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0772A -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0772A
CN1870772A CNA2005101129260A CN200510112926A CN1870772A CN 1870772 A CN1870772 A CN 1870772A CN A2005101129260 A CNA2005101129260 A CN A2005101129260A CN 200510112926 A CN200510112926 A CN 200510112926A CN 1870772 A CN1870772 A CN 1870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a gateway
calling
soft switch
callee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29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昉
刘文宇
徐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51011292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870772A/zh
Priority to CN200680006576.2A priority patent/CN101288320B/zh
Priority to PCT/CN2006/002688 priority patent/WO2007041963A1/zh
Publication of CN1870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07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应用于承载控制分离、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的接口IP化后的移动通信网络,该方法包括:当双向用户数据承载路径建立后,由移动软交换判断承载路径中对应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是,则将该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并更新承载路径中与该媒体网关相邻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采用本发明可以避免用户数据经过不必要的媒体网关,有效降低网络负荷,减少数据包时延,改善通话质量,减少在长时间通话过程中媒体端点资源的占用,减少路由迂回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指电路域网络承载控制分离架构下接入网与核心网接口IP化情况下的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正在向全IP网络演进,目前,在电路域网络已经引入了承载和控制分离的架构,以CDMA2000为例,原来的移动交换中心(MSC)分成移动软交换(MSCe)和媒体网关(MGW)两个设备,分别用于信令控制和承载处理。另外,A接口IP化之后,BS和MSCe之间的A1p接口信令以及BS和MGW之间的A2p接口数据均承载在IP网络上,相关功能实体的网络位置和接口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MGW还与公共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Telephone Network;PSTN)相连接。根据现有协议,A2p不仅提供BS与MGW之间的承载路径,BS与BS之间的IP承载路径也由A2p提供。
图2以一个典型的局间呼叫流程为例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方便起见,假设主叫侧BS的A2p承载参数在连接管理业务请求(ConnectionManagement Service Request,CM Service Request)消息中传给主叫侧MSCe,被叫侧BS的A2p承载参数在Paging Response(寻呼响应)消息中传给被叫侧MSCe,回铃音由被叫侧提供,消息流程中省略了与本发明关系不大的同HLR(归属位置寄存器)交互被叫路由的过程。具体呼叫建立流程如下:
1、MSCe1收到BS1发送的CM Service Request消息,其中携带A2p承载参数,主要包括BS1侧期望的编码格式列表,BS1上承载连接端点的IP地址,端口号;
2、MSCe1下发ADD(增加)消息到MGW1,请求分配两个RTP(实时传输协议)类型端点,分别对应BS1侧和被叫侧的承载连接端点;
3、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应答)消息,其中携带申请好的两个RTP端点的SDP(Session Descriptor Protocol;会话描述协议)信息,分别主要包括MGW1支持的编码格式,各自端点的IP地址,端口号;
4、MSCe1发送INVITE(请求)消息到MSCe1,携带MGW1对应被叫侧的RTP端点的SDP;
5、MSCe1发送Assignment Request(指配请求)消息到BS1请求分配空口资源,携带MGW1对应BS1侧的RTP端点的A2p承载参数;
6、空口资源建立完成后,MSCe1收到BS1发送的Assignment Complete(指配完成)消息;
7、找到被叫所在位置后,MSCe2发送Paging Request(寻呼请求)消息到BS2,可以携带从主叫侧得到的编码格式列表;
8、MSCe2收到BS2返回的Paging Response消息,其中携带BS2侧的A2p参数,包括BS2侧接受的编码格式,BS2上承载连接端点的IP地址,端口号;
9、MSCe2下发ADD消息到MGW2,请求分配两个RTP类型端点,分别对应BS2侧和主叫侧的承载连接端点;
10、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其中携带申请好的两个RTP端点的SDP信息,分别主要包括MGW2支持的编码格式,各自端点的IP地址,端口号;
11、MSCe2发送Assignment Request消息到BS2请求分配空口资源,携带MGW2对应BS2侧的RTP端点的A2p承载参数;
12、空口资源建立完成后,MSCe2收到BS2发送的Assignment Complete消息;
13、MSCe1收到MSCe2返回的180消息,其中携带MGW2上对应主叫侧端点的SDP;
14、MSCe2下发MODIFY(修改)消息到MGW2,请求对靠近主叫侧的RTP端点放回铃音;
15、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16、MSCe1发送180的PRACK(临时响应确认)消息到MSCe2;
17、MSCe1收到MSCe2返回的PRACK消息的200 OK响应;
18、MSCe1下发MODIFY消息到MGW1,将其被叫侧端点的Remote(远端)SDP更新为180消息中带过来的MGW2上靠近主叫侧端点的SDP;
19、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20、MGW2到主叫用户的单向回铃音数据流建立;
21、MSCe2收到BS2的Connect(连接)消息,指示被叫用户应答;
22、MSCe2下发MODIFY(修改)消息到MGW2,请求对靠近主叫侧的RTP端点停止播放回铃音;
23、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24、MSCe1收到MSCe2返回的INVITE消息的200 OK响应;
25、MSCe1下发MODIFY消息到MGW1,将被叫侧端点的媒体流属性修改为双向;
26、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27、MSCe1返回ACK(确认)消息到MSCe2;
28、主被叫用户之间双向承载通道建立完成;
29、通话结束后,被叫用户挂机,MSCe2收到BS2发送的Clear Request(清除请求)消息;
30、MSCe2发送Clear Command(清除命令)消息到BS2;
31、MSCe1收到MSCe2发送的BYE(拆线)消息;
32、MSCe1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1;
33、MSCe1收到BS1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34、MSCe1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2;
35、MSCe1下发SUBSTRACT(删除)消息到MGW1,释放本次呼叫占用的RTP端点;
36、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37、MSCe2收到BS2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38、MSCe2下发SUBSTRACT消息到MGW2,释放本次呼叫占用的RTP端点;
39、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目前电路域网络承载和控制分离且接入网与核心网间接口IP化的网络架构中,MGW在网内除了具备放音,DTMF(Dual Tone Multi-Frequency,双音多频)检测上报,插入会议资源等媒体资源操作功能外,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进行编解码格式的转换。可以注意到,在IP化后的电路域网络内部,MGW用于编解码格式转换的功能在逐渐弱化,特别是以提高语音质量,减少编解码转换过程为目的的TrFO(Transcoder Free Operation,免编解码操作)和RTO(Remote Transcoder Operation,远端编解码操作)功能的支持和应用,更加速了这种趋势。如图3所示,TrFO是指在分组传输网络内部,如果利用带外信令协商得到呼叫两端相同的编解码类型,则不需要进行语音编解码,直接端到端传送压缩语音。RTO是指在不能得到两端相同的编解码格式的情况下,仅进行一次编解码转换。协议规定,在先后尝试了TrFO和RTO后仍无法使两端编码格式匹配,才使用两个编解码器,将两端格式都转换为通用传输格式(如G.711)进行互通。图3中EVRC(Enhanced Variable Rate Code)为增强可变速率编解码格式,假设编解码器(TC)存在于MGW上。
从上述呼叫流程和图3都可以看出,在呼叫过程中,即使呼叫两端已经协商到相同的编码格式(不需要MGW提供TC功能),或者使用小于MGW数目的TC就能完成编解码格式转换的情况下,所有MGW也始终存在于承载路径中,MGW上的端点直到呼叫释放时才能够释放。
现有技术的缺点如下:
