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0680A - 透镜检查仪 - Google Patents

透镜检查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0680A
CN1690680A CNA2005100676956A CN200510067695A CN1690680A CN 1690680 A CN1690680 A CN 1690680A CN A2005100676956 A CNA2005100676956 A CN A2005100676956A CN 200510067695 A CN200510067695 A CN 200510067695A CN 1690680 A CN1690680 A CN 1690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suration
object lens
degrees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676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1165C (zh
Inventor
林昭宏
梶野正
大槻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d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d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0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0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11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116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28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measuring refractive pow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以用低成本的构造来进行累进透镜的折射度数分布的测定和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显示的透镜检查仪。其包括:具有规定直径的孔径,支承对象透镜的透镜载置台;具有通过孔径的测定光轴、沿测定光轴投射测定光束的光源、持有多个测定用指标的指标板和检测指标的像的二维图像传感器的测定光学系统;基于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取得对象透镜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运算部;检测与测定光轴垂直的二维方向上的对象透镜的位置的检测部;引导为了使测定区域移转的透镜载置台上的对象透镜的移动,以取得包含远视部、累进部及近视部的对象透镜的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引导装置;存储部;显示部;以及显示控制部。

Description

透镜检查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透镜的光学特性的透镜检查仪(检镜仪)。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透镜检查仪向位于测定光轴上的测定对象透镜投射测定光束,借助于感光传感器来感光通过对象透镜的测定光束,基于其感光结果求出对象透镜的折射力等光学特性。作为这种透镜检查仪,最先得以提案的是测定对象透镜的1个测定位置(测定点)的光学特性的透镜检查仪,之后近年来提出一次测定从对象透镜的远视部(用于观看远处的部分)经过累进部(处于远视部与近视部之间透镜度数累进变化的部分)到达近视部(用于观看近处的部分)的宽广范围的测定区域内的多个测定位置(测定点)的光学特性的透镜检查仪(US5910836(特开平10-104120)等)。
测定一个测定位置的光学特性的透镜检查仪,虽然对测定单焦点透镜来说已足够,但是在累进透镜的测定中要找见远视部和近视部很费功夫。而且为了获得累进透镜的折射度数分布则需要非常多的时间。
另一方面,测定多个测定位置的光学特性的透镜检查仪,虽然能够容易地获得累进透镜的折射度数分布,但是用于获得从远视部经过累进部(在远视部与近视部之间透镜度数累进变化的部分)到达近视部的宽广范围的测定区域内的各测定位置的折射度数的,使屏幕及成像透镜等光学部件是否需要及尺寸、感光传感器的感光面的尺寸、运算部的性能等得到满足用的要求却大幅度提高,制造成本升高。并且,由于不能大致恒定地对测定区域内的透镜后面的高度进行测定,所以位于测定区域内的周边部的远视部和近视部的测定结果缺乏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可以用低成本的构造来进行累进透镜的折射度数分布的测定和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显示的透镜检查仪。
