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51684A - 碳素电极及其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碳素电极及其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连接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51684A
CN1551684A CNA2004100067101A CN200410006710A CN1551684A CN 1551684 A CN1551684 A CN 1551684A CN A2004100067101 A CNA2004100067101 A CN A2004100067101A CN 200410006710 A CN200410006710 A CN 200410006710A CN 1551684 A CN1551684 A CN 1551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tact
making surface
electrode bundl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67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4241C (zh
Inventor
�����ҡ���������
斯戴芬·鲍曼
άĬ��
卡尔·维默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GL Carbon SE
Original Assignee
SGL Carbon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GL Carbon SE filed Critical SGL Carbon SE
Publication of CN1551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1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42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42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7/00Heating by electric discharge
    • H05B7/02Details
    • H05B7/1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successive electrode s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39/00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 F16B39/22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during screwing down or tightening
    • F16B39/28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during screwing down or tightening by special members on, or shape of, the nut or bolt
    • F16B39/30Locking exclusively by special shape of the screw-thre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55Member ends joined by inserted s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charge Heating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 Furnace Details (AREA)
  • Prostheses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由碳和石墨构成的电极束,由单个部件,例如电极和电极接头共同旋转而成。这些部件具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这种接触面结构的作用是,电极束的部件在强力的、机械或者手工安装的、并因此常常不充分的旋接之后,提高了防止松动的阻力,由此特别在手工旋接电极束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碳素电极及其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连接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束(Elektrodenstrang)的部件,电极束由带有端面连接套和内螺纹的碳素电极以及分别连接两个这种电极的碳素电极接头构成,或者电极束由一个端面上带有内螺纹连接套而另一个端面上带有整体电极接头的碳素电极构成,该部件用于将电极束装入生产高熔点金属的电弧炉中,其中,部件具有理想设计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带有从该接触面凸出出来的定向构造的鳞片状的凸起部。