目前BS已经支持IP接口,但在现有技术中,即使处在分组传输网络内部的呼叫两端使用相同的编码格式(TrFO),通话过程中承载路径仍必然通过MGW,增加了数据包的延时,不利于语音质量的提高,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倾向于网内使用统一编码格式,该缺点也越来越明显。
大部分普通呼叫在对主叫放回铃音后都进入稳定的(也可能是长时间的)双向通话过程中,两端使用相同的编码格式或者使用TC数目小于途经的MGW数目时,在整个呼叫过程中承载经过不必要的MGW,必然造成MGW上资源(RTP端点)的浪费。
使用相同编码格式的主被叫在同一BS下通话时,承载经过MGW容易造成路由迂回,浪费IP传输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承载路径必然经过各MGW,在主被叫使用相同数据编码格式或者呼叫路径中的TC数目小于MGW数目情况下造成数据包延迟、路由迂回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发明方法包括:主叫用户呼叫被叫用户,建立起本次呼叫的承载路径后,由移动软交换判断承载路径中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将该媒体网关从所述承载路径中删除,并更新与该媒体网关相邻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呼叫为同一个交换局内的呼叫,移动软交换判断出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将对应媒体网关从所述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主被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呼叫为交换局间不经过汇接局的呼叫,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被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主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将被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被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和主叫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被叫所属基站与主叫侧媒体网关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1、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向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更新请求消息,携带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会话描述协议SDP信息;
B1、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向被叫侧移动软交换返回应答消息,携带主叫侧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端点的SDP信息;
C1、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被叫侧BS,携带主叫侧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D1、被叫侧BS用所述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E1、主叫侧软交换下发修改MODIFY消息到主叫侧媒体网关,将其对应被叫侧端点的远程SDP更新为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F1、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被叫侧媒体网关,释放被叫侧媒体网关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被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与主叫侧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端点直接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呼叫为交换局间不经过汇接局的呼叫,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被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主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将主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主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和被叫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所属基站与被叫侧媒体网关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2、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向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重新请求(re-INVITE)消息,携带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B2、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返回应答消息,携带被叫侧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端点的SDP信息;
C2、被叫侧移动软交换下发修改MODIFY消息到被叫侧媒体网关,将该MGW上对应主叫侧端点的远程SDP更新为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D2、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主叫侧BS,携带被叫侧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E2、主叫侧BS用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F2、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主叫侧媒体网关,释放主叫侧媒体网关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主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与被叫侧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端点直接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呼叫为交换局间不经过汇接局的呼叫,被叫侧和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分别判断出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将被叫侧媒体网关和主叫侧媒体网关分别从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主叫和被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使主叫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3、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向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更新请求消息,携带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会话描述协议SDP信息;
B3、主叫侧软交换向被叫侧软交换返回响应消息,携带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C3、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主叫侧BS,携带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D3、主叫侧BS用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E3、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被叫侧BS,携带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F3、被叫侧BS用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G3、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主叫侧媒体网关,释放主叫侧媒体网关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主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H3、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被叫侧媒体网关,释放被叫侧媒体网关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被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主叫BS对应网络侧的端点与被叫BS对应网络侧的端点直接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呼叫为经过多个汇接局的交换局间呼叫,则局间承载路径建立后,由主叫侧或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向所述承载路径中相邻的中间媒体网关对应的移动软交换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并判断其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将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所述中间媒体网关对应的移动软交换依次向下一跳移动软交换传送所述更新请求消息直到呼叫另一接入侧对应的移动软交换,每一个移动软交换分别判断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将对应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呼叫另一接入侧移动软交换判断所控制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将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执行媒体网关删除后,若当前仍保留在承载路径中的承载连接端点的相邻媒体网关已被删除,则更新该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所属基站、承载路径中未被删除的媒体网关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互连。