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8195A -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8195A
CN1578195A CNA2004100634107A CN200410063410A CN1578195A CN 1578195 A CN1578195 A CN 1578195A CN A2004100634107 A CNA2004100634107 A CN A2004100634107A CN 200410063410 A CN200410063410 A CN 200410063410A CN 1578195 A CN1578195 A CN 1578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mentioned
mobile radio
radio station
ca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634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33618C (zh
Inventor
茂木诚幸
藤部秀树
加山英俊
梅田成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578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8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3361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361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28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or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S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2Arrangements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tification or paging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2Arrangements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tification or paging channel
    • H04W68/025Indirect pa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1)具有无线基站(2)、与无线基站(2)进行通信并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移动站(5、6),无线基站(2)向报告信道中付与向移动站(5)通知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的第1指示信息,向呼叫信道中付与用来向移动站(5)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进行发送接收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该报告信道和呼叫信道。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 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以及信道发送控制程序。
现有技术
在移动系统中,一直都在谋求实现高速传送的同时,降低移动站的消耗电力。因此,已知以下的技术:在分组通信中着眼于间隔地(快速传送)传送数据这一点,通过在分组的各传送定时之间的无数据发送接收的期间,移动站间隔地接收从无线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间断接收),从而在移动站中进行电池省电。(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该非专利文献1中,作为移动站的状态设置了以下3种状态:通信中的状态(激活模式)、没有通信的状态(空闲模式)和在激活模式下也进行电池省电的状态(电池省电模式:BSM)。另外,作为分组种类设置了实时分组和非实时分组的2种,作为通信形式设置了实时通信和非实时通信的2种。所以,根据该通信形式规定了分组容许的延迟时间(如果经过了延迟时间则废弃分组),根据该延迟时间,规定了转移到BSM的定时和移动站中的间隔接收周期。
另外,还揭示了具有3时隙结构的子帧,将该3个时隙的预定的一个时隙分配给控制信号发送用,分时构成系统的PDC(PersonalDigital Cellular:数字汽车电话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所以,已知以下技术:在针对分组了的各移动站,从基站发送具有分组了的时隙的来信控制信道,各移动站能够间隔地接收包含本组的来信信息的时隙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设置多个包含来信信息的时隙的发送间隔不同的间隔接收模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进而,还有以下技术:在呼叫信道中,从基站向分组了的各移动站发送用来通知来信的有无的指示符,正在等待接收的移动站只在通过指示符通知了有来信的情况下,接收与指示符对应的共通信道上的无线帧内的呼叫信道。(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
非专利文献1:多媒体无线分组通信中的适应性电池省电控制方式,电子信息通信学会,信息网络研究会2002年3月
非专利文献2:数字方式汽车电话系统标准规格ARIBRCR-STD-27H版
非专利文献3:W-CDMA移动通信方式丸善发行第114页
专利文献1:特开平5-75528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间隔接收的周期(间隔周期)是可变的。但是,在该现有技术中,在无线基站侧不考虑基站的状态,而在各基站中唯一地决定间隔周期。因此,在能够安装多个应用程序的移动站中,无法适用与各应用程序对应的间隔周期。
另一方面。在非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在移动站中,只在通过指示符通知了有来信的情况下进行收信动作,避免空信道的接收动作。但是,在该现有技术中,由于从无线基站向移动站对呼叫信道付与指示符来通知来信的有无,所以在移动站中必须无论呼叫信息的有无都接收报告信道,而无法节省为此的电力。另外,发送指示符的信道和实际接收数据的信道是不同的(信道码不同),因此信道的发送效率不好。
进而,无线基站不考虑移动站的状态,(通过指示符)向移动站通知来信的有无。因此,在能够执行多个应用程序的移动站中,即使通知来信的有无,也不能只进行与执行中的应用程序对应的收信控制。
这样,在现有技术中,在进行间隔接收时,在无线基站中不考虑移动站的状态,只向移动站通知呼叫信道的来信有无,因此间隔接收有可能不与移动站的状态对应。根据以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移动站中的消耗电力降低并不一定充分。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与移动站的状态对应地进行适当的间隔接收,来降低移动站中的消耗电力,电池省电良好的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特征是一种移动通信系统,是具有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无线基站具有: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的装置,其中第1指示信息是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的信息;向呼叫信道付与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的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付与了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的间隔发送控制装置,各移动站具有:检测在控制信道上发送的第1指示信息和第2指示信息的指示信息检测装置;解析通过该装置检测出的第1指示信息,决定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的报告信道解析装置;根据由指示信息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第2指示信息,控制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的呼叫信道接收控制装置。
