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2406A - 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82406A
CN1682406A CNA03821797XA CN03821797A CN1682406A CN 1682406 A CN1682406 A CN 1682406A CN A03821797X A CNA03821797X A CN A03821797XA CN 03821797 A CN03821797 A CN 03821797A CN 1682406 A CN1682406 A CN 16824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pcb
correcting element
radio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217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8278C (zh
Inventor
W·格罗克尔
M·魏因伯格
S·胡伯
T·科瓦尔斯基
M·施赖伯
M·厄尔施莱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682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24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82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82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04B1/3838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F exposure to the user, e.g. by 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transceiver while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5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means for shaping the antenna pattern, e.g. in order to protect user against rf expo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005Patch antenna using one or more coplanar parasitic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为了降低SAR值,在无线电通信设备(MP)中至少一个附加的、有导电能力的校正元件(CE1)相对于印刷电路板(LP)和天线(AT1)这样被耦合和构造,使得天线(AT1)、印刷电路板(LP)和校正元件(CE1)上的电流(I3,I1,I2)的幅值高度(IM1,NIM1)和/或相位被这样相互调整,以致在这些电流的基础上得到的SAR分布变为最小。

Description

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本发明涉及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其具有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耦合在其上的用于发射和/或接收电磁无线电辐射场的天线。
在无线电通信设备中希望,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携带在身上时和/或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拿到各个用户的头部区域内以便通话和/或接听时使人体组织中的电磁辐射负荷量保持尽可能低。用于各个用户事实上受到的辐射负荷的特殊测量标准尤其是所谓的SAR值(特定吸收率值)。该SAR值给出以每公斤瓦特为单位的特定吸收率,可预先规定的例如各个用户的头部等的组织体积区域由于电磁无线电辐射场而以该特定吸收率承受热负荷。为了确定作为某一组织体积区域被加热的量度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SAR值,优选地使用如在欧洲标准建议EN50361中详细叙述的一种测量方法。
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是给出一种如何能以简单的方式有目的地进一步降低无线电通信设备的SAR值的方法。在文章开头所叙的那种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情况下,该任务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即为了降低SAR值,将至少一个附加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一校正元件如此耦合到印刷电路板上并如此构造,使得天线、印刷电路板和校正元件上的电流的幅值高度和/或相位这样相互调整,以致在携带无线电通信设备时和/或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拿到用户的头部区域内以便通话和/或接听时由于这些电流而在该用户身体组织内总共产生的SAR分布的最大值变得最小。
因此,将至少一个附加的、有导电能力的校正元件这样耦合到印刷电路板上并这样构造,使得在其上流动的电流在幅值高度和/或相位方面这样与天线和印刷电路板上的电流相匹配,使得由于这些电流而总共产生具有最小的最大值的SAR场。以这种方式尽可能避免在按照规定使用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时、例如携带在身上时和/或放在用户头部区域以进行通话和/或接听时不允许高剂量的“热场”,也就是说相对于较少被加热的组织体积区域具有较高热负荷的组织体积区域。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进一步降低对于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来说表示特征的SAR值。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按照本发明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具有至少一个附加的、降低SAR值的校正元件的印刷电路板。
本发明的其他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下面借助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及其改进方案。
其中:
图1用透射图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第一个实施例,在其印刷电路板上附加地耦合了有导电能力的、降低SAR值的第一校正元件,为了调谐那里的电流,有导电能力的第二校正元件被集成到该第一校正元件中,
图2用示意图示出了按照图1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印刷电路板,其具有耦合的降低SAR值的第一校正元件,为了调谐那里的电流,相对于图1被改进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二校正元件被集成到该第一校正元件中,
图3示出了图2中降低SAR值的第一校正元件就其耦合到印刷电路板上而言的简化等效电路图,该第一校正元件具有所属的第二校正元件,
图4用立体图示出了按照图1来看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印刷电路板总面积上理想化的、尽可能均匀的SAR场,基于印刷电路板、耦合到其上的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以及天线上的电流叠加的总电流总体上调节该SAR场,就其幅值而言比没有采取校正措施时要小,