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若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相邻移动软交换,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邻近主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若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相邻移动软交换,携带所连接的BS上端点的承载参数;
所述相邻移动软交换收到更新请求消息后,若本移动软交换只用于信令汇接而不控制媒体网关,则透传该更新请求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邻近主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同时返回更新请求响应消息,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靠近被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携带收到的更新请求消息中所携带的承载参数;
主叫移动软交换收到更新请求消息后,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返回更新请求响应消息,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邻近被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在更新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所连接的BS上端点的承载参数;
各移动软交换收到更新请求响应消息后,若为接入侧软交换或者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按照现有承载更新流程处理;若相同,透传收到的更新请求响应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更新请求消息为SIP消息。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所述移动软交换为承载控制分离且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接口IP化后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呼叫信令控制的相关功能实体。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随着移动通信网向全IP网络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倾向于使用统一的编码格式,呼叫两端能够协商到相同编码格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承载路径优化,避免用户数据经过不必要的MGW,可以有效降低网络负荷,减少数据包时延,改善通话质量,减少在长时间通话过程中MGW上资源(RTP端点)的占用,减少路由迂回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以CDMA2000为例的现有技术中控制承载分离架构,接入网与核心网间接口IP化的网络实体连接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局间呼叫信令流程图;
图3为媒体网关提供数据编码格式转换功能示意图;
图4为媒体网关之间和被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相同而主叫接入侧不同时,本发明方法信令流程图;
图5为媒体网关之间和主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相同而被叫接入侧不同时,本发明方法信令流程图;
图6为主叫接入侧、媒体网关之间以及被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都相同时,本发明方法信令流程图;
图7为局间呼叫通过汇接局时本发明方法信令流程图;
图8为主叫接入侧、媒体网关之间以及被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都不同时,本发明方法信令流程图;
图9为承载更新后能够进行承载路径优化时,本发明方法信令流程图;
图10为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承载路径优化后,重新启用媒体网关进行业务处理的信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应用于承载控制分离架构下接入网与核心网间接口IP化后的移动通信网络,基本方法为:当主被叫之间建立起双向用户数据承载路径后,由移动软交换判断承载路径中对应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是,则将该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并更新承载路径中与该媒体网关相邻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
下面根据不同的网络间呼叫情况及需要删除的媒体网关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实施例一:主被叫属于同一个交换局内的呼叫。
对于局内呼叫,当主被叫在同一个交换局内时,情形比较简单;当被叫应答后,若移动软交换判断出媒体网关(MGW)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即主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和被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将本局所控制MGW从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主被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实施例二:主叫被属于同一个汇接局下的不同交换局内的呼叫,可以删除被叫侧媒体网关。
参见图4,假设主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为EVRC,媒体网关之间和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都为13K,在这种情况下,删除被叫侧媒体网关,具体流程如下:
1、MSCe2收到BS2的Connect消息,指示被叫用户应答;
2、MSCe2判断出被叫媒体网关MGW2两侧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可以删除MGW2进行承载路径优化,向MSCe1发送UPDATE请求消息,其中携带BS2对应网络侧端点7的SDP信息;
3、MSCe1接收BS2对应网络侧端点7的SDP信息,判断主叫侧媒体网关MGW1两侧数据编码格式不同,说明不能进行删除MSG1的承载路径优化,给MSCe2返回200 OK响应,其中携带的仍为MGW1对应被叫侧端点4的SDP信息;
4、MSCe2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到BS2,将MGW1对应被叫侧端点4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携带给BS2;
5、BS2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IP地址和端口号,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6、MSCe1收到MSCe2返回的INVITE消息的200 OK响应;
7、MSCe1下发MODIFY消息到MGW1,将MGW1上被叫侧端点4的RemoteSDP更新为BS2对应网络侧的端点7的SDP信息;
8、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9、MSCe2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2,释放MGW2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5和6;
10、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11、MSCe1返回ACK给MSCe2;
12、主被叫用户之间双向承载通道建立完成;
13、通话结束后,被叫用户挂机,MSCe2收到BS2发送的Clear Request消息;
14、MSCe2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2;
15、MSCe1收到MSCe2发送的BYE消息;
16、MSCe1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1;
17、MSCe1收到BS1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18、MSCe1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2;
19、MSCe1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1,释放MGW1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3和4;
