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1825A - 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21825A CN1821825A CN 200610004692 CN200610004692A CN1821825A CN 1821825 A CN1821825 A CN 1821825A CN 200610004692 CN200610004692 CN 200610004692 CN 200610004692 A CN200610004692 A CN 200610004692A CN 1821825 A CN1821825 A CN 18218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as voltage
- leaf spring
- spring
- movable part
- voltage lea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镜头单元包括:镜筒;包括可动镜头并且被构造以沿光轴方向相对于镜筒进行移动的可动部;包括驱动磁体和驱动线圈并且被构造以通过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使可动部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线性致动器;和一对偏压板簧,所述偏压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动部的保持部分,沿光轴方向偏压可动部的多个弹簧部分,和附接到镜筒上的附接部分。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中的一个成形具有两个弹簧构件,通过这两个弹簧构件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单元和一种成像装置。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动部的镜头单元和一种在可动部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允许改进定位精度的并且简化了其内部机构的包括所述镜头单元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种成像装置如摄像机、静物照相机和移动电话等中包括通过在镜筒中设置光学成像系统例如可移动的镜头构造而成的镜头单元。这种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是装备有可动部的成像装置,所述可动部具有用于进行变焦或聚焦的可动镜头,其中所述可动部可在线性致动器的作用下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例如,参见日本专利3387173和日本专利申请H08-015593)。
在这样一种成像装置中,可动部受到一对导轴的支承,从而沿光轴方向可进行移动。可动部受到一对导轴的引导并且在线性致动器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
发明内容
然而,当在上述成像装置中借助导轴使可动部移动时,在导轴与设置用于可动部的轴承部之间形成了用于使可动部相对于导轴平滑移动的数微米的间隙。这一间隙可允许可动部在垂直于光轴方向的平面内产生一些移动和/或可允许可动部相对于光轴产生倾斜。可动部的这种移动和倾斜可能会使捕获到的图像产生劣化。
如上面所述的这种成像装置通常被用作便携式元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特别是在使用时其取向发生变化,因此存在可动部的位置可能会产生偏差的可能性。由于存在位置偏差,像焦点可发生改变且出现所谓的像抖动现象,其中在像焦平面上的像产生略微抖动。这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捕获图像的质量。
此外,为了使可动部在包括磁体和驱动线圈的线性致动器的作用下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有必要提供用于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的通道。
然而,在以前的成像装置中,存在用于引导可动部的包括导轴的导引机构。因此,有必要对驱动线圈实施布线从而不会防碍导引机构,由此使得布线非常难于实施。
此外,对驱动线圈实施布线趋于复杂化。因此,这种布线工艺增加了在机械结构以及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的组装工艺步骤中需要进行考虑的附加的复杂化因素。
因此,所希望的是提供一种镜头单元和/或包括这种镜头单元的成像装置,其允许在可动部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时提高可动部的定位精度和/或简化其机构。基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形成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单元和/或包括这种镜头单元的成像装置。所述镜头单元包括:其内设置有光学成像系统的镜筒;包括可动镜头并且被构造以沿光轴方向相对于镜筒进行移动的可动部;包括驱动磁体和驱动线圈并且被构造以通过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使可动部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线性致动器;和一对偏压板簧,所述偏压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动部的保持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并且沿光轴方向偏压可动部的多个弹簧部分,和附接到镜筒上的附接部分。所述对偏压板簧中的一个成形具有两个弹簧构件。通过这两个弹簧构件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弹簧构件可分别设有与驱动线圈的两端相连的线圈连接部分和用于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的连接端子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可形成在弹簧构件的附接部分中,而镜筒上可设有插入到弹簧构件上的定位孔中的定位销,从而相对于镜筒对弹簧构件进行定位。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弹簧构件可关于光轴对称进行布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头单元可进一步包括:其上附接有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的线圈座;以及其中装配且保持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其中装配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可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的两端与线圈连接部分分别通过焊料进行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中,可动部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同时可动部受到所述成对偏压板簧的保持,并且所述偏压板簧中的一个还起到用于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的装置的作用。
因此,不需要具有用于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的专用装置,由此能够减少镜头单元中部件的数量。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偏压板簧中的多个弹簧部分可被构造以限制在正交于光轴的平面中的在可动部处产生的移动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动部可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圆形的外形;镜筒可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矩形的外形;且偏压板簧中的每一个弹簧部分可设置在镜筒中四个拐角中的相应一个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弹簧部分可成形为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一对偏压板簧可沿光轴方向被设置到可动部的相对侧面上并彼此隔开,使得可动部位于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之间,并且所述成对偏压板簧按照如下方式向可动部施力,即所述成对偏压板簧沿光轴方向彼此接近。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中的弹簧部分上可设有分别沿预定方向进行延伸的直线部分,且所述成对偏压板簧可被构造,以使得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与另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彼此垂直。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动部可被用作用于进行聚焦的可动部,所述成对偏压板簧可被构造以对可动部具有不同的弹力,并且在线性致动器不工作时,可动部借助偏压板簧的偏压力可被定位在无限远点处。
附图说明
图1结合图2-27一起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且图1示出了作为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移动电话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二维条形码的实例的放大的平面图;
图3是成像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部分组装好的成像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成像单元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6是可动部保持处于无限远点状态下的成像单元的放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镜筒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8是自与图7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镜筒第一构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自与图7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镜筒第二构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第一偏压板簧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第二偏压板簧的放大透视图;
