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依照35U.S.C.§111(a)提出,并按照35U.S.C.§119(e)(1)要求在2003年11月19日按照35U.S.C.§111(b)提交的临时申请No.60/523,101的申请日利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在机动车空调装置中的蒸发器,该机动车空调装置是将安装在机动车内的制冷循环。
文中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铝”除了纯铝之外还包含铝合金。穿过每对相邻热交换管之间的气流间隙的空气的下游侧(图1中箭头X指示的方向,以及图4的右手侧)将在文中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称为“前”,而其相对侧被称为“后”。此外,图2中的上侧、下侧、左手侧和右手侧将分别称为“上”、“下”、“左”和“右”。
背景技术
堆叠板型蒸发器已为大家公知,该蒸发器包括多个平行布置并且均包括彼此相对且沿其周向边缘相互钎焊在一起的盘状板对的扁平空心体、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与这两个集管间隔地设置的制冷剂转向部分、用于保持入口集管与转向部分连通的多个向前的制冷剂通过部分和用于保持出口集管与转向部分连通的多个向后的制冷剂通过部分,入口集管在其一端具有制冷剂入口,出口集管在其一端具有制冷剂出口,制冷剂能够从入口流入入口集管、然后通过向前的通过部分流入转向部分,在该转向部分制冷剂改变路线,此后通过向后的通过部分流入出口集管以从出口排出,在该入口集管和该出口集管上连接有管接合板,该管接合板具有形式为短管并且与该入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形式为短管并与该出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制冷剂入口管的一端插入并接合到该入口部分,制冷剂出口管的直径大于该入口管,并且具有插入并接合到该出口区域的收缩端部(见例如公报JP-A No.2001-241881)。
这种蒸发器的入口管的直径通常小于出口管。对于上述公报内公开的蒸发器,因此,制冷剂流入部分的尺寸形成为使得入口管可插入其中而不必收缩,而制冷剂流出部分的大小与流入部分相同,从而出口管的收缩端部可插入流出部分。
然而,近年来,已经对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减小并且具有更高性能的蒸发器提出了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已经提出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用于保持这两个集管相互连通的制冷剂流通/循环通路以及在相对的集管对之间间隔地以成至少一排的形式设置的一组热交换管,该流通通路包括两个中间集管和多个热交换管,所述入口集管与中间集管中的一个相对,所述出口集管与中间集管中的另一个相对,该组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接合到相对的集管对,入口集管在其一个端部具有制冷剂入口,出口集管在其与入口端部并排的一个端部具有制冷剂出口,制冷剂能够从入口流入入口集管并通过流通通路返回出口集管,以便从出口排出(见公报JP-A No.2003-214794)。
同样,在公报JP-A No.2003-214794所公开的蒸发器中,制冷剂入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需要分别接合到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从而蒸发器具有制冷剂入口-出口块,该制冷剂入口-出口块钎焊在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上,并具有与入口连通的制冷剂流入部分和与出口连通的制冷剂流出部分。但是,入口-出口块的热容量较大,因此其可钎焊性较差,使得该蒸发器不便制造。
因此,可容易地想到将公报JP-A No.2001-241881内公开的管接合板钎焊到公报JP-A No.2003-214794内公开的蒸发器的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上,其中将制冷剂入口管的一端插入并接合到接合板的入口部分,而将直径大于入口管的制冷剂出口管的收缩端部插入并接合到接合板的出口部分。但是,在此情况下,该蒸发器的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减小,因此需要管接合板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较小,例如在50mm以内。如果管接合板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较小一例如在50mm以内,则由于接合板上设置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的外径相等,所以会出现以下问题。通常,使用围绕管接合板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设置的高频加热线圈来通过高频钎焊使该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接合在入口管和出口管上,但是,如果管接合板的前后尺寸有限,则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的外径差不多相等会使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之间的间隔减少,从而难以围绕这些部分安装高频加热线圈,使得难以自动执行钎焊操作而必须执行繁重的制造加工。此外,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之间的间隔减小使在该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之间的接合板部分的钎焊接处面积减小,并且容易出现有缺陷的接合点。当钎焊接合点有缺陷时,在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之间将发生短路,因此使得通过入口管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出口管而不通过热交换管并且不能进行任何程度的冷却,从而大大削弱冷却性能。
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克服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较易于制造并且可防止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之间的短路的蒸发器。
