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1380A - 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01380A
CN1501380A CNA031588808A CN03158880A CN1501380A CN 1501380 A CN1501380 A CN 1501380A CN A031588808 A CNA031588808 A CN A031588808A CN 03158880 A CN03158880 A CN 03158880A CN 1501380 A CN1501380 A CN 1501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tape
main
tape deck
de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588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90887C (zh
Inventor
崔道永
吴政协
金俊宁
徐在甲
沈在勋
金奉珠
金明俊
朴炳培
曹暎昊
崔亨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01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13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08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08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26Driving record carriers by members act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reon
    • G11B15/32Driving record carriers by members act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reon through the reels or cores on to which the record carrier is woun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1Guiding record carrier on drum, e.g. drum containing rotating hea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 G11B15/665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 G11B15/6653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to pull the record carrier against drum
    • G11B15/665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to pull the record carrier against drum using two-sided extraction, i.e. "M-typ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6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web-form record carriers, e.g. tape
    • G11B25/063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web-form record carriers, e.g. tape using tape inside container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包括:设有磁头鼓和主导轴电机的主走带装置;安装在主走带装置上将被加载/卸载的副走带装置,副走带装置设有一对带盘板,磁带盒的带盘设置在所述带盘板上;导柱底座加载单元,用于在副走带装置被加载和进行引导时取出磁带和引导磁带与磁头鼓的侧面接触;压带轮单元,用于在加载副走带装置时靠着主导轴电机的轴压磁带;制动单元,用于有选择地制动带盘板中的一个带盘板;安装在主走带装置上能往复滑动的主滑动件,主滑动件控制压带轮单元的驱动;以及安装在主走带装置上能旋转的主凸轮轴齿轮,主凸轮轴齿轮在被旋转驱动的同时使副走带装置、导柱底座加载单元、制动单元以及主滑动件实施联动运动。

Description

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记录/重放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以及尤其与磁带盒装载和磁带加载有关。
背景技术
一般地,磁记录/重放设备用于将信息记录在诸如磁带等记录介质上,并重放被记录的信息。这样的磁记录/重放设备包括诸如VCR(磁带录像机)、便携式录像机等。
上述磁记录/重放设备中使用的走带机构包括:盒加载装置,用于将磁带盒移入预定的位置中;磁带加载装置,用于将磁带从被装载的磁带盒中取出;磁带引导装置,用来以预定的张力支撑和引导取出的磁带;两个台,盒式磁带的带盘设在所述两个台上;制动单元,用于有选择地制动所述台;以及压带轮单元,用于使磁带夹持在主导轴与压带轮之间。
一般根据控制程序驱动具有上述结构的走带机构,并通过合成驱动所述走带机构的单个部件使所述走带机构实施诸如记录/重放信息、快进、倒带、高速向前向后搜索等等。
为了顺应诸如便携式录像机等磁记录/重放设备重量轻、薄、简化以及尺寸小的新趋势,需要以单个部件简单以及单个部件间连接关系简化的方式改善磁记录/重放设备,从而使整个结构简化,并且使装置能机械稳定地运转。
发明内容
由此,实现本发明来解决产生在传统系统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该机构在以下方面得到改进:整个尺寸减小;结构简化;以及走带机构能机械稳定地运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包括:设有磁头鼓和主导轴电机的主走带装置;安装在主走带装置上将被加载/卸载的副走带装置,副走带装置设有一对
带盘板(reel disc),磁带盒的带盘分别设置在所述带盘板上;导柱底座加载单元,用于在加载副走带装置时取出磁带和引导磁带与磁头鼓的侧面接触;压带轮单元,用于在加载副走带装置时靠着主导轴电机的轴压磁带;制动单元,用于有选择地制动带盘板中的一个带盘板;安装在主走带装置上能往复滑动的主滑动件,主滑动件控制压带轮单元的驱动;以及安装在主走带装置上能旋转的主凸轮轴齿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在被旋转驱动的同时使副走带装置、导柱底座加载单元、制动单元以及主滑动件实施联动运动。
导柱底座加载单元优选包括:一对导柱底座组件,所述导柱底座组件能在主走带装置上往复移动,所述导柱底座组件在磁带被加载时移动磁带,使磁带与磁头鼓接触;设在主走带装置上的导轨,用来引导导柱底座组件的运动;安装在导轨上并能被旋转的一对加载齿轮,所述加载齿轮彼此啮合并连接至主凸轮轴齿轮;以及一对连接单元,用于将加载齿轮分别连接至导柱底座组件。
优选加载齿轮中至少一个加载齿轮与钩一体形成,以便所述至少一个加载齿轮直接与导轨连接。
加载齿轮优选包括:安装在导轨底部能被转动的第一加载齿轮;以及安装在导轨上的第二加载齿轮,所述第二加载齿轮设有与第一加载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部分和连接至主凸轮轴齿轮的第二齿轮部分。
第二齿轮部分优选形成在低于第一齿轮部分的位置处,以便在第一和第二齿轮部分之间形成阶梯,所述第二齿轮部分的半径大于第一齿轮部分的半径。第二齿轮部分优选以这样的方式设置:齿轮齿只从第二加载齿轮圆周上预定的区域中突起形成,从而使第二齿轮部分仅在预定的区域中与主凸轮轴齿轮啮合。
此外,与相邻齿轮凹部相比相对较深的一对大齿轮凹部可以形成在大齿轮部分中,所述齿轮凹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大齿轮部分的相对末端处,以根据主凸轮轴齿轮的旋转方向分别开始与主凸轮轴齿轮啮合,与相邻齿轮齿相比突起得相对较高的一对大齿优选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中,所述大齿相对大齿轮凹部设置。优选大齿轮齿所在的位置低于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整个圆周上的其他齿轮齿所在的位置。
主凸轮轴齿轮优选包括:形成在整个圆周以接收动力的主齿轮部分;连接齿轮部分,该连接齿轮部分形成在低于主齿轮部分的位置上以与第二齿轮部分的齿轮齿连接;一对大齿轮齿,所述齿轮齿均形成在连接齿轮部分的前导和曳尾部分中,所述大齿轮齿大于连接齿轮部分的齿轮齿;以及滑动翼部分,该滑动翼部分以具有预定长度的圆弧形状突起形成在从连接凸轮部分和所述大齿轮齿展开并且低于主齿轮部分的位置中,并且可滑动地与第二齿轮部分的圆周接触。
此外,优选压带轮单元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主走带装置上的枢轴杆,该枢轴杆结合被加载的副走带装置转向主导轴电机的轴;压带轮,该压带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枢轴杆的一个末端上,并且与主导轴电机的轴紧密接触;以及安装在枢轴杆上的扭簧,在滑动件推动和压所述扭簧的同时,该扭簧靠着主导轴电机的轴推动已首先被副走带装置推动的枢轴杆。
优选扭簧的一个末端向下弯向主滑动件侧面,压缩突起从主滑动件向上突起,以与扭簧的一个末端接触并压扭簧的所述一个末端。
优选在扭簧与枢轴杆一起加载时,主滑动件一次往复预定距离,以便不与扭簧的运动冲突。
优选在扭簧加载完成时,扭簧的一个末端位于压缩突起的移动区域中,以便在主滑动件移动时扭簧能与压缩突起接触并被压缩突起压。
此外,优选主凸轮轴齿轮形成有具有预定长度和形状的主凸轮槽,其中主凸轮槽使主滑动件被连接,从而控制主滑动件的往复运动。
优选主凸轮槽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的底部表面上。
