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3407A -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 Google Patents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3407A
CN1863407A CNA2006100778850A CN200610077885A CN1863407A CN 1863407 A CN1863407 A CN 1863407A CN A2006100778850 A CNA2006100778850 A CN A2006100778850A CN 200610077885 A CN200610077885 A CN 200610077885A CN 1863407 A CN1863407 A CN 1863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ate
harq
user data
bias
transmitte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778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密斯安尼尔
臼田昌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863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34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其中具有:无线基站利用公共AG对移动台发送E-DPDCH相对于DPCCH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步骤;移动台决定所接收到的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传送速度的步骤;在所决定的传送速度低于在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TBS发送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所使用的HARQ处理数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从而以所决定的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的步骤。因此,在移动台利用不同的TTI进行发送的系统中,在以公共AG指定了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情况下,无论在哪一个TTI中都可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Description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在增强上行链路(EUL)中,利用处于单元(cell)内的全部移动台具有相同ID(公共ID)而进行接收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公共AG:Common Absolute GrantChannel)、和各移动台具有不同ID而进行接收的专用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专用AG:Dedicated Absolute Grant)的两个AG,可以进行公共传送速度控制与专用传送速度控制双方(例如非专利文献1)。
AG经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E-AGCH:E-DCH AG Channel)而从无线基站向移动台发送,公共AG及专用AG可以被映射到不同的E-AGCH,也可以被映射到相同的E-AGCH。另一方面,如非专利文献2所述,E-DCH的发送时间宽度(以下称为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可以从2ms与10ms中选择。
通过设为2ms,从而能够进行更精细的调度,而通过设为10ms,从而可以减少下行发送功率,减小对下行容量的影响(impact)。
即,在E-DCH的TTI为2ms时,EUL关联的下行链路中的第1层信道(E-AGCH/E-RGCH/E-HICH)的帧长为2ms;在E-DCH的TTI为10ms时,EUL关联的E-AGCH的帧长为10ms,EUL关联的E-RGCH/E-HICH的帧长为8ms。
因此,若将E-DCH的TTI设为10ms,则发送上述的下行链路中的第1层信道的频度减少,对下行容量的影响减少。
如非专利文献2所述,传送速度控制存在采用以下方法的情况:无线基站通过AG指定发送功率偏置量(E-DPDCH发送功率/DPCCH发送功率,即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移动台,根据所接收的AG表示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发送数据块尺寸(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对应表来决定发送上行用户数据用的TBS。
此时,在用公共AG对TTI不同的E-DCH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会产生以下这样的问题。
在此,对以下例子进行研究:E-DCH的TTI取10ms与2ms两种,最小的TBS为200位单位,且经由公共AG,作为调度信号(schedulingsignal),通知60kbps所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
此时,在E-DCH的TTI为10ms的情况下,移动台在各TTI(各HARQ处理)中可以发送600位(=60kbps×10ms)的上行用户数据;但在E-DCH的TTI为2ms的情况下,各TTI(各HARQ处理)中能够发送的数据量为120位(=60kbps×2ms),由于没有达到最小的TBS,故移动台在该TTI(各HARQ处理)中无法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如上所述,在移动台利用不同的TTI进行发送的系统中,在以公共AG指定了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情况下,虽然移动台在大的TTI中可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但在短的TTI中,能发送的数据量无法达到最小的TBS,有时无法进行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G-RAN R2-050929;
非专利文献2:3GPP TSG-RAN TS.309v6.2.0。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在移动台利用不同的TTI进行发送的系统中,在以公共AG指定了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情况下,无论在哪一个TTI中都可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是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控制从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对无线基站的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具有:所述无线基站利用经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发送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对所述移动台通知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步骤;所述移动台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传送速度的步骤;在所决定的所述传送速度低于在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时,所述移动台通过减少所使用的该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的步骤。