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4282B - 通信系统以及在这种系统中使用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以及在这种系统中使用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4282B
CN1874282B CN2006100850092A CN200610085009A CN1874282B CN 1874282 B CN1874282 B CN 1874282B CN 2006100850092 A CN2006100850092 A CN 2006100850092A CN 200610085009 A CN200610085009 A CN 200610085009A CN 1874282 B CN1874282 B CN 18742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wireless setting
computer
wireles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850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74282A (zh
Inventor
河合淳
深泽康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4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4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74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42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03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 G06F3/1204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reduced user or operator actions, e.g. presetting, automatic actions, using hardware token storing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6Connection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38Secure printing, e.g. user identification, user rights for device usage, unallowed content, blanking portions or fields of a page, releasing held job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92Mobile client, e.g. wireless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3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passwo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供了包括计算机和设备的通信系统。该系统中,计算机包括: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设置通过无线通信输出信号的信号发送单元;设置数据发送单元,配置成如果设备为响应信号发送单元输出的信号而将设备标识数据返回计算机则按照第一无线设置向设备发送第二无线设置数据。设备包括:检测单元,配置成检测由计算机输出的信号同时改变设备的无线设置;应答单元,配置成按照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信号时使用的无线设置将设备标识数据返回对应信号源的计算机;接收单元,配置成在应答单元发送标识数据之后按照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信号时使用的无线设置来从计算机接收第二无线设置数据;和设置单元,配置成按照接收单元接收的第二无线设置数据来对设备做出无线设置。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以及在这种系统中使用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计算机和设备通过无线通信彼此相连。 
背景技术
有时,加入到无线网络中的计算机用户需要重新将诸如打印机这样的设备添加到无线网络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以下用户操作。首先,用户操作用户的计算机,以将无线通信设置返回到初始状态,以便使用户的计算机能够与打印机暂时地建立起无线连接。当这种暂时的无线连接建立起之后,用户进一步操作计算机,以向打印机发送无线通信的预定设置。接着,用户操作打印机,以便应用从计算机发送到打印机的预定设置,这样就能在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建立起适当的无线连接。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实例在临时公开号为2003-143156的日本专利中被公开。 
以上提到的用于重新将设备添加到无线网络中的设置方法需要用户操作设备,以按照用户的计算机中的设置调节无线通信设置,此外还需要用户操作用户的计算机以将该设置改变到初始状态。这样的用户操作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麻烦。如果用户不熟悉无线网络,那么这样的用户操作对于用户来说将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由于提供了配置成能够简化以下用户操作的通信系统,本发明的各方面是有益的,这种用户操作是用来配置该通信系统中计算机和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的设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了包括能够执行彼此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计算机和设备的通信系统。在此系统中,计算机包括信号发送单元和设置数据发送单元,其中信号发送单元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设置通过无线通信输出信号,设置数据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如果设备为了响应信号发送单元输出的信号而将该设备的标识数据返回给计算机时,按照第一无线设置向该设备发送第二无线设置数据。该设备包括检测单元、无线设置改变单元、应答单元、接收单元和设置单元。其中,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计算机输出的信号;无线设置改变单元被配置成当检测单元检测到信号时,改变设备的无限设置;应答单元被配置成按照在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信号时使用的无线设置,将该设备的标识数据返回与信号源相应的计算机;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应答单元发送了标识数据之后,按照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信号时使用的无线设置来接收来自计算机的第二无线设置数据;设置单元被配置成按照接收单元接收的第二无线设置来做出对该设备的无线设置。 