此外,优选制动单元包括:可枢轴旋转地安装在副走带装置上的第一制动件,所述第一制动件与一个带盘板接触,然后与所述一个带盘板分离开;弹簧,用来压第一制动件,以使所述第一制动件与所述一个带盘板接触;与第一制动件共轴安装的第二制动件,所述第二制动件沿一个方向与第一制动件一起旋转,其中第一制动件与所述一个带盘板分离开,所述第二制动件沿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独立地旋转以与所述一个带盘板接触;以及扭簧,用来压所述第二制动件,以与一个带盘板接触,其中第一和第二制动件中每个制动件在副走带装置加载时与主凸轮轴齿轮有选择地接触并连接,从而与一个带盘板分离/接触。
优选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动件分别形成有从其底部突起的第一和第二引导销,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与主凸轮轴齿轮接触,并由主凸轮轴齿轮引导。
优选主凸轮轴齿轮设有导槽,用来在预定的区域中沿主凸轮轴齿轮的旋转方向顺序地引导第一和第二引导销。
优选导槽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顶部表面上预定的区域中,在加载/卸载第一和第二引导销时,第一和第二引导销顺序地进入和离开导槽,从而有选择地被引导。
优选所述一个带盘板是邻近主凸轮轴齿轮的供带侧带盘板。
此外,优选走带机构进一步包括带盘盖,其中带盘盖安装在副走带装置的顶部,用来支撑制动单元。
优选副走带装置形成有具有预定形状的凸轮槽,在加载/卸载主凸轮轴齿轮时,所述凸轮槽能与从主凸轮轴齿轮上突起的突起销结合并移动所述突起销。
此外,优选走带机构进一步包括模式开关(mode switch),用来感应各种操作,包括副走带装置的加载/卸载,所述模式开关适于与主凸轮轴齿轮结合。
优选所述模式开关包括:安装在主凸轮轴齿轮之下的弹性刷,该弹性刷设有多个触针;以及柔性电路板(FPC),该柔性电路板设有具有预定形状的模式感应图案,其中所述弹性刷与模式感应图案接触,所述柔性电路板面向凸轮轴齿轮的底部表面。
优选主凸轮轴齿轮的底部表面设有用来容纳和支撑所述弹性刷的容纳凹陷。
此外,优选主凸轮轴齿轮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主走带装置顶部表面上的碟形体;齿轮齿,所述齿轮齿以预定的形状形成在所述碟形体的圆周上,以与导柱底座加载单元结合;形成在所述碟形体底部表面上的凸轮槽,所述凸轮槽与主滑动件结合以使主滑动件往复移动;形成在所述碟形体顶部表面上的导槽,所述导槽与制动单元结合以驱动所述制动单元;以及从所述碟形体顶部表面上突起的突起销,所述突起销与副走带装置结合以加载/卸载所述副走带装置。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通过对本发明进行描述,本发明的以上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加载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卸载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走带机构加载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导柱底座加载单元的透视图;
图5是图4中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7A和7B分别是图4所示加载单元操作状态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和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柱底座组件的加载单元的分解视图;
图10是从图3中取出的主凸轮轴齿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从图10中取出的柔性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的压带轮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的制动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4是从图13中取出的制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15是图13主要部分的局部切除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倒带臂单元(reviewarm unit)的示意性分解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倒带臂单元的侧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张力柱组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9是图18中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0和21是示意性俯视图,分别示出图18中所示张力柱组件的操作;
图22至24是俯视图,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的导柱底座加载单元的加载状态;
图25至28是俯视图,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的压带轮单元的加载操作;
图29和30是俯视图,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的制动单元的加载操作;
图3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带盘盖连接装置的示意性分解视图;
图32是图31中所示带盘盖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3是图31中所示带盘盖与副走带装置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压带轮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35是图34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6是从图34所示状态下加载副走带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记录/重放设备的防磁带退绕装置的俯视图;
图38A至38D是图37中所示防磁带退绕装置操作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9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有防磁带退绕装置的磁带记录器的执行模式示意图;
图40示出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有防磁带退绕装置的操作进行比较的传统的执行模式示意图。
通过附图,将会了解相同的标号指示相同的特征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参考图1和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磁记录/重放机构的走带机构包括:设有磁头鼓110和主导轴电机120的主走带装置100;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能被加载/卸载的副走带装置200;导柱底座加载单元300,当副走带装置被载入时,所述导柱底座加载单元300将磁带10从磁带盒中取出,以便使磁带与磁头鼓接触;压带轮单元400,用来使从磁带盒中取出的磁带10与主导轴电机120的轴接触并靠着主导轴电机120的轴受压;制动单元500,用来使设在副走带装置200上的一对带盘板210、220中的任一带盘板运转(见图13);可滑动地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的主滑动件600;主凸轮轴齿轮700,用来使副走带装置200、导柱底座加载单元300、制动单元500以及柱滑动单元600实施联动运动;倒带臂单元800;以及张力柱组件900。
磁头鼓110在实施高速旋转的同时,将信息记录在与磁头鼓接触的磁带上或从与磁头鼓接触的磁带上重放被记录的信息。主导轴电机120提供用于可旋转地驱动每个带盘板210、220的动力。此外,主导轴电机120的轴121竖直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以在磁带运行时引导磁带。
主走带装置100设有驱动电机101,所述驱动电机101用于驱动主凸轮轴齿轮700以提供移动包括副走带装置200在内的各种单元300、400、500和600所需的动力。驱动电机101的动力通过多个连接齿轮102、103传递到主凸轮轴齿轮700。
副走带装置200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以便能被加载/卸载。副走带装置200形成有凸轮槽201,所述凸轮槽201由从主凸轮轴齿轮700顶部延伸的突起销750引导。结果,当主凸轮轴齿轮700旋转时,凸轮槽201由突起销750引导,从而使副走带装置200加载/卸载。
副走带装置200设有带盘板210、220。带盘板210、220分别与磁带盒的磁带盘啮合。在这种情况下,左带盘板210用来进给磁带,并被称为“供带盘板”,右带盘板220用来绕卷磁带,并被称为“卷带盘板”。带盘盖230设在副走带装置200的顶部。带盘盖230支撑下面将进一步详细描述的带盘制动单元500。
参考图3至5,导柱底座加载单元300包括一对在主走带装置100上往复移动的导柱底座组件310、320;一对导轨331、333,所述导轨331、333设在主走带装置100上,以引导导柱底座组件310、320的运动;一对加载齿轮340、350;以及一对连接单元360、370。
导柱底座组件310、320分别沿导轨331、333往复移动。导柱底座组件在被加载时将磁带从盒中取出,以便磁带在运行时与磁头鼓110接触。每个导柱底座组件310、320包括设在导柱底座311、321上的磁带导辊312、322以及导柱313、323。导柱底座组件310、320的这种结构是常规使用的一种结构,导柱313、323可以省略。
导轨331、333形成在导轨板300上,其中所述导轨板300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导轨板330由钢板形成,并且能与鼓底座连接,其中磁头鼓110安装在所述鼓底座上。