为了解决本发明的技术课题以及按照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对测定对象透镜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透镜检查仪,包括:具有规定直径的孔径(aperture),支承对象透镜的透镜载置台(lens rest);具有通过孔径的测定光轴、沿测定光轴投射测定光束的光源、持有多个测定用指标的指标板和检测指标的像的二维图像传感器的测定光学系统,其中借助于通过对象透镜、孔径及指标板的测定光束而形成指标像;基于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取得对象透镜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运算部,其中已通过测定区域的测定光束可通过孔径;检测与测定光轴垂直的二维方向上的对象透镜的位置的检测部;引导为了使测定区域移转的透镜载置台上的对象透镜的移动,以取得包含远视部、累进部及近视部的对象透镜的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引导装置;将伴随对象透镜的移动(测定区域的移转)所取得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与在取得时检测出的位置对应起来进行存储的存储部;显示部;以及基于所存储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及位置,使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显示在显示部上的显示控制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检查仪的概略外观图。
图2是本透镜检查仪的光学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形成于指标板的测定指标的配置(分布)图案的图。
图4是用于引导对象透镜的移动(测定区域的移转)的显示例。
图5是用于引导对象透镜的移动(测定区域的移转)的显示例。
图6是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的显示例。
图7是加入度数的曲线图的显示例。
图8是用于引导对象透镜的移动(测定区域的移转)的显示例。
图9是说明保持眼镜架并使之移动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检查仪的概略外观图。
在设于透镜检查仪主体1之上部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器2上显示着测定所必需的信息、测定结果等。然后,通过按压对应于显示器2上所显示的开关显示的开关3,进行测定模式的切换等必要的输入指示。
测定对象透镜LE被放置在鼻架(nosepiece透镜载置台)4上。然后,通过使透镜压板5下降到下侧(鼻架4侧),使放置于鼻架4上的透镜LE被稳定地保持。
在测定被放入眼镜架的透镜LE时,使可以在前后方向(图1中箭头A方向)移动的框架挡块(透镜挡块)6抵接于左右透镜架(或左右透镜)的下端(眼镜装配状态的下端)并使之稳定,由此就可以准确地测定透镜LE的柱面轴角度。透镜挡块6通过控制杆9的操作在前后方向进行移动。而且,在主体1内设置有电位计等检测器31(参照图2),来检测框架挡块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移动位置),即检测透镜LE在鼻架4上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移动位置)。
另外,在测定装入眼镜架的透镜LE时,使眼镜架的鼻梁抵接鼻梁支承台10。鼻梁支承台10在透镜挡块6上被保持成可以在左右方向(图1中箭头B方向)进行移动。而且,在透镜挡块6内设置有编码器等的检测器32(参照图2),来检测鼻梁支承台10的左右方向的移动量(移动位置),即检测透镜LE在鼻架4上的左右方向的移动量(移动位置)。另外,鼻梁支承台10借助于弹簧等被保持成还可以在高度方向进行移动,在被眼镜架的鼻梁抵接的状态下调节透镜LE的光轴方向位置。
在分别测定装入眼镜架的左右透镜LE时,通过分别进行中心对合,来测定鼻梁支承台10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距离(移动量),即测定左右透镜LE的中心间距离。另外,由于在透镜挡块6上刻有距离的刻度7,所以还可以读取刻度。
READ开关8是用于发送存储透镜LE的测定结果的指示信号的开关。通过按压开关8,测定结果被显示在显示器2上,同时被存储在主体1内的存储器中。
图2是本装置(透镜检查仪)的光学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图。11表示测定光学系统,L1表示其测定光轴。测定光学系统11具备:配置于光轴L1上的LED等测定用光源12;准直透镜13;形成有测定指标的指标板14;二维感光传感器(图像传感器)15。光轴L1通过鼻架4的孔径4a的中心,并且相对于孔径4a的孔径平面垂直。指标板14配置于孔径4a的附近正下方。孔径4a是直径约8mm的圆形。
图3是表示形成于指标板14的测定指标的配置(分布)图案的图。在指标板14上形成有多个测定指标20。本实施方式的指标20由配置于光轴L1通过的中心位置的中心指标21即直径约0.4mm的圆形大针孔(孔径)、和在其周围以约0.5mm间距配置成网格状的周边指标22即直径约0.2mm的圆形小针孔(孔径)22组成。指标22的个数约为200个,配置在以光轴L1为中心的直径约7mm的范围内。另外,指标20还可以通过在指标板14的后面实施使指标21和指标22为漏白的黑色Cr涂层来形成。
来自光源12的测定光束通过准直透镜13成为平行光束,被投射到放置在鼻架4上并位于光轴L1上的透镜LE。在透过LE透镜的测定光束内,经过孔径4a通过指标板14的指标(针孔)21和指标(针孔)22的测定光束入射到感光传感器15。
