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8036A - 无线发射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发射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08036A CN1708036A CNA2005100780199A CN200510078019A CN1708036A CN 1708036 A CN1708036 A CN 1708036A CN A2005100780199 A CNA2005100780199 A CN A2005100780199A CN 200510078019 A CN200510078019 A CN 200510078019A CN 1708036 A CN1708036 A CN 17080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amble sequence
- antenna
- agc
- transmitter
- signal fi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H04W52/02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switching on or off only a part of the equipment circuit blocks
- H04W52/028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switching on or off only a part of the equipment circuit blocks with sequential power up or power down of successive circuit blocks, e.g. switching on the local oscillator before RF or mixer sta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2—TPC using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s or amplif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天线;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一和第二发射机;信号提供单元,向第一发射机提供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以及第二信号字段,并向第一发射机和第二发射机提供AGC前同步码序列、数据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及控制器,在不同定时分别为发射机加电。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6月10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04-173138并且据此要求享有优先权,其中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发射装置以及一种通过使用包括前同步码(preamble)信号的无线分组来执行发射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正在定义一种名为IEEE802.11n的无线LAN标准,该标准旨在实现100Mbps或是更高的吞吐量。对IEEE802.11n而言,它很可能使用一种名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技术,以便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中使用多个天线。要求IEEE 802.11n与使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标准IEEE 802.11a共存。因此,要求IEEE 802.11n的无线发射装置及接收装置具有所谓的后向兼容性。
Jan Boer等人在“Backwards Compatibility”,IEEE802.11-03/714r0中所提出的建议介绍了一种用于MIMO的无线分组前同步码。在这个建议中,首先从单个特定发射天线发射用于时间同步、频率同步以及自动增益控制(AGC)的短前同步码序列、用于估计信道脉冲响应的长前同步码序列、表明无线分组中所用调制方案的信号字段、以及另一个用于IEEE 802.11n的信号字段。随后,从其他三个发射天线发射长前同步码序列。在前同步码发射完毕之后,从所有天线发射传输数据。
从短前同步码到第一信号字段,所建议的前同步码与采用单个发射天线的IEEE 802.11a所规定的前同步码是相同的。因此,当符合IEEE 802.11a的无线接收装置接收到一个包含Boer所建议的前同步码的无线分组时,它们识别分组是基于IEEE 802.11a的。由此,所建议的符合IEEE 802.11a以及IEEE 802.11n的前同步码使IEEE802.11a与IEEE 802.11n能够共存。
通常,无线发射装置使用功率放大器来放大传输信号。在为功率放大器加电之后,它在输出信号中产生失真。在加电之后,在输出信号达到指定电平之前,功率放大器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在低失真状态中没有接收到长前同步码序列,那么为了估计信道响应而被包括在无线分组中的长前同步码序列极大地降低无线发射装置的性能。由此,要求发射长前同步码序列,从而尽可能避免其失真,然而,Joer等人并未公开任何用于此目的的措施。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发射装置和一种方法,其中在多个传输天线实施类似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传输的时候,所述装置和方法能够通过避免在存在失真的情况下发射专用于估计信道响应的信号而在接收端估计信道响应。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与无线接收装置通信中使用的无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天线;至少一个第二天线;分别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一和第二发射机;信号提供单元,它被配置成向第一发射机提供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并且还向第一发射机和第二发射机提供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数据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信道响应;以及控制器,用于在不同定时分别为第一发射机和第二发射机加电。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在与无线接收装置通信中使用的无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天线;至少一个第二天线;分别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一和第二发射机;信号提供单元,它被配置成向第一发射机提供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并且还向第一发射机和第二发射机提供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数据和脉冲响应;以及控制器,用于在从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的时候为第一发射机加电,并且在发射AGC前同步码序列的过程中为第二发射机加电。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发射方法,包括:通过使用第一发射机而从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在从第一天线发射第二信号字段之后,通过使用第一发射机以及第二发射机而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射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数据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信道响应;在从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的时候,为第一发射机加电;以及在从第一天线发射第二信号字段之后,为第二发射机加电。