图12是镜头架(lens holder)和线圈座(coil holder)的放大透视图;
图13示出了第二偏压板簧被附接到线圈座上这一状态的放大的后视图;
图14示出了第一偏压板簧和第二偏压板簧被附接到可动部上这一状态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15是粘接进行前成像单元的放大的侧视图;
图16是部分分解开的可动部和第二偏压板簧的放大透视图;
图17是第一偏压板簧的弹簧部相对于镜筒和可动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8是第二偏压板簧的弹簧部相对于镜筒和可动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9是在可动部保持处于近摄端(macro end)的状态下的成像单元的放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20是在光轴方向与铅直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各部分所产生的作用力的示意图;
图21结合图22-26一起示出了偏压板簧的一个变型例,并且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例的偏压板簧以及可动部的透视示意图;
图22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偏压板簧的放大的前视图;
图23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偏压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视图;
图24是根据第四变型例的偏压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视图;
图25是根据第五变型例的偏压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视图;
图26是根据第六变型例的偏压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视图;和
图27是其中设有两个镜头单元的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的放大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本发明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成像装置,例如具有捕获视频图像或静止图像功能的移动电话、摄像机、静物照相机等,或者本发明适用于上述这些成像装置中所使用的不同类型的镜头单元。
图1中示出了作为成像装置1的一个实例的移动电话。在成像装置1中,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与铰接部4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可折叠的结构。
第一外壳2上设有扬声器5,显示部6和天线7。天线7被构造成可伸缩的。
第二外壳3上设有不同种类的操作单元8,其中包括按键、旋转式拨号盘、受话器9等。
成像单元10内置于铰接部4中。操作单元8中的一个,例如按键,可被预设成具有图像捕获操作功能。通过按压和操作该操作单元8,成像单元10操作以捕获图像。
成像装置1还具有读出和识别例如不同种类的识别显示信息的功能,所述识别显示信息可包括一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1000和2000(参见图2)等。当成像单元10捕获到这些条形码的图像时,代码模式被识别出来,并且基于识别出的代码模式读出信息。
下面,对成像单元10的结构的一个实例进行描述。应该注意的是,为了方便起见,在假定光轴方向(如图3中S所示)为向前/向后方向并且要进行成像的物体位于前侧的情况下进行描述。
成像单元10被构造以使得各构成部分设置在镜筒11中,所述镜筒由镜头单元10a和包括成像元件(在下文中进行描述)的成像部形成。镜筒11被构造以使得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前后结合(参见图3-图6)。第一构件12和第二构件13由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形成。
如图7和8所示,第一构件12与向前和向后的底面部14、自底面部14的右边缘和左边缘向后突出的突出部15以及自底面部14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中央部分向后突出的配合突出部16一体成形。
在底面部14的前面14a上形成有较浅的环形接收凹部17(参见图7)。在底面部14的中央部分上形成有沿向前/向后方向钻出的通孔18。
向后突出的肋19在底面部14的后表面14b上围绕通孔18设置在适当位置处(参见图8)。肋19成形为圆弧形状,并且沿周向等间隔进行设置,且在其后表面上分别具有略微向后突出的承受台19a。如后面所述,当可动部向前移动时,承受台19a被允许与可动部相接触且具有限制可动部向前移动的功能。可动部与承受台19a相接触的位置被看作聚焦操作的近摄端。
应该注意到:在成像装置1中,如下文所述,通过施加电流以驱动线圈,线性致动器受到驱动,使得可动部从无限远点一侧移动至近摄端一侧。另一种可选方式是,通过控制所施加的电流大小,可动部可被允许移动至它与承受台19a相接触的位置的前方,且该前方位置可设置为可动部的移动边缘前侧的近摄端。
第一构件12的突出部15从上到下分别成形具有三个垂直连续的部分,即上突部20、中突部21和下突部22(参见图7和8)。
侧面和向后开口的凹形定位部分20a和22a分别成形在上突部20后端和下突部22后端的外表面上(参见图8)。
上突部20中的一个和下突部22中的一个的向后突出量大于另一个的向后突出量。这种进一步突出的部分的外边缘形成弹簧接收面20b。
中突部21自底面部14的向后突出量小于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自底面部14的向后突出量。在中突部21中,分别向后开口的带切口的部分21a相对于垂直方向成形在中央部分处。
底面部14后表面14b的上端、下端和两侧端形成四个弹簧保持面14c(参见图8)。该弹簧保持面14c分别位于上突部20与配合突出部16之间和下突部22与配合突出部16之间。
如图7和9所示,第二构件13与向前和向后的底面部23、分别自底面部23的上侧和下侧向后突出的突出部24以及分别自底面部23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中央部分向后突出的配合突出部25一体成形。
在底面部23的后面23a上形成有较浅的矩形装配凹部26(参见图9)。在底面部23的中央部分上形成有沿向前和向后方向钻出的光透过孔27。在底面部23的后面23a上在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向后突出的定位突部28。
向前突出的肋29在底面部23的前面23b上围绕光透过孔27设置在适当位置处(参见图7)。肋29的前面设有沿光透过孔27周向在隔开的位置处进行设置的略微向前突出的承受台29a。当可动部向后移动时,承受台29a与可动部相接触且具有限制可动部向后移动的功能。可动部与承受台29a相接触的位置用作聚焦操作的无限远点。
底面部23的前面23b在其右侧端和左侧端处设有垂直隔开的定位销30(参见图7)。设有底面部23的前面23b的定位销的所述侧面形成弹簧接收面23c。
底面部23的右侧面23d设有垂直隔开的端子装配部31。
第二构件13的突出部24被设置成突出部32,使得更靠近左侧端的一部分和更靠近右侧端的一部分比其它部分向前突出得更远。突出部32的端部侧面分别形成弹簧保持面32a(参见图7)。
向前突出的定位突部33分别设置在紧靠上突部32下面的位置处和紧靠下突部32上面的位置处。
向后开口的带切口的部分25a分别成形在配合突出部25处。
盖玻片34例如通过粘接而被附接到在第一构件12前面14a处形成的接收凹部17上(参见图3-5)。
第一偏压板簧35被附接到镜筒11上(参见图3和4)。
第一偏压板簧35由富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铍铜等制成。第一偏压板簧35的厚度方向可与向前/向后方向,即光轴方向相一致或基本一致。例如设定厚度为0.07毫米。如图10所示,第一偏压板簧35与保持部分36、四个弹簧部分37、四个附接部分38和连接部分39一体成形。
保持部分36成形为环形形状。
弹簧部分37成形为水平横卧的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弹簧部分37的一端延伸至相应的一个沿保持部分36周向等间隔设置的位置。弹簧部分37成形具有自保持部分36沿径向略微突出的倾斜部分37a,垂直延伸的三个平行直线部分37b,和相互连接相邻的直线部分37b的弧形弯曲部分37c。直线部分37b位于最内侧部分中的一端延伸至倾斜部分37a的端部。
附接部分38向右和向左延伸,且每个外端延伸至直线部分37b位于最外侧部分中的相应一端。
连接部分39成形具有向右和向左延伸的水平部分39a,和略微垂直延伸的垂直部分39b,其中相应一个垂直部的一端延伸至水平部分39a的右端和左端中的相应一个处。每一个垂直部分39b的另一端延伸至相应一个附接部分38的内端部。设置连接部分39,使得相对于附接部分38,水平部分39a更靠近保持部分36。
由于弹簧部分37在垂直方向上是轴对称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也是轴对称的,因此第一偏压板簧35被构造成,使得每一个弹簧部分37提供了相同的弹力。
在第一偏压板簧35中,弹簧部分37沿向前/向后弯曲方向产生弹性变形。因此,保持部分36相对于附接部分38沿向前/向后方向,即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中的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力受到直线部分37b和弯曲部分37c的抑制,由此允许保持部分36仅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
第一偏压板簧35被附接到镜筒11上,使得附接部分38分别受到第一构件12的弹簧保持面14c和第二构件13的弹簧保持面32a的保持。
当第一偏压板簧35没有发生弹性变形时,第一偏压板簧35被构造使得在每一个保持部分36、弹簧部分37、附接部分38和连接部分39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分别位于相同的平面中。换句话说,可简单地通过加工板形材料而成形出第一偏压板簧35,由此使得制造工艺更加简单。
第二偏压板簧40被附接到镜筒11上(参见图3和4)。
