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7934A -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7934A
CN1887934A CN 200610200053 CN200610200053A CN1887934A CN 1887934 A CN1887934 A CN 1887934A CN 200610200053 CN200610200053 CN 200610200053 CN 200610200053 A CN200610200053 A CN 200610200053A CN 1887934 A CN1887934 A CN 1887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poxy
epoxy alkane
alkane
ammonium
tetrahydrobenz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20005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84909C (zh
Inventor
吕小兵
时磊
张英菊
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B20061020005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84909C/zh
Publication of CN1887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7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490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490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其特征在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共聚得到的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该聚碳酸酯材料具有如下特点:聚合链中碳酸酯单元单元含量为90%-100%;不同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碳酸酯单元中占5~95%;该聚碳酸酯材料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且玻璃化转变温度随使用环氧烷烃的不同以及参与共聚的各种环氧烷烃比例的不同而变化。本发明提出的聚碳酸酯材料具有高于脂肪族聚碳酸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机械强度,以及较聚环状碳酸酯更好的柔性和拉伸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同时它又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源之一。二氧化碳的化学固定是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中,利用二氧化碳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以它为原料和环氧烷烃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共聚制备聚碳酸酯。该高聚物既可以光降解,也可生物降解;同时还具有优良的阻隔氧气和水的性能。因此,聚碳酸酯可以用作工程塑料、生物降解的无污染材料、一次性医药和食品包装材料、胶粘剂以及复合材料等。但是,现今开发的脂肪族聚碳酸酯材料普遍存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强度偏低等问题,而聚环状碳酸酯则存在易脆、难以加工等缺点。中国专利申请号:03146996.5、02149612.9和200510034174.0先后报道用天然矿物填料、淀粉或聚乙烯醇与脂肪族聚碳酸酯共混改性制备复合材料。Tan等人以合成脂肪族聚碳酸酯和聚环状碳酸酯嵌段共聚物(Polymer,2002,43,4535)的方式来改变聚二氧化碳塑料的性能。还有科学家报道将基于稀土配合物的三元催化体系用于二氧化碳/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共聚,但得到的是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碳酸酯材料(Macromol.Symp.,2003,195,281)。而本发明所描述的可降解性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仅仅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一段非常窄的热分解温度,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材料50%热分解温度随使用环氧烷烃的不同以及参与共聚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环氧烷烃比例的不同而变化。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关于二氧化碳和环氧烷烃共聚合制备聚碳酸酯的专利报道。如美国专利US 3585168、US 3900424和US 3953383采用基于烷基锌的双组分催化剂获得了分子量高于20000的聚碳酸酯、聚氨酯和聚醚。日本公开特许专利JP 02142824和JP 02575199采用昂贵的卟啉配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烃合成聚碳酸酯,催化效率达103~104克聚合物/摩尔催化剂,但聚合物分子量只有5000左右,且反应时间需要10天以上。中国专利申请号CN89100701.6和CN 91109459.8公开了聚合物负载阴离子配位的双金属催化体系,也可获得104克聚合物/摩尔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但载体很难与生成的聚碳酸酯分离。中国专利申请号CN 98125654.6、CN 00136189.9和CN 03105023.9报道了烷基锌/甘油/稀土盐三元催化体系用于制备分子量高于20000的聚碳酸酯,交替结构大于95%。在美国专利US 6133402和J.Am.Chem.Soc.,(2002,124,14284)中,描述了一种高活性的单一活性点有机锌催化剂,获得分子量在20000~40000之间且呈窄分布的聚碳酸丙烯酯,但同步也产生13~25%的环状碳酸丙烯酯副产物。
