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7431A -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7431A
CN1697431A CN 200510080498 CN200510080498A CN1697431A CN 1697431 A CN1697431 A CN 1697431A CN 200510080498 CN200510080498 CN 200510080498 CN 200510080498 A CN200510080498 A CN 200510080498A CN 1697431 A CN1697431 A CN 16974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algorithm
level
matrix
calcu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8049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4328C (zh
Inventor
罗振东
赵明
刘思杨
刘元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B2005100804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44328C/zh
Publication of CN1697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7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43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432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简写为:MIMO)系统或可建模为MIMO系统的通信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前一级检测时得到的迫零加权矩阵精确地递推出下一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与传统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检测算法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运算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检测技术,尤其涉及多输入多输出(简写为:MIMO)系统的信号检测技术。
背景技术
最新的研究显示:在无线衰落环境下采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可以成倍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这种采用多个收发天线的系统通常被称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由于MIMO系统能够突破无线频率资源限制,有效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因此被认为是未来高速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物理层技术之一。国内外学者对MIMO系统的相关技术已经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其中MIMO系统的检测算法是一个重要研究热点。
1998年贝尔实验室的Golden和Foschini等人提出了一种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的MIMO检测算法(或称为V-BLAST检测算法)。该算法按最大信噪比的排列顺序对发射的M路并行信号进行连续M级检测,在每级检测前删除已检测信号对未检测信号的干扰,每级检测时需要计算迫零加权向量,然后利用迫零加权向量恢复其对应的发射符号。贝尔实验室利用其搭建的实验平台证明了:在室内富反射环境下,当平均信噪比(SNR)为24-34dB时采用上述算法的MIMO系统的频谱效率可达到20-40bit/s/Hz;如此高的频谱效率利用传统的技术是无法达到的。
然而,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需要进行M次求伪逆运算,在天线数比较多的情况下,该算法的复杂度很高,难以实现。能否降低该算法的运算复杂度是其能否实际应用的关键,也是摆在国内外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具有很高的运算复杂度所带来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幅度降低运算复杂度的检测算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将传统算法中计算迫零加权矩阵的方法改造成为逐级递推的算法,即利用第m-1级检测中得到的迫零加权矩阵Gm-1推导下一级(即: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m和迫零加权向量gm
令cm为第m级检测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在Hm中对应的列序号,H1=H,H表示MIMO信道矩阵,Hm(2≤m≤M)为删除Hm-1的第cm-1列所得到的矩阵;Gm′表示删除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m的第cm行得到矩阵,hcm表示Hm的第cm列,‖·‖表示矩阵的Frobenius范数或向量的模。则所述的递推算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计算第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1=H,同时判别H是否列满秩,再将G1的第c1行进行共轭转置后得到第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向量g1。这里,H表示H的伪逆。
如果H列满秩,则利用第一种递推算法计算后面的M-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即:
先根据如下递推公式计算Gm
G m = G m - 1 ′ - | | g m - 1 | | - 2 G m - 1 ′ g m - 1 g m - 1 H ;
再将Gm的第cm行进行共轭转置后得到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向量gm
如果H列缺秩,则利用第二种递推算法计算后面的M-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即:
根据如下递推公式计算Gm
先计算 α m - 1 = 1 - g m - 1 H h c m - 1 ;
如果αm-1=0,则通过下式计算Gm
G m = G m - 1 ′ - | | g m - 1 | | - 2 G m - 1 ′ g m - 1 g m - 1 H ;
如果αm-1≠0,则通过下式计算Gm