图5用立体图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其他变型方案,其中相对于图1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调谐工具对用于调谐第一校正元件上的电流的相位和/或幅度的工具进行了修改,
图6用立体图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其具有用于这个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降低SAR值的校正元件的其他替代的调谐工具,以及
图7用示意图示出了对于SAR效应而言起作用的总电流的局部分布,在按照图1运行无线电通信设备时总电流沿着没有和具有按照本发明被调谐的校正元件的印刷电路板的长度方向流动。
在图1至7中,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方式的元件分别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用立体图示范性地表示了第一无线电通信设备MP。为了简便起见,只示出了对该无线电通信设备MP的SAR效应(特定吸收率)具有首要作用的那些部件。详细地,这些部件是印刷电路板LP以及耦合到其上的无线电天线AT1,总的来看它们一起构成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无线电辐射场的电磁耦合结构。这两个部件被一同安置在厚度为H的壳体GH的内部,在图1中只用点划线示出了其外部轮廓,以便可以看见无线电通信设备MP的内部。在印刷电路板LP上配置了例如高频组件等的用于发射和/或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常用电气组件、能量供应单元(例如电池或蓄电池)以及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输入和/或输出元件(例如键盘、显示屏、扬声器等)和用于借助高频组件接收和/或需通过该高频组件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的信号处理的其他电气组件。在图1中为了清晰起见去除了这些电气组件。只在印刷电路板LP的上端面SRO区域内画出了高频组件HB1的一部分。这个高频组件HB1被设置在印刷电路板LP的上半部的部分区域中。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无线电电磁波的发送/接收天线AT1通过机械触点和电气触点COA连接到该高频组件上。它从那里得到能量供应单元的电能,在这里为了清晰起见在图1中同样已将能量供应单元略去。合理地,天线AT1被布置在印刷电路板LP的以下装配面上,该装配面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携带在身上时和/或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拿到各个用户的头部区域以进行通话和/或接听时避开该用户。此处,在图1的实施例中,天线AT1被布置在印刷电路板LP的背面,其中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正面属于具有针对用户的显示装置、特别是显示器的那个壳体外表面。
优选地将天线AT1构造为平面天线。对于该天线AT1,尤其可以使用所谓的PIFA天线(平面倒F型天线)。当然还可以合理地将其他普通的无线电天线、例如从壳体GH向外伸出的短柱(Stummel)天线安装在印刷电路板LP上。
在图1的实施例中,天线AT1近似被构造为矩形。该天线借助于触点COA从印刷电路板LP的上侧边缘SRO出发向内定位到由印刷电路板的四个侧边缘SRL、SRR、SRO、SRU沿着其装配面的平面法线所包围的空间区域内。假想的天线AT1到该印刷电路板LP的元件装配面上的正交投影基本上也位于由该印刷电路板LP的侧边缘SRL、SRR、SRO、SRU所张开的临界面内。用另外的话说,这意味着,天线AT1不能延长地伸出印刷电路板LP的元件装配面的四个侧边缘。因此印刷电路板表面不会因为耦合的天线AT1而延长或加宽。因此,天线AT1如同另外一层那样位于由印刷电路板LP的四个侧边缘所限定的空间区域内印刷电路板LP的布局面的上面和/或下面。通过这种天线装置可以用有利的方式实现紧凑的设备尺寸。
图1的印刷电路板LP从空间上观察基本上具有平面为矩形的长方六面体形状,也就是说它的四个侧边缘SRL、SRR、SRO、SRU组合在一起构成矩形的外轮廓。印刷电路板LP的尺寸、也就是说它的长度L和宽度B优选地这样来确定,使得印刷电路板LP的长度L大于其宽度B。在图1中通过以下方式来说明其空间几何关系,即在那里附加地一起画出了笛卡儿坐标系的坐标X、Y和Z。其中X坐标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纵向侧边SRL、SRR伸展,而Y方向平行于印刷电路板LP的宽侧边SRO、SRU延伸。因此,印刷电路板LP的元件装配面基本上位于X、Y平面内。在此,Z方向被分配给印刷电路板LP及其不同部件、例如高频组件HB1以及其他的分析/控制组件的高度或者厚度D。
印刷电路板的矩形形状优选地适合于安装在平的、基本上为长方六面体形的壳体、例如图1的GH中。在此,在图1的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LP在其尺寸、即长度L和宽度B以及厚度D方面被这样确定,使得其和耦合到其上的元件、例如天线以及安装在其上的组件可以在壳体GH中尽可能精度配合地被安装。实际上,印刷电路板的尺寸、即其长度、宽度以及厚度基本上受分别所期望的壳体的几何形状所限制。按照壳体的设计形状,合理地选择与该壳体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相匹配的印刷电路板外轮廓。因此印刷电路板也可以具有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
在这种由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和至少一个连接到其上的无线电天线组成的耦合结构中,在无线电运行时,也就是说在发射和/或接收无线电电磁辐射场时,在印刷电路板上产生电流。因为相应的印刷电路板、例如LP就其端面上耦合的天线、例如AT1的馈电点而言近似地作用一种补充原来的无线电天线的第二天线分支而起作用,因此总体上由印刷电路板和耦合到其上的天线构成有源偶极子。在此,各个印刷电路板、例如LP由于它的电气组件、其电磁屏蔽壳体、组件的电子部件以及其他电子装配元件之间的连接导线而具有导电能力。
特别是当图1的无线电通信设备MP的发射和/或接收天线AT1被构造为λ/4天线时,这天线与印刷电路板LP共同构成有源偶极子。如果无线电天线AT1被切换到发射和/或接收,则在印刷电路板上引起具有沿着其长度L的主优选方向的电流I1。在图1中,印刷电路板LP上这个定向的电流I1由X方向上的箭头来表征。在此,该箭头代表印刷电路板LP的每个纵向位置X上的总电流I1(X),该总电流由以下方式得出,即在每个纵向位置X上,具有沿X方向的主优选方向的分电流在总截面宽度B上、也就是说在Y方向上被虚拟求和或者积分。对于图1的印刷电路板LP,总电流I1(X)依赖于纵向位置的分布在图7中借助于电流图示意性地示出。
在图7中,沿着横坐标画出X方向,而对于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长度方向的不同纵向位置X,在印刷电路板LP的总截面宽度B上累加的总电流I1(X)被分配给纵坐标。一方面,H和/或E场、也就是磁场和/或电场与这个总电流的局部分布对应地具有交互作用,在用户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携带在身上时,特别是在将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拿到相应用户的头部区域以进行通话和/或接听时,该交换关系可以根据最大和最小的局部分布而引起那里的有机组织被相应地加热。另一方面,在印刷电路板LP上主优选方向为X方向的电流I(X)和磁场和/或电场场强之间似乎有另外的交互作用,该磁场和/或电场场强在天线AT1的无线电运行环境中在天线AT1的近区内局部产生。
在检验SAR效应时,用H场和/或E场测量探针在模型头部(其用葡萄糖溶液来填充并且在其上放置了具有与图1的LP对应的、传统的、常规的印刷电路板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中进行的广泛试验已显示出,模型头部中的葡萄糖溶液的加热局部波动或变化,也就是说存在具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局部的、三维的SAR分布。这个局部变化的三维SAR场近似地对应于印刷电路板LP上总电流I1(X)的相应地局部不同的分布。
