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11710B -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11710B CN1711710B CN200380103519.2A CN200380103519A CN1711710B CN 1711710 B CN1711710 B CN 1711710B CN 200380103519 A CN200380103519 A CN 200380103519A CN 1711710 B CN1711710 B CN 17117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transmission
- information
- transformation component
- dispens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控制部(101)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该重发信号表示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信号以及如果是重发信号的话是第几次的重发信号。扩频部(102)对发送信号进行扩频处理。IFFT部(103)对发送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处理。GI插入部(104)在发送信号中插入保护区间。GI插入部(105)在发送信号中插入比GI插入部(104)插入的保护区间长的保护区间。GI插入部(106)在发送信号中插入比GI插入部(104)和GI插入部(105)插入的保护区间更长的保护区间。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选择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插入更长的保护区间的发送信号。由此,能够防止由重发次数过度增加所造成的传输延迟的增大而几乎不降低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等多载波调制方式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在OFDM发送接收装置所采用的帧结构是将与有效码元最后部分相同波形的信号用作保护区间(以下称为「GI」),并附加到有效码元的先头所构成。比保护区间长度短的延迟时间的延迟波可以由接收系统以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以下称为「FFT」)处理加以除去。而在多径的延迟时间比GI的长度长的情况以及存在定时误差的情况下,有时前面信号会漏到下一个信号的有效码元而产生码间干扰。
在发送系统中,反向快速傅立叶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以下称为「IFFT」)处理过的信号被插入GI,从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后获得发送信号。
在接收系统中,接收信号从模拟信号被变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通过GI除去电路除去GI的接收信号在经过FFT处理后可获得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在经过同步检波器的同步检波后可获得同步检波信号。
另外,近年来在无线通信,尤其是移动通信中,除了语音之外,图像和数据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成为传输的对象。可以预期在今后对各种内容的传输的需求会日益增加,从而对高可靠性的高速传输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再有,在移动通信中进行高速传输时,无法忽略起因于多径的延迟波的影响,而频率选择性衰落使传输特性恶化。
作为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对策的技术之一,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方式等的多载波(MC)调制方式受到瞩目。多载波调制方式是通过使用传输速度被抑制到不会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多个载波(副载波)来传输数据,由此进行实质的高速传输的技术。尤其在OFDM方式中,因为配置数据的多个副载波相互正交,是多载波调制方式中频率利用效率最高的方式,而且能够以较简单的硬件结构实现而备受瞩目,并有各式各样的研究。
另外,以往在对接收信号的传输错误进行检测而检测出错误时,对通信对方的无线台发送重发请求信号。接收到重发请求的通信对方的无线台重发和重发请求对应的数据。然后重复这个处理直到接收信号不再有错误为止。而这一连串的处理则被称为ARQ。
再有,在以往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中,尤其在线路变动慢的时候会发生即使对请求重发的特定用户进行重发也会连续产生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因为重发次数过度增加,而重发次数的增加连带使传播延迟增大,并进一步造成传输延迟增大的问题。为了避免产生如上述那样的传输延迟的增大,也有在某个一定的延迟时间中止重发的方法,但该方法会产生差错率恶化的问题。另外,因为GI没有包含新的数据,增长GI会产生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为重发次数过度增加而造成传输延迟增大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这个目的以下面的方式达成: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来增长GI的长度,或者考虑延迟分散信息、发送时间间隔、或使用频带等来设定GI的长度。而且,可以在重发次数增加时仅增长由特播编码输出的系统位数据的GI的长度来达成上述目的。另外,可以在重发次数增加越多时越增加配置同一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或者考虑线路质量信息、发送时间间隔、或使用频带等来设定配置同一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来达成上述目的。另外,可以在重发次数增加时仅增加配置在由特播编码输出的系统位数据的同一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来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发送装置,包括:编码部件,对发送信号进行特播编码,并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配置部件,将由所述编码部件输出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扩频部件,对由所述配置部件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扩频处理;正交频分复用部件,对由所述扩频部件进行了扩频处理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正交频分复用;插入部件,对由所述正交频分复用部件正交频分复用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独立地插入保护区间;以及控制部件,使由所述插入部件插入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本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在发送装置中,编码部件对发送信号进行特播编码,并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配置部件将从所述编码部件输出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扩频部件对通过所述配置部件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扩频处理;正交频分复用部件对通过所述扩频部件进行了扩频处理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正交频分复用;插入部件对通过所述正交频分复用部件正交频分复用后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独立地插入保护区间;以及控制部件使通过所述插入部件插入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表示OFDM-CDMA通信方式的信号配置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插入GI的发送信号的图;
图5是插入GI的发送信号的图;
图6是插入GI的发送信号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延迟分散信息生成部的结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发送信号的排列替换的图;
图19是表示发送信号的排列替换的图;
图20是表示发送信号的排列替换的图;
图21是表示将信号分配给副载波的图;
图22是表示将信号分配给副载波的图;
图23是表示将信号分配给副载波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以及
图3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的方框图。
发送装置100主要是由控制部101、扩频部102、IFFT部103、GI插入部104、GI插入部105、GI插入部106、选择部107以及天线108构成。
控制部101暂时存储由未图示的调制部调制后的发送信号,在发送定时将发送信号输出到扩频部102。因为发送信号有两种,一种是重发信号,另一种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信号,所以控制部101将发送信号区分为重发信号和重发信号以外的一般信号,如果是重发则判断重发次数,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重发信息包括是否为重发的信息以及重发次数的信息。
扩频部102使用不同的扩频码分别对从控制部101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扩频处理,并且进行码分复用生成CDMA信号后输出到IFFT部103。再有,扩频部102也可以使扩频率为1,不扩频发送信号就输出到IFFT部103。这种情况下,在IFFT部103接受IFFT处理的信号成为OFDM信号。
作为正交频分复用部件的IFFT部103对扩频部102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IFFT处理,生成OFDM-CDMA信号并输出到GI插入部104、105、106。OFDM-CDMA信号是如图2所示,通过将扩频码的一个码片分配给一个副载波而生成的。图2表示将所有的副载波分成G1至G4的四个组的情况。在IFFT部103生成的OFDM-CDMA信号能够选择任意的码复用数,比如说码复用数1等。这里码复用数是指每个载波的复用数,根据复用几个用户(几个码)来决定。因此,码复用数1就是对一个副载波仅分配一个用户的情况。
GI插入部104将GI插入从IFFT部103输入的发送信号,在发送信号插入GI后输出到选择部107。在GI插入部104插入的GI的长度比在GI插入部105以及GI插入部106插入的短。
GI插入部105将GI插入从IFFT部103输入的发送信号,在发送信号插入GI后输出到选择部107。在GI插入部105插入的GI的长度比在GI插入部104插入的GI的长度长,并且比在GI插入部106插入的GI的长度短。而且,只要是比在GI插入部104插入的GI的长度长,并且比在GI插入部106插入的GI的长度短,GI插入部105可以任意设定插入发送信号的GI的长度,但也可以插入在GI插入部104插入的GI长度的整数倍长度的GI。
GI插入部106将GI插入从IFFT部103输入的发送信号,在发送信号插入GI后输出到选择部107。在GI插入部106插入的GI的长度比在GI插入部104以及GI插入部105插入的GI的长度还要长。而且,只要是比在GI插入部104以及GI插入部105插入的GI的长度还要长,GI插入部106可以任意设定插入发送信号的GI的长度,但也可以插入在GI插入部104插入的GI长度的整数倍长度的GI。
作为控制部件的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在从GI插入部104、GI插入部105、GI插入部106输入的插入GI的发送信号中选择一个,将所选择的发送信号从天线108发送出去。在选择发送信号时,根据重发次数的信息,在不是重发的发送时选择从GI插入部104输入的发送信号,在第一次重发时选择从GI插入部105输入的发送信号,在第二次重发时选择从GI插入部106输入的发送信号。
接下来使用图3至图6说明发送装置100的动作。首先,发送信号在控制部101被判断是重发信号还是重发信号以外的一般的信号(步骤(以下称为「ST」)301)。如果发送信号是重发信号,在控制部101判断其是否是第一次的重发(ST302)。然后,控制部101将包含是否是重发信号的信息以及重发次数的信息的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
其次,OFDM-CDMA信号在经过扩频部102的扩频处理和IFFT部103的IFFT处理后,由GI插入部104、GI插入部105、GI插入部106插入GI。如果使在GI插入部105以及GI插入部106插入的GI的长度为在GI插入部104插入的GI的长度的整数倍,只要将在GI插入部104插入的GI的信号波形反复插入一定的次数即可,由此使得插入GI的处理变得容易,与不是GI的整数倍的长度的情况相比,在排列OFDM码元到帧的最后面时不会有剩余,因此能避免处理变得麻烦。