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中,也可以通过减少所使用的所述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直到将减少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剩下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加后,成为与所述最小发送数据块尺寸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为止,都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是一种控制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的移动台,具备:接收部,其经由对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发送的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从无线基站接收包含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关的信息在内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决定部,其决定与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传送速度;和发送部,其在所决定的所述传送速度低于在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所使用的该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从而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速度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在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中,所述发送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减少所使用的所述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直到将减少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剩下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加后,成为与所述最小发送数据块尺寸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为止,都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是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控制从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对无线基站的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具有:所述无线基站利用经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发送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对所述移动台通知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步骤;所述移动台利用将发送功率偏置量、发送数据块尺寸与HARQ处理数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并且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HARQ处理数的步骤;所述移动台利用所决定的所述HARQ处理数的HARQ处理,以所决定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来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的步骤;在所述对应表中,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与多个HARQ处理数建立关联。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是一种对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进行控制的移动台,具备:接收部,其经由对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发送的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从无线基站接收包含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关的信息在内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决定部,其利用将发送功率偏置量、发送数据块尺寸与HARQ处理数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并且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HARQ处理数;和发送部,其利用所决定的所述HARQ处理数的HARQ处理,以所决定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来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在所述对应表中,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与多个HARQ处理数建立关联。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在移动台利用不同的TTI进行发送的系统中,在以公共AG指定了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情况下,无论在哪一个TTI中都可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台的功能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台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功能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台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MAC-e处理部的功能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的功能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功能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的基带信号处理部中的MAC-e及第1层处理部(上行链路用构成部分)的功能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的基带信号处理部中的MAC-e及第1层处理部(上行链路用构成部分)的MAC-e功能部的功能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线路控制台的功能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将发送功率偏置量与传送速度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变更例1的将发送功率偏置量、发送数据块尺寸与HARQ处理数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变更例1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一般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成批数据之际的动作的图。
