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晶片的清洗液及清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的晶片表面清洗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用于铜布线制程中的铜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sm Polish,CMP)后的清洗液及清洗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半导体器件设计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铜已被广泛用于半导体元件的内连线,在传统的多层铜内连线工艺中,请同时参见图1所示,制作其中一层铜内连线的主要步骤有:在沟槽内进行铜薄膜沉积(步骤A、B),然后进行CMP平面化(步骤C),再进行抛光后的清洗(步骤D)、最后是阻挡层/介质层的沉积(步骤E,包括SiN、FSG、以及SiON层等的沉积),以便为制作下一层的铜内连线做准备。
上述CMP等步骤虽然是在洁净室内进行,但是,CMP制程后的晶片表面会存留有很多的污染物颗粒,这些颗粒来源于研磨液、研磨垫、以及被研磨下来的铜颗粒本身,其中的Cu、及CuO污染颗粒会对芯片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两个本不应导通的铜导线之间发生电性连接,从而造成短路;而且,铜还具有两个特性,其中一个就是很容易在含有O2的环境中被氧化成为CuO;另一个特性就是,纯净的铜表面是亲水的,可以完全被水浸湿而形成一层水膜,这样在进行下一个清洗步骤时,高速旋转的晶片表面被纯水液体浸湿的情况下,当清洗刷接近时,刷子在晶片表面的水膜上滑动而不与晶片表面直接接触,只是薄膜状的纯水在镜片表面上高速移动,通过由此而产生的摩擦力将晶片表面的污染物颗粒去除;但是,一旦铜表面被氧化为CuO,就会变为斥水性而不沾水,不能形成水膜,这时用刷子清洗则正好使刷子和镜片表面直接接触,使原本附着在刷子上的颗粒再附着到晶片表面上,造成了二次污染。
因此,为了使CMP后的清洗程序能较为彻底地去除污染物颗粒,现有技术也推出了多种方法,在进行完CMP后,将晶片置于酸性或碱性的清洗液中,对上述的分子型、离子型、和原子型的多种污染物颗粒进行去除,从而达到清洁晶片表面的目的。
但是,现有技术的缺点首先是:由于清洗液不是仅仅针对去除CuO颗粒的,因此它不但可去除CuO而且还对Cu导线有腐蚀作用(请同时参见图3a、3b的曲线图),甚至同时还对晶片上的Si、SiO2、Si3N4等有氧化和腐蚀作用,导致表面粗糙,因此使得它们的清洗/浸泡温度、浓度、和时间都有严格限制,一般清洗/浸泡时间只能介于数十秒至数十分钟之间,而接下去的沉积步骤又不能马上进行,所以只得将晶片先置于含有O2的环境中等待下一个沉积步骤;但是基于上述原因,晶片也只能在含有O2的环境中置放最多4个小时,也就是说:下一沉积步骤的生产条件就必须在4个小时内准备好,不论何种原因超过4小时晶片表面就会被氧化形成一层超过厚度限制的CuO薄膜,在这层CuO薄膜上再沉积阻挡层就会对MOS器件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因为CuO将增加电路的阻抗、或使得金属层之间断路,甚至于有时晶片就不得不报废,这样的情形给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极大地影响了成品率。经实验证明,上述传统方法的铜CMP步骤到其后的阻挡层沉积步骤之间所存在的等待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它与半导体器件的TDDB(time dependent dielectricbreakdown)有很大关系,而TDDB是衡量MOS器件栅极氧化层可靠性的一个常用手段,它具体是指用强电场击穿一个栅极氧化层时所需的时间,它又与该电场的击穿电压(Breakdown Voltage,Vbd)密切联系,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可把Vbd看做一个快速侦测TDDB的参数,这其中的关系是:上述等待时间越长、CuO薄膜就越厚、TDDB就越长、Vbd就越小,MOS器件栅极氧化层可靠性也就越差。
现有技术的第二个缺点是:如前所述,晶片在CMP过程中在其表面上所形成的CuO薄膜,以及在其后的等待时间内所形成的CuO薄膜,都会变为斥水性而不沾水,不能形成水膜,这时用刷子清洗则正好使刷子和晶片表面直接接触,使原本附着在刷子上的颗粒再附着到晶片表面上,造成了二次污染,增加了后面清洗程序的难度。如果能够尽早地将CuO薄膜层去除,则当然会对以后的晶片清洗大有好处。
现有技术的第三个缺点是:由于清洗液是针对分子型、离子型、和原子型的所有的多种污染物颗粒的,所以对CuO颗粒的去除作用就差,这一缺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前面的相同。
综上,若能在铜CMP步骤后尽快去除CuO,就能将铜CMP步骤到其后的阻挡层沉积步骤之间的等待时间延长、或取消,将给生产带来极大便利,同时还对于防止Vbd降低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使MOS器件栅极氧化层可靠性得到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在铜CMP步骤后彻底去除晶片表面上的CuO污染,从而防止Vbd的降低,改善MOS器件栅极氧化层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半导体晶片的清洗液,由清洗母液溶于去离子水组成,其中清洗母液包括: 聚丙烯酸、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各组分在清洗母液中的质量百分比为:聚丙烯酸:5~20%、柠檬酸:25~30%、乙二胺四乙酸:55~65%;其中该清洗母液以20∶1~60∶1的体积比例溶于去离子水。