该移动通信系统从无线基站在控制信道上发送付与了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在移动站中,由于解析第1指示信息并决定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所以能够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接收报告信道。另外,能够通过报告信道变更呼叫周期。进而,由于根据第2指示信息控制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所以能够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接收呼叫信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基站,是构成具有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的装置,其中第1指示信息是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的信息;向呼叫信道付与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的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付与了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的间隔发送控制装置。
由于该无线基站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向呼叫信道付与第2指示信息,并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进行发送,所以通过在移动站接收在控制信道上发送的第1和第2指示信息,能够进行信道的接收控制。
另外,上述无线基站还可以具备:管理各移动站的状态的状态管理装置;根据通过该装置管理的各移动站的状态,设置多个呼叫信道的呼叫周期的周期设置装置。
通过具有这些装置,在各无线基站中,根据各移动站的状态设置呼叫信道的呼叫周期。
进而,所述状态管理装置可以具有:存储各移动站的状态的存储部件;在从各移动站通知了该移动站的状态变更时,更新存储部件的状态更新部件。这样,在无线基站中,就能够逐次变更移动站的状态了。
另外,理想的是周期设置装置将各呼叫周期中的最短周期设置为基本周期,将其他呼叫周期设置为基本周期的整数倍。由此,在无线基站中,能够简单地进行用来设置各呼叫周期的控制。
进而,理想的是在上述任意的无线基站中,还具有测量由于与各移动站进行通信而产生的通信量模式的通信量管理装置。
如果具体该通信量管理装置,则在无线基站中,就能够根据通信量设置呼叫周期了。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站,是构成具有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在控制信道上从基站发送的在报告信道中付与的第1指示信息和在呼叫信道中付与的第2指示信息的指示信息检测装置;解析通过该装置检测出的第1指示信息,决定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的报告信道解析装置;根据由指示信息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第2指示信息,控制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的呼叫信道接收控制装置。
在该移动站中,由于解析第1指示信息并决定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所以能够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接收报告信道。另外,还能够根据报告信道变更呼叫周期。进而,由于根据第2指示信息控制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所以能够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接收呼叫信道。
上述移动站还具有根据报告信道设置呼叫信道的接收定时的定时设置装置,理想的是呼叫信道接收控制装置控制由定时设置装置设置的接收定时中的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
由于通过报告信道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所以该移动站通过根据报告信道设置呼叫信道的接收定时的装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呼叫信道的接收定时。
另外,这些移动站还具有检测状态转移的状态转移检测装置,理想的是将由该装置检测出的状态转移通知无线基站。可以通过该结构将移动站的状态变更通知无线基站。
进而,本发明提供一种信道发送控制方法,是在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并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中的、从各无线基站向各移动站的信道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无线基站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其中第1指示信息是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的信息;向呼叫信道付与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付与了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
另外,提供一种信道发送控制程序,用于在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并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中的、从各无线基站向各移动站的信道发送控制,使计算机成为发挥以下功能的装置: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的装置,其中第1指示信息是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的信息;向呼叫信道付与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的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付与了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的装置。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通过本发明,根据移动站的状态进行适当的间隔接收,能够降低移动站的消耗电力,进行良好的电池省电。
以下,为了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而示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
进而,根据以下所述的详细说明能够明确本发明的适合的范围。但是,该详细说明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适合的几个例子,根据从详细说明明了地导出的技术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目的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各样适当的变形形式和改良形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展示无线基站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3是展示通过无线基站的CPU实现的各装置的框图,展示移动站管理表的图。
图4是展示移动站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5是展示通过移动站的CPU实现的各装置的框图。
图6是展示在共通控制信道上发送的报告信道和呼叫信道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A是展示图6所示的报告信道和呼叫信道的一个例子的图,图7B是展示指示符的内容的图。
图8是展示在无线基站和移动站之间进行的动作时序的流程图。
图9是展示图8的无线基站中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展示图9的后续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展示图8的移动站中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展示在无线基站和移动站之间进行的另一个动作时序的流程图。
图13是展示图12的无线基站中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展示图12的移动站中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展示另一个通过移动站的CPU实现的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对同一要素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1的系统结构图。移动通信系统1具有多个无线基站2、3、4、多个移动站7、8、9、10、11。
