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2665A -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2665A
CN1752665A CN 200410072084 CN200410072084A CN1752665A CN 1752665 A CN1752665 A CN 1752665A CN 200410072084 CN200410072084 CN 200410072084 CN 200410072084 A CN200410072084 A CN 200410072084A CN 1752665 A CN1752665 A CN 17526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bricating oil
compressor
refrigeran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720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贵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41007208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52665A/zh
Publication of CN1752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26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其包括能对冷媒进行压缩的多个压缩机、能够监测润滑油量的润滑油传感器、能分离冷媒和润滑油的分油器及可使多个压缩机互相连通的润滑油回收管。本发明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是通过与各压缩机相连通的润滑油回收管来收集各分油器分离出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传感器监测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量,并根据需要来开启润滑油调节阀,从而能够给各压缩机提供适量的润滑油。此外,其还可以在多个压缩机同时工作时向各压缩机提供最低所需的润滑油量,由此可以防止过多的润滑油偏向个别压缩机,即可根据各种运行状态来调节润滑油的供应量,从而可以使空调器的压缩机性能最佳化,并可防止压缩机受损,因而能够延长压缩机的寿命。

Description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当空调器具有多个压缩机时能通过润滑油回收管和润滑油传感器向各压缩机提供适量润滑油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一种在吸入室内的热空气后用低温冷媒与之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其进行冷却,然后把冷却过的空气排向室内的设备。空调器通过反复进行上述过程而完成对室内空间的制冷,另一方面空调器还可以通过进行与上述过程相反的过程而完成对室内空间的制热。空调器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所形成的回路组成。近来,市场上还出现了具有空气过滤功能和除湿功能等多种附加功能的空调器。这种空调器可以在吸入室内空气后对其进行过滤,然后排出干净的空气,也可以在吸入潮湿空气后对其进行除湿,从而排出干燥的空气。众所周知,空调器大体上可分为分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相互独立,并分别安装于室内和室外。一体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和室外机是合为一个整体的。近来,在一个家庭中需要设置两台以上的空调器或者在具有多间办公室的建筑物内每间办公室都需要设置空调器的情况下通常采用中央空调器。这种中央空调器是在一个室外机上连接多个室内机,其效果与设置多个室内机的效果是相同的。图1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组成示意图。图2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结构以及冷媒流动状况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这种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的室外机1由压缩机10、存储罐20以及室外热交换器30组成。室内机50由室内热交换器60以及膨胀阀70等装置组成。在这种中央空调器中,一台室外机1上连接有多台室内机50。室外机1和室内机50之间设有内部压力较高的高压冷媒管80和内部压力较低的低压冷媒管90。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操作时,室外机1的室外热交换器30作为冷凝器工作,其可使压缩机10提供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产生冷凝,冷凝后的冷媒流经膨胀阀70后被膨胀成低温低压状态,然后流向室内热交换器60。随着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0的冷媒逐渐变成低温低压气液并存的两相冷媒。该冷媒流回到存储罐20中之后再重新输入到压缩机10之中,由此完成冷媒的一次制冷循环。当空调器进行制热操作时,冷媒的流动方向和热交换器的作用与上述制冷时的情况相反。即经过压缩机10压缩过的冷媒按室内热交换器60->膨胀阀70->室外热交换器30->存储罐20的顺序流动。