背景技术
碳化或者石墨化碳素体的生产是一种历经百余年的技术,已经形成大规膜的工业化应用,因此在许多方面日臻完善,在成本方面也得到优化。有关这种技术的介绍可参阅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IAL CHEMISTRY,Vol,A5,VCH出版有限公司,Weinheim,1986年,第103-113页。
由碳材料制成的电极,电极接头和电极束在电弧炉中的可应用性取决于生产时取得的特性,而且特别是取决于表面特性。这种表面特性例如与材料类型(石墨化程度)、气孔含量、粒度、决定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式等有关。上述因素决定了两个物体之间,即一个电极和一个电极接头之间或者两个电极之间,在两个表面相对滑动时具有重要作用的摩擦系数。
电弧炉包括至少一个碳素电极束。这种电极束固定在悬臂的上端,电流通过悬臂进入电极束。在电弧炉工作时,电弧从束的下尖端进入处于炉内的待熔化料中。通过电弧和炉内高温,电极束在其下端缓慢燃烧。电极束的缩短由此得到补偿,即将电极束逐段地推入炉内,需要时在电极束的上端旋接另一电极。需要时也可以将部分燃尽的电极束整个从悬臂上取下,由足够长度的新的电极束替换。
将单个碳素电极旋接在处于炉内的电极束上或者将电极螺扣连接成一个新的电极束是通过手工或者机械装置完成的。特别是在使用600mm或者更大直径的电极时,需要很大的力和力矩进行旋接操作,以保证电极束的接合牢固。电极束的接合对电弧炉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电极束的接合在送料时,但特别是在电弧炉工作时会受到损害。在电弧炉工作时,由于随着电弧炉、包括电极束在内的转动,在电极束上反复施加了相当大的弯曲力矩,或者使电极支路发生振动;还有炉料对电极束的撞击也增加了电极束接合的困难。所有这些困难-反复出现的弯曲力矩、振动和撞击-均会造成旋接的松动。这种松动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和/或者不希望的过程的结果。
为了用测量技术中的参数描述碳素电极束的接合牢固性,提出“松动力矩”这个概念。采用测量仪器确定电极螺栓连接的松动力矩。在相关螺纹受到机械损坏区域的下面,电极束两个部件连接的松动力矩越高,则螺栓连接越不可能发生松动,电极束的工作越安全。
为便于理解,下面介绍一下电弧炉工作期间并使得电极束螺旋连接松动的后果:
当发生松动时,螺旋连接的拉紧程度降低。并使得与接触面相邻电极束部分的压力下降。松动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到使一些接触面相互分离。结果连接中的电阻增加。保持接触的面承担了更高的电流密度。升高的电流密度导致局部过热。当螺旋连接松动时,电极接头通常受到很强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最后,由于过热和机械负荷,电极接头机械失灵。结果电极束的尖端降低,接触到钢水上,电弧断开,使冶炼过程终止。
为解决牢固性不够以及从电极束的一个部分流向下一个部分的电流通过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进行了下述实践。
在J.K.LANCASTER的文章“碳和石墨彼此间滑动中摩擦和磨损的转换”(ASLE TRANSACTIONS,Vol.18,3,187-201页)中,对最好是在不同摩擦速度下碳素体之间的摩擦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该公开物中找不到两个碳素体如何尽可能牢固地相互旋接的说法,总的来说可以看出,在两个碳素体的相对速度非常低时,摩擦系数也很低,参见图1,2和6。这意味着静止的碳素体易于彼此滑动。
在其他技术领域,人们同样在试图解决紧固件松动的问题。德国专利文献DE 41 37 020介绍了由未说明的材料构成的例如像螺丝和螺母这样的自保险紧固件。该紧固件在与一个部件共同作用的端面上具有多个粒结类凸起。这些凸起作为高度小于1mm的角锥体或者圆锥体构成,其中,角锥体或者圆锥体尖端的角度至少为90°。旋接时将角锥体或者圆锥体压入所要夹紧部件的表面内,并由此阻止紧固件旋开。在该公开文献第2栏第9行中提到“安置(Setzen)”和与此相关的预应力降低。角锥体或者圆锥体均匀地分布在紧固件的端面上。紧固件没有定向结构的接触面,也就是没有具有特殊作用的优选方向。
与碳素电极束的旋接相关地,电极或者电极接头接触面上的微观粒结由于是陶瓷的,并且由于其易脆裂的特性,碳在旋接时会破裂,甚至还有可能成块从束部件的端面崩落。