G m = G m - 1 ′ + 1 α m - 1 G m - 1 ′ h c m - 1 g m - 1 H ;
再将Gm的第cm行进行共轭转置后得到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向量g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提出的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采用低复杂度的递推算法,利用前一级检测的运算结果来递推计算后一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避免了复杂度很高的直接求矩阵伪逆运算。与传统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保证检测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的运算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MIMO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示出了最优迫零干扰删除检测算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采用Greville方法计算第1级迫零加权矩阵以及判别MIMO信道矩阵是否列满秩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检测第pm路信号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计算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改进的最优迫零干扰删除检测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性能比较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检测算法适用于MIMO系统,或是能够建模为MIMO系统的其它通信系统。例如,本发明可直接用在多入多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的任意一个子载波上,也可用于码分多址系统的多用户检测。
图1示出了MIMO系统的原理框图。在发射端,数据比特首先被映射成为信号星座中的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形成多路并行的基带信号,然后经过调制后分别从多根不同的天线同时发射出去;经过无线信道衰落后,来自不同发射天线的信号与噪声叠加后被多根天线同时接收,经过解调后生成多路并行基带信号,MIMO检测器利用信道估计器产生的信道状态信息从基带信号中恢复出原始数据。实际系统中,数据比特在映射之前可以先经过编码和交织,相应的在接收机输出数据之前要经过解交织和译码。该系统的基带信号输入输出关系可以被表示为:
                          y=Hx+ε
上式中,x=[x1 x2 … xM]T表示发射信号向量,M表示发射天线数目,[·]T表示矩阵或向量的转置,xm表示从第m根发射天线发射的信号;ε=[ε1 ε2 … εN]T表示噪声向量,N表示接收天线数目,εn表示第n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噪声;y=[y1 y2 … yN]T表示接收信号向量,yn表示第n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H是N×M维的矩阵,表示MIMO信道矩阵,其第n行第m列的元素hn,m表示从第m根发射天线到第n根接收天线的基带信道衰落因子,在进行MIMO检测处理之前,首先要通过信道估计器获得信道矩阵的估计值(为了方便描述,文中把MIMO信道矩阵的估计值仍记为H)。本发明涉及图1所示系统的MIMO检测器部分。
图2示出了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的流程图,用于图1中的MIMO检测器部分。这里将第i个发射天线发射的信号简称为第i路信号,i=1,2,…,M。所示的流程在检测开始201后进入步骤203进行第1级检测初始化,包括初始化第1级检测的接收向量y1、等效信道矩阵H1和序号向量f1,其具体步骤如下:
(1)第1级检测的接收向量y1等于接收向量y,即y1=y;
(2)第1级检测的等效信道矩阵H1就等于MIMO信道矩阵H,即H1=H;
(3)第1级检测的序号向量f1的元素为自然数1至M,且为升序排列,即
f1=[1 2 … M]T
此后,在步骤205,检测第p1路信号,得到p1,其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迫零加权矩阵G1,即 其中[·]表示矩阵或向量的伪逆;
并且确定列满秩标志位R的值,即当H1为列满秩时R=1,否则R=0;
(2)取出矩阵G1中模值最小的行所对应的行序号c1
(3)取出f1的第c1个元素得到第1级检测对应的发射天线序号p1
(4)对G1的第c1行进行共轭转置得到第1级迫零加权向量g1,并利用g1对接收向量y1进行迫零加权,得到第p1路信号的判决统计量zp1,即 Z p 1 = g 1 H y 1 , 其中,[·]H表示矩阵或向量的共轭转置;
(5)对判决统计量zp1。进行硬判决,得到第p1路信号的判决值p1
在步骤207,对计数变量m赋初始值,即m=2。
在步骤209,对计数变量m进行判断,如果m≤M成立,则进入步骤211,反之则进入步骤217。
在步骤211,第m级检测初始化,包括初始化第m级检测的等效接收向量ym、等效信道矩阵Hm和序号向量fm,其具体步骤如下:
(1)从ym-1中删除pm-1对其它发射信号的干扰得到第m级检测的等效接收向量ym,即 y m = y m - 1 - h c m - 1 x ^ p m - 1 。这里,hcm-1表示Hm-1的第cm-1列。
(2)删除第m-1级检测的等效信道矩阵Hm-1的第cm-1列得到第m级检测的等效信道矩阵Hm
(3)删除第m-1级检测的序号向量fm-1的第cm-1个元素得到第m级检测的序号向量fm
在步骤213,检测第pm路信号,得到判决值pm,图4给出了这一步骤的具体流程。
在步骤215,计数变量m加1,即m=m+1。
然后,该流程在步骤217退出。
图3示出了采用Greville方法计算第1级迫零加权矩阵以及判别MIMO信道矩阵H是否列满秩的流程图,用于实现图2中步骤205的(1)步骤。记Ak为H的前k列构成的子矩阵,ak为H的第k列,k=1,2,…,M。图3中的流程是在计算矩阵伪逆的开始进入步骤301。接着,步骤303,计算A1的伪逆,即
Figure A20051008049800091
这里,‖·‖表示矩阵的Frobenius范数或向量的模。在步骤305,对计数变量k赋初始值,即k=2。在步骤307,对计数变量k进行判断,如果k≤M成立,则进入步骤309,反之则进入步骤317。在步骤309,计算dk和qk,即和qk=ak-Ak-1dk。然后,在步骤311,根据qk、dk和Ak-1计算bk H
即:
Figure A20051008049800094
实际中,由于计算精度的限制,当‖qk‖的值小于某个极小的正数(即:‖qk‖<γ,这里γ为一个极小的正数,其大小由实际的计算精度确定)时就可以认为‖qk‖=0,反之则认为‖qk‖≠0。
在步骤313,按下式递推计算Ak的伪逆:
在步骤315,计数变量k加1,即k=k+1。
