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19261A -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19261A
CN1619261A CN 200310113374 CN200310113374A CN1619261A CN 1619261 A CN1619261 A CN 1619261A CN 200310113374 CN200310113374 CN 200310113374 CN 200310113374 A CN200310113374 A CN 200310113374A CN 1619261 A CN1619261 A CN 1619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k
target
party
limi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3101133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房嵩阳
张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31011337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619261A/zh
Publication of CN1619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92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它由一套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一套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一套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和一套攻击效果评价装置组成。其基本评价方法是,用攻击力减去安全极限抗击力所得的结果若大于零,则判定为有效攻击力,否则,则判定为无效攻击力。从而,可以实时地针对客观实际的攻击效果、攻击部位和攻击负荷参数进行全面、精确而客观的测量与评价。以便让徒手格斗技术在实战格斗训练或竞赛中实现数字化、自动化与精确化管理。

Description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在徒手格斗技术实战格斗训练或竞赛中能够针对运动员的真实攻击效果、攻击部位和攻击负荷进行测量与评价的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技术背景
本发明——“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有两个方面的用途,因此,有关的现有技术状况,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在将本发明作为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格斗训练器械使用时,其中的甲方和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可以在实战格斗训练中由甲方运动员和乙方运动员分别随身携带,并在实战格斗训练中针对每一次客观真实的攻击力、攻击效果、攻击部位和攻击时间以及有关的训练负荷参数可以实时地为训练者或教练员提供真实而客观的测量与评价数据,以便让教练员客观而实时地掌握训练情况或精确地指导训练,并为制订训练计划而提供精确、客观的训练信息。有关的现有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状况:
(1)在二人之间进行的徒手实战格斗训练中,为了不伤害训练对手,让进行徒手实战格斗技术训练的运动员穿戴传统护具(其主要构造一般由布料或皮革包裹弹性材料制成)进行训练,其中包括类似拳击中使用的手套,或仅仅穿戴手套进行训练。这样,当两名运动员开始进行对抗格斗训练之后,针对每一次攻击的客观实际的攻击力、攻击效果、攻击部位和攻击的具体时间,教练员也就只能肉眼和经验来进行判断。因此,在穿戴传统护具的实战格斗训练中,由于没有相应的数字化自动检测手段,针对训练中的攻击力、攻击效果和攻击部位以及攻击的具体时间,教练员也就无法进行实时、全面、精确而客观地了解、控制,或进行科学、量化地分析与技术指导,从而也不可能为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而提供全面、客观而精确的参考数据。更无法针对不同抗击能力的攻击目标采取不同的攻击力,从而也无法科学地分配运动员的体力支出并无法提高打击的精确性。
况且,在训练或竞赛中,假如像传统护具这样对运动员的眼睛、后脑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而直接攻击这些脆弱部位,必然会造成伤害事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竞赛规则(指1998年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的《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也只能是采取禁止有关格斗技术的应用与发挥。而且,由于拳套的存在,完全限制了传统武术中掌法、指法的应用。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并阻碍了传统武术中许多功法的继承与应用,从而,在徒手格斗技术竞赛中,也就失去了武术本来应有的技艺丰富的竞赛场面,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其丰富多彩的竞赛效果及其观赏性。而各种掌法和指法格斗技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之一,也是传统武术的重要攻击技术,而且品种多种多样非常丰富。所以在训练和竞赛中,拳套的存在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即便是采用传统护具把运动员身体的所有部位都保护起来,从而实现取消手套解放运动员双手目的,也是不科学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无法操作的。例如,在实战格斗中,针对点穴手法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攻击,由于手指的攻击面积一般在一平方厘米之内,所以不需要采用大幅度的攻击动作即可产生有效的攻击效果。而且其攻击时也不可能产生大的、类似于拳头在攻击时所产生的打击声音。因此,在穿戴传统护具的训练或竞赛中,由于传统护具的存在而取代了攻击目标,所以对于指法的攻击,更是无法用肉眼、耳朵或经验去精确地判断其攻击效果。因此,点穴功法在现代格斗技术的训练或竞赛中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2)在二人之间进行的实战格斗训练中,为了不伤害训练对手,往往采取点到为止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只考虑招式的运动路线和快速、灵活等性能指标的发挥,而不考虑攻击力的运用,这种训练方法是很难让运动员训练出真实格斗技能的。因为在实战中有“一力(超)过十会”的说法,即是说,当格斗中一方运动员的某一方面的功力远大于对方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对方的招式再多也是不可能发挥重大作用的。所以,点到为止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训练方法,是无法直接训练出真实格斗技能的。为了弥补其训练效果的不足,教练员往往强调训练者要参与实战格斗竞赛才能真正获得提高其实战格斗水平的目的。因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竞赛中,虽然往往带有拳套或其它传统护具,但双方为了各自的胜利必然会真打实战。所以运动员往往把参加现有技术(指穿戴传统护具)背景下的实战格斗竞赛作为提高实战格斗技能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在点到为止训练方法的训练中,针对训练技术水平的发挥,由于没有任何相应的检测手段,即便是产生了真实格斗效果,也不可能做到实时而精确地了解或控制运动员每一次攻击的攻击力、攻击效果和攻击部位以及攻击的具体时间,从而也就不能科学地促进攻击技术的精确发展与迅速提高。
(3)教练员或陪练员手持脚靶或手靶(其主要构造一般由人造革包裹弹性材料制成)以取代攻击目标让训练者进行各种徒手招式的击打性攻击,从而达到模拟实战格斗训练的目的,或使用模拟人陪练器(由青岛荣展武术器材有限公司生产,其型号有BDI型、BD-II型、BD-III型)、木人桩等训练器械进行模拟实战格斗训练。虽然都具有一定的训练效果,但对训练中每一次攻击的攻击力、攻击效果、攻击部位和攻击时间,则是用手臂的感觉、眼睛的观察或经验进行判断的,仍然没有摆脱原始的训练方法,更缺少相应的数字化自动检测手段,使训练者或教练员不能精确而客观地了解或控制训练者的攻击力、攻击效果、攻击部位和攻击的具体时间等重要的训练参数,从而也就不可能在训练中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或制订与运动员实际水平相应的、科学而精确的训练计划。
例如,攻击效果涉及两方面的因素,即在单位面积上的攻击力和被攻击目标(指人体的某一部位)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攻击力(称为安全极限抗击力——代表攻击目标的抗击能力)。也就是说,当甲方运动员击中乙方运动员以后,在单位面积上,攻击力与安全极限抗击力相互作用以后而产生的打击效果,才是客观实际的“攻击效果”。换句话说,在单位面积上,攻击力减去安全极限抗击力等于代表实际攻击效果的攻击力。这一代表实际攻击效果的攻击力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或等于零。攻击力减去安全极限抗击力若大于零,所得的结果就应该是“有效攻击力”;若小于或等于零,其攻击力就是“无效攻击力”。所以,针对现有技术条件(包括脚靶、手靶、模拟人陪练器、木人桩、传统护具和点到为止等类似的训练器械或训练方法)而言,在训练和竞赛中对攻击效果的控制是复杂的,是无法针对实战格斗训练中的每一次攻击效果进行测量与控制的,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针对不同抗击能力的攻击目标分别实施精确的攻击力,自然,也就无法在科学分配体力支出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的“攻击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在上述三种训练条件下,都无法在训练中实时地获得每一次攻击的攻击力、攻击效果和攻击部位以及攻击的具体时间,从而也就不能实时地计算出属于训练负荷量的累计攻击力、累计有效攻击力、累计无效攻击力、累计攻击次数、累计有效攻击次数和累计无效攻击次数,以及属于训练负荷强度的攻击频率、攻击力有效率、有效攻击的成功率和每一次攻击的攻击力。因此,也就不能在实战格斗训练中实时地对攻击负荷强度或对攻击负荷量的训练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科学而量化地分析或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指导。
同时,在上述现有技术条件下,由于抗击技术不能在训练和竞赛中得以体现,更不能在训练和竞赛中对抗击能力的有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与控制,所以也就必将会阻碍传统武术中有关抗击能力训练技术的继承、应用与发展。
2、在将本发明作为徒手实战格斗竞赛中能够体现真实格斗效果的裁判器使用时,针对竞赛中运动员的每一次攻击,可以取代场外裁判员(即边裁)自动地给出能够体现真实格斗效果的裁判结果。有关的现有技术有以下两种状况:
(1)在目前情况下,针对在徒手格斗竞赛中每一次攻击是否击中或击中后是否有效的裁判,仍然是由三至四名场外裁判员(即边裁)在用眼睛观察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裁判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没有精确的测量设备,针对运动员每一次攻击的真实的攻击效果,仅仅用眼睛观察和经验判断,既不能给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精确的裁判结果,又容易出现错判或漏判的情况,同时也难以精确地判定每一次攻击的准确部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裁判方式和方法不能实时而精确地了解竞赛中格斗技术的发挥情况(如各种招式的攻击力、攻击效果、攻击部位、攻击面积等详细的技术应用情况),从而也就无法让传统的徒手武术在竞赛中得以体现,因而严重阻碍了传统徒手武术的继承、应用与发展。
(2)在同类设计方案中,中国专利公开号CN 2183196Y,公开日1994年11月23日,专利号:93235321.5,发明创造的名称为“带信号发射装置的散打、格斗护具”,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体育竞技或运动员用的指示装置或记分装置的发射部分”,它实际上只能在竞赛中提供运动员是否击中了应该击中的攻击目标或击中了不该击中的攻击目标的信息。所谓“应该击中”和“不该击中”是根据现有散打规则而判定的。而现有散打规则(指1998年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的《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是无法从客观现实意义上判定竞赛中每次攻击的真实攻击效果的。因此,对所谓“应该击中”和“不该击中”的判定仅仅是一种竞赛规则的具体体现,不可能从客观现实意义上即从客观真实攻击效果的角度来判定其攻击效果(即模拟产生打死或重伤的攻击效果)。那么该实用新型在竞赛中作为自动裁判工具使用,其贡献仅仅在于取代了人工裁判员并依据现有散手竞赛规则对是否击中了“应该击中的攻击目标”和“不该击中的攻击目标”进行判定而已。
当然,实际上,该实用新型也可以用于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格斗训练,比如,在训练中用于判定是否击中了对方。但针对运动员的每一次攻击的攻击力、攻击效果、攻击部位、攻击的具体时间和训练负荷参数,却不能提供任何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全自动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它在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格斗训练或竞赛中,针对每一次攻击的客观实际的攻击力、攻击效果、攻击部位、攻击的具体时间和训练负荷参数以及有关抗击能力的参数,可以实时地为训练中的教练员、运动员或竞赛现场的裁判员、观众提供量化而精确的测量与评价信息;同时以解放运动员的双手、安装本发明中的测量装置(传感器)为目的提供一种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盔甲及能够吸收攻击力的无袖连体上衣和护膝,从而在实战格斗训练和竞赛中不需要运动员穿戴传统拳套或其它传统护具,让运动员可以像真正的实战格斗一样,自由地运用包括传统徒手武术在内的任何徒手格斗技术中的各种掌法和指法以及其它除擒拿、击断四肢、抓破皮肤以外的任何招式,以攻击对方的躯干、头部、颈部和膝盖上任一被本发明保护的部位。