另外,从孔径4a到指标板14的距离和从指标板14到感光传感器15的距离,被设计成即使具有可以测定的负球面度数的透镜(例如球面度数为-25D的透镜)或棱镜(例如棱镜度数为10Δ的棱镜)被放置在鼻架4上并位于光轴L1上时,也能够借助于感光传感器15总是检测出指标21的像。指标21的像被用作确定指标22的像的对应关系用的基准指标像,即被用作相对于透镜LE没有位于光轴L1上的基准状态(“0D(屈光度:diopter)基准”)下的指标22的像,来确定透镜LE位于光轴L1上的测定状态下的指标22的像用的基准指标的像。此外,作为基准指标如果能够区别于其他测定指标,则不限于指标板14的中心位置,也可以配置在其他位置,其个数或形状也不限定。
来自感光传感器15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运算控制部40。在运算控制部40上连接着存储器41。运算控制部40把在透镜LE未放置于鼻架4上并且不位于光轴L1上的基准状态下利用感光传感器15检测出的各指标像的位置(坐标)作为基准,根据相对于该基准具有折射力的透镜LE被放置在鼻架4上并位于光轴L1上的测定状态下利用感光传感器15检测出的各指标像的位置(坐标)的变化,求出透镜LE的光学特性(球面度数、柱面度数、柱面轴角度、棱镜度数)。例如,在只具有球面度数的透镜LE位于光轴L1上的状态下,相对于透镜LE不位于光轴L1上的状态,各指标像的位置从透镜LE的光学中心呈正圆状进行放大或缩小。根据该放大量或缩小量求出球面度数。另外,在只具有柱面度数的透镜LE位于光轴L1上的状态下,相对于透镜LE不位于光轴L1上的状态,各指标像的位置从透镜LE的光学中心呈椭圆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根据该放大量或缩小量求出柱面度数和柱面轴角度。另外,棱镜度数根据指标21的像或其附近(周边)的指标22的像的位置的平行移动量而求得。具有球面度数、柱面度数和棱镜度数的透镜LE看作它们的组合即可(参照US 3880525(特开昭50-145249))。
另外,运算控制部40除了把邻接的4个(2×2点)(至少3个)的指标像作为一组,还能够把3×3点、4×4点或5×5点等的指标像作为一组,根据各组的各指标像的位置变化的平均来求出透镜LE的光学特性(折射度数)。此时的测定位置(测定点)被设为各指标像组的中心位置或与特定的指标像的位置相对应的透镜LE上的位置。从而,根据本装置的构成,就在与孔径4a内相对应的透镜LE的测定区域内一次获得多个测定位置(测定点)的光学特性。即,获得测定区域内的光学特性。为此,在累进透镜中,就能够效率良好地判定当前测定位置的至少哪个是否位于远视部(在当前的测定区域内是否有一部分远视部)。同样,就能够效率良好地判定当前测定位置的至少哪个是否位于近视部(在当前的测定区域内是否有一部分近视部)。
另外,测定光学系统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例如,指标板14的配置也可以是自被放置于鼻架4的透镜LE而设为光源12侧。在测定光学特性分布时,最好是测定位置以光轴L1为中心至少处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所以指标20的配置(分布)只要满足它即可。一次可以在多个测定位置进行测定的测定区域在不使用鼻架4时,也可以比孔径4a宽。
在图2中,在运算控制部40上连接着显示电路42、开关3、开关8、检测器31、32等,其中显示电路42把用于引导透镜LE在鼻架4上的移动的指示标记、光学特性分布等的测定结果等显示在显示器2上。运算控制部40根据来自检测器31、32的输出信号,检测透镜LE在与光轴L1垂直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位置。然后,运算控制部40当透镜LE被移动时,把在所检测出的每个移动位置所得到的透镜LE的测定区域内的光学特性分布存储在存储器41中。如前面所述,能够获得对应于孔径4a内的测定区域内的光学特性分布,当透镜LE被移动时,测定区域进行移转而获得各移转位置上的光学特性分布。从而,如果使透镜LE在鼻架4上移动,并使透镜LE的远视部、累进部和近视部在孔径4a上通过,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在短时间获得包括它们在内的范围较广的区域(以下称为分析区域)内的光学特性分布。
就在具有以上构成的透镜检查仪中被装入眼镜架上的累进透镜的测定进行说明。另外,设光学特性根据3×3点的指标像组的各指标像的位置变化而求出,设测定位置为与该指标像组的中心位置相对应的透镜LE上的位置。
首先,借助于开关3来指定是测定左右眼用的哪一种透镜LE。或者,若在将眼镜架的鼻梁放置于鼻梁支承台10上的状态下使其左右移动,则利用检测器32检测出鼻梁支承台10的移动位置而可以检测到鼻架4上的透镜LE是左眼用还是右眼用。从而,可以还能够将来自该检测器32的输出信号用于左右的指定信号。以下,就测定右眼用透镜LE的情况进行说明。
若利用开关3设为累进透镜的测定模式,则在显示器2上显示模仿右眼用的累进透镜的累进透镜标记110,其中,显示出表示测定开始位置(点)的十字标记100,线目标标记101以及表示分析区域的矩形标记102(参照图4(a))。分析区域的尺寸被设定成估计包含累进透镜的远视部、累进部和近视部在内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纵约40mm×横约13mm。而且,标记102在测定开始前为对内侧全部施以遮掩(mask)这样的显示(图中为阴影部)。