发明内容
1)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以及用于保持这两个集管相互连通的制冷剂流通通路,该入口集管在该入口集管的一个端部处具有制冷剂入口,该出口集管在该出口集管的与该入口端并排的一个端部处具有制冷剂出口,制冷剂能够从制冷剂入口流入该入口集管并通过该流通通路返回该出口集管,以便从制冷剂出口排出,
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在所述的一个端部处由相应的盖封闭,该制冷剂入口形成在该入口集管的盖内,该制冷剂出口形成在该出口集管的盖内,在该入口集管的盖和该出口集管的盖上接合有板状的管接合件,该管接合件具有与该制冷剂入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与该制冷剂出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
2)如段落1)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管接合件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制冷剂出口部分的形式都为短管,制冷剂入口管具有插入并接合到该制冷剂入口部分的收缩端部,制冷剂出口管具有插入并接合到该制冷剂出口部分的端部。
3)如段落2)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制冷剂入口部分的外径小于该制冷剂出口部分的外径。
4)如段落2)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制冷剂出口管在所述端部具有收缩部,该收缩部插入并接合到该制冷剂出口部分。
5)如段落1)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盖和管接合件中的一个具有朝向另一个突出的定位凸耳,而另一个具有定位凹部以使该凸耳装在其内。
6)如段落1)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所述盖的形式为整体件。
7)如段落1)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包括形成这两个集管的与该流通通路相邻的部分的第一部件、以及形成这两个集管的剩余部分并(软)钎焊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第二部件,由此所述集管形成一体,所述盖均具有分别可与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相接合的接合凸耳。
8)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热交换芯部,该热交换芯部包括形式为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多个排的管组,每个管组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管;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一端放并与该至少一排管组中的热交换管相接合的制冷剂入口集管;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所述一端放置并定位在该入口集管之前或之后的制冷剂出口集管,该出口集管与该至少一排管组中的热交换管相接合;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另一端放置并与接合到该入口集管上的热交换管相接合的制冷剂流入集管;以及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所述另一端放置并与接合到该出口集管上的热交换管相接合的制冷剂流出集管,该流入集管和流出集管相互连通以形成制冷剂转向部分,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在一端由相应的盖封闭,该入口集管的盖具有制冷剂入口,该出口集管的盖具有制冷剂出口;板状的管接合件,该管接合件具有与该制冷剂入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与该制冷剂出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并且接合到该入口集管的盖和该出口集管的盖上。
9)如段落8)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管接合件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制冷剂出口部分的形式均为短管,制冷剂入口管具有插入并接合到该制冷剂入口部分的收缩端部,制冷剂出口管具有插入并接合到该制冷剂出口部分的端部。
10)如段落9)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制冷剂入口部分的外径小于该制冷剂出口部分的外径。
11)如段落9)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制冷剂出口管在所述端部具有收缩部,该收缩部插入并接合到该制冷剂出口部分。
12)如段落8)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所述盖和管接合件中的一个具有朝向另一个突出的定位凸耳,而另一个具有定位凹部以使该凸耳装在其内。
13)如段落8)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管接合件具有朝该盖突出的定位凸耳,该盖具有定位凹部以使该凸耳装在其内,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均在另一端由相应的盲盖(无开口的盖)封闭,该盲盖不具有形成在所述盖内的定位凹部。
14)如段落13)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包括与热交换管相接合的第一部件和在该第一部件的与热交换管相对的部分接合在该第一部件上的第二部件,从而该入口和出口集管相互成一体,每个盖和盲盖均具有分别可与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相接合的接合凸耳。
15)如段落14)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是通过使用隔离装置将单个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内部分成前部和后部部分而形成的。