在步骤317,根据‖qM‖确定满秩标志位R的值,若‖qM‖≠0说明矩阵H为列满秩,即:R=1;若‖qM‖=0说明矩阵H为列缺秩,即:R=0。
然后,该流程在步骤319退出。
图4示出了检测第pm路信号以得到pm的具体流程,用于实现图2中的步骤213。图4中的流程是在完成图2中的步骤211后进入步骤401。接着,在步骤403,计算迫零加权矩阵Gm。此后,在步骤405,取出矩阵Gm中模值最小的行所对应的行序号cm。在步骤407,取出fm的第cm个元素得到第m级检测对应的发射天线序号pm。在步骤409,对Gm的第cm行取共轭转置得到第m级迫零加权向量gm,并利用迫零向量gm对接收向量ym进行线性加权,得到第pm路信号的判决统计量zpm,即 Z P m = g m H y m . 在步骤411,对判决统计量zpm进行硬判决,得到第pm路信号的判决值pm。然后,该流程在步骤413退出。
图5示出了计算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m的具体流程(2≤m≤M),用于实现图4中的步骤403。该流程开始后进入步骤503,对计数变量m进行判断,如果m≤M-1成立,则进入步骤505,反之(即:当m=M时)则进入步骤515。
在步骤505,删除第m-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m-1的第cm-1行得到Gm-1′。
在步骤507,对H1的满秩标志位R进行判断,如果R=1成立,则进入步骤511,反之则进入步骤509;理论上来说,只要H的元素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不完全相关),H列满秩的概率就为1,然而在实际中由于信道的不理想、计算精度有限等因素可能会导致H1列缺秩的情况。
在步骤509,判断αm-1的值是否为0,如果αm-1=0成立,则进入步骤511,反之则进入步骤513。这里,αm-1的计算公式为: α m - 1 = 1 - g m - 1 H h c m - 1 . 实际中,由于计算精度的限制,当αm-1的绝对值小于某个非常小的正数(即:|αm-1|<γ,其中|·|表示绝对值,γ为一个非常小的正数,其大小由实际的计算精度确定)时就可以认为αm-1=0;反之,如果|αm-1|≥γ则认为αm-1≠0;
在步骤511,利用公式(1)递推计算Gm,公式(1)如下:
G m = G m - 1 ′ - | | g m - 1 | | - 2 G m - 1 ′ g m - 1 g m - 1 H             (1)
在步骤513,利用公式(2)递推计算Gm,公式(2)如下:
G m = G m - 1 ′ + 1 α m - 1 G m - 1 ′ h c m - 1 g m - 1 H             (2)
在步骤515,直接计算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 注:任意的迫零加权矩阵Gm(2≤m≤M)均可由Gm-1递推得到;然而当m=M, H M = h c M 为一列向量,此时所述的递推算法可简化为直接计算第M级迫零加权向量,即:
g M = G M H = | | h c M | | - 2 h c M .
然后,该流程在步骤517退出。
图6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性能比较结果。横坐标表示信噪比(SNR),纵坐标表示的是误比特率(BER),该系统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数目均为4,信道是独立同分布的MIMO平坦瑞利衰落信道,所采用的调制方式是16QAM。仿真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算法与传统算法性能完全相同。
下面以发射天线数目和接收天线数目相等(M=N)为例,简要分析本发明提供的算法的运算复杂度。这里以一次复数乘法的计算量为算法复杂度的单位,忽略加减法、比较、选择等相对简单的处理,只计算乘除法的复杂度。传统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复杂度达到M4的水平;由于采用了简单的递推算法计算迫零加权矩阵,本发明提供的算法复杂度仅为M3的水平。显然,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的运算复杂度。

Claims (9)

1、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该算法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对发射的M路并行信号进行连续M级检测,在每级检测前删除已检测信号对未检测信号的干扰,每级检测时需要计算迫零加权向量,然后利用迫零加权向量恢复其对应的发射符号。该算法的特征在于,利用前一级检测时得到的迫零加权矩阵精确地递推出下一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递推求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的步骤如下:
计算第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1=H,同时判别H是否列满秩,再将G1的第c1行进行共轭转置后得到第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向量g1。这里,H表示MIMO信道矩阵,H表示其伪逆。
如果H列满秩,则利用第一种递推算法计算后面的M-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
如果H列缺秩,则利用第二种递推算法计算后面的M-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和迫零加权向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种递推算法,其处理步骤如下:
删除第m-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m-1的第cm-1行得到矩阵Gm-1′;
根据以下递推公式计算第m级的迫零加权矩阵Gm
G m = G m - 1 ′ - | | g m - 1 | | - 2 G m - 1 ′ g m - 1 g m - 1 H ;
将Gm的第cm行进行共轭转置后得到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向量g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二种递推算法,其处理步骤如下:
删除第m-1级检测的迫零加权矩阵Gm-1的第cm-1行得到矩阵Gm-1′;
计算 α m - 1 = 1 - g m - 1 H h c m - 1 ;
如果αm-1=0,则通过下式计算Gm
G m = G m - 1 ′ - | | g m - 1 | | - 2 G m - 1 ′ g m - 1 g m - 1 H ;
如果αm-1≠0,则通过下式计算Gm
G m = G m - 1 ′ + 1 α m - 1 G m - 1 ′ h c m - 1 g m - 1 H ;
将Gm的第cm行进行共轭转置后得到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向量gm
5、根据权利要求1、2和3所述的算法,其特征在于,计算第M级检测的迫零加权向量算法为: g M = | | h c M | | - 2 h c M .