上述制备聚碳酸酯方法,大多存在催化剂活性低、反应时间长,且压力较高,需要有机溶剂;伴随产生环状碳酸酯副产物或聚合产物中碳酸酯单元较低;产物和催化剂分离困难等问题。最近,本发明人报道一种在低压或中等压力下选择性催化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备高分子量、高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的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21316.5和Angew.Chem.Int.Ed.,2004,43,3574)。本发明在制备可降解性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所使用的催化体系相同或类似于我们曾经申请保护的体系(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21316.5和200510046091.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出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便于调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的聚碳酸酯材料,克服脂肪族聚碳酸酯普遍存在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强度偏低以及聚环状碳酸酯存在的易脆、难以加工等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提出的聚碳酸酯材料具有如下特征:聚合链中碳酸酯单元含量为90%-100%;不同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碳酸酯单元中占5~95%,聚碳酸酯材料结构中含有下式两种结构单元的一种或两种:
式中R是H、CH3、C2H5、CH2Cl或CH2-(CH2)n-CH=CH2,其中分子式n=0~8,Ph是苯基。聚碳酸酯材料的数均分子量在3000~250000之间,分子量分布为1.01~15.00。该聚碳酸酯材料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一段非常窄的热分解温度,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材料50%热分解温度随使用环氧烷烃的不同以及参与共聚各种环氧烷烃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可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范围为45~120℃,可变的材料50%热分解温度范围为175~325℃。
所提出的聚碳酸酯材料包括环氧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1,2-环氧丁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1,2-环氧-7-辛烯/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1,2-环氧-5,6-环氧己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乙烷/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丙烷/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共聚物、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环氧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或环氧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
具体的制备过程如下:
以1~5种脂肪族环氧烷烃和至少一种环状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共聚,采用以四齿席夫碱金属配合物(R1)(R2)SalenMX为主催化剂和以化学式为R1R2 3YX1的盐或高位阻性有机强碱为助催化剂;参与聚合的脂肪族环氧烷烃与环状环氧烷烃的摩尔比是1∶0.05~20;进行共聚反应时,助、主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2~5;主催化剂与环氧烷烃摩尔比为1∶100~10000;CO2压力为0.1~6.0MPa;反应温度为0~80℃;反应时间为1~48小时。
所使用的脂肪族环氧烷烃是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1,2-环氧丁烷、1,2-环氧戊烷、1,2-环氧己烷、1,2-环氧辛烷、1,2-环氧-5-己烯、1,2-环氧-7-辛烯、1,2-环氧-5,6-环氧己烷、1,2-环氧-7,8-环氧辛烷、1,2-环氧-9,10-环氧葵烷、环氧氯丙烷或环氧氟丙烷;所使用的环状环氧烷烃是环己烯环氧烷烃(也称之为环氧环己烷)、苯基环氧乙烷或环戊烯环氧烷烃。
所用主催化剂四齿席夫碱金属配合物(R1)(R2)SalenMX的结构通式为:
Figure A20061020005300071
式中:M为Fe3+、Co3+、Ni3+、Cr3+、Mn3+、Al3+或Ru3+三价金属离子;R1、R2为-H、C1~C6烷基、C1~C6烷氧基、-Cl、-Br或-NO2基团;R3、R4为-(CH2)4-,CH3、H、Ph、-(CH)4-或-CH2NHCH2-;X是I-1、Br-1、Cl-1、NO3 -1、CH3COO-1、CCl3COO-1、CF3COO-1、ClO4 -1、BF4 -1、BPh4 -1、N3 -1一价负离子或对甲基苯甲酸根、对甲基苯磺酸根、邻-硝基苯酚氧、对-硝基苯酚氧、间-硝基苯酚氧、2,4-二硝基苯酚氧、3,5-二硝基苯酚氧、2,4,6-三硝基苯酚氧、3,5-二氯苯酚氧、3,5-二氟苯酚氧或3,5-二-(三氟甲基)苯酚氧负离子。主催化剂中,与金属离子M配位的四齿席夫碱是由3,5位被卤素、硝基、C1~C6烷氧基或叔丁基取代的水杨醛与二胺或三胺类化合物反应制得。二胺类化合物是乙二胺、1,2-丙二胺、2,3-丁二胺、环己二胺、1,2-邻苯二胺或二苯基乙二胺。三胺类化合物是二乙烯三胺或吡咯二胺。
所用助催化剂是四乙基氯化铵、四乙基溴化铵、四乙基碘化铵、四丁基溴化铵、四乙基乙酸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碘化铵、四丙基碘化铵、四丙基溴化铵、四丙基氯化铵、四丙基乙酸铵、苄基三乙基碘化铵、苄基三乙基溴化铵、苄基三乙基氯化铵、苄基三丙基氯化铵、苄基三丁基氯化铵、苄基三丁基溴化铵、四丙基氯化铵、二-(三苯基磷)溴化铵、二-(三苯基磷)氯化铵、二-(三苯基磷)碘化铵、二-(三苯基磷)叠氮化铵、二-(三苯基磷)乙酸铵、四丁基碘化鏻、四丁基溴化鏻、四丁基氯化鏻、丁基三苯基溴化鏻、苄基三苯基溴化鏻、丁基三苯基碘化鏻、丁基三苯基氯化鏻、丙基三苯基溴化鏻、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烯(DBU)、3,3,6,9,9-五甲基-2,10-二氮杂双环[4.4.0]十-1-烯(PMDBD)、7-甲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MTBD)、7-乙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ETBD)、7-正丁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BTBD)、7-苄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BnTBD)、1,5-二氮杂双环[4.3.0]九-5-烯(DBN)或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TBD)。
Figure A20061020005300081
