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39145B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39145B
CN1739145B CN200480002205.8A CN200480002205A CN1739145B CN 1739145 B CN1739145 B CN 1739145B CN 200480002205 A CN200480002205 A CN 200480002205A CN 1739145 B CN1739145 B CN 17391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ata field
recording layer
record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022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39145A (zh
Inventor
佐佐木启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3369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31097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39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9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39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9145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在具有多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媒体的记录动作上,不捕捉被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能按照记录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等灵活应对的信息记录媒体,以及对其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的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装置包括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该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在对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对信息记录装置指定对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以对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双层DVD+R(Digital Versatile Disc+Recordable)等的可记录的信息记录媒体作为信息记录对象的信息记录装置,连接于这种信息记录装置而使用的如PC那种信息处理装置,组合了它们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用程序以及存储媒体。
背景技术
记录型DVD盘有可记录型DVD盘的DVD+R和可重写式DVD盘的DVD+RW等,这些盘是与单面单层的重放专用DVD盘保持高的重放兼容性的记录型DVD盘。这种记录型盘,正在深入进行以高速化、大容量化为目标的研究开发。
其中之一,有保持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的DVD盘的重放兼容性的双层的DVD+R盘(以下称为做“双层DVD+R”)。双层DVD+R记录容量是8.4Gbyte,相对以往的单层DVD+R的4.7Gbyte的记录容量,几乎有2倍的记录容量,被记录的数据可用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盘的可重放的DVD播放机或者DVD-ROM驱动器读出。
这里,在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盘上,有第2层的轨道以和第1层一样的方式从内圈向外圈前进的同向轨道路径方式(Parallel track path方式=PTP方式),和第2层的轨道从外圈向内圈前进的逆向轨道路径方式(Opposite track path方式=OPT方式)两种类型的轨道方式。PTP方式中,第1层和第2层的数据区开始地址的半径位置相等,都从物理地址30000H开始。另外,在数据区的后面配置有导出(Lead-out)区。OTP方式中,第2层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的半径位置和第1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的半径位置相等,第2层的数据区开始位置的物理地址成为将第1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进行按位取反后的地址。在第1层和第2层的数据区的大小有差别的情况下,其差分区成为导出区。例如,PTP盘中,第1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D1和第2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D2成为D1>D2的情况下,差分区D1-D2成为导出区。这样,在单面记录层中数据被记录的区,第2层的对应区也记录着数据。这是为了避免如下问题的产生,即,在例如用户重放第1层的数据时,在向目标地址寻道中偶尔读激光器的焦点向第2层聚焦了的情况下,如果在同一半径位置的第2层没有记录着数据,则产生不能得到地址信息等的缺陷,结果是第1层的数据不能重放。
另外,双层DVD的逻辑地址从第1层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被连续分配,从第1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到第2层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逻辑地址连续。即,当用户从双层DVD进行重放时,通过使用逻辑地址指定重放区域,不需知道记录层就已经能够进行重放。
下面,对双层DVD+R,就进行用户数据的记录时的记录处理进行说明。在DVD+R中,为了用户记录数据,预先设定初始的数据区(初始数据区),扩展到该初始数据区内的全部区域,用和重放专用的双层DVD相同的方法分配物理地址。在向这种双层DVD+R进行数据记录时,也和重放处理一样,用户使用逻辑地址指定记录区域。因此,当用户连续地进行数据记录时,一旦从第1层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开始记录,到第1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完成记录,接着,则变为从第2层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进行记录。这样,在双层DVD+R的记录中,用户不知道记录层也变得可以进行记录。
因此,被认为有这种情况:用户的数据记录在第2层的数据区的中途、或者没有全部记录第2层时就结束。例如,在第2层的数据区的中途,即,在第2层的数据区内存在未记录区域的状态下,用户的数据记录完成了时,保持在第2层数据区内残留未记录区的原样,变成了和上述的重放专用的双层DVD盘非兼容的盘布局。另外,产生如下问题:例如,用户重放第1层的数据时,在搜寻目标地址中偶尔读激光器的焦点向第2层聚焦了的情况下,如果在同一半径位置的第2层没有记录着数据,则不能得到地址信息等的缺陷,结果是第1层的数据不能重放。这种缺陷也和没有全部记录第2层、用户的数据记录就结束的情况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作为这种双层DVD+R的应用例,有时作为批量生产重放专用DVD盘前的测试写入而使用。通常,在DVD等上记录的数据多数被制作在硬盘上。之后,其数据,为了验证是否变成了按照制作者的意图重放的数据,记录在可用一般的播放机进行重放的信息记录媒体中。被用作该验证工作的信息记录媒体,因为用少量就可以了,所以多使用仅可1次记录的信息记录媒体,例如DVD+R等。但是,以往,因为不存在双层记录盘,所以在重放专用双层DVD盘的情况下,不能为了验证而在记录型DVD盘上进行测试写入。因此,如参考文献1中描述的那样,提出了在第2层配置了临时文件管理信息的重放专用的双层DVD盘。在该参考文献1的验证工序中,每个记录层对应于不同的记录盘进行测试写入,记录了第2层的数据的盘是通过临时文件信息参照记录数据的盘。
这样,参考文献1的例子是,改变批量生产的重放专用双层DVD其自身的文件格式,在验证工序中在2片记录型DVD盘上记录,进行每层的记录数据的验证的,不能够制作具有和欲制作的重放专用DVD完全相同的数据结构的盘进行验证。另外,在参考文献1的例的验证中,因为被记录在第2层的数据的验证,是通过临时文件管理信息进行的,所以,不能从被记录在第1层的文件管理信息验证记录在第2层的数据。
作为记载了本发明的背景技术的文献如下。
(参考文献1)特开2000-4852公报(日本)
首先,为了避免产生前面的未记录区域的问题,考虑对该未记录区域进行什么必要的处理,例如,第2层的数据区在几乎未记录的状态用户数据的记录就结束了时,或者,在第2层用户数据未完全记录而数据记录完成了时等,因为未记录区已变大,所以,派生出在其对应处理上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问题。
其次,关于涉及双层DVD+R的应用例的后者的验证等,在验证工序中使用了双层DVD+R时,可消除涉及验证等的上述的缺陷,而在该情况下,在双层DVD+R中预先设定初始数据区以便用户记录数据,为了用与要制作的重放专用DVD完全相同的数据格式进行记录,在预先准备的初始数据区中,也需要将任意区域设定为数据区的装置,关于这方面还没有提出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对于具有多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媒体的记录动作中,不捕捉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可进行按照记录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等的灵活应对。