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5847A -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5847A
CN1785847A CNA2005101151669A CN200510115166A CN1785847A CN 1785847 A CN1785847 A CN 1785847A CN A2005101151669 A CNA2005101151669 A CN A2005101151669A CN 200510115166 A CN200510115166 A CN 200510115166A CN 1785847 A CN1785847 A CN 1785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ower
sewage treatment
treatment equipment
catalytic oxidation
buried sew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51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州
张帆远航
刘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Priority to CNA2005101151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85847A/zh
Publication of CN1785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58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公知的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存在抗冲击负荷能力低和出水质量差等不足。本发明主要由沉淀消化池、厌氧生物膜池和接触氧化分离池三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各反应池内均装有填料和分室挡板,沉淀消化池和厌氧生物膜池都由带有渗水孔的挡板分隔成左右两室,接触氧化分离池由生物接触氧化室和清水室组成,生物接触氧化室又分为生物接触氧化桶和环隙区两部分且装有气提污泥回流装置。该设备系统具有结构紧凑,反应池可以组合灵活,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质量高等优点。在处理分散源污水时,具有一定优势。

Description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分散人群聚居或活动地所排放的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地方大多数没有专门的污水收集管道,而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由于管理和经济等原因不适宜处理分散的来水,所以采用容易管理维护的地埋式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农村和市郊地区的分散生活污水存在一定优势,这也很符合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在《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规定的要求:对不能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居民区、旅游景点、度假村、疗养院、机场、铁路车站、经济开发区等分散的人群聚居地排放的污水和独立工矿区的工业废水应就地处理达标排放。
公知的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不足在于:占地面积大,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低,出水不稳定,充氧效果不理想,脱氮效果较差等缺陷。
生物膜技术具有单位体积内生物量大,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生物膜会在膜内部形成厌氧、缺氧层,为反硝化进行提供有利条件,可以使系统达到较高的脱氮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主要目的是应用于处理农村和市郊地区的分散生活污水,尤其是为了克服公知的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不足。该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稳定等优点。在处理农村和市郊地区的分散生活污水时,具有一定价值。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可以一部分也可以全部埋于地下,主要由沉淀消化池(A)、厌氧生物膜池(B)和接触氧化分离池(C)三部分组成。系统包括:进水管(1),沉淀室(2),沉淀消化池渗孔挡板(3),消化室(4),导流管(5),厌氧生物膜池左室(6),厌氧生物膜池渗孔挡板(7),厌氧生物膜池右室(8),导流管(9),生物接触氧化桶(10),环隙区(11),分室挡板(12),空压机(13),曝气装置(14),气提回流装置(15),沉淀分离装置(16),加药管(17),潜水提升泵(18),水泵出水管(19),自流出水管(20),排气管(21~23),清水室(24)。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
1.各反应池内均装有填料和分室挡板,沉淀消化池和厌氧生物膜池由带有渗水孔的挡板分隔成两室、接触氧化分离池由分室挡板分隔成两室,各反应池两室的横截面积比均在0.1~10之间,填料可以是软性、半软性、弹性或立体型填料。
2.沉淀消化池和厌氧生物膜池内采用厌氧生物膜法,生物量大,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显著减少了接触氧化分离池处理的负担。
3.接触氧化室由生物接触氧化桶和环隙区组成,内有微动力曝气装置,能够进一步去除有机物,提高最终出水的质量。
4.接触氧化室环隙区有气提回流装置,将室中剩余污泥和污水回流至沉淀消化池或厌氧生物膜池进行污泥消化,可解决剩余污泥难处理的问题,还可以强化脱氮效果。
5.生物接触氧化桶内放置填料,下部有曝气装置,根据进出水质的要求,桶大小占接触氧化室体积的0.1~0.9且可以放置在本室内任意位置。
6.接触氧化分离池分室挡板上装有由一对至三对沉淀分离管组成的沉淀分离装置,使泥水澄清分离,清水被导入清水室,不用另设沉淀池,节约占地;清水室和其他区段完全分离,加药管放入清水室的沉淀分离管内,使经过的清水得到消毒。
7.根据进水的污染状况,可灵活选取运行方式:当进水不含粪便时,可以省去沉淀消化池,当进水有机负荷较低或出水(质量)要求不高时,可以选取沉淀消化池+厌氧生物膜池、沉淀消化池+接触氧化分离池、厌氧生物膜池+接触氧化分离池的组合方式,还可因地制宜,出水通过自流流出。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附图1所示为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示意图。污水从进水管(1)进入沉淀室(2)进行沉淀及水解酸化,再通过池间的渗孔挡板(3)进入装有填料的消化室(4)进行消化分解,经导流管(5)进入厌氧生物膜池,污水横向流过其左右两室可以对有机污染物进一步吸附、截留和降解,然后由导流管(9)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桶(10)内,桶内水流方向和气流方向相反,在微曝气环境中,使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降解,而后再由桶下部流出,进入环隙区进一步降解,最后由沉淀分离装置(16)导流至清水室,潜水提升泵(18)提升清水或自流出水。接触氧化分离室的剩余污泥由气提回流装置(15)回流至沉淀消化池或厌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触氧化桶和环隙区的曝气量之和一般控制在气水比0~5之间。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2为接触氧化分离池内部俯视示意图。
其中:A沉淀消化池,B厌氧生物膜池,C接触氧化分离池1进水管,2沉淀室,3沉淀消化池渗孔挡板,4消化室,5导流管,6厌氧生物膜池左室,7厌氧生物膜池渗孔挡板,8厌氧生物膜池右室,9导流管,10生物接触氧化桶,11环隙区,12分室挡板,13空压机,14曝气装置,15气提回流装置,16沉淀分离装置,17加药管,18潜水提升泵,19水泵出水管,20自流出水管,21-23排气管,24清水室
附图1、2中填充图案部分表示填料,箭头所指为水流或气流方向。

