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3197B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3197B
CN1913197B CN2006101098197A CN200610109819A CN1913197B CN 1913197 B CN1913197 B CN 1913197B CN 2006101098197 A CN2006101098197 A CN 2006101098197A CN 200610109819 A CN200610109819 A CN 200610109819A CN 1913197 B CN1913197 B CN 19131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erminal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secondary cell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098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3197A (zh
Inventor
高桥淳
竹下俊夫
神谷秀树
宫*洋一
佐藤浩明
青木久
久保谷金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13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3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13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31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sho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其容纳在电子设备中,从而向电子设备供应电力。该二次电池包括:电池单元,其中正电极、负电极、和电解质容纳在封装件中,而来自正电极和负电极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从封装件的相同侧面分别引出;金属电池外壳,其中形成有插入电池单元并将电池单元容纳在其中的开口,从而引出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的侧面朝向该开口;以及盖,由合成树脂制成,其中,一旦端子部连接至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且朝向外侧,就将待连接至电子设备电极上的端子部设置好,并用盖塞住电池外壳的开口。电池单元粘附到电池外壳内表面上之后,将电池单元容纳在电池外壳中,同时正、负电极端子在正、负电极端子与盖之间弯曲。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相关申请交叉参考
本发明所包含主题涉及2005年8月12日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234941,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电极体的二次电池,该电极体作为电能产生元件,容纳于封装件(pack)中,通过一对正负电极端子可以从二次电池中输出由电极体产生的电力,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和锂聚合物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便携电子设备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些电子设备包括诸如笔记本个人电脑的信息设备、诸如移动电话的移动通讯设备、以及摄像机。诸如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密闭式小型二次电池经常用作此类电子设备的电源。尤其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各种场合中被采用,具有诸如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和轻质等的大部分特征。
具体地说,作为液基电解溶液中出现的液体泄漏问题的对策,举例来说,提出了一种所谓的聚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使用凝胶状聚合物膜作为电解质,该凝胶状聚合物膜具有充满非水电解溶液的聚合物,或者使用全固态的电解质,
为了满足近年来各种电子设备的要求,如小型化、轻质化、和细长化,这种聚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正在进一步发展,除了诸如高能量密度和轻质这样的电池特征外,还具有电池形状自由度高的特征。
专利文献1:JP-A-2002-8606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具有以聚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的多数优点,并能够适当地满足近年来电子设备的要求,如小型化、轻质化、和细长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其容纳在电子设备中,因此可以向电子设备供应电力。该二次电池设置有:电池单元,其中,正电极、负电极、和电解质容纳在封装件内,来自正电极和负电极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从封装件的相同侧面分别引出;金属电池外壳,其中形成有供电池单元插入并将电池单元容纳其中的开口,从而引出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的一个侧面朝向开口侧;以及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其中,一旦正电极端子部和负电极端子部连接至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并面朝外侧,就将待连接至电子设备电极上的正电极端子部和负电极端子部设置好,并用盖塞住电池外壳的开口。电池单元在粘贴到电池外壳内表面上之后,即容纳于电池外壳中,同时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在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与盖之间弯曲。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二次电池,通过使用金属电池外壳构造电池主体,可以实现细长化并确保机械强度。而且,由于连接至盖的接合部容纳于电池外壳中,同时弯曲,其中,盖上形成有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以及正电极端子部和负电极端子部,因此,即使当由于二次电池的跌落或震动等引起的冲击作用在电池单元与盖之间时,已弯曲并被容纳的接合部也可以吸收该冲击载荷,从而可以防止正电极端子和正电极端子部之间以及负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部之间发生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使用本发明二次电池的电子设备实例的斜视图;
图2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斜视图;
图3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详细斜视图;
图4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安装在电子设备电池容纳部中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另一实例的斜视图;
图6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安装在电子设备等的外部所设置的电池安装部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电池单元所插入的电池外壳的斜视图;
图8是示出了电极部设置在电子设备等的外部所设置的电池安装部的接合件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了粘贴有外部标贴的二次电池的视图,其中,图9A是后视图、图9B是俯视图、而图9C是前视图;
图10是示出了电池盖装配状态的二次电池的横截面视图;
图11是示出了电池单元的详细斜视图;
图12是示出了电池单元封装件结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13是示出了电池单元的正或负电极端子与正或负电极接头之间接合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正或负电极端子与正或负电极片之间的接合部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了基于功能的不同,正、负电极端子部的排列也不同的二次电池的斜视图;
图16是示出了基于功能的不同,正、负电极端子部的排列也不同的另一二次电池的斜视图;
图17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另一实例的斜视图;
图18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过程的工艺流程图;
图19是示出了置于夹具中的电池单元、保持件和基板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了插入到电池外壳中的电池单元的斜视图;
图21是示出了电池外壳内部的电池单元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22是示出了使用粘合剂将电池单元粘附到电池外壳内部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23是示出了通过粘合剂而粘附到电池外壳内部的电池单元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24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另一实例的斜视图;
图25是示出了电池层积体的斜视图;
图26是示出了电池集合体的斜视图;
图27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斜视图;
图28是示出了将叠置宽度折叠起来的电池集合体的斜视图;
图29是示出了焊接有从电池层积体中引出的正、负电极端子的基板的正视图;
图30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所用的电池充电器的斜视图;
图31是示出了安装在上述电池充电器中的二次电池的正视图;
图32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所用的电池充电器的另一实例的斜视图;
图33是示出了安装有二次电池的上述电池充电器的横截面视图;
图34是示出了容纳有保持臂的上述电池充电器的斜视图;
图35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所用的电池充电器的另一实例的斜视图;
图36是示出了安装有二次电池的上述电池充电器的斜视图;
图37是示出了相关技术聚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进行详细描述。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例如是聚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并且,如图1A和图1B所示,可以用于诸如数字照相机10的各种电子设备。具体地,当二次电池1容纳于如图1A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握持部11内部所设置的电池容纳部12中时,二次电池1向此数字照相机10供应驱动电力。电池容纳部12由与二次电池1的形状对应的基本上是平面的凹部构成,并且当可转动地设置在数字照相机10的底面部13上的电池盖14打开时,电池容纳部12是朝向外部的。此外,在电池容纳部12中,底部形成有容纳部电极,其与设置在二次电池1(下文进行描述)上的电极端子部37、38相接触。而且,当二次电池1容纳在电池容纳部12中使设置有电极端子部37、38的端面成为插入端时,二次电池1连接至容纳部电极,从而向数字照相机10供应电力。顺便提及,电池容纳部12设置有用于将二次电池1从电池容纳部12中释放出来的激励件(energizing member)(未示出),以及与激励件作用相反的用于接合电池容纳部12中的二次电池1的接合件19。接合件19将在后面描述。
下面将描述二次电池1。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封装在内部的电极端子的电池单元3从以大体上平面形式形成的金属电池外壳2的开口插入,金属电池外壳2的开口由其上设置有端子部的电池盖4塞住,其中,从电池单元3引出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连接至该端子部,这样就形成了该二次电池1。
电池外壳2由金属壳体制成,其中,大体上扁平的立方体的一面是敞开的,同时其横截面形成为大体上梯形的形状,使得短边中的每一边的边缘形成为圆弧形,如图3所示。电池外壳2形成为大体上扁平立方体,其中,仅在一面上形成有用于插入电池单元3的开口5,其通过拉深(deep drawing)诸如铁之类的金属材料而模制 成。通过将壁厚调整为大约0.3mm,该电池外壳2形成为细长形,使得当不考虑电池单元3的容纳区时,可以将其本身的厚度控制到最大;同时,通过使用金属材料,电池外壳2可以具有抗跌落、震动等的各种抗冲击性,或具有抵抗利刃等的机械强度,从而可以防止变形、穿孔等情况的发生。开口5是插入端,从开口5插入电池单元3,而在插入电池单元3后,由电池盖4塞住开口5。为此,在开口5的外周上穿有多个接合孔6,其与电池盖4上突出的突起47相接合。在接合孔6中,当电池盖4插入到开口5中时,电池盖4上突出的接合突起47挤入开口5中,同时变弯,然后与接合孔6接合。这样,电池盖4就装配到电池外壳2上。