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对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进行记录的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信息记录媒体具有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该信息处理装置在进行所述用户数据的处理动作前,接受来自主机的指示,在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有关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以对所述第1记录层和所述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记录装置,按照来自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进行记录,信息记录媒体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该信息记录装置在进行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动作前,接受来自主机的指示,在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有关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内,进行对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处理装置,对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进行记录的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信息记录媒体具有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该信息处理装置在进行所述用户数据的处理动作前,接受来自主机的指示,在对所述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以对所述第1记录层和所述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以及信息记录装置,按照来自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进行记录,该信息记录媒体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基准的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该信息记录装置包括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所述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在对所述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接受来自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数据区变更指定,进行对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记录方法,用于对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进行记录,信息记录媒体具有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该信息记录方法包括: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步骤;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步骤;以及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对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进行记录的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信息记录媒体具有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所述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对于所述信息记录装置,在对所述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以对所述第1记录层和所述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
例如,在这种DVD+R的信息记录媒体中,对于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全区域分配物理地址,对于通过物理地址被指定的区域,唯一决定逻辑地址,而且从成为基准的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到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逻辑地址连续。另外,在用户记录的用户数据中,也包含用于管理记录数据的管理数据,该管理数据作为记录着用户数据的内容的地址信息,使用逻辑地址来管理着。因此,如果以任意大小分割用户的记录数据向多个记录层记录,则变得产生管理数据内的地址信息和实际被记录的地址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问题,需要在第1记录层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中,改为将实际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作为数据区来设定,将以后的区域设为导出区或中间区,并且将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设定在相当于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有相同半径的位置的区域,以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通过对成为对象的信息记录装置,以对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方式,在对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被设定的产生数据区的范围内,进行来自该信息处理装置侧的、对于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来实行这种处理。
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记载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指定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的分配,以达到(向第1记录层记录的数据大小)≥(向第2记录层记录的数据大小)。
因此,例如,在预先判断到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的情况下,不是将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全区域用作其用户数据的记录,例如,以在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分别记录的数据大小几乎相等的方式,指定数据区的范围,分割用户数据使进行记录,籍此,能够省去或者尽可能减少例如在用预定数据填满未记录区等的对应处理上需要的时间。
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记载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作为有关数据区范围的指定,指定在所述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
因此,在通常的记录动作中也是伴随地址指定的记录动作,通过地址指定能进行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所以能容易地实现方案1或2中记载的发明。
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记载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作为有关数据区范围的指定,在所述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指定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大小。
因此,在想要记录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预先判断了的情况下,因为通过用于其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的大小的指定,能进行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所以能容易地实现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
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作为有关数据区范围的指定,根据在所述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的、对于该第1记录层的用户数据的记录中途的、对该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来进行指定。
因此,通过对应于该第1记录层的用户数据的记录中途的、对于该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能进行指定,所以在记录中途能实现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
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一种信息记录装置,按照来自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进行记录,信息记录媒体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该信息记录装置包括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所述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在对所述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接受来自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数据区变更指定,进行对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例如,在DVD+R那种信息记录媒体中,对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全区域分配物理地址,对于用物理地址指定的区域唯一决定逻辑地址,而且,从成为基准的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结束地址到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开始地址逻辑地址连续。另外,在用户记录的用户数据中也包含用于管理记录数据的管理数据,该管理数据作为记录用户数据的内容的地址信息用逻辑地址来管理。因此,如果用任意大小分割用户的记录数据向多个记录层记录,则变得产生管理数据内的地址信息和实际被记录的地址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问题,需要在第1记录层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中,改为将实际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作为数据区来设定,将其后的区域设为导出区或中间区,并且将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设定在相当于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有相同半径的位置的区域,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在该信息记录装置中,接受来自信息处理装置的对于第1记录层的、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进行对于该第1记录层的、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由此能够实现这种处理。