利用这种配置,能够很容易地对设备做出与计算机无线设置相同的无线设置,而不需要用户操作计算机以将无线通信设置调节到初始状态,也不需要用户操作设备以将该设备的无线设置改变成与计算机无线设备相符。 
尽管即使在计算机和设备的无线设置中没有定义诸如验证和加密方案这样的安全设置时,计算机和设备仍能利用接收到的无线波中包含的数据来与彼此通信(即,即使没有对计算机和设备做出相同的设置,计算机和设备也能够与彼此通信),但能够通过对计算机和设备二者应用相同的包含安全设置(例如,验证和加密方案)的无线设置来实现无线通信保持安全。 
在一个实例中,信号可以指示计算机正在运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信号可以指示计算机处于准备第二无线设置的过程中。 
通过接收信号,设备能够认识到计算机处于准备第二无线设置的过程中。设备能够响应来自计算机的信号而做出无线设置。因此,就可以可靠地对通信系统中的计算机和设备应用适当的无线设置。 
可选的,计算机可以包括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的输入单元和发送命令接收单元,该发送命令接收单元配置成接收作为用户通过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而输入的发送命令,并将该发送命令传递给信号发送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送命令被从发送命令接收单元传递给信号发送单元,信号发送单元可以输出信号。 
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在理想的时刻开始进行计算机和设备的无线设置的灵活性。 
仍是可选的,计算机可包括输入单元和设置值生成单元。其中输入单元被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设置值生成单元被配置成按照用户通过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生成第二无线设置。 
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输入关于无线设置的理想的设置值的灵活性。 
仍是可选的,计算机可以包括配置成自动生成第二无线设置的设置值自动生成单元。 
这样的配置简化了用来做出计算机和设备的无线设置的用户操作。 
仍是可选的,设置值自动生成单元可以按照预置到计算机的预置无线设置来生成第二无线设置。 
利用这种配置,计算机就可以与以下这样的另一个设备通信,该另一个设备利用与计算机的预置无线设置相符的无线设置来执行无线通信。 
仍是可选的,计算机可以包括在其上显示信息的显示器和显示控制单元,该显示控制单元被配置成通过利用设备发送的标识数据来显示表示标识数据源的信息。 
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检查用户希望对其做出无线设置的目标设备的灵活性。 
仍是可选的,设置数据发送单元可以被配置成这样,如果多于一个的设备将标识数据返回给计算机,则设置数据发送单元向这多于一个的设备当中的每一个发送第二无线设置数据。 
利用这种配置,就可以将无线设置同时应用到一个以上的设备。 
仍是可选的,无线通信可以提供多条信道。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单元可以在这多条信道从一条切换到另一条时检测信号。 
由于检测单元在这多条信道中从一条切换到另一条时检测信号,就可以不论通过哪条信道执行无线通信都能可靠地做出计算机和设备的无线设置。 
仍是可选的,设备可以支持多个无线通信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单元可以在这多个无线通信标准从一个标准切换到另一个标准时检测信号。 
利用这种配置,就可以不论正在使用哪种无线通信标准都能可靠地做出计算机和设备的无线设置。 
仍是可选的,设备可包括设备侧输入单元和检测命令接收单元,其中设备侧输入单元被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而检测命令接收单元被配置成接收作为用户通过设备侧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而输入的检测命令,并将该检测命令传递给检测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检测命令被从检测命令接收单元传递到检测单元,则检测单元可以开始检测信号。 
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在理想的时刻开始对计算机和设备做出无线设置的灵活性。 
仍是可选的,设备可包括设备侧输入单元和设置命令接收单元,其中设备侧输入单元被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而设置命令接收单元被配置成接收作为用户通过设备侧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而输入的设置命令,并将该设置命令传递给设置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置命令被从设置命令接收单元传递到设置单元,则设置单元可以开始按照第二无线设置数据来对设备做出无线设置。 
这样的配置使用户能够确认无线设置被应用到的那个设备。因此,可以可靠地对预期设备应用无线设置。 
仍是可选地,该设备可以包括配置成指示设备的检测单元是否正在工作的状态指示单元。 
在第一实例中,状态指示单元可以进一步区别地指示接收单元是否正在工作。 
利用这种配置,用户能够确认无线设置被应用到哪个设备。 
在第二实例中,状态指示单元可以进一步区别地指示检测单元是否检测到计算机输出的信号。 
这样的配置使用户能够确认无线设置被应用到哪个设备,并能认识到该设备已成功地与计算机通信。 
在第三实例中,状态指示单元可以进一步区别地指示接收单元是 否接收到来自计算机的第二无线设置数据。 
利用这种配置,用户能够认识到,无线设置被应用到的设备已经成功地从计算机接收到无线设置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具有能与通信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的计算机。该计算机配备有信号发送单元和设置数据发送单元,其中该信号发送单元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设置通过无线通信输出信号,设置数据发送单元配置成如果设备为响应信号发送单元输出的信号而将设备的标识数据返回给计算机,则按照第一无线设置将第二无线设置数据发送给设备。 
利用这种配置,可以很容易地对设备做出与计算机相同的无线设置,而不需要用户操作计算机以将无线通信设置调节到初始状态,也不需要用户操作设备以将设备的无线设置改变成与计算机的无线设置相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具有能与通信系统中的计算机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的设备。该设备配备有检测单元、应答单元、接收单元和设置单元。其中,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由计算机输出并代表至少一个信号源的信号,同时改变设备的无线设置;应答单元被配置成按照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信号时使用的无线设置,将该设备的标识数据返回给与信号源相应的计算机;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应答单元发送了标识数据之后,按照检测单元已检测到信号时使用的无线设置来从计算机接收第二无线设置数据;设置单元被配置成按照接收单元接收的第二无线设置数据来做出对该设备的无线设置。 