当如图4A所示,电池容纳部12(二次电池1与电池外壳2一起插入其中)的形状,其横截面形成为大体上梯形的形状,使得短边中的每一边的边缘形成为圆弧形时,限定了插入数字照相机10的电池容纳部12中的二次电池1的插入面,从而可以防止错误的插入。即,如图4A所示,当二次电池1的插入面正确时,电池容纳部12的短边侧的侧面与二次电池1的短边侧的侧面主面形状一致,从而,二次电池1可以顺利插入。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当二次电池1的插入面插反时,二次电池1长边侧的侧面中的方形边缘受到电池容纳部12短边侧的侧面中的圆弧形边缘的干涉,从而阻止了二次电池1的插入。这样,当插入面前后插反时,不仅可以防止二次电池1插入到电池容纳部12中,而且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确认二次电池1插入面的正确性。
顺便提及,当如图5A和图5B所示,二次电池1外连至电子设备壳体上形成的电池安装部(与相对于开口5的底面部7中的电池容纳部12相分离)或安装在电池充电器80的电池安装部中时,如图6所示,电池外壳2上可以形成有与电子设备或电池充电器的电池安装部中突出的接合件9相接合的接合孔8。如图7所示,由于电池单元3的插入端面3b上形成了凹部29(下文进行描述),当 形成与凹部29对应的接合孔8时,其形成不会影响设置有正电极、负电极、和容纳在电池单元3内部的电解质的电池元件20。
顺便提及,图5A的视图示出了一实例,其中,接合孔8形成在底面部7纵向的整个长度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池外壳2中,第一卷曲(winding)部17不设置在下文所述的外部标贴15上,而底面部7向外暴露于整个长度上。此外,图5B的视图示出了一实例,其中,一对接合孔8、8形成在底面部7纵向的两端部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粘贴形成有接合孔8、8的两端部以外区域的第一卷曲部17设置在外部标贴15上。
此外,如图6所示,当二次电池1与沿电池外壳2的接合方向被旋转驱动的接合件9接合时,二次电池1可以外连到电子设备等的壳体外部。这样,除了容纳在电池容纳部中的二次电池1以外,还有独立的二次电池1可以很容易地外连到电子设备上,因此,可以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
接合孔8并不局限于图5A和图5B所示的实例,还可以适当地形成为任意形状。而且,接合凹部可以设置在电池安装部中,因此可以形成具有与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上的接合凹部相对应的形状的接合突起。
顺便提及,对于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除了形成有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且该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从正面1c上形成的端子孔48朝向外部(下文进行描述)的实施例以外,还可以采用一实施例,其中,不仅正电极端子部37形成在基板35上,而且形成在金属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上的接合孔8也用作负电极或接地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A所示,成为负电极或接地电极的外壳底部电极57设置在用于形成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上的接合孔8的位置上,并且通过接合孔8朝向外部。 在此外壳底部电极57上,连接至基板35的负电极线或接地线被包围并连接。此外,在与接合孔8接合的接合件9中,连接至电极或电子设备侧的接地部件上的电极部9a,在与二次电池1的接合孔8接合时,形成并连接至外壳底部电极57。
此外,在电池外壳2中,在连接电池盖4之后,插入电池单元3,并由电池盖4塞住开口5,再粘贴绝缘外部标贴15。外部标贴15成为二次电池1的装饰标贴,同时还可以设计成实现金属电池外壳2的绝缘。如图3所示,外部标贴设置有:主面部16,用于卷曲开口5和底面部7上方的电池外壳2的外周缘;第一卷曲部17,用于卷曲底面部7纵向上的两个端部以外的区域;以及第二卷曲部18,用于卷曲电池盖4的顶盖36上形成的端子孔48以外的区域。
在外部标贴15中,由于电池外壳2形成为平面形状,易于进行粘贴工作,而且与将其直接粘贴在构造成封装电池元件20的电池单元3的表面上的情况相比,外部标贴15更加不易分离。卷曲在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上的第一卷曲部17形成的长度短于底面部7的长度,并粘贴在底面部7上,从而底面部7的纵向上的两个端部7a、7b就暴露在外面。在电池外壳2中,底面部7的端部形成为与数字照相机10的电池容纳部12上设置的接合件19相接合的接合部。即,如图9A和图9B所示,二次电池1形成为接合区域,用于将电池外壳2保持在数字照相机10的电池容纳部12中的钩状的接合件19与该接合区域相接合。因此,在安装二次电池1的过程中,接合件19被接合。这样,通过激励件总是向电池容纳部的外部驱动的二次电池1沿与驱动力相反的方向与电池容纳部12相接合。此外,当接合件19离开接合件19的底面部7时,二次电池1从电池容纳部12中释放出来。
这里,如果外部标贴15的第一卷曲部17完全粘贴到底面部7上,每次二次电池1插入电池容纳部12以及每次从电池容纳部12 中拆下时,接合件19都会摩擦第一卷曲部17,因此,外部标贴15被逐渐摩擦和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部标贴15卷曲在与接合件19接合的接合部以外的区域上,即使当二次电池1被反复插入电池容纳部12中以及从电池容纳部12中拆下时,二次电池1也不会被接合件19摩擦。
此外,在二次电池1中,底面部7的粘贴第一卷曲部17的区域对应于形成电池盖4的电极端子部37、38的区域。因此,即使当二次电池1以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安装在电池容纳部12或电池充电器80中时,粘贴在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上的绝缘外部标贴15也会与对应于电极端子部37、38的电池容纳部12底面部上所设置的容纳部电极或电池充电器80的电极端子相接触,因此,可以避免由于与金属电池外壳2直接接触而导致短路的危险。
另外,如图9C所示,一旦第二卷曲部18卷曲到电池盖4的顶盖36上形成的端子孔48以外的区域上,外部标贴15的第二卷曲部18可以加强电池盖4与电池外壳2之间的装配强度。当第二卷曲部18加强了电池盖4与电池外壳2之间的装配强度时,如图10所示,通过使电池盖4的顶盖36上设置的接合突起47与电池外壳2的开口5的周缘上设置的与接合突起47相接合的接合孔6之间的接合深度变大(如下文所述),并使电池外壳2的上面的接合突起47从接合孔6处突出,就可以不必加强电池外壳2与电池盖4之间的装配强度。因此,可以获得期望的装配强度,而不会影响二次电池1的平整性或外观。
顺便提及,将其上描述有二次电池1各种信息的信息标贴49粘贴在电池外壳2的长边侧面的主面部上。
以下将描述容纳在电池外壳2中的电池单元3。如图3和图11所示,在电池单元3中,带状正电极和带状负电极通过聚合物电解 质层和/或隔离物堆叠;在纵向上卷曲的电池元件20封装在封装件23中;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分别从正电极和负电极向外引出。
在正电极中,正电极活性物质层形成在带状正电极集电器上,而聚合物电解质层进一步形成在正电极活性物质层上。此外,在负电极中,负电极活性物质层形成在带状负电极集电器上,而聚合物电解质层进一步形成在负电极活性物质层上。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分别焊接在正电极集电器和负电极集电器上。而且,正电极端子21由铝(Al)制成,而负电极端子22由镍(Ni)制成。这些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分别连接至固定在电池盖4上的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上,如下文所述,并分别通过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与类似地设置在电池盖4上的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连接。
根据目标电池的种类,可以利用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或特定的聚合物作为正电极活性物质来构造正电极。例如,在构造锂离子电池时,可以使用含有主要组分LixMO2(其中,M代表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而x根据电池充电/放电状态的不同而变化,通常是0.05-1.10)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正电极活性物质。作为构造锂复合氧化物的过渡金属M,Co、Ni、Mn等是优选的。这种锂复合氧化物的特定实例包括LiCoO2、LiNiO2、LiNiyCo1-yO2(其中0<y<1)、和LiMn2O4。这种锂复合氧化物能够产生高电压并成为能量密度优异的正电极活性物质。此外,诸如TiS2、MoS2、NbSe2、和V2O5 的无锂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也可以用作正电极活性物质。也可以使用多种这些正电极活性物质的组合。而且,在使用此类正电极活性物质形成正电极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已知的导电剂、粘合剂、或类似物。
能够掺入(doping)或脱出(dedoping)锂的材料可以作为负电极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便宜的石墨化碳为基础的材料或以石墨为基础材料的碳材料。更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的碳材料如热分解碳、焦炭(例如,沥青焦、针状焦、和石油焦)、石墨、玻璃碳、有机聚合物复合烧制体(通过在合适温度下烧制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等碳化而形成的材料)、碳化纤维和活性碳。此外,诸如聚乙炔和聚吡咯之类的聚合物以及诸如SnO2之类的氧化物可以用作能够掺入或脱出锂的材料。在由此类材料形成负电极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已知的粘合剂或类似物。
通过混合聚合物材料、电解溶液、和电解盐并将凝胶电解质混合在聚合物中,来制备聚合物电解质。聚合物材料具有一些特性,使得它可以与电解溶液相容。其实例包括硅胶、丙烯酸胶、丙烯腈胶、聚磷腈改性聚合物、聚乙烯氧化物、和聚丙烯氧化物、及其复合聚合物、交联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以及氟基聚合物,诸如聚乙烯(亚乙烯基氟)、聚乙烯(亚乙烯基氟-一氧化碳-四氟化丙稀)、和聚乙烯(亚乙烯基氟-一氧化碳-三氟化丙稀)等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电解溶液成分包括疏质子溶剂,其可以分散其中的上述聚合物材料,例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亚丙酯(PC)、和碳酸亚丁酯(BC)。可以使用与溶剂相容的物质作为电解盐,也可以使用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组合物。可以使用的阳离子的实例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可以使用的阴离子的实例包括Cl-、Br-、I-、SCN-、ClO4 - 、BF4 -、PF6 -、和CF3SO3 -。具体地,六氟化磷酸锂或四氟化磷酸锂可以作为浓缩电解盐使用,从而可以溶解在电解溶液中。
如图11所示,通过切割电池集合体(aggregate)27形成其中容纳有电池元件20的封装件23,电池集合体27具有基本上是矩形的容纳片24和密封片26,在容纳片24上,提前设置有用于在其中 容纳电池元件20的多个容纳凹部25,密封片26焊接在其中容纳有电池元件20的容纳片24上,密封片26可以对用于每个电池元件20的每一个容纳凹部25进行密封。
容纳片24形成为纵长形状,从而,通过具有预定宽度的叠置宽度28可以设置多个容纳凹部25。根据电池元件20的形状,容纳凹部25形成为基本上是矩形的形状。而且,容纳凹部25的排列方向并不仅限于图11所示的短边方向,容纳凹部25也可以设置在长边方向或设置在纵向和对角线方向上。将相应容纳凹部25隔开的叠置宽度28是用于密封容纳凹部25的密封片26的接合面。而且,如图11中的箭头A所示,当电池元件20容纳在每一个容纳凹部25中时,密封片26热焊到叠置宽度28上,从而形成了具有集成在其中的电池元件20的电池集合体27。
顺便提及,这时,从正电极和负电极延伸出来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从与密封片26接合的接合部处以相同方向引出。此外,在这时,在利用真空泵(未示出)焊接的同时进行抽真空。由于这种吸力,电池元件20被密封在覆盖有容纳片24和密封片26的容纳凹部25中。而且,通过抽吸容纳凹部25的内部,用于在其中容纳电池元件20的封装件23受到牵引和挤压,进而形成了其横截面大体上是梯形的形状,使得短边的每一边的边缘形成为圆弧形,其中,根据电池元件20的形状,作为容纳凹部25的底面侧的第二面侧较小,而作为开口侧的第二面侧较大。
此外,在电池单元3中,在电池元件20与容纳片24之间设置间隙,设置方式为不将电池元件20压到容纳凹部25的侧面上。而且,当容纳片24和密封片26在受到牵引和挤压的同时被密封时,与引出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的电池单元3相对侧的面上形成有凹部25(见图7)。而且,对容纳片24和密封片26密封之后,在每一个电池单元3中,密封片26一侧的主面通过挤压形成为扁平形状。此后,电池集合体27沿叠置宽度28被切割并将具有密封在其中的电池元件20的每个封装件23分离,从而形成了电池单元3。
顺便提及,除了通过形成电池集合体27并沿叠置宽度28切割电池集合体27而形成电池单元3以外,还可以将电池元件20容纳在用于每个独立电池单元的预先切割好的容纳片上,再与用于独立电池单元的通过类似切割获得的密封片相接合而形成电池单元3。
构成封装件23的容纳片24和密封片26中的每一个具有堆叠结构,其中,聚丙烯(PP)层52、铝(Al)层53、和尼龙层54以从内部开始的顺序进行堆叠,如图12所示。这里,铝层53用于防止湿气侵入封装件23并防止电池元件20膨胀的目的。此外,聚丙烯层52不仅可以防止聚合物电解质变性,还可以成为容纳片24与密封片26之间的接合面。即,通过使聚丙烯层52彼此相对并在大约170℃下对其进行加热熔融,来实现容纳片24与密封片26之间的接合。