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材料具有高于脂肪族聚碳酸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机械强度,以及较聚环状碳酸酯更好的柔性和拉伸强度。能够针对使用环境对可降解性聚合物材料性能的不同要求得到不同的聚合物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技术方案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在有效体积为200ml的不锈钢高压釜中于环境温度下按下列顺序加入:0.5×10-3摩尔(R1)(R2)SalenCoX(R1和R2均为t-Bu,X为2,4-二硝基苯酚氧负离子)、0.5×10-3摩尔四正丁基氯化铵、0.25摩尔环氧丙烷和0.25摩尔环己烯环氧烷烃混合物,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并保持2.0MPa恒压。将温度控制在25℃,于磁搅拌下反应6小时后,缓慢放掉高压釜中未反应的二氧化碳,低压下于-20℃收集未反应的环氧丙烷和环己烯环氧烷烃,然后加入一定量甲醇/氯仿混合物使高聚物溶解,再加入大量乙醚沉淀出聚碳酸酯。过滤,并用乙醚洗涤数次,真空干燥至恒重,得到24.6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29400,分子量分布为1.24;用Varian INOVA-400MHz核磁共振仪测定其1H-NMR,发现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6∶4,通过13C-NMR分析发现这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75%。用DSC分析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只有一个,为70.2℃;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75℃。
实施例2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参与反应环氧烷烃的量改为0.35摩尔环氧丙烷和0.15摩尔环己烯环氧烷烃混合物,25℃和2.0MPa下反应6小时,得到28.1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31600,分子量分布为1.21;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7.5∶2.5;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45%;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4.5℃;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68℃。
实施例3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参与反应环氧烷烃的量改为0.15摩尔环氧丙烷和0.35摩尔环己烯环氧烷烃混合物,25癈和2.0MPa下反应6小时,得到22.4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28500,分子量分布为1.29;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6.1∶3.9;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75%;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5.5℃;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92℃。
实施例4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参与反应的脂肪族环氧烷烃由环氧丙烷改为环氧乙烷,即用0.25摩尔环氧乙烷和0.25摩尔环己烯环氧烷烃混合物,25癈和2.0MPa下反应6小时,得到30.1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27900,分子量分布为1.33;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6.4∶3.6;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6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51.5℃;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57℃。
实施例5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参与反应的脂肪族环氧烷烃由环氧丙烷改为环氧丁烷,即用0.25摩尔环氧丁烷和0.25摩尔环己烯环氧烷烃混合物,25癈和2.0MPa下反应6小时,得到22.3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24900,分子量分布为1.26;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5.7∶4.3;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8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71.9℃;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91℃。
实施例6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用于催化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由(R1)(R2)SalenCoX(R1和R2均为t-Bu,X为2,4-二硝基苯酚氧负离子)/四正丁基氯化铵改为(R1)(R2)SalenCoNO3(R1和R2均为t-Bu)/7-甲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MTBD)。25℃和2.0MPa下反应10小时,得到25.1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41300,分子量分布为1.19;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6.1∶3.9;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75%;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71.1℃;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77℃。
实施例7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参与反应的脂肪族环氧烷烃由环氧丙烷改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混合物(1/1摩尔比),即用0.125摩尔环氧乙烷、0.125摩尔环氧乙烷和0.25摩尔环己烯环氧烷烃混合物,25癈和2.0MPa下反应6小时,得到25.3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29500,分子量分布为1.19;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6.3∶3.7;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7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3.5℃;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66℃。