第二偏压板簧40由富有弹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铍铜等制成。除在下文中将要描述的连接端子部分以外,第二偏压板簧40的厚度方向可与向前/向后方向,即光轴方向相一致或基本一致。例如设定厚度为0.05毫米。第二偏压板簧40形成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轴对称形状的两个弹簧构件41。
如图11所示,弹簧构件41与保持部分42、两个弹簧部分43、两个附接部分44、连接端子部分45和线圈连接部分46一体成形。
保持部分42成形为半环形状。
弹簧部分43成形为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弹簧部分43的一端延伸至相应的一个沿保持部分42周向等间距隔开的部分。弹簧部分43成形具有自保持部分42沿径向略微突出的倾斜部分43a,向右和向左延伸的三个平行直线部分43b,和相互连接相邻的直线部分43b的弧形弯曲部分43c。直线部分43b位于最内侧部分中的一端延伸至倾斜部43a的端部。
每一个附接部分44延伸至相应直线部分43b的一端,所述直线部分43b的一端位于最外侧位置。定位孔44a分别成形在附接部分44中。
连接端子部分45延伸到一个附接部分44上并且相对于该附接部分44大约弯曲90度并向后突出。
线圈连接部分46自保持部分42的周向中央部分沿径向突出,并且被设置在分别连接保持部分42和弹簧部分43的各部分之间的中央部分上。
由于弹簧部分43在垂直方向上是轴对称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也是轴对称的,因此第二偏压板簧40被构造成,使得每一个弹簧部分43能够提供相同的弹力。
在第二偏压板簧40中,弹簧部分43沿向前/向后弯曲方向产生弹性变形,使得保持部分42相对于附接部分44沿向前/向后方向,即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中的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力受到直线部分43b和弯曲部分43c的抑制,由此允许保持部分42仅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
第二偏压板簧40的厚度比第一偏压板簧35的厚度更薄,并且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力大于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力。
第二偏压板簧40被附接到镜筒11上,使得第二构件13的每一个定位销30插入到在附接部分44处形成的相应的一个定位孔44a中,且附接部分44受到第一构件12和第二构件13的保持。
当第二偏压板簧40没有发生弹性变形时,第二偏压板簧40被构造使得在每一个保持部分42、弹簧部分43、附接部分44和线圈连接部分46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分别位于相同的平面中。当第二偏压板簧40的连接端子部分45相对于附接部分44没有弯曲约90度时,在每一个连接端子部分45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和在每一个附接部分44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分别位于相同的平面中。因此,可简单地通过加工板形材料而成形出第二偏压板簧40,由此使得制造工艺更加简单。
在镜筒11内设置有轭47(参见图3、4和6)。轭47由磁性金属材料构成并且成形具有环形的基部47a,自该基部47a的外周边向后突出的外周部47b,和自该基部47a的内周边向后突出的内周部47c。
驱动磁体48设置在轭47内。驱动磁体48成形具有四个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部分48a,并且被安装在轭47内,使得每一个部分48a与基部47a和轭47的外周部47b相接触(参见图6)。
可动部49被布置在镜筒11内,使得允许可动部49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可动部49具有镜头架50、驱动线圈51和线圈座52(参见图3和4)。
如图12所示,镜头架50大体上成形为圆筒状,并且在其前端设置有定位环部50a。保持肋50b以等间距沿周向被设置在靠近镜头架50周边前端的位置处。保持肋50b的前缘与定位环部50a的后缘相连接。与定位环部50a后缘相连的保持肋50b的表面形成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接触表面50c。镜头架50的后缘设有沿周向相互隔开的配合突出部50d。
多个共同起到焦距镜头作用的可动镜头,具有固定可变光阑的镜头部件53等装配在镜头架50内(参见图3和6)。
驱动线圈51缠绕成环,并且其外径小于驱动磁体48的外径(参见图3、4和6)。
线圈座52较薄并且大体上成形为环形形状。周向隔开的配合凹部52a在内周上成形(参见图12)。线圈座52的后表面上设有定位环部52b(参见图13)。线圈座52的上端和下端均分别设有线圈缠绕用突部52c,所述突部分别向上和向下突出。
可动部49被构造成,使得其上附接驱动线圈51和镜头部件53的镜头架50被装配到线圈座52上(参见图3和14)。驱动线圈51在线圈座52的前面被附接到外周部上。当被附接到线圈座52上时,每一端围绕线圈座52的相应一个线圈缠绕用突部52c进行缠绕(参见图13和14)。在配合突出部50d各自装配进入配合凹部52a中时,镜头架50被装配到线圈座52上。
可动部49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的保持部分36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部分42的保持(参见图14)。
如图14所示,第一偏压板簧35的保持部分36装配到定位环部50a上并达到与保持肋50b的接触面50c相邻接,由此被附接到镜头架50上。如图13所示,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部分42装配到定位环部52b上并达到与线圈座52的后表面相邻接,由此被附接到线圈座52上。
当第二偏压板簧40被附接到线圈座52上时,如图13和14所示,第二偏压板簧40的线圈连接部分46分别靠近线圈座52的线圈缠绕用突部52c。缠绕相应一个线圈缠绕用突部52c的驱动线圈51的每一端通过焊料58连接到相应一个线圈连接部分46上。
遮光板59和成像部60被附接到第二构件13上(参见图3和4)。
遮光板59在中央部分上具有通孔59a,并且被设置和附接在第二构件13后面23a上形成的装配凹部26处(参见图6)。
成像部60成形具有成像壳体61、控制电路板62、成像元件63和盖件64。
向前开口的较浅凹部61a成形在成像壳体61上,且成像元件63被布置在该凹部61a上。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可用作成像元件63。
控制电路板62为用于控制成像元件63并向驱动线圈51供给电流的电路板。控制电路板的右端部分上设有垂直隔开并且向前突出的连接部分62a(参见图3和4)。控制电路板62被附接到成像壳体61的后表面上,并且在控制电路板62被附接到成像壳体61上时,通过定位为第二构件13设置的突部28,而对控制电路板62的第二构件13进行定位。
盖件64被附接到成像壳体61的前面,并且保护成像元件63。
在附接遮光板59之后,成像部60被附接到第二构件13的后表面13a上。
下面,对成像单元10的组装工序步骤进行描述。
首先,将第二偏压板簧40组装到第二构件13上。如上面所述,通过分别将第二构件13的定位销30插入到成形在相应弹簧构件41的附接部分44上的定位孔44a中从而完成将第二偏压板簧40组装到第二构件13上。此时,第二偏压板簧40的连接端子部分45分别被设置在第二构件13的端子装配部31处。
其次,将可动部49组装到第二偏压板簧40上。在将可动部49组装到第二偏压板簧40上的情况下,如上面所述,可动部49受到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部分42的保持。
接下来,将其上附接有驱动磁体48的轭47组装到第二构件13上。通过将轭47装配进入第二构件13中而组装所述轭47。定位所述轭47,使得其后端与第二构件13内的预定部分相邻接(参见图6)。将轭47装配到第二构件13上后,将驱动线圈51设置在轭47的内周部分47c与驱动磁体48之间。
因此,通过将驱动线圈51布置在轭47的内周部分47c与驱动磁体48之间(参见图6),线性致动器65成形具有轭47、驱动磁体48和驱动线圈51。
接下来,将第一偏压板簧35组装到可动部49上。如上面所述,通过将保持部分36装配到定位环部50a上并使其与保持肋50b的接触面50c相邻接,从而完成将第一偏压板簧35组装到可动部49上。在将第一偏压板簧35组装到可动部49上之后,第一偏压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被定位在第二构件13突部32相应前端的弹簧保持表面32a上。
接下来,将第一构件12组装到第二构件13上,使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相结合。通过将第二构件13的定位销30分别插入并装配到第一构件12的定位部20a和22a中,从而完成将第一构件12组装到第二构件13上。
如上面所述,定位销30分别被插入到第二偏压板簧40的定位孔44a中。因此,定位销30具有结合和定位三个构件的功能,所述三个构件分别是第二偏压板簧40、第一构件12和第二构件13。因此,提高对第二偏压板簧40、第一构件12和第二构件13进行定位的精度并且通过共用定位销30从而减少部件的数量是有可能的。
在以上所示出的实例中,第二构件13上设有定位销30,而用于插入定位销30的定位部20a和22a成形于第一构件12上。另一种可选方式是,第一构件12上可设有定位销,而用于插入定位销的定位部成形于第二构件13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用于插入定位销的定位孔可成形在第一偏压板簧35中,而在第二偏压板簧40中没有定位孔44a。
在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相结合之后,第二构件13上的一个突部24可插入到第一构件12上的突部15的上端之间,且第二构件13上的另一个突部24可插入到第一构件12上的突部15的下端之间,由此突部15和24形成方管形部分。
因此,镜筒11易于进行组装,并且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外形大体上为圆形或环形的可动部49被构造以被装入盒形镜筒11中,从而使得包括镜头单元10a的成像单元10可被制成更小的尺寸。此外,由于镜筒11形成具有底面部14,23和突部15,24的盒形结构,因此有可能实现具有更小间隙或余隙的结构,由此防止灰尘进入镜筒11内。
如上面所述,在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结合在一起时,第一偏压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被第一构件12的弹簧保持表面14c和第二构件13的弹簧保持表面32a所夹持和保持。同时,第二偏压板簧40的附接部分44压靠在第二构件13的弹簧接收面23c上,并且被第一构件12的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的弹簧接收面20b和22b所保持。