国际专利申请WO 92/14939介绍了特殊紧固件接触面上的不对称粒结。利用该优化方向,数量有限的分布在圆周上的“宏观”粒结防止所述的两部分或者三部分螺旋连接意外松动。这种螺旋连接的重要特征是摩擦系数,两个紧固件的两个彼此相对粒结缓升之间的摩擦系数低于两个彼此相对粒结陡升之间的摩擦系数。对此是涂覆在缓升上的润滑层产生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防止紧固件螺旋连接意外松动,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与碳素电极束的旋接相关地,由于电极或者电极接头接触面上的宏观粒结是陶瓷制成的,并且由于碳材料易脆裂的特性,碳材料在旋接时会破裂,甚至还有可能成块从束部件的端面崩落。
德国公开专利文献DE 34 42 316 A1介绍了一种无螺纹中间件的双锥体电极接头;利用这种电极接头旋接石墨电极。在电极接头的中间件和碳素电极连接套之间具有膨胀间隙,用压缩材料填充。这种原理主要是阻止电极连接套内(切线的)应力峰值和防止电极断裂,因此与依据本发明的避免旋接碳素电极松动的原理完全不同。
美国专利文献US 2.577.294介绍了碳素电极和/或电极接头,其耐温度突变性和冲击强度通过将纵向缝加入该部件中得到改善。这种原理与文献DE 34 42316 A1介绍的阻止电极连接套内(切线的)应力峰值和防止电极断裂的方式类似。因此与依据本发明的避免旋接碳素电极松动的原理同样完全不同。
在炼钢厂的实践中,人们试图将电极尽可能牢固地彼此旋接。如上所述,用手可施加的力、转动力矩或旋接操作受到限制。利用机械装置可大大提高这些标准,然而仅有部分炼钢厂采用这种机械旋接装置操作。炼钢厂的实践表明,电极束一再出现松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碳素电极束的连接部位,使电极束的各部件彼此不会松动,或者电极束的接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高电极束邻接部件之间可测量的松动力矩。
该目的依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由此得以实现,即碳素电极和/或分别连接两个电极的碳素电极接头在与电极束下一个部件的接触面上具有一种表面结构,其定向构造的鳞片状的凸起部在1-100微米的高度范围内凸出理想设计的接触面;螺旋连接的邻接接触面具有0.1-80N/mm2范围内的压紧力。其他目的依据权利要求10的特征部分由此得以实现,即一个电极束两个邻接部件的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相同切线方向-螺旋连接的紧固方向或者松开方向-分别反向相对。
现有技术的缺点通过本发明得以消除。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接触面上不对称粒结或鳞片的尺寸很小。小鳞片在旋接过程期间的变形时不会在碳或者石墨的电极或者电极接头的陶瓷体上造成破裂。
另一优点在于,不需要在粒结/鳞片或者接触面上涂覆润滑层。
另一优点在于,电极束中邻接部件通常的压紧力足以防止松动。在通常的压紧力下,电极束上相邻部件的反向相对鳞片状凸起部相互勾住。
下文中的概念应这样理解:
·电极末端也称为端面(stirnseite)。
·电极具有圆柱状的外表面,两端分别有一个与电极轴线垂直设置的端面。
·连接套(Schachtel)为电极端面中的同轴凹陷部。在连接套的同轴内壁中大多加工内圆柱形或者锥形的内螺纹。
·电极接头为圆柱状或者双锥体的螺栓,在两端分别具有一个与电极接头轴线垂直设置的端面。为连接两个电极,电极接头在每个邻接电极的连接套内各旋入一半。
·预置件由电极和旋入电极连接套内一半的电极接头组成。
·有些电极仅在一个端面上有连接套,而在另一个端面上有向外的同轴螺纹。这种向外的同轴螺纹也称为整体电极接头(integrierter Nippel)。
·不仅电极和电极接头具有端面,而且整体电极接头也有与电极接头轴线垂直设置的外端面。
·邻接部件接触面应理解为这种接触面,它们通过部件的旋接相互挤压。
·理想设计的接触面是这种弯曲的或者平面的表面,它们不受凸起部或者凹陷部的干扰。
·如果不对称鳞片状凸起部同向设置在一个理想设计的接触面上,那么该整体称
为定向表面结构。
·如果碳素电极束内的接触面具有定向表面结构,那么,在哪个方向上利用接触面是很重要的。在第一种情况下,定向表面结构鳞片状凸起部的齿面从缓升向陡升变化,在第二种情况下,定向表面结构鳞片状凸起部的齿面从陡升向缓升变化。在第一种情况下,通过定向表面结构对运动的阻力-在鳞片状凸起部受力高度较小时考虑重要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小于第二种情况。在定向结构表面上基本与两种最先列举的运动方向垂直分布的运动对这种研究来说并不需要。依据目的,在右旋旋接时,定向结构表面这样定向,在向右旋转(紧固螺旋连接)时,定向结构表面鳞片状凸起部的齿面从缓升向陡升变化,与上述带有低阻力的第一种情况相符。表面结构的这种定向利用这种旋接运动称为紧固方向。
·如果在同向的表面结构下将右旋旋接向左旋转(松开螺旋连接),与上述第二种带有高阻力的情况相符,那么,这种旋接运动的方向称为松开方向。
·鳞片状凸起部具有与电极束的大多圆形体部件的纵轴线基本呈径向定向的凸峰。
·鳞片状凸起部的凸峰长度通过通常不规则的在从电极束大多数圆柱形部件纵轴线发出的辐射线上的凸峰投影确定。