为了使透镜LE的大致远视部成为(来到)测定开始位置,一面观看着显示器2一面使透镜LE移动,以使标记101对准标记110(标记102)的大致远视部标记100。此时,如图1所示,左右透镜架(或左右透镜)的下端(设眼镜架或透镜LE的左右和上下及水平和垂直意味着在已装配眼镜的状态下的左右和上下及水平和垂直来使用)同时抵接框架挡块6的抵接面6a。
在累进透镜中不具有柱面度数时,在水平棱镜度数大致为0(具有规定的容许幅度)的子午线上,上下方向的至少3个测定位置上的等价球面度数大致相同(具有规定的容许幅度)的区域是远视部。从而,根据指标21的像或其附近(周边)的多个指标22的像来求出透镜LE的水平棱镜度数,另外针对以指标21的像为中心的指标像组、和自该指标像组位于隔1个指标的上方向和下方向的各指标像组,分别求出等价球面度数。如果水平棱镜度数大致为0,则判定为在左右方向的当前测定位置处于远视部(在当前的测定区域内有一部分远视部),标记101被显示成与标记100的纵线一致。另外,如果在上下方向的各测定位置的等价球面度数大致相同,则判定为在上下方向的当前测定位置的至少某个处于远视部(在当前的测定区域内有一部分远视部)。在判定为上下方向的当前测定位置处于累进部(在当前的测定区域内有一部分近视部)的情况下,显示箭头标记106(参照图4(b)),作为使透镜LE在透镜上方进行移动(把透镜LE按压到装置(透镜检查仪)里侧)的指示。如果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当前测定位置的至少某个处于远视部,则标记101变化为大十字标记105(参照图4(c)),并告知向测定开始位置的校准完成的意旨。
在透镜LE持有柱面度数的情况下,由于远视部的水平棱镜度数不大致为0,所以针对以指标21的像为中心的指标像组、和自该指标像组位于隔1个指标的左方向和右方向的各指标像组,分别求出柱面度数,如果以指标21的像为中心的指标像组的柱面度数为最小,则判定为左右方向的当前测定位置的至少某一处于远视部(在当前的测定区域内有一部分远视部),标记101被显示成与标记100的纵线一致。
在测定开始位置的校准完成后,转入测定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球面度数分布和柱面度数分布)的步骤。若按压按钮8(或者若判定为测定开始位置的校准已完成),则如图5(a)所示,标记105变成表示测定区域的圆圈目标标记120。标记120的尺寸和标记102的尺寸基于实际各区域的相对关系。另外,在累进透镜中,通常相对于远视部,近视部靠近鼻侧约2mm,所以在指定右眼用透镜的情况下,设测定开始位置为标记102的右下,标记102的区域扩展到估计包括近视部在内方向的左侧。反之,在指定左眼用透镜的情况下,则设图4(a)~图4(c)中的测定开始位置为标记102的左下。另外,分析区域也可以设定为更宽的范围。这可以通过借助于开关3调用菜单画面来变更成任意尺寸。
运算控制部40根据来自检测器31、32的输出信号获得透镜LE的位置。另外,根据来自感光传感器15的输出信号,每隔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每0.1秒)连续地获得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然后,把透镜LE的位置与该位置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对应起来随时存储在存储器41中。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数据经由显示电路42被显示在显示器2上。显示电路42在显示器2上的标记120内用按照度数来区分颜色的彩色图表来显示所得到的折射度数分布。另外,关于折射度数分布,可以利用图表来显示球面度数分布和柱面度数分布中的某个,显示哪个可通过开关3预先进行选择。设以下将说明的图5(a)~图5(d)显示柱面度数分布的图表。
若使透镜LE移动以测定分析区域内的其他位置的折射度数分布,则根据由检测器31、32检测出的透镜LE的位置,标记120的显示位置实时地进行移动。运算控制部40取得透镜LE的新位置及该位置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并存储到存储器41。然后,在标记120内显示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
另外,当在透镜LE被移动的过程中,曾测定过一次的位置再次进行测定时,运算控制部40把新数据盖写在存储于存储器41中的数据上(也可以平均化或根据规定条件使某个优先)。
这样,伴随透镜LE的移动,已测定部分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将顺次放大显示。图5(b)是为了使标记120从标记102内的测定开始位置移动到上方而使透镜LE移动时的显示例。对已测定部分显示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103,对未测定部分保持施以遮掩的状态不变。通过这种显示,就能够容易区别已测定部分和未测定部分,容易判明应该使透镜LE移动的方向。
图5(c)表示使标记120朝标记102的上方进一步移动后到达右上端,之后朝左方向移动,之后进一步朝下方移动,这样使透镜LE移动时的显示例。在使标记120朝左方向移动这样使透镜LE朝右方向移动时,也可以参考刻在框架挡块6上的刻度7使其移动。图5(d)表示使标记120朝标记102的下方进一步移动后到达左下端,这样使透镜LE移动时的显示例。
如以上的图5(a)~图5(d)所示,通过为了使标记120移动而使透镜LE移动以使得没有未测定部分,由此在已测定部分上显示图表103。此时,在仅对标记102内的某一部分施以遮掩的情况下,由于剩余有未测定部分,所以对使透镜LE移动以使标记120移动到该部分来进行测定即可。此外,在透镜LE的上下宽度较短的情况下,即使移动到透镜LE的下端,也不能将已测定部分放大显示到标记102的上端,但即使其作为未测定部分保留下来也无妨。另外,在使透镜LE沿与光轴L1垂直的二维方向移动时,最好使其位于使得透镜LE的后面接触鼻架4上端。这样,就可以使测定区域内的透镜LE的后面高度大致一定,来测定折射度数分布。