实施例8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参与反应的环状环氧烷烃由环己烯环氧烷烃改为环己烯环氧烷烃和苯基环氧乙烷混合物(1/1摩尔比),即用0.25摩尔环氧丙烷、0.125摩尔环己烯环氧烷烃和0.125摩尔苯基环氧乙烷混合物,25℃和2.0MPa下反应6小时,得到27.8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35500,分子量分布为1.22;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9%,线形碳酸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和苯基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6.5∶3.5;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6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8.5℃;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88℃。
实施例9
操作同实施例1,只是将用于催化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由(R1)(R2)SalenCoX(R1和R2均为t-Bu,X为2,4-二硝基苯酚氧负离子)/四正丁基氯化铵改为(R1)(R2)SalenCr種03(R1和R2均为t-Bu)/7-甲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MTBD),反应温度由25℃改为50℃和2.0MPa下反应10小时,得到29.4克聚碳酸酯白色固体。其数均分子量为26300,分子量分布为1.35;聚合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98%,线形碳酸丙烯酯单元与含环己烷碳酸酯单元之比约为5.8∶4.2;两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所有碳酸酯单元中超过6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76.1℃;热重分析显示其50%材料分解温度为283℃。

Claims (6)

1.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其特征在于聚合链中碳酸酯单元含量为90%-100%;不同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形成不同碳酸酯单元相互呈交替性质的含量在聚合物碳酸酯单元中占5~95%,聚碳酸酯材料结构中含有下式两种结构单元的一种或两种:
式中R是H、CH3、C2H5、CH2Cl或CH2-(CH2)n-CH=CH2,其中分子式n=0~8,Ph是苯基;聚碳酸酯材料的数均分子量在3000~250000之间,分子量分布为1.01~1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其特征在于该聚合物材料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一段非常窄的热分解温度,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材料50%热分解温度随使用环氧烷烃的不同以及参与共聚的各种环氧烷烃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可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范围为45~120℃,可变的材料50%热分解温度范围为175~3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其特征在于该聚合物材料包括环氧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1,2-环氧丁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1,2-环氧-7-辛烯/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1,2-环氧-5,6-环氧己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乙烷/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丙烷/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共聚物、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环氧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或环氧丙烷/环己烯环氧烷烃/苯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
4.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1~5种脂肪族环氧烷烃和至少一种环状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共聚,采用以四齿席夫碱金属配合物(R1)(R2)SalenMX为主催化剂和以化学式为R1R2 3YX1的盐或高位阻性有机强碱为助催化剂;参与聚合的脂肪族环氧烷烃与环状环氧烷烃的摩尔比是1∶0.05~20;进行共聚反应时,助、主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2~5;主催化剂与环氧烷烃摩尔比为1∶100~10000;CO2压力为0.1~6.0MPa;反应温度为0~80℃;反应时间为1~48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一种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参与聚合的脂肪族环氧烷烃是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1,2-环氧丁烷、1,2-环氧戊烷、1,2-环氧己烷、1,2-环氧辛烷、1,2-环氧-5-己烯、1,2-环氧-7-辛烯、1,2-环氧-5,6-环氧己烷、1,2-环氧-7,8-环氧辛烷、1,2-环氧-9,10-环氧葵烷、环氧氯丙烷或环氧氟丙烷;参与聚合的环状环氧烷烃是环己烯环氧烷烃、苯基环氧乙烷或环戊烯环氧烷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一种呈交替结构聚碳酸酯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用主催化剂四齿席夫碱金属配合物(R1)(R2)SalenMX的结构通式为:
Figure A2006102000530003C1
式中:M为Fe3+、Co3+、Ni3+、Cr3+、Mn3+、Al3+或Ru3+三价金属离子;R1、R2为-H、C1~C6烷基、C1~C6烷氧基、-Cl、-Br或-NO2基团;R3、R4为-(CH2)4-,CH3、H、Ph、-(CH)4-或-CH2NHCH2-;X是I-1、Br-1、Cl-1、NO3 -1、CH3COO-1、CCl3COO-1、CF3COO-1、ClO4 -1、BF4 -1、BPh4 -1、N3 -1一价负离子或对甲基苯甲酸根、对甲基苯磺酸根、邻-硝基苯酚氧、对-硝基苯酚氧、间-硝基苯酚氧、2,4-二硝基苯酚氧、3,5-二硝基苯酚氧、2,4,6-三硝基苯酚氧、3,5-二氯苯酚氧、3,5-二氟苯酚氧或3,5-二-(三氟甲基)苯酚氧负离子;主催化剂中,与金属离子M配位的四齿席夫碱是由3,5位被卤素、硝基、C1~C6烷氧基或叔丁基取代的水杨醛与二胺或三胺类化合物反应制得;二胺类化合物是乙二胺、1,2-丙二胺、2,3-丁二胺、环己二胺或1,2-邻苯二胺或二苯基乙二胺;三胺类化合物是二乙烯三胺或吡咯二胺。