此时,室内热交换器60可使流过其内部的高温高压冷媒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因而具有冷凝器作用。室外热交换器30可使其内部的低温低压冷媒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因而具有蒸发器作用。图3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分解立体图。图5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示意图。图6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拆卸前面板后内部结构正视图。如图3至图6所示,这种中央空调器的室外机下端设有底盘2。底盘2上安装有多个部件,其前端设有形成正面外部结构的前面板4。前面板4由位于上侧的前面上部面板4’和位于下侧的前面下部面板4”组成。前面下部面板4”上设有管路支架4”a。即将前面下部面板4”的下端部切开一部分,并用管路支架4”a封闭上述切开的部分。管路支架4”a用于高压冷媒管80和低压冷媒管90的固定,以便与室内机50相连通。为了便于安装,前面上部面板4’和前面下部面板4”之间设有中央支架6。前面上部面板4’的上端还设有上部支架6’。上部支架6’上安装有电机座48’的前端。前面板4的左右两侧端,即底盘2的前端左右两侧角部位分别设有两个前框架8。前框架8沿上下方向形成,其可对前面板4的左右两端和侧面格栅34的前端进行固定。底盘2上设有压缩机10,压缩机10可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其由分别设置在左右侧的两台压缩机组成,右侧的压缩机为定速压缩机10’,左侧的压缩机为变速压缩机10”,压缩机10的一侧设有分油器12,分油器12能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冷媒之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将其送回到压缩机10。分油器12具有圆筒形外壳,其外壳内部设有图中未示出的网筛。网筛的上下方设有图中未示出的用于支撑上述网筛的上板和下板。通过外壳的下端部流入的冷媒和润滑油经过上述网筛时,润滑油被截留住而气态冷媒则通过外壳的上端部排出。被网筛截留的润滑油通过设置在分油器12下端的毛细管13重新流回到压缩机10中。毛细管13始终维持从分油器12向压缩机10提供一定量的润滑油,且能防止润滑油逆流回分油器12。另外,定速压缩机10’和变速压缩机10”下端设有匀油管15,匀油管15可以使各压缩机10的供油趋于均匀。当定速压缩机10’进行工作时,如定速压缩机10’需要较多的润滑油时,则可以通过匀油管15将变速压缩机10”内部的润滑油引过来使用。底盘2的左侧后端部设有具有一定高度的阀门支撑台14,阀门支撑台14的上端分别设有多个维修阀16。底盘2的中央部位,即定速压缩机10’和变速压缩机10”之间设有存储罐20,存储罐20能截留住液态冷媒,而只让气态冷媒流入压缩机10。压缩机10的上方设有控制箱22,控制箱22中设有图中未示出的变压器及电容等控制部件和电路板。控制箱22具有前方开口的长方体箱形结构,其正面设有控制部罩22’,以封闭其正面开口。底盘2两侧的端部和后端部设有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热交换器30可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冷媒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0成对设置在底盘2的左右两侧,即左侧设有“”状的左侧室外热交换器30’,而右侧设有“”状的右侧热交换器30”。室外热交换器30的入口设有可引导冷媒流入的管路组件32,出口设有接收器33。底盘2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设有侧面格栅34,其后端设有背面格栅36,背面格栅36的数量为两片,且与室外热交换器30相对应。即背面格栅36由设置在左侧室外热交换器30’后方的左侧背面格栅36’和设置在右侧热交换器30”后方的右侧背面格栅36”组成。左侧背面格栅36’和右侧背面格栅36”之间设有用于固定背面格栅36的背面框架38。底座2的后端左右侧角部分别形成有后方框架38’。室外机1的顶面外部结构由顶面板40构成。顶面板40具有与底盘2相对应的矩形平板形状,在其中心的左右侧形成有一对通气孔40’。通气孔40’的顶面设有导流口42,导流口42具有向上突出的圆筒形状,用于向上引导由送风扇46排出的空气。导流口42的顶端设有排出格栅44。导流口42的内部设有送风扇46。送风扇46可在其下部的风扇电机48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从而能够排出空气。风扇电机48设置在电机座48’上。但是,在这种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中,当一侧压缩机10的输出功率上升时,会使过多的润滑油通过匀油管15提供给大功率压缩机10之中,这时,会使其它压缩机出现缺少润滑油现象。如果压缩机10缺乏润滑油的话,就会使压缩机10的内部温度上升,从而使压缩机10受损。如上所述,不同运行状态时会使各压缩机10的润滑油回收量出现不均衡,从而使某个压缩机出现缺油现象,这样就会使压缩机受损,从而缩短压缩机的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空调器具有多个压缩机时,可以监测运行中的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量,并以此进行调节,使各压缩机得到适当的润滑油量,从而可以防止过多的润滑油偏向某个压缩机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包括能够对冷媒进行压缩的多个压缩机、能够监测润滑油量的润滑油传感器、能够分离冷媒和润滑油的分油器及可使多个压缩机互相连通的润滑油回收管。