20、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21、MSCe2收到BS2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通过上述流程描述可知,在该流程中,通过将主叫侧的MGW1对应被叫侧端点的RemoteSDP更新为被叫BS2对应网络侧的端点的SDP信息,并在被叫BS2中将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更新为主叫侧的MGW1对应被叫侧端点的SDP信息,从主被叫建立的呼叫承载路径中删除被叫侧的MGW,实现承载路径优化。
实施例三:主叫被属于同一个汇接局下的不同交换局内的呼叫,可以删除主叫侧媒体网关。
参见图5,假设主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和媒体网关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都为EVRC,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为13K,在这种情况下,删除主叫侧媒体网关,具体流程如下:
1、MSCe2收到BS2的Connect消息,指示被叫用户应答;
2、判断出主叫侧MGW1与被叫侧MGW2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和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不相同,不能进行删除MGW2的承载路径优化,向MSCe1发送UPDATE消息,其中携带被叫侧MGW对应主叫侧端点5的SDP信息;
3、MSCe1收到UPDATE消息后,获知网关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并和主叫接入侧编码格式比较,发现两者相同,说明可以进行删除MSG1的承载路径优化,发送200 OK for UPDATE消息到MSCe2,其中携带BS1对应被叫侧的端点2的SDP信息;
4、MSCe2下发MODIFY消息到MGW2,将端点5的RemoteSDP修改更新为200 OK for UPDATE消息中携带的BS1对应被叫侧的端点2的SDP信息;
5、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6、MSCe2返回INVITE的200 OK响应;
7、MSCe1发送ACK消息到MSCe2;
8、MSCe1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到BS1,将MGW2对应主叫侧端点5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携带给BS1;
9、BS1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IP地址和端口号,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10、MSCe1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1,释放MGW1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3和4;
11、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12、MSCe1返回ACK给MSCe2;
13、主被叫用户之间双向承载通道建立完成;
14、通话结束后,被叫用户挂机,MSCe2收到BS2发送的Clear Request消息;
15、MSCe2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2;
16、MSCe1收到MSCe2发送的BYE消息;
17、MSCe1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1;
18、MSCe1收到BS1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19、MSCe1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2;
20、MSCe2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2,释放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5和6;
21、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22、MSCe2收到BS2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通过上述流程描述可知,在该流程中,通过将被叫侧的MGW2对应主叫侧端点的RemoteSDP更新为主叫BS1对应网络侧的端点的SDP信息,并在主叫BS1中将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更新为被叫侧的MGW2对应主叫侧端点的SDP信息,从主被叫建立的呼叫承载路径中删除主叫侧的MGW,实现承载路径优化。
实施例四:主叫被属于同一个汇接局下的不同交换局内的呼叫,可以同时删除被叫侧和主叫侧媒体网关。
参见图6,假设主叫接入侧和被叫接入侧及MGW之间的数据承载编码格式均为EVRC,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同时删除被叫侧和主叫侧媒体网关,具体流程如下:
1、MSCe2收到BS2的Connect消息,指示被叫用户应答;
2、MSCe2判断出主叫侧MGW与被叫侧MGW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和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可以进行删除MGW2的承载路径优化,向MSCe1发送UPDATE(更新)请求消息,其中携带BS2对应网络侧端点7的SDP信息;
3、MSCe1收到UPDATE消息后,判断主叫侧媒体网关MGW1两侧数据编码格式相同,说明可以进行删除MSG1的承载路径优化,则给MSCe2返回200 OK响应,携带BS1对应网络侧端点2的SDP信息;
4、MSCe1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承载更新请求)消息到BS1,将BS2对应网络侧的端点7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携带给BS1;
5、BS1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IP地址和端口号,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承载更新响应)消息;
6、MSCe2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到BS2,将BS1对应网络侧的端点2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带给BS2;
7、BS2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IP地址和端口号,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8、MSCe1收到MSCe2返回的INVITE消息的200 OK响应;
9、MSCe1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1,释放MGW1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3和4;
10、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11、MSCe2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2,释放MGW2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5和6;
12、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13、MSCe1返回ACK给MSCe2;
14、主被叫用户之间双向承载通道建立完成;
15、通话结束后,被叫用户挂机,MSCe2收到BS2发送的Clear Request消息;
16、MSCe2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2;
17、MSCe1收到MSCe2发送的BYE消息;
18、MSCe1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1;
19、MSCe1收到BS1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20、MSCe1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2;
21、MSCe2收到BS2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通过上述流程描述可知,在该流程中,分别通过在主叫侧和被叫侧BS中保存对端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IP地址和端口号信息,从主被叫建立的呼叫承载路径中删除主叫侧和被叫侧的MGW,实现承载路径优化。
实施例五:主叫被属于不同汇接局内的呼叫,从承载路径中删除不提供媒体格式转换功能的MGW。
参见图7,假设主叫接入侧,主叫侧MGW与汇接局所控MGW之间承载编码格式为EVRC(Enhanced Variable Rate Codec,增强可变速率编解码),汇接局所控MGW与被叫侧MGW之间,被叫接入侧的承载编码格式为13K语音,后文提到的TC指MGW提供编解码转换功能的部件,MGW提供TC说明MGW两侧编码格式不相同。具体流程如下:
1.MSCe3收到BS3的Connect消息,指示被叫用户应答;
2.MSCe3判断所控制的MGW3在呼叫路径中不提供TC(MGW3在本呼叫中两侧端点编码格式相同),可以将MGW3从呼叫路径中删除,向MSCe2发送UPDATE(更新)请求消息,其中携带BS3对应网络侧端点9的SDP信息;如果MSCe3判断所控制的MGW3在呼叫路径中提供TC,也同样发送UPDATE消息给MSCe2,其中携带MGW3对应主叫侧端点7的SDP信息;
3.MSCe2收到UPDATE消息,判断所控制的MGW2提供了TC,则返回UPDATE的200 OK响应,其中携带MGW2对应被叫侧端点6的SDP信息;一般地,如果非主叫接入侧MSCe收到UPDATE消息,则向主叫侧下一个MSCe发送UPDATE消息,如果MSCe所控制的MGW不提供TC,即所控制的MGW可以从承载路径中删除,则使用收到的UPDATE中所携带的SDP信息作为发出的UPDATE消息中的SDP;否则发出的UPDATE消息中携带所控制MGW的主叫侧端点的SDP,并且返回UPDATE消息的200 OK响应,其中携带所控制MGW对应被叫侧端点的SDP信息;主叫接入侧MSCe收到UPDATE消息,直接返回200 OK响应,其中根据所控制MGW是否提供TC分别携带MGW被叫侧端点的SDP信息或BS侧端点SDP信息;