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发射方法,包括:通过使用第一发射机而从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在从第一天线发射第二信号字段之后,通过使用第一发射机以及第二发射机而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射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数据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信道响应;当从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的时候,为第一发射机加电;以及在从第一天线发射第二信号字段之后,为第二发射机加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分组的视图,其中该分组包括功率放大器输出中的前同步码信号变体,以及接收端的自动增益控制(AGC)启动定时;
图2是表示图1中AGC前同步码的子载波排列的视图;
图3是表示基于IEEE 802.11a的无线分组的视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发射装置的框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框图;
图6是表示图5中接收单元的具体实例的框图;以及
图7是表示图5中数字解调器的具体实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无线分组格式。这种格式是用于MIMO模式的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格式,并提供与IEEE 802.11a的无线站的互通性和共存性。
从图1中可以看出,前同步码包括从天线Tx1发射的物理层收敛协议(PLCP)信号。PLCP信号包括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第一长前同步码序列102、第一信号字段(SIGNAL)103以及第二信号字段(SIGNAL2)104。短前同步码序列101包含若干个单位前同步码SP。长前同步码序列102包含具有相应的预定长度的单位前同步码LP。与SP相比,LP的单位前同步码更长。
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第一长前同步码序列102以及第一信号字段103符合IEEE 802.11a,而第二信号字段104是新的无线LAN标准IEEE 802.11n所必需的。可以将符合IEEE 802.11a的第一信号字段103称为“传统信号字段”。由于第二信号字段104是为新的高吞吐量无线LAN标准提供的,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高吞吐量信号字段”。在短前同步码序列101与长前同步码序列102之间插入保护间隔GI。
在PLCP信号之后,设置从多个天线Tx1和Tx2并行发射的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是同时从多个天线Tx1和Tx2发射的。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用于使接收装置能在执行MIMO通信的时候实施精密的AGC。这些前同步码只执行精密调谐AGC,用于依照IEEE 802.11n的MIMO模式的接收。因此,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可以被称为“高吞吐量的短训练字段(HTS)”。另一方面,由于短前同步码101符合IEEE 802.11a,被用于粗略的AGC操作,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传统的短训练字段”。
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以及103B~109B分别排列在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之后。在这个实施例中,图2显示的序列被用作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图2表示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频域中的子载波排列。例如,图2中黑色表示的子载波表示这些子载波在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中具有1或-1的值,并且图2中用白色表示的子载波表示这些子载波在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中具有零值。在图2中,除了中心处用阴影线表示的零值子载波之外,有52个子载波。
每一个传输天线Tx1和Tx2分别使用六个子载波(用黑色表示),并且在这个实例中将天线Tx1和Tx2处使用的子载波数量设计成总共12个。在短前同步码序列101中使用的子载波数量同样是12个,并且其中使用的子载波与这个实例中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中使用的子载波是相同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中使用的子载波数量也可能不同于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中使用的子载波数量。在这个实例中,短前同步码序列101中使用的子载波数量同样是12个,并且其中所使用的子载波与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中使用的子载波是相同的。相应的,如果将图2所示的频域中的子载波转换成时域波形,那么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周期变得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周期相同。
如果短前同步码序列101中使用的子载波与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中使用的子载波相同,那么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周期的长度变得不同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周期长度。
虽然在这个实施例中说明了传输天线数目是2的情况,但是传输天线数目并不局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如果传输天线数目为3,那么每一个传输天线分别使用四个子载波。
在形成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以及106B~109B的每一对相邻的单位前同步码LP之间插入保护间隔GI。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以及106B~109B具有正交的关系。但是,它们并不局限于正交关系。各个发射天线的单位前同步码LP106~109的数目与MIMO模式中发射天线数目相同。为了区分两种长前同步码序列,可以将符合IEEE 802.11a的第一长前同步码序列102称为“传统的长训练字段”。由于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109是为新的高吞吐量无线LAN标准提供的,因此可以将其称为“高吞吐量的长训练序列”。
在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以及106B~109B中每一个之后放置分别用于从天线Tx1和Tx2发射的传输数据(DATA)110A和110B的字段。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以及106B~109B分别是从多个天线Tx1和Tx2同时发射的。
