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4602B -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4602B
CN1744602B CN 200510092204 CN200510092204A CN1744602B CN 1744602 B CN1744602 B CN 1744602B CN 200510092204 CN200510092204 CN 200510092204 CN 200510092204 A CN200510092204 A CN 200510092204A CN 1744602 B CN1744602 B CN 17446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wireless terminal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wir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9220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44602A (zh
Inventor
足立朋子
高木雅裕
旦代智哉
中岛徹
宇都宮依子
西林泰如
竹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731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204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44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4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44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46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名称为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终端。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能够利用第一传输方案和第二传输方案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执行传输的第一和第二无线终端。该第一无线终端通过使用第二传输方案,向第二无线终端传输第一帧。该第二无线终端通过使用第一传输方案与第一无线终端进行通信,以向第一无线终端通知有关第一帧的接收状态的信息,该第一帧从第一无线终端发出。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终端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04年6月10日申请的在先日本申请No.2004-173139、以及2004年5月28日申请的No.2004-160175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以及一种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载波检测执行传输的无线终端。
背景技术
在周期地确保传输时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给定的无线终端执行对另一无线终端的一系列通知,通知该给定的无线终端的接收状态、通过接收处理而估计的无线链路的状态或传输控制信息。
例如,在用于蜂窝电话的蜂窝系统中,无线基站通过执行诸如最佳速率选择或传输功率控制之类的传输控制,周期地从无线终端接收反馈信息,以向该无线终端传输数据。
在被设计成通过载波检测获得传输时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也已知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终端,其中当给定的无线终端从另一无线终端接收数据时,该给定的无线终端生成作为单独数据帧的信息,例如该给定的无线终端的接收状态和对目的地无线终端的传输速率的指定,其影响目的地无线终端的传输控制,以及向目的地无线终端传输该数据帧。
在周期地确保传输时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要确保用于向数据被传输到的无线终端通知反馈信息的传输时隙,从而在该无线终端与另一无线终端之间不产生传输时隙的争用。这使得没有必要执行用于确保稳定的通知的传输定时控制。与此相反,在通过载波检测获得传输时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息需要通过与其它无线终端的争用来传输。
在被设计成执行载波检测的常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反馈信息的序列中,由于在与其它无线终端的争用下而基于载波检测将反馈信息自身作为单独数据传输,所以不能稳定并有效地通知反馈信息。另外,接收无线终端不能根据由传输无线终端传输中的反馈信息需要的定时,来及时向该传输无线终端通知反馈信息。
特别是,假设被设计成执行载波检测的无线通信系统同时包括无线终端,该无线终端采用不同调制方案或不同的传输天线配置处理,例如采用匹配来自单个天线的传输的接收方案或匹配来自多个天线的传输的接收方案。这种情况下,即使预先传输包含有信道预留信息的帧,以防止对预定时间周期的争用,对于不能解码该帧的无线终端也不会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允许无线终端稳定、有效、和及时地向另一无线终端通知该无线终端的接收状态、通过接收处理而估计的传输信道特征、以及在被设计成基于载波检测执行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控制信息。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能够通过第一传输方案和第二传输方案中至少其中之一执行传输的第一和第二无线终端。该第一无线终端通过使用第二传输方案,执行向第二无线终端传输第一帧。该第二无线终端通过使用第一传输方案与第一无线终端进行通信,以向第一无线终端通知有关第一帧的接收状态的信息,该第一帧从第一无线终端发出。
附图说明
图1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包括一个无线基站和一个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无线通信系统的布置示例;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再一无线通信系统的布置示例;
图4用于说明在IEEE 802.11中的典型MAC帧的布置;
图5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6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7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8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9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10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无线通信系统的布置示例;
图11A和11B分别用于说明被设计成通过采用多个天线执行传输的系统和被设计成采用单个天线执行传输的系统;
图12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13用于说明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另一帧交换;
图14用于说明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再一帧交换;
图15用于说明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又一帧交换;
图16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17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18用于说明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另一帧交换;
图19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20用于说明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另一帧交换;
图21用于说明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再一帧交换;
图22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帧交换;
图23用于说明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在无线基站中传送/接收装置的布置;
图24用于说明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在无线终端中传送/接收装置的布置;
图25A和25B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被设计成通过采用多个天线执行传输的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作为被设计成执行载波检测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采用无线LAN系统,其基于IEEE标准802.11-1999(修订版2003包括ISO/IEC 8802-11:1999(E)ANSI/IEEE标准802.11,1999编辑,IEEE标准802.11a-1999,IEEE标准802.11b-1999,IEEE标准802.11b-1999/Cor 1-2001,以及IEEE标准802.11d-2001)。下面,将基于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的基本系统布置描述该系统。IEEE 802.11标准规范是与PHY(物理)层和MAC(媒体访问控制)层相关的规范。注意,这里描述的IEEE 802.11标准规范包括IEEE 802.11标准规范的修订、操作规程建议等。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在本发明中使用的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采取一个无线终端(STA)101与一个无线基站(AP)1无线连接的通信形式的一个示例。根据IEEE 802.11,包括一个无线基站以及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的组成单元称为BSS(基本业务组)。
尽管将描述无线基站1向无线终端101传输数据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数据从无线终端101向无线基站1传输的情况。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图1BSS中存在另一无线终端102、并且数据从无线终端101向无线终端102传输的情况。此系统可采取一种布置来代替图1中所示的布置,其中如图2所示,不存在无线基站,具有相似通信能力的两个无线终端101和102执行无线通信。根据IEEE 802.11,只包括无线终端而没有任何无线基站的单元称为IBSS(独立基本业务组)。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系统采取类似图2所示布置的情况,通过将数据从无线基站1向无线终端101传输的情况替换为下列情况,即:数据从诸如无线终端101之类的一个无线终端向另一无线终端(这种例子中为无线终端102)传输。
虽然图1示出了仅包括一个BSS的无线通信系统,但是该系统可以包括多个BSS,如图3所示。这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单元在IEEE 802.11中称为ESS(扩展业务组)。无线基站可通过DS(分布式系统)彼此连接,DS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的基础结构。本发明可采取仅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BSS中的一个BSS或有限数量的BSS中执行下列处理的形式。
在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之间交换的帧例如包括:由从较高的LLC(逻辑链路控制)层向MAC层传送的有效负载(例如以太网帧)组成的数据帧、用于在终端之间管理或用于MAC层级上的BSS的管理帧、以及用于在交换数据帧或管理帧时所执行的控制或类似操作的控制帧。这种情况下,数据帧和管理帧都将称为数据,以便粗略地区分控制帧。