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它由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两组压力传感器、测量可塑性攻击目标安全极限抗击力的一个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微控制器、微型数传电台、微型计算机和电源一起组成;由该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一组压力传感器以及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微控制器、微型数传电台和电源组成一套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由该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另一组组压力传感器以及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微控制器、微型数传电台和电源组成一套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在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中,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一组压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分别与信号调理电路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与A/D转换器连接,该A/D转换器与微控制器之间通过数据总线连接,该微控制器分别与微型数传电台和电源连接,并通过另一个线路控制该A/D转换器的工作过程;在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中,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另一组压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与信号调理电路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与A/D转换器连接,该A/D转换器与微控制器之间通过数据总线连接,该微控制器分别与微型数传电台、电源连接,并通过另一个线路控制该A/D转换器的工作过程;在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中,该测量可塑性攻击目标安全极限抗击力的一个压力传感器与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与A/D转换器连接,从而构成一套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在攻击效果评价装置中,微型计算机连接微型数传电台组成一套攻击效果评价装置;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的A/D转换器与攻击效果评价装置的微型计算机之间通过相应的数据总线连接,A/D转换器通过该数据总线向微型计算机传送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的测量信息;攻击效果评价装置的微型计算机通过另一个线路控制A/D转换器的工作过程;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和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与攻击效果评价装置之间,分别通过微型数传电台和微型数传电台与微型数传电台进行信息传输;两组压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面积,应该是从0.05至1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并且每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面积在0.05至1平方厘米之内无论具体面积是多少,均代表一平方厘米的受力面的面积并代表一个攻击目标;测量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的一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面积,应该是从1至9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或是根据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同时进行抗击能力训练的、人体同一部位上所有可塑性攻击目标的面积确定“抗击力测量区域”中的攻击目标的数量,从而进一步相应地确定一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面积;两组压力传感器分别安装并固定在甲方头盔和甲方一组甲片、乙方头盔和乙方一组甲片上;在两组压力传感器中,正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与人体经络穴位或被攻击后能够产生重伤的人体部位相对应的位置上;而不正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则围绕正对人体经络穴位或正对被攻击后能够产生重伤的人体部位上的每个压力传感器进行设置。
所述的两个微控制器和微型计算机,分别连接一个报警提示部分,三个报警提示部分的结构完全相同,分别都由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喇叭和发光二极管组成,并且,分别都由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与喇叭连接,该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和发光二极管分别与两个微控制器或微型计算机连接,可以针对每一次攻击是产生了有效攻击力、或是产生了无效攻击力、或是产生了甲乙双方中某一方失败的训练或竞赛效果,从而用不同的声、光效果实时地给予提示;
所述的两组压力传感器中只有代表眼睛的两个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头盔外壳上的窗口周围与该两个压力传感器形状、尺寸相应的安装槽内;在压力传感器的下面、安装槽内分别是眼罩,在压力传感器的上面是固定盖板,在固定盖板上的螺丝孔内安装固定螺丝即可将固定盖板固定在头盔的外壳上;在该两个压力传感器的中间分别有一个开口,它们共同形成一个与头盔外壳上的窗口相应的窗口,其尺寸可以略大于头盔外壳上的窗口,也可以相等;在固定盖板的中间也有一个窗口,其位置与头盔外壳上的窗口相对应,其尺寸和形状和头盔外壳上的窗口完全一样;
所述的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上各设置有两个透明的眼罩、一个设置有栅栏的前通风孔和头部左右的两个耳部通风孔;每个头盔内部各有一个保护运动员头部的弹性头套,每个头盔作为安全防护装置将覆盖人体的整个头部和颈部外表面积的80%,在每个头盔的下部区域相对于颈部的位置上分别安装一组压力传感器中代表颈部外表面积80%的压力传感器;在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的内部顶层分别安装并固定一套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微控制器、微型数传电台、电源和报警提示部分;每个报警提示部分的一个发光二极管分别从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顶部的一个与发光二极管尺寸相应的小孔中伸出头盔外部,每个报警提示部分的一个喇叭分别设置在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上、前通风孔下半部的前通风孔栅栏以内;在攻击效果评价装置中的一个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手柄的一端,信号调理电路和A/D转换器以及报警提示部分安装在电器箱内,该电器箱上设有与喇叭和发光二极管相应的开口,以便于观看发光二极管,并听取喇叭所发出的声音;
所述的甲方一组甲片和乙方一组甲片的形状为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在人体躯干上的每个甲片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至2000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在人体膝盖处的每个甲片的尺寸是6平方厘米至180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甲片与甲片之间的距离应该是0至6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甲方一组甲片和乙方一组甲片的数量是根据在人体上所覆盖的面积结合每个甲片的设计面积而确定的;在甲方一组甲片和乙方一组甲片中,人体躯干部位的甲片分别安装并固定在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的外表面,并布满整个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的外表面,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分别覆盖甲乙两个运动员的人体上整个躯干的外表面;膝盖处的甲片分别安装并固定在甲方一对护膝和乙方一对护膝的外表面,并布满每个护膝的外表面,每个护膝分别覆盖人体两个膝盖的左右与前部;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的结构相同,即:无袖连体上衣的左右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便于穿戴的开口,在该开口的两侧设有一组穿戴固定部件;在臀部的下面也设有一个便于穿戴的开口,在该开口的两侧设有一个或一组穿戴固定部件;在无袖连体上衣上部的左右两个侧面还分别设有一个套在胳膊上的袖口,在无袖连体上衣下部的左右两个侧面还分别设有一个套在大腿上的裤腿口。
所述的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或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中的微控制器,可以取代微型计算机完成其全部工作,从而可以在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中去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然后,给取代微型计算机的微控制器连接一个显示器和两个接口,一个用于连接数据总线,另一个用于连接控制线路,并让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或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中的微型数传电台取代攻击效果评价装置中的微型数传电台,让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或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中的报警提示部分取代攻击效果评价装置中的报警提示部分,这样就构成了没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但又具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的全部功能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是提供一种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系统加电,对系统初始化,使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处于开始工作状态;然后,进行步骤(2);
(2)由操作员在有时间限制或没有时间限制的训练或竞赛模式中选择一种训练模式;然后,进行步骤(3);
(3)根据操作员选择的训练或竞赛模式判定是否有时间限制;若没有时间限制,则进行步骤(5);
(4)若有时间限制,则由操作员输入实战格斗训练计划或竞赛规则规定的每次训练或竞赛时间限制参数,而后,再由操作员确定为训练或竞赛开始倒计时;然后,进行步骤(6);
(5)由操作员输入实战格斗训练计划或竞赛规则规定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取胜标准,而后,再由操作员确定训练或竞赛开始;然后,进行步骤(6);
(6)当训练或竞赛开始以后,并当甲方或乙方运动员实施一次攻击并击中对方由压力传感器所覆盖的攻击目标以后,测量并获取每个被攻击目标所承受的一次攻击力和被击中的攻击目标的数量,同时确定每个被攻击目标属于哪个人体部位,以及此次攻击的具体时间;然后,进行步骤(7);
(7)计算、记录并显示攻击方此次攻击的攻击负荷参数统计结果,以及被攻击目标的数量,被攻击目标所属的人体部位,攻击的具体时间,累计训练或竞赛时间;然后,进行步骤(8);
(8)判定训练或竞赛模式有没有时间限制;若有时间限制,则进行步骤(10);
(9)若没有时间限制,则判定攻击方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指选定作为取胜标准的攻击负荷参数)是否达了规定的取胜标准;若达到了取胜标准,则进行步骤(12);
若攻击方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指选定作为取胜标准的攻击负荷参数)没有达到取胜标准,则重复步骤(6);
(10)判定规定的训练或竞赛时间是否结束了;若没有结束,则重复步骤(6);
(11)若规定的训练或竞赛时间结束了,则显示累计有效攻击力总数小的一方失败的信息;然后,进行步骤(13);
(12)显示被攻击方失败的信息;然后,进行步骤(13);
(13)分别计算、记录并显示甲乙双方运动员最终的训练或竞赛累计攻击负荷,以及全部的训练或竞赛时间;同时,提示训练或竞赛结束。
在上述步骤(1)之后、步骤(2)之前还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A)在第一次使用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时:a.分别确定每个压力传感器所在的位置是属于人体的哪个攻击目标,每个攻击目标分别属于哪个人体部位;b.分别确定每个攻击目标的性质是属于不可塑性攻击目标或是属于可塑性攻击目标,并确定是属于决胜性攻击目标或是属于伤残性轻伤攻击目标;c.分别确定每个压力传感器所在的位置是属于人体的哪个抗击力测量区域;d.分别输入甲乙双方运动员的每个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e.输入:一次极限抗击常数,二次极限抗击常数,三次极限抗击常数;然后,进行步骤(B);
(B)在训练或竞赛开始之前,针对甲乙双方运动员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根据是否全部了解或部分了解,由操作员判定是否需要测量;若全部了解,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2);
(C)若不了解或部分了解,则在需要测量的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测量并获取经络穴位上一个可塑性攻击目标(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没有经络穴位的,可以测量其中的任一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并用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分别与一次极限抗击常数、二次极限抗击常数、三次极限抗击常数相加,从而分别计算出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并把这三项抗击力分别作为该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然后,进行步骤(D);
(D)针对需要了解的甲乙双方运动员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由操作员判定是否依次测量完了;若没有测量完,则重复步骤(C);
若测量完了,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2)。
在上述步骤(7)中,还可以将步骤(13)中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全部作为步骤(7)中实时的累计参数统计结果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省略步骤290,并将步骤(7)所显示的内容一直在显示器上保持到步骤(11)或步骤(12)完成之后,当步骤(11)或步骤(12)完成之后,并在显示器上显示步骤(7)的内容的同时,提示训练或竞赛结束。
在上述步骤(7)中,也可以只选择步骤(7)中可以计算、记录并显示内容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参数,作为步骤(7)中计算、记录并显示的内容。
上述步骤(7)还将根据此次攻击是否产生了有效攻击力而进行相应的报警提示;
上述步骤(11)、(12)还将根据甲方或乙方的失败而进行相应的报警提示。
在上述步骤(7)之后、步骤(8)之前还可以选择增加以下步骤,并在增加后可以在进行步骤(A)时或进行步骤(2)之前选择是否关闭以下步骤:
(01)分别逐一判定在每个被攻击的决胜性攻击目标中: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一次攻击力≥自身的一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或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二次攻击力分别≥自身的二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或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三次攻击力分别≥自身的三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若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12);
(02)若没有,则针对承受有效攻击力的攻击目标,按照其承受的有效攻击力占一次极限抗击常数的百分比下降其极限抗击力;然后,进行步骤(03);
(03)分别逐一判定在被攻击目标中:是否有两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90%(也可以是80%至99%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9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8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85%以上)以上;或是否有三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80%(也可以是70%至9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8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7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75%以上)以上;若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12);