在图7中,X轴的原点UR属于图1的印刷电路板LP的上侧边缘SRO、也就是说上端面,而下侧边缘SRU与纵向位置X=L相对应。在天线AT1和印刷电路板LP之间的电气触点COA区域内,在纵向位置X=0cm处,馈电电流或者底点电流FS≠0A流向天线AT1。因为印刷电路板LP作为λ/4天线的天线补充分支起作用,所以在优先使用λ/4天线时这个馈电电流或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在纵向位置X=0cm也大约流向印刷电路板LP的上端面。在天线AT1对面的印刷电路板LP的下端面SRU上,沿长度方向的电流由于自由端并因此由于那里的边界限制而被中断,于是在天线AT1对面的端面SRU上继续成立I(X=L)=0A。
在印刷电路板LP的上端面SRO和下端面SRU之间的总电流分布I1(X)的其它曲线受到许多电磁传播/耦合因素的影响。其中优选的有印刷电路板LP的几何形状以及空间尺寸。特别是它的长度L在分别所使用的无线电频率上对E和H场形式的沿着印刷电路板传播的电磁波产生影响并因此对由此产生的总电流分布I1(X)产生影响。在使用λ/4天线并将印刷电路板的长度L基本上选择为λ/4的情况下,印刷电路板LP与λ/4天线一起构成共振的有源偶极子。在此,印刷电路板近似地作为天线AT1的一种补充的λ/4天线起作用。可以用这种方式形成在印刷电路板LP和耦合在其上的λ/4天线的总结构上固定的、具有电流波节和电流波幅的总电流I1(X)的波。
即使在由印刷电路板和天线构成的耦合结构的其他耦合关系情况下,实际上也出现总电流I1(X)的局部分布,其在X方向上、也就是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长度方向不是恒定的,而是有波动。对总电流I1(X)的局部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在使用矩形印刷电路板的情况下特别是其长度与在无线电运行时在所使用的波长情况下变得电有效的天线长度的比例。
在局部的总电流分布I1(X)的近区内产生或者感应相应的、对应的电磁场,这个电磁场在按照规定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MP时在用户的有机身体组织中可能引起加热并且首先对依赖于地点的SAR分布负责。在此,“按照规定的使用”一方面被理解为,相应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被保持或携带在用户身上的某一个地方。于是可以将无线电通信设备例如放在腰带上,挂在围绕用户脖子的带子上,或携带在夹克的胸部口袋内,并且同时将其调节到接收和/或发送运行状态。实际上,各个用户还常常使用所谓的头戴式耳机和送话器,也就是说他通过具有所连接的微型耳机和麦克风的电缆与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各个无线的移动无线电通信设备通常被放置在各个用户头部区域内的使用位置上以便进行通话和/或接听,并且在那里在耳朵和嘴之间靠在用户的脸颊上。在此,在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近区内变得有效的SAR效应特别是位于距离2D2/λ之内的那个局部区域(λ是波长;D是设备长度)。
例如GSM无线电网络(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在880和960MHz之间的频率范围内(中间频率900MHz)工作,这相当于大约为35cm的工作波长λ。由此在GSM无线电系统中,由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局部电流分布可以预计电磁近场的渗透深度大约为1.7cm。在具有在1710和1880MHz之间的频带的PCN网络(私人商业网络)(E网络)中,波长大约为17cm,于是由于印刷电路板的局部电流分布而产生的电磁近场具有大约为1.0cm的渗透深度。在具有在1920和2170MHz之间的频率传输范围的UMTS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波长λ大约为15cm,于是由于主板上的局部总电流分布而产生的电磁近场的渗透深度大约为0.8-1cm。在此,进入用户组织的局部渗透深度越小,在天线接收相同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所测量的SAR值可能变得越高。因为在每个预先规定的组织体积内引起较高的电磁场密度,由此引起比较大的流动电流并因此比较高的场密度。
现在为了能以受控的方式降低地调节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的SAR值,至少一个用于降低SAR值的附加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一校正元件被耦合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印刷电路板上。在此,该第一校正元件这样被耦合到印刷电路板上并且这样被构造,使得天线、印刷电路板和校正元件上的电流的幅值高度和/或相位这样相互调整,以致在按照规定使用该无线电通信设备时用户身体组织中由于这些电流而总体产生的SAR分布的最大值变得最小。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说,有目的地这样相互调谐天线、印刷电路板和校正元件上的电流,使得由于这些电流而变得有效的电磁场的局部SAR场分布中原来调节的、绝对最大值(或可能的最大值)的数值变成最小。由此,尽可能避免了在按照规定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时不允许高剂量的“热场”、也就是说相对于较少被加热的组织体积区域具有较高热负荷的局部组织体积区域。因为通过降低SAR值峰值实现了由于天线、印刷电路板和校正元件上的电流而产生的SAR分布的一种均匀化。
在较早的申请文件号为DE 101 10 982.2的专利申请中详细地说明了不同类型的第一校正元件。
在图1中画出了在印刷电路板LP的前面的装配面上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一校正元件。其具有附图标记CE1。它到印刷电路板LP的高度距离为HA以及基本上平行于印刷电路板的装配面。在此,该附加的校正元件CE1优选地属于印刷电路板LP的那个装配面,该装配面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携带在身上时和/或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拿到各个用户的头部区域内以进行通话和/或接听时朝向该用户,以便尽可能降低在朝着各个用户的方向上的SAR效应。在此适宜的是,如在图1的实施例中那样将天线AT1布置在与校正元件CE1相对的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上(图1中的背面)。
图1的校正元件CE1的几何形状基本上按照印刷电路板LP的矩形外轮廓。因此,该校正元件被构造为矩形的环或框架并且在X、Y平面中观察形成一种四周封闭的环,该环基本上只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侧边缘SRL、SRR、SRO、SRU延伸,但是在正交方向上(也就是说在Z方向上)就其在X、Y平面内虚拟地包围的内表面而言是开放的或者是可以自由透过的。在此,该校正元件CE1相对于印刷电路板LP是这样被定位的,使得其子段的外边界作为另外一层与矩形印刷电路板的外轮廓基本上完全一致。环形校正元件CE1从其基本几何形状出发形成与印刷电路板LP矩形的几何形状相匹配的矩形的环状或者框架形状。它例如可以由一条或多条导线、一层或多层条形薄膜或由其他的线状或平面元件构成。这样的元件例如也可以是敷金属,其通过喷敷或电镀而已被安置到壳体的内表面上。对于各个校正元件、例如CE1来说,优选地使用有导电能力的材料,必要时还可使用介电材料和/或有导磁能力的材料。在图1的实施例中,详细地,校正元件CE1在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两个纵向侧边缘SRL、SRR的范围内具有线状的子段,而在印刷电路板LP的上和下端面具有矩形的条状段。