另外,假定用于BSS中的传输方案被分为两类。例如,一类是需要无误地处理BSS中传输/接收的基本传输方案,另一类是预备作为扩展功能的高级传输方案。例如,传输方案代表调制方案。802.11b和802.11g都是以2.4GHz频带为目标的标准。802.11g向后兼容802.11b,从而802.11g中定义的调制方案不能用于基于802.11b的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但802.11b中定义的调制方案能够处理基于802.11g的无线终端。这种情况下,802.11b中定义的调制方案是基本传输方案,而802.11g中定义的调制方案是高级调制方案。当采用由相同标准定义的传输方案时,例如,即使在BSS中只接受基于802.11g的无线终端,指示在BSS中建立同步的管理信号的信标帧或探测响应帧,包含至少保证BSS中的接收的调制方案组(称为工作速率组)。由于由这些标准定义的所有调制方案不需要被包含在这种帧中,所以传输方案也可分成以与基本传输方案相同的工作速率组进行通知的调制方案组,以及由这些标准定义的但不包含在当前工作速率组中的高级传输方案。传输方案不但可以通过调制方案而且可以通过编码速率来划分。而且,传输方案可以通过调制和编码方案(MCS)来划分。
当无线基站1将向无线终端101传送数据帧时,首先传送作为控制帧的RTS(请求发送)帧。这个例子中,RTS帧是通过基本调制方案传送的。RTS帧在数据帧之前被传送,以便虚拟地(virtually)预留信道。
图4示出了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的MAC帧的布置。MAC帧包括:MAC首标部分,其中设置了对于帧接收处理所必需的信息;帧主体部分,其中例如设置了从更高的LLC层传送的数据;以及FCS(帧检验序列)部分,包括用于确定MAC首标部分和帧主体部分是否已被适当接收的32比特CRC(循环冗余码)。根据帧的类型,MAC首标部分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ID字段、MAC地址字段、以及顺序控制字段等,其中,持续时间/ID字段指示期间禁止执行虚拟载波检测的传输(导致执行虚拟信道预留)的周期(NAV:网络分配矢量)和分配给无线基站的无线终端的ID(AID:关联标识符),其中在MAC地址字段中写入直接传输目的地、最终目的地和传输源的MAC地址,其中在顺序控制字段中设置要传送的数据的序列号或者在执行分段时所获得的片段号。帧控制字段例如包括:指示帧类型的类型字段或子类型字段、指示帧是否被寻址到DS(即无线基站)的ToDS位以及指示帧是否从DS(即无线基站)被传送的FromDS位。
为了通过采用此持续时间/ID字段执行虚拟信道预留,必须接收具有该字段自身的帧。从而通过基本调制方案传送RTS帧。
根据IEEE 802.11,当作为RTS帧传输目的地的无线终端101接收到RTS帧时,无线终端101向无线基站1返回控制帧的CTS(清除发送)帧,该CTS帧是RTS帧的响应帧。这使执行关于围绕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的无线终端的虚拟信道预留成为可能。通常,当另一无线终端存在于相同的BSS中时,从无线基站1传输RTS帧将防止另一无线终端干扰其后从无线基站1传输数据。因此,CTS帧可通过高级传输方案传送。本实施例中,与处于无线终端101处的RTS帧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I_rx)被添加给通过高级传输方案传送的CTS帧。一旦接收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无线基站1就可使用该信息用于下一个传输。图5示出了这一系列操作。
这个例子中,当要通过高级传输方案传送CTS帧时,使用可以在高级传输方案中采用的传输速率中的最低传输速率。采用最低传输速率的原因在于,传播中的错误容许高于采用更高传输速率时的错误容许。假定采用最低传输速率。这种情况下,即使到已通过基本传输方案向其传送RTS帧的无线终端的无线链路的状态较差,选择最低传输速率用于要通过高级传输方案传送的CTS帧,也使得可能一旦改善了到RTS帧传送方的传输可靠性,就传送该帧。
足以选择在高级传输方案中使用的候选方法中最坚固的(robust)传输方法来代替使用最低传输速率。坚固的传输方法是被设计成执行例如具有纠错能力的编码的传输方法。在这些传输方法中,选择具有最高纠错能力的方法。
当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CTS帧时,该帧被当作新的帧处理,从而上述“子类型”可不同地定义。参见图5,因此,此帧被写为“CTS′”。
可以通过采用现有格式的某些字段或字段中的某些位,而不是将新字段添加至帧的格式,来通知关于接收状态的信息。另外,此字段可以是处于MAC帧中的字段,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使用PHY首标中的字段。IEEE 802.11中DSSS(直接序列扩频)里或者IEEE 802.11a中OFDM(正交频分复用)里的PHY首标包括例如业务字段。此字段的一部分(OFDM PHY)或全部(DSSSPHY)被预留用于将来的使用,并且设有被定义。这一部分可用于通知有关于接收状态的信息。当此信息将用在信息接收方的无线终端的MAC层时,如果存在从PHY层向MAC层通知消息的机制、或者允许MAC层至少读取在PHY层提取/存储的与该信息有关的信息的一部分的机制,则其足够使用。对于在另一帧中设置有关于接收状态的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相同的方式应用此实施例。
通过允许无线终端101向无线基站1通知无线终端101的通信能力,例如:通过使用无线终端101与无线基站1之间的管理帧和传送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功能来执行鉴权处理的基于高级传输方案的接收和传输信号的能力,可以有效使用本实施例。例如,在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无线终端的通信能力可通过使用称作能力信息字段的字段来通知。由于此字段被设置在例如作为管理帧的关联请求帧中,所以可向无线基站通知无线终端的通信能力。另外,该字段设置在作为管理帧的信标帧或者探测响应帧中。周期性地传送信标帧。探测响应帧是当从无线终端接收作为管理帧的探测请求帧时作为响应而返回的帧。使用这些帧允许无线终端了解无线基站的通信能力。由于信标帧和探测请求帧也从IBSS传送,所以使用这些帧允许终端了解IBSS中其它无线终端的通信能力。能力信息字段用于通知终端或基站是否可以基于高级传输方案来接收信号。能力信息字段用于通知终端或基站是否可以基于高级传输方案来传送信号。能力信息字段还用于通知终端或基站是否可以基于高级传输方案来传送信号。能力信息字段也用于通知终端或基站是否可以传送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
相反,通过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RTS帧,以及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CTS帧,只兼容基本传输方案的另一无线终端可设置NAV,从而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当根据要传送RTS帧还是CTS帧来改变所用的传输方案和基本传输方案的组合时,通过使利用高级传输方案执行传输的一侧选择高级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的最低传输速率、或者选择高级传输方案中所用的传输方法中最坚固传输方法,可以改善到传输目的地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的传输可靠性。
由于BSS中所有无线终端可在执行关于BSS中无线基站的鉴权和关联处理之后开始通信,所以可以假定无线基站与BSS中的所有无线终端相连。因此,BSS中的所有无线终端可以接收由无线基站传送的帧。这种情况下,无线终端可以接收帧不意味着该终端可以解码该帧,而是意味着如果该终端具有解码能力,则终端的接收状态处于允许终端解码该帧的水平上。即,任何无线终端不必要求具有解码能力。当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从无线终端101传送RTS帧时,无线基站1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CTS帧(CTS′)。如果在将与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添加给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从无线终端传送的帧的响应帧时,无线基站总是使用基本传输方案来传送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则至少BSS中的所有无线终端可以通过采用该帧的NAV执行接收/解码操作和信道预留。因此,无线终端可通过使用所期望的传输方案开始执行帧交换,而不用考虑使仅能利用基本传输方案执行接收/解码操作的相邻无线终端执行NAV设置。
相反,让无线基站1总是使用基本传输方案来传送RTS帧则允许传送CTS帧的无线终端101通过使用所期望的传输方案响应RTS帧,而不需考虑使仅能利用基本传输方案执行接收处理的相邻无线终端执行NAV设置。
以这种方式,当要在无线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执行帧交换时,无线基站1可通过使用基本传输方案,执行至少关于BSS中其它无线终端的信道预留,由此确保稳定的通信。
在要根据执行传输的终端的作用/功能、以上述方式有选择地使用基本传输方案和高级传输方案时,通过使用高级传输方案执行传输的传送终端可选择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组的最低传输速率。可替换地,终端可选择高级传输方案中方法里最坚固的传输方法。这使得可能以上述相同方式,一旦改善到传输目的地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的传输的可靠性就执行传输。
在数据传输中,某种情况下,在接收作为控制帧的Ack帧作为响应的同时连续传送多个数据。例如,在数据或管理帧将从给定的LLC传送时,该数据或帧被分成片段(分段)。另外,处理QoS的IEEE 802.11e标准等允许连续传输不同数据。这种情况下,第一数据可利用基本传输方案被传送,作为响应的Ack帧(例如,Block Ack)在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给该帧之后,可利用高级传输方案被传送。
假定在数据和作为该数据响应的Ack帧将被交换时,使用高级传输方案的传送方,例如Ack帧传送方,使用高级传输方案。这种情况下,选择高级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的最低传输速率或选择高级传输方案中的方法里最坚固的传输方法,使得可能一旦改善传输可靠性,就执行到传输目的地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的传输。
另外,尽管在交换先前的RTS和CTS′帧之后,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交换数据和Ack帧,但可在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Ack帧后传送每个Ack。图5附加地示出了此状态。
当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Ack帧之后,该帧被作为新的帧处理,可独立地定义上述的“子类型”。出于这个原因,这个帧被写为“Ack′”。在IEEE802.11e“Block Ack′”的应用中,作为脉冲串传输数据的响应的Block Ack帧被简单地写为“Ack”,而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的Block Ack帧被写为(Ack′)。
假设在例如没有交换RTS和CTS帧时,针对数据的Ack帧是在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该帧之后被传送。这种情况下,既使与上述操作相反,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该数据,并且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Ack帧(Ack′),该Ack′的持续时间/ID字段也允许仅兼容基本传输方案的另一无线终端设置NAV,由此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交换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终端的作用/功能,以下列方式有选择地使用基本传输方案和高级传输方案。当无线基站将要传送数据时,第一数据利用基本传输方案被传送,而一旦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无线终端就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Ack帧作为该数据响应。当无线终端将要传送数据时,第一数据利用高级传输方案被传送,而一旦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无线基站就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Ack帧作为该数据响应。
如上所述,当要选择地使用基本传输方案和高级传输方案时,在交换数据和作为该数据响应的Ack帧的过程中,以上述方式根据即将执行传输的终端的作用/功能,通过使用高级传输方案执行传输的传送终端可以选择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组的最低传输速率。可替换地,该终端可以选择高级传输方案中方法里最坚固的传输方法。这使得可能一旦以上述相同方式改善了到传输目的地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的传输的可靠性,就执行传输。