所述的润滑油回收管分别与设置在多个压缩机一侧的分油器相连通。
所述的润滑油回收管上还设有润滑油调节阀,润滑油调节阀能够控制提供给压缩机的润滑油量。
所述的润滑油调节阀的开闭由润滑油传感器来控制。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是通过与各压缩机相连通的润滑油回收管来收集各分油器分离出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传感器监测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量,并根据需要来开启润滑油调节阀,从而能够给各压缩机提供适量的润滑油。此外,其还可以在多个压缩机同时工作时向各压缩机提供最低所需的润滑油量,由此可以防止过多的润滑油偏向个别压缩机,即可根据各种运行状态来调节润滑油的供应量,从而可以使空调器的压缩机性能最佳化,并可防止压缩机受损,因而能够延长压缩机的寿命。另外,使用润滑油回收管时可以不用匀油管就可达到匀油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组成示意图。
图2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结构以及冷媒流动状况示意图。
图3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分解立体图。
图5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示意图。
图6为已有技术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拆卸前面板后内部结构正视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组成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结构以及冷媒流动状况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内部结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室外机拆卸前面板后内部结构正视图。
附图主要部件标号:
100:室外机                   102:室外电磁阀
110:底盘                     112:前面板
114:正面格栅                 116:正面上部支架
120:压缩机                   120”:变速压缩机
120a:冷媒喷射器              121:润滑油传感器
123:润滑油回收管             123a:毛细管
120’a,120’b:定速压缩机    122:分油器
123b:润滑油调节阀            124:四通阀
126:阀门支撑台               128:维修阀
130:过冷却机                 130’:回送管
130’a:过冷却膨胀阀          132:存储罐
134、134’:前框架            136:中央框架
140:左侧控制箱               140’:右侧控制箱
142:变压器                   144:电容
146:发热元件板               150:挡板
152:空气导流孔               154:空气导流罩
160:顶面板                   162:通气孔
164:导流口                   166:排出格栅
170:送风扇                   172:风扇电机
174:电机座                   180:室外热交换器
182:正面热交换器          184:背面热交换器
186:排水盘                188:侧面板
190:背面格栅              192:背面板
194:背面上部支架          196:后方框架
200:室内机                210:共用液管
210’:分支液管            210”:室外液管
212:共用气管              212’:分支气管
212”:室外气管            214:高低压共用管
146’:散热器              148:散热扇
202:室内热交换器          204: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7至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的室外机100由定速压缩机120’a,120’b、变速压缩机120”、存储罐132、室外热交换器180以及室外电磁阀102等装置组成。室内机200由室内热交换器202、膨胀阀204以及图中未示出的室内电磁阀等装置组成。在中央空调器中,可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室外机100上连接多个室内机200。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之间设有共用液管210以及共用气管212。共用液管210用于输送液态冷媒,而共用气管212则用于输送气态冷媒。为了保持冷媒的均衡,两个室外机100之间设有连通各室外机的高低压共用管214。高低压共用管214同时连接在多台室外机100的各室外热交换器180入口处,这样就可以保持各室外机100相互之间的冷媒处于均衡,并且让冷媒同样流入到处于停止运行状态下的室外机100的热交换180中,从而可以提高整体热交换效率。高低压共用管214内部可根据制冷或制热需要流通高压或低压冷媒。室内机200上分别设有用于输送液态冷媒的分支液管210’和用于输送气态冷媒的分支气管212’,分支液管210’和分支气管212’分别与共用液管210和共用气管212相连通。