即,在预先设定了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是使实际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的范围变为能任意变更设定的,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以及该数据区连接在一起设定导出区或中间区,由此,可变为在初始数据区的中途完成向该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再有,决定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是相当于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各个开始、结束地址的半径位置内的区域。即,通过决定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变得决定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的范围。因此,在预先判断到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的情况下,不是将初始数据区的全部用于数据记录,通过将初始数据区中的一部分设定为数据区用于数据记录,按照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的记录层的使用分配变为可能。因此,能省去或者减少将记录层中的未使用区域用预定数据填满等的对应处理上需要的时间。或者,也能简单地实现用和欲制作的重放专用DVD完全相同的数据格式进行记录。
方案7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是以同向轨道路径(PTP)方式进行记录,所述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接续要设定的数据区来设定导出区(Lead-out Area)。
因此,在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在任意设定实际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范围时,如果是PTP方式的信息记录媒体,则通过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以及该数据区连接在一起设定导出区(Lead-out Area),能够确保第2记录层侧的逻辑地址的连续性,因此,能够在初始数据区的中途完成向该记录层的数据记录。
方案8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是以逆向轨道路径(OTP)方式进行记录,所述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接续要设定的数据区来设定中间区(Middle Area)。
因此,在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在任意设定实际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范围时,如果是OTP方式的信息记录媒体,则通过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以及该数据区连接在一起设定中间区(Middle Area),能够确保第2记录层侧的逻辑地址的连续性,因此,在初始数据区的中途完成向该记录层的数据记录成为可能。
方案9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因此,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通过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来设定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能容易地实现方案6记载的发明。
方案10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因此,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通过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设定来设定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能容易地实现方案6记载的发明。
方案11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因此,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通过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设定来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能容易地实现方案6记载的发明。
方案12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包括记录处理装置,记录处理装置接续对被变更设定过的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进行对所述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用户数据的记录。
因此,成为对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分配效率高的用户数据的记录。
方案13记载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述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将被变更设定过的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信息记录在该信息记录媒体的预定区域。
因此,在设定数据区后将信息记录媒体排出的情况下,被设定的数据区的信息有可能丢失掉,通过将有关这种数据区的信息预先记录在该信息记录媒体的预定区域,可在数据记录完成前信息记录媒体的排出。
方案14记载的发明,在方案6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符合DVD+R标准。
因此,例如在和具有多个记录层的重放专用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兼容点上,未记录区的存在成为问题,在以这种基于DVD+R标准的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的情况下,能很好地适用。
方案15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4记载的信息记录装置中,记录有关被变更设定过的数据区的设定信息的所述预定区是SDCB(区段盘控制块)内的层项。
因此,通过利用被记录了有关数据记录的管理信息的SDCB,能简单且可靠地管理有关数据区的信息。
这些方案6到15记载的发明的作用也能够根据方案16记载的信息处理系统、方案17到36记载的信息记录方法、方案37到46记载的信息记录用程序、方案47记载存储媒体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光盘装置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A~图2C是表示重播专用DVD盘的设计例的说明图。
图3A~图3D是示意性表示PTP方式的对于双层DVD+R的未记录区的对应处理例的说明图。
图4A~图4D是模式性表示OTP方式的对于双层DVD+R的未记录区的对应处理例的说明图。
图5A~图5F是表示数据区的变更设定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理的模式图。
图6A~图6F是表示数据区的变更设定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的模式图。
图7A~图7F是表示数据区的变更设定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原理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SDCB的格式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片段项(Fragment Item)的格式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以前的区段项(Previous Session Item)的格式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层项(Layer Item)的格式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数据区的变更设定的处理控制例的概略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数据区的变更设定的其他处理控制例的概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为信息记录装置的光盘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该光盘装置1包括:用于旋转驱动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2的主轴马达3、光拾取装置4、激光控制电路5、电机驱动器6、重放信号处理电路7、伺服控制器8、缓冲器RAM9、缓冲器管理器10、接口11、ROM12、CPU13以及RAM14等。再有,图1中表示的箭头是表示代表性的信号和信息的流动的,不表示各个框的全部连接关系。
更详细地,首先,是适用于以作为光盘2、符合DVD+R的标准的双层DVD+R为记录对象的情况的例子。
光拾取装置4包括: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将从该半导体激光器出射的激光导入到光盘2的记录面并且将由记录面反射的返回光引导到预定受光位置的对物透镜等的光学系统、被配置在受光位置接受返回光的受光器、以及,驱动系统(聚焦激励器、跟踪激励器、寻道电动机)(都未图示)等来构成。从受光器向重放信号处理电路7输出对应受光量的电流(电流信号)。
伺服控制器8基于焦点差错信号生成控制光拾取装置4的聚焦激励器的控制信号,并且,基于轨道差错信号生成控制光拾取装置4的跟踪激励器的控制信号。这些控制信号有伺服控制器8输出到电机驱动器6。通过电机驱动器6,基于来自伺服控制器8的控制信号驱动光拾取装置4的聚焦激励器以及跟踪激励器。另外,电机驱动器6基于CPU13的指示控制主轴马达3以使光盘2的线速度一定。而且,用电机驱动器6,基于CPU13的指示,驱动光拾取装置4用的寻道电动机,使光拾取装置4沿半径方向朝光盘2的目标轨道移动。
接口11是和例如PC那种主机(信息处理装置)21的双向通信接口。
CPU13和ROM12、RAM14一起构成该光盘装置1包含的微型计算机(计算机)。在作为存储媒体而起作用的ROM12中,存储着包含用通过CPU13能解读的代码记述的后述那种信息记录用程序的程序。CPU13按照被存储在ROM12中的程序控制上述的各个部分的动作,并且将控制上需要的数据等临时存储在RAM14中。再有,该光盘装置1的电源闭合时,存储在ROM12中的程序被装入(安装)到CPU13的主存储器(未图示)。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通过和主机21连接构成信息处理系统22。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在作为对象的光盘2的双层DVD+R被该光盘装置1装载、有来自主机21侧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时的记录处理控制上,但在其说明前,就成为DVD+R标准的前提的重放专用的DVD盘的布局等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2A~图2C中表示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例。图2A、图2B、图2C分别表示单面单层(Single Layer)的盘(以下称为“单层盘”)、PTP方式的单面双层(Dual Layer)的盘(以下称为“PTP盘”)、OTP方式的单面双层的盘(以下称为“OTP盘”)的情况。