无线基站2、3、4被设置在未图示的控制站的管理下的一齐呼叫区域内,并与存在于各自所覆盖的无线区域20、21、22内的移动站进行通信。即,无线基站2与移动站5、6通信,无线基站3与移动站7、8、9通信,无线基站与移动站10、11通信。而且,各移动站被分为多个组,从各无线基站间隔地接收与本组对应的呼叫信道。
无线基站2如图2所示,具有CPU31、ROM32、RAM33,还具有数据存储部件34、通信控制部件35和无线通信部件36。另外,由于无线基站3、4具有与无线基站2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CPU31依照存储在ROM32中的程序进行动作,控制无线基站2整体的动作。另外,CPU31作为图3所示的各部件进行动作。即,CPU31如图3所示,作为状态更新部件41、指示符付与部件42、周期设置部件43和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进行动作。将在后面说明这些动作的内容。
ROM32存储由CPU31执行的程序,RAM33存储CPU31执行程序所必需的数据。数据存储部件34存储移动通信系统1的管理所必需的长期数据和后述的移动站管理表40。通信控制部件35接受CPU31的指示进行动作,控制用来与移动站5、6进行通信的线路的连接和切断。无线通信部件36依照通信控制部件35的控制进行动作,通过无线执行数据的发送接收。即,在将应该发送到移动站5、6的信息转换为在移动通信网处理的信号后,重叠到电波中进行发送,另一方面,从移动站5、6接收电波,从重叠在该接收到的电波中的信号中取出信息。
移动站5如图4所示,具有CPU51、ROM52、RAM53,并具有通信控制部件54和无线通信部件55。另外,其他的移动站也具有与移动站5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CPU51依照存储在ROM52中的程序进行动作,控制移动站5整体的动作。另外,CPU51作为图5所示的各部件进行动作。即,CPU51如图5所示,作为定时器设置部件61、状态转移检测部件62、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进行动作,同时还作为指示符检测部件64、定时设置部件65进行动作,进而,作为报告信道解析部件(BCH解析部件)66进行动作。将在后面说明这些动作内容。
ROM52存储CPU51所执行的程序,RAM53存储CPU51执行程序所必需的数据。通信控制部件54接受CPU51的指示进行动作,控制用来与无线基站2进行通信的线路的连接和切断。无线通信部件55依照通信控制部件54的控制执行基于无线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即,在将应该发送到无线基站2的信息转换为在移动通信网中处理的信号后,重叠到电波中进行发送,另一方面,从无线基站2接收电波,从重叠在该接收到的电波中的信号中取出信息。
(控制信道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6和图7,说明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从各无线基站向各移动站共通地设置的控制信道(共通控制信道)。图6是展示在共通控制信道上发送的报告信道和呼叫信道的一个例子的图,图7是展示图6所示的报告信道和呼叫信道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6所示,在共通控制信道100上,发送报告信道(BCH)101和呼叫信道(PCH)102,并接着报告信道(BCH)101发送呼叫信道(PCH)102。报告信道101是用来发送包含向移动站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信息的报告信息的信道。呼叫信道102是用来发送呼叫信息的信道。
在呼叫信道102中设置了:发送给电池省电模式(BSM)的移动站的呼叫信道103;发送给空闲模式的移动站的呼叫信道104。如图7A所示,根据通信形式设置多个呼叫信道103。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通信形式设置了实时通信(RT)和非实时通信(NRT)的2种,呼叫信道103被设置为实时通信(RT)和非实时通信(NRT)的各个。即,电池省电模式用的呼叫信道103被设置为实时通信(RT)和非实时通信(NRT)的2个通信形式。
在定时t1、t2、t3、t4发送实时通信(RT)的呼叫信道103,在定时t1、t3接着实时通信(RT)的呼叫信道103发送非实时(NRT)的呼叫信道103。
呼叫信道104被设置在各呼叫信道103(1031、1032、1033、1034)之间,从接近报告信道101的发送定时顺序设置与各组对应的呼叫信道(1041、1042、1043、1044)。在定时t11、t12、t13、t14发送呼叫信道104。
另外,电池省电模式是指例如如Web浏览那样,下载网页(下载过程中的期间成为间隔接收分组的期间),在浏览下载了的网页时(该时间成为不间隔地接收分组的未发送接收期间),移动站5间隔地接收从无线基站2发送的信号,由此抑制电池的消耗的状态。另外,空闲模式是指在长时间未发送接收分组的状态下,移动站5间隔地接收来自无线基站2的信号的状态。
在此,如果延长呼叫周期,则由于移动站5的接收动作频度减少,所以有抑制电池消耗的效果。但是,如果延长呼叫周期,则在移动站5中,呼叫信号的接收也延迟了,移动站5的响应性有可能变差。在本实施例中设想的移动站5的状态中,实时通信对延迟的制约最严。在实时通信中,要求尽量得到良好的响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电池省电模式(RT)的呼叫周期(呼叫信号103的发送定时)设置为基本周期T,具体地说,将基本周期T设置为40(ms)。另外,如果设容许延迟为t(ms),则考虑无线区间中的错误、呼叫信道的容量(一次呼叫中能够呼叫的移动站的个数)和分组来信频度,计算出满足容许延迟t的发送定时。
另外,针对移动站5中的电池省电模式的其他状态,将呼叫周期设置为基本周期的整数倍。由此,在无线基站2中,能够简单地进行用来设置各呼叫周期的控制。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将电池省电模式(NRT)的呼叫信号发送定时(呼叫信道103的呼叫周期)TL设置为基本周期T的2倍(80ms)。所以,将电池省电模式(NRT)中的分组数设置为2。在本实施例中,将空闲模式的间隔周期TT(报告信道101的发送定时)设置为基本周期T的32倍(1.28s)。因此,将空闲模式的分组数设置为32。另外,在移动站5处于空闲模式时,通常在付与报告信道101的后述的BSC用指示符110a中只接收本组的BSC用指示符110a。
在本实施例中,向报告信道101和各呼叫信道103的先头付与指示符110。
如图7B所示,将指示符110设置为以下的4种。即,报告信道用指示符110a(BSC用指示符110a)、空闲模式用指示符110b(IM用指示符110b)、电池省电模式(RT)用指示符110c(RT用指示符110c)和电池省电模式(NRT)用指示符110d(NRT用指示符110d)的4种。
分别在报告信道101和呼叫信道103中共通地付与各指示符110a~110d,并分别设置其特有的标志。即,指示符110有4种标志(例如对每个比特分配信息),通过该标志能够识别是那个种类。另外,IM用指示符110b与对应的组相对应地设置标志。
这样的指示符110中的BSC用指示符110a作为用来向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的第1指示信息发挥功能。另外,IM用指示符110b、RT用指示符110c和RT用指示符110d作为向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发挥功能。
由于共通控制信道100具有以上这样的结构,所以各移动站通过检测出付与报告信道101的先头的BSC用指示符110a中的与本组对应的部分,并解析该内容,来决定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101,能够只在必须进行接收的情况下接收报告信道101。所以,由于各移动站可以只在必要的时候接收报告信道101,所以不必进行无用的接收动作。由此,降低了移动站中的消耗电力,能够进行更好的电池省电。
另外,在接收到的报告信道101中包含呼叫周期有变更时的变更后的呼叫周期,在共通控制信道100上设置与移动站的状态对应的周期不同的多个呼叫信道。因此,移动站5通过参照接收到的报告信道101,能够决定与本站的状态对应的信道的接收定时,进行与本站的状态对应的间隔接收。由此,在移动站中,由于能够进行与执行中的应用程序对应的适当的间隔接收,所以降低了移动站中的消耗电力,能够进行更良好的电池省电。
进而,即使在接收该呼叫信道时,根据RT用指示符110c和NRT用指示符110d,决定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103,可以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接收呼叫信道103。因此,在各移动站中,可以不接收呼叫信道103中的不需要的信息(能够避免时隙的空接收)。所以,在各移动站中,能够抑制消耗电力,进行更良好的电池省电,能够抑制间隔比。
另外,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由于在同一共通控制信道100上安装多个周期,所以有效地利用了无线资源。进而,由于安装在同一共通信道100上,所以在由CDMA系统构成移动通信系统1的情况下,能够只由一个扩散符号构成。另外,通过设置呼叫信道103,具有能够保证与由DSCP(Diff Serv Code Point:为了识别声音、动画等的通信量的种类,进行符合各个通信量的传送处理,而决定路由器等的动作的码)规定的QOS(服务质量)的种类对应的延迟的效果。