图中:1-交换台,NodeB-无线基站,11-HWY接口,12、33-基带信号处理部,121、33a-RLC处理部,122、33b-MAC-d处理部,123-MAC-e及第1层处理部,123a-DPCCH RAKE部,123b-DPDCH RAKE部,123c-E-DPCCH RAKE部,123d-E-DPDCH RAKE部,123e-HS-DPCCH RAKE部,123f-RACH处理部,123g-TFCI译码器部,123h、123m-缓冲器,123i、123n-再逆扩散部,123j、123p-FEC译码器部,123k-E-DPCCH译码器部,123l-MAC-e功能部,123l1-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2-HARQ管理部,123l3-调度部,123o-HARQ缓冲器,123q-MAC-hs功能部,13、56-呼叫控制部,14-收发部,15-放大器部,16、35-收发天线,UE-移动台,31-总线接口,32-呼叫处理部,33a-RLC处理部,33b-MAC-d处理部,33c-MAC-e处理部,33c1-E-TFCI选择部,33c2-HARQ处理部,33d-第1层处理部,34-RF部,RNC-无线线路控制台,51-交换台接口,52-RLC层处理部,53-MAC层处理部,54-媒体信号处理部,55-无线基站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
参照图1乃至图8,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进行说明。而且,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具备多个无线基站NodeB#1乃至#5、和无线线路控制台RNC。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构成为:控制从处于规定单元(cell)范围内的移动台对无线基站的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下行链路中采用“HSDPA”,在上行链路中采用“EUL(增强上行链路)”。而且,在“HSDPA”及“EUL”中,进行基于HARQ的再送控制(N处理停止并等待)。
因此,在上行链路中,采用由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及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构成的增强专用物理信道(E-DPCH)、和由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Channel)及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Channel)构成的专用物理信道(DPCH)。
在此,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发送用于规定E-DPDCH的发送格式(发送块尺寸等)的发送格式编号、HARQ相关的信息(再送次数等)、调度(scheduling)相关的信息(移动台UE中的发送功率或缓冲器滞留量等)等EUL用控制数据。
此外,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被映射到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根据用该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发送的EUL用控制数据来发送移动台UE用的用户数据。
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发送用于RAKE合成或SIR测定等的导频符号(pilot symbol)、用于识别上行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的发送格式的TFCI(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下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控制位等的控制数据。
另外,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被映射到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根据用该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发送的控制数据,发送移动台UE用的用户数据。其中,也可以构成为在移动台UE中不存在应该发送的用户数据的情况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不被发送。
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也可以利用采用了HSPDA的情况下所需的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High Speed Dedicated PhysicalControl Channel)或随机存取信道(RACH)。
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发送下行品质识别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或高速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用送达确认信号(Ask或Nack)。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台UE具备:总线接口31、呼叫处理部32、基带处理部33、RF部34与收发天线35。
其中,这些功能可以作为硬件独立存在,也可以一部分或全部一体化,还可以由软件的处理(process)来构成。
总线接口31构成为将从呼叫处理部32输出的用户数据转送到其他功能部(例如与应用程序相关的功能部)。另外,总线接口部31构成为将从其他功能部(例如与应用程序相关的功能部)发送来的用户数据转送到呼叫处理部32。
呼叫处理部32构成为进行用于收发用户数据的呼叫控制处理。
基带信号处理部33构成为:对从RF部34发送的基带信号实施包含逆扩散处理、RAKE合成处理或FEC译码处理的第1层处理、包含MAC-e处理或MAC-d处理的MAC处理、以及RLC处理,将所取得的用户数据发送到呼叫处理部32。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33构成为:对从呼叫处理部32发送来的用户数据实施RLC处理、MAC处理或第1层处理后,生成基带信号并发送到RF部34。
对基带信号处理部33的具体功能将在后面说明。RF部34构成为:对经由收发天线35接收的无线频带的信号实施检波处理、滤波处理或量化处理等后,生成基带信号,并发送到基带信号处理部33。再有,RF部34构成为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33发送来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频带的信号。
如图2所示,基带信号处理部33具备:RLC处理部33a、MAC-d处理部33b、MAC-e处理部33c和第1层处理部33d。
RLC处理部33a构成为:对从呼叫处理部32发送来的用户数据实施第2层的高位层中的处理(RLC处理),并发送到MAC-d处理部33b。
MAC-d处理部33b构成为:赋予信道识别符头部,并根据上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的限度,生成上行链路中的发送格式。
如图3所示,MAC-e处理部33c具备E-TFC选择部33c1和HARQ处理部33c2。
E-TFC选择部33c1构成为:根据从无线基站NodeB发送的调度信号(AG及相对速度控制信号(RG:Relative Grant)等),决定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的发送格式(E-TFC)。
另外,E-TFC选择部33c1向第1层处理部33d发送所决定的针对发送格式之发送格式信息(发送数据块尺寸、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的发送功率比等),同时将所决定的发送格式信息发送到HARQ处理部33c2。
该调度信号是在该移动台UE所处范围内的单元中被通知的信息,包含针对处在该单元的范围内的全部移动台UE或处在该单元的范围内的特定组的移动台的控制信息。
再有,在从无线基站NodeB经由对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发送的E-AGCH(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接收了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情况下,E-TFC选择部33c1构成为:决定所接收的该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传送速度。