加载齿轮,即第一和第二加载齿轮340、350可旋转地安装在导轨板330上,并且彼此连接。另外,第一加载齿轮340与主凸轮轴齿轮700啮合,以接收来自主凸轮轴齿轮700的动力。第一加载齿轮340通过第一连接单元360与主底座组件320连接,第二加载齿轮350通过第二连接单元370与导柱底座组件320连接。第一加载齿轮340包括与第二加载齿轮350啮合的第一齿轮部分341以及有选择地与主凸轮轴齿轮700啮合的第二齿轮部分343。第一和第二齿轮部分341、343以阶梯式方式设置,具有不同的高度。即,优选第一齿轮部分341比第二齿轮部分343设置得高。第一齿轮部分341的半径小于第二齿轮部分343的半径。
第二齿轮部分343具有沿圆周方向形成在第二齿轮部分343上预定区域中的齿轮齿343a,以便第二齿轮部分343仅在预定区域中与主凸轮轴齿轮700啮合。齿轮齿343a的相对末端部分形成有相对宽且深的齿轮凹部343b,所述齿轮凹部343b用于启动与主凸轮轴齿轮700的啮合。此外,加载齿轮340、350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固定轴334、335上,其中所述固定轴334、335安装在导轨板330上。优选使用模塑方法制造加载齿轮340、350,使用模塑容易进行制造,而且价格低廉。
第一和第二连接单元360、370中每个连接单元包括:连接至加载齿轮340、350中任一齿轮上的第一连接件361、371;第二连接件363、373,所述第二连接件363、373用于将第一连接件361、371连接至导柱底座组件310、320中任一组件上。这里,连接件361、371分别以伸长杆的形状与加载件340、350一体形成。并且第一连接件361、371的一个末端与第二连接件363、373铰链连接。即,第一连接件361、371分别从加载齿轮340、350的侧面突起形成,从而使第一连接件361、371的一个末端分别固定至加载齿轮340、350,而另一个末端分别铰链连接至第二连接件363、373。这种第一连接件361、371优选由能被外力弯曲并且能回复其原始形状的材料制成。此外,第二连接件363、373分别在其另一个末端处铰链连接至导柱底座311、321。
由此,即使当加载磁带时导柱底座组件310、320与导轨331、333的终端接触时,第二加载齿轮340沿加载方向被进一步旋转驱动,每个连接件361、371也能弯曲。
连接件361、371优选设有铁芯365、375,用作加强弹性的装置,所述弹性防止由于第一加载齿轮340的过度旋转而引起的连接件的塑性变形。在它们中,参考图6描述设在第一连接件361中的铁芯365,铁芯365的一个末端插入形成在第一加载齿轮361中的安装孔361a中,另一个末端插入形成在第一加载齿轮340中的安装孔340a中,从而支撑第一连接件361和第一加载齿轮340。这种结构的铁芯365用作第一连接件361的加强装置,其中仅将一个末端固定在第一加载齿轮340的圆周中,而另一个末端固定在安装孔361a中。在本实施例中,扭簧365a附加地设在固定轴334连接在其上的中心轴340b上,其中扭簧365a的一个末端延伸以具有与铁芯365相同的结构。这里,上述铁芯375的结构与铁芯365的结构相同。根据该结构,在加载磁带10时可以在第一加载齿轮340过度旋转时增加产生在第一连接件361、371中的弹性回复力。因此,可以在允许导柱底座组件310、320与导轨331、333的终端紧密接触的同时,防止第一连接件361、371的塑性变形。
参考图7A和7B进行更具体的描述,当在加载磁带时通过接收驱动电机101的动力来可旋转地驱动主凸轮轴齿轮700时,第一加载齿轮340也被可旋转地驱动。第二加载齿轮350通过与第一加载齿轮340连接也被旋转。当加载齿轮340、350中每个齿轮旋转时,第一连接件361、371和第二连接件363、373延伸,导柱底座组件310、320移至磁头鼓110侧面的导轨331、333的终端处。当导柱底座组件310、320沿导轨331、333移动,然后以前述的方式与导轨331、333的终端接触时,组件310、320不能再沿磁带加载方向移动。然而,主凸轮轴齿轮700进一步被旋转驱动预定的角度,以便使导柱底座组件310、320与导轨331、333的终端更紧密地接触,从而第一和第二加载齿轮340、350在与主凸轮轴齿轮接触的状态下被推动,因而第一和第二加载齿轮340、350将沿旋转方向附加地接收旋转力。
在这种方式中,如果旋转力附加地施加在加载齿轮340、350中任一齿轮上,则负载作用在第一连接件361、371以及铁芯365、375上。由此,由于它们能使导轨331、333更紧密地接触导轨331、333的终端,并能弹性地支撑主底座组件,所以第一连接件361、371弹性地弯曲,如图7B所示。如果去除铁芯365、375并使用施加更大弹性回复力的第一连接件361、371,也能产生相同的结果。
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一连接件361、371与第二连接件363、373的铰接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利用实例描述第一连接件361和第二连接件363。参考图8和9,铰链突起366从连接件361的一个末端上突起,与铰链突起366对应的铰链孔363a通过第二连接件363的一个末端。铰链突起366与第一连接件361一体形成,并从第一连接件361的顶部表面向上突起。另外,限制突起367也从第一连接件361的顶部表面向上突起,以便限制第一连接件361与第二连接件363之间的相对旋转范围。根据这种结构,铰链突起366插入在铰链孔363a中,并且可旋转过预定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用来防止铰链突起366与铰链孔363a分离的装置,进一步提供一种防止分离肋366a,所述防止分离肋366a偏心且突起地形成在铰链突起的顶端上,并且通过切割铰链孔363a的内周边形成防止分离凹槽363b。
根据以上结构,铰链突起366以第一连接件361的防止分离肋366a的方向面向防止分离凹槽363b的状态插入在铰链孔363a中。然后,如果各个连接件361、363旋转,以便使防止分离肋366a与防止分离凹槽363b彼此不重叠,如图9所示,则各个连接件361、363的铰链连接完成。在这种状态下,防止分离肋366a与第二连接件363的顶部表面接触,并限制第二连接件363的垂直运动,从而防止第一和第二连接件分离。另外,在连接件361、363连接的状态下,因为在协同旋转范围内防止分离肋366a与防止分离凹槽363b彼此不重叠,因此连接件361、363将彼此分离。
如上所述,当铰链突起366与连接件361一体形成并从连接件361上突起,并且铰链突起366与第二连接件363铰接时,不需要诸如双头螺栓件等分离铰接装置。因此,所需零件的数量会减少,从而减少制造成本。
其间,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可以了解如果铰链突起和铰链孔363a的位置互换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参考图3和10,主凸轮轴齿轮700包括碟形体710、形成在碟形体710圆周上的齿轮部分720、形成在碟形体710底部上的主凸轮槽730、形成在碟形体710顶部上的导轨740以及从碟形体710顶部表面延伸的突起销750。
齿轮部分720包括:主齿轮部分711,所述主齿轮部分711形成在碟形体的全部圆周上,以接收来自驱动电机101的动力;连接齿轮部分712,所述连接齿轮部分712所在位置低于主齿轮部分711的位置;一对大齿轮齿713分别设置在连接齿轮部分712的前导端和曳尾端,并且比连接齿部分712的其他齿大;以及滑动翼部分,其形成在碟形体710上并且在连接齿轮部分712和大齿轮齿713之外。
主齿轮部分711与连接齿轮103啮合以接收动力。连接齿轮部分712形成在低于主齿轮部分711的预定区域中,并且优选与主齿轮部分711一体形成。该连接齿轮部分712与第一加载齿轮340的第二齿轮部分343啮合。大齿713分离开预定的距离,并与齿轮凹部343a、343b对应。当然,大齿轮齿713不干扰连接齿103,因为它们形成在低于主齿轮部分711的位置中,例如在与连接齿轮部分71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此外,大齿轮齿713充分地分离,以便它们不干扰第一加载齿轮340的第一齿轮部分351,而有选择地与第二齿轮部分343啮合。滑动翼部分714形成在碟形体710圆周上预定的区域中,并且所在位置低于主齿轮部分710所在的位置,例如在与连接齿轮部分712和大齿轮齿713所在位置相同的位置上。滑动翼部分714以圆弧的形状突起,以便它的半径大于主齿轮部分711的半径。滑动翼部分714与第二齿轮部分343的非齿轮部分343c滑动接触。因此,主齿轮部分711以不与第一加载齿轮340啮合的状态保持与非齿轮部分343c的滑动接触。
主凸轮槽730沿旋转方向形成在碟形体710底部上并且具有预定的长度。参考图13,主滑动件600的引导销610插入在主凸轮槽730中并且在主凸轮槽730中被引导。因此,当主凸轮轴齿轮700旋转时,沿主凸轮槽730引导引导销610,从而使主滑动件600水平地往复运动。这里,主凸轮槽730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主凸轮槽730沿其纵长方向不定地与碟形体710的旋转中心分离,以便引导主滑动件600在主凸轮轴齿轮700每沿与加载方向A相反的方向B旋转一次时重复实施至少一次往复运动。
导轨740以预定的形状和长度形成在碟形体710的顶部表面上,并从碟形体710的顶部表面上突起。当加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导轨740与下面将描述的制动单元500连接。导轨740具有第一弯曲引导部分741和第二引导部分742,所述第二引导部分742从第一引导部分741的弯曲表面上横向突起。这些引导部分741、742与制动单元500之间的协作关系将在下面进一步地进行详细描述。
此外,从碟形体710延伸的突起销750为副走带装置的加载/卸载操作而设。
模式开关770也设在主凸轮轴齿轮700的底部上(见图10)。模式开关770适于根据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旋转状态感应各种操作方式,例如副走带装置200的加载/装载状态、柱底座驱动单元300的运行状态以及压带轮单元400和制动单元500的驱动状态,等等。模式开关770包括安装在主凸轮轴齿轮700底部上的弹性刷771以及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并与弹性刷771接触的柔性电路板(FPC)773(见图11)。容纳凹陷701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700的底部上,以容纳弹性刷771。容纳凹陷701设有用来稳固弹性刷771的压配突起702。形成在弹性刷771中的锚栓孔771b优选过盈配合在压配突起702上,以稳固弹性刷771。
弹性刷771由导电材料制成,包括设有稳固孔771b的板形体771a以及从板形体771a延伸的多个接触件771c。接触件771c弯曲成预定形状,并且弹性地与FPC773接触。