在介绍第一信号字段103之前,首先将对第二信号字段104进行描述。第二信号字段104包含表明图1所示的无线电分组符合不同于IEEE 802.11a的IEEE 802.11n的标识信息。换句话说,第二信号字段104表明接下来将要接收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以及106B~109B,还表明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中包括的符号的数量。另外,字段104还指示作为传输数据110A和110B的调制和编码方案组合的调制编码方案(MCS)。编码方案表示作为纠错信号的卷积码编码速率。
现在将对第一信号字段103进行详细描述。字段103包含表示后续传输数据110A和110B的调制方案以及无线电分组长度的信息。如上所述,在图1所示的无线电通信前同步码信号中,PLCP信号区域、尤其是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到第一信号字段103这个范围中的无线电分组区域,符合IEEE 802.11a。
图3表示基于IEEE 802.11a的无线分组。在这个范例中,从单个传输天线Tx1发射用于时间同步、频率同步以及第一AGC的短前同步码序列x11、用于信道响应估计的长前同步码序列x12、以及包括表示调制方案和无线分组长度的字段的信号字段x13。随后,从天线Tx1发射传输数据项x14和x15。
图1所示的第一信号字段103与图3所示的基于IEEE 802.11a的无线分组的信号字段x13相类似。正如图1中详细显示的那样,第一信号字段103包括速率部分(RATE)131,它表示基于IEEE 802.11a的无线分组中数据信号的调制编码方案(MCS),还包括为将来的标准扩展所保留的保留位(R)132,以及表示无线分组长度的分组长度部分(LENGTH)133。字段103还包括奇偶校验部分(P)134,它对从速率部分131到分组长度部分133这个范围的信息执行奇偶校验,还包括用于结束卷积编码的信号尾部(SIGNAL TAIL)135。这些部分通过OFDM复用被组合,并从传输天线Tx1发射。
相应的,如果无线装置符合IEEE802.11a,那么它可以在分组长度部分133所指示的无线分组区域内执行常规的接收操作。也就是说,保护无线分组免于被另一个符合IEEE 802.11a的无线传输装置所破坏,在第一信号字段103之后的信号区域内开始传送。
保留位132对于符合IEEE 802.11a的无线装置不是必需的,因此在接收装置处被忽略。本实施例使用保留位132来控制基于非IEEE802.11a的标准,即例如IEEE802.11n,的无线装置的操作。特别地,例如,保留位132(a)预先通告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传输,以及(b)指示图1所示的对应于IEEE 802.11n的无线分组的传输。此外,保留位132(c)预先通告由多个传输天线Tx1和Tx2执行的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以及数据项110A和110B的传输,以及(d)通告第二信号字段104的传输。
通知(a)包括通过预先通告第二信号字段104的传输而间接通告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传输。在(b)中列举的对应于IEEE802.11n的无线分组表示包括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第一长前同步码序列102、第一信号字段103、第二信号字段104、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和106B~109B、以及数据项110A和110B的无线分组。也就是说,无线分组包括从多个传输天线发射并通过使用MIMO的复用所组合的信号。
如果执行传输,而保留位132被设置为例如“1”,那么符合IEEE802.11n的无线装置接收并解调保留位132,由此识别对应于IEEE802.11n的无线分组接收。更为特别的,保留位132可以表示图1所示的无线分组的接收,并且表明将在保留位132之后接收第二信号字段以及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
要求在接收端对AGC定时,以对接收第二信号字段104以及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做出响应。
接下来,将参考图4对图1和图2所示的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用于发射无线分组的无线发射装置进行描述。
首先,接收到传输命令的定时控制器201向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2输出读取命令。接收到读取命令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2由此通过查阅存储器203来读取图1所示的前同步码。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2通过调制和编码从其他高层发射的传输数据来构造图1所示的无线分组整体。
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2输出的无线分组基带信号分别被转变成用于图1所示的天线Tx1和Tx2的无线传输单元204A和204B,因此,这里执行规定的处理(例如上变频、滤波),然后被传送到功率放大器205A和205B。功率放大器205A和205B对从无线传输单元204A和204B输入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将放大后的输出分别提供给天线Tx1和Tx2。因此,天线Tx1和Tx2分别发射图1所示的无线分组。
在本实施例中,图4中的传输天线Tx1在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到第一长前同步码序列102、第一信号字段103以及第二信号字段104的范围中发射PLCP信号。图4中的传输天线Tx1和Tx2发射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6A~109A以及106B~109B、以及数据110A和110B。
就在传输短前同步码序列101以及为功率放大器205A加电之前,定时控制器201向功率放大器205A输出命令。此外,定时控制器201还在传输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时候为功率放大器205B加电。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就在AGC前同步码105的信号到达功率放大器205B之后,定时控制器201为功率放大器205B加电。
图1示意性表示加电情况下功率放大器205A和505B的输出电平变化。也就是说,用于天线Tx1的功率放大器205A的输出电平保持低电平,直到天线Tx1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并且几乎在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同时,输出电平上升到高电平。另一方面,在发射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时候,用于天线Tx2的功率放大器205B的输出电平从低电平切换到高电平。
与图1所示的定时相比,用于将天线Tx1的功率放大器205A的输出电平从低电平切换到高电平的定时可以提前或延迟。特别地,如果来自功率放大器205A的输出信号的失真不影响帧检测以及使用稍后提到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第一AGC,则没有问题。
与此相反,如果在发射AGC前同步码105A之前,尤其是在发射第二信号字段104的过程中为功率放大器205B加电,那么功率放大器205B可能引起来自天线Tx1的传输信号的失真,这是因为在无线电路中流过大电流。因此,在发射第二信号字段101之后,即在发射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期间,用于功率放大器205B的加电定时是最佳的,并且进一步更可取地,优选设置定时,使得不影响使用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第二AGC。