总得来说,合理的是,这样定位附加的校正元件,使得想象的其关于印刷电路板的元件装配面的正交投影基本上位于由印刷电路板的侧边缘张开的界面内。由此,附加的校正元件位于朝着印刷电路板LP的第一等高面的第二等高面内,因此实现了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紧凑结构。印刷电路板LP原来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由此得以继续保持。
在印刷电路板LP的上端面SRO区域内,第一校正元件CE1以电镀的方式连接到印刷电路板LP的接地上,该接地由接地符号ERD表示。其替代方案是,将第一校正元件CE1容性或感性耦合到印刷电路板LP上也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略去电连接ERD。必要时电的,电容和/或电感耦合的组合也可能是合理的。通过在本实施例中校正元件CE1到印刷电路板LP上的电气耦合,在校正元件CE1的环形结构中出现电流I2(X)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这样选择印刷电路板LP纵向延伸的矩形形式的几何比例,使得在不使用校正元件CE1的情况下总电流I1(X)的最大电流幅值或者电流密度例如约位于印刷电路板LP的中心,也就是说位于其平面对角线的交点的范围内,而朝着两个端面或者宽面SRO、SRU方向的电流密度减小。在图7中,在纵向位置XM1上印刷电路板上的总电流I1(X)的绝对最大值用IM1表示。因为现在附加的校正元件在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I1(X)的局部电流分布小于IM1的地方具有有导电能力的轨道,所以可以在那里提高总电流电平,总得来看因此达到了总体上产生的总电流场的均匀化(=补偿效应)。
由于各式各样的电磁耦合机制、例如印刷电路板、天线和/或第一校正元件的不同的几何形状和/或尺寸,所以实际上紧要的是,单独利用第一校正元件就已经可以使天线、印刷电路板、校正元件上的电流的相位和/或幅值高度这样相互调节,使得所产生的、得到的SAR分布令人满意地被降低。
为了能够提供改进地影响在印刷电路板、校正元件和天线上得到的、叠加的、对SAR效应来说起作用的总电流的可能性,适宜的是设置用于调谐第一校正元件和/或印刷电路板上的电流的相位和/或幅值高度的附加的调谐工具。
在图1中,作为用于调谐第一校正元件上的电流的调谐工具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二校正元件TE1与第一校正元件CE1具有有效连接。它是第一校正元件的集成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以曲折形状的环形结构形式嵌入第一校正元件CE1的矩形的、内部开放的基本环中,并因此与第一校正元件电连接。通过第二校正元件的附加的回形环可以以优选的方式这样改变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相互耦合的总结构中电流的行走路线,使得在那里产生电流I2(X),这个电流尽可能与印刷电路板LP上的电流I1(X)相位相反地流动。在此在图1的实施例中,通过装入第二校正元件的回形,由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构成的总结构的总电流行走路径相对于纯矩形的基本环被延长。
在图7中,在总电流曲线I(X)中一起画出了总电流I2*(X)的局部曲线,这个总电流I2*(X)是在没有耦合第二校正元件TE1的情况下在第一校正元件CE1上总共流动的电流。这个总电流I2*(X)与印刷电路板LP上的总电流I1(X)近似同相位地流动。其在纵向位置XM2*上具有电流电平最大值,这个电流电平最大值位于总电流I1(X)的电流电平分布之下并且相对于总电流I1(X)的电流电平最大值IM1的纵向位置XM1而纵向位错。通过这两个总电流曲线的叠加得到位于印刷电路板LP原来的总电流曲线I1(X)之上的总电流曲线RSV*(X)。用另外的话说,即在没有附加的第二校正元件作为调谐工具的情况下总电流曲线I1(X),I2*(X)的叠加有可能导致数值上更大的局部电流电平最大值的形成,因此将以不希望的方式导致SAR效应增大。
只有借助于有导电能力的第二校正元件TE1才可以基于其附加的回形环这样改进地调节第一校正元件CE1的电流行走长度或者电流路径长度,使得在这两个通常相互连接的校正元件CE1、TE1的总结构上产生与电流I1(X)反相位的电流I2(X)。在图7中,除了在第一象限中的总电流I1(X)的正电流值I(X)之外,在第四象限中用负电流电平值I(X)示出了这个反相位的电流I2(X)。因此这两个相互连接的校正元件CE1、TE1的反相位的总电流I2(X)在印刷电路板LP上的总电流I1(X)的反方向上流动。它大约在某一地方具有最大值NIM1,在那里印刷电路板LP上的总电流也具有绝对最大值IM1。基于这两个相互耦合的校正元件CE1、TE1上互相相反的、互补的电流电平曲线I2(X),得到对于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电平I1(X)的最大值来说最大的补偿效应。总之由此通过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I1(X)与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上的校正总电流I2(X)的局部分布的叠加而得到叠加的总电流RSV(X),这个总电流只还具有相对于原来的电流电平曲线I1(X)降低的、平滑的电流电平最大值IM1*。因此叠加的总电流RSV(X)的局部分布被尽可能地均匀化,也就是说它近似地以恒定的电平延伸。至少尽可能避免了不允许的高电流电平峰值。随着由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I1(X)和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CE1、TE1的校正电流I2(X)产生的叠加电流的这种被均匀化的、得出的电流电平曲线而在所观察的印刷电路板LP的总面积L·B上出现近似恒定的SAR场。图4表示了在所观察的印刷电路板LP的总面积L·B上的这种理想的二维SAR分布S(X,Y)。从空间上观察,由于第一SAR值校正元件的附加的调谐元件而真正得到具有近似均匀的电磁场强度曲线的三维SAR值分布SAR(X,Y,Z)。可以为环绕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壳体GH的可预定的体积区域VOL预先规定这个三维SAR值分布,在图1中用点划线逐段地示出了该体积区域VOL。
通过相应地调整第二校正元件TE1的回形数目和/或回形长度,可以使两个校正元件CE1,TE1中总体上流动的校正电流I2(X)与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I1(X)的不同局部曲线一致或匹配。尤其可以调节校正电流I2(X)的反相位程度和这个校正电流I2(X)的绝对最大值的幅值高度。通过校正电流I2(X)的相位和/或幅值的调节,尤其可以使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I1(X)的最大值IM1的位置偏移,这在图7中通过沿X方向的偏移箭头VV示出。合理地这样进行偏移,使得SAR分布尽可能均匀化。印刷电路板LP上总电流的绝对最大值这样偏移到不紧要的设备区域内、例如偏移到下端面SRU,必要时也已经可以导致所测量的SAR值的改善。
在图1中,第二校正元件TE1关于在X方向上通过印刷电路板LP的宽面SRO,SRU中心的中线MI尽可能轴对称地嵌入到第一校正元件CE1中,以致得到总体上关于整个组合或者由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构成的整体结构的中线MI对称的结构。
必要时由印刷电路板、天线和/或校正元件构成的耦合结构也可以是合理的,其中校正元件在想象的其关于印刷电路板平面的正交投影情况下从其侧边界突出。
适宜的是这样确定相应的第二校正元件、例如TE1的尺寸,使得由其虚拟地包围的印刷电路板的装配面最大相当于由第一校正元件、例如CE1虚拟地包围的那部分印刷电路板表面的0.2-0.5倍。
此外,在实践中适宜的是,第一和/或第二校正元件以在距离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为0.1和0.6cm之间的高度距离来布置。