顺便提及,封装件23的结构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具有各种材料的层压膜、堆叠结构等。此外,接合方法也不仅限于加热熔融。封装件23的构成材料的实例包括铝、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非轴向拉伸聚丙烯(CPP)、酸改性聚丙烯、离子交联聚合物(ionomer)、和ON。
电池盖4,具有连接至从电池单元3的相同侧面引出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的端子部,并塞住电池外壳2的开口5,被设置成具有:保持件30,用于插入并保持分别连接至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的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基板35,设置有分别连接至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的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以及顶盖36,其与保持件30一起夹位基板35,并与电池外壳2的开口5接合,而该电池盖4通过整体装配保持件30、基板35和顶盖36来制造,如图3所示。
保持件30是形成为基本上是梯形平板形状的部件,使得短边中每一边的边缘形成为圆弧形,这是通过将合成树脂模制成型为与电池外壳2的开口5相同的形状而制成的。在保持件30中,通过其插入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的一对插入孔41、42分别形成在短边侧的侧面附近,而且通过将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分别插入并保持在插入孔41、42中,可以设计成定位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并防止二次电池1的跌落或由震动等引起的位置偏移。因此,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能够防止,由于跌落或者由震动等引起的位置偏移而造成在正电极端子21与负电极端子22之间进行焊接的情况。
设置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的目的是,将从电池单元3引出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连接至基板35上所设置的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其中,基板35成为二次电池1的电极端子,而且当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插入并支撑在保持件30中时,一端31a、32a延伸至电池单元3一侧,而另一端31b、32b延伸并保持在基板35一侧。在这些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中,通过使用镍(Ni),一端31a、32a分别设置在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上,而另一端31b、32b分别设置在基板35上所设置的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上,然后再将四点通过点焊共同焊接在一起。其原因是,由于正电极端子21是用铝(Al)形成的,如果正电极端子21直接焊接在正电极端子板33上,那么铝就会熔化,从而无法完成连接。因此,通过调整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并从上侧进行焊接,将正电极端子21连接至正电极端子板33,而将负电极端子22连接至负电极端子板34。
而且,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相应的一端31a、32a上,形成有折叠部39、40,其尖端边缘朝向与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接触的接触面相对侧的一面折叠。在折叠部39、40中,如图14所示,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均具有0.1mm的厚度,而其尖端折叠成大约0.3mm的高度。这样,通过折叠尖端侧,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均被制成以圆弧形竖直放置,并分别与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接合,如下文所述。此后,当折叠接合部50时,即使当尖端与正电极端子21或负电极端子22相接触时,也可以防止发生正电极端子21或负电极端子22受到损坏或切割的情况。
顺便提及,将用于释放电池外壳2上所充电荷的地线43连接至负电极片32。当地线43由保持件30支撑时,其一端可以连接至负电极片32,而另一端可以与电池外壳2的内表面相接触。这样,即使当金属电池外壳2上充有电荷时,电荷也可以通过地线43释放到负电极片32上,从而,不可能由于二次电池2上所充电荷导致二次电池1内部微型计算机或其中安装有二次电池1的电子设备的错误操作。顺便提及,地线可以连接至基板35,从而通过基板35将电荷释放到负电极片32上。
此外,在保持件30的上、下面30a、30b上,在纵向上断续地形成有插入并与顶盖36上所设置的连接孔46接合的多个连接突起44。当连接突起44与连接孔46接合时,保持件30与顶盖36连接,从而夹住基板35。
基板35是刚性基板,其上形成有电路图案,用于通过端子板33、34将电流从电池单元3供应到电子设备上,而且基板35上安装有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该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分别焊接在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的另一端31b、32b上。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分别连接至与安 装面相对侧的一面上所形成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而且,在基板35上,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通过顶盖36上所设置的端子孔48朝外,并与数字照相机10或电池充电器80侧面所设置的电极端子相接触。
根据二次电池1的功能,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以互不相同的排列方式形成。其原因如下:在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二次电池1中,有一种情况是,对于电池外壳2或电池盖4虽然其外部形状相同,但是通过使电池容量根据所使用电子设备的不同而不同,或通过使兼容电子设备不同,可以提供互不兼容的多种类型的二次电池1。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提供有功能上互不相同的多个二次电池1,如两种类型的组合,其中一种类型是,设置有诸如LED显示部或液晶显示部的剩余电池寿命显示部和剩余电池寿命显示按钮,从而引入剩余电池寿命显示功能,另一种类型是,不具备这种剩余电池寿命显示功能;以及另一两种类型的组合,其中一种类型是,能够实现快速再充电,另一种类型是,不能够实现快速再充电。
但是,由于具有任何功能的所有类型的二次电池1的外部形状都是相同的,就有可能将二次电池1安装在不兼容的电子设备上。那么,通过使对于每种功能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排列不同,以及类似地通过使兼容电子设备的电极端子的排列不同,就可以避免由于二次电池错误安装导致的任何麻烦。
具体地,对于每种功能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设置在大体上点对称的位置上。例如,在图15A所示的具有760mAh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1A和在图15B所示的具有830mAh高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1B中,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设置在大体上点对称的位置上,如同旋转了180度一样。顺便提及,对于每种功能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也可以设置在左右 对称的位置上,如图16A和图16B所示。而且,可以适当选择大体上点对称的排列形状。
这样,通过使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排列根据二次电池1的功能而不同,以及使对应于该功能的电子设备电极端子的排列不同,即使二次电池1安装在不兼容的电子设备上时,由于电子设备侧面的电极端子不与二次电池1侧面的电极端子相接触,从而可以防止由于不兼容二次电池1的错误安装导致的任何麻烦。
在基板35上,通过用粘贴在绝缘基板上的铜箔等进行蚀刻来形成电路图案和连接盘(land),并且通过回流焊接将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安装在连接盘上。如上文所述,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分别与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一起,分别软焊到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上。而且,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通过镀金(gilding)或类似方法形成在预定位置处形成的连接盘上。
顺便提及,如果希望的话,基板35可以设置有诸如PTC(正温度系数)的热敏元件,用于检测二次电池1的温度,以实现充电控制或安全控制。通过设置热敏元件,当温度升高时,二次电池1能够切断并控制输入/输出电路。
与保持件30一起夹住基板35的顶盖36是大体上梯形扁平板状的部件,从而短边中每一边的边缘可以形成为圆弧形,这是通过将合成树脂模制成型为大体上与电池外壳2的开口5相同的形状而制成的,并能够与开口5紧密接合。在顶盖36中,在短边侧面的上面36a和长边侧面的下面36b上,对应于连接突起44断续地形成有多个连接孔46,其中,保持件30上突出的多个连接突起44插入并接合在连接孔46中。此外,在顶盖36中,在上面36a和下面 36b上,形成有多个接合突起47,其与电池外壳2的开口5的周缘上形成的接合孔6相接合。而且,当顶盖36从开口5插入电池外壳2中,插入方式使得上面36a和下面36b轻微弯曲时,接合突起47与接合孔6接合并装配到电池外壳2中。
此外,在顶盖36上,正面36c上穿有端子孔48,形成于基板35上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从该端子孔48朝外,而且,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通过端子孔48与诸如数字照相机10的电子设备或电池充电器80侧面的电极端子相接触。顺便提及,举例来说,端子孔48根据基板35上形成的端子部而设置在三个位置上,并可以设置成分别,为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工作,以及为诸如剩余电池寿命之类信息的端子工作。顺便提及,根据基板35上设置的端子部,端子孔48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
当电池单元3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通过保持件30上保持的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分别连接至基板35上的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而且保持件30的连接突起44插入到连接孔46中时,顶盖36和保持件30连接,同时将基板35夹在其间,从而形成电池盖4。此后,当顶盖36的接合突起47与电池外壳2的开口5的周缘上形成的接合孔6相接合时,电池盖4装配到电池外壳2上,从而形成二次电池1。
顺便提及,在顶盖36上,如图17A、17B和图17C所示,当顶盖36外连至与正面36c上的电池容纳部12分离的电子设备壳体上所形成的电池安装部上时,或当顶盖36安装在电池充电器80的电池安装部上时,可以形成接合部79,其与电子设备或电池充电器的电池安装部上突出的接合突起78相接合。在二次电池1中,如图6所示,在接合部79与接合突起78接合的同时,安装电池外壳2。在模制形成顶盖36时可以很容易地形成接合部79。顺便提及, 图17A示出了在顶盖36的正面36c的两端以凹部形式形成有接合部79的实例;图17B示出了在凹部形式的接合部79的两端开槽的实例;而图17C示出了接合凹部设置在电池安装部上,而具有与接合凹部相对应形状的突起接合部79形成在二次电池1的顶盖36上的实例。
顺便提及,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二次电池,电池外壳2短边侧面中的主面是指二次电池1的上面1a;电池外壳2长边侧面中的主面是指二次电池1的下面1b;顶盖36的正面36c是指二次电池1的正面1c;而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是指二次电池1的后面1d。
以下,将参照图18A至图18L,对二次电池1的制造过程进行描述。首先,如图18A所示,将电池单元3和基板35设置在夹具中,省略其细节。有的情况下,此时,对电池单元3沿电池集合体27的叠置宽度28进行切割,并且沿电池单元3的侧面将叠置宽度28折叠成对于其横截面基本上为梯形的形状,从而易于加工;如下文所述,在容纳于电池外壳2的过程中,当已折叠的叠置宽度28设置在电池外壳2侧面与电池单元3之间时,其起到缓冲器部件的作用。此外,在基板35上,形成有预定电路图案以及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并对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进行回流焊接。
顺便提及,关于电池单元3的形成,除了形成电池集合体27并沿叠置宽度28进行切割以外,还可以将密封片与其中容纳有对应于每个独立电池单元的电池元件20的容纳片相连接。