在图5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中,多个接收天线301A~301D接收图3所示的无线发射装置所发射的RF信号。无线接收装置可以具有一个接收天线或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天线301A到301D所接收的RF信号被分别传送到接收单元302A~302D。接收单元302A~302D各自执行不同类型的接收处理,例如从RF频带到BB(基带)的频率变换(下变频)、自动增益控制(AGC)、模数转换等等,由此产生基带信号。
来自接收单元302A~302D的基带信号被发送至信道脉冲响应估计单元303A~303D以及数字解调器304。这些单元303A~303D估计图4的无线发射装置与图5的无线接收装置之间的相应传播路径的脉冲响应。稍后将对信道脉冲响应估计单元303A到303D进行详细描述。数字解调器304基于单元303A~303D所提供的估计信道脉冲响应来解调基带信号,由此产生与图4所示的传输数据相对应的接收数据305。
更具体地说,数字解调器304在其输入部分具有信道脉冲响应的均衡器。均衡器执行均衡,以基于估计的信道脉冲响应来校正传播路径中失真的接收信号。此外,数字解调器304还解调由时间同步所确定的恰当定时处的被均衡信号,由此再现数据。
现在将对图5所示的接收单元302A~302D进行描述。图6详细表示了接收单元302A的配置。由于其他接收单元302B~302D与单元302A具有相同配置,因此只对接收单元302A进行描述。接收天线301A所接收的RF接收信号由下变变频器401下变频为基带信号。这时,RF信号可以被直接转换成基带信号,或者可以首先被转变成中频(IF)信号,然后再转变成基带信号。
下变频器401所产生的基带信号被发送到可变增益放大器402,在那里对其执行AGC,也就是信号电平调整。从可变增益放大器402输出的信号被A/D转换器403采样和量化。从A/D转换器403输出的数字信号被发送至接收单元302的外部以及增益控制器404。增益控制器404根据从A/D转换器403输出的数字信号来执行增益计算,并且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402的增益。稍后将对用于增益控制的具体过程进行描述。
为了接收包括图1所示格式的前同步码的无线分组而执行的图5和图6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操作如下。首先,无线接收装置接收从图4的发射天线Tx1发射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然后使用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相对应的基带信号来执行分组边缘检测、定时同步、自动频率控制(AFC)以及AGC。AFC也被称为频率同步。分组边缘检测、时间同步以及AFC可以用已知技术执行,因此在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在下文中仅仅描述AGC。
可变增益放大器402根据预定初始增益值放大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相对应的基带信号。从可变增益放大器402输出的信号经由A/D转换器403被输入到增益控制器404。增益控制器404根据与经过A/D转换后所获取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相对应的接收信号电平计算增益,并且依照计算得到的增益来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402的增益。
在这里假设,与A/D转换前所获取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相对应的基带信号电平为X。如果电平X为高,那么输入到A/D转换器403的基带信号超出A/D转换器403的输入动态范围的上限。因此,从A/D转换器403输出的信号(数字信号)饱和并且降低信号接收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电平X非常低,那么从A/D转换器402输出的信号(即通过A/D转换所获取的数字信号)遭受严重的量化误差。因此,当电平XL很高或低的时候,A/D转换器403不能执行适当的转换,由此显著降低信号接收质量。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增益控制器404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402的增益,使得将对应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基带信号电平X调整成目标值Z。如果输入基带信号具有很高的电平,使得将A/D转换器403的输出限制在其上限电平,或者如果它具有很低的电平,那么一个控制处理不可能恰当地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402的增益。在这种情况下,反复执行增益控制。由此可以将输入到A/D转换器403的基带信号的电平调整到落入A/D转换器403的输入动态范围内的值。因此,使用对应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基带信号恰当地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402的增益,由此执行恰当的A/D转换,以避免降低信号接收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从A/D转换器403输出的数字信号测量计算可变增益放大器402的增益所需要的接收电平。然而,使用A/D转换前所获取的模拟信号来执行这样的电平测量。此外,可以在IF频带或RF频带而不是BB中测量接收电平。
由于功率放大器205A在发射分类前同步码序列(the sortpreamble sequence)101的时候被加电,因此在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前半部分产生失真。然而,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前半部分101被用于在接收端检测无线分组以及AGC,因此,如果在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前半部分产生大量失真,那么不出现任何问题。
AGC设置被反复执行。由于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后半部分能够通过使用没有因为加电影响而出现失真的信号来正确实行AGC,因此在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的前半部分中出现失真并不对AGC带来任何具体麻烦。
无线接收装置接收从发射天线Tx1所发射的第一长前同步码序列102,并且使用与长前同步码序列102相对应的基带信号来执行信道脉冲响应估计,即估计无线发射装置到无线接收装置之间传播路径的响应(频率转移函数)。由于已经对从发射天线Tx1发射的信号执行了上述AGC,因此在执行信道脉冲响应估计的时候对A/D转换器403的输入电平进行适当调整。相应的,对于从发射天线Tx1发射的信号,从A/D转换器403中获取高精度的数字信号。借助于所获取的数字信号,可以精确地执行信道脉冲估计。
无线接收装置接收从发射天线Tx1发射的第一信号字段103,并且使用数字解调器304以及上述信道估计结果来解调与第一信号字段103相对应的基带信号。如图1所示,第一信号字段103包含表示跟随在前同步码数据之后的数据信号MCS的速率部分131,以及表示无线分组长度的分组长度部分133。在从第一信号字段103的分组长度部分133所识别的无线分组区域中,无线接收装置使数字解调器304继续解码处理。
现在将参考图7来详细描述图5所示的数字解调器304。数字解调器304接收来自图5所示的接收单元302A~302D的信号500。数字解调器304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单元501、符号定时控制器502、去映射单元503、纠错单元504、信号解码器505以及AGC启动控制器506。
符号定时控制器502使用输入的短前同步码序列101、长前同步码序列102等等来执行定时同步中包括的符号同步。特别地,识别图1所示的无线分组中每个符号的末端。由于用已知方法执行符号同步,因此在这里不再给出关于该方法的详细描述。
FFT单元501依照符号定时控制器502所识别的定时而对输入信号500执行FFT,由此使用第一长前同步码序列102执行信道响应估计。传播路径估计也是已知技术,因此在这里没有给出关于该技术的描述。