利用这种配置,能够很容易地对设备做出与计算机无线设置相同的无线设置,而不需要用户操作计算机以将无线通信设置调节到初始状态,也不需要用户操作设备以将该设备的无线设置改变成与计算机的无线设置相符。 
当提供了适当的程序且由计算机执行该适当的程序时,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和方法就能够实现。这样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诸如软盘、CD-ROM、存储卡等的记录介质中并可以被分发。可替换的或是可选的,这样的程序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这样的网络来被分发。 
附图说明
图1图解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系统配置; 
图2示出了通信系统中的个人计算机的外观和框图; 
图3示出了通信系统中的多功能设备的外观和框图; 
图4是说明由个人计算机执行的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5A和图5B图示了将在个人计算机上显示的应用屏幕; 
图6图示了将在个人计算机上显示的输入屏幕; 
图7是说明将由多功能设备执行的周期性广播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将由多功能设备执行的自动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 
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说明性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的系统配置。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00中配备有PC(个人计算机)1和MFD(多功能设备)2。MFD 2被配置成具有包括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的多种功能。尽管图1中只示出了一个多功能设备,但通信系统100中可以配备多于一个的多功能设备。PC 1连接到无线LAN(局域网),在该无线LAN中,“pc1”被作为SSID(服务设置标识符)使用。 
SSID是用来使使用相同SSID的设备在无线LAN中能够相互通信的标识符。由于SSID在无线网络中流动,如果SSID没有按照安全设置被隐蔽,则无线LAN中的设备就可以获得通过无线LAN流动的SSID并利用该获得的SSID与另一设备通信。在无线LAN中,没有SSID的设备被允许与有SSID的另一个设备通信,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保证无线通信的安全。因此,即使PC 1不具有与MFD 2相同的SSID,PC 1也能够通过接收无线LAN的无线电波而与MFD 2建立无线连接。 
模块名、序列号和MAC(介质接入控制)地址作为标识数据被存储在MFD 2中。在此实施例中,模块名为“LPR001”,序列号为“AB12345F”,且MAC地址为“00:12:34:23:45:AB”。 
图2示出了PC 1的外观和框图。如图2所示,PC 1是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其具有集成配备了显示器12和键盘14的主体。PC 1包括 CPU 20、ROM 22、RAM 24、HDD(硬盘驱动)26、CD-ROM驱动28、输入接口(I/F)30、视频接口(I/F)32和无线LAN适配器34。其中CPU 20控制PC 1的各种功能;ROM 22存储各种程序,诸如CPU20在启动处理中执行的BIOS;RAM 24被CPU 20作为工作存储器使用;HDD 26存储了包括操作系统的文件的各种文件;CD-ROM驱动28用于从CD读取数据;输入接口(I/F)30被配置成将来自连接到PC1上的键盘14或鼠标(未示出)的输入信号输入到CPU 20;视频接口(I/F)32被配置成在CPU 20的控制下将信息显示在显示器12上;无线LAN适配器34被配置成按照无线通信标准(此实施例中为IEEE802.11)来通过无线连接将PC 1与外部设备相连。这些部件经由总线40相互连接。 
图3显示了MFD 2的外观和框图。如图3所示,MFD 2包括CPU60、ROM 62、RAM 64、HDD(硬盘驱动)66、显示面板52、设置单元54、计时器56和无线LAN适配器74。其中,CPU 60控制MFD 2的各种功能;ROM 62存储各种程序,诸如CPU 60在启动处理中执行的BIOS;RAM 64被CPU 60作为工作存储器使用;HDD 66存储CPU60执行的各种程序;在显示面板52上显示信息;通过设置单元54用户能够将指令输入到MFD 2中;无线LAN适配器74被配置成按照无线通信标准(此实施例中为IEEE802.11)来通过无线连接将MFD 2与外部设备相连。这些部件经由总线80相互连接。 
以下,将描述PC 1和MFD 2的操作。图4是图解在PC 1的CPU20的控制下执行的主处理的流程图。例如,可以在将存储用于主处理的主程序的CD-ROM插入到CD-ROM驱动28中并且将主程序读入PC1中时,启动主处理。可以预先将主程序复制到HDD 26中,这样就能够利用用户通过键盘14进行的用户操作来启动主处理。 
当主处理被启动时,在显示器12上显示应用屏幕(例如,图5A中所示的屏幕)。在步骤S110中,CPU 20保存当前设置数据到PC 1上的无线通信设置(以下,称之为无线设置)。例如,CPU 20将当前的无线设置数据保存在RAM 24或HDD 26中。 
接着,在步骤S115中,CPU 20配置无线设置。具体而言,CPU 20将SSID设置为“AUTOSETUP”,并将安全设置设置为“无”。如果安 全设置被设置为“无”,则将在不保持安全的情况下执行无线通信。通过将安全设置设置为“无”,PC 1被允许与具有与PC 1的无线设置不相符的无线设置的MFD 2进行无线通信。 
接着,在步骤S120中,CPU判断是否接收到来自MFD 2的应答数据。应答数据含有MFD 2的标识数据,诸如MFD 2的模块名、序列号和MAC地址。如以下描述的那样,在MFD 2接收到由PC 1发送(步骤S210)的消息分组之后,应答数据就被从MFD 2发送出来,无需指定步骤S130中启动的周期性广播处理中的分组的目的地。 
如果在步骤S120中判断没有接收到应答数据(S120:否),则控制进行步骤S125,在步骤S125中CPU 20判断在应用屏幕上用于开始消息分组的发送的发送开始按钮12a是否被按下。消息分组是在图7的步骤S210中被从PC 1发送到MFD 2以便于向MFD 2通知PC 1能够发送关于保持安全的无线设置(即,用于执行无线通信同时保持安全的设置)数据的分组。以下,将保持安全时利用的无线设置称为“安全无线设置”。该消息分组含有指示PC 1正在搜索MFD 2的特定字符串。 
如果发送开始按钮12a被按下(S125:是),则控制进行步骤S130,在该步骤中周期性广播处理被启动(见图7)。在周期性广播处理被启动之后,控制返回步骤S120。如果CPU 20从MFD 2接收到应答数据,则控制进行步骤S135,在该步骤中CPU 20将包含在应答数据中的标识数据添加到存储有关设备(多个MFD 2)的信息的设备列表中。即,标识数据被存储到RAM 24或HDD 26的预定区域中。 
在此阶段,其应答数据被PC 1接收到的设备(多个MFD 2)的模块名、序列号和MAC地址按图5B显示的那样显示在PC 1的显示器12上。在步骤S135完成之后,控制返回到步骤S120。这样,就将已经把应答数据返回PC 2的MFD 2添加到设备列表中。 