电池单元3以如下方式设置:引出正电极端子部21和负电极端子部22的容纳片24与密封片26之间的接合面朝向上方,并且容纳凹部25的底部朝向下方。即,对于其横截面基本上是梯形形式的电池单元3以如下方式设置:短边侧面朝向下方,而引出正电 极端子部21和负电极端子部22的长边侧面朝向上方。而且,电池单元3以如下方式设置:引出正电极端子部21和负电极端子部22的引出面3a朝向基板35一侧。基板35以如下方法设置:其上安装有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的安装面朝向上方,而基本上是梯形形状的短边侧面朝向电池单元3的引出面3a的侧面。
然后,如图18B所示,在保持件30中,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通过插入孔41、42插入并保持。此外,这时,地线43也安装在保持件30上。然后,如图18C所示,通过将此保持件30安装在夹具中,保持件30被设置在电池单元3与基板35之间。在保持件30上,其中保持有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的基本上为梯形形状的短边侧面朝向下方,并相对于基板35短边而定位。此外,在保持件30上,将正电极片31的一端31a放在电池单元3的正电极端子21的上面,而将负电极片32的一端32a放在负电极端子22的上面。而且,将正电极片31的另一端31b放在基板35的正电极端子板33的上面,而将负电极片32的另一端32b放在负电极端子板34的上面。这样,电池单元3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保持件30的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以及基板35的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都位于基本上相同的平面上(参见图19)。
然后,对正电极片31的一端31a和另一端31b以及负电极片32的一端32a和另一端32b的四个位置分别从上侧进行焊接,从而分别将电池单元3的正电极端子21连接至正电极片31的一端31a、将负电极端子22连接至负电极片32的一端32a、将基板35的正电极端子板33连接至正电极片31的另一端31b、以及将负电极端子板34连接至负电极片32的另一端32b。这时,虽然用铝(Al)作为正电极端子21,但是由于正电极端子21是从由镍制成的正电极片31的上侧进行焊接的,所以可以确保两个部件的相互接合,而不会产生热熔化。
然后,如图18D所示,将基板35竖起来,从而在其上放置保持件30。此时,在通过保持件30保持的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的相应的另一端31b、32b上,沿基板35的直立方向将从基板35一侧的插入孔41、42中突起的底端部折叠。
然后,如图18E所示,粘贴绝缘纸51,从而可以覆盖正电极端子部21和正电极片31的一端31a之间的以及负电极端子部22和负电极片32的一端32a之间的接合部50。绝缘纸51不仅可以强化正、负电极端子21、22和正、负电极片31、32之间的接合部50,还可以防止由于金属电池外壳2与接合部50之间接触而引起短路的发生及由于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的变形而引起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短路的发生。在绝缘纸51上,一面侧形成有粘附层,并且通过在夹住接合部50的同时折叠绝缘纸51,如图18F所示,粘附层彼此粘贴在一起,从而完成粘贴工作。
然后,如图18G所示,保持件30与顶盖36连接,从而形成电池盖4。此后,如图18H和图13A、13B所示,正电极端子部21和正电极片31的一端31a之间的以及负电极端子部22和负电极片32的一端32a之间的接合部50被折叠成基本上S形的形状,从而电池单元3的引出面3a和电池盖4彼此相向。这样,通过将弯曲状态的接合部50容纳在电池外壳2中,使得即使由于跌落、震动等而在电池单元3与电池盖4之间作用有冲击时,冲击载荷也会被所容纳并折叠为基本上S形形状的接合部50吸收,从而可以防止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之间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之间发生分离或断裂(参见图13A和图13B)。
然后,如图18I所示,在电池单元3中,将具有微薄厚度的且其两侧形成有粘附层的弹性件55粘贴在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的插入端面3b上。此弹性件55不仅使电池单元3固定在电池外壳2内部,从而避免不稳定,还可以吸收作用于电池单元3的冲击。弹性 件55的实例包括使用聚氨酯泡沫体作为基底材料的压力感应粘附双涂层带(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double coated tape)。电池单元3的插入端面3b没有形成为平面形状,而是其形状易于分散的端面。但是,这种分散可以由弹性件55吸收,从而可以确保电池单元3粘附到电池外壳2内部。此外,弹性件55可以吸收由于跌落、震动等造成的作用于电池单元3上的冲击,或者可以减小由于电池单元3的热膨胀而产生的对接合部50的载荷。因此,弹性件55与上述绝缘纸51一起可以防止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之间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之间发生分离。
根据电池单元3的插入端面3b的形状,当弹性件55形成为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并沿电池单元3的侧面在纵向上设置在两端时,粘贴用于将电池单元3的叠置宽度28与电池外壳2绝缘的绝缘膜56。即,构成电池单元3的封装件23的容纳片24和密封片26均为片状,其中以上述的从内侧开始的顺序来粘贴聚丙烯(PP)层52、铝(Al)层53、和尼龙层54。当沿叠置宽度28进行切割时,该切割面上的构造成片状的相应层暴露于外部。在其中间,当铝层53直接与金属电池外壳2相接触时,如果对电池外壳2充电,铝层53即变为负电极。当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聚丙烯层52还具有孔时,通过电解腐蚀,铝层53也具有孔。而且,有可能的是,当湿气从封装件23的孔中侵入时,电池单元3会膨胀。那么,通过沿电池单元3的切割面设置绝缘膜56,可以设计成实现电池外壳2与封装件23的切割面之间的绝缘,从而防止由于电池元件20吸收湿气而造成电池单元3膨胀。
绝缘膜56是根据电池单元3的侧面而形成的纵向膜,其一端粘贴到弹性件55的每一端部上。如图20所示,当电池单元3从插入端面3b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时,绝缘膜56沿电池单元3的侧面由电池外壳2的开口5的侧边缘部折叠,并设置在电池单元3侧面上所折起的叠置宽度28的切割面与电池外壳2的侧面之间。这样, 可以防止暴露在叠置宽度28的切割面上的铝层53与电池外壳2之间的接触。
然后,如图18J所示,将电池单元3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并由电池盖4塞住电池外壳2的开口5。此时,以如下方式插入电池单元3:使得对于其横截面基本上是梯形的短边侧面和长边侧面与对于其横截面类似形成为基本上梯形的电池外壳2的短边侧面和长边侧面相适应。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电池外壳2的内部空间,使得在电池外壳2与电池单元3之间设置一预定间隙。如图21A至图21C所示,当电池单元3由于热或类似情况而膨胀时,该间隙成为边缘,从而可以避免由于电池单元3膨胀而造成接合部50过载或电池外壳2变形。顺便提及,图21A示出了电池单元3的两个主面等量膨胀时的情况;图21B和图21C均示意性地示出了电池单元3的两个主面不等量膨胀时的情况。
此外,当电池单元3的方向相反时,由于电池单元3长边中的每一边的边缘与电池外壳2短边中的每一边上形成为圆弧形的边缘干涉,从而可以防止插入,进而有可能避免发生错误插入。
如图20所示,当插入电池单元3时,沿电池单元3的侧面,通过电池外壳2的开口5的侧边来设置绝缘膜56。此外,电池单元3通过插入端面3b上所粘贴的弹性件55,粘附于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在插入电池单元3以后,顶盖36上突出的接合突起47挤入开口5中,同时变弯,然后与接合孔6相接合。这样,电池盖4就装配到电池外壳2的开口5中。
此外,当电池盖4装配到电池外壳2上时,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之间的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之间的接合部50以弯曲状态在电池单元3与保持件30之间形成为基本上S形的形式。
然后,如图18K所示,将外部标贴15粘贴到电池外壳2的外周。外部标贴15的粘贴使得,主面部16卷曲电池外壳2的外周缘;第一卷曲部17卷曲沿底面部7纵向上的两个端部以外的区域;以及第二卷曲部18卷曲电池盖4的顶盖36上形成的端子孔48以外的区域。最后,如图18L所示,将其上描述有二次电池1各种信息的信息标贴49粘贴到其上已经粘贴有外部标贴15的电池外壳2长边侧面的主面部上,从而可以完成二次电池1的有关工作。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二次电池1,通过将金属电池外壳2与模制形成的电池盖4相互装配到一起,可以很容易实现装配。而且,通过使用金属材料进行拉深而形成电池外壳2,可以同时实现细长化和强度保证,从而可以提供能够满足电子设备的诸如小型化、细长化和轻质化要求的二次电池。此外,通过加工金属电池外壳2或模制形成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电池盖4,可以很容易地形成接合孔8或接合部79的外部形状,该接合部79在将二次电池安装到电子设备的电池安装部的过程中变为安装端。
而且,在二次电池1中,当电池外壳2和电池盖4对于其横截面形成为基本上梯形时,其中,短边中的每一边的边缘形成为圆弧形,而数字照相机10一侧的电池容纳部12形成为相同形状,如果插入面前后颠倒了,那么电池容纳部12的边缘与二次电池1的边缘将相互干涉,从而禁止插入。因此,可以确保避免错误插入。
此外,在电池外壳2中,可以在不粘贴外部标贴57的底面部7上设置外壳底部电极57,从而利用该电极作为负电极或接地电极。而且,当不粘贴外部标贴15的底面部7的两端作为与电子设备一侧设置的接合件19相接合的接合部时,即使受到接合件19的反复摩擦,也可以避免发生外部标贴15诸如断裂或分离之类的情况。而且,通过在与二次电池1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均对应的区域,形成粘贴到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上的外部标贴15 的粘贴区域,即使在诸如数字照相机10的电子设备或电池充电器80的错误方向上安装二次电池1时,由于二次电池1的底面部7上所粘贴的绝缘外部标贴与数字照相机10或电池充电器80一侧相接触,其中,该数字照相机10或电池充电器80对应于每一个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位置而设置,从而可以避免发生由于底面部7的直接接触而造成短路。此外,通过将外部标贴15卷曲到电池盖4的每一个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形成区域以外的区域上,可以加强电池外壳2与电池盖4之间的装配强度。因此,由于不必将在电池外壳2上面侧与电池外壳2接合的电池盖4上形成的接合突起47从接合孔6中突出出来,所以可以确保装配强度,而不会影响二次电池1的平整性或外观。
此外,在二次电池1中,通过使形成在电池盖4上的每一个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位置根据功能的不同(比如电池容量)而不同,而使电池外壳2和电池盖4具有相同形状,即使当类型不兼容的二次电池1安装到不兼容的数字照相机10上,电极端子之间也不会发生导电,从而避免发生麻烦。
此外,在二次电池1中,当电池外壳2和电池单元3对于其横截面形成为基本上梯形的形状时,其中,短边中的每一边的边缘线形成为圆弧形,就可以防止电池单元3错误地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电池外壳2的内部空间。这样,可以提供一间隙,当电池单元3热膨胀时,该间隙可以成为电池单元3与电池外壳2内壁之间的边缘。因此,即使当电池单元3热膨胀时,也不会引起电池外壳2变形,或者,过载不会作用于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之间的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之间的接合部50上。
此外,在二次电池1中,电池盖4设置成具有:保持件30,用于设计成对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进行定位和固定;基板35,设置有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以及顶盖36,用于与 保持件30一起夹住基板35。这样,在保持件30中,通过设计成对正电极片31和负电极片32定位并保持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与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的焊接,或与正电极端子板33和负电极端子板34的焊接。而且,即使当由于二次电池1跌落或震动等而作用有冲击时,也可以避免在正电极片31与负电极片32之间出现焊接部分。
此外,在二次电池1中,由于电池外壳2通过弹性件55安装在电池单元3的插入端面3b上,不仅可以避免电池外壳2内部的电池单元3不稳定,还可以吸收由于电池外壳2的跌落或震动等引起的冲击,从而避免了冲击作用于接合部50。而且,通过沿侧面折叠叠置宽度28,然后将电池单元3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可以使已折叠的叠置宽度28起到电池单元3与电池外壳2之间缓冲器部件的作用。
此外,在二次电池1中,通过将绝缘膜56粘贴到弹性件55上,当电池单元3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时,绝缘膜56沿电池单元3的侧面设置,同时被导引到电池外壳2的开口5的侧面上以覆盖暴露于叠置宽度28切割面上的封装件23的铝层53,从而可以设计成与电池外壳2的内壁绝缘。因此,即使对金属电池外壳2充电时,也可以防止以下现象:电池外壳2与封装件23的铝层53直接接触而成为负电极,以及聚丙烯层52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孔,从而导致电解腐蚀,封装件23出现孔,进而湿气从该孔中侵入,进而导致电池单元3的膨胀。