(无线基站和移动站之间的动作步骤)
接着,说明用来发送和接收上述的共通控制信道100的无线基站2和移动站5的动作时序。图8是展示在无线基站2和移动站5之间进行的动作时序的流程图。另外,在图8和后述的图9~图14中,将步骤简写为S。
首先,在步骤1中,从未图示的控制站向无线基站2发来分组P1。于是,在无线基站2中,在步骤2中CPU31进行动作,访问数据存储部件34并参照移动站管理表40。移动站管理表40如图3所示,是存储无线基站2的通信对方的各移动站(移动站5和移动站6)的状态的存储部件,在每个地址上登记各移动站及其状态,通过指定地址,能够取得各移动站及其状态。无线基站2参照移动站管理表40,并登记其结果的作为来信的分组P1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站5的状态,将其判断为“通信中”并前进到步骤3,通过通信信道将分组P1转送到移动站5。
如果移动站5接收完分组P1则前进到步骤4,由于到下一个分组到来为止转移到等待接收状态,所以CPU51作为定时器设置部件61动作,启动定时器。移动站5在接着的步骤5中判断启动的定时器是否到达时间。如果定时器到达了时间则前进到步骤6,CPU51作为状态转移检测部件62动作,检测状态的转移。然后,接收向待待接收状态的状态转移,CPU51向无线通信部件55发出指示,通过已经确立的上行连接,使得向无线基站2发送状态转移通知(在此,是向等待接收状态的转移通知)。移动站5通过发送状态转移通知,来向无线基站2通知本站的状态已变更。
无线基站2如果经由无线通信部件36从移动站5接收到状态转移通知,则前进到步骤7。这样,CPU31作为状态更新部件41动作,访问数据存储部件34,根据接收到的状态转移通知,进行移动站管理表40的更新(改写)。由此,在无线基站2中,逐次地更新移动站5的状态,正确地进行状态管理。这样,无线基站2通过移动站管理表40管理移动站5的状态。另外,如果更新了移动站管理表40,则前进到步骤8,CPU31向无线通信部件36发出指示,使得向移动站5发送状态转移完成通知。
然后,如果移动站5从无线基站2接收到状态转移完成通知,则前进到步骤9,进行确立了的连接的切断处理。另外,在接着的步骤10中,CPU51作为定时设置部件65动作,设置最后接收到的分组(在此为分组P1)的与本站的QOS要求对应的呼叫周期。即,定时设置部件65设置与本站的状态对应(即适合于执行中的应用程序)的呼叫周期。然后,前进到步骤11,CPU51作为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动作,向无线通信部件55发出指示,以设置的呼叫周期开始进行间隔接收。
另一方面,在无线基站2中,CPU31作为周期设置部件43动作,根据该移动站5的状态,设置向处于进行呼叫信号的间隔接收的状态(电池省电模式的RT、NRT)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号的呼叫周期,另外,CPU31作为指示符付与部件42动作,判断有无与呼叫周期对应的定时下的呼叫信息,在步骤12中,根据该判断结果向指示符110设置标志(在此,设置用来通知没有呼叫信息的标志(例如“0”))。然后,前进到步骤13,CPU31作为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动作,依照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了的呼叫周期,控制在共通控制信道上(间隔地)发送生成的呼叫信道102。
在移动站5中,在定时设置部件65设置了的接收定时下,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进行动作。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5在步骤14中向无线通信部件55发出指示,使得进行呼叫信道102的接收动作,但在接收呼叫信道102之前,CPU51作为指示符检测部件64动作,检测付与在呼叫信道102的先头的指示符110。然后,根据检测出的指示符110,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判断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102。在此,根据设置的标志(例如“0”)判断为没有呼叫信息,因此前进到步骤15,不接收呼叫信道102而结束接收动作,再次返回间隔接收状态。
接着,在步骤16中,下一个分组P2从控制站到达无线基站2。在无线基站2中,在接着的步骤17中,CPU31访问数据存储部件34,参照移动站管理表40。这时,作为分组P2的目的地的移动站5还未判断为等待接收状态。这样,在无线基站2中,CPU31作为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动作,在步骤18中,到成为呼叫信道102的发送定时为止对应该发送的分组P2进行缓存。然后,如果成为了呼叫信道102的发送定时,则无线基站2前进到步骤19,使指示符付与部件42动作,向指示符110设置标志(在此,设置用来通知有呼叫信息的标志(例如“1”))。然后,前进到步骤20,CPU31作为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动作,依照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控制在共通控制信道上(间隔地)发送付与了指示符110的呼叫信道102。
另一方面,在移动站5中,如果成为了呼叫信道的接收定时,则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动作,在步骤21中进行呼叫信道102的接收动作,在接收呼叫信道102之前,CPU51先作为指示符检测部件64动作,检测在先头付与的指示符110。然后,根据检测出的指示符110,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判断是否要接收呼叫信道102。在此,由于设置的标志(例如“1”)是有呼叫信息,所以判断为要进行接收,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在后续的步骤22中接收接着指示符110后面的呼叫信道102。
无线基站2和各移动站5、6循环进行以上的动作。
(无线基站的动作步骤)
接着,说明上述动作时序中的无线基站的动作步骤。图9和图10是展示无线基站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在无线基站2中,CPU31依照存储在ROM32中的程序执行处理。如果开始进行处理,则前进到步骤31,首先将时刻t设置为0,开始对经过时间进行测量。在接着的步骤32中,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动作,进行控制而向等待接收状态下的移动站5发送报告信道(BCH),来发送报告信道。接着,前进到步骤33,CPU31将时刻t加上基本周期T。然后,CPU31前进到步骤34,判断从未图示的控制站通过无线通信部件36是否发来了分组。如果发来了分组,则CPU31前进到步骤35的处理,但如果没有发来则前进到步骤39。
如果由于发来了分组而前进到步骤35,则CPU31访问数据存储部件34并参照移动站管理表40,在接着的步骤36中,判断作为分组的发送目的地的移动站5是否已经登记在移动站管理表40中。在移动站5已经登记在移动站管理表40中时,前进到步骤37,根据移动站管理表40的登记内容,判断移动站5是否正在通信中。如果移动站5处于通信中,则前进到步骤38,CPU31向无线通信部件36发出指示,使得通过通信信道转送发来的分组,结束处理。
另外,如果移动站5没有处于通信中,则从步骤37前进到步骤51,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与移动站5的状态对应的呼叫周期,并设置呼叫信道的间隔周期。即,在发来了分组的时刻,在无线基站2管理作为该分组的目的地的移动站的状态时,设置是否发送该分组和与无线基站2所管理的移动站的状态对应的呼叫周期,根据该呼叫周期发送呼叫信道(步骤51~59)。在移动站的状态未登记到移动站管理表40中,无线基站2没有管理移动站5的状态时,从步骤36前进到步骤46,通过报告信道101通知呼叫周期。
然后,如果从步骤34前进到了步骤39,则周期设置部件43如下这样设置呼叫周期,到发来了分组为止,根据间隔发送控制部件33所设置的呼叫周期,进行控制而间隔地发送呼叫信道。
首先,在步骤39中,判断时刻t是否能够被基本周期T除尽(是否是t mod T=0)。在此,在t mod T=0时(即时刻t与基本周期T一致时),前进到步骤40,如果不是0(时刻t与基本周期T不一致时)前进到步骤42。如果前进到步骤40,则由于以与基本周期T对应的定时发送呼叫信道,所以CPU31作为周期设置部件43动作,将呼叫周期设置为基本周期T,进而CPU31作为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动作,判断电池省电模式(RT)的分组是否正在被缓存在缓冲区内,如果正在被缓存则前进到步骤53,如果没有被缓存则前进到步骤41。
如果前进到步骤41,则由于没有应该发送的数据,所以指示符付与部件42向指示符110c付与通知没有呼叫信息的标志。然后,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进行控制使得在时刻t发送生成的呼叫信道103。
