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81696B - 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81696B
CN1581696B CN2004100556112A CN200410055611A CN1581696B CN 1581696 B CN1581696 B CN 1581696B CN 2004100556112 A CN2004100556112 A CN 2004100556112A CN 200410055611 A CN200410055611 A CN 200410055611A CN 1581696 B CN1581696 B CN 15816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voltage
control signal
input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100556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81696A (zh
Inventor
村田信
斋藤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h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hm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h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81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1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581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16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03K19/018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us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Logic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用于高速传输信号。其中,接收用第一端子(28)和接收用第二端子(30)分别连接到第一传输信号线(104)和第二传输信号线(106),并输入传输信号。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7)将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比较器(44)分别输入由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变换的电压,将对应于这些电压间的差的电压作为输出信号输出。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使根据传输信号中包含的电流信号的变动的传输电压信号的变动变小。晶体管(Tr7)使电源电压下降并生成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以斜交叉的形状成为晶体管(Tr6)的栅极电压。晶体管(Tr8)也同样地动作。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特别涉及以电流作为信号传输手段的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一般由中央处理装置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的多个电路构成,例如,携带电话由通信电路、显示器、摄影装置构成。构成电子装置的电路执行对应于各自电路的处理,例如通信电路执行通信处理,显示器显示规定的信息,摄影装置执行摄影处理。而且,这些电路与别的电路之间也执行信号的传输处理。以往,使用在电源电压和地之间的值变动的电压作为电路间的信号传输手段。但是,由于电路的动作速度的高速化和由中央处理装置处理的信号的大容量化,在使电路间的信号的传输处理高速化时,以电压传输信号有以下的课题。
一般地,电路间的传输信号线有电容,根据电压的变化,对应于该电容的电荷充放电。因此,如果以电压传输信号,则用于对应于电容的电荷的充放电的时间变长。其结果,信号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变长,难以高速化传输信号。为了解决该课题,提出以电流传输信号来取代以电压传输信号的信号传输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3598号公报
以电流传输信号时,由于不必像以电压传输信号那样有意地生成电位差,所以进行充放电的电荷量变小,可高速传输信号。但是,为了使通过电流进行的信号传输进一步高速化,希望使由于以电流传输信号而产生的电压的变动更小。
另一方面,携带电话,特别是壳体分离为包含显示器和摄影装置的部分和包含通信电路的部分,在这些部分为折叠构造的携带电话的情况下,传输信号线设计成夹着可动机构部配置。由于摄影装置的高精度化等,如果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增加,则倾向于据此相应增加传输信号线的布线根数,但在进行可动机构部折叠或旋转等的动作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可动机构部中的传输信号线的配置的自由度,则应减少布线根数。而且,一般地,如果传输信号线的布线根数变少,则有望实现每根传输信号线的信号传输的高速化。
发明内容
发明人认识到这种情况而完成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使传输信号线中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变小并可高速传输数据的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包括:输入部,分别输入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生成部,从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第一输出信号和从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第二输出信号;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二控制信号;第一电压调整部,根据第二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以及第二电压调整部,根据第一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
‘基准电压’在一例中包含电源电压,但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预先确定值的电压。
通过以上的接收装置,由于根据对应于电流信号的大小的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调整电压信号的大小,所以可进行对应于电流信号的大小的变动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调整。
输出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并成为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值以下的电压值的第一输出信号,另一方面,根据流过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并成为第二控制信号的电压值以下的电压值的第二输出信号。