此外,在二次电池1中,由于绝缘纸51粘贴到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之间的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之间的接合部50上,不仅可以加强接合部50,还可以防止发生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接触而造成电路。而且,通过接合部50弯曲成基本上S形的同时容纳于电池外壳2中,即使由于二次电池1跌落或震动等 引起在电池单元3与电池盖4之间作用有冲击时,已折叠为基本上S形形式并被容纳的接合部50受到弯曲,从而吸收了冲击载荷,进而避免了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发生分离。
顺便提及,如前所述,在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1中,电池单元3通过弹性件55粘附在电池外壳2内部。但是,如图22A至图22C所示,可以采用如下这种结构,其中,在插入电池单元3之前,在电池外壳2内部的一个主面上涂上粘合剂58,该粘合剂58通过将电池单元3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而分布在电池外壳2内部的一个主面上,从而将电池单元3粘附到电池外壳2上。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电池单元3可以固定在电池外壳2中,从而可以避免由于二次电池1的跌落或震动等引起电池外壳2内部的电池单元3的不稳定。因此,在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之间的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之间的接合部50上不会作用有过载,从而可以防止正电极端子21和正电极片31以及负电极端子22和负电极片32发生分离。
此外,通过使用粘合剂58将电池单元3固定在电池外壳2内侧,可以有效利用电池外壳2的内部空间,也可以在粘附面相对侧上的电池单元3的主面与相对上述主面的电池外壳2的内壁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因此,如图23所示,即使电池单元3热膨胀,由于该间隙可以确保阻止电池单元3体积膨胀的边缘,所以可以防止电池外壳2产生变形或过载作用于接合部50上的情况。
此外,在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中,不仅可以采用将单个电池单元3插入到电池外壳2中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如图24所示的结构,在此结构中,形成有其中堆叠有多个电池单元3的电池层积体(stack)61,并且该电池层积体61插入到单个电池外壳62中。以下将对构造成在其中容纳有电池层积体61的二次电池60进行描述。顺便提及,对于与上述二次电池1中相同的元件,给出相同的标号,同时将省略有关细节。
在电池层积体61中,多个电池单元3以如下方式堆叠在一起,引出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的引出面3a朝向相同方向,如果期望,可以相互粘附相应的电池单元3。在电池层积体61中,从每一个电池单元3中引出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分别与构成电池盖64的基板65上的正电极端子板66和负电极端子板67焊接在一起。
在电池层积体61上,通过将上述电池集合体27沿叠置宽度28折叠,将电池单元3堆叠在一起。电池单元3可以堆叠为如图24所示的两层,也可以堆叠成如图25所示的三层。当电池单元3堆叠成三层时,如图26所示,这样形成电池集合体27,即使得设置在相应电池单元3之间的重叠宽度W1和W2不同。在二次电池60中,通过电池单元3的堆叠数量和相应电池单元3之间接线不同,可以任意设置电池容量和电压。
顺便提及,通过将电池单元3从电池集合体27中独立地切割下来并进行堆叠,可以形成电池层积体61,从而引出面3a朝向相同方向。
在基板65上,形成有正电极端子板66和负电极端子板67以及分别通过电路图案连接至正电极端子板66和负电极端子板67的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其中,该正电极端子板66和负电极端子板67与从每一个电池单元3中引出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焊接在一起,该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通过顶盖69上形成的端子孔70朝向外部。
在二次电池60中,通过基板65的电路图案可以设置所堆叠的电池单元3,使得它们可以串联或并联连接。这种电路图案是通过利用铜箔进行蚀刻工艺、利用导电剂进行印刷工艺、或类似方法而形成的。而且,正电极端子板66和负电极端子板67通过回流焊接而形成在连接盘上。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形成在通过镀金或类似方法而形成于预定位置上的连接盘上。顺便提及,与上述二次电池1类似,根据每种功能的不同,如二次电池60的电池容量,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也可以设置在不同位置上。基板65被保持件68和顶盖69夹住,并与保持件68和顶盖69一起构成电池盖64。
保持件68通过基板65与顶盖69连接,从而与顶盖69一起夹住基板65。这样,保持件68与顶盖69一起接受作用于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上的挤压力,从而可以避免过载作用于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上的情况。通过将合成树脂模制成型为与电池外壳62的开口63基本上相同的形状,来准备保持件68。而且,在保持件68中,在上面68a和下面68b上,断续地形成有与顶盖69上形成的连接孔74相接合的多个连接突起73。
与保持件68一起保持基板65的顶盖69是由如下方式准备的部件:将合成树脂模制成型为与电池外壳62的开口63基本上相同的形状,并且该顶盖69可以与开口63紧密接合。在顶盖69上,在上面69a和下面69b上,断续地形成有与连接突起73对应的多个连接孔74,其中,保持件68上突出的多个连接突起73插入并接合在多个连接孔74中。而且,在顶盖69上,在上、下面69a和69b上,形成有多个接合突起77,其中,电池外壳62的开口63的外周上形成的接合孔76与其相接合。而且,当顶盖69在上、下面69a和69b轻微弯曲的同时,从开口63中插入电池外壳62中时,接合突起77与接合孔76相接合,并装配到电池外壳62上。
此外,在顶盖69上,从正面69c突出有端子孔70,从而形成于基板65上的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可以朝向外部,且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通过端子孔70与诸如数字照相机10的电子设备或电池充电器80侧的电极端子相接触。
在顶盖69上,将电池单元3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分别连接至基板65的正电极端子板66和负电极端子板67之后,通过将保持件68的连接突起73插入连接孔74中,顶盖69和保持件68在夹住基板65的同时,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了电池盖64。此后,当顶盖69的接合突起77与电池外壳62的开口63外周上形成的接合孔76相接合时,电池盖64装配到电池外壳62上,从而形成了二次电池60。
插入有电池层积体61的电池外壳62是由金属壳体构成的,其中,基本上是扁平立方体的一个面是敞开的,根据电池层积体61的形状,电池外壳62形成为对于其横截面为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在电池外壳62中,用于插入电池层积体61的开口63,通过拉深诸如铁之类的金属材料而模制成,仅形成在一个面上。通过将壁厚调整为大约0.3mm,该电池外壳62可以形成为细长形状,从而当不考虑电池单元3的容纳区时,其本身的厚度可以控制到最大;同时,通过使用金属材料,电池外壳62可以具有抗诸如跌落和震动的各种冲击的机械强度。开口63是插入端,从中插入电池层积体61,在插入电池层积体61之后,用电池盖64将开口63塞住。为此,在开口63的外周上穿有与电池盖64上突出的接合突起77相接合的多个接合孔76。在接合孔76中,当电池盖64插入到开口63中时,电池盖64上突出的接合突起77在弯曲的同时挤入开口63中,然后与接合孔76接合。这样,电池盖64就装配到电池外壳62上。
顺便提及,类似于上述二次电池1,在电池外壳62上,当它在与开口63相对的底面部上外连至电子设备的电池安装部时,或当 它安装到电池充电器80的电池安装部上时,可以形成与电池安装部上突出的接合突起相接合的接合孔。而且,接合凹部可以设置在电池安装部上,而接合突起可以形成在电池外壳62的底面部上。类似地,与上述二次电池1相似,在顶盖69上,当它在正面69c的预定位置上外连至电子设备的电池安装部时,或当它安装到电池充电器80的电池安装部时,可以形成与电池安装部上突出的接合突起相接合的凹接合部。而且,接合凹部可以设置在电池安装部上,而突接合部可以形成在顶盖69的正面69c上。
顺便提及,在电池外壳62上,类似于上述二次电池1,在将电池外壳62与电池盖64连接,插入电池层积体61,并用电池盖64将开口63塞住之后,粘贴绝缘外部标贴15和其上描述有二次电池60各种信息的信息标贴49。外部标贴15的结构和效果与粘贴到上述二次电池1上的情况相同。
而且,除了电池外壳62形成为对于其横截面基本上是矩形的情况以外,电池外壳62还可以形成为对于其横截面基本上是梯形,其中,短边方向上的边缘线形成为圆弧形,如图27所示。通过采用这种形状,可以防止二次电池60错误地插入到诸如数字照相机10的电子设备或电池充电器80的电池安装部中。
上述二次电池60可以如下制造。首先,如图28所示,以如下方式来切割电池集合体27,即根据电池单元3的堆叠数量,连续切割两个或多个电池单元3,并沿叠置宽度28进行折叠,以便将电池单元3堆叠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电池层积体61。
然后,如图29所示,从电池层积体61的每一个电池单元3中引出的正电极端子21和负电极端子22与基板65上所安装的正电极端子板66和负电极端子板67焊接在一起。顺便提及,在基板65上,以单独工艺预先形成串联或并联连接相应电池单元3的电路图 案以及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并安装正电极端子部71和负电极端子部72;并用保持件68支撑基板65。
然后,将保持件68和顶盖69相互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电池盖64,再将电池层积体61随后插入到电池外壳62的开口63中。此时,在电池层积体61上,通过将其上设置有绝缘膜的弹性件55粘贴到每一个电池单元3的插入端面3b上,在插入电池外壳62的同时,利用绝缘膜56可以实现封装件23与电池外壳62内壁的绝缘,或者利用弹性件55可以将封装件23固定到电池外壳62上。
在插入电池层积体61之后,电池盖64装配到电池外壳62的开口63中。此后,将外部标贴15粘贴到电池外壳62上。如前所述,外部标贴15成为二次电池60的装饰标贴,也可以设计成实现金属电池外壳62的绝缘。而且,外部标贴15设置有:主面部16,用于卷曲电池外壳62的外周缘;第一卷曲部17,用于卷曲电池外壳62底面部的纵向上的两个端部以外的区域;以及第二卷曲部18,用于卷曲电池盖64的顶盖69上形成的端子孔70以外的区域。
这样,在二次电池60中,电池外壳62底面部的两端成为与电子设备电池容纳部中设置的接合件相接合的接合部。而且,当粘贴外部标贴15以便平滑地卷曲电池盖64时,可以确保电池盖64与电池外壳62之间的装配强度,而不会影响平整性和外观。
根据这样构造的二次电池60,通过使用因需要而在其中堆叠有多个电池单元3的电池层积体61,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具有高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或长使用寿命的二次电池。而且,在二次电池60中,由于根据基板上形成的电路图案而可以将相应的电池单元3串联或并联连接,因此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高容量或长使用寿命。
然后,将描述向上述二次电池充电的电池充电器80。电池充电器80用作多种二次电池1中常见的电池充电器,这些二次电池1外形相同,但不同的地方是,根据电池容量或兼容电子设备的不同、是否具有剩余电池寿命显示功能、能够实现快速放电的类型与不能实现快速放电的类型之间的不同,面朝正面1c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设置在基本点对称的位置上。
如图30所示,电池充电器80具有:电池充电主体81;电池容纳部82,其中容纳有二次电池1;电极端子83,设置在电池容纳部82中,并与二次电池1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相接触;以及透明部84,通过透明部84可以从电池充电器主体81的外部观察电极端子83。
如图30所示,电池充电器主体81,例如,由比二次电池1大的立方体构成,而电池容纳部82形成在主面部81a上。电池容纳部82是具有与二次电池1基本上相同尺寸的凹部;而电极端子83形成在对应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一个侧壁部82a上,其中,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从二次电池1的正面1c上设置的端子孔48朝向外部。此外,在电池充电器主体81中,能够加强电极端子83可视性的透明部84从形成有电极端子83的侧壁部82a处开始形成至主面部81a。通过设置透明部84,电池充电器80的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从上侧观察电极端子83的位置。而且,在将二次电池1安装到电池容纳部82的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地确认二次电池1一侧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连接至电池充电器主体81一侧的电极端子83,而不会将插入方向弄错。此外,电池充电器主体81设置有用于接收外部电源的软线、用于通过LED元件或液晶来显示充电状态的显示部,以及其它一些部件,但是这里省略这些部件细节。