通常将碳素电极与碳素电极接头旋接成一个电极束,其中,电极在两个端面上具有连接套。并非所有电极在两个端面上均具有带内螺纹的同轴设置的连接套。确切地说,有的电极仅在一个端面上具有这种连接套,而在另一个端面上具有整体的同轴电极接头。两种类型的电极在所要求的接触面上均具有依据本发明的表面结构,其中,定向构造的鳞片状凸起部从理想设计的接触面凸出出来。在通常的电极中,所要求的在一个端面上的接触面分别由电极端面和电极连接套螺纹面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面构成。后者也适用于仅带有一个连接套的电极。在仅带有一个连接套的电极的另一个端面上,所要求的接触面由电极端面和整体同轴电极接头螺纹面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面构成。这两个邻接部件的接触面定向构造。接触面彼此相对的表面结构始终为反向定向。
要想达到可靠的或者不再松动的螺旋连接,需满足两个标准:第一,邻接接触面的压紧力处于0.1-80N/mm2范围内;第二,定向构造的鳞片状凸起部在1-100微米的较小高度范围内从理想设计的接触面凸出出来。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小的鳞片状凸起部在电极束的部件的接合状态下会明显改善防止松动的可靠性。事实表明,这种小的鳞片状凸起部也能经受住振动的机械负荷。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权利要求2-15的特征部分以具有优点的方式得以实现。
在现有技术中引用的文献DE 41 37 020和WO 92/14939中,介绍了仅在紧固件的功能面上粒结。由于规则构造的粒结更容易制造,这种方式设计的粒结轻而易举。然而,依据本发明的定向构造的鳞片状凸起部如此之小,以至于它们无论是在电极端面的平面上,还是在电极接头螺纹线的弯曲面上均可设置。
钩挂闭锁的原则是,本身的闭锁由不同于所要彼此连接的部件的材料构成。如果碳素电极束上的定向构造的鳞片状凸起部采用不同于电极本身的材料,那么,在材料选择上会产生难以克服的问题。在使用这样接合的电极束时,绝大部分材料不能承受热负荷,电极束在电弧炉工作时也会彼此脱落。因此,依据本发明设想的重要设计是,电极束定向构造的接触面上的鳞片状凸起部为电极束部件的特有材料。
鳞片状凸起部具有基本上不对称的、由齿面的不同陡升体现的造型。不对称性的意思是说,鳞片状凸起部的齿面在螺旋连接的紧固方向上基本上缓升,在螺旋连接的相反松动方向上基本上陡升。利用这样设计的鳞片达到比对称造型鳞片更好的防止松动的效果。
通过将鳞片状凸起部的最高点设计为尖端或者作为与电极束大多数圆柱形部件的纵轴线基本呈径向定向的凸峰,达到限制鳞片定向并因此提高防止松动的效果。
如果不对称鳞片以不同方向分布在理想设计的接触面上,那么,松动特性与对称造型的鳞片相似。为达到提高防止松动的效果,所有不对称鳞片均同向设置。依据本发明,所有鳞片状凸起部的缓升分别设置在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极束的部件接触面的紧固方向上。
采用少量很小的、不对称的特有鳞片状凸起部不能达到防止电极束连接松动的目的。为了达到技术上可利用的防止松动的效果,在接触面上设置大量的鳞片。数量如下:从各自理想设计的接触面中,每平方米接触面凸出至少100米鳞片状凸起部的凸峰长度,最好每平方米接触面凸出300米鳞片状凸起部的凸峰长度。这些数量的鳞片状凸起部按统计分布在各自表面上,或者仅局部或以图案覆盖表面。
当通过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运动阻力最高时,防止松动的效果最佳。这一点在旋接时两个结构接触面的共同作用下也有效。在右旋旋接中,如果向左旋转,也就是向松开方向上旋转,依据本发明防止松动的阻力最高。前提条件是,一个电极束的两个邻接部件的两个定向构造接触面的相同切线方向-这里为螺旋连接的松开方向-分别反向相对。
实施本发明的不同可能方案是,用于电极束螺旋连接的可证明的松动力矩的带宽可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两个依据本发明的反向相对、同样切线的方向。主要的可变化的参数有鳞片状升高的高度,鳞片齿面上升的角度,鳞片的宽度及鳞片的数量和分布。在利用这些参数的情况下,依据本发明,当电极束旋接的邻接部件的压紧力处于0.1-80N/mm2范围内时,比在电极束具有非定向构造的接触面时以及在压紧力处于0.1-80N/mm2范围内旋接的邻接部件的松动力矩至少高20%。由电极束部件手工旋接连接的松动力矩还超过了大多机械旋接连接的松动力矩的这种改进。这种连接的特征是电极束邻接部件的压紧力相当低,为0.1-2N/mm2。依据本发明,在这种连接下比电极束具有非定向构造的接触面时以及在压紧力处于0.1-2N/mm2范围内旋接的邻接部件的松动力矩至少高30%。
对大多数为电弧炉炼钢厂的电极用户符合目的的交货形式是预置件(Preset)。预置件的接触面在电极生产厂家处装配了定向的表面结构,并将电极以及电极接头用螺栓连接。其中,将定向的表面结构安装在电极连接套的螺纹面和电极接头的螺纹面上,特殊情况下只安装在电极连接套的螺纹面上,或者只安装在电极接头的螺纹面上。