如图11所示,FPC773连接并固定在主走带装置100的顶部表面上。FPC773具有预定形状的模式感应图案773a,以有选择地与弹性刷771的接触件771c接触。模式感应图案773a为圆弧形状,并且位于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旋转中心周围。结果,由于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旋转状态被感知,而由此可以感知各种方式,因此弹性刷771在随主凸轮轴齿轮700一起旋转的同时有选择地与模式感应图案773a接触,然后与模式感应图案773a分离开。
参考图12,当加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压带轮单元400靠着主导轴电机120的轴121压力推动磁带10。该压带轮单元400包括可枢转地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的枢轴杆410、可旋转地安装在枢轴杆410上的压带轮420以及共轴地安装在枢轴杆410上的扭簧430。
枢轴杆410的一个末端可旋转地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而枢轴杆410的另一个末端设有压带轮420。枢轴杆410还设有用来支撑扭簧430相对末端的钩形突起411、412。销413从杆410上突起,其中在加载副走带装置200时,销413与副走带装置200接触并由副走带装置200推动。在加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压带轮420与主导轴电机120的轴121紧密接触,并引导磁带的传送。
扭簧430以这样的方式安装:扭簧430与枢轴杆410的旋转中心共轴地卷绕。扭簧430的相对末端分别由钩形突起411、412支撑,以便防止弹簧松开。当加载副走带装置时,扭簧430首先被副走带装置200推动并压向主导轴电机120,然后扭簧430再次被滑动件600推动并被压缩,从而使压带轮420与主导轴电机120的轴121紧密接触。在这种方式中,扭簧430的一个末端延伸一段足以使枢轴杆410脱离出来的长度,然后向下弯曲,以便可以与滑动件600接触。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有选择地与主滑动件600接触,并由主滑动件600推动。
此外,设置回位弹簧440以防止枢轴杆410从加载状态回位至卸载状态。回位弹簧440与枢轴杆410的旋转中心共轴地安装。并且,回位弹簧440的一个末端固定在主走带装置100上,而另一个末端固定在钩形突起412。
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和B2在主走带装置100上往复移动。当主凸轮轴齿轮700旋转时,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和B2的运动由引导销610控制,其中沿着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700上的主凸轮槽730引导所述引导销610。形成压缩突起620,其中当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移动时,压缩突起620向上弯曲,以与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接触,并且压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
参考图13和14,制动单元500可旋转地安装在副走带装置200上,以有选择地制动带盘板210的旋转。制动单元500包括第一制动件510、第二制动件520、弹簧530以及扭簧54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动单元500安装在带盘盖230上。即,第一制动件510可枢转地安装在带盘盖230上,第一制动件510的一个末端根据带盘板210的旋转方向与带盘板210接触或分离开。弹簧530连接至第一制动件510的另一个末端和带盘盖230,并靠着带盘板210弹性地推动第一制动件510。第二制动件520可枢转地与第一制动件510共轴地安装,并在枢轴旋转的同时有选择地与带盘板210的齿轮齿211接触或分离开。扭簧540安装在第二制动件520与第一制动件510之间。扭簧540靠着齿轮齿211弹性地推动第二制动件520。
此外,如图15所示,钩231一体形成在带盘盖230的底部以支撑制动件510、520。钩231以所谓的单触(one-touch)方式咬持在形成于第一制动件510中的轴孔512中。然后,第二制动件520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制动件510轴支撑部分513的外周边上。
这里,带盘盖230进一步设有用来制动剩余卷带盘板220旋转的制动单元550。制动单元550结合主滑动件600运转,并且是现有技术。因为制动单元550与本发明的要点无关,因此这里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然而,带盘盖230进一步与用来在卷绕侧可旋转地支撑制动单元550的钩233一体形成。钩233以所谓的单触方式压装配在制动单元550的轴凹槽中。如可从以上结构中了解的一样,制动单元510、520、550首先装配在带盘盖230中,然后带盘盖230装配在副走带装置200的顶部上。这时,当制动件510、520、550装配至与带盘盖230一体形成的钩231、233时,不需要分离装配零件。结果,产生被装配零件的数量和组装步骤减少的优点,从而节省了费用。
其间,如上所述构造的制动单元500在加载/卸载副走带装置200时与主凸轮轴齿轮700联合操作。因此,第一和第二制动件510和520分别具有从其上突起的第一和第二引导销511、521。此外,副走带装置200形成有导孔(未示出),通过所述导孔第一和第二销511、521能移动。当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700中的导轨740引导第一和第二引导销511、512时,制动件510、520的操作分别被控制。具体地说,第一和第二引导销511、521的操作以这样的方式被控制:第一引导销511由第一引导部分741引导,而第二引导销由第二引导部分742引导。下面将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通过引导销511、521进行的制动件510、520的详细操作。
如图16和17所示,在加载/卸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倒带臂单元800在通过与副走带装置200连接而被移动的同时,引导从卷带侧带盘板220取出的磁带10的运行。这样的倒带臂单元800包括枢轴连接至副走带装置200的倒带臂810以及竖直安装在倒带臂末端处的回放导柱820。
轴811可旋转地将倒带臂810支撑在副走带装置200上。此外,倒带臂810具有引导销812,该引导销812与轴811平行,并且沿形成在主走带装置100中的导缝100a移动。当在加载/卸载副走带装置200时沿导缝100a引导引导销812时,倒带臂810可以围绕轴811旋转。
回放导柱820引导在从磁带盒中取出的磁带10的运行通路中,邻近主导轴120,并在磁带10运行时引导磁带10。在倒带臂810旋转时,回放导柱820可沿方向D1和D2移动。这样的回放导柱820在与磁带10接触时承受磁带10中产生的沿方向D3的张力。结果,倒带臂810受到沿方向D2的旋转力,从而可以运转。此外,当磁带10的张力波动时,回放导柱820可以临时地沿方向D1和D2移动。这样,磁带10的运行变得不稳定;因此,重放的图片会抖动。考虑到这一点,设置防止倒带臂810在加载倒带臂810的状态下运转的装置。
具体来说,作为用来防止倒带臂810运转的装置,提供突起813和阻碍体130,其中所述突起813形成在倒带臂810尖端处并突起,而所述阻碍体130具有对应突起813的座槽131。阻碍体130设在主走带装置100的顶部上。在该实施例中,优选阻碍体是用来支撑FPC20的FPC保持件130,该FPC保持件能在走带装置的内侧与外侧之间传导电信号。当FPC20支撑在FPC保持件130上时,防止FPC20与回放导柱820接触。FPC保持件130形成有座槽131,突起813插入在所述座槽131中。座槽131形成有分别对应突起813宽度和高度的宽度和高度。
因此,在加载磁带10时,倒带臂810在与副走带装置200一起移动的同时枢轴旋转。此外,倒带臂810的突起813插入在座槽131中。然后,倒带臂810的突起813不能沿x和y轴线的方向运转。结果,防止了倒带臂810运转,并且尽管磁带10的张力作用在其上,回放导柱820仍保持其姿态。此外,也防止倒带臂810沿y轴线方向运转,从而使倒带臂能稳定地引导磁带10。因此,可以获得防止重放方式下诸如抖动等图片劣质的效果。
设置图18所示的张力柱组件900,用来在加载磁带10时将磁带10从磁带盒中取出,并且将取出的磁带10拖至主走带装置100的外部,以便为磁带10提供预定的张力。如图18所示,这样的张力柱组件900包括张力臂910、竖直安装在张力臂910上的张力柱、弹簧930、制动带940、带保持件950以及偏心凸轮件960。
张力臂910安装在副走带装置200上,以便可围绕枢销911旋转。张力柱920安装在张力臂910的末端上,以接触、支撑和引导磁带10。张力臂910具有向下突起且平行枢销911而形成的引导销912。在加载/卸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在沿形成在主走带装置100中的导缝100b引导引导销912的同时,引导销912旋转张力臂910。弹簧930的一个末端连接至张力臂910,而另一个末端连接至主走带装置100,以便沿方向F1弹性地压张力臂910。
安装制动带940来连接供带侧带盘板210与张力臂910,其中制动带940绕卷带盘板210外圆周的一部分。在加载磁带10时,这样的制动带940有选择地向供带侧带盘板210提供预定量的制动力,以便在磁带10加载或运行时,调整磁带10的张力。制动带940由纤维材料或薄膜状金属材料制成。
其间,制动带940的张力臂910一侧由设在张力臂910上的带支撑装置支撑,以与铰链轴911分离开,其中铰链轴911是张力臂910的枢心。如果制动带940形成为闭合曲线的形状,则可以单独地使用能支撑悬吊在其上的制动带940的张力臂910一侧的轴件(未示出)。如果制动带940具有如本实施例中一样被切割的相对末端,则可以构成各种类型的带支撑装置,包括使用诸如图19和20所示的带保持件950等分离件。
在本实施例中的带保持件950包括:枢轴体951,所述枢轴体951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在张力臂910上:枢轴体951被装枢轴于第一轴线913,其中第一轴线913与作为张力臂910枢心的枢轴911分离开;以及一对支撑件953,所述一对支撑件953形成在枢轴体951上,并从枢轴体951的圆周表面上突起,以便支撑件953支撑制动带940的相对末端。钩953a分别形成在支撑件953末端的内部,并且每个钩953a钩着制动带940的相对末端。如果即使一对支撑件设置得与本实施例不同,只要能支撑制动带940的两个相对末端,也可以形成单个支撑件。在这种情况下,带保持件950模塑形成,以便枢轴体951和支撑件953可以容易地形成为单体,其中优选使用具有预定大小回复力的合成树脂制成枢轴体951和支撑件953,以便支撑件953可以弹性地变形。