此外,E-TFC选择部33c1在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低于在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发送数据块尺寸发送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所使用的该HARQ处理数并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从而决定为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E-TFC选择部33c1也可以如下决定:通过减少所使用的HARQ处理数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直到将减少的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剩下的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加后,成为最小发送数据块尺寸所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为止,都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HARQ处理部33c2构成为:进行“N处理的停止并等待”的处理管理,在各HARQ处理中,根据从无线基站NodeB接收的送达确认信号(上行数据用的Ack/Nack)及由E-TFC选择部33c1决定的发送格式信息来发送上行链路中的用户数据(上行用户数据)。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基站NodeB具备:HWY接口11、基带信号处理部12、呼叫控制部13、1个或多个收发部14、1个或多个放大器部15和1个或多个收发天线16。
HWY接口11是与无线线路控制台RNC的接口。具体讲,HWY接口11构成为:从无线线路控制台RNC接收经由下行链路发送到移动台UE的用户数据,并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2。另外,HWY接口11构成为:从无线线路控制台RNC接收对无线基站NodeB的控制数据,并输入到呼叫控制部13。
此外,HWY接口11构成为: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2取得经由上行链路而从移动台UE接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所包含的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无线线路控制台RNC。进一步,HWY接口11构成为:从呼叫控制部13取得对无线线路控制台RNC的控制数据,并发送到无线线路控制台RNC。
基带信号处理部12构成为:对从HWY接口11取得的用户数据实施RLC处理、MAC-e处理或者第1层处理,生成基带信号并转送到收发部14。
在此,下行链路中的MAC-e处理中包含HARQ处理、调度处理或传送速度控制处理等。再有,下行链路中的第1层处理中包含用户数据的信道编码处理或扩散处理等。
还有,基带信号处理部12构成为对从收发部14取得的基带信号实施第1层处理或MAC-e处理提取用户数据,并转送到HWY接口11。
在此,上行链路中的MAC-e处理中包含HARQ处理、调度处理、传送速度控制处理或头部废弃处理等。此外,上行链路中的第1层处理中包含逆扩散处理、RAKE合成处理或纠错译码处理等。
而且,对基带信号处理部12的具体功能将在后面说明。此外,呼叫控制部13根据从HWY接口11取得的控制数据进行呼叫控制处理。
收发部14构成为:实施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2取得的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频带信号(下行链路信号)的处理,并发送到放大器部15。另外,收发部14构成为:实施将从放大器部15取得的无线频带信号(上行链路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发送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2。
放大器部15构成为:对从收发部14取得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放大,并经由收发天线16发送到移动台UE。此外,放大器部15构成为:对由收发天线16接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放大,并发送到收发部14。
如图5所示,基带信号处理部12具备MAC-e及第1层处理部123。
MAC-e及第1层处理部123构成为:对从收发部14取得的基带信号进行逆扩散处理、RAKE合成处理、纠错译码处理或HARQ处理等。
其中,这些功能在硬件上没有明确分开,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如图6所示,MAC-e及第1层处理部(上行链路用构成部分)123具备:DPCCH RAKE部123a、DPDCH RAKE部123b、E-DPCCH RAKE部123c、E-DPDCH RAKE部123d、HS-DPCCH RAKE部123e、RACH处理部123f、TFCI译码器部123g、缓冲器123h、123m、再逆扩散部123i、123n、FEC译码器部123j、123p、E-DPCCH译码器部123k、MAC-e功能部123l、HARQ缓冲器123o、MAC-hs功能部123q。
E-DPCCH RAKE部123c构成为:对从收发部14发送的基带信号内的增强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实施逆扩散处理、使用了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所包含的导频符号(pilot symbol)的RAKE合成处理。
E-DPCCH译码器部123k构成为:对E-DPCCH RAKE部123c的RAKE合成输出实施译码处理,取得发送格式编号、与HARQ相关的信息或与调度相关的信息等,并输入到MAC-e功能部123l中。
E-DPDCH RAKE部123d构成为:对从收发部14发送的基带信号内的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实施采用了从MAC-e功能部1231发送的发送格式信息(编码数)的逆扩散处理、和采用了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所包含的导频符号的RAKE合成处理。
缓冲器123m构成为:根据从MAC-e功能部123l发送的发送格式信息(符号数),储存E-DPDCH RAKE部123d的RAKE合成输出。
再逆扩散部123n构成为:根据从MAC-e功能部123l发送的发送格式信息(扩散率),对储存在缓冲器123m内的E-DPDCH RAKE部123d的RAKE合成输出实施逆扩散处理。
HARQ缓冲器123o构成为:根据从MAC-e功能部123l发送的发送格式信息,储存再逆扩散部123n的逆扩散处理输出。
FEC译码器部123p构成为:根据从MAC-e功能部123l发送的发送格式信息(发送数据块尺寸),对储存在HARQ缓冲器123o内的再逆扩散部123n的逆扩散处理输出实施纠错译码处理(FEC译码处理)。
MAC-e功能部123l构成为:根据从E-DPCCH译码器部123k取得的发送格式编号、与HARQ相关的信息或与调度相关的信息,计算发送格式信息(编码数、符号数、扩散率或发送数据块尺寸等)并输出。
另外,MAC-e功能部123l,如图7所示,具备: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1、HARQ管理部123l2和调度部123l3。
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1构成为:将从E-DPCCH译码器部123k输入的发送格式编号、与HARQ相关的信息或与调度相关的信息发送到HARQ管理部123l2。
另外,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1构成为:将从E-DPCCH译码器部123k输入的与调度相关的信息发送到调度部123l3。
此外,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1构成为:输出从E-DPCCH译码器部123k输入的发送格式编号所对应的发送格式信息。
HARQ管理部123l2根据从FEC译码器部123p输入的CRC结果,判断上行用户数据的接收处理是否成功。而且,HARQ管理部123l2根据该判断结果来生成送达确认信号(Ack或Nack),并发送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2的下行链路用构成部分。另外,HARQ管理部123l2在上述判断结果为OK的情况下,将从FEC译码器部123p输入的上行用户数据发送到无线线路控制台RNC。