具有用于在‘输出信号生成部’中产生电位差的电阻值的电路不仅可由具有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或‘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中产生电位差的电阻值的电路和别的电路构成,‘输出信号生成部’也可以由‘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或‘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中具有电阻值的电路和别的具有电阻值的电路结合而构成。
输入到输入部的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是从需要变动的原信号生成的互补性关系的差动信号;如果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使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的第一控制信号;如果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使第二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的第二控制信号;如果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第一电压调整部将由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第二控制信号施加到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如果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第二电压调整部将由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第一控制信号施加到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还可以包括输出部,根据第一输出信号和第二输出信号间的电位差,生成对应于原信号的第三输出信号,输出该第三输出信号。
‘差动信号’一般表示值具有反转关系的两个信号,但其反转并不仅限于正负的关系或正值与0值的关系,也可以是两个规定值、例如3V和5V那样的关系,是预先规定的两个值就可以。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传输装置.该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开关部,通过对应于原信号进行导通,将第一传输信号输出到第一传输线路;第二开关部,通过与第一开关部交互导通,将第二传输信号输出到第二传输线路;主电流供给部,流过使第一开关部和第二开关部中导通的一方动作的驱动电流;从电流供给部,与第一开关部和第二开关部的动作无关,使辅助性的驱动电流流过第一传输线路和第二传输线路;输出部,根据从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的第一中间信号和从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的第二中间信号的电位差,生成对应于原信号的输出信号,并输出该输出信号;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使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流过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使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流过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二控制信号;第一电压调整部,根据第二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第一传输线路中的第一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以及第二电压调整部,根据第一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中的第二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
通过以上的传输装置,由于根据对应于电流信号的大小的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调整电压信号的大小,所以可进行对应于电流信号的大小的变动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调整。此外,由于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具有一方变大则另一方变小的关系,所以可调整使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变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3(a)-(b)是表示作为图1的接收装置的比较对象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图1和图3(b)中的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5是表示图1、图3(a)-(b)中的电流对电压特性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图7中使用的切换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携带电话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涉及,在像携带电话的摄像机和通信电路那样的包含于一个电子装置中的多个电路中、用于在这些电路间传输信号的信号传输技术,特别涉及传输差动信号的技术。携带电话的制造者在使用本实施方式减少传输信号线的布线根数的同时,还可设计构成携带电话的基板上的传输信号线的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通过两个晶体管将需要发送的信号变换成差动信号的电流信号,将电流信号输出到传输信号线。接收装置从传输信号线输入信号(下面所称‘传输信号’,即使包含于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的方向是从接收装置输出到传输信号线,也称为‘输入’),将包含于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通过电阻电路分别变换成电压信号后,从作为差动信号的电压信号变换出像地那样的以绝对的电压作为基准的电压信号并输出。
以高速化传输信号为目的,为了使包含于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变小,发送装置除了上述的传输信号,还使传输信号线中流过恒定的电流。其结果,可将包含于接收装置的后述的晶体管的动作区域变更至电压变动小的区域。接收装置在传输信号的输入端子和电阻电路之间连接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由于通过该晶体管将传输信号箝位,所以可使包含于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小。