参考图19,偏心凸轮件960安装在张力臂910上,以便可以围绕第二轴线915偏心地旋转,其中所述第二轴线915与铰链轴911和第一轴线913分离开。偏心凸轮件960以这样的方式安装:所述偏心凸轮件960的外侧直接与带保持件950或制动带940接触。由此,偏心凸轮件960的外侧压带保持件950或制动带940,从而提供可变的制动带940张力,其中外侧与第二轴线915之间的距离b在偏心凸轮件960偏心旋转时可线性地变化。本实施例的偏心凸轮件960安装在张力臂910上,以便它的圆周表面与带保持件950的支撑件953接触。通过该结构,可以将偏心凸轮件960和带保持件950设置在张力臂910上相同的平面中。因此,可以减少张力柱附件900的总厚度,从而使整个走带装置变薄。
下面简要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张力柱组件900的操作。在加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张力柱组件900旋转至用来取出副走带装置200上磁带10的方向。
同时,如图20所示,在张力臂910完全枢轴旋转的状态下,可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张力孔920的位置倾斜向主走带装置100的外部,超出参考位置P。在这种情况下,偏心凸轮件960逆时针旋转。如上所述,如果偏心凸轮件960逆时针旋转,则与偏心凸轮件960的外轮廓接触的支撑件953受压。如果支撑件953以这样的方式受压,则具有预定回复力的带保持件950的形状如图20中虚线所示弹性地变形。由于带保持件950形状的变形,支撑件953的末端与供带侧带盘板210之间的间隔加宽。然后,张力臂910在制动带940可变张力的作用下沿图20的方向F2旋转,张力柱920定位在张力柱920的预置参考位置P上。
在此期间,在张力柱920的位置未达到参考位置P时,如图21所示,偏心凸轮件960顺时针旋转。然后,带保持件950的支撑件953由于与偏心凸轮件960接触而被施加的压力减小。由此,带保持件950的形状回复至其原始形状,同时该张力臂910在弹簧93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沿图21的方向F1旋转,直至在支撑件953与偏心凸轮件960之间产生预定的接触力。因此,张力柱920能定位在参考位置P上。
下面将参考依据图22的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旋转驱动更加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前述实施例的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的操作。
当主凸轮轴齿轮700旋转时,副走带装置200的加载操作、导柱底座单元300的加载操作、压带轮单元400的加载操作以及制动单元500的操作同时实施或以适时连接的方式连续地实施。然而,为了描述的方便,将依据单元分类并描述操作。然而,因为上面已详细地描述了倒带臂单元800和张力柱组件900的操作,因此下面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图23示出导柱底座组件310、320未加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磁带盒安装在副走带装置200中,图中未示出。然后,当驱动电机101被驱动时,主凸轮轴齿轮700开始沿方向A1旋转。主凸轮轴齿轮700的前大齿轮齿713a与第一加载齿轮340的齿轮凹部343b啮合。然后,如图22所示,第二齿轮部分343从该点起与主凸轮轴齿轮700的连接齿轮部分712啮合并与主凸轮轴齿轮700的连接齿轮部分712连接。因此,第一加载齿轮340旋转,第二加载齿轮350也与第一加载齿轮340联合旋转。然后,分别一体连接至加载齿轮340、350的连接件361、371延伸并一起旋转,导柱底座组件310、320沿导轨331、333移动。其后,如果后大齿轮齿713b脱离开第一加载齿轮340的其他齿轮凹部343c,则主凸轮轴齿轮700与第一加载齿轮340之间的啮合释放,如图23所示。因此,第一加载齿轮340不再做任何进一步的旋转,只有主凸轮轴齿轮700旋转过预定的角度。这时,导柱底座组件310、320分别与装配的导轨331、333的终端完全地紧密接触。并且,如图24所示,滑动翼部分714与第一加载齿轮340的非齿轮部分343c和第二齿轮部分343a保持接触,这样防止第二齿轮部分343a沿相反的方向,即沿卸载导柱底座组件310、320的方向旋转。即使主凸轮轴齿轮700沿方向A又旋转,附加的旋转也会被允许,因为翼部分714在与非齿轮部分343c接触的状态下滑动。
其间,如果主凸轮轴齿轮700以与上述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旋转加载导柱底座单元300相同的方式从图24所示的状态沿方向A2旋转,则可以使主凸轮轴齿轮700仅在预定区域中以与所述加载相反的顺序与第一加载齿轮340啮合并旋转第一加载齿轮340。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施导柱底座加载单元300的加载/卸载驱动。
接着,将结合主滑动件600的往复运动以及副走带装置200的加载操作描述压带轮单元400的加载操作。
图12示出主凸轮轴齿轮700沿方向A1旋转过预定角度,并且副走带装置200被加载至预定距离的状态。即,当主凸轮轴齿轮700旋转时,加载副走带装置200,同时形成在副走带装置中的凸轮槽730由突起销750引导。在加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其前导端的压缩部分203推枢轴杆410的销413,以沿方向C1旋转枢轴杆410。与此同时,形成在主凸轮轴齿轮700中的凸轮槽730引导主滑动件600,并且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2移动预定的距离。
如图25所示,在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2移动预定距离的状态下,主滑动件600的压缩突起620定位在扭簧430的旋转半径内。因此,扭簧430沿方向C1与枢轴杆410一起附加地旋转,如图26所示。然后,扭簧430的弯曲部分没有任何干扰地经过压缩突起620,并定位在压缩突起620的左侧。更具体地说,弯曲部分431定位在压缩突起620沿方向B1移动的区域中。并且,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如上所述定位,副走带装置200的加载完成,压带轮420与主导轴电机120的轴121接触,磁带插入在压带轮420与轴121之间。
如上所述,即使在副走带装置200的加载完成的状态下,主凸轮轴齿轮700也沿方向A1附加地旋转。然后,沿凸轮槽730引导主滑动件600的引导销610,从而沿方向B1移动主滑动件600。然后,如图27所示,压缩突起620与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接触。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备用状态,然后再转换为操作状态,则主凸轮轴齿轮700沿方向A1附加地旋转。然后,凸轮槽730引导主滑动件600,并且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完全地移动,如图28所示。这时,压缩突起620沿方向B1压并且移动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因此,扭簧430被压缩到它被推动并且压力使压带轮610与主导轴电机的轴紧密接触的程度。像这样,如果用旋转力和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操作控制压带轮单元400的操作,则会产生结构简化且操作简洁的优点。这里,压带轮410的卸载或回复操作是按照与副走带装置200加载相反的顺序进行的。枢轴杆420的回复力由回位弹簧440的弹性回复力提供。
接着,将结合主凸轮轴齿轮700和副走带装置200的操作描述制动单元500的操作。
在图13中所示的状态下,没有安装磁带盒,副走带装置200卸载。在该卸载状态下,第一和第二制动件510、520与带盘板210接触。由该状态,如果在驱动电机111被驱动时主凸轮轴齿轮700沿方向A1旋转,则突起销750会拖动副走带装置200,以便副走带装置200开始加载。如果副走带装置200稍微加载一点,则制动件510、520的引导销511、521顺序地接触导轨740,从而被导轨740引导。即,如图29所示,当第二制动件510的引导销511首先被引入第一引导部分741中并被引导时,第一制动件510枢轴旋转并与带盘板210分离开。如果在副走带装置200完全加载后只有主凸轮轴齿轮700沿方向A附加地旋转,则引导销511由第一引导部分741引导,而第二引导销521由第二引导部分742引导,从而旋转第二制动件520,如图30所示。这样,第一和第二制动件510、520与带盘板210分离开。因此,带盘板处于自由旋转的状态。
当然,在卸载时,主凸轮轴齿轮700沿与加载时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第一和第二引导销511、521与导轨740分离开,第一和第二制动件510、520与带盘板210再次接触。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中,在主凸轮轴齿轮被旋转驱动时,同时驱动导柱底座加载单元300、压带轮400、制动单元500和副走带装置。因此,不需要驱动单个单元的任何单独的装置,从而使部件的数量最少化,整个结构简化。根据本发明的走带机构的主要贡献是减少了成品的尺寸和重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可以用一个主凸轮轴齿轮的旋转驱动力同时驱动多个单元,例如副走带装置、导柱底座单元、压带轮单元以及制动单元。因此,使结构简化,部件数量减少,从而容易减少成品的尺寸和重量。此外,可以减少成本和制造工艺,从而可以提高生产率。
同时,将参考图31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盘盖连接装置。参考图31,带盘盖连接件包括设在副走带装置200中的支撑保持件240和设在带盘盖250中的保持部分254。