DVD盘,基本上具有由导入区(Lead-in Area)、数据区、导出区(Lead-out Area)构成的信息区(Information Area),在单层盘以及PTP盘的情况下,每个记录层含有信息区。OTP盘由1个信息区构成,在各个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后面具有中间区(Middle Area)。单层盘以及PTP盘的层0、1以及OTP盘的层0从内圈向外圈进行数据重放,OTP盘的层1从外圈向内圈进行数据重放。单层盘以及PTP盘的各记录层从导入区到导出区被分配连续的物理地址(Physical Sector Number)。另一方面,在OTP方式的盘的情况下,从导入区到层0的中间区被分配连续的物理地址,层1的物理地址被分配为将层0的物理地址按位取反的地址,从中间区到导出区物理地址增加开来。即,层1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成为将层0的结束地址按位取反后的地址。
如图2B所示,PTP盘的导入区的开始以及结束地址、数据区的开始地址、以及,导出区的结束地址位于相同半径位置,导出区的开始地址、即,数据区的结束地址有时每个记录层有所不同。在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不同的情况下,该差分的区记录着导出。
另一方面,如图2C所示,OTP盘的情况下,导入区的开始地址和导出区的结束地址、层0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和层1的数据区开始地址、以及各记录层的中间区的开始及结束地址位于相同半径位置,层0的数据区开始地址和层1的数据区结束地址不必一致。OTP盘的情况下,在该差分区上记录着导出。
这里,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前,例如,以对于在双层DVD+R(光盘2)上可产生的未记录区的对应处理例为参考例,参照图3A~3D以及图4A~图4D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3A~图3D说明基于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的、例如对于PTP方式的双层DVD+R(光盘2)的、对应于未记录区的应对处理例。
首先,图3A表示了未全部记录的未记录状态的双层DVD+R的布局。在第1记录层的层0以及第2记录层的层1的各记录层,分别存在导入区、数据区(Data Area)、以及导出区。A表示导入开始地址、B表示数据区开始地址、C表示导出区开始地址、D表示导出区结束地址的位置,各记录层(层0、1)的地址A~D位于光盘2的相同半径位置。
图3B~图3D表示在层1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了的情况的对应处理例。图3B表示了在第2层(层1)的地址X的位置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了的情况。
这样,在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的情况下,在一个对应处理例中,如图3C所示,对用户数据记录区以后的未记录区通过导出而记录。即,从层1的地址X到地址D的区域作为预定的未记录区,预定的数据=通过导出而被记录。因此,在层0的情况下,从地址A到B是导入区,从地址B到C是数据区,从地址C到D是导出区,相对地,在层1的情况下,从地址A到B成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X成为数据区,从地址X到D成为导出区。其结果是,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BD-ROM变为相同的盘布局,在第2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无问题地、保持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的兼容性。
另外,在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的情况下,在另外的对应处理例中,如图3D所示,在该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内,对于除了进行过用户数据记录的用户数据记录区的区域,用具有数据属性的虚拟数据(Dummy Data),例如全部0数据记录。从层1的地址X到地址C的区域,作为预定的未记录区用预定的数据=数据属性的虚拟数据记录。此时,对于层1的导出区(从地址C到D),也可记录导出。因此,层0、1都是从地址A到B成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C成为数据区,从地址C的D成为导出区。其结果是,成为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相同的盘布局,在第2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的情况下,也没有问题,能够保持和单面双层重放专用DVD-ROM的兼容性。
接着,参照图4A~图4D说明基于重放专用DVD盘的布局的、例如对于OTP方式的双层DVD+R(光盘2)的应对处理例。
首先,图4A表示了未全部记录的未记录状态的双层DVD+R的布局。在作为第1记录层的层0中,从内图存在导入区、数据区、中间区,在层1中,从外圈存在中间区、数据区、导出区。图中,A是导入区的开始地址,B是层0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C是层0的中间区的开始地址,D是层0的中间区的结束地址,另外,图中,D’表示层1的中间区的开始地址,C’表示层1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B’表示导出区的开始地址,A’表示导出区的结束地址的位置,A和A’、B和B’、C和C’、D和D’是分别按位取反的值,位于光盘2的相同半径的位置。
图4B~图4D表示在层1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了的情况的对应处理例。图4B表示在第2层(层1)的地址X的位置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了的情况。
这样,在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的情况下,在一个应对处理例中,如图4C所示,对用户数据记录区以后的未记录区域通过导出而记录。即,从地址X到地址A’的区域作为预定的未记录区,预定的数据=通过导出而被记录。因此,从地址A到B成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C成为层0的数据区,从地址C到D成为层0的中间区,从地址D’到C’成为层1的中间区,从地址C’到X成为层1的数据区,从地址X到A’成为导出区。其结果为,变为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相同的盘布局,在第2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了的情况下,也能无问题地保持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的兼容性。
另外,在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的情况下,在另外的对应处理例中,如图4D所示,在该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中,对于除了用户进行过数据记录的用户数据记录区的区域,用具有数据属性的虚拟数据(Dummy Data)例如全为0的数据进行记录。即,从地址X到地址B’的区域作为预定的未记录区用预定的数据=数据属性的虚拟数据进行记录。此时,对于导出区(从地址B’到A’),也可以记录导出。因此,从地址A到B成为导入区,从地址B到C成为层0的数据区,从地址C到D成为层0的中间区,从地址D’到C’成为层1的中间区,从地址C’到B’成为层1的数据区,从地址B’到A’成为导出区。其结果是,成为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相同的盘布局,在第2层(层1)的数据区的中途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了的情况下,能保持和单面双层的重放专用DVD-ROM的兼容性。
如这些应对处理例所示,如果将存在于数据区的未记录区域用预定的数据、例如导出或具有数据属性的虚拟数据等的预定数据记录,则在数据区的中途用户的数据记录完成了的情况下,变得也能够消除由于未记录区的残留引起的缺陷,例如,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在几乎未记录的状态下,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了时,或者,在第2记录层(层1)用户数据未全被记录而数据记录完成了时,此时,派生出有必要将在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存在的未记录区全部用这些预定的数据填满、在填满未记录区的处理上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预先判断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则不是将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区的全区域用作数据记录,例如,通过以在第1记录层(层0)第2记录层(层1)记录的数据大小变得相等的方式,分割用户数据进行记录,实际上没有未记录区,可以省去用预定数据填满未记录区域的处理需要的时间,而如果单纯分割数据,由于以下原因实施是困难的。
即,如上所述,在DVD+R上,对于预先准备好的初始数据区的全区域分配物理地址,对于由物理地址指定的区域唯一决定逻辑地址。而且,从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区结束地址到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开始地址,逻辑地址连续。另外,在用户记录的数据中,也包含用于管理记录数据的管理数据,该管理数据作为记录着用户数据的内容的地址信息,用逻辑地址进行管理。因此,如果简单地用任意的大小分割用户的记录数据并记录到这多个记录层,则变得产生管理数据内的地址信息和实际被记录的地址信息的不匹配。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有必要在第1记录层(层0)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中,将实际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作为数据区进行变更设定,以后的区域设为导出区或中间区,并且,将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设定在相当于和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区相同半径位置的区域,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但目前还不存在这种设定装置,本发明是提供这种设定装置的发明。
即,本实施方式中,在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使实际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变为作为数据区可变更设定的,参照图5A~5F说明其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理。该例是在第1记录层(层0)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基于主机21的地址指定来设定希望的数据区的例子。