然后,如果前进到步骤42,则CPU31判断时刻t是否能够被基本周期T的2倍除尽(是否是t mod 2T=0)。在此,在t mod 2T=0时(即时刻t与间隔周期TL一致时)前进到步骤43,如果不是0(即时刻t与间隔周期TL不一致时)前进到步骤44。如果前进到步骤43,则由于在与基本周期T的2倍的间隔周期TL对应的定时下发送呼叫信道,所以周期设置部件43将间隔周期TL设置为呼叫周期,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判断电池省电模式(NRT)的分组是否正在被缓存在缓冲区内。
在此,如果分组正在被缓存则前进到步骤57,如果没有被缓存则前进到步骤41。如果前进到步骤41,则指示符付与部件42向指示符110d设置通知没有呼叫信息的标志。然后,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进行控制使得在时刻t发送生成的呼叫信道103。
另外,在步骤44中,CPU31判断时刻t是否能够被基本周期T的32倍除尽(是否是t mod 32T=0)。在此,在t mod 32T=0时(时刻t与间隔周期TT一致时)前进到步骤45,如果不是0(时刻t与间隔周期TT不一致时)则返回到步骤33。如果前进到步骤45,则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判断空闲模式的分组是否正在被缓存在缓冲区内。在此,如果分组正在被缓存则前进到步骤47,如果没有被缓存则返回到步骤32。
如果前进到步骤47,则由于在与间隔周期TT对应的定时下发送报告信道,所以周期设置部件43将间隔周期TT设置为呼叫周期,指示符付与部件42向报告信道101付与指示符110a。然后,在接着的步骤49中,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进行控制使得在时刻t发送报告信道101。进而,如果前进到步骤50,则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进行控制使得发送移动站5所属的组的呼叫信道103来进行呼叫,返回到步骤33。
然后,从步骤36前进到步骤46的时刻是移动站5的状态没有被登记在移动站管理表40中时。这时,无线基站2通过发送报告信道,来发送用来设置呼叫信道的发送定时(呼叫周期)的信息。这时,首先CPU31在步骤46中判断时刻t是否能够被基本周期T的32倍除尽(是否是t mod 32T=0)。在此,在t mod 32T=0时前进到步骤47,如果不是则前进到步骤48。如果前进到步骤47,则通过上述方法执行了步骤47、49、50后,返回到步骤33。
另外,如果前进到步骤48,则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进行分组的缓存。所以,到时刻t成为间隔周期TT为止,对分组进行缓存。
进而,从步骤37前进到步骤51的时刻是移动站5的状态被登记在移动站管理表40中时。这时,CPU31判断移动站5的状态是否是实时通信,如果是实时通信则前进到步骤52,如果不是实时通信则前进到步骤56。在步骤52中,判断是否是t mod T=0,如果是0则前进到步骤52,如果不是0则前进到步骤55。如果前进到步骤53,则由于在与基本周期T对应的定时下发送呼叫信道,所以周期设置部件43将基本周期T设置为呼叫周期,指示符付与部件42向呼叫信道103付与指示符110c。在接着的步骤54中,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进行控制使得发送呼叫信道103,进行呼叫。在步骤55中,进行分组的缓存,然后返回步骤33。由此,到时刻t成为基本周期T为止,对分组进行缓存。
如果从步骤51前进到步骤56,则判断是否是t mod 2T=0,如果是0则前进到步骤57,如果不是0则前进到步骤59。如果前进到步骤57,则由于在与间隔周期TL对应的定时下发送呼叫信道,所以周期设置部件43将间隔周期TL设置为呼叫周期,指示符付与部件42向呼叫信道103付与指示符110d。在接着的步骤58中,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进行控制使得发送呼叫信道103,进行呼叫。在步骤59中,进行分组的缓存,然后返回步骤33。由此,到时刻t成为间隔周期TL为止,对分组进行缓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无线基站2将各移动站的状态登记到移动站管理表40中,根据登记在该移动站管理表40中的各移动站的状态,设置多个呼叫信道的呼叫周期。另外,依照该设置的呼叫周期,发送呼叫信道。因此,移动站5能够在与本站的状态对应的适当的定时下接收呼叫信道。由此,移动站5能够在与本站的状态对应的适当的定时下进行间隔接收,在移动站5中,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移动站的动作步骤)
接着,说明上述动作时序中的移动站的动作步骤。图11是展示移动站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在移动站5中,CPU51依照存储在ROM52中的程序执行处理。如果开始进行处理,则前进到步骤61,正在通信的移动站5到接收到分组为止待机,如果接收到分组则前进到步骤62。在此,CPU51作为定时器设置部件61动作,到发来下一个分组为止启动用来转移到电池省电模式的定时器。移动站5如果启动了定时器,则前进到步骤63,到启动了的定时器到达时间为止待机。如果定时器到达时间,则前进到步骤64,CPU51作为状态转移检测部件62动作。然后,接收转移到等待接收状态的状态转移,CPU51向无线通信部件55发出指示,通过已经确立了的上行连接,发送用来通知状态转移的信息(状态转移通知信息)。由此,移动站5转移到电池省电模式等待接收状态,并向无线基站2通知本站的状态已经变更。
进而,移动站5在后续的步骤65中,到从无线基站2接收到状态转移完成通知为止待机,如果接收到了则前进到步骤66。在步骤66中,释放已经确立了的连接(进行连接的切断处理),到状态转移之前为止设置与发送的分组的QOS要求对应的呼叫周期。即,定时设置部件65设置与本站的状态对应的(即,适合于正在执行的应用程序的)呼叫周期。然后,CPU51作为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动作,进行控制使得在设置了的呼叫周期下开始进行间隔接收。另外,在转移到间隔接收状态后,在接着的步骤67中将基本周期T加到现在时刻t上。然后,前进到步骤68,判断设置的时刻t是否能够被呼叫周期除尽(是否是t mod T=0),在是0时前进到步骤69,如果不是0则返回步骤67。
移动站5前进到步骤69,在定时设置部件65设置了的接收定时下指示符检测部件64动作,由于依照呼叫周期接收呼叫信号103,所以首先检测在报告信道101的先头付与的指示符110。然后,前进到步骤70,报告信道解析部件66动作,解析检测出的指示符110(指示符110a),判断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101。在要接收报告信道101时,前进到步骤71,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接收接着指示符110a后面的报告信道101。在移动站中通过接收该报告信道101,来通知适合于状态转移后的状态的呼叫周期。
另一方面,在指示符110a是不要接收报告信道101时,由于没有变更呼叫周期,所以前进到步骤72,不接收报告信道101而返回步骤67。
这样,在移动站中,根据付与在报告信道101中的指示符110a,判断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只在需要接收的情况下接收报告信道101。因此,由于只在需要接收报告信道101的情况下接收,所以不进行无用的接收动作,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由于通过报告信道101通知适合于状态转移后的状态的呼叫周期,所以在移动站中,能够使呼叫周期适合于本站的状态,而进行呼叫信道的接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1与实施例1的移动通信系统1相比,除了无线基站2的CPU31的构成不同以外,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下与以实施例1的移动通信系统1、无线基站2和移动站5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而省略共同点简化说明。
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2如图15所示,与实施例1的无线基站2相比,在CPU31作为通信量管理部件45动作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的都相同。将在后面说明该通信量管理部件45的动作内容。另外,无线基站2和移动站5进行发送接收的控制信道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
(基站和移动站之间的动作步骤)
接着,说明移动通信系统1中的无线基站2和移动站5的动作时序。图12是展示在无线基站2和移动站5之间进行的动作时序的流程图。
首先,从步骤1中的分组P1被发送到无线基站2、到步骤9中的移动站5的连接切断处理,与实施例1相同。接着步骤9而前进到步骤80,在移动站5中开始呼叫信道的间隔接收。接着,前进到步骤81,在无线基站2中,CPU31作为通信量管理部件45动作,连续或周期地测量因经由无线通信部件36与移动站5的通信而产生的分组的通信量模式,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与该测量结果对应的适当的呼叫周期。进而,指示符付与部件42动作,向在报告信道101的先头付与的指示符110a设置表示要进行接收的标志。接着,前进到步骤82后,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进行控制使得发送付与了指示符110a的报告信道101。由此,向移动站5发送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101。