如果在电弧炉中使用预置件,那么,预置件依据本发明在与下个预置件或者与下个部分电极束的一个或者多个接触面上也具有反向定向的定向表面结构。其中,预置件在一个端面上具有由电极的端面和电极连接套的螺纹面中的一个面或者两个面组成的接触面,在另一个端面上,预置件具有由电极的端面和电极接头的螺纹面中的一个面或者两个面组成的接触面。
迄今为止,在手工旋接连接时松动的危险只是通过附加费用而受到限制,部分受到炼钢厂中事后安全措施的限制,与此相反,依据本发明的装置在制造过程中就已经合理地进行了集成。
在Piccardi公司(达尔米纳(贝加莫)/意大利)名为“Nipplingstation”的旋接台(1997年制造)上,将直径分别为600mm的两个石墨电极与相匹配的电极接头旋接成一个电极束。其中使用由电极和已经预先旋接在电极连接套内的电极接头组成的预置件。预置件和电极彼此旋接。当达到4000Nm的起动力矩时旋接过程结束。为了证明旋接接合的可靠性,随后将连接重新打开,并测量松动力矩。
这种基本方法由A,B和C三种方案来实现:
方案A
预置件和电极的接触面不包括依据本发明的接触面的定向结构,而是作为定向系统(Referenzsystem)旋接。
方案B
预置件和带有依据本发明的与接触面定向结构反向定向的单个电极彼此旋接。选择电极的端面作为接触面。
方案C
预置件和单个电极的接触面具有润滑层。润滑层由FAG Kugelfischer公司(施魏因富特/德国)生产的型号为arcanol 12V的轴承润滑脂构成。选择电极的端面和电极接头的开放螺纹面作为接触面。润滑层的厚度为0.1mm。
附表
给出的参数适用于直径为600mm的电极和旋接时为4000Nm的起动力矩。
         措施     变更的表面 松动力矩[Nm]
方案A 无润滑剂,无接触面的定向结构 6000
方案B 有接触面的定向结构 电极的端面 9000
方案C 有润滑剂(0.1mm的arcanol 12V轴承润滑脂) 电极的端面和电极接头螺纹面 >12000
如上表所示的那样,松动力矩取决于表面结构的类型或表面处理的方式。在无特殊措施的接触面上达到最低的松动力矩(方案A)。在带有旋接部件接触面反向结构的端面上测量到很高的松动力矩。
虽然方案C比方案B的松动力矩更高,但是需要利用附加处理来实现。与此相反,在方案B中达到了无附加处理的有利的松动力矩。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示出与电极1纵轴线平行的剖面,两端带有嵌入端面3内的连接套,分别带有圆柱形内螺纹,以及带有圆柱形螺纹的独立电极接头2纵侧的视图;
图2示出电极1纵侧的视图,带有在端面3上形成的整体同轴电极接头。在另一个端面上,示出带有与纵轴线平行剖面的电极的侧视图。剖面在该位置上示出带有锥形内螺纹的连接套;
图3示出与预置件9纵轴线平行的剖面,它由带有锥形连接套的电极1和带有双锥形螺纹5的电极接头2组成;
图4示出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电极1的端面3的立体图;
图5示出定向构造的电极端面3(接触面)的放大模型图。
按照图1,应称为电极1的接触面:
电极1的端面3和同轴设置的电极连接套的螺纹面4。电极的连接套底部10不是接触面。在独立的电极接头2中,电极接头2的螺纹面5作为接触面。电极接头2的两侧端面6不是接触面。
按照图2,应称为带有整体电极接头的电极1的接触面:
电极1的端面3和整体同轴电极接头的螺纹面7,以及在电极1的另一个端面上,电极的端面3和连接套的螺纹面4。
整体同轴电极接头的外端面8不是具有润滑层的接触面。电极的连接套底部10不是接触面。
按照图3,应称为预置件9的内接触面:
同轴设置的电极连接套的螺纹面4和独立电极接头2的螺纹面5。电极接头2的端面6不是接触面。
在旋入的电极接头2的该面上应称为预置件9的外接触面:
独立电极接头2的螺纹面5以及电极1的端面3。
电极接头2的端面6不是接触面。
在没有旋入的电极接头的该面上应称为预置件9的外接触面:
电极1的端面3和同轴设置的电极连接套的螺纹面4。
电极的连接套底部10不是接触面。
按照图4,电极1在平面状的端面3上具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各不对称鳞片状的凸起部具有与右旋螺旋的紧固方向11相应的优先定向。紧固方向11应这样理解,即固定了图4中示出的电极1和旋入其中的电极接头。从上面旋上另一个没有示出的电极。该电极在固定时在箭头11的方向上转动。该过程与炼钢厂中的过程相应。图4中区域V的表面结构在图5中放大示出。
图5示出从图4中电极1的接触面3中局部放大的区域V。所示为定向构造的电极端面的模型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电极
2独立电极接头
3电极端面
4电极连接套的螺纹面
5电极接头的螺纹面
6电极接头的端面
7整体电极接头的螺纹面
8整体电极接头的另一个端面
9预置件
10连接套底部
11右旋螺纹的切线紧固方向;紧固方向基本上与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方向一致

Claims (15)