随后,FFT单元501对与第一信号字段103同步的输入信号500执行FFT。FFT单元501的输出在被去映射单元503转换成二进制值序列之后被输入到纠错单元504。纠错单元504的输出作为来自数字解调器304的接收数据305被输出到信号解码器505。作为选择,去映射单元503的输出可以被直接输入到信号解码器,而不使用纠错单元。
信号解码器505用于解码第一信号字段103。当信号解码器505解码第一信号字段103中的保留位132,并且检测到其是预先设定值,例如“1”时,该解码器认识到很快将接收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并且将其通知AGC启动控制器506,即接收AGC前同步码的预先通知。一旦接收到预先通知,AGC启动控制器506向图6所示的增益控制器404提供AGC启动命令,由此使增益控制器404开始增益控制。
在从传输天线Tx1接收第二信号字段104之后,无线接收装置从传输天线Tx1和Tx2接收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从此前已经发射了先前信号的传输天线Tx1,并且从尚未发射过任何信号的传输天线Tx2发射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相应的,以不同的接收信号电平接收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这不同于从传输天线Tx1以几乎相同的接收信号电平发射的信号(第一短前同步码序列101、第二长前同步码序列102、第一信号103以及第二信号104)。
这时,AGC启动控制器506已经具有由信号解码器505所发布的接收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预先通知。因此,在AGC前同步码经过图6的A/D转换器403的时候,其基于来自符号定时控制器502的符号定时信息向接收单元302A~302D提供另一个AGC启动命令。一旦接收到AGC启动命令,则接收单元302A~302D再次使用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来执行AGC。因此,从传输天线Tx1和Tx2提供的信号,即通过MIMO信道发射的信号,可以被适当调整,并被输入到相应的A/D转换器403。
在上述说明中,虽然将首次使用的AGC目标值Z以及第二次用于AGC的目标值设定成相同的值,但是也可以为第一次和第二次AGC设定不同的值。由此,可能以很高的精度分别对从单个天线发射的信号以及同时从多个天线发射的信号进行A/D转换。
FFT用于解码第一信号字段103。原则上,在完全接收第一信号字段103之前,不能开始FFT。在接收第二信号字段104期间应用FFT处理和第一信号字段103的纠错解码。
考虑到当前的大规模集成(LSI)技术,在无线接收装置已经接收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周期中设定用于了解第一信号字段103解码结果的定时。启动第二次AGC的定时同样是在无线接收装置已经接收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周期中设定。在图1的下面部分,绘制了无线通信装置启动AGC的定时。依照该图,显示了在接收短前同步码序列101期间进行第一次AGC以及在接收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期间开始第二次AGC的状况。
如图1所示,如果在AGC前同步码105A以及105B的前半部分加电用于天线Tx2的功率放大器205B,那么在无线接收装置解码第一信号字段103的时候,来自功率放大器205B的输出已经收敛到定时,由此,功率放大器205B的加电不影响第二AGC。换言之,功率放大器205B不必在发射AGC前同步码105A的定时处,即在第二信号字段104与AGC前同步码105A之间的边界上被加电(对图1而言,在边界上被加电),并且要求调整功率205B,使得功率放大器205B的失真收敛,直到无线通信装置开始第二AGC。
可以在解码第二信号字段104之后发布第二AGC启动命令。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解码第一信号字段103的保留位132之后发布第二AGC启动命令。这使得能够在响应于AGC启动信号而实际启动AGC之前保持足够的时间。特别的,可以给予为解码第二信号字段104所需要的时间的余量。相应的,与在解码第二信号字段104之后输出AGC启动命令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解码速度,并由此可以提供更廉价的LSI。另外,由于能够在比在解码第二信号字段104之后输出AGC启动命令的情况更长的时间里执行使用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的第一AGC,因此能够在使用恰当AGC值的控制下接收到高质量信号。换句话说,如图5所示,在与AGC前同步码105A和105B相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A/D变换之后,使用所获取的信号电平来再次执行用于可变增益放大器402的增益控制。
在这个实施例中,IEEE 802.11n的指示符在第一信号字段103中,然而,指示符可以在第二信号字段104中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从指示符到第二AGC前同步码的时间短于指示符在第一信号字段103时的情况,因此应该在纠错之前由接收机识别指示符。在识别第二信号字段之后将发布第二AGC启动命令。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附加的优点和修改。因此,其较宽方面中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里显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以及典型实施例。相应地,可以进行多种修改,而不会背离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广义发明概念的实质或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用于与无线接收装置通信的无线发射装置,包括:
第一天线;
至少一个第二天线;
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一和第二发射机;
信号提供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发射机提供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并且向所述第一发射机和所述第二发射机提供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数据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信道响应;以及
控制器,用于在不同定时分别为所述第一发射机和所述第二发射机加电。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发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发射机分别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二功率放大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发射装置,其中所述短前同步码序列用于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处的第一AGC,所述AGC前同步码序列用于所述接收装置处第一AGC之后执行的第二AGC。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发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字段包括用于通告发射所述AGC前同步码序列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发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字段包括用于通告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射所述AGC前同步码序列和数据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发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在发射所述AGC前同步码序列期间为所述第二发射机加电。