此外,HARQ管理部123l2在上述判断结果为OK的情况下,清除储存在HARQ缓冲器123o内的软判断信息。另一方面,HARQ管理部123l2在上述判断结果为NG(不成功)的情况下,将上行用户数据储存在HARQ缓冲器123o内。
再有,HARQ管理部123l2将上述判断结果转送到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1,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1根据接收到的判断结果,将下一TTI应该具备的硬件资源通知给E-DPDCH RAKE部123d及缓冲器123m,进行用于在HARQ缓冲器123o中确保资源的通知。
还有,接收处理命令部123l1对缓冲器123m及FEC译码器部123p,按每个TTI,在储存于缓冲器123m内的上行用户数据存在的情况下,在对与HARQ缓冲器123o所储存的该TTI相当的处理中的上行用户数据、和新接收到的上行用户数据相加后,向HARQ缓冲器123o及FEC译码器部123p发出指示,进行FEC译码处理。
调度部123l3经由下行链路用构成部分,发送调度信号(相对速度控制信道(RGCH)等)。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线路控制台RNC是处于无线基站NodeB的高位的装置,其构成为控制无线基站NodeB与移动台UE之间的无线通信。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线路控制台RNC具备:交换台接口51、RLC层处理部52、MAC层处理部53、媒体信号处理部54、无线基站接口55与呼叫控制部56。
交换台接口51是与交换台1的接口。交换台接口51构成为:将从交换台1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转送到RLC层处理部52,并将RLC层处理部52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转送到交换台1。
RLC层处理部52构成为:实施序列编号等的头部或尾部(trailer)的合成处理等的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子层处理。RLC层处理部52构成为:实施了RLC子层处理后,对于上行链路信号,向交换台接口51发送,对于下行链路信号,向MAC层处理部53发送。
MAC层处理部53构成为实施优先控制处理或头部赋予处理等的MAC层处理。MAC层处理部53构成为:在实施了MAC层处理后,对于上行链路信号向RLC层处理部52发送,对于下行链路信号向无线基站接口55(或媒体信号处理部54)发送。
媒体信号处理部54构成为对声音信号或实时图像信号实施媒体信号处理。媒体信号处理部54构成为:在实施了媒体信号处理后,对于上行链路信号,向MAC层处理部53发送,对于下行链路信号,向无线基站接口55发送。
无线基站接口55是与无线基站NodeB的接口。无线基站接口55构成为:将从无线基站NodeB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转送到MAC层处理部53(或媒体信号处理部54),将从MAC层处理部53(或媒体信号处理部54)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转送到无线基站NodeB。
呼叫控制部56构成为实施无线资源管理处理、或基于第3层信令的信道的设定及开放处理等。在此,无线资源管理中包含呼叫受理控制或越区切换控制等。
图9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传送速度的关系。另外,在图10中以流程图示出了本发实施方式的移动台UE的HRAQ处理数决定方法的一例。
移动台UE在步骤S101中通过公共AG接收发送功率偏置量,在步骤S102中利用图9所示的对应表,决定与所接收到的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传送速度(Rate)。
接着,在步骤S103及步骤S104中,移动台UE判断(传送速度)×(所使用的TTI)是否比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TBS)还小。
即,在步骤S103及步骤S104中,移动台UE判断在步骤S102中决定的传送速度(Rate)是否小于在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TBS发送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
在小的情况下,移动台UE从HARQ处理的最大值N中一个一个减去所使用的该HARQ处理数(步骤S106),此时,计算(传送速度)×(所使用的TTI)×n/N,与最小TBS进行比较(步骤S104)。
在计算出的值与最小TBS相等或比最小TBS大的时刻,本动作结束,移动台UE利用此时的HARQ处理数n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以公共AG通知的发送功率偏置量所对应的传送速度低于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TBS发送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的情况下,移动台UE完全不利用HARQ处理,通过限定使用的处理数进行发送,从而即使在不同的TTI中也可以没有问题地进行通信。
例如,若通过公共AG来通知60kbps所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则在E-DCH的TTI为2ms时,在各TTI中,作为用于上行用户数据的发送的TBS,即使采用最小TBS(200位),该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也会变为100kbps,超过了所通知的传送速度,因此无法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因此,例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若将5个HARQ处理中用于上行用户数据发送的HARQ处理限定为3个,则若在10ms的区间内观察,则由于变为200位的发送上行用户数据的3TTI与不发送上行用户数据的2TTI,故若进行平均,则成为所通知的传送速度(60kbps)。
进而,在限定所使用的HARQ处理数之际,减少HARQ处理数,直到将减去的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剩下的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加后,变为与最小TBS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为止,仅利用剩下的处理数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从而能够利用尽可能多的HARQ处理发送上行用户数据,传送速度不会降低到通过公共AG通知的传送速度以下,而在时间上分散对其他用户造成的干扰。
(变更例1)
参照图11及图12,对本发明的变更例1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说明。以下,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移动台UE的E-TFC选择部33c1构成为:利用图11所示的将发送功率偏置量、发送数据块尺寸与HARQ处理数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决定经由公共AG从无线基站NodeB接收的发送功率偏置量所对应的发送数据块尺寸,并且决定该发送功率偏置量所对应的HARQ处理数。
移动台UE的E-TFC选择部33c1利用所决定的HARQ处理数的HARQ处理,决定以所决定的发送数据块尺寸来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而且,在图11所示的对应表中,多个HARQ处理数(1~5)与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200位)建立关联。在此,在本变更例中,能使用的HARQ处理数的最大值为“5”。
如图12所示,若无线基站NodeB利用经由E-AGCH(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发送的公共AG(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对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多个移动台UE,发送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则在步骤S201中,移动台UE接收该发送功率偏置量PO。