若没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8);
或只增加步骤(01),此时,步骤(01)的判定结果若是没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8);也可以只增加步骤(02),此时,步骤(02)的判定结果若是没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8);也可以只增加步骤(02)和(03)。
在上述步骤(03)中,也可以增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子步骤,即:是否有四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75%(也可以是60%至8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75%(若“及”前的百分比是6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65%以上)以上;或是否有五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70%(也可以是50%至7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7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5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55%以上)以上;增加一个以上的步骤可以依次类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为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格斗训练提供了一种量化而精确的数字化自动测量设备与评价方法,同时,在徒手格斗技术竞赛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能够对真实格斗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的裁判装置使用。同现有技术相比,其具体优点如下:
第一,在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格斗训练中,由于本发明在人体上划分了明确的攻击目标,并在每个攻击目标上设置了压力传感器,同时又具有一套完整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评价方法,所以,能够客观而实时地测量并计算出以下参数:每一次攻击所产生的总攻击力、总有效攻击力、总无效攻击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最大攻击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最大有效攻击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最小无效攻击力、攻击面积、被攻击目标所属的人体部位、攻击的具体时间、攻击频率、累计总攻击力、累计有效攻击力、累计无效攻击力、攻击力有效率、累计攻击次数、累计有效攻击次数、累计无效攻击次数和有效攻击的成功率。因此,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格斗训练中,不但能够实时地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上述精确的量化训练信息,同时,对实战格斗训练中的攻击负荷强度和攻击负荷量的训练情况,也能够实时地进行全面、客观而科学的量化分析,或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指导。让本发明将在训练和竞赛中指导运动员不在盲目地使用攻击力,以便从攻击效果和攻击目标两个方面提高其打击的精确性,并在科学分配体力支出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的攻击效果。从而,让传统武术中的点穴和打穴理论、技术及其对打击精确性的要求在训练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并可以实现科学而有计划地提高。同时,上述各项参数的获得将为制订与运动员实际水平相应的、科学而精确的训练计提供了全面、精确而客观的训练参数,以利于徒手格斗技术的科学化与精确化发展。
由于有效攻击力的计算是以安全极限抗击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能够体现真实格斗效果的实战格斗训练和竞赛,将不再仅仅只考虑运动员的攻击力,同时把运动员的“抗击(能)力”作为与“攻击力”相应的因素进行训练和比赛。因此,这必将直接促进传统武术中有关抗击能力训练技术的继承、应用与发展,并在科学而量化的训练和竞赛中得到精确地提高与科学化发展。
第二,由于本发明可以为徒手格斗竞赛实时地提供精确、量化而客观的攻击效果,并指明每一次攻击的攻击部位和攻击面积,所以在徒手格斗技术竞赛中,可以从客观真实格斗效果的角度针对其攻击效果进行精确地自动化裁判,并实时地给出精确、量化而客观的裁判结果。从而将彻底消除人工裁判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例如,错判、漏判或因人际关系而故意错判、漏判),以及消除人工裁判方法不能精确而客观地体现真实格斗效果的落后状况。
第三,在本发明中,由于压力传感器安装基座(盔甲)和盔甲安装基座(无袖连体上衣)具有安全防护功能,以及攻击效果评价装置可以针对各种打击性招法的攻击自动而实时地给出精确的能够体现真实格斗效果的测量与评价结果,所以本发明可以在训练和竞赛中彻底解放运动员的双手,从而让传统武术中的手上技艺和功力同其它徒手格斗技术(除擒拿技术和击断四肢、抓破皮肤的格斗技术以外)一起得以充分而精确地应用和发挥。同时,让传统徒手武术格斗技术中目前在现有散打竞赛(是目前徒手武术格斗技术竞赛的唯一形式)中禁止使用的招式(除擒拿技术和击断四肢、抓破皮肤的格斗技术以外)在精确的量化训练中得以继承与科学地发展,并在能够体现真实格斗效果的可以实现自动化裁判的竞赛中得以应用和发挥。这就可以恢复武术本来应有的技艺丰富的竞赛场面,从而提高其丰富多彩的竞赛效果及其竞赛的观赏性。
以上三个方面的贡献必将直接促进格斗技术的精确化和科学化发展,并从客观现实的意义上训练出具有真实格斗能力的运动员。
附图说明
图1是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方的框图。
图2是手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也是手柄与测量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个压力传感器之间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是电器箱示意图。
图4是报警提示部分的结构框图。
图5是头盔和甲片所组成的盔甲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甲片所组成的甲衣的右视图。
图7是图5中头盔的右视图。
图8是压力传感器排列方式图,也是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图。
图9是图5中A-A的剖视放大图。
图10是图8的俯视图。
图11是图9中B-B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C-C的剖视图。
图13A、13B、13C和13D是表示图1所示系统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它由一套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一套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一套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3和一套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组成。
在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中,由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两组压力传感器4a、4b,信号调理电路5a、5b,A/D转换器6a、6b,微控制器7a、7b,微型数传电台8a、8b和电源9a、9b,分别组成一套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和一套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在由甲、乙两个运动员进行的徒手格斗技术实战格斗训练或竞赛中,用于测量双方每一次相互攻击的攻击力和攻击部位。
在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中,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一组压力传感器4a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分别与信号调理电路5a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5a与A/D转换器6a连接。该A/D转换器6a与微控制器7a之间通过数据总线01a连接。该微控制器7a分别与微型数传电台8a和电源9a连接,并通过另一个线路02a控制A/D转换器6a的工作过程;在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中,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一组压力传感器4b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分别与信号调理电路5b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5b与A/D转换器6b连接。该A/D转换器6b与微控制器7b之间通过数据总线01b连接。该微控制器7b分别与微型数传电台8b和电源9b连接,并通过另一个线路02b控制A/D转换器6b的工作过程。
如图4所示,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可以连接一个报警提示部分10a,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可以连接一个报警提示部分10b。以便针对每一次攻击是产生了有效攻击力、或是产生了无效攻击力、或是产生了甲乙双方中某一方失败的训练或竞赛效果,从而用不同的声、光效果实时地给予提示。例如,该两个报警提示部分10a、10b分别都由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喇叭15b和发光二极管16组成。其中,在报警提示部分10a中,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与喇叭15b连接,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和发光二极管16分别与微控制器7a连接;在报警提示部分10b中,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与喇叭15b连接,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和发光二极管16分别与微控制器7b连接。针对一次攻击,若产生了有效攻击力,可以让被攻击方的报警提示部分的发光二极管16实时地显示一次短暂的红色或黄色灯光效果,并由喇叭15b发出“有效攻击”的语音或模拟一种打击声音;若产生了无效攻击力,则可以让被攻击方的报警提示部分的发光二极管16实时地显示一次短暂的绿色或蓝色灯光效果,并由喇叭15b发出“无效攻击”的语音或模拟另一种打击声音;若产生了被攻击方失败的训练或竞赛效果,则可以让被攻击方的报警提示部分的发光二极管16、喇叭15b实时地在10秒钟或20秒钟内连续发出红色(或蓝色)灯光效果和“失败”的语音效果(或连续模拟某种打击声音)。
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范围内(也可以在正圆形的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内),两组压力传感器4a、4b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受力面的面积,应该是从0.05至1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并且每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面积在0.05至1平方厘米之内无论具体面积是多少,均代表一平方厘米的受力面的面积并代表一个攻击目标;一个压力传感器12的受力面的面积,应该是从1至9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也就是说,针对安全极限抗击力的测量,既可以用一个1平方厘米的压力传感器一次测量1个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也可以用一个9平方厘米的压力传感器同时测量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中9个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或用2至8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整数平方厘米的压力传感器,同时测量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中2至8个攻击目标中任意几个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然后,在压力传感器单位面积上所测量到的打击力,就是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每个攻击目标所共有的安全极限抗击力。但也可以根据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同时进行抗击能力训练的、人体同一部位上所有可塑性攻击目标的面积确定“抗击力测量区域”中的攻击目标的数量,从而进一步相应地确定一个压力传感器12的受力面的面积。
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范围内(也可以在正圆形的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内),两组压力传感器4a和4b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形状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不规则形或半球形等任何适于测量徒手格斗技术攻击力的形状。
在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两组压力传感器4a、4b中,每个压力传感器相对于人体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按照武术伤科医家从实用观点出发而确定的108个人体经络穴位(如在《三十六大穴图说》和《江氏伤科学》中确定的108个人体经络穴位,其中有36大穴被击中后可以置人于死地,有27小穴被击中后最多可以使人产生一定的伤害)进行安装。即针对两组压力传感器4a和4b中的一组压力传感器4a或4b而言,正对人体经络穴位的压力传感器的数量和具体安装位置,(如图5所示)可以在头盔20、人体25躯干上的全部甲片19a和人体25膝盖处的全部甲片19b所能覆盖的范围内,并在与108个人体经络穴位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也可以在头盔20、人体25躯干上的全部甲片19a和人体25膝盖处的全部甲片19b所能覆盖的范围内,并在与36大穴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从而在头盔20、人体25躯干上的全部甲片19a和人体25膝盖处的全部甲片19b所能覆盖的范围内忽略36大穴以外的穴位的存在,并将36大穴以外的穴位作为人体25的一般部位设置传感器;也可以在头盔20、人体25躯干上的全部甲片19a和人体25膝盖处的全部甲片19b所能覆盖的范围内,并在与108个人体经络穴位和被攻击后能够产生重伤的108个人体经络穴位以外的穴位(实际上经络穴位的数量远远多于108个,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穴位数量)或人体部位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
而不正对人体经络穴位的压力传感器的数量和具体安装位置,可以在头盔20、人体25躯干上的全部甲片19a和人体25膝盖处的全部甲片19b所能覆盖的范围内,围绕正对穴位或部位上的每个压力传感器进行设置,并在正对穴位或部位上的每个压力传感器所覆盖的范围以外,以及在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上的眼罩、通风孔以外的区域内,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分别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