在GI插入部104被插入GI的发送信号是如图4所示,包含了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长度的GI长Tg1。而且,在GI插入部105被插入GI的发送信号是如图5所示,包含了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四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2。另外,在GI插入部106被插入GI的发送信号是如图6所示,包含了有效码元长度Ts3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3。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选择从GI插入部104、105、106输入的发送信号。也就是说,要发送的发送信号不是重发信号的话,则如图4所示,选择从GI插入部104输入的发送信号(ST303),该发送信号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1。
另外,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如果是第一次的重发,则如图5所示,选择从GI插入部105输入的发送信号(ST304),该发送信号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四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2,如果是第二次的重发则如图6所示,选择从GI插入部106输入的发送信号(ST305),该发送信号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3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3。
然后,选择部107输出选择的发送信号(ST306)。如上所述,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使GI的长度增加。而且,GI长度是Tg1>Tg2>Tg3,GI的长度设定是按照图4、图5、图6的顺序依序增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选择部根据从控制部输入的重发信息,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选择插入的GI越长的发送信号,因此能够提高差错率的改善效果,并能够防止重发次数过度增加所造成的传输延迟的增大而几乎不降低传输效率。另外,通过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来加长GI的长度,延迟时间会变得比GI长度还要短,因此能够减少在多径环境下的码间干扰。
(实施方式2)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7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分别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设定GI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7设置特播编码部701、并行/串行(以下称为「P/S」)变换部702以及调制部703的结构和图1不同。再有,对于和图1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将特播码用作纠错码时会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系统位数据要求要有良好的质量。因此,通过使系统位数据的GI长大于奇偶校验位数据的GI长,更能够兼顾传输效率和差错率。
控制部101暂时存储发送信号,将发送信号区分为重发信息和重发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然后,在发送定时将发送信号输出到扩频部102,并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重发信息包含重发次数的信息。另外,控制部101控制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的定时,并将发送信号是系统位数据还是奇偶校验位数据的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
特播编码部701对从控制部101输入的发送信号的一部分不进行编码,使其为系统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702,对输入的发送信号的剩余部分的一部分进行递归卷积编码后作为奇偶校验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702。
作为配置部件的P/S变换部702将从特播编码部701输入的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成串行数据形式输出到调制部703。由P/S变换部702变换的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的每一个码元全部由系统位或是奇偶校验位构成。
作为配置部件的调制部703对从P/S变换部702输入的各码元的系统位或是奇偶校验位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扩频部102。
GI插入部104、105、106对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分别独立地插入GI。这个时候,可以使插入奇偶校验位数据的GI的长度比插入系统位数据的GI的长度还要短,并且也可以无视於重发次数使奇偶校验位数据的GI的长度相同,而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使系统位数据的GI的长度增长。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次数以及发送信号是系统位数据还是奇偶校验位数据的信息,在从GI插入部104、GI插入部105、GI插入部106输入的被插入GI的发送信号中选择一个,将所选择的发送信号从天线108发送出去。也就是说,如果是系统位数据,进行使GI的长度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变长的控制,如果是奇偶校验位数据,则进行即使重发次数增加也不改变GI的长度的控制。
接下来使用图4、图5、图6和图8说明发送装置700的动作。控制部1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系统位数据(ST801),将是否是系统位数据的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另外,如果是系统位数据,控制部101判断是否是重发(ST802),如果是重发的话进一步判断重发次数是否是第一次(ST803),并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该重发信息包含了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的信息,以及如果是重发信号时的重发次数的信息。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是否是系统位数据的信息,在发送信号不是系统位数据而是奇偶校验位数据时,如图4所示,选择从GI插入部104输入的发送信号(ST804),该发送信号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长度的GI长Tg1。将奇偶校验位数据的GI长Tg1固定为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的长度,在仅改变插入在要求有良好质量的系统位数据的发送信号的GI的长度时,能够提高差错率特性而不降低传输效率,同时兼顾到传输效率和差错率特性。
另外,选择部107根据是否是系统位数据的信息和重发信息,在发送信号是系统位数据而且发送信号不是重发时,如图4所示,选择从GI插入部104输入的发送信号(ST804),该发送信号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1。
另外,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如果是第一次的重发,则如图5所示,选择从GI插入部105输入的发送信号(ST805),该发送信号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四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2,如果是第二次的重发,则如图6所示,选择从GI插入部106输入的发送信号(ST806),该发送信号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3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3。
接下来选择部107输出发送信号(ST80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因为是在和其他纠错方式相较之下能获得非常良好的差错率特性的特播编码部对发送信号进行特播编码,而且选择部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来加长插入系统位数据的GI的长度,因此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差错率特性。
再有,虽然在实施方式2中使插入重发时的系统位数据的GI的长度比插入奇偶校验位数据的GI的长度还要来的长,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插入重发时的系统位数据的GI的长度和插入奇偶校验位数据的GI的长度相同。
(实施方式3)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9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考虑延迟分散信息来选择GI的长度。在图9中,本实施方式包括特播编码部901以及P/S变换部902的结构和图1不同,但是对于和图1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GI的长度通常可以根据延迟分散来决定。因此,如果在决定GI的长度时能够反映出延迟分散信息,则更能够同时兼顾传输效率和差错率。
控制部101暂时存储发送信号,将发送信号区分为重发信息和重发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然后在发送定时将发送信号输出到扩频部102,并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重发信息包含重发次数的信息。另外,控制部101将延迟分散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因为延迟分散信息是由通信对方包含在发送信号中进行通知,所以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通信对方侧的延迟分散信息生成部的结构将后述。
特播编码部901对从控制部101输入的发送信号的一部分不进行编码,使其为系统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902,对输入的发送信号的剩余部分的一部分进行递归卷积编码后作为奇偶校验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902。
P/S变换部902将从特播编码部901输入的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成串行数据形式后输出到调制部903。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次数以及延迟分散信息,在从GI插入部104、GI插入部105、GI插入部106输入的被插入GI的发送信号中选择一个,将所选择的发送信号从天线108发送出去。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延迟分散小的情况下,也选择从GI插入部105输入的发送信号。
接下来使用图10说明延迟分散信息生成部1000。延迟分散信息生成部1000主要包括延迟电路1001、减法电路1002、绝对值化电路1003以及平均化电路1004。
对接收信号的前导码进行FFT处理后的信号输入延迟电路1001,延迟电路1001将输入的信号延迟后输出到减法电路1002。
减法电路1002计算相邻的副载波的信号电平的差并输出到绝对值化电路1003。
绝对值化电路1003将从减法电路1002输入的减法结果绝对值化后输出到平均化电路1004。
平均化电路1004将绝对值化电路1003输入的接收电平差的绝对值以副载波的数量平均后获得延迟分散信息。如上述般获得的延迟分散信息在通信对方包含在发送信号后被发送。
延迟分散信息不限于一定要在通信对方获得并由通信对方进行通知,也可以使用接收信号根据图10检测延迟分散。在TDD通信方式等能够从接收信号检测出延迟分散。
接下来使用图4、图5、图6和图11说明发送装置900的动作。控制部1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ST1101),如果是重发的话判断重发次数是否是第一次(ST1102),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该重发信息包含了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的信息,以及如果是重发信号时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另外,控制部101将包含在接收信号并由通信对方通知的延迟分散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如果要发送的发送信号不是重发信号的话,则如图4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1的发送信号(ST1103)。