如图32和33所示,支撑保持件240包括通过切割并向上弯曲一部分副走带装置200形成的竖直部分241以及通过沿水平方向连续弯曲竖直部分241形成的水平部分243。即,支撑保持件240具有“Z”形。
带盘盖250具有用来使带盘板220暴露出来的开口251,并且可以具有用来支撑磁带末端传感器270的末端传感器保持件252。磁带末端传感器270用来感应从磁带盒上退绕下来或卷绕在磁带盒上的磁带末端。磁带末端传感器270通过FPC271连接至副走带装置200上的电路部分(未示出)。出于这个目的,用于支撑FPC271触点271a的带盘盖250的一个末端253由螺钉S1固定在副走带装置200上。
此外,带盘盖250通过螺钉S2、S3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处与副走带装置200连接。即,在本实施例中,带盘盖250通过螺钉S1、S2和S3在三个位置处固定至副走带装置200。
设在带盘盖250中的保持部分254通过所谓的装配法不用螺钉连接而固定在副走带装置200上。这样的保持部分254设有“U”形装配凹槽254a。通过将装配凹槽254a装配在竖直部分241上,带盘盖250的水平位置被固定,水平部分243固定带盘盖250的垂直位置。因此,即使在将传统上用于所述目的的四个螺钉减少到一个螺钉的状态下,带盘盖250也能固定至副走带装置200。因此,由于减少了零件数量和装配步骤,可以节约成本。
此外,将参考图34、35和36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压带轮驱动机构。对于与前述附图中所示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详细的描述。
参考附图,压带轮驱动机构包括:在主走带装置100中被加载/卸载的副走带装置200’;用于支撑压带轮420的枢轴杆410’,所述枢轴杆410’安装在主走带装置100上,并移动磁带10使磁带10与主导轴的轴121接触。扭簧430共轴安装在枢轴杆410’上。这里,枢轴杆410’形成有具有预定形状和预定长度的凸轮槽415。插入凸轮槽415中的凸轮突起204a形成在副走带装置200的尖端压缩部分204的尖端的顶部表面上。通过为压缩部分204去毛刺并以压缩部分204的底部向上突起的方式可以形成凸轮突起204a。因此,当在加载副走带装置200’时凸轮突起204a与凸轮槽415连接时,枢轴杆410’同时旋转。因此,不需要图12所示的回位弹簧440,从而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下面简述具有上述结构的压带轮驱动机构的操作。首先,通过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旋转从图34所示的状态沿方向E1加载副走带装置200’。然后,连接至副走带装置200’的凸轮突起204a的枢轴杆410’沿方向C1旋转。这时,扭簧430随其旋转。然后,如图36所示,压带轮420与主导轴的轴121接触,磁带10夹在其间。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定位在主滑动件600的压缩突起620的左侧。
由这种状态,由于主凸轮轴齿轮700的旋转,主滑动件沿方向B1移动。然后,压缩突起620压扭簧430的弯曲部分431。由此,扭簧430被附加地压,并在压力作用下靠着主导轴的轴121更紧密地接触压带轮420。
此外,如果从上述状态沿方向E2加载副走带装置200’,则扭簧430首先从主滑动件600的压缩突起620上释放。接着,通过与副走带装置200’的运动联合使枢轴杆410’枢轴旋转,并且枢轴杆410’回复至图34所示的位置。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防磁带退绕装置。根据本实施例的防磁带退绕装置用来提供至供带侧带盘板210的旋转加载,从而防止磁带的退绕现象。首先描述防磁带退绕装置的结构,然后描述为供带侧带盘板210提供旋转负载的操作。对于与前述图中所示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考号,并且省略详细的描述。
参考图37,主走带装置100设有磁头鼓110和驱动电机101。驱动电机101的动力通过减速齿轮(未示出)、联动齿轮以及模式转换齿轮104传送至主凸轮轴齿轮(未示出)。
模式转换齿轮104包括在其后表面上的模式开关(未示出),其中模式开关控制用于预定操作方式的每个操作方式的模式信号。因此,磁带录制适于根据预定操作方式的顺序操作。如图38A所示,模式开关104一侧上设有凸轮件105,其中凸轮件沿圆周具有不同的半径。凸轮件105设有两个缺口,在本发明中所述两个缺口是重要的部分。凸轮的结构和功能将在稍后描述。
供带侧带盘板210和卷带侧带盘板220安装在副走带装置200上。供带侧带盘板210支撑盒的供带侧毂(supply side hub),即非重放/非记录磁带绕卷的部分。
此外,副走带装置200设有张力柱组件900’以及用来提供旋转加载的装置。
图38A-38D是根据磁带记录器的操作模式开关104、张力柱组件900’、制动带940、副制动件51、杆制动件52以及供带侧带盘板210的俯视图。图38A示出副加载模式的阶段。图38B示出副加载模式与停止模式之间的阶段。图38C示出停止模式的阶段。图38D示出重放模式的阶段。
如图38A所示,凸轮件105形成在模式转换齿轮104的一侧上。凸轮件105设有第一缺口105a和第二缺口105b。突起105c的最高处优选具有与除第一缺口105a和第二缺口105b以外的剩余部分的半径一致的半径。
张力柱组件900’包括张力臂91、张力柱92、连接部分93、引导销94以及弹簧95。
张力柱92竖直设在张力臂91的末端处,张力臂91可旋转地安装在副走带装置200上。连接部分93形成在张力臂91的一侧上,以通过接触模式转换齿轮104的凸轮件105来限定张力臂91的旋转范围。引导销94和弹簧95实施与图18所示引导销912和弹簧930相同的功能。
用来向供带侧带盘板210提供旋转负载的装置包括副制动件51、杆制动件52以及制动带940。
副制动件51的一个末端形成有从其上突起的制动部分51a,用来压带盘板210的一侧,其中制动带940夹在副制动件51与制动部分51a之间,副制动件51的另一个末端连接至安装在副走带装置200上的张力弹簧54。因此,由于张力弹簧54的回复力,副制动件51能在副走带装置200上枢轴转动,制动部分51a压带盘板210。由于该压缩力,带盘板210设有预定的旋转负载。
如果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滑动,如图37所示,滑动件600与形成在制动部分51a上并向下突起的突起51b接触,并推动突起51b。然后,副制动件51顺时针枢轴转动,制动部分51a与带盘板210分离开,从而使作用在带盘板210上的旋转负载释放。
杆制动件52可枢动地安装在与副制动件51共轴的副走带装置200上。杆制动件52的末端设有突起52a。此外,制动件51、52的旋转中心设有扭簧53,扭簧53的相对末端由制动件51、52弹性地支撑。因此,结合副制动件51的操作产生扭簧53的弹性回复力,弹性回复力压杆制动件52,突起52a与带盘板210的齿轮系的凹部接触,从而使带盘板210具有旋转负载。
杆制动件52设有从其底部表面突起的突起52a。因此,如果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移动时,会与副制动件51发生干涉,然后进一步移动,主滑动件600与突起52b接触。然后,杆制动件52a逆时针枢轴转动,以便突起52a与带盘板210分离开,作用在带盘板210上的旋转负载释放。
制动带940围绕带盘板210外圆周的一部分绕卷安装,制动带940的相对末端连接至设在张力臂91上的带保持件96。如果张力臂91逆时针旋转,在制动带940中产生张力,制动带940围绕带盘板210绕卷并与带盘板210接触。当制动带940以这种方式与带盘板210接触时,带盘板210具有旋转负载。相反,如果张力臂910顺时针旋转,则作用在制动带940上的旋转负载释放,制动带940与带盘板210分离开。
图39通过曲线示出末端传感器模式、弹出模式、卸载模式、加载模式、停止模式以及重放模式下副制动件51、杆制动件52以及制动带940的操作状态。
下面将结合各个模式阶段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防磁带退绕装置的操作。
参考图37,末端传感器模式是操作模式时,其中副走带装置200沿方向F2与主走带装置100分离开,设在位于盒式磁带中的磁带尾端处的非磁表面在外壳(未示出)打开的状态下被检测,从而使磁带加载。
弹出模式为操作模式时,磁带盒能弹出。
卸载模式是操作模式时,磁带不与磁头鼓110接触,并且外壳在盒式磁带插入外壳中的状态下位于副走带装置200上。
副加载模式是操作模式时,驱动电机101沿方向E1滑动副走带装置,并且副走带装置与主走带装置100一起停放,导柱底座组件310’、320’首先加载,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滑动,从而使压带轮420与主导轴的轴121紧密接触。
在从末端传感器模式至副加载模式中,副制动装置51压带盘板210的一侧,制动带940夹在其间,从而使带盘板210具有预定的旋转负载。该操作状态如图39中曲线图所示。
具体来说,在副加载模式中,张力柱组件900’的连接部分93与设有模式转换齿轮104的凸轮件105的第一缺口105a的位置的逆时针横向侧接触,如图38A所示。由此,如图39所示,制动带940不处于“开状态”下,其中“开状态”指示完全制动状态。然而,如上所述,因为副制动件51将旋转负载供至带盘板210,所以可以防止磁带的过度退绕。
停止模式是操作模式时,正在重放的图片被停止,压带轮420与主导轴的轴121分离开。这时,主滑动件600沿方向B1移动,同时接触副制动装置51,从而释放副制动件51的制动动作。当杆制动件52的突起52a在扭簧53弹力作用下与带盘板210接触,从而将制动力作用在带盘板210上时,可以防止磁带的过度退绕。这时,如图38C所示,张力柱组件900’的连接部分93与凸轮件105的突起105c接触。由此,张力臂91顺时针移动,制动带940的张力放松。因此,如图39所示,制动带940不处于“开状态”下。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磁带的过度退绕,因为杆制动件52将旋转负载供至带盘板210。
图39的G部分处于副加载模式与停止模式之间,在G部分中,副制动件51释放,而与副制动件51连接的杆制动件52开始有选择地运转。因此,有时副制动件51和杆制动件52不将旋转负载供至带盘板210。
这时,如图38B所示,张力柱组件900’的连接部分93与凸轮件105的第一缺口105a接触。因此,张力臂91逆时针旋转,制动带940的张力增加。然后,制动带940与带盘板210强接触,制动带940处于“开状态”的J部分出现在图39所示的图中。因此,预定旋转负载作用在带盘板210上。结果,从盒中取出的磁带具有预定的张力,从而能防止过度退绕。当然,如果张力柱组件900’逆时针枢轴转动,则张力柱92也会沿相同的方向移动,并提供张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防磁带退绕的效果。