这里,如前所述,安装在电池充电器80中的二次电池1以如下方式形成:根据功能,例如,是否为高电池容量型、是否具有通过LED、液晶、或所设置的类型部件而显示剩余电池寿命的功能、兼容电子设备的不同、或是否可以快速放电,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排列有所不同。即,尽管功能不同,而构成二次电池1的电池外壳2和电池盖4的外部形状仍然相同时,在构成电池盖4的基板35上形成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根据上述每个功能,而设置在基本上点对称的位置上。类似地,设置在电子设备一侧的电极端子采用与相应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相对应的排列。这样,即使将二次电池1安装在不兼容的电子设备上,由于二次电池1一侧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不会与电子设备一侧设置的电极端子相接触,从而可以防止错误安装引起的麻烦。顺便提及,这时,由于电子设备一侧的电极端子与合成树脂制成的顶盖36的正面36c相接触,可以防止出现与金属电池外壳2直接接触。
另一方面,在对二次电池1充电时,如果对应于每种功能准备多个电池充电器,这就要求使用者为了每个目的而使用一种充电器,而且这太过复杂。此外,还要求产品供应商生产和经营多种类型的电池充电器,这同样也太过复杂。
那么,在本电池充电器80中,对于具有对应每种功能而位置不同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多个二次电池1,改变安装方向可以使之实现共用。具体地,在二次电池1中,由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对应每种功能而设置在基本上点对称的位置上,如图31所示,当其中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设置在基本上点对称位置上的二次电池1B旋转180度时,与二次电池1A比照,两个二次电池1A、1B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变为处于相同位置。因此,当二次电池1A安装在电池充电器80中时,短边侧面的上面1a定位成向上;而当 二次电池1B安装在电池充电器80中时,二次电池1B旋转180度,使得下面1b定位成向下。这样,在所有的二次电池1A、1B中,通过使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与电池充电器80一侧形成的电极端子83相接触,可以实现充电。
顺便提及,无论二次电池1A、1B的安装方向如何,都可以通过透明部84很容易地确认每一个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是否与电池充电器主体81的电极端子83相接触。而且,通过用于显示充电状态或类似情况的显示部,可以确认二次电池1A、1B的安装方向是否正确。
这里,当二次电池1A以下面1b朝向上方的方式安装,而二次电池1B以上面1a朝向上方的方式安装时,由于每一个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均不会与电极端子83相接触,因此不会实现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83与合成树脂制成的顶盖36的正面36c相接触,可以防止发生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直接接触。此外,即使二次电池1A、1B以正面1a和后面1d颠倒的方式安装,由于电极端子83与二次电池1的后面1d相接触,也不会实现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83与电池外壳2底面上所粘贴的外部标贴15的第一卷曲部17相接触,可以防止发生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直接接触。
此外,此类兼容电池充电器可以如下构造。如图32所示,电池充电器90设置有:电池充电器主体91,基本上是矩形形状;保持臂92,由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彼此相对的侧面91a、91b可滑动地支撑,并支撑二次电池1;以及电极端子93,设置在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91c上。在此电池充电器90上,其中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设置在基本上点对称位置的二次电池1A或1B,可以从保持二次电池1的保持臂92的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上进行安装。
保持臂92设置有:一对臂部95、95,由电池充电器王体91的两个侧面91a、91b可滑动地支撑;以及保持部96,其越过一对臂部95、95而设置在臂部95、95的尖端部分,并保持二次电池1A或1B。
臂部95、95为纵向件,当其以基本上等于二次电池1宽度的间隔而由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两个侧面91a、91b可滑动地支撑时,可以将臂部95、95向外拉出到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91c一侧。形成在臂部95、95的尖端部分上的保持部96基本上是T形形状的元件,其支撑二次电池1的电池外壳2,并具有支撑壁97,该支撑壁97构成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并支撑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而放置面部98从支撑壁97高度方向的基本上是中心的地方开始,越过臂部95、95,向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91c一侧突出,其中,其两个面为放置面98a、98b,其上放置有电池外壳2的后端部。
当臂部95、95向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后面91d一侧滑动时,支撑壁97成为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而且,当臂部95、95向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91c一侧滑动且二次电池1安装在支撑臂92上时,支撑壁97支撑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
在放置面部98上,在从支撑壁97至电池充电器主体91正面91c一侧的方向上,放置面98a、98b均为倾斜面,朝向正面91c厚度方向上的中心倾斜。此外,在将二次电池1安装到保持臂92的过程中,放置电池外壳2的后端部,而放置面部98以如下方式倾斜,即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所面对的顶盖36的正面36c与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91c上形成的电极端子93相接触。即,当电池外壳2的后端部放置在放置面部98的两个放置面98a、98b上时,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与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电极端子98相接触。
保持臂92通过一对臂部95、95、放置面98a或放置面98b、以及支撑壁97来保持二次电池1。这时,如图33A和图33B所示,根据功能,保持臂92分别将二次电池1A保持在放置面98a上,将二次电池1B保持在放置面98b上,其中,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设置在基本上点对称的位置上。这时,二次电池1A、1B均以每一个下面是插入面的方式安装在保持臂92上。此外,保持在放置面98a上的二次电池1A和保持在放置面98b上的二次电池1B,在彼此旋转180度的同时进行安装。这样,在所有的二次电池1A、1B中,由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转动到相同位置,所以它们可以与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91c侧形成的电极端子93相接触,从而可以完成充电。
顺便提及,当二次电池1A、1B,在颠倒插入面的同时,从上面1a侧进行安装时,如果二次电池1A安装在放置面98b侧,或如果二次电池1B安装在放置面98a侧,由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不与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正面91c上形成的电极端子93相接触,所以不会进行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93与合成树脂制成的顶盖36的正面36c相接触,可以防止发生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直接接触。而且,当二次电池1A、1B在颠倒上面1a和后面1d的同时进行安装时,由于电极端子93与二次电池1A和1B的后面1d相接触,所以不会进行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93与电池外壳2底面上所粘贴的外部标贴15的第一卷曲部17相接触,从而可以防止电极端子93与金属制成的电池外壳2直接接触。
此外,如图34所示,由于在不使用时,臂部95、95可以向电池充电器主体91的后面91d侧滑动,使得电池充电器90具有极好的便携特性,且可以防止臂部95、95等发生断裂。
此外,此类兼容电池充电器可以如下构造。如图35所示,电池充电器100设置有:电池充电器主体101,其基本上是矩形;电 池安装部102,其设置在电池充电器主体101的上面101a上;电极端子103,其形成在电池安装部102内部,并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相接触;以及一对电池保持件104A、104B,其旋转设置在电池充电器主体101的上面101a上,并保持二次电池1A、1B。在此电池充电器100上,根据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排列,通过改变二次电池1的方向而安装在电池保持件104A或104B上,从而可以使电池安装部102的电极端子103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相接触,不仅可以确保多种二次电池1A、1B的兼容性,还可以在方向不合适时,禁止插入到电池保持件104A或104B中。因此,可以避免二次电池1A、1B的错误安装。
电池充电器主体101形成为基本上是矩形盒状的形状,而从正面1c侧安装有二次电池1的电池安装部102,形成于上面101a的基本上是中心的位置。而且,在电池充电器主体101上,在上面101a上朝向上方旋转地设置有一对电池保持件104A、104B。
电池安装部102是凹部,其中,二次电池1从正面侧进行安装,而且,根据二次电池1的形状,电池安装部102敞开为基本上是矩形的形状。在电池安装部102的底面部上,形成有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相接触的电极端子103,该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朝向二次电池1的正面1c。
电池保持件104A、104B分别保持安装在电池安装部102中的二次电池1A、1B,其中,如图36A所示,电池保持件104A保持二次电池1A;如图36B所示,电池保持件104B保持二次电池1B。电池保持件104A、104B具有:电池容纳部105A、105B,用于在其中容纳二次电池1;以及一对臂部106A、106B,其连续地突出并分别从每一个电池容纳部105A、105B中的一对侧面部处形成,并由电池充电器主体101可旋转地支撑。而且,电池保持件104的形成,使得电池容纳部105A在利用一对臂部106A的底端部作为旋 转支点的同时,从电池充电器主体101上面101a的正面侧朝向上方可旋转;而电池保持件104B的形成,使得电池容纳部105A在利用一对臂部106B的底端部作为旋转支点的同时,从电池充电器主体101上面101a的后面侧朝向上方可旋转。
根据二次电池1的形状,电池容纳部105A、105B形成为基本上是矩形盒状的形状,其中,将二次电池1插入和拆下的一个主面和位于电池安装部102侧的下面是敞开的。此外,可以通过将二次电池1从下面1b侧插入而安装电池容纳部105A、105B。
电池保持件104A、104B以如下方式进行安装,当电池容纳部105A和电池容纳部105B向上旋转朝向电池充电器主体101时,相应主面的开口侧彼此相对。即,在电池容纳部105A、105B中,当安装在电池充电器主体101的上面101a上时,其每一个后面壁朝向上方,如图35所示;当电池容纳部105A向上旋转时,在电池保持件104A中,电池容纳部105A的后面壁朝向电池充电器主体101的后面一侧,如图36A所示,而在电池保持件104B中,电池容纳部105B的后面壁朝向电池充电器主体101的正面一侧,如图36B所示。这样,安装在电池保持件104A中的二次电池1A和安装在电池保持件104B中的二次电池1B,相对于电池充电器主体101上面101a上所设置的电池安装部102而彼此相对地安装。
一对臂部106A、106B,在将电池充电器主体101的电池安装部102夹在其间的同时,被可旋转地支撑;当沿电池充电器主体101正面侧或后面侧旋转时,它们可以将电池保持件104A、104B保持为基本上与上面101a齐平,反之,当向上旋转电池充电器主体101时,它们将电池保持件104A、104B举起,从而使得二次电池1安装在其中。
在一对臂部106A、106B中,在夹住沿电池充电器主体101上面101a上所设置的电池安装部102的纵向的两个端部的同时,支撑相应的底端部。而且,由于电池保持件104A形成为具有比电池保持件104B更窄的宽度,臂部106A的底端部支撑在电池充电器主体101中的位置比臂部106B的底端部更加靠内。这样,在电池保持件104A和电池保持件104B中,当任意一个向上旋转时,禁止另一个的旋转。因此,二次电池1A和二次电池1B中总是只有一个可以与电极端子103相接触。