7.一种用于与无线接收装置通信的无线发射装置,包括:
第一天线;
至少一个第二天线;
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相连的第一和第二发射机;
信号提供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发射机提供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并且向所述第一发射机和所述第二发射机提供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数据和信道响应;以及
控制器,用于在从所述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时为所述第一发射机加电,并且在发射所述AGC前同步码序列期间为所述第二发射机加电。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无线发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发射机分别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二功率放大器。
9.一种无线发射方法,包括:
通过使用第一发射机而从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
在从所述第一天线发射所述第二信号字段之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机以及第二发射机而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射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数据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信道响应;
在从所述第一天线发射所述短前同步码序列时,为所述第一发射机加电;以及
在发射所述AGC前同步码序列期间,为所述第二发射机加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无线发射方法,其中所述短前同步码序列用于无线接收装置处的第一AGC,所述AGC前同步码序列用于所述接收装置处所述第一AGC之后执行的第二AGC。
11.一种无线发射方法,包括:
通过使用第一发射机而从第一天线发射短前同步码序列、第一信号字段以及第二信号字段;
在从所述第一天线发射所述第二信号字段之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机以及第二发射机而从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发射自动增益控制(AGC)前同步码序列、数据以及长前同步码序列,以估计信道响应;
在从所述第一天线发射所述短前同步码序列时,为所述第一发射机加电;以及
在从所述第一天线发射所述第二信号字段之后,为所述第二发射机加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73138 | 2004-06-10 | ||
JP2004173138A JP4163659B2 (ja) | 2004-06-10 | 2004-06-10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JP2004235348 | 2004-08-1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08036A true CN1708036A (zh) | 2005-12-14 |
Family
ID=34980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100780199A Pending CN1708036A (zh) | 2004-06-10 | 2005-06-10 | 无线发射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50533B2 (zh) |
EP (1) | EP1605657A2 (zh) |
JP (1) | JP4163659B2 (zh) |
CN (1) | CN1708036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1633A (zh) * | 2008-01-03 | 2010-12-0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产生数据包的前同步码的方法和设备 |
WO2014205720A1 (zh) * | 2013-06-27 | 2014-12-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544887A (zh) * | 2018-11-02 | 2019-03-29 | 苏州云之维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触摸互动无线连接装置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43442B2 (ja) | 2004-01-09 | 2008-02-06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5295239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Toshiba Corp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
JP4163659B2 (ja) * | 2004-06-10 | 2008-10-08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US7965252B2 (en) * | 2004-08-18 | 2011-06-21 | Ruckus Wireless, Inc. | Dual 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with increased wireless coverage |
US7880683B2 (en) * | 2004-08-18 | 2011-02-01 | Ruckus Wireless, Inc. | Antennas with polarization diversity |
US8031129B2 (en) | 2004-08-18 | 2011-10-04 | Ruckus Wireless, Inc. | Dual band dual 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
US20060038738A1 (en) * | 2004-08-18 | 2006-02-23 | Video54 Technologies, Inc. | Wireless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and multiple radios |
US20080098133A1 (en) * | 2005-01-06 | 2008-04-24 | Tamir Shaanan | Bi-Directional Wired Interface |
US7646343B2 (en) | 2005-06-24 | 2010-01-12 | Ruckus Wireless, Inc. |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antennas |
US20060193410A1 (en) * | 2005-02-28 | 2006-08-31 | Moorti R T | Gain estimation for multiple receiver systems |
MY140798A (en) * | 2005-06-09 | 2010-01-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ata with down compatibility in high throughput wireless network |
WO2007004924A1 (en) * | 2005-07-01 | 2007-01-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improved transmission capacity |
