016-11-15 Avay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computing device within a network and an external computing device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63295A (zh) * 2011-03-31 2014-02-05 贝尔金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关于一个或多个电气装置的信息的方法及其系统
US9438698B2 (en) 2011-03-31 2016-09-06 Belkin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regarding one or more electrical devices and system for the same
CN103563295B (zh) * 2011-03-31 2017-02-22 贝尔金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关于一个或多个电气装置的信息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02308523A (zh) * 2011-07-27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网络配置方法、网关网元及数据通信系统
WO2012106935A1 (zh) * 2011-07-27 2012-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网络配置方法、网关网元及数据通信系统
CN102308523B (zh) * 2011-07-27 2014-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网络配置方法、网关网元及数据通信系统
CN102833437A (zh) * 2012-09-05 2012-12-19 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大规模电话程控交换机组网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03780779A (zh) * 2012-10-19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流的交互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3780779B (zh) * 2012-10-19 2016-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流的交互方法和网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NO20064188L (no) 2006-11-16
IL177539A0 (en) 2006-12-10
JPWO2005079023A1 (ja) 2007-10-25
AU2005212962A1 (en) 2005-08-25
KR20060113774A (ko) 2006-11-02
RU2006133277A (ru) 2008-03-27
BRPI0507789A (pt) 2007-07-17
JP4303244B2 (ja) 2009-07-29
TW200605574A (en) 2006-02-01
EP1724976A1 (en) 2006-11-22
US20070217408A1 (en) 2007-09-20
WO2005079023A1 (ja) 2005-08-25
CA2556638A1 (en) 2005-08-25
AU2005212962B2 (en) 200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8863A (zh) 地址解析装置、地址解析方法及采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CN1198433C (zh) 带有防火墙和网络地址转换的音频-视频电话
CN1301611C (zh) 用于在不同的专用网的网络设备之间支持通信的网关
CN1171427C (zh) 在使用话路启动协议(sip)的综合电信网中用于提供增值业务(vas)的系统和方法
CN1505429A (zh) 移动终端设备及终端间包通信方法
CN1839592A (zh) 包中继装置
CN1630267A (zh) 提供VoIP业务的装置和方法
CN101053231A (zh) 负载控制信息的基于消息的传递
CN101030865A (zh) 一种网络地址转换和/或防火墙穿越平台、系统及其方法
CN1531263A (zh) 通信系统、连接装置、通信方法以及认证方法
CN1674577A (zh) 路由器及sip服务器
CN1496637A (zh) 移动终端管理系统,移动终端,代理和程序
CN101047662A (zh) 实现单账号多身份即时消息通信和存在业务的方法及系统
CN1531801A (zh) 便于对等应用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353900A (zh) 桥连HAVi子网络和UPnP子网络的方法及实施所述方法的装置
CN1507231A (zh) 可容纳移动终端的信息包传输装置
CN1574835A (zh) Ip地址变换装置以及包传送装置
CN1640074A (zh) 移动管理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756259A (zh) 因特网协议网络中使用网络地址翻译的方法和系统
CN1801231A (zh) 紧急通报系统和紧急通报方法
CN101053218A (zh) 通信终端和通信方法
CN1455555A (zh) 源地址选择系统、路由器装置、通信节点和源地址选择方法
CN1812344A (zh) 一种实现负载均衡的方法和系统
CN1882172A (zh) 一种ip多媒体终端和系统中用户注册及会话接续的方法
CN1393091A (zh) HAVi及其它网际互联设备中的资源请求转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0110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221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0110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