根据以上描述,最低传输速率是从高级传输方案的传输速率中选择的,或者最坚固的传输方法从高级传输方案中的坚固方法中选择。然而,这些操作基于接收方的无线终端可以解码根据所述传输发案所传送的帧的前提。
控制帧或数据与作为该帧或数据的响应的控制帧的组合不限于上述示例,而且可以应用于其它的帧类型。
如上所述,在基本传输方案和高级传输方案的组合中,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到其中一个方案中的传输帧允许基于载波检测来执行传输的无线通信系统提高了帧交换的可靠性时,在信道预留下,稳定和有效地向数据传送方的无线终端通知与该无线终端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另外,这允许数据传送方的无线终端使用该信息以用于下一个传输。
当即将在无线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交换帧时,根据传送终端的作用/功能有选择地使用基本传输方案和高级传输方案,以允许无线终端(不是无线基站)通过使用期望的传输方案开始帧交换、或者对数据作出响应,而不用考虑使仅能够基于基本传输方案执行接收处理的相邻无线终端执行NVA设置。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第二实施例区别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许可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输响应帧的许可信息被添加到作为响应帧源的帧。无线通信系统具有与图1所示相同的布置。
在第一实施例中,假设当RTS帧利用基本传输方案被传送时,CTS帧(CTS′)利用高级传输方案被传送。然而某些情况下,例如在无线终端101对RTS帧的接收状态较差时,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CTS′并不是更可取的。出于这个原因,用于许可选择高级传输方案用于作为响应的CTS帧的信息,可以被设置为RTS帧中的附加信息。这使得可能为在无线终端101要传送响应帧时选择传输方案给出某些程度的自由度。图6示出了无线终端101响应于RTS帧,已经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CTS′帧的情况。假设帧交换即将在第一实施例的无线基站与无线无线终端之间执行。此情况下,当无线基站要传送RTS时,该基站选择基本传输方案。然后,无线终端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CTS响应。相反,当无线终端要传送RTS帧时,该终端选择高级传输方案。然后,无线基站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CTS响应。在前者情况下,用于许可选择高级传输方案用于作为响应的CTS帧的信息,被设置为由无线基站所传送的RTS帧中的附加信息。在后者情况下,无线终端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RTS帧,而无线基站利用基本传输方案响应该帧。因此,无线终端等待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的响应。
将许可选择高级传输方案用于CTS帧的信息添加到RTS帧,这使得RTS帧被作为新的帧处理。即,上述的“子类型”可被独立定义。因此,参照图6,此帧被写为“RTS′”。
在响应帧被期望利用基本传输方案来传送的情形下,这使得可能为选择传送响应帧的过程中的传输方案提供了某些程度的自由度。
(第三实施例)
因为第三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所以下面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给响应帧添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本发明将不限于传输帧与其响应帧的组合。
即使不使用传输帧与其响应帧的组合,本发明仍旧可以应用于连续交换帧的情况。假设使用了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布置。在此情况下,如图7所示,当无线终端101通过Poll(轮询)帧(例如802.11中的CF-Poll或802.11e中的Qos CF-Poll帧)从无线基站1获得传输权并要传送数据帧时,该终端给该帧添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当向无线终端101传送作为响应帧的Ack或向无线终端101传送数据帧时,无线基站1使用与无线终端101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来用于传输控制。
当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数据帧时,该帧被作为新的帧处理,并且上述的“子类型”可被独立定义。出于这个原因,此帧在图7中被写为“Data′”。
如上所述,即使本发明由于给响应帧添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而不限于传输帧与其响应帧的组合,但仍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因为第四实施例基本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相同,所以下面将主要描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之间的不同点。第四实施例区别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相同的无线终端首先执行信道预留,然后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帧。
将参照图8描述这一点。无线通信系统的布置与图1所示的相同。无线基站1首先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寻址到其自身的伪帧(dummy frame),以使另一无线终端预留信道。参照图8,传送802.11e或802.11g中采用的CTS自身帧(寻址到其自身的CTS帧)。随后,在NAV周期中,无线基站1向无线终端101传送Poll帧,以给其传输权。此Poll帧利用高级传输方案被传送。此时,基于先前从无线终端101接收的帧,给该帧添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当由Poll帧已经给予传输权的无线终端101利用高级传输方案向无线基站1传送数据帧时,无线终端101可以通过使用与无线基站1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来执行传输控制。在此情况下,存在限制:仅在已向其传送Poll帧的无线终端101向无线基站1传送帧时,即仅在执行上行传输时,可以使用与无线基站1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根据IEEE 802.11,Poll帧指示CF-Poll帧、QoS CF-Poll帧、PS-Poll帧或严格意义上的类似帧。
参照图8,尽管使用了CTS自身帧,但仍可以代替地传送802.11e等中采用的QoS CF-Poll帧(寻址到其自身的QoS CF-Poll帧)。
这些情况下,当Poll帧要利用高级传输方案被传送时,将使用在高级传输方案中可以使用的传输速率的最低传输速率。使用最低传输速率的原因在于,传播中的错误容许(鲁棒性)高于在使用更高传输速率的情况。即使到已向其传送Poll帧的无线终端的无线链路的状态较差,使用即将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的Poll帧的最低传输速率,使得可能一旦改善到Poll帧传输目的地的传输的可靠性就传送Poll帧。
可替换地,在高级传输方案中使用的候选方法里,可以代替最低传输速率而选择最坚固传输方法。坚固传输方法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
如上所述,尽管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未即时被通知,但是甚至通过其中相同无线终端首先执行信道预留、然后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帧的形式,仍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例)
因为第五实施例基本上类似于第四实施例,所以下面将主要描述相对于第四实施例而言的第五实施例的附加特征。相对于第四实施例的第五实施例的附加特征在于,当无线终端即将给帧添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且即将传送它时,该终端基于先前从传输目的地无线终端接收的帧,生成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用于该帧。
根据此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类似于图1所示的布置。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基站1必须已经获得并保持与过去在从该无线终端101接收帧时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以便从无线终端101向无线终端101传送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参照图9,无线基站1保持有当在紧接在前的帧交换中从无线终端101接收帧时获得的信息,然后传送用于信道预留的帧,即此情况下的CTS自身帧。接着,无线基站1在将该信息添加到CF-Poll帧(图9中的“Poll”)时传送该信息,以给予无线终端101传输权。
当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Poll帧时,该帧被作为新的帧处理,并且上述的“子类型”可以被独立定义。出于这个原因,此帧在图9中被写为“Poll′”。
参照图9,在用于传输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帧交换之前的帧交换中,响应于数据帧而传送Ack。然而,无线基站1接收数据帧并获得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是必需的,而无线基站1传送Ack不是必需的。例如,当无线终端101传送寻址到多个无线终端的广播帧或组播帧时,根据IEEE 802.11标准,已经接收该帧的无线终端不传送Ack。具体而言,根据IEEE 802.11标准等,甚至对于为其指定单一目的地作为接收状态的单播帧的响应方式由数据帧的MAC首标部分指定。根据该指定,不返回Ack帧或者完全向后返回确认信息。在此情况下,给定的无线终端传送数据帧、以及作为该数据帧传输目的地的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接收该数据帧的周期,即使不传送诸如Ack帧的任何响应帧,也将被称为帧交换。
另外,在用于获得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过去的帧交换中,可以使用基本传输方案或高级传输方案。
图8仅示出了Ack到数据帧的一个交换,作为用于获得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过去的帧交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被设计成执行CSMA/CA(具有载波避免的载波检测多点接入)的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某些情况下连续执行帧交换而不用载波检测。即,可以多次数地执行帧交换,类似于data-Ack-data-Ack-...。此情况下,在data(数据)和Ack之间的“-”代表IEEE 802.11中的SIFS(短帧隙)周期。由于数据的接收没有执行载波检测,已接收数据的无线终端在经过SIFS之后传送Ack。已接收Ack的数据传输方的无线终端在经过SIFS之后传送下一个数据。根据IEEE 802.11标准,在连续的帧交换中的数据基本上对应于通过将从LLC或MAC管理帧生成装置发送来的帧(狭义上的数据帧或管理帧)分成多个片段(其经过PHY层独立地无线传送)而获得的数据。根据IEEE 802.11e标准等,这种数据不限于片段,特别地,可以用数据帧(广义上的)来独立地代替。可替换地,本发明可以采取如下帧交换的形式,其中,多个单独的数据帧(广义上的)被组合(其可以在PHY层一级而不是MAC层一级上组合),并作为一个数据帧被多次地连续传送。
当无线终端101即将执行对于无线基站1的多个这种连续帧交换时,无线基站1可以从接收从无线终端101所传送的最后一个数据帧的状态中,获取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可以从该帧中一个或多个字段里的信息,确定给定的帧是否是连续帧交换中最后的数据帧。例如,在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在MAC首标的帧控制字段中准备了“MoreFrag”位。当“1”被写入此位时,它表示随后还有帧交换。如果“0”被写入此位,则可以确定该帧是最后的数据帧。根据IEEE 802.11e标准等,接收方可以通过使用让数据帧传送方的无线终端利用持续时间/ID字段的数值通知帧交换结束的机制,作出这种确定。另外,让数据帧传送方的无线终端传送用于通知帧交换结束的特定帧,允许接收的无线终端识别出连续帧交换的结束,并基于该特定帧接收状态获取信息作为与从传送无线终端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可替换地,可根据强加在连续执行帧交换的周期上的限制,来确定最后的帧。例如,根据IEEE 802.11e标准等,由于确定了可以进行连续传输的时间的最大周期,所以当该时间已经过去时,可以确定在时间过去之前所接收的帧就是连续帧交换中的最后的帧。