而且,分别生成对应于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控制信号,将从差动信号中的一方的电流信号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入到另一方的箝位用的晶体管的栅极电压,将一方的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对应于另一方的电流信号的大小进行调整。
其结果,传输信号为差动信号,一方的电流信号若变大,为了使另一方的电流信号变小,增加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则箝位用的晶体管的栅极电压也增加.由于与电流信号相关的分量和栅极电压的增加趋于相互抵消,所以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变小.
图1表示实施方式1的传输装置100的结构。传输装置100包括发送装置102、第一传输信号线104、第二传输信号线106、接收装置108、反相器110。此外,发送装置102包括晶体管Tr1至Tr4、恒流源18、恒流源20、恒流源22、发送用第一端子24、发送用第二端子26,接收装置108包括晶体管Tr5至Tr8、接收用第一端子28、接收用第二端子30、第一电阻36、第二电阻38、比较器44。
反相器110将需要发送的信号反转并输出。其结果,从反相器110输出并反转的需要发送的信号和未输入到反相器110的需要发送的信号构成差动信号。再有,反相器也可以配备在发送装置102内部。
晶体管Tr1、晶体管Tr2都是n沟道型场效应晶体管,具有基于差动信号开关的功能。由于晶体管Tr2的栅极端子输入需要发送的信号,晶体管Tr1的栅极端子输入由反相器110反转的需要发送的信号,所以晶体管Tr1和晶体管Tr2反复交替导通和关断。恒流源18流过一定的驱动电流,发送用第一端子24连接外部的第一传输信号线104,发送用第二端子106连接外部的第二传输信号线106。
晶体管Tr1和晶体管Tr2的源极端子分别连接恒流源18,晶体管Tr1的漏极端子与发送用第一端子24连接,晶体管Tr2的漏极端子与发送用第二端子26连接。由晶体管Tr1和晶体管Tr2的导通和关断,第一传输信号线104和第二传输信号线106中交替流过恒流源18的电流。以下,由第一传输信号线104和第二传输信号线106传输的信号称为‘传输信号’,但‘传输信号’为具有单独的信号名称或两个信号的总称的两方面的概念。此外,传输信号包括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
恒流源20经由晶体管Tr3在第一传输信号线104中流过电流。由于晶体管Tr3恒常导通,所以与晶体管Tr1的导通和关断无关,第一传输信号线104的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中包含规定的电流。另一方面,恒流源22进行与恒流源20同样的动作,电流经由晶体管Tr4在第二传输信号线106中流过。
接收用第一端子28连接到第一传输信号线104,输入传输信号。接收用第二端子30和接收用第一端子28同样,连接到第二传输信号线106,输入传输信号。特别地,这里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压信号也称为‘传输电压信号’。
第一电阻36将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变换为电压。如果忽略后述的晶体管Tr7的影响,设第一电阻36的电阻值为R,电源电压的电压值为VDD,电流信号为I,则通过第一电阻36变换的电压V1表示如下。
(公式1)
V1=VDD-RI
由此,如果电流信号变大,则输出使之变小的电压V1。第二电阻38也和第一电阻36同样地动作。但是,由于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中的电流信号构成差动信号,所以如果由第一电阻36变换的电压变大,则由第二电阻38变换的电压变小。
比较器44分别输入由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变换的电压,将对应于这些电压间的差的电压作为输出信号输出。该输出信号对应于输入到发送装置的需要发送的信号。
晶体管Tr5使依据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的变动的传输电压信号的变动变小.在晶体管Tr5使用于饱和区的情况下,如果设晶体管Tr5的栅极电压为VG、晶体管Tr5的阈值电压为Vth、晶体管Tr5的特性相关常数为C,则传输电压信号、即晶体管Tr5的源极电压V2表示如下.
(公式2)
V 2 = VG - Vth - ( I / C )
如果比较上述的V1和V2,则V1与I成比例变动,而V2与I的平方根成比例变动。即,依据电流信号I的变动的V2的变动比V1的变动小。晶体管Tr6也和晶体管Tr5同样地动作。
晶体管Tr7为p沟道型场效应晶体管,栅极端子接地,与第一电阻36同样,具有根据电流信号使电源电压下降的功能。如果设晶体管Tr7的电阻值为R’,则由于晶体管Tr7的电压下降的电压V3表示如下。
(公式3)
V3=VDD-R’I
再有,由于为了防止振荡而设定晶体管Tr7的R’比第一电阻36的R低,所以V3造成的电压下降比V1造成的电压下降小。这样,对应于电流信号的电压V3,作为控制信号,以斜交叉的形状成为晶体管Tr6的栅极电压。另一方面,晶体管Tr8与晶体管Tr7进行同样的动作,生成应作为晶体管Tr5的栅极电压的控制信号。这里,设晶体管Tr8的电流信号为I’,如果考虑据此变更的V3为晶体管Tr5的栅极电压VG,则晶体管Tr5的源极电压以V4取代V2表示如下。
(公式4)
V 4 = VDD - R ′ I ′ - Vth - ( I / C )
这里,由于I’和I是差动信号,所以具有一方变大则另一方变小的关系。其结果,即使在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变动的情况下,考虑I和I’两方的变动,可降低传输电压信号V4的变动。
基于图2(a)-(e)示出的接收装置122的各处的信号的波形,说明以上结构的传输装置100的动作。再有,图2(a)-(e)分别对应图1示出的P1至P5中的信号波形,纵轴表示电压,横轴表示时间。需要发送的信号输入到晶体管Tr1,图2(a)示出P1中的信号。如图所示,输入高电平和低电平周期性反复的信号,在高电平时晶体管Tr1导通,在低电平时晶体管Tr1关断。而且,在晶体管Tr2中输入图2(a)的高电平和低电平的反转信号。
通过恒流源18的驱动电流和晶体管Tr1和晶体管Tr2的导通和关断,生成作为差动信号的传输信号,经由第一传输信号线104和第二传输信号线106,从发送用第一端子24和发送用第二端子26分别发送到接收用第一端子28和接收用第二端子30。此外,经由晶体管Tr3和晶体管Tr4,在第一传输信号线104和第二传输信号线106中流过恒流源20和恒流源22的电流。接收装置108的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将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变换成电压。图2(b)示出P2中的信号的波形。而且,通过比较器44变换成输出信号。图2(c)示出P3中的信号的波形。
另一方面,由图2(d)示出通过晶体管Tr7和晶体管Tr8使基于电流信号的使电源电压下降的控制信号,其对应于P4中的信号.如前所述,由于设定使晶体管Tr7和晶体管Tr8的电阻值比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小,所以图2(d)的振幅的变动比图2(b)小.控制信号作为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的栅极电压,以斜交叉的形状施加到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图2(e)示出P5中的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的源极电压、即传输电压信号.如图所示,尽管从传输信号抽取的图2(b)的变动大,但调整使传输电压信号的变动变小.