分支液管210’和分支气管212’的直径是根据所连接的室内机200的容量而确定的。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室内电磁阀可以对各室内机200中冷媒的供应量进行调节。室外机100上设有用于输送液态冷媒的室外液管210”和用于输送气态冷媒的室外气管212”。室外液管210”和室外气管212”分别与共用液管210和共用气管212相连通。如图11所示,形成底面的底盘110设置在最下端,其用于支撑各种部件。底盘110的前端设有形成正面下部结构的前面板112。前面板112的上侧设有正面格栅114。通过正面格栅114可吸入外部空气,并使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80。正面格栅114的上侧还设有正面上部支架116。而电机座174的前端部则固定在正面上部支架116的下部。底盘110上设有压缩机120。压缩机120能够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其可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一侧为转速不变的定速压缩机120′a,120′b,而另一侧为可改变转速的变速压缩机120”。压缩机120的入口侧设有冷媒喷射器120a。如果压缩机120出现过热现象,冷媒喷射器120a可通过提供冷媒的方式来防止压缩机120出现损坏。所喷射的冷媒是从室外热交换器180排出的冷媒。压缩机120通常使用噪音低、效率高的涡轮压缩机。变速压缩机120”是能按负载功率调节其转速的变速涡轮压缩机。当使用室内机200的数量较少时,即在负载功率较低的状态下,首先启动变速压缩机120”。如果负载功率逐渐增加而使变速压缩机120”无法满足需要时,则启动定速压缩机120’a、120’b。定速压缩机120’a,120’b和变速压缩机120”的出口侧分别设有压缩机排出温度传感器120b,120’b和分油器122。排出温度传感器120b,120’b用于检测压缩机120排出的冷媒温度。分油器122用于从压缩机120排出的冷媒中分离出润滑油,以便回收到压缩机120。即压缩机120工作时会因产生摩擦热而导致温度上升,因此需要利用润滑油来进行冷却。润滑油中的一部分会与冷媒一起通过压缩机120的出口被排出。分油器122的作用在于将上述冷媒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然后通过润滑油回收管123回收到压缩机120。分油器122的外部结构由图中未示出的外壳形成。外壳的内部设有图中未示出的网筛。上述网筛的上下部分别设有图中未示出的上板和下板,以用于支撑网筛。距离下板下端一定距离处设有图中未示出的油滤芯,其用于对润滑油中的异物进行过滤。分油器122的上端设有冷媒排出管122a,其用于引导分油器122排出的冷媒流向,而下端设有用于将分离出的润滑油引向压缩机120另一侧的润滑油回收管123。分油器122的出口侧还设有能够防止冷媒倒流的单向阀122’,即当只有定速压缩机120’a,120’b或变速压缩机120”其中之一单独进行工作时,其能够防止冷媒向处于停止状态中的压缩机120内部倒流。分油器122通过管路与四通阀124相连通。四通阀124可根据制冷或制热操作的需要转换冷媒的流动方向,其各端口分别连接在处于压缩机120出口处的分油器122、处于压缩机120入口处的存储罐132、室外热交换器180以及室内机200之上。定速压缩机120’a,120’b和变速压缩机120”排出的冷媒汇流到一起后流入四通阀124。四通阀124的入口处设有高压传感器124’,高压传感器124’用于检测压缩机120排出的冷媒压力。另外,热气管125跨接在四通阀124的两端,在热气管125的作用下,从分油器122流入四通阀124的冷媒有一部分可以直接流入存储罐132,即当空调器进行工作时,如果需要提高流入存储罐132的低压冷媒压力的话,则可以通过热气管125将压缩机120排出口一侧的高压冷媒直接提供给压缩机120的另一侧。热气管125上设有热气阀125’,热气阀125’为一种侧流阀。底盘110上的前半部中央处设有阀门支撑台126。阀门支撑台126用于支撑室外液管210”、室外气管212”和高低压共用管214。维修阀128也设置在阀门支撑台126上。另外,由阀门支撑台126支撑的管路210,212,214通过侧面板188上的管路出入口188’穿出,并与其它室外机100相连接。底盘110的左侧后端部设有过冷却机130。过冷却机130用于将在室外热交换器180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媒进一步冷却,其设置在室外液管210”的适当位置上。室外液管210”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出口侧。过冷却机130由双层管构成,即,室外液管210”位于内侧,其外侧设有回送管130’。回送管130’是从过冷却机130的出口分支而成。回送管130’上设有用于通过膨胀来冷却冷媒的过冷却膨胀阀130’a。此时,从过冷却机130排出的冷媒有一部分流入回送管130’,并在流经过冷却膨胀阀130’a时被冷却,冷却的冷媒回流通过冷却机130时,位于内侧的室外液管210”中的冷媒得到进一步冷却。从过冷却机130流出的回流冷媒重新流入存储罐132进行循环。过冷却机130的出口处设有液管温度传感器130a。液管温度传感器130a用于对室外机100排出的冷媒进行温度检测。过冷却膨胀阀130’a的出口处设有过冷却入口传感器130’b,其用于对流入过冷却机130的回流冷媒进行温度检测。在流动着过冷却机130排出的回流冷媒的回送管130’上设有过冷却出口传感器130’c。由室外热交换器180流出的冷媒从处于过冷却机130内侧的室外液管210”流过,因其外部反向流动着被过冷却膨胀阀130’a膨胀而被冷却的低温冷媒,从而使室外液管210”中冷媒温度更加降低。过冷却机130的一侧,即将室外热交换器180排出的冷媒导向室内机200的室外液管210”一侧设有干燥机131,干燥机131用于除去流动在室外液管210”中的冷媒所含有的水分。