1.电极束的部件,电极束例如是带有端面连接套和内螺纹(4)的碳素电极(1)和/或分别连接两个这种电极(1)的碳素电极接头(2),或者,带有一个端面上的连接套和内螺纹(4)而另一个端面上带有整体电极接头的碳素电极(1),该部件用于将电极束装入生产高熔点金属的电弧炉中,其中,该部件具有理想设计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带有从该接触面凸出出来的定向构造的鳞片状凸起部,其特征在于,定向构造的鳞片状凸起部在1-100微米的较小的高度范围内从理想设计的接触面凸出出来;螺旋连接的邻接接触面具有0.1-80N/mm2范围内的压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理想设计的接触面为平面或者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定向构造的接触面上的鳞片状凸起部为电极束部件特有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鳞片状凸起部具有基本上不对称的、不同陡升齿面的形状,其中,鳞片状凸起部的齿面在螺旋连接的紧固方向上基本上缓升,在螺旋连接的相反的松开方向上基本上陡升。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鳞片状凸起部的最高点被设计为尖端或者与电极束大多数圆柱形部件的纵轴线基本呈径向定向的凸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紧固方向上所有鳞片状凸起部的缓升分别设置在电极束部件的接触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鳞片状凸起部统计地分布在各自的接触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鳞片状凸起部局部覆盖各自的理想设计的接触面或者以图案的形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部件,其特征在于,各自的接触面每平方米接触面包括至少100米鳞片状凸起部的凸峰长度,最好每平方米接触面包括300米鳞片状凸起部的凸峰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邻接部件,其特征在于,电极束两个邻接部件的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相同切线方向-螺旋连接的紧固方向或者松开方向-分别反向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邻接部件,其特征在于,电极束的两个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相同切线方向反向相对的、在压紧力处于0.1-80N/mm2范围内旋接的邻接部件的松动力矩,比电极束的非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在压紧力处于0.1-8N/mm2范围内旋接的邻接部件的松动力矩至少高2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束邻接部件,其特征在于,电极束的两个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相同切线方向反向相对的、在压紧力最好处于0.1-2N/mm2范围内旋接的邻接部件的松动力矩,比电极束的非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在压紧力处于0.1-2N/mm2范围内旋接的邻接部件的松动力矩至少高30%。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之一或多项所述的电极束邻接部件,其特征在于,碳素电极(1)和碳素电极接头(2)组合成一个预置件(9);预置件(9)的内接触面是定向构造的或者非定向构造的,其中,接触面由电极连接套(4)和电极接头(5)的螺纹面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预置件(9),其特征在于,预置件(9)具有对着下一个预置件(9)或者对着电极束的下一部分的一个定向构造的接触面或者多个定向构造的接触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预置件(9),其特征在于,预置件(9)在一个端面上具有由电极(3)的端面和电极连接套(4)的螺纹面中的一个面或者两个面组成的定向构造的接触面;预置件(9)在另一个端面上具有由电极(3)的端面和电极接头(5)的螺纹面中的一个面或者两个面组成的定向构造的接触面。
CNB2004100067101A 2003-01-24 2004-01-20 碳素电极及其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连接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42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302956A DE10302956B3 (de) 2003-01-24 2003-01-24 Kohlenstoffelektroden und deren Verbindungselemente mit gerichtet strukturierten Kontaktflächen