Claims (9)

1.本发明为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它主要包括:沉淀消化池、厌氧生物膜池、接触氧化分离池,其特征在于:各反应池内均装有填料和分室挡板,挡板将各反应池分隔成两室,两室的横截面积比均在0.1~1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沉淀消化池和厌氧生物膜池挡板带有渗水孔,池内采用厌氧生物膜法,污水横向流过其左右两室,可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显著减少了接触氧化分离池的负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接触氧化室由生物接触氧化桶和环隙区组成,室下部有微动力曝气装置,能够进一步去除有机污染物,提高最终出水的质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接触氧化室环隙区有气提回流装置,将室中剩余污泥和污水回流至沉淀消化池或厌氧生物膜池进行消化,可解决剩余污泥难处理的问题,还可以强化脱氮效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生物接触氧化桶内放置填料,根据出水质量的要求,桶大小占接触氧化室体积的0.1~0.9且可以放置在室内任意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接触氧化分离池分室挡板上装有由一对至三对沉淀分离管组成的沉淀分离装置,使泥水澄清分离,清水被导入清水室,不用另设沉淀池,节约占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根据进水的污染状况,可灵活选取运行方式:当进水不含粪便时,可以省去沉淀消化池,当进水有机负荷较低或出水要求不高时,可以选取沉淀消化池+厌氧生物膜池、沉淀消化池+接触氧化分离池、厌氧生物膜池+接触氧化分离池的组合方式,还可因地制宜,出水通过自流流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各反应池内填料可以是软性、半软性、弹性或立体型填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可以一部分也可以全部埋于地下。
CNA2005101151669A 2005-11-15 2005-11-15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Pending CN17858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1151669A CN1785847A (zh) 2005-11-15 2005-11-15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1151669A CN1785847A (zh) 2005-11-15 2005-11-15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5847A true CN1785847A (zh) 2006-06-14

Family

ID=36783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151669A Pending CN1785847A (zh) 2005-11-15 2005-11-15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8584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1460A (zh) * 2011-06-03 2011-11-16 天津万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圆柱形预制构件的模块化地下污水处理系统
CN102992492A (zh) * 2012-10-09 2013-03-27 江苏英超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反应装置
CN111072234A (zh) * 2020-01-22 2020-04-28 武汉中科博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Zonber高效节能的小型污水处理集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1460A (zh) * 2011-06-03 2011-11-16 天津万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圆柱形预制构件的模块化地下污水处理系统
CN102992492A (zh) * 2012-10-09 2013-03-27 江苏英超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填料反应装置
CN111072234A (zh) * 2020-01-22 2020-04-28 武汉中科博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Zonber高效节能的小型污水处理集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5570B (zh) 一种污泥处理方法
CN102775025B (zh) 高效低能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7062109U (zh) 一体化膜生物污水处理系统
CN107151083A (zh) 一种高效脱氮除磷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2363537B (zh) 一种二级生化系统污泥回流处理系统
CN210419658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CN102616893A (zh) 废水处理系统
CN207405026U (zh) 污水处理回收装置
CN204185346U (zh)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
CN1785847A (zh) 微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
CN106477802B (zh)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CN201648106U (zh) 焦化废水平板式mbr处理设备
CN201427917Y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CN212450839U (zh)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6396015U (zh) 二级ao‑mbr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CN214735185U (zh) 一种半地埋污水处理系统
CN205556420U (zh) 一种一体化MagBR-MBBR磁性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CN212504433U (zh) 一种基于超微分离及好氧生化处理的黑臭河道水体处理系统
CN204607800U (zh) 微动力高效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103319054A (zh) 有机废水的生物膜处理工艺及其设备
CN106365379A (zh) 一种叠加式污水处理设备
CN108383339B (zh) 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05621784A (zh)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
CN207811366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206783403U (zh) 一种气升回流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