16)如段落15)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出口集管的内部由分隔装置分成沿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和第二两个空间,与该出口集管相接合的热交换管延伸到该第一空间内,该出口集管的第二空间与该制冷剂出口连通。
17)如段落16)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隔离装置和该分隔装置与该第二部件成一体。
18)如段落16)内所述的蒸发器,其中该盖以及盲盖相互形成一体,该盖以及盲盖具有装在该入口集管内的第一突出部、装在该出口集管的第一空间内的第二突出部和装在该出口集管的第二空间内的第三突出部,该盖的第一突出部具有制冷剂入口,该盖的第三突出部具有制冷剂出口。
19)一种制造如段落2)内所述的蒸发器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形成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以及用于保持这两个集管相互连通的制冷剂流通通路;将具有制冷剂入口的盖接合到该入口集管的一端,并将具有制冷剂出口的盖接合到该出口集管的一端;将板状的管接合件接合到该入口集管的盖和出口集管的盖上,该管接合件具有形式为短管并将与该入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形式为短管并将与该出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此后,将制冷剂入口管的收缩端部插入该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并将制冷剂出口管的端部插入该管接合件的出口部分;使用高频加热线圈同时将该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分别钎焊到该入口管和出口管上,该加热线圈的形式为具有两个环形部分的眼镜状组件,该环形部分之一围绕该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设置,而另一个环形部分围绕该管接合件的出口部分设置。
20)一种制造如段落9)内所述的蒸发器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形成热交换芯部,该热交换芯部包括形式为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多个排的管组,每个管组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管;形成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一个端部放置并与该至少一排管组中的热交换管相接合的制冷剂入口集管、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所述一个端部放置并定位在该入口集管之前或之后的制冷剂出口集管-该出口集管与该至少一排管组中的热交换管相接合、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另一个端部放置并与接合到该入口集管上的热交换管相接合的制冷剂流入集管、以及朝向每个热交换管的所述另一个端部放置并与接合到该出口集管上的热交换管相接合的制冷剂流出集管,这是通过共同地钎焊这些部件而形成的,通过共同钎焊步骤同时执行钎焊操作以将具有制冷剂入口的盖钎焊在该入口集管的一端上、将具有制冷剂出口的盖钎焊在该出口集管的一端上、将盲盖分别钎焊在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的另一端上、将具有形式为短管并待与该入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并具有形式为短管且待与该出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的管接合件钎焊到该入口集管的盖和出口集管的盖上,此后,将制冷剂入口管的收缩端部插入该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将制冷剂出口管的端部插入该管接合件的出口部分,使用高频加热线圈同时将该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分别钎焊在该入口管和出口管上,该加热线圈的形式为具有两个环形部分的眼镜状组件,该环形部分之一围绕该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设置,而另一个环形部分围绕该管接合件的出口部分设置。
21)一种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制冷循环,该蒸发器包括段落1)到1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蒸发器。
22)一种车辆,该车辆中安装有如段落21)内所述的制冷循环以作为机动车空调装置。
对于段落1)和8)内所述的蒸发器,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在一个端部由相应的盖封闭,该入口集管的盖具有制冷剂入口,该出口集管的盖具有制冷剂出口,板状的管接合件具有与该入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与该出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并且该管接合件沿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的横向设置并接合到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因此,该管接合件具有较小的热容量,并且可更有效地钎焊在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上,以确保制造整个蒸发器的工作容易。