DE10302956.7 2003-0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1684A true CN1551684A (zh) 2004-12-01
CN100534241C CN100534241C (zh) 2009-08-26

Family

ID=32520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671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4241C (zh) 2003-01-24 2004-01-20 碳素电极及其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连接件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6925104B2 (zh)
EP (1) EP1441570B1 (zh)
JP (1) JP2004228091A (zh)
CN (1) CN100534241C (zh)
AT (1) ATE344611T1 (zh)
BR (1) BRPI0400112A (zh)
CA (1) CA2455800A1 (zh)
DE (2) DE10302956B3 (zh)
ES (1) ES2276173T3 (zh)
MX (1) MXPA04000682A (zh)
MY (1) MY127514A (zh)
RU (1) RU2004102031A (zh)
TW (1) TW200428911A (zh)
ZA (1) ZA2004004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371835T3 (es) * 2007-04-09 2012-01-10 Graftech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c. Electrodo de grafito con longitud aumentada.
US20090180512A1 (en) * 2008-01-16 2009-07-16 Michael Frastaci Compressible Electrode End Face
JP3186554U (ja) * 2010-07-01 2013-10-17 グラフテック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黒鉛電極
CN109378614A (zh) * 2018-09-29 2019-02-22 闫永超 一种无弹性铜舌片的新型电插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35637A (en) * 1935-04-26 1938-11-08 Standard Pressed Steel Co Setscrew
US2527294A (en) * 1949-01-03 1950-10-24 Great Lakes Carbon Corp Carbon electrode
DE1018565B (de) * 1955-04-29 1957-10-31 Conradty Fa C Nippel-Schraubverbindung fuer Kohle- und Grafitelektroden
BE566427A (zh) * 1957-04-11 1900-01-01
US3134616A (en) * 1958-11-07 1964-05-26 Siemens Planiawerke Ag Double-conical nipple joint for carbon electrodes
US4152533A (en) * 1978-04-27 1979-05-01 Great Lakes Carbon Corporation Electrode joint
US4273175A (en) * 1979-04-04 1981-06-16 The Lamson & Sessions Co. Thread convolution
US4375340A (en) * 1980-03-21 1983-03-01 Great Lakes Carbon Corporation Carbon electrode joint
DE3100921A1 (de) * 1981-01-14 1982-08-26 C. Conradty Nürnberg GmbH & Co KG, 8505 Röthenbach Elektrode, insbesondere fuer lichtbogenoefen oder die schmelzflusselektrolyse
DE3442316A1 (de) * 1984-11-20 1986-05-22 Sigri GmbH, 8901 Meitingen Verbindung von graphit- und kohlenstoffelektroden
US4729689A (en) * 1984-12-13 1988-03-08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Electrode member an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4679206A (en) * 1985-05-15 1987-07-07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Electrode joint thread form