图3(a)-(b)表示作为图1的接收装置108的比较对象的接收装置120和接收装置122的结构。通过这些电路结构,可明白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由于接收装置120和接收装置122由接收装置108所包含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构成,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3(a)的接收装置120主要包括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将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通过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变换成电压,从比较器44输出输出信号。因此,传输电压信号与上述的通过第一电阻36变换的电压V1相同,用公式1表示。图3(b)的接受装置122除了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之外还包括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但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的栅极电压分别固定在电源电压。因此,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压信号与上述的晶体管Tr5的源极电压V2相同,用公式2表示。而公式2的VG变为VDD。
图4(a)-(d)表示接收装置122中的信号的波形,分别对应图1和图3(b)示出的P1至P3、P5中的信号波形,与图2(a)-(e)同样,纵轴表示电压,横轴表示时间。图4(a)-(c)分别与图2(a)-(c)相同。即,需要发送的信号和输出信号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图4(d)为P5中的信号,示出传输电压信号的振幅的变动,但与对应于此的图2(e)相比,变动变大。即,依据本实施方式,使输出信号相同的同时,可使传输电压信号的振幅的变动变小。
图5是表示接收装置108、接收装置120、接收装置122中的电流对电压特性的图。纵轴表示传输电压信号,横轴表示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流信号。如公式1所示,接收装置120对应于电流信号的变化而使传输电压信号也大幅变化。这里,作为说明的第一阶段,忽略图1的恒流源20和恒流源22,如果电流信号以0μA和400μA变化,则对应于此的电压值的变化成为传输电压信号的变动。由于接收装置122的传输电压信号对应于上述的V2进行变化,所以对应于接收装置120的电流信号的变化的传输电压信号的变化也变小。在接收装置108中,由于控制信号以斜交叉的形状施加,所以如图所示的电流信号如果变大,则控制信号变大。其结果,传输电压信号的变化对应于上述的V3比接收装置122小。
这里,作为说明的第一阶段,假设电流信号以0μA和400μA变化,但在图1的恒流源20和恒流源22在第一传输信号线104和第二传输信号线106中流过100μA的电流的情况下,电流信号以100μA和500μA变化。接收装置108,相对于接收装置122,对应于电流信号的100μA和500μA的传输电压信号间的变动比对应于电流信号的0μA和400μA的传输电压信号间的变动小。即,通过流过使晶体管Tr6和晶体管Tr5在饱和区动作的电流,传输电压信号的变动进一步变小。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减低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其结果,如果传输信号线的电容量为一定,则可缩短对应于电容量的电荷的充放电时间,可高速传输信号。此外,通过减低电压信号的变动,工作频率提高,所以可高速传输信号。此外,由于信号的传输通过对应于差动信号的两个传输信号线进行,传输信号线的布线根数少即可,对于传输信号线的配置,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表示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实施方式2表示结构的自由度.此外,由于发送装置内的恒流源取为一个,所以传输信号的控制更正确.