图2用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具有耦合的校正元件结构的印刷电路板LP,其由第一校正元件CE1和相对于图1被修改的第二校正元件TE2组成。第二校正元件TE2由条形导电元件、即所谓的“贴片(Patch)”构成。这种条形的、平面的导电元件TE2与同一层面中的第一校正元件CE1的长度方向L基本上正交地延伸。为了调谐流经由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CE1、TE2构成的耦合结构的电流I2(X),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条形元件。优选地这样选择该条形元件的数量、其在长度方向上相互的横向距离和其条形面尺寸,使得校正电流I2(X)与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I1(X)基本上反相位地流动。在图2中,分别将两个以可预先规定的纵向距离前后连续的条形元件(=条形元件对)关于印刷电路板LP的中线MI轴对称地耦合到第一校正元件CE1上,更具体地说,使得条形元件指向由印刷电路板LP的侧边缘所包围的平面内部。通过将第二校正元件TE2的条形元件并行地耦合到第一校正元件CE1上,提供了涉及印刷电路板LP的附加的容性负载。因此通过相应地选择附加的容性负载同样可以在总体上调整叠加的总电流RSV(X),其被最大程度地均匀化(见图7)。图3简化地表示了由第二校正元件TE2产生的附加的容性负载CAP2和容性负载CAP1的并联耦合,该容性负载CAP1在第一校正元件CE1和印刷电路板LP之间形成。
在图1和2中,第二校正元件TE1或者TE2的回形环或者条形元件分别被集成到第一校正元件CE1的矩形基本环中,也就是说与第一校正元件电连接。在此,这两个校正元件可以由相同形状的元件或由形状彼此不同的元件组合而成。例如在图2中第一校正元件CE1的直线形的长边与第二校正元件TE2的条形平面元件相连接。除此之外或独立于此,必要时可能将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容性或感性地相互耦合也就足够了。
图5用立体图示意性地表示了图1的印刷电路板LP和第一校正元件CE1之间的耦合结构,其中现在设置了与第一校正元件分离的且与印刷电路板LP分离的、作为调谐工具的第二校正元件TE3。在此,这个第二校正元件TE3例如由ESD保护元件(ESD=静电放电)、特别是由金属的显示器(Display)窗口构成。在图5中,用于无线电通信设备MP的显示器的缺口用LDP表示。第二校正元件TE3基本上被这样定位于印刷电路板LP上半部分的中线MI的区域内,使得假想的其关于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的正交投影位于X,Y平面内由印刷电路板侧边缘所包围的界面内部。这种ESD保护元件被构造为平面的并位于以预先规定的高度距离与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平行的等高面内。适宜地,将第一校正元件CE1和第二校正元件TE3大致定位于印刷电路板同一侧的同一等高面内。优选地,将它们安装在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正面,也就是说安装其显示器的地方,而不是安装在无线电通信设备的背面。由此在印刷电路板背面上的天线AT1的天线体积继续保持不受前面的校正元件的影响,以致尽可能地避免了不允许的天线有效功率的大的辐射损失。必要时将第二校正元件TE3布置在与第一校正元件CE1的层面不同的灯光、但属于印刷电路板同一侧的层面上也可以是适宜的。
第二校正元件TE3被容性和/或感性地耦合到第一校正元件CE1和/或印刷电路板LP上。特别是通过高度距离与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以及与有导电能力的ESD保护元件表面的几何形状和/或第二校正元件TE3的显示器窗口LTP的截面积的匹配,可以这样调谐第一校正元件CE1中的校正电流I2(X)与第二校正元件TE3上的电流I4,使得产生由校正电流I2(X)、校正电流I4和印刷电路板电流I1(X)共同组成的叠加的总电流RSV(X),该总电流RSV(X)在所观察的印刷电路板LP长度放向上尽可能地被平均或均匀化。为了这个目的,借助于第二校正元件TE3优选地这样调谐校正电流I2(X)和必要时调谐校正电流I4,使得其和与印刷电路板LP的总电流I1(X)尽可能反相位地流动(见图7)。
必要时也可能是足够的是,借助于至少第二校正元件这样调谐第一校正元件中的电流,使得该电流尽管不是与印刷电路板电流I1(X)反相位地流动,但是从X方向来看在原来的印刷电路板电流电平I1(X)小于IM1的那个纵向位置上引起总电流电平的升高。也由此已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总电流电平的均匀化并因此实现SAR分布的均匀化。
为了实现在可预先规定的围绕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体积区域内存在尽可能均匀的SAR值分布,其中尽可能避免局部最大值,必要时也可能是适宜的是,将一对相应的校正元件也设置在安装天线的印刷电路板的背面。如果还必须遵循设备背面上所谓的“body worm”,这可能是有意义的。用这种方式,即使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携带在肚子范围内的腰带上时也可以遵循预先规定的SAR值,该无线电通信设备通常以其背面附在腰带上。在挂在项链或胸带上时同样适合。在此,有时校正元件的空间布置或配置也可能就足够了,其中第一校正元件属于印刷电路板的正面以及其天线元件属于印刷电路板的背面。
图6用立体图示意性地表示了从背面、也就是说从天线侧的装配面观察的、由印刷电路板LP和天线AT1构成的无线电通信设备MP的耦合结构。与图1不同的是,现在第一校正元件CE4是由在X,Y平面(印刷电路板LP的层面)上开放的矩形环构成的,也就是说第一校正元件CE4只在沿着长面SRL、SRR的边缘以及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上侧边缘SRO的边缘区域内具有条形元件,而图1的在印刷电路板LP的下侧边缘SRU区域内的校正元件CE1的线形子段已被略去。因此第一校正元件CE4基本上具有矩形U的几何形状,也就是说它被构造为U形。其被布置在避开天线AT1的天线耦合的印刷电路板的那个装配面上。它的三个分别为条形的不同子段大致位于与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平行的以及到该印刷电路板的高度距离为HA的同一层面上。详细地,第一校正元件CE4的条形或者线形侧面部分沿着左侧边缘SRL延伸,第二条形侧面部分与之对应地关于中线MI轴对称地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右侧边缘延伸,以及第三个类似构造的子段沿着印刷电路板LP的上侧边缘SRO延伸。第一校正元件CE4由于其优选地与印刷电路板LP的两个纵向侧边缘SRL、SRR以及上侧边缘SRO基本上完全一致的外部轮廓而被定位于具有高度距离HA的层面内。
总得看来,适宜的是,将第一校正元件CE4这样定位在与印刷电路板LP平行的层面内,使得假想的其关于印刷电路板LP的元件装配面的正交投影基本上位于由印刷电路板LP的侧边缘SRL、SRR、SRO、SRU撑开的界面内。例如第一校正元件CE4在其宽度和长度方面可以这样被缩短,使得其只虚拟地包围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的一部分中央区域。
在印刷电路板LP的右侧边缘SRR的区域内,第二校正元件TE4被耦合到图6的第一校正元件CE4上,这个校正元件作为条形平面元件基本上横向、尤其在Y方向上、也就是说与印刷电路板LP的长度方向正交地延伸。它与第一校正元件CE4电连接。它如下被用作为调谐校正电流I2(X)的单个元件,该校正电流在第一校正元件CE4和耦合到其上的第二校正元件TE4中流动,即总体上由印刷电路板LP上的电流I1(X)、校正元件结构CE4和TE4上的校正电流I2(X)以及天线AT1上的电流I3叠加的总电流尽可能被平均或者均匀化,从而尽可能避免不允许的总电流电平中高的绝对最大值。