接着,前进到步骤83,在移动站5中,如果指示符检测部件64动作并检测出指示符110a,则由报告信道解析部件66解析该检测出的指示符110a,决定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101。在此,由于指示符110a被设置为要进行接收,所以报告信道解析部件66确定为要进行接收,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接收报告信道101。这样,前进到步骤84,依照接收到的报告信道101,定时设置部件65设置变更后的呼叫周期(由此,移动站5动态地变更呼叫周期)。然后,前进到步骤85,CPU51向无线通信部件55发出指示,向无线基站2通知呼叫周期的设置已经结束。此后,从步骤16到步骤22的动作,与实施例1的步骤相同。
(无线基站的动作步骤)
接着,说明上述动作时序中的无线基站的动作步骤。图13是展示无线基站2中的与实施例1不同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在无线基站2中,CPU31依照存储在ROM32中的程序执行处理。如果开始处理,则前进到步骤91,CPU31作为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动作,判断是否是发送呼叫信道的定时。在是呼叫信道的发送定时时前进到步骤92,如果不是发送定时则结束处理。如果前进到步骤92,则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判断是否是电池省电模式(BSM)的发送定时,在是电池省电模式的发送定时时,前进到步骤93,如果不是则前进到步骤97。如果前进到步骤93,则指示符付与部件42动作,向在报告信道101的先头付与的指示符110a设置通知要接收报告信道的标志。另外,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变更后的呼叫周期,并将用来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信息包含在报告信息中。在接着的步骤94中,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进行控制使得发送报告信道101,发送报告信道101。由此,通知呼叫信道的发送定时(呼叫周期)有变更。
另外,在步骤95中,CPU31到经由无线通信部件36从移动站5通知了设置发送定时结束为止待机,如果有了该通知则前进到步骤96,在步骤94中以通知了的发送定时(呼叫周期)开始发送呼叫信道102。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92中,判断为不是电池省电模式的发送定时,并前进到步骤97,则指示符付与部件42动作,向在报告信道100的先头付与的指示符110a设置用来通知要接收报告信道的标志。另外,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变更后的呼叫周期,并将用来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信息包含在报告信息中。
接着,前进到步骤98,依照由周期设置部件43设置的呼叫周期,间隔发送控制部件44进行控制使得发送报告信道101,来发送报告信道101。由此,向移动站5通知变更后的呼叫周期。接着,前进到步骤99,到从移动站5通知了设置结束为止待机,如果有了设置结束通知则前进到步骤100,根据变更后的发送定时(呼叫周期),开始呼叫信道的发送,结束处理。
(移动站的动作步骤)
接着,说明上述动作时序中的移动站的动作步骤。图14是展示移动站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在移动站5中,CPU51依照存储在ROM52中的程序执行处理。如果开始处理,则前进到步骤101,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以与本站的状态和种类对应地设置的发送定时,间隔地接收呼叫信道。接收后,前进到步骤102,指示符检测部件64检测在报告信道101的先头付与的指示符110,进而由报告信道解析部件66解析该检测出的指示符110,确定是否要接收报告信道110,如果确定了要进行接收则前进到步骤103,如果确定了不需要接收则再次执行步骤102。
然后,如果前进到步骤103,则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动作,接收报告信道101。在接着的步骤104中,从接收到的报告信道101中检测出变更后的呼叫周期。接着,前进到步骤105,定时设置部件65依照变更后的呼叫周期,设置呼叫信道的接收定时。然后,前进到步骤106,CPU51经由无线通信部件55向无线基站2通知呼叫周期的设置结束,在接着的步骤107中,依照控制信道接收控制部件63的控制,接收呼叫信道。如上所述那样完成一连串的处理。
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当然可以采用各种变形形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目的的情况下,权利要求记述了包含上述所有变形形式的技术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是具有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无线基站具有:
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的装置,其中第1指示信息是用来向上述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的信息;
向呼叫信道付与用来向上述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的装置;
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付与了上述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上述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的间隔发送控制装置,
上述各移动站具有:
检测在控制信道上发送的上述第1指示信息和第2指示信息的指示信息检测装置;
解析通过该装置检测出的上述第1指示信息,决定是否要接收上述报告信道的报告信道解析装置;
根据由上述指示信息检测装置检测出的上述第2指示信息,控制是否要接收上述呼叫信道的呼叫信道接收控制装置。
2.一种无线基站,是构成具有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的装置,其中第1指示信息是用来向上述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的信息;
向呼叫信道付与用来向上述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的装置;
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付与了上述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上述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的间隔发送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管理上述各移动站的状态的状态管理装置;
根据由该装置管理的上述各移动站的状态,设置多个上述呼叫信道的呼叫周期的周期设置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状态管理装置具有:
存储上述各移动站的状态的存储部件;
在从上述各移动站通知了该移动站的状态变更时,更新上述存储部件的状态更新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周期设置装置将上述各呼叫周期中的最短周期设置为基本周期,将其他上述呼叫周期设置为上述基本周期的整数倍。
6.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测量由于与上述各移动站进行通信而产生的通信量模式的通信量管理装置。
7.一种移动站,是构成具有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在控制信道上从上述无线基站发送的在报告信道中付与的第1指示信息和在呼叫信道中付与的第2指示信息的指示信息检测装置;
解析通过该装置检测出的上述第1指示信息,决定是否要接收上述报告信道的报告信道解析装置;
根据由上述指示信息检测装置检测出的上述第2指示信息,控制是否要接收上述呼叫信道的呼叫信道接收控制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根据上述报告信道,设置上述呼叫信道的接收定时的定时设置装置,其中
上述呼叫信道接收控制装置控制由上述定时设置装置设置的接收定时中的是否要接收上述呼叫信道。
9.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检测状态转移的状态转移检测装置,其中
将由该装置检测出的状态转移通知上述无线基站。