图6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102的结构。发送装置102在图1的发送装置102中附加晶体管Tr9至晶体管Tr14,删除恒流源20、恒流源22。作为实施方式2中的接收装置108,由于图1中示出的接收装置有效,所以省略说明。
晶体管Tr10至晶体管Tr14构成电流镜电路。晶体管Tr10、晶体管Tr11、晶体管Tr12的栅极端子因连接在一起而为相同电位。如果晶体管Tr10、晶体管Tr11、晶体管Tr12使用相同的晶体管,并且晶体管Tr9、晶体管Tr3、晶体管Tr4也使用相同的晶体管,则晶体管Tr10、晶体管Tr11、晶体管Tr12的源极端子的电位也相同,所以晶体管Tr11、晶体管Tr12中流过的漏极电流相等。
依据本实施方式,对应于晶体管的尺寸,可正确地设定传输信号线中流过的电流的大小。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涉及将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一体化并安装到集成电路的传输装置。LSI销售商由于只制作一体化的传输装置就可以,与分别制作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相比,可量产传输装置,且量产化的效果好。另一方面,将传输装置安装到携带电话等的电子装置的集成制造商,在安装时设定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其中之一。本实施方式的传输装置,通过将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中信号的控制等使用的晶体管上施加的栅极电压设定为规定的值,可选择使用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其中之一。
图7表示实施方式3的传输装置200的结构。在传输装置200的构成部件中,图1的传输装置100中也包括的构成部件以与传输装置100相同的标记表示。还包括第一端子50、第二端子52、接收切换信号线300、发送切换信号线302、第一发送信号线304、第二发送信号线308。
反相器110、晶体管Tr1、晶体管Tr2、晶体管Tr3、晶体管Tr4、恒流源18、恒流源20、恒流源22对应于发送装置102进行相同的动作。另一方面,晶体管Tr5、晶体管Tr6、第一电阻36、第二电阻38、比较器44对应于将接收装置108部分变更的接收装置。第一端子50对应于发送用第一端子24、接收用第一端子28,第二端子52对应于发送用第二端子26、接收用第二端子30。
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的栅极电压与接收装置108的情况不同,经由接收切换信号线300固定地施加电源电压。即,由于不对应于电流信号的大小调整栅极电压,所以用V2表示传输信号电压,与接收装置108相比,传输信号电压的变动变大,但好处是电路结构容易。
对应于输入到接收切换信号线300、发送切换信号线302、第一发送信号线304、第二发送信号线308的栅极电压的值,传输装置200用作发送装置或接收装置.将传输装置200用作发送装置时,在发送切换信号线302上施加使晶体管Tr3和晶体管Tr4导通的高电平的电压,在第一发送信号线304和第二发送信号线308上分别输入需要发送的信号.在接收切换信号线300上施加使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关断的低电平的电压.此时,第一端子50、第二端子52作为发送用第一端子24、发送用第二端子26分别起作用.另一方面,传输装置200作为接收装置使用时,在发送切换信号线302上施加使晶体管Tr3和晶体管Tr4关断的低电平的电压,在第一发送信号线304和第二发送信号线308上施加使晶体管Tr1和晶体管Tr2一起关断的低电平的电压,在接收切换信号线300上施加使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导通的高电平的电压.此时,第一端子50、第二端子52作为接收用第一端子28、接收用第二端子30分别起作用.这里,高电平为电源电压,低电平为地电平.
图8表示传输装置200中使用的切换装置250的结构。传输装置200包括反相器400至410、NAND电路412、NAND电路414、发送接收切换信号线310、输入信号线312。再有,切换装置250也可以是包含于传输装置200的结构。
输入信号线312传输由第一发送信号线304和第二发送信号线308传输的需要发送的信号。
发送接收切换信号线310施加用于切换在发送装置中还是在接收装置中使用传输装置200的电压。基于发送接收切换信号线310的信号,切换装置250生成用于切换传输装置200的接收切换信号线300、发送切换信号线302、第一发送信号线304、第二发送信号线308。在发送接收切换信号线310为高电平的情况下,接收切换信号线300为低电平,发送切换信号线302为高电平,第一发送信号线304和第二发送信号线308的电平对应于输入信号线312变动,传输装置200作为发送装置工作。另一方面,在发送接收切换信号线310为低电平的情况下,接收切换信号线300为高电平,发送切换信号线302为低电平,第一发送信号线304和第二发送信号线308成为低电平,传输装置200作为接收装置工作。
依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一体化的传输装置中,由于可将输入输出信号的端子共有化,所以可削减端子数。此外,由于可将连接于端子的信号线的一部分共有化,所以可削减信号线的占有面积。
(实施方式4)
与实施方式3同样,实施方式4涉及将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一体化并安装在集成电路中的传输装置,但由于使用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作为接收装置,所以与实施方式3相比可更适用于信号的高速传输。
图9表示实施方式4的传输装置202的结构。传输装置202的构成部件中,图1的传输装置100中也包括的构成部件以与传输装置100相同的标记表示。还包括发送切换信号线306、晶体管Tr15、晶体管Tr16。
发送切换信号线306对应于图8的接收切换信号线300,输入用于切换传输装置202所包含的接收装置的动作的导通和关断的电压。但是,对应于发送切换信号线306的电压的接收装置的动作的导通和关断的切换与接收切换信号线300相反,在发送切换信号线306为高电平的情况下,接收装置关断,在发送切换信号线306为低电平的情况下,接收装置导通。
在接收装置关断的情况下,晶体管Tr15和晶体管Tr16是用于将晶体管Tr5和晶体管Tr6的栅极电压固定在地电平的晶体管。与图7的传输装置200同样,也可在传输装置202中使用或内置切换装置250。
依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一体化的传输装置中,由于可将输入输出信号的端子共有化,所以可削减端子数。此外,由于可将连接于端子的信号线的一部分共有化,所以可削减信号线的占有面积。另外,由于可将外部的信号线中的电压信号的变动减小,可高速传输信号。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涉及安装了实施方式3或实施方式4的传输装置的携带电话。迄今为止说明的传输装置,由于可高速传输信号,所以即使需要发送的信号的容量增加,也可作为串行信号传输。其结果,传输信号线的布线根数变少,即使在传输信号线需要经由可动机构部的情况下,传输信号线的配置容易。
图10表示实施方式5的携带电话230的结构。携带电话230包括CPU216、通信线路218、主控制部212、可动机构部224、从控制部214、显示器220、摄影装置222、第11传输信号线104a、第21传输信号线104b、第12传输信号线106a、第22传输信号线106b、第11时钟线150a、第21时钟线150b、第12时钟线152a、第22时钟线152b。此外,主控制部212包括第一串行IF210a、第二串行IF210b,从控制部214包括第三串行IF210c、第四串行IF210d,第一串行IF210a包括第一传输装置202a,第二串行IF210b包括第二传输装置202b,第三串行IF210c包括第三传输装置202c,第四串行IF210d包括第四传输装置202d。
这里,第一串行IF210a、第二串行IF210b、第三串行IF210c、第四串行IF210d总称为串行IF210,第一传输装置202a、第二传输装置202b、第三传输装置202c,第四传输装置202d总称为传输装置202,第11传输信号线104a、第21传输信号线104b总称为第一传输信号线104,第12传输信号线106a、第22传输信号线106B总称为第二传输信号线106,第11时钟线150a、第21时钟线150b总称为第一时钟线150,第12时钟线152a、第22时钟线152b总称为第二时钟线152。