如果在步骤S125判断发送开始按钮12a没有被按下(S125:否),则控制进行步骤S140,在该步骤中CPU 20判断发送停止按钮12b(见图5A和5B)是否被按下。如果发送停止按钮12b被按下(S140:是),则控制进行步骤S145,在该步骤中,终止在步骤S130中启动的周期性广播处理。应该注意的是,图5A和5B中示出的应用屏幕被配置成以 下这样,使得如果周期性广播处理还没有启动,则发送按钮12b不可选(即,用户不能按下按钮12b)。 
如果在步骤S140中判断发送停止按钮12b没被按下(S140:否),则控制进行步骤S150,在该步骤中,CPU 20判断自动无线设置发送按钮12c是否被按下。通过按下自动无线设置发送按钮12c,用户能使PC 1在步骤S160或S165中执行自动生成安全无线设置的处理。 
如果在步骤S150中判断自动设置发送按钮12c被按下(S150: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55,在该步骤中CPU 20判断:在步骤S110中保存的无线设置数据是否含有关于安全性的设置项以及关于安全性的设置项是否被配置成保持安全。换言之,CPU 20判断,在步骤S110中保存的以前的无线设置数据是否指示要在执行无线通信的同时保持安全性。 
如果在步骤S110中保存的无线设置数据含有关于安全性的设置项并且该关于安全性的设置项被配置成保持安全(步骤S155: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60,在该步骤中,CPU 20将步骤S110中保存的无线设置数据定义为将被发送给MFD 2的设置数据(即,安全无线设置)。然后,控制进行到步骤S180。 
如果S155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65,在该步骤中无线设置的设置值被自动生成,如以下指示的那样: 
SSID:随机字符串 
验证方法:WPA(Wi-Fi保护接入)-PSK(预共享密钥) 
网络密钥:随机字符串 
加密模式:TKIP(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 
例如,可以将用于生成作为SSID密钥或网络密钥的随机字符串的程序与主程序一起存储在CD-ROM中。在步骤S165,执行用于生成作为SSID密钥或网络密钥的随机字符串的程序。在步骤S160或S165被处理之后,控制进行到步骤S180。 
如果在步骤S150判断自动设置发送按钮12c没有被按下(S150:否),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70,在该步骤中,CPU 20判断手动无线设置发送按钮12d是否被按下。通过按下手动无线设置发送按钮12d,用户能够使PC 1按照用户输入的指令生成安全无线设置的设置值(步骤 S175)。 
如果在S170中判断手动无线设置发送按钮12d被按下(S170: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75,在该步骤中,CPU 20在显示器12上显示请求用户输入安全无线设置的设置值的输入屏幕(见图6)。此外,在步骤S175,CPU 20判断发送按钮12e是否被按下,该发送按钮12e用于发送反应了用户通过输入屏幕输入的设置值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如果发送按钮12e被按下(S175: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80。 
在步骤S180,在步骤S160中定义的安全无线设置(即,在步骤S110中保存到HDD 26中的无线设置)、在步骤S165中自动生成的安全无线设置、或是按照用户通过输入屏幕输入的设置值生成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被发送到MFD 2。更具体而言,在步骤S180中,将安全无线设置发送到由用户在图5B所示的应用屏幕上选择的目标设备。 
接着,在步骤S185,CPU 20判断:是否应该对PC 1应用与在步骤S180中发送到MFD 2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一致的无线设置。具体而言,在步骤S185中,如果在步骤S160中保存的以前的无线设备能够保持安全性(即,以前的无线设置符合安全无线设置数据),则CPU20判断不应该对PC 1应用与在步骤S180中发送到MFD 2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一致的无线设置。如果安全无线设置是在步骤S165中自动生成的或者用户指定的项是用于将与用户在输入屏幕上(参见图6)设置的设置值一致的无线设置应用到PC 1,则CPU 20判断应该对PC 1应用与在步骤S180中发送到MFD 2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一致的无线设置。 
如果CPU 20判断应该对PC 1应用与在步骤S180中发送到MFD 2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一致的无线设置(S185: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90,在该步骤中,与在步骤S180中发送到MFD 2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一致的无线设置被设置到PC 1上。然后,主处理终止。 
如果步骤S170或步骤S175的判断结果是“否”,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195,在该步骤中,CPU 20判断主处理是否应该终止。具体而言,在步骤S195,CPU 20通过检查用于终止主处理的停止按钮(未示出)是否被按下来判断主处理是否应该终止。如果CPU 20判断主处理不应该终止(S195:否),则控制返回步骤S120。 
如果CPU 20判断主处理应该被终止(S195:是)或者S185的判断结果为“否”(即,如果不应该对PC 1应用与发送到MFD 2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一致的设置),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200。在步骤S200中,CPU 20将无线设置数据复原成步骤S110中保存的无线设置。然后,主处理终止。 
以下,将参考图7描述在PC 1的CPU 20的控制下在主处理的步骤S130中执行的周期性广播处理。首先,CPU 20等待2秒钟(步骤S205)。然后CPU 20广播消息分组(步骤S210)。接着,CPU 20判断用于终止周期性广播处理的程序结束命令是否存在(步骤S215)。如果程序结束命令存在(S215:是),则周期性广播处理终止。如果程序结束命令不在(S215:否),则控制返回步骤S205。 
图8是图示在MFD 2的CPU 60的控制下执行的自动连接处理的流程图。如下所述,自动连接处理是用于与PC 1进行无线通信以及用于将PC 1提供的安全无线设置应用到MFD 2的处理。自动连接处理在按下设置单元54中配备的搜索按钮54a(见图3)时被启动。 
首先,MFD 2的CPU 60将当前无线设置数据(即,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设置)保存到,例如RAM 64或HDD 66中(步骤S305)。 
接着,CPU 60将显示面板52的背景颜色变成黄色,以便通知用户MFD 2处于执行自动连接处理的状态中(步骤S310)。应该注意的是,在步骤S310中可以用各种类型的颜色或图案作为显示面板52的背景,只要被用作背景的颜色(或图案)能使用户认识到MFD 2处于执行自动连接处理的状态中就可以。可以输出声音来通知用户MFD 2处于执行自动连接处理的状态中。这种关于通知用户MFD 2处于执行自动连接处理的状态中的通知的变体也可以在步骤S370和S400中应用。 