若在标记102内的测定完成以后,再次按压按钮8,则运算控制部40整理并重构在存储器41中所存储的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并重新显示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这样一来,就可以显示可靠性高的图表。
在测定完成后,运算控制部40根据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数据进行远视部和近视部的位置的确定,并与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一起显示。近视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判定为上下方向的至少3个测定位置的等价球面度数大致相同(具有规定的容许幅度)的峰值位置。近视部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可以判定为远视部的柱面度数与此处的柱面度数之差的绝对值即光学畸变的最小位置。进而,运算控制部40在图表130的附近显示远视部的球面度数(S)、柱面度数(C)、柱面轴角度(A)和加入度数(ADD)。图6是再次按压按钮8时的显示画面示例,用白圈133显示图表130中的远视部,用黑圈134显示近视部。另外,图表的显示可以通过开关3用柱面度数分布的图表和球面度数分布的图表进行切换,或者还可以使两者在同一画面上并列进行显示。
另外,在没有加入度数的峰值位置的累进透镜中,不能进行近视部的确定。在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与图表130一起显示表示加入度数的增减状态的曲线图140,进而,显示距远视部的每个规定距离(例如12mm、14mm、16mm、18mm等)的加入度数。进而,还能够通过使光标137显示在图表130上,并利用开关3使光标137移动到任意位置,来显示该位置的加入度数。另外,还能够在球面度数分布图表或柱面度数分布图表中,通过利用光标137等指定任意2个位置(点)作为远视点和近视点,使该2点之间的球面度数差作为加入度数来进行显示。由此,在各种各样的累进透镜中都能够容易地得知加入度数。
另外,若利用开关3来指示测定结果的打印输出,则图6所示的图表130、进而图7所示的曲线图140被打印输出。
以上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虽然在上述说明中作为用于引导透镜LE移动的指示,在已测定部分显示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103,但也可以将已测定部分的颜色等的显示方式与未测定部分区别开来进行显示。
另外,也可以如图8所示,以被判定为远视部的位置为基准显示箭头导向标记150,使透镜LE按照标记150进行移动。当使透镜LE移动时,标记120在标记150上移动。标记120的位置依照由检测器31、32检测出的透镜LE的位置而实时地移动,所以使透镜LE进行移动以使标记120的中心不脱离标记150即可。此外,在右眼用透镜LE的情况下,则以其选择信号为基础,使标记102和标记150相对于远视部靠近鼻侧来进行显示。
另外,虽然在图5和图8的显示例中,依照透镜LE的移动使标记120相对于标记110和标记102进行移动,但也可以与其相反。即,标记120的位置不变,依照透镜LE的移动使标记110和标记102移动。
另外,分析区域中的测定开始位置也可以设为不是大致远视部而是大致累进部或近视部。测定位置的至少某个处于大致累进部还是处于大致近视部,能够与远视部同样地根据对应于孔径4a内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来进行判定,所以只要在测定开始位置显示标记100并引导透镜LE的移动即可。
另外,虽然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手动操作使眼镜架(透镜LE)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保持眼镜架(透镜LE)使其移动的结构。图9是其概略结构图。200表示保持机构,从左右两端水平地保持装入了透镜LE的眼镜架FR。另外,保持机构200借助于移动机构201进行移动,其中移动机构201用于使所保持的眼镜架FR在光轴L1方向(高度方向、Z方向)、左右方向(X方向)和前后方向(Y方向)进行移动。移动机构201在X、Y、Z方向分别具有电机机构和滑动机构等,由运算控制部40进行驱动控制。被配置于相当于鼻架4前端的位置的接触传感器等位置传感器210,检测透镜LE的后面高度。在使眼镜架FR(透镜LE)移动时,运算控制部40根据来自位置传感器210的输出信号来驱动控制移动机构201,由此使透镜LE的后面成为规定的高度来进行测定。另外,根据左右眼的指定信号、来自感光传感器15的输出信号、来自检测器31、32的输出信号来驱动控制移动机构201,由此使透镜LE在X、Y方向移动以取得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就能够简单地测定包含远视部、累进部和近视部在内的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并能够显示所测定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