4.MSCe2下发MODIFY消息到MGW2,将MGW2上被叫侧端点6的RemoteSDP更新为BS3对应网络侧的端点9的SDP信息;
5.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6.MSCe2向MSCe1发送UPDATE(更新)请求消息,其中携带MGW2对应主叫侧端点5的SDP信息;
7.MSC1收到UPDATE消息,判断为主叫接入侧MSCe且所控制的MGW1在呼叫路径中不提供TC,则返回UPDATE的200 OK响应,其中携带BS1对应被叫侧端点2的SDP信息;
8.MSCe2下发MODIFY消息到MGW2,将MGW2上主叫侧端点5的RemoteSDP更新为BS1对应网络侧的端点2的SDP信息;
9.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10.MSCe3向MSCe2发送INVITE请求的200 OK响应消息;
11.MSCe2向MSCe1发送INVITE请求的200 OK响应消息;
12.MSCe1向MSCe2返回ACK消息;
13.MSCe2向MSCe3返回ACK消息;
14.MSCe3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承载更新请求)消息到BS3,将MGW2对应被叫侧端点6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带给BS3;
15.BS3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承载信息,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16.MSCe1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到BS1,将MGW2对应主叫侧端点5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带给BS1;
17.BS1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承载信息,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18.主被叫用户之间双向承载通道建立完成;
19.通话结束后,被叫用户挂机,MSCe3收到BS3发送的Clear Request消息;
20.MSCe3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3;
21.MSCe2收到MSCe3发送的BYE消息;
22.MSCe2发送BYE消息到MSCe1;
23.MSCe1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1;
24.MSCe1收到BS1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25.MSCe1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2;
26.MSCe2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3;
27.MSCe2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2,释放MGW2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5和6;
28.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29.MSCe3收到BS3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上述图7是以呼叫经过一个控制媒体网关的汇接局为例,说明如何从承载路径中删除不提供语音编解码器(TC)的MGW。实际应用中,也可能经过多个汇接局和多个中间媒体网关,其信令控制原理类似,其中的更新请求消息(UPDATE)由上一级MGW对应的移动软交换传送到下一级MGW对应的移动软交换;各级移动软交换分别判断其对应的MGW的两侧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是,则在承载路径中删除对应的MGW。
执行媒体网关删除后,若当前仍保留在承载路径中的承载连接端点的相邻媒体网关已被删除,则更新该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所属基站、承载路径中未被删除的媒体网关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互连。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汇接局在呼叫过程中只进行信令汇接而不控制媒体网关的话,只透传来往的UPDATE消息和UPDATE消息的200 OK响应,并不进行判断和其它操作。
实施例六:不能进行承载路径优化。
参见图8,假设主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为EVRC,媒体网关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为G.711,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为13K,具体流程如下:
1、MSCe2收到BS2的Connect消息,指示被叫用户应答;
2、MSCe2判断出主叫侧MGW与被叫侧MGW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和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不相同,不能进行删除MGW2的承载路径优化,给MSCe1发送UPDATE消息,携带被叫侧MGW对应主叫侧端点5的SDP信息;
3、MSCe1收到UPDATE消息后,获知网关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并和主叫接入侧编码格式比较,发现两者不同,说明不能进行删除MSG1的承载路径优化,则发送200 OK for UPDATE消息到MSCe2,其中携带主叫侧MGW对应被叫侧的端点4的SDP信息;
4、MSCe1收到MSCe2的200 OK for INVITE消息;
5、MSCe1返回ACK给MSCe2;
6、主被叫用户之间双向承载通道建立完成;
7、通话结束后,被叫用户挂机,MSCe2收到BS2发送的Clear Request消息;
8、MSCe2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2;
9、MSCe1收到MSCe2发送的BYE消息;
10、MSCe1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1;
11、MSCe1收到BS1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12、MSCe1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2;
13、MSCe1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1,释放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3和4;
14、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15、MSCe2收到BS2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16、MSCe2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2,释放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5和6;
17、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在上述流程中,由于主叫接入侧、网关之间和被叫接入侧使用的数据编码格式都不同,需要媒体网关参与格式转换,不能进行承载路径优化,其后述拆线流程7~17与现有技术相同。
另外,现有技术已经支持承载更新过程,存在双向承载路径建立后,某段或者某几段承载参数变化的情况,这时也可以由移动软交换发起,对承载路径进行可能的优化,优化流程与前面各方案类似。
参见图9,假设原来建好的双向通话承载主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为EVRC,媒体网关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为G711,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为13K,通话后发生了承载参数改变,主叫接入侧数据编码格式变为SMV(Selectable Mode Vocoders),媒体网关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变为SMV,被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仍为13K:
1、主被叫用户之间双向承载通道建立完成;
2,3、承载参数协商修改流程,与现有技术相同;
4、MSCe1判断出主叫接入侧的数据编码格式和主叫侧MGW与被叫侧MGW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可以进行删除MGW1的承载路径优化,给MSCe2发送re-INVITE消息,携带主叫侧BS端点2的SDP信息;
5、MSCe2收到re-INVITE消息后,获知网关之间的数据编码格式,并和被叫接入侧编码格式比较,发现两者不同,说明不能进行删除MSG2的承载路径优化,则发送200OK for re-INVITE消息到MSCe1,其中携带被叫侧MGW2对应主叫侧的端点5的SDP信息;
6、MSCe1返回ACK给MSCe2;
7、MSCe1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承载更新请求)消息到BS1,将MGW2对应主叫侧端点5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带给BS1;
8、BS1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承载信息,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9、MSCe1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1,释放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3和4;