在步骤S315中,CPU 60复位计时器56。接着,CPU 60设置无线通信的通信模式(步骤S320)。在此实施例中,MFD 2支持IEEE802.11b/g和IEEE802.11a的通信模式。例如,可以在步骤S320中将IEEE 802.11b/g定义为通信模式。 
接着,在步骤S325中,CPU 60设置无线通信要使用的无线信道。在此实施例中,IEEE 802.11b/g通信模式中的可用信道数目为14,而 IEEE 802.11a通信模式中的可用信道数目为4。接着,在步骤S330中,CPU 60从通过利用在步骤S320和S325中设置的无线设置而接收的无线电波中读取SSID。如稍后描述的那样,如果CPU 60新近找到SSID,则找到的SSID被添加到RAM 64或HDD 66中准备的某个区域(例如,列表)中。 
在步骤S335中,CPU 60判断是否找到不包含在列表中的SSID。如果找到不包含在列表中的SSID(S335: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340,在该步骤中,CPU 60复位计时器56。以下,这种在步骤S335中新近找到的并且不包括在列表中的SSID被称为“新SSID”。 
接着,在步骤S345中,CPU 60进行操作以连接到新SSID定义的无线LAN网络上。应该注意的是,在由新SSID定义的无线LAN网络与MFD 2之间执行的无线通信中,并没有保持安全性。 
接着,在步骤S350中,CPU 60判断:在从步骤S340中复位了计时器56的时刻开始后的三秒钟内是否接收到某种类型的来自PC 1的数据(消息分组)。如果没有接收到某种类型的数据(S350:否),则CPU 60将新SSID添加到列表中。然后,控制进行到步骤S360,在该步骤中,计时器56被复位。然后,控制返回步骤S330。 
如果接收到某种类型的数据(S350: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365,在该步骤中,CPU 60将含有MFD 2的模块名、序列号和MAC地址的应答数据发送给作为消息分组的源设备的PC1,作为MFD 2的标识数据。接着,在步骤S370中,CPU 60将显示面板52的背景颜色变成红色,以便通知用户MFD 2处于应答数据已经被发送到PC 1的状态中(即,处于MFD 2等待PC 1发射安全无线设置的状态中)。 
在步骤S375,CPU 60一直等待直到数据被接收到为止。如果安全无线设置被从PC 1发送出来或者从步骤S340中复位了计时器56的时刻开始已经过去了30分钟,则控制进行到下一个步骤。如果在步骤S375中判断已经过去了30分钟(S375:经过了30分钟),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380,在该步骤中,CPU 60将MFD 2的无线设置改变回步骤S305中保存的设置数据。即,对MFD 2应用步骤S305中保存的无线设置数据。然后,控制进行到步骤S405。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面板52仍保持成红色的背景色,因为步骤S400没有被处理。因此,在这种情 况下,用户能够认识到MFD 2没有进行配置无线设置的操作。 
如果在步骤S375中判断:安全无线设置已经从PC 1到达(S375:接收到设置),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385,在该步骤中,CPU 60在显示面板52上显示PC 1的IP地址和从PC 1发送的作为安全无线设置的设置值的SSID,其中PC 1为安全无线设置的源。 
接着,在步骤S390中,CPU 60在显示面板52上显示输入屏幕,其用于请求用户输入关于是否对MFD 2应用安全无线设置的指令。更进一步的,CPU 60判断是否按照用户输入来对MFD 2应用安全无线设置。 
如果CPU 60判断不应该对MFD 2应用安全无线设置(S390:否),则控制进行步骤S405。如果CPU 60判断应该对MFD 2应用安全无线设置(S390: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395,在该步骤中,将步骤S375中接收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应用到MFD 2,作为无线通信的设置。接着,在步骤400,CPU 60将显示面板52的背景颜色变成绿色,以便通知用户从PC 1发送的安全无线设置数据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MFD 2上。然后,控制进行到步骤S405。在步骤S405中,CPU 60复位操作模式(即,自动连接模式),在该模式下从步骤S310到步骤S400执行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找到新SSID(步骤S335:否),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410。在步骤S410中,CPU 60判断从步骤S315中复位了计时器56的时刻开始是否已经过去了5秒钟。如果还没有经过5秒钟(S410:否),则控制返回到步骤S330。如果已经过了5秒钟(S410:是),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415,在该步骤中CPU 60复位计时器56。 
接着,在步骤S420中,CPU 60清除含有SSID的列表。接着,在步骤S425中,CPU 60检查是否存在未经检查的无线信道(即,没有在步骤S325中设置的无线信道)。如果存在未经检查的无线信道(S425:是),则控制返回步骤S325以设置其中一个未经检查的信道。如果不存在未经检查的无线信道(S425:否),则CPU 60判断未经检查的通信模式(即,未在步骤S320中设置的通信模式)是否存在(步骤S430)。如果存在未经检查的通信模式(S430:是),则控制返回步骤S320以设置其中一个未经检查的通信模式。 
如果不存在未经检查的通信模式(S430:否),则控制进行到步骤S435,在该步骤中,CPU 60将MFD 2的无线设置改变回步骤S305中保存的无线设置数据。然后,自动连接处理终止。 
如上所述,在通信系统100中,PC 1向处于预定无线设置的MFD2发送消息分组,该消息分组通知MFD 2:PC 1已准备好发送用于保持安全的无线设置的安全无线设置(步骤S210)。MFD 2在改变无线设置的同时(步骤S320和S325)搜索PC 1的SSID(步骤S330)。如果找到新SSID(S335:是)并且MFD 2变成能够与PC 1进行无线通信(S350:是),则安全无线设置数据被发送到MFD 2(步骤S180)并且然后对MFD 2设置安全无线设置(S395)。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可以对PC 1和MFD 2设置相同的无线设置,从而在PC 1和MFD 2之间建立起保持安全性的无线连接。注意的是,这样的无线连接无需请求用户操作以对PC 1和MFD 2设置无线设置就能够建立起来。因此,用户能够很容易地做出用于保持安全的无线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用户通过PC 1上显示的应用屏幕按下发送开始按钮12a(S125:是),则消息分组被发送到PC 1,即,PC 1进入PC 1能够向MFD 2发送安全无线设置的状态中(S210)。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在理想时刻开始对PC 1和MFD 2进行无线设置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安全无线设置的设置值是在PC 1中自动生成的(步骤S160和S165)。这样的配置进一步使用于在PC 1和MFD 2之间建立保持安全性的无线连接的用户操作更加容易。 