由此,第一偏压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附接部分44受到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的保持,并且因此一种方法,例如粘接方法对于将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附接到镜筒11上而言不是特别必要的。因此,在组装包括镜头单元10a的成像单元10的工艺操作中,有可能改进操作的灵活性。
此外,由于第一偏压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被第一构件12的底面部14和第二构件13的突部24所保持和固定,且由于第二偏压板簧40的附接部分44被第二构件13的底面部23和第一构件12的突部15所保持和固定,因此,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固定位置(相对于镜筒11)是不同的且彼此正交,由此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易于进行附接,同时不使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形成复杂的结构。
接下来,将玻璃盖片34附接到第一构件12上,并且将遮光板59和成像部60附接到第二构件13上。应该注意到,可以在组装第一偏压板簧35、第二偏压板簧40、可动部49等之前将玻璃盖片34附接到第一构件12上。
接下来,被附接到第二构件13上的成像部60的连接部分62a通过焊接等方式分别与第二偏压板簧40的连接端子部分45相连接。
在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结合在一起且形成镜筒11后,第一构件12的配合突部16被插到和装配在第二构件13的突部32之间(参见图5)。
第二构件13的配合突部25分别被插到和装配在第一构件12的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之间,而配合突部25的前端与中突部21的前端相互隔开(参见图15)。因此,与镜筒11内部相连通的十字形开口成形于配合突部25与中突部21之间。该开口用作粘接孔66。轭47的外周部分47b处于与粘接孔66相对应的位置(参见图6)。
此外,在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结合在一起时,在第一构件12底面部14的后表面14b与轭47的基部47a之间形成了预定的空间67。该空间67与粘接孔66相连通(参见图6)。
将粘接剂68注射并加到在镜筒11上形成的粘接孔66上。粘接剂68例如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
施加到粘接孔66上的粘接剂68透过粘接孔66进入在底面部14的后表面14b与轭47的基部47a之间形成的空间67。在粘接剂68在粘接孔66中进行固化时,三个构件,即第一构件12、第二构件13和轭47,附着在一起(参见图6)。此外,在粘接剂68在空间67中进行固化时,第一构件12和轭47附着在一起。
如上面所述,在镜头单元10a中,构造以使得三个构件,即第一构件12、第二构件13和轭47借助施加到粘接孔66上的粘接剂68而附着在一起,并且第一构件12和轭47借助渗透进入空间67中的粘接剂68而附着在一起。因此,第一构件12、第二构件13和轭47之间的结合强度较高,从而可以改善抗振性能和落下冲击强度。
另外,粘接孔66分别成形为十字形形状,由此提高了结合强度。
另一种可选方式是,环氧树脂型粘接剂可用作粘接剂68。然而在使用环氧树脂型粘接剂时还存在一些缺点。虽然两组分粘接剂具有较高的固化速度,但是使用起来比较麻烦。而单一组分粘接剂尽管使用简单,但是存在固化速度慢的缺点。如上面所述,因此,通过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作为粘接剂68,有可能既便于粘接剂的使用,又缩短了粘接过程。特别是,在使用环氧树脂型粘接剂时,固化时间需要30分钟或者更长。然而,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的固化时间为5秒-30秒,由此大大缩短了在组装包括镜头单元10a的成像单元10的工艺中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当使用单一组分热固性环氧树脂粘接剂时,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即不仅使固化时间变长,而且需要专用热处理炉。因此,制造成本更高,且热处理会导致镜头产生偏心等。然而,可以通过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68而避免产生这些问题。
通常,已公知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与金属之间的结合强度比与树脂之间的结合强度更小。然而,有可能将轭47牢固固定到镜筒11上,这是由于粘接剂68除了能够进行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轭47与由树脂材料制成的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间的粘接之外,还能够进行由树脂材料制成的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间的粘接,如上面所述。
在镜头单元10a中,由于在第一构件12的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中形成的定位部20a,22a分别被布置以具有凹形形状并且向侧向开口,因此插入到定位部20a,22a中的定位销30暴露在外面。因此,在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结合在一起之后,有可能分别在定位部20a,22a与定位销30之间结合的部分处进行粘接。如上面所述,通过在定位部20a,22a与定位销30之间结合的部分处相应进行粘接,有可能将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牢固固定在一起。
如上面所述,通过使第一构件12与第二构件13结合和附着在一起而完成成像单元10的组装。
如上面所述,可进行成像单元10的组装,使得遮光板59和成像部60被附接到第二构件13上,且第二偏压板簧40、可动部49、其上装配有磁体48的轭47、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一构件12按照所述顺序组装到第二构件13上。因此,可易于进行包括镜头单元10a的成像单元10的组装作业,由此能够减少作业时间。
在如上所述的实例中,通过顺序地将第二偏压板簧40和可动部49附接到第二构件13上而对成像单元10进行组装。另一种可选方式是,还有可能按照如下所述组装第二偏压板簧40和可动部49(参见图16)。
首先,将驱动线圈51附接到线圈座52上,并且将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部42附接到线圈座52的定位环部52b上。例如通过粘接实施所述附接。
接下来,驱动线圈51的两端分别缠绕到线圈座52的线圈缠绕用突部52c上。缠绕到这些线圈缠绕用突部52c上的驱动线圈51的两端通过焊料58分别与第二偏压板簧40的线圈连接部分46相连接。
随后,其上附接有镜头部件53的镜头架50通过粘接等方式被装配到线圈座52上。
在以上工艺步骤中通过将第二偏压板簧40组装到可动部49上,有可能独立地实施焊接工艺和将镜头架50附接到线圈座52上的工艺。因此,有可能在附接镜头架50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烙铁,由此能够防止镜头部件53由于在使用烙铁时产生的蒸汽而产生模糊或者防止可动镜头由于在使用烙铁时产生的热量而发生形变。
在由此组装得到的成像单元10中,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镜筒11具有大体上呈矩形的形状,而可动部49具有大体上呈圆形的形状(参见图17和18)。在这种条件下,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簧部分37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簧部分43位于镜筒11内四个拐角处。
因此,弹簧部分37和43需要有最小的布置空间,由此使得能够减小包括镜头单元10a的成像单元10的尺寸。
在由此组装得到的成像单元10中,如上面所述,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力大于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力。因此,当线性致动器65不工作即驱动线圈51无电流供给时,可动部49沿光轴方向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力朝向成像部60侧(后侧)的偏压,而线圈座52与第二构件13的承受台29a相接触,并且在聚焦时保持处于无限远点处,如图6所示。在该无限远点处,第一偏压板簧35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36位于附接部分38前面,且第二偏压板簧40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42位于附接部分44后面。
应该注意到,为了消除像素间距或镜头灵敏度的影响并将可动部49定位在无限远点处,在线圈座52与第二构件13的承受台29a相接触时,可通过沿向前/向后方向相对于第二构件13移动成像部60,而对成像部60进行调节。
通常的情况是,成像装置1的使用者在可动部49位于无限远点处而不是位于近摄端的状态下使用装置1。因此,如上面所述,当线性致动器65不工作时,通过利用第一偏压板簧35的偏压力总是保持可动部49位于无限远点处,则不需要电功率传送到无限远点处,即常用状态,由此将电功率消耗减至最少。
如果假定的是,可动部更多地被保持位于近摄端而不是位于无限远点处,那么可使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力大于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力。根据这一构造,当线性致动器65不工作时,利用第二偏压板簧40的偏压力,可动部49可总是保持位于近摄端,由此能够减少使用者经常使用所产生的电功率消耗。
在成像装置1的近摄端应用的一个实例可以是在各种显示器上读取用于识别如图2所示的一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1000和2000等信息的情况。