携带电话230是在中央部具有可动机构部224的折叠型的壳体。具有各种功能的电路安装在以可动机构部224为中心的左侧的壳体和右侧的壳体中。这里,设左侧的壳体为主壳体,右侧的壳体为从壳体,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传输装置,两者互相传输信号。
通信电路218执行携带电话中的通信处理,显示器220显示规定的信息,摄影装置222进行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的摄影和摄影的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的压缩。CPU216控制这些功能,并执行应用程序。
主控制部212和从控制部214在主壳体和从壳体间传输信号。由于主控制部212与CPU216和通信电路218间的信号传输为并行信号,而主控制部212和从控制部214间的信号传输为串行信号,所以要变换它们之间的信号形式。而且,还进行用于信号传输的定时控制。从控制部214也同样,但定时的控制通过主控制部212进行。
对于从主壳体到从壳体的信号的传输,第一串行IF210a提供发送侧的功能,第三串行IF210c提供接收侧的功能。另一方面,对于从从壳体到主壳体的信号的传输,第四串行IF210d提供发送侧的功能,第二串行IF210b提供接收侧的功能。特别是,如上所述,第一传输装置202a被设定为发送装置,第三传输装置202c被设定为接收装置,通过第11传输信号线104a和第12传输信号线106a传输信号。此时,用于信号传输的时钟信号,对于第一串行IF210a至第三串行IF210c,通过第11时钟线150a和第12时钟线152a作为差动信号传输。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第四传输装置202d被设定为发送装置,第二传输装置202b被设定为接收装置,通过第21传输信号线104b和第22传输信号线106b传输信号。此时,用于信号传输的时钟信号,对于第二串行IF210b至第四串行IF210d,通过第21时钟线150b和第22时钟线152b作为差动信号传输。
依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实现可高速传输信号的串行信号传输,传输信号线的布线根数变少,传输信号线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下面例示本发明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对应。‘输入部’对应于接收用第一端子28、接收用第二端子30。‘输出信号生成部’对应于第一电阻36、第二电阻38,‘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对应于晶体管Tr7。‘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对应于晶体管Tr8。‘第一电压调整部’对应于晶体管Tr5。‘第二电压调整部’对应于晶体管Tr6。‘输出部’对应于比较器44。
此外,‘第一开关部’对应于晶体管Tr1。‘第二开关部’对应于晶体管Tr2。‘主电流供给部’对应于恒流源18。‘从电流供给部’对应于恒流源20、恒流源22。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该实施方式只是例示,它们的各构成部件和各处理过程的组合可有各种各样的变形例,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这些变形也是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方式1和2中,晶体管Tr7和晶体管Tr8采用了p沟道型场效应晶体管。但不限于此,例如,晶体管Tr7和晶体管Tr8也可以是电阻。依据本变形例,可选择对应于特性的电路元件。即,可使电源电压下降就可以。
在实施方式1和2中,晶体管Tr7和第一电阻36串联连接,晶体管Tr8和第二电阻38串联连接。但不限于此,例如,晶体管Tr7也可以和第一电阻36并联连接,晶体管Tr7配置在电源电压和晶体管Tr6的栅极端子之间,第一电阻36连接在电源电压和晶体管Tr5的漏极端子间。此外,晶体管Tr8和第二电阻38也可以同样地连接。依据本实施例,可进行对应于特性的电路的配置。即,只要第一电阻36和第二电阻38具有将电流信号变换成电压的功能、晶体管Tr7和晶体管Tr8具有生成控制信号的功能就可以。
在实施方式3和4中,传输装置200和传输装置202之中,选择发送功能或接收功能的其中一方。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两方都不选择的情况。例如,在N个传输装置和一个传输装置通信、并且N个传输装置多重时间分割的情况下,在N个传输装置的每一个都不进行通信期间,也可以将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两方都关断。此情况下,不是通过切换装置250,而是设置分别切换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的控制装置。即,执行对应于通信形态的信号的传输就可以。
在实施方式3和4中,也可以使用实施方式2中的传输装置102取代由晶体管Tr1至晶体管Tr4、恒流源18、恒流源20、恒流源22构成的结构。依据本变形例,对应于晶体管的尺寸,可正确地设定传输信号线中流过的电流的大小。
在实施方式5中,也可以使用实施方式3的传输装置200取代传输装置202。依据本变形例,电路结构简化。

Claims (12)

1.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输入部,分别输入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
输出信号生成部,从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第一输出信号和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第二输出信号;
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所述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电压调整部,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以及
第二电压调整部,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并成为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值的电压值的所述第一输出信号,另一方面,根据流过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并成为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压值的电压值的所述第二输出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输入到所述输入部的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是从须变动的原信号生成的互补性关系的差动信号,
如果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如果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接收装置还包括输出部,根据所述第一输出信号和所述第二输出信号间的电位差,生成对应于所述原信号的第三输出信号,输出该第三输出信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输入到所述输入部的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是从需要变动的原信号生成的互补性关系的差动信号,
如果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一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如果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输入部中的第二输入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接收装置还包括输出部,根据所述第一输出信号和所述第二输出信号间的电位差,生成对应于所述原信号的第三输出信号,输出该第三输出信号。