10、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11、MSCe2下发MODIFY消息到MGW2,将端点5的RemoteSDP修改更新为200 OK for re-INVITE消息中携带的BS1对应被叫侧的端点2的SDP信息;
12、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13、主被叫用户仍在双向通话过程中;
14、通话结束后,被叫用户挂机,MSCe2收到BS2发送的Clear Request消息;
15、MSCe2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2;
16、MSCe1收到MSCe2发送的BYE消息;
17、MSCe1发送Clear Command消息到BS1;
18、MSCe1收到BS1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19、MSCe1发送BYE的200 OK响应消息到MSCe2;
20、MSCe2收到BS2返回的Clear Complete消息;
21、MSCe2发送SUBSTRACT消息到MGW2,释放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5和6;
22、MSCe2收到MGW2返回的REPLY消息。
通过上述流程描述可知,在该流程中,在由于业务驱动或其它原因承载的一段或者几段承载编码格式发生变化后,也可以通过删除承载路径中不提供TC的方法实现承载路径的优化。
在比较少的情况下,进行了承载优化后,由于业务驱动,可能还需要进行放音、DTMF检测上报、插入会议资源等操作,操作虽然不同,MSCe处理的思路是类似的:向相应的MGW发送ADD消息申请相应端点,对于会议,需要按照会议参加方数目申请,然后通过SIP信令和A1p接口信令配合,更新BS侧的承载参数信息,将MGW上的端点重新纳入承载路径中,通过对MGW上相应端点进行资源操作,即可完成通话过程中的放音,DTMF检测上报,插入会议资源等处理。通话结束时,MGW上申请的各端点将被释放。参见图10,以承载优化后主叫MSCe控制向主叫侧放带内音为例简要说明处理流程如下:
1、主被叫进入双向通话状态,BS直接承载互连,承载路径中没有MGW存在;
2、MSCe1下发ADD消息到MGW1,请求分配两个RTP端点,分别对应BS1侧和被叫侧的承载连接端点;
3、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其中携带申请好的两个RTP端点的SDP信息,分别主要包括MGW1支持的编码格式,各自端点的IP地址,端口号;
4、MSCe1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到BS1,将MGW1对应BS1端点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带给BS1;
5、BS1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IP地址和端口号,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6、MSCe1发送re-INVITE消息到MSCe2,携带有MGW1上对应被叫侧端点4的SDP参数;
7、MSCe2发送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到BS2,将MGW1对应被叫侧端点4的SDP信息转化为承载参数带给BS2;
8、BS2根据Bearer Update Request消息中的承载参数更新自己保存的对端IP地址和端口号,并返回Bearer Update Response消息;
9、MSCe2向MSCe1返回re-INVITE消息的200 OK响应,携带BS2靠近主叫侧端点7的SDP信息;
10、MSCe1向MSCe2发送ACK消息;
11、MSCe1下发MODIFY消息到MGW1,将MGW1对应被叫侧端点4的RemoteSDP修改更新为被叫BS2对应网络侧的端点7的SDP信息;
12、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13、MSCe1下发MODIFY消息到MGW1,对端点3带内放音;
14、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15、MGW1到主叫用户单向承载建立;
16、MSCe1下发MODIFY消息到MGW1,对端点3停止放音;
17、MSCe1收到MGW1返回的REPLY消息;
18、放音结束,主被叫重新进入双向通话状态。
由以上具体实例流程可以看出,当主被叫通过常规呼叫流程建立起双向用户数据承载路径或者对承载路径中某段或者某几段承载编码进行更改后,由移动软交换发起,将承载路径中不提供语音编解码器的媒体网关(MGW)从承载路径中删除可以减少数据包时延,改善通话质量;在长时间双向通话过程中,不占用MGW端点能充分提高MGW资源的利用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叫用户呼叫被叫用户,建立起本次呼叫的承载路径后,由移动软交换判断承载路径中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将该媒体网关从所述承载路径中删除,并更新与该媒体网关相邻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为同一个交换局内的呼叫,移动软交换判断出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将对应媒体网关从所述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主被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为交换局间不经过汇接局的呼叫,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被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主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将被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被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和主叫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被叫所属基站与主叫侧媒体网关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1、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向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更新请求消息,携带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会话描述协议SDP信息;
B1、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向被叫侧移动软交换返回应答消息,携带主叫侧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端点的SDP信息;
C1、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被叫侧BS,携带主叫侧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D1、被叫侧BS用所述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E1、主叫侧软交换下发修改MODIFY消息到主叫侧媒体网关,将其对应被叫侧端点的远程SDP更新为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F1、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被叫侧媒体网关,释放被叫侧媒体网关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被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与主叫侧媒体网关对应被叫侧端点直接互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为交换局间不经过汇接局的呼叫,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被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主叫侧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将主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主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和被叫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所属基站与被叫侧媒体网关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2、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向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重新请求(re-INVITE)消息,携带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B2、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返回应答消息,携带被叫侧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端点的SDP信息;