底盘110的中央部位,即定速压缩机120’a,120’b和变速压缩机120”之间设有存储罐132,存储罐132用于截留液态冷媒,而只让气态冷媒流入到压缩机120中。因为从室内机200流入的冷媒中还存在着没有完全蒸发成气态的液态冷媒,如果让其直接流入到压缩机120中,就会增加压缩机120的负荷,从而有可能导致压缩机120的损坏。在流入存储罐132内部的冷媒之中,由于没有蒸发成气态的液态冷媒比重大于气态冷媒,因此液态冷媒会储存在存储罐132的底部,只有气态冷媒才能流入到压缩机120内部。另外,存储罐132的入口侧分别设有能够对吸入的冷媒温度进行检测的吸入管路温度传感器132’和检测冷媒压力的低压传感132”。底盘110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前框架134,134’。前框架134,134’沿上下方向形成在底盘110的前端。而且被分为设在左侧端的前方左侧框架134和设在右侧端的前方右侧框架134’。前框架134,134’用于支撑正面上部框架116、正面格栅114以及控制箱140,140’。前方左侧框架134和前方右侧框架134’的中央部位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中央框架136。中央框架136的下部设有控制箱140,140’。控制箱140,140’成对设置在左右两侧,即左侧控制箱140设置在左侧,而右侧控制箱140’设置在右侧。左侧控制箱140通过合页140a固定在前方左侧框架134上,右侧控制箱140’通过合页140’a固定在前方右侧框架134’上。控制箱140,140’具有前方开口的长方体箱形结构,其前方开口由前面板112封闭。另外,左侧控制箱140中设有变压器142、电容144和发热元件板146。发热元件板146的背面设有散热器146’,散热器146’由散热片组成。左侧控制箱140的背面上端设有散热扇148,散热扇148由横流扇构成。散热扇148能够吸入空气后向上排出,从而可以加快散热器146’的热交换,因而能够冷却发热元件板146。控制箱140,140’的侧端通过合页140a,140’a分别安装在前框架134,134’上。合页140a,140’a可以以转轴为中心向前进行旋转,当需要进行内部各部件的检修时,可将控制箱140,140’向前方转动,即可方便地进行检修操作。中央框架136上设有挡板150。挡板150将室外机100的内部空间分成上侧空间和下侧空间两部分,即设有压缩机120和控制箱140,140’等装置的下侧空间和设有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上侧空间。与控制箱140、140’相同,挡板150也分别设置在左右侧。挡板150由水平部150’和倾斜部150”组成,水平部150’位于中央框架136的后方,倾斜部150”从水平部150’的后方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形成。左侧挡板150的水平部150’上形成有空气导流孔152,而空气导流孔152的上侧则设有空气导流罩154。空气导流罩154的前方和上方均处于封闭状态,而其后方处于开放状态,从而能够将底部散热扇148吹出的空气引向后方。室外机100的顶面外部结构由顶面板160形成。顶面板160具有矩形平板结构,且成对形成在左右两侧。顶面板160上形成有通气孔162。通气孔162的边缘部位向下延伸而形成圆筒状导流口164。导流口164与顶面板160一体形成,其由塑料材质制成为宜。导流口164具有圆筒形状,其用于将送风扇170排出的空气引至外部。导流二164的上侧,即通气孔162上设有与通气孔162相对应的圆形排出格栅166。导流164内设有送风扇170。送风扇170由其下方的风扇电机172驱动,用于将空气排向上方。风扇电机172在外部电源的作用下进行旋转时,固定在风扇电机172旋转轴上的送风扇170将一同旋转,从而将空气排向上方。风扇电机172被电机座174固定。电机座174由矩形平板状固定板174’和支撑固定板174’的支撑台174”构成。支撑台174”成对形成在左右两侧。两个支撑台174”的中央部位设有固定板174’。支撑台174”的前端和后端向上弯曲,并分别固定在正面上部支架116和背面上部支架194上。顶面板160的下部设有室外热交换器180。室外热交换器180能够使流过其内部的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产生热交换,其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即由设置在顶面板160前端下部的正面热交换器182和设置在顶面板160后端下部的背面热交换器184组成。正面热交换器182的下半部向后弯折,即,正面热交换器182由从顶面板160的前端部向下延伸而形成的垂直部182’和从垂直部182’的下端向后倾斜一定角度弯折而形成的倾斜部182”构成。倾斜部182”的下端和背面热交换器184的下端处于相邻位置。热交换器180的下端与底盘110相隔一定距离。热交换器180的侧面还设有管路组件180’。管路组件180’可将压缩机120提供的冷媒分配给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各部分。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内部设有用于检测热交换器温度的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180a,其外部设有用于检测外部温度的室外温度传感器180b。室外热交换器180下端的下方设有排水盘186。排水盘186沿左右方向设置,其用于收集室外热交换器180产生的冷凝水,然后向其侧面排出。底盘110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设有侧面板188。侧面板188形成室外机100的侧面外部结构,其下端前后部位分别设有管路出入口188’。底盘110的后端上部设有背面格栅190。