图5A~图5C表示向PTP方式的双层DVD+R的记录例。图5A是未记录状态的双层DVD+R的布局。即,在层0以及层1的各个记录层分别存在导入区(Lead-in Area)、初始数据区(Data Area(Initial))、导出区(Lead-out Area)。
在这种未记录状态中,如图5A所示,假定由主机21对该光盘装置1指定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B(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A是开始地址)。此时,如图5B所示,该光盘装置1接受这种地址指定,将层0以及层1的地址从A到B设定为数据区,将连接于地址B的预定区域设定为导出区(Lead-in Area),而且,将关于这种数据区的信息记录在导入区中的SDCB区域(区段盘控制块)(关于SDCB区后面阐述)。
即,通过决定成为基准的层0的数据区的变更,层1的数据区的范围也变得被决定。另外,逻辑地址被分配为从层0的地址A到B、从层1的地址A到B,层0的地址B和层1的地址A逻辑地址连续。
其次,如图5C所示,在接受来自主机21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时,从层0的地址A进行用户数据的记录,到地址B记录完成了时,从层1的地址A继续进行记录。即,可以一面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一面在各记录层(层0、1)记录所要求的大小的数据。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图5C表示着开启区段的状态。因此,在最终用户数据的记录完全结束、将要得到和重放专用的双层DVD盘的兼容性的情况下,假如在层1有未记录区,则按照参照图3A~3D说明过的对应处理例,将导出或着虚拟数据等的预定数据记录在其未记录区中,最后,记录导出,可关闭区段。即使在需要对于这种未记录区的数据填满处理的情况下,层0也不是初始数据区原样,而是变更设定为期望的数据区的大小,发生的未记录区的大小已经变小,所以能使处理时间缩短。另外,通过这种接受了地址指定的数据区的变更设定,可断定也能简单实现用和希望制作的重放专用DVD完全相同的数据格式(按照原盘的第1层的大小的格式)进行记录。
图5D~图5F表示向OTP方式的双层DVD+R的记录例。图5D表示未记录状态的双层DVD+R的布局。即,在层0上,从盘内圈存在导入区(Lead-in Area)、初始数据区(Data Area(Initial))、中间区(MiddleArea),在层1上,从盘外圈存在中间区(Middle Area)、初始数据区(DataArea(Initial))、导出区(Lead-out Area)。
在这种未记录状态,如图5D所示,假定由主机21对该光盘装置1指定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B(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此时,如图5E所示,该光盘装置1接受这种地址指定,将从地址A到B变更设定为层0的数据区,将连接于地址B的预定区域变更设定为层0的中间区,将地址B’以后(外圈方向)的预定区域变更设定为层1的中间区,将地址B’到A’变更设定为层1的数据区,而且,在导入区的SDCB区记录关于数据区的信息。这里,A和A’、B和B’是分别按位取反后的值,位于相同半径位置。即,通过决定成为基准的层0的数据区,变得也决定层1的数据区的范围。另外,逻辑地址被分配为从层0的地址A到B、层1地址B’到A’,层0的地址B和层1的地址B’逻辑地址连续。
其次,如图5F所示,在接受了根据主机21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时,从层0的地址A进行记录,到地址B记录结束了时,从层1的地址B’连续进行记录。即,可以一面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一面在各记录层(层0、1)记录期望大小的数据。该情况下,也能得到和图5A~图5C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6A~图6F说明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原理。该例是如下形成的例子:在第1记录层(层0)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基于来自主机21的期望的数据区的大小指定进行设定。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从数据区的开始地址仅按被指定的大小变更设定数据区。
图6A~图6C表示向PTP方式的双层DVD+R的记录例。如图6A所示,由主机21指定了层0的数据区的大小=C(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此时,如图6B所示,该光盘装置1将从层0以及层1的地址A(A是数据区的开始地址)到(A+C)设定为数据区,将(A+C)以后的预定区域设定为导出区,而且,在导入区中的SDCB区记录有关这种数据区的信息。即,通过决定层0的数据区的变更,变得也决定层1的数据区的范围。另外,逻辑地址被分配为从层0的地址A到(A+C)、从层1的地址A到(A+C),层0地址(A+C)和层1的地址A逻辑地址连续。
接着,如图6C所示,在接受了来自主机21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时,从层0的地址A进行记录,到地址(A+C)记录结束时,从层1的地址A连续进行记录。即,一面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能一面在各个记录层(层0、1)记录期望大小的数据。该情况下,也能得到和图5A~图5C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图6D~图6F表示向OTP方式的双层DVD+R的记录例。在未记录状态,如图6D中所示,由主机21对于该光盘装置1,指定了第1层(层0)的数据区的大小=C(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此时,如图6E所示,该光盘装置1将地址A(A是数据区的开始地址)到(A+C)设定为层0的数据区,将(A+C)以后的预定区域设定为层0的中间区,将(A+C)’以后的预定区域设定为层1的中间区,从(A+C)’到A’设定为层1的数据区,而且,在导入区中的SDCB区记录有关这种数据区的信息。这里,A和A’、(A+C)和(A+C)’是分别按位取反后的值,位于相同半径位置。即,通过决定成为基准的层0的数据区,变得也决定层1的数据区的范围。另外,逻辑地址被分配为从层0的地址A到(A+C)、从层1的地址(A+C)’到A’,层0地址(A+C)和层1的地址(A+C)’逻辑地址连续。
接着,如图6F所示,在接受了来自中间21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时,从层0的地址A进行记录,到地址(A+C)记录结束时,从层1的地址(A+C)’接着进行记录。即,一面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一面能在各个记录层(层0、1)记录期望大小的数据。该情况下,也能得到与图5A~图5C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另外,参照图7A~图7F进一步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原理。该例是适用于在第1记录层(层0)上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中,将数据记录完了区域作为数据区进行变更设定的情况的例子。再有,在这里,假定将接受了来自主机21的向该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记录的完成通知的指定时的、记录完了区域,作为数据区来设定。
图7A~图7C表示向PTP方式的双层DVD+R的记录例。在图7A中,在从地址A到D进行完数据记录时,假定接受到来自主机21的向第1记录层(层0)的记录完成通知(数据区变更装置)。此时,如图7B所示,该光盘装置1将从层0以及层1的地址A到D设定为数据区,将地址D以后的预定区域设定为导出区,而且,在导入区中的SDCB区记录有关这些数据区的信息。
即,根据成为基准的层0的数据区的变更决定,变得也决定层1的数据取的范围。另外,逻辑地址被分配为从层0的地址A到D、从层1的地址A到D,层0的地址D和层1的地址A逻辑地址连续。
其次,如图7C所示,在从主机21紧接着接受到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时,从层1的地址A接着进行记录。即,一面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一面能在各记录层(层0、1)记录希望大小的数据。该情况下能得到与图5A~图5C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图7D~图7F表示向OTP方式的双层DVD+R的记录例。在图7D中,在从地址A到D进行完数据记录时,假定接受到来自主机21向第1记录层(层0)的记录完成通知(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此时,如图7E所示,该光盘装置1将从A到D变更设定为层0的数据区,将D以后的预定区域变更设定为层0的中间区,将D’以后(外圈方向)的预定区域变更设定为层1的中间区,将从D’到A’变更设定为层1的数据区,而且,在导入区中的SDCB区记录有关这些数据区的信息。这里,A和A’、D和D’是分别按位取反后的值,位于相同半径位置。
即,通过决定成为基准的层0的数据区,变得也决定层1的数据区的范围。另外,逻辑地址被分配为从层0的地址A到D、从层1的地址D’到A’,层0的地址D和层1的地址D’逻辑地址连续。
接着,如图7F所示,在从主机21紧接着接受到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时,从层1的地址D’接着进行记录。即,一面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一面能在各记录层(层0、1)记录希望大小的数据。该情况下能得到与图5A~图5C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下面,就被包含于导入区、记录有关数据记录的管理信息的SDCB(区段盘控制块=Session Disc Control Block)进行说明。在DVD+R中采用多轨(在DVD+R中叫片段)、多区段记录,各个区段内的片段信息被记录在该区段的导入内的SDCB区。
在图8中表示这种SDCB的格式例。如图8所示,在SDCB内,除了包含目录描述符(Contents Descriptor)、未知目录描述符动作(UnknownContents Descriptor Actions)、驱动ID(Drive ID)、区段号码(SessionNumber)等记述之外,作为SDCB特有的信息,存在分别由16字节构成的多个(0~N)的区段项(Session Item)。
在这种区段项(Session Item)中,存在表示该区段内的片段信息的片段项(Fragent Item),和表示该区段以前的区段信息的以前的区段项(Previous Session Item)两种。
在图9中表示片段项(Fragment Item)的格式例。在片段项(FragmentItem)的格式中,作为管理信息以记述的方式设定有片段号码(Fragmentnumber)、片段的开始地址(Fragment start address)、片段的记述地址(Fragment end Adress)等片段信息。这种片段项(Fragment Item),按每个存在于该区段内的片段,作为一个区段项(session item)准备。
图10中表示以前的区段项(Previous Session Item)的格式。作为管理信息以记述的方式设定有以前的区段号码(Previous Session number)、以前的该区段的开始地址(Previous Session start address)、以前的该区段的结束地址(Previous Session end Address)等区段信息。