对于段落2)和9)内所述的蒸发器,该管接合件的制冷剂入口部分和制冷剂出口部分的形式都为短管,并且制冷剂入口管的收缩端部插入并接合到入口部分。因此,该入口部分的外径可减小,从而为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之间提供较大的间隔。在蒸发器内的通常具有较小直径的入口管的端部进一步收缩,并且该收缩端部插入在入口部分中,从而该入口部分的外径可大大减小。这在该入口和出口部分之间提供了较大的间隔。因此,即使在板接合件在前后方向上受限的情况下,仍可容易地围绕该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设置高频加热线圈,以确保实现自动钎焊操作并有助于制造整个蒸发器。该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之间的较大的间隔使得该入口和出口部分之间的管接合部分可在增大的区域上与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相接合,以防止出现有缺陷的接头,从而进一步防止在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之间发生短路。这可消除这样的可能性,即,经由入口管流入入口集管的制冷剂将从出口集管流出并流入出口管,而未通过制冷剂流通通路[在段落2)内所述蒸发器的情况下]或通过热交换管[在段落9)内所述蒸发器的情况下],从而可防止蒸发器的冷却性能受损。由于入口管的端部收缩,所以制冷剂以增加的速度从入口管流入入口集管,以便扩散到入口管的另一端。在根据段落2)的蒸发器的情况下,制冷剂被均匀分流地流过所有制冷剂流通通路,从而可以均匀的量流过通道以便蒸发器具有改进的冷却性能。如果制冷剂以低速流动,则制冷剂在接近制冷剂入口的位置处流入流通通路的量大于在远离入口的位置处流入流通通路的量,结果,制冷剂以不均匀的量流过所有流通通路,从而会降低蒸发器的冷却性能。当制冷剂的流速小时会出现此现象。对于根据段落9)的蒸发器,制冷剂均匀分流地流入与入口集管相接合的所有热交换管,使得蒸发器可实现改进的冷却效率。在低流速下,制冷剂在接近入口的位置处流入流通通路的量大于在远离入口的位置处流入流通通路的量,结果以不均匀的量流过所有管。这在制冷剂的流速低时会出现。
对于段落3)和10)内所述的蒸发器,可在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之间形成增加的间隔。
在段落4)和11)内所述的蒸发器的情况下,可使出口部分的外径减小,从而使得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之间的间隔进一步增加。
当制造段落5)和12)内所述的蒸发器时,可将盖和管接合件精确地放置在适当位置。
对于段落6)内所述的蒸发器,可容易地处理该盖。
当在制造根据段落7)的蒸发器的过程中定位搭焊/点焊(tack)组件时,可利用盖上的接合凸耳来定位搭焊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这使得工作效率提高。
当在制造根据段落13)的蒸发器的过程中定位搭焊组件时,可防止将盲盖设置在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的待接合管接合件的端部位置上。如果将盲盖设置在待接合管接合件的位置,则管接合件的定位凸耳将不会干妨碍盲盖,并且不会被定位在适当位置。这可防止将盲盖设置在错误的位置。
当在制造根据段落14)的蒸发器的过程中定位搭焊组件时,可利用盖和盲盖上的接合凸耳来定位搭焊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这使得工作效率提高。
段落15)内所述的蒸发器的整体上制造该蒸发器所需的组件的数量可减小。
对于段落16)内所述的蒸发器,分隔装置用于使制冷剂以更均匀的量流过与入口集管相接合的所有热交换管,并还以均匀的量流过与出口集管相接合的所有热交换管,以便蒸发器具有进一步提高的冷却性能。
对于段落17)内所述的蒸发器,入口-出口箱的隔离装置和分隔装置与第二部件形成一体,因此可容易地设置。
在段落19)和20)内所述的制造蒸发器的方法中,可同时将入口管和出口管钎焊在管接合件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上。因此,可比较容易地制造段落2)和9)内所述的蒸发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部分省略的透视图;
图2是从后面看的图1的蒸发器的局部垂直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线A-A剖开的放大的局部视图;
图5是沿图2中的线B-B剖开的放大的局部视图;
图6是沿图2中的线C-C剖开的放大的局部视图;
图7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入口-出口箱的右盖和管接合件的透视图;
图8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入口-出口箱的左盖的透视图;
图9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转向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转向箱的左盖和右盖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将制冷剂入口管和出口管钎焊在管接合件上的方法的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的线D-D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制冷剂如何流过图1所示的蒸发器的图;
图14是对应于图13的视图,其示出蒸发器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和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3到10示出主要部分的结构,图11和12示出将制冷剂入口管和出口管钎焊在管接合件上的方法,而图13示出制冷剂如何流过蒸发器。
图1和2示出用于其中使用含氯氟烃制冷剂的空调装置的蒸发器1。该蒸发器包括设置成垂直间隔开的铝制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和铝制的制冷剂转向箱3、和设置在这两个箱2、3之间的热交换芯部4。
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包括放置在前部(相对于通过蒸发器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制冷剂入口集管5和放置在后部(相对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制冷剂出口集管6。集管5、6相互成一体并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这两个集管之间设置有隔开装置,该隔开装置将在稍后说明。在箱2的入口集管5上连接有铝制的制冷剂入口管7,而该箱的出口集管6上连接有铝制的制冷剂出口管8。制冷剂转向箱3包括位于前部的制冷剂流入集管9和位于后部的制冷剂流出集管11。集管9、11相互成一体并沿前后方向设置,在这两个集管之间设置有隔开装置,该隔开装置将在稍后说明。