另外,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如果是第一次的重发,则如图5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四分之一长度的GI长Tg2的发送信号(ST1104),如果是第二次的重发,则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延迟分散信息判断延迟分散是否小于阈值(ST1105)。
如果延迟分散小于阈值,如图5所示,选择部107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四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2的发送信号(ST1104),如果延迟分散大于等于阈值,则如图6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3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3的发送信号(ST1106)。
然后,选择部107将插入所选择的GI长的发送信号输出(ST110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因为选择部选择包含考虑延迟分散信息的长度的GI的发送信号,在即使重发次数增加也不用使GI的长度增加太多的情况下,不会选择到GI的长度超过所需的发送信号,由此能够尽可能地提高传输效率。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3中,虽然是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判断延迟分散的大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判断延迟分散的大小。
(实施方式4)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12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考虑发送时间间隔选择GI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在图12包括计数部1201、延迟部1202以及减法部1203的结构和图1不同。再有,对于和图1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和IEEE802.11一样使用CSMA(Carrier Sence Multiple Access,载波侦听多路访问)作为访问方式的情况,在线路忙碌时有时从上一次发送到这一次发送的时间间隔会变得很长。这个时候,第二次或第三次的重发发生错误时,传输延迟会变得极大。为了回避这个问题,考虑从上一次发送到这一次发送的发送时间间隔来选择GI的长度的方法是有效的。而CSMA是由终端进行载波侦听,只要接收电平等于小于阈值就进行发送。
计数部1201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发送定时生成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并输出到延迟部1202和减法部1203。
延迟部1202延迟从计数部1201输入的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并输出到减法部1203。
减法部1203根据从计数部1201输入的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和从延迟部1202输入的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计算出上一次发送的发送定时和这一次发送的发送定时的差,使计算出的发送定时差作为发送时间间隔输出到选择部107。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和从减法部1203输入的表示发送时间间隔的信息,在从GI插入部104、GI插入部105、GI插入部106输入的插入GI的发送信号中选择一个,将所选择的发送信号从天线108发送出去。也就是说,即使是第一次的重发,只要发送时间间隔大,就从三种GI长度中选择长度最长的、从GI插入部106输入的发送信号。
接下来使用图4、图5、图6和图13说明发送装置1200的动作。控制部1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ST1301),如果是重发则判断重发次数是否是第一次(ST1302),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该重发信息包含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的信息以及如果是重发信号时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另外,减法部1203将表示计算出的发送时间间隔的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如果要发送的发送信号不是重发,则如图4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长度的GI长Tg1的发送信号(ST1303)。
另外,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如果是第一次的重发,判断发送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等于阈值(ST1304),如果是第二次的重发则如图6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2的发送信号(ST1306)。
另外,选择部107在从控制部101输入的表示发送时间间隔的信息得知发送时间间隔低于阈值时,如图5所示,选择被插入了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四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2的发送信号(ST1305),如果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等于阈值,则如图6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3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3的发送信号(ST1306)。
然后,选择部107输出插入所选择的GI长的发送信号(ST130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4,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因为选择部选择包含了考虑发送时间间隔的长度的GI的发送信号,所以通过在发送时间间隔长的时候重复进行重发能够防止传输延迟变得极大。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4中虽然是在第一次的重发时比较发送时间间隔的大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不是重发的发送时比较发送时间间隔的大小。
(实施方式5)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发送装置14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考虑频带的使用状况设定GI的长度。另外,对于和图1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控制部101在由通信对方通知频带的使用状况的信息或是在知道作为可使用的频带宽度的容许使用频带时,因为能够从现在使用的使用频带知道在剩余的频带还有多少余裕,将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的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次数的信息以及频带的使用状况的信息,在从GI插入部104、GI插入部105、GI插入部106输入的插入GI的发送信号中选择一个,将所选择的发送信号从天线108发送出去。也就是说,即使是第一次的重发,只要频带还有余裕,就从三种GI长度中选择长度最长的、从GI插入部106输入的发送信号。
接下来使用图4、图5、图6和图15说明发送装置1400的动作。控制部1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ST1501),如果是重发再判断重发次数是否是第一次(ST1502),将重发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该重发信息包含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的信息以及如果是重发信号时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另外,控制部101将表示各个通信对方的频带的使用状况的信息输出到选择部107。
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如果要发送的发送信号不是重发,如图4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1的八分之一长度的GI长Tg1的发送信号(ST1503)。
另外,选择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重发信息以及表示频带的使用状况的信息,如果是第一次的重发,判断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是否小于等于阈值(ST1504),如果是第二次的重发则如图6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3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3的发送信号(ST1506)。
另外,选择部107在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大于阈值时,如图5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2的四分之一长度的GI长度Tg2的发送信号(ST1505),如果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小于等于阈值,则如图6所示,选择被插入有效码元长度Ts3的八分之三长度的GI长度Tg3的发送信号(ST1506)。
如上所述,因为选择部107选择插入对应于使用频带的GI的发送信号,在使用频带由余裕时能够增长GI而不会降低传输效率,因此能够减少重发次数并减少传输延迟,同时在使用频带不大有余裕时能够进行控制,使GI不会超过所需的长度,从而能够防止传输效率的降低。
然后,选择部107输出插入所选择的GI长的发送信号(ST150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5,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因为选择部选择包含了对应频带的使用状况的GI的发送信号,所以能够防止传输延迟而不降低传输效率。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5中虽然是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判断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不是重发的发送时判断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
(实施方式6)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发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图。
发送装置1600主要是由控制部1601、扩频部1602、串行/并行(以下称为「S/P」)变换部1603、P/S变换部1604、IFFT部1605、GI插入部1606以及天线1607组成。
作为控制部件的控制部1601暂时存储在未图示的调制部调制后的发送信号,并将发送信号区分为重发信息和重发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发送定时将发送信号输出到扩频部1602,并将重发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重发信息包括重发次数以及要重发的数据的信息。
扩频部1602使用不同的扩频码分别对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扩频处理,并且进行码分复用而生成CDMA信号后输出到S/P部1603。再有,扩频部1602也可以使扩频率为1,不扩频发送信号就输出到IFFT部103。这个时候,在IFFT部103接受IFFT处理的信号成为OFDM信号。