当使用作为便携式元件的成像装置1时,根据所保持的成像装置1的方向,在可动部49中可产生方向上的变化。然而,对于如上面所述更经常使用的无限远点而言,由于可动部49在第一偏压板簧35的偏压力的作用下受到推动并且保持靠在第二构件13上,因此在可动部49中不可能产生方向上的变化,由此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为了驱动线性致动器65,电流被供应给驱动线圈51。通过成像部60和第二偏压板簧40上的控制电路板62而供给电流。在一个实例中,除偏压可动部49外,第二偏压板簧40还可起到电流供给装置的作用。因此,为了向驱动线圈51供给电流,在镜头单元10a中不需要专用装置,由此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
当电流沿预定方向供给驱动线圈51时,线性致动器65沿光轴方向朝向待成像的目的物(朝向前侧)驱动可动部49至与电压大小相对应的位置(参见图19)。可动部49可向上移动至近摄端,在此处镜头架50与第一构件12的承受台19a相接触。在该近摄端,第一偏压板簧35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36位于附接部分38前面,且第二偏压板簧40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42位于附接部分44后面。然而,随着可动部49向前移动,弹簧部分37,43的形变量发生变化。与在无限远点处的情况相比,在保持部分36与附接部分38之间的位置(沿光轴方向)被进一步隔开,并且与在无限远点处的情况相比,在保持部分42与附接部分44之间的相应位置(沿光轴方向)被拉得更近。
当关闭了向驱动线圈51的电流供给时,可动部49在第一偏压板簧35的偏压力的作用下向后移动。
在如上面所述的成像装置1中,通过向驱动线圈51供给电流,可动部49沿光轴方向朝向目的物侧(向前)进行移动,通过停止向驱动线圈51供给电流,可动部49沿光轴方向朝向成像部60侧(向后)进行移动。因此,向驱动线圈51的电流供给可仅为一个方向的,从而使其在聚焦过程中易于进行控制并且能够节省功率消耗。
另外,以上示出了一个实例,其中由相同材料制成的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厚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力大于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力。然而,使得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力大于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力的方法不限于以下方法,其中两个弹簧由相同材料制成但厚度不同。另一种可选方式是,可使用不同种类的方法,例如改变弹簧材料,改变形状和弹簧部分的宽度等。
如上面所述,在镜头单元10a中,可动部49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在可动部49处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中产生的移动力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簧部分37中的直线部分37b和弯曲部分37c的抑制,且在可动部49处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中产生的移动力还受到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簧部分43中的直线部分43b和弯曲部分43c的抑制,由此可动部49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而不会相对于光轴产生偏斜或偏移。
此外,由于所述实施例中的镜头单元10a不需要用于沿光轴方向使可动部49进行移动的导引装置例如导轴,因此有可能简化其机构并且通过减小布置所需空间而实现尺寸缩减。
此外,由于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位于可动部49的相对侧上,沿光轴方向彼此隔开。换句话说,可动部49位于所述偏压板簧之间。此外,当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的向后偏压和受到第二偏压板簧40的向前偏压时,可动部49产生移动。因此,可动部49可以高位置精度移动至新位置并被保持在所述新位置处。
进一步而言,由于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簧部分37,43成形为分别包括直线部分37b,43b和弯曲部分37c,43c的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因此弹簧部分37,43在较小的空间中长度可以增大。因此,有可能保证弹簧部分37,43中存在用于可动部49移动行程的足够大的形变量,同时确保包括镜头单元10a的成像单元10的尺寸得到缩减。
此外,在镜头单元10a中,第一偏压板簧35被构造使得弹簧部分37中的直线部分37b垂直进行延伸,而第二偏压板簧40被构造以围绕光轴相对于第一偏压板簧35旋转90度,使得弹簧部分43中的直线部分43b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延伸。因此,在可动部49处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中产生的移动力可受到充分地抑制。
接下来,将对可动部49产生的重力与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力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参见图20)。
如上面所述,由于成像装置1还可被用作便携式元件,因此其方向根据使用状态可发生改变。
例如,当光轴方向与铅直方向(垂直方向)相一致时,具有较大弹力的第一偏压板簧35可位于下面,而具有较小弹力的第二偏压板簧40可位于上面。
如图20所示,同样处于这种状态下,可动部49在朝向第二偏压板簧40侧(向上)的第一偏压板簧35的偏压力P1的作用下受到偏压,并且可动部49在朝向第一偏压板簧35侧(向下)的第二偏压板簧40的偏压力P2的作用下受到偏压。然而,分别在第一偏压板簧35、第二偏压板簧40和可动部49中产生铅直向下的重力G1、G2和G3,所述重力方向与光轴方向相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在成像装置1中,设定通过从第一偏压板簧35的偏压力P1中减去第二偏压板簧40的偏压力P2而得到的向上的偏压力Ps,使得其大于总重力Gt(=G1+G2+G3)。因此,即使驱动线圈51无电流供给,可动部49也可被可靠地保持在无限远点处,而无论成像装置1的使用状态如何,这是由于可动部49在第一偏压板簧35的作用下总是被推靠在成像部60侧上的移动边缘上,而不管成像装置1的所采用的取向。
另外,当可动部49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时,通过从第一偏压板簧35的偏压力P1中减去第二偏压板簧40的偏压力P2而得到的偏压力Ps随第一偏压板簧35的弹簧部分37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弹簧部分43的形变量而变化。当可动部49位于无限远点t时,例如可将该偏压力Ps设定为总重力Gt的两倍。当可动部49位于近摄端时,例如可将该偏压力Ps设定为总重力Gt的5-10倍。
下面,将对偏压板簧的变型例进行描述(参见图21-26)。应该注意到,图21和22中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变型例和第二变型例。
如图21所示,根据第一变型例的每一个偏压板簧69具有保持部分69a、弹簧部分69b和附接部分69c。弹簧部分69b相对于保持部分69a对角进行设置。一个偏压板簧69中的弹簧部分69b的位置与另一个偏压板簧69中的弹簧部分69b的位置沿围绕光轴的旋转方向相应地旋转隔开90度。
对于使用上述偏压板簧69的简单结构而言,可动部49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而不会相对于光轴产生偏斜或偏移。
如图22所示,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0具有保持部分70a、弹簧部分70b和附接部分70c。弹簧部分70b沿围绕光轴的旋转方向等间隔地与保持部分70a相连接。
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偏压板簧70,这种简单结构能够使可动部49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而不会相对于光轴产生偏斜或偏移。
如图23所示,根据第三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1具有保持部分71a、弹簧部分71b和附接部分71c,且弹簧部分71b成形为大体上矩形的形状。
如图24所示,根据第四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2具有保持部分72a、弹簧部分72b和附接部分72c,且弹簧部分72b成形为大体上等于字母“Z”的形状。
如图25所示,根据第五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3具有保持部分73a、弹簧部分73b和附接部分73c,且弹簧部分73b成形为大体上等于字母“W”的形状。
如图26所示,根据第六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4具有保持部分74a、弹簧部分74b和附接部分74c,且弹簧部分74b成形为螺旋形。
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偏压板簧71,72,73和74,这种简单结构能够使可动部49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而不会相对于光轴产生偏斜或偏移。
此外,特别是在根据第五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3和根据第六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4中,弹簧部分73b和74b在较小的空间中长度可以增大,由此,使得能够减小包括镜头单元10a的成像单元10的尺寸并且增大弹簧部分73b和74b的形变量。
应该注意到,在根据第一变型例的偏压板簧69和根据第二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0中,图21和22中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弹簧部分69b,70b。然而,弹簧部分69b,70b的形状可以具有类似于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另外,还可以使用如在根据第三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1到根据第六变型例的偏压板簧74中所使用的矩形、字母“Z”的形状、字母“W”的形状、螺旋形以及其它相似形状。
另外,各个弹簧部分的上述形状仅是示例性的,且它们的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只要是用作板簧并且具有允许在可动部49上施加偏压力的形状,那么可使用具有任何形状的弹簧部分。