Claims (5)

1.一种对测定对象透镜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的透镜检查仪,包括:
具有规定直径的孔径,支承对象透镜的透镜载置台;
具有通过孔径的测定光轴、沿测定光轴投射测定光束的光源、持有多个测定用指标的指标板和检测指标的像的二维图像传感器的测定光学系统,其中借助于通过对象透镜、孔径及指标板的测定光束而形成指标像;
基于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取得对象透镜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运算部,其中已通过测定区域的测定光束可通过孔径;
检测与测定光轴垂直的二维方向上的对象透镜的位置的检测部;
引导为了使测定区域移转的透镜载置台上的对象透镜的移动,以取得包含远视部、累进部及近视部的对象透镜的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引导装置;
将伴随因对象透镜的移动而引起的测定区域的移转所取得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与在取得时检测出的位置对应起来进行存储的存储部;
显示部;以及
基于所存储的测定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及位置,使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的图表显示在显示部上的显示控制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检查仪,其特征在于:
引导装置基于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首先引导对象透镜的移动以使包含远视部、累进部及近视部的对象透镜的区域成为测定区域,之后基于利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引导为了使测定区域移转的对象透镜的移动以取得分析区域内的折射度数分布。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检查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指定对象透镜是左右眼中哪一个用的指定单元,
引导装置依照左右眼的指定,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引导对象透镜在移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检查仪,其特征在于:
引导装置包含显示部和显示控制部,显示分析区域以及测定中的测定区域,同时还显示伴随因对象透镜的移动而引起的测定区域的移转,分析区域内的已测定部分顺次放大的情形。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检查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了使对象透镜在与测定光轴垂直的二维方向移动而保持已装入对象透镜的眼镜架并使其相对于测定光轴移动的移动单元,
引导装置包含移动单元、基于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以及利用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驱动控制移动单元的移动控制部。
CNB2005100676956A 2004-04-23 2005-04-22 透镜检查仪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11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8521 2004-04-23
JP2004128521A JP4646017B2 (ja) 2004-04-23 2004-04-23 レンズメ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0680A true CN1690680A (zh) 2005-11-02
CN100561165C CN100561165C (zh) 2009-11-18

Family

ID=34935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769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1165C (zh) 2004-04-23 2005-04-22 透镜检查仪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80192B2 (zh)
EP (1) EP1589331B1 (zh)
JP (1) JP4646017B2 (zh)
CN (1) CN100561165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6114B (zh) * 2007-02-28 2012-08-08 株式会社尼德克 透镜测量仪
WO2015096386A1 (zh) * 2013-12-26 2015-07-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眼镜夹持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6245B1 (en) 1999-03-08 2003-04-29 Larry Allan Holmberg Game hunting video camera