背面格栅190的大小与背面热交换器184相对应。背面格栅190的下侧设有背面板192,而其上端沿左右方向形成有背面上部支架194。背面上部支架194设置在背面格栅190的上端,其用于固定电机座174后端的支撑台174”。底盘110的后端角上设有后方框架196。后方框架196沿上下方向形成,其用于支撑背面格栅190、背面板192以及顶面板160。下面,参照图8至图13对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中央空调器能在一台室外机100上连接多台室内机200,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选择使一部分或全部室内机200进行工作。当空调器进行制冷操作时,室外电磁阀102开启,冷媒可在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之间流动。首先说明室外机100中的冷媒流动:流入室外机100的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124后流入存储罐132中,存储罐132可将气态冷媒排出并输送给压缩机120。当提供给压缩机120的冷媒不足或压缩机120过热时,可由冷媒喷射器120a提供冷媒。经压缩机120压缩的冷媒被排到排出口,然后流向分油器122,分油器122可分离出冷媒中的润滑油,并使冷媒通过回油管123回到压缩机120。即,当压缩机120压缩冷媒时,冷媒中会混进部分润滑油。由于润滑油是液体,而冷媒呈气体状态,因此可以用作为气液分离装置的分油器122进行分离。另外,各定速压缩机120’a,120’b和变速压缩机120”的内部具有润滑油传感器121,润滑油传感器121用于对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量进行监测。由分油器122分离出的润滑油可通过设在分油器122下端的毛细管123a汇集到分别与各压缩机120相连通的润滑油回收管123中,并在润滑油调节阀123b的调节作用下提供给压缩机120之中。毛细管123a可以防止润滑油产生逆流,并且不用其它装置就可以吸入润滑油。润滑油回收管123收集由各分油器122分离出的润滑油,并将其通过润滑油调节阀123b输送给需要润滑油的压缩机120。这时,润滑油调节阀123b的开闭是由润滑油传感器121来决定的,由此可以向需要润滑油且处于工作之中的压缩机120提供适量的润滑油,从而能够防止出现因缺油而使压缩机受损问题。通过分油器122的冷媒经过四通阀124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80中。当空调器进行制冷操作时,室外热交换器180起冷凝器的作用,所以,冷媒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而后,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冷媒在流过过冷却机130时被进一步冷却,再流经用于除去冷媒水分的干燥机131,然后通过共用液管210流入到室内机200中。此外,在流过压缩机120的冷媒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高低压共用管214流入到其它室外机100中,并且也流入到处于停止状态的室外机100内的室外热交换器180中,从而保证整体的冷媒压力均衡,同时让处于停止状态下的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80也进行一定程度的热交换。当通过共用液管210将冷媒提供给室内机200时,冷媒通过从共用液管210分支的各分支液管210’分别提供给各室内机200中。上述冷媒在膨胀阀204的作用下减压,并在室内热交换器202中进行热交换。这里,室内热交换器202起蒸发器的作用,其可使冷媒通过热交换后变成低压气态。从室内热交换器202排出的冷媒经分支气管212’汇集在共用气管212中,然后再流入到室外机100之中。通过共用气管212和室外气管212”流入到室外机100的冷媒通过四通阀124流入存储罐132中,存储罐132能够截留住未蒸发的液态冷媒,而只让气态冷媒流向压缩机120。通过上述过程就可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当空调机进行制热操作时,冷媒沿与上述制冷过程的循环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循环,即开启图中未示出的室内机200中的室内电磁阀,并由室外电磁阀102调节冷媒量。下面,对室外机的空气流动状况进行说明。当接通电源后,风扇电机172开始工作并驱动送风扇170进行旋转,此时,外部空气通过正面格栅114和背面格栅190吸入,吸入到室外机100内部的空气可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80时与其内部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此时,当空调器作为制冷机工作时,外部空气从室外热交换器180上吸收热量,从而变成高温空气;相反,当空调器作为制热机工作时,外部空气向室外热交换器180释放热量,从而变成低温空气。流过室外热交换器180的空气由送风扇170向上强行排出,此时,导流口164用于引导空气的排出。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是由一台变速压缩机和两台定速压缩机构成,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压缩机的组合和数量。

Claims (4)