虽然在以上所示实例中镜头单元10a采用焦点驱动(focaldrive),但是镜头单元10a也可采用变焦驱动。
另外,如图2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用于进行焦点驱动和变焦驱动的成像装置1A。下面将对这种成像装置1A的一个实例进行描述。
成像装置1A具有设置在外镜筒75内的镜头单元10a。设置在前面的镜头单元10a用于进行变焦,且设置在后面的镜头单元10a用于进行聚焦。成像部60被设置在外镜筒75的后端。
第一镜头76被装配到外镜筒75的前端作为第一镜头组,且第二镜头77被装配到外镜筒75内作为第三镜头组。第二镜头77设置在镜头单元10a之间。因此,在前面的镜头单元10a中的可动部49中的每一个可动镜头起到第二镜头组的作用,而在后面的镜头单元10a中的可动部49中的每一个可动镜头起到第四镜头组的作用。
在这样一种成像装置1A中,通过驱动镜头单元10a中的线性致动器65至前面,可动部49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同时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由此进行变焦操作。通过驱动镜头单元10a中的线性致动器65至后面,可动部49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同时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由此进行聚焦操作。
成像装置1A不需要导引装置例如导轴。因此有可能简化成像装置1A中的机构并且可以减小其内的布置空间,由此实现尺寸缩减。此外,由于相应的可动部49受到第一偏压板簧35和第二偏压板簧40的保持,由此可动部49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而不会相对于光轴产生偏斜或偏移。
应该注意到,如上面所示的垂直、向前/向后方向仅用于便于进行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排他地。
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位孔形成在弹簧构件的附接部分中,而镜筒上设有插入到弹簧构件上的定位孔中的定位销,从而相对于镜筒对弹簧构件进行定位。因此,当二者附接到镜筒上时,有可能提高所述两个弹簧构件的定位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弹簧构件关于光轴对称进行布置。因此,可动部可沿光轴方向受到偏压,同时在可动部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时确保良好的平衡。
在上述实施例中,其上附接有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的线圈座;以及其中装配且保持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其中装配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的两端与线圈连接部分分别通过焊料进行连接。因此,有可能独立地实施将驱动线圈的两端焊接到线圈连接部分上的工艺和将镜头架附接到线圈座上的工艺,由此,有可能在附接镜头架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烙铁。由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使用烙铁,由此不会由于在使用烙铁时产生的蒸汽而使可动镜头产生模糊,也不会由于在使用烙铁时产生的热量而使可动镜头发生形变。
除上述优点之外,可通过上述实施例的具体特征得出以下优点。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动部在线性致动器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同时可动部受到偏压板簧的保持。因此,可动部可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而不会相对于光轴产生偏斜或偏移。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需要任何用于引导可动部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导引装置例如导轴。因此,有可能通过简化镜头单元中的机构同时去除用于这些导引装置的空间而实现尺寸缩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动部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圆形的外形,镜筒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矩形的外形,且偏压板簧中的每一个弹簧部分位于镜筒中四个拐角中的相应一个处。因此,弹簧部分仅需要最小化的布置空间,且镜头单元可以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偏压板簧中的每一个弹簧部分成形为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因此,更大长度的弹簧部分可存在于较小的空间内,由此实现镜头单元尺寸的缩减,同时确保在可动部的移动行程中弹簧部分产生足够大量的形变。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对偏压板簧沿光轴方向被设置到可动部的相对侧面上并彼此隔开,使得可动部位于所述偏压板簧之间,并且所述对偏压板簧被布置以致按照如下方式偏压可动部,即所述对偏压板簧沿光轴方向彼此接近。因此,在移动后,可动部可以较高的定位精度保持在一个新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对偏压板簧中的弹簧部分上设有分别沿预定方向进行延伸的直线部分,且所述对偏压板簧被构造,以使得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与另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彼此垂直。因此,在与光轴垂直的平面中在可动部处产生的各种力可受到充分抑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动部被用作用于进行聚焦的可动部,所述对偏压板簧被构造以对可动部具有不同的弹力,并且在线性致动器不工作时,可动部借助偏压板簧的偏压力被定位在无限远点处。因此,有可能使镜头单元处于常用状态(无限远位置),而不消耗任何电功率,由此能够将功率消耗减至最少。
本发明要求分别于2005年2月15日和2005年3月9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优先权文件2005-037972和2005-065933的优先权,以上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作为参考而被引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每一部分的特定形状和结构仅是在实施本发明时的实施方式的实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由其排它地进行限定。
Claims (22)
1、一种镜头单元,包括:
其内设置有光学成像系统的镜筒;
包括可动镜头并且被构造以沿光轴方向相对于镜筒进行移动的可动部;
包括驱动磁体和驱动线圈并且被构造以通过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使可动部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线性致动器;和
一对偏压板簧,所述偏压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动部的保持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并且沿光轴方向偏压可动部的多个弹簧部分,和附接到镜筒上的附接部分;
其中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中的一个成形具有两个弹簧构件;且
其中通过这两个弹簧构件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所述两个弹簧构件分别设有与驱动线圈的两端相连的线圈连接部分和用于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的连接端子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
定位孔形成在弹簧构件的附接部分中;且
镜筒上设有插入到弹簧构件上的定位孔中的定位销,从而相对于镜筒对弹簧构件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所述两个弹簧构件关于光轴对称进行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单元,进一步包括:
其上附接有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的线圈座;以及
其内装配且保持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
其中装配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的两端与线圈连接部分分别通过焊料进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偏压板簧中的多个弹簧部分被构造以限制在正交于光轴的平面中的在可动部处产生的移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
可动部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圆形的外形;
镜筒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矩形的外形;且
偏压板簧中的每一个弹簧部分设置在镜筒中四个拐角中的相应一个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每一个弹簧部分成形为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一对偏压板簧沿光轴方向被设置到可动部的相对侧面上并彼此隔开,使得可动部位于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之间,并且所述成对偏压板簧按照如下方式向可动部施力,即所述成对偏压板簧沿光轴方向彼此接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
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中的弹簧部分上设有分别沿预定方向进行延伸的直线部分;且