作为排列替换部件的S/P变换部1603在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不是重发而是一般的发送时,将从扩频部1602输入的发送信号直接从串行数据形式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并输入到P/S变换部1604。另一方面,S/P变换部1603在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是重发时,将发送信号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从存储器读取对应于重发次数的包含在重发信息的重发数据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作为排列替换部件的P/S变换部1604在最初的发送时,将从S/P变换部1603输入的发送信号直接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为串行数据形式并输出到IFFT部1605。另一方面,在重发时,P/S变换部1604根据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对从S/P变换部1603输入的包含重发数据的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将排列替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1605。关于发送信号的排列替换方法将后述。
作为正交频分复用部件的IFFT部1605对P/S变换部1604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IFFT等正交频分复用处理,生成OFDM-CDMA信号输出到GI插入部1606。OFDM-CDMA信号是通过将扩频码的一个码片分配给一个副载波而生成的。在IFFT部1605生成的OFDM-CDMA信号能够选择任意的码复用数,比如说码复用数1等。这里码复用数是指每个载波的复用数,根据复用几个用户(几个码)来决定。因此,码复用数1就是对一个副载波仅分配一个用户的情况。
GI插入部1606在从IFFT部1605输入的发送信号插入预定的GI,从天线1607发送出去。再有,GI插入部1606和天线1607之间具备未图示的无线部,在无线部进行从基带频率上变频到无线频率的处理等。
接下来使用图17至图20说明发送装置1600的动作。图17是表示发送装置1600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8至图20是表示使用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对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的方法的图。
首先,控制部1601判断在未图示的调制部被调制后输入的发送信号是重发信号还是非重发的一般的信号(ST1701),如果是重发的话判断是否是第一次的重发(ST1702)。然后,控制部1601将重发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该重发信息由表示一般的信号还是重发信号的信息(以下称为「信号类别信息」)、重发次数的信息(以下称为「次数信息」)以及通信对方是请求重发哪一个信号的信息(以下称为「请求信息」)构成。
在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的情况,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再有,信号$1至信号$4是码分复用信号。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因为是在一般的发送的情况,所以不在P/S变换部1604进行排列替换,按照图18的信号$1、$2、$3、$4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8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3、$4」(ST1703)。
另一方面,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因为是第一次的重发而且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所以从存储器1801对信号$1读取两次的同时对信号$2、$3分别读取一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按照图19的信号$1、$2、$1、$3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9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1、$3」(ST1705)。在重发时,仅将有重发请求的信号分配给副载波进行发送即可,但不限于仅将有重发请求的信号分配给副载波进行发送的情况,也可以将没有重发请求的任意的信号和重发信号一起分配给不同的副载波进行发送。
而且,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因为是第二次的重发而且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1、$1、$1」(ST1704)。
接着,发送信号在IFFT部1605接受IFFT处理等正交频分复用处理,获得OFDM-CDMA信号(ST1706)。
接下来使用图21至图23说明有关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OFDM-CDMA信号的各个信号对副载波的分配。
OFDM-CDMA信号使扩频比为副载波数量的四分之一,将所有的副载波分成四个副载波组。也就是说,OFDM-CDMA信号被分为副载波#3m+1至副载波#4m的第一组G1、副载波#2m+1至副载波#3m的第二组G2、副载波#m+1至副载波#2m的第三组G3以及副载波#1至副载波#m的第四组G4,在各个副载波组中,码分复用信号被分配给每一个组加以配置。
在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时,如图21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3被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4被分配给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
另一方面,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如图22所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的同时,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信号$3被分配给第四组G4。因此,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而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如图23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在第二组G2、第三组G3以及第四组G4也是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因此,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和第一次的重发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和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使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增多,能够获得频率分集效果,从而提高差错率特性。另外,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将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每次增多二的整数倍,在时钟分频时能够在每一次降低二分之一的频率使得时钟生成变得容易,同时,在接收时只要每次增加二个数据即可,由此接收信号的合成变得容易。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6,因为S/P变换部根据从控制部接收的重发信息生成重发信号,P/S变换部对包含生成的重发信号的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并在IFFT部对发送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所以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能够防止因重发次数过度增加而造成的传输延迟的增大。
(实施方式7)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发送装置24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7的特征是将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分别分配给副载波。在本实施方式7中,图24包括特播编码部2401以及并行/串行(以下称为「P/S」)变换部2402的结构和图16不同。再有,对于和图16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使用特播码作为纠错码时,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但要求系统位数据要有良好的质量。因此,通过使分配系统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大于分配奇偶校验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更能够兼顾传输效率和差错率。
控制部1601暂时存储发送信号,将发送信号区分为重发信息和重发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然后,在发送定时将发送信号输出到扩频部1602,并将重发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重发信息在一般的发送时仅包含信号类别信息,在重发时则包含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而且,控制部1601控制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的发送定时,并将发送信号是系统位数据还是奇偶校验位数据的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
作为编码部件的特播编码部2401对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发送信号的一部分不进行编码,使其为系统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2402,对输入的发送信号的剩余部分的一部分进行递归卷积编码后作为奇偶校验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2402。
P/S变换部2402将从特播编码部2401输入的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成串行数据形式输出到扩频部1602。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被配置到不同的码元。
接下来使用图18至图20以及图25说明发送装置2400的动作。图25是表示发送装置2400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16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奇偶校验位数据(ST2501),然后再判断是否是重发信号(ST2502),如果是重发再进一步判断是否是第一次的重发(ST2504)。接着,控制部1601将重发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该重发信息由表示发送信号是系统位数据还是奇偶校验位数据的信息(以下称为「比特信息」)和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组成。
如果是奇偶校验位数据,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奇偶校验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因为是在一般的发送的情况,所以不在P/S变换部1604进行排列替换,按照图18的奇偶校验位数据的信号$1、$2、$3、$4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8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奇偶校验位数据序列「$1、$2、$3、$4」(ST2503)。
另一方面,如果是系统位数据且是非重发的一般发送的情况,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因为是在一般的发送的情况,所以由P/S变换部1604进行排列替换,而在存储器1802中按照图18的系统位数据的信号$1、$2、$3、$4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接着从图18的上面开始依次被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ST2503)。