1、一种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包括能够对冷媒进行压缩的多个压缩机(120)、能够监测润滑油量的润滑油传感器(121)、能够分离冷媒和润滑油的分油器(122)及可使多个压缩机(120)互相连通的润滑油回收管(1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滑油回收管(123)分别与设置在多个压缩机(120)一侧的分油器(12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滑油回收管(123)上还设有润滑油调节阀(123b),润滑油调节阀(123b)能够控制提供给压缩机(120)的润滑油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滑油调节阀(123b)的开闭由润滑油传感器(121)来控制。
CN 200410072084 2004-09-24 2004-09-24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Pending CN17526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72084 CN1752665A (zh) 2004-09-24 2004-09-24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72084 CN1752665A (zh) 2004-09-24 2004-09-24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2665A true CN1752665A (zh) 2006-03-29

Family

ID=36679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72084 Pending CN1752665A (zh) 2004-09-24 2004-09-24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5266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449A (zh) * 2011-05-19 2012-11-2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5509252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油堵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空调器
CN113108419A (zh) * 2021-03-15 2021-07-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449A (zh) * 2011-05-19 2012-11-2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2788449B (zh) * 2011-05-19 2016-01-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5509252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油堵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空调器
CN105509252B (zh) * 2015-12-31 2018-11-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油堵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空调器
CN113108419A (zh) * 2021-03-15 2021-07-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54358B1 (ko) 공기조화기 실외기의 컨트롤박스
CN1239847C (zh) 空调装置
US797144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77187C (zh) 独立制冷型电冰箱
EP2400230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1592362A (zh) 空调器
CN1752665A (zh) 空调器润滑油调节系统
CN1888743A (zh) 空调器
CN1815093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752612A (zh) 空调器
KR20080011510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17968306B (zh) 一种集成式节能制冷设备
CN1752670A (zh) 空调器分油器
CN100513916C (zh) 一拖多吸顶式空调器的室外机
CN101603703A (zh) 一种空调器
CN1752671A (zh) 空调的分油器结构
CN100441964C (zh) 多级型空调器
KR100593080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782551A (zh) 一拖多空调器的室外机
CN1752610A (zh) 空调的过冷却结构
CN100513900C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上面面板结合结构
KR20120122690A (ko) 기액분리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100455922C (zh) 一拖多吸顶式空调器的室外机
KR101498626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782600A (zh) 具有冷凝水单元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