热交换芯部4包括形式为前后设置的多个排-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排-的管组13,每个管组13包括多个以一定间隔沿左右方向一即沿蒸发器的横向-平行设置的热交换管12。在每个管组13的各对相邻热交换管12之间的空气通过间隙内以及在每个管组13的左、右两端的热交换管12的外部均设置有波形翅片14,所述翅片14钎焊到与其相邻的热交换管12上。在位于左端和右端中的每一个处的波形翅片14的外部设置有铝制侧板15,所述侧板钎焊在翅片14上。前部管组13的热交换管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接合到入口集管5和流入集管9以提供向前制冷剂通过部分,而后部管组13的热交换管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接合到出口集管6和流出集管11以提供向后制冷剂通过部分。
参照图3到6,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包括由在两面上都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并且其上接合有热交换管12的板状的第一部件16、由裸铝挤出型材制成并且覆盖第一部件16的上部的第二部件17、由在两面上都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并且接合到所述两个部件16、17的右端以便封闭右端开口的右封闭件19、钎焊在右封闭件19的外表面上以便覆盖入口集管5和出口集管6并且沿前后方向伸长的板状的管接合件21、以及接合到所述两个部件16、17的左端以便封闭左端开口的铝制左封闭件18。
第一部件16在其前、后侧部均具有弯曲部分22,该弯曲部分的形式为横截面为小曲率的圆弧并在其中部向下凸出。弯曲部分2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沿横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管插缝23。前部和后部弯曲部分22中的每对对应的缝23在横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前部弯曲部分22的前边缘和后部弯曲部分22的后边缘一体地具有各自的在部件16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直立壁22a。第一部件16在所述两个弯曲部分22之间包括平的部分24,该平的部分具有沿横向间隔地设置的多个通孔25。
第二部件17的横截面总体上为m形且向下开口,该第二部件包括横向延伸的前部和后部两个壁26、用作上述隔开装置的垂直分隔壁27以及两个总体上为圆弧的连接壁28,该分隔壁27设置在所述两个壁26之间的中部内并沿横向延伸以将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内部分成前部和后部两个空间,该连接壁28向上凸出并将分隔壁27与相应的前、后壁26在它们的上端一体地连接。后壁26和分隔壁27在它们的下端在部件17的整个长度上通过分流阻板29一体地互连,该分流阻板用作将出口集管6分成上部和下部部分的隔离装置。阻板29内具有形成在除了该板的左、右端之外的后部的并且横向间隔开布置的沿横向伸长的制冷剂通过通孔31A、31B。分隔壁27的下端向下突出超过前、后壁26的下端,并一体地具有多个突出部27a,所述突出部从该分隔壁27的下边缘向下突出、沿横向间隔地设置并且装在第一部件16的通孔25内。突出部27a是通过切除分隔壁27的指定部分而形成的。
参照图7,右封闭件19包括用于封闭入口集管5的右端开口的前盖19a和用于封闭出口集管6的右端开口的后盖19b,盖19a、19b相互成一体。封闭件19的前部-即前盖19a-在左侧部一体地形成有向左的突出部37,该突出部将装配在入口集管5内。封闭件19的后部-即后盖19b-在左侧部一体地具有向左的上突出部38和向左的下突出部39,该上突出部38将装配在出口集管6内的位于阻板29之上的上部部分内,该下突出部39将装配在集管6内的位于阻板29下方的下部部分内并且放置在上突出部38之下且与该突出部38间隔开。在右封闭件19前部的向左的突出部37的底壁内形成有制冷剂入口43,并且在封闭件19后部的向左的上突出部38的底壁内形成有制冷剂出口44。右封闭件19具有向左突出的接合凸耳41,该接合凸耳一体地形成在该封闭件19的上边缘和其前、后侧边缘中的每一个之间的圆弧部分上,并且可与第二部件16的连接壁28相接合。右封闭件19还具有向左突出的接合凸耳42,该接合凸耳形成在该封闭件19的下边缘的前部和后部中的每一个上,并可与第二部件16的弯曲部分22相接合。右封闭件19的下边缘在其沿前后方向的外部中的每一个处具有定位凹部40,以用于使下文将说明的管接合件21上的定位凸耳50装配在其中。
参照图7,管接合件21具有形式为短筒并与右封闭件19的入口43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45、以及形式为短筒并与封闭件19的出口44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46。入口部分45的外径小于出口部分46。优选地,管接合件21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在50mm以内,入口45和出口46之间的间隔S为6~9mm。接合件21具有向左突出的定位凸耳50,该定位凸耳一体地形成在该接合件的下边缘,并可与右封闭件19的定位凹部40相接合。
在入口管7的一端形成的收缩部分7a插入并钎焊在接合件21的入口45上,而在出口管8的一端形成的收缩部分8a插入并钎焊在接合件21的出口46上(见图6)。入口管7的收缩部分7a的内径优选为3~8.5mm。尽管未示出,但在入口管7和出口管8的另一端部上横跨这些管设置有膨胀阀安装件。
参照图8,左封闭件18与右封闭件19对称。左封闭件18包括用于封闭入口集管5的左端开口的前盖18a和与前盖18a成一体并用于封闭出口集管6的左端开口的后盖18b,所述前、后盖均无开口。左封闭件18一体地形成有可装配在入口集管5内的向右的突出部32、可装配在出口集管6中位于阻板29之上的上部部分内的向右的上突出部33、可装配在集管6中位于阻板29之下的下部部分内的向右的下突出部34、向右突出并且可与第二部件的相应接壁28相接合的接合凸耳35、以及向右突出并且可与第一部件16的相应弯曲壁22相接合的接合凸耳36。左封闭件18的向右的前突出部32内没有形成制冷剂入口,左封闭件18的向右的后上突出部33的底壁内没有形成制冷剂出口。左封闭件18在下边缘中没有定位凹部。