5.如权利要求1~3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压调整部由第一晶体管构成,该第一晶体管使用于饱和区;
所述第二电压调整部由第二晶体管构成,该第二晶体管使用于饱和区。
6.如权利要求1~3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由第一晶体管构成,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子接地;
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由第二晶体管构成,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端子接地。
7.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第一开关部,通过对应于原信号而导通,将第一传输信号输出到第一传输线路;
第二开关部,通过与所述第一开关部交替导通,将第二传输信号输出到第二传输线路;
主电流供给部,流过使所述第一开关部和所述第二开关部中导通的一方动作的驱动电流;
从电流供给部,与所述第一开关部和所述第二开关部的动作无关,使辅助性的驱动电流流过所述第一传输线路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路;
输出部,根据从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的第一中间信号和从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生成的第二中间信号的电位差,生成对应于所述原信号的输出信号,输出该输出信号;
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根据流过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生成使所述基准电压下降的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电压调整部,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中的第一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以及
第二电压调整部,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调整对应于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的大小的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中的第二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生成所述第一中间信号,所述输出部根据流过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并且为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产生的电位差的电位差,使基准电压下降;为了生成所述第二中间信号,所述输出部根据流过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而产生的电位差、并且为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产生的电位差的电位差,使基准电压下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中的第一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中的第一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如果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中的第二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中的第二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电压变大;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一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中的第一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第一传输线路中的第一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如果所述第二传输信号的电流信号变小,则所述第二电压调整部将由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将电压变大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施加到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中的第二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调整使所述第二传输线路中的第二传输信号的电压信号的大小的变动变小。
11.如权利要求7~9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压调整部由第一晶体管构成,该第一晶体管使用于饱和区;
所述第二电压调整部由第二晶体管构成,该第二晶体管使用于饱和区。
12.如权利要求7~9的任何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生成部由第一晶体管构成,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端子接地;
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生成部由第二晶体管构成,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端子接地。
CN2004100556112A 2003-08-13 2004-07-30 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581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07526A JP3833634B2 (ja) 2003-08-13 2003-08-13 伝送装置
JP207526/2003 2003-08-13
JP207526/03 2003-08-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1696A CN1581696A (zh) 2005-02-16
CN1581696B true CN1581696B (zh) 2010-05-05

Family

ID=34131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5561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581696B (zh) 2003-08-13 2004-07-30 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098701B2 (zh)
JP (1) JP3833634B2 (zh)
KR (1) KR20050015990A (zh)
CN (1) CN1581696B (zh)
TW (1) TW20050954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52391B1 (ko) * 2004-12-17 2006-1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저전압 차동 신호 드라이버
JP4816152B2 (ja) * 2005-05-02 2011-1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受信回路、差動信号受信回路、インターフェース回路及び電子機器