US7609774B2 (en) * | 2005-12-20 | 2009-10-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Beamforming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with enhanced channel estimation and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 capabilities in high throughput WLAN systems |
JP4612607B2 (ja) | 2006-10-16 | 2011-01-12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
US8116408B2 (en) | 2007-06-15 | 2012-02-14 | Broadcom Corporation | Gain control for reduced interframe spacing (RIFS) |
US8199857B2 (en) * | 2007-06-15 | 2012-06-12 | Broadcom Corporation | Apparatus to reconfigure an 802.11a/n transceiver to support 802.11j/10 MHz mode of operation |
US8369388B2 (en) * | 2007-06-15 | 2013-02-05 | Broadcom Corporation | Single-chip wireless tranceiver |
JP5139948B2 (ja) * | 2008-10-06 | 2013-02-06 |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データ通信装置、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圧圧力監視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通信方法 |
US8698675B2 (en) | 2009-05-12 | 2014-04-15 | Ruckus Wireless, Inc. | Mountable antenna elements for dual band antenna |
US8976674B2 (en) | 2009-09-21 | 2015-03-10 | Mediatek Inc. | Method and system to detect packets of different formats |
TWI422192B (zh) * | 2010-02-23 | 2014-01-01 | Mediatek Inc | 用來偵測具有不同格式之封包之方法及系統 |
US9407012B2 (en) | 2010-09-21 | 2016-08-02 | Ruckus Wireless, Inc. | Antenna with dual polarization and mountable antenna elements |
US9019991B1 (en) * | 2011-12-08 | 2015-04-28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 packet in a WLAN system |
US9570799B2 (en) | 2012-09-07 | 2017-02-14 | Ruckus Wireless, Inc. | Multiband monopole antenna apparatus with ground plane aperture |
US9853794B2 (en) | 2013-02-20 | 2017-12-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knowledgement (ACK) type indication and deferral time determination |
US9191469B2 (en) | 2013-02-20 | 2015-11-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knowledgement (ACK) type indication and deferral time determination |
CN105051975B (zh) | 2013-03-15 | 2019-04-19 | 艾锐势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双频带定向天线的低频带反射器 |
US9544041B2 (en) * | 2013-08-22 | 2017-01-10 | Cisco Technology, Inc. | Independent and concurrent automatic gain contro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spectral intelligence |
WO2019158183A1 (en) * | 2018-02-13 | 2019-08-22 | Abb Schweiz Ag |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power grid control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34635A (en) * | 1996-06-06 | 2000-03-07 | Gilhousen; Klein S. | Method for using only two base sta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a mobile subscriber in a CDMA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
US7085335B2 (en) * | 2001-11-09 | 2006-08-01 | Parkervision,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C offse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072427B2 (en) * | 2001-11-09 | 2006-07-04 | Parkervision,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C offse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40151146A1 (en) * | 2003-01-30 | 2004-08-05 | Hammerschmidt Joachim S. | Multi-branch OFDM transceiver |
US7257078B2 (en) * | 2003-04-17 | 2007-08-14 |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 Multiple antenna OFDM transceiver and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
US7277685B2 (en) * | 2003-04-17 | 2007-10-02 |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 Automatic gain control of multiple antenna OFDM receiver |
US6922549B2 (en) * | 2003-10-31 | 2005-07-26 | Cisco Technology, Inc. | Error vector magnitude selection diversity metric for OFDM |
JP4212548B2 (ja) * | 2003-12-26 | 2009-01-21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
US8194771B2 (en) * | 2004-01-27 | 2012-06-05 | Agere Systems Inc. |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5295239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Toshiba Corp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