在步骤S202中,移动台UE利用将发送功率偏置量、发送数据块尺寸与HARQ处理数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参照图11),决定与所接收到的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发送数据块尺寸(TBS),并且决定与所接收到的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HARQ处理数。
在步骤S203中,移动台UE利用所决定的HARQ处理数的HARQ处理,以所决定的发送数据块尺寸发送上行用户数据。

Claims (6)

1、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控制从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对无线基站的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具有:
所述无线基站利用经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发送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对所述移动台通知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步骤;
所述移动台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传送速度的步骤;
在所决定的所述传送速度低于在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时,所述移动台通过减少所使用的该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减少所使用的所述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直到将减少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剩下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加后,成为与所述最小发送数据块尺寸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为止,都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3、一种移动台,控制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具备:
接收部,其经由对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发送的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从无线基站接收包含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关的信息在内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
决定部,其决定与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传送速度;和
发送部,其在所决定的所述传送速度低于在全部HARQ处理中以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时的传送速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所使用的该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从而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速度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通过减少所使用的所述HARQ处理数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直到将减少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与剩下的所述HARQ处理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加后,成为与所述最小发送数据块尺寸对应的发送功率偏置量为止,都以所决定的该传送速度以下的传送速度来发送该上行用户数据。
5.一种传送速度控制方法,控制从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对无线基站的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具有:
所述无线基站利用经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发送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对所述移动台通知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的步骤;
所述移动台利用将发送功率偏置量、发送数据块尺寸与HARQ处理数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并且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HARQ处理数的步骤;
所述移动台利用所决定的所述HARQ处理数的HARQ处理,以所决定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来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的步骤;
在所述对应表中,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与多个HARQ处理数建立关联。
6.一种移动台,对上行用户数据的传送速度进行控制,具备:
接收部,其经由对处于规定单元范围内的移动台发送的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道,从无线基站接收包含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相对于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偏置量相关的信息在内的公共绝对传送速度控制信号;
决定部,其利用将发送功率偏置量、发送数据块尺寸与HARQ处理数建立对应关系的对应表,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并且决定所接收到的所述发送功率偏置量对应的HARQ处理数;和
发送部,其利用所决定的所述HARQ处理数的HARQ处理,以所决定的所述发送数据块尺寸来发送所述上行用户数据;
在所述对应表中,最小的发送数据块尺寸与多个HARQ处理数建立关联。
CNA2006100778850A 2005-05-10 2006-05-10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Pending CN18634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37918 2005-05-10
JP2005137918 2005-05-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3407A true CN1863407A (zh) 2006-11-15

Family

ID=3680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0778850A Pending CN1863407A (zh) 2005-05-10 2006-05-10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281417A1 (zh)
EP (1) EP1722522A1 (zh)
KR (1) KR20060116737A (zh)
CN (1) CN1863407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1548A (zh) * 2008-03-13 2011-02-09 Lg电子株式会社 通过考虑测量间隔来处理harq的方法