所用助催化剂是四乙基氯化铵、四乙基溴化铵、四乙基碘化铵、四丁基溴化铵、四乙基乙酸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碘化铵、四丙基碘化铵、四丙基溴化铵、四丙基氯化铵、四丙基乙酸铵、苄基三乙基碘化铵、苄基三乙基溴化铵、苄基三乙基氯化铵、苄基三丙基氯化铵、苄基三丁基氯化铵、苄基三丁基溴化铵、四丙基氯化铵、二-(三苯基磷)溴化铵、二-(三苯基磷)氯化铵、二-(三苯基磷)碘化铵、二-(三苯基磷)叠氮化铵、二-(三苯基磷)乙酸铵、四丁基碘化鏻、四丁基溴化鏻、四丁基氯化鏻、丁基三苯基溴化鏻、苄基三苯基溴化鏻、丁基三苯基碘化鏻、丁基三苯基氯化鏻、丙基三苯基溴化鏻、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烯(DBU)、3,3,6,9,9-五甲基-2,10-二氮杂双环[4.4.0]十-1-烯(PMDBD)、7-甲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MTBD)、7-乙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ETBD)、7-正丁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BTBD)、7-苄基-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BnTBD)、1,5-二氮杂双环[4.3.0]九-5-烯(DBN)或1,5,7-三氮杂双环[4.4.0]十-5-烯(TBD)。
Figure A2006102000530004C1
CNB2006102000533A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4909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2000533A CN100384909C (zh)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2000533A CN100384909C (zh)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7934A true CN1887934A (zh) 2007-01-03
CN100384909C CN100384909C (zh) 2008-04-30

Family

ID=37577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20005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4909C (zh)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84909C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9745A (zh) * 2011-06-09 2011-11-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可结晶的基于二氧化碳的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04231A (zh) * 2011-11-03 2012-06-2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三元共聚聚碳酸酯泡沫材料
CN103333331A (zh) * 2013-06-27 2013-10-02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高分子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8785592B2 (en) 2010-09-09 2014-07-22 Sk Innovation Co., Ltd. Preparation of poly(alkylene carbonate) containing cross-linked high molecular weight chains
CN104193980A (zh) * 2008-05-09 2014-12-10 康奈尔大学 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的聚合物
US9012675B2 (en) 2008-09-17 2015-04-21 Novomer, Inc.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quench method
CN104662065A (zh) * 2013-05-27 2015-05-27 Lg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聚碳酸亚烷基酯的方法
CN107739435A (zh) * 2017-10-30 2018-02-27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合成聚碳酸环己烯酯的高位阻席夫碱锌配合物催化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66108B1 (en) 2008-08-22 2021-03-31 Saudi Aramco Technologies Company Catalysts and methods for polymer synthesi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528071D0 (en) * 1985-11-14 1985-12-18 Shell Int Research Polycarbonates
CN100334130C (zh) * 2004-02-27 2007-08-2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高分子量完全交替结构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315908C (zh) * 2005-03-21 2007-05-16 大连理工大学 高度有序光学活性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14614B2 (en) 2008-05-09 2019-02-26 Cornell University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oxide and carbon dioxide
CN104193980B (zh) * 2008-05-09 2018-11-13 康奈尔大学 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的聚合物
CN104193980A (zh) * 2008-05-09 2014-12-10 康奈尔大学 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的聚合物
US9012675B2 (en) 2008-09-17 2015-04-21 Novomer, Inc.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quench method
US9868816B2 (en) 2008-09-17 2018-01-16 Saudi Aramco Technologies Company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quench method