10.一种信道发送控制方法,是在多个无线基站、与该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并被分为多个移动站组的多个移动站中的、从上述各无线基站向上述各移动站的信道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无线基站向报告信道付与第1指示信息,其中第1指示信息是用来向上述各移动站通知是否要接收通知呼叫周期的变更的报告信道的信息;
向呼叫信道付与用来向上述各移动站通知呼叫信息的有无的第2指示信息;
进行控制使得在控制信道上间隔发送付与了上述第1指示信息的报告信道和付与了上述第2指示信息的呼叫信道。
CNB2004100634107A 2003-07-01 2004-07-01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3361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9833/2003 2003-07-01
JP2003189833A JP4197629B2 (ja) 2003-07-01 2003-07-01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8195A true CN1578195A (zh) 2005-02-09
CN1333618C CN1333618C (zh) 2007-08-22

Family

ID=33432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341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33618C (zh) 2003-07-01 2004-07-01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94785B2 (zh)
EP (1) EP1494495B1 (zh)
JP (1) JP4197629B2 (zh)
KR (1) KR100629644B1 (zh)
CN (1) CN1333618C (zh)
DE (1) DE602004023256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6867A (zh) * 2007-06-22 2010-08-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N101682889B (zh) * 2007-04-24 2013-11-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台以及处理器
WO2018196716A1 (zh) * 2017-04-28 2018-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寻呼指示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6795B2 (ja) * 2001-12-10 2007-02-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通信方法、移動端末及び通信基地局
GB2406997B (en) * 2003-10-02 2005-10-19 Nec Technologies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1087102B1 (ko) * 2005-02-01 2011-1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지털 방송 수신기의 프로그램 알림 방법
US20070022198A1 (en) * 2005-07-19 2007-01-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ushing asynchronous notifications to networked devices
US7583984B2 (en) * 2005-08-12 2009-09-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roviding notification for battery power conservation in a wireless system
KR100728291B1 (ko) * 2005-08-19 2007-06-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랜 시스템의 프레임 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8320950B2 (en) * 2006-06-09 2012-11-27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increasing synchronous control channel capacity in a wireless system
KR100748095B1 (ko) * 2006-09-29 2007-08-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동 인터넷 프로토콜(ip)을 수용하는 광대역 통합망에서서비스품질 제공 방법 및 시스템
US8213374B2 (en) * 2007-04-24 2012-07-03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radio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processor
JP4998206B2 (ja) * 2007-10-26 2012-08-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
JP4718595B2 (ja) * 2007-12-27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JP2010074372A (ja) * 2008-09-17 2010-04-02 Fujitsu Ltd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報知情報の送受信方法
KR101327138B1 (ko) * 2009-03-03 2013-11-07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기지국 장치, 및 이들의 제어 방법
JP5212213B2 (ja) 2009-03-25 2013-06-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574618B2 (ja) * 2009-05-11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94297B2 (ja) 2013-03-21 2017-03-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装置、通信制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5072789A1 (en) * 2013-11-14 2015-05-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ging between devices performing direct communication
US9756606B2 (en) * 2014-05-15 2017-09-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6793100B (zh) * 2016-05-09 2020-06-02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网络侧设备及用户设备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8008B2 (ja) 1991-09-17 2001-01-2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の着信制御方式およびその移動局
CN1065699C (zh) * 1993-11-01 2001-05-0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系统中的增强休眠模式
JP3207725B2 (ja) 1995-08-29 2001-09-10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デジタル移動電話機の待受制御方法
US5930706A (en) * 1995-11-29 1999-07-27 Ericsson Inc. Detecting messages transmitted over 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such as a paging channel
US5799256A (en) * 1996-07-17 1998-08-25 Motorola, Inc. Battery sav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prediction of user location, movement and actions