根据以上描述,足以从接收从无线终端所传送的最后的数据帧的状态中获取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然而,这种帧不必限于在帧交换结束时接收的最后的帧。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对在紧接在先于最后的帧交换的帧交换中多个接收帧的接收状态进行统计处理(例如求平均)而获得的信息。这使得可能通知统计信息作为有关过去接收状态的信息。即,这使得可能通知处于无线终端之间较长间隔中的时间变化水平上的信息,而不是通知时间轴上的局部信息。当即将以预定间隔而不是在相同连续帧交换中来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时,这种信息可以成为向其通知该信息的无线终端之间的有效信息。
另外,本发明不必限于从寻址到自身终端的帧中获取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并且信息所基于的帧不必限于数据帧。设想例如在BSS中容纳多个(此情况下为两个)无线终端的情况,如图10所示。例如,根据IEEE 802.11e标准,不但允许无线终端通过无线基站向同一BSS中的另一无线终端传送数据,而且允许无线终端与另一终端直接进行通信。无线基站1可以观测(接收)无线终端101执行与无线终端102的帧交换,在无线基站1中保持与来自无线终端101的帧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并且然后向无线终端101通知该信息。来自处于观测之下的无线终端101的帧,可以是数据帧(广义上的)或诸如对于从无线终端102传送的数据帧的Ack帧的控制帧。
如上所述,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可以从过去的帧交换中获取。具体而言,可以获取基于统计的信息,其对于向其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无线终端是有效的。此信息可由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终端使用。
(第六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基于第一到第五实施例,下面将主要描述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到第五实施例之间的不同点。第六实施例区别于这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基本传输方案和高级传输方案的接收方案。
在第一实施例中,基本传输方案被定义为总是需要处理BSS中的传输和接收的方案。然而,在第六实施例中,基本传输方案被定义为能够在基本接收方案和高级接收方案中进行接收与解码的方案。与此相反,高级传输方案被定义为可以在高级接收方案中执行接收与解码、而不能在基本接收方案中成功解码PHY数据(尽管它可以解码PHY前置码(preamble))的方案。甚至在这种限制下,根据第一到第五实施例,即使存在仅能处理基本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仍旧可以让该无线终端执行信道预留。
例如,高级传输方案可以被定义为从多个传输天线传送信号的传输方案。图11A示出了此方案的示例。此情况下,在传送方(Tx)使用两个传输天线Ant.t1和Ant.t2,但是天线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为n(n:2或更大的整数)。假设信号s1和s2分别从传输天线Ant.t1和Ant.t2被传送。设H1为传输信道响应。例如,在接收方(Rx),两个接收天线Ant.r1和Ant.r2所用于的无线终端,可以通过将从各天线接收的信号r1和r2乘上估计的传输信道响应H1的逆矩阵,估计传输信号s1和s2(估计的信号用 1 2表示)。照此方式,传输速率可以增加到传输天线数量的倍数(在图11A示出的示例中,传输速率被加倍)。使用多个传输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的通信系统称为MIMO(多路输入多路输出)系统。
例如,在图11B示出的示例中,通过使用基本传输方案执行传输。在包含一个传输天线Ant.t1的传输装置中使用的传输方案是基本传输方案。与此相反,接收方可以通过一个接收天线接收信号,或可以通过多个接收天线(在图11B示出的示例中为两个天线Ant.r1和Ant.r2)执行接收,如图11B所示的示例。基本接收方案是包含一个不能解码从多个传输天线传送的PHY数据信号的接收天线的方案,尽管该天线可以解码PHY前置码信号。高级接收方案是被配置成接收并解码从多个传输天线所传送的信号的方案,这是通过使用例如估计传输信道响应H2并将接收信号乘上传输信道响应的逆矩阵的方法,如图11B所示的示例,其中通过多个接收天线接收信号。
设想包括兼容高级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和仅兼容基本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假设基本传输方案能够在基本接收方案和高级接收方案中进行接收/解码,而高级传输方案能够在高级接收方案中执行接收/解码、而不能在基本接收方案中解码PHY数据,尽管它能够解码PHY前置码。
设想,例如BSS具有类似于图10所示的布置。假设无线终端101是兼容高级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而无线终端102是仅兼容基本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图10示出了无线终端101与无线终端102直接进行通信的情况。然而,在此这不是必需的。
如第一到第五实施例所述,当无线基站1执行与无线终端101的帧交换时,无线终端102检测具有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从无线基站1传送的帧的虚拟载波,并在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利用高级传输方案执行帧交换的同时不传送数据帧。在IEEE 802.11的无线LAN系统中,无线终端102接收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从无线基站1传送的帧,并根据该帧的持续时间/ID字段设置NAV,因为该帧不寻址到自身基站。当无线基站1在帧的持续时间/ID字段中写入时间周期,直到与无线终端101的帧交换结束为止时,相对于无线终端102进行信道预留。无线终端102不能解码基于高级传输方案的传输帧,尽管它可以解码这些传输帧的PHY前置码,但却使虚拟载波检测有效,从而不干扰无线基站1与无线终端101之间的帧交换。
图12到15分别对应示出第一到第五实施例的图5至8。参照图12到15,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被描述为兼容基本和高级的传输/接收方案。然而,在第六实施例中,如果它们仅兼容高级接收方案则足以。
在IEEE802.11无线LAN系统中,如图12所示,允许已经接收了RTS帧并设置了NAV的无线终端,当在从RTS帧接收结束时(在该时间点,从PHY层向MAC层通知PHY-RXEND.indication)开始的(2×SIFS)+(CTS_Time)+(2×Slot)的期间、未向MAC层通知指示开始接收可在PHY层接收/解码的帧的信号(PHY-RXSTART.indication)时,删除没置的NAV。此情况下,SIFS(短帧隙)是在帧之间设定的最小时间单位,用于传送作为响应的控制帧。CTS_Time是估计的由CTS帧空中传播所占用的时间,并且是从接收RTS帧的速率和CTS帧的长度中计算出的时间。时隙是根据PHY层定义的时间单位,是通过最短时间(CCATime)、最长需要时间(RxTxTurnaroundTime)、预计的必要时间(AirPropagationTime)与标定时间(MACProcessingDelay)之和来提供的;其中,在最短时间(CCATime)期间可通过使用CCA(载波信道评价)机制执行物理载波检测,以检测空中是繁忙还是空闲,在最长需要时间(RxTxTurnaroundTime)内PHY层从接收切换到传输,在预计的必要时间(AirPropagationTime)内来自传送终端的传输信号到达接收终端,标定时间(MACProcessingDelay)是在MAC层处理帧的时刻与MAC层向PHY层传送响应帧的时刻之间。
参照图12,假设被设计成执行MIMO调制的方案用作高级传输方案,并且无线终端102不能处理被设计成执行MIMO解调的方案作为接收方案。此情况下,当无线终端102接收使用MIMO调制的CTS帧(此情况下,为通过给该CTS帧添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而获得的CTS′帧)或数据帧时,无线终端102不能产生PHY-RXEND.indication,并且不能根据接收信号的PHY首标部分的前置码布置而将其通知给MAC层。结果,无线终端102可能删除NAV。如果在以后的无线基站1与无线终端101之间进行帧交换期间,通过传输功率控制来减少传输功率,则可能发生如下情况,即无线终端102无法通过物理载波检测来检测帧交换,并且传送帧以干扰无线基站1与无线终端101之间的通信。为了避免伴随NAV被无线终端102删除的这一问题,经MIMO调制的信号的PHY首标部分的前置码布置优选地兼容未经MIMO调制的信号的PHY首标部分的前置码布置。
根据IEEE 802.11MAC,存在强加在来自控制系统的响应帧的传输速率上的限制。在与将对其作出响应的初始帧相同的PHY选项(即,IEEE 802.11PHY规范中的一种,例如802.11a OFDM或802.11DS-SS)中,选择低于BSS基本速率组中初始帧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中最高的传输速率。BSS基本速率组包括必须支持由BSS无误地进行传输/接收的传输速率,并利用信标帧或探测响应帧进行通知,如同在上述工作速率组的情况下。
MIMO传输方案包括通过空间多路复用将传输速率增至天线数量倍数的SDM(空分多路复用)(图25A)方案,和不用改变传输速率就获得传输分集(diversity)效果的STC(空间时间编码)方案(图25B)。假设具有传输天线数为1的OFDM的BSS基本速率组包括6、12、24和36Mbps。此情况下,如果传输天线的数量在SDM方案中限定为从1到3,则可以从通过6、12、24和36Mbps乘上2或3而获得的传输速率中确定BSS基本速率组。此情况下,例如,MIMO-OFDM中的传输速率为6×M、12×M、24×M和36×M Mbps(M=传输天线的数量),而MIMO的BSS基本速率组可从上述的传输速率中定义为6×2、6×3、24×2和24×3Mbps。此情况下,尽管6×2Mbps等于12Mbps,但是此表达式明确表示出传输天线的数量为2,并且6-Mbps流是双工的。在STC方案的情况下,由于例如传输速率即使在由两个传输天线执行传输时也未增加,所以MIMO-OFDM的传输速率被定义为6(STC)、12(STC)、24(STC)和36(STC)Mbps。MIMO-OFDM是目前接受的、用于IEEE 802.11任务组n的无线LAN的未来标准的技术。
在以使用MIMO作为高级传输方案为前提的此实施例中,高级传输方案中的最低传输速率在SDM方案中为6×2Mbps,在STC方案中为6Mbps。
用后向兼容在此实施例中对其进行响应的帧的PHY项中的最低传送速率来代替在CTS传送速率上的上述限制。假设在使用802.11a OFDM和MIMO的系统中,RTS帧以54Mbps OFDM被传送,并且,BSS基本速率组包括6、12、24、36Mbps OFDM和使用SDM方案的6×2、6×3、24×2和24×3MbpsMIMO-OFDM。此情况下,尽管假定CTS帧以36Mbps OFDM被传送,但是此情况下采用6×2Mbps MIMO-OFDM。
为了减少基于RTS帧的持续时间/ID字段计算CTS帧的持续时间/ID的误差,可基于考虑将利用MIMO执行后续传输而作出的计算,设置RTS帧的持续时间/ID字段。
此情况下,MIMO传输,如同从单个天线进行传输的情况下,较低的速率(具有较低编码速率的低阶调制方案,如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在错误容许上是更优的。因此,在CTS传输中,考虑错误容许而选择BSS中每个天线的最低传输速率。如果每个天线的传输速率保持相同,则STC方案的使用保证了高错误容许。因此,选择使用STC的传输速率来用于CTS传输。
为了将CTS帧转换成MIMO帧以及掌握传输信道状态,CTS传输优选地通过使用尽可能多的、多到不发生信息误差的程度的传输天线来执行。假设包括3个天线的无线终端已经通过使用2个天线传送了CTS帧。此情况下,即使2个传输天线的传输信道较差,仍然存在剩余一个天线的传输信道良好的可能性。此情况下,与使用只来自两个天线的信息相比,通过使用3个天线传送信息,使得可能以CTS接收方的无线终端中后来要传送的数据的更高程度的空间多路复用来进行确定。因此,CTS帧可以通过使用以这种方式考虑到错误容许而可以使用的最大数量的天线来传送。
可替换地,使用考虑了在上述802.11中强加在用于CTS帧的传输速率上的限制的传输速率,来代替在高级传输方案中简单地使用最低传输速率,是可以满足的。例如,CTS帧以传输速率Txa被传送。Txa是等于或低于用于MIMO-OFDM的BSS基本速率组中TXb的传输速率中最高的速率。Txb是等于或低于用于OFDM的BSS基本速率组中RTS帧的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中最高的速率。