US8240077B2 (en) * 2002-03-04 2012-08-14 Larry Holmberg Range finder for weapons
JP4756828B2 (ja) * 2004-04-27 2011-08-24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レンズメータ
KR100806053B1 (ko) * 2006-12-28 2008-02-21 주식회사 휴비츠 자동 렌즈 블록킹 장치
EP2189776B1 (en) * 2007-08-31 2017-08-09 Hoya Corporation Lens evaluation method, lens evaluation device,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ens characteristic display method
JP5197240B2 (ja) * 2008-08-29 2013-05-15 Hoya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光学性能評価方法
FR2968400B1 (fr) * 2010-12-03 2012-12-28 Essilor Int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au moins une caracteristique de refraction d'une lentille ophtalmique
US8656624B2 (en) 2010-12-29 2014-02-25 Larry Holmberg Universal device mount
US8656625B2 (en) 2010-12-29 2014-02-25 Larry Holmberg Accessory mount
JP6010828B2 (ja) * 2012-06-01 2016-10-19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分析方法、加工方法及び分析プログラム
US10330566B2 (en) * 2015-03-05 2019-06-25 Eyenetra,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mall aperture lensometer
DE102015211879B4 (de) * 2015-06-25 2018-10-18 Carl Zeiss Ag Vermessen von individuellen Daten einer Brille
WO2017038158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測距装置、測距用制御方法、及び測距用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9521330A (ja) * 2016-05-24 2019-07-25 ライカート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Reichert,Inc. マッピングレンズメータ
CN107179180A (zh) * 2017-06-06 2017-09-19 宁波法里奥光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检测焦度计及检测方法
GB2592431A (en) * 2020-02-28 2021-09-01 Eyoto Group Ltd Lens exa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880984A (zh) * 2021-03-08 2021-06-01 重庆远视科技有限公司 透镜焦度计的测量导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0636A (en) 1973-11-27 1975-04-29 Ppg Industries Inc Shaping glass sheets to complex bends
US3880525A (en) * 1974-05-08 1975-04-29 American Optical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refr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 lens
US5489978A (en) * 1992-11-05 1996-0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measuring apparatus
US5684576A (en) * 1995-07-27 1997-11-04 Nidek Co., Ltd. Lens meter
US5734465A (en) 1995-07-31 1998-03-31 Nidek Co., Ltd. Lens meter for measuring a shape of a progressive section
JP3387702B2 (ja) * 1995-07-31 2003-03-17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レンズメ−タ