除了或独立于第二校正元件TE4,必要时也可能适宜的是,除了第一校正元件CE4之外,设置一个用于匹配印刷电路板LP本身上的电流I1(X)的校正元件。在图6中,在印刷电路板LP上附加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三校正元件ZV6作为调谐工具被这样耦合和构造,使得印刷电路板LP上电流I1(X)的相位和/或幅值高度同样可以被调谐。这种印刷电路板电流的调谐工具尤其可以由印刷电路板LP的虚拟的外壳延长来构成。在较早的、没有预先公开的具有申请号为DE 10204877.0的专利申请中详细叙述了虚拟的电流路径延长的各种可能性。在图6中,印刷电路板自身的外壳表面的部分区域被这样构造,使得产生用于虚拟的材料延长的附加的延长元件ZV6。在此,该校正元件ZV6是原来具有矩形外部轮廓的印刷电路板LP的外壳表面的集成组成部分。在此,在与天线AT1相对的端面SRU上,印刷电路板LP外壳表面的部分区域如此与同一层面上的端面分离地实现,使得它如同延长电流路径那样从天线馈电点COA出发朝着印刷电路板LP的下端面SRU方向起作用。校正元件ZV6由于薄板条段前后连续的90°弯曲或者矩形的Z字形弯曲而具有回形形状。这个回形形状的校正元件ZV6尤其可以通过冲压和切割图1的原来为矩形的印刷电路板LP而制成。优选地将校正元件ZV6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下端面的角落区域内,该角落区域被布置成与相对的上端面SRO的角落区域内的天线耦合成斜角、特别是正交、位错。因为通过在天线AT1和校正元件ZV6的自由端FE之间的这些尽可能正交的行走路径,提供了在可供使用的印刷电路板表面上在相同的预先规定的矩形外部轮廓情况下就SAR效应而言有效的总电流的最大可能的虚拟的路径延长。
总而言之,可以通过第三校正元件在印刷电路板装配面之内和/或必要时在印刷电路板上侧面和/或印刷电路板下侧面上方的折叠以受控的方式调节印刷电路板自身上的电流路径。由于校正元件的回形形状、也就是说由于校正元件的成型,其中在印刷电路板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子段分别和与印刷电路板长度方向横切、尤其正交的段交替,以及在此两个这样的前后连续的子段围成不同于0的夹角,所以可以将校正元件在X方向的长度保持相对较短。因为通过Z字形形状可以相对于具有直线条形的校正元件获得更长的电流流经长度。因此,图6的印刷电路板LP的最大可能的电流路径从天线AT1的区域内开始并且在通过其回形线圈之后在校正元件ZV6的自由端FE上结束。优选地将具有一次或多次折叠的第三校正元件布置在位于由印刷电路板侧边缘所限定的装配面内的一个或多个层面上。在此,还可以将校正元件布置成到印刷电路板的装配面具有一定的高度距离。用这种方式,原来预先规定的印刷电路板尺寸继续保持,以致对于无线电通信设备来说可以实现紧凑的、微型化的结构。
通过将至少一个作为印刷电路板电流的调谐工具的校正元件电、容性和/或感性耦合到印刷电路板本身上,同样可以使天线AT1、印刷电路板LP以及第一校正元件CE4上的电流I3、I1、I2的幅值高度和/或这样相互调节,以致由于这些电流I1、I2、I3而总共产生的SAR分布的各个绝对最大值变为最小。
因此利用根据图1-7的这些不同校正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在开发阶段就已经有目的地影响和降低无线电通信设备的SAR值,而且不仅在与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正面和/或背面平行的测量平面上是平面的,而且在可预先规定的体积范围内三维地围绕各个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壳体。
广泛的试验已成功地表明,降低SAR值的第一种有利的可能性在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或者PCB板(印刷电路板)上方接触的有导电能力的校正环,这个校正环部分地或整个地基本上沿着印刷电路板的侧边缘延伸。在这种变型方案中原来给定的SAR值可以相对于没有校正元件的原始情况最多降低75%。
然而不能用任意的校正环实现这个数值,因为实际上可能有很多影响因素(例如预先规定的天线和印刷电路板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以不可控的方式一起影响印刷电路板和天线的耦合结构的SAR分布。通过简单的、单个的校正环有目的地或者受控地使SAR分布的一个或多个绝对最大值最小化,在实践中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是困难的。但是SAR分布的最佳化可以在工厂方面借助于至少一个在第一校正元件和/或在印刷电路板上耦合的第二校正元件来实现,使天线、印刷电路板和校正元件上的电流的相位和/或幅值高度这样相互调谐,使得所产生的SAR场在人体组织中尽可能是平均的。当为了调谐第一校正元件和/或印刷电路板上的电流的相位和/或幅值这样设置附加的调谐工具,使得在印刷电路板、校正元件和天线上总共得到的、叠加的总电流在所观察的印刷电路板的总面积上产生近似均匀的SAR场时,也导致SAR效应的进一步的优化的降低。随之还出现在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其余侧面(例如上侧面,下侧面,背面)上均匀的SAR值分布。
总的看来,已经可以通过相应地调节第一校正环来实现最佳的SAR分布。此外,基本上有两种措施是合理的。第一种合理的可能性是,修改环的长度。这导致校正环上电流的另一相位。除此之外或不依赖于此,也可以通过改变长度来改变校正环上的电流的幅值。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校正环上的校正电流的局部分布这样在印刷电路板的长度方向上偏移,使得在之前原来的印刷电路板电流小于原来已有的最大值的那个位置上总电流电平被升高。通过原来的印刷电路板电流偏离在之前具有较小的电流电平的那些区域中其绝对最大值的空间上的新分布,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平均化。然而在使用这种简单的校正环时其最大长度由无线电通信设备壳体的外边缘和内边缘的长度所限制,并因此由用于总电流分布的平均化的可能的调谐因素所限制。
如果有必要,基于给定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结构大小以及此外规定的电磁耦合关系来改变、特别是进一步加长校正环,以便实现SAR值的进一步优化,则适宜的是将该环在一定的部分区域内构造为回形,如图1所示。通过将至少一个所谓的贴片结构并联耦合到第一校正元件上,提供了在保持由印刷电路板和天线构成的耦合结构的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的情况下用于延长校正环的第二种可能性。这在图2中示出。在那里所示出的在第一校正元件的环结构内的贴片必要时也可以容性或感性地进行连接。由于改变了的容性负载情况,这也导致环上的电流分布发生变化并因此导致SAR值的改变。这种贴片结构还可以是用于其他目的的金属结构、例如与开头提到的校正元件共同起作用的ESD保护元件。该另一种变型方案在图5中示出。
通过因虚拟地延长印刷电路板而产生的印刷电路板上电流的附加变化,提供了用于改善SAR性能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可以因此达到印刷电路板、校正元件和天线上的电流之间的最佳相位和幅值。
总而言之,将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组合在一起也是有利的,这些措施部分地已经证明影响SAR值的效应,但是与单个相比,以其组合则导致明显改善的结果。在此,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不同措施相互之间部分地明显不是线性的叠加效应。有利地,为止尤其可以有针对性的方式在设备大小受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回形的实现来机械地或电气地延长第一校正元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同时利用两种不同的措施、即校正环和附加的贴片元件来实现进一步的改进,这些措施尽管本身已具有单个效应,但是整体上显示出比单个效应之和高得多的效应,更具体地说通过附加的贴片(见图2)使第一校正环上的电流分布最佳化。另一种合理的组合可能性是,除了或不依赖于对环中电流的影响,通过至少一个另外的校正元件、例如图6中的ZV6来有针对性地改变印刷电路板本身上的电流。这尤其可以是虚拟的印刷电路板延长。而且这也可以达到最佳的幅值和相位。在具体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开发模型中进行的测量,对于SAR值来说,具有下列就没有环且没有金属显示器窗口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而言降低的值(100%=原始情况):
-具有第一校正环但没有作为调谐工具的金属显示器窗口的设备:86%(相对于原始情况)
-没有第一校正环但具有作为附加调谐工具的金属显示器窗口的无线电通信设备:66%
-根据图5的具有第一校正环和作为附加调谐工具的金属显示器窗口的无线电通信设备:56%
特别是这种配置对于很多实际情况来说足够了,并且由于简单的结构和可操作性而是优选的。