只有代表眼睛的两个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压力传感器18a、18b安装在头盔20外壳上的窗口21周围与该两个压力传感器形状、尺寸相应的安装槽36内。按照图9的方位说,在压力传感器18a、18b的下面、安装槽36内分别是眼罩22a和22b;在压力传感器18a、18b的上面是固定盖板34。在螺丝孔35内安装固定螺丝即可将固定盖板34固定在头盔20的外壳上。这样,固定盖板34将压力传感器18a、18b和眼罩22a、22b固定在安装槽36内。在压力传感器18a和18b的中间分别有一个开口38a、38b,它们共同形成一个与窗口21相应的窗口,其尺寸可以略大于窗口21,也可以相等。在固定盖板34的中间也有一个窗口37,其位置与窗口21相对应,其尺寸和形状也和窗口21完全一样。图中5、10、11、12中的标号39是眼罩22a、22b之间的缝隙。
压力传感器18a和18b各代表一平方厘米的攻击面积。并且,在甲方头盔上有两个压力传感器18a、18b,它们属于一组压力传感器4a中的两个具有特殊形状、尺寸和安装位置的传感器;在乙方头盔上有两个压力传感器18a、18b,它们属于一组压力传感器4b中的两个具有特殊形状、尺寸和安装位置的传感器。当眼罩22a或22b受到攻击时,眼罩22a或22b将攻击力传给压力传感器18a或18b,从而,由压力传感器18a或18b获得对左眼或右眼的攻击力。
如图5、6、7所示。头盔20和甲片19a、19b均由合成树脂、铝合金或高强度陶瓷等硬质材料制成,在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训练和竞赛中具有安全防护作用,用以抵抗和分散徒手格斗技术在训练或竞赛中的攻击力。头盔20上设置有两个由防弹玻璃或高强度透明树脂材料制成的透明眼罩22a、22b、一个设有栅栏的前通风孔23和头部左右的两个耳部通风孔30。头盔20作为安全防护装置将覆盖人体25的整个头部和颈部外表面积的80%。头盔20设置两个:一个为甲方头盔,另一个为乙方头盔。在甲方头盔20的下部区域24相对于颈部的位置上安装一组压力传感器4a中代表颈部外表面积80%的压力传感器;在乙方头盔20的下部区域24相对于颈部的位置上安装一组压力传感器4b中代表颈部外表面积80%的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5a、A/D转换器6a、微控制器7a、微型数传电台8a、电源9a及报警提示部分10a,分别安装并固定在甲方头盔的内部顶层;信号调理电路5b、A/D转换器6b、微控制器7b、微型数传电台8b、电源9b及报警提示部分10b,分别安装并固定在乙方头盔的内部顶层,并由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各自内部的一个弹性头套(与摩托车头盔中紧贴人体头部的内套结构一样,只是弹性更好,更加坚固,更能吸收头盔外部的冲击力,说明书附图中未给出具体结构)与甲方运动员和乙方运动员的头部隔离。弹性头套将甲方运动员和乙方运动员的头部固定在头盔内的一个安全的空间内。报警提示部分10a上的一个发光二极管16从甲方头盔顶部的一个与发光二极管16尺寸相应的小孔中伸出甲方头盔的外部。该报警提示部分10a上的喇叭15设置在甲方头盔上前通风孔(如前通风孔23)下半部的前通风孔栅栏以内。报警提示部分10b上的一个发光二极管16从乙方头盔顶部的一个与发光二极管16尺寸相应的小孔中伸出乙方头盔的外部。该报警提示部分10b上的一个喇叭15设置在乙方头盔上前通风孔(如前通风孔23)下半部的前通风孔栅栏以内。
甲片19a、19b的形状均为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梯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宽比可以是不大于20∶1的任一尺寸。在人体躯干上的每个甲片19a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至2000平方厘米之间的任尺寸。在人体膝盖处的每个甲片19b的尺寸是6平方厘米至180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甲片与甲片之间的距离是0至0.6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300平方厘米以上的大尺寸甲片可以针对体形不同的人体胸部或背部的整个面积各设置一个甲片。300平方厘米以下的小尺寸甲片可以设置在人体躯干上除胸部或背部以外的部分。当然,也可以在人体的整个躯干上都设置300平方厘米以下、36平方厘米以上的小尺寸甲片。
甲片设置两组:一组为甲方一组甲片,另一组为乙方一组甲片。每组甲片均包括人体25躯干上的全部甲片19a和人体25左右膝盖处的全部甲片19b。每组甲片的数量是根据在人体上所覆盖的面积结合每个甲片的设计面积确定的。
一组压力传感器4a安装并固定在甲方头盔和甲方一组甲片上;一组压力传感器4b安装并固定在乙方头盔和乙方一组甲片上,同时布满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上除眼罩、通风孔以外的整个外部区域和甲方一组甲片与乙方一组甲片的外表面。
如图5、6所示。在人体25躯干上的甲片19a安装并固定在由弹性布料包裹弹性材料做成的无袖连体上衣(可以吸收训练或竞赛中的攻击力,从而让运动员在实战格斗训练或竞赛中实现安全防护的目的)17的外表面,并布满整个无袖连体上衣17的外表面,而无袖连体上衣17则覆盖人体25的整个躯干的外表面。膝盖处甲片19b安装并固定在由弹性布料包裹弹性材料做成的护膝26的外表面,并布满整个护膝26的外表面,而护膝26则覆盖膝盖的左右与前部。
无袖连体上衣17的左右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便于穿戴的开口29a。在臀部的下面设有一个便于穿戴的开口29b。在开口29a的两侧设有一组穿戴固定部件27a。在开口29b的两侧设有一个或一组穿戴固定部件27b。穿戴固定部件27a和27b可以是皮带扣形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类型(如鞋带形)的结构。在无袖连体上衣17上部的左右两个侧面还分别设有一个套在胳膊上的袖口28a。在无袖连体上衣17下部的左右两个侧面还分别设有一个套在大腿上的裤腿口28b。在两个护膝26上位于膝盖后部分别设有一组与穿戴固定部件27a、27b相同的穿戴固定部件。两个护膝26也可以用弹性布料做成套筒形的结构(并在膝盖前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的弹性布料中包裹弹性材料),从而不需要任何固定部件。
无袖连体上衣17设置有两件:一件为甲方无袖连体上衣,一件为乙方无袖连体上衣;护膝26设置有两对:一对为甲方一对护膝,一对为乙方一对护膝。
甲方一组甲片安装并固定在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甲方一对护膝上,乙方一组甲片安装并固定在乙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一对护膝上。
参加徒手格斗技术实战格斗训练或竞赛的甲方运动员穿戴甲方头盔、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甲方一对护膝;乙方运动员穿戴乙方头盔、乙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一对护膝。
一个压力传感器12与信号调理电路5c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5c与A/D转换器6c连接,从而构成一套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3。
微型计算机13连接微型数传电台8c,从而组成一套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
A/D转换器6c与微型计算机13之间通过数据总线03连接。A/D转换器6c通过该数据总线03向微型计算机13传送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3的测量信息。微型计算机13通过另一个线路04控制A/D转换器6c的工作过程。微型计算机13还将通过该线路04依次向A/D转换器6c、信号调理电路5c和一个压力传感器12供电。微型计算机13将通过其本身的电源部分连接通用的220V交流电路而获得电源。
微型计算机13也可以连接报警提示部分10c。从而由报警提示部分10c针对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每一次打击性测量进行报警提示。报警提示部分10c由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喇叭15b和发光二极管16组成。其中,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与喇叭15b连接,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和发光二极管16分别与微型计算机13连接,喇叭15b和发光二极管16可以分别模拟一种打击声音和灯光效果来实现报警提示功能。
如图2、3所示。一个压力传感器12安装在手柄14a的一端。信号调理电路5c和A/D转换器6c以及报警提示部分10c安装在电器箱14b内。该电器箱14b上设有与喇叭15b和发光二极管16相应的开口,以便于观看发光二极管16,并听取喇叭15b的所发出的声音。
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和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与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之间,分别通过微型数传电台8a和微型数传电台8b与微型数传电台8c进行信息传输;在徒手格斗技术的实战格斗训练或竞赛以外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接口11a和接口11b分别与接口11c连接并进行信息传输。
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或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中的微控制器7a或7b,可以取代微型计算机13完成其全部工作,从而可以在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中去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然后,给取代微型计算机13的微控制器7a或7b连接一个显示器和两个接口(一个用于连接数据总线03,另一个用于连接控制线路04),并让微型数传电台8a或8b取代微型数传电台8c,让报警提示部分10a或10b取代微型数传电台10c,这样就构成了没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但又具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的全部功能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该显示器的使用方法有两种:1、在训练或竞赛过程中可以将该显示器与微控制器7a或7b之间去掉连接,并将该显示器暂时放置在一边,等训练或竞赛结束之后在将该显示器与微控制器7a或7b之间连接,以便总体查看训练或竞赛情况;2、给暂时放置在一边的显示器连接一个微型数传电台及相应的接口电路,从而,让暂时放置在一边的显示器实时地接受并显示训练或竞赛信息。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评价方法以前,需要对本发明中出现的一系列全新的专业术语给以明确的定义,并针对“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常数”的测量方法,以及针对“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的测量方法,分别加以详细的说明。
(1)人体部位:针对经络穴位部分的每个“人体部位”,是指具体的每个经络穴位;其余的“人体部位”,是指按照人体解剖学确定的每个部位。
(2)攻击目标:攻击目标的划分方法是:从人体上108个经络穴位中的每个经络穴位或人体经络穴位以外能够产生重伤的穴位或部位的中心出发,按照每平方厘米的面积(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范围内,也可以在正圆形的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内)作为一个“攻击目标”进行划分。其中,每个经络穴位作为一个“攻击目标”;而人体上经络穴位以外的每个人体部位,由于其外表面积大,则可能划分出许多个“攻击目标”。也就是说,针对一个人体部位由该部位上的所有“攻击目标”共同代表该人体部位,其中的每个“攻击目标”只能代表该人体部位的一部分。“攻击目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可塑性攻击目标、可塑性攻击目标;也可以分为:致命性攻击目标和伤残性攻击目标。
(3)被攻击目标:意思是:被攻击的攻击目标。
(4)可塑性攻击目标:在人体上,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其抗击能力的攻击目标作为一个类型,在此称为“可塑性攻击目标”。例如人体上的胸、背等部位上的攻击目标,通过具有内功性质的“排打功法”(提高抗击打能力的功夫)的训练,均可以提高具抗击能力。可塑性攻击目标包括:致命性攻击目标和伤残性攻击目标。
(5)不可塑性攻击目标:在人体上,无法通过训练提高其抗击能力的攻击目标作为一个类型,在此称为“不可塑性攻击目标”。例如称为“人体七坠”中的“耳”和“乳”,以及称为“人体九窍”中的“鼻、口、眼、肛门”等,均无法提高其抗击能力。不可塑性攻击目标也包括:致命性攻击目标和伤残性攻击目标。
(6)致命性攻击目标:当攻击目标被击中以后,其伤势严重时,可以使被攻击者立刻死亡的攻击目标作为一个类型,在此称为“致命性攻击目标”。例如太阳穴、华盖穴、乳根穴等。致命性攻击目标包括:可塑性攻击目标和不可塑性攻击目标。
(7)伤残性攻击目标:当攻击目标被击中以后,其伤势严重时,最多使被攻击者残废的攻击目标作为一个类型,在此称为“伤残性攻击目标”。例如:曲池穴、分中穴、委中穴等。伤残性攻击目标也包括:可塑性攻击目标和不可塑性攻击目标。
伤残性攻击目标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①伤残性重伤攻击目标:是指当伤残性攻击目标被击中以后,其伤势严重时,可以使被攻击者立刻彻底丧失战斗力的伤残性攻击目标;
②伤残性轻伤攻击目标:是指当伤残性攻击目标被击中以后,其伤势严重时,被攻击者仍然具有一定战斗力的伤残性攻击目标。
(8)决胜性攻击目标:由于致命性攻击目标与伤残性重伤攻击目标被攻击以后,在伤势严重时都具有同样的攻击效果,即立刻丧失战斗力,所以,这两种攻击目标又被称为“决胜性攻击目标”。
(9)安全极限抗击力:把运动员身体上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或不可塑性攻击目标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其单位面积上分别所能承受的最大攻击力,称为“安全极限抗击力”。
(10)有效攻击和无效攻击:是指在一次攻击中,若至少在被攻击目标中的某一个攻击目标上产生的攻击力大于该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则称此次攻击为有效攻击。否则,称此次攻击为无效攻击。
(11)攻击力:即针对一个攻击目标所产生的打击力量。
(12)有效攻击力:针对一个攻击目标的有效攻击,其攻击力减去该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所得结果即有效攻击力。
(13)无效攻击力:针对一个攻击目标的无效攻击,其攻击力就定义为无效攻击力。
(14)一次攻击力:即实施一次攻击的攻击力。
(15)二次攻击力:分别指实施二次攻击中的每次攻击力。
(16)三次攻击力:分别指实施三次攻击中的每次攻击力。
(17)总攻击力:在一次攻击中,可能击中一个攻击目标,也可能击中一组攻击目标,若在一次攻击中击中了一组攻击目标,则一组攻击目标上分别所承受的攻击力的总和就是此次攻击的总攻击力;若在一次攻击中击中了一个攻击目标,则该攻击目标上所承受的攻击力就是此次攻击的总攻击力。
(18)总有效攻击力:是指在一次攻击中,针对每一个被攻击目标上所产生的有效攻击力的总和。
(19)总无效攻击力:是指在一次攻击中,针对每一个被攻击目标上所产生的无效攻击力的总和。
(20)累计攻击次数:是指每一次有效攻击和无效攻击次数的总和。
(21)累计有效攻击次数:是指在一次训练或竞赛时间内有效攻击次数的总和。
(22)累计无效攻击次数:是指在一次训练或竞赛时间内无效攻击次数的总和。
(23)单个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最大攻击力:是指在一次攻击中,在所有被攻击目标中承受攻击力最大的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攻击力。
(24)单个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最大有效攻击力:是指在一次攻击中,在所有被攻击目标中承受有效攻击力最大的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有效攻击力。
(25)单个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最小无效攻击力:是指在一次攻击中,在所有被攻击目标中承受无效攻击力最小的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无效攻击力。
(26)平均攻击频率:累计攻击次数除以训练或竞赛时间等于平均攻击频率。
(27)最大攻击频率:是指在整个训练或竞赛中,某一单位时间(如一秒钟)内攻击次数最大值。
(28)平均有效攻击频率:累计有效攻击次数除以训练或竞赛时间等于平均有效攻击频率。
(29)平均无效攻击频率:累计无效攻击次数除以训练或竞赛时间等于平均无效攻击频率。
(30)生命极限抗击力,包括以下三种抗击力:
①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力:针对对致命性攻击目标的攻击,当:攻击力减去被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大于零攻击力时,虽然可以断定能够造成一定的伤害,但不一定会因此而致使被攻击方死亡,除非当其有效攻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方可造成被攻击方死亡,这一造成死亡的最小攻击力,称为“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力”。其中的“一次”,是指所进行的致命性攻击只能是一次。
②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力:实践表明,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在其安全极限抗击力和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力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抗击力,即同一个致命性攻击目标遭受两次相同攻击力的打击而致使被攻击方死亡时,在这一能够造成死亡的两次相同并且最小的攻击力中,其中的一次攻击力,称为“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力”。其中的“二次”,是指所进行的致命性攻击只能是两次。
③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力:实践表明,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在其安全极限抗击力和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力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抗击力,即同一个致命性攻击目标遭受三次相同攻击力的打击而致使被攻击方死亡时,在这一能够造成死亡的三次相同并且最小的攻击力中,其中的一次攻击力,称为“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力”。其中的“三次”,是指所进行的致命性攻击只能是三次。
(31)健康极限抗击力,包括以下三种抗击力:
①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力:针对对伤残性攻击目标的攻击,当产生有效攻击力时,虽然可以断定能够造成一定的伤害,但不一定会因此而致使被攻击方伤残,除非当其有效攻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方可造成被攻击方伤残,这一造成伤残的最小攻击力,称为“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力”。其中的“一次”,是指所进行的伤残性攻击只能是一次。
②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力:实践表明,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在其安全极限抗击力和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抗击力,即同一个伤残性攻击目标遭受两次相同攻击力的打击而致使被攻击方伤残时,在这一能够造成伤残的两次相同并且最小的攻击力中,其中的一次攻击力,称为“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力”。其中的“二次”,是指所进行的伤残性攻击只能是两次。
③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力:实践表明,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在其安全极限抗击力和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之间,存在着这样的抗击力,即同一个伤残性攻击目标遭受三次相同攻击力的打击而致使被攻击方伤残时,在这一能够造成伤残的三次相同并且最小的攻击力中,其中的一次攻击力,称为“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力”。其中的“三次”,是指所进行的伤残性攻击只能是三次。
(32)极限抗击力,包括以下三种极限抗击力:
①一次极限抗击力:是指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力或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也就是说,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力;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力。
②二次极限抗击力:是指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力或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也就是说,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力;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力。
③三次极限抗击力:是指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力或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也就是说,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力;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力。
(33)生命极限抗击常数,包括以下三种生命极限抗击常数:
“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和“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它们的定义分别是:
针对可塑性攻击目标中的同一个致命性攻击目标,其“安全极限抗击力”会随着对其抗击能力的训练而增加,与此同时,根据经验表明,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生命极限抗击力”也将会相应地随之增加。这就是说,在“安全极限抗击力”和“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力”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其变化可以忽略)的一个力的差值,在此称为:“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同理,在“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力”与安“全极限抗击力”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在“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力”与“安全极限抗击力”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所以,通过实际测量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就可以分别与“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和“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相加,从而,分别计算出“可塑性攻击目标”中每个“致命性攻击目标”的“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力”、“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力”和“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力”。
(34)健康极限抗击常数:包括以下三种健康极限抗击常数:
“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和“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它们的定义分别是:
针对可塑性攻击目标中同一个伤残性攻击目标,其“安全极限抗击力”会随着对其抗击能力的训练而增加,与此同时,根据经验表明,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健康极限抗击力”也将会相应地随之增加。这就是说,在“安全极限抗击力”和“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其变化可以忽略)的一个力的差值,在此称为:“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同理,在“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与“安全极限抗击力”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在“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与“安全极限抗击力”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所以,通过实际测量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就可以分别与“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和“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相加,从而,分别计算出“可塑性攻击目标”中每个“致命性攻击目标”的“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力”、“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力”和“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力。
(35)极限抗击常数,包括以下三种极限抗击常数:
①一次极限抗击常数:是指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或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也就是说,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一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一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
②二次极限抗击常数:是指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或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也就是说,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二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二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
③三次极限抗击常数:是指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或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也就是说,针对致命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三次生命极限抗击常数;针对伤残性攻击目标而言,它就是三次健康极限抗击常数。
(36)可塑性攻击目标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区域:
“可塑性攻击目标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区域”,简称为“抗击力测量区域”。
如图8所示,“抗击力测量区域”的划分方法是:针对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以人体上108个经络穴位中的每个经络穴或人体经络穴位以外能够产生重伤的穴位或人体部位为中心依次划分,每9平方厘米(也即每9个攻击目标)作为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
当划分到最后,在人体的某些部位不够9个攻击目标的部分,如正好处在108个经络穴位或正好处在108个经络穴位以外能够产生重伤的穴位中的某一个经络穴上,则单独作为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如正好处在能够产生重伤的某一部人体位上,则将其列为所属人体部位上与其相邻的“抗击力测量区域”中,从而不再单独测量其安全极限抗击力;如没有处在108个经络穴位中的某一个经络穴上,或没有处在108个经络穴位以外能够产生重伤的穴位或部位中的某一部位上,则将其合并到临近的抗击能力相同或相近的区域中,从而不再单独测量其安全极限抗击力。假如与临近的“抗击力测量区域”中的抗击能力相差很大,则单独作为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以保证每个“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每个攻击目标的实际安全极限抗击力都处在一个比较接近的范围内。
假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攻击目标相邻并分别各代表一个人体穴位,对此情况的划分方法是:一是当其安全极限抗击力差别较大时,将其分别作为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二是当其安全极限抗击力非常接近时,将两个攻击目标作为同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
“抗击力测量区域”中的攻击目标和压力传感器的基本排列方式,如图8所示,在一般情况下,代表经络穴位的压力传感器31周围排列着8个压力传感器32。在每个压力传感器下面对应着一个攻击目标。而在没有经络穴位的“抗击力测量区域”中,压力传感器31则可以代表一个经络穴位以外的任意一个攻击目标。
“抗击力测量区域”的划分,也可以采取另一种划分方法:针对能够同时进行打击性训练的人体部位,在一个“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所包括的攻击目标的数量,也可以在使用抗击能力训练器械所进行的打击性抗击能力训练中,根据一次打击面积的大小,从而确定“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攻击目标的数量的多少。例如,针对某一个人体部位,一次打击面积为100平方厘米,那么,该部位“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攻击目标的数量就是100个;而针对另一个人体部位,一次打击面积为50平方厘米,那么,该部位“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攻击目标的数量就是50个。
针对“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常数”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由于在人体上任何部位都是有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和内脏组织等各种人体器官组织)和骨骼组织所组成的,只是各部位的安全极限抗击力不同,或有的属于可塑性攻击目标,有的属于不可塑性攻击目标。所以当可塑性攻击目标或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软组织和/或骨骼组织的内部细胞被破坏以后,并且在所破坏的细胞数目达到了一定数量以后,也就必然会根据“致命性攻击目标”或“伤残性攻击目标”的不同而相应地产生“致命性的攻击效果”或“伤残性的攻击效果”。即便是经络穴位上的攻击目标,虽然根据人体经络穴位理论,必然会通过经络穴位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更大的刺激作用,但仍然会根据软组织和/或骨骼组织的内部细胞数量被破坏的程度来确定其产生的攻击效果。至于所破坏的细胞数量达到了多大程度才能对“致命性攻击目标”或“伤残性攻击目标”相应地产生“致命性的攻击效果”或“伤残性的攻击效果”,可以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外科医生应该了解对人体上那些部位的软组织和骨骼组织产生了什么程度的破坏作用就可以产生致命性或伤残性的后果。关于软组织和骨骼组织被破坏的细胞数量所达到的程度,可以用“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来表示。对于能够产生“致命性攻击效果”或“伤残性攻击效果”的“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可以称为“不可治愈性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