JP4885633B2 (ja) * 2006-07-19 2012-02-29 ローム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伝送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US7595662B2 (en) 2006-07-19 2009-09-29 Rohm Co., Ltd. Transmission/reception apparatus for differential signals
JP4871997B2 (ja) * 2007-06-05 2012-02-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受信回路
CN101409036B (zh) * 2007-10-09 2010-09-15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电平点对点的传输系统及其传输端电路与接收端电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82A (zh) * 1994-03-23 1997-03-05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和信号处理装置
JP2001053598A (ja) * 1999-08-16 2001-02-23 Nec Corp インターフェイス回路、該インターフェイス回路を備えた電子機器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6456111B1 (en) * 2000-10-20 2002-09-24 Nec Corporation Receiver circuit for a complementary signal
CN1385796A (zh) * 2001-05-14 2002-12-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信号接收电路、数据传送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3741A (ja) 1990-03-30 1991-12-1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信号伝達回路
US5471498A (en) * 1993-04-15 1995-11-28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High-speed 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wing transmission line transceiv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82A (zh) * 1994-03-23 1997-03-05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和信号处理装置
JP2001053598A (ja) * 1999-08-16 2001-02-23 Nec Corp インターフェイス回路、該インターフェイス回路を備えた電子機器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6456111B1 (en) * 2000-10-20 2002-09-24 Nec Corporation Receiver circuit for a complementary signal
CN1385796A (zh) * 2001-05-14 2002-12-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信号接收电路、数据传送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33634B2 (ja) 2006-10-18
CN1581696A (zh) 2005-02-16
TW200509549A (en) 2005-03-01
JP2005064589A (ja) 2005-03-10
US7098701B2 (en) 2006-08-29
KR20050015990A (ko) 2005-02-21
US20050036561A1 (en) 2005-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88059B1 (en) Driver circuit device
US7772877B2 (en) Output buffer circuit, differential output buffer circuit, output buffer circuit having regulation circuit and regulation funct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7528636B2 (en) Low differential output voltage circuit
EP3217551B1 (en) Gate driver circuit for a half bridge or full bridge output driver stage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driving a half bridge or full bridge output driver stage
CN106055507B (zh) 一种usb pd通信的bmc信号发送装置
CN101425986A (zh) 能够在单端传输与差分传输之间转换的接口电路
CN104204985B (zh) 用于电压电平转换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ATE433240T1 (de) Daten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daten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datenkommunikationsverfahren
CN109783420B (zh) 基于fdsoi工艺的采用相位预加重的高速串行发送器
CN1581696B (zh) 接收装置和利用其的传输装置
MXPA98000634A (en) Univer issuing device
CN1581697B (zh) 传输装置
US8174296B2 (en) Buffer circuit having switch circuit capable of outputting two and more different high voltage potentials
US8212758B2 (en) Source driver and display utilizing the source driver
US9397650B2 (en) Gate driving apparatus
US717345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209435213U (zh) 一种电子设备、信号调制传输装置及其信号调制传输电路
Song et al. A reduced-swing voltage-mode driver for low-power multi-gb/s transmitters
CN101944315B (zh) 源极驱动器以及应用该源极驱动器的显示器
CN1228845C (zh) 线性电流/电压特性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输出驱动电路
JP4374944B2 (ja) 基準電圧供給回路及び半導体装置
US8279155B2 (en) Source driver and display utilizing the source driver
CN103713678B (zh) 保护电路、接口电路及通信系统
KR20100097342A (ko) 고속 rf신호 스위칭 장치
US11218150B2 (en) Electronic circu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05

Termination date: 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