6、根据权利要求2、3和4所述的检测算法,其特征在于,cm为第m级检测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在等效信道矩阵Hm中对应的列序号,hcm表示Hm的第cm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算法,其特征在于,当|αm-1|<γ时,则判断αm-1=0;当|αm-1|≥γ时,则判断αm-1≠0。这里,γ为根据实际计算精度所设定的一个非常小的正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算法,其特征在于,当m=1时,H1=H;当2≤m≤M时,Hm为删除Hm-1的第cm-1列所得到矩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算法,其特征在于,该检测算法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以及可建模为MIMO系统的其它通信系统。
CNB2005100804988A 2005-07-07 2005-07-07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32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804988A CN100544328C (zh) 2005-07-07 2005-07-07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804988A CN100544328C (zh) 2005-07-07 2005-07-07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7431A true CN1697431A (zh) 2005-11-16
CN100544328C CN100544328C (zh) 2009-09-23

Family

ID=35349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049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328C (zh) 2005-07-07 2005-07-07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44328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6113A (zh) * 2010-11-25 2011-04-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迫零预检测的并行mimo信号检测方法
CN106549898A (zh) * 2016-09-27 2017-03-29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一种基于mimo‑ofdm系统的ssff信号检测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6113A (zh) * 2010-11-25 2011-04-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迫零预检测的并行mimo信号检测方法
CN102006113B (zh) * 2010-11-25 2013-08-1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迫零预检测的并行mimo信号检测方法
CN106549898A (zh) * 2016-09-27 2017-03-29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一种基于mimo‑ofdm系统的ssff信号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6549898B (zh) * 2016-09-27 2020-02-18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一种基于mimo-ofdm系统的ssfe信号检测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44328C (zh) 2009-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286C (zh) 通信系统中确定信号对干扰加噪声功率比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39137A (zh) Mimo-ofdm系统基于码本搜索减少预编码反馈比特数的方法及装置
CN1581725A (zh) 在双时空发送分集系统中确定混洗模式的方法和装置
CN1633051A (zh) 一种接近最大似然检测性能的低复杂度mimo检测器
CN1650541A (zh) 使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阵列的无线通信
CN1993918A (zh) 用于实现多路并行传输的空间信道编、解码方法及装置
CN1719761A (zh) 一种分布式多入多出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
CN1838559A (zh) 一种接收机辅助的波束成型方法
CN1941663A (zh) 多天线信道复用的方法及波束赋形的方法
CN1838558A (zh) 多天线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的发送天线选择方法和设备
CN100345405C (zh) 一种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阵列系统的检测方法
CN1155190C (zh) 垂直的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编码阵列线性检测方法
CN110365414B (zh) 一种适合于对数正态湍流信道的增强型光空间调制方法
CN1815941A (zh) 多天线传输系统中的天线选择和比特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1059544A (zh)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实现迭代检测的方法及多天线检测器
CN101034928A (zh) 多入多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接收方法与信号接收设备
CN1886956A (zh) 多天线接收机的方法和装置
CN1756119A (zh) 一种改善v-blast检测性能的预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697431A (zh) 一种改进的最优迫零串行干扰删除检测算法
CN1885841A (zh) 空时分组码功率分配系统及分配方法
CN1694376A (zh) 一种基于对角分层空时结构获得满分集增益的方法
CN109167748B (zh) 一种基于能量排序的部分最大似然检测方法
CN1677892A (zh) 一种基于旋转星座图的空时编码方法
CN1710850A (zh) 用于mimo-ofdm系统的低复杂度自适应传输方法
CN1239033C (zh) 无线传输中基于离散付氏变换的空时联合检测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UNIV.

Effective date: 201507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01

Address after: 518053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overseas Chinese town in Eastern Industrial Zone H3 building 501B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876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Xitucheng Road No. 1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