同时,实践表明,针对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由于都是属于比较耐击打的攻击目标,所以,相对于实际格斗中的攻击力而言,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常数”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而且,现代社会中的徒手格斗训练或竞赛也都属于体育健身和娱乐方面的活动,所以,完全可以让人体上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共用同一个“一次极限抗击常数”。该“一次极限抗击常数”可以用被抽查的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上所产生的“一次极限抗击常数”的总和除以被抽查的所有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数量而获得。同理,针对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也可以分别获得并分别共用同一个“二次极限抗击常数”和同一个“三次极限抗击常数”。
当然,如果在公安系统或武警部队中使用本发明,则可以针对每一个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进行测量并确定一个相应的更加接近客观现实的“极限抗击常数”。这样能够更精确地体现真实格斗效果,从而训练出更加客观实用的徒手格斗技术。
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常数”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如下:
在人体标本或具有人体组织性能的人体模特上,分别针对每一个可塑性攻击目标并使用测力仪器(如本发明中的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分别进行以下测量:
①针对一个完好无损的可塑性攻击目标,当实施一次打击后,在不产生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最大打击力,就是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
②针对一个完好无损的可塑性攻击目标,当实施一次打击后,在产生“不可治愈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最小值的情况下,用此次“打击力”减去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即可得出该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常数”。
③针对一个完好无损的可塑性攻击目标,当实施二次相同力量的打击后,在产生“不可治愈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最小值的情况下,用其中一次打击力减去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即可得出该攻击目标的“二次极限抗击常数”。
④针对一个完好无损的可塑性攻击目标,当实施三次相同力量的打击后,在产生“不可治愈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最小值的情况下,用其中一次打击力量减去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即可得出该攻击目标的“三次极限抗击常数”。
针对“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的测量方法:
在人体标本或具有人体组织性能的人体模特上,针对每个不可塑性攻击目标并使用测力仪器(如本发明中的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分别进行以下测量:
①针对一个完好无损的不可塑性攻击目标,当实施一次打击后,在产生“不可治愈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最小值的情况下,此次打击力就是该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
②针对一个完好无损的不可塑性攻击目标,当实施二次相同力量的打击后,在产生“不可治愈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最小值的情况下,其中一次打击力就是该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二次极限抗击力”。
③针对一个完好无损的不可塑性攻击目标,当实施三次相同力量的打击后,在产生“不可治愈人体组织细胞创伤率”最小值的情况下,其中一次打击力就是该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三次极限抗击力”。
参见图13A、13B、13C和13D,详细说明本发明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的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步骤100——系统加电,对系统进行初始化,使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处于开始工作状态。然后,在第一次使用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时,进行步骤110;在第二次或第二次以上使用该系统时,若需要测量运动员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则进行步骤120,若不需要测量运动员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则进行步骤150。
步骤110——由操作员使用计算机13进行以下操作:a.分别确定每个压力传感器所在的位置是属于人体的哪个攻击目标,每个攻击目标分别属于哪个人体部位;b.分别确定每个攻击目标的性质是属于不可塑性攻击目标或是属于可塑性攻击目标,并确定是属于决胜性攻击目标或是属于伤残性轻伤攻击目标;c.分别确定每个压力传感器所在的位置是属于人体的哪个抗击力测量区域;d.分别输入甲乙双方运动员的每个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e.输入:一次极限抗击常数,二次极限抗击常数,三次极限抗击常数。然后,进行步骤120。
步骤120——在训练或竞赛开始之前,针对甲乙双方运动员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根据是否全部了解或部分了解,由操作员通过微型计算机13判定是否需要测量。若全部了解,则进行步骤150。
步骤130——若不了解或部分了解,则由操作员使用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3中的一个压力传感器12,并在需要测量的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测量并获取经络穴位上一个可塑性攻击目标(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没有经络穴位的,可以测量其中的任一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其测量方法是,用压力传感器12反复打击需要测量的攻击目标,每一次的打击力度由轻到重逐步加大打击力量,当被测量的运动员感觉无法承受并在被攻击目标上没有产生创伤时,由被测量的运动员自动叫停,最后一次打击在压力传感器12上所产生的反冲力,即是被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压力传感器12将该安全极限抗击力的测量信号传给信号调理电路5c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信号调理电路5c再将放大、滤波处理后的安全极限抗击力信号传给A/D转换器6c,由A/D转换器6c将代表安全极限抗击力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数据总线03传给微型计算机13,由微型计算机13用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分别与一次极限抗击常数、二次极限抗击常数、三次极限抗击常数相加,从而分别计算出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并把这三项抗击力分别作为该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与此同时,微型计算机13将针对测量安全极限抗击力时的每一次打击,控制报警提示部分10c实时地发出一次声音和一次灯光显示。其声音的大小和灯光的强度,将随着测量时打击力度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然后,进行步骤140。
步骤140——针对需要了解的甲乙双方运动员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由操作员判定是否依次测量完了。若没有测量完,则重复步骤130。
步骤150——若测量完了,或全部了解甲乙双方运动员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则由操作员通过微型计算机13在有时间限制或没有时间限制的训练或竞赛模式中选择一种训练模式。然后,进行步骤160。
步骤160——微型计算机13将根据操作员选择的训练或竞赛模式判定是否有时间限制。若没有时间限制,则进行步骤180。
步骤170——若有时间限制,则由操作员通过微型计算机13输入实战格斗训练计划或竞赛规则规定的每次训练或竞赛时间限制参数;而后,再由操作员通过微型计算机13确定为训练或竞赛开始倒计时,然后,进行步骤190。
步骤180——由操作员通过微型计算机13输入实战格斗训练计划或竞赛规则规定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例如:总攻击力、累计总有效攻击力、总攻击次数、累计有效总攻击次数等能够体现某一方面攻击负荷量的参数,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取胜标准)取胜标准;而后,再由操作员通过微型计算机13确定训练或竞赛开始,然后,进行步骤190。
步骤190——当训练或竞赛开始以后,并当甲方或乙方运动员实施一次攻击并击中对方由压力传感器所覆盖的攻击目标以后,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和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将自动测量并获取每个被攻击目标所承受的一次攻击力和被击中的攻击目标的数量,同时确定每个被攻击目标属于哪个人体部位,以及此次攻击的具体时间。如果是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获得的测量信号,即乙方击中了甲方,则由一组压力传感器4a将该测量信号传给信号调理电路5a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信号调理电路5a再将放大、滤波处理后的该测量信号传给A/D转换器6a,由A/D转换器6a将该测量信号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数据总线01a传给微控制器7a,微控制器7a再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a将该测量信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给微型数传电台8c,微型数传电台8c再将该测量数据传给微型计算机13;而如果是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获得的测量信号,即甲方击中了乙方,则由一组压力传感器4b将该测量信号传给信号调理电路5b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信号调理电路5b再将放大、滤波处理后的该测量信号传给A/D转换器6b,由A/D转换器6b将该测量信号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数据总线01b传给微控制器7b,微控制器7b再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b将该测量信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微型数传电台8c,微型数传电台8c再将该测量数据传给微型计算机13。然后,进行步骤200。
步骤200——由微型计算机13计算、记录并显示攻击方此次攻击的攻击负荷参数统计结果(例如:a.总攻击力;b.总有效攻击力与总无效攻击力;c.单个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最大攻击力;d.单个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最大有效攻击力;e.单个攻击目标所承受的最小无效攻击力;f.累计总有效攻击力与累计总无效攻击力;j.累计有效攻击次数与累计无效攻击次数),以及被攻击目标的数量,被攻击目标所属的人体部位,攻击的具体时间,累计训练或竞赛时间。
在该步骤中,还可以将步骤290中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作为该步骤中累计参数实时统计结果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省略步骤290,并将该步骤所显示的内容一直在显示器上保持到步骤270或步骤280完成之后,当步骤270或步骤280完成之后,在显示器上显示该步骤内容的同时,提示训练结束。
该步骤也可以只选择该步骤中统计参数的某一项或某几项,作为该步骤中计算、记录并显示的内容。
与此同时,由微型计算机13根据此次攻击所击中的被攻击目标是否产生了有效攻击力而控制系统进行以下工作:如果此次被攻击者是甲方,微型计算机13将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c把是否产生了有效攻击力的信息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给微型数传电台8a,再由微型数传电台8a将该信息传给微控制器7a,微控制器7a将控制报警提示部分10a针对此次攻击目标中是否产生了有效攻击力而实时地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如果此次被攻击者是乙方,微型计算机13将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b把是否产生了有效攻击力的信息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给微型数传电台8b,再由微型数传电台8b将该信息传给微控制器7b,微控制器7b将控制报警提示部分10b针对此次攻击目标中是否产生了有效攻击力而实时地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然后,进行步骤210。
步骤210——由微型计算机13分别逐一判定在每个被攻击的决胜性攻击目标中: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一次攻击力≥自身的一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或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二次攻击力分别≥自身的二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或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三次攻击力分别≥自身的三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若有,则进行步骤280。
根据训练或竞赛的需要,比如在训练或竞赛中只需要统计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而不需要模拟真实格斗效果时,该步骤可以在进行步骤110时或进行150之前暂时关闭,或在系统的制作过程中省略。此时,步骤200完成之后,将进行步骤220。
步骤220——若步骤210判定结果为没有,则由微型计算机13针对承受有效攻击力的攻击目标,按照其承受的有效攻击力占一次极限抗击常数的百分比下降其极限抗击力。比如,假设在此次攻击中,有一个攻击目标承受了50公斤的有效攻击力,而该被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常数是100公斤,那么,针对此次攻击,将该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和安全极限抗击力各下降50%。然后,进行步骤230。
根据训练或竞赛的需要,比如在训练或竞赛中只需要统计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而不需要模拟真实格斗效果时,该步骤可以在进行步骤110时或进行150之前与步骤230一起暂时关闭,或在系统的制作过程中省略。此时,若步骤210的判定结果若是没有,则进行步骤240;若步骤210、220和230同时省略,则在完成步骤200之后直接进行步骤240。