重放模式是操作模式时,磁带运行,同时压带轮420靠着主导轴的轴121受压。这时,杆制动件52与带盘板210分离开,从而使带盘板210的旋转负载释放。此外,如图38D所示,在杆制动件52的制动力释放时,张力柱组件900’的连接部分93与凸轮件105的第二缺口105b接触。这里,连接部分93与第二缺口105b接触的时间点将在杆制动件52从带盘板210上释放旋转负载的时间点之前。这样,适当地确定并形成了第二缺口的起始位置。
接着,当连接部分93与第二缺口105b接触时,张力臂91逆时针枢轴旋转,制动带940中产生张力。因此,如图39所示,在杆制动件52释放之前,制动带940运转在“开状态”下的K部分出现在曲线图中。因此,带盘板210设有预定的旋转负载,预定的张力作用在从盒中取出的磁带上。由此,可以防止磁带的过度退绕。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磁带退绕装置,在转换操作模式时,等于或超过预定水平的旋转负载将连续地作用在供带侧带盘板210上,从而可以将磁带张力保持在预定水平或更高水平上。因此,可以防止磁带的退绕和偏离,并可以提高运行能力。
更具体地,将图39与图40做对比,其中图39示出制动带940的操作,所述制动带940使用了形成有各个缺口105a、105b的凸轮件105,而图40示出制动带940的操作,所述制动带940使用了传统的凸轮件(没有设置缺口)。示出传统操作模式的图40中,在操作模式从副加载模式转换到停止模式和重放模式期间,没有出现制动带940的“开状态”的部分。因此,产生没有旋转负载施加在带盘板上的G部分和H部分。相反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操作模式转换时,制动带940临时保持“开状态”,从而使旋转负载可以连续地施加在带盘板210上。
尽管参考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展示和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作出各种修改和改变,其范围也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包括:
设有磁头鼓和主导轴电机的主走带装置;
安装在所述主走带装置上将被加载/卸载的副走带装置,所述副走带装置设有一对带盘板,磁带盒的带盘分别设置在所述带盘板上;
导柱底座加载单元,用于在加载所述副走带装置时取出磁带和引导磁带与所述磁头鼓的侧面接触;
压带轮单元,用于在加载所述副走带装置时向着所述主导轴电机的轴压磁带;
制动单元,用于有选择地制动所述其中的一个带盘板;
安装在所述主走带装置上能往复滑动的主滑动件,所述主滑动件控制所述压带轮单元的驱动;以及
安装在所述主走带装置上能旋转的主凸轮轴齿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在被旋转驱动的同时使所述副走带装置、所述导柱底座加载单元、所述制动单元以及所述主滑动件实施联动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底座加载单元包括:
一对导柱底座组件,所述导柱底座组件能在所述主走带装置上往复移动,所述导柱底座组件在磁带被加载时移动磁带,使磁带与所述磁头鼓接触;
设在所述主走带装置上的导轨,用来引导所述导柱底座组件的运动;
安装在所述导轨上能被转动的一对加载齿轮,所述加载齿轮彼此啮合并连接至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以及
一对连接单元,用于将所述加载齿轮分别连接至所述导柱底座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齿轮中的至少一个与钩一体形成,以便所述至少一个加载齿轮直接与所述导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齿轮包括:
安装在所述导轨底部能被旋转的第一加载齿轮;以及
安装在所述导轨上的第二加载齿轮,所述第二加载齿轮设有与所述第一加载齿轮啮合的小齿轮部分和连接至所述主凸轮轴齿轮的大齿轮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部分形成在低于所述小齿轮部分的位置处,以便在它们之间形成阶梯,所述大齿轮部分的半径大于所述小齿轮部分的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部分以这样的模式设置:齿轮齿只从所述第二加载齿轮圆周上预定的区域中突起,从而使所述大齿轮部分仅在预定的区域中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与相邻齿轮凹部相比相对较深的一对大齿轮凹部形成在所述大齿轮部分中,所述大齿轮凹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大齿轮部分的相对末端处,以根据所述主凸轮轴齿轮的旋转方向分别开始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啮合,与相邻齿轮齿相比突起得相对较高的一对大齿形成在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中,所述大齿轮齿对应所述大齿轮凹部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齿所在的位置低于形成在所述主凸轮轴齿轮整个圆周上的其他齿轮齿所在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包括:
形成在整个圆周上以接收动力的主齿轮部分;
连接齿轮部分,该连接齿轮部分形成在低于所述主齿轮部分的位置上以与所述大齿轮部分的齿轮齿连接;
一对大齿轮齿,所述大齿轮齿分别形成在连接齿轮部分的前导和曳尾部分中,并且大于所述连接齿轮部分的齿轮齿;以及
滑动翼部分,该滑动翼部分以具有预定长度的圆弧形状突起形成在从所述连接凸轮部分和所述大齿轮齿展开并且低于所述主齿轮部分的位置中,并且所述滑动翼可滑动地与所述大齿轮部分的圆周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带轮单元包括:
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主走带装置上的枢轴杆,该枢轴杆结合被加载的所述副走带装置转向所述主导轴电机的轴;
压带轮,该压带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枢轴杆的一个末端上,并且与所述主导轴电机的轴紧密接触;以及
安装在枢轴杆上的扭簧,所述滑动件推动和压所述扭簧,从而使所述扭簧向着所述主导轴电机的轴推动已首先被所述副走带装置推动的所述枢轴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一个末端向下弯向所述主滑动件侧面,压缩突起从所述主滑动件向上突起,以与所述扭簧的所述一个末端接触并压扭簧的所述一个末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扭簧与所述枢轴杆一起加载时,所述主滑动件一次往复预定距离,以便不与所述扭簧的运动冲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扭簧的加载完成时,所述扭簧的一个末端位于所述压缩突起的移动区域中,以便在所述主滑动件移动时所述扭簧能与所述压缩突起接触并被所述压缩突起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形成有具有预定长度和形状的主凸轮槽,所述主凸轮槽使所述主滑动件被连接,从而控制所述主滑动件的往复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槽形成在所述主凸轮轴齿轮的底部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单元包括:
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副走带装置上的第一制动件,所述第一制动件与一个带盘板接触和分离开;
弹簧,用来压所述第一制动件,以使所述第一制动件与所述一个带盘板接触;
与所述第一制动件共轴安装的第二制动件,所述第二制动件沿一个方向与所述第一制动件一起旋转,其中所述第一制动件与所述一个带盘板分离开,所述第二制动件沿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独立地旋转以与所述一个带盘板接触;以及
扭簧,用来压所述第二制动件,以与所述一个带盘板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动件中每个制动件在加载所述副走带装置时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有选择地接触并连接,从而与所述一个带盘板分离/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动件分别形成有从其底部突起的第一和第二引导销,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接触,并由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引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设有导槽,用来在预定的区域中沿所述主凸轮轴齿轮的旋转方向顺序地引导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形成在所述主凸轮轴齿轮顶部表面上预定的区域中,在加载/卸载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顺序地进入和离开所述导槽,从而有选择地被引导。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带盘板是邻近所述主凸轮轴齿轮的供带侧带盘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进一步包括带盘盖,所述带盘盖安装在所述副走带装置的顶部,用来支撑所述制动单元。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走带装置形成有具有预定形状的凸轮槽,在加载/卸载所述主凸轮轴齿轮时,所述凸轮槽能与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上突起的突起销结合并移动所述突起销。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进一步包括模式开关,用来感应包括所述副走带装置的加载/卸载在内的各种操作模式,所述模式开关适于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结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开关包括:
安装在所述主凸轮轴齿轮之下的弹性刷,该弹性刷设有多个触针;以及
柔性电路板,该柔性电路板设有具有预定形状的模式感应图案,其中所述弹性刷与所述模式感应图案接触,所述柔性电路板面向所述凸轮轴齿轮的底部表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的底部表面设有用来容纳和支撑所述弹性刷的容纳凹陷。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凸轮轴齿轮包括:
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主走带装置顶部表面上的碟形体;
齿轮齿,所述齿轮齿以预定的形状形成在所述碟形体的圆周上,以与所述导柱底座加载单元结合;
形成在所述碟形体底部表面上的凸轮槽,所述凸轮槽与所述主滑动件结合以使所述主滑动件往复移动;
形成在所述碟形体顶部表面上的导槽,所述导槽与所述制动单元结合以驱动所述制动单元;以及
从所述碟形体顶部表面上突起的突起销,所述突起销与所述副走带装置结合以加载/卸载所述副走带装置。
CNB031588808A 2002-09-16 2003-09-16 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08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2-0056258A KR100465223B1 (ko) 2002-09-16 2002-09-16 자기 기록/재생장치의 릴브레이크 조립체
KR200256258 2002-09-16
KR200262305 2002-10-12
KR200230823 2002-10-16
KR200268072 2002-11-05
KR200275933 2002-12-02
KR200277848 2002-12-09
KR200288236 2002-12-31
KR20038021 2003-02-08
KR20039515 2003-02-14
KR200312333 2003-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1380A true CN1501380A (zh) 2004-06-02
CN100390887C CN100390887C (zh) 2008-05-28

Family

ID=37327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888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0887C (zh) 2002-09-16 2003-09-16 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465223B1 (zh)
CN (1) CN100390887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4327A (zh) * 2019-02-08 2020-08-18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磁带嵌入式驱动器
US11735223B2 (en) 2021-06-29 2023-08-22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Head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tape driv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81523B1 (ko) * 2002-10-12 2005-04-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기 기록/재생장치의 릴브레이크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5328U (zh) * 1990-08-18 1992-04-17
KR200141203Y1 (ko) * 1992-04-29 1999-04-15 구자홍 브이씨알의 테이프 텐션조절장치
KR950020797U (ko) * 1993-12-30 1995-07-26 테이프 레코더의 텐션조절장치
KR950034207U (ko) * 1994-05-31 1995-12-18 테이프 레코더의 밴드 브레이크 장치
CN1115681C (zh) * 1994-09-15 2003-07-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磁录/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KR100211867B1 (ko) * 1996-03-28 1999-08-02 전주범 비데오 카세트테이프 레코더의 릴 브레이크장치
KR200180189Y1 (ko) * 1996-12-19 2000-05-01 윤종용 테이프 레코더의 릴디스크 조립체
KR19980050121U (ko) * 1996-12-30 1998-10-07 배순훈 비디오 카세트 레코더의 릴브레이크 지지구조
KR100238282B1 (ko) * 1997-03-27 2000-01-15 윤종용 테이프레코더의 아이들러 조립체
JP3531461B2 (ja) * 1998-03-19 2004-05-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EP1189860B1 (en) * 1999-06-28 2004-10-06 Quest International B.V. Fragrance compound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4327A (zh) * 2019-02-08 2020-08-18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磁带嵌入式驱动器
US10991390B2 (en) 2019-02-08 2021-04-27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Head assembly with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tape embedded drive
CN111554327B (zh) * 2019-02-08 2021-08-24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磁带嵌入式驱动器
US11735223B2 (en) 2021-06-29 2023-08-22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Head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tape dr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90887C (zh) 2008-05-28
KR20040024809A (ko) 2004-03-22
KR100465223B1 (ko) 2005-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01380A (zh) 用于磁记录/重放设备的走带机构
CN1146896C (zh) 磁录/放设备
CN1112689C (zh) 磁性录制/再现装置
CN1115682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054455C (zh) 盒式磁带装带机构
CN1112688C (zh) 磁记录/重放装置
CN1112690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188850C (zh) 磁性录制/再现装置
CN1231475A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110042C (zh) 磁性录制/再现装置
CN1252720C (zh) 磁带盒
CN1106639C (zh) 具有用于动态跟踪的倾斜磁鼓的磁记录/重放装置
CN1115679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125449C (zh) 磁性录制/再现装置
US7092201B2 (en) Tape deck mechanism with main cam gear moving sub-deck, pole base loading unit, brake unit and main sliding memeber
CN1251216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80432C (zh) 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EP1400965A2 (en) Cassette tape deck
KR100460960B1 (ko) 자기 기록/재생장치의 핀치롤러 구동메카니즘
CN1192025A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36360C (zh) 带盒安装装置
US7161762B2 (en)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CN1917041A (zh) 磁头清洁装置和具有该磁头清洁装置的磁记录和再现设备
US7164553B2 (en)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US7209316B2 (en) Magnetic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including a tape pull-out member having a projection for contacting a ramp surfa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091016