C2、被叫侧移动软交换下发修改MODIFY消息到被叫侧媒体网关,将该MGW上对应主叫侧端点的远程SDP更新为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D2、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主叫侧BS,携带被叫侧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E2、主叫侧BS用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F2、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主叫侧媒体网关,释放主叫侧媒体网关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主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与被叫侧媒体网关对应主叫侧端点直接互连。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为交换局间不经过汇接局的呼叫,被叫侧和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分别判断出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将被叫侧媒体网关和主叫侧媒体网关分别从承载路径中删除,更新主叫和被叫所属基站对应网络侧的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使主叫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直接互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3、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向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更新请求消息,携带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会话描述协议SDP信息;
B3、主叫侧软交换向被叫侧软交换返回响应消息,携带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
C3、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主叫侧BS,携带被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D3、主叫侧BS用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E3、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媒体更新请求消息到被叫侧BS,携带主叫侧BS对应网络侧端点的SDP信息转化后的承载参数;
F3、被叫侧BS用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的媒体更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所述承载参数更新保存的对端地址信息;
G3、主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主叫侧媒体网关,释放主叫侧媒体网关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主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H3、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发送删除消息给被叫侧媒体网关,释放被叫侧媒体网关上为本次呼叫分配的两个端点,将被叫侧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主叫BS对应网络侧的端点与被叫BS对应网络侧的端点直接互连。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为经过多个汇接局的交换局间呼叫,则局间承载路径建立后,由主叫侧或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向所述承载路径中相邻的中间媒体网关对应的移动软交换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并判断其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将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所述中间媒体网关对应的移动软交换依次向下一跳移动软交换传送所述更新请求消息直到呼叫另一接入侧对应的移动软交换,每一个移动软交换分别判断对应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将对应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呼叫另一接入侧移动软交换判断所控制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将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从承载路径中删除;
执行媒体网关删除后,若当前仍保留在承载路径中的承载连接端点的相邻媒体网关已被删除,则更新该承载连接端点的承载参数,使主叫所属基站、承载路径中未被删除的媒体网关和被叫所属基站之间承载互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相邻移动软交换,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邻近主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若被叫侧移动软交换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相邻移动软交换,携带所连接的BS上端点的承载参数;
所述相邻移动软交换收到更新请求消息后,若本移动软交换只用于信令汇接而不控制媒体网关,则透传该更新请求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邻近主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同时返回更新请求响应消息,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靠近被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发送更新请求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携带收到的更新请求消息中所携带的承载参数;
主叫移动软交换收到更新请求消息后,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则返回更新请求响应消息,携带所控制的媒体网关邻近被叫侧端点的承载参数;若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相同,则在更新请求响应消息中携带所连接的BS上端点的承载参数;
各移动软交换收到更新请求响应消息后,若为接入侧软交换或者判断出所控制的媒体网关两侧承载连接端点的数据编码格式不同,按照现有承载更新流程处理;若相同,透传收到的更新请求响应消息到下一跳移动软交换。
11、如权利要求4、6、8、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请求消息为SIP消息。
12、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软交换为承载控制分离且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接口IP化后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呼叫信令控制的相关功能实体。
CNA2005101129260A 2005-10-14 2005-10-14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Pending CN18707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1129260A CN1870772A (zh) 2005-10-14 2005-10-14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CN200680006576.2A CN101288320B (zh) 2005-10-14 2006-10-12 承载路径建立、优化方法及装置
PCT/CN2006/002688 WO2007041963A1 (fr) 2005-10-14 2006-10-12 Procédé permettant d’établir, d’optimiser un chemin support et appareil idoin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1129260A CN1870772A (zh) 2005-10-14 2005-10-14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0772A true CN1870772A (zh) 2006-11-29

Family

ID=374443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129260A Pending CN1870772A (zh) 2005-10-14 2005-10-14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CN200680006576.2A Active CN101288320B (zh) 2005-10-14 2006-10-12 承载路径建立、优化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6576.2A Active CN101288320B (zh) 2005-10-14 2006-10-12 承载路径建立、优化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870772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7185A1 (fr) * 2006-09-30 2008-04-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hode, dispositif et système de transfert de données vocales
WO2008098501A1 (fr) * 2007-02-02 2008-08-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ede, appareil et systeme de reglage de relevement gsm
WO2009117879A1 (zh) * 2008-03-26 2009-10-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服务网关承载管理的方法
WO2010031317A1 (zh) * 2008-09-22 2010-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优化承载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308560A (zh) * 2011-07-18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云计算系统中的媒体流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237603B (zh) * 2007-02-02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gsm无线网和核心网间接口ip化的方法及系统