在上述实施例中,安全无线设置是基于用户输入确定的(步骤S175)。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为安全无线设置输入理想的设置值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自动连接处理是在设置单元54的搜索按钮54a被按下时在MFD 2中启动的。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在理想时刻开始关于MFD 2和PC 1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设置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MFD 2接收到来自PC 1的消息分组(S350:是),则MFD 2向发送消息分组的PC 1发送其自身的标识数据(步骤 S365)。然后PC 1在显示器12上显示基于接收到的标识数据的信息(步骤S385),并使用户能够选择其中一个设备(即,MFD 2)。这样的配置为用户提供了能够选择用户希望对其设置无线设置的目标设备(MFD 2)的灵活性。 
尽管本发明是参考其某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的,但也可以有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信系统100由个人计算机1和MFD 2组成。但是,在通信系统100中可以通过提供具有个人计算机1功能的这样的计算机,来使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诸如服务器或终端设备)代替个人计算机1。在通信系统100中可以通过提供具有MFD 2的功能这样的设备,来使用不同类型的设备(诸如打印机或扫描仪)代替MFD2,或者可以在除了使用MFD 2外还使用不同类型的设备。 
通信系统100中可以提供多于一个的多功能设备。在这种情况下,PC 1可以被配置成将安全无线设置数据同时发送给多于一个的多功能设备。可选的,PC 1可以将安全无线设置数据顺序地发送给多于一个的多功能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中,多功能设备2的设置单元54被形成为独立的切换单元。但是,设置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为与显示面板52集成在一起的接触面板,并覆盖显示面板52的顶部。 

Claims (18)

1.一种包括计算机和设备的通信系统,所述计算机和设备能够相互进行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计算机包括:
信号发送单元,其被配置成按照第一无线设置通过无线通信输出服务设置标识符,并随后通过无线通信输出消息分组,该消息分组含有指示所述计算机正在搜索所述设备的特定字符串;和
设置数据发送单元,其被配置成响应于所述设备作为对所述信号发送单元输出的所述消息分组的响应而将所述设备的标识数据返回所述计算机,按照所述第一无线设置通过无线通信向所述设备发送第二无线设置数据;
其中,所述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其被配置成在改变所述设备的通信模式和无线信道的同时检测所述计算机通过无线通信输出的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并随后在由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定义的无线通信网络上检测所述计算机通过无线通信输出的所述消息分组;
无线设置改变单元,其被配置成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时,改变所述设备的无线设置;
应答单元,其被配置成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和所述消息分组时,根据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时所使用的通信模式和无线信道将所述设备的标识数据返回给与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和所述消息分组的源对应的所述计算机,并且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但没有检测到随后的消息分组时,不返回所述标识数据;
接收单元,其被配置成按照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时所使用的通信模式和无线信道,通过无线通信来从所述计算机接收所述第二无线设置数据;和
设置单元,其被配置成按照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第二无线设置数据来做出对所述设备的无线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消息分组指示所述计算机正在运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消息分组指示所述计算机处于准备所述第二无线设置的处理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计算机包括:
输入单元,其被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
其中,所述信号发送单元按照由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输出所述消息分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计算机包括:
输入单元,其被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和
设置值生成单元,其被配置成按照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来生成所述第二无线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计算机包括设置值自动生成单元,其被配置成自动生成所述第二无线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设置值自动生成单元按照预置到所述计算机中的预置无线设置来生成所述第二无线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计算机包括:
在其上显示信息的显示器;和
显示控制单元,其被配置成通过利用从所述设备发送的所述标识数据来显示表示所述标识数据的源的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设置数据发送单元被配置成这样,使得响应多于一个的设备将标识数据返回给所述计算机的情况,所述设置数据发送单元向所述多于一个的设备当中的每一个发送所述第二无线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提供多条信道;和
在所述多条信道从一条切换到另一条时,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设备支持多个作为所述通信模式的无线通信标准;
在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标准从一个标准切换到另一个标准时,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设备包括:
设备侧输入单元,其被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并且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按照通过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开始检测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设备包括:
设备侧输入单元,其被配置成允许用户输入指令;并且
其中,所述设置单元响应通过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指令,开始按照所述第二无线设置数据来做出对所述设备的无线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设备包括状态指示单元,其被配置成指示所述设备的所述检测单元是否正在工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状态指示单元还区别地指示所述接收单元是否正在工作。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状态指示单元还区别地指示所述检测单元是否检测到所述计算机输出的信号。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状态指示单元还区别地指示所述接收单元是否从所述计算机接收到所述第二无线设置数据。
18.一种具有能够与通信系统中的计算机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的设备,其包括:
检测单元,其被配置成在改变所述设备的通信模式和无线信道的同时检测由所述计算机输出并代表至少一个信号源的服务设置标识符,并随后在由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定义的无线通信网络上检测所述计算机通过无线通信输出的消息分组,该消息分组含有指示所述计算机正在搜索所述设备的特定字符串;
无线设置改变单元,其被配置成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时,改变所述设备的无线设置;
应答单元,其被配置成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和所述消息分组时,按照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时所使用的通信模式和无线信道将所述设备的标识数据发送回与所述信号源对应的计算机,并且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但没有检测到随后的消息分组时,不返回所述标识数据;
接收单元,其被配置成在所述应答单元发送了所述标识数据之后,根据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服务设置标识符时所使用的通信模式和无线信道,来从所述计算机接收第二无线设置数据;和
设置单元,其被配置成按照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第二无线设置数据来做出对所述设备的无线设置。
CN2006100850092A 2005-05-31 2006-05-30 通信系统以及在这种系统中使用的设备 Active CN18742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59969 2005-05-31
JP2005159969 2005-05-31
JP2005159969A JP4182956B2 (ja) 2005-05-31 2005-05-31 通信システム、コンピュータ、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4282A CN1874282A (zh) 2006-12-06
CN1874282B true CN1874282B (zh) 2011-12-21

Family

ID=37106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50092A Active CN1874282B (zh) 2005-05-31 2006-05-30 通信系统以及在这种系统中使用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22834B2 (zh)
EP (1) EP1729210B1 (zh)
JP (1) JP4182956B2 (zh)
CN (1) CN18742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44144A1 (en) * 2006-10-31 2008-06-19 Ricoh Corporation Ltd. Confirming a state of a device
JP4984883B2 (ja) * 2006-12-27 2012-07-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接続用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接続方法
JP5053715B2 (ja) * 2007-05-31 201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当該制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116539B2 (ja) * 2008-04-08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ジョブ処理装置、ジョブ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記憶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414309B2 (ja) * 2009-03-05 2014-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126269B2 (ja) * 2010-03-26 2013-01-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WO2014120168A1 (en) * 2013-01-31 2014-08-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cloud centric woobpe for web connected printers
FR3019468A1 (zh) 2014-04-02 2015-10-09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td
CN104602112A (zh) * 2014-12-12 2015-05-0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配置方法及装置
US10637736B2 (en) * 2016-06-06 2020-04-28 Lenovo Enterprise Solutions (Singapore) Pte. Ltd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managed computing device not communicatively connected to management computing devic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2241A (zh) * 2003-08-29 2005-03-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1104A (ja) * 2000-09-21 2002-04-05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検索方法