在利用上述充电器100向二次电池1A、1B充电时,其中,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对应于每种功能而设置在基本上点对称的位置,根据二次电池1端子的位置,电池保持件104A或104B中的任意一个向上旋转。当电池保持件104A向上旋转(见图36A)时,二次电池1A以下面1b是插入端面的方式插入到电池容纳部105A中。这样,在二次电池1A中,正面1c侧安装到电池安装部102中,而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与电极端子103相接触,从而实现充电。
顺便提及,当有意将二次电池1A从上面1a侧插入时,则会禁止插入到电池容纳部105A中。而且,当二次电池1B插入到电池保持件104A中时,由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相对地形成,使得需要旋转180度,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不会与电池安装部102的电极端子103相接触,从而不会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103与合成树脂制成的顶盖36的正面36c相接触,可以防止发生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直接接触。此外,当二次电池1A反向插入时,由于电极端子103与二次电池1的后侧1d相接触,使得不可能进行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103与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上所粘贴的外部标贴15的第一卷曲部17相接触,可以防止发生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直接接触。
此外,当电池保持件104B向上旋转时(见图36B),二次电池1B以下面1b是插入端面的方式插入到电池容纳部105B中。这样,在二次电池1B中,正面1c侧安装到电池安装部102中,这里,由于与二次电池1A相反,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形成在基本上点对称的位置上,当二次电池1B,以与插入到电池容纳部105A中的二次电池1A相反的方向,插入到电池容纳部105B中时,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相对于电池安装部102的电极端子103,转动到与二次电池1A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在二次电池1B中,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与电极端子103相接触,从而进行充电。
顺便提及,当有意将二次电池1B从上面1a侧插入时,则会禁止插入到电池容纳部105B中。而且,当二次电池1A插入到电池保持件104B中时,由于形成的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的位置相对使得需要旋转180度,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不会与电池安装部102的电极端子103相接触,因此不会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103与合成树脂制成的顶盖36的正面36c相接触,可以防止发生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直接接触。此外,当二次电池1B反向插入时,由于电极端子103与二次电池1的后侧1d相接触,使得不可能进行充电。这时,由于电极端子103与电池外壳2的底面部7上所粘贴的外部标贴15的第一卷曲部17相接触,可以防止与金属电池外壳2的直接接触。
考虑到上述内容,在所有的二次电池1A、1B中,由于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转动到相同的位置上,正电极端子部37和负电极端子部38与电池安装部102上形成的电极端子103相接触,因此可以实现充电。从而,可以共用电池充电器100。
而且,在电池充电器90中,由于在不使用时,电池保持件104可以旋转到电池充电器主体101的上侧101a一侧,使得电池充电器90具有极佳的便携特性,并可以避免电池保持件104断裂。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根据提出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更改、组合、选择其中的部分、和替换。

Claims (8)

1.一种二次电池,用于电子设备,其容纳在电子设备中,从而向所述电子设备供应电力,包括:
电池单元,其中,正电极、负电极、和电解质容纳在封装件中,而来自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从所述封装件的相同侧面分别引出;
金属电池外壳,其中,所述金属电池外壳中形成有插入所述电池单元的一个开口,并且所述金属电池外壳中容纳有所述电池单元,使得引出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的侧面朝向所述开口;以及
盖,由合成树脂制成,其中,一旦正电极端子部和负电极端子部连接至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且朝向外侧,就将待连接至电子设备电极上的所述正电极端子部和所述负电极端子部设置好,并用所述盖塞住所述电池外壳的所述开口,
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对于各自的横截面均弯曲成S形的形状,在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在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与所述盖之间弯曲的同时,所述电池单元容纳在所述电池外壳中,
所述盖包括;保持件,用于插入并保持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基板,其一个面上形成有正电极端子板和负电极端子板,并具有形成在基板另一面上的连接至所述正电极端子板的正电极端子部和连接至所述负电极端子板的负电极端子部;以及顶盖,设置有端子孔,从所述端子孔中所述正电极端子部和所述负电极端子部朝向外侧,所述保持件和所述顶盖彼此一体连接,以夹住其间的所述基板;并且
所述正电极片在其一端焊接至所述正电极端子,而在其另一端焊接至所述正电极端子板,且所述负电极片在其一端焊接至所述负电极端子,而在其另一端焊接至所述负电极端子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池单元粘附在所述电池外壳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从所述电池单元的引出面的上部引出,而所述正电极片和所述负电极片插入并保持在所述保持件的下侧边缘附近;以及
在将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以及所述正电极片和所述负电极片放置在大体上相同的面上并连接它们之后,使所述保持件与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引出面相对,从而弯曲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正电极片之间的以及所述负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片之间的接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正电极片和所述负电极片上,所述正电极片与所述正电极端子之间的以及所述负电极片与所述负电极端子之间的连接端部分别沿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端子的弯曲面被制成以圆弧形竖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绝缘纸粘贴在所述正电极端子和所述正电极片之间的以及所述负电极端子和所述负电极片之间的接合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压力感应粘附双涂层带粘贴到所述电池外壳的插入端面上,而所述电池单元通过所述压力感应粘附双涂层带粘贴到所述电池外壳的底面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电池单元中,所述封装件的切割面暴露在垂直于所述电池单元插入方向的两个侧面上;以及
所述压力感应粘附双涂层带设置有绝缘膜,在所述电池单元插入到所述电池外壳中之后,所述绝缘膜沿所述电池外壳的侧面折叠,并覆盖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切割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池单元通过供应到所述电池外壳的内圆周面上的粘合剂而粘附到所述内圆周面上。
CN2006101098197A 2005-08-12 2006-08-14 二次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3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34941 2005-08-12
JP2005234941A JP5011678B2 (ja) 2005-08-12 2005-08-12 二次電池
JP2005-234941 2005-08-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3197A CN1913197A (zh) 2007-02-14
CN1913197B true CN1913197B (zh) 2010-12-22

Family

ID=37488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098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3197B (zh) 2005-08-12 2006-08-14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771869B2 (zh)
EP (1) EP1753050B1 (zh)
JP (1) JP5011678B2 (zh)
KR (1) KR101286368B1 (zh)
CN (1) CN1913197B (zh)
HK (1) HK1098878A1 (zh)
TW (1) TWI3389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1677B2 (ja) 2005-08-12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011678B2 (ja) * 2005-08-12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002925B2 (ja) 2005-08-12 2012-08-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US8669003B2 (en) * 2006-04-03 2014-03-11 Lg Chem,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mproved safety and capacity
JP4259558B2 (ja) * 2006-09-26 2009-04-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0824865B1 (ko) * 2007-03-16 2008-04-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US8999536B2 (en) * 2008-06-20 2015-04-07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pack
US8686689B2 (en) * 2009-11-30 2014-04-01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assembly
JP5742096B2 (ja) * 2009-12-29 2015-07-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
US8592079B2 (en) * 2011-07-28 2013-11-26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KR20130018478A (ko) 2011-08-09 2013-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팩
KR20130018477A (ko) * 2011-08-09 2013-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팩
US8989821B2 (en) * 2011-08-31 2015-03-24 Apple Inc. Battery configuration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9343716B2 (en) 2011-12-29 2016-05-17 Apple Inc. Flexible battery pack
US20130189567A1 (en) * 2012-01-21 2013-07-25 Minzhi YANG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3161053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
WO2013161051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
US10211436B2 (en) * 2012-05-08 2019-02-19 Samsung Sdi Co., Ltd. Multiple piece battery cell isolator
KR20140004835A (ko) * 2012-07-02 2014-01-14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전지팩
US9812680B2 (en) 2012-08-30 2017-11-07 Apple Inc. Low Z-fold battery seal
KR20140064418A (ko) * 2012-11-20 2014-05-28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모듈