CN101316379B (zh) * 2007-06-01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a接口ip化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244294A (zh) * 2013-06-07 2014-12-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直接通信路径倒换方法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4260B (zh) * 2010-07-23 2016-11-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电信网络中的选通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17838C (en) * 1996-11-07 2003-07-29 At&T Corp. Wan-based voice gateway
JP4027318B2 (ja) * 2001-11-27 2007-12-26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少なくとも2つの加入者端末機器間において異なる符号化規則に従って形成された有効情報を交換する方法
EP1341356A3 (en) * 2002-02-25 2008-10-22 Alcatel Lucent Two-way video gateway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n audio and video communications link between dissimilar multimedia terminals
CN100397846C (zh) * 2003-08-19 2008-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网关控制器支持不同的端点标识的方法
CN100544514C (zh) * 2003-11-14 2009-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软交换网络的切换实现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7185A1 (fr) * 2006-09-30 2008-04-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hode, dispositif et système de transfert de données vocales
US7945267B2 (en) 2006-09-30 2011-05-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bearing voice data
WO2008098501A1 (fr) * 2007-02-02 2008-08-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ede, appareil et systeme de reglage de relevement gsm
EP2107818A1 (en) * 2007-02-02 2009-10-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Gsm bearing set up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2107818A4 (en) * 2007-02-02 2010-10-06 Huawei Tech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GSM CARRIER
CN101237603B (zh) * 2007-02-02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gsm无线网和核心网间接口ip化的方法及系统
US8401029B2 (en) 2007-02-02 2013-03-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bearer for a GSM network
CN101316379B (zh) * 2007-06-01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a接口ip化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09117879A1 (zh) * 2008-03-26 2009-10-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服务网关承载管理的方法
US8582503B2 (en) 2008-03-26 2013-11-12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ndicating the bearer management of a serving gateway
WO2010031317A1 (zh) * 2008-09-22 2010-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优化承载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308560A (zh) * 2011-07-18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云计算系统中的媒体流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308560B (zh) * 2011-07-18 201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云计算系统中的媒体流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9178925B2 (en) 2011-07-18 2015-11-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xchanging media stream data between thin client and media gateway, bypassing virtual machine, in cloud computing system
US10313407B2 (en) 2011-07-18 2019-06-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session between a thin client and a media gateway for media data streaming
CN104244294A (zh) * 2013-06-07 2014-12-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直接通信路径倒换方法和设备
CN104244294B (zh) * 2013-06-07 2018-03-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直接通信路径倒换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8320A (zh) 2008-10-15
CN101288320B (zh)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0772A (zh) 一种承载路径优化方法
CN1184790C (zh) 移动电话、gps、蓝牙一体型复合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881958A (zh) 一种用户设备从分组域向电路域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CN1359585A (zh) 用于从配置在综合电信网络中的实体中提供至业务节点的接入的系统与方法
CN101061729A (zh) 用于提供组合网络服务的方法和相关移动通信系统
CN1147176C (zh) 呼叫控制和载体控制分离的无线网及其中建立呼叫的方法
CN101047515A (zh) 一种应用业务的计费关联方法及系统
CN1348664A (zh) 网关中的电信业务标识
CN1816053A (zh) 基于会话初始化协议的流媒体直播p2p网络方法
CN1874328A (zh) 实现业务互通的方法及系统
CN1312635A (zh) 多业务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801814A (zh) 一种离线消息发送和接收方法
CN1177491C (zh) 无线本地环路系统的呼叫处理、用户单元及接入控制装置
CN1852362A (zh) 被叫向主叫提供指示信息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868197A (zh) 借助于sip协议的荷载信道变更的信令方法、软件产品和装置
CN101064863A (zh) 一种ims网络下提供媒体资源服务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64960A (zh) 一种对语音呼叫连续锚定进行优化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047630A (zh) 实现短消息业务的系统和上发以及下发短消息的方法
CN1949752A (zh) 一种电路交换网与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互通的系统和方法
CN1545303A (zh) 承载和控制相分离的通信网络中多方会议业务的实现方法
CN101056308A (zh) 以媒体能力协商支持的高速传真的信令流程的实现方法
CN101064683A (zh) 处理补充业务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056349A (zh) 以网关控制协议支持的高速传真的信令流程的实现方法
CN1878151A (zh) 实现多媒体业务变化的系统、方法及信息处理装置
CN1881975A (zh) 一种呼叫ip多媒体子系统的用户终端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