JP2001515671A (ja) * 1997-03-18 2001-09-18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と通信端末装置との間の情報伝送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JP4510294B2 (ja) * 1998-11-13 2010-07-21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とりわけ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通信端末機器を節電モードで駆動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6505058B1 (en) * 1998-12-04 2003-01-07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o wake up a mobile station
KR100396647B1 (ko) * 1999-09-03 2003-09-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방송 서비스를 수행하는 방법
FI109865B (fi) * 1999-12-08 2002-10-15 Nokia Corp Menetelmä langattoman viestimen tehonkulutuksen pienentämiseksi
US6965588B2 (en) * 2001-11-29 2005-11-1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expediting transitions between states of operation in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JP3886795B2 (ja) * 2001-12-10 2007-02-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通信方法、移動端末及び通信基地局
US7047005B2 (en) * 2001-12-18 2006-05-1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for enabling a preferred slot cycle
US6865398B2 (en) * 2002-02-04 2005-03-08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ly reducing call-setup latency through management of paging frequency and buffering of user speech in a wireless mobile station
US6961595B2 (en) * 2002-08-08 2005-11-01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mobile nodes in multiple states
KR100969762B1 (ko) * 2003-10-07 2010-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호 분할 액세스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고속 페이징 방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889B (zh) * 2007-04-24 2013-11-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台以及处理器
CN101796867A (zh) * 2007-06-22 2010-08-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N101796867B (zh) * 2007-06-22 2014-1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WO2018196716A1 (zh) * 2017-04-28 2018-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寻呼指示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81108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寻呼指示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206635B2 (en) 2017-04-28 2021-12-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aging indic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811083B (zh) * 2017-04-28 2023-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寻呼指示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3618C (zh) 2007-08-22
EP1494495A2 (en) 2005-01-05
US7394785B2 (en) 2008-07-01
KR100629644B1 (ko) 2006-09-29
EP1494495B1 (en) 2009-09-23
JP4197629B2 (ja) 2008-12-17
KR20050004064A (ko) 2005-01-12
JP2005026991A (ja) 2005-01-27
DE602004023256D1 (de) 2009-11-05
US20050030918A1 (en) 2005-02-10
EP1494495A3 (en) 2007-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78195A (zh)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移动站和信道发送控制方法
CN102640552B (zh) 在多模式无线网络中用于寻呼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40465A (zh) 移动电源管理方法和设备
CN1203696C (zh) 移动通信系统的位置登录方法和装置
CN1930904A (zh) 用于组播和广播服务的发送信令的方法和设备
CN1657299A (zh) 经由无线通信网络选择打印机和打印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CN1934894A (zh) 移动通信系统
CN1943145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点对多点服务信息通信
CN1961533A (zh) 用于多无线电系统的能量感知通信
CN1392682A (zh) 分组传送方法以及基地台与移动台
WO2012135326A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performing reselection in a multi-rat system
CN1879327A (zh) 蜂窝通信系统中发送关于广播或多播服务的消息的方法
CN1496138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控制消息的方法
CN101060713A (zh) 一种寻呼方法及基站和终端设备
CN1795694A (zh) 移动通信系统、服务器、移动终端及其数据发送方法
CN1424859A (zh)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方法,移动终端和基站
CN1993932A (zh) 通知业务接收可用性以及确定活动或非活动状态的方法
CN1809008A (zh) 在无线网络中作为单播业务来处理广播和组播业务
CN1493118A (zh) 无线接入电信网中下行共用信道的功率控制
CN1879326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非连续地发送与接收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数据
CN1578516A (zh) 数据流控制系统、方法和程序
CN1784076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传送/接收寻呼信息的方法
CN1496658A (zh) 用于在提供分组的分组系统信息状态时改进无线电频谱使用并且减少用户数据延迟的方法和设备
CN1860807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建立用于点对多点多媒体业务的无线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64864A (zh) 一种mbms业务中计数及其接入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22

Termination date: 2014070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