所述成对偏压板簧被构造,以使得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与另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彼此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单元,其中:
可动部被用作用于进行聚焦的可动部;
所述成对偏压板簧被构造以对可动部具有不同的弹力;并且
在线性致动器不工作时,可动部借助偏压板簧的偏压力被定位在无限远点处。
12、一种具有成像元件和镜头单元的成像装置,其中光学成像系统被设置在镜筒内,
所述镜头单元,包括:
包括可动镜头并且被构造以沿光轴方向相对于镜筒进行移动的可动部;
包括驱动磁体和驱动线圈并且被构造以通过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使可动部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线性致动器;和
一对偏压板簧,所述偏压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动部的保持部分,能够产生弹性变形并且沿光轴方向偏压可动部的多个弹簧部分,和附接到镜筒上的附接部分;
其中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中的一个成形具有两个弹簧构件;且
其中通过这两个弹簧构件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两个弹簧构件分别设有与驱动线圈的两端相连的线圈连接部分和用于向驱动线圈供给电流的连接端子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定位孔形成在弹簧构件的附接部分中;且
镜筒上设有插入到弹簧构件上的定位孔中的定位销,从而相对于镜筒对弹簧构件进行定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两个弹簧构件关于光轴对称进行布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其上附接有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的线圈座;以及
其内装配且保持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
其中装配有可动镜头的镜头架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和两个弹簧构件被附接到线圈座上,驱动线圈的两端与线圈连接部分分别通过焊料进行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偏压板簧中的多个弹簧部分被构造以限制在正交于光轴的平面中的在可动部处产生的移动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可动部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圆形的外形;
镜筒成形以具有当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大体上呈矩形的外形;且
偏压板簧中的每一个弹簧部分位于镜筒中四个拐角中的相应一个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偏压板簧中的每一个弹簧部分成形为大体上等于字母“S”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一对偏压板簧沿光轴方向被设置到可动部的相对侧面上并彼此隔开,使得可动部位于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之间,并且所述成对偏压板簧按照如下方式向可动部施力,即所述成对偏压板簧沿光轴方向彼此接近。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成对偏压板簧中的弹簧部分上设有分别沿预定方向进行延伸的直线部分;且
所述成对偏压板簧被构造,以使得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与另一个偏压板簧中的直线部分彼此垂直。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可动部被用作用于进行聚焦的可动部;
所述成对偏压板簧被构造以对可动部具有不同的弹力;并且
在线性致动器不工作时,可动部借助偏压板簧的偏压力被定位在无限远点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37971A JP4415268B2 (ja) | 2005-02-15 | 2005-02-15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
JP2005037971 | 2005-02-15 | ||
JP2005065933 | 2005-03-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21825A true CN1821825A (zh) | 2006-08-23 |
CN100568039C CN100568039C (zh) | 2009-12-09 |
Family
ID=36923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0469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8039C (zh) | 2005-02-15 | 2006-02-15 | 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15268B2 (zh) |
CN (1) | CN100568039C (zh) |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6246B (zh) * | 2007-02-13 | 2010-04-1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2012551A (zh) * | 2009-09-08 | 2011-04-13 | 迈可文技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1178470B (zh) * | 2006-11-08 | 2011-04-2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542348B (zh) * | 2008-10-14 | 2011-04-20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多致动器镜头致动装置 |
CN101210992B (zh) * | 2006-12-28 | 2011-05-0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2662223A (zh) * | 2010-08-20 | 2012-09-12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制作小型成像装置的方法 |
WO2014169630A1 (zh) * | 2013-04-16 | 2014-10-23 | 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音圈马达组件线圈与弹片的组装结构及其组装工艺 |
CN104330865A (zh) * | 2013-11-08 | 2015-02-04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8810362A (zh) * | 2017-04-27 | 2018-11-13 | 爱佩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在成像设备中的镜头控制装置 |
CN109752814A (zh) * | 2017-11-02 | 2019-05-14 |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摄影模块与电子装置 |
CN110187590A (zh) * | 2013-05-29 | 2019-08-30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和移动电话 |
CN110261984A (zh) * | 2014-06-16 | 2019-09-20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架驱动装置和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
CN114355545A (zh) * | 2016-01-19 | 2022-04-15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组及光学设备 |
CN114415315A (zh) * | 2016-05-10 | 2022-04-2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设备、摄像机模块和便携式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93865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Shicoh Eng Co Ltd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EP3584912A3 (en) | 2006-05-11 | 2020-05-06 | Lg Innotek Co. Ltd | Motor for driving lenses |
JP2010020177A (ja) * | 2008-07-11 | 2010-01-28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
JP5904392B2 (ja) * | 2010-05-24 | 2016-04-13 |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装置 |
KR101778751B1 (ko) | 2010-08-12 | 2017-09-26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
US8912690B2 (en) | 2010-12-13 | 2014-12-16 | Lg Innotek Co., Ltd. | Voice coil motor |
KR101230063B1 (ko) * | 2010-12-13 | 2013-02-0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
KR101253846B1 (ko) * | 2010-12-13 | 2013-04-12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