假没RTS帧以54Mbps OFDM被传送,并且BSS基本速率组包括6、12、24、36Mbps OFDM和使用MIMO-OFDM中SDM方案的6×2、6×3、24×2和24×3Mbps MIMO-OFDM。此情况下,由于Txb为36Mbps,所以包含在MIMO-OFDM中BSS基本速率组内的6×3Mbps是Txa。即,以6×3Mbps MIMO-OFDM传送CTS帧。
如图25A和25B所示,MIMO传输中所用的传输方案粗略地包括SDM方案和STC方案。如上所述,由于选择每个天线的较低传输速率作为CTS传输中的速率,所以如果例如OFDM-MIMO BSS基本速率组中的6×3Mbps和24×3Mbps可用,则选择前者。假设每个天线的传输速率保持相同。此情况下,如果OFDM-MIMO BSS基本速率组中的6×2Mbps和OFDM-MIMO BSS基本速率组中的6(STC)Mbps可用,则选择后者,这表现出在CTS传输中较高的错误容许。设想6×2Mbps和12(STC)Mbps。此情况下,尽管前者在每个天线的传输速率中更低,但是不是必然适于表示传输速率其中一个特定速率具有更高的错误容许(这是因为前者在BPSK中是双工的,而后者是QPSK中的STC)。此情况下,尽管它取决于操作策略,但是明确展示出最高错误容许的传输速率,例如6(STC)Mbps,通常被设置为OFDM-MIMO BSS。
假设BSS基本速率组包括6、12、24和36Mbps,并且在OFDM和MIMO-OFDM中使用STC方案,具有用于2个天线的6(STC)、12(STC)、24(STC)和36(STC),以及用于3个天线的6(STC)、12(STC)、24(STC)和36(STC)Mbps MIMO-OFDM。此情况下,当以54Mbps OFDM接收RTS帧时,根据IEEE 802.11MAC的限制,传输以36Mbps OFDM执行。然而此情况下,可以使用用于3个天线的36(STC)Mbps MIMO-OFDM。这使得可能选择最坚固的传输方案,同时满足现存的802.11MAC的限制。
如上所述,即使在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的信号只能利用高级接收方案接收与解码的限制下只存在仅兼容基本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仍然可以通过让该无线终端预留信道来保证稳定的通信。
另外,即使未识别出仅兼容基本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属于同一BSS、或在其通信区域(部分地)重叠该BSS通信区域的另一BSS中存在无线终端,仍然采取保护措施阻止该无线终端,由此保证稳定的通信。
特别地,当MIMO调制被用作高级传输方案时,可以获得上述效果。另外,在MIMO调制中,可以提高帧交换的可靠性。而且,可以通过添加用于增加数据传送方的数据的空间复用程度的确定来获得上述效果。
(第七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是基于第一到第六实施例的,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七实施例与这些实施例之间的不同点。第七实施例区别于第七实施例所基于的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无线通信系统,如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的每个BSS、ESS等,当组成此系统的所有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兼容高级传输/接收方案时,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用于使不是要与其执行帧交换的目的地无线终端的无线终端执行信道预留的帧。
尽管组成此系统的所有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兼容高级接收方案,但是没有高级传输方案的无线终端也可以存在于该系统中。
例如,考虑在具有与图10所示相同布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与102兼容高级传输/接收方案的情况。如图16所示,利用高级传输方案在具有高级传输/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之间以及在无线基站1与无线终端101之间,执行类似“RTS-CTS′-...”的帧交换。无线终端102可以接收并解码利用高级传输方案所传送的帧,因此可以接收并解码利用高级传输方案所传送的RTS帧,并设置NAV作为虚拟载波检测。
即使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兼容高级传输/接收方案,并且无线终端102仅兼容高级接收方案,无线终端102仍然执行与在无线基站1与无线终端101之间的帧交换相同的操作,由此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RTS和CTS′帧的帧交换可以省略,从而数据帧在帧交换开始时利用高级传输方案被传送,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Ack′帧)被添加到要利用高级传输方案返回的Ack帧。可替换地,执行类似RTS-CTS′-Data-Ack′-...的帧交换,以经常向数据帧传送方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帧。
此实施例中的高级传输方案是例如在第六实施例中描述的传输方案,其中信号从多个传输天线传送。高级接收方案是能够接收/解码从多个传输天线传送的信号的接收方案。作为这种从多个天线传送的信号的通信方案,MIMO是可用的。此情况下,高级传输方案是MIMO调制,高级接收方案是MIMO解调。
此情况下,作为在利用脉冲串传输所执行的帧交换中的即将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的第一帧的传输速率,选择最低传输速率或选择最坚固的传输方法,以提高以后的连续脉冲串传输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当不必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信号时,通信效率可以提高,并且,可以通过利用高级传输方案开始帧交换,提高连续脉冲串传输的可靠性。
(第八实施例)
第八实施例基于第六实施例,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第八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在第六实施例中,作为已经向其传送帧来使终端预留信道的实际传输目的地的无线终端,向传输源无线终端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而在第八实施例,要向其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无线终端不限于此无线终端。
假设此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类似于图10所示的布置。假设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兼容基本和高级的传输/接收方案,而无线终端102仅兼容基本传输/接收方案。可替换地,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可以兼容基本和高级的传输方案以及高级接收方案,而无线终端102仅兼容基本的传输/接收方案。此情况下,高级接收方案能够接收并解码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的信号。
例如,如图17所示,无线基站1利用基本传输方案,向无线终端101传送用于给予传输权的帧(IEEE 802.11标准中的CF-Poll,或IEEE 802.11e标准中的QoS CF-Poll),已经接收该帧的无线终端102设置NAV,用于由Poll帧指定的周期。一旦通过Poll帧获得传输权,无线终端101就利用高级传输方案向无线基站1传送RTS帧。无线基站1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的CTS帧(CTS′帧)作为RTS帧的响应。通过从无线基站1获得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无线终端101可以控制下一个数据帧传输中的传输方法。一旦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Ack′帧),无线基站1就可以传送Ack帧作为关于来自无线终端101的数据帧的施加帧(applied frame)。可替换地,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在接收Poll帧之后可以只执行data-Ack′的帧交换,而省略RTS-CTS′的帧交换。
参照图17,无线终端101向无线基站1传送RTS帧。然而,无线终端101可以向兼容高级传输/接收方案的另一无线终端(例如,无线终端104)传送RTS帧。一旦接收到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从无线终端101传送的RTS帧,无线终端104就执行与上述无线基站1相同的操作,即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CTS′帧作为RTS帧的响应,以及类似的操作,除无线基站自身传送Poll帧以外。
另外,如图18所示,首先传送用于信道预留的RTS帧,然后在返回CTS响应之后,在传输Poll帧时可以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此情况下,有关CTS帧接收状态的信息通过Poll帧被传送,因此存在如下限制:只能在已经向其传送了Poll帧的无线终端101执行到无线基站1的传输时,即执行上行传输时,使用该信息。
另外,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或类似系统具有预先设置期间执行信道预留的周期(CFP:争用空闲周期)的机制。例如,称为“CF参数设置元素”的字段可以设置在信标帧或探测响应帧中,其可通知CFP可以被设置成怎样的周期和多长。通过此通知,无线终端预先掌握了CFP的开始点,并设置NAV。使用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称为PCF(点协同功能)的功能时,执行此操作。例如,根据IEEE 802.11e标准,可以通过使用除信标帧或探测响应帧以外的帧来设置CFP。在CFP中,无线终端可以只在从无线基站接收Poll帧时才传送数据帧(广义上的)。通过使用此机制,即使存在仅兼容基本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具有传输权的无线终端仍然可以像第七实施例中的一样,一旦使无线终端执行信道预留,就利用高级传输方案开始帧交换,而不用在帧交换开始时传送用于信道预留的帧。
此情况下,选择最低传输速率作为在利用脉冲串传输所执行的帧交换中利用高级传输方案所传送的第一帧的传输速率,或选择最坚固的传输方法,使得可能提高后面的连续脉冲串传输中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甚至除向其传送信道预留帧的无线终端以外的无线终端,可以向另一无线终端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并可以一旦提高了连续的后续脉冲串传输的可靠性就开始通信。
(第九实施例)
第九实施例基本上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第九实施例区别于第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只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帧,不像第七实施例,其中分别提供用于信道预留的帧和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帧。
考虑对于无线通信系统、例如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的每个BSS、ESS等,组成此系统的所有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兼容高级传输/接收方案的情况,或者组成该系统的所有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兼容高级接收方案、而它们中的一些不兼容高级传输方案,就像第七实施例中那样的情况。
例如,考虑一种情况,其中,在具有与图10所示相同布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基站1和无线终端101兼容高级传输/接收方案,并且至少无线终端102兼容高级接收方案。如图19所示,无线基站1利用高级传输方案向无线终端101传送添加有与过去从无线终端101接收的帧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的Poll帧(Poll′帧)。由于无线终端102可以接收并解码来自无线基站的Poll′帧,所以设置NAV。通过这个操作,防止无线终端102干扰在无线基站1与无线终端101之间的后续帧交换。
此情况下,存在如下限制:无线终端101只能在向其已经传送了Poll帧的无线终端101执行到无线基站1的传输时,即执行上行传输时使用该信息。