步骤230——由微型计算机13分别逐一判定在被攻击目标中:是否有两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90%(也可以是80%至99%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9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8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85%以上)以上;或是否有三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80%(也可以是70%至9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8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7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75%以上)以上。若有,则进行步骤280。
在该步骤中,两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的百分比,总大于三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的百分比。一个以上的步骤可以依次类推。
在该步骤中,也可以增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子步骤,例如:是否有四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75%(也可以是60%至8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或75%(若“及”前的百分比是6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65%以上)以上;或是否有五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70%(也可以是50%至7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或7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5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55%以上)以上;增加一个以上的步骤可以依次类推。
根据训练或竞赛的需要,比如在训练或竞赛中只需要统计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而不需要模拟真实格斗效果时,该步骤可以在进行步骤110时或进行150之前暂时关闭,或在系统的制作过程中将其省略。此时,在完成步骤220之后直接进行步骤240。
步骤240——若步骤230判定结果为没有,则由微型计算机13判定训练或竞赛模式有没有时间限制。若有时间限制,则进行步骤260。
步骤250——若没有时间限制,则由微型计算机13判定攻击方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指选定作为取胜标准的攻击负荷参数)是否达了训练或竞赛规定的取胜标准。若达到了取胜标准,则进行步骤280;
若攻击方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指选定作为取胜标准的攻击负荷参数)没有达到取胜标准,则重复步骤190。
步骤260——由微型计算机13判定规定的训练或竞赛时间是否结束了。若没有结束,则重复步骤190。
步骤270——若规定的训练或竞赛时间结束了,则由微型计算机13显示累计有效攻击力总数小的一方失败的信息。与此同时,如果是甲方失败,则由微型计算机13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c将甲方失败的信息传给微型数传电台8a,再由微型数传电台8a将该信息传给微控制器7a,微控制器7a将控制报警提示部分10a针对甲方失败而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如果是乙方失败,则由微型计算机13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c将乙方失败的信息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给微型数传电台8b,再由微型数传电台8b将该信息传给微控制器7b,微控制器7b将控制报警提示部分10b针对乙方失败而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然后,进行步骤290。
步骤280——由微型计算机13显示被攻击方失败的信息,与此同时,如果是甲方失败,则由微型计算机13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c将甲方失败的信息传给微型数传电台8a,再由微型数传电台8a将该信息传给微控制器7a,微控制器7a将控制报警提示部分10a针对甲方失败而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如果是乙方失败,则由微型计算机13控制微型数传电台8c将乙方失败的信息传给微型数传电台8b,再由微型数传电台8b将该信息传给微控制器7b,微控制器7b将控制报警提示部分10b针对乙方失败而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然后,进行步骤290。
步骤290——由微型计算机13分别计算、记录并显示甲乙双方运动员最终的训练或竞赛累计攻击负荷参数统计结果(例如:a.双方的累计总攻击力;b.双方的累计总有效攻击力;c.双方的累计总无效攻击力;d.双方的攻击力有效率;e.双方的累计攻击次数;f.双方的累计有效攻击次数;g.双方的累计无效攻击次数;h.双方有效攻击的成功率;i.双方的平均攻击频率;j.双方的最大攻击频率;k.双方的平均有效攻击频率;l.双方的平均无效攻击频率),以及全部的训练或竞赛时间。同时,提示训练或竞赛结束。然后,进行步骤300。
步骤300——操作员通过微型计算机13输入系统停止工作的指令,然后系统停止工作。

Claims (10)

1、一种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它由两组压力传感器(4a、4b)、一个压力传感器(12)、信号调理电路(5a、5b、5c)、A/D转换器(6a、6b、6c)、微控制器(7a、7b)、微型数传电台(8a、8b、8c)、微型计算机(13)和电源(9a、9b)一起组成,其特征在于:
一组压力传感器(4a)、信号调理电路(5a)、A/D转换器(6a)、微控制器(7a)、微型数传电台(8a)和电源(9a),组成一套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另一组压力传感器(4b)、信号调理电路(5b)、A/D转换器(6b)、微控制器(7b)、微型数传电台(8b)和电源(9b),组成一套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
在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中,一组压力传感器(4a)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分别与信号调理电路(5a)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5a)与A/D转换器(6a)连接,该A/D转换器(6a)与微控制器(7a)之间通过数据总线(01a)连接,该微控制器(7a)分别与微型数传电台(8a)和电源(9a)连接,并通过另一个线路(02a)控制该A/D转换器(6a)的工作过程;在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中,一组压力传感器(4b)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与信号调理电路(5b)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5b)与A/D转换器(6b)连接,该A/D转换器(6b)与微控制器(7b)之间通过数据总线(01b)连接,该微控制器(7b)分别与微型数传电台(8b)、电源(9b)连接,并通过另一个线路(02b)控制该A/D转换器(6b)的工作过程;
一个压力传感器(12)与信号调理电路(5c)连接,该信号调理电路(5c)与A/D转换器(6c)连接,从而构成一套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3);
微型计算机(13)连接微型数传电台(8c)组成一套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
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3)的A/D转换器(6c)与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的微型计算机(13)之间通过数据总线(03)连接,A/D转换器(6c)通过该数据总线(03)向微型计算机(13)传送安全极限抗击力测量装置(3)的测量信息;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的微型计算机(13)通过另一个线路(04)控制A/D转换器(6c)的工作过程;
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和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与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之间,分别通过微型数传电台(8a)和微型数传电台(8b)与微型数传电台(8c)进行信息传输;
两组压力传感器(4a和4b)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面积,应该是从0.05至1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并且每个压力传感器的受力面的面积在0.05至1平方厘米之内无论具体面积是多少,均代表一平方厘米的受力面的面积并代表一个攻击目标;一个压力传感器(12)的受力面的面积,应该是从1至9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或是根据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同时进行抗击能力训练的、人体同一部位上所有可塑性攻击目标的面积确定“抗击力测量区域”中的攻击目标的数量,从而进一步相应地确定一个压力传感器(12)的受力面的面积;
两组压力传感器(4a和4b)分别安装并固定在甲方头盔和甲方一组甲片、乙方头盔和乙方一组甲片上;
在两组压力传感器(4a和4b)中,正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与人体经络穴位或被攻击后能够产生重伤的人体部位相对应的位置上;而不正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则围绕正对人体经络穴位或正对被攻击后能够产生重伤的人体部位上的每个压力传感器进行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其中:
所述的微控制器(7a)、微控制器(7b)和微型计算机(13),分别连接一个报警提示部分(10a或10b或10c),三个报警提示部分(10a或10b或10c)分别都由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喇叭(15b)和发光二极管(16)组成;在报警提示部分(10a)中,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与喇叭(15b)连接,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和发光二极管(16)分别与微控制器(7a)连接;在报警提示部分(10b)中,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与喇叭(15b)连接,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和发光二极管(16)分别与微控制器(7b)连接;在报警提示部分(10c)中,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与喇叭(15b)连接,语音发生及控制电路(15a)和发光二极管(16)分别与微型计算机(13)连接,可以针对每一次攻击是产生了有效攻击力、或是产生了无效攻击力、或是产生了甲乙双方中某一方失败的训练或竞赛效果,从而用不同的声、光效果实时地给予提示。
所述的两组压力传感器(4a或4b)中只有代表眼睛的两个测量攻击力与攻击目标的压力传感器(18a、18b)安装在头盔(20)外壳上的窗口(21)周围与该两个压力传感器形状、尺寸相应的安装槽(36)内;在压力传感器(18a、18b)的下面、安装槽(36)内分别是眼罩(22a和22b),在压力传感器(18a、18b)的上面是固定盖板(34),在螺丝孔(35)内安装固定螺丝即可将固定盖板(34)固定在头盔(20)的外壳上;在压力传感器(18a和18b)的中间分别有一个开口(38a与38b),它们共同形成一个与窗口(21)相应的窗口,其尺寸可以略大于窗口(21),也可以相等;在固定盖板(34)的中间也有一个窗口(37),其位置与窗口(21)相对应,其尺寸和形状和窗口(21)完全一样。
所述的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上各设置有两个眼罩(22a、22b)、一个设置有栅栏的前通风孔(23)和头部左右的两个耳部通风孔(30);每个头盔内部各有一个保护运动员头部的弹性头套,每个头盔作为安全防护装置将覆盖人体(25)的整个头部和颈部外表面积的80%,在每个头盔的下部区域(24)相对于颈部的位置上分别安装一组压力传感器(4a和4b)中代表颈部外表面积80%的压力传感器;在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的内部顶层分别安装并固定信号调理电路(5a和5b)、A/D转换器(6a和6b)、微控制器(7a和7b)、微型数传电台(8a和8b)、电源(9a和9b)和报警提示部分(10a和10b);每个报警提示部分(10a和10b)的一个发光二极管分别从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顶部的一个与发光二极管(16)尺寸相应的小孔中伸出头盔外部,每个报警提示部分(10a或10b)的一个喇叭分别设置在甲方头盔和乙方头盔上、前通风孔下半部的前通风孔栅栏以内;
所述的一个压力传感器(12)安装在手柄(14a)的一端;
所述的信号调理电路(5c)和A/D转换器(6c)以及报警提示部分(10c)安装在电器箱(14b)内,该电器箱(14b)上设有与喇叭(15b)和发光二极管(16)相应的开口,以便于观看发光二极管(12),并听取喇叭(15b)所发出的声音;
所述的甲方一组甲片和乙方一组甲片的形状为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在人体躯干上的每个甲片(19a)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至2000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在人体膝盖处的每个甲片(19b)的尺寸是6平方厘米至180平方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甲片与甲片之间的距离应该是0至6厘米之间的任一尺寸,甲方一组甲片和乙方一组甲片的数量是根据在人体上所覆盖的面积结合每个甲片的设计面积而确定的;
在甲方一组甲片和乙方一组甲片中,人体(25)躯干部位的甲片(19a)分别安装并固定在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的外表面,并布满整个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的外表面,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分别覆盖甲乙两个运动员的人体上整个躯干的外表面;膝盖处的甲片(19b)分别安装并固定在甲方一对护膝和乙方一对护膝的外表面,并布满每个护膝的外表面,每个护膝分别覆盖人体两个膝盖的左右与前部;
甲方无袖连体上衣和乙方无袖连体上衣的结构相同,即:无袖连体上衣(17)的左右两个侧面分别设有一个便于穿戴的开口(29a),在臀部的下面设有一个便于穿戴的开口(29b),在开口(29a)的两侧设有一组穿戴固定部件(27a),在开口(29b)的两侧设有一个或一组穿戴固定部件(27b),在无袖连体上衣(17)上部的左右两个侧面还分别设有一个套在胳膊上的袖口(28a),在无袖连体上衣(17)下部的左右两个侧面还分别设有一个套在大腿上的裤腿口(28b);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其中,所述的甲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a)或乙方攻击力与攻击目标测量装置(1b)中的微控制器(7a)或(7b),可以取代微型计算机(13)完成其全部工作,从而可以在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中去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然后,给取代微型计算机(13)的微控制器(7a)或(7b)连接一个显示器和两个接口,一个用于连接数据总线(03),另一个用于连接线路(04),并让微型数传电台(8a或8b)取代微型数传电台(8c),让报警提示部分(10a或10b)取代微型数传电台10c,这样就构成了没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但又具有攻击效果评价装置(2)的全部功能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
4、一种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系统加电,对系统初始化,使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处于开始工作状态;然后,进行步骤(2);