US9136510B2 (en) 2012-11-26 2015-09-15 Apple Inc. Sealing and folding battery packs
KR20140094205A (ko) * 2013-01-21 2014-07-3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US9593969B2 (en) 2013-12-27 2017-03-14 Apple Inc. Concealed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9479007B1 (en) 2014-02-21 2016-10-25 Apple Inc. Induction charging system
US20150255776A1 (en) 2014-03-06 2015-09-10 Apple Inc. Battery Pack System
US9455582B2 (en) 2014-03-07 2016-09-27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charg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9823703B2 (en) 2014-03-27 2017-11-21 Google Inc. Modules and connections for modules to couple to a computing device
US10042402B2 (en) 2014-04-07 2018-08-07 Google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of a chassis-coupled modula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US9717045B2 (en) 2014-04-07 2017-07-25 Google Inc. Systems for enabling modula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KR20160142875A (ko) 2014-04-07 2016-12-13 구글 인코포레이티드 모듈식 모바일 전자 디바이스의 전력 관리를 위한 시스템들 및 방법들
EP3130208A4 (en) * 2014-04-07 2017-12-13 Google LLC Systems for enabling chassis-coupled modula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TWI496332B (zh) * 2014-05-14 2015-08-11 Synergy Scientech Corp Curved battery and its making method
US9674320B2 (en) 2014-08-22 2017-06-06 Goog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abling radio-frequency communication of a modula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6462195A (zh) 2014-08-22 2017-02-22 谷歌公司 用于模块化移动电子设备的模块对接的系统
US9614942B2 (en) 2014-08-22 2017-04-04 Goog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angible configuration of a modula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US9917335B2 (en) 2014-08-28 2018-03-13 Apple Inc.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nd controlling battery expansion
EP3353844B1 (en) 2015-03-27 2022-05-11 Mason K. Harrup All-inorganic solvents for electrolytes
JP2017010856A (ja) * 2015-06-24 2017-01-1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形電池
EP3358640A1 (en) * 2015-09-29 2018-08-08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US10637017B2 (en) 2016-09-23 2020-04-28 Apple Inc. Flexible battery structure
US10707531B1 (en) 2016-09-27 2020-07-07 New Dominion Enterprises Inc. All-inorganic solvents for electrolytes
JP6822048B2 (ja) 2016-10-12 2021-01-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KR102651576B1 (ko) 2016-10-18 2024-03-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US10673038B2 (en) * 2018-03-23 2020-06-02 Chongqing Jinkang New Energy Vehicle Co., Ltd. Battery cells for battery packs in electric vehicles
JP7310096B2 (ja) * 2018-04-10 2023-07-19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子機器
JP7194292B2 (ja) 2019-04-17 2022-12-21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無線位置特定可能タ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4711A (zh) * 2001-03-05 2002-10-16 三星Sdi株式会社 一种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437275A (zh) * 2002-02-06 2003-08-20 索尼公司 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574415A (zh) * 2003-05-01 2005-02-02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组和用于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9283A (en) * 1983-08-12 1986-07-08 Enertronics, Inc. Power cell assembly
US5432017A (en) * 1992-09-14 1995-07-11 Motorola, Inc.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EP0607675B1 (en) * 1992-12-22 1996-09-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with rust preventive structure
JPH11111250A (ja) * 1997-10-06 1999-04-23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 池
US6168883B1 (en) * 1997-10-15 2001-01-02 Eveready Battery Company, Inc. Prismatic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battery
KR100342045B1 (ko) * 1999-04-16 2002-06-27 김순택 2차전지
JP2002008606A (ja) 2000-06-21 2002-01-11 Sony Corp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機
JP2003068259A (ja) * 2001-08-30 2003-03-07 Nec Eng Ltd 電 池
JP4061056B2 (ja) * 2001-11-30 2008-03-12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パック
JP3736529B2 (ja) * 2002-02-06 2006-01-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03257413A (ja) * 2002-02-28 2003-09-12 Ngk Spark Plug Co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04031027A (ja) * 2002-06-24 2004-01-29 Sony Corp 電池パック
JP3825738B2 (ja) * 2002-10-31 2006-09-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パック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0054128A (ko) * 2002-12-17 2004-06-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0560158B1 (ko) 2003-09-29 2006-03-16 주식회사 코캄 고 안전성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922281B2 (ja) * 2003-11-14 2007-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電池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KR100561284B1 (ko) * 2003-12-26 2006-03-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JP5011678B2 (ja) * 2005-08-12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002925B2 (ja) 2005-08-12 2012-08-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011677B2 (ja) 2005-08-12 2012-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TWI328892B (en) 2005-08-12 2010-08-11 Sony Corp Secondary battery
JP4561542B2 (ja) 2005-09-02 2010-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KR100998301B1 (ko) * 2007-11-08 2010-12-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4711A (zh) * 2001-03-05 2002-10-16 三星Sdi株式会社 一种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437275A (zh) * 2002-02-06 2003-08-20 索尼公司 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574415A (zh) * 2003-05-01 2005-02-02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组和用于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24269B2 (en) 2012-02-28
EP1753050A2 (en) 2007-02-14
US20100323238A1 (en) 2010-12-23
TW200725962A (en) 2007-07-01
TWI338961B (en) 2011-03-11
EP1753050B1 (en) 2013-06-05
HK1098878A1 (en) 2007-07-27
KR101286368B1 (ko) 2013-07-15
JP2007048725A (ja) 2007-02-22
US20070037046A1 (en) 2007-02-15
CN1913197A (zh) 2007-02-14
US7771869B2 (en) 2010-08-10
JP5011678B2 (ja) 2012-08-29
EP1753050A3 (en) 2008-07-02
KR20070019602A (ko) 200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3197B (zh) 二次电池
CN1913196B (zh) 二次电池
CN101656328B (zh) 二次电池
CN102832358B (zh) 二次电池
JP5002925B2 (ja) 二次電池
KR101288192B1 (ko) 전자 장치용 2차 전지
JP4777953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4561526B2 (ja) 二次電池及び充電器
JP4604913B2 (ja) 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887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9887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

Termination date: 201508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