CN101453787B (zh) * 2007-12-07 2011-05-2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基站
CN101420754B (zh) * 2007-10-22 2012-06-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传输速度控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无线基站
US8437291B2 (en) 2008-03-24 2013-05-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figuring different data block formats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US8446859B2 (en) 2008-02-01 2013-05-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plink load in cell— FACH state
CN101663852B (zh) * 2007-04-20 2015-11-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动态调整上行链路传输时间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87566A (zh) * 2015-03-31 2018-03-09 苹果公司 帧传输方案修改
CN109997332A (zh) * 2016-09-30 2019-07-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对于短传送时间间隔的传输块大小确定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8366B2 (ja) * 2005-03-29 2010-09-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伝送速度制御方法、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JP4592547B2 (ja) * 2005-08-24 2010-12-0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EP4362592A2 (en) 2006-05-19 2024-05-01 Panasonic Holdings Corporation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US8687508B2 (en) * 2006-08-21 2014-04-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HARQ processes in the uplink
KR100876715B1 (ko) * 2006-08-24 2008-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8121692B2 (en) 2006-08-30 2012-02-21 Cardiac Pacemaker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ural stimulation with respiratory feedback
PL2070341T3 (pl) 2006-09-29 2019-02-28 Nokia Technologies Oy Urządzenie, sposób i program komputerowy zapewniający wykorzystanie E-DCH jako wspólnego kanału RACH
CN101563895B (zh) * 2006-10-30 2013-02-20 诺基亚公司 提供用于高速随机接入信道的传输参数
US8897276B2 (en) * 2007-01-25 2014-11-25 Nokia Corporation Collision detection for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JP4767324B2 (ja) * 2007-02-05 2011-09-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ランダムアクセス信号の送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CN101304545B (zh) * 2007-05-08 2011-06-01 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增强专用信道传输块大小配置的方法
CN101810047A (zh) * 2007-09-27 2010-08-18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为在增强型rach中发送消息部分而分配无线电资源的方法及设备
ES2533058T3 (es) * 2007-10-25 2015-04-07 Nokia Corporation Método para selección de tipo de transmisión rápida en UMTS de WCDMA
US8457015B2 (en) * 2007-12-10 2013-06-04 Zte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figuring the absolute grant mapping table for base station
WO2009113815A2 (en) * 2008-03-13 2009-09-17 Lg Electronics Inc. Random access method for improving scrambling efficiency
US7756081B2 (en) * 2008-03-21 2010-07-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data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94219B2 (en) * 2008-09-30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relay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203564B2 (en) * 2008-10-20 2015-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99930B2 (ja) * 2009-03-23 2013-05-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受信装置
US9030977B2 (en) * 2009-10-15 2015-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block size determination
US8553718B2 (en) * 2010-04-01 2013-10-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MAC layer fragmentation and HARQ channel identifier assignment
WO2012064100A2 (ko) * 2010-11-09 2012-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상태보고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장치
AU2011340804A1 (en) * 2010-12-09 2013-07-25 Community Connections Australia A mobility aid system
CN104335659B (zh) * 2012-03-19 2018-10-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使用新的信道(e-roch)向ue提供关于sir偏移和传输秩的反馈的方法