另外,在是系统位数据且是第一次的重发的情况下,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奇偶校验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比特信息,因为是对系统位数据的信号$1有重发请求,所以从存储器1801对信号$1读取两次的同时对系统位数据的信号$2、$3分别读取一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按照图19的系统位数据的信号$1、$2、$3、$4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9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1、$3」(ST2506)。
另外,在是系统位数据而且是第二次的重发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奇偶校验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比特信息,因为是第二次的重发而且对系统位数据的信号$1有重发请求,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系统位数据的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系统位数据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1、$1、$1」(ST2505)。
接着,发送信号在IFFT部1605接受IFFT处理等正交频分复用处理,获得OFDM-CDMA信号(ST2507)。
接下来使用图21至图23说明有关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OFDM-CDMA信号的各个信号对副载波的分配。
在发送信号是奇偶校验位数据、或者发送信号是系统位数据且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时,如图21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3被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4被分配给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
另一方面,在是系统位数据而且是第一次的重发时,如图22所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的同时,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信号$3被分配给第四组G4。因此,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而在是系统位数据而且是第二次的重发时,如图23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在第二组G2、第三组G3以及第四组G4也是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因此,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和第一次的重发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和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7,除了上述实施方式6的效果以外,因为是以和其他纠错方式相较之下能够获得非常良好的差错率特性的特播编码部对发送信号进行特播编码,所以更能够提高差错率特性。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7中虽然是不改变分配奇偶校验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重发次数增加分配奇偶校验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7中,在重发时虽然是使分配系统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不同于分配奇偶校验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重发次数使分配系统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和分配奇偶校验位数据的副载波的数量增加相同的数量。
(实施方式8)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发送装置26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8的特征是根据线路质量信息将重发信号分配给副载波。再有,对于和图16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控制部1601暂时存储由未图示的调制部调制后的发送信号,并将发送信号区分为重发信息和重发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发送定时将发送信号输出到扩频部1602,并将重发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另外,控制部1601从接收信号获得SIR(期望波对干扰波比)等的线路质量,使获得的线路质量作为线路质量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从接收信号检测线路质量的方法能够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通信方式中被采用。另外,也可以将在通信对方检测出的结果用作线路质量信息。这个时候可以请求通信对方发送在通信对方测定的SIR测定结果等的线路质量信息。
S/P变换部1603在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不是重发而是一般的发送时,将从扩频部1602输入的发送信号直接从串行数据形式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并输入到P/S变换部1604。另一方面,S/P变换部1603在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是重发时,将包含在重发信息的要重发的数据生成对应于重发次数的数量并从串行数据形式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输出到P/S变换部1604。这个时候,S/P变换部1603在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线路质量信息判断出线路质量为极差时,即使是第一次的重发也是生成第二次重发时生成的数量的重发信号。
P/S变换部1604在最初的发送时,将从S/P变换部1603输入的发送信号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为串行数据形式并输出到IFFT部1605。另外,在重发时,P/S变换部1604根据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对包含S/P变换部1603生成的重发数据的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将排列替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1605。
特播编码部2601对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发送信号的一部分不进行编码,使其为系统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2602,对输入的发送信号的剩余部分的一部分进行递归卷积编码后作为奇偶校验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2602。
P/S变换部2602将从特播编码部2601输入的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成串行数据形式输出到扩频部1602。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
接下来使用图18至图20以及图27说明发送装置2600的动作。图27是表示发送装置2600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16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信号(ST2701),如果是重发再判断是否是第一次的重发(ST2702)。另外控制部1601根据从接收信号获得的线路质量判断线路质量是否良好。可以以是否大于等于阈值来判断等任意的方法作为线路质量的判断方法来进行判断。接着,控制部1601将重发信息和线路质量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该重发信息由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组成。
如果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于存储器1801。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因为是在一般的发送的情况,所以不在P/S变换部1604进行排列替换,按照图18的信号$1、$2、$3、$4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8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3、$4」(ST2703)。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线路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于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线路质量信息,因为是第一次的重发,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并且在控制部1601判断线路质量是否良好的结果(ST2705)是线路质量良好,所以从存储器1801对信号$1读取两次的同时对信号$2、$3分别读取一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按照图19的信号$1、$2、$1、$3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9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1、$3」(ST2706)。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线路质量恶劣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线路质量信息,因为是第一次的重发且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并且线路质量恶劣,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1、$1、$1」(ST2704)。
另外,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因为是第二次的重发而且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1、$1、$1」(ST2704)。
接着,发送信号在IFFT部1605接受IFFT处理等正交频分复用处理,获得OFDM-CDMA信号(ST2707)。
接下来使用图21至图23说明有关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OFDM-CDMA信号的各个信号对副载波的分配。
在发送信号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时,如图21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3被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4被分配给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线路质量良好时,则如图22所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的同时,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信号$3被分配给第四组G4。因此,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而在是第二次的重发或第一次的重发且线路质量恶劣时,如图23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在第二组G2、第三组G3以及第四组G4也是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因此,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和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8,除了上述实施方式6的效果以外,因为S/P变换部和P/S变换部考虑线路质量将重发信号分配给副载波加以配置,所以能够在线路质量恶劣时确实提高差错率特性。
(实施方式9)