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第一部件16和第二部件17、所述两个封闭件18、19以及该管接合件21按以下方式钎焊在一起。第一和第二部件16、17利用第一部件的钎焊材料层相互钎焊在一起,同时第二部件17的突出部27a插入第一部件16的相应通孔25内形成弯边接合(crimpingengagement),并且第一部件16的前、后垂壁22a的上端与第二部件17的前、后壁26的下端相接合。所述两个封闭件18、19利用该封闭件18、19上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第一和第二部件16、17上,同时前盖18a、19a的突出部32、37装配在所述两个部件16、17内的从分隔壁27向前的前部空间内,而后盖18b、19b的上突出部33、38装配在所述两个部件16、17内的从分隔壁27向后并在阻板29之上的上部空间内,后盖18b、19b的下突出部34、39装配在所述两个部件16、17内的从分隔壁27向后并在阻板29之下的下部空间内,上接合凸耳35、41与第二部件17的连接壁28相接合,下接合凸耳36、42与第一部件16的弯曲部分22相接合。管接合板21利用右封闭件19上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该右封闭件19上,同时定位凸耳50接合在右封闭件19的定位凹部40内。这样,就制成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第二部件17的从分隔壁27向前的部分用作入口集管2,而第二部件17的从分隔壁27向后的部分用作出口集管6。出口集管6被分流组件29分成上部空间6a和下部空间6b,所述空间通过制冷剂通孔31A、31B保持连通。右封闭件19的制冷剂出口44与出口集管6的上部空间6a连通。管接合件21的制冷剂入口部分45与制冷剂入口43连通,而制冷剂出口部分46与出口44连通。
参照图4和图9,制冷剂转向箱3包括板状的第一部件48、第二部件49和铝制的封闭件51,该第一部件48由在两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并且其上接合有热交换管9,该第二部件49由裸铝挤出型材制成并且覆盖第一部件48的下侧部,该封闭件51由在两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以用于封闭左右两端开口。
制冷剂转向箱3具有其横截面整体上为圆弧的顶面3a,从而该顶面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部是最高部分52,该最高部分朝前侧和后侧逐渐降低。转向箱3在其前后两侧内具有凹槽53,所述凹槽53从顶面3a的最高部分52的前后两侧分别延伸到前、后两侧面3b并且在横向上间隔地布置。
第一部件48具有在其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中部向上凸出的圆弧横截面,并且在前、后侧边缘均具有与该侧边缘一体地形成并且在第一部件48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垂壁48a。第一部件48的顶面用作制冷剂转向箱3的顶面3a,垂壁48a的外表面用作箱3的前或后侧面3b。所述凹槽53形成在第一部件48的前、后侧部的每一个中,并且从部件48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中部的最高部分52延伸到垂壁48a的下端。在第一部件48的除了位于中部的最高部分52之外的前、后侧部的每一个中,在各对相邻凹槽53之间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管插缝54。对应的每对前、后管插缝54在横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第一部件48在其位于中部的最高部分52中形成有多个通孔55,所述通孔在横向上间隔地布置。利用铝制钎焊板材通过压力加工制造第一部件48,从而同时形成第一部件48的垂壁48a、凹槽53、管插缝54以及通孔55。
第二部件49的横截面总体为w形并且向上开口,并且包括分别向前和向后朝外并朝上弯曲且横向延伸的前部和后部两个壁56、用作上述隔开装置的垂直分隔壁57以及两个连接壁58,该垂直分隔壁57设置在所述两个壁56之间的中部内并沿横向延伸且将制冷剂转向箱3的内部分成前、后两个空间,所述连接壁58将分隔壁57与相应的前、后壁56在下端一体地连接。分隔壁57的上端向上突出超过前、后壁56的上端并且设置有从其上边缘成一体地向上突出的多个突出部57a,所述突出部沿横向间隔地设置并装配在第一部件48的相应通孔55内。分隔壁57在其上边缘内在相邻的各对突出部57a之间具有制冷剂通过切口57b。突出部57a和切口57b是通过切除分隔壁57的指定部分而形成的。
通过挤出前部和后部壁56、分隔壁57和连接壁58,并切割分隔壁57以形成突出部57a和切口57b,从而制出第二部件49。
参照图10,每个封闭件51包括用于封闭流入集管9的对应端部的前盖51a和与该前盖51a形成一体的用于封闭流出集管11的对应端部的后盖51b。封闭件51的前部一即前盖51a-在其横向内侧上与其成一体地形成有横向向内的突出部59,该突出部可装配在流入集管9内。封闭件51的后部-即后盖51b-在其横向内侧上成一体地具有横向向内的突出部61,该突出部可装配在流出集管11内。封闭件51在其下边缘和前、后侧边缘之一之间的圆弧部分处一体地具有接合凸耳62,并且还具有在其上边缘与该上边缘一体地形成的多个沿前后方向间隔地设置的接合凸耳63,所述接合凸耳62沿横向向内突出并可与第二部件49的前部或后部壁56相接合,所述接合凸耳63沿横向向内突出并可与第一部件48相接合。
转向箱3的第一和第二部件48、49和该转向箱的两个封闭件51按以下方式钎焊在一起。第一部件48和第二部件49利用第一部件48上的钎焊材料层相互钎焊在一起,同时第二部件49的突出部57a插入相应的孔55内形成弯边接合,第一部件48的前部和后部垂壁48a的下端与第二部件49的前部和后部壁56的上端相接合。所述两个封闭件51利用该封闭件51上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第一和第二部件48、49上,同时前突出部59装配在由所述两个部件48、49限定的并从分隔壁57向前的前部空间内,后突出部61装配在由所述两个部件48、49限定的并从分隔壁57向后的后部空间内,上接合凸耳63与第一部件48相接合,下接合凸耳62与第二部件49相接合。这样,就形成了制冷剂转向箱3。第二部件49的从分隔壁57向前的部分用作流入集管9,而该第二部件49的从分隔壁57向后的部分用作流出集管11。第二部件49的分隔壁57内形成的切口57b的上端开口被第一部件48封闭,从而形成制冷剂通过孔64。
形成前部和后部管组13的热交换管12均由铝挤出型材制成。每个管12均是扁平的、沿前后方向具有较大宽度、并且在其内部具有沿该管的纵向延伸且平行布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12a。管12的上端部插入该入口-出口箱2的第一部件16的插缝23内,并利用第一部件16上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该部件16上。所述管12的下端部插入转向箱3的第一部件48的插缝54内,并利用第一部件48上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该部件48上。