US5190423A (en) * 1991-02-15 1993-03-02 Ewing Paul E Locking fastener
DE4137020C2 (de) * 1991-11-11 1994-09-08 Jaeger Eberhard Gmbh Selbstsicherndes Befestigungselement, z. B. Schraube oder Mutter
US5336015A (en) * 1992-11-25 1994-08-09 Ucar Carb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lf centering electrode joint
US5575582A (en) * 1995-01-18 1996-11-19 Ucar Carb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astening device for securing electrode joints
CN2298092Y (zh) * 1997-05-23 1998-11-25 山东省生建八三厂 硅碳棒真空焊接炉电加热装置
US6500022B2 (en) * 2001-03-30 2002-12-31 Ucar Carbon Company Inc. Threaded pin for carbon electrodes
DE10253254B3 (de) * 2002-11-15 2004-05-27 Sgl Carbon Ag Elektrodenverbindung mit beschichteten Kontaktfläch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PA04000682A (es) 2005-07-25
RU2004102031A (ru) 2005-07-10
BRPI0400112A (pt) 2004-12-28
DE10302956B3 (de) 2004-07-22
PL364548A1 (en) 2004-07-26
ES2276173T3 (es) 2007-06-16
CA2455800A1 (en) 2004-07-24
ZA200400472B (en) 2005-05-25
ATE344611T1 (de) 2006-11-15
CN100534241C (zh) 2009-08-26
US20040192088A1 (en) 2004-09-30
US6925104B2 (en) 2005-08-02
DE502004001868D1 (de) 2006-12-14
TW200428911A (en) 2004-12-16
JP2004228091A (ja) 2004-08-12
EP1441570B1 (de) 2006-11-02
MY127514A (en) 2006-12-29
EP1441570A1 (de) 2004-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18188B2 (ja) 工具固定構造物
CN1215277C (zh) 抗疲劳的形成有腰部的螺纹管件
CN100338368C (zh) 碳和/或石墨电极柱的螺纹连接
CN1210514C (zh) 管联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605762A (zh) 紧固工具和紧固螺栓
CN1809700A (zh) 连接器
CN105829636B (zh) 用于产生钻探和操作油气井的螺纹连接部的组件及所产生的螺纹连接部
CN1836835A (zh) 联接装置
HUE027346T2 (en) Device for tightening the threaded fastener
CN1338018A (zh) 使用抗剪环连接若干钢构件的结构和方法
CN1551684A (zh) 碳素电极及其带有定向构造的接触面的连接件
CN1764790A (zh) 用于低延展性材料中的自攻螺钉
CN106611736A (zh) 顶针机构及半导体加工设备
CN103291729A (zh) 防松动螺纹件
EP1878314B1 (en) Electrode joint
CN108895080A (zh) 一种自扭力防松螺母及加工、使用方法
CN1441873A (zh) 旋转钻柱连接头
CN1865721A (zh) 垫圈及螺栓螺母
WO2019128856A1 (zh) 一种用于螺纹连接件的防松垫圈及其制备方法
CN201121636Y (zh) 等强度螺栓螺母连接结构
CN1553748A (zh) 带有涂层接触面的电极连接
CN103291730A (zh) 一种防松动圆柱螺纹件
CN205677956U (zh) 一种法兰螺母
CN2439563Y (zh) 一种防松动外螺纹联接件
CN101230875A (zh) 一种螺纹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