(2)由操作员在有时间限制或没有时间限制的训练或竞赛模式中选择一种训练模式;然后,进行步骤(3);
(3)根据操作员选择的训练或竞赛模式判定是否有时间限制;若没有时间限制,则进行步骤(5);
(4)若有时间限制,则由操作员输入实战格斗训练计划或竞赛规则规定的每次训练或竞赛时间限制参数,而后,再由操作员确定为训练或竞赛开始倒计时;然后,进行步骤(6);
(5)由操作员输入实战格斗训练计划或竞赛规则规定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取胜标准,而后,再由操作员确定训练或竞赛开始;然后,进行步骤(6);
(6)当训练或竞赛开始以后,并当甲方或乙方运动员实施一次攻击并击中对方由压力传感器所覆盖的攻击目标以后,测量并获取每个被攻击目标所承受的一次攻击力和被击中的攻击目标的数量,同时确定每个被攻击目标属于哪个人体部位,以及此次攻击的具体时间;然后,进行步骤(7);
(7)计算、记录并显示攻击方此次攻击的攻击负荷参数统计结果,以及被攻击目标的数量,被攻击目标所属的人体部位,攻击的具体时间,累计训练或竞赛时间;然后,进行步骤(8);
(8)判定训练或竞赛模式有没有时间限制;若有时间限制,则进行步骤(10);
(9)若没有时间限制,则判定攻击方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指选定作为取胜标准的攻击负荷参数)是否达了规定的取胜标准;若达到了取胜标准,则进行步骤(12);
若攻击方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指选定作为取胜标准的攻击负荷参数)没有达到取胜标准,则重复步骤(6);
(10)判定规定的训练或竞赛时间是否结束了;若没有结束,则重复步骤(6);
(11)若规定的训练或竞赛时间结束了,则显示累计有效攻击力总数小的一方失败的信息;然后,进行步骤(13);
(12)显示被攻击方失败的信息;然后,进行步骤(13);
(13)分别计算、记录并显示甲乙双方运动员最终的训练或竞赛累计攻击负荷,以及全部的训练或竞赛时间;同时,提示训练或竞赛结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方法,其中,在步骤(1)之后、步骤(2)之前还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A)在第一次使用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时:a.分别确定每个压力传感器所在的位置是属于人体的哪个攻击目标,每个攻击目标分别属于哪个人体部位;b.分别确定每个攻击目标的性质是属于不可塑性攻击目标或是属于可塑性攻击目标,并确定是属于决胜性攻击目标或是属于伤残性轻伤攻击目标;c.分别确定每个压力传感器所在的位置是属于人体的哪个抗击力测量区域;d.分别输入甲乙双方运动员的每个不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e.输入:一次极限抗击常数,二次极限抗击常数,三次极限抗击常数;然后,进行步骤(B);
(B)在训练或竞赛开始之前,针对甲乙双方运动员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根据是否全部了解或部分了解,由操作员判定是否需要测量;若全部了解,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2);
(C)若不了解或部分了解,则在需要测量的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测量并获取经络穴位上一个可塑性攻击目标(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没有经络穴位的,可以测量其中的任一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并用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分别与一次极限抗击常数、二次极限抗击常数、三次极限抗击常数相加,从而分别计算出该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并把这三项抗击力分别作为该抗击力测量区域中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一次极限抗击力,二次极限抗击力,三次极限抗击力;然后,进行步骤(D);
(D)针对需要了解的甲乙双方运动员每个可塑性攻击目标的安全极限抗击力,由操作员判定是否依次测量完了;若没有测量完,则重复步骤(C);
若测量完了,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2)。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方法,其中,在步骤(7)中,还可以将步骤(13)中的累计攻击负荷参数全部作为步骤(7)中实时的累计参数统计结果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省略步骤290,并将步骤(7)所显示的内容一直在显示器上保持到步骤(11)或步骤(12)完成之后,当步骤(11)或步骤(12)完成之后,并在显示器上显示步骤(7)的内容的同时,提示训练或竞赛结束。
7、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方法,其中,在步骤(7)中,也可以只选择步骤(7)中可以计算、记录并显示内容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参数,作为步骤(7)中计算、记录并显示的内容。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方法,其中:
步骤(7)还将根据此次攻击是否产生了有效攻击力而进行相应的报警提示;
步骤(11)、(12)还将根据甲方或乙方的失败而进行相应的报警提示。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方法,其中,在步骤(7)之后、步骤(8)之前还可以选择增加以下步骤,并在增加后可以在进行步骤(A)时或进行步骤(2)之前选择是否关闭以下步骤:
(01)分别逐一判定在每个被攻击的决胜性攻击目标中: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一次攻击力≥自身的一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或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二次攻击力分别≥自身的二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或是否有独自承受的三次攻击力分别≥自身的三次极限抗击力的情况;若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12);
(02)若没有,则针对承受有效攻击力的攻击目标,按照其承受的有效攻击力占一次极限抗击常数的百分比下降其极限抗击力;然后,进行步骤(03);
(03)分别逐一判定在被攻击目标中:是否有两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90%(也可以是80%至99%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9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8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85%以上)以上;或是否有三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80%(也可以是70%至9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8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7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75%以上)以上;若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12);
若没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8);
或只增加步骤(01),此时,步骤(01)的判定结果若是没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8);也可以只增加步骤(02),此时,步骤(02)的判定结果若是没有,则进行权利要求4中的步骤(8);也可以只增加步骤(02)和(0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方法,其中,在步骤(03)中,也可以增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子步骤,即:是否有四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75%(也可以是60%至8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75%(若“及”前的百分比是6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65%以上)以上;或是否有五个不在同一个人体部位上的决胜性攻击目标的极限抗击力已经下降70%(也可以是50%至70%之间的任一百分比)及70%(若“及”前的百分比是55%,则此百分比应相应地调整为55%以上)以上;增加一个以上的步骤可以依次类推。
CN 200310113374 2003-11-17 2003-11-17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Pending CN16192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310113374 CN1619261A (zh) 2003-11-17 2003-11-17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310113374 CN1619261A (zh) 2003-11-17 2003-11-17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9261A true CN1619261A (zh) 2005-05-25

Family

ID=34759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310113374 Pending CN1619261A (zh) 2003-11-17 2003-11-17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61926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1487A (zh) * 2018-07-12 2018-12-18 厦门攸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格斗机器人预防职业病的方法
CN110624232A (zh) * 2018-06-22 2019-12-31 赵非 计算机实现的向远程用户提供实况和/或存档对抗性运动课程的方法
CN112998341A (zh) * 2021-02-08 2021-06-2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一种自适应充气头盔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4232A (zh) * 2018-06-22 2019-12-31 赵非 计算机实现的向远程用户提供实况和/或存档对抗性运动课程的方法
CN109011487A (zh) * 2018-07-12 2018-12-18 厦门攸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格斗机器人预防职业病的方法
CN109011487B (zh) * 2018-07-12 2020-04-24 厦门攸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格斗机器人预防职业病的方法
CN112998341A (zh) * 2021-02-08 2021-06-2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一种自适应充气头盔及其制造方法
CN112998341B (zh) * 2021-02-08 2022-10-0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一种自适应充气头盔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84654C (en) Interactive cognitive-multisensory interface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ssessing, profiling, training, and/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thletes and other populations
US20130266918A1 (en) Interactive Cognitive-Multisensory Interface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ssessing, Profiling, Trai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thletes and other Populations
CN1194691A (zh) 运动测量装置,包括该装置的电子游戏机及其使用方法
Ziv et al. Predicting team rankings in basketball: The questionable use of on-court performance statistics
US2022000125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act Sports Training
Conte et al. Performance profile of NCAA Division I men’s basketball games and training sessions
CA2867304A1 (en) Concussion rehabilitation device and method
Gray Expert baseball batters have greater sensitivity in making swing decisions
CN103657049A (zh) 拳击模拟练习器
Lidor et al.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of goalkeepers for the 11-m penalty kick in soccer—A review
Shewchenko et al. Heading in football. Part 3: effect of ball properties on head response
Cabarkapa et al. Kin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proficient and non-proficient free throw shooters–video analysis
Cabarkapa et al. Key kinematic components for optimal basketball free throw shooting performance
CN1619261A (zh)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测量系统与评价方法
Chakraborty et al. Importance of biomechanics in Basketball layup shot
CN208809417U (zh) 一种脚靶
CN106581983A (zh) 一种可进攻的新型脚靶
CN1640515A (zh) 徒手格斗技术攻击效果模拟系统与模拟方法
CN201921442U (zh) 一种武术散打电子头盔
CN104906772B (zh) 一种带有拉绳双板的体育器械
KR20180055862A (ko) 무술 장비, 시스템 및 관련 방법
Singh Analysis of force, time, energy, psychological demand and safety of common kicks in martial arts
Hirunrat et al.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of Jumping Serve in Youth National and National Thai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of Thailand
CN219307872U (zh) 一种击打训练辅助教具
CN110013656A (zh) 一种立式不倒翁拳击沙袋及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Fang Songyang

Document nam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for patent for inven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