这里,在图1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有关数据区的信息的存储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SDCB内的区段项上新追加了如图11所示的“层项(Layer Item)”。其中,层项描述符(Layer item descriptor)是表示该记录信息显示层项的ID,记录为“LYR”。层号(Layer number)表示层号码,层开始地址(Layer start address)以及层结束地址(Layer end address)变为表示各层0、1的数据区的开始地址以及结束地址,在上述的变更设定过的情况下,也记录该地址信息。因此,在设定数据区后即使光盘2被排出,在变更设定时在SDCB内的层项(Layer Item)上,也记录着有关这种数据区的信息,所以,变得在数据记录完成前即使光盘2排出,也不会发生故障。
下面,参照图2表示的概略流程图,说明通过CPU13,施行关于在图5A~图5F或图6A~图6F中举例说明的那种数据区的变更设定的处理控制例。该例假定在用户数据的记录动作之前,接受来自主机21的数据区的变更指定进行其数据区的变更设定。
处理一旦开始(步骤S1),检查是否有来自主机21关于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区的变更指定(S2)。如果有数据区的变更指定(S2为“是”),则取得有关它数据区的范围的信息(例如上述的地址指定信息和大小指定信息)(S3),基于其指定信息对数据区进行变更设定(S4),而且,对包含有关这些数据区的信息的SDCB进行更新记录(S5)。作为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数据区变更指定步骤或数据区变更设定功能执行这些步骤S2为“是”、S3、S4、S5的处理。
即,在步骤S3的处理中取得的信息,如果是在图5A~图5F的情况下,则是数据区的结束地址,如果是在图6A~图6F的情况下,则是数据区的大小。另外,如果取得有关这些数据区的范围的信息,则将指定的范围作为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区来变更设定,并且与其数据区相连设定数据导出区或中间区。其结果是决定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的范围,和导出区或中间区的位置。
之后,等待来自主机21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S6),一旦取得数据记录请求(S6为“是”),则将被要求的用户数据记录在层0的数据区(S7)。其次,判断在步骤S4中被变更设定的数据区的全区域记录完成与否(S8),在层0残留着未记录的数据区的情况下(S8为“否”),则再次等待来自主机21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S6)。
另一方面,在层0的数据区已经没有了未记录区域的情况下(S8为“是”),紧接着,向层1的数据区进行记录。这里,等待来自主机21的记录请求(S9),一旦取得数据记录请求(S9为“是”),则将要求的数据记录在层1的数据区(S10),再次等待来自主机21的数据记录请求(S9)。作为记录处理装置或记录处理功能,执行这些步骤S8为“是”、S9、S10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没有数据记录请求的情况下(S9为“否”),判断来自主机21的记录请求完成否(S11)。在数据记录请求未完成的情况下(S11为“否”),再次等待数据记录请求(S9),而在数据记录请求完成的情况下(S11为“是”),结束处理(S12)。
再有,在该处理例中,未特别考虑除了SDCB以外的导入区、导出区、以及中间区的记录定时等,假定可按任意的定时进行记录。
另外,参照图13中表示的概略流程图,说明关于在图7A~图7F中举例说明过的那种数据区的变更设定通过CPU13来进行的处理控制例。该例,假定在向第1记录层(层0)的记录动作中,接受来自主机21的向第1记录层(层0)的数据记录的完成通知的指定时,在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中,将数据记录完了区作为数据区进行变更设定。
如果开始进行处理(S21),则等待来自主机21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S22),如果得到了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S22为“是”),将请求的数据记录在层0的数据区(初始数据区)(S23)。接着,判断在层0的数据区的全区域记录是否完成了(S24),在向层0的记录完成了的情况下(S24为“是”),接着转移向层1的记录。
另一方面,在向层0的记录未完成的情况下(S24为“否”),判断是否接受到了来自主机21的向第1记录层(这里,是层0)的数据记录的完成通知,在已经接受到完成通知的情况下(S25为“是”),变更设定层0的数据区(S26),而且,记录包含有关该数据区的信息的SDCB(S27)。作为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数据区变更指定步骤或数据区变更设定功能而执行这些步骤S25为“是”、S26、S27的处理。
即,在接到层0完成通知的指定时,将数据完了区作为数据区进行变更设定,并且,与其数据区相连,设定导出区或中间区。其结果是决定第2记录层(层1)的数据区的范围,和导出区或中间区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未接到层0的数据记录的完成通知的情况下(S25为“否”),再次等待来自主机21的数据记录请求(S22)。
另外,在步骤S26中变更设定了层0的数据区的情况下,紧接着,向层1的数据区进行记录。在这里,等待来自用户的记录请求(S28),一旦接到数据记录请求(S28为“是”),就将要求的数据记录到层1的数据区(S29),再次等待来自主机21的数据记录请求(S28)。作为记录处理装置或记录处理功能执行这些步骤S28、S29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没有了数据记录请求的情况下(S28为“否”),判断来自主机21的记录请求是否完成(S30)。在数据记录请求还没完成的情况下(S30为“否”),再次等待来自主机21的数据记录请求(S28),在数据记录请求已经完成情况下(S30为“是”),结束处理(S31)。
再有,在该处理例中,也没有特别考虑除了SDCB以外的导入区、导出区、以及中间区的记录定时等,假定按任意的定时进行记录。
再有,在上述的说明中,对第2记录层是单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是第2记录层是多层的情况也能同样适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适用于信息记录媒体是双层DVD+R的情况的例子,而本发明不限定于双层DVD+R,如果是具有第1记录层和除了该第1记录层的第2记录层的信息记录媒体的情况,该第1记录层具有分别含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关于各个记录层的数据区的位置成为决定其范围基准,则也能同样适用。另外,不限于+R的形式,例如,对于+RW的形式、-R/RW的形式等的信息记录媒体也能适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光盘装置(信息记录装置)1和主机(信息处理装置)22完全分离开的系统构成例进行了说明,而在信息处理装置被设在信息记录装置的内部的记录类型的情况也同样能适用。
本发明的效果归纳如下。
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因为包含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该数据区变更指定装置以对于上述第1记录层和上述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方式,在对于上述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对信息记录装置进行对于上述第1记录层的、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所以,通过以对于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方式,在对于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执行来自该信息处理装置侧、对于成为对象的信息记录装置、对于第1记录层的、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就能实现如下这种请求,即,在第1记录层预先被设定的初始数据区中,改为将实际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作为数据区来设定,将以后的区域设为导出区或中间区,并且,将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设定在相当于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相同半径位置的区域,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
根据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记载的信息处理装置中,例如,在预先判断了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的情况下,不是将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全区域用于其用户数据的记录,例如以在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上记录的数据大小变得几乎相等的方式,指定数据区的范围,分割用户数据进行记录,籍此,能节省或尽可能减少在用预定时间填满未记录区等的对应处理上需要的时间。
根据方案3记载的发明,因为在通常的记录动作中,也是伴随地址指定的,通过地址指定能进行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所以能容易地实现方案1或方案2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预先判断了应该记录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的情况下,因为通过用于其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的大小的指定能进行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所以能容易地实现方案1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5记载的发明,因为能根据对该第1记录层的用户数据的记录中途的、对于该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进行指定,所以,在记录中途能实现方案1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7记载的发明,因为具有在对于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被设定了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进行对于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数据区变更设定步骤,所以,通过进行对该第1记录层的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能实现在第1记录层上预先设定了的初始数据区中,改为将实际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作为数据区设定,将以后的区域设为导出区或中间区,并且,将第2记录层数据区设定为相当于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相同半径位置的区域,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这种要求。即,在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是能任意变更设定实际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范围的,例如,在预先判断了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的情况下,不将初始数据区的全部用于数据记录,而将初始数据区中的一部分作为数据区设定用于数据记录,籍此,按照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进行的记录层的使用分配变得可能,能够省去或减少在用预定数据填满记录层中的未使用区等的对应处理上需要的时间,或者,能简单实现用和想制作的重放专用DVD完全相同的数据格式进行记录。