图2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发送装置28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9的特征是考虑发送时间间隔而改变用于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9,在图28包括计数部2801、延迟部2802、减法部2803以及大小比较部2804的结构和图16不同。再有,对于和图16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果和IEEE802.11一样,在使用CSMA(Carrier Sence Multiple Access,载波侦听多路访问)作为访问方式的情况,在线路忙碌时有时从上一次发送到这一次发送的时间间隔会变得很长。这个时候,第二次或第三次的重发错误时,传输延迟会变得极大。为了回避这个问题,考虑从上一次发送到这一次发送的发送时间间隔来改变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的方法是有效的。而CSMA就是由终端进行载波侦听,只要接收电平等于小于阈值就进行发送。
计数部2801根据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发送定时生成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并输出到延迟部2802和减法部2803。
延迟部2802延迟从计数部2801输入的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并输出到减法部2803。
减法部2803根据从计数部2801输入的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和从延迟部2802输入的表示发送定时的信息计算出上一次发送的发送定时和这一次的发送定时的差,使计算出的发送定时差作为发送时间间隔输出到大小比较部2804。
大小比较部2804比较从减法部2803输入的发送时间间隔和阈值,将表示发送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等于阈值的发送时间间隔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
S/P变换部1603在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不是重发而是一般的发送时,将从扩频部1602输入的发送信号直接从串行数据形式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并输入到P/S变换部1604。另一方面,S/P变换部1603在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是重发时,将包含在重发信息的要重发的数据生成对应于重发次数的数量并从串行数据形式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输出到P/S变换部1604。这个时候,S/P变换部1603在根据大小比较部2804输入的发送时间间隔信息判断出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等于阈值时,即使是第一次的重发也生成相当于第二次重发时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的重发信号。
P/S变换部1604在最初的发送时将从S/P变换部1603输入的发送信号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为串行数据形式并输出到IFFT部1605。另外,在重发时,P/S变换部1604根据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对包含S/P变换部1603生成的重发数据的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将排列替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1605。
接下来使用图18至图20以及图29说明发送装置2800的动作。图29是表示发送装置2800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16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信号(ST2901),如果是重发再判断是否是第一次的重发(ST2902)。另外,减法部2803将计算出的发送时间间隔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
如果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因为是在一般的发送的情况,所以不在P/S变换部1604进行排列替换,按照图18的信号$1、$2、$3、$4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8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3、$4」(ST2903)。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从大小比较部2804输入的发送时间间隔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因为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发送时间间隔信息,在控制部1601判断是否是第一次的重发的结果(ST2902)是第一次的重发并且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而在大小比较部2804判断发送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等于阈值的结果(ST2905)是发送时间间隔小于阈值,所以从存储器1801对信号$1读取两次的同时对信号$2、$3分别读取一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按照图19的信号$1、$2、$1、$3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9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1、$3」(ST2906)。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从大小比较部2804输入的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等于阈值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发送时间间隔信息,因为是第一次的重发且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并且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等于阈值,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1、$1、$1」(ST2904)。
另外,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因为是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1、$1、$1」(ST2904)。
接着,发送信号在IFFT部1605接受IFFT处理等正交频分复用处理,获得OFDM-CDMA信号(ST2907)。
接下来使用图21至图23说明有关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OFDM-CDMA信号的各个信号对副载波的分配。
在发送信号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时,如图21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3被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4被分配给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
另一方面,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发送时间间隔小于阈值时,如图22所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的同时,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信号$3被分配给第四组G4。因此,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而在是第二次的重发或第一次的重发且发送时间间隔大于等于阈值时,如图23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在第二组G2、第三组G3以及第四组G4也是和第一组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因此,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和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9,除了上述实施方式6的效果以外,因为S/P变换部和P/S变换部考虑发送时间间隔而将重发信号分配给副载波加以配置,所以能够在发送时间间隔长的时候通过重复进行重发来防止传输延迟变得极大。
(实施方式10)
图3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发送装置30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10的特征是考虑使用频带的使用状况改变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另外,对于和图16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控制部1601在由通信对方通知频带的使用状况的信息或是在知道作为可使用的频带宽度的容许使用频带时,因为能够通过获得现在使用的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来了解在剩余的频带还有多少余裕,将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的信息(以下称为「频带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
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表示是一般的发送时,S/P变换部1603将从扩频部1602输入的发送信号直接从串行数据形式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并输入到P/S变换部1604。另一方面,S/P变换部1603在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是重发时,将包含在重发信息的要重发的数据生成对应于重发次数的数量并从串行数据形式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输出到P/S变换部1604。这个时候,S/P变换部1603在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频带信息得知频带有余裕时,即使是第一次的重发也是生成相当于第二次重发时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的重发信号。
P/S变换部1604在最初的发送时将从S/P变换部1603输入的发送信号直接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为串行数据形式并输出到IFFT部1605。另外,在重发时,P/S变换部1604根据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重发信息对包含S/P变换部1603生成的重发数据的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将排列替换后的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1605。
接下来使用图18至图20以及图31说明发送装置3000的动作。图31是表示发送装置3000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1601判断发送信号是否是重发信号(ST3101),如果是重发再判断是否是第一次的重发(ST3102)。另外控制部1601判断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的大小(ST3105),使判断结果作为频带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