优选地,热交换管12的高度-即在横向方向上的厚度-为0.75~1.5mm,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12~18mm,其周向壁的壁厚为0.175~0.275mm,将制冷剂通道相互隔开的分隔壁的厚度为0.175~0.275mm,分隔壁的间距为0.5~3.0mm,前、后两端壁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为0.35~0.75mm。
可使用铝制电阻焊管来代替由铝挤出型材制成的热交换管12,该电阻焊管内具有多个通过将内翅片插入其中而形成的制冷剂通道。还可使用由板制成的管,该板是由在其一个表面上具有铝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通过轧制加工制备的,并且该板包括两个通过连接部分相接合的扁平壁形成部分、在每个扁平壁形成部分上与其一体地形成并从该扁平壁形成部分的与该连接部分相对的一个侧边缘突出的侧壁形成部分、以及从每个扁平壁形成部分与其成一体地突出并且在其宽度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的多个分隔形成部分,该管是通过在连接部分将该板弯曲成U字形并将侧壁形成部分以对接关系相互钎焊在一起以通过分隔形成部分形成分隔壁而制成的。
波状翅片14是通过将在两侧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波浪形而制成的。在该波浪形板材的连接其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的部分内形成沿前后方向平行设置的百叶窗板。波状翅片14对于前部和后部管组13是共用的。翅片14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约等于从前部管组13内的热交换管12的前边缘到后部管组13内对应的热交换管12的后边缘的距离。希望波状翅片14的翅片高度-即从波峰部分到波谷部分的直线距离-为7.0mm~10.0mm,翅片间距-即连接部分的间距-为1.3~1.8mm。可在每个管组13的相邻的热交换管12对之间设置波形翅片,而不是前部和后部管组12共用一个波形翅片。
蒸发器1是通过将部件相组合而定位搭焊在一起并共同钎焊所定位搭焊的组件而制造的。
制冷剂入口管7和制冷剂出口管8按以下方式钎焊在管接合件21上。首先,将入口管7的收缩部分7a与出口管8的收缩部分8a分别装配在管接合件21的制冷剂入口部分45和制冷剂出口部分46内。然后如图11和12所示,围绕入口部分45和出口部分46设置高频加热线圈65。加热线圈65为具有两个环形部分65a、65b的眼镜状组件并包括上半段66和下半段67,该上半段66包括形式为一体件并向下开口以提供所述两个环形部分65a、65b的上半组件的两个半圆形部分,该下半段67包括形式为一体件并向上开口以提供所述两个环形部分65a、65b的下半组件的两个半圆形部分。将上半段66和下半段67之一例如下半段67围绕接合件21放置,同时将入口部分45和出口部分46放置在所述两个半圆形部分内,此后将上半段66装配在下半段67内。随后,同时使用加热线圈65将接合件21的入口部分45和出口部分46分别钎焊在入口管7和出口管8上。钎焊操作可通过在所需部分上涂覆钎焊材料来进行,或者通过用在其一个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管接合件21并使用形成在入口和出口部分45、46的内周向表面上的钎焊材料层来进行。当管接合件21的入口部分45和出口部分46之间的间隔为6~9mm时,可围绕这些部分45、46设置高频加热线圈65以便自动钎焊。
蒸发器1与压缩机和冷凝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安装在车辆例如机动车内以用作空气调节装置。
参照示出所述蒸发器1的图13,流过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的气-液混合相的两层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入口管7、管接合件21的制冷剂入口部分45和右封闭件19的制冷剂入口43进入制冷剂入口集管5,并分流地流入前部管组13的所有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当入口管7的收缩部分7a的内径为3~8.5mm时,制冷剂到达入口集管5的左端,此时均匀地流入前部管组13的所有热交换管12。
流入所有热交换管12的通道12a的制冷剂向下流过通道12a,进入制冷剂转向箱3的制冷剂流入集管9。集管9内的制冷剂通过分隔壁57的制冷剂通过孔64流入制冷剂流出集管11。
流入流出集管11的制冷剂分流地流入后部管组13的所有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改变其路线,并通过通道12a向上进入制冷剂出口集管6的下部空间6b。由该集管内的分流阻板29提供的阻力使得制冷剂从流出集管11均匀地流入后部管组13的所有热交换管12,并还从入口集管5更均匀地流入前部管组13的所有管12。结果,制冷剂以均匀的量流过这两个管组13的所有热交换管12。
随后,制冷剂通过阻板29的制冷剂通过孔31A、31B流入出口集管6的上部空间6a,并经由右封闭件19的制冷剂出口44、管接合件21的出口部分46和出口管8流出蒸发器。在流过前部管组13的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以及流过后部管组13的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时,制冷剂与沿图1所示箭头X的方向流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以气相流出蒸发器。
此时,在波状翅片14的表面上生成冷凝水,并且该冷凝水向下流到转向箱3的顶面3a。向下流到箱顶面3a的冷凝水由于毛细管效应而进入凹槽53、流过凹槽53并从凹槽53的前部或后部外端落到转向箱3下方。这样可防止大量的冷凝水聚集在转向箱3的顶面3a与波状翅片14的下端之间,从而防止由于大量冷凝水聚集而导致冷凝水冻结,由此防止蒸发器1工作效率不足。
根据前述实施例,在两个箱2、3的入口集管5和流入集管9之间以及在出口集管6和流出集管11之间设置有一组热交换管13,但是此设置不是限制性的;可在两个箱2、3的入口集管5和流入集管9之间以及在这两个箱的出口集管6和流出集管11之间设置一组或至少两组热交换管11。在使用该蒸发器时,转向箱3可位于入口-出口箱2上方。
图14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图1到14中,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标号指示。