US7539260B2 (en) * | 2004-05-27 | 2009-05-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tecting the number of transmit antenna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4163659B2 (ja) * | 2004-06-10 | 2008-10-08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JP2006054705A (ja) * | 2004-08-12 | 2006-02-23 | Toshiba Corp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
2004
- 2004-06-10 JP JP2004173138A patent/JP416365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5-18 EP EP20050253062 patent/EP1605657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5-19 US US11/132,376 patent/US745053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6-10 CN CNA2005100780199A patent/CN170803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1633A (zh) * | 2008-01-03 | 2010-12-0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产生数据包的前同步码的方法和设备 |
CN101911633B (zh) * | 2008-01-03 | 2013-05-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产生数据包的前同步码的方法和设备 |
WO2014205720A1 (zh) * | 2013-06-27 | 2014-12-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CN105284089A (zh) * | 2013-06-27 | 2016-01-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US10038764B2 (en) | 2013-06-27 | 2018-07-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05284089B (zh) * | 2013-06-27 | 2019-05-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544887A (zh) * | 2018-11-02 | 2019-03-29 | 苏州云之维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触摸互动无线连接装置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450533B2 (en) | 2008-11-11 |
US20060007891A1 (en) | 2006-01-12 |
JP4163659B2 (ja) | 2008-10-08 |
EP1605657A2 (en) | 2005-12-14 |
JP2005354427A (ja) | 2005-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08036A (zh) | 无线发射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 |
CN1677977A (zh) | 无线发射设备和无线接收设备 | |
US7599333B2 (en) | Wireless messaging preambles allowing for beamforming and legacy device coexistence | |
US10935664B2 (en) | Null data packet (NDP) announcement frame for NDP ranging | |
US20070232344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reception | |
US6898198B1 (en) | Selecting the data rate of a wireless network link according to a measure of error vector magnitude | |
US890855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erform ranging operations for wireless stations | |
US7415074B2 (en) | MIM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 |
US20060140303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638368A (zh) | 无线发送和接收设备及方法 | |
US7856068B1 (en) | Nested preamble for multi input multi outpu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 |
CN101345737B (zh)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 | |
US9451542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rame using short guard interval | |
US2009012288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amble training with shortened long training field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7986736B2 (en) | Ultra wideband baseband chip with intelligent array radio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
CN1918818A (zh) | 用于多天线通信系统中的前同步码训练的方法和装置 | |
KR20220115567A (ko) |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에서의 링크 적응 프로토콜 | |
JP5599496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TW202349999A (zh) | 用於無線區域網路(wlan)的 60 ghz 波束管理 | |
US20100322117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itial acquisi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10176657A1 (en) | Link adaptation using a link quality estimation sequence | |
TW202345540A (zh) | 用於無線區域網路(wlan)的60 ghz操作模式 | |
US20060072681A1 (en) | Scalable gain retraining generator, method of gain retraining an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employing the generator or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