Claims (34)

1.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MP),其具有至少一个印刷电路板(LP)和至少一个耦合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的用于发射和/或接收无线电电磁辐射场的天线(AT1),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附加的、有导电能力的用于降低SAR值的第一校正元件(CE1)被这样耦合和构造到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使得在所述天线(AT1)、所述印刷电路板(LP)和所述校正元件(CE1)上的电流(I3,I1,I2)的幅值高度(IM1,NIM1)和/或相位如此相互被调整,以致在携带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MP)时或在将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MP)拿到用户的头部区域内以进行通话和/或接听时在所述用户的身体组织中基于这些电流(I1,I2,I3)总共得到的SAR分布(S(X,Y))的最大值变为最小。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为了调谐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和/或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的电流(I2)的相位和/或幅值,这样装设附加的调谐工具(TE1),使得由所述印刷电路板(LP)、所述校正元件和所述天线(AT1)上的电流得到的、叠加的总电流(RSV(X))在所观察的所述印刷电路板(LP)朝着用户一侧的可预先规定的平面范围(L·B)内、或在围绕着由所述印刷电路板(LP)以及所述耦合到那里的天线(AT1)构成的耦合结构的可预先规定的体积范围(VOL)内总体上产生尽可能均匀的SAR分布(S(X,Y,Z))。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为了协调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和/或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的电流(I2*(X)),附加地这样装设至少一个作为调谐工具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二校正元件(TE1),使得在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校正元件(CE1,TE1)上产生变化的电流(I2(X)),该电流与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的电流(I1(X))尽可能反相位地流动,由此基于所述印刷电路板(LP)、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校正元件(CE1,TE1)以及所述天线(AT1)上的叠加的总电流(SRV(X))在所观察的所述印刷电路板(LP)朝着用户一侧的总面积(L·B)上、或在围绕着由所述印刷电路板(LP)以及所述耦合到那里的天线(AT1)构成的耦合结构的可预先规定的体积范围(VOL)内总体上产生尽可能均匀的SAR分布(S(X,Y,Z))。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与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接地(ERD)电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容性或感性耦合到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
6.按照权利要求3至5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1)与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和/或与所述印刷电路板(LP)电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3至5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3)容性或感性耦合到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和/或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
8.按照权利要求3至7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1)是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和/或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集成的组成部分。
9.按照权利要求3至7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分离地和/或与所述印刷电路板(LP)分离地装设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3)。
10.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被构造为环,该环部分地或完整地基本上沿着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侧边缘(SRL,SRO,SRR,SRU)延伸。
11.按照权利要求10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的环基本上被构造为矩形。
12.按照权利要求3至11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1)被构造为回形的环结构或以一个或多个平面元件(TE2)的形式被构造。
13.按照权利要求3至12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校正元件(CE1,TE1)分别以可预定的相对于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高度距离(HA)被布置。
14.按照权利要求13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校正元件(CE1,TE1)以在距离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为0.1和0.6cm之间的高度距离(HA)来布置。
15.按照权利要求3至14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校正元件(CE1,TE1)基本上被定位在同一层面中。
16.按照权利要求3至15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4)被安装在与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4)的层面不同的层面上。
17.按照权利要求3至16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3)由ESD保护元件(ESD=静电放电)、特别是由金属显示器窗口构成。
18.按照权利要求3至17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1)与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的长度方向(L)基本上正交地延伸。
19.按照权利要求3至18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1)这样相对于所述印刷电路板(LP)、所述天线(AT1)和/或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被定位并被确定大小,使得在所述天线(AT1)的无线电运行时约在谐振频率处产生最小的、得到的SAR分布。
20.按照权利要求3至19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校正元件(TE1)这样被确定大小,使得由其虚拟地包围的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最高相当于由所述第一校正元件(CE1)虚拟地包围的部分印刷电路板面积(L·B)的0.2-0.5倍。
21.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至少一个作为调谐工具的、附加的、有导电能力的第三校正元件(ZV6)这样被耦合和构造,使得对于所述印刷电路板(LP)上可能由于所述天线(AT1)的无线电电磁辐射场引起的电流(I1),在同时继续保持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原来预先规定的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的情况下,产生有目的的、虚拟的电流路径延长。
22.按照权利要求21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校正元件(ZV6)被安装在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那个端面末端的范围中,该端面末端与具有所述天线(AT1)的耦合区的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端面末端相对。
23.按照权利要求21或22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校正元件(ZV6)被构造为回形。
24.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将相应的、附加的校正元件(CE1,TE1)分配给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那个装配面,该装配面在将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携带在身上时和/或在将无线电通信设备拿到各个用户的头部区域内以进行通话和/或接听时朝向用户。
25.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相应的校正元件(CE1,TE1)被布置在位于所述天线(AT1)对面的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上。
26.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相应的、附加的校正元件(CE1,TE1)被这样定位,使得假想的其关于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元件装配面的正交投影基本上位于由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侧边缘(SRL,SRR,SRO,SRU)所张开的界面内。
27.按照权利要求26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相应的、附加的校正元件(CE1,TE1)作为至少一个另外的层被布置在由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侧边缘(SRL,SRR,SRO,SRU)所张开的界面的内部、和/或之上、和/或之下、和/或侧面的空间区域中。
28.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为相应的校正元件(CE1)使用有导电能力的材料、介电材料和/或有导磁能力的材料。
29.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相应的校正元件(CE1,TE1)由一个或多个线状元件,至少一层或多层的、有导电能力的薄膜,涂层,和/或由其他线形或平面元件构成。
30.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校正元件(CE1)由所述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壳体(GH)的下表面和/或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涂层构成。
31.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校正元件(CE1)用冲压/弯曲技术制造并以可预先规定的高度距离(HA)布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LP)的装配面上方。
32.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电路板(LP)基本上被构造为矩形。
33.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AT1)被构造为λ/4天线或PIFA(平面倒F)天线,该天线与所述印刷电路板(LP)共同构成有源偶极子。
34.用于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具有至少一个附加的、降低SAR值的校正元件的印刷电路板(LP)。
CNB03821797XA 2002-09-12 2003-09-11 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82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42386.5 2002-09-12
DE10242386 2002-09-12
DE10248756A DE10248756A1 (de) 2002-09-12 2002-10-18 Funkkommunikationsgerät mit reduziertem SAR-Wert
DE10248756.1 2002-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2406A true CN1682406A (zh) 2005-10-12
CN100508278C CN100508278C (zh) 2009-07-01