此情况下,一旦选择了高级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的最低传输速率或高级传输方法中最坚固的传输方法,就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Poll帧(Poll′帧)。
参见第五实施例中描述的获取/保持方法,获取/保持方法用于与来自无线终端101的过去的帧的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其通过Poll′帧传送。参照图9,可以省略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的CTS自身帧。
代替图19的操作,无线终端101可以一接收到Poll′帧就向无线基站1传送RTS帧,并且,无线基站1可以一从无线基站1接收到RTS,就通过CTS帧向无线终端101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如图20所示。这使得无线终端101可能用作一个实体,并增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准确性。
如图21所示,在无线基站1向无线终端101通知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RTS帧之后,无线基站1可以从无线终端101接收CTS帧,以提高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准确性,并可以通过Poll′帧再次向无线终端101通知该信息。在图21所示的情况下,无线基站1用作一个实体,以提高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准确性。
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到RTS帧,使得该RTS帧被当作新的帧处理。即,上述的“子类型”可以被独立定义。参照图21,因此,此帧被写为“RTS″”。
此情况下,一旦选择了在高级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的最低传输速率或高级传输方案中传输方法的最坚固的传输方法,就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RTS帧(RTS″帧)。
可替换地,下行数据帧可以在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到该帧(data′帧)之后,从无线基站1向无线终端101传送。无线终端101可以在返回Ack帧作为响应、或一旦从无线基站1接收Poll帧就传送数据帧、或主动传送数据帧时,使用此信息用于传输控制。相反,无线终端101可以向另一无线终端(包括无线基站)传送data′帧,以便允许接收无线终端使用该信息用于传输控制。
此情况下,在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数据帧(data′帧)中,无线终端101选择高级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的最低传输速率或高级传输方法的最坚固的传输方法。
还如第七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九实施例中的高级传输方案是从多个传输天线传送信号的传输方案,例如如第六实施例所述。高级接收方案是能够接收并解码从多个传输天线所传送的信号的接收方案。作为这种从多个天线传送信号的通信方案,MIMO是可用的。此情况下,高级传输方案是MIMO调制,高级接收方案是MIMO解调。
如上所述,如果不必利用基本传输方案传送信号,如同所有相邻的无线终端兼容高级接收方案的情况,则可以通过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帧作为帧交换的开始帧,来提高通信效率和连续脉冲串传输的可靠性。
(第十实施例)
第十实施例基本上与第八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第十实施例在以下点不同于第八实施例。在第八实施例中,在使另一无线终端预先执行信道预留之后,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响应帧。相反,在第十施例中,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添加到用于开始帧交换的帧,如同第九实施例。
此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类似于图10所示的布置。例如,如图22所示,在存在仅兼容基本接收方案的无线终端102的情况下,使无线终端102通过使用信标帧的CF参数设置元素来预先设置NAV。类似的,无线终端101设置NAV用于CFP。参照图22,信标帧的开始时间点与识别CFP和设置NAV的时间点相符。然而,信标帧的开始时间点可以根据例如空中是否繁忙而被延迟。无线终端从先前的信标帧中掌握下一个CFP开始时间点。照此方式,在使无线终端预先执行信道预留之后,可以通过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RTS帧(RTS″帧),来开始帧交换。甚至已经设置NAV的无线终端101可以通过识别寻址到无线终端101的RTS帧的传输源终端是无线基站,来许可即使在NAV下的CTS响应。根据IEEE 802.11标准等,即使在NAV下,将对来自已经获得传输权的无线终端的RTS帧作出CTS响应。
此情况下,一旦选择了高级传输方案中传输速率的最低传输速率或高级传输方法的最坚固的传输方法,就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RTS帧(RTS″帧)。
如上所述,如果不必在预留信道的周期内利用基本传输方案执行传输,则可以通过利用高级传输方案传送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帧作为帧交换开始帧,来提高通信效率和连续脉冲串传输的可靠性。
(第十一实施例)
第十一实施例基本上与第一到第十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相对于这些实施例的附加特征。第十一实施例相对于第一到第十实施例的附加特征在于,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例如是接收帧的接收电场强度。
当从另一无线终端向给定的无线终端通知接收电场强度时,给定的无线终端估计在其自身与该另一无线终端之间的传输信道特性,并可在向该另一无线终端传送帧时将其反映在传输控制中。假设此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类似图10所示的布置。如图12所示,当即将执行帧交换时,无线终端101例如一从无线基站1接收RTS帧,就以表格的形式,保持接收电场强度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还保存传输源无线终端的标识符,例如IEEE 802.11无线LAN系统中的MAC地址或AID(关联ID)。当要保持这种信息时,可以使用表1:
  MAC地址(16进制表示)   接收电场强度[dBm]
  0x55 0x44 0x33 0x22 0x11 0x00   -48
  0x11 0x22 0x33 0x44 0x55 0x66   -52
当给定的无线终端即将向另一无线终端传送帧时,该给定的无线终端参照此表,将对应传输目的地无线终端的信息,即接收电场强度,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写入所分配的字段中,并传送该帧。
接收电场强度可以作为实际接收电场强度的功率值、或通过某种规则所确定的电平值而被通知。可替换地,如同在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情况,无线终端可以使用例如通过观测多个接收帧并计算这些帧的平均值而获得的值,以便获得在其自身与期望的无线终端之间的统计的接收电场强度。
可以确定接收电场强度阈值,从而在接收帧的接收电场强度等于或高于给定值时,可以确定传输信道特性良好,并且可以保持指示给定的接收电场强度是否超过该阈值的信息。例如,这种接收电场强度是否超出阈值可以用1或0表示,以代替表1中的接收电场强度。当帧将要被传送时,这种信息可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写入所分配的字段中。
代替接收电场强度,SNR(信噪比)、SIR(信号干扰比)、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接收EVM(误差向量幅度)等可以用作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可替换地,此信息可以是从上述一个值中导出或从多个元素的组合中估计出的传输信道特性。可替换地,此信息可以是高达接收机性能的极限等级,极限等级是从上述一个值中导出或从多个元素的组合中计算出的。
作为另一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可以使用从各个天线之间的传输信道值中计算出的空间相关。当接收的信号是利用MIMO传输而传送的信号时,此空间相关值从用于传输信道估计的已知信号中获得,该传输信道估计形成为用于MIMO传输。接收机可以从空间相关值中辨别出可用的空间多路复用数量,并可以使用该值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如果该已知信号已经利用MIMO传输被传送,则上述已知信号已经先于数据信号被传送。因此,空间相关值是在执行MIMO传输时获得的信息。因此,通知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
另外,在接收时的速率信息可以与接收电场强度、SNR、SIR、SINR、接收EVM等结合而被保持,并且在帧将要被传送时,该组合可以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写入所分配的字段中。
表中信息可以被进行老化处理(aging processing),例如,可以根据从接收产生信息的帧开始的时间的经过,被丢弃或初始化。
如上所述,可以更多地指定第一到第十实施例中的有关帧接收状态的信息。这允许被通知了特定索引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无线终端,使用该信息用于在其自身与已经通知该信息的无线终端之间的传输信道估计。这使得可能提高帧传输控制的准确性和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质量。
(第十二实施例)
第十二实施例基本上与第十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第十二实施例区别于第十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接收帧的误码率被用作有关帧接收状态的信息。
帧的误码率可以例如是例如比特误码率、分组误码率、或PHY层的帧误码率、或MAC层的CRC错误。
比特误码率、分组误码率、或帧误码率是通过观测多个接收帧来获得的,如第五实施例所述。
可替换地,用于误码率的阈值可预先确定,并可以将获得的误码率与该阈值进行比较。误码率是否超过阈值可以作为信息被保持。在保持这种信息的表中,每个误码率或表示误码率是否超过阈值的信息“1”或“0”被写入表1中接收电场强度项的位置中。
当CRC错误将被用作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时,可以使用来自相应无线终端的最后接收帧中CRC错误的存在/不存在,或者可以使用如同第五实施例中通过观测多个接收帧而获得的CRC错误的发生率。
而且,接收时的速率信息可以结合误码率被保持,并且该组合在帧即将被传送时,可以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写入所分配的字段中。
如上所述,可以更多地指定第一到第十实施例中的有关帧接收状态的信息。这允许被通知了特定索引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无线终端,使用该信息用于在其自身与已经通知该信息的无线终端之间的传输信道估计。这使得可能提高帧传输控制的准确性和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质量。
(第十三实施例)
第十三实施例基本上与第一到第十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相对于这些实施例的附加特征。第十三实施例相对于第一到第十实施例的附加特征在于,指定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的应用目的。此信息用作用于已接收其的无线终端的传输控制信息。
根据第一到第十实施例的描述,已经接收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的无线终端,使用该信息用于对将要传送的下一帧的传输控制。在第十三实施例中,此信息被用于例如传输速率的调节。可替换地,该信息可以用于调节即将传送的帧的传输功率,或可以用于调节第六实施例描述的MIMO系统中的传输天线的数量。作为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例如,可以使用类似第十一或第十二实施例中所述的信息。
图23示出了无线基站1中传送/接收装置的布置。