一种半导体晶片的清洗方法,用于去除半导体晶片表面上的氧化铜,将晶片浸泡于上述的清洗液中进行表面化处理,浸泡时间为60-180秒。
一种半导体晶片的清洗方法,用于半导体晶片的铜布线制程中CMP平面化步骤之后,马上将晶片浸泡于清洗液中进行表面化处理;浸泡时间为 60-180秒;然后,可随时进行常规的抛光后清洗以及阻挡层或介质层的沉积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铜CMP步骤后紧接着就增加了一个晶片表面处理步骤,先对晶片表面的CuO进行较为彻底的去除,使得铜CMP步骤及其后的阻挡层沉积步骤之间的等待时间可无限制的延长,因此给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还对于防止Vbd降低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使MOS器件栅极氧化层可靠性得到改善,提高了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方法多层铜内连线工艺制作一层铜内连线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制作一层铜内连线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3a为含有NH4OH的清洗液对Cu、CuO的蚀刻率曲线图,
图3b为含有HF的清洗液对Cu、CuO的蚀刻率曲线图,
图3c为本发明清洗液的对Cu、CuO的蚀刻率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是应提前声明的是:虽然以下的实施例是以应用于铜CMP步骤后的晶片清洗为例的,但实际上本发明的方法、溶液还可应用于其他任何旨在去除晶片表面上的Cu因氧化所形成的CuO的场合中,只要是意在去除CuO而保留Cu,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2所示,本发明是在图1的传统方法基础上,在铜CMP步骤后紧接着就增加了一个晶片表面处理步骤,其目的是尽快彻底去除晶片表面的CuO。该处理步骤是用一种清洗液(solution)对晶片表面进行浸泡。
该清洗液一般是先制成母液,再由母液溶于去离子水组成,其中母液包括:1.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10%(Range:5-20%)2.柠檬酸(Citric acid)30%(Range:25-30%)3.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60%(Range:55-65%),需说明的是,上述百分比是指质量百分比。然后,将母液以20∶1~60∶1的体积比例溶于去离子水,就制成了用于晶片清洗的清洗液。
清洗液的作用就是要与晶片表面的CuO发生反应,生成Cu,这其中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本清洗液中,EDTA是其中的表面活化剂,负责降低清洗液的表面张力以使其易于在晶片表面上浸润开来,并有效地腐蚀晶片表面;而聚丙烯酸和柠檬酸则主要用于与晶片表面上的CuO起化学反应。
1、首先是CuO被柠檬酸腐蚀,形成游离态的Cu2+;
2、清洗液中的EDTA含有6个配位原子,它能与Cu2+进行络合形成较为稳定的鳌合物,因此Cu2+与清洗液就共同构成一种含有铜鳌合物的混合液(Complexing Agent,CA);
3、但是,由于本清洗液中还含有聚丙烯酸和柠檬酸,呈酸性,所以H+较多,H+与EDTA的6个配位原子更易于形成络合物,所以接下来H+会取代Cu2+;
4、发生了上述离子替代反应后,铜鳌合物被还原为EDTA;
5、然后继续进行前述步骤1的反应过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晶片表面的CuO全部变为Cu2+。
实验证明,请看图3c的本发明清洗液的蚀刻率曲线图,并对比图3a的含有NH4OH的清洗液、和图3b的含有HF的清洗液的蚀刻率曲线图,就可看出,本发明清洗液与以往技术的不同之处是:只对CuO起到腐蚀作用,而对Cu没有任何作用,同时对晶片上其他的Si、SiO2、Si3N4等也没有氧化和腐蚀作用。
经过60-180秒的浸泡,本发明的表面处理步骤就完成了。
这样,晶片在进行完CMP后,马上置于装有本清洗液的洗槽内,使得在CMP过程中在表面产生的CuO随即与本清洗液发生上述化学反应而被去除,又由于本清洗液对Cu和其他的Si、SiO2、Si3N4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只要经过了60-180秒的浸泡,不论晶片再在洗槽内放多久,都不会对以后的步骤有任何损坏。进而,现有技术中铜CMP步骤及其后的阻挡层沉积步骤之间的等待时间就变得无关紧要,4个小时的时间限制也就不存在了,只要满足了本发明60-180秒的表面处理时间,就可随时进行下一步的清洗、沉积等的制程,因此给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还对于防止Vbd降低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使MOS器件栅极氧化层的可靠性得到改善,提高了成品率。
尽管本发明是参照其特定的优选实施例来描述的,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