如果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于存储器1801。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因为是在一般的发送的情况,所以不在P/S变换部1604进行排列替换,按照图18的信号$1、$2、$3、$4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18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3、$4」(ST3103)。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频带没有余裕的情况下,在扩频部1602接受了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9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频带信息,因为是第一次的重发,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且频带没有余裕,所以从存储器1801对信号$1读取两次的同时对信号$2、$3分别读取一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如图19所示,按照图19的信号$1、$2、$1、$3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中,接着从图19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2、$1、$3」(ST3106)。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频带有余裕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请求信息以及频带信息,因为是第一次的重发,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并且频带有余裕,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是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数据序列「$1、$1、$1、$1」(ST3104)。
另外,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在扩频部1602接受扩频处理的发送信号是如图18所示,在S/P变换部1603从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2、$3、$4」变换为并行数据形式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801。然后,根据控制部1601输入的信号类别信息、次数信息以及请求信息,因为是第二次的重发而且对信号$1有重发请求,所以从存储器1801仅对信号$1读取四次并输出到P/S变换部1604。
从S/P变换部1603输出的发送信号,如图20所示,按照图20的信号$1、$1、$1、$1的顺序由上而下地排列在P/S变换部1604的存储器1802中,接着从图20的上面开始依序读取并变换为串行数据的形式。从P/S变换部1604输出的发送信号被排列成像串行数据形式的系统位数据序列「$1、$1、$1、$1」(ST3104)。
接着,发送信号在IFFT部1605接受IFFT处理等正交频分复用处理,获得OFDM-CDMA信号(ST3107)。
接下来使用图21至图23说明有关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OFDM-CDMA信号的各个信号对副载波的分配。
在发送信号是非重发的一般的发送时,如图21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3被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4被分配给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
另外,在是第一次的重发且频带没有余裕时,如图22所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的同时,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信号$2被分配给第二组G2,信号$3被分配给第四组G4。因此,在第一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三组G3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而在是第二次的重发或第一次的重发且频带有余裕时,如图23所示,信号$1被分配给第一组G1的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在第二组G2、第三组G3以及第四组G4也是和第一组G1同样地,将信号$1分配给各副载波加以配置。因此,在第二次的重发时,和一般的发送时相比,因为将信号$1分配给第二组G2的各副载波和第四组G4的各副载波,副载波的数量变为两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6的效果以外,因为S/P变换部和P/S变换部考虑频带是否有余裕将重发信号分配给副载波加以配置,所以能够在频带有余裕时防止传输延迟变大而不会降低传输效率。
(实施方式11)
图3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发送装置3200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11的特征是设定重发次数的上限。在本实施方式11,在图32包括特播编码部3201、P/S变换部3202、选择部3203以及大小比较部3204的结构和图16不同。再有,对于和图16的相同结构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作为重发次数控制部件的控制部1601暂时存储在未图示的调制部调制后的发送信号,并将发送信号区分为重发信息和重发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发送定时将发送信号输出到扩频部1602,并将重发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P/S变换部1604以及大小比较部3204。控制部1601从接收信号获得CIR(期望波对干扰波比)等线路质量,使获得的线路质量作为线路质量信息输出到S/P变换部1603和P/S变换部1604。另外,控制部1601将频带信息输出到选择部3203。另外,控制部1601在从大小比较部3204输入中止重发的信号(以下称为「中止信号」)时停止重发信号的输出。
特播编码部3201对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发送信号的一部分不进行编码,使其为系统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3202,对输入的发送信号的剩余部分的一部分进行递归卷积编码后作为奇偶校验位数据输出到P/S变换部3202。
P/S变换部3202将从特播编码部3201输入的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从并行数据形式变换成串行数据形式输出到扩频部1602。在P/S变换部3202变换的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的每一个码元是全部由系统位或是奇偶校验位构成。
选择部3203根据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频带信息选择阈值α或阈值β并输出到大小比较部3204。也就是说,现在的使用频带相对于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大时选择阈值β(阈值α>阈值β),现在的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小时选择阈值α。由此,通过根据频带信息选择阈值,能够根据频带的使用状况自适应地改变重发次数的上限,从而能够兼顾系统整体的吞吐量和差错率特性。
大小比较部3204根据从控制部1601输入的次数信息比较重发次数和从选择部3203输入的阈值α或阈值β,当重发次数大于等于阈值时,将中止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601。相反地,如果重发次数小于阈值,则不做任何输出。另外,因为发送装置3200的动作除了根据频带信息在重发次数变成预定次数时中止重发之外,其他和图27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1,除了上述实施方式6、实施方式7以及实施方式8的效果之外,因为大小比较部在重发次数大于等于阈值时中止重发,因此能够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11中虽然使根据频带是否有余裕来选择的阈值为阈值α和阈值β的两种,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从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阈值中选择。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1中是将发送信号特播编码,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特播编码以外的编码方法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1中是使用线路质量信息对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使用重发信息对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1中是在选择部根据使用频带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比例来选择阈值,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仅单纯地根据使用频带的大小来选择阈值等任意的方法。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说明了重发次数为两次的情况,但不限于重发次数为两次的情况,也可以使重发次数为两次之外的任意的次数。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假设将GI的长度设定为三种,但不限于GI的长度为三种的情况,也可以设定任意种类的GI长度。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说明了根据重发次数使GI的长度为有效码元长度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以及八分之三,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重发次数而将GI的长度设定为任意的长度。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说明了将所有的副载波分成四个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进行任意的副载波的配置。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6至实施方式11中是在从一般的发送到第二次的重发时改变分配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从一般的发送到第三次或第三次以上的重发时增多分配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6至实施方式11中是在从一般的发送到第二次的重发时按每个组增加分配的副载波的数量,但不限于此,如果是OFDM信号,也可以不将副载波分组,在从一般的发送到第二次的重发时按照每个副载波增多分配的副载波的数量。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6至实施方式11中是在从S/P变换部多次读取重发信号的同时,通过P/S变换部对发送信号进行排列替换来增加配置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进行排列替换而在IFFT部执行正交频分复用处理时增加配置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或者通过分别设置对重发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处理的IFFT部和对一般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处理的IFFT部来增加配置重发信号的副载波的数量。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6至实施方式11中是将副载波分成四个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分成任意个组。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6至实施方式11中是在S/P变换部新生成重发信号,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存储器暂时存储发送信号,再以相应于重发次数的次数从存储器读取重发信号。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11所述的发送装置能够适用于基站装置或通信终端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由重发次数过度增加所造成的传输延迟的增大而几乎不降低传输效率。
本说明书是基于2002年11月18日申请的特愿2002-333448号以及2002年12月6日申请的特愿2002-355079号。其全部内容都包含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等的多载波调制方式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laims (14)
1.一种发送装置,包括:
编码部件,对发送信号进行特播编码,并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
配置部件,将由所述编码部件输出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
扩频部件,对由所述配置部件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扩频处理;