Family

ID=32031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179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8278C (zh) 2002-09-12 2003-09-11 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804451B2 (zh)
EP (1) EP1537624B1 (zh)
JP (1) JP4106363B2 (zh)
CN (1) CN100508278C (zh)
DE (2) DE10248756A1 (zh)
WO (1) WO2004027924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8521A1 (en) * 2008-09-11 2010-03-18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coupling elements to increase antenna isolation
CN102098070A (zh) * 2011-02-17 2011-06-15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天线的hac/sar的通信终端
CN102142855A (zh) * 2010-05-27 2011-08-03 苹果公司 用于优化发射的射频信号的位置的壳体结构
CN102157777A (zh) * 2011-01-24 2011-08-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sar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57778A (zh) * 2011-01-24 2011-08-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sar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87229A (zh) * 2010-08-12 2012-03-2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电子装置
CN102509878A (zh) * 2011-12-07 2012-06-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提高天线性能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02810126A (zh) * 2012-07-18 2012-12-05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降低mimo-ue sar的方法及其仿真系统
US8766861B2 (en) 2011-12-05 2014-07-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tructure for enhancing antenna performance
US9203139B2 (en) 2012-05-04 2015-12-01 Apple Inc. Antenna structures having slot-based parasitic elements
CN107994345A (zh) * 2017-10-10 2018-05-04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
CN111755803A (zh) * 2020-06-30 2020-10-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86895A (ja) * 2004-03-30 2005-10-13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携帯無線装置
TWI235587B (en) * 2004-04-22 2005-07-01 Benq Corp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DE102004032212A1 (de) * 2004-07-02 2006-01-19 Siemens Ag Funkkommunikationsgerät mit SAR-Wert-reduzierendem Korrekturelement
EP1796207A4 (en) * 2004-09-28 2009-06-17 Panasonic Corp RADIO ANTENNA DEVICE AND PORTABLE RADIO
US20060111162A1 (en) * 2004-11-24 2006-05-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wireless terminal having conductor for improving antenna property
EP1927156A2 (en) 2005-09-19 2008-06-04 Fractus, S.A. Antenna set,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and use of a conductive element for tuning the ground-plane of the antenna set
DE602006009060D1 (de) 2006-01-13 2009-10-22 Research In Motion Ltd Mobilfunk-Kommunikationsgerät mit elektrisch leitendem Richtelement und entsprechendes Verfahren
US7423605B2 (en) 2006-01-13 2008-09-0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clud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director element and related methods
US7612722B2 (en) * 2006-01-31 2009-11-03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reduced electric field emission levels near the earpiece
US7688273B2 (en) 2007-04-20 2010-03-30 Skycross, Inc. Multimode antenna structure
US8344956B2 (en) 2007-04-20 2013-01-01 Skycross, Inc. Methods for reducing near-field radiation and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values i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US8866691B2 (en) 2007-04-20 2014-10-21 Skycross, Inc. Multimode antenna structure
WO2008152180A1 (en) * 2007-06-14 2008-12-18 Elektrobi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Oy Internal antenna structure of mobile phone
US7973718B2 (en) * 2008-08-28 2011-07-05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coupling elements to increase antenna isolation
US20100163298A1 (en) * 2008-12-31 2010-07-01 Youngtack Shim Electromagnetically-countered power grid systems and methods
US8164537B2 (en) * 2009-05-07 2012-04-24 Mororola Mobility, Inc. Multiband folded dipole transmission line antenna
CN101610310B (zh) * 2009-07-07 2013-05-1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讯终端
CN101867384B (zh) * 2010-04-12 2015-04-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吸收率峰值的无线终端及其实现方法
US20110273341A1 (en) * 2010-05-10 2011-11-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antenna apparatus thereof
KR101810175B1 (ko) * 2010-05-10 2017-12-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단말기 및 그의 안테나 장치
US9287627B2 (en) 2011-08-31 2016-03-15 Apple Inc. Customizable antenna feed structure
US9406999B2 (en) 2011-09-23 2016-08-02 Apple Inc.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customized antenna structures
CN102510295B (zh) * 2011-10-12 2016-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降低sar峰值的无线终端及其降低sar峰值的方法
DE102011090139B4 (de) * 2011-12-29 2018-07-05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Sendeanordnung für eine Funkstation und Funkstation
CN202616411U (zh) * 2012-04-23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US11152687B2 (en) 2012-11-24 2021-10-19 Stingray Shields Corporation Radio frequency emission guard for portable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US9761930B2 (en) * 2012-11-24 2017-09-12 Erin Finegold Radio frequency emission guard for portable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US9899879B2 (en) 2016-02-15 2018-02-20 Motorola Solu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KR102507472B1 (ko) * 2016-02-26 2023-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의 안테나
WO2018010100A1 (zh) 2016-07-12 2018-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的特定吸收比率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设备
CN115693105A (zh) * 2022-10-31 2023-02-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手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33665A1 (en) 1999-11-04 2001-05-10 Rangestar Wireless, Inc. Single or dual band parasitic antenna assembly
US7065379B1 (en) * 1999-07-02 2006-06-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radio terminal equipment having conductor for preventing radiation loss
FI108186B (fi) * 1999-09-29 2001-11-30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Näytön kehys, jossa on integroitu ESD-suoja, sekä käyttöliittymärakenne
US6246374B1 (en) * 2000-04-06 2001-06-12 Motorola, Inc. Passive flip radiator for antenna enhancement
JP2002094311A (ja) * 2000-07-14 2002-03-29 Sony Corp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携帯型無線端末
DE10039427A1 (de) * 2000-08-11 2002-02-21 Siemens Ag Antennenanordnung eines mobilen Kommunikationsendgerätes, insbesondere eines Mobiltelefons
US6421016B1 (en) * 2000-10-23 2002-07-16 Motorola, Inc. Antenna system with channeled RF currents
WO2002071534A1 (de) 2001-03-07 2002-09-1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Funkkommunikationsgerät mit einem sar-wert-reduzierenden korrekturelement
US6650294B2 (en) * 2001-11-26 2003-1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mpact broadband antenna
DE10204877A1 (de) * 2002-02-06 2003-08-14 Siemens Ag Funkkommunikationsgerät sowie Leiterplatine mit mindestens einem stromleitfähigen Korrekturelement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8521A1 (en) * 2008-09-11 2010-03-18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coupling elements to increase antenna isolation
CN102142855B (zh) * 2010-05-27 2014-06-18 苹果公司 用于优化发射的射频信号的位置的壳体结构
CN102142855A (zh) * 2010-05-27 2011-08-03 苹果公司 用于优化发射的射频信号的位置的壳体结构
US8610629B2 (en) 2010-05-27 2013-12-17 Apple Inc. Housing structures for optimizing location of emitted radio-frequency signals
CN102387229A (zh) * 2010-08-12 2012-03-2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电子装置
WO2012100479A1 (zh) * 2011-01-24 201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sar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WO2012100480A1 (zh) * 2011-01-24 201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sar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57778A (zh) * 2011-01-24 2011-08-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sar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57777A (zh) * 2011-01-24 2011-08-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sar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US9559415B2 (en) 2011-01-24 2017-01-31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alizing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control
CN102098070A (zh) * 2011-02-17 2011-06-15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天线的hac/sar的通信终端
US8766861B2 (en) 2011-12-05 2014-07-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tructure for enhancing antenna performance
CN102509878A (zh) * 2011-12-07 2012-06-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提高天线性能结构的电子装置
US9203139B2 (en) 2012-05-04 2015-12-01 Apple Inc. Antenna structures having slot-based parasitic elements
CN102810126A (zh) * 2012-07-18 2012-12-05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降低mimo-ue sar的方法及其仿真系统
CN107994345A (zh) * 2017-10-10 2018-05-04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
CN107994345B (zh) * 2017-10-10 2020-11-13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
CN111755803A (zh) * 2020-06-30 2020-10-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50312711D1 (de) 2010-06-24
EP1537624A1 (de) 2005-06-08
JP2005538655A (ja) 2005-12-15
DE10248756A1 (de) 2004-03-18
US7804451B2 (en) 2010-09-28
EP1537624B1 (de) 2010-05-12
JP4106363B2 (ja) 2008-06-25
WO2004027924A1 (de) 2004-04-01
US20060139216A1 (en) 2006-06-29
CN100508278C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8278C (zh) 具有降低的sar值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CN11351754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507674A (zh) 带有减小sar值的校正件的无线电通讯装置
US7151955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printed board having at least one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correction element
WO2021023182A1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042147A1 (zh) 一种天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US2023028369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0230155B2 (en) Antenna structur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same
WO2019227914A1 (zh) 天线及移动终端
CN113224503B (zh) 一种天线及终端设备
US10236556B2 (en) Antenna structur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same
CN1213514C (zh) 天线
CN108400427A (zh) 天线系统
CN110444858A (zh) 提升指标的方法、天线阵列及基站天线
WO2021203939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EP4113746A1 (en) Antenna and terminal
CN207852905U (zh) 一种lte天线和移动终端
CN208385613U (zh) 一种超宽带5g mimo天线结构
US12027783B2 (en) Multi-loop resonance structure and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MIMO)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38043A (zh) 天线模组及其移动终端
CN105576369A (zh) 一种天线及具有该天线的移动终端
CN112531356B (zh) 天线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5305065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2513278U (zh) 一种终端天线
JP2008252507A (ja) アンテナおよび無線通信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ENQ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ffective date: 20131012

Owner name: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L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PAM SA

Effective date: 20131012

Owner name: PAM SA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NQ MOBILE GMBH + CO. OHG

Effective date: 20131012

Owner name: BENQ MOBILE GMBH + CO. OH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NQ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10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TAIWAN,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012

Address after: Texas, USA

Patentee after: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L.P.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LM, Inc.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012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LM, Inc.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BenQ Mobile GmbH & Co. OHG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012

Address after: Taoyuan,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Benq Corp.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012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BenQ Mobile GmbH & Co. OHG

Address before: Taoyuan,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Benq Corp.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QUALCOMM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LLP

Effective date: 20140226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226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QUALCOMM Inc.

Address before: Texas, USA

Patentee before: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L.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