US5910836A (en) * 1996-09-30 1999-06-08 Kabushiki Kaisha Topcon Lens meter
JP3647991B2 (ja) 1996-09-30 2005-05-18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レンズメーター
JPH10104120A (ja) 1996-09-30 1998-04-24 Topcon Corp レンズメーター
US6072570A (en) * 1997-07-24 2000-06-06 Innotech Image quality mapper for progressive eyeglasses
US5855074A (en) * 1997-12-07 1999-01-05 Visionix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nd mapping opthalmic elements
JP3115280B2 (ja) * 1998-11-20 2000-12-04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レンズメーター
JP2002022605A (ja) * 2000-07-11 2002-01-23 Topcon Corp レンズ屈折特性測定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レンズメータ
JP5362159B2 (ja) * 2001-09-04 2013-12-11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レンズメー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6114B (zh) * 2007-02-28 2012-08-08 株式会社尼德克 透镜测量仪
WO2015096386A1 (zh) * 2013-12-26 2015-07-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眼镜夹持器
US9541728B2 (en) 2013-12-26 2017-01-1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Glasses hol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89331B1 (en) 2012-04-11
US7280192B2 (en) 2007-10-09
CN100561165C (zh) 2009-11-18
US20050237513A1 (en) 2005-10-27
JP2005308642A (ja) 2005-11-04
EP1589331A3 (en) 2007-06-27
EP1589331A2 (en) 2005-10-26
JP4646017B2 (ja) 2011-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90680A (zh) 透镜检查仪
US9052253B2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at least one refraction characteristic of an ophthalmic lens
US7609371B2 (en) Lens meter
US10041814B2 (en) Optical measurement system, method and scaleplate therefor
US8182089B2 (en)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orientation of ophthalmic lenses belonging to a frame
CN1690679B (zh) 透镜检查仪
EP1568984B1 (en) Lens meter
KR101437175B1 (ko) 렌즈 미터
KR20100013932A (ko)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장치
KR20080075844A (ko) 시각 교정 보조 시스템
JP2003075296A (ja) レンズメータ
US5379111A (en) Lens meter
CN203116944U (zh) 焦度计
KR20070053289A (ko) 렌즈 미터
US6657710B2 (en) Lens meter
JP2000500239A (ja) 検眼用レンズ上に刻み込まれた表示の光検出装置を有する検眼用レンズの光学的特性測定装置およびその測定方法
CN112729128B (zh) 光学式体积测定装置
JP5397882B2 (ja) レンズメータ
JP4885037B2 (ja) レンズメータ
JP4781705B2 (ja) レンズメータ
JP3207822B2 (ja) レンズメータ
JP2002022605A (ja) レンズ屈折特性測定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レンズメータ
JP2002181661A (ja) レンズメータ
CN116183165A (zh) 裸眼3d器件调试设备及裸眼3d器件调试方法
JP2014199303A (ja) 眼鏡レンズ測定装置、眼鏡レンズの上下判別方法、眼鏡レンズ測定装置に設けられる印点アダプ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