EP3002305A1 (en) 2008-09-17 2016-04-06 Novomer, Inc. Aliphatic polycarbonate quench method
US8785592B2 (en) 2010-09-09 2014-07-22 Sk Innovation Co., Ltd. Preparation of poly(alkylene carbonate) containing cross-linked high molecular weight chains
US9284407B2 (en) 2010-09-09 2016-03-15 Sk Innovation Co., Ltd. Preparation of poly(alkylene carbonate) containing cross-linked high molecular weight chains
CN102229745A (zh) * 2011-06-09 2011-11-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可结晶的基于二氧化碳的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29745B (zh) * 2011-06-09 2014-04-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可结晶的基于二氧化碳的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04231A (zh) * 2011-11-03 2012-06-2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三元共聚聚碳酸酯泡沫材料
CN104662065A (zh) * 2013-05-27 2015-05-27 Lg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聚碳酸亚烷基酯的方法
CN104662065B (zh) * 2013-05-27 2016-08-17 Lg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聚碳酸亚烷基酯的方法
US9447236B2 (en) 2013-05-27 2016-09-20 Lg Chem,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lyalkylene carbonate
CN103333331A (zh) * 2013-06-27 2013-10-02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高分子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739435A (zh) * 2017-10-30 2018-02-27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合成聚碳酸环己烯酯的高位阻席夫碱锌配合物催化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84909C (zh) 2008-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4909C (zh) 一种呈交替结构的聚碳酸酯材料
CN100494248C (zh) 用于合成聚碳酸酯的双功能催化剂
CN101412809B (zh) 用于合成聚碳酸酯的单活性点催化剂
Luo et al. Using carbon dioxide and its sulfur analogues as monomers in polymer synthesis
KR101902898B1 (ko) 바이메탈식 촉매 및 연쇄이동제의 존재하에서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를 합성하는 방법
CN1010949B (zh) 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3275314B (zh) 一种链结构规整的聚单硫代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WO2018158389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carbonate ether polyols
Sugimoto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s based on carbon dioxide
CN103333329B (zh) 一种二氧化碳和α-蒎烯衍生物共聚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US9018318B2 (en) Catalyst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arbonates from epoxides and CO2
CN109988290A (zh) 一种低聚金属卟啉配合物和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250603C (zh) 一种制备高分子量脂肪族聚碳酸酯的三元催化剂
CN111282597B (zh) 一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环状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049319A1 (en) Methods for forming polycarbonate ether polyols and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er carbonates
CN1663978A (zh) 光学活性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02229745B (zh) 一种可结晶的基于二氧化碳的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34130C (zh) 一种高分子量完全交替结构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JP2009215471A (ja) 金属錯体を用いたエポキシドと二酸化炭素との交互共重合
CN107226903A (zh) 一种合成手性二醇的双功能、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应用
JP6878860B2 (ja) ホスファゼニウム化合物、及びルイス酸を含有する組成物
CN1315908C (zh) 高度有序光学活性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WO2018158370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polyols
KR101456758B1 (ko) 에스터기 및 에테르기가 도입된 이산화탄소 기반 삼원공중합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8559083B (zh) 一种结晶性聚单硫代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30

Termination date: 201501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