AU2013409321B2 (en) * 2013-12-24 2017-07-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schedul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JP6911924B2 (ja) * 2017-08-08 2021-07-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の方法、及び基地局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40733B1 (ko) * 2002-01-05 2008-06-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 처리하는 방법 그 시스템 및 그 수신 장치
US7321780B2 (en) * 2003-04-30 2008-01-22 Motorola, Inc. Enhanced uplink rate selection by a communication device during soft handoff
US7346314B2 (en) * 2003-08-15 2008-03-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orward link transmit power control based on observed command response
US7995585B2 (en) * 2005-01-14 2011-08-09 Alcatel Lucent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rates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3852B (zh) * 2007-04-20 2015-11-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动态调整上行链路传输时间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20754B (zh) * 2007-10-22 2012-06-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传输速度控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无线基站
CN101453787B (zh) * 2007-12-07 2011-05-2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基站
US8446859B2 (en) 2008-02-01 2013-05-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plink load in cell— FACH state
CN101971548A (zh) * 2008-03-13 2011-02-09 Lg电子株式会社 通过考虑测量间隔来处理harq的方法
CN101971548B (zh) * 2008-03-13 2013-09-04 Lg电子株式会社 通过考虑测量间隔来处理harq的方法
US8437291B2 (en) 2008-03-24 2013-05-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figuring different data block formats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CN107787566A (zh) * 2015-03-31 2018-03-09 苹果公司 帧传输方案修改
US10412679B2 (en) 2015-03-31 2019-09-10 Apple Inc. Frame transmission scheme modification
US10917852B2 (en) 2015-03-31 2021-02-09 Apple Inc. Frame transmission scheme modification
CN109997332A (zh) * 2016-09-30 2019-07-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对于短传送时间间隔的传输块大小确定
CN109997332B (zh) * 2016-09-30 2022-04-2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一种对于短传送时间间隔的传输块大小确定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671869B2 (en) 2016-09-30 2023-06-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port block size determination for shor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116737A (ko) 2006-11-15
EP1722522A1 (en) 2006-11-15
US20060281417A1 (en) 200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3407A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CN1862994A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线路控制台
CN1829388A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线路控制台
CN101099408B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及无线网络控制站
CN101057420A (zh)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及无线基站
CN1829111A (zh) 传输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网络控制器
CN101057515A (zh)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及移动台
CN1842216A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
CN1842217A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基站
CN101056457A (zh) E-dch中信道的信号检测方法
CN1822701A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和移动站
CN101156333A (zh)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CN1842218A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
CN101171771A (zh)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无线基站及无线线路控制台
CN101151823A (zh)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CN1859807A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CN101164361A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及移动台
CN101151930B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基站
CN101080943A (zh) 无线网络控制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控制装置
CN101061648A (zh) 移动通信方法及移动台
CN101171772B (zh) 发送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基站及无线线路控制台
CN101103594B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线路控制台
CN1855758A (zh) 传输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基站
CN1829387A (zh) 传送速度控制方法、移动台及无线线路控制台
CN1770655A (zh) 增强型上行专用物理信道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