JP5261548B2 (ja) | 2011-07-29 | 2013-08-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6145988B2 (ja) * | 2012-10-17 | 2017-06-14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5524319B2 (ja) * | 2012-12-19 | 2014-06-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6308747B2 (ja) * | 2013-10-21 | 2018-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モータ、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JP6192505B2 (ja) * | 2013-11-19 | 2017-09-06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583601B2 (ja) * | 2014-08-06 | 2019-10-02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
JP7525335B2 (ja) * | 2020-08-26 | 2024-07-30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2005
- 2005-02-15 JP JP2005037971A patent/JP441526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2-15 CN CNB2006100046922A patent/CN10056803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8470B (zh) * | 2006-11-08 | 2011-04-2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210992B (zh) * | 2006-12-28 | 2011-05-0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1246246B (zh) * | 2007-02-13 | 2010-04-1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1542348B (zh) * | 2008-10-14 | 2011-04-20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多致动器镜头致动装置 |
CN102012551B (zh) * | 2009-09-08 | 2013-01-23 | 迈可文技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2012551A (zh) * | 2009-09-08 | 2011-04-13 | 迈可文技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2662223A (zh) * | 2010-08-20 | 2012-09-12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制作小型成像装置的方法 |
CN102662223B (zh) * | 2010-08-20 | 2014-02-26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制作小型成像装置的方法 |
WO2014169630A1 (zh) * | 2013-04-16 | 2014-10-23 | 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音圈马达组件线圈与弹片的组装结构及其组装工艺 |
CN110187590A (zh) * | 2013-05-29 | 2019-08-30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和移动电话 |
CN110187590B (zh) * | 2013-05-29 | 2022-06-10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和移动电话 |
US11914171B2 (en) | 2013-05-29 | 2024-02-27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driving device |
US11199723B2 (en) | 2013-05-29 | 2021-12-14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driving device |
CN104330865B (zh) * | 2013-11-08 | 2017-04-19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4330865A (zh) * | 2013-11-08 | 2015-02-04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10261984A (zh) * | 2014-06-16 | 2019-09-20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 透镜架驱动装置和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
US12092892B2 (en) | 2016-01-19 | 2024-09-17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driving apparatus,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
CN114355545A (zh) * | 2016-01-19 | 2022-04-15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组及光学设备 |
CN114355545B (zh) * | 2016-01-19 | 2024-04-05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组及光学设备 |
CN114415315A (zh) * | 2016-05-10 | 2022-04-2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设备、摄像机模块和便携式设备 |
US10638032B2 (en) | 2017-04-27 | 2020-04-28 | Ap Photonics Limited | Lens control apparatus configured in an imaging device |
CN108810362B (zh) * | 2017-04-27 | 2020-10-16 | 爱佩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在成像设备中的镜头控制装置 |
CN108810362A (zh) * | 2017-04-27 | 2018-11-13 | 爱佩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在成像设备中的镜头控制装置 |
CN109752814A (zh) * | 2017-11-02 | 2019-05-14 |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摄影模块与电子装置 |
CN109752814B (zh) * | 2017-11-02 | 2022-04-29 |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摄影模块与电子装置 |
US11226468B2 (en) | 2017-11-02 | 2022-01-18 | Largan Digital Co., Ltd. | Lens driving apparatus,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68039C (zh) | 2009-12-09 |
JP2006227102A (ja) | 2006-08-31 |
JP4415268B2 (ja) | 2010-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21825A (zh) | 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 | |
CN1821824A (zh) | 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 | |
CN1910492A (zh) | 摄像机模块 | |
JP6215348B2 (ja) | 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CN1959453A (zh) | 光学装置 | |
CN1275064C (zh)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
CN1651959A (zh) | 透镜筒和包括透镜筒的图像采集装置 | |
CN1641991A (zh) | 驱动装置、透镜单元及拍摄装置 | |
CN1317580C (zh) | 变焦镜头系统 | |
CN1707346A (zh) | 防震装置 | |
CN1740897A (zh) | 镜筒和图像摄取装置 | |
CN1171108C (zh) | 摄像透镜 | |
WO2009142149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825154A (zh) | 变焦镜头和信息装置 | |
CN1955782A (zh) |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 |
CN1447144A (zh) | 图象捕捉透镜、图象捕捉装置以及图象捕捉单元 | |
CN1250995C (zh) | 变焦镜头及摄影装置 | |
CN1752838A (zh) | 载台驱动装置和防抖动装置 | |
CN1955781A (zh) | 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 | |
CN1949073A (zh) | 摄像装置 | |
CN1667484A (zh) | 抗抖动装置 | |
CN1374544A (zh) | 变焦镜头以及采用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 | |
CN1993641A (zh) | 镜筒、照相机和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 | |
CN1611975A (zh) | 成像设备 | |
CN1679385A (zh) | 元件安置头及元件安置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