根据方案6、16、27、37、47记载的发明,因为具有在对于信息记录媒体预先被设定了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接受来自信息处理装置的数据区变更指定,进行对于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数据区变更设定装置,所以在第1记录层上预先设定了的初始数据区中,改为将实际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作为数据区来设定,将以后的区域设为导出区或中间区,并且,将第2记录层数据区设定为相当于和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相同半径位置的区域,保持逻辑地址的连续性,这种要求,通过以下方式能实现:在该信息记录装置中,接受来自信息处理装置的对于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指定,进行对该第1记录层的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即,在预先设定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是能任意变更设定实际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范围的,例如,在预先判断了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的情况下,不将初始数据区的全部用于数据记录,而将初始数据区中的一部分作为数据区设定来用于数据记录,籍此,按照用户记录的全部数据大小进行的记录层的使用分配变得可能,能够省去或减少在用预定数据填满记录层中的未使用区等的对应处理上需要的时间,或者,也能简单实现用和想制作的重放专用DVD完全相同的数据格式进行记录。
根据方案8、19、29、39记载的发明,在预先设定了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如果是OTP方式的信息记录媒体,通过设定在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以及连接于该数据区的中间区(Middle Area),能确保第2记录层侧的逻辑地址的连续性,由此,能在初始数据区的中途完成向该记录层的数据记录。
根据方案9、20、30、40记载的发明,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通过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设定来设定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能容易地实现在方案6、17、27、37项中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0、21、31、41记载的发明,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通过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设定来设定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能容易地实现在方案6、17、27、37项中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1、22、32、42记载的发明,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上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通过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设定来设定上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成区的范围,能容易地实现在方案6、17、27、37中记载的发明。
根据方案12、23、33、43记载的发明,成为对于第1记录层和第2记录层被分配的高效率的用户数据的记录。
根据方案13、24、34、44记载的发明,在设定数据区后将信息记录媒体排出的情况下,有可能丢失掉被设定的数据区的信息,通过将有关这种数据区的信息记录在该信息记录媒体的预定区域,在数据记录完成前信息记录媒体变得可排出。
根据方案14、25、35、45记载的发明,能很好地适用于下面的情况:例如以在和具有多个记录层的重放专用信息记录媒体的兼容性这一点上,未记录区的存在问题那样的基于DVD+R标准的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的情况。
根据方案15、26、36、46记载的发明,通过利用记录了有关数据区的管理信息的SDCB,能够简单而且可靠地管理关于数据区的信息。

Claims (22)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对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进行记录的信息记录装置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信息记录媒体具有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
该信息处理装置在进行所述用户数据的处理动作前,接受来自主机的指示,在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有关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以对所述第1记录层和所述第2记录层分配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设定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数据区的分配,以达到(向第1记录层记录的数据大小)≥(向第2记录层记录的数据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作为有关数据区范围的设定,设定在所述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作为有关数据区范围的设定,在所述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设定用于用户数据的记录的数据区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作为有关数据区范围的设定,根据在所述第1记录层的初始数据区的范围内的、对该第1记录层的用户数据的记录中途的该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来进行设定。
6.一种信息记录装置,按照来自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进行记录,信息记录媒体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
该信息记录装置在进行所述用户数据的记录动作前,接受来自主机的指示,在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有关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内,进行对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是以同向轨道路径方式来记录的信息记录媒体,
接续要设定的数据区来设定导出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是以逆向轨道路径方式记录的信息记录媒体,
接续要设定的数据区来设定中间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设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设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包括记录处理装置,所述记录处理装置接续对于被变更设定过的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进行对所述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用户数据的记录。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将有关被变更设定过的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信息记录在该信息记录媒体的预定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符合DVD+R标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记录有关被变更设定过的数据区的设定信息的所述预定区,是区段盘控制块内的层项。
15.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
信息记录装置,按照来自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的信息处理装置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请求进行记录,该信息记录媒体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基准的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
该信息记录装置在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有关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内,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内,接受来自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数据区变更指定,进行对所述第1记录层的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
16.一种信息记录方法,用于对以信息记录媒体为对象进行记录,信息记录媒体具有分别包含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的多个记录层,其中具有涉及所述各记录层的所述数据区的位置并成为决定其范围的基准第1记录层,及除了该第1记录层以外的第2记录层,