JP3888130B2 (ja) * 2001-11-01 2007-02-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のステーション
JP3858700B2 (ja) 2002-01-17 2006-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3338821A (ja) 2002-05-20 2003-11-28 Nec Viewtechnology Ltd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EP1552320A4 (en) * 2002-09-17 2011-02-16 Broadcom Corp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ING A WIRELESS ACCESS POINT (WAP) ORIENTED BASE AND ACCESS DEVICE IN A HYBRID WIRELESS / WIRELESS NETWORK
JP2004173162A (ja) 2002-11-22 2004-06-17 Canon Inc 無線lanを用いた会議システム
US7583643B2 (en) 2003-09-30 2009-09-01 Motorola, Inc. Enhanced passive scanning
US8050709B2 (en) * 2004-11-16 2011-11-01 Marvell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Ltd. Wireless printer configuration module
US7634802B2 (en) * 2005-01-26 2009-12-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cure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a plug and play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2241A (zh) * 2003-08-29 2005-03-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络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uffalo Technology (USA), Inc..AirStation One-Touch Secure System (AOSS).http://www.buffalo-asia.com/products/aoss_img/AOSS_WP_Final.pdf.2004,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4282A (zh) 2006-12-06
EP1729210B1 (en) 2017-11-08
US7822834B2 (en) 2010-10-26
EP1729210A3 (en) 2007-02-28
US20060268805A1 (en) 2006-11-30
JP4182956B2 (ja) 2008-11-19
EP1729210A2 (en) 2006-12-06
JP2006339844A (ja) 200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4282B (zh) 通信系统以及在这种系统中使用的设备
EP1261171B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having functions of master station or slave station
CN103369637B (zh) 通信装置
EP1976325B1 (en)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and wireless device included in the system
US983895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program
CN100356734C (zh) 用于自动配置无线网络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EP2112844A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up wireless LAN
EP2645775A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30100335A1 (en) Adaptor for wireless network
US2005020278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incation device
CN106535301A (zh) 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EP2775780B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hanging a network identifier in case of overlap, and corresponding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US933881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wireless network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CN102474716A (zh) 通信设备、通信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10196696A (zh) 终端装置、通信系统、存储介质及显示控制方法
JP3986524B2 (ja) 通信端末
JP2008072577A (ja) ステーション装置及び無線lan通信システム
JP2019047155A5 (zh)
US20120213213A1 (en) Method of pairing computer and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US9271312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611904A (zh) 控制方法、信息处理设备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04104441A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中継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7106030A (ja) 印刷装置
CN113347615B (zh) 一种蓝牙通信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JP4640555B2 (ja) 無線簡易設定システム、無線簡易設定方法、及び無線簡易設定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