正交频分复用部件,对由所述扩频部件进行了扩频处理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正交频分复用;
插入部件,对由所述正交频分复用部件正交频分复用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独立地插入保护区间;以及
控制部件,使由所述插入部件插入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使所述系统位数据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大于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仅使所述系统位数据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随着所述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设定对应于延迟分散信息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延迟分散信息由通信对方发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从接收信号检测所述延迟分散信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设定对应于发送时间间隔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设定对应于使用频带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在相对于容许使用频带的所述使用频带的比例越少时越增加所述保护区间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使所述扩频部件的扩频率为“1”,使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的码复用数为“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使重发时的保护区间长度为第一次发送时的保护区间长度的整数倍。
12.一种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的基站装置。
13.一种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的通信终端装置。
14.一种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发送装置中,
编码部件对发送信号进行特播编码,并输出系统位数据和奇偶校验位数据;
配置部件将从所述编码部件输出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
扩频部件对通过所述配置部件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码元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扩频处理;
正交频分复用部件对通过所述扩频部件进行了扩频处理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进行正交频分复用;
插入部件对通过所述正交频分复用部件正交频分复用后的、所述系统位数据和所述奇偶校验位数据,独立地插入保护区间;以及
控制部件使通过所述插入部件插入的所述保护区间长度随着重发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333448A JP3796211B2 (ja) | 2002-11-18 | 2002-11-18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JP333448/2002 | 2002-11-18 | ||
JP2002355079A JP4163937B2 (ja) | 2002-12-06 | 2002-12-06 | Ofdm−cdma送信装置及びofdm−cdma送信方法 |
JP355079/2002 | 2002-12-06 | ||
PCT/JP2003/014418 WO2004047347A1 (ja) | 2002-11-18 | 2003-11-13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11710A CN1711710A (zh) | 2005-12-21 |
CN1711710B true CN1711710B (zh) | 2010-09-01 |
Family
ID=32698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38010351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1710B (zh) | 2002-11-18 | 2003-11-13 |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796211B2 (zh) |
CN (1) | CN171171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338325C1 (ru) * | 2004-09-18 | 2008-11-10 |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частоты в системе ofdm |
US20060176966A1 (en) * | 2005-02-07 | 2006-08-10 | Stewart Kenneth A | Variable cyclic prefix in mixed-m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EP2015486B1 (en) * | 2006-04-28 | 2017-04-12 |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imi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JP4999566B2 (ja) * | 2007-06-15 | 2012-08-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ガードインターバル長適応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US20180278308A1 (en) * | 2014-10-24 | 2018-09-2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Wlan designs for supporting an outdoor propagation channel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0649A (zh) * | 1998-12-22 | 2000-07-1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Ofdm发送接收装置 |
-
2002
- 2002-11-18 JP JP2002333448A patent/JP379621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11-13 CN CN200380103519.2A patent/CN171171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0649A (zh) * | 1998-12-22 | 2000-07-1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Ofdm发送接收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0)
Title |
---|
JP特开2000-151546A 2000.05.30 |
JP特开2000-244441A 2000.09.08 |
JP特开2001-111519A 2001.04.20 |
JP特开2001-144724A 2001.05.25 |
JP特开2002-171298A 2002.06.14 |
JP特开2002-261726A 2002.09.13 |
JP特开2002-271296A 2002.09.20 |
JP特表2002-535925A 2002.10.22 |
佐和橋 衛 , 新 博行.可変拡散率を用いるブロードバンドTD-OFCDMパケット伝送.電子情報通信学会総合大会講演論文集.2001,495. |
佐和橋 衛, 新 博行.可変拡散率を用いるブロードバンドTD-OFCDMパケット伝送.電子情報通信学会総合大会講演論文集.2001,49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796211B2 (ja) | 2006-07-12 |
JP2004172721A (ja) | 2004-06-17 |
CN1711710A (zh) | 2005-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19262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伝送要求(harq)を支援する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 |
CN1853367B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副载波分配方法 | |
RU2425459C2 (ru) | Конфигурируемые пилот-сигналы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 |
JP4139230B2 (ja)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
KR101084127B1 (ko) | Ofdma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의 자동 재전송 요구지원 방법 | |
JP4430078B2 (ja)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方式を用いる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サブチャンネルの割当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7355960B2 (en) | Channel estim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channel allocation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 |
CN101594193B (zh) | 无线发送设备和无线发送方法 | |
KR20050053907A (ko)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서브 캐리어 할당 방법 | |
EP1564920B1 (en) | Transmitter apparatus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 |
CN102932125A (zh) | 基站装置以及用于基站装置的接收方法 | |
US20030012126A1 (en) | Ofd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ofdm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1129008B (zh) | 子载波分配方法、数据发送方法、通信系统和发射机终端 | |
CN1697439A (zh) | 峰值平均功率比控制 | |
CN101548517A (zh) | 用于分配训练信号和信息比特的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
US20070036068A1 (en) | Two-dimensional spreading method for an OFDM-CDM system | |
WO2004019532A1 (ja) | Ofdm−cdma送信装置及びofdm−cdma送信方法 | |
JP2005354704A (ja)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システムの多重化方式 | |
CN1711710B (zh) |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 |
JP2004187226A (ja) | Ofdm−cdma送信装置及びofdm−cdma送信方法 | |
JP3799030B2 (ja) | Cdma送信装置およびcdma送信方法 | |
KR20060073991A (ko) | Ofdma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의 자동 재전송 요구지원 방법 | |
CN101605025A (zh) | 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数据发送端和接收端及传输系统 | |
KR20090050134A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
JP4146689B2 (ja) | Ofdm−cdma送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1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