该信息记录方法包括: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地址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结束地址作为有关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步骤;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区域大小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区域大小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步骤;或者基于作为数据区变更指定的、根据对于所述第1记录层的记录完成通知的指定,设定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完了区的范围作为关于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是以同向轨道路径方式来记录的信息记录媒体,
接续要设定的数据区来设定导出区。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是以逆向轨道路径方式来记录的信息记录媒体,
接续要设定的数据区来设定中间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中,包括记录处理步骤,用于接续对被变更设定过的所述第1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用户数据的记录来进行对所述第2记录层的数据区的用户数据的记录。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中,将被变更设定过的数据区的范围的设定信息记录在该信息记录媒体的预定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中,所述信息记录媒体符合DVD+R标准。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信息记录方法,其中,记录有关被变更设定过的数据区的设定信息的所述预定区是区段盘控制块内的层项。
CN200480002205.8A 2003-03-25 2004-03-15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391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3320/2003 2003-03-25
JP2003083320 2003-03-25
JP2003336920A JP2004310972A (ja) 2003-03-25 2003-09-29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336920/2003 2003-09-29
PCT/JP2004/003429 WO2004086374A1 (ja) 2003-03-25 2004-03-15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71706A Division CN101097761B (zh) 2003-03-25 2004-03-15 信息处理装置及系统、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9145A CN1739145A (zh) 2006-02-22
CN1739145B true CN1739145B (zh) 2010-04-28

Family

ID=3608126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717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7761B (zh) 2003-03-25 2004-03-15 信息处理装置及系统、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
CN20048000220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39145B (zh) 2003-03-25 2004-03-15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记录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717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7761B (zh) 2003-03-25 2004-03-15 信息处理装置及系统、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09776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86A (zh) * 1995-06-26 1997-04-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数字信号记录方法以及盘重放装置
US5729525A (en) * 1995-06-21 1998-03-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wo-layer optical disk
CN1179589A (zh) * 1996-07-04 1998-04-22 索尼公司 记录介质和重现装置
JP2000067511A (ja) * 1998-08-25 2000-03-03 Sony Corp 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9525A (en) * 1995-06-21 1998-03-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wo-layer optical disk
CN1146586A (zh) * 1995-06-26 1997-04-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数字信号记录方法以及盘重放装置
CN1179589A (zh) * 1996-07-04 1998-04-22 索尼公司 记录介质和重现装置
JP2000067511A (ja) * 1998-08-25 2000-03-03 Sony Corp 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9145A (zh) 2006-02-22
CN101097761B (zh) 2011-05-04
CN101097761A (zh) 200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0141C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
CN100428355C (zh) 用于在记录介质中适当地分配备用区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一种具有使用其分配的备用区的记录介质
CN100559858C (zh) 再现装置和再现方法
US20090122668A1 (e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hereon
EP1607943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US7652960B2 (en)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of configur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hereof,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20070165502A1 (en) Method of recording data on a multi-layer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medium,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00593814C (zh) 记录介质,配置其控制信息的方法,使用前者的记录和/或再现方法及其设备
MX2010011840A (es) Medio de grabacion de informacion de una sola escritura, aparato de grabacion de informacion. metodo de grabacion de informacion, aparato de reproduccion de informacion y metodo de reproduccion de informacion.
US7599273B2 (en)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of configur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hereof,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739145B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记录方法
CN100412957C (zh) 多层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装置
JP2005339622A (ja) 記録管理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
CN101075464B (zh) 在信息存储介质上分配区的方法
CN101326580B (zh) 格式化多层存储介质
CN101253562B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信息重放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1023486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01019173B (zh) 记录介质中记录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7684295B2 (en)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of recor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on a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of recording/reproducing data u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data u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1010738B (zh) 记录介质以及记录介质中记录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MXPA04007514A (es) Medio de grabacion, metodo para configurar la informacion de control del mismo, metodo de grabacion y/o produccion que utiliza el mismo y aparato de los mismos.
JP4083780B2 (ja) 情報記録システム
JP2006040531A (ja)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JP4603540B2 (ja) 記録媒体、記録媒体の制御情報構成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KR101003423B1 (ko) 광디스크 및 광디스크의 디스크정보 기록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4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