图14示出蒸发器70,该蒸发器包括从前向后并排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71和制冷剂出口集管72、设置在入口集管71上方并与其间隔开的第一中间集管73、设置在第一中间集管73左侧并的第二中间集管74、设置在第二中间集管74下方并与其间隔开且位于入口集管71左侧的第三中间集管75、在第三中间集管75的后侧与其并排设置并位于出口集管72的左侧的第四中间集管76、设置在第四中间集管76上方并与其间隔开且在第二中间集管74的后侧与其并排地设置的第五中间集管77、以及设置在出口集管72上方并与其间隔开且位于第五中间集管77的右侧的第六中间集管78。
入口集管71、出口集管72、第三中间集管75和第四中间集管76是通过从前到后以及从左到右将一个箱79分隔成四个部分而形成的。箱79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转向箱3,并包括第一部件48和第二部件49。该箱79与箱3的不同之处如下。箱79被该箱内的分隔壁57分为前部和后部空间,并且每个空间均被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中部的铝制隔板81分成左、右部分,从而提供四个集管71、72、75和76。分隔壁57的在隔板81右侧的部分没有切口57b,从而入口集管71与出口集管72不连通。用于右端开口的封闭件51具有形成在前突出部59的底壁内的制冷剂入口82以及形成在后突出部61内的制冷剂出口83。尽管未示出,但右封闭件51的外表面上钎焊有管接合件21,该管接合件具有与入口82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分45和与出口83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分46。
第一中间集管73、第二中间集管74、第五中间集管77和第六中间集管78是通过将一个箱84分隔成前、后两个区域84A、84B而形成的。前部区域84A的右部形成第一中间集管73,该区域的左部形成第二中间集管74。后部区域84B的右部形成第六中间集管78,该区域的左部形成第五中间集管77。箱84在结构上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入口-出口箱2,并包括第一部件16和第二部件17。箱84与箱2的不同之处如下。箱84没有分流阻板29。用于右端开口的封闭件19无入口43和出口44。该封闭件19上未钎焊管接合件21。
在入口集管71、出口集管72、第三中间集管75和第四中间集管76的组件与第一中间集管73、第二中间集管74、第五中间集管77和第六中间集管78的组件之间设置热交换芯部4。前部管组13的热交换管12的下端部接合到入口集管71和第三中间集管75,而它们的上端部接合到第一中间集管73和第二中间集管74。此外,后部管组13的热交换管12的下端部接合到出口集管72和第四中间集管76,而它们的上端部接合到第六中间集管78和第五中间集管77。
参照示出蒸发器70的图14,流过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的气-液混合相的两层制冷剂经由入口管7、管接合件21的制冷剂入口部分45和右封闭件51的制冷剂入口82进入制冷剂入口集管71,并分流地流入接合到该入口集管71并包含在前部管组13内的所有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制冷剂向上流过通道12a,进入第一中间集管73,并向左流入第二中间集管74。第二中间集管74内的制冷剂分流地流入接合在该第二中间集管74上并包含在后部管组13中的所有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向下流过通道12a,进入第三中间集管75并通过分隔壁57内的制冷剂通过孔64流入第四中间集管76。然后,第四中间集管76内的制冷剂分流地流入接合在该第四中间集管76上并包含在后部管组13中的所有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向上流过通道12a,进入第五中间集管77并向右流入第六中间集管78。然后,该集管78内的制冷剂分流地流入接合在该集管78上并包含在后部管组13中的所有热交换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向下流过通道12a并进入出口集管72。然后,制冷剂流过右封闭件51的制冷剂出口83和接合件21的出口部分46,并通过出口管8流出。
根据前述第二实施例,在入口集管71和第三中间集管75以及所述两个箱79、84的第一和第二中间集管73、74之间,并且还在出口集管72和第四中间集管76以及第六和第五中间集管78、77之间设置有一组热交换管13,但是此设置不是限制性的;可在集管71、75以及集管73、74之间,在集管72、76以及集管78、77之间设置一组或至少两组热交换管11。在使用该蒸发器时,箱79可位于箱84上方。
本发明的蒸发器可实现为这样的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以及用于保持这两个集管相互连通的制冷剂流通通路,该流通通路包括两个中间集管和多个热交换管,入口集管与一个中间集管相对,出口集管与另一个中间集管相对;间隔开地设置在相对的集管对之间且其形式为至少一排的一组热交换管,该组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接合到相对的集管对上,入口集管在其一端部具有制冷剂入口,出口集管在其与入口端部并排的一个端部具有制冷剂出口,制冷剂能够从入口流入入口集管,并通过该流通通路返回出口集管以从出口排出。
本发明的蒸发器还可实现为所谓的堆叠板型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平行布置的多个扁平空心体,每个扁平空心体均包括彼此相对并且沿其周向边缘相互钎焊在一起的一对盘状板;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与所述两个集管间隔地设置的制冷剂转向部分;用于保持入口集管与转向部分连通的多个向前制冷剂通过部分;和用于保持出口集管与转向部分连通的多个向后制冷剂通过部分,入口集管在其一端具有制冷剂入口,出口集管在其一端具有与入口端并排的制冷剂出口,制冷剂能够从入口流入入口集管,然后通过向前通过部分流入转向部分,在该转向部分制冷剂改变其路线,此后通过向后通过部分流入出口集管,从而从出口排出。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适于例如用于机动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该空调装置是将安装在机动车内的制冷循环。本发明的蒸发器较易于制造,并且可防止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之间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