无线基站1至少包括天线10、接收装置11、接收控制装置12、信息处理装置13、传输控制装置14和传送装置15。例如,当通过用户的操作指示信息处理装置13产生传输数据或传送传输数据(在发布传输请求时)时,信息处理装置13向传输控制装置14传送该传输数据。此传输数据例如可以是IP分组。传输控制装置14执行例如符合IEEE 802.11标准规范(包括作为IEEE 802.11的修订、推荐操作的标准规范)的预定的传输处理,包括产生要向另一或其它无线基站或无线终端广播、组播或单播的帧。此情况下生成的例如在IEEE802.11中定义的MAC帧的数字数据,通过传送装置15转换为具有预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此信号然后作为传输信号被传送到另一无线基站或无线终端。信息处理装置13可以与有线网络16相连。一旦从有线网络16接收到数据,信息处理装置13就以同一方式处理该数据,并在数据寻址到另一无线基站或无线终端时输出结果数据作为传输信号。
从天线10输入的接收数据通过包括接收装置11中的解调和解码的处理,形成为接收信号。当此信号被输入到接收控制装置12时,对于该信号执行符合IEEE 802.11标准或类似标准的预定接收处理。接收控制装置12将该接收信号转换为作为数字数据的MAC帧,从MAC帧的数据字段中提取接收数据,并将其传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3。此情况下,信息处理装置13执行处理,例如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接收数据。注意,信息处理装置13可以执行不同于上述处理的多种信息处理。当信息处理装置13与有线网络16相连接,且该接收数据寻址到与有线网络16相连的另一终端,如另一基站时,该数据被从信息处理装置13输出到有线网络16。
无线基站1通过接收控制装置12从无线终端101获得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并向传输控制装置14通知该信息。当向无线终端101传送帧时,传输控制装置14使用此信息用于传输控制。例如,传输控制装置14以表格的形式,保持来自每个无线终端的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表2是此表的示例。在此示例中,对无线终端侧的接收机性能的极限等级的边缘(margin)的存在/不存在,用“1”或“0”表示,如同第十一实施例中的那样。
  MAC地址(16进制表示)   接收机边缘的存在/不存在(1/0)
  0x55 0x44 0x33 0x22 0x11 0x00   1
  0x11 0x22 0x33 0x44 0x55 0x66   0
从接收帧中获得的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可以在被接收无线终端处理后被保持在该表中,而不是直接保持在该表中。这使得可能保持可以由执行传输控制的无线终端容易使用的信息。例如,当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被以模拟形式(作为实际接收电场强度的功率值)表达时,该信息可以被转换为电平值。可替换地,确定阈值,并且此信息可被转换为指示该数值是否超过阈值的信息。
例如,此传输控制是对传输速率的调节或用于帧传输的传输功率的调节。可替换地,传输控制可以是第六实施例所述的MIMO系统中传输天线数量的调节。可以只将利用这种传输控制确定的、在传输时使用的参数,连同无线终端的标识符一起预先写入该表中。
表中信息可以经过老化处理,例如,可以根据从接收产生信息的帧开始的时间的经过,被丢弃或初始化。
图24示出了无线终端101中传送/接收装置的布置。无线终端101至少包括天线100、接收装置101、接收控制装置102、信息处理装置103、传输控制装置104和传送装置105。
例如,当通过用户的操作指示信息处理装置103产生传输数据或传送传输数据(在发布传输请求时)时,信息处理装置103向传输控制装置104传送传输数据。此传输数据例如可以是IP分组。传输控制装置104执行例如符合IEEE802.11的预定传输处理,包括产生要向另一或其它无线基站或无线终端广播、组播或单播的帧。此情况下生成的例如在IEEE 802.11中定义的MAC帧的数字数据,通过传送装置105被转换为具有预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此信号然后作为传输信号被从天线100传送到另一无线基站或无线终端。
从天线100输入的接收数据通过包括接收装置101中解调和解码的处理,被形成为接收信号。当此信号被输入到接收控制装置102时,对于该信号执行符合IEEE 802.11标准或类似标准的预定接收处理。接收控制装置102将接收信号转换为作为数字数据的MAC帧,从MAC帧的数据字段中提取接收数据,并将其传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3。此情况下,信息处理装置103执行处理,例如在显示器上显示接收数据。注意,信息处理装置103可以执行除上述处理以外的多种信息处理。
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以与无线基站1的接收控制装置12和传输控制装置14相同的方式被接收装置101的接收控制装置102和传输控制装置104处理。
如上所述,被通知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的无线终端,可以使用该信息用于在其自身与已经通知该信息的无线终端之间的传输信道估计。这使得可能提高帧传输控制的准确性和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质量。
(第十四实施例)
第十四实施例是基于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相对于这些实施例的附加特征。第十四实施例相对于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附加特征在于,当从给定的无线终端接收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开始经过的时间超过给定阈值时,传送提示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的帧的传输的帧。
在图5所示的情况下,例如当从无线终端101接收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开始经过的时间超过给定阈值时,生成并传送RTS帧。这等同于应用于图6中的RTS′帧、图7中的Poll帧、图12中的RTS帧、图13中的RTS′帧、图14中的Poll帧、图16中的RTS帧、图17中的RTS帧等。
对从给定无线终端接收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开始经过的时间是否超过给定阈值的判断、以及伴随产生提示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的帧的传输的帧,是通过无线基站中图23的传输控制装置14来实现的,其预先在其自身保持的表中,记录从接收控制装置12接收接收帧的结束时间的通知,并独立执行判断。可替换地,上述处理通过如下协同操作来实现。当通过来自每个终端的接收帧触发的定时器期满(超过阈值时间)时,接收控制装置12向传输控制装置14通知相应的信息。传输控制装置14然后产生提示帧。如同无线基站中的一样,在无线终端中,图24的传输控制装置104独立地或与接收控制装置102合作来产生提示帧。
如上所述,当从给定无线终端接收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开始经过的时间超过给定阈值时,提示添加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的帧的传输的帧。这使得可能有效地接收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
(第十五实施例)
第十五实施例是基于第四、第五、第六、第九和第十实施例的,因此下面将主要描述第十五实施例相对于这些实施例的附加特征。第十五实施例相对于第四、第五、第六、第九和第十实施例的附加特征在于,当从基于从给定的无线终端接收的帧生成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开始经过的时间处于给定阈值之内时,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到要向无线终端传送的帧。
在图8所示的情况下,例如当从基于从接收装置101接收的帧生成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开始经过的时间超过给定阈值时,即使一将该信息添加给Poll′帧就向接收装置101传送该信息,该信息对于对接收装置101侧的帧的传输控制仍然是无用的。因此,此实施例被指示为进行如下操作:如果上述经过的时间在给定阈值的范围之内,则一旦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给Poll′帧,就向接收装置101传送该信息。这等同地应用于图9中的Poll′帧、图15中的Poll′帧、图19中的Poll′帧、图20中的Poll′帧、图21中的RTS″帧、图22中的RTS″帧等。
对于从基于先前从给定的无线终端接收的帧生成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开始经过的时间是否处于给定阈值范围之内的判断、以及伴随添加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到要向无线终端传送的帧中,是通过无线基站中图23的传输控制装置14来实现的,其预先在其自身保持的表中记录从接收控制装置12接收接收帧的结束时间的通知,并独立执行判断,并且当经过的时间超过阈值时间时,从表中删除该信息。可替换地,上述处理通过如下协同操作来实现。当通过来自每个终端的接收帧触发的定时器期满(超过阈值时间)时,接收控制装置12向传输控制装置14通知相应的信息。传输控制装置14然后从表中删除该信息。
尽管在上述附图中示出的帧交换引用示例不包括如下情况,即无线终端101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到传输帧,但是这种情况可以发生,如第九实施例所述。此情况下,如同在无线基站中的情况,在无线终端中,图24的传输控制装置104独立地或与接收控制装置102合作地从表中删除相应的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
如上所述,如果从基于先前从给定无线终端接收的帧生成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开始经过的时间处于给定阈值的范围之内,则通过将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到要向无线终端传送的帧,可以向接收无线终端传送对其有用的、有关接收状态的信息(I_rx),由此实现有效的操作。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容易产生附加的优点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在广义上不限于在此示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与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一般发明原理的精神与范围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多种修改。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无线终端,能够利用第一传输方案执行传输,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接收方案执行接收;
第二无线终端,能够利用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执行传输,并且利用所述第一接收方案执行接收;以及
具有第二传输方案的第三无线终端,
其中,利用所述第一传输方案传送的帧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接收方案被接收和解码,以及
利用所述第二传输方案传送的帧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接收方案以及第二接收方案被接收和解码,
其中当所述第三无线终端执行虚拟载波检测时,
所述第一无线终端利用所述第一传输方案传送第一帧,以及
所述第二无线终端将关于接收状态的信息添加给作为对所述第一帧的响应帧的第二帧,并且利用所述第一传输方案传送第二帧。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无线终端以所述第一传输方案中最低的传输速率传送所述第一帧。
3.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无线终端,能够利用第一传输方案执行传输,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接收方案执行接收;
第二无线终端,能够利用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执行传输,并且利用所述第一接收方案执行接收;以及
具有第二传输方案的第三无线终端,
其中,利用所述第一传输方案传送的帧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接收方案被接收和解码,以及
利用所述第二传输方案传送的帧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接收方案以及第二接收方案被接收和解码,
其中当所述第三无线终端执行虚拟载波检测时,
所述第一无线终端向所述第二无线终端传送添加了关于接收状态的信息的第一帧。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终端以所述第一传输方案中最低的传输速率传送所述第一帧。
5.根据权利要求3的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终端通过使用所述第一传输方案中最坚固的传输方法来传送第一帧。
6.根据权利要求14的系统,其中将被添加给第一帧的关于接收状态的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无线终端先前已从所述第二无线终端接收的帧而生成。
7.根据权利要求3的系统,其中
从多个传输天线传送信号的传输方案被用于传送所述第一帧。
8.根据权利要求3的系统,其中
当将要传送所述第一帧时,使用最低的传输速率或最坚固的传输方法,其中能够由在所述帧的传输目的地的无线终端以所述最低传输速率执行接收处理。
9.一种无线终端,在由权利要求1限定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作第一无线终端,
其中根据来自所述第二无线终端的关于接收状态的信息而调节用于第一传输方案传输的传输速率。
10.一种无线终端,在由权利要求3限定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作第二无线终端,
其中根据来自所述第一无线终端的关于所述接收状态的信息而调节用于第一传输方案传输的传输速率。
11.一种无线终端,在由权利要求1限定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作第一无线终端,
其中当将从所述第二无线终端接收包含关于接收状态信息的无线链路信息起所经过的时间与阈值相比,并且所述经过的时间超过所述阈值时,传送一个第一帧。
CN 200510092204 2004-05-28 2005-05-27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终端 Active CN17446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60175 2004-05-28
JP2004160175 2004-05-28
JP2004-160175 2004-05-28
JP2004173139A JP4220435B2 (ja) 2004-05-28 2004-06-10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端末
JP2004-173139 2004-06-10
JP2004173139 2004-06-1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4886.8A Division CN102497255B (zh) 2004-05-28 2005-05-27 无线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4602A CN1744602A (zh) 2006-03-08
CN1744602B true CN1744602B (zh) 2012-02-15

Family

ID=36139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92204 Active CN1744602B (zh) 2004-05-28 2005-05-27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86733B2 (zh)
CN (1) CN17446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5576B2 (ja) * 2009-09-18 2014-02-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送信電力調整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909886B2 (ja) * 2011-06-10 2016-04-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CN103002514B (zh) * 2011-09-15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9853794B2 (en) * 2013-02-20 2017-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ACK) type indication and deferral time determination
JP6307733B2 (ja) * 2013-07-04 2018-04-11 日本放送協会 映像送信装置、映像受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255798B2 (ja) 2013-08-23 2018-01-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号品質の測定方法、通信方法、制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2166351B1 (ko) * 2014-01-29 2020-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WO2016029366A1 (zh) 2014-08-26 2016-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方法和设备
KR102437919B1 (ko) * 2014-08-29 2022-08-31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단말
CN105812295B (zh) * 2014-12-30 202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站点
CN109314858B (zh) * 2016-06-22 2022-02-11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6115A (zh) * 1997-11-18 2000-12-06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改进的无线光通信方法与用于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帧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1639A (ja) * 1998-11-13 2000-05-30 Seiko Epson Corp 無線通信における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における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2000174725A (ja) * 1998-12-02 2000-06-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受信装置
EP1395942A4 (en) * 2001-06-14 2009-07-22 Meshnetworks Inc EMBEDDED ROUTING ALGORITHMS UNDER THE INTERNET PROTOCOL ROUTING LAYER OF A SOFTWARE ARCHITECTURAL LOG STACK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US20030128659A1 (en) * 2002-01-09 2003-07-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existence of OFDM and DSSS/CCK stations in a WLAN
EP1335536A1 (en) * 2002-02-01 2003-08-13 Thomson Licensing S.A. Method for radio link adaptation in a network with contention-based medium access
US7274707B2 (en) * 2002-03-07 2007-09-2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 V. Coexistence of stations capable of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JP2005102136A (ja) * 2003-08-15 2005-04-14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6115A (zh) * 1997-11-18 2000-12-06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改进的无线光通信方法与用于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4602A (zh) 2006-03-08
JP2008263621A (ja) 2008-10-30
JP4886733B2 (ja) 2012-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97255B (zh) 无线终端
CN1744602B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终端
Ji et al. Exploiting medium access diversity in rate adaptive wireless LANs
CN1787468B (zh) 无线局域网基站装置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CN1894914B (zh) 具有与传统系统互操作性的高速媒体接入控制
KR101500973B1 (ko) 강화된 다중-사용자 전송
US7489652B2 (e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s between MIMO stations
US2010008017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06026888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WLAN control frames
US7813317B2 (en) Wireless packe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packet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8477703B2 (en) Channel utilization improvement in coexisting wireless networks
US7305237B2 (en) Hole-filling channel access
US9425882B2 (en) Wi-Fi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 station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Wi-Fi RDN stations
Lee A MAC throughput in the wireless LAN
Iida et al. Frame length optimization for in-band full-duplex wireless LANs
Thanh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EEE 802.11 n CSMA/CA 4× 4 multi-user MIMO in erroneous channel
Thapa et al. On achievable performance limits of CSMA/CA adapted MIMO aware MAC for WLANs
Azgin et al.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s under probabilistic channel information
Sandoval-Curmina et al. Multi-round transmission protocol with multipacket reception for multirate IEEE802. 11 WLANs
Shamna et al. Co-operative MAC protocol: Performance modeling and analysis
Tang et al. Multichannel feedback in OFDM ad hoc networks
Sandoval-Curmina et al. How does the opportunistic MAC protocol exploit the multi-packet reception capability in WLANs?
Pérez et al. Multipolling and OFDMA reservation protocol for IEEE 802.11 networks
Thap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SMA/